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转载]“我们是上帝的乌托邦!”——从人性论看投资者的能力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a300f01017mv9.html

“我们是上帝的乌托邦!”
从人性论看投资者的能力圈
刘军宁

 


自知者明,自胜者强。
老子《道德经》

 

    有个人站在一条狗旁边。一个陌生人走近他问道:“你的狗咬人吗?” 这个人说:“不咬。”那个陌生人伸出手想拍拍那条狗,结果反而被那条狗咬了一口。受惊的陌生人质问道:“你说过你的狗不咬人!”这个人答到:“这不是我的狗。”

Robert P. Miles

 

保守主义:从人性论到投资者的能力圈

   

    哲学是追求智慧的学问,投资哲学是追求投资智慧的学问。投资是一种智力密集的活动,准确地说是智慧密集的活动。智慧短缺,投资不可能成功。最重要的智慧往 往都是以否定的形式(律令)出现的。守住你的能力圈(不要逾越你的能力圈)就是公认的最重要的投资智慧之一。而最大的投资智慧,就是在于如何知道什么对象 是你不该投资的。
 
   保守主义强调,人类作为有限的存在无论如何也无法超越其内在的局限性。人性和人的基本况境是不变的。按照保守主义的看法,人在本性是有限的存在,人是理性 的,但是其能力是有限的。与上帝不同,没有一个人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对人而言,无知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合理的。如果一个人能做到全知,他不就成了上帝 了吗?这是不可以的。无知对每个个体来说,是无法完全克服的。一个人知道的越多,知道自己的无知也就越多。比如说,我知道投资哲学里有很多东西我都知道。 而对不知道投资哲学的人而言,他根本就不知道投资哲学是他的未知之域。每个人的知识都有无知与有知的界分,能力圈就是在这个界分上出现的。因此,每个人的 能力都局限在特定的范围之内,每个人都有其难以逾越的能力圈。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
 
   保守主义认为,理性能力是人为了达到所要实现的目标选择正确手段的能力,是人类用智力理解和应付现实的有限能力。换句话说,理性是行动者在其知识和智慧范 围内掌握最有效的手段来达到目标的能力。有理性的人对事物所作的评判,并不是基于他本人那种不经分析的冲动、成见和癖性,而是基于他对所有能有助于形成深 思熟虑的判决的证据所作的审慎的判断。保守的投资者者正是这样一种人。
 
   保守主义者看来,人类所有的知识并不构成一个整体。所以,知识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总和。对人类来说,每个人的知识都是有限的,未知的领域永远存在,知识是扩 展和演化的。我们知识的局限性不是科学和理性所能克服的,它们的作用恰恰在于使我们认清这种局限。没有人能够、而且也没有必要去了解和掌握全部的知识,人 所能掌握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人的真正智慧,不仅在于意识到自己已经知道多少,而且更在于意识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知识范围的局限性。   
 
   与动物不一样,人被认为是有理性能力的动物。人是有理性禀赋的动物,因此他会力求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有时甚至会为自 己不合理的行为也找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人性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如果投资时理性占了上风,投资者就会尽可能地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如果情绪 占了上风,或者不够理性,投资者就会忘掉或无视自己的能力圈的边界,非理性的投资也由此发生。保守主义投资哲学的忠告是:投资应该是一种最理性的行为,如 果超出了投资者的理解能力就不要投资,只做自己完全了解的事。
 
   被称为二十世纪英国最有思想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家奥克肖特指出:“保守就是宁要熟悉的东西不要未知的东西,宁要试过的东西不要未试的东西,宁要有限的东西 不要无限的东西,宁要切近的东西不要遥远的东西。”保守主义投资哲学家提出了投资者的能力圈理论。《保守的投资者夜夜安枕》的作者菲利普·费舍在《寻常的 公司与不寻常的利润》一书中指出:智力、知识与经验联合起来构成投资者的常识和判断力。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其能力圈都是有边界范围的,不可能无边无 际。这是保守主义投资家提出来的。能力圈的概念也由此产生。费舍创造了这个理论,巴菲特推广了这个理论。
 
   能力圈是人的理性化能力的一个具体体现。人是理性的动物,也是很情绪化的动物。按能力去投资是理性化的投资。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如果你不能理解它,就不要做。超出能力圈的便是非理性化的投资。
 
   不论一个人多么聪明,他都应该守在其能力圈之内。在这个能力圈,投资者享有专门的知识和特长。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投资者应该守住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 是不是价值投资的第一原则还有很多争论,不论是不是第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安全边际是一种风险控制手段。在采取何种手段控制风险前,投资者先要确定 自己的能力圈。能力圈的作用在于锁定正确的投资对象,安全边际的作用在于避免为正确的投资对象支付高价。能力圈与安全边际是保守投资者的左膀右臂!

 

你怎么知道你知道?

   

   虽然关于能力圈的理论简单明确,但是要确定并恪守住自己的能力圈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首先,确定自己的能力圈就十分困难。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一开始 就有能力圈。每个人的能力圈都是在从后来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个人爱好中逐步形成,而且会随着个体的经历、经验、知识、爱好的变化而有所变 化。况且,一个人很容易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很难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最大的智慧就是在于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大多数的投资错误,都是以为自己知道,认为该 投资在自己的能力圈之内,实际却不然。所以保守主义投资哲学不仅要求投资者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行事,而且在划定自己的能力圈应该非常保守,宁可划小些,不可 盲目乐观激进妄为,绝不能抱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极端自负心态。所以,自己对自己的所知,要格外诚实,对自己的能力估计和勘探,要非常保守,而 不是激进。
 
   投资大师常常告诉我们:所谓“能力圈”,就是知道自己知道什么,和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要永远只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投资,不管你的能力圈有多小。坚持自己 能够理解的范围,只做自己理解的企业。在投资外扩展你的能力圈,在投资中守住你的能力圈。如果你不了解这个行业,你有两个选择:学会了解,或者回避投资。 如果你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还处在学习过程中,也请不要涉足。
 
   一些介绍能力圈理论的投资书也常常说,如果你理解一个公司,理解其业务、其产品及其所属的行业,那么这个公司就能你的能力圈之内。然而,什么叫理解?在现 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些公司和行业,都熟知一些商品,我们就能自认为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在我们的能力圈之内吗?答案恐怕不是那么肯定。我们最多可 以说,略有了解、熟悉该品牌或产品的性能。即便是能看懂企业的商务模式,看懂财报、了解企业战略都还不足以称得上是理解。投资意义上的“理解”所要求的比 这些多得多。作为能力圈意义上的理解,我同意这样一种界定:所谓的理解是,是指投资者有能力看清作为潜在投资对象的公司其十到二十年的未来。如果投资者有 十足的把握和证据表明他能看得清该企业在十到二十年之后的未来,那就可以说,该投资者理解其所可能投资的公司。因而,该公司也在其能力圈范围之内。比如, 我完全不知道苹果公司在十到二十年之后畅销的产品是什么。所以,不论我现在对iPad、iPhone和Mac Pro多熟悉,不论苹果公司多卓越,其产品多优异,苹果公司仍然在我的能力圈之外。看懂一个企业的现在,预测未来一两年的收益或者增长,与看清楚未来十年 企业的状况,完全是不同的视角和眼光。那时的公司不仅应该活的很好,其所带来的投资回报会让你非常满意。不要说一般的外部投资者,即便是行业内的专家、企 业家大多也是看不清楚十年后的情况。保守的投资者通常在其能力圈的范围内选择那些不太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公司与行业。
 
   所以,看懂一个公司的商业模式,看清其发展战略,读懂其财务报表,这些都不足以表明该公司在你的能力圈之内,“能力圈”是投资者建立在自己的专长、经验和 智慧基础上的洞察力的作用范围,这种洞察力能够帮助投资者准确判断出潜在投资对象是否有持续的竞争优势。能力圈的边界,就是这种洞察力的“有效射程”。如 果在有效射程内,没有合适的猎物出现,保守的投资者通常选择耐心地等待,而不是向有效射程之外的目标开火!
 
