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門外有山寨大軍 門內又缺乏內容 中國電子書大王會淪為一代拳王?

2010-6-7  今周刊





中國十三億人消費市場,是劉迎建 可以意興風發的主要原因,但是風光的背後,這位中國新股王也有一代拳王的危機。

撰文‧林宸誼

今年我們要賣出一 百萬台電子書閱讀器!﹂台北電腦展第一天,一位帶著銀邊眼鏡的五十七歲中年男子,對媒體發下這樣的豪語,他就是中國電子書大王──漢王科技董事長劉迎建。 去年他不僅搶下中國超過七成的電子書閱讀器市場,公司二周前更一度登上中國股王寶座。

劉迎建不僅口氣大、做事也很狂,五月十八日漢王在北京 發表的新產品──平板電腦TouchPad,就直接鎖定全球熱銷的蘋果iPad,他甚至當場敲碎冰雕的蘋果,大動作挑戰蘋果執行長賈伯斯。

但 是風光背後,這家中國新股王也有一代拳王的危機。十五歲入伍當兵,靠著苦讀自學發明中國第一套漢字手寫辨識軟體挖到第一桶金。一九九三年,劉迎建創立漢王 科技,但初期投資項目高達四十三項,做出來的產品卻沒有幾項,幾乎可說是一場災難;直到二○○八年開始生產電子書閱讀器,命運才開始改觀。

漢 王去年能夠賣出二十六.六萬台閱讀器,創下人民幣五.八億元(約合新台幣二十七億元)營收,成功搶下中國七成以上的電子書市場,最關鍵的就是劉迎建把漢王 電子書當禮品賣。

去年底,中國中央電視台的黃金時段不斷出現「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只收電子書!」的疲勞轟炸廣告,搶攻中國的節慶禮品市 場,今年第一季果然創新高,賣出十八萬台閱讀器。

但是當禮品的短期操作,卻也限制了電子書的發展,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簡立峯就曾透過 Google搜尋量分析指出,電子書的搜尋熱度多半只在聖誕節前後才特別突出,這意味著多數消費者目前仍把閱讀器定位是一種「禮品」。在此之下,如何將電 子書從禮品市場擴展到一般消費市場,將是一大挑戰。

另外,看到漢王去年的好成績,中國業者紛紛搶進,連劉迎建自己也坦承,電子書的進入門檻 不高,今年至少會有五十家業者加入戰局,漢王的地位將受到嚴重挑戰。

中國創投界名人、奇虎董事長周鴻禕就指出,投資界最擔心的是各路山寨業 者加入後,將會把電子書閱讀器的終端市場價格迅速拉低,領先者廠商如漢王等恐怕不得不降價因應,毛利率將大幅降低。

電子書閱讀器並非革命性 產品,對照於亞馬遜Kindle的經驗,三十萬本的線上購買電子書才是致勝利器。據了解,目前「漢王書城」的電子書只有三萬本,有許多是沒有版權的古書, 藏書並不豐富。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副主任洪春暉指出,未來電子書閱讀器勝負將由內容決定;中國的盛大網路文學成立雲中圖書館、上海世紀創 榮與補教業者合作攻入教育市場,今年中國的內容提供商都有搶攻電子書閱讀器的大動作,漢王將腹背受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051

一代企管大師如何養成? 司徒達賢:好奇心帶我超越挫折

2010-11-22 TWM




從亞洲第一位主攻企業政策的博士到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三十年來在政大企管系誨人無數,許多上市公司大老闆都曾上過他像魔鬼訓練營一般的課。不論經驗如 何豐富,學生總是被他問倒,他是如何掌握浩瀚的知識?如何能夠不斷成長?

口述‧司徒達賢 整理‧陳兆芬編按:人一生忙碌究竟要追求什麼?有人希望賺大錢、有人追求名望、有人為了權力,然而「台灣企管大師」司徒達賢很年輕時就相信:人一生應該追 求的是「知能的持續成長」。他說,為什麼人在年輕的時候較容易獲得滿足?因為每天都生活在一個不斷成長、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例如小時候本來不會走路,後來 學會走路;本來不敢自己乘坐公車,後來會了,這些都帶來成長的感覺。為什麼年紀大了,反而所有能力都退步?司徒達賢十一月八日在政大的一場演講中,分享他 的人生如何不斷成長的祕密。以下是演講紀要:年輕時可以快速成長,但到了我這年紀,所有能力都在退步,如果我們能夠「持續維持知能上的成長」,就可以經常 保持心情上的愉快。學習的動機主要基於好奇心,要對很多事保持高度好奇,就會每天有發現、每天有進步、每天可以自我檢討。熟識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很有好奇心 的,我與他們在一起時,常會詢問:「你最近做什麼研究?你的產業有什麼特性?」聽到這些問題,請不要覺得我是在質疑或在蒐集資料寫報告,我就是好奇!對我 來說,我喜歡知道這些事情。

母子問答造就強烈好奇心

好奇心哪裡來?這要追溯至「學齡前的母子問答」。我出生以後,母親就把工作辭掉在家帶小孩,什麼叫做帶小孩?我認為簡單來說就是Q&A。小孩天生有好奇 心,什麼都愛問,然而大部分的家長極可能回答「問這幹什麼?你將來長大後就會知道」、「學校裡面會教,現在不要問我」,或是給小孩一些不合道理的答案。小 孩很單純,聽了之後會信以為真,都記在腦子裡面,之後到學校發現上課講的都不一樣,會造成腦筋的混亂。

我的媽媽很好,對於每個問題她都有問必答,自我有記憶開始,她的「工作」就是回答問題,我可以隨便問,但她從不隨便答,答案可能簡化,但都是正確的方向, 所以在我上學以後,對很多事都已有正確的印象,對學習效果十分有幫助。

我相信,有很多小孩的好奇心是在「為什麼問這麼多?長大你就會知道了」的回答中快速折損。好奇心在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學習時會有挫折,在請教別 人問題時,會透露你的無知,甚至產生挫折感,但如果很好奇又很好學,就不在乎這些挫折。因為將不懂的事搞懂,是一種成長,將事情逐漸弄清楚的過程,是一種 愉快的經驗。這說明了,何以好奇心是學習動機的一項關鍵因素。

反覆閱讀養成圖像思考能力從小學二年級起,我就開始閱讀章回小說。有些小說我看了一次又一次,到小學三、四年級已經看了六、七遍,幾乎可以倒背如流。

若內容看不懂,就不斷地閱讀直到懂了為止,在反覆閱讀中逐漸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換言之,當我在看小說時,會在腦中描繪出場景與人物,並試著將整個故事的 來龍去脈,在腦中拍出一部「電影」,看了幾次以後,電影拍得越來越清楚,逐漸就培養出圖像思考能力。

我現在訪問一家公司或討論個案時,心裡就開始建構圖像,同時腦海中開始拍起電影,開始描繪公司的故事,所以我們能藉此快速想像一家公司如何運作、物流系統 如何運轉、如何處理人事糾紛。

另外,圖像思考也與記憶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現在開小、中學同學會時,當大家聊到過去的種種回憶,我常能把腦中的錄影帶調出來,說出當時某人坐在哪裡、做 過什麼事情等等。

土法煉鋼 笨人自有笨法子在大學時修習了「人事管理個案研討」,每周都有不同的個案主題,對於沒有實務經驗的大學生來