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又來一劑-威發國際(765)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222/LTN20080222241_C.pdf
繼建福集團(464)因人民幣升值訂下此類合約之後,這家公司又訂下此類合約,結果兩家公司都爆煲,兩家都虧四五千萬,一年的盈利盡泡湯,一家正常運營的公司,為著人民幣升值令毛利降低,從而避免盈利下跌的需要,就和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簽下這種合約,這樣就虧了一年所賺的錢,得不償失。都不知要民工做幾多產品才能補回損失。

所以大部分上市老闆覺得倒不如去搞財技,咁就成日都cap到水,又唔使做得咁辛苦,另外錢可以供他們花用,唉唉,做工業無發達,此是謂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59

避免初創企業猝死:心態是一劑良藥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05/56127.html

作者:黑色金光

企業猝死,有如生命的轉眼而逝,雖有可能淒厲華美,就如鮮花一瞬,卻只能令人無限惋惜。

一個成了企業家的朋友,剛剛電話向我訴苦。公司他非常看好的一名骨幹業務員,無意中被發現吃裡扒外,在長時間內捲走了公司相當的核心信息給對手……人已經開除,潰洞正在補救,但是危機已經觸及企業的根基。總之,損失已經不可彌補。

無獨有偶,我一個研究生同學,從學校畢業後,進了一家大企業幹了好幾年,做到總監,積累了一些客戶。在公司轉型遭遇了一些挫折的時候,自己找了一個人出來單干。可是他們並沒有膽量明目張膽去做,而是背著現有的公司偷偷摸摸、低聲下氣地與一線銷售去拉關係。一開始,朋友的小公司,還真從原先公司拉了一批客戶。後來,還遇到了一個大的項目,近一百萬。不過,銷售也不是吃素的,鐵定了要先拿百分之七十。在被矇蔽和信息不對稱時,又受人制肘,無奈。一百萬的項目,三十萬去做,結果可想而知。……最後黃了。朋友的公司瞬間土崩瓦解……就像一兩片落葉,匆匆就散了。

……

還有一個XX日報的朋友,頭腦發熱出來混公司,鼎盛時公司坐了三十幾號人,後來不知為啥一直不斷調整、轉型,折騰之下,老人不斷流失,新人又很不滿意,公司的人數就漸漸剩了十幾人,最後幾個人。最近見到他,他自我解嘲說,現在沒有壓力,沒有支出就是收益。而且自己獨自牽線搭橋跑項目,跑下來一個,也夠吃一年半載的了……

實際上,僅僅剛剛過去的十月,在炒作最熱的P2P公司名單裡,就有十幾家已經倒閉,如東方創投、鈺泰財富、宜商貸、家家貸、力合創投、萬利創投、浙商365、銀實貸、川信貸、盈通貸、福翔創投、華強財富、網贏天下、互幫貸、天空貸……因為常常走在一線,接近各種各樣的企業。我覺得,企業家自身狀態出問題,是所有企業猝死中最不可原諒的原因。企業與企業,就像人與人,區別不是起點,而是過程。正是在過程中,拉開了相互的距離,造成了不可逆的過程。企業家一樣,從一個又一個熱點、焦點和真實問題的解剖、分析中,積累經驗,在各種互動、交流中體悟人生。企業家的位置,已經定了需要直面所有的問題和困境,想方設法各種解決的途徑,從最初出發,對結局負責,並且無可替代,也責無旁貸。

對於第一個朋友,我講了魚和潰洞的故事。

魚和潰洞

我啟發他,魚是外在的,潰洞是內在的。魚是需要捕撈的,潰洞只有經歷和不斷反省完善。有潰洞,證明存在問題!這是好事。沒有人的成長,可以不走這條路。這是自我完善的道路。關鍵是面對一座大堤,企業家自己的心態。一處潰口、甚至幾處潰洞,還有那些大大小小的活物——魚蹦出了,企業家注意力在哪裡?注意力不應該集中在魚身上,而是潰洞。這才是問題的根本和關鍵。

很多人都知道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大堤潰敗,總是小潰口開始。可是在一開始,面對魚的時候,尤其是堤中所鍾愛的大魚流失時,企業家往往繞不過自己的心結。