   能力圈原则的副产品是减少了投资的次数,也就减少了犯错误的机会,像巴菲特欣赏的棒球手泰德·威廉那样,通过只击能力圈内的球来击出更多的好球。坚守能力 圈的原则需要有纪律与耐心的品格。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说,“我能有今天,靠的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当有人对你说,某某时的资本市场遍地是金子的时 候,你更要小心,因为许多金子落在的能力圈之外。要能够克制自己不去捡能力圈之外的钱,哪怕它散落得遍地都是。守住能力圈还有一个隐蔽的好处,就是能够有 效地避免成为见钱就捡的机会主义者。而机会主义是保守主义价值投资的大敌。投资就像本文一开始所说的那个逗狗的故事。在逗狗之前,要确定你是否真的了解这 条狗,否则就不要动手。这是本文一开始那位不明真相的逗狗人给我们留下的教训。他以为他理解了这只狗,其实他并未弄懂这条狗。
 
   人在本性上不仅有其有限的一面,每个人的人性中也都有追求无限的一面。这是也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对许多人来说,对知识与财富的追求,对权力与利益的追 求,甚至对卓越与不朽的追求都是没有止境的。人的梦想与欲望也是没有止境的。如有可能,人们甚至想目睹产生宇宙的那个大爆炸的现场。人性中追求无限的一面 则意味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能力圈的不可遏制的冲动。就是说,超越能力圈的事是注定要经常发生的。
 
   盲目高估自己的能力是人类的通病。有成就的投资者更容易犯这种错误。然而,人是追求超越性的动物,而且这种超越性正是存在于人的有限性之中。因此,对现有 能力圈的超越也是任何投资者身上不可遏制的冲动。在投资领域,每个人都终将面临这样一种难题:他的能力越强、能力圈越大,边界就相应地越模糊。越有能力 圈,就越想冲出能力圈,逾越能力圈可能性就越大。伟大的投资者就是不断地与这种冲动作斗争,并常常落败。投资大师们越告诫别人要守住能力圈,他自己就越想 突破。神对凡人充满期望,期待投资者守住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都守住自己能力圈的世界,是上帝期待出现的理想国。从这种意义上讲,诚如德国作家安德雷斯 (Stefan Andres )所言:我们都是上帝的乌托邦!(We are God's Utopia!)

 

 

Sohu Finance Syndicat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85

市場足夠大,上帝也會參與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1851
 據說如果一個人想讓自己的文章更容易讓人接受一點,那就用水果來比喻他所要說明的東西。這裡邊例子有很多,比如把性感的女孩比喻成桃子,把不太好看的女孩比喻成核桃。西方的經濟學家們也早就這麼做了,而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這麼做的人很少,這可能是因為西方經濟學進入買方市場的時間比較早。喬治·阿克洛夫在1970年的一個經濟學論文《檸檬市場》裡,運用了桃子和檸檬的比喻。


  阿克洛夫所說的是一個局域二手車市場,狀況比較好沒出過大車禍的二手車就是桃子,而那些看起來還能開,但說不準什麼時候軲轆就會掉下來的二手車就是檸檬。二手車市場的信息單邊性極強,買主都想買到桃子,但他們不瞭解這些舊車的車況,如果一個桃子值4000塊,由於市場上還有很多檸檬,按照買主們的考量,桃子和檸檬各佔一半,按照概率計算,買主只願意出2000塊,因為他們認為有一半的可能性買到一文不值的檸檬。


  但是,事與願違,賣主們知道車況,如果市場價格只有2000塊,他們就不會把價值4000塊的桃子放到市場上,除非特殊情況,他們急需要錢。而市場上,到處都充滿了一錢不值的檸檬,桃子出現概率要比買主想像的低得多。如此一來,這種概率又影響到市場價格繼續下跌……最後,市場消失了—世界是不公平的,阿克洛夫憑藉桃子和檸檬的論文,在200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另外他在高中時騎自行車撞到過水果攤,當時被那個小販要走了20塊錢。


  事實情況是這樣的麼?可以舉的最好的反例就是淘寶C2C市場。在這個沒有多少控制的市場中,其實很多賣家都具備「作惡」的條件。賣家比買家瞭解商品,他們可以騙人,把自己賣的檸檬說成是個桃子,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市場被上過當的買家拋棄,市場消失。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淘寶的交易額不斷增長,在淘寶上受騙的買家只佔到極少數。


  淘寶和阿克洛夫所說的局域二手車市場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別呢?只有一點,淘寶市場足夠大,而二手車市場不足夠大。一個足夠大的市場,競爭才會使得良幣驅除劣幣,而一個不足夠大的市場,劣幣驅除良幣的可能性則要大得多,更可能變成一個「檸檬市場」。


  在資本市場上,市場足夠大也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在世界上幾個大的股票交易所,欺騙投資者的檸檬比率都隨著它們市場的規模擴大而減小。市場足夠大,所有的監管部門如果不希望自己的市場變成檸檬市場最後退化掉,最好的辦法是把市場做得足夠大,比如把全世界的資本市場打通,電算化和互聯網已經為這種事做好了技術上的準備。


  以上的討論得出了個結論,投資者如果要參與投資,就要參與一個儘量大的市場,至於所謂的監管嚴格並不是主要問題,因為只要市場足夠大,上帝也會參與其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07

上帝的考驗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982995/index
巴黎
我的女兒說,魔術師之所以能欺騙到觀眾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魔術師使用的道具,所以我們的腦細胞並沒有把戲前和把戲的表象之間的connection
一旦我們知道了那些道具,那些神奇魔術從此不再神奇。

年青時的我是不相信有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因為我們人類不是靠自身的發明,去衝破困難,創造用具去令生活變得舒適、安全嗎?明明是科學家自己埋頭苦幹,明明是自己種的瓜,即使是大惡人受法律制裁,都是因為我們努力建立的法律,警察的追捕,関上帝乜事?

回頭望自己真是太愚蠢了,我現在才明白,假如上帝不宏大,沒有預先定下電的規則,任富蘭克林如何努力,他也無法發現,又或如果上帝不預先設定光學理論,高焜如何能發明光纖?沒有空間理論,就不可能上大空⋯⋯即舉凡我們種種努力的發明,其實上帝一早己定下我們可以利用的法則。


我們的所謂偉大發明,都只是祂的道具的發現罷。

這個無所不能的魔術師,可以變出你不能想像的魔法,不可能的可能,只要你能感應它的存在,每一個把戲的目的。

人生遇到非常困難的事情,總會問,何必偏偏選中我。我認為,因為神是一定早己定下所有你見過或未見過的事情的答案,所以祂只是想你感應,找尋衪早埋藏的規則,祂希望你知道祂的答案和出路,是多到你難以想像,假如常人用的那一個對你無效,你仍應樂觀地努力去尋找另外一個。並且應每天感謝衪設定的人生沒有解不開的把戲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


投資亦是,Graham 發現了上帝的其一發達規則,巴菲特發現更多細節,他們二人可不是神,只是願意接受上帝的安排和考驗,努力去發現那個腦細胞缺小對股票巿場升跌把戲関鍵的connection。

人生的任務在於,無論你高委肥瘦,什麼怎的出身,也要大想頭think big,並且相信上帝沒有漏你那份,只等待你去每天發現和力行,
這亦是你和星爺口中說的咸魚的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672

上帝的考驗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982995/index
巴黎
我的女兒說,魔術師之所以能欺騙到觀眾是因為我們從來沒有見過魔術師使用的道具,所以我們的腦細胞並沒有把戲前和把戲的表象之間的connection
一旦我們知道了那些道具,那些神奇魔術從此不再神奇。

年青時的我是不相信有一個無所不能的上帝,因為我們人類不是靠自身的發明,去衝破困難,創造用具去令生活變得舒適、安全嗎?明明是科學家自己埋頭苦幹,明明是自己種的瓜,即使是大惡人受法律制裁,都是因為我們努力建立的法律,警察的追捕,関上帝乜事?

回頭望自己真是太愚蠢了,我現在才明白,假如上帝不宏大,沒有預先定下電的規則,任富蘭克林如何努力,他也無法發現,又或如果上帝不預先設定光學理論,高焜如何能發明光纖?沒有空間理論,就不可能上大空⋯⋯即舉凡我們種種努力的發明,其實上帝一早己定下我們可以利用的法則。


我們的所謂偉大發明,都只是祂的道具的發現罷。

這個無所不能的魔術師,可以變出你不能想像的魔法,不可能的可能,只要你能感應它的存在,每一個把戲的目的。

人生遇到非常困難的事情,總會問,何必偏偏選中我。我認為,因為神是一定早己定下所有你見過或未見過的事情的答案,所以祂只是想你感應,找尋衪早埋藏的規則,祂希望你知道祂的答案和出路,是多到你難以想像,假如常人用的那一個對你無效,你仍應樂觀地努力去尋找另外一個。並且應每天感謝衪設定的人生沒有解不開的把戲帶給我們無限的希望。


投資亦是,Graham 發現了上帝的其一發達規則,巴菲特發現更多細節,他們二人可不是神,只是願意接受上帝的安排和考驗,努力去發現那個腦細胞缺小對股票巿場升跌把戲関鍵的connection。

