ZKIZ Archives


貨幣市場基金爆煲541億凍過水中環在線:中投「我係債主唔使輸」 李華華

2008-10-16  AppleDaily

中 投運氣有幾好,睇佢入股黑石(Blackstone)、大摩損手之餘,連投資全美最大貨幣市場基金Reserve Primary Fund(RPF),都撞啱美國貨幣市場基金贖回潮,就知佢哋有幾「好運」。不過,噚日中投網站出咗通告,澄清佢哋唔係RPF嘅投資者,而係債主──即係 有錢攞番,唔會蝕好多咁話。呢樣嘢喺咁嘅時勢好緊要,俾人誤會就唔好啦,梗要劃清界線。中投旗下Stable Investment Corp.(SIC)上個月做咗RPF最大股東,揸住11.1%股權,而RPF係全美最大貨幣市場基金,當時冇人諗到佢會出事,點知遇上雷曼兄弟爆 煲,RPF亦受牽連,掀起基金贖回潮,佢哋嘅基金因每股跌穿1美金而被停止贖回,作為大股東嘅中投只能嘆句黑仔。本來美國財政部講咗,保證上個月19號 前,持有基金嘅投資者可以攞番啲錢,不過RPF唔包括在內。咁就弊,有傳媒同中投計數,話佢可能會因為咁蝕541億港銀。

RPF退番首批35%資金

所 以中投特別聲明,話佢哋唔係股東,而係債主,堅稱喺RPF宣佈停牌前,中投已經發出贖回指令,所以有權要求退番晒本金同利息;而RPF亦書面通知話會全部 退還,近日已開始進行第一批退還資金,佔欠款嘅35%。中投又話,唔會承擔可能面臨3%本金嘅損失,原因呢?都係嗰句,堅持佢哋係喺停牌前贖回,冇理由要 佢哋孭囉。講到尾,都係想話畀大家知:我哋唔係蝕好多咋。李華華[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76

凯顺能源“买”油田中投、郑裕彤“当配角”


From


http://www.nbd.com.cn/newshtml/20091016/20091016031855888.html


每经记者  朱蔚淇  发自香港

        前晚,包括《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近20家中外媒体获知,凯顺能源(08203,HK)、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投)、俄罗斯诺贝尔油田将于次日下午在香港中环文华东方酒店共同接待媒体。

交易根本未落实

        由于中投一向很少公开露面,这场活动立即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更令人兴奋的是,消息称郑裕彤也将出席。昨天下午4点多,大批记者齐集文华东方酒店。

        一 等便是半个多小时。新闻会开始前,郑裕彤果然现身了,但他“秀”了一下之后就匆匆离去。本场活动的起因是凯顺能源  “建议”收购诺贝尔控股投资有限公 司,而后者是由俄罗斯诺贝尔石油、中投和东英金融投资三方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记者发现,本次交易竟未落实,甚至没有完成估计阶段。诺贝尔旗下三座油田已 探明储量为1.5亿桶,去年总产量为570万桶,该公司正在与俄罗斯政府洽谈收购4座新油田;在诺贝尔控股公司中,诺贝尔油田、中投以及东英金融的持股比 例分别为50%、45%和5%;如果交易能达成,凯顺能源将发行新股以支付收购代价。而更多的进展,要等到下周才会公布。

精心策划的炒作?

        中 投昨日公告称,该机构收购了俄罗斯诺贝鲁集团  (据了解,该集团与诺贝尔控股就是同一家公司)45%股权,代价是1亿美元。另有5000万美元用于油田 的日常运营开支,共计已完成投入1.5亿美元。此外,中投在公告中表示,中俄合资公司将在9个月内收购现有油田周边的其他储量资产(计划收购约1.5亿 桶),并实施开发,共投入其余1.5亿美元。可以预计,未来该公司的总估值将为6.67亿美元。

        郑裕彤为何亲自出现在这个活动上?据香港联交所资料,郑裕彤本来就是凯顺能源的大股东。一位分析人士告诉记者,不排除郑裕彤“走秀”助推股价的可能。而中投和郑氏的“明星效应”造就该股票昨日大升7.75%,收报1.39港元。

        而另一位主角——东英金融(南方基金香港子公司)也是凯顺大股东,最近一次申报的持股比例高达29.92%,昨天这部分股票增值近6000万港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44

中環在線:中投派劉遵義空降中芯 李華華

2011-6-24  AD




 

早排市場熱炒嘅 「中投三寶」極速變成「煎釀三寶」,令好多跟中投隊尾嘅小散戶中伏,而三寶亦靜咗落嚟一段時間,噚日,其中一寶──中芯國際(981)就有新動作,委任咗 中投子公司中投國際(香港)董事長劉遵義(圖)做非執行董事,即係曲線話畀大家知,中投響中芯呢鋪係玩長線!除咗劉教授,中芯仲委任咗上海華虹前要員張文 義做獨立非執行董事o忝。話時話,喺66歲嘅劉教授同64歲嘅張文義加盟中芯後,加埋都係64歲嘅集團董事長江上舟同首席執行官王寧國,再加82歲嘅獨立 非執董川西剛,華華敢講一句,中芯,肯定跑贏晒啲同業……如果計年齡嘅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90

中投滿倉交卷

http://funds.hexun.com/2011-08-01/131954280.html

《財經》(博客,微博)記者 刁曉瓊

  今年過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交出了自成立以來的第三份年度成績單。

  7月26日下午,中投公司發佈了《2010年年度報告》,其全球投資組合年化收益率為11.7%。值得注意的是,在該年報中,中投並沒有像去年 那樣將其子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匯金)上繳的收益合併,給外界再計算一個年投資回報率,而是首次公佈了其三年以來累計年化收益率為 6.4%。

 值得注意的是,與去年相比,中投今年在年報中,並未給出各具體投資組合的年化收益率。

  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表示,採用累計年化收益率更能代表中投注重長期投資回報的傾向。

  而就在7月初,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控股集團(Temasek Holdings Pte.Ltd.,下稱淡馬錫)也剛剛公佈了其上一財年年報。相較於淡馬錫一年期股東收益率從42%到4.6%的波動,中投的投資受短期市場波動影響較小,年化收益率基本與去年持平。

  根據年報,2010年中投加大了直接投資的投資比重,而且自今年初開始,中投在內部架構上做出了相應調整,到今年5月止,將原來的策略投資部和相對收益部重組,設立偏重於公開市場投資的股權策略投資部和債券與絕對收益部,偏重於直接投資的專項投資部和私募股權投資部。

  此外,在去年新增357億美元投資之後,中投基本實現了滿倉運作,新的注資仍在等待國務院批示,雖然中投內部人員已經對新資金望眼欲穿,但錢以什麼方式注入,什麼時候到位仍未可知。

  加大新興市場投資

  中投的資金成本來自特別國債,平均付息率為4.5%,要實現股東利益最大化,其長期回報率至少要超過4.5%,顯然首次公佈累積收益率為6.4%的中投,其投資業績已超過資金成本線。

  2010年中投投資組合數增加了一倍,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樓繼偉在年報中表示,「2010年是中投公司全面完成投資組合資金配置的一年。」其在 金融、能源、材料、資訊科技、工業和非必需消費品行業分別佔到其分散股權投資組合的10%。其中金融類投資佔其投資組合的17%,超過其他行業。

  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甦,中投加大了自營投資管理的建設,在自營投資組合產品的選擇上較往年相比更為激進。據悉,2010年其旗下公開市場新增 工具包括美元債券、歐洲抵押債券等利率產品;美國大盤股票、全球可轉換債等發達國家股票;能源和工業金屬指數產品、黃金股權基金、大宗商品積極管理型指數 等大宗商品組合;股指期權、債券期貨、大宗商品期貨、外匯遠期期權等期貨和股權類投資組合。

