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一紙戰江山 元太科技董事長 劉思誠

2010-06-3  TNM





2010年被稱為「全球電子書元 年」,全球電子紙市占9成的元太科技,卻是出身傳統紙業永豐餘。

紙業龍頭18年前投入科技業,但科技大夢變夢魘,人才流失、資金燒盡,何壽 川緊急從美國搬救兵,找來妹婿劉思誠應戰。

在電子書前途未明時,劉思誠在何壽川支持下、耗資數百億元豪賭電子書市場,5年內主導3樁合併 案,搶得電子紙龍頭地位,但合併過程卻也承接財務重擔。

電子書已經被視為科技變革的起端,蘋果iPad登場,友達、台達電等大廠進場搶食, 開啟紙上戰役的劉思誠說:「永遠要先比對手快二、三步,才能生存。」

四月的中國揚州市,三元橋小學的教室傳來朗朗讀書聲,但 這堂課不用黑板、粉筆和課本,老師跟學生都拿著政府配備、半張A4紙大小,○˙八公分厚的電子書,這是揚州市電子書進校園的第一堂課。

課剛 講完,劉思誠沒理會其他官員與媒體,逕自走去詢問導師:「用起來如何?」「挺好,體積小、重量輕…」還沒說完,劉思誠馬上打斷:「挺好就不用說了,請說不 好的讓我改進。」

小廠卡位商機

也難怪劉思誠急。雖然元太E-Ink的電子紙目前全球市占率還高達九成,但友達Sipix和台 達電Bridgestone的電子紙都宣稱今年加速量產,面對競爭者來勢洶洶,元太五月宣布五年投下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一百六十億元),在中國生產電子 紙,也跟南京鳳凰出版集團合資成立內容平台,搶攻全中國三億學子的教育市場。

電子書閱讀器技術早在一九九八年就有,但直到亞馬遜 (Amazon)二○○七年推出Kindle,這項老技術才引爆新商機。亞馬遜挾強大內容平台優勢、以每本九.九九美元價席捲市場(美國單本實體書約二十 四美元),不到三年,市場估計已賣出三百萬台以上。看好電子書商機,光是台灣就有元太、友達、台達電、鴻海、華碩、友達、英業達、振曜、台達電、廣達、仁 寶等業者投入,總投資超過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

這場來得既猛且快的商機,劉思誠早在二○○五年就開始準備,以致於當友達、台達電等大廠猛然 醒來開戰時,他早已坐穩戰略位置。從二線的面板小廠鹹魚翻身,成為全球第一大電子紙廠商,元太走過的卻是充滿荊棘、三度轉型的突圍之路。

元 太科技由永豐餘集團於一九九二年轉投資成立,是台灣成立最早、卻也最小的面板廠,一九九六年開始量產,在柏青哥和車用定位系統市場技術卻比不上日商;一九 九九年左右,友達奇美等面板五虎都相繼設立四代、五代廠,元太仍只有一條二.五代的生產線。

突圍轉虧為盈

「當年元太還被戲稱 為面板界的搖籃,因為只要有新面板廠成立,下個月就少了一大批人。」十年內元太換過四任總經理, 連永豐餘大當家何壽川本人都曾二度兼任。

身為何壽川連襟的劉思誠,台大數學系畢業,赴美取得紐約大學電腦博士後就留在美國,自行創立電腦軟 體公司,在美過了三十多年逍遙生活,但這份悠閒卻因何壽川開口劃下句點,「當年我創業他 幫了很多;現在他需要幫忙,我怎能不回來。」

二○○一年,元太每股虧損高達六.三六元,一口氣虧掉十五億元:「我從來沒有待過像元太這麼 大、虧損卻這麼多的公司。」他到元太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協調資金。銀行雨天收傘,幾個大 股東想撤資,「有時會半夜從床上驚醒,因為我夢見元太在銀行的戶頭沒錢了。」

劉思誠知道,在大者恆大的面板界,像元太的小蝦米要殺出重圍, 只能靠找對商品。他在二○○三年率面板廠之先,轉入可攜式DVD播放器(Portable DVD)市場,二○○四年首度轉虧為盈,營收從七十億元大幅增加至一百二十億元,EPS四.二六,讓元太這隻晦暗了十年的醜小鴨,搖身變為金雞母。

研 發拉高門檻

但隔年,友達等大廠看準這塊年成長率高達六成的大餅,立刻以成本優勢殺進,每部產品價格從一百九十九美元,一路降到一百四十九美 元。元太二○○五年EPS又跌到負○.三四。

「這一戰給我的教訓是,要拉高技術門檻,才能讓同業追不上。」同年劉思誠又看到電子紙技術,並 獲何壽川全力支持:「他(何壽川)認為這個技術很可能影響整個紙產業的未來,既然不能忽視它,不如參與它。」

當時,全球電子書市場不到十萬 台,劉思誠僅花一週,就決定買下飛利浦電子書顯示器(EPD)部門。

在併購案之前,元太每年研發費用占營收都在二.五%上下,但併購當年研 發費用暴增近九千萬元,占營收近三%,隔年元太成為SONY電子書eReader的供應商,雖然當年出貨量並不大,然而二○○七年元太成為亞馬遜電子書 Kindle的電子紙供應商,Kindle上市後一炮而紅,元太聲名大噪,更轉虧為 盈,EPS一˙八四元,毛利率暴增二倍以上。

劉思誠進入第二局豪賭,又花了新台幣九十三億元,併購虧損累累的韓國中小尺寸面板廠 Hydis。這一步讓生產線增至四條,卻也苦吞下Hydis的虧損,負債比從二○○八年的三六%,大幅攀升到二○○九年的六二%。

豪 賭趁危併購

「當時買下的Hydis只是空殼,罷工超過三個月,客戶早就跑光了。」現任Hydis執行長的黃建中回憶:「劉董帶著我一一拜訪 客戶,又跟韓國員工斡旋,才有訂單回流。」

有了被對手輕易超前的經驗,這次劉思誠不顧一切也要搶得先機,二○○九年金融海嘯最烈時,他再次 不理會財報上的難看數字,花了七十億元併購世界第一大的電子墨水供應商E-Ink,市場質疑劉思誠此舉又是一場看不見未來的豪賭。

劉思誠 說:「其實談併購時,美股幾乎每天跌五百點,連我都覺得心裡毛毛的。」但何壽川卻很簡單地告訴他:「這個危機才是機會。等到你不怕時、人家也不怕,機會就 沒了。」

何壽川這段話支撐著劉思誠走下去,讓元太搶到最佳戰略位置,在二○○九年底,電子書市場一片大好時,元太早已抓住上游全球最大的電 子紙的材料廠美商E-Ink,一躍成為全球最大電子紙廠商,也抓穩了下游電子書前二大客戶亞馬遜與SONY,整合上中下游,等於壟斷電子書的發球權。元太 二○○九年前二季因為認列Hydis虧損,但第三季起受惠電子書熱銷,轉虧為盈,全年EPS為○˙四元,營收約一百六十億元。

挑戰另闢藍海

但 今年初上市的蘋果iPad,卻被認為極有可能重創電子書,因為iPad不但具電子書功 能,還可播放影音等附加價值;而電子紙技術還停留在黑白,雖然元太表示將公開全彩色、觸控及軟性電子紙技術,卻一再延期,也讓法人質疑電子書的未來。

在法說會上,劉思誠像個教授,從蔡倫造紙悠悠開始說到電子紙的 發展,但面對法人尖銳提問這次會不會又被友達等大廠追上,他收拾起溫吞的學者樣,強勢回 應:「元太在電子紙技術上超前對手二年,我們用盡集團資源,友達只用一個部門而已。」

二度發現藍海卻又敗北,科技老兵將再次開闢新戰場,這 一次,他不想輕易被超前。 蘋果iPad VS.電子書

劉思誠小檔案

生日:1949.1.12

學歷:紐約大 學電腦博士

現職:永豐餘集團副總裁、元太科技董事

家庭: 已婚、育有2子

經營哲學:就算是二流的經營人才,共同努力,也會有一流表現。

小辭典 電子書

電子書是將書籍內 容數位化後,用電子書閱讀器來閱讀,可以分出章節、頁次及翻頁。以一台Kindle 2為例,大約可容納超過1,500本書籍。

目前超過9 成的電子書閱讀器,都採用Eink的微膠囊電泳顯示技術,優點是不需背光源、不傷眼、可在陽光下閱讀,但缺點則是無法顯示彩色影像或動態影片。 後記

劉 思誠做生意霸氣很重,但脾氣卻十分溫和,老員工描述:「我聽過劉董最生氣時說的一句話,是『你實在…你實在…怎麼會讓這種事發生呢?!』」

喜 怒不形於色,業績滿意時,他會打上紅領帶,對業績不滿意,他不開口罵人,卻以不打紅領帶表示警告。

有老闆罵員工「垃圾、混飯吃」而挨告,而 元太員工對老闆領帶「察言觀色」,也是一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929

獨家揭祕 國產集團林孝信父子一場布局一年的交易 一紙合約 站 上巨人肩膀

2011-10-31  TWM




今年國產集團的尾牙宴上,大家長 林孝信駕著空中巴士模型機進場的畫面,令人記憶猶新,事隔9個月,這個夢想成真,空中巴士決定參股復興航空一成股權,從此,這家走過一甲子,台灣最老牌的 航空公司,站上巨人的肩膀,正要展翅高飛!

製作人‧張弘昌 撰文‧燕珍宜、劉俞青 研究員‧林筱庭 攝影‧攝影組今年一月,國產集團的尾牙上,集團大家長總裁林孝信,已經悄悄預告一件國內航空界的大事,只是當時外界沒有「心領神會」。

當天,林孝信駕著一架法國空中巴士(Air bus)的模型機進場,引爆全場歡呼轟動,但當時,大家只把他視為尾牙宴上的一個噱頭。

沒想到,九個月之後,林孝信與長子、也是復興航空董事長林明昇,父子兩人連手,讓這場尾牙宴上的夢想成真。

根據《今周刊》自國際航空機構搜羅資訊得知,近日之內,台灣最老牌的航空公司──復興航空將宣布引進重量級的策略性投資者,也就是林孝信在尾牙宴上提前 「預告」、親身駕駛進場的空中巴士公司。

根據復興航空十月二十五日傍晚的新聞稿表示,復興航空公告完成私募增資案,以每股十七.五元的私募價格,八.九八億元的資金,順利引進由Paradigm Transportation Holiding, B.V.所設立的「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的資金。未來,空中巴士將成為復興航空持股一○.六七%的大股東。

走過破產邊緣

林孝信父子接下燙手山芋 十一年再登巔峰目前復興航空已經向交通部民航局報備這項跨國投資案,如無意外,空中巴士將成為國內航空公司第一個國際性大股東,而空中巴士目前是全球兩大 飛機製造公司之一,與波音公司勢均力敵,有了「大咖」加持的復興航空,將有如公司飛機上「龍」的圖騰,從此「飛龍在天」。

然而,這一刻,無論是對復興航空而言,或對林孝信、林明昇父子來說,不但恍若隔世,而且絕對刻骨銘心,因為十一年前,當時的國產集團差一點就要撐不下去, 這個早期與台泥辜振甫、新光吳火獅等家族齊名的大家族,差一點就因為財務危機而命脈不保。

然而,整整十一年,十一年改變多少事?可以讓一個集團從瀕臨破產的邊緣拉回來,再登巔峰,這不是奇蹟,至少,在林孝信父子身上,真的做到了!