人生的任務在於,無論你高委肥瘦,什麼怎的出身,也要大想頭think big,並且相信上帝沒有漏你那份,只等待你去每天發現和力行,
這亦是你和星爺口中說的咸魚的分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64

上帝不會擲骰子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978603/index
我相信了

很久沒有貼文,最近都是忙於學習,學習從新了解自已。

一切都是自七月份從"Master Key System"這本書開始。因為有24章,要一章一章看,不明白不能跳下一章,不熟練也不能跳,我的IQ有限,一個星期也未通一章,所以就花了半年時間。

有信仰的人會覺得像以前我等無神論者是一些不知道太陽不是升出來、而是地球圍著它轉的愚者。

然而,這個比喻於無神論、只信科學的人又好像不大合適,因為地球和太陽的關系是一個科學事實,而沒有神也是他們相信的事實。

做了四十多年人,今天終於要說--------我相信神了。

這並不是因為在七月時,個市太淡,心灰找信仰所致
也不是因為遇了一個傳福音較為有趣的信徒,
沒有
什麼你不信便下地獄的恐嚇字眼,令我沒有反感因而改觀


而是我從神中獲得了我很多很多自小成長以來,一直的問題的答案。
我仍然是沒有宗教,但我相信神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無所不知,
既然神是無所不再,所以我也相信神也在不同的宗教中顯露。

我的女兒為我選了一個無神論者聽來較為舒服的字眼去形容神-----創造者。

無論你信不信祂的存在,創造者從來沒有離開每一個人、也一直在你的內心深處無刻在保護你,審判你的行為,祂沒有偏坦,
依著祂從開始一直定下來的規則,你會獲得全世界,離開這些規則,無論你有意或是無知,也要承擔招來的惡果
,不要妄想種下的豆會獲得瓜


上帝不會擲骰子,每一個行為,會依規矩,結果分毫不會偏差,這包括你啟始的任何意念、思想。很多人以為只需要為看得見的自已的行為負責,但原來在神的規律中,包含了看不見的內心任何念頭、想法。

意念和感覺可以是某一件事的結果,也可以是另一個結果的原因,你可以制造一個快樂的笑臉,
騙自已開始一個勇氣的感覺,但之後卻會連鎖引起實實在在,隨之而來的好結果s。

所以無益的想法,不快的感覺,一秒鐘也不要花,
反之有益的感覺,無論是什麼,多多總會益善。

因此在新一年,我祝願所有有志者、有勇氣者,獲得巨額的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665

說史131129我是「上帝之鞭」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11/29/%E8%AA%AA%E5%8F%B2131129%E6%88%91%E6%98%AF%E3%80%8C%E4%B8%8A%E5%B8%9D%E4%B9%8B%E9%9E%AD%E3%80%8D/

說史131129
我是「上帝之鞭」
黑白子執筆

戰場上的血腥殺戮,對將帥及兵卒構成同樣壓力, 持續的戰爭壓力打造出一種獨特的心理素質。 榮格對 “心理類型學” 的研究, 把戰士歸類為「外向—直覺型extrovert- intuitive 」。 對「戰士原型 warrior archetype」 的研究,信奉榮格精神分析法的學者一直努力尋找合理的歸類來解釋他們的行為。 然而很明顯,現時還沒有合適的方法,可以把眾多曾經在歷史上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出現過的著名戰士,用一套理論簡明地歸納起來。

公元五世紀的匈人 Huns  帝國領袖,號稱「上帝之鞭」的 阿提拉Attila,儘管在452年攻陷首都羅馬,驅趕了 瓦倫提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名存實亡。但在英國學者  F. McLynn  的著作《英雄與梟雄》中, 這位在西方歷史得享大名的蠻族首領,充其量不過是一名收保護費的黑手黨頭目。

迄今為止,史學界對 Huns 是否就是不斷對漢朝寇邊的「匈奴」,尚無定論。 即使測試DNA,仍未能遽下斷語。

大約於376年,羅馬帝國的視線範圍內, 突然湧入了一個新興的草原民族—匈人。 自北匈奴被漢軍擊敗西遷,直到匈人出現在歐洲大陸,時間上是吻合的,這亦是一部分學者認為匈人就是匈奴的理據。 不管匈人與匈奴是否有血裔關係,他們的出現,與其說是促使西羅馬淡出歷史舞台,倒不如說是羅馬人依靠匈人的勇猛,延長了帝國的餘暉。

建基於奴隸制度之上的羅馬帝國,橫行一千多年後,終於無法負荷自身的體重而漸趨沒落。 公元五世紀初,帝國分東西而治,西邊以意大利為基地,名義上掌控今天的北非、大不列顛、部分的法國及西班牙;東邊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坐擁小亞細亞(土耳其)、色雷斯(保加利亞)、埃及和大部分中東地區。

雖然帝國控制著廣大的領地,卻由於人口過剩、內部矛盾叢生、農業危機,再加上阿蘭人、勃艮第人、汪達爾人、哥德人等北方蠻族入侵,往昔的超級強權不單尾大不掉,還要時刻擔心為人宰割。

騎與射,從來都是遊牧民族的兩大優勢。 在馬背上疾馳如風,聚散飄忽的牧民戰士,以速度和機動彌補了人丁單薄的不利條件。 而匈人的弓箭技術,更讓羅馬人欽羨之極。 一名頂尖的匈人弓箭手,在一場歷時半日的戰事中,可以發射超過一千枝箭。 據估計,甫一接戰,匈人騎兵隊平均每五秒可射出一箭。 換言之,敵軍的先鋒部隊,首十分鐘將要面對密如雨點,鋪天而來的五萬支箭。

匈人初留史冊的第一仗,是350年挫敗統領黑海以東的阿蘭人。 阿蘭王國當年稱得上是強國,豈料頓河一役慘敗,君主身死國滅,震驚了整個西方世界。 在阿蘭王國滅亡二十多年後,日耳曼人於黑海北岸建立的東哥德王國,亦向匈人俯首稱臣。

過往一直逐水草飄泊的匈人,終於脫離遊牧部落的社會形態,慢慢凝聚為強大的匈族人聯盟。 不久,匈人又從西哥德人手中,奪取多瑙河以北的土地。自此,匈人成為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新主人。

五世紀早期,匈人不但沒有成為羅馬人的死敵,反之還經常在東西羅馬相爭的時候,擔當過兩邊的僱佣軍參與內鬥。 在羅馬受到波斯威脅期間,匈人也曾經出兵解圍。 由 盧阿和 奧克塔兄弟共治的匈族聯盟,與羅馬帝國建立起一種近乎同盟的微妙關係。 這段各取所需的歲月維持了好一段日子,直至兩位匈人領袖先後離世方才告一段落。

盧阿猝死後,他已故三弟 蒙迪烏克的一對兒子— 布勒達和阿提拉,搶奪了四叔的合法繼承權,成為匈人帝國的新主。 布勒達和阿提拉,不論是外型和性格皆迥異。 布勒達高大率直,是一名愛好杯中物的享樂主義者。 他的弟弟恰好相反,身材矮小的阿提拉精明強悍,是一名有遠見的野心家。 在取得大權以前,阿提拉早已對為錢賣命的生計不以為然,他要從羅馬人身上獲得的好處,絕不是那區區的僱佣報酬。

阿提拉本身對金錢不大感興趣,但他深諳「錢可通神」的道理, 要籠絡其他匈族部落首領的最佳手段,莫如銀彈政策。 因此阿提拉向東羅馬皇帝 狄奧多西二世要求,倍增每年的納貢至七百羅馬磅黃金。 以東羅馬拜占庭帝國每年收入高達二十七萬磅黃金計算,貢金實際上不足百分之三,但狄奧多西二世卻在達成協定後,一直拖延交付保護費。 另一方面,自從與拜占庭簽訂條約,阿提拉開始對波斯發動進攻。 拜占庭贏得喘息的空檔,立即建造起一道「狄奧多西城牆」。

在對波斯薩珊王朝的進攻失利後,阿提拉兄弟再度把焦點放在拜占庭之上。 君士坦丁堡被匈人長期圍困後,狄奧多西二世最終投降,並賠償六千磅黃金作為毀約的懲罰,每年的貢金亦增至二千一百磅。

拜占庭屈膝,匈人隨即撤向歐洲內陸。不久,布勒達慘遭殺害。阿提拉弒兄後,以十足的獨裁者姿態,掌管強大的匈人帝國。 這段時間,拜占庭對阿提拉並無太大威脅,匈人的主要仇敵是西哥德人。 而羅馬帝國西邊的軍事領袖 埃堤烏斯,原本與阿提拉情如手足, 他們聯手對付西哥德人才符合劇情所需。 在450年以前,沒有人會預料到兩人即將兵戎相見。

