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石頭下找小蟲子——彼得·林奇投資案精選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392

石頭下找小蟲子——彼得·林奇投資案精選
作者:丹陽


當你發現了合適的股票並且以合理的價格買入,所有的證據都表明這只股票將會越漲越高,一切都向著有利於你的方向發展,如果此時你卻將它拋出真是太愚蠢了,這簡直是一種恥辱。

——彼得·林奇錯失玩具反鬥城後的總結

投資背景:石頭下找小蟲子

林奇選股向來以靈活性出名,有“股票多情種”之稱,初步統計他交易過的股票有15000多只(恐怕大部分股票他都碰過)。在給《巴倫周刊》推薦股票時,動輒就是幾百只甚至上千只——這相當於沒推薦,似乎沒有他看不上的股票。

在他實現職業的關鍵一躍,由一個分析師轉任基金經理的初期階段,其操作風格似乎跟今日的中國普通股民幾乎沒什麽兩樣,也是短線操作、頻繁換股。不同的是,最終他成功了,而國內外很多像他一樣頻繁買賣股票的人,賺錢的卻很少。

區別在哪里呢?就在林奇對某些“重要股票”的堅守上。

“尋找值得投資的好股票,就像在石頭下面找小蟲子一樣。翻開10塊石頭,可能只會找到一只,翻開20塊石頭可能找到兩只。”林奇如是說。

每年他都要翻開幾千塊石頭,以保證找到足夠的小蟲子,滿足麥哲倫基金越來越大的胃口。他買的許多股票可能就只是在翻石頭而已,一旦發現沒有小蟲子馬上就扔掉了,所以有時顯得換股頻繁。其實只要是他發現了小蟲子的石頭,他都會一直捂著,只不過特別少,大家很少留意。

為了找到足夠的小蟲子,林奇的生活很緊湊:一年大概要走訪500~600家公司,每天早晨6點就去辦公,晚上7點多才回家,連路上的時間也基本都在閱讀中度過;每天午餐時都可能跟某家公司洽談;平時陪妻女購物時也在留意中意的公司,在和妻子度假之時,碰到與自己投資相關的公司在附近,也隨時跑去調研。“1980年我總共拜訪了214家上市公司,1982年增加到330家,1983年再增加到489家,1984年略減到411家,1985年又增加到463家,1986年更是增加到570家。”林奇說。

彼得·林奇投資策略

一天林奇發現自己的三個女兒的化妝品都來自同一家公司——美體小鋪(The Body Shop),而且在他陪著女兒去逛街的時候也發現這家公司的連鎖店生意很好,屬於他觀察的購物中心中生意最好的幾家店之一。職業的敏感性頓時使他來了興趣。

這家公司1976年創立於英國,憑借著崇尚天然的產品理念和零售專賣的經營方式迅速發展。公司產品都是一些很“怪”的化妝品和護膚品:有香蕉、果仁和草莓等制成的乳液和沐浴露、蜂蠟睫毛膏、蘭花油洗面奶、胡蘿蔔保濕露、蜂蜜加燕麥片的面膜以及海藻加樺樹的洗發水等。公司已經在英國上市,業務迅速延伸到海外。

林奇開始通過各種渠道、方式來深入觀察這家生意火爆的公司。

在美體小鋪的店內,人頭攢動,生意好得出奇,商品很暢銷。經估算,一個3000平方英尺的美體小鋪的營業額和一個10萬平方英尺的西爾斯百貨公司差不多。尤其令人感興趣的是,很多不同年齡段的客戶竟然都喜歡該公司的產品。

還有一件事帶給林奇很大的啟發,他以前的一個非常聰明的同事寧願放棄優厚穩定的薪水,用自己攢的錢跑去開了一家美體小鋪的連鎖店,當上了小老板。這樣的一個家夥都選擇賣美體小鋪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這個事業的吸引力。

另外,美體小鋪很重視社會責任,倡導一種清新的生活方式也給林奇留下了深刻印象。公司產品全部為天然原料制造;員工每周都可以帶薪休假一天去參加社區服務工作;倡導舊物循環利用,比如回收購物袋或用舊瓶子來買新沐浴液會有優惠等;公司倡導健康美容的理念而不是單純地把美麗放在首位。

公司雖然擴張很快,但卻不是放任,而是非常謹慎地擴大自己的領地。林奇是從朋友斯蒂芬森那里領略到了該公司的謹小慎微的。斯蒂芬森在伯靈頓購物中心開了一家加盟店,事實已經證實她完全具備成功經營一家分店的能力,但是當她申請在哈佛廣場再開一家新店時,美體小鋪的董事長仍親自出馬,專程從英國飛到美國進行實地勘察,並仔細評估斯蒂芬森的經營能力。如果美體小鋪以自有資金擴張開設新店,如此謹慎情有可原,但哈佛廣場加盟店可是斯蒂芬森自己拿錢開的,而且是她開的第二家加盟店,美體小鋪總公司卻並未因此就不經評估直接批準。這讓林奇感到吃驚。

經過以上分析,在基本條件下,按照林奇的標準,這家公司很有潛質成為自己的標的,但還需要進一步挖掘,看有沒有發展風險和足夠的發展前景。

從產品本質上看,美體小鋪的產品依然是一種標準化產品,價格算是適中。最常見的洗發水和沐浴液等產品,價格比精品店便宜但比折扣店貴一點。

公司通過增加特許連鎖店的方式來進行擴張,幾乎不需要負債,風險很低,而且一開始就進行跨國經營,市場擴張能力很強,但還遠遠沒達到飽和的程度。美體小鋪在加拿大開的店是最多的,大概有92家分店,但是當時在日本和德國僅僅各有1家分店,美國也僅僅有70家分店。按照加拿大市場的邏輯來推理計算,美國人口是加拿大人口的10倍,如果加拿大這點人口就能支撐92家分店,而且單店的利潤很高,那麽美國、日本以及德國將會有多少家店鋪才合適呢?即便按保守的預計——1000家來計算,那麽公司的增長率也將達到8倍左右。