去年六月,林孝信正式將復興航空的棒子交給三十八歲的長子林明昇。林明昇接下大位不過一年多,但已經做了至少三件讓人眼睛一亮的大事。

從結果論,今年復興航空交出的成績單,讓各界眼睛一亮!前三季累計營收六十五.三億元,每股稅後純益○.七二元,遠優於航空雙雄華航的負○.一四元與長榮 的○.一一元。三年前還處於虧損狀態的復興航空,竟能在短時間內後來居上,實屬不易。

另外,經歷數年的瘦身與體質調整、財務健全等計畫,復興航空成功將負債比降至四八.六%,成為目前國內航空業者中,負債比最低的公司。

積極尋找策略夥伴

力邀空巴入股 爭取國際航線「飛出去」當大家還在為此漂亮數字驚豔不已時,復興航空另一張王牌,早已緊緊握在林明昇手上。

或許因為先天「瘦小」之故,林明昇一上台就積極思考著,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飛得更高更遠。林明昇自上任以來,就祕密地穿梭於國際重要航運公司,尋 找策略投資夥伴。與空中巴士接觸已經超過一年,雙方在近半年間密集聯繫,最後才敲定這起合作案。

既然是策略性投資,對方又具有國際航空背景,國際航空業的市場上一度盛傳新加坡樟宜機場、國泰航空、空中巴士等均被列為可能名單,最後結果,「空中巴士」 確定入股復興航空。這是林明昇上任後搶下的第一記大功。

此外,今年六月底,復興航空首度突破長期被華航、長榮航兩雄所割據的新加坡國際航權,成為獲准定期飛新加坡的第三家航空業者。

事實上,擁有美國法律博士學位的林明昇為了爭取這條寶貴航線,投入的心力絕不亞於空中巴士的入股案。

因為長久以來,台灣一條國際航線僅限兩家國籍航空公司獨享航權的限制,終於在復興航空的極力爭取下被打破。交通部今年一月通過「國際航權分配及包機審查綱 要」第四條修正案,未來只要航約中言明不限家數飛航,包括首都航線,都可允許第三家業者加入營運,有利於增加航空公司的商機。「我們只是要爭取一個公平競 爭的平台和機會,其他的我們會自己努力。」林明昇說道。

等待許久的國際天空一開放,復興航空立刻「展翅高飛」,提供飛往新加坡航班的服務。新加坡航線對復興航空而言,除了具有象徵意義,林明昇也有務實的計算, 「整體而言,可以將飛機利用率從八.二小時提高到九小時。」緊接著,一連串「飛出去」的計畫都箭在弦上,包括復興航空目前已經有八條國際定期航線:澳門、 釜山、濟州、峴港、帛琉、新加坡、河內等,都已整裝就緒。

尚未爭取到航權的,復興航空也有變通之道,與旅行社合作開發區域性包機,同樣成功地「飛出去」。除了國際航線外,再加上二十二條兩岸直航航線,復興航空每 周約有一八二個兩岸、國際班次。

借重空巴技術支援

不但降低成本 也搶進中型機維修市場為了因應航線擴張的需求,林明昇也積極擴充機隊,準備汰舊換新。空中巴士飛機較適合區域飛行,現在訂購至少要排隊等六年。但林明昇卻 布局得早,去年十一月,啟動第一波新機計畫,購買了八架空中巴士。緊接著,今年五月則又啟動第二波,預計購買十二架空中巴士,其中有六架為最新可節省一 五%油耗的A321-NEO飛機。

復興航空因為向空中巴士購買飛機,有了密切的接觸。但是,向空中巴士購買飛機的航空公司何其多,除了林明昇,卻沒有人想到好好善用這張王牌。

近幾年,全球航空市場的區域飛行(短程飛行)量已經超越跨洲飛行(長程飛行),專門生產中型飛機的空中巴士,去年即因亞洲訂單量大增,創下三百億美元的營 收紀錄。空中巴士並對外表示,二十年內亞洲將躍居航空製造業最大的市場,全球約三分之一的訂單將來自亞洲。

既然亞洲將是最重要的客戶,空中巴士自然把腦筋動到這裡來。因此,除了入股,亞洲市場的售後維修服務將是空中巴士接下來的重要布局。航太公會總幹事李康莊 表示,兩年半後,將是亞洲商用飛機維修的起飛點。

空中巴士想在亞洲尋找維修市場的合作夥伴,這剛好與林明昇及其國際策略投資夥伴的合作目標不謀而合。而空中巴士所製造生產的中型飛機,又剛好是復興航空的 主力機隊,與華航、長榮以大型、雙走道飛機為主不同。

對也想成立自己維修部門的復興航空而言,如果能借重空中巴士的技術支援,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但可以降低成本,另外,也可以進而搶攻中型機的維修市 場,一石二鳥的策略早在林明昇的規畫當中。

國產家族一度衰敗

投資失利拖垮財務 豪宅招待所也求售「有了Airbus的維修、管理技術,可以立刻將復興航空的維修能力提升到國際級的水準。」,林明昇坦承藉由這位策略夥伴,復興航空可以 一次解決維修技術與亞洲機師荒等兩大問題。

林明昇這張王牌更厲害的地方在於,有了這位國際策略夥伴的協助,復興航空將「如有神助」般地,在國際航權戰爭上輕易地過關斬將,順利取得國際航線。

這張超殺的王牌,緊緊握在林明昇手中,外界不禁好奇,「為什麼是復興航空?」「同樣的資金注入,投給華航或長榮的大海裡,恐怕激不起一點漣漪,但是對復興 航空而言,卻可以有倍數的效果。」林明昇的談判能力,相信也是他贏得王牌的重要原因。

然而,對比今日的風光,恐怕很難想像,國產集團曾歷經重大轉折,曾經復興航空甚至整個國產集團家族,差一點就淪為歷史名詞。

林孝信出身宜蘭員山鄉,他的父親林燈家族其實相當顯赫,早期與新光吳火獅家族、台泥辜振甫家族等都是台灣「本省掛」的大家族,只是林燈幾度企圖跨入金融 業,最後都失利,加上後續發展並不順遂,因此如今集團不若其他家族來得開枝散葉。

當時林燈與辜振甫家族、高雄陳田錨家族成為台泥公轉民營後的三大民營股東,林燈在台泥的持股僅次於辜振甫,幾年前,林燈家族的股權還差一點撼動辜振甫的領 導地位。

全盛時期,林燈憑藉橫跨政商的資源,一手創建了國產實業,經營水泥下游的預拌混凝土;此外,國內電信產業成立之初,他也持有分區執照的泛亞電信一五%股 權。

林燈有二房妻子,林嘉政是大房長子,林孝信是次子,大房幾乎囊括所有集團版圖,二房僅掌控上市的大華建設。

但一九九二年林燈過世,他把整個國產集團交給長子林嘉政經營,卻成了集團由盛轉衰的轉捩點。當時交遊廣闊、為人四海的林嘉政接掌之後,在朋友的慫恿邀請 下,一方面不斷擴大轉投資,另方面在林燈時代接下的復興航空財務黑洞越來越大,原本經營還算穩健的國產集團財務狀況因此急轉直下,而他自己也因為幫朋友背 書保證,最後在個人財務差一點出包之前,二○○○年十一月,林嘉政緊急辭去包括國產董事長在內的所有職務,離開集團。

辭職當然不能解決事情,當時不只集團業務欠佳,連帶拖垮整個林家家族的財務狀況,例如原本林家在陽明山上有一棟占地千坪的豪宅,是難得的好物件,林家一直 以來當作招待所之用;在家族財務狀況最不好時,連這棟豪宅都求售,但那時國內產業景氣也不好,因此賣了幾年之久,才在○三年以一億多元便宜賣掉。

林孝信創業救復興航空

找范志強當董座 先賣飛機省折舊費用從當時大家族的輝煌,到最後財務窘迫到必須出售豪宅,林燈家族由盛而衰的一頁滄桑,令許多市場人士都不勝唏噓。

但世事總難預料。誰都沒料到,幾乎差一點要走入歷史的林燈家族,在短短十一年之後,幾乎又重新站回巔峰,而上演這一齣「中興復國」大戲的主角是林嘉政的弟 弟、也是林燈的次子林孝信。

林嘉政辭職後,接手這個爛攤子的是林孝信,早期林孝信拿著些許國產集團的資源,以自身全心投入經營,創立了台灣最大的保全公司──中興保全。

二○○○年,林孝信領著手上獨立創業成功的中保公司回集團救火。當時國產集團內有兩家主要公司,一是國產實業,另一則是虧損連連的復興航空。雖然中保的營 運穩健成長,但每年也不過大約十億元的獲利,和國產實業的獲利狀況不相上下,即使這兩家賺錢的公司加起來,都遠遠不夠彌補復興航空的「洞」。

最慘的時候,復興航空帳上的負債比將近九成,一家股本只有五十億元不到的公司,累積虧損竟然高達七十八億元,幾乎是倒閉的邊緣,若不是手上還有幾條航線持 續在飛,現金流向(cashflow)還是正向,恐怕早就沒有今日掛牌上市的復興航空了。

林孝信接手之後,○二年找來現任期交所董事長范志強擔任復興航空董事長,務實的范志強一上任,檢視了當時的復興航空「慘況」,經過林孝信的充分授權,做了 兩件關鍵決策,終於將復興航空從破產的懸崖邊拉了回來。

范志強回憶說,他先檢視手上的「籌碼」,第一,當時復興航空的航線並不多,生意也不是太好,但卻一共「養」了二十三架飛機,「要知道,一架七四七的飛機停 在那裡,不做任何事,一年折舊費用就是四億元。」因此范志強上任的第一件要事,就是「賣飛機」。

賣飛機不比賣其他東西,到市場上吆喝行銷就能賣掉,一來復興航空的機型老舊,本來就不容易脫手,二來因為各種機型的維修方式不同,必須要有同類型機的航空 公司才會接手買進,因此,賣飛機的難度就更高了。

曾經,范志強把一架螺旋槳的舊型飛機賣到新疆去,「沒辦法,全世界的航空公司只剩新疆航空還在飛這種機型的飛機。」除了賣飛機,如果是租賃型的飛機,只要 運用率不算高,則盡可能租約到期之後就不再續租。

就這樣,幾年下來,復興航空名下的飛機機隊,從二十三架減到十六架,每年光是節省下來的折舊費用,就有數億元之多。

撿冷門澳門線來做

策略奏效翻身 等到兩岸直航轉機到來另外,第二件要務,就是重新檢視航線。當時兩岸還沒有直航,兩岸的轉機只有香港線與澳門線兩條,而復興航空手上的,當然是別家航空公 司不要的澳門線,於是乎,范志強開始苦思要如何燒熱冷灶,把澳門線給做起來。

經過幾番不為人知的努力,最後的結果是,復興航空找來上海航空與深圳航空聯盟,只要復興航空在澳門一落地,一架上海或深圳航空的飛機已經等在隔壁閘口 (gate)了。因此在比台北松山機場候機室還更小的澳門機場裡,乘客從台北飛澳門的復興航空飛機走下來,幾乎是要以小跑步的方式,快速走向幾公尺外的隔 壁閘口,因為飛機可能在短短半小時內就要起飛。

這個快速轉機、為乘客節省超過一個小時以上轉機時間的「政策」,加上機票又比從香港轉機便宜一成,吸引了非常多的商務人士搭乘,成功讓澳門線翻身,也成了 把復興航空從最危險的邊緣拉回的關鍵一役。

最好的時候,光是澳門線每年就可為復興航空帶進將近三十億元的營收,幾乎占據全年營收的一半。儘管毛利率不算高,「但至少澳門線穩住了復興航空,讓復興航 空有足夠的氣,等到兩岸直航的那一刻。」范志強說。

對復興航空來說,這是一場比誰氣長的戰役。

當年在兩岸遲遲等不到直航前,就像黎明前的黑暗,誰都不知道下一秒鐘,太陽是不是就要昇起,但包括遠航、復興航空在內,都是財務狀況不佳,甚至隨時可能掛 掉的國內航空公司,而澳門線這一役,讓復興航空就此蹲穩馬步,「我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要直航,但我要做到的是,我一定有足夠的氣等到那一刻。」如果說澳門線 是讓復興航空蹲穩馬步的關鍵戰役,那麼減輕機隊就是逐步拿下背上的沉重包袱,復興航空就這樣雙管齊下,在歷經整整十年的勵精圖治之後,靠著自己的力量,就 在兩岸定期航班啟動多年之後,財務狀況越來越好,如今負債比甚至是國內航空公司最低的復興航空,今年十一月一日就要掛牌上市了。

「自助而後天助」是亙古不變的真理,財務狀況大幅改善、順利掛牌上市,姿色一美,果然順利吸引重量級投資者進場,甚至彼此合作設立維修中心。

從家道中落到中興再起,這次引進國際策略夥伴,可說是國產集團重要的里程碑。復興航空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汲取過往失敗的經驗,終於成功取得再高飛的新契 機。

空中巴士入股復興航空架構EADS(空中巴士母公司)寶典投資集團(Paradigm Venture Partners, L.L.C)

