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歐元區亂七八糟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31.html

要怎樣才可以欠人錢不還, 又不需要破產, 最後債主還一起想辦法, 再減收你一半債呢?

想起都奇怪, 世間上豈會有這樣的道理呢? 但是事實就正正好像好合理地發生著。記得Donald Trump在其中一本書中講過, 當你欠銀行幾萬蚊, 你會好擔心, 但當你欠銀行幾千萬, 甚至幾十億, 銀行會好擔心, 這又是大得不能倒的例子。

如今希臘的國民依舊不知所謂, 完全不覺得國債是要還的, 總之政府要縮減他們的福利及開支, 他們就會上街示威, 搞亂國家。

很多人認為歐元區落得今天如此下場, 全因為福利主義的問題, 但想深一層, 歐元區國家的福利主義不是今日享有的, 但國債問題卻是近年突然出事, 所以原因重點應該不在這裡。

最大的問題是歐元, 當年多個歐洲國家希望產生一種貨幣可以對抗美元, 於是集多個國家之力定立歐羅, 但問題是不同歐洲國家的經濟步伐各異, 大哥德國經濟仍然強勁, 自然希望息口上調以減低通脹問題, 因此歐元區內的小國就出事, 同一貨幣, 債息抽升, 弱經濟怎能擋呢?

試想想, 今天美國經濟弱, 而香港經濟相對強, 因此美元減息對香港經濟會有進一步刺激作用, 這樣一下子令香港的通脹問題很熱, 但港元一天跟美元掛鉤, 銀行及政府都沒有法子。

再想多一層, 如果明天美國經濟很強, 而香港經濟很弱, 美元因經濟過熱自然需要調高息口, 但與此同時香港的失業率依然甚高、中小企倒閉、經濟一潭死水, 由於貨幣掛鉤, 香港沒有自我減息來刺激經濟的能力, 情況又會怎樣呢? 今天希臘就是這個情況, 今天希臘就是今天香港情況的相反, 這就是強弱兩個地方貨幣上掛鉤的致命要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71

60周鴻禕:小米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

http://www.21cbh.com/HTML/2012-6-11/yNNDE1XzQ1MTEyNw.html

「小三大戰」自從360將要推出特供機便開始了。兩大公司大佬也不遺餘力的加入了這場口水戰。近日,360董事長周鴻禕在微博上抖出小米每部手機利潤七八百元人民幣更是讓人大跌眼鏡。

周鴻禕透露,小米手機40億美金融資成功。而且融資文件透露2012年將賣300到500萬部手機,每部利潤七八百元,總利潤在25億人民幣。

\

小米手機不僅僅以發燒友級手機著稱,在其宣傳過程中,也是以高性價比著稱。雷軍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小米手機永遠會堅持這個方向高性能、高性價比。」對此,周鴻禕也表示小米剛發佈時絕對是當時性價比最高的手機,確實不賺錢。但是,隨著在目標人群中建立了知名度和體驗,在國產手機中已具備了品牌溢價能力,產量的大幅提升帶來了採購價格的降低和元器件的降低,網絡推廣和電商銷售消除了巨額廣告的渠道成本,因此小米手機可以從硬件銷售中獲得豐厚利潤。

小米董事長雷軍多次聲明,小米手機不靠硬件賺錢,主要靠服務盈利,已做好了幾年不賺錢的準備。據瞭解,自2011年8月16日小米發佈手機之日起,截至目前,出貨量已經達到180萬台,已經經歷了8輪10萬台開放購買,並且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大運營商展開了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388

把亂七八糟的東西放一起,看能炒出什麼菜 英國設計師布羅迪的試驗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750

「聽說中國的字庫裡只有幾百款字體,難道中國的設計師都不做字體設計嗎?」英國設計師布羅迪問南方週末記者,他更加同情中國字體設計師們的「被盜版」史。

55歲的布羅迪頭髮花白,紮成小辮兒甩在腦袋後面。他的設計履歷光鮮:《泰晤士報》、耐克、微軟、派拉蒙都是他的顧客。

2012年9月上旬,布羅迪往返於上海、廣州與香港,講述「什麼是平面設計」。

事實上,布羅迪從來不把自己的工作當做「設計」,也不當做「創作」。「那叫試驗。」他對南方週末記者說,「試驗是沒有邊界的。把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放在一起下鍋,看看能炒出什麼菜。」

要改,還要改得看不出來

《泰晤士報》就曾做過布羅迪的「試驗品」。

2006年,《泰晤士報》打算進行一次版式調整。在那之前,這份以「大開版」形式發行了二百多年的老牌報紙,破天荒地改版為「小開版」。

這一改動顯然受到《獨立報》的「變小」影響。《獨立報》2003年前後開始「變小」,在快餐閱讀時代,「小」更容易滿足地鐵和公交上的閱讀需要。

「變小」有效地把《泰晤士報》的銷量提升了4.5%。但縮小後的《泰晤士報》,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仔細地重做版式與字體」。在《衛報》副主編推薦下,《泰晤士報》找到布羅迪。

「當時我就震驚了。」布羅迪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英國居然對我解凍了。還是這麼一個大項目。」

儘管早在1990年代,《奈維爾·布羅迪的圖形設計》就已經成為英國史上最暢銷的平面設計書之一,但整整十二年間,布羅迪從未接過任何一單來自英國人的活兒。

1994年,布羅迪曾在英國、日本和歐洲各國巡迴展覽,隨後他在倫敦開了一家平面工作室,奇怪的是沒人問津。他只好把生意做到德國、日本和美國去。他至今也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大概是英國人覺得我太不商業化,自己的想法太多,價格又高。」

「大項目」《泰晤士報》開出的條件簡直像是刁難:1.每個地方都要改;2.每處改動不能讓任何人看出來。

「好在他們沒說,價格也便宜點兒。」布羅迪笑道,「《泰晤士報》是個老傢伙。它老被人不停地說『落伍了』。它想改變,但又不能徹頭徹尾變了,因為它早就成了一個英國人的『傳統』了。」

布羅迪把報紙看成一台戲:「新聞是舞台上的演員,我們要做的就是搭好檯子。」他從字體搭起。《泰晤士報》從來沒有購買現成字體的習慣,他們喜歡量身定做。布羅迪接手時,「老傢伙」用的是2001年啟用的「泰晤士經典」標題字體——它為計算機閱讀設計。新字體沒設計好,布羅迪先取了名:「泰晤士摩登」。從名字上宣告它相對於「經典」的現代性。

「經典」的字體較細,筆畫起始與轉折之處都是優雅的弧線。布羅迪把這道「經典弧」用線條較硬的三角形代替,這樣做的好處是更簡約、更鮮明。

布羅迪希望報紙上的一切都能向著網絡閱讀的方向靠攏:「現在的讀者,已經習慣了在網上瀏覽,他們能夠集中注意力的時間其實很短。」於是,在布羅迪手下,長篇報導被切成小段;開篇首字母加粗並且下沉;文中穿插彩色加粗的引語;報紙右側添上了內容補充欄,就像網絡上的超鏈接;每篇報導最後,還會附上相關網址。

類似的改動有一百多處。布羅迪提供了二十多個模版,手把手地教美編使用,並告訴他們如何用圖表和數字來講述新聞——「小開版報紙本身就讓圖片的尺寸變得相對更大了,圖片變得更抓人眼球。」布羅迪說。

改版勝利了,「所有人都沒看出來改在哪裡。」布羅迪說。

人們其實不讀那些字,只是識別它們的形狀

布羅迪的職業設計生涯始於1970年代末的朋克熱潮。那時他才二十歲,正在倫敦印刷學院讀書。

像所有的倫敦朋克一樣,布羅迪試著拿女王開涮。他設計了枚郵票,把女王的腦袋歪在一邊——在傳統英國人眼裡,女王當然只能是正面形象。

布羅迪差點因此被學校開除,但他不認為自己是朋克:「一定要說朋克對我有什麼影響,那就是沒有朋克運動,我大概就要挨餓。」

趁著朋克熱潮,布羅迪曾為各種工業朋克廠牌做唱片封面設計。他用各種拼貼、手工、雕刻、噴塗的方式組合畫面,再用相機拍下來,就是一件設計。

小鏈接

新字庫是怎麼煉成的

口述:佩德拉·維茨(Fontshop全球首席運營官)