結論很明顯:這也是一家快速增長型公司,產品大受歡迎、擴張速度迅速、單店利潤高且沒有太多負債,能夠連續成功地跨國複制自己的連鎖經營模式,這種成功的複制使得公司的增長可以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率。

那麽在現實中美體小鋪的表現如何呢?1984年美體小鋪剛在英國上市的時候股價僅僅為5便士(相當於10美分),總市值800萬英鎊,在1987年股市大崩盤和美國攻打伊拉克期間,其股價都暴跌過,但是到1990年,其股價則上漲到了362便士。到2006年公司被歐萊雅收購,總價值達到6.52億英鎊。

最終林奇和麥哲倫基金在美體小鋪上大賺了一筆。

投資鏈接1:除了勤奮,林奇其實別無特別的秘訣

很多人認為,要在股市中成為大贏家,必須有很高的天賦,有很高的學歷,有很深厚的資金背景才行。按照這個邏輯,像彼得·林奇這樣的投資奇才肯定是天賦了得、學歷很高、資金背景很深厚了。

事實確實如此,林奇聰慧異常,是沃頓商學院的MBA,在富達基金管理公司從分析師一路過關斬將成為一名掌控巨額資金的基金經理。可他第一次上《華爾街一周》節目時卻說:“投資是99%的汗水加1%的靈感。”
很多人都會說,這只是林奇的自謙之詞,不能當真。但實際上這句話恐怕不是客套,勤奮確實是林奇投資成功的最重要因素。這里的勤奮不僅包括腿腳勤奮,還得加上思考的勤奮。林奇通過頭腦和腿腳的勤奮選出了“下面有小蟲子的石頭”,以此為基礎勇敢下重註,並敢於耐心持有。如果說有秘訣,這是他成功的真正秘訣。

由於身在基金公司,要受到公司紀律的約束和大眾投資者的密切關註,基金凈值一有風吹草動就會面臨這些人的種種看法——實際上也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對這種壓力,巴菲特可以通過各種策略將其化解於無形,而林奇卻無法做到。因此,對於林奇的投資生涯,要分階段去看。
在早期,麥哲倫基金面臨投資者大量的贖回壓力,林奇頻繁買賣股票也跟這個因素有關。但這只是林奇基金生涯的準備階段,鍛煉了他的選股感覺。隨後他的勤奮研究和深邃的智慧讓他開始能夠如魚得水地應付各個方面的壓力。
他自己說:“我的選股方法是藝術、科學加調查研究。20年來始終未變。”前面我們探討過,所謂科學,就是要看大量的財務報表,要作相應的數量分析。藝術則是需要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感,但接觸大量的公司一手信息卻是前提。這兩個方面都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都需要勤奮作為基礎。

其實,作為一個沃頓商學院畢業的MBA,林奇完全可以跟其他華爾街的基金經理們一樣,每天窩在辦公室里看分析師們送來的報告,買入一堆藍籌股,這樣即便將來虧了別人也只會把原因推到別的事情上。而他卻費盡心力,東跑西跑地調研,最終重倉持有的都是大家都有點擔憂的小公司股票。這些企業都怪怪的,但成長性都比較高,一旦將來虧錢肯定都是自己的錯,領導會找自己,基金投資者也會找自己。

但這就是林奇。

投資鏈接2:零售業股票的魅力

美體小鋪的邏輯是:一個產品大受歡迎、擴張速度非常迅速、單店利潤高且沒有太多負債的公司能夠連續成功地跨國複制自己的連鎖經營模式。而且,在複制的時候,非常謹慎,風險可控。

林奇鐘情的就是這種能夠成功複制的商業模式,這種模式在零售業中較為常見。所以林奇在職業生涯中,對零售業情有獨鐘。“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可以用很長的一段時間充分地來觀察行業中公司的發展。等到它們用事實證明自己的巨大潛力之後,再買入股票一點也不遲。”林奇是這樣描述零售業中的公司的。

一種商業模式如果可以複制成功,這就代表它的管理效率和內部運行的有效性,以後大家只要照搬就行了,這樣在不同區域擴張將會節省很多管理成本。每個投資者都喜歡這種商業模式,因為在這種商業模式中,意味著只要增加銷售點,標準化操作,就可以使得盈利增加。在能複制成功的模式中,除了地域的不同外,其他諸如銷售、管理、財務、生產等都可以進行等同的移植,這樣一來,不需要改變其他東西,僅僅通過規模的擴大就會直接帶來利潤的增加。

每個人都喜歡簡單,都喜歡可預見,都喜歡低風險而利潤卻增加。這種商業模式正好迎合了大家的這種心理

林奇曾經說過:“在對各個行業起起落落的長期觀察中,我發現,盡管投資於周期型公司股票和特殊情況下股價被低估的公司股票,你可能會取得2~5倍的投資回報率(假如一切順利的話),但是投資於零售業和餐飲業公司股票會有更高的回報率。零售業和餐飲業公司不僅增長速度和高科技一樣快,而且風險普遍要低得多。”

在零售企業或連鎖企業中,找到一種成功的模式,然後顯示快速發展的例子在國內外都有很多,比如肯德基、麥當勞、家樂福、如家、星巴克、國美、蘇寧等。

這種企業與人們生活很近,完全可以在生活中找到。

(來自中國經濟出版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187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