  在其自營組合交易中,美國國債、歐元債券、新華富時增強型組合、全球大盤價值股票組合、全球優質股票組合、美國標普500股票組合和歐洲斯托克50組合等新增產品,起到分散風險的作用,在對利潤貢獻上頗為有限。

  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整個海外市場2010年的情況跟2009年差不多,2009年整個公司在金融危機之後,投資會比較謹慎。2009年開始對市場進行觀察和進一步研究,世界經濟形勢,包括市場前景,覺得情況明朗之後才開始做投資。」

  2010年,中投在固定收益部分投資配置為政府機構債券佔9%、政府債券為38%、資產支付債券12%、公司債券32%、其他結構性產品9%。

  以去年全球大盤指數看,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全球指數(MSCI All Country World Index)回報為11.1%,以此指數為基準進行主動管理的基金去年平均投資收益為12.2%,「考慮到中投除在公開市場投資之外仍有其他資產配置,綜合看,中投去年取得這樣的整體收益尚可。」一位長期從事主權財富基金研究的人士告訴《財經》記者。

  去年,發達國家經濟復甦較為緩慢,大宗商品價格急劇上漲增加了全球通脹的壓力,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形勢嚴峻,這些因素對於中投在發達國家公開市場的投資顯然並非好消息。

  因此,中投去年加大了在新興市場的投資,並增加了私募股權、房地產(尤其是房地產信託基金)、基礎設施和直接投資的比重。其中股權投資比例由2009年的36%上升到48%,另類資產投資的比例佔到21%,而這一部分在2009年時僅佔投資組合的6%。

  在年度投資回報中,直接股權投資的資產增值對中投投資組合的收益率貢獻功不可沒。

  根據年報,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投全球投資組合資產為1351億美元,按照11.7%的收益率計算,中投投資組合去年收益為141.5億美元,其中對加拿大泰克資源公司(Teck Resources Limited,TSX:TCK/NYSE:TCK,下稱泰克資源)的投資為中投貢獻頗大。

  作為加拿大最大的多元化礦業公司,泰克資源由於在2008年收購福鼎加拿大煤炭信託公司(Fording Canadian Coal Trust)以及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2009年銀行債務一度高達98億美元。

  2009年7月,中投通過全資子公司(特殊目的公司SPV)福布羅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收購了泰克資源約1.01億股次級投票權B類股票,投資總 額為15億美元。交易完成後,中投間接持有的B類股票約佔泰克資源發行B類股票的17.5%,佔總發行股票的17.2%,擁有6.7%的投票權。

  截至去年10月,泰克資源公司首席執行官Don Lindsay透露,中投在泰克資源所持有的股權價值就已經上升到約40億美元。而隨著市場形勢的好轉,其資產仍在上升,12月31日,泰克資源B股收盤 價為61.79美元,按其持股數量計算,中投持有其資產達到約62.5億美元。除去成本15億美元,僅此項目就為中投帶來47.5億美元的利潤貢獻。

更重長期收益

  7月26日,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下稱GIC)公佈其年報,過去一個財年剔除通脹因素外的年化實際回報率為3.9%,顯然,即便剔除通脹因素,中投一年期11.7%年化收益的成績還能夠讓投資人滿意。

而在十幾天前,淡馬錫也公佈了其上一財年的報告,雖然淡馬錫的報告期是從去年3月31日到今年3月31日,與中投的報告期截至去年12月31日並不相同,但同屬於亞洲最受矚目的幾大主權財富基金,其投資差異及成績難免會被比較。

  上一財年,淡馬錫淨利潤為130億新元,與一年前的50億新元相比增長160%。但在股東回報方面,4.6%年化回報只能算是中等情況。

  處於同樣經濟形勢下,中投也增加了分散投資組合,但在現金頭寸的保留方面,相對激進,現金佔中投投資比例由年初的32%下降到年末的4%,幾乎 實現滿倉運作。「我們盼望新的注資,但是錢什麼時候到,目前還沒有得到任何消息。」對於從年初就一直傳出注資消息的傳聞,一位接近中投的人士表示。

  而對於和2009年持平11.7%的年化收益率,中投在2010年的投資組合相對平穩,不同於淡馬錫的波動較大。

  淡馬錫上一會計年度的一年期股東收益率為42%,而今年這一數字驟然降至4.6%,「由於各個機構情況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目標。雙方可比性並不 是很強。淡馬錫的資產配置在公開市場投入較多,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另外,項目退出期也比較長,就使這種主權財富基金年度波動比較大,從其往年一年期收益 率曲線來看也比較明顯」。一位從事主權財富基金研究的人士表示。

  金融危機期間,淡馬錫年化收益率一度降至-30%,而在第二年市場恢復之後其收益率達到42%。

  「中投組合投資在於分散投資,另外,分散到直接投資PE的大項目,比較長期的投資做五年十年的計劃,我們還是從中投建立投資組合長期角度來看, 而不是跟著市場波動,這個影響小一點。」上述接近中投的人士表示,「但有些主權財富基金,像挪威的主權財富基金,它只是投資公開市場。所以,中投只要達到 董事會設定的目標就可以。」

  而在今年1月召開的董事會上,中投決定將投資考核週期延長至十年,以十年期滾動收益率作為衡量業績的重要指標,以更好地平衡短期行為和長期收益的關係。「這將更加契合中投公司作為長期機構投資者的定位。」中投公關外事部總監王水林告訴《財經》記者。

  等待再注資

  自2009年機構調整之後,今年5月,中投對其前台四大投資部門重新進行了整合, 將原來的策略投資部和相對收益部重組,設立偏重於投資公開市場投資的股權策略投資部和債券與絕對收益部,原有偏重於直接投資的專項投資部和私募股權投資部未做變動。

  其中,專項投資部和私募股權投資部通過外部投資管理人進行私募投資,並按照行業區分各自的分工,資源、能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林牧漁以及貴金屬等行業將放在專項投資部來管理,其他行業由負責泛行業投資的私募股權部門進行投資。樊功生和胡冰分別負責這兩個部門的投資。

  股權策略投資部以積極方式投資全球公開市場股票,包括自營和外包;債券與絕對收益部負責投資固定收益類產品,以及信用衍生品、對沖基金、多資產策略組合和大宗商品投資組合,分別由鄭孔棟和何林波負責。

  全國社保基金副理事長李克平今年6月也被調往中投公司,擔任副總經理並接替高西慶擔任首席投資官。接近中投的人士表示,此舉是為應對副總經理張弘力的退休,高西慶卸去兼任的首席投資官,將協助樓繼偉主管中投事務。

  2007年9月,財政部以發行特別國債的方式注資2000億美元成立中投,其中約900億美元用於匯金的投資,僅1100億美元用於海外投資。但是,2007年中國的外匯儲備僅1.53萬億美元,而截至2011年6月末,這一數字已經達到3.19萬億美元。

  早在「兩會」期間,中投副總經理汪建熙就曾表示,中投資金已全部投資出去,並且一直在申請新的資金。他認為中投有能力,也希望管理更多的資金。

  樓繼偉也在隨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時表示,中投公司已經向相關部門提出了申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目前還沒有具體的時間表。

  從整個國家來看,外匯儲備要面臨多元化投資的選擇,目前用於傳統的應付流動性需求的投入已經沒有那麼高,多餘的外匯儲備肯定是用來放在追求更高收益的標的。工銀瑞信基金管理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陳超表示,「如果選擇追求投資收益的標的,中投就非常合適。」