1.手繪字母形狀。有些設計師會直接用電腦軟件繪製。

2.掃瞄手繪圖樣,作為模版,存入電腦程序。

3.調節、設定字母間距——即「字母大小/兩字母之間距離×100%」;字距緊排——對字距進行優化;用「字體微調技術」處理,使字體達到適應不同電子屏幕的最好效果。

4.後期處理。字體設計師向字體加工廠提交作品,後者對字體進行編程,轉化為數碼軟件。一般而言,字體加工廠有一個審查委員會,他們來決定哪些字體可被使用。

5.簽約與銷售。字體經銷商選中作品,並與字體設計師簽約。每賣出去一份字體的使用許可,字體設計師就會拿到一份錢。不同公司價格不同。例如Fontshop一般會支付50%所得利潤。

1984年,布羅迪設計了人生中的第一款字體,名字就叫「工業」。

「朋克音樂養活了一批英國設計師。」布羅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那是一種獨立、個性的表達,是對瞎了眼的保守文化的怒吼。摧毀一切,堅持改變,這一直是我的創作動力所在。」

布羅迪在設計上最大的「改變」發生在1980年代末。那時他「摧毀」了手繪字體,成為全世界第一批用電腦設計字體的人。

當年布羅迪在倫敦的住所樓上,有一個叫伊恩·邁凱倫的攝影師。他常把布羅迪用筆繪製的字體掃瞄,放入他蘋果電腦的Fontographer程序中,編程,再導出,布羅迪看得如痴如醉。

「蘋果電腦是一曲爵士樂。」布羅迪形容。之後,他也把蘋果當做自己的實驗室。他最大膽的試驗,是用圖像軟件photoshop來「再創造」字體。

布羅迪像遊戲一樣,把一種印刷時代的經典字體「Helvetica」放入photoshop軟件的「blur濾鏡」中——這種濾鏡可以讓圖像失去焦點,變得模糊。然後導出、導出、再導出。三次失焦後,提取字體輪廓,就是一種新字體。布羅迪叫它「FF Blur」。

FF是布羅迪和一位德國設計師在1989年共同創建的字體庫品牌「Fontfont」。布羅迪隨後接連「再創造」了FF Dirty、FF Autotrace等字體。「Fontfont」字體庫因此起家。

2011年,美國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把23款字體收入館藏——在這組被認為是數碼時代最重要的字體中,FF Blur赫然在列。

蘋果奏響「爵士樂」之前,字體繪製師就像是廟裡修行的和尚,沒有十年功夫出不了師。數碼時代到來,每一個懂得技術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字體設計師。

這一切讓布羅迪懷疑:「那麼多人對電腦著迷,但那些設計裡卻沒有內容、沒有故事、沒有敘述。電腦是一種新的繪畫顏料,人們卻只是顯擺他們的新顏料,沒有真正學會使用它。」

他決定打破已有的電腦設計套路,做點新意思。這回他希望尋找圖像與字體間的融合。

「人們其實並不讀那些字,他們只是用眼睛識別字的形狀。」布羅迪為此成立了FUSE——一個聚集建築師、設計師、音效師、導演等各色人物的組織。他們每季度聚在一起,開創意會,看怎麼能把各種元素亂七八糟拼在一起,突破圖像和字體的邊界。比如把單詞本身的含義、字體的圖形含義、圖像設計三者結合到一起,做成平面設計,印在雜誌上出版。

「字體選擇是表達信息的方式。你讀一本很大字體的書,比如『Helvetica'字體;和讀用『Baskerville'這種小字體印刷的書,感受顯然是不一樣的。」布羅迪對南方週末記者說。

他還在嘗試字體的新玩法:「你不能說我是一個字體設計師。我始終在玩兒,玩圖像,玩字體,甚至玩音樂,這些都是我的試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56

「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北京發明了多少種房子

http://www.infzm.com/content/95538

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以及「京七條」創造的「自住型商品房」,至少有十七八種住房品種並存於北京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但這麼多創造發明,卻既沒有遏止房價高漲的走勢,也沒有改變普通人住房難的困境。

就在國家統計局宣佈北京房價再度領漲全國的第二天,2013年10月23日,北京市住建委出台了地方版的樓市調控新政「京七條」,意圖穩住房價。

新政最大的創意是製造了一種新的住房品種——「自住型商品房」。它比周邊的商品房便宜三成,所有符合限購資格的市民都可以購買;當然,已經在保障房那邊排著隊的家庭有優先權,並且5年內不能上市交易,賣的時候也得補上這一部分差價。

儘管2013年只剩下最後2個月,北京市政府依然雄心勃勃地表示要放出足夠建造2萬套「自住型商品房」的用地,相當於一般年景下北京新房總成交量的1/5;明年的計劃更為龐大,5萬套。

其實「自住型商品房」並不稀奇,北京的住房品種本來就琳瑯滿目——從早期的房改房、外銷商品房、央產房、軍產房,到後來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兩限房,一大批名目繁多的住房品種並存於普通商品房的體系之外。華遠地產董事長任志強早在2005年就做過統計調查,「光北京就有十七八種,全國得有三十多種」。

如今又添了「自住型商品房」這個新成員,試圖為一個新的群體解決住房問題。相較之前兩限房、經濟適用房的購房標準,其家庭資產審核門檻有所放鬆,更多人群被納入到低價購房體系之中。

叫什麼名字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同樣面向中低收入或者不同夾心層的保障房、兩限房等推出經年,卻並沒有阻擋北京房價一騎絕塵地高漲,也沒在多大程度上解決這些群體住房難的問題。其癥結何在?為什麼還要創造出一種實質上並無新意的「自住型商品房」?

「不得不做點事情」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

「逼出來的。」10月29日,當南方週末記者問及「京七條」的出台背景時,任志強迅速給出這四個字。

自從2012年6月份被限購政策壓抑許久的剛需爆發之後,北京的新房價格已經實現了連續16個月的同比上漲,最近6個月領漲全國,9月份依然是以高達20.6%的同比漲幅位居首位。

鏈接

北京的部分住房種類

外銷商品房:取得了外銷商品房預(銷)售許可證、可出售給國內外的企業,其他組織和個人的房。

內銷商品房:取得了商品房銷售許可證、可以出售給當地企事業單位和居民的房屋。2002年內外取消,統稱商品房。

房改房:城鎮職工按照成本價或者標準價購買的已建公有住房。

央產房:全稱為「中央在京單位已購公有住房」, 2007年央產房正式進入二手房交易市場。

軍產房:軍產房是指由軍隊管理、使用的房屋,其土地使用權和房屋所有權歸軍隊所有。

校產房:原產權屬於公辦學校的房產,不可買賣或經校方同意買賣的房子。

鄉產房:以鄉為單位集資建設的房產,沒有真正的房屋產權,包括在農民宅基地上建造的房產。

使用權公房:只擁有使用權的公有住房,又可分為自管公房、直管公房、託管公房。

經濟適用房:指政府提供優惠政策,限定建設標準、供應對象和銷售價格,向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出售的具有保障性質的政策性住房。

廉租房:政府以租金補貼或實物配租的方式,向符合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且住房困難的家庭提供社會保障性質的住房。