100%

Paradigm Transportation Holiding,B.V

97.5%

寶典交通產業基金(Paradigm Transportation Fund)夏莫利(Maurice Savave)基金主席2.5%

10.67%

復興航空

引進策略夥伴站上巨人肩膀

復興航空

國內第一家民營航空公司,1983年由國產實業集團接手。目前有8條國際航線、8條國內航線及22條兩岸直航航線。2011年11月1日將掛牌上市,成為 繼華航、長榮航後,台灣第3家上市的民航業者。

成立:1951年

董事長:林明昇

國產持股:48.33%

總資產:112.24億元2010年營收:83.54億元

空中巴士

歐洲第一家民航飛機製造公司,自成立以來,逐步發展成為波音公司(The Boeing Company)的主要競爭對手。波音在民用運輸機的市場不斷被空中巴士蠶食,現空中巴士幾乎與波音勢均力敵。

成立:1970年

總裁兼執行長:Thomas Enders

總部:法國土魯斯

母集團:宇航防務集團(EADS)集團市值:170.19億歐元全球員工數:57000人

國產集團旗下事業群

總市值 576.11 億元國產實業(上市2504) 董事長:林孝信(林燈大房次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0.32元2010年EPS:0.81元市值:約195.95億元轉投資持股:國雍營 造:100%

達亞沙石:100%

國興水泥:48%

中興保全(上市9917)

董事長:林孝信

2011年上半年度EPS:2.08元2010年EPS:3.92元

市值:約242.7億元

轉投資持股:立保保全:100%

國雲保全:100%

國興保全:83.77%

博訊保全:73.75%

復興航空(興櫃6702)董事長:林明昇(林孝信長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0.72元2010年EPS:1.91元市值:約104.88 億元轉投資持股:復興空廚:100%

高雄空廚:35.78%

龍騰國際:100%

惠普(興櫃8424)

董事長:張世宗

2011年上半年度EPS:1.34元2010年EPS:4.88元

市值:約5.78億元

大華建設(上市2530) 董事長:林文亮(林燈二房四子)2011年上半年度EPS:1.27元2010年EPS:2.26元

市值:約26.8億元

註:1.市值以10月24日收盤價計算2.復興航空於11月1日上市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國產集團由盛轉衰再起的5階段階段 1多角經營 集團成形1954年11月,林燈(圖)創辦國產水泥加工廠;受惠於當時台灣重大建設與經濟起飛,於1969年改組為國產實業建設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 國產上市,企業開始多角化經營,逐步發展成為國產實業集團階段 2投資失利 財務吃緊1992年林燈過世,國產集團由長子林嘉政(圖右)經營,為人四海的林嘉政上台後不斷增加轉投資,績效都不彰,加上復興航空虧損不斷提高,集團財 務危機逐漸升高。

階段 3瀕臨倒閉 董座下台2000年11月,復興航空帳上的負債比將近9成,累積虧損高達78億元,瀕臨倒閉。林嘉政辭去復興航空董事長與國產常務董事等所有職務,林家甚 至出售位於陽明山的千坪豪宅(圖),以拯救財務危機。2001年12月4日,國產實業股價跌至歷史低點2.25元。

階段 4 換人掌舵 救火成功次子林孝信回集團救火,為了填補復航長年虧損,找來范志強(圖)擔任復航董事長,靠著將冷門的澳門線經營成功,與大幅縮減機隊規模,把復航從最危 險的邊緣拉回。

階段 5集團規模 締造新猷兩岸直航3年後,2011年11月1日,復興航空正式掛牌上市交易。此外,惠普也在2010年11月登錄興櫃交易,如果連同二房林文亮執掌的老牌 建商華建計入,集團共有5家掛牌公司,是集團成立近60年來規模最大的時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919

公司法修正衝擊》一紙規定 引爆高質押董事資金壓力?三大漏洞 解除董事投票權限縮危機

2012-01-16  TWM




近期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就是《公司法》日前修法通過,未來高質押董事的投票權將受到大幅限縮,但此舉真能帶來降低槓桿的效果?如果連金管會證期局局長 李啟賢都嘆道:「實務上確實很容易規避掉」,外界恐怕也不用賦予太高期待。

撰文‧劉俞青

近期在市場上最引起爭論的話題,莫過於《公司法》的修訂。去年十一月,立法院突然出重手修訂《公司法》,大幅限縮高質押董事的投票權;這道修法,有如尚方 寶劍,要將高質押的董事全數現形,但魚網一撒,所有高質押的董事就會乖乖束手就擒了嗎?答案恐怕不見得。

十一月九日的這道修法明訂,未來,根據《公司法》第一九七之一條規定,公開發行公司(編按:上市、上櫃、興櫃公司一定要先公開發行)董事股票的質押比率, 若超過原選任持股的二分之一時,超過部分將不得行使表決權;例如選任時如果有一百張持股,如今持有張數增加到一千張,設定百分之九十質押;等於有九百張股 票逕付質押,則按照新的規定,質押上限只能為選任時持股的一半、也就是五十張,因此質押只要超過五十張的部分、也就是八百五十張的股票,全部不能在股東會 上參與投票。

這個新規定一出,全市場譁然,許多律師、會計師、及股務系統近期都接獲許多諮詢電話,詢問因應之道。

事實上,台灣的資本市場經過多時的演變,逐漸產生許多奇特的現象,而以少數資金運用財務槓桿把持公司就是其一,不僅嚴重不符合公司治理原則,也為外界詬 病,因此這次才在立委丁守中提議下,以限縮投票權的方式,修改《公司法》,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後,日前已經由總統公布實施。

質押第一名

辜家父子無法投票市值九十億此法一出,而且沒有緩衝期,馬上從今年股東會就要開始,讓所有高質押的董事第一時間全都緊張起來,因為根據本刊計算,只要公司 股本大、質押比率高的董事,幾乎馬上面臨強大的資金壓力。

資金壓力最大的,莫過於同屬中信辜家的父子檔,包括父親辜濂松名下的宜高投資持股中信金,質押比率高達九九.六八%,及兒子辜仲●以名下興文投資持股開發 金,質押比率也高達九七.三四%;而父子兩人加起來,無法投票的市值高達九十億元,金額之大令人咋舌,屆時辜家必須要有足夠資金將這批股票解除質押,才能 讓手上每一張股票都有投票權。

而最近搶盡新聞版面的奇美實業負責人許文龍壓力也不輕,由於奇美實業是奇美電的董事法人,在奇美電的股票設質高達九四.○二%,加上奇美電股本大,因此奇 美實業直接持股奇美電就將近百萬張股票,換算下來,即使目前股價跌到只剩每股十三元,但光是因質押過高而未能投票的市值就高達五十多億元。

看來許文龍蠟燭兩頭燒,不僅要面對奇美電的聯貸難關,奇美實業也面臨不小的資金壓力。

事實上,此法一出,壓力最大的兩大族群,不外乎金融與面板族群,這兩大類股的共同特色都是股本大、市值高,若有家族色彩支持,大股東的持股如果過度運用槓 桿,此次受修法的影響最大。

不過,其中也有正面的案例。例如從十一月修法通過至今,已經有人主動因應,質押比迅速回降到五○%以下,台泥董事長辜成允就是一例。

辜成允名下的恆強投資持股台泥,十一月以前的質押比高達七成,如果與選任時持股相比,更高達九三.四三%,但《公司法》一通過,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的資料 顯示,十一月底時質押比率迅速降到只剩三五%,即使和選任時持股相比,質押比率也只有四七.○九%,完全符合「質押不超過選任時持股一半」的規定,手上的 股票每一張都有投票權,不受限制。

漏洞一

調資金解質,挺過一天就過關但事實上,儘管這次修法是為了去除外界詬病已久的「過度槓桿」,立意良善,但市場評價卻是正反兩極;尤其日前經濟部商業司確定 計算質押比率的基準日,是以股票停止過戶日當天作為基礎,讓很多董事聽了,「馬上大大鬆了一口氣」。而眾達律師事務所負責人黃日燦律師也說,「立法先硬後 軟,恐怕只是虛晃一招,無法達到目的。」此話怎說?假設股東會是六月二十日舉行,則兩個月前、四月二十日是股票最後過戶日,換句話說,高質押的董事只要在 「這一天」將質押比降低,過了這一天,就可以立刻回復到高質押的狀態,對這些董事而言,要請金融機構「幫個忙」,調度一天的資金,即使是高達數十億、甚至 百億元以上的額度,其實都不算難。

這些董事多半都擁有一定的社經地位,因此向金融機構調度資金的方式其實很多,最直接的,就是向銀行借支信用貸款,只要利息、手續費照付,銀行承做這種極短 期貸款的風險並不高,又有錢可賺,大部分的銀行都願意承做。

漏洞二

過戶日前辭職,選上重新質押就算受限於外界關注的壓力,一時之間難以調度龐大的資金,也還有其他因應之道。有股務代理主管建議,「董事只要在過戶日前辭掉 董事,等二個月後重新選上再質押,投票權就不受限制了」。

因為這次修法的對象,僅以「公司董事」為限,並未包含所有大股東,因此只要不具備董事資格,即使質押再多,也不在規範之列。如此一來,只要在選前辭掉董事 身分,就可以迴避法令的規範,等到重新選上董事,再重新設定質押即可。

漏洞三

降低持股,質押股票掛外面另外,這次的修法因為時間上有些匆促,才讓許多董事措手不及,一位不願具名的律師直指,未來修法全面實施之後,「台灣公開發行公 司的董監持股一定會降得更低。」因為為了規避質押限制,未來許多董事可能選擇從頭到尾保持「低持股」,甚至選擇將手上的股票「不掛在董事名下」,如此一 來,法律完全管不到,對外美其名為「落實實施經營權與管理權分開」,但實際上卻只是為了閃避法令的規範;結果原本希望可以透過這次修法,降低董事過度槓桿 的本意,幾乎是消失殆盡。

金管會證期局局長李啟賢更是嘆道:「金管會早就提出建議,這次修法的角度,無論從執行上、實務上都很容易被規避,但這次修法不是金管會主導,因此我們也只 能尊重立法者。」「這次修法的法理基礎,本來就不存在,」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連煜表示,只要經營者有能力,本來就不一定要有股權,「既然連股權都不需 要,又何必管董事的財務槓桿?」劉連煜說,如果真有公司利用過度的槓桿去控制公司,主管機關可以利用各種手段去約束,例如定期公布不符合公司治理的公司名 單等等,如果真的管制無效,小股東「最嚴厲」的制裁方法,就是把股票賣掉,不要持有這種公司,用市場力量自然去達到約束作用。

「但這次的修法只是徒讓台灣的《公司法》落後於國際之外,而高槓桿的董事卻仍可輕易在規範之外。」劉連煜說,規範董事的財務槓桿,根本是下錯藥。

未對症下藥

降低財務槓桿效果恐怕有限「一股一權本來就是天經地義。」黃日燦指出,去槓桿化不是不好,但要用對方法;他舉例,「因為是借房貸買來的房子,所以有一半不 能使用,這樣對嗎?政府發行公債花在公共建設上,就代表這項建設有問題嗎?」學者表示,《公司法》屬於財經法,本來就有其專業門檻,而且這次修法不是《公 司法》所屬的經濟部推動,而是立委提議、逕付三讀,之前沒有充分的學者公聽以及討論,或許正是修法瑕疵之處。

儘管此次修法引發許多法界專業人士不同的聲音,但畢竟已三讀通過,送請總統發布實行,因此執法勢在必行。但如果外界期待如此真能發揮降低上市櫃公司董事槓 桿的效果,恐怕要大失所望了。

想要手上持股都能投票 誰的資金壓力最大?