埃堤烏斯Flavius Aetius有「最後的羅馬人」之美譽, 青少年時期被送往匈人當過人質,與阿提拉是一起成長的哥兒們。 這段經歷,讓他瞭解匈人的內部習性,阿提拉甚至視埃堤烏斯為兄長。

然而,匈人帝國日漸膨脹,埃堤烏斯不得不擬定了匈人入侵高盧的應變方案,並且思考是否有必要與西哥德結盟,以牽制阿提拉的威脅。

直接導致西羅馬與匈人決裂,緣於一門親事。 西羅馬皇帝 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妹妹 荷若利雅寫信給阿提拉,承諾一筆可觀的嫁妝,並敦促盡快接她過門。

事情的始末是這樣的,這位西羅馬皇妹崇尚「戀愛大過天」,原本已計劃好與管家遠走高飛,但東窗事發,愛郎被殺。 瓦倫提尼安三世決定,趕緊把這個妹妹下嫁予一名元老院議員。 荷若利雅誓死不從,於是修書叫阿提拉前來搶親。有人勸告瓦倫提尼安三世答允這門親事,免得阿提拉藉口攻打羅馬,埃堤烏斯卻激烈反對,因為這段婚姻,勢必打亂了與西哥德結盟的部署。 最終,瓦倫提尼安三世秘密處死了麻煩精妹妹。

勃然大怒的阿提拉要西羅馬人,為綁架他的「妻子」作出賠償。他還宣稱,透過這段婚姻, 他現在自動成為西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理應取代埃堤烏斯擔當「帝國軍隊總指揮」。

451年春季,阿提拉率大軍自匈牙利西進。 在四月初至五月的短短三個星期,從梅斯到奧爾良三百公里的重要城市,悉數被匈人攻陷。 傳聞說,特魯瓦主教魯帕斯曾面見阿提拉,以上帝子民之名,請求放寬投降條件。

阿提拉回覆簡潔:「我是上帝之鞭。」***

匈人聯軍的好運,在六月終結。 不重視後勤補給的阿提拉,六月二十日在 “沙隆戰役” 被法蘭西聯盟打敗。匈人軍隊在蒼涼的秋季,退回匈牙利平原。

按理說,西羅馬帝國的危機不可能因一場勝仗得到解決。 匈人帝國的土崩瓦解,肇因是阿提拉在453年初猝死。

「上帝之鞭」迎娶日耳曼公主 伊爾梯蔻的盛大婚宴後,受到過量酒精引發喉嚨的靜脈曲張,血管爆裂,血液流入肺部導致窒息。 以上是阿提拉死因的官方說法。 很多人對此表示懷疑,面紗、啜泣的新娘、沒有尖叫聲、上鎖的門—完全是推理小說情節。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阿提拉確實死在新房之內。

參考:
《英雄與梟雄 HEROES and VILLAINS: Inside the Minds of the Greatest Warriors in History》, 2010, Frank McLynn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460

知乎CEO周源最新演講:千萬不要站在上帝視角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02/147402.html

i黑馬:過去的一年,是知乎創辦四年來,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知乎社區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同比增長十倍,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新推出的移動端手機App知乎日報從0做到超過1500萬下載,知乎日報單條閱讀量可以達到50-60萬……

\沒人能說,只有那樣做才是對的。

因為在現實世界里,沒法等量評估另一種可能。

六年前,周源以記者身份,心潮澎湃的跨過大洋,第一次來到矽谷。而今,周源以連續創業者的身份,再次心潮澎湃的來到這里。人們提到他,通常會提到一個身份知乎CEO。

知乎是一個知識性的問答社區,這是一個定義性的說法。與其他社區顯著區別之處在於,知乎用戶之間的社交關系,都是建立在一問一答的討論之間。尤其是,一個高質量的回答者,更容易通過文字表現出的特立獨行、卓爾不群或靈光一閃,收獲認同感和滿足感。

這種認同感和滿足感,同樣加成在知乎自己身上,甚至超過自我想象。

比如這次周源帶隊來美國做宣講,一站定在矽谷的斯坦福大學,一站定在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出發之前,知乎團隊對在矽谷的活動相對更加忐忑,然而情況出乎意料。斯坦福大學負責組織這次活動的黃海說,最初預計只有50人報名,結果是這個數字的四倍。

實際上,過去的一年,是知乎創辦四年來,發展最快的一段時間:知乎社區註冊用戶超過1000萬,同比增長十倍,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新推出的移動端手機App知乎日報從0做到超過1500萬下載,知乎日報單條閱讀量可以達到50-60萬……

知乎最初兩年嚴格執行不開放註冊,只積累了40萬註冊用戶。兩相對比,足見差別之大。即便如此,這也是知乎克制之下的結果,負責用戶增長的知乎副總裁白潔說,知乎並不追求高速膨脹。所以某種意義上,知乎也是一家“慢”公司。

這跟周源的性格,有些許類似之處。李卓爾見證了周源從程序員轉行記者,隨後兩次創業的過程。用他的話說現在的周源跟當初剛畢業相比,更加的低調沈穩。這種不張揚,現在生活在美國的李卓爾用了“Extremely”來形容,中文翻譯是:極端地、非常。

但是仍有用戶在擔心,害怕知乎這個社區,因為大批新居民的湧入而變味。這很好理解,有一次周源和知乎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張亮一同前去喬布斯家緬懷,卻遭到喬布斯鄰居的持槍驅趕——太多外人前來,對與喬布斯在同一社區的居民造成了幹擾。

可是克制,不代表知乎甘心做一個小而美的社區。周源說他的下個目標,是服務一億用戶。在他向新浪科技描述的未來中,知乎會演變成一種互聯網的基礎設施。

為了實現這個宏願,知乎團隊早早開始研讀《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等書籍,學習如何能讓一個社區更好的發展。結論之一就如周源所說:千萬不要站在上帝視角。就是說,社區的建設者不要想當然的去構建社區,而是要適時的引導、順勢而為。

比方知乎曾經推出某款產品,自認更好的服務了用戶卻最終被用戶拋棄。

另一個要為社區壯大做準備的方面,就是更好的技術和架構。這也是知乎到美國來的原因之一,尋找更好的工程師。更好的架構,能支撐知乎湧入更多的居民,開展更有效的區域測試;而更好的推薦和分類等技術,才能讓新老用戶在知乎更舒服的待下去。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中國互聯網市場並不缺乏社區這種形態,而一個個社區從興到衰的案例也不鮮見。尤其對於知乎這種高度依賴用戶產生內容的社區而言,門檻相對於其他社區顯著提高,在這種情況下,對於知乎未來前景的擔憂,一直多多少少的伴隨他們成長的始終。

“所以要有一個大目標”,周源說。只有群體基礎足夠大,才能支撐社區產生多樣化的演進。目前正在執行的知乎2.0計劃,核心就是工具化+社區化+開放。而對於更遠的未來,周源也無法預計知乎會變成什麽樣子,也許跟現在完全不一樣也說不定。

就像知乎不曾預期他們在美國市場的發展如此良好:如果把美國整體看成一個城市,按用戶計算已是知乎排行榜上的第三名。

這完全體現了知乎用戶的特點。今年知乎公布的一份用戶數據顯示,北京知乎用戶的中,月收入在1.2萬以上的比例為30.84%;上海這個比例是26.5%、深圳是23.67%、杭州市23.44%。看起來知乎的模式,更容易吸引到高知、高收入的用戶群。

但是這個群體也並不好伺候。所以知乎每走一步,謹小慎微。在創新工場早期投資的項目中,知乎毫無疑問是商業化最慢的一個。直白一點說,就是最不掙錢的一個。盡管現在知乎也有一些營收,但是對廣告主和展現方式等方面,均作了嚴格限制。

創新工場合夥人易可睿(Chris Evdemon)也覺得知乎發展並不算快,但他並不擔心太多。作為一個用戶不斷產生內容的社區,在知乎的體系上,已經自然衍生出了媒體紅利的產物——知乎日報。未來還能衍生出什麽,沒人能給出明確的答案。

那麽,如果你說知乎這樣做是錯的,怎麽證明?
 

