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投資大學問:中早期的藝術家,中後期的銀行家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822/158292.shtml

投資大學問:中早期的藝術家,中後期的銀行家
梅晨斐 梅晨斐

投資大學問:中早期的藝術家,中後期的銀行家

對於早期的項目,很多時候做判斷和藝術家對當代藝術的判斷一樣,是基於個人歷史經驗的主觀判斷。最早期的項目沒有利潤,退一步沒有收入,再退一步沒有用戶。

本文系小村資本合夥人梅晨斐投稿,內容為小村資本合夥人梅晨斐在參加第五期Doer Link論壇上的發言整理而來。

一、 投資人的Knowledge Gap

什麽是Knowledge Gap?

舉個例子,如果我們的投向是遊戲領域。那麽我們對遊戲領域的整個產業鏈,產業鏈上有哪幾個節點?每個節點做什麽?是否賺錢?每個節點分別有哪些公司?這些公司分布在北上廣深哪些城市?我們和這些公司的創始人是否熟悉?這些內容我們都需要熟悉,並且會形成我們對遊戲領域一個基本的知識壁壘。

如何使用Knowledge Gap?

當我們和項目進行交流的時候,會使用這個知識壁壘,去測試坐在桌子對面的項目創始人,他對於這個行業的熟悉和理解到底處於什麽水平。假設,我們自己對遊戲行業的知識壁壘是80分的話,如果桌子對面的創始人並不能接住我們的問題,意味著他們的知識壁壘還沒有超過我們的80分。而我們要尋找的,是那些能過翻過我們的知識壁壘的創業者,那些85分,90分,95分的創業者。

但反過來,如果我們自己對遊戲行業的理解只有40分的話,那麽大多數人我們接觸的創業者可能都能超過我們的知識壁壘,那我們就很難判斷和挑選出那些最優秀的創業者了。

所以,構建自己對於細分領域的Knowledge Gap是第一步。

二、 投資人的Pattern Recognition

什麽是Pattern Recognition?

即投資人的模式識別能力。什麽是模式識別?同樣舉個例子,如果我們要教一個小朋友認識什麽是玫瑰花,我們會怎麽做?打印一張玫瑰花的照片給小朋友看,然後打印100張不同玫瑰花的照片重複給小朋友看。最後,當我們拿出第101張玫瑰花照片時,小朋友應該能大致判斷出這個是否是玫瑰花。

如何使用Pattern Recognition?

判斷項目同樣如此,如果我們每年看1000個項目,那麽當第1001個項目進來的時候,你不需要很多的時間,就可以大致判斷出這個項目大概處於什麽樣的水平。

時間局限是大部分投資人都有的問題,而模式識別可以很大程度上解決投資人的時間局限問題。

三、 於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的藝術

通過降低單體風險降低系統性風險

假設你管理一支基金,每年投20個左右的項目。傳統的做法是,花更多的時間搜集更高質量的案源,做好業務、財務和法務盡調。通過降低單個項目的風險,來降低整個基金的系統性風險。這個傳統的做法,即精準投。

通過放大樣本數量降低系統性風險

但如果我們來看矽谷的一些早期基金和孵化器,他們的整體理念和做法則完全不同。並不把希望寄托於降低每個項目的失敗概率。而是增加投資項目(樣本)的數量,並通過運營增加項目與項目之間,創始人和創始人之間,團隊和團隊之間溝通交流的機會,從而增加項目轉型甚至團隊重組的可能性(當然希望是往好的方向轉)。

樣本數量過少,這樣新的重組和裂變可能性越小。樣本數量越多,重組和裂變產生新物種的可能性越大。這樣的重組和裂變產生新的物種,新物種的基因往往優於上一代的物種,這樣他們的生存能力也更強。通過這種方法,提高了產生更優基因項目的可能性,實際上降低了單個項目的失敗概率(即使你原來失敗了,你也有可能參與到產生新項目的事業中去)。

簡單來說,並不簡單降低單個項目的失敗概率,而是增加項目樣本數量,提高重組和裂變的可能性,讓高失敗概率的項目參與到重組和裂變中去,延長他們的生命周期,曲線地降低了這些項目的失敗概率,最終仍然是降低系統性風險。即概率投。

中早期的藝術家,中後期的銀行家

最早期的項目,沒有利潤。退一步,沒有收入。再退一步,沒有用戶。有的甚至連產品都沒有做完。在做項目交流判斷的時候,我們失去了傳統所有的與財務有關的判斷指標。

很多時候我們聽投資人說投早期項目就是投人,其實這不是一個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失去了所有其他判斷指標之後無奈被倒逼的一個結果。

對於最早期的項目,很多時候做判斷和藝術家對當代藝術作品做判斷一樣,是基於很多個人歷史經驗的主觀判斷。如果我們能夠回到當年的荷蘭,面對梵高的畫,能夠判斷出這是未來價值連城的作品的藝術家,就是真正厲害的天使投資人。

投資 梅晨斐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48

IDG資本合夥人李驍軍:早期投資像中醫,中後期投資像西醫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1648

(東方IC/圖)

12月19日,TOGETHER 2016南方周末年度盛典活動在北京舉行。活動選出了四位2016南方周末年度商業人物,IDG合夥人李驍軍名列其中。作為IDG合夥人,李驍軍在TMT這個創投行業的根目錄領域,投資過小米、果殼網和猿題庫等知名項目。

南方周末:你主要投哪些領域哪類項目?