手上質押股票市值排行榜

公 司持股人姓名持股數(千股)目前質押比率(%)選任股數(千股)估計無投票權股票(千股)2012/01/06 收盤價估計無投票權股票市值(億元)2891中信金宜高投資(股)314,86499.68%15,935305,89418.95 57.97 3481奇美電奇美實業(股)992,42194.02%992,421436,89712.2553.52 4932瑞 晶力晶(股)902,08299.96%902,082450,7138.337.41 2409友 達佳世達(股) 663,59989.71%663,599263,51612.933.99 8307威 達鄭麗芬215,05693.04% 215,05692,56535.532.86 2883開發金興文投資(股)650,25297.34%637,526314,167 8.2225.82 2887台新金TPGNEWBRIDG370,552100.00%311,992214,55610.25 21.99 2849安泰銀Longreachn267,296100.00%267,296133,64812.917.24 2837萬泰銀SACPCG524,403100.00%524,403262,2015.8215.26 8101華 冠 華宇(股)151,36999.94%151,36975,60019.915.04 2888新光金新勝(股)354,308 99.77%354,308176,3468.514.99 9904寶 成必喜兄弟巴拿(股)213,26573.90% 209,09953,05025.4513.50 8307威 達賴富源59,395100.00%59,39529,697 35.510.54 8056達 鴻TPKUniversa(有)180,057100.00%180,05790,02811.33 10.20 2847大眾銀眾希(股)375,207100.00%469,009140,69579.85 2633高 鐵 太電(股)343,36499.69%343,364170,63458.53 3087翔 準美商豐創163,969 100.00%163,96981,98410.48.53 1314中石化威京開發(股)33,435100.00%30,962 17,95429.45.28 2206三 陽慶豐環宇(股)66,26993.29%65,10929,26916.94.95 9957燁 聯偉喬投資開發(股)222,59161.96%176,65949,5789.14.51 6239力 成 KTC-TUCorp.(有)38,11964.93%36,1136,69364.14.29 1419新 紡新纖(股) 28,37994.08%28,21812,59131.73.99 2515中 工中石化(股)112,76195.24% 112,76151,0117.83.98 2884玉山金歐康投資(股)65,44185.81%55,99928,15712.9 3.63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註:「估計無投票權股票」=質押股票-(選任股票*1/2) 表格整理:陳兆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97

東森得易購閃電交易 王令麟是背後影武者? 一紙決議、一筆貸款 讓梁馬利退出台灣

2012-9-24 TWM




東森得易購閃電交易給勁鑫貿易,雖然王令麟未正面回應與他有關,但本刊調查勁鑫貿易相關資料,發現幾乎是王令麟的班底。據指出,王令麟找了幾家頻道商,拿下財務狀況吃緊的東森得易購,收復失土。

撰文‧林讓均

九月七日,一群陌生人悄悄進駐新北市中和的「東森得易購」總部,氣氛詭譎。過了五天,疑懼的東森得易購員工才從媒體上,證實這樁爆炸性消息:「東森得易購」閃電賣給「勁鑫貿易」,交易金額上看新台幣三十億元!

東森得易購經營權易主,新東家是勁鑫貿易、馥甲建設董事長陳世志,然而業界紛傳幕後買主其實是東森得易購的創辦人、森森百貨(U-life)董事長王令麟。儘管陳世志接受本刊專訪時強調,此樁交易與王令麟無關,但翻開工商登記資料,內情正好相反。

除了陳世志與王令麟是舊識之外,勁鑫貿易背後百分百持股的母公司「悅豐興業」,其董事長林高明以及兩位大股東趙世亨、楊建國,也全都是王令麟的好友與老臣,在東森多個事業體中擔任高幹與董事。

「親王」團隊買下東森得易購其中,林高明同時是東森山莊的高階主管,而趙世亨是森森百貨的董事,長期幫東森處理頻道上架事宜。有線電視系統商出身的楊建國,則曾擔任東森公關公司的董事。記者來到悅豐興業所在的台北市南京東路辦公室,發現與悅豐登記在同一處的「允誠多媒體」,其董事長林義傑也身兼森森百貨的董事,所代表的法人為東森國際。

這些名字共同的交集,就是「東森」,但翻開王令麟多個事業中的主體、上市公司「東森國際」,去年即虧損近二十億元,近日也傳出他要處分台北關渡土地。王令麟的資金從何而來?

「王令麟在有線電視業界,仍然很有號召力;而且整合東森得易購、森森百貨之後,電視購物這門生意還是大有可為!」一位親近王令麟的業界人士表示,幕後金主並非與王令麟友好的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而是王令麟找幾個頻道與系統商,一起出資拿下東森得易購經營權。本刊求證王令麟,他對此低調不表示意見。

繞了一大圈,二○○八年將東森得易購以九十億元賣給新加坡匯亞集團的王令麟,可能重新奪回失土,上演王子復仇記。

一○年,王令麟另創「森森百貨」,便多次與東森得易購前董事長梁馬利交手。森森多次趁著合約轉換期與系統商簽約,讓得易購快速流失收視戶數。

尤其,去年底森森百貨與富邦旗下的系統商凱擘簽約,一旦取代東森得易購上架,那麼得易購將再流失一二○萬的收視戶。為此,今年三月梁馬利還曾經大登廣告抗議。

七月二十五日,就在社會大眾熱烈關注NCC(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通過「旺中案」之時,忽略NCC同時通過了另一項影響國內電視生態甚大的議案,就是上述森森百貨與凱擘的頻道變更申請。

八月,凱擘旗下十二個系統業者隨即讓森森百貨取代東森得易購,一舉上架五個頻道,東森得易購的收視戶僅剩一三○萬戶。至此,梁馬利大勢已去。

但據指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還在於一筆約八月到期的上億元貸款。

○八年,得易購曾向中信銀為首的銀行團聯貸五十億元,至今還有十多億元未還。儘管梁馬利背後由夫婿梁家鏘擔任總裁的匯亞集團不至於繳不出錢,但極盛期曾經年營收突破三百億元的得易購,近兩年虧損擴大,估計一年營業額不到極盛期的一半。

「寧願把東森得易購『埋了』,也絕不會賣!」今年初梁馬利的話言猶在耳,但上述因素讓她不得不「棄船」。雖然她尋求買家的第一順位始終是外資,但近月來陡變的情勢,拉大銀行團的主導空間,最終以陳世志為代表的「親王」團隊出線。對此,本刊透過管道聯絡梁馬利,但截稿前仍未取得她的說法。

雙方五十多樁官司可望和解「也不過短短三年,東森得易購和森森百貨之間的訴訟竟超過五十件,嚇死人了!」陳世志笑說,未來不排除與森森百貨進行合作,而第一步就是「和解官司」,「以前外資動不動就告人,現在大家都是台灣人,有事用講的就好了!」業界人士分析,近三年來因為王、梁互鬥,上架費從一戶四元拉抬到六、七元,每個月的經營成本平白墊高數千萬元,讓坐收漁利的系統商樂得數鈔票。未來,森森百貨與東森得易購不見得要整併,光是上架費不再飆漲,雙方就能省下大筆銀子。

「雙方合作最重要的意義還在於『頻道共享』,讓各擁有五個頻道的森森與得易購,可以在五二○萬收視戶面前同時曝光,才能在商機上看四百億元的電視購物市場,多分一杯羹!」一位東森得易購前主管表示。

目前富邦旗下的momo購物台與日商三井的viva台,雖然各只有三個和一個頻道,但收視戶都超過五百萬戶,遠勝森森百貨與得易購。

東森得易購在「親王」的陳世志經營下,未來與森森、甚至蔡衍明的旺中媒體,是否有進一步合作關係,引人注意。若三方結合,對富邦旗下的momo購物台,將造成衝擊。

王令麟的「新歡」森森百貨已轉虧為盈,上半年獲利達一.二七億元。接下來,他能否讓「舊愛」東森得易購,重返單日營收一億元的往日榮景,對手與盟友都等著看。

得易購若結盟森森百貨將牽動雙蔡布局

旺中媒體集團

負責人:蔡衍明

電視:中視、中天

報紙:《中國時報》、

《工商時報》、

《旺報》

雜誌:《時報周刊》

系統:中嘉(未交易完成)

(策略聯盟)

台灣電視購物市場

東森得易購(5台,130萬戶)+森森百貨(5台,390萬戶)富邦momo(3台,約520萬戶)三井viva(1台,約500萬戶)

(同一集團)

富邦旗下媒體版圖

負責人:蔡明忠

電視:momo購物台、

momo親子台

網路:momo購物網

系統:凱擘大寬頻

電信:台灣大哥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982

控煙產品:違規還是合法? 煙草一紙文件,八年市場扯皮

http://www.infzm.com/content/82962

煙草專賣局:「不合適的工具,即使最後生產的產品可能合法,也是不允許的。」

控煙產品企業:「煙草專賣局和煙草公司是一套人馬,他們查我們,更像是怕我們的控煙產品,搶了他們的煙草生意。」

賣煙的抓了控煙的?

在生產的控煙產品被杭州市煙草專賣局扣押查處半年後,商人王星決定四處申訴,討個說法:「賣煙的怎麼能抓了控煙的呢?」

王星生產的是一種香煙形狀的控煙產品。雖然裡面裹著是中草藥,但有著香煙一樣的外形和吸食方式。「通過『以草代煙』的方式,能讓煙民控制煙量。」這種名叫「漢草」的產品在宣傳材料中寫道。

要捲成與香煙一樣的外形,需要專業的卷煙機械和過濾嘴,為了顯得更逼真,王星買來了卷煙專用的「盤紙」。最後惹禍的,正是這些與煙相關的物品。

四個月前的2012年6月14日凌晨,杭州市煙草專賣局的執法人員扣押了這些物品。「他購買的這些產品都是煙草專賣法控制的物品,因為涉嫌非法經營罪,我們已將案件移送到公安部門。」杭州市煙草專賣局答覆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

令王星不解的是,煙草專賣局只管轄真煙、假煙、仿冒煙等,漢草是非煙草製品,不屬煙草專賣系統管轄。「煙草專賣局和杭州煙草公司是一套人馬,他們查我們,更像是怕我們的控煙產品,搶了他們的煙草生意。」王星說。

此說並非空穴來風。在「漢草」被查處之前,中國的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已屢遭煙草系統的查處。

曾被河南省衛生廳批准為(香煙型)保健吸品的「天工香草」是最有名的一起。2003年,河南商丘福源食品集團曾在北京、洛陽、紹興等地銷售,但2004年3月,經營正有起色的「天工香草」,卻突然被北京朝陽區煙草專賣局查處。之後,紹興、洛陽也封殺了該產品。

「天工香草」選擇了行政訴訟,最終雙方以私下和解了案。但當年負責「天工香草」項目的韓經理告訴南方週末記者,經此一役,「天工香草」元氣大傷,現已基本停產。

神秘的12號文

生產控煙產品的企業指出,地方煙草系統的動力源自2004年1月2日國家煙草專賣局發佈的一份隱秘內部文件。這份文件名為《國家煙草專賣局關於制止利用煙草專賣品為非煙草製品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的通知》(國煙法【2004】12號)。


南方週末記者獲得的文件顯示,在文件開頭一一列舉了控煙產品的特徵:包裝上標明「非煙草製品」、「純中藥配製」、「不含尼古丁」、「柔和型」等漢字字樣,以「銀杏葉」、「艾蒿絨」等為原料生產的非煙草製品。

在這份文件中,國家煙草局曾嚴令下屬各企業和主管部門,對「有無利用專賣品為非煙草製品生產經營活動提供便利條件的情況進行自查,如有相關情況,應立即停止該生產經營活動,堅決予以糾正」。打擊的理由,正是因為這些產品使用的「卷煙紙、濾嘴棒」等輔料採用煙草專賣品,生產設備用的是煙草系統內部的機械產品。

按煙草專賣法的規定,煙草生產機械、過濾嘴、用來卷煙的盤紙等,都屬於專賣品,只能按計劃供給產煙企業。「天工香草」、「漢草」等生產的工具和輔料來源,觸碰的正是這條紅線。

仔細觀察這則文件可以發現,其發佈時間正值「天工香草」等控煙產品風生水起階段。而國家煙草專賣局網站上公佈的2005年山東省的一起案件,再次證明煙草系統對非煙草製品的處理力度。

2005年,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濟南愛和華新技術有限公司訴濟南市歷城區煙草專賣局行政處罰行為一案作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當年3月,該公司被濟南市煙草專賣局查出未取得煙草生產企業許可證而私自生產卷接機械一套,非法儲存濾嘴棒、卷煙紙和「利百加」銀杏葉吸品。

「該案的勝訴,對各地煙草專賣局處理當前出現的生產、銷售卷煙替代品(各類非煙葉吸品)類似案件的處理將產生重大影響。」國家煙草專門局在其網站的一則新聞稿如此定性這起案件。