以下是知乎CEO周源在斯坦福宣講的全文:
 

我是周源,我來自於一個中國的創業公司——知乎。

知乎是一個知識型討論社區,我們幫助人們去分享已有的知識,並從中獲得新的機會。雖然來自國內,但是我們的服務對象其實不僅是大陸地區的用戶,而是覆蓋整個中文互聯網,聚集了中文互聯網上求知欲和分享欲都最為旺盛的職業人群。

其實從數據上來看,灣區還有紐約,已經是知乎在海外訪問量最大的兩個地區了。有很多國內和海外的用戶在知乎上交流彼此的工作體驗和成長經歷,相關話題的關註度都非常高;比如說在LinkedIn的工作環境是怎樣的,在Dropbox,在Airbnb的工作體驗是怎樣的,都能夠有在這些公司工作的真實用戶主動與大家分享自己的親身經歷,另一方面國內創業公司相關話題的關註度也越來越高。

另外今天在座的基本都是知乎用戶,大家對知乎現在的情況和成長的過程,以及國內的創業大環境還是非常感興趣,所以我們主動來一趟,來跟大家進行一次面對面的交流。

- 這是最好的回國創業的時機

國內的創業情況,用火熱一詞來形容,足矣。

我們公司在北京的中關村地區,離五道口不遠的學院路上。這里被戲稱為“宇宙中心”,當然是一種開玩笑的說辭,主要因為這里有三高三多,三高是說這里的“房價高、學歷高和工資高”,三多說的是這里“程序員多,創業的人和民工多”。

而現在的五道口,和當年的五道口已經有很大區別。最大的不同在於,來這個地方人的目的,他們心中的想法,和日常討論的話題。當年,也就是99 年的時候,我到北京來上新東方的TOEFL 班,我的第一臺電腦就是在海龍大廈里購買的,買完抱著一個大電腦主機和顯示器擠公交車回家,一個車里還有好幾個小夥子和我一樣。現在,大家都在京東上買電子產品,早上下單,下午就送到。現在這里聚集了大批的科技創業者;你隨便進入一家咖啡館,就一定能夠聽到有人討論你我都比較熟悉的話題——創業,做產品,融資,如何搭建團隊。

記得來美國的幾天前,我在公司附近吃飯,無意中看到餐廳電視機里播新聞聯播,CCTV 竟然做了一個專題叫“中關村的21歲現象”。里面有一個有趣的數據統計,說中關村科技公司的從業者平均年齡是33歲,46%在29歲以下,現在甚至有大批創業公司的創始人是21歲左右,和在座的各位一樣年輕。節目里甚至有人大膽推斷說中國的Jobs、Elon Musk會從這代人中產生。

無論如何,社會大環境的變化和創業氛圍的愈加濃厚是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切實感受得到的。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業者朋友,叫李天放,估計比在座的各位大不了幾歲,他之前也在矽谷供職和創業,後來覺得國內的機會比較大,於是就在2012年的時候回國,到現在差不多花了兩年時間,他就和搭建出的團隊團隊一期,做了一個移動應用叫“課程格子”,現在做成了中國大學生最受歡迎的校園應用。

我另外一個朋友比李天放還要再小一點,他之前一直有一個夢想,要做一個電動汽車,但是他也不認識什麽人,他是做互聯網的,於是就把這個想法發到知乎上,後來就真的有很多汽車行業的,比如做電池的、做總線控制的、甚至做整車組裝的人開始跟他聯系,就真的開始動手幹了;4 個月以後,這個電動車已經開始了第一次試駕。我還有一個朋友,原來是做投資的,是VC,幫助別人創業;然後他過去兩年自己有一些想法,希望做硬件、做音樂。前段時間他跑來感謝我,說在知乎上認識了一個做硬件的朋友,兩個人一拍即合,做了壹枱智能鋼琴。

創業不再是中國青年追求個人成功的事情,它已經有了一個新的定義,是這代人的自我解放運動。解放的是怕風險的枷鎖、解放的是怕別人指指點點,解放的是隨波逐流的禁錮。當每一個人開始創業的時候,其實他就做了自己事業的主人。無論你是創業,還是加盟,當你有了這種勇氣、抱負和信心的時候,就是力量爆發的時候。

當然這麽說,說得好像國內的情況有點太好了,想什麽有什麽一樣。但其實我也是過過苦日子的,我第一創業的時候,條件就比較艱苦,當時找錢很困難,就要自己省錢,我有一段時間每天晚上就吃一塊大餅,因為要省錢嘛。後來我住的地方就是辦公室,我住在公司二樓的一個小房間里,一呆就是兩年,後來結婚都是在那里結的。這些當然都是一樣老笑話了。但我想說的是,外部因素不重要,真正的內部因素在於創業的動力,是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到底相信什麽。

在座的各位是幸運的一代,趕上一個非常好的時代。今天,在我看來可能是20、30年一遇的機會。在90年代初,那時候出生的人的父母,正好趕上上一波中國改革開放釋放的紅利,92年鄧小平南巡明確向市場經濟走的大方向,大批人才“下海”,然後公務員、事業單位的崗位開放向社會招募,那一批年輕人無論下海,還是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現在都成為各行各業的骨幹、領導層;緊接著1998 年朱镕基開啟房地產商品化,住房的增值使這一代父母成為中國真正的中產階層。這一代從年齡上看,正好是你們的父母,你們是幸運的一代的後代,優厚條件使你們中相當數量的人有條件和空間去試錯,去創新!

回到現在,就在剛剛過去的9 月,阿里巴巴(98.6, -0.13, -0.13%)在美國紐交所上市,融了200 多億美元,一舉成為美股市上最大的IPO。我相信,估計也沒有人會懷疑,接下來會有更多的中國科技公司在美國上市,這是過去積累的變化的一個質變,如果要把未來1-3年都有可能在美國上市的公司打印出一個列表,這將是一個很長的列表,有很多的知友已經做了這方面詳細的功課,比如在過去2 年估值超越了10 億元的互聯網公司就有很長的一個列表,大家回頭可以知乎搜索相關的回答。

我們應該看到,一方面中國公司赴美上市,證明一群人經過多年努力創造巨大社會經濟財富這條路是可行的;另一方面,新的一代在崛起,長江後浪推前浪。新的更多更大機會的到來。正等待著我們。

有心人會觀察到,越來越多有才華、有專長的人都在幹什麽?他們其實都在紛紛離開體制、離開大公司、大機構。我們來的前幾天,新浪副總裁、新浪網17年的總編輯陳彤離職;去年美國上市的久邦數碼總裁張向東離職,現在開始自己創業。像中年一代,朱雲來從中金離職,央視一批知名主播離職,紛紛做自媒體。

而再老一代,很多在過去20、30年中靠房地產致富的企業家都到了退休年齡,王石、王健林等等。牽一發動全身,這些領導者的位移,引起的一定是連鎖反應,這些位移、裂變,所釋放出的信號,傳遞的信息、預示的機會、能量之大之多,在座聰明的同學應該好好關註一下。

當這些變化不斷發生的時候,你一定要有所行動,如果我們只是紙上談兵,那任何變化,無論好的、壞的,其實都和我們沒有關系。
 

- 知乎在做什麽,知乎接下來會做什麽

說了這麽多我個人關於大環境的觀察和判斷,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知乎。

互聯網所產生的改變,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不斷提升線下生活的效率,電子商務也好,O2O 也好,租車,這些都是;原來依靠人力完成的事情所需要的人會越來越少,這個過程非常像工業革命。第二類則提升了人們精神生活的品質,各種社交網絡,新型的資訊渠道,甚至像彈幕文化,bilibili 這類產品的火熱都是第二類改變力量的體現。

這兩類力量是有緊密的聯系的,當線下生活效率被越來越提高,有更多時間的人們自然會進行更多的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是要追求品質的,要追求豐富多彩。

而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各種溝通、交流、討論,各種連接人與人,進而生產內容的場景,品質都不夠好。中文互聯網上大部分社區都充斥著灌水和垃圾信息的情況大家一定都有所感受。我自己舉個例子,在知乎之前我還做過一家公司,是上一次創業,最後失敗了。在失敗之前,我跑去中關村找張亮和黃繼新請教怎麽辦?當時也很著急,後來一聊,發現他們有很多思路、信息是我沒有掌握的,很有價值。當時我就很感慨,空間和地域的阻隔影響太大了。我之前和他們的關系已經很好了,但我在創業過程中,缺乏長期的固定溝通連接。現在來看,要是那個時候有知乎就好了,大家要知道,現在創業者在知乎是一個非常活躍的群體,如何做這個,如何做那個,都會有具備實際經驗的人來給你分享一手資源。上周,俞軍(百度早期的傳奇人物)還出現在知乎上,分享他做產品的體會。

我們今年還把創業的內容集結了一下,出了一本書,《創業時,我們在知乎聊什麽?》,這本書是在美團上眾籌出版的,當時是創造了美團歷史上最快的一單,10分鐘,1000 本全部銷售完了。今年這本書已經接近10萬冊,一下子登上了暢銷書熱榜。然後一堆出版社跑來問我們是不是要做出版了,我們說不是,我們搭建的是一個幫助大家分享和組織彼此知識、經驗和見解的平臺,社區才是知乎的核心力量。我們也很高興知乎成為了很多人群的精神家園和知識中樞。而這一點就是我們做知乎的原因,是初心和出發點。

大家都知道在知乎發展的頭兩年,這個社區一直是邀請制的,沒有邀請,你沒有辦法註冊。但在兩年之後,我們開始思考一個問題,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到底是小而美還是大眾?