兩限房:限房價、限地價的「兩限」商品房。主要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

公租房:由政府或公共機構所有,用低於市場價或者承租者可以承受的價格,向新就業職工出租的房子。

私房:也稱私有住宅,私產住宅。它是由個人或家庭購買、建造的住宅。公有住房通過住宅消費市場出售給個人和家庭,也就轉為私有住宅。

安置房:政府進行城市道路建設和其他公共設施建設項目時,對被拆遷住戶進行安置所建的房屋。

小產權房:指在農民集體土地上建設的房屋,未繳納土地出讓金等費用,其產權證不是由國家房管部門頒發,而是由鄉政府或村委會頒發。

自住型商品房:主要供應給京籍、非京籍符合限購條件的家庭,房價較周邊房價低30%。

「壓力太大,他們不得不做點事情,最起碼要有一個政治表態。」一位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2013年年初,北京市承諾的房價控制目標是「新建商品住房價格與2012年價格相比保持穩定」,如果「穩定」等同於「不漲」,這個目標顯然已經很難完成。最近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北京住建委副主任王榮武坦承環比漲幅雖然低於同比,但也已經超過了6%。

一邊是熱度不減的房價,一邊是咄咄逼人的住建部年底考核問責,整個2013年,北京住建委倒是一直在動用行政干預等手段來控制房價。在前端,控制預售證的發放、價格定得太高的樓盤拿不到預售證,早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在後端,限制住一些地塊的拍賣最高價,讓開發商去競拍配建的限價房或保障房的面積,以控制土地溢價,進而調控未來的房價。

「自住型商品房」最終也是要通過土地競拍上的一些手段來實現。根據《關於加快中低價位自住型改善型商品住房建設的意見》,自住型商品住房用地,由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等出讓方式公開競得。

10月25日,北京樓市新政發佈後兩天,放出了兩個需要配建「自住型商品房」的地塊,一個在密雲縣,一個在門頭溝區,都屬於北京的遠郊區。位於密雲縣的44萬平米的地塊給出的配建要求是「25000平方米的自住型商品住房,房屋銷售限價為10500元/平方米」,相當於該地塊不到6%的面積。

毫無疑問,建在該地塊上的「自住型商品房」最早也只能在一年後面市,即便有效,拉低的也是一年後的房價。鏈家地產市場研究部張旭認為,本次新的調控措施中,既帶有表態性質,也有增加市場引導能力的實質行動。但整體來看,更多的是穩定房價預期。比如,或許能引導一些急於購房又資金緊張的剛需階層放緩入市計劃。

難解供需矛盾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

一年後,那些沒有保障房購買資格、買商品房又捉襟見肘的「夾心層」能否真正受惠於這個新的住房名目,一路向前的北京房價能否真正被拖住步伐,南方週末記者採訪的業內人士普遍表示悲觀。

高策地產董事長陶紅兵肯定了「京七條」為夾心層提供了一條可能的購房路徑,但他仍然認為這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北京住房供需失衡的狀況,也就不可能真正拉低房價,反而可能加劇改善型住房的供需失衡。高策地產是一家浸淫北京市場多年的一手房代理公司。

「北京的土地就那麼多,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增加了,普通商品房的供地就會更加緊張;而近幾年北京的戶均成交面積在逐年加大,這說明改善型住房的需求佔比在不斷上升。這就會帶來一種新的結構失衡和價格上漲。」他說。

即便是「自住型商品房」試圖覆蓋的中低收入購房者群體,其供需矛盾也很顯著。北京目前約有13萬戶家庭在輪候保障房,按照一般情況剛需佔比八成計算,每年約有8萬戶不享受保障資格的首次置業群體,遠遠超過北京計劃推出的每年5萬套「自住型商品房」數量。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建剛根據北京新增常住人口測算出的住房需求約1500萬平米,但近3年北京平均新增住宅類用地997萬方,「供求矛盾是北京市房價持續上漲的根源」。

「如果自住型商品房的供地特點比照剛剛推出的兩塊地,那麼這項新政的效果將大打折扣。」前述接近北京住建委的業內人士表示,「即便是夾心層,恐怕也很難接受門頭溝和密雲這樣的遠郊住房;況且這兩塊地的配建比例只有5%左右,遠低於20%-40%的配建總計劃。」

統計意義上的房價反而存在拉低的可能性。2013年的北京房價調控目標明確剔除了保障性住房的價格,而實質上歸屬於保障性住房名字中卻包含「商品房」的自住型商品房,很大可能將進入房價體系。這是北京市政府所樂見的。

「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

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

夾心層最擔心的是,「自住型商品房」看起來跟前些年北京推出的兩限房類似,實質上可以視為一種變相的帶有保障屬性的住房產品,將來會不會僅僅是在建委系統中又多了一種房屋的權屬性質而已。

任志強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根據土地性質、建房名目、建設單位的不同等因素,北京前前後後出現過的房屋權屬名目至少十七八種。比如,「房改房」就有「97」、「93」之分,分別擁有97%和93%的產權;經濟適用房也分成新老兩大類,老的經濟適用房沒有上市交易限制;甚至「私房」也有三四種不同前綴的分類。

具化到產權證上時,這些名目減少了一些,但也有近十種不同的證件。地方建委分管的有商品房、經濟適用房、私房、房改房、廉租房、限價房、安置房等,還有不歸地方建委處理的央產房、軍產房。

寄望於保障性住房解決住房難題的人們,普遍的感受是「雷聲大雨點小」,保障房的建設規模逐年擴大,實實在在落地的房子卻總是搶破了頭,更不用提那些常年見諸報端的保障房尋租案例了。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看來,新出台的「自住型商品房」銷售價格比市場價低30%,即使5年後再上市上繳30%的增值收益,依然會比以市場價購買的普通商品房具有更高的收益率。如此同質的房源卻有兩套截然不同的操作體系,明顯的利益驅使極易造成權力尋租。之前經濟適用房與限價房管理過程中就頻現腐敗。

一位不願意具名的業內人士還特意指出,「京七條」事實上為部委、央企等建設福利房開了一個名正言順的口子。文件中有這樣一段話:鼓勵企事業單位和相關機構將自有用地用於自住型商品住房的開發建設,或者將尚未進入銷售環節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轉化為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項目。「兩年之後,你會發現,這個看上去很美的自住型商品房很有可能就是一場沒有開始的結束。」

「採用這種土地出讓方式讓開發商配建自住型商品房,實質就是政府把自己該做的事推給了市場。」任志強指出,破解住房僵局,還是那句老話,「保障的歸政府,市場的歸市場。」

(南方週末實習生王萍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408

2013/12/18 讀書筆記 《股市真規則》第六七八章 by Roald 濟南實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9ad4e2650101p74y.html

 

第六章是公司分析基礎,前面已經講了財務報表分析,下面就要開始公司分析。作者建議公司分析的過程分解為五個部分:第一是成長性,從長期經營活動來看,銷售增長驅動盈利增長,增長的主要來源有銷售更多的產品或服務,提高價格,銷售新的產品或服務,購買其他公司。其中購買其他公司應該受到特別的重視,因為要弄懂一家公司很困難。再就是要質詢成長質量,作者運用IBM公司的例子來說明人造成長。第二是收益性,評估公司盈利能力的工具有資本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量,指標有資產收益率(ROA)即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其中銷售淨利率=淨利潤/銷售收入,資產周轉率=銷售收入/資產,從公式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資產收益率需要提高銷售價格(高的毛利)或者加快資產周轉率。另一個指標是淨資產收益率(ROE),是一個全面評價公司盈利能力的指標,反映的是一家公司使用所有者權益的效率。淨資產收益率=銷售淨利率×資產周轉率×財務槓桿比率,財務槓桿比率=資產/所有者權益。在使用該指標時應該注意銀行的財務槓桿比率永遠是巨大的,如果企業的淨資產收益率看上去太好了,有可能不真實,因為這種情況經常發生。下面是自由現金流即經營性現金流-資本性支出。上面的指標中把淨資產收益率和自由現金流量放在一起考慮就形成了盈利能力矩陣,在矩陣中有著高淨資產收益率和充足自由現金流量的公司股票值得購買。最後是投入資本收益率(ROIC),該指標時用了稅後的營業利潤,並且是在扣除財務費用之前。第三是財務健康狀況,除了財務槓桿之外,其他的指標有權益負債率即長期負債除以所有者權益的比率,已獲利息倍數即息稅前利潤除以利息費用,流動比率即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速動比率即流動資產減去存貨後除以流動負債。第四是研究正在分析的股票的空頭情況,作者用了自己經歷的痛苦的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第五是管理,將在下一章講述。