  但注資方式是繼續以發債的方式還是通過直接動用外匯儲備註資,仍未確定,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目前以財政部發債的方式可能更為可行。

  由於中投成立之時,就是偏重贏利性目的,外匯儲備是中央銀行在外匯市場購匯形成,在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對應著本幣負債,其直接運用更多考慮 的是安全性和流動性。如果使用不當,性質上相當於中央銀行隨意印鈔票,無節制地擴大貨幣發行,會造成通貨膨脹等嚴重後果。另外,如果直接委託中投管理,中 投的一部分投資收益將歸於外儲,和中投目前獨立運作有所不同。同時,外界可能會把中投的投資策略看做央行政策,從而影響中投的獨立決策。

  截至去年末,中投公司總資產(包括匯金)為4095.79億美元,而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政府養老基金(全球)」(GPFG),管理資產為3.1萬億挪威克朗,約合574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72

中投曾有機會撈回本

http://www.p5w.net/newfortune/fmgs/201109/t3830921.htm

 在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買入CDS

  相關資料顯示,中投公司曾在核危機前對東京電力的股票投資359億日元。
我們暫且不去評判這一投資行為是否為明智之舉,僅從中投公司在面對核危機事件時,應如何主動採取行動彌補損失的角度來看,如果足夠熟悉國際市場的遊戲規則,那麼中投公司有機會翻盤:在第一時間買入東京電力CDS。

  中投公司對東電的投資達359億日元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投資諮詢公司千葉資產管理 (Chibagin Asset Management)利用各公司股東名錄編制了一份報告,在截至 2010年9月30日的6個月內,僅中國政府基金(簡稱:中投公司)對日本主要藍籌股公司的股權投資額增長了一倍多,從3月投資 35家公司的6240億日元上升到投資於90家公司的估計1.62萬億日元(約合194億美元)。中投公司的上述投資通過影子公司間接持股完成。
這份報告披露,2010年4月至9月期間,一個名為「SSBT OD05綜合賬戶協議客戶」(Omnibus Account Treaty Clients)的股東出現在東芝公司、資生堂、麒麟啤酒公司和東京電力公司等日本各大知名企業前十名的股東登記表裡。據《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向 其表示主權財富基金中投公司是SSBT OD05基金的一個幕後投資者。
千葉資產管理給出的名單則直接列出了中國基金投資日本的前十大公司。 以2010年9月30日市值計算,其對東京電力公司的投資額位於第十位,投資總額達359億日元,其餘9家公司的投資額分別為:對三菱UFJ金融集團的投 資額為 920億日元,佳能為745億日元,居第二位,三井住友金融集團為579億日元、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TT)為492億日元、三菱為478億日元、日 本武田藥品株式會社為455億日元、索尼為416億日元、瑞穗金融集團為407億日元、軟銀集團為371億日元。

  即使沒有核危機,
東京電力也並非完美投資標的
   儘管東京電力在現金股利派發上一向極為慷慨,除了少數財年因天災取消了分紅外,其在各財年的現金股利派發率均超過26.1%,最高時達129.8%。從 這一角度看,東京電力無疑是中投公司全球配置中較佳的標的。但是,拋開地震這一不可抗力的影響,僅從經營邏輯和財務報表來分析,仍可發現對東京電力的投資 存在隱患。
過往塑造東京電力大藍籌形象的兩大支柱是:第一,在進行巨額長期資產投資之後,資本開支和折舊費用均呈現下滑趨勢,資本開支從 2000財年的1023.2億日元降至2011財年的676.7億日元,折舊費用也同期從1012.7億日元縮減至702.1億日元(圖1)。而財務報表 被美化,淨利潤經營數據和盈利數據均較實際情況更好,淨利潤率從1994財年的1.31%提升至2007財年的5.64%(圖2)。第二,由於較好的經營 和盈利數據,東京電力得以憑藉「AAA」或「AA」的評級源源不斷地從債券市場汲取資金。


然而,東京電力並非像財務數字那樣完美。

  延緩服役期限埋隱患
  為了維持資本開支和折舊費用的持續下降趨勢,東京電力採取了保守和不負責任的做法。
首先是延遲反應堆的服役期限。日本共有55個核電機組,平均服役期限為24年,其中,有34個服役期限在29年(含29年)以下,佔總機組數量的62% (圖3),總體上並不屬於老化期。東京電力下轄3個核電站,共17個核電機組,平均服役期限為26年,比平均服役期限略久,福島第二核電站和柏崎·刈羽核 電站的11台核電機組的服役期限都在29年以下。


真正老化的機組是在本次地震中嚴重受損的1號機組。福島第一核電站1號機組於1967年9月 動工,1970年11月並網,1971年 3月投入商業運行。2-6號機組分別於1974年7月、1976年3月、1978年10月、1978年4月、1979年10月投入商業運行。劍橋大學核工 程師托尼羅爾斯頓表示,1號機組的設計非常陳舊,直接複製20世紀60年代第一代粗糙的商業核電站,技術上屬於老式沸水堆機組。東芝核電站設計師後藤政志 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除了核電站抗震能力不足外,設備老化是主因。」
一般來說,核電站運營40年為一個週期,1971 年建造的福島核電站已處於退役階段。早在地震前的2011年2月7日,東京電力就發佈了一份福島核電站核反應堆的分析報告,報告指出核電站存在壓力容器中 性子脆化、壓力抑制室腐蝕、熱交換區氣體廢棄物處理系統老化等問題。但是,福島核事故前,東京電力和日本政府都沒有重視這一報告。東京電力為慶祝福島核電 站運行40週年,放言「核電站週期可以延長為60年」,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對此大開綠燈。於是,福島核電站的正式退役被延長至2031年。
為什 麼熱衷於延緩服役期限?最有說服力的理由是核能發電成本最低。大型工程顧問公司柏誠(Parsons Brinckerhoff)2010年3月發表的數據顯示,核能發電成本在所有能源發電中是最便宜的,約為80-105英鎊/兆瓦時。相比而言,扣除碳捕 獲成本後的天然氣電力成本為60-130英鎊/兆瓦時,煤為100-155英鎊/兆瓦時,太陽能為125-180英鎊/兆瓦時,風能為150-210英鎊 /兆瓦時,潮汐能155-390英鎊/兆瓦時。
核能發電成本最低,大致勾勒出核電產業「前期高資本投入,後期低運營成本」的行業特徵。本次核危機後的相關測算結果顯示,東京電力的12個機組一年就賺了1520億元,而成本僅約3.5%,即只有54億元。

  多次被曝隱瞞事故
  福島第一核電站的歷史並不光彩。其1號機組反應堆主蒸汽管流量計測的數據,曾 在1979-1998年先後28次被篡改。1978年就曾發生過核臨界事故,但一直被隱瞞到2007年才公之於眾;2005年8月,7.2級地震曾導致福 島兩座核電站核燃料池溢水;2006年,福島第一核電站6號反應堆又發生放射性物質洩漏。
2000年7月和11月,原日本通產省資源能源廳收 到了兩份內部舉報信。信中提到,東京電力公司在1987-1995年對下屬核電廠進行維修和檢查時,發現了一些反應堆管道有裂痕,但該公司未按規定向核安 全管理部門報告,也沒有及時檢修。同時,該公司還存在「隱瞞事實及提交虛假報告」的問題。
日本通產省為此迅速成立「審查委員會」展開調查。 2002年,東京電力公司承認與29起編造虛假檢查報告的事件有關。結果公佈後,董事長、社長等5名高管相繼辭職,東京電力也在次年4月之前,關閉了所有 17座反應堆以備徹底檢查。其中福島第一核電站一號機組由於未按要求進行安全殼密封試驗而被要求強制關閉一年。
2007年1月,東京電力在向 經濟產業省提交的調查報告中承認,從1977年起在對下屬福島第一核電站、福島第二核電站和柏崎·刈羽核電站的13座反應堆總計199次定期檢查中,存在 篡改數據和隱瞞安全隱患的行為。其中就包括造成本次福島事故中的緊急堆芯冷卻系統失靈問題。
福島核危機爆發後,彭博社直言:「福島核電站看不到頭的災難背後,是日本核能行業數十年來偽造安全報告、隱瞞死亡事故和對地震危險性估計不足造成的。」