「(煙草部門)利用煙草專賣品專控的規定頻頻查處,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損失。」南陽國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王俊義說,由於市場一直難以拓展,2008年後,公司的生產同樣處於基本停頓。這家公司曾研製出了以艾葉為主要原料的「國草健康吸食品」作為香煙替代品。

不過,杭州市煙草專賣局副局長王向立否認聽過12號文件的存在,他不斷強調自己只是例行公事。「不合適的工具,即使最後生產的產品可能合法,也是不允許的。」王向立說,「我們打擊的是生產而非銷售。」

杭州市煙草專賣局專賣監督管理處副處長程寧證實,他們之前早已注意到「漢草」。之前稽查人員曾專門盤問過漢草的來源,「當時以為是海南母公司生產的,不歸我們管」。今年6月,他們接到舉報線索,才啟動了調查程序。「我們感到案值巨大,現在已把案子移送到杭州市公安局經偵支隊。」

衰落的控煙用品

「目前市場上的控煙產品,確實有很多問題。」控煙專家、新探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宜群說。按照《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要求,目前市場上的產品大多都不符合控煙產品的定義。

以漢草等產品為例,這種自稱用「羅漢果、茶葉、紫蘇、金銀花、菊花等多種藥食同源的中草藥」做成的產品,其戒煙功能和安全性有待進一步的證明。不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控煙辦公室原主任楊功煥教授指出,煙草局查處這些,顯然不是為了消費者的健康或控煙目的。

「12號文件」證實了這樣的判斷。文件指出,控煙產品的出現「一方面容易誤導消費者,使消費者可能誤以為是煙草製品而購買,侵害了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給卷煙市場銷售造成了混亂,擾亂了正常的經濟秩序,給煙草專賣管理帶來了負面影響」。

「他們查處時,從不問對使用者是否使用安全,有無戒煙功效。」吳宜群說。相反,本該行使履約功能的國家煙草專賣局,在過去的10年內,投入「降焦減害」的研究資金逐年遞增。比較著名的正是卷煙產品中「添加中草藥」的技術。

「對煙草製品、類煙草製品或控煙產品,本應該由獨立於煙草部門之外的政府部門來管理。」楊功煥說。但現在,由於管理機制的混亂,控煙產品處於無人管理之中。以頗受爭議的「如煙」為例,按照國際通行的標準,本該由類似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供安全認證。但現在,此類產品卻一直處於「三不管」狀態。

「相關法律一片空白,我們根本不知道應該找哪個部門審批。」南陽國草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經理王俊義說。此前,他曾申請過健字號批文,作為保健品生產「國草」,但國家停止健字號申請後,現在歸到哪一類,一直沒有答案。

王星同樣感到委屈。「我曾向海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去函,他們覆函說,『漢草』不需辦理生產許可證,理由是這類產品未納入生產許可證管理產品目錄範圍。」

「中國符合框架公約要求的正規控煙用品企業,現在也都基本停產、破產了。」中國控制吸煙協會辦公室主任曾繁玉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中國控煙用品的衰落,可從中國控制吸煙協會下設的控煙用品專業委員會窺見一斑。成立於1993年的該委員會,原來有十多家企業會員,但現在委員會已基本停止了活動。「輝瑞和強生等外國醫藥企業曾試圖拓展中國市場,但現在也都全部退出。這幾年委員會想改選,牽頭的人都找不到了。」

「由賣煙的管控煙的,是造成現狀的主要原因。」楊功煥說,作為2006年正式批准煙草控制框架公約的國家,按照公正合理的理解,相關的管理工作,應該根據框架公約要求,轉由沒有利益關聯的、功能比較類似的食品藥品監督局來管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914

普洱茶暴漲至一萬元每公斤 收購合同成一紙空文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6/2783947.html
年前,普洱茶價格暴跌,六年後,普洱茶價格暴漲。簽訂的合同不再執行,價格究竟誰說了算?普洱茶中的大樹茶遭遇爆炒,而台地茶卻飽受冷遇,此次游資真的理性了嗎?《經濟半小時》記者劉新華趕赴普洱茶產地云南勐海展開調查,揭開普洱茶市場的多重真相。

一、普洱茶價格飛漲收購合同成一紙空文

今年以來,普洱產區整體收購價上漲30%—100%,一些名山古樹春茶價格更是達到每公斤8千、1萬的高價。普洱茶似乎已經不再是飲品,而成了一個奢侈品。那麼情況到底如何呢?記者趕到云南勐海時,在那裡碰到了一位正趕著上山收茶的茶商。

唐海濱,云南勐海陳升茶廠副總經理。云南西山版納一條通往勐海縣的山路,每年他都會走上四五十趟。眼下進入了雨季,本來就崎嶇的山路變得很難走,唐海濱告訴我們,這種山路特別磨胎,用的是加厚胎也不行,差不多八個月車胎就要全部換掉一次。但為了茶廠的茶葉原料,唐海濱還是決定要在今天,趕到山裡一個叫那卡的村子。

唐海濱說,這次到山上的那卡村,目的是和村長、村委會的幹部就茶葉收購的問題進行協商。

位於西山版納的勐海縣勐宋鄉的那卡村,海拔1700米,是云南著名的普洱茶產地之一,2012年,唐海濱所在的陳升茶廠就和那卡村簽訂了合同,村裡承諾將其十八噸普洱茶全部供給陳升茶廠,但今年三四月份春茶上市的時候,唐海濱得到了村裡的消息,那卡村的很多村民對收購協議,臨時反悔了。聽到消息的唐海濱很著急。五十公里的路程,車子開了三個多小時才來到那卡村。

來到那卡村之後,唐海濱見到了村幹部蘇穩發。蘇穩發對唐海濱說,應該把茶葉的定價再漲一下,才能收到更多的茶葉。但唐海濱顯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因為茶廠無論季節和天氣,常年收購那卡村的茶葉,而外面的人只是一時搶購。村裡既然已經和茶廠簽訂了合同,就應該按合同履行。

唐海濱這次收購的是春茶過後的雨水茶。由於雨水茶品質不及春茶和谷花茶,因此價格也就相對低廉。按照合同,陳升茶廠收購普洱茶大樹的雨水茶鮮葉價格為60元/公斤,中樹鮮葉40元/公斤,可是今年普洱茶的價格,出現上漲的行情,儘管只比此前商定的價格高出了幾塊錢,但有些村民們就不干了。

村長老埃、村幹部蘇穩發和唐海濱對茶葉收購的問題展開了討論。村長老埃說,老百姓看到有人出更高的收購價,就不再願意把茶葉賣給茶廠,自己也沒有辦法。蘇穩發表示,如果茶廠能把收購價格提高5快,可能有商量的餘地。唐海濱卻對村裡的收購方式表示不解,因為大樹和小樹的茶葉品種沒有區分開來,統一按60塊的價格收購顯然是有問題的。

討論了半天,村民們對唐海濱給出的雨水茶收購價並不滿意。因為別的茶商到村子裡都是按65元/每公斤的價格收雨水茶鮮葉。於是村民們不想再把茶賣給當初和他們簽下合同的唐海濱。一邊是白紙黑字的合同,一邊是茶商們給出的不斷升高的茶價。如何才能讓村民們心服口服的把茶賣到茶廠,村長老埃和村幹部蘇穩發覺得也很為難。

唐海濱反過來勸慰老埃和蘇穩發,村幹部和村民之間有點矛盾和摩擦是正常的,兩夫妻之間、一家人也是如此,只能慢慢做,不要灰心喪氣。蘇穩發卻抱怨道,現在做村民工作太難了,通知村民開會也組織不起來,唯有希望局面慢慢能好起來。

在這個只有548人聚居的那卡村裡,普洱茶是村民的唯一經濟來源。雖然與陳升茶廠簽訂合同能保證一年三季茶價格穩定,但如果有人願意以更高的價格買走茶葉時,村民們當然不會拒絕。蘇穩發說,今年的行情很特殊,過去普洱茶行情低迷的幾年時間裡,幾乎沒有多少人會到村子裡直接來收茶葉,但今年春茶上市的這段時間裡,每天都有各個地方的遊客和茶商,來到那卡村採購普洱茶。蘇穩發和村長告訴記者,村裡每天都來十多輛車收購茶葉。

村長介紹說,普洱茶分為古樹茶和台地茶,遊客和各地茶商直接到產地採購茶葉主要是數量很少的古樹茶,這使得那卡村普洱茶價格飛漲。按照合同,鮮葉採摘後,將直接加工成毛茶,陳升茶廠收購的毛茶價格為500元一公斤,但遊客和茶商大量湧入村子直接採購之後,那卡的春茶價格和去年相比,今年最高漲了近60%。村民賣給茶商的價格,最高的時候,能達到了800元一公斤。村長老埃說,還有深圳、廣東等地的茶商大老遠趕來,多多少少會買一些回去。

老埃粗粗算了一下,僅今年這一季春茶賣給外地遊客和茶商的就有一噸多普洱茶,如果按照700元一公斤的價格計算,村民能收入70萬元。面對每公斤近200元的差價,村民們自然不願意把茶葉賣給陳升茶廠,這讓村長很是頭疼。之前按合同應該有17、18噸茶葉交給陳升茶廠,但目前為止只交了5噸左右,村長老埃和蘇穩發也十分擔心交不夠茶葉給茶廠。

二、老班章普洱茶8000元一公斤 茶農欲購豪車別墅

簽了合同卻買不到普洱茶,到手的生意卻飛了,這讓唐海濱很鬱悶。他沒想到今年普洱茶價格漲得這麼快。而就在像唐海濱這樣的茶廠為難的時候,普洱茶的茶農們卻正在盤算著怎麼花今年普洱茶大幅漲價帶來的意外收入。

記者在走訪時採訪到一位名叫車朱的茶農,他是云南省西雙版納勐海縣人。他在的村子很特殊,叫做老班章村。村子距縣城約60公里,這個村子的普洱茶,由於味道獨特,受到了市場多年的追捧,這個村子生產的茶葉,也是眼下普洱茶市場裡價格最貴的一種,記者見到車朱的時候,他正在家裡等著他僱傭的6個採茶工人回來。

車朱告訴記者,他最近有個換車的念頭,想換路虎或者保時捷。車朱告訴我們,他手裡有40畝古樹茶園,今年普洱茶價格,漲得特別快,他光賣春茶就已經收入一百多萬,接下來還有夏茶和秋茶。去年的時候,家裡同樣這40畝茶地的收入才60萬。如果按照今年的收入情況,車朱告訴記者,他買新車、買別墅都不在話下,兩三年就可以一次付清,完全不用貸款。

在交談中,車朱告訴記者,他在老班章村,不是最有錢的,像今年這樣賣春茶大賺一筆的村民,在老班章村裡是隨處可見。

隨後記者又採訪到了老班章村的另外一位茶農戈大,他告訴記者,今年家裡的32畝春茶賣了70萬,而去年同樣面積的春茶只賣了37萬。

今年,車朱和戈大都是以每公斤500元的價格把鮮葉賣出去的。如果做成毛茶再銷售,一公斤老班章普洱茶,價格最高可以買到8000元一公斤。

車朱介紹說,今年的行情,和以往有些不同,以前都是和本地的茶商打交道,而今年三四月份的時候,很多外地的茶商都是直接從各地趕到村子裡,蹲在村子裡,直接收茶。村裡特意安排每兩戶人家值一天班,專門接待外地茶商。車朱回憶起值班當天的情景,那天正是春茶晚期,來的人很多,從早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整整24小時來了差不多100多輛車,忙得連水都顧不上喝。

老班章村裡來的外地茶商多了,本來就「物以稀為貴」的老班章古樹茶價格,自然就迅速的水漲船高。行情最好的時候,這裡的普洱茶鮮葉價格甚至達到了1050元每公斤。幾片樹葉子就能賣這麼多錢,這讓老班章村的茶農們很開心。車朱告訴記者,今年賣茶沒有接到人民幣,只知道阿拉伯數字,直管簽卡,不管人民幣。

三、茶廠無奈提價收購收購業績歷年最差

普洱茶茶農們今年是賺得盆缽滿盈,如果把銀行卡里的錢都拿出來,那真是要數錢數到手抽筋了。那麼急著買茶的陳升茶廠面對突然上漲的價格又如何應對呢?他們到底能不能收到普洱茶呢?