第七章是公司分析—管理,作者建議把管理評估劃分為三個部分:報酬、性格和運作。報酬是最容易評估的,大部分信息都包含在股東委託書文件裡,然後就是績效獎勵,重要的是管理層的薪酬是否真的和公司的業績表現掛鉤。有好的治理標準的公司在經營不好的時候會毫不客氣地減少管理層的獎金,經營好的時候會毫不猶豫地增加管理層的獎金。最後是看看其他危險的信號,管理層的特定貸款是否被豁免,管理層通過公司取得的額外津貼真的是理所當然嗎,管理層獨佔某一特定年份的大部分的股票期權授權還是與普通員工分享財富,管理層過分使用期權嗎,如果公司的創始人或者大股東一直捲入公司的管理中,他或者她每年也得到一大筆的股票期權嗎,管理層在這場遊戲中到底持什麼想法。下面是性格,管理層是否利用自己的權利讓親戚朋友富起來了,董事會成員和管理層家庭成員或前任管理者是否重疊,管理層是否坦率地對待自己的錯誤,管理層怎樣實施獎勵的,CEO能保持高水平的才幹嗎,管理層是否為了給公司帶來一個誠實的形象,而做出一個對自己可能不利的決議。最後是公司的運作,主要看績效、堅持到底、坦率、自信和靈活性。

第八章是揭開財務偽裝,這一章開始講如何識別激進的會計方法以避開使用這些方法的公司。作者認為的六個危險信號有:衰退中的現金流,把朗訊科技公司作為例子來說明;連續的非經常的費用,例如重組費用,裡面可能隱藏著大量不良信息;連續的收購;首席財務官或審計師離開公司,這種情況會明確地告訴我們對某些事情要認真關係,公司已經顯示出其他警告性信號;沒有收到貨款的賬單,應該跟蹤那些相對於銷售收入增長過快的應收賬款以及壞賬準備;最後是變更賒銷付款條件和應收賬款,找到管理層關於這方面的解釋。作者還指出了要密切注意的七個其他的缺陷:投資收益,如果分析的公司正在使用投資收益或者銷售資產來推高營業利潤或者減少營業費用,可能這家公司的利潤比其他公司少得多;養老金缺陷,要查看養老金的註釋,能發現研究的公司是否將要被它的退休的員工捲走比它實際擁有的更多的錢;養老金補充,要搞清楚因為養老金的費用使公司利潤損失了多少或者因為養老金的收益使公司利潤增加了多少;化為烏有的現金流,作者用了太陽微系統公司的例子來說明;塞得滿滿的倉庫,存貨較高,可能就會有麻煩;不好的變更,公司為了粉飾業績可能會變更公司的折舊費或者壞賬準備等;費用化還是非費用化,主要是微妙的某些類型的費用,作者用了美國在線公司的例子來說明,這些信息需要在公司10—K報告的腳註裡挖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5243

李小加:滬港通或為A股“引水”七八萬億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64

537249ec6e4de90e62718453ba3bcf1c_m

本文來源一財網,授權華爾街見聞發表

今天來這里,本來是要講滬港通初期的交易規模,現在暫時講不了了,因為還沒發生。”李小加的開場白,引來全場善意的“哄笑”。眾所周知,預熱了大半年的滬港通,驟停在了無數人預期中的開通時點上。

11月7日,首屆大梅沙中國創新論壇在深圳舉行,出席論壇的港交所總裁李小加是焦點之一。

李小加說,中國的基礎經濟已經全球化了,但作為“上層建築”的資本市場還基本上是封閉的,這樣最吃虧的是中國,所以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必需且無可避免,唯一的問題是怎麽做,“一紙命令就徹底放開”是不現實的,滬港通就是基於此背景設置的一個探索方案。

李小加認為,過去幾十年對中國來說是個資本進口的過程,對外貿易、FDI(外商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都在做“從外面拿錢進來”這件事,香港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現在這樣的事情基本結束了,需要進行一次巨大的轉型,香港也要對這一轉型做出反應。

“現在中國的銀行資產差不多有22萬億美元,資本市場的市值才4萬億美元,美國這兩個數字差不多各是17萬億~18萬億美元,是1:1的關系,我們是1:5的關系。這意味著我們的資本市場不能給如此大規模的國民財富帶來真正的投資和發展機會,錢基本都在銀行里面,A股市場50%的利潤是銀行的。”李小加說。

“這個一定要改,一定會改。”李小加說,這引出中國資產如何“走出去”的問題,同時,外國的資產也很希望投到世界上最後一塊處女地——中國A股市場,這樣就面臨一個“請進來”的問題。但無論“走出去”還是“請進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因為兩邊的法律法規、市場結構、交易習慣等都存在巨大差別,趨同的過程必以五年十年計。“這是我們等不起的,我們希望在兩個市場暫時的差別底下,實現互聯互通,雙向開放。”李小加說。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監管層設置了一套被李小加形容為“轉換器”或“翻譯機”的交易機制。就是以上海和香港兩個證券交易所及背後的結算公司為對手方,盡量把兩個市場“區別”里邊的90%,在兩個交易所和結算公司之間加以消化,剩下“實在不能改變”的東西,再交由雙方“互相適應”,有了這套機制,進出境的投資者雖然實際上只有兩個——滬港兩地的證交所及背後的結算公司,卻把中國千萬個投資者帶到了全球市場,也把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引入了中國。

李小加詳細介紹了滬港通的幾大特點:第一,只設置一個撮合器,一個價格發現中心,本地市場的訂單全部電子路由到上證所,撮合全在上海,這樣不會造成A股市場出現兩個中心。

第二,每天閉市後,由雙方結算公司先進行結算,買的多了結算錢,賣的多了結算券,因為一個市場的買賣量基本是相等的,這樣每天跨境的清算結算量將非常小,“有可能一分錢都不過境,卻實現了市場的國際化。”

第三,投資於滬港通的資金是封閉運行的,不能洗錢也不能出境。中國內地投港股的錢只能以港股的形式存在;外國人投資A股的錢,只能以A股形式存在,不能進其他市場,包括房地產。這對於中國的監管來說至關重要,也是它能獲批的重要原因。

第四,滬港通的循環是人民幣循環。進來全是人民幣,出境也必須是人民幣,這也就使得人民幣從貿易結算貨幣真正變成了世界舞臺上一個大規模的投資貨幣,而只有走向大規模的投資貨幣以後,才有可能最終走向儲備貨幣。“所以滬港通對人民幣國際化將是一個巨大的機會,將可能從質上帶來人民幣新的發展機會。”李小加描述道。

最後,滬港通的監管是完全對稱的,中國證監會和香港證監會,“雙方都要幫助對方”,這對投資者而言是個有力保障。

對於滬港通的“錢景”,李小加十分樂觀。他認為,這將帶來“世界最大規模資產的一次重新平衡”。李小加預計,上述22萬億美元的銀行資產將大規模地向資本市場轉移,其中的七八萬億美元可能會流入A股市場,使得A股市場的體量在未來五到十年獲得巨大增長。

“這只是滬港通邁出的很小一步,但它將給我們帶來無限的想象力。”李小加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50

七七八八系列之2:初創企業,如何小步快跑搞定股權激勵?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403/149496.html

黑馬說:小強,碼農一枚,超級吃貨一枚。
花果山,一家吃貨社交創業公司,正招聘軟件工程師。
舍我其誰。一拍即合。小強果斷加入。
8個小夥伴,清一色的吃貨。工資湊合,工作加班加點,但小強和小夥伴們樂在其中。
有一天,老大私下約談小強,神神秘秘地說要給小強發0.1%期權,還讓小強簽署一份專業律師起草的巨複雜文件。
0.1%? 賣身幹滿4年?小強100%火辣辣的工作熱情,立馬稀釋到了0.1%,立馬降到了拔涼拔涼的冰點。
小強覺察到,身邊小夥伴們沒以前賣力了,陸陸續續有小夥伴離職了。
不久,小強也離開了花果山公司。
這,肯定不是個案。
這,肯定在很多初創企業反複上演。
你,肯定不想把喜事辦成喪事,重蹈花果山創始人的覆轍。
那麽,問題來了:初創企業發放股權,會面臨哪些窘境?該如何小步快跑破解這些窘境?