  失靈的監管體系
  為什麼關係民生安危的核反應堆的延遲服役得到監管機構的默認?這源自於日本失靈的核監管體制。美國《華爾街日報》指責:「長久以來,日本官方對核電事故信息披露上的保守作風,是核電安全的一大隱患,這是由立法和監管不力造成的。」
首先,日本核能監管機構分散,容易發生職權懈怠。日本兩大核能監管機構分別是經濟產業省的資源能源廳和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分佈在原子能安全委員會和文部 科學省的原子能研發機構中的核工業、核物理專家也能提供核能最新研究成果,並提出核能相關政策,還能監督核電安全運營。
其次,東京電力等企業 與這些監管和監督機構長期以來在人員上「互通有無」。比如,原子能安全委員會由5名委員構成,其中之一是原東京電力高管尾本彰;2011年1月,剛剛退休 的資源能源廳前長官石田宣佈出任東京電力顧問;東京電力副社長武藤榮則是資源能源廳下原子能安全保安部會的委員,等等。
核危機後,日本政府對 核能監管機構進行了「改造」。日本政府在2011年8月15日召開的內閣會議上決定,在環境省下新設分支機構「原子能安全廳」,就東京電力福島第一核電站 核洩漏事故對有關原子能安全的行政組織進行調整。日本政府將在8月內開始就此成立準備部門,並於2012年的國會上提出相關法案,爭取於2012年4月成 立「原子能安全廳」。
原子能安全廳的設立將分成兩個階段。首先,將經濟產業省下轄的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分離出來,與內閣府原子能安全委員會等部 門合併。同時,將文部科學省的環境監測職能、國土交通省的船舶原子爐限制權限等相關職能交由原子能安全廳,組成一個500-600人規模的機構。其次,在 2012年底以前,將目前正在推進的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處理工作,以及能源政策的調整等工作反映到新機構當中,將原子能安全廳的職能具體化。新設立的原子 能安全廳將在日本環境省的管轄之下,為了加強政治主導力,原子能安全廳的長官人選將有可能以政治任命的形式,啟用對於核電站較為熟悉的民間人士。同時,日 本政府還將在原子能安全廳下設一個智囊機構「原子能安全審議會」。

  中投可利用CDS化危為機
  中投公司賬面上東京電力的 持股市值最低時曾僅為投資額的10%,而這僅是其海外投資的一個案例。中投公司在全球的資產配置包括股票、大宗商品、期貨期權、房地產、私募基金、實業 等。客觀而言,任何投資都不可能只賺不賠,對中投公司而言,在應當接受外部考核和監督的硬約束之下,也應該加緊瞭解和熟悉海外投資市場的遊戲規則,在瞬息 萬變的市場中及時採取相應策略,彌補損失,或者獲取更大的利益。
在東京電力案例中,如果中投公司在事故發生後第一時間買入其信用違約互換(CDS),不僅可以彌補投資損失,可能還能撈上一票。
東京電力股價大跌期間,其CDS費率卻開始大幅攀升。Markit的數據顯示,2011年3月11日地震發生後,處於資本市場「震中」的東京電力CDS 費率走勢急劇飆升,3月14日其CDS費率收於110個基點,較2011年2月3日的42個基點大幅上升,而在2010年10月份,東京電力CDS費率一 直維持在40-50基點間的水平。2011年3月底至4月初,受公共資金注入和國有化傳聞影響,東京電力CDS費率變動收窄。但5月31日,受標普降級影 響(BBB降至B+),其費率迅速攀升170個基點至725個基點(圖4)。


有對沖基金賺得盆滿缽滿。如一家洛杉磯的對沖基金—費希爾(Adam Fisher)合夥管理9000萬美元的Commonwealth Opportunity Capital,通過買入東京電力CDS獲取暴利。在核危機之後,東京電力每1000萬美元債務的年度擔保成本飆升5倍,從地震當日的4.07萬美元升至 地震後第4天的24萬美元,費希爾不到20萬美元的投資數日內斬獲數百萬美元。
這足以說明,假如投資者不幸於危機前買入了東京電力股票,仍有機會從容糾錯。事實上,中投公司如果能夠及時買入東京電力CDS進行對沖操作,可以大大減少甚至彌補投資股票的損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48

绿城引中投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1-25/100331360.html

   合资公司准备为地方政府盖楼。绿城资金能否继续支持是最大挑战
财新《新世纪》 记者 朱以师

  险境中的绿城集团,正在与中国最大的“金主”——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展开合作。财新《新世纪》近日从多个权威渠道获悉,绿城正与中投公司深度接触,拟成立合资公司,投资国内房地产。中投公司和绿城双方均证实了这一消息。

  早在今年6月,绿城中国(03900.HK)就公告称,绿城房地产与绿城阳光、合资伙伴甲及乙,于今年6月3日订立协议,拟投资成立合资公司,四方股权分别为24%、6%、60%及10%。

  合资伙伴甲、乙是谁,公告并未披露,仅解释称,“甲为一家在中国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投资和资产管理;乙为一家在中国成立的有限合伙企业,主要从事股权投资。”

  这个像字谜一样的公告曾令市场猜测纷纷,现在谜底终于揭开——甲是中投公司,乙是黑石。

  绿城集团副董事长罗钊明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表示,“绿城不是和中投公司直接合作,而是与其旗下公司合作。”所谓旗下公司指的是建银投资,它是 中投公司旗下的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04年9月,注册资本206.9225亿元,负责国内投资业务,经营范围为投资与投资管 理、资产管理与处置、企业管理、房地产及咨询。

  另有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与绿城的合作,是中投公司董事长楼继伟亲自谈判并拍板定下的,建银投资作为中投公司在境内投资的运作平台,在此项目中只负责出资和执行。

  根据投资协议,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20亿元,绿城房地产、绿城阳光、建银投资、黑石分别出资4.8亿元、1.2亿元、12亿元及2亿元。各方约定在公司成立时初步出资20%,余下的80%将于合资公司成立后两年内支付。

  但最终注册资本的规模并不止20亿元。上述接近中投公司的人士透露,注册资本最终将达到60亿元,且建银投资方面将投入36亿元注册资本金,其中有一些代持的小股东。

  绿城阳光全称为北京绿城阳光投资有限公司,于2011年4月6日成立,注册资本3000万元,由罗钊明全资拥有。“目前为止,合资公司尚未注册。因为涉及到外资,还需通过商务部门等政府单位的审批。” 罗钊明告诉财新《新世纪》记者,大概在今年底或明年初会有结果。

  在公司治理上,合资公司的董事会将由七名成员组成,控股股东建银投资有权委任三名董事,绿城和黑石各委任一名董事,全体股东有权共同委任一名董事,合资公司雇员还有权推选一名董事。财新《新世纪》记者也从知情人士处了解到,合资公司的操盘将由罗钊明具体负责。