李驍軍:我關註TMT早期。大家經常提投資風口,我覺得不要把註意力劃定在一個固定區域。做投資要從專才做到通才,不要給自己畫個框,永遠要想著跳出自己的固有思維。

南方周末:早期投資的特點是什麽?

李驍軍:早期投資沒那麽多數據和歷史可看,更像中醫,靠感性和經驗判斷比較多。所以早期投資每個人的招數都不太一樣,投資風格比較個性化。

做早期投資一定要樂觀,但也要有懷疑精神。樂觀是你要永遠相信未來是新的,懷疑是你要對自己誠實,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很多地方搞不清,也暫時搞不明白。年輕人不要怕面子,不要怕被別人挑戰。錯了不丟人,丟人的是錯了還不知道。

早期投資的隨機性和偶然性很強,沒什麽門檻,任何一個新手都有成功的可能性。所以現在做早期投資的人越來越多。但隨機性決定了投資這事不好幹。

有些事情分析過多、研究過多,忽略了早期的不確定性。早期項目,存在非常大的不確定性,就算你做了再多分析研究,關鍵時候還是需要一閉眼和一跺腳的勇氣。

早期的投資就是找亮點,是否足夠一俊遮百醜,如果足夠,就可以投。這一俊,主要是人,也就是這個創業者是否有能力把所有困難克服。

但對人的判斷往往容易出錯,比如我們曾經遇到一個創業者,做盡職調查的時候,我們問了很多跟他有關聯的人,其中有人對他的評價給我們帶來了錯誤信息,導致我們沒投。這個公司後來發展很好,我們也是後來才知道,我們得到的評價是片面和錯誤的。

所以後來我判斷一個項目,就有意做減法。我們同事拿來二三十頁的調查報告,我說能否就兩個問題,如果這兩個問題存在的話,就可以做一個投資選擇。

南方周末:中後期投資的特點又是什麽?

李驍軍:後期投資理性較多,就像西醫,有數據、驗血、X光等診斷方法,有據可循的東西比較多。

南方周末:你認為優秀投資人的特質是什麽?

李驍軍:人有三個境界,一是聰明,二是會反思,三是有同理心,能理解別人在想什麽。去理解創業者很重要。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聽創業者說。我們最重要的是兩個本事,一是問問題,二是聽。問問題永遠比回答問題更重要,是否會提問,對投資人很重要。

我在被投公司的董事會都不愛說,因為創業者比我了解公司,不應該是我告訴他公司應該幹什麽。我很擔心按照我的話去執行的創業者。我最怕開會的時候,創業者問我今年的趨勢是什麽,應該是他告訴我。

做投資和創業都不容易。但投資人不要把自己的情緒帶給創業者。投資人的焦慮可以理解,他需要回報。但不要給創業者太大壓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很多基金的周期是十年,短的也有五年,足夠你看清楚很多東西,沒必要著急。

南方周末:你有什麽投資經驗可以分享給同行?

李驍軍:我的一個小經驗是,第一次跟創業者見面不吃飯。本來見面就一個小時,上菜、吃飯半小時,聊天就剩下半小時。

做投資最重要的是判斷人。判斷人一是要有足夠多的時間,二是要有足夠多的事。其實做投資,有個十年,大家的基本判斷力都差不多。我的優點是,有足夠的耐心,更願意承受起起伏伏。投資人一定要有韌勁,要有反彈力。

南方周末:你投過不少獨角獸公司,你的經驗是什麽?

李驍軍:在每一個大潮流下,一定會出現一些大公司。但巨無霸公司的出現是沒有規律的,不知道在哪出現,不知道什麽時候出現。所以我們每看一個公司,都會問自己,這個行業的是否有機會?如果有,那麽前三名是誰?我們有沒有見過?

巨無霸的出現,有的是突然性,比如馬化騰;有的以前就很優秀,比如雷軍。對於前者,你可以組織一些創業者大賽來發現,對於後者,要跟他們保持長期溝通,當他們需要融資的時候,能想到你。

創業基本上天時地利人和都要齊全,還要靠運氣。但做投資,主要是靠運氣。我們經歷過正確判斷導致了錯誤的結果,很多我們看好的公司,最後失敗了。我們也經歷過錯誤判斷收獲了正確結果,很多我們投了之後不看好的公司,反而成長非常好。

南方周末:你是如何投資到小米的?能否以智能手機行業為例,闡述一下你的投資邏輯和方法論?