文 | 七八點創始人 何德文

 

窘境?
 

 

在0-1階段,初創企業發放股權必然會面臨現實的兩難窘境:

不發吧,其他家都在發,公司很難搶到人才。

發吧,發少了,把人給傷了。初創企業股權才值多少錢?公司自己也發得心虛。

發多了吧,股權成本還挺高,還可能因此斷了後續優秀合夥人與資本的進入通道;

晦澀冷冰冰的法律文件,閱讀與使用門檻都挺高,員工很難理解那一籮筐的權利限制條款。找專業人士起草文件,協助溝通吧,少不了費銀子費時間;不請吧,溝通不到位,員工不理解、甚至誤解這些限制,整不好股權激勵做成畫大餅、簽賣身契,好心做成壞事。股權是分了,團隊卻散了。

 

破局?
 

 

初創企業,是否可以不做複雜的公司估值、不談尷尬的股權比例、不費銀子費時間請專業律師起草巨複雜的法律文件、不做頭大的重度溝通,也可以“你好我好大家好”、小步快跑把早期重要天使員工的股權激勵給做了呢?

百花谷,一家初創的在線教育公司。

百花谷從某上市教育公司挖來了CTO,CTO拉來了技術團隊。

對於CTO,王八看綠豆,股權很快敲定。

對於技術團隊,七八點股權架構師與百花谷合夥人搗鼓了個方案,大致思路如下:

(1)自願入職的員工,同意只領取一半薪酬。作為補償,公司承諾,按照員工損失工資額兩倍的標準發放等值的公司期權。其中,天使輪融資時發放一半期權,A輪融資時發放一半期權;

(2)如果公司2年內未能完成天使輪融資或A輪融資,則員工損失的工資額計為公司對員工的負債,2年後補發等額工資。

簡單模擬測算如下:

碼農小強的原來年薪為24萬,入職公司後年薪為12萬,公司須補償小強價值24萬的期權。

公司天使輪融資估值為3000萬,則小強減損的一半年薪折算成公司0.4%期權(計算公式:120,000/30,000,000=0.4%)。

百花谷公司A輪融資估值為1億,則小強減損的另一半年薪折算成公司0.12%期權(計算公式:120,000/100,000,000=0.12%)

針對初創企業高頻遭遇的這個痛點問題,我們搗鼓了這個“債轉股”式的七八點條款。對於公司來說,與員工只簽半頁紙的期權授予意向函(Offer Letter),即可多快好省地篩選聚集一批有創業心態的天使員工;對員工而言,他們損失的是部分工資,獲得的是參與投資自己公司的機會與有增值潛力的公司原始股。

萬一公司掛了,咋辦?

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

願賭服輸,請選擇適合你玩的遊戲吧。

 

註:本七八點條款,主要適用於初創期的重要天使員工,不適用於合夥人。公司步入正軌後,早期承諾的員工股權須進一步規範化。請勿簡單粗暴模仿,後果自負。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何德文,七八點創始人、中國首席股權架構師(微信公號:qibadianbuluo);由i黑馬編輯;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如果你對更多創業幹貨感興趣,請加微信heimage0001,註明“姓名+公司名+職位”,否則黑馬哥不會把你拉入創始人雲集的微信群。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274

難道要下載七八個音樂軟件嗎?數字音樂版權的“戰國時期”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759

 

唱片時代,藝人大紅之後,下一張專輯會被各家唱片公司搶得頭破血流,以求獨家。如今的情況變為:各音樂數字平臺版權混戰,當紅歌手被瓜分得七零八落,對聽歌的人來說,這意味著,需要在手機上下載七八個App。圖為張靚穎專輯的QQ音樂首唱會。 (CFP/圖)

以前大家活在心照不宣的盜版中,誰也不比誰高尚多少。如今一部分音樂先正版了起來,版權卻並未因此更得到尊重。

封殺、版權、高價、“音樂來自第三方”……音樂App處於混戰、燒錢階段,音樂人真的成了強勢甲方?

“微信剛剛封殺我們的時候,我們的用戶活躍度和新增數都創了新高。”網易雲音樂總編輯丁博雲淡風輕地一笑,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然,從長遠來講,沒有影響是不可能的,但也不至於傷筋動骨。”

“封殺”事件發生在羊年春節前,2015年2月4日前後,蝦米音樂、天天動聽、網易雲音樂三款音樂軟件先後毫無征兆地被微信屏蔽。

最先跳腳的是一批骨灰級用戶,他們固執地用截圖的方式繼續分享來自網易和蝦米的音樂,如堂吉訶德鬥風車般對抗著騰訊。更多的人則默默給手機裝上了QQ音樂。

騰訊方面義正辭嚴,宣稱自己做出這個艱難的決定,是因為對方涉及“盜版”,盡管競爭對手和一些行業觀察者堅持認為,“搶占市場份額”才是他們的第一目的。

騰訊也的確有“捉賊”的底氣。這一兩年,騰訊大手筆地入手了一系列獨家版權,包括《我是歌手3》、《中國好歌曲2》、JVR、相信音樂等。並與華納音樂、索尼音樂——世界三大唱片公司之二——達成獨家版權合作。這意味著,包括周傑倫、五月天、蕭敬騰、韓庚、林俊傑等人在內的一批歌手,都要從其他一切數字音樂平臺下架。

這恐怕是美國的音樂人無法想象的。他們的音樂可以同時擺在iTunes、Google play和Amazon上,IFPI(國際唱片協會)、RIAA(美國唱片業協會)會幫他們關註下載量,並收費。但在國內,誰都知道“音著協”作用微小,形同虛設。

2015年初周傑倫與昆淩大婚時,蝦米網就開始在手機App上“撒嬌”——“傑倫的版權我們暫時買不起,但我們依然祝福傑倫的婚禮。”專題中包括了八首來自蔡依林、徐若瑄、溫嵐、侯佩岑等周傑倫昔日緋聞女友們的歌。

蝦米買不起周傑倫,但有阿里巴巴撐腰,他們買了滾石,並在2014年花天價拿下了《中國好聲音3》,又在2015年初,從騰訊手中搶回了華研(旗下包括SHE、飛輪海、林宥嘉等歌手)。不過,這些在蝦米音樂CEO王皓看來,都只是“迫不得已的自衛”。

進入2015年4月,積累了多年版權的海洋音樂,據傳也即將與用戶量龐大的酷狗、酷我音樂合並。

對於還沒賺到過什麽錢的數字音樂平臺們而言,是繼續在這場版權大戰里砸錢,還是退出戰場另辟蹊徑,這是個問題。

不以賺錢為目的的版權獨家都是耍流氓?