  据上述公告披露,合资公司将主要致力于在中国进行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养老和健康产业投资、股权投资、项目投资、投资管理咨询、企业管理咨询及受托资产有偿管理。而绿城集团在养老和健康产业及教育领域的投资,已通过绿城控股集团在现有项目中有过小范围的尝试。

  上述接近中投公司人士向财新《新世纪》记者透露,目前正接洽的项目有北京昌平新城的行政功能区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及密云新城的开发等。中投公司看好的是绿城的代建能力,并计划以类似商业模式在全国其他城市拓展。

  11月15日,财新《新世纪》记者在昌平新城看到,新城区的主干道路已修建完成,但新的昌平区政府大楼及商业金融、医疗等配套设施尚未有动作。

  罗钊明称,与昌平区及密云县的合作,尚处于前期沟通。合资公司成立后,将是一个房地产投融资的平台,“主要会投一些城市建设、房地产开发的项目,包括一些绿城的项目”。

  但对于因资金链紧张身处市场焦点的绿城而言,未来是否有足够资金来支持与中投公司的合作拓展是一大挑战。在业内人士来看,帮地方政府盖楼,盈利未必丰厚,且回报期较长,很难对眼前的绿城纾困提供直接帮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03

國網撞上中投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3-09/100366144_all.html

  國家電網公司(下稱國網公司)近期在海外收購上動作頻頻,不只發生在其主業輸電領域,還延伸到了發電業務。

 

  在以3.87億歐元(約合32億元人民幣)的價格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股份後不到一個月,國網公司洽購美國愛依斯電力公司(AES Corporation NYSE:AES,下稱AES)在美風電資產的消息又傳了出來。

  有趣的是,AES的大股東也來自中國。2010年3月,中國主權財富基金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下稱中投)以15.80億美元完成了對AES約15%股權的收購。中國公司收購撞上了中國公司,怎麼定價成了難題——定價低對國網公司有利,定價高對AES和中投有利。

  據財新記者瞭解,國網公司這樁新收購目前還存在較大變數。不論成功與否,被國資委副主任邵寧歸類在「公益性國企」裡的電網企業在海外收購非主業資產,是否與其功能定位相匹配值得深思。

審批不是問題

  財新記者從接近AES的人士處獲悉,如果交易達成,國網公司和AES將成立一家合資公司,負責AES在美國已經投入運營的風電項目(不包括在建項目)。國網公司將持有合資公司79.99%的股份。

  AES是一家總部位於美國阿靈頓的獨立發電企業(IPP)。截至2011年12月,AES在全球27個國家擁有44.22吉瓦的發電項目,此外還有2.34吉瓦的在建項目。2005年,通過收購美國風電企業海西控股(SeaWest Holdings.Inc),AES開始涉足風電開發領域,目前美國國內已經運營的風力發電裝機為1.16吉瓦。

  美國杜克能源(Duke Energy)的一位人士告訴財新記者,美國清潔能源的補貼政策主要是稅收優惠,如果沒有稅基,就無法享受補貼。「這項政策不僅歧視海外投資者,也歧視本國的中小投資者。」因此外國投資者要想進軍美國新能源領域最好與美國當地企業合作。

  雖未透露收購的具體金額,但前述接近交易的知情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比外界估算的價格(16.5億美元)低很多,不只一半。」

  這位知情人士還透露,儘管國網公司總經理劉振亞在隨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期間已經與AES簽訂了收購意向,但這一交易目前還有很大變數。「上週AES開過緊急董事會,這事不一定能成⋯⋯雙方在協議內容上還有分歧。」他說。

  財新記者向AES和國家電網國際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國網國際)總經理孫金平求證上述說法,雙方均未置評。

  從目前情況看,中美兩國監管機構的審批不大可能阻礙這一收購。中投收購AES15%股權時,由於後者是一家能源企業,屬敏感領域,且超過10% 的監管紅線,因此根據美國政府現行規定須向美國聯邦能源管理委員會(FERC)、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CFIUS)等多個監管機構申報,最終獲批。

  「與涉及千家萬戶的電網不同,獨立電廠本身並不能算是敏感的戰略行業。」因此對於此次國網公司的收購意向,中投內部人士表示,「美國審批沒問題。」歐亞集團(Euroasia Group)分析師馬暘認為,在清潔能源方面,現在只要中國被美方認為能在美國創造新工作,投資就會受歡迎。

  財新記者從國家發改委瞭解到,此次收購也已獲得了發改委外資司的批准,雖然過程並不十分順利。外資司的批准需要國家能源局出具意見。

  一位接近國網公司的消息人士透露,1月中上旬電力司和新能源司都曾表達不同意見。「從一般的主輔分離的角度上,壟斷企業的資產應該是專業化的,從特許經營的角度分析,應該是不同意境外收購電力資產。」

  這也是電力業內的普遍看法。「這不只是走出去的問題。」一位電力業內資深人士認為,「我們談的是體制問題,是特許經營的問題。真要收也應該讓發電企業去。」

  但國網公司很快按要求補報了材料並做了一些解釋,能源局內部雖有分歧,最終還是給出了肯定意見。

定價難題

  除了買家國網公司,AES的最大股東中投同樣也是來自中國的國有企業。這使得收購定價問題變得很微妙——價格低當然對國網公司有利,但是對中投不利。

  中投入股AES之時,AES稱這使公司能在光伏和風電領域擴大投資,但此後AES未能如願在新能源領域實現快速擴張,反而在傳統煤電業務等領域陷入了麻煩。

  AES的紐約子公司AES Eastern Energy在去年12月31日宣佈,包括13家附屬實體在內,已因運營不善申請破產保護。低天然氣價格導致的煤電電價下調、煤炭投入成本增加以及煤電污 染控制成本大幅加重等運營性因素,導致公司運營資金鏈斷裂。根據破產保護申請前與債權人達成的協議,將出售旗下位於紐約的兩個燃煤發電站,並關閉該州另外 四家已處於閒置狀態的發電站。

  前述中投內部人士承認定價確實是個問題,「因為AES已經有子公司申請破產,國家電網現在去肯定比我們當時入股價格要低很多」。不過也因為AES狀況糟糕,中投對國網收購樂見其成。

  中投曾與AES簽署了一份意向書,擬投資5.71億美元購買其風力發電子公司35%股份。但這一收購併未實施。

  主權財富基金和大型國有企業是中國海外投資的兩支主要力量,如何配置資源將投資效率發揮到最大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此次國網公司的AES併購嘗試將這個問題擺上了檯面。

  2011年9月,原AES首席運營官Andrés Gluski出任總裁及首席執行官後,便大舉進行資產出售以優化現金流狀況。AES在去年四季度完成以及簽約的資產出售規模達到7.63億美元。今年2月,AES又簽訂了總額為4.63億美元的資產出售協議。

  與此同時,AES還在緊縮全球戰線。它們計劃退出中國市場的消息在電力行業已經不是秘密。「像行業裡的一些活動,還有一些第三方的組織,AES今年已經都不參加了。」一家外資電力企業的在華管理層說,「他們是在撤。可能是因為換了新的CEO,集團的戰略會有改變。」

  AES1994年來到中國,2002年以前在安徽、山西、四川、重慶等省市擁有數個發電項目,包括水電、煤電、燃油電廠等。此後沉寂了五年,2007年AES重新開始在中國的投資,主要方式是和中國神華旗下的國華電力合作投資風電項目。

  「這次退出,一定程度上說明美國經濟現在的不景氣,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管制。在中國這幾年也沒有太大作為。」前述外資電力企業人士認為。「在任 何國家外資做電力都難,這個行業就是內在消化的行業,都是在本地發生,又牽涉到經濟命脈。中國的各項政策對外國投資者也不是很友好。」