聽說了唐海濱在收茶過程中的遭遇之後,陳升茶廠的董事長陳升河這兩天自己親自來到了老班章村,去年的時候,老班章村的三分之二村民,都和陳升茶廠簽訂了鮮葉採購合同,收購價格是350元一公斤。今年市場價格大漲的行情,很多班章村的村民們,也拒絕了陳升河的收購合同。

陳升河告訴記者,春茶一出來老班章村的遊客就太多了,最後甚至把收購價提到了3000元,茶農自然不願意再把茶葉賣給茶廠。陳升河萬般無奈,只能把價格提到500。

面對大量帶著豐厚資金湧入班章村的外地茶商,陳升河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馬上開始給老班章的村民們提價,而且一下子就提價了40%,但即便這樣,陳升茶廠最後收上來的鮮葉還是減少了一半。

今年陳升茶廠茶葉收購的成績,是歷年來最差的一年,有著四十年做茶經驗的陳升河,曾經親身經歷過2007年普洱茶的爆炒行情。但陳升河告訴記者,今年春茶的暴漲與2007年有著明顯的不同。2007年的普洱茶市場上,所有的茶都被搶購,但今年只有好茶才能賣出高價。

陳升河告訴記者,在2007年上半年,云南普洱茶價格出現暴漲。一公斤普洱茶隨隨便便就能被炒到幾千元甚至是上萬元。而幾個月的爆炒之後,2007年年底,全國的普洱茶市場泡沫迅速破滅,「瘋狂」的普洱茶一頭跌入低谷,這幾年的時間裡都無人問津。當初參與爆炒的很多云南本地茶廠也由此一蹶不振。

從暴漲暴跌中走過來的陳升河,面對價格,每次都很謹慎,但面對優質的老班章茶,今年如果不提價,陳升茶廠幾乎就收不到一片春茶鮮葉,公司的運行也會由此停頓,想來想去,陳升河以500元每公斤的價格開始收購。這次在老班章村的提價動作,公司就增加了150多萬的運營成本。

對於陳升河來說,今年的壓力非常大。壓力來自幾個方面,一是資金增加,二是來自茶農和客人兩方的壓力,茶農說茶廠買便宜了,客人又說今年完全買虧了,兩頭夾著,讓陳升河大感為難。

但陳升河表示,買不到茶也不能跟風漲價,因為他擔心成本太高,茶廠根本無法消化,最終難逃2007年普洱茶暴跌後很多茶廠遭遇的困境。

四、古樹茶、台地茶境遇大不同台地茶生意僅保本

普洱茶分為高端古樹茶和普通的台地茶。今年普洱茶中的古樹茶價格飛漲,茶農們大賺了一筆,那麼作為相對比較低端的台地茶的情況又是怎樣呢?我們的記者來到了勐海茶葉交易市場。

星期六的下午,地處西雙版納的勐海毛茶交易市場突然下起了小雨,來自各地的茶商都聚集在這間堆滿茶葉的倉庫裡,等待上門的買家。由於這個毛茶交易市場裡的茶葉大都屬於台地茶,品質上與古樹茶相差懸殊,所以即便已經臨近下午六點,倉庫門口的車裡依然擺滿了沒賣出去的茶葉。一些閒著沒事的茶商甚至打起了撲克。

一位茶商告訴記者,今年禮拜六人少,因為茶廠都放假了,老闆不會過來。今年的茶葉賣得也很一般。這位茶商坦陳,台地茶目前生意並不好做。他告訴記者,在剛剛過去的三四月份他也到老班章村選購過價格更貴的大樹茶。

當時,這位茶商時以4200元/公斤毛茶的價格從老班章購買了八公斤毛茶,共花費33600元錢,眼見剛到手的毛茶就有客人想以6000元/公斤的價格買走,這位茶商又第二次去了老班章,希望再多購買點茶葉。但就是隔了這七八天的時間,他再到班章村,竟然已經買不到班章茶了。

說起這段經歷,這位茶商至今還為當時沒有多買些古樹茶感到後悔。而與老班章的大樹茶相比,這個毛茶交易倉庫裡的台地茶就很少有人問津。

在市場裡,記者還見到了一位來自騰沖的茶商,他在勐海毛茶交易市場待了十多天,總算把自己帶過來的十噸台地茶全部賣了出去。儘管如此,高昂的成本還是讓這位茶商盈利甚微。茶商告訴記者,現在的運費高、工錢高、開支大,一天下來平均要有兩百塊錢的開支,但一斤茶葉僅能賣到十幾塊,最多二十塊左右,價格再高一點就沒人要了。最後一算,幾乎沒掙到什麼錢。

半小時觀察:

雖然價格都在上漲,但這次上漲,其實是值得高興的,記得在2007年的時候,當時的普洱茶也在漲價,價格比現在還要瘋狂,但當時面對普洱茶,無論是古樹茶還是台地茶,大家即沒有概念,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當時市場上是逢普洱茶便收,大家擊鼓傳花般的瘋炒。直至最後泡沫的破滅。當時600萬元一公斤的所謂普洱茶王,身價一下子能跌到只值10多萬元,跌去50多倍。而這次,漲價的都是有著存放價值的古樹茶,品質好的茶葉,受到了資金的追捧,從2007年暴跌到現在,六年過去了,普洱茶熱再度興起,雖然茶農掙到了可觀的收入,消費者也買到了真正值得存放的古樹普洱茶,但有一個風險,也是市場需要警惕的,普洱茶古樹茶,並不是人工培植的茶樹,它有著幾百年的存活歷史,這些古老的茶樹有著自己獨特的生長週期和規律,一些普洱茶業內人士警告說,市場雖然有需求,但古樹資源是有限的,如果爆炒古樹概念,這些僅剩的古樹資源就會被過度採摘。帶來的,終究會是這些古樹資源的滅絕。這對於云南普洱茶產業來說,是個更大的災難。我們在享受普洱茶帶來的收益同時,也要為這個產業長遠的發展,冷靜的思考。警惕未來我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974

﹁服貿協議﹂蠻幹 沒評估沒溝通 就說﹁一定好﹂ 一紙黑箱協議 決定台灣服務業命運


2013-07-01  TWM  
 

 

陸委會主委王郁琦說,國際談判上,不會事先公開談判內容。言下之意,兩岸服貿協議沒有事先與業界溝通並不過分。但情況真是如此嗎?難道業界沒有權利事先知道?

撰文‧賴筱凡

六月二十一日,上海東郊賓館,長桌的這側是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另一側是海協會會長陳德銘,兩人伸手一握,面向媒體攝影笑容可鞠,一紙撼動台灣服務業的協議就此簽訂。

當兩岸的距離,從隔著台灣海峽縮短到只剩一張長桌,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卻埋下深不可測的炸彈。把時間往回撥一點,就在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前夕,一篇文章迅速在網路上流傳開來,直接署名國策顧問郝明義,全面炮轟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黑箱作業。

到底為何一紙象徵開放的兩岸服貿協議,卻如深水炸彈般爆開?政大國家發展研究所特聘教授、前陸委會副主委童振源直言:「站在經濟的角度看,開放是對的,但簽署過程真的太粗糙!」簽署前 政府告知了誰?

來看看這個場景吧,五月三十日下午,就在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中,一場官場現形記直接上演。這一天,陸委會主委王郁琦、林中森、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要針對即將簽署的兩岸服貿協議提出報告。只是他們怎麼也沒料到,一個問題卻當場難倒一群主導官員——「為何台灣美容美髮業要開放,事先沒有詢問相關公會?」提出問題的民進黨立委陳其邁說,台灣美容美髮業個體戶很多,如果中國資本一進來,會不會影響他們的就業?

當場,林中森說,經濟評估工作是由經濟部統整;王郁琦說,陸委會的產業與就業影響評估報告只是統整各部會資料;卓士昭說,美容美髮業不是經濟部職責而是屬於衛生署;衛生署副處長商東福說,他們只管醫學美容,其他美容要另請高明;最後球丟到了勞委會副主委郝鳳鳴身上,卻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事後面對外界抨擊服貿談判黑箱作業,內容不清不楚、過程不明不白,王郁琦的回答很簡單:「這是國際談判慣例。」但真是如此嗎?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研究所所長、前國安會副祕書長張榮豐搖頭,「本來就應該跟產業溝通啊。」王郁琦的話聽在童振源耳裡,也是長嘆,「任何協議簽署前先溝通,但最後要開放哪些產業,就是看你在談判桌上的本事和決定。」對於用一句國際談判慣例來概括兩岸服貿協議談判過程的不透明,怎麼都難讓人接受。

童振源指出,回到經濟基本面,台灣一定要走開放的路。但不是說,開放就自動帶來好結果,台灣經濟就一定成長,然後在「自由開放」的大帽子下就什麼評估與溝通都不做。

簽署後 台灣要到了什麼?

「香港經驗就值得警惕,當香港簽完CEPA中港服貿協議後,反而讓香港服務業外移。」而○九年開放陸資來台後,四年來陸資實際進入台灣的金額只有六.四億美元,對照台商在大陸投資的核准金額每年幾乎都有百億美元之譜,兩相對比,實在不成比例。所以,開放是不是對台灣有利?還需要更細緻的布局與規畫。

然而, 兩岸服貿協議三項重要評估:對台灣經濟總體影響、產業的影響,及就業市場衝擊,政府到現在都還拿不出任何一項評估報告,只能一直打高空說,對台灣整體是好的。

而這些評估報告應該上談判桌前就要清楚。童振源說:「台灣的服務業要哪些戰略?哪些策略?有這些才知道向對方要什麼,可以讓步什麼?」若以兩岸服務業占GDP比重來看,台灣服務業占比高達七成,大陸卻只有四成,台灣服務業發展較為成熟,也比大陸服務業有競爭力,所以,當兩岸要簽訂服貿協議,自然應該要充分發揮台灣的優勢,彌補劣勢。

童振源進一步分析談判策略,大陸幾乎全面開放的項目,是我們務必取得開放的;大陸只對部分國家開放的項目,也是應盡力拿到;而大陸只對香港開放的項目,台灣也應爭取;至於十二五計畫中的重點服務業,及台灣原本開放程度較高、較有優勢的行業,也都該讓大陸開放。

但實際對照簽署後的協議內容,大陸全面開放的服務業有七項,我們只拿到五項;大陸對部分國家開放的服務業有九項,我們拿到五項;大陸對香港開放的服務業有二十四項,台灣拿到十五項。

「坦白說,這紙協議簽完,對台灣的整體經濟,助益很有限。」童振源看完兩岸服貿協議內容直言,除了電子商務有較長足進展,其他開放項目要帶動台灣服務業成長,很難。

儘管如此,一名經濟部官員卻認為,在沒有開放陸勞進入台灣之前,若能成功吸引陸資來台設點,也可增加就業與稅收,「大家應該對我們的產業多點信心。」對此,童振源語重心長地說,開放是對的,但是開放總是利弊相伴,「政府該做的是讓受惠產業更多,幫助受害產業,而不是連產業評估都沒有,然後再來對大家信心喊話!」若是如此,那與政府官員常感慨「台灣理盲而濫情」,又有什麼不同?

台灣還有很多可以爭取的!

已列入協議項目未列入協議項目計算機服務之軟件實施、房地產、市場調研、環境服務、體育和其他娛樂中國幾乎全面開放數據處理、管理諮詢印刷出版、建築物清潔、旅行社和旅遊經營、醫療服務和城市間定期旅客運輸中國對部分國家開放自然科學研究和實驗開發、科學技術相關諮詢、人員安置提供會計服務、建築設計、工程服務、集中工程、技術測試和分析、會議服務、通訊、建築、分銷、社會服務、文娛服務、各項運輸中國僅對香港開放法律服務、城市規畫和風景園林設計、信息技術、教育、金融保險、證券服務、飯店餐飲、導遊服務資料來源:童振源教授、兩岸服貿協議報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808

一紙命令 昆山變紙上公司新樂園

2013-10-14  TCW
 

九月三日,中央銀行在網站公布了一則新聞稿,這則新聞牽動著在大陸投資的八萬八千家台商的借款資金鏈、國內七八%上市櫃公司獲利、國內九百萬投資人投資判斷,還牽動了辦理人民幣業務的六十一家外匯指定銀行(DBU)、五十五家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的經營策略。

一個月後,國內的銀行、在大陸投資的台商,還熱烈的討論著這則訊息。央行到底公布了什麼?