只有經歷問題,才能真正成長。

避免你的企業,像潰堤一樣猝死。企業家必須重視修煉自己的心態,歷經各種心酸苦痛和失去的磨礪,這些東西恰恰是一個企業生命歷練過程所必不可以少的。要有一顆健全而強大的心靈,要看做這恰恰是恩賜。

我告訴他史玉柱的許多隱秘之外,我特別提到了丁磊,一個把自己定義成互聯網產品經理的大佬。最近在杭州網商路上的是網易研究院坦言,凡是跟財務和用戶活躍度有關的數據是他每天最關心的。他最關心的就是用戶體驗。每天都會看一條包括每款遊戲消費的點卡、郵箱新增活躍用戶的數量、前一天激活的用戶數量,等等的平台短信。這是一種成熟企業家直面現實的勇氣和歷練長久地錘煉所致。因為這裡,是一款產品和一個帝國出現最細微潰洞的預兆所在。

好在,我第一朋友,他心態調整之後,首先穩住了公司高層,再冷靜地去做合適的預防措施,合理聘請公司律師,在建立健全公司路上下功夫,追求打造形成現實有傚法律制約。並且對公司相關信息適度分級,努力形成科學、規範可行的公司制度,從根本上預防。當然災難和未知永遠杜絕不了,只能防範。

但是歷經風雨,也才可能真正走向強大。成功的企業,俠以武見長,儒以文著稱。不過企業家喜歡別人恭維自己、奉承自己,很不好。這是一種做創始人最惡劣的壞毛病。然而很少有人重視,和能長久地做到。第二個朋友,我選擇祝福他成長。

第三個朋友,我選擇在一個霧沉沉的黃昏,與他喝酒買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769

《大聖歸來》逆襲背後的故事:股權眾籌是中國電影的一劑新藥麽?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66699.html

《大聖歸來》逆襲背後的故事:股權眾籌是中國電影的一劑新藥麽?

第一財經日報 洪偌馨 2015-08-07 11:40:00

一直以來,股權眾籌與電影投資都同屬金融業人士眼中的“高危”領域,這次《大聖歸來》在股權眾籌上的成功“實驗”究竟是一個特例,還是可以被複制的商業模式?現在一切都還言之過早。

這個夏天,我的朋友圈被一只長臉猴子給刷爆了。

截至8月6日,上映28天的《大聖歸來》票房已經超過了8億元。從上映首日僅有8.7%的超低排片量到打破中國動畫電影史上的票房紀錄,這部電影已然華麗麗地完成了“逆襲”。

有意思的是,在電影之外,《大聖歸來》出品人路偉去年通過朋友圈發起的那個名為“給未來的禮物”的股權眾籌項目也因電影的成功而意外成為了一個現象級的話題。

以目前的票房情況來看,89名眾籌出品人預計最後可獲得本息超過3000萬元,這還未包括《大聖歸來》未來的所有收益,包括遊戲授權、新媒體視頻授權、海外收入分賬等帶來的收入。

一位參與阿里“娛樂寶”產品設計人士曾與我聊起眾籌與電影,在他看來,擁有良好的“群眾基礎”且容易制造話題的電影項目是非常理想的眾籌標的,在解決電影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同時還可以籌集資源和粉絲。

他表示,此前受眾籌不得超過200人等政策制約,為了覆蓋面更廣只能將其打包成理財產品而非眾籌產品。但如今隨著公募股權眾籌試點的落地,眾籌與電影的結合無疑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不過,一直以來,股權眾籌與電影投資都同屬金融業人士眼中的“高危”領域,這次《大聖歸來》在股權眾籌上的成功“實驗”究竟是一個特例,還是可以被複制的商業模式?現在一切都還言之過早。

股權眾籌拯救了“大聖”?