  這番話對中國電力企業走出去同樣是一個提醒。

國網「走出去」衝動

  國網公司近年在海外投資領域頻現大手筆。2007年12月,國網公司牽頭兩家當地企業以39.05億美元競得菲律賓電網25年經營權;2010年,國網公司收購了Elecnor SA等七家巴西輸電公司股權,總價約17億美元;今年2月,國網公司以3.87億歐元的價格收購了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REN)25%的股份。

  國網公司的走出去衝動不僅體現在輸電主業上,還有發電業務,特別是清潔能源項目。

  除了此次的美國風電項目,國網公司在2011年社會責任報告中還表示,在巴西將「尋求在輸電、配電、水電及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市場機遇」。有監管部門官員向財新記者透露,國網公司確實計劃在巴西收購水電項目。

  去年10月,國網國際在官方網站上表示,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項目納入公司國際業務範疇。

  國網公司的海外新能源投資動力中還包括帶動設備出口。一位來自歐洲的新能源投資者曾與國網公司接觸過,「他們想投資我們在海外的一個風電項目,但是要求用許繼的風機。我們都沒聽說過(這個風機),所以沒同意。」

  數位接受採訪的人士向財新記者表示,除了國網公司,一家隸屬於五大發電集團之一的風電運營商也曾接觸過AES此次準備出售的風電資產。前述接近AES的消息人士也認為,「國網不是專業做風電的,從AES的角度來看也未必是合適對象。」

  國有發電企業對海外的新能源項目,特別是風電項目很感興趣。前述歐洲投資人士告訴財新記者,「如果我們告訴他們有一個國外的風電項目,他們很快會回覆,並且開始研究。」

  杜克能源的一位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近期杜克能源已和一家中國企業敲定一個在美國的風電投資項目。「項目不大,我們也是掙紮了兩年才做成。」他拒絕透露是哪家中國公司。

  不過2010年初,杜克能源管理層曾表示,在與華能集團就在美投資風電展開談判。

  前述杜克能源人士還表示,這個合作項目將不會採用國產風機。「國內的風機還沒有在美國打開市場,所以很難做項目融資。」

  除了商業上合不合算的考慮,公用事業領域的國有企業該不該在走出去上如此積極值得商榷。「明明是公益性國企呀,西藏地區的獨立光伏系統和無電地區電力建設,他們(國網公司)公開說沒有錢,出去收電站就有錢了?但是攔不住。」一位不願具名的電力業內資深人士批評道。

  這樣的海外收購同樣有悖於電力改革確定的「廠網分離」「主輔分離」原則。兩個分離的初衷是以此釐清電網運行真實成本,為電力市場化改革創造條件。但在國網公司不斷「做大做強」並走出去發展輔業的情況下,電網的真實成本將是一本越來越難算的糊塗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856

中投證券直投部門裁撤進入倒計時 30億大鱷變浮云

http://www.21cbh.com/HTML/2012-3-17/wNMzE0XzQxMDMwNQ.html

券商裁員可以怎麼裁?對特定某幾個人的溫柔一刀已經不足以吸引眼球,整個部門的裁撤才算霸氣外漏。

近日,有知情人士非常肯定地告訴記者,身陷降薪、裁員、三定(定編、定員、定崗)改革深水漩渦的中投證券,將會再有大動作,「中投證券的直投部門將在半年內解散,員工已經被告知找工作了。」

此前,中投證券鐵腕改革裁員70人已在業內掀起不小的波瀾,如今改革利劍更是直接指向直投部門,其勇氣魄力令整個證券行業為之側目。

但是其行為卻讓業內難以理解,「聽到這個信息,我們感覺非常吃驚。」深圳某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在電話中如此描述他對中投證券最新改革舉措的感受。該人士之所以感到震驚,是因為整個證券行業都把擺脫困境的希望寄託在融資融券、直投等創新業務品種的重點培育發展之上。

中國證券業協會初步統計數據顯示,109家證券公司2011年全年累計實現淨利潤393.77億元,僅為2010年全行業的一半。全行業中有19家公司出現虧損。

中投證券的經營態勢同樣不容樂觀,其2011年未經審計的報表顯示,公司2011年營業收入為23.77億元,同比下降41.37%;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6.38億元,相比上年14.3億的淨利潤,縮水了55.47%。

去 年11月,胡長生從匯金公司空降至中投證券,公司總裁易幟換帥被外界視為遲到的變革。斯時,中投證券行業差距被迅速拉大,其業務規模從相當於1個國信證券 驟然縮水至0.45個國信。胡受命於危難之秋也就順理成章地被寄予了帶領中投證券走出困境的厚望。而此情此景下,整體裁撤被業內高度看重的直投業務自然會 引起業內關注。

國內另一某知名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在電話中表示,「中投證券裁掉直投業務可能是有著與眾不同的風險收益權衡。通常而言,證 券公司業務拓展主要是依靠財務槓桿經營風險收益,而直投業務不能利用財務槓桿,對許多券商資本金充足構成不小的壓力。此外,隨著監管部門對券商保薦+直投 業務模式的嚴格監管,券商PE股權投資在業內的固有優勢已經全然喪失。」

記者曾就直投業務整體裁撤傳聞向公司多位內部人士核實,但沒有得到正面回應,只是說公司目前的確在進行大規模的部門業務調整,對直投業務的變動情況不清楚。

胡長生揮動「手術刀」

「據我所知現在還有7.5個億可投,但是早前領導就發話,說不投了。」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中投證券目前的直投業務狀況。

中 投證券直投子公司名為瑞石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下稱瑞石投資),瑞石投資前期的一則對外招聘廣告顯示,公司主營私募股權投資,註冊資本5億元人民幣,可 供投資規模為30億元人民幣,重點關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節能環保、高端製造等領域,已搭建起一個嚴謹、高效的股權投資開發及管理平台,開發及儲 備了多個優質股權投資項目。

中投證券2010年審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瑞石投資的股權投資項目共有三個,股權投資總 計5336萬元,其中:投資2000萬,持有尚武(上海)機電技術有限公司9.09%的股權;投資1300萬持有江蘇大陽微粉科技有限公司2.89%股 權;投資2336萬,持有北京康拓紅外技術有限公司6.678%股權。

北京市工程諮詢公司網站的一則信息顯示:該公司投資諮詢部受北京康 拓紅外技術有限公司委託,於2011年11月20日前完成了四個IPO募投項目申請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資訊論證的4個募投項目分別為:鐵路車輛紅外線軸 溫智能探測系統建設項目、鐵路車輛故障動態圖像檢測系統建設項目、鐵路機車車輛檢修專用自動化立體庫項目以及鐵路車輛運行安全檢測技術研發中心項目。

既然,嚴謹、高效的股權投資平台已經搭建起來,所投資公司的IPO申請工作也在按計劃推進,那麼中投證券高層為什麼要將公司的直投業務整體裁掉呢?