這則牽動著融資、獲利、投資、業務策略四個項目的訊息,就是《央行鼓勵業者使用昆山試驗區開放之人民幣回流機制》。巧合的是,在訊息公布的前半個多月,八月十二日,中國人民銀行才公布了《昆山深化兩岸產業合作試驗區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暫行辦法實施細則》(簡稱昆山三十四號文)條例。

兩岸央行獨厚昆山台商人民幣跨境貸款拍板定案

這兩則訊息有兩個共同的關鍵詞,昆山與人民幣。兩岸央行像是說好似的,一前一後宣布新措施,目的只有一個,要為在昆山落腳的台商,找到人民幣融資的管道。

中國這麼多的城鎮,為何獨獨相中昆山?昆山是台商最密集的縣市,當地約有六千五百家外資企業,其中台商就有四千二百家,昆山約有七○%的經濟,仰賴在當地設廠的台商。在台商一波波往內地移轉時,也逐漸從昆山撤守。昆山是台商投資的樣板城市,維持樣板城市的地位,成了中國政府努力的課題。

「掌握外匯政策,就等於創造現金。」九月三十日,常駐在中國上海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飛到台灣演講,賣力的解釋昆山三十四號文的重要性,台下坐著兩百位來自全省的財務人員。前一天,更有二十五家銀行,約三百位的中高階主管,聽著劉芳榮的解說。他們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如何搭中國政策的順風車,找到獲利的縫隙。

「最近有家規模很大的台商來找我抱怨,中國某家銀行講好的貸款額度,卻一毛錢也撥不出來。」劉芳榮說。大咖的台商都借不到錢,何況是財力不夠雄厚的中小企業?面對大陸的銀行資金窘困,台商越來越難借到錢,利率也居高不下,「錢荒」成了台商難以施展拳腳的阻礙。

大陸銀行的資金不夠,廠商借不到錢,台灣的銀行則是滿手的人民幣,借不出去。今年二月六日,國內銀行首度開辦人民幣業務,直到八月底為止,存款金額竄升至八百五十一億元,如何把人民幣存款借出去,成了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邊喊錢不夠、另一邊則是錢太多,為台商開出的人民幣跨境貸款融資路徑,就這麼規畫出來。這條資金活水,日商沒有、韓商沒有,獨厚台商,想要承受這份禮物,前提是必須在昆山設公司,還要在當地銀行開設專戶。不論是股本數人民幣百億的製造業,或是金額人民幣五十萬元的貿易公司。扣除已經在昆山落腳的公司,超過八萬家的台商,正在研究是否要到昆山設紙上公司,搭上這條新的資金路徑。

這條資金路徑,受惠的不僅是台商,還有銀行業。台資銀行,唯一一家在昆山設分行的彰化銀行,董事長陳淮舟五月份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預估,昆山三十四號文啟動後一年內,可望成為彰銀最賺錢的分行。

歸納起來,新的資金路徑將會帶來三大影響。

影響一:借款利率降低超過七%的融貸壓力不再

過去,昆山地區的台商,向銀行融資,不是找當地的中資銀行,就是向外資銀行的香港分行,或是其他地區的分行借貸。向中資銀行借人民幣,借款利率超過七%,台灣或是香港地區銀行的人民幣借款利率便宜些,介於四%到五%間。

跨境借款後,台商可以在台灣向銀行以一.五%到三%的利率借新台幣,然後換成人民幣匯入昆山地區銀行專戶,可省下至少近六個百分點利差。以一家公司借貸人民幣三千萬元為例,節省六個百分點利差,一年可省下人民幣一百八十萬元,相當於新台幣九百萬元,少付了約七成。

影響二:可去化人民幣台灣銀行業搶賺跨貸商機

跨境借款路徑一開,讓台灣的銀行「動」起來。「最近很多銀行打電話給我,問我們要不要借錢,」在昆山設廠的柏承科技發言人張美齡說。過去,跨境貸款是台灣銀行摸不到、吃不到的業務,如今,成了新業務,每家銀行都想沾上邊。

「貨幣回流機制下,銀行業可在人民幣去化管道中增加受益,」渣打銀行總經理康暉杰說。透過跨境貸款,台灣的銀行可以從提供貸款賺取利差,當資金流入中國,現金管理、外匯避險、信貸管理等,都會為銀行帶來商機。

「在中國發薪及營運的企業,可把資金更容易引到中國,透過在中國工作的民眾讓人民幣得以回流,增加個人財富管理的商機,」康暉杰說。銀行想要開創更多的賺錢機會。

影響三:台商回台借款台資銀行港分行尋新業務

融資路徑改變之後,在成本考量下,台商向香港分行借款的額度,可能會逐步移回台灣的銀行。「在台灣借新台幣換成人民幣,比在香港借人民幣或是美元的利率划算得多。」張美齡說。

台資銀行的香港分行,隨著人民幣跨境借貸,角色將改變,必須找尋新業務填補,否則重要性將式微。

昆山設公司眉角多租稅、利潤等須妥善規畫

這條新的融資路徑,對需要資金週轉的企業來說,猶如即時甘霖,但也有可能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必須要弄清楚其中的「眉角」,才能應付自如。

首先,企業移轉訂價要妥善規畫,才不會日後成為稅務負擔。舉例來說,台灣的母公司透過境外公司,利用股東借貸或是購買貨物等方式,把資金借給昆山的子公司,然後,昆山公司再利用這筆資金,下訂單向B公司購買貨物。從台灣到昆山到B公司,每一次的交易或是資金停點,都可當作移轉訂價的依據。「企業若與海外關係企業有不合常規交易情況,將可能有許多潛在的稅務風險。」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張宗銘說。在每一個停點的交易價格,做出合理性的規畫,不但可以避免成為查稅的對象,也可避免重複課稅。

此外,在昆山新設的紙上公司與母公司、各子公司間的移轉訂價,等於是讓中國政府多了一道監管企業的工具。「你想要節省稅,總要付出些代價。」一位不願具名的財務長說。所以,子公司的貨物、資金流向都必須妥善規畫,才不會留下後遺症。

其次,利潤分布必須規畫得宜,才不會成了兩岸國稅局「找碴」的對象。在昆山新設立公司後,利潤要留在哪,成了一大學問。而且「從昆山匯出利息,還要被課徵一五%的稅,這些都是要考慮到的成本。」一位股票掛牌公司的財務人員提醒說。

一紙命令,讓企業不斷撤守的昆山,再度成為熱門話題,還成了紙上公司的新樂園。大陸開了融資大門,台商能否把握機會,創造利潤,就要各憑本事了。

【延伸閱讀】貸款最高可省近6個百分點利差!——昆山地區台商新舊融資路徑比較

資料來源:富蘭德林諮詢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140

一紙行政通知,破解26年密局 中藥守密:「哈姆雷特式」難題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0114

企業認為,公佈中藥有毒成分是政府規避責任,將用藥風險轉嫁給了醫務人員和消費者;學界則認為,中藥品種保護不僅讓企業喪失進取心,「出海」受阻,更帶來諸多不良反應風險。

按照食藥總局的《通知》,備案期限已過。除同仁堂、上海雷允上、西安阿房宮藥業等中藥企業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已如期完成報備外,其餘企業,未給出明確答覆。

解「毒」風波

一個守了26年的秘密,終要大白於天下。

2014年4月,云南白藥修改了藥品說明書,正式宣佈配方中含有「草烏」,草烏中含有烏頭鹼等生物鹼,其塊根有大毒,但入藥能祛風除濕,溫經止痛。

云南白藥在修改後的新版說明書上標註:「本品含草烏(制),其餘成分略。」這也是云南白藥第一次在國內標註其含有毒性成分。

過去的26年,和云南白藥一樣,一些知名的中成藥始終以其獨特配方、工藝在中藥保護密室中難以觸碰,即便含毒性藥材,也從未在國內公開。

然而,一份通知正在改變這一切。

半年前,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藥總局」)出台了一項新規。這份名為《關於修訂含毒性中藥飲片中成藥品種說明書的通知》(下稱《通知》)規定,產品中含有28種毒性藥材的中藥飲片企業、中成藥品種,必須在說明書中寫明毒性成分並添加警示語。

南方週末記者在中國最大的醫學藥學專業網站丁香園查詢後發現,目前國內生產的含生川烏成分的藥品13個、含生草烏成分的藥品11個、含生半夏的藥品19個、含蟾酥的藥品25個、含雄黃的藥品51個(均在28種毒性藥材之內),涉及云南白藥、同仁堂、上海和黃、廣州白雲山、太極集團、漳州片仔癀、江西濟民可信、杭州天目山等多家知名藥企。

通知一出,企業惶然。按照《通知》,生產企業最晚在2013年12月31日前,提出修訂說明書的補充申請報備案,並在備案後6個月內對已出廠的說明書予以更換。

如今,備案期限已過。同仁堂、上海雷允上、阿房宮藥業等中藥企業均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已如期完成報備,但通知仍讓一些企業措手不及。

「這(通知)把用藥風險從藥監部門和企業轉嫁給了醫務人員和消費者,讓消費者在用藥時自己注意。」阿房宮藥業的技術部人員頗有微詞。

更有企業高管十分不滿。「與其這樣列出有毒成分給一群缺乏醫藥用藥常識的受眾,倒不如花精力在用藥指導和合理用藥上。列出有毒成分在規避責任上也許有些作用,但是從整體來看並無助於中醫藥的良性發展。」

一位不願具名的中藥企業高管認為企業應該做的是,總結積累不良反應,將不良反應明示在說明書上。對於傳統品種,有著長期臨床使用歷史的成熟藥品,更應注重對醫生和患者的教育,建立正確的用藥方法和對中藥的認識。「中藥不是可以有病沒病隨便吃的東西,它是藥!」

直至南方週末截稿前,針對備案及修改說明書,其餘企業,未給出明確答覆。

遵守一個規定,違反另一個?

「部門通知怎麼能大於法律?」國家中藥現代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曹暉對食藥總局出台的《通知》非常不解。

曹暉所指的衝突源於兩條為中成藥打造保密金鐘罩的法律法規。

26年前,也即1988年,全國人大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該法明確了科學技術中的秘密事項和密級。云南白藥、片仔癀等傳統中藥,也在這時被列入保密科學技術之中。其中,云南白藥配方、工藝被列入國家絕密。

據南方週末記者瞭解,絕密級別保護分為兩種。一種是絕密級的中藥製劑包括云南白藥、雷允上六神丸、片仔癀、華佗再造丸、安宮牛黃丸、麝香保心丸等。而另一種是珍稀中藥材的人工製成品的配方工藝,如人工合成麝香牛黃等。

上述產品在中藥產品中被譽為國寶,可以長久保有自己的配方不公開,這也致使它們在同類藥品中的銷量一直居於全國前列。

時隔五年,1993年,國務院頒佈的《中藥品種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正式實施。根據《條例》,中藥一級保護品種年限分別為三十年、二十年、十年;二級保護品種為七年。中藥一級保護品種的處方組成、工藝製法不得公開。被批准保護的中藥品種,僅限於由獲得《中藥保護品種證書》的企業生產。

之後,云南白藥散劑和云南白藥膠囊都被列入國家中藥一級保護品種,保護起止時間為1995年8月17日至2015年8月17日。食藥總局《通知》出台時,云南白藥仍在保護期內。

「不能遵守一個規定,違反另一個法規啊。」曹暉不解。

不過,學者們認為,公佈毒性成分,並提出藥品安全風險提示,並不意味著從整體上將中藥的處方組成和工藝製法完全公開,因為中藥的成分劑量、生產工藝及其它非毒性成分等關鍵信息都仍處於保密狀況。

另外,這是法律條款中很常見的一般法和特殊法之間的關係。廣州市律師協會醫事律師程躍華認為,法律的首要意義在於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而《通知》的目的在於保障消費者用藥安全,也是對原有的《中華人民供和國保守國家秘密法》和《中藥品種保護條例》的有益補充。

「這並不是衝突。一般法都會有留一個口子,讓相關部門規章進行解釋和微調。」國家行政學院副教授胡穎廉說。

保密太長、太多,等於保護落後?