其實我在2012年10月份之前,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那時的明確情況是,知乎是經過了接近兩年的邀請制發展後,速度有點過慢了,就像是一個人口基數停止增長的城市,開始漸漸缺乏足夠的多樣性。

那時知乎需要一次改變。2012 年國慶節,團隊一直在不停思考幾個問題,怎麽能讓新用戶以更快速度增長?怎麽將知乎的價值推廣到更大眾用戶群?如何避免劣幣驅逐良幣?怎麽提高用戶黏性?什麽樣的產品形態能對外全面開放?

我們當時的思考是,知乎應該全面開放,但前提是必須要提供更簡單易用的產品;如果想獲得穩定高價值流量,需要在“頭部”領域——有大眾需求、高使用頻次且影響到消費決策的市場——產生足夠的影響力;如果讓用戶找到目標信息為一次“碰撞”,知乎還未提供高效的碰撞機制,所以要把知乎工具化才可以獲取到足夠多和優質的新用戶;社區黏性不足,群組化也許是一個積極的嘗試。

然後基於這些思考,我們制定出了一套“知乎2.0 ”的計劃,知乎2.0,核心就是工具化+ 社區化+ 開放。

整個2013年是知乎開放的一年,到現在,從註冊用戶,到活躍用戶數,內容量,知乎已經有了20倍到40倍的增長。我們當時還有一個思考,就是移動化,當時知乎app並不是知乎在移動互聯網上的全部答案,我們根據用戶的需求,推出了知乎日報。現在知乎日報的閱讀量單篇文章已經達到50-60 萬了。

看著知乎從一個小縣城,變成一個大城市,看著知乎內容網絡的增量越來越大,我們也開始擴展了知乎的願景:幫助人們更有效、方便地分享與組織彼此的知識、經驗和見解,並獲得新機會。其中“獲得新機會”是補充的部分。

我們也在思考能為這個變化的環境下的年輕人們提供什麽。喬布斯在斯坦福演講時提到過一本目錄叫《Whole Earth Catalog》,大部分知道它里面有句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沒特意看過的人可能不知道,它的Slogan 叫做access to tools。這本目錄其實普及是適應個人崛起、更符合生態系統規律的生活和生成所需要的;觀念、工具和實踐案例。

現在對於很多用戶來說,知乎成為了一個新的工具,不僅可以分享和獲取知識,結交新朋友,還可以幫助他們找到工作和生活中的新機會。從去年開始我們集結成冊的《知乎周刊》已經有了600、700 萬的用戶了,今年開始,很多用戶可以通過知乎來出版個人的書籍,銷售的情況非常好。

知乎不僅服務於從大公司,大機構里出來的人,也服務於那些認為學校學不到生存技能和有用知識的年輕一代,知乎應該不僅提供給他們方法、知識、經驗,而且也將包括工具,將這些都努力產品化,不斷改進和完善。

知乎的新機會其實醞釀於支持這群人成長所帶來的新價值,讓有價值的人更有價值,有影響力的人更有影響力,為他們提供工具,創造彼此高效連接的可能,這才是巨大的機會,是一個時代的機會。

我很期待大家回國,也很期待大家來知乎坐坐,成為朋友,甚至是成為同事,我個人覺得,知乎最酷的一件事,就是和一群酷且有趣的人做了一件有價值的事。現在知乎正面對更大的機遇和挑戰,期待大家和我們一起。‍


香港政改靴子落地:上帝的归上帝 凯撒的归凯撒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952

格隆汇 布丁


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香港特区立法会18日否决了有关修改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产生办法的议案。经过9小时辩论,70名议员中有41名议员发言,立法会于18日12时许完成辩论,约12时半开始表决议案,12时35分左右表决程序完成。此议案37人出席,28人反对,8人同意,立法会主席曾钰成弃权,未获得立法会全体议员三分之二多数赞成,该议案被否决。

这意味着2017年香港特首选举将继续沿用1200名选委选举的形式,同时也意味着,政改五部曲中的第二部曲“人大831决定”被香港立法会否决。


政治的归政治,经济的归经济。本来这种事不是我等投资人去关心的,但无奈的是这次投票已不单是一个政治问题,更是一个深刻影响香港经济、民生的问题,由不得我们置身事外——香港股市最近一路走低,原因众多,但9成原因与此有关。


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靴子落地,也不过如此而已。就像希腊人隔三差五穷折腾一番,每次折腾都以为会把欧洲这艘刚艰难从泥沼爬出来不久的大船掀翻。但实际情况是:欧洲这艘大船一直在航行途中。

 

很明显,议案被否这个结果是泛民派议员一直在争取的,但是不是他们真心想要的,则真的未必。很明显,政改方案被否,对泛民而言真不是什么好事:中央已经明确警告过,这是香港获得民主的最后一次机会。指望中央政府在这个事情上做出更多的让步,实在是一厢情愿。方案不通过,极大可能不会再有新提议。香港民主进程可能就此陷入原地踏步的停滞状态:既无最优方案,也无次优方案。

 

本届港府应该是再也不会提普选这事了。2047年前会不会提,以及未来会怎么走,天知道。泛民貌似获得了期望的结果,但会发现失去了再着力的抓手与方向——这就是泛民最大的尴尬是:香港民主制度赋予了泛民否决的权利,但在否决后,却并无能力拿出并落地新的方案。

 

某种程度上,泛民等于把自己关进了一个作茧自缚的笼子,未来能不能走得出来,似乎已不单是靠泛民自己能够解决的了。

 

这令我想起一句非常朴实,却又饱含深刻哲理的中国话: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没有丝毫华丽色彩,却被中国这个古老大国的历史一遍又一遍验证的8个字。可惜,议员们看重的始终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历史经常是个无关痛痒的名词。

 

政改方案被否,于泛民,是得到了一个几乎没有价值的面子,于中央,虽不是期望的结果,但也明显没有坏到哪里去,实际是得到了里子: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一国两制”的政策方针,香港特区的高度自治权,以及中央政府仍会牢牢掌控香港的政治和经济运行轨迹。对于一个崛起中的大国政府,发展永远是核心关切课题,但任何发展的选项,都必须符合执政阶层的底线。香港一直都是中国的一个试验窗,我唯一期待的是,经过这次事件后,中央政府能高屋建瓴弥合各方分歧,一如既往支持香港这个桥头堡和试验田。而香港各方在拥有和珍惜否决权的:香港之所以成为香港,一是因为手中拥有拒绝的权利,二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这次政改争拗最大的输家,某种程度上是整个香港社会和普通公民。紧张且旷日持久的民主进程争拗已经把香港整个社会拖入了混乱:隔三差五的上街游行、甚至占中,甚至发展到制造爆炸物等极端行为……经济发展环境受重创,社会和族群撕裂,经济停滞不前,民主原地踏步。现在我们举目见到的,无论是虚拟网络,还是现实生活,无论是商场街肆,还是家庭居屋,港陆摩擦,甚至家人反目都已不鲜见,这离一个曾经的和谐融洽、彬彬有礼的金融中心形象已经越来越远。

 

数据也显示,香港不仅往日荣光不再,反而是被整个世界越拉越远。1997年,香港GDP相当于新加坡的177%。从2010年起,新加坡超过香港。2013年,香港GDP仅相当于新加坡的92%。这种速度对比在内地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其GDP相当于内地加港澳的15.6%2013年,这一比率降至可怜的2.9%。香港GDP2010年被上海超越,2011年被北京超越。按未来几年香港GDP年增长率约2%而内地中心城市年增长率逾7%推算,2017年前后,广州、深圳、天津等城市GDP也将超越香港。2022年前后,重庆、成都、武汉、杭州等城市GDP也将超越香港。

 

最关键的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这种毁损希望的折腾,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在香港经济状况堪忧的大背景下(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2015/2016财政年度预算案》中指出,2014年香港受全球经济表现未如理想所影响,全年商品出口实际增长为1%,服务输出实际增长为0.5%,以致全年GDP实际增长只有2.3%,连续第三年低于过去10年平均每年3.9%的增幅。),这对绝大多数香港普通人来说都是一个自身根本无法左右,却又不得不去面对和承受的折磨。

 

对投票结果最满意的无疑是香港股市的投资者:满意的不是结果,而是这个事情终于尘埃落定。投资最惧怕的是不确定性。投票结果出来后,很多基金经理长舒了一口气:靴子终于落地。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方案没过,但港股走势波澜不惊,只是在下午开盘时小幅下探就迅速拉回,最终恒指只是小幅收跌0.22%(见下图)。这在今天上证指数下跌超过3.67%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难得!