「上面說不賺錢,風險大。後來想做直投基金的形式,用別人的錢投,但監管部門沒有批准。」知情人士簡要介紹了中投證券裁掉直投業務的原因。

一位業內人士對中投證券整體裁掉直投業務理由深表困惑,他告訴記者,「直投業務本來就是高風險業務,通常投資週期在三到五年之間,是否賺錢不能單純看某一時點的財務盈虧。」

但也有券商同行對中投證券的做法則表示理解,認為直投業務的暴利時代已經結束,隨著監管政策日益嚴格及保薦+直投獲利優勢的喪失,那些資本金不夠充足的證券公司從高風險的直投業務領域退出完全在情理之中。

儘管如此,外界認為中投證券整體裁撤直投業務的舉動還是來得非常突然。

瑞石投資於2009年9月25日才註冊成立,成立之初的註冊資本只有2億元,於2011年4月12日,中投證券才將瑞石投資的註冊資本增加至目前的5億元;2011年11月9日,現任總裁胡長生空降中投證券,11月24日,瑞石投資的法定代表人由楊明輝改為成胡長生。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瑞石投資新的法定代表人剛一繼任,其原本註冊的永續經營期限便突然到頭了。

更有意思的是,瑞石投資與中投證券利益衝突管理制度於今年2月10日方才生效,但在直投業務整體裁撤令下,這一切即刻就變成了浮云了。

中投向左 行業向右

中投證券對於直投業務已經不再眷戀,但是這在行業仍只是特例。

不久前,宏源證券發佈定向增發融資獲得中國證監會核准公告,擬非公開增發不超過5.25億股,增發價格為13.22元,募集資金合計不超過70億元,其中大股東中國建銀投資有限公司認購15億-30億元,募集資金主要投向融資融券和直接投資等創新業務。

目前,宏源證券直投子公司註冊資本為5億元,與中投證券直投子公司註冊資本規模完全同等,但增發融資後,宏源證券直投子公司的註冊資本必然會得到大規模擴充。

券商研究員對宏源證券定向增發獲批的評價非常積極,認為增發完成後,公司淨資產規模將進入行業第一集團軍,而募集資金主要投向融資融券和直接投資等創新業務,隨著新政推動下新業務業績兌現提速,公司整體業績增長有望持續超預期。

除了宏源證券增資旗下直投子公司外,東吳證券今年年初公告稱,將對全資直投子公司東吳創業投資增資3億元;國海證券在其再融資計劃中,明確表示將以募集資金中的一部分用以加大對直投子公司資本投入,而國元、興業證券早在去年就已完成了對直投子公司的增資。

為什麼與中投證券整體裁撤直投業務相反,眾多證券公司依然要重金砸向直投業務?有關券商直投回報統計數據或許可以為我們揭開答案。

投中集團數據顯示,2011年共有22家券商直投投資企業實現IPO,涉及7家券商直投公司,共發生賬面退出23起;總賬面回報金額達39.75億元,平均賬面回報率達4.21倍。

在 2009-2011年三年間的42起IPO退出共涉及券商直投公司9家,中信證券旗下金石投資受益最大,9起IPO退出獲得19.17億元回報,平均賬面 投資回報率為3.63倍;平安財智,賬面退出11.86億元,賬面回報率4.62倍,而中金佳成名列退出金額第三位,賬面退出9.87億元,賬面回報率達 11.34倍,在所有券商直投公司中平均賬面回報率最高。

上述深圳某券商直投公司總經理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已經有多個直投項目成功從二級市場退出,公司資本金充盈,我們非常需要優秀的團隊、人才」,言語間,頗有覬覦中投證券被裁人才之意。

他認為,雖然監管政策的轉變對保薦+直投的盈利模式構成限制,券商的直投業務在未來也必須轉型,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直投業務真的已到山窮水盡之時。一旦券商直投基金設立政策放開,相信各個券商對直投子公司的投資一定會出現新一輪資本金大規模擴充高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920

中投系投行:整合中的受縛大鱷

http://www.xcf.cn/ztlb/201203/t20120314_288590.htm
 中投公司一邊淡出數家參股券商,一邊加強對控股券商的整合,但效果似乎並不盡如人意。淡出的參股券商成績提升,「嫡系」部隊業績不振,這或許與其整合之中帶來的管理層動盪和體制缺乏活力有關。在未來的整合中,中投系的文化融合比資產整合更具挑戰。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投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是從事外匯資金投資管理業務的國有獨資公司。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央匯金」)是中投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投資並持有國有重點金融企業的股權。本世紀初,在A股市場長期低迷、大量券商出現巨額虧損的背景下,中央匯金出手注資了10家券商。為滿足「一參一控」的要求,2008年,建銀投資將旗下中金公司、齊魯證券、瑞銀證券、中信建投證券和中投證券等5家券商的股權轉讓給了中央匯金,僅保留宏源證券(000562)和西南證券(600369)兩家上市券商的股權(附圖)。中央匯金投資的10家券商中,全資持有的券商為中投證券,控股的券商包括中國銀河證券、宏源證券、申銀萬國和中金公司,參股的券商有中信建投證券、齊魯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瑞銀證券和西南證券。


  2011年,中投系券商合計主承銷收入為29.5億元,佔所有券商主承銷收入的19.34%,10家券商的投行業務收入總和尚不及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兩家之和。實際上,早自2010年開始,中投系券商的投行收入就開始經歷大幅下跌,老牌券商如申銀萬國、中國銀河證券則更早便步入了下滑期。曾有過輝煌戰績和只做大項目霸氣的中投系券商,如今卻集體陷入了頹勢。

  參股券商業績看漲
  2008年以來,中投公司通過對旗下券商股權的梳理,逐漸淡出西南證券、齊魯證券、國泰君安證券等券商。通過與上海國資委就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證券股權的換股,中投公司提高了對申銀萬國的控股權,逐漸退出國泰君安證券。為了滿足「一參一控」的要求,中投公司通過股權轉讓和增資擴股等手段攤薄了在西南證券和齊魯證券的持股比例。2008年2月,中央匯金旗下建銀投資將所持有的西南證券41.03%的股權轉讓給重慶國資委旗下的重慶渝富以推動其借殼上市,建銀投資持股下降到9.09%,西南證券定向增發後中央匯金持股比例進一步被攤薄,目前僅為7.07%。
從2009-2011年中投系券商的投行承銷業績看,最近兩年業績看漲的券商有西南證券、中信建投證券、瑞銀證券和齊魯證券(附表)。其共同點之一就是皆為中央匯金參股的券商而非控股的券商。對於參股的券商,中央匯金在公司決策和管理層任命等方面權力有限,券商受中央匯金的影響較小,自主性相對更強。此外,它們還可以獲得各自大股東的庇護,相比在中投系裡眼望大項目卻爭不過中金等「老大」反而還更有優勢。


  以西南證券為例,其在中投公司淡出後業績變化喜人,不僅在承銷收入上進步顯著,在財務顧問業務上的表現也是可圈可點。2011年,西南證券主承銷收入4.44億元,同比增長22%,位列中投系第一,取代中金公司成為年度中投系「領軍投行」(附表)。究其原因,西南證券的大股東為重慶國資委全資子公司—重慶渝富,同時作為唯一一家註冊地在重慶的全國綜合性上市券商,令其擁有了較強的資本實力和在地方項目上的明顯優勢。
  西南證券和宏源證券同為中央匯金旗下得以在「一參一控」出台之前幸運上市的券商,但宏源證券的命運則截然不同。作為中央匯金的控股券商之一,其雖已上市,但資歷和規模都不及其他幾家兄弟券商,很難輪到大項目。2011年,宏源證券完成的首發主承銷項目僅4個,主承銷收入1.44億元,同比下降59%。
  國泰君安是另一家中央匯金參股的券商。國泰君安之前經歷了大股東的轉換,由於中央匯金和上海國資委此前分別為申銀萬國和國泰君安的第一大股東,而且雙方股東互相持有對方的股權,所以雙方進行了股權互換,最終中央匯金控股申銀萬國、上海國資委控股國泰君安,國泰君安也逐漸脫離中投系的嫡系陣營。國泰君安近兩年雄心勃勃,意欲在2013年之前「二次崛起」,公司還籌建了中小企業融資部,準備在中小項目上發力,不過,由於深投控的股權糾葛,其至今尚未從「一參一控」的泥淖中完全脫離出來。