王皓一直引以為豪:蝦米是最早開始探索收費模式的國內音樂網站。雖然往前追溯幾年,這件事顯得有些尷尬:那時蝦米的音樂大多由第三方上傳,用戶卻得付費下載。

獨立音樂人李誌和周雲蓬曾為此憤怒,2010年他們召集了一批音樂人抗議,並出走蝦米。此事給這個小眾且精英化的音樂網站帶來了十分不光彩的影響。

李誌再次回到蝦米已是2014年8月,回歸的前提是雙方重新達成了版權合作。蝦米為此制作專題“李誌來了”,懸掛首頁好幾天,似乎在宣告著自己的“洗白”。那時,有了阿里巴巴做靠山的蝦米,資金力量已不同往日;而來自QQ音樂的版權壓力,也讓蝦米不得不盡快解決掉這個問題。

出於“自衛”,蝦米往版權上扔了數以億計的人民幣,收入卻不足支出的五分之一。按照官方數字,蝦米現有的用戶量達5000萬,其中有多於2%的付費用戶,按照包季付費(40元/3個月)計算,收到的也只有4000萬人民幣而已。

花費最大的《中國好聲音3》,帶來的流量顯然很可觀,“但要說性價比,實在是不好說。”王皓顯然很心疼那筆錢,“真的很貴。”

錢花得很不舒服。蝦米擁有滾石唱片的獨家版權,為了讓其他音樂網站上的周華健(滾石旗下歌手)下架,王皓遍訪競爭對手,最後發現:這個江湖實在沒有什麽道理可講。走法律程序也不現實: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打下來,自己的獨家版權到期了,對方也就罰個十幾萬——按照已有的判例,平均每首歌處罰金額都不到200元。

更不舒服的是,在蝦米不得不用“前女友們”戰略為周傑倫慶婚時,網易雲音樂的用戶卻可以毫無壓力地試聽並下載周傑倫的全部30盤專輯。只不過在播放這些音樂時,會滾過一行字幕:“音樂來自第三方。”蝦米花重金買下了華研國際的版權,但QQ音樂上,林宥嘉的曲目仍被試聽和下載,同樣有一行小字:“音樂來自第三方。”

“第三方渠道到底是不是合法,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網易雲音樂主編丁博對南方周末記者承認,這種處理方式有點兒“打擦邊球”。

版權司法管理混亂,激發了“第三方”這種中國式智慧。王皓認為“第三方”只是掩耳盜鈴的障眼法,他寧願下架一切被別人獨家了的音樂。但這並不意味著,蝦米的曲庫里就都是正版。

有人在“知乎”上質疑過蝦米的版權,王皓用自己的知名ID“南瓜”作答:“正版化的進度持續進行中。”言下之意,盜版依然在——這部分音樂處於真空中,還沒有來得及被正版,更別談獨家。但因為不被加以任何標識,也就沒有人知道它們是盜版。

江湖更亂了。以前大家活在心照不宣的盜版中,誰也不比誰高尚多少。如今一部分音樂先正版了起來,版權卻並未因此更得到尊重。“哪怕是再爛的遊戲規則,也好過沒有遊戲規則,但現在就是完全沒有遊戲規則。”王皓對南方周末記者抱怨道。

王皓最感憂慮的是,這一輪版權戰的發起者QQ音樂,恐怕並沒有打算靠著強勢的正版資源把行業引向正軌。

“如果把購買版權看成進貨,總得有一個賣貨的部分。”王皓說,“如果不做出任何收費的努力,說白了只是一個壟斷資源、占領市場份額、忽悠資本市場的動作,那麽未來三年之內,數字音樂創新的可能性就非常小,因為錢都砸到版權上去了,還收不回來。”

丁博的看法相同:“究竟能不能在版權獨家後,建立起一個正常的營收體系,這是關鍵。”

究竟能不能?2015年3月24日,在深圳舉行的QQ音樂媒體分享會上,南方周末記者公開提出了這一問題。QQ音樂品牌負責人公開的解釋是:“現在談賺錢為時過早,這麽多年,從傳統到數字音樂,都沒有解決盜版問題。”

事實上,QQ音樂在收費模式上曾有過成功嘗試。2014年底,周傑倫新專輯《哎呦,不錯哦》發行。QQ音樂在網站上做了數字專輯預售,每張定價接近20元人民幣。盡管兩天後,這批音樂就可以免費試聽和下載,專輯還是賣出了15萬套。

因為與騰訊社交產品的掛鉤,“QQ音樂綠鉆”也成為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綠鉆服務最受人歡迎的一點是:可以為自己的QQ空間設置好聽的音樂背景。

騰訊並不著急談錢,他們寧願把正版免費,然後嘗試“商業化的創新”。但騰訊越不著急,競爭對手就越著急——如果只是互相消耗資本,最終只會擠死錢少的。

至少音樂人包小松對於與騰訊的版權合作十分滿意:“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獨家版權的形式是最好的,相當於給我們的音樂人都找到了一個幹爹幹媽。”

唱片公司還有什麽用?

音樂人姚謙把這一輪數字音樂獨家版權的爭奪,理解為“贖回”——“對我們曾經沒有得到的報酬的一部分贖回。”接著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嘿嘿一笑:“雖然這些錢也沒落到我口袋里。”

姚謙為蕭亞軒創作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為江美琪創作的《親愛的你怎麽不在我身邊》,以及大量握在索尼、華納手中的作品,都被QQ音樂買走了獨家版權,但姚謙本人並沒有拿到錢。

丁博問過許多詞曲作者,他們都和姚謙一樣,尚未從數字音樂平臺買走的獨家版權里分到一杯羹。在丁博看來,版權大戰最大的受益方,目前是一些老牌唱片公司,他們“靠著遺留的音樂版權換得巨大利益,來維持現狀”。

“當然了,唱片公司可以說,我們拿到了更多的錢,才能做歌手、做音樂,但誰看見了呢?以前我們老會提,XX公司的‘天王宮’、XX公司的‘天後宮’,但這些年來,一些國際唱片公司在中國市場上只是賣版權,並沒有什麽讓人尊敬的進步。”丁博說。

王皓更進一步,把這些大的唱片公司稱為“收割機”:“曲婉婷火了,就來跟曲婉婷簽一下,事實上,沒有互聯網營銷、沒有進一步把她捧紅,唱片公司在這方面是束手無策的。”

對唱片公司失望後,做出最快反應的是藝人自己。周傑倫、王力宏、陶喆、吳克群、孫楠……越來越多的藝人放棄與唱片公司簽約,選擇單幹。歌手胡彥斌甚至在一次演講中宣稱:“這個時代已經不需要唱片公司了。”

胡彥斌做出這個判斷,始於2006年。當時,他與唱片公司尚未合約期滿,可公司已當他是隱身:沒有新聞曝光,沒有預算開演唱會。一怒之下,胡彥斌自己找了贊助商,自己策劃、組建團隊,在全國做了八場演唱會。

王皓捕捉了這樣的市場變化。他找來時下最火的汪峰工作室、小範圍內十分受歡迎的“好妹妹樂隊”,以及長期在蝦米分享作品的一批獨立音樂人,寄望於用“蝦米音樂人”的整合模式,來對抗版權壟斷式的競爭。

這種模式的本質是:蝦米提供平臺,音樂人各顯神通,用戶可以免費試聽下載,但要聽高品質音樂,就要付費;音樂人也可以選擇開放免費,以博取更多的聽眾。蝦米音樂根據用戶喜好和點擊對音樂進行推廣,但不從中抽成,號稱“收入全歸音樂人”。

王皓曾豪情萬丈地為蝦米定下一個“百萬音樂人計劃”:一百個音樂人,每個人能通過蝦米賺一萬塊。百萬的總數很快實現了,可收入能到一萬元的人屈指可數。防止四海皆準的“二八”定律再次起效:排在最前面的幾個人,賺走了絕大多數的收益。