李驍軍:IDG很多合夥人跟雷軍認識很久,比如周全和林棟梁,在雷軍還在金山的時候就很熟了。後來雷軍出來做天使投資,又跟IDG合投了一些項目。我跟雷軍的合夥人林斌認識很久。

從功能機到智能機,是個巨大機會。市場上既有蘋果這樣的高端品牌,也有山寨品牌。但在山寨和高端之間,也就是1000元到4000元之間,需要一個高性價比品牌。

我們之前投資過手機行業,對手機產業鏈還算了解。所以判斷起來會快一點。做手機,很多人解決不了存貨問題,市場好的時候拼命備貨,在渠道壓著,突然有一天賣不動了,資金鏈也就斷了。互聯網渠道來銷售,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IDG資本合夥人李驍軍(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南方周末:怎麽看智能手機行業的下滑和小米遇到的困難?

李驍軍:我們當年投資小米的時候,它遇到的挑戰比今天大得多。當時小米只做了一兩款小應用和操作系統,手機還在研發中。今天小米手機的銷量超過了1億部,操作系統MIUI有2億用戶。小米在印度等海外市場發展不錯,小米生態鏈的協同效應也有了,線下體驗店發展得也不錯。

南方周末:如何看待投資人的價值?

李驍軍:發現好的創業者,用資本的力量和我們的經驗去推動他們更好地冒出來,這是我們的時代使命。我們有雪中送炭的時候,但更多時候是錦上添花。投資人不能因為一個公司上市了,就覺得都是自己的功勞。創業者對時代的推動作用是投資人無法取代的。我們絕不是主角。

南方周末:現在是投資界的冬天嗎?

李驍軍:冬天的說法好久了,快一年了。但現在實際上市場很活躍。尤其是投資早期項目的人民幣基金,很多新基金在湧入。2016年IDG在融資方面也取得了不錯進展。對投資公司來說,冬天影響不大,越是冬天,越能找到好的創業公司。因為冬天會凍死很多競爭力不足的企業。對創業者來說,冬天里的競爭不如資本熱潮時那麽激烈。

南方周末:IDG是老牌投資機構,現在市場上民營的和國有投資基金越來越多,你們如何自我升級叠代?

李驍軍:投資是個長期過程,經驗積累很重要。我們內部在培養新人,讓自己保持足夠的敏感,尤其是對創新事務的敏感。同時我們也擴充了投資領域的邊界,比如關註90後創業者。

這幾年,不僅是國家隊在進場,還有地方隊、上市公司和影視明星也參與到這個市場。有些項目大家確實有競爭,但更多是合作。比如我們當他們的接盤俠,或者他們當我們的接盤俠。我們的出資人里,也有國有資本、地方政府資本的支持。良性、健康的競爭不可避免,我們也是歡迎這種競爭的。

南方周末:現在有一種觀點認為,虛擬經濟沖擊實體經濟,你怎麽看?

李驍軍:虛擬經濟需要實體經濟來落地,實體經濟需要虛擬經濟來提高效率。蘇寧和海爾等實體企業都在布局線上,阿里和騰訊等線上巨頭也在向線下發力。大家在相互融合,國外也是這個趨勢。兩者並不是對立關系。

南方周末:創投圈都在說,模式創新時代過去了,技術創新時代來了。對於擅長投資模式創新的IDG來說,是不是挑戰很大?

李驍軍:IDG一直相信技術創新能提高生產力,帶來巨大變革。我們對此有準備,有專門的投資團隊關註技術創新,也已經做了投資布局。我們很多投資人都是博士畢業的工科生,對技術並不陌生,更不排斥。

南方周末:能否預測一下未來幾年的創投趨勢?

李驍軍:IDG內部做過很多調研報告,基本都認可三個方向。一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比如無人駕駛、機器人;二是消費升級;三是文化娛樂,比如我們投資了一個廣場舞項目。

其實我特別擔心對未來做判斷,因為太難了。就跟美國大選一樣,黑天鵝事件層出不窮。

做投資需要判斷趨勢,但千萬不要被自己的判斷所誤導。你的經驗讓你能對一些模式做出識別,但投資難就難在要敢於打破自己的經驗。做投資,一方面要積累經驗,另一方面時時刻刻要打破自己的經驗,這也是投資的魅力所在,不斷跟自己打。

南方周末:你也投資媒體項目,你覺得傳統媒體能走出困境嗎?

李驍軍:如今傳播的介質發生了很大變化。經過了報紙、收音機、電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變遷,未來可能會有新的介質,比如VR和AR。但媒體的核心沒有變,只要你能持續提供高質量內容,不管傳播媒介怎麽變,媒體都會有自己的生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0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