  控股券商改革步履維艱
  2006年,中央匯金剛剛注資10家券商之時,中金公司、中國銀河證券、國泰君安和申銀萬國在主承銷收入上分別位列第1、第3、第4和第5位,是名副其實的「投行夢之隊」。但到了2009年,中國銀河證券等「老三家」逐漸顯現頹勢,整個中投系基本就靠著中金公司一家支撐,中金公司投行業務所得收入佔中投系當年全部投行業務收入的六成。2010年以來,大項目資源幾近枯竭,中投系再無頂樑柱,其投行業務收入份額也由32.64%狂跌到19.34%(附表)。其中,中投公司參股的投行業績漸有起色,中投公司控股的「嫡系」券商成績最不如人意。
  依託大股東的顯赫背景,中投系的嫡系券商承攬的投行業務基本以大項目為主。不止是在大項目上「有專攻」的中金公司,中央匯金旗下其他券商也從這層「親戚」關係中受益匪淺。2010年,中投證券、中金公司和申銀萬國共同主承銷光大銀行IPO,中央匯金為光大銀行控股股東,持有光大銀行上市前59.82%的股份。同年,最後的IPO航母—農業銀行上市,中金公司、中信證券、中國銀河證券和國泰君安作為其聯席承銷商,除了中信證券,其餘三家均是中央匯金旗下券商,而中央匯金也同樣是農業銀行的大股東。但是,在沒有大項目撐場的2011年,中金公司、中投證券和中國銀河證券的投行業務顯著滑落。目前,投行業務收入仍主要以IPO為主,IPO收入低,投行業績就得不到保證。
  常年耕耘大項目的投行,在組織體系和人員配置上與小項目為主的投行差別較大。大項目投行多採用「大鍋飯」式的激勵體系,固定薪酬比例高;小項目投行更注重貼身服務,要求保代數量多,服務網絡布點廣,對團隊的激勵更體現了「按勞分配,多勞多得」的特點。與此同時,承攬大項目和承攬小項目的各種業務程序卻相差無幾,成本也不便宜。此外,小項目的風險更大,一旦有風險事件發生,對於品牌的影響也大。因此,很多老牌券商一時難以適應小項目,遲遲未加入到中小項目的爭奪。
  除了不適應中小項目以外,中國銀河證券和申銀萬國等券商還背負了太多老牌國企的負擔,如冗員、冗費、內部關係複雜等。此外,管理層頻繁更迭,高層的戰略難以得到執行也是其難以發展的原因。
  中投公司曾嘗試以市場化方式選聘職業經理人管理旗下的券商。2009年,中投公司聘任一度率領國信證券打造了強大的經紀業務的胡關金擔任中國銀河證券總裁,可胡關金上任不到3個月就因個人原因請辭。有報導指出,胡關金一度希望在經紀和投行業務上進行改革,但遭多方掣肘才黯然離去。在胡關金之前,中國銀河證券還經歷了肖時慶、胡長生等總裁,市場化選聘掌舵人的初衷雖好,結果卻是創造了一個季度換一位總裁的景象,這也說明老國企的問題不是換一個職業經理人就可以改變的,在固有的體制下,職業經理人得不到發揮的空間。

  資產整合易,文化融合難
  2006年以來,眾多券商通過上市實現迅速擴張。中投系的大鱷們也想通過上市實現幾何級增長,無奈擺在面前的最大障礙就是「一參一控」。宏源證券和西南證券雖已上市,但是規模較小,只適合整合一些小型的金融資源。目前,中央匯金在中國銀河證券和中投證券的持股比例較高,這兩家券商整合上市的可能性較大。中央匯金曾在2009年表示,銀河金控將被整合進入股份公司,實現整體上市。隨著未來中國銀河證券等券商的上市,中央匯金將擁有較大規模的金融整合平台。
  申銀萬國證券研究顯示,中投系經紀和投行的市場份額是中信證券(整合前)的3.5倍和4倍,整合後將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券商。中投系各家券商業務具有一定互補性,中投證券、申銀萬國以經紀業務為主,中金公司的投行、資管業務具有特色,整合可以提升中投系券商的整體競爭力。考慮到市場集中度、中投公司分散風險的需求以及投行操作上的可行性,中投公司旗下證券業務有可能被放在2-3個平台上進行整合。中國銀河證券、申銀萬國、中投證券、中金公司、宏源證券這幾家股權較為集中的券商最有可能被納入整合範圍。已上市的宏源證券將從未來的整合中受益,中國銀河證券、中投證券等公司上市後可能成為更大規模的整合平台。
  不過,在企業整合中,資產整合容易,文化整合艱難。中投系控股的幾家券商風格不一,中金一出生就帶有合資特色,大項目海外上市領先;中國銀河和申萬則是老牌國企,體態沉重,內部關係盤根錯節;申萬作為最早的一家股份制證券公司,股權關係極其複雜,歷史遺留問題較多,有多達218家股東;中投股權簡單;宏源則是唯一的上市平台。如何讓它們更好地融合,或許是比資產整合更加考驗中投系智慧的難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443

20億美元投資阿里巴巴 中投"吃螃蟹"

http://www.yicai.com/news/2012/09/2092421.html

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投)大步踏入了未知領域,這次它能成功嗎?

《華爾街日報中文網》最新的報導證實了一個廣泛流播的傳言:中投向阿里巴巴集團投資約20億美元用於認購股份。儘管阿里巴巴集團在國內的電子商務領域佔有絕對優勢的市場地位,這筆投資對中投來說依然是「吃螃蟹」之舉。

該交易的不尋常之處有二:首先,阿里巴巴集團的股份屬於高風險的互聯網資產,主權基金對此類資產往往敬而遠之;其次,定位海外投資的中投此次投資一家未上市的國內企業,也令人困惑。

當前,各國的主權財富基金的主流投資方式為通過第三方基金來對海外資產進行間接投資,而直接投資不僅容易遭到他國政府的嚴格審查,也不符合風險容忍度較低的主權財富基金定位。

中投此前在海外的直接投資紀錄不佳。30億美元收購黑石股份和58億美元收購摩根士丹利可轉換債券這兩次交易均損失慘重。根據中投年報,其累計年化收益率為3.8%,但去年境外投資業務虧損,收益率為-4.3%。

多位接近中投的消息人士早先曾對財新記者透露,中投於今年在5、6月份就已經完成了對阿里巴巴集團的盡職調查,8月該項目又已經通過中投投委會的認可。

中投投資的20億美元被阿里巴巴集團用於回購雅虎手中持有的股份,該回購計劃於昨日被宣佈完成。根據此前協議,阿里巴巴集團將動用63億美元現金和不超過8億美元的新增阿里集團優先股回購這些股份。

國家開發銀行作為唯一一家來自中國的銀行,為此次交易提供了1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另外8家國際性銀行——花旗、瑞士信貸集團、德意志銀行、新加坡發展銀行、澳新銀行、巴克萊銀行、瑞穗實業銀行、摩根士丹利,為此次交易提供了10億美元的銀行貸款。

普通股的認購包括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國家開發銀行旗下負責股權投資的子公司國開金融有限責任公司,以及兩家中國領先的PE投資公司:博裕資本、中信資本。此外,現有股東淡馬錫控股、DST及銀湖也通過增加對阿里巴巴集團的投資,參與了此項計劃。可轉換優先股,也由來自亞洲、歐洲和美國的全球投資機構成功配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58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