是的,靴子真落地,也就那么回事了。方案没通过,至少泛民不再有理由上街了。经过去年的政治争拗和风波后,香港股市对“政改”话题的消化能力在显著增强,市场参与者对2017年政改各种可能性都普遍接受。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都看到了以下几点:

1、中国的战略转型、人民币国际化(很多人说中澳自贸协定签署是为了外贸,这是真不懂大局啊。不为了人民币国际化,谁会和这个只能帮助我们送铁矿石,但对我们的红酒、乳制品、农产品构成直接冲击的国家去自贸啊)、资本输出的国家大战略无可改变;


2、香港在这个大战略中的桥头堡、中转站的地位无可替代,也无可改变;


3、香港的估值全球最低,价值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4、政改靴子落地,中央可以不再耗费精力在这些事情上,而是可以全力以赴假道香港推进中国的转型之路;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细枝末节的纠结,不应模糊和遮盖战略大方向。厘清头绪,该是众望所归的港股开始踏上征程的时候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892

全季酒店員工被打 華住CEO直言“客人不是上帝”!

酒店業又出事了!

日前,常州一家全季酒店女性前臺工作人員遭到客人毆打,原因是客人拒絕出示身份證引發糾紛。

這並非酒店業界第一次發生類似事件,此前桔子酒店就發生過員工因為要阻止外來人員派發小卡片而被捅傷的事件。當時引得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勃然大怒。

此次全季酒店發生上述事件後,華住酒店集團(下稱“華住”)CEO張敏指出:“客人不是上帝。服務的人和被服務的人,是平等的。”

第一財經記者8月22日多方采訪了解到,酒店業作為服務行業,經常遇到各類糾紛,而在發生糾紛後,一些員工與客人的不當言行激化了矛盾,而酒店企業和行業規範也存在管理漏洞,較低的行業薪水也容易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高管怒言“客人不是上帝”

就在日前,常州恐龍園附近的一家全季酒店,有三男一女走進了酒店大堂,其中一名男子來到前臺要求開房,但當時該四人只提供了一張身份證,工作人員表示按規定無法辦理入住手續。根據現場的監控錄像顯示,四人中的一名男子當場惱羞成怒,其拿錢包打了女性前臺工作人員後,一下後又走到工作臺的內部,一腳踹倒了該工作人員,之後又連踹幾腳直到將工作人員踹倒在地。

事發後,該酒店已經向當地派出所報警,打人者已被警方抓獲,該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據悉,上述工作人員身上多處受傷,目前正在休養中。

全季品牌隸屬於華住麾下,面對員工被打事件,華住CEO張敏按耐不住了,其憤怒地表示:“華住的夥伴,有20歲出頭的小美女、帥小夥,也有50歲上下的慈祥阿姨和藹大叔。我們誠心誠意,竭盡全力為旅人提供幹凈安心的住所。這起性質惡劣的事件,不僅違反了‘入住酒店需出示身份證’的明文規定,更是對酒店這些勤勞善良的夥伴嚴 重的不敬與挑釁。”

張敏進一步指出:“客人不是上帝。服務的人和被服務的人,是平等的。客人也要對華住的夥伴態度尊重。欺負人的,不講理的客人,我們不歡迎;傷害我們華住員工的人,我們必要追究到底,繩之以法。”

張敏希望,社會各界能夠尊重每一位服務行業的員工。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酒店與客人之間發生糾紛事件非常多,而上升到傷人程度的惡性事件也屢有發生,此前桔子酒店的員工因為要阻止外來人員在酒店內派發小卡片而被嚴重捅傷,盡管最後將行兇者繩之以法,但是已經對員工造成嚴重傷害,當時桔子酒店創始人吳海也是發文怒斥該暴力行為,同時其表示開始重新反思這個依附於酒店行業,隨時可能對從業者或顧客構成威脅的憂患困擾。

背後問題重重

緣何酒店業頻發糾紛?是客人的問題還是酒店管理的缺失?

“首先要從酒店行業說起,尤其是這幾年經濟型酒店房價和入住率雙降,行業利潤走低,一線員工的培訓和行業素養是有些問題的,尤其是在一些加盟店,酒店公司總部對這些酒店的管理更是鞭長莫及,這使得一些酒店一線員工在服務態度或是規範方面做得不太到位。”華美首席知識專家趙煥焱分析。

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部分酒店從業人員的薪水過低,也造成一些人員為了增加自己的“灰色收益”而“放水”,比如允許一些“卡片黨”進入酒店進行發卡等。有時候也未必與收益有關,而是懼怕對方或是懶得管,於是將一些外來人員不經過登記就放行入酒店。比如根據相關規定,所有人入住酒店都必須一人一登記,同一間客房的兩個住客都需要分別登記。這在國際品牌酒店執行得相對較為嚴格,因為公司流程和電腦登記系統嚴謹,有些外資品牌酒店內,沒有房卡的人員連電梯也無法乘坐。然而,一些本土酒店,尤其是平價連鎖酒店內,部分工作人員執行得非常松散,一些本土酒店因未登記顧客信息而被罰的事件屢次發生。

“雖然部分酒店被罰,然而處罰的力度也不是很大,以至於過一段時間,很多管理缺失的酒店就會‘歌照唱、舞照跳’。久而久之,很多客人會覺得,不登記或者非住客隨意進出酒店客房都很‘合理’。當然,行業內並非所有酒店都做得不好,一些管理比較嚴格的酒店,其工作人員就會按照要求辦事,但並非所有客人都可以理解,當酒店遇到一些較為蠻橫的客人,則可能發生上述惡性事件。”趙煥焱坦言。

長期從事酒店業運作的上海錦江都城酒店管理有限公司CEO李予愷指出,如同旅遊業一樣,酒店業的門檻不高,從業者質素參差不齊,一線從業人員在很多客人眼中的地位也不高,而且有很多客人都會認為“客人就是上帝”,對一線從業人員的態度也比較傲慢。

“我們當然要秉承顧客至上的理念,但是理解是雙方的,是互相的。酒店業者因為利潤低而削減成本,或者缺乏培訓而導致員工在服務中出現問題的確存在,一些三四線城市的酒店前臺,就連辦理入住手續的基本技能和態度都不太好。這些都導致客人內心對平價酒店的‘鄙視感’,很多客人也無法理解酒店的一些必要的管理法則。客人的不配合加之部分業者的管理問題以及行業相關規範的缺失都導致了糾紛事件屢禁不止,處罰似乎也難以杜絕問題。而發生危機事件後,很多企業又缺乏危機管理能力,導致事件負面影響進一步擴大。”李予愷透露,在海外,由於業者的規範化運作和處罰力度很大,所以酒店、餐飲等行業還是比較受到尊重的,客人大多也很自覺遵守規定,然而本土酒店行業要做到整體規範化還需時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1485

燒錢後的反思:資本和客戶,誰才是上帝?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1107/159642.shtml

燒錢後的反思:資本和客戶,誰才是上帝?
高利剛高利剛

燒錢後的反思:資本和客戶,誰才是上帝?

現在的創業圈,仿佛獲得大額融資是一個極其榮耀的事情,而在上市這個問題上,很多企業也爭先恐後,甚至一副敲一把鐘就死而無憾的態勢。

導讀:

都說互聯網創業既要會融資也要敢燒錢!

不過就在今天(11.6),樂視創始人賈躍亭發布全員內部信,他反思了樂視的燒錢擴張模式,決定停止燒錢!

現在的創業圈,仿佛獲得大額融資是一個極其榮耀的事情,而在上市這個問題上,很多企業也爭先恐後,甚至一副敲一把鐘就死而無憾的態勢。

58同城的CEO姚勁波甚至斷言:現在企業不融資能成功?不可能!

可是這樣拼命融資、燒錢,真的是通往商業成功的不二法門嗎?

踏踏實實做企業,老老實實賺營收真的沒有前途嗎?

《互聯網創業要向實體企業學些什麽》系列之三

一、先向傳統企業學習,看看不融資的實體企業是什麽模樣?