在蝦米上被試聽最多的音樂人,還是汪峰。緊隨其後的,既非上過《我是歌手》的李榮浩,也非人們熟悉的曲婉婷,而是作曲家石進。石進在蝦米上傳的純音樂作品《夜的鋼琴曲》累積有近8000萬點擊量,他因此收入頗豐;但在其他音樂網站,石進鮮人問津。

音樂人程璧在蝦米上獲得的點擊量是800多萬,這個數字不算少,足以長期占據“蝦米音樂人”首頁的重要推薦位。然而,巨大的點擊量為程璧換來的直接收入,卻很少。“現在還是得靠賣實體唱片和商演。”程璧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依照用戶投票,程璧的第二張專輯《我想和你虛度時光》入選了蝦米的“尋光計劃”。尋光計劃旨在幫助獨立音樂人進行專輯制作與宣發,蝦米會扮演半個唱片公司的角色,並占有專輯的部分版權。

“我們賭的就是未來產業方式的變化。只要有才華,通過互聯網你就可以成為明星,不必跟唱片公司簽約。如果這個模式成功,未來所謂獨家版權爭奪這件事,也就不存在了。”王皓對南方周末記者描繪著他眼中美好的未來。

但在音樂人姚謙看來,唱片工業瓦解之後,華語圈音樂人粗糙的成長方式,恰恰是最為讓他擔憂的。

前段時間,姚謙去參加IFPI(國際唱片協會)舉辦的一個國際歌手比賽。他清楚發現,韓國歌手的包裝系統很完整——從外觀、音樂定位,到表演形式都十分到位。相形之下,華人歌手揣著一首歌,上臺便唱唱唱。“用自以為很厲害的方式,使勁地賣力地表演。模仿自己心目中的巨星。”姚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其實很糟糕。”

“也有一些獨立音樂人會拒絕系統的經紀。事實上國外的獨立音樂人,都有完整的經紀,這也是為了聽眾更好地享受他們的音樂。”姚謙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顯然,經紀系統尚未進入任何一個試圖顛覆舊傳統的新型音樂平臺眼中,包括蝦米。

版權司法管理混亂,激發了“第三方”這種中國式智慧。有些音樂App沒有歌手的版權,但仍然提供曲目的試聽和下載,只是同時會打出一行小字說明:音樂來自第三方。 (何籽/圖)

每個App都有自己的習性

今日版權混戰的場景,在姚謙看來似曾相識:唱片時代,藝人大紅之後,下一張專輯總要被各家公司搶得頭破血流,以求獨家。

但數字平臺不太一樣:當紅歌手被各家瓜分得七零八落,聽歌的人就得在手機上下載七八個App。

“我們做音樂,還是希望容易被聆聽到。”姚謙語氣謙和。

盡管也為尚未落入他口袋的版權費“贖回”感到高興,但有些事情姚謙並不認同。“我反對數字音樂平臺找來以前唱片公司的老先生、老太太,給他們個‘官’,把舊的關系、曾經紅的音樂版權拿來,就結束了。”姚謙覺得,數字音樂平臺應該努力的方向是:花功夫了解聽眾,合理地分眾、恰當地推薦音樂。

在這方面,蝦米有開發、調試多年的“蝦米猜”:通過分析用戶行為,智能推送歌曲。喜歡聽張國榮的,下一首可能會聽到陳百強;喜歡李榮浩的,蝦米則會推薦獨立音樂人馬頔——不光是推送相似歌曲,還會有適當的引導,以便讓新歌和新人能進入聽眾視野。這也是石進在其他網站鮮人問津,卻在蝦米點擊超8000萬的原因。

姚謙則比較認可網易雲音樂的模式。作為行業的後來者,網易雲音樂2013年才正式上線。那時,包括QQ、蝦米、酷我、酷狗、多米、百度、天天動聽在內,已經有近十種音樂產品霸占著用戶的電腦和手機。網易要想出頭,只能做點“與眾不同的東西”。

歌單,成了網易雲音樂設計之初最重要的概念——這並不新鮮,在豆瓣上,網友早就習慣把自己喜歡的電影和書籍分門別類,做成“豆列”。但在數字音樂市場,沒人覺得歌單會成為一款音樂軟件的核心競爭力。

早期推廣時,網易請一批藝人、歌手、音樂人,制作自己的歌單,再向用戶推送。於是,剛到網易的用戶可以窺探丁磊的音樂喜好,喜歡樸樹的也能驚喜地發現,App首頁為他推送了“樸樹的個人推薦”。一些資深樂迷聽多了歌單推薦,便開始建立自己的歌單,點擊量高了,也就成了新的“大V”。

網友修治在網易雲音樂上有一千多粉絲,不算太多,但比丁磊多。他認為網易歌單十分適合他這樣的“強迫癥患者和整理癖人士”。修治受人關註,是因為曾在宋冬野的作品《關憶北》下發表了一條評論,追溯他被歌聲觸發的一段少年記憶,一個關於人字拖的荒誕故事。

沒有什麽模式不可複制。網易也有蝦米引以為豪的“音樂人”計劃,蝦米則借鑒了網易曾經視為核心的“歌單”模式。百度音樂更進一步,為歌單冠以“智能”之名,要結合用戶所處的情境——時間、地點、周圍環境,乃至家具布置、盤中食物來推薦歌曲,一腳跨進了音樂的“生活化”;QQ音樂又打算把生活化的音樂再硬件化,要推出智能音響、車載設備。而同樣的計劃,蝦米和網易也有。

在姚謙看來,最終,伴隨著各家網站日益穩定而明確的氣質,數字音樂平臺勢必會完成分流。只不過這樣的分流,不會,也不應當是以版權的割據來劃分。

(孟雨蒙對本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326

升了七七八八, 一切宜審慎

恆指回至20,000水平,而不少基金和散戶在大升升穿19,000點時被迫追貨,而大眾情緒由10月初的極度悲觀轉為開始樂觀。

這正說明反彈浪已過了大半,不少大藍籌的upside不多(回升至100天平均線),而Smart Money亦開始於三四線股中揾食。

換句說話,一線大藍籌於未來一兩週的調整風險很高,而二三線股份可能個別發展,一切宜小心。不妨減持已累升不小的能源、地產、金融等大市值股份,持盈保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035

宗慶後:虛擬經濟做過頭了,實體經濟被你們搞得亂七八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103/160652.shtml

宗慶後:虛擬經濟做過頭了,實體經濟被你們搞得亂七八糟
i黑馬i黑馬

宗慶後:虛擬經濟做過頭了,實體經濟被你們搞得亂七八糟

“虛擬經濟應該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是依附在實體經濟上發展的,電商如果把實體經濟搞死了,電商也會死掉。”

實體企業大佬與電商的戰爭正在愈演愈烈。

繼日前名創優品葉國富在創業家&i黑馬年會發表“看不起阿里巴巴,中國電商是畸形的存在”之後,日前哇哈哈董事長宗慶後在接受浙江衛視《大牌對大牌》欄目采訪時也稱:現在的虛擬經濟做過頭了,把實體經濟搞得亂七八糟。“電商評估網上的價值是按照流量來的,大家都是燒錢買流量,它把整個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都搞亂掉了,而且電商的假冒偽劣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很大。”

宗慶後堅決的表示,哇哈哈沒有考慮過往網絡方向發展。他認為,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經濟,虛擬經濟應該是支持實體經濟的,是依附在實體經濟上發展的,電商如果把實體經濟搞死了,電商也會死掉。

此外,對於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中國稅負太高”,“制造業逃跑”等熱議事件,宗慶後指出,中國的稅負確實太高了,特別是亂七八糟的收費太多。2016年1月到11月份,哇哈哈已經交了500多種共計近4000多萬費。他進一步解釋,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給了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的政策,所得稅15%,國家稅收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就稅基擴大了,但現在國家財政部門始終沒有算好這筆賬。不是靠降低稅收給老百姓增加收入,把消費拉起來,內需拉起來,擴大稅基,而是以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這樣的風險很大,到時候真的會變金融問題。