時間回到8個月前。

2014年12月17日,籌備了近8年的《大聖歸來》已經進入最後的宣傳發行階段。相比半年前接手時資金上的捉襟見肘,路偉更開始擔心這部缺明星、缺顏值、缺話題的動畫片如何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

一時興起,他在朋友圈發了一條消息為《大聖歸來》的宣發經費進行眾籌。寥寥數語只是說明了這是一部動畫片,預計2015年春節上映。另外,作為出品人的他保底分紅。

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從上午11點50分開始,到下午3點多,已經有超過70位朋友加入了這個名為“西遊電影眾籌”的微信群里。大家參與眾籌的金額從1萬到數十萬不等,不到5小時的時間便籌集了500多萬元。

一個星期之後,《大聖歸來》的眾籌項目共籌集了780萬元,有89名投資人參與。他們以個人名義直接入股了《大聖歸來》的領銜出品方“天空之城”,直接參與到這部投資合計約6000萬元的電影項目中。

股權眾籌的機制讓這89名投資人深度參與到了這部電影的宣發過程中,每一天大家都在群里出謀劃策、貢獻資源。他們成為了電影的第一批“鐵粉”,不僅在電影上映初期包了200多場,還充分調動各自的資源為電影推廣出力。

“北京三里屯、上海人民廣場地鐵口的廣告位,甚至遠在新疆喀什最大的一塊戶外屏都是投資人無償貢獻出來的。”在路偉看來,這批眾籌出品人帶領《大聖歸來》走出了最艱難的第一步,成就了營銷口碑的起點。

從目前來看,這個股權眾籌項目已經收益頗豐。

據路偉介紹,剔除1.5億元的成本(收回6000萬元成本對應的票房收入)、3%的稅、5%的電影產業基金、發行費用等等,投資這部電影的收益率約為33%~37%。這個利潤收入還要扣除院線和制片方的分成,眾籌出品人大約可分得10%的利潤。

根據貓眼票房的統計,截至8月6日,上映28天的《大聖歸來》已經收獲了超過8億元的票房收入。按照上述算法,這89名眾籌出品人至少可以獲得本息3000萬元,投資回報率超過400%。

不僅如此,根據合同,在此次股權眾籌項目中,投資人不僅可以獲得票房分賬收益,還將分享《大聖歸來》未來的所有收益,包括遊戲授權、新媒體視頻授權、海外收入分賬等帶來的收入。

在采訪的最後,我問路偉:“複盤來看,你認為股權眾籌是《大聖歸來》‘逆襲’成敗的轉折點麽?”對於這個問題,他毫不猶豫地給出了肯定的回答。

它的成功能被複制麽?

《大聖歸來》的成功不僅令中國動畫業為之一振,也讓更多的人看到了“電影+眾籌”的巨大潛力:原來這樣的組合不僅是一種營銷手段,還可以成為一個收益不菲的商業模式。

事實上,《大聖歸來》並非首部引入眾籌概念的電影。此前已有阿里的“娛樂寶”、百度的“百發有戲”等與電影掛鉤的產品,也有《十萬個冷笑話》、《大魚•海棠》等直接在眾籌平臺籌集資金的先例。

其中,“娛樂寶”和“百發有戲”實則通過對接國華人壽和中信信托進而設計成了一個標準的理財產品,這樣不僅打破了眾籌在人數上的局限性,同時金融機構也幫投資人過濾了風險。

相比之下,《十萬個冷笑話》、《大魚•海棠》與《大聖歸來》的案例更接近。但它們采用的是獎勵眾籌的模式,即在項目完成後給予投資人一定形式的回饋,通常為項目完成後的產品或預售優先權等,並不能深度地參與到電影本身。

在金融業人士看來,缺少抵押物、風險難評估的電影產業一直是根難啃的骨頭。曾經在銀行業從業多年的路偉深有同感,“具體到好的操作團隊,可能拍十部虧兩部。但整個電影行業七成在虧,風險評估就過不了。”

以前述案例來看,盡管“百發有戲一期”對接的《黃金時代》大腕兒雲集,但仍抵不住票房慘敗的命運。而動畫片《大魚•海棠》眾籌結束已經兩年卻連上映時間都沒有著落,甚至發布該項目的“點名時間”最近都宣布轉型不再做眾籌了。

在路偉看來,對於電影而言,眾籌最理想的狀態是在獲得資金的同時獲得未來的電影票,起碼要對首周票房有幫助,那是一部電影成敗的關鍵。股權眾籌可以讓用戶離電影更近,兩者間建立起強關系。

“但股權眾籌本身還是一個金融產品,需要遵循金融產品的邏輯,首先要保證安全性,再談收益性。從準備劇本到拍攝再到後期的宣發,電影的生產周期較長且不確定性較大,確實是一個潛在風險較大的投資標的。”路偉稱。