1、華為:客戶至上

9ea9fa8

在世界500強中,華為是唯一一個沒有上市的企業,而其掌門人任正非也曾明確表示未來5至10年內,既不考慮上市,也不考慮通過合並、兼並、收購的方式進行資本遊戲。他甚至在摩根士丹利(全球領先的金融服務公司,中國電信、聯通上市都有它參與其中)首席經濟學家率團隊訪問時拒絕出面會見。

對此,摩根士丹利方很是失望:他拒絕的可是一個3萬億美元的團隊。而任正非對此的回應是:他又不是客戶,我為什麽要見他?如果是客戶的話,最小的我都會見。他帶來機構投資者跟我有什麽關系呀?我是賣設備的,就要找到買設備的人……

他告訴團隊:華為不需要親資本文化,而要培育客戶文化。

2、vivo:本本分分

a75793b

在科技領域,很少公司會如vivo一般低調:這家公司沒有高估值,不融資,也不求上市,反而是時時把“本分”掛在嘴邊。它的創始人兼CEO沈煒表示,vivo不會因為某個產品有市場需求就去做,只想本本分分做好手機,成為一個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的品牌。

對於一些企業的上下遊垂直整合策略,沈煒也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垂直整合風險是巨大的。“上下遊副業的投資完全是建立在主業高速發展上,一旦主業失速,整個產業就崩塌了。所以我特別反對上下遊垂直整合。手機行業表面上是做制造業,本質上是做消費品。而我最懂的只有消費品,所以不會做別的。”

在沈煒看來,在這個躁動的年代,堅持、踏實、本分顯得彌足珍貴。做人做事要本本分分,該怎麽樣就怎麽樣,不要誇大其詞。

3、老幹媽:做好本行

4fd8fc9

不貸款、不融資、不讓別人入股,也不去參股、控股別人。在老幹媽創始人陶華碧看來:“上市那是欺騙人家的錢,有錢你就拿,把錢圈了,喊他來入股,到時候把錢吸走了,我來還債。”

老幹媽不貸款、不融資的底氣,很大程度上來源於公司數十億元的現金流。從艱辛起家時向玻璃瓶廠幾十元的零散采購,到如今超過千萬元的日銷售額,老幹媽堅持現款現貨的原則,就連收購農民的辣椒也不例外。陶華碧曾說,“我從不欠別人一分錢,別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錢”。

“有多大本事做多大的事”是陶華碧接受公開采訪時多次提及的原則。在陶看來:“我做本行,不跨行,就實實在在把它做好做大、做專做精。錢再來得快,也不能貪多。”

二、互聯網創業為什麽一定要融資?

有人這樣解讀:免費服務是互聯網企業的一大特征,他們的商業模式不是傳統的基於成本的商業模式,而是基於用戶量這個指標。在用戶量達到一定數目之前,所謂的盈利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進行用戶積累的工作,風投的意義正在於此,前期利用其資金,發展用戶,達到盈利水平。

任何領域的創業都要考慮賺錢的事情,但和很多傳統生意不同,互聯網創業的成功是產品、模式等多種因素的成功,而這些成功了之後才是商業的成功。

有人說如果你創業的目標就是賺多少錢並一開始就想著怎麽賺錢,你是很難成功的。互聯網產品的商業模式是建立在龐大的用戶群基礎上,而這往往需要幾年的時間培育,沒有大夢想的人能做成大事?

你看國內最成功的互聯網公司哪個是一開始就賺錢,甚至是一開始就想到怎麽賺錢的?如果李彥宏、馬化騰、馬雲們剛開始就想著賺錢,他們會有現在的成就?

互聯網公司都不願意談錢,不願意談盈利,談盈利好像就變得有點目光短淺了。但我個人覺得這只是個表象,互聯網公司也得賺錢,只不過是為了擴大市場,把盈利的時間往後推遲了而已。

企業的本質是盈利,為未來的更大盈利而放棄短期的利益,不等於不知道怎麽叫盈利,免費是在互聯網企業中間一個最大的陷阱。

三、有沒有不融資也很成功的互聯網企業?

7年不融資:掌閱的4.8億用戶是怎麽來的?

89aae7d

掌閱科技CEO成湘均這樣描述自己的工作:我的世界大部分時間就做兩件事 —— 自己看書和更好地讓別人看書。

在動輒融資過千萬、現象級產品一夜爆紅的互聯網世界,掌閱足夠低調和另類:7年的時間掌閱沒有融資,但它到現在已經積累了4.8億用戶和1500萬的日活躍用戶,擁有暢銷、生活、文學等的優質圖書數字版權35萬冊,2016年發行10億冊。

在成湘均看來,閱讀不能太商業化,產品大於商業,這也是掌閱不願融資的原因。目前來自付費用戶的收入足夠支撐掌閱的良性運轉,包括每年購買版權的3億元投入。

在免費模式盛行的國內互聯網市場,要做一款收費的數字圖書分發平臺,不是件容易的事。用成湘均的話說,過去7年掌閱走了兩條最艱苦的路:一是正版,二是付費。

在7年前掌閱ireader剛剛成立時,用戶還處在諾基亞盛行的功能機時代,那時數字化的閱讀並不被看好。他對記者回憶,當掌閱去找出版社談版權時,得到的回應往往是:談什麽版權,我們哪有時間跟你們整理版權?

很多出版商對版權這塊意識不強,去談版權這條路特別艱苦,成湘均說。與此同時,由於創業初期掌閱通過免費的方式做電子書,盡管每日活躍用戶過了千萬,但是花了大量的錢購買版權,日子過得艱難。掌閱只有數字閱讀,成湘均說:我們咬著牙問自己一個問題,到底要1000萬的免費用戶,還是要100萬的付費用戶?

最終,為了生存,掌閱選擇了100萬的付費用戶。在這個過程中,掌閱的產品逐漸完善,如從排版錯別字到不放廣告等。對於只有300多人的掌閱來說,技術人員占比達到1/3。他們的工作不僅是提供好用的App,還要提供把書籍從pdf初始版本變成精裝電子書的系統化支持,例如掌閱可以加入圖片、音樂、視頻等多媒體的電子書引擎,獨立開發就花去約一年的時間。

堅持付費一段時間後,用戶付費模式逐漸進入正軌,現在掌閱每天付費的用戶有幾百萬。7年時間,掌閱幾乎全部的收入都來自於這些付費購買電子圖書的用戶。

正版付費不僅是盈利模式,更是最基本的商業底線。

2年不融資: 17769名付費學員是怎麽做的?

307c79d

2013年10月,他們悄悄推出了《和秋葉一起學PPT》在線課程內測,兩年後,這門課程已經做到了17769名付費學員的規模。

他們進入在線教育這個行業的時候,正是投資人滿天飛的年代,一個項目啟動都是伴隨著幾千萬融資,好像拿不到投資,得不到資本認可的項目就不是好項目。

他們當時也想過融資,最後他們還是堅持認為只要開發出真正能幫助大家學習的課程,不斷打磨好課程,市場會用腳投票。

做生意應該先自己努力做好產品,然後找到渠道接近客戶,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慢慢做口碑,慢慢做品牌,哪里有那麽多項目是需要先融資做平臺的?

好好研究你的客戶,研究你的產品,研究你的市場,研究你的對手,這不是一個創業者最應該做的工作嗎?

為什麽要花費那麽多的時間去聽投資人講?

就因為他們有錢?

他們會比你更了解你的客戶?

他們比你更願意實現你的夢想?

他們比你更懂實現夢想需要的節拍?

退一萬步講,就算你有運氣遇到經驗豐富的投資人,那問題是你的夢想如果沒有別人的錢,就無法賺到錢,這還算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嗎?

一個好的商業模式應該是比過去的生意更容易賺錢的模式,而不是先不賺錢、未來賺大錢的模式。

哪里有那麽多生意是需要先大量投入資本,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然後等你做大,玩“成王敗寇”的遊戲? 一個草根創業者成功的出發點,我認為就是要少想用別人的錢去改變世界,第一你借不到錢,第二你借不起這錢(賣身的代價從來就不會低)。

好的生意,永遠是老老實實研究你的消費者,研究你的市場,研究你的產品,研究你的渠道,研究你的促銷,傳統的4P不會過時。

只要是用戶願意支付的業務,總是可以有現金流的,而且應該是能夠很快培養用戶購買習慣,變成盈利的模式。

只要得到用戶的支持,我們就有信心繼續發展下去,我想我還是先做一家不融資也能活下去的企業。等冬天過去,我們還是活得很好,也充分鍛煉了自己的禦寒能力,我們再去和資本來一個春天的約會,是不是更好?

結語:

1f806c4

是否融資只是互聯網創業的一個選項,而非必選項。如何踏實、本分、專註才是創業成功的必修課。

當然了,你不融資了,也就不用擔心什麽資本寒冬了。

資本和客戶實體企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6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