在大多中醫學者看來,最初的保密保護,更像是不得已而為之。

「當時同一品種生產廠家太多,價格競爭很激烈,產品質量參差不齊,比如蛇膽川貝液就有一百九十幾家企業生產。」國家中藥保護品種審評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周超凡還能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中成藥產業低水平重複建設的混亂景象。

在他看來,一方面由於我國中藥領域專利保護意識較弱,認為成分公開會洩露其技術秘密,因而申請專利的積極性很低;另一方面,許多中藥處方多為古方、舊方傳承,不具備申請專利所需的「新穎性、創造性、實用性」特點,中藥申請專利困難重重。又因為中藥處方複雜,即使發生侵權,也難以通過現有技術進行鑑定。所以許多中藥生產企業都借助政府提供的難得機遇,積極申報保護品種。

《條例》實施21年來,成千上萬個中藥品種得到了「保護」。但這並不是促進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保密的應該是關鍵工藝、製劑,不應該是成分。否則,保密時間太長、太多,就等於保護落後。」周超凡覺得中成藥保護工作已陷入瓶頸。

長期以來,保密品種中可能含有的毒性藥材,一直以一種模糊不清的方式隱約出現,這也致使中成藥不良反應糾紛時有發生。

2009年4月、6月,四川明炬律師事務所律師趙因曾購買了云南白藥內服,先後兩次出現不良反應。趙因查閱相關文獻後發現,云南白藥處方中含有草烏,但沒有在說明書中予以警示。

當年7月,趙因以云南白藥股份有限公司為被告提起了侵權訴訟,認為云南白藥股份侵犯了患者和醫務人員的知情權,要求云南白藥在藥品說明書中標明完整處方藥味。云南白藥公司不予認可,理由是云南白藥處方工藝為國家機密。趙因就此敗訴。

事實上,中藥的不良反應並不少見。根據中國藥學會2006年對國內1551例藥物不良反應病例分析,中藥不良反應所佔比僅次於抗生素類藥物而位居第二。

保密理由也讓中成藥說明書含糊其辭。安徽省池州市人民醫院藥劑科劉彩虹醫生在對90份中藥說明書調查分析後發現,中藥說明書普遍存在著缺少藥理、毒理、藥代動力學、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孕婦及哺乳期婦女用藥、兒童用藥、老年患者用藥、藥物相互作用、藥物過量等重要項目的描述,對常見問題敘述不清晰,難理解。

在論文中,劉彩虹稱「這是少數藥品企業為了保密採取的一種極不負責任的做法」。

為推動公開,2006年,國家藥監局發佈了《關於印發非處方藥說明書規範細則的通知》規定,除中藥一級保護品種之外,藥品說明書中必須列出全部處方組成和輔料,處方所含成分及藥味排序應與藥品標準一致。之後的調整便是食藥總局最新的《通知》。

即便已是8年之後的新調整,涉事的部分企業仍認為「操之過急」。

「作為一個保護品種,中醫藥行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實在不夠。用西醫的模式來看待中藥,不太利於中醫中藥的發展。」白雲山潘高壽藥業公司總工程師盧其福說。

我國關於中藥保密相關法律法規。 (曾子穎/圖)

「命根子」不公開,「留洋」障礙重重

不談保密制度是否需要修改,制度本身已成為阻礙中成藥國際化的重要原因。

中成藥「出海」,原本是一個多贏的局面。由於中西方藥品管理制度的差別,中藥國際化道路舉步維艱,至今沒有一種中成藥能在美國和歐盟成功註冊。其中,公佈藥品處方,即使是保密配方,恰恰是進入國際市場的第一步。

早在2010年,云南白藥在美國銷售的產品成分表中,就清楚羅列其配方。2013年2月,香港衛生總署檢出云南白藥含有烏頭鹼,並責令相關藥品下架。之後,云南白藥稱配合港署補充完善相關產品註冊程序後已恢復銷售,這也一度被指責為雙重標準。

西藥重視成份量化分析,這也是藥品質量控制的關鍵,而中藥是多味藥物的不同劑量配伍,很難量化。癥結也正在於此,長期以來,我國中藥研發過於注意在中藥處方組成上下功夫,忽視了對療效和質量也有重要影響的製作工藝、劑型等重要要素的革新,創新性和現代技術含量並不高,因而一旦中藥成分公佈就極容易被仿製。因此,很多中藥企業都有自己的獨家配方,並視之為「命根子」,不願公開配方。

事實上,對藥品和企業而言,《條例》也是雙刃劍。原因很簡單,某個產品申請了中藥品種保護以後,有些企業就不再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從而影響了藥品的二次研發。加之「被保密的藥品」存在「洩密」的顧慮,企業很少與外部研究機構合作。

「國外的新藥專利保護,也就十年而已。」周超凡無法理解國內長時間的保密制度。

更大的擔憂在於,政府一直在中藥市場扮演著「守夜人」的角色,這種行政色彩濃厚的保護與市場經濟發展相悖而行。

「國家直接干涉某個行業的發展、規定生產企業個數本身就是不對的。藥品一旦進入保護目錄,就天然貼上了『質量穩定、療效確切』標籤,因而更容易獲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這導致其他產品無法正常進入競爭市場。」浙江工業大學藥品食品政策法規和產業發展研究所副所長董作軍說。

保密還是公開?

保密還是公開,仍是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難題。學者們擔心目前的監管難以滿足國內中藥企業的需求,而大眾更擔心自己買到含有不明成分的藥物。

「從產業角度來說,全部保密是最好的,從公共安全角度來說,消費者需要知情權和健康權。作為政府,消費者的訴求佔了上風,便會進行微調。」胡穎廉說。

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副局長任德權認為,標示毒性成分,已經是一個進步。云南白藥作為戰備物資,其處方組成是國家技術秘密。除毒性成分外,其他成分按國家保密要求不能公開。

如今,趙因與云南白藥的官司已經過去了近5年。雖然云南白藥此次修改說明書,是一次「遲到的糾錯」,但趙因卻不願再繼續追究下去了。

「不管是保密的還是不保密的配方,只要中藥成分含有毒性成分,都應該標註出來。這樣不僅對患者起到警示作用,在醫務人員用藥時,也能起到警示作用。既然現在云南白藥公司已經把草烏這一成分標註出來,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趙因說。

「保密制度是多年以前法制和市場不夠健全的產物,所有的藥品監管都應該以消費者用藥安全為重。」 全國合理用藥監測網專家孫忠實不以為然。

其實,除了國家科學技術秘密保護和中藥品種保護外,我國還有包括專利保護、商標保護等多種形式。但由於中藥品種保護申請門檻較低,不用公開技術特徵,保護時間甚至比專利更長,使得我國中藥領域熱衷中藥品種保護,忽視專利保護等其他保護形式。

周超凡堅持認為,全球化時代,不論中藥西藥,都得走專利的道路。而現在可以逐步減少對中藥品種保護的審批,向專利保護為主的保護形式過渡。

原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諸國本也同意上述觀點。「行政保護現在還是有現實意義的,但比較落後了,恐怕還要走專利保護的路子。」

在複雜的公共安全、產業利益和政治利益面前,「能不能想出一種辦法,既能增加配方的透明度,又讓企業不是完全通過掌握配方來獲取利潤的?比如擁有獨特的工藝和流程?」胡穎廉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160

加六毛減七角 台灣稅改像無頭蒼蠅 一紙修正案 為何讓國庫短少七百億元?

2015-11-09  TWM

為了籌措財源,財政部長張盛和倉卒推動財政健全方案,從高收入者身上下手,增加了六百億元。如今,一紙立法院修正案,就打算悄悄地將加的稅還回去。執政黨想讓富人稅及股利所得抵扣減半一筆勾銷,不如大方地像證所稅重新檢討。

一紙讓台灣每年損失七百億元稅收的《所得稅法修正草案》,就這樣悄悄在立法院一讀通過了。

十月二十八日,國民黨立委潘維剛提案,獲得費鴻泰、吳育昇等立委的支持,建議修訂《所得稅法》第十四條。在阻止近來台灣資金嚴重外流的前提下,修法的內容很簡單:個人綜合所得稅率二○%以上的納稅人,其股利所得部分的稅率分離開來,和外國投資人一樣,以固定稅率二○%來繳稅;而綜所稅率未達二○%的人,則維持併入所得總額計算。也就是說,若所得收入適用最高稅率四五%,其中六百萬元是股利所得,原本要繳二七○萬元的股利所得稅,若修正案通過三讀,就只要繳一二○萬元。

逼投資大戶變身假外資

這項修正案,很明顯是衝著去年財政部大課股東股利所得的「財政健全方案」而來。「財政健全方案」中,股利所得的可扣抵稅額比率,從原本的一○○%降為五○%,讓全國所有股東每年多繳五百億元的所得稅;另一方面,健全方案也調升綜所稅的最高級距,從四○%調升為四五%;再加上二代健保徵收二%的補充保費,以及證所稅風波,造成股市成交量一落千丈,早已了無生機,也加速資金外流。

的確,台灣的資本利得及股利所得課稅制度存在著大問題。東吳大學講座教授、財政部前部長顏慶章就指出:「現在國內的稅制,的確對投資很不利。」舉例來說,國內投資人與國外投資人的稅率不同,在「財政健全方案」之後,最高稅負已到四七%,但外資的股利所得只要繳二○%的稅,稅率差距高達二七%,這也讓不少投資大戶越來越多變身成「假外資」身分,透過國外公司買台灣股票,避開台灣的高稅率;「政府應該要消滅這個不平等的稅負對待。」顏慶章說。

但是,潘維剛所提的修正案真的能解決問題嗎?還是製造了更多的問題呢?

先從總體稅收來看,「財政健全方案」兩稅合一股利抵扣減半,增加了國庫約五百億元的稅收、而提高綜所稅邊際稅率則增加九十九億元,兩者共增加六百億元的稅收。但是根據一四年《財政統計年報》中的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個人綜所稅稅率在二○%以上的申報人,其股利所得總收入的稅負,若依目前稅制計算約為一千六百億元,若依潘維剛所提的修正案,將所有稅率降至二○%後,只能收到九百多億元。

「財政健全方案」應重新檢討一紙修正案,讓國庫短少七百億元,與財政部預估相符,不但把「財政健全方案」打回原點,還多減了一百億元的稅。也難怪財政部部長張盛和在被質詢到此案時,面露難色地說:「茲事體大」。

而且,張盛和當初在推動「財政健全方案」時,就是要求高收入者回饋社會,把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所得級距調高至四五%作為「回饋稅」。但是修正案減稅的受惠最大族群,卻也是這些年收入一千萬元以上的高所得者。根據綜所稅收入級距分層統計,股利所得占最高稅率收入者的所得比率高達六六%,也就是說,高收入者大部分的所得來源都是來自股利所得。

加高所得者的稅又減回來,卻未解決高薪資所得者因稅率偏高造成的人才流失問題,「個人綜合所得稅在股利分離課稅之餘,還是需要完整的配套。」顏慶章說。

若我們回到修正案的前提,再深入探討台灣資金外流與交易量低迷的原因,近日執政黨又準備喊廢的「證所稅」,才是最大元凶。

場景來到立法院,十一月二日,財經三巨頭||央行總裁彭淮南、財政部部長張盛和與金管會主委曾銘宗站在質詢台上。謹慎的彭淮南,面對立委追問「是否贊成廢除證所稅」,雖未表示贊同,但仍指出,股市交易稅負中,原本千分之三的證券交易稅,都已經隱含證所稅在裡面;曾銘宗更是表態贊同廢除。

「證所稅」是馬英九上任來最得意政績,如今宣判死亡;「財政健全方案」則是張盛和拿下亞洲最佳財長的成績單,但執政黨竟在推行後,再疊床架屋全盤打消,令人匪夷所思。用無頭蒼蠅來形容執政黨的稅制改革鬧劇,再恰好不過。最佳方式就是像證所稅一樣,重新檢討《財政健全方案》中富人稅與兩稅合一的實施與配套,抑或在證所稅近期調整方向議定後,再做更全面通盤考量,才不會為了扭轉過去已發生的錯,反而錯上加錯。

三大財經首長在立法院受質詢時,被立委逼著對證所稅廢存表態,台灣稅改仍來來回回,找不到方向。

撰文 / 楊卓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9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