他認為,如果按照投資的邏輯來看,劇本階段介入就是天使投資,立項之後介入就是風險投資,拍完之後的宣發階段介入就像股權投資,其實每個階段都可以介入眾籌。但由於電影產業本身的特殊性,不能只考慮資金提供這個單一層面。

路偉喜歡用“操盤者”而非出品人來描述自己的身份。“同樣在股市中,為什麽有人賺錢有人虧錢,還是在於他的投資組合形式,以及對整個產業和未來趨勢把握。中國電影業不缺故事、技術和導演,缺的是好的商業機制和‘操盤者’。”

在此邏輯之下,他計劃通過搭建一個互聯網金融平臺將電影眾籌的模式進一步商業化。

據路偉介紹,這個電影眾籌的“生態鏈”有幾個關鍵環節,在金融層面做一個收益和風險的分層,普通投資人可以參與優先級的股權認籌,同時設立2億元規模的眾籌基金做劣後級。

“而在運營層面,鑒於電影本身的特殊性需要引入專業的項目管理公司來做基金的受托方。”在他看來,從電影本身的內容把控、項目運作、市場推廣,再到金融產品的設計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編輯:林潔琛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190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11/164082.shtml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青竹新消費 青竹新消費

或許,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來源 | 青竹新消費

作者 | Momo

本文為青竹新消費特別策劃的共享雨傘專題第一篇,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後續,我們會圍繞該品類持續產出高質量文章,敬請期待。

本文為6850字,閱讀約需7分鐘,建議先分享再閱讀。

共享戰爭,一直沒停止過。

去年,共享單車賺足了眼球。項目不斷湧現,投資人頻頻布局,媒體大肆報道,先是被唱衰接而是一片叫好。風波漸息,共享充電寶又一次神助攻,項目融資額拿到手軟,共享熱何等瘋狂。

但這一次,市場理性下來了,打著“剛需、高頻”旗號的共享雨傘爆冷,拿到的融資項目只有5個。總結各媒體的分析原因,主要有:

1. 服務被限制在特定地點,公司難以實現擴張

2. 需要看天吃飯,屬於低頻需求

3. 盈利模式模糊不清

4. 雨傘亂扔亂放,難以管理

低成本、低門檻、輕運作,似乎也不能阻擋大眾對共享雨傘的偏見,它還是背負上了“偽需求”的罪名,整個局面甚至有些失控,缺乏思考。有種未脫褲子就開始抓奸的即視感,當然我們今天不是來討論打臉問題,而是認真聊聊共享雨傘這事。

為什麽我認為,共享雨傘或許會成為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呢?

一方面,出行是強需求,從共享單車到共享汽車,短途出行到長途出行,資本逐鹿,共享出行需求不斷拓展。2016年,光是共享出行這塊就吸引了700億元的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共享出行成了最重要的經濟共享方式。

而共享雨傘被賦予了出行的使命,它將共享效益最大化,也符合當下消費升級的特點。過去,雨傘資源多集中在小販、便利店、各大超市手上,一到雨天雨傘賣到斷貨,使用率高達300%。但傘買了回來對消費者來說,也存在不易攜帶、形成物品閑置等問題。

對於傳統的雨傘,共享雨傘的想象力更大,同時這種新型的租賃模式更能引發關註,甚至可能會成為共享出行時代的一個標本,不容小覷。

本篇文章我們將聚焦於探究和回答這個問題:雨傘供不應求,我們能從共享雨傘里看到什麽樣的機會?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我們將按以下三點的順序來探討這一命題:

1.  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2.  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3.  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1.共享出行體量究竟有多大?

從目前市場上的所有共享經濟項目當中,我們發現它們主要來自交通出行、金融(P2P、眾籌)、物流、硬件、房產、知識分享、生活服務等領域。

在這些項目當中,交通出行占比了27.06%,成共享經濟中競爭最激烈的領域。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巴士、共享汽車、共享雨傘等不斷湧現,近百個玩家躋身共享出行領域,試圖爭奪這塊大市場。

2010年,共享出行開始起步,易到用車和滴滴打車等企業紛紛獲得巨額融資。網約車在補貼大戰中迎來了春天。2016年,共享單車熱潮來臨,資本追逐,不久共享汽車也進入用戶視野。共享出行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在全球共享經濟十大獨角獸企業名單中,共享出行占據了4個,可見其影響力。

這也因此引來BAT的關註,阿里投資ofo,騰訊投資摩拜,共享汽車領域先行者易鑫金融獲得騰訊、百度、京東5.5億美元融資,共享出行巨頭Uber、滴滴加快在無人駕駛汽車領域的規劃。巨頭頻頻布局,出行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機遇。

目前,僅是共享單車與共享汽車的玩家就有超50家,共享出行項目累計完成700億元融資,參與者人數達到3.3億人。在中國,約2.5億用戶每周至少使用1次共享出行軟件。

共享出行正在不斷刷新我們的觀念,根據羅蘭貝格消費者調研情況,71%的居民表示未來願意為了優質的出行服務繼續增加支出,其中74%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0-50%,21%認可的開支增加幅度為51-100%。

從各行業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來看,共享出行站在領先位置,Uber滴滴的入局與爭奪將該領域的發展推向了一個高度。這無疑為共享雨傘提供了必要條件,消費習慣的變遷也成為了其發展的助力。

75.webp

共享化需求及成熟度趨勢圖

2.共享雨傘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嗎?

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這與剛步入市場時的共享單車相近,2015年共享單車整體用戶數量為245萬人,後以迅猛之勢不斷占領市場。而後浪者共享雨傘,也在奮起比拼,如今國內玩家十余個,主要陣地集中在深圳、上海。

一直以來,雨傘都是一個巨大剛需,一到下雨天小販們就搶先守在地鐵口販賣雨傘。有媒體報道,小販們雨傘進貨價不到5元,正常一把傘賣15元。尤其是在火車站地鐵口蹲守的小販,一晚一個小時甚至可以賺到2000塊,簡直暴利。

從近半年的阿里指數上看,今年2月初開始,雨傘的采購量逐步上升,需求也不斷被刺激。作為一個占據全國雨傘行業80%市場份額的品牌,天堂傘一年銷售額高達20億元,可見需求之大。

阿里一年的采購指數

73.webp

而國外早已有人窺見其商機。

據媒體報道,溫哥華一家公司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傘式共享服務,會員外出時可以借用,這是共享雨傘的萌芽階段。不久,島國在各大公共場所也為市民提供了共享雨傘,主要放置在人流量比較大的地方,如車站、商場、公交等,方便市民的出行。

日本雨傘販售機附帶及募捐

國外在不斷培養用戶的使用習慣,尤其加拿大、瑞典、挪威顯著。作為代表品牌,“UmbraCity”是目前實施比較成功的,它占據了加拿大主要的大學市場份額,和大學的校園卡打通,用戶刷卡即可借傘,還傘也是通過設備自動歸還,極其方便。

UmbraCity雨傘圖

作為先行者,“UmbraCity”向市場證明了共享雨傘發展的可能性。而反觀發展緩慢的中國,如今仍是一片藍海,消費習慣有待培養,共享雨傘也迎來一場市場對它的檢驗。

首先,中國的降水城市仍舊占據大多數。如廣東、福建、江西、浙江、江蘇、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區,據統計,2016年中國45座主要城市,10mm以上降雨的天數超過50天,深圳的降雨天數則為136天,廣州為143天。

其中,降雨最大的城市,一年的2/3都在下雨。作為我國最有名的雨城,雅安全年有230-260天都在下雨,年平均降雨量達1800毫米—2200毫米。

看似低頻,設想一個城市近半年時間都在下雨,且使用率高達300%,算一筆賬,保守估計市場投放量100萬把,一把傘帶來2個用戶,那總共帶來200萬用戶,用戶每月使用一次,單次使用費用1元/次的話,那麽月收益就是200萬,年收益就是2400萬。

光是布局中國的一小片城市,便可以分羹不少。從使用需求、使用頻次、使用習慣、降雨城市這些方面來看,共享雨傘不見得會是偽需求,或許它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劑春藥,只是還需要時間來見證。

3.共享雨傘能否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的關鍵要素是什麽?

經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單從市場規模、體量的角度而言,共享雨傘目前的市場大小相比共享單車市場仍相差不少量級,但其增長動力十足,尤其是通過再分配增加產品周期,同時對用戶勞動力的自我解放,其增量想象空間巨大。

雖然,我們用以上篇幅論證了共享雨傘的規模和潛力,可市場存在往往並不一定代表著這個行業里就會有壟斷的寡頭產生——也有很多市場巨大的行業,例如中式餐飲行業,會由於其分散性和其他的特殊屬性導致其行業無法產生巨頭。

那麽,共享雨傘究竟能不能誕生下一個共享單車?這個市場最終將是分散還是集中?最後會不會有“贏者通吃”的壟斷局面產生呢?

通過分析推論,我們認為,上述問題的答案很可能和以下四個核心要素相關:

a)   供應鏈(即雨傘體驗是否好背後的核心決定要素)

要打造像共享單車一樣火熱的出行工具,產品的使用頻次是否重要?非常重要。使用頻次決定了市場份額,它是資本的投資標準之一。

但和使用頻次相比,我們認為供應鏈才是共享雨傘穩定的真正壁壘。這其中的原因有三點:

1)   雖然下雨天的頻率不高,但並不影響雨傘的使用。如今雨傘兼具晴雨兩用的功能,尤其在南方地區。比如在廣州,有1/3的時候在下雨,2/3的時候是暴曬,人們對傘的依賴還是極強;

2)   使用頻次高用戶基數大,但也因此門檻低。而強供應鏈則能支撐起規模化的品牌,且供應鏈無法輕易模仿;

3)   和共享單車類似,共享雨傘從生產到送到用戶手上,是一個配件變成出行工具的過程。共享雨傘經歷了開布、拉邊、裁布、印刷、合片、加鎖等過程,雨傘的使用穩定性在工業化的生產過程中完成的。

生產主要流程:

開布

絲印

合片

換言之,只有穩定的後端供應鏈,才能成就面向用戶時,穩定發揮的產品質量和體驗。

那麽,共享雨傘的供應鏈壁壘究竟體現在哪些方面?

1)   產能優勢可加速擴張

行業公開數據顯示,魔力傘自主研發設備,每臺終端設備成本約7000元,每把雨傘成本約30元;JJ傘的雨傘成本為30元;oto共享雨傘成本為15元;而共享e傘的傘成本加運營成本則高達90元。從雨傘硬件成本上看,oto共享雨傘成本比共享e傘的成本要低6倍,這意味著共享e傘造一把傘,oto可以造6把傘。

共享雨傘服務的本質是滿足大眾出行需求,而大眾看重的除了無樁共享外,更看重的是能否隨時隨地有傘可用,這時候就看哪個品牌能更密集覆蓋一座城市。當然,這還要看哪家品牌的產能更大、更快。

供應鏈產能方面,魔力傘的傘是由各生產廠家提供,共享e傘是由“深圳四野創投會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制造,據了解工廠仍未形成大規模。而oto目前是與中國第二大制傘品牌紅葉傘合作,占據著行業極大的產能。春筍雨傘則是家族傘企,具備完善的產品研發和供應鏈體系。

目前來看,魔力傘、oto占據更大優勢,可以更輕、更快的擴張,而共享e傘則是被重資產包袱拖累,且更多依賴資本的註入。

2)   上遊需要把控品質

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銷售收入低於500萬元的中小型制傘企業占到國內制傘企業總數量的90%。它們主要運用傳統工藝,使用傳統材料生產一般用途的晴雨傘,產品同質化嚴重,品牌效應不明顯,銷售手段普遍為低價傾銷。

雨傘品質好壞將直接影響到用戶體驗,且同質化嚴重等問題需要對上遊進行品質把控。

普通雨傘結構流程圖

比如魔力傘,其功能與普通雨傘並無太大區別。但它在材質上與其他雨傘不同,傘面為纖維布料,傘柄是ABS柔軟材質,傘骨由玻璃纖維制成,玻纖雨傘往往比傳統鐵質支撐要好,更加抗風,有著塗層傘面的雨傘防雨防曬功能更強,整體來說雨傘的堅固度和耐用性不賴。

如此一來,與各大傘廠合作質量有所把控,風險性降低,可控性更強。這對魔力傘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

3)  技術模式決定了門檻高低

如今,市面上的共享雨傘主要有兩種技術模式,傘架設備與鎖。傘架設備則是以魔力傘為主的有樁雨傘,借助機器通過掃碼來取傘。而鎖則分兩種,一種是智能鎖、一種是機械鎖,都是無樁使用。機械鎖是以共享e傘為主的無樁雨傘,用戶需要手動輸入密碼用傘,智能鎖則是通過掃碼支付便能開鎖使用,但目前仍沒有形成代表品牌。

技術成了玩家的核心競爭力,也是開銷最大的部分。像魔力傘,一臺傘架設備需要7000元,可以放置55把傘,不算重複使用,一把傘耗費的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共157元;而共享e傘的傘開發成本與運營成本也達到90元。玩家們耗盡心思在雨傘智能化上,以共享單車之原理在共享雨傘上註入,定位導航成了不可缺少的基本配備,也因此價格遠遠高於買一把傘的價格。

但技術仍未滿足用戶需求,不少用戶吐槽現在的共享雨傘存在定位不準問題,再加上人工鎖只要記住密碼,就可以多次使用,存在巨大漏洞,長此下去並不利於企業實現盈利。

反觀市場,共享e傘開創了無樁模式,更看重共享雨傘商業模式本身,即無樁、聯網,意圖用足夠多的供給來覆蓋區域網絡,布局到比魔力傘更多的城市,但共享e傘硬件成本本就不低,再加上人工運營調度成本高,資金鏈有些重;而魔力傘率先進入城市,註重產品的引領,即發力傘架設備以及雨傘工藝以領先競爭一個較長的產品周期。其運營成本低,但硬件成本高昂。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產能優勢力、上遊品控能力、技術能力,是判斷一家公司能否構築其雨傘供應鏈的核心要素所在。

我覺得,用摩拜創始人胡瑋瑋的一句話表示挺恰當的,“最重要的是產品,要讓用戶用得爽。”

b)  十傘爭鳴,何去何從

一個資本唏噓,不被看好的創業項目,出現在群狼環伺的中國市場,也不由得掀起一番波浪,前有百團大戰,後有十傘爭鳴。

僅媒體報道的共享雨傘後來者,不到兩個月就多達十余家。除了魔力傘、共享e傘兩大勢力,還有JJ傘、oto傘、春筍、來把傘、有把傘等眾多新生勢力單位。

這麽多共享雨傘迅速出現在這個市場上,留給大家的疑問是,共享雨傘是否存在區域性或者共存性的可能?

能圖資本創始人熊芬認為,“共享雨傘門檻比較低,這樣的項目更需資金去占領市場。但資本是否願意買單,還要看具體的項目及其切入點,而且不同的投資機構在投資原則和邏輯上也會存在差異,但不管怎樣,共享應該方便了百姓,並且對雨傘制造商也是消化產能的機會。”

有投資人表示,“中國互聯網的競爭非常充分,基本就是一家獨大,然後第二,第三就沒位置了。”

那麽,想要成為下一個共享單車,玩家們的資質怎麽樣。我們從3個方面來看,並挖掘出其關鍵因素是什麽?

1)用戶

前面已提到,2016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為130萬人,預計到2017年中國共享雨傘用戶規模將突破400萬,增長率為269.2%。

如今,JJ傘已在廣東、福建的一些城市累計投放了3萬把雨傘,平臺註冊人數已達到16萬人,傘和用戶的比例大約1:5,其中有 30% 以上的借還行為超過 12 小時。

據了解,共享e傘目前用戶將近50萬,共投放了30萬把雨傘,用戶留存率高達80%。先行者魔力傘雖未透露數據,但其主要投放於廣州各主流地鐵站,人流之大不可估量。縱觀市場,保守估計,共享雨傘投放市場近百萬把傘,用戶規模已突破200萬。

由此看來,極高的用戶留存率也證明消費習慣正逐漸養成,但接下來玩家怎麽比拼留住用戶,這是需要思考的一大難題。

2)市場滲透率

如果說共享單車挑起了互聯網的下半場戰爭,那麽共享雨傘則是預示著共享出行新形態的誕生。

“雨傘相較於單車和充電寶,低成本而不低頻,可覆蓋室內室外雙場景,可以通過雨傘租賃、廣告收入、雨傘定制、數據增值等方式獲得盈利。”春筍創始人李永秋說道。

如今為了爭奪這塊大市場,玩家不斷跑馬圈地,試圖把全國下雨城市都搶占完畢。根據最新公開數據,魔力傘目前主要投放廣州,鋪設點為地鐵、商場、寫字樓、學校、醫院等;共享e傘已在上海、廣州、深圳、南昌等11個城市投放,沿街投放;JJ傘在深圳、福建、海南等城市也陸續投放;oto傘主要投放於上海;春筍則是投放上海、北京。

據青竹君了解,共享雨傘目前主要投放了15個城市,多集中在沿海一帶,其中以深圳、廣州、上海為主。

與共享單車比較,共享雨傘遠沒有其滲透率高,但用戶轉化率卻不低。晴天,雨傘的使用率為30%,而雨天使用率高達300%,需求一旦被刺激,屆時百團大戰指日可待。

3)資本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如果把資本此後的驟然堆積看做是一次次脈沖的話,共享雨傘算是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蟄伏,目前為止只有5家品牌獲得資本青睞,且都處於天使輪階段。

比起資本對共享充電寶的狂熱,共享雨傘顯得落寞不少。目前主要投資方是雨傘生產制造商,他們擁有豐富資源,能在供應鏈上提供幫助。從整個布局來看,大多數資本仍在觀望。

但現在給共享雨傘判死刑為時過早,畢竟共享雨傘接受市場的檢驗還需時日。昂若資本創始合夥人王磊認為,目前共享雨傘主流的價格標準,半天收費1元的價格還有提升空間,在初期需要開拓市場,優惠用戶。而雨傘的銷售也是一個收入途徑。

魔力傘創始人沈巍巍認為,投資人一方面肯定晴雨傘在百姓生活中的必需品地位;另一方面認可魔力傘終端設備式投放形態,更合規且丟失率低。

網約車之戰,阿里力挺“快的”,對抗騰訊支持的“滴滴”,最後因燒錢無數,被迫整合。共享單車之戰,仍然有阿里、騰訊的影子。摩拜的投資人中有騰訊,騎唄、永安行的背後有阿里,而ofo的背後是阿里、騰訊共同投資的滴滴。

這次的共享雨傘,巨頭們會否入局呢?我們拭目以待。

c)宏觀消費習慣的走向(用戶消費心理的變化,消費習慣往往能給產品帶來巨大的增量)

了解完資本對共享雨傘的態度後,我們還想探討最後一個問題:它的出現會是曇花一現,還是可以持續發展?

要論證這一問題,我認為最好的切入點是研究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將走向何方,共享雨傘是否會是共享出行里的一個發展趨勢。

作為現階段的主力消費人群,80、90、00後群體成長於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期,在這一階段,人們急於找到一種更新的、更好的解決之道。這些現實需求可能是省錢或省時、享受更好的服務、生活得更經濟、或者希望與某個人而非某個品牌建立親密的紐帶等等,這是一種協同消費方式,它更具有前瞻性。

從消費心理來說,從社會化大生產中脫離出來,成為分享經濟當中的“自由人”應該是我們這一代人都渴望的,而恰恰也是這種模式為共享經濟註入了大量活力。

1. 出門不想攜帶東西,花一兩塊就能解決一時之需;

2. 分時租賃習慣養成,消費者認為與其購買不如租賃,隨用隨扔,沒有任何負擔;

3. 閑置物品的堆砌,家里放著十多把傘,占據著一定空間,但又不能租出去,極為煩惱。

而共享雨傘則是依托共享經濟的誕生,以“對等供應者”的身份為用戶提供共享產品,使得使用價值最大化。

oto創始人曾聊到用戶的消費習慣,“傘到用時方恨無,用戶由於懶或者疏忽經常忘記帶傘,需要用時不得不購買,這就造成了一定的資源浪費。從使用場景來看,共享雨傘除了擋雨外,夏天高溫天氣頻發,用戶在戶外如果沒有遮陽傘很容易被曬傷曬黑。未來,如果滿街都是太陽傘的話,我想用戶應該會使用。”

“拿來”時代,當所有人都可以把東西丟掉、輕裝出門時,這是共享盛世。出行有共享單車、共享汽車,住宿有Airbnb,洗漱有一次性衛生用品,只有所有資產最大化,這才算是協同消費時代。

或許共享雨傘是這個時代下有抱負的實幹家,也許一將功成萬骨枯,但若能成為共享出行里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標本,也不失為一種偉大嘗試。而我們能做的,是給它點時間

共享雨傘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4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