以下為宗慶後采訪實錄口述,經i黑馬編輯:

“哇哈哈去年表現不怎麽樣,主要原因都怪你們媒體”

2016年馬上就要過去了,今年娃哈哈表現不怎麽樣,或者說我們比前幾年差多了。今年我們給國家交了50多億的稅,但我們最高的時候交了70億,是有所下降的。整個飲料行業也是一樣。

主要原因要怪你們媒體。出了三聚氰氨事件以後,媒體一直在說食品不健康,飲料不安全,什麽都不健康,實際上有的是錯誤的。有些小企業,搞的食品不太安全是有的,但整體是好的。而且從世界上來看,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還是比較好的,抓得也比較嚴,哪個國家像我們抓得這麽嚴,應該說這兩年食品安全已經是大大地改觀了。

但是在網絡上,特別像我們2014年開始的主要產品爽歪歪、營養快線,很多人在互聯網上造謠,從避孕套說起,說是會得白血病、軟骨病、肉毒桿菌等等一系列駭人聽聞的謠言,傳播了1.7億次。而且當時沒有辦法跟網站說,你把這個謠言給我關掉,他理都不來理你了。對我們來講,造成的損失也是比較大的,2014下半年開始到2015年整年我們增長是負35了。

現在政府把網上管起來了,謠言就少了,我們也在開發新產品,加強銷售,所以今年整體在局部恢複市場。今年增長已經基本持平了。

從這件事情來看,我們的品牌基礎還是好的,像在國外的一些企業,如果出現這麽大的問題,肯定是倒閉了。

“電商把我們整個實體經濟搞得亂七八糟”

我平時不上網,也沒工夫去上網,反正有人專門給我監控網上輿情,他會報上來的。

現在網絡上電商對我們實體經濟的沖擊太大了,他們評估網上的價值是按照流量來評估的,大家都是燒錢買流量,它把我們整個實體經濟的價格體系搞亂掉了,而且在網上電商有假冒偽劣產品,對實體經濟的沖擊也很大。確實來講,互聯網是習總書記所說的雙刃劍,搞得好的話,它對實體經濟的提升,對實體經濟的管理水平,技術水平是有好處的。管得不好的話,對實體經濟沖擊太大了。

我認為現在虛擬經濟做過頭了,把實體經濟搞得亂七八糟,而且實體經濟出現的困難很大,也確實有點萎縮。

但我們沒考慮過向網絡方向發展。如果大家都做虛擬經濟,我們這個社會怎麽生存。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經濟,虛擬經濟照理應該是支持實體經濟的,你是依附在實體經濟上去發展的,你把實體經濟搞死掉了,那你也死掉了,大家都死掉了,所以現在再發生金融危機全世界也一樣,華爾街的精英炒錢,把錢都炒到他們口袋里去了,把市場的現金都流到他們口袋里去了,結果反而經濟危機。

另外一個根本的原因是有的人根本不創造財富,享受財富的人多了,那這個世界肯定會出問題的。這個世界是要大家去創造財富,才能享受財富。把你口袋里的錢弄到我的口袋里來,最終不創造財富的話,你怎麽去搞虛擬經濟。你說這個社會會不會產生問題,肯定會產生問題的。

“國家稅負確實太高了,財政部門沒算好這筆帳”

我們國家的稅負確實是高了。特別是亂七八糟的費太多了,光我們這個企業就500多種費。

這還算少的了,全國來講其他國企,還有其他的費,我們今年交1到11月份的費已經交了4000多萬了,光是費。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給了外資企業兩免三減半的政策,所得稅15%,你的稅收是增加了,而不是減少了,就稅基擴大了,但現在我們國家的這個財政部門,始終沒有算好這筆賬。

當然現在政府可能負債也比較多一點,他感覺稅收收得越少,他可能日子難過,但是你現在把大量的赤字用在這個基本建設投資上,而且有的我認為是過度的,你去看看現在機場都很大,新機場建完以後老機場關掉了,這不是浪費嗎。你為了一個GDP的數字,來搞這種投資,我認為後面反而會造成金融風險。如果是以降低稅收給老百姓增加點收入,然後把消費拉起來,內需拉起來,然後把稅基擴大了,我認為這個稅收是沒問題的。現在弄一點財政的赤字,也收得過來了,像目前的做法我看現在還是以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我感覺到風險很大,到時候真的是會變金融問題。

關於減稅在兩會上我提過一次,再提也不太好,要提就提新的東西了,我認為作為全國人民代表,就是應該把下面發生的情況,能夠向上面反映,提出自己的意見跟建議否則你做什麽人大代表。

我每年要提十幾二十幾條建議,這個也不需要什麽時間,因為我每天在跑的時候,每天在跟老百姓接觸,對下面的情況了解比較多。為什麽?人家跟我談天,是不會有什麽顧及的,都是講的真話。

“2017年我有兩個願景”

他們說我前兩天成網紅了,因為一張我坐高鐵二等座的照片,網上傳得很厲害。很多人問我怎麽想到去做二等座。其實那天我要到義烏去考察,因為是臨時決定的買不到票,只有二等票了,那就買二等票坐去,這個也很正常。我覺得,第一我年紀大了,坐商務艙一等艙也是沒問題的。第二,如果真的是買不到票,坐二等艙這個路線也不是太長,也沒問題,我感覺老百姓的觀念好像也有點不大對頭,好像有錢人就應該坐頭等艙,坐這個商務艙,實際上我以前都坐的,坐飛機也坐的經濟艙。現在不是了,現在我坐商務艙或者頭等艙了,為什麽?年紀大了天天在天上飛吃不消了。我看到一個報告,在飛機上腳歪在那邊可能對心血管也有問題,所以我後來就開始坐商務艙,坐的稍微寬敞一點。

(我的生活挺普通的)這個辦公室就是創業初期的地方,後來也翻建過,本來更簡陋,現在還稍微好一點了。這里的家具擺設我也沒換過。這個東西也不能浪費,現在我看窮人也很多,我們要像小平同誌說的,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先富幫後富,實現共同富裕,現在應該是這個階段了。

2017年我想我們要再創輝煌,因為2017年是我們建廠30周年,創業30周年,包括經銷商也好,員工也好,大家都希望30周年給公司獻一份厚禮,現在都在努力地工作。今年我們也開發了新的產品,同時現在我們也在籌備一個高新技術的產業小鎮,國外以色列我也跑了兩趟,而且國內的研究院到大學也跑了很多次了,希望把以色列的這個技術引進來,再成立一些基金,資金與技術再吸引一部分企業去發展高新技術產業。

個人來講,我沒什麽太大願望,我們已經過了為了生存奮鬥的時期了,現在主要是履行社會責任了,希望為社會多做一點事情,能做點好事吧。比如員工我們會給他們提供集體宿舍,現在還在給他們提供結婚的用房。我們正在建廉租房,這個也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現在還沒有完全批好,原來罐頭廠是在市區不能生產了,所以就有100畝地,我們硬梆梆給它留下來了,準備建廉租房,以後就租給員工。

實際上我認為一個企業搞得好壞,當然經營者是占了很重要的位置,但實際上也是要靠全體員工努力才辦得好的。如果員工不認真工作的話,你這個企業也辦不好。確實來講,現在員工的生活壓力也很大的,特別在杭州這種城市,你要想安家樂業,買個房子,可能一輩子都買不起,所以他也不會安心的給你認真地工作。但你解決了他的後顧之憂之後,他會認真地工作,而且我們實行了全員持股,他既是主人又是員工,責任心跟積極性就更加強了。另外一個就是,要實現共同富裕的話,要不斷增加員工的收入,整個社會富裕起來,貧富差距的矛盾就減少了,整個社會就和諧了。我認為企業都應該這麽做,這樣的話,你的財富才能受到人家的尊重,人家也不會來仇富了。

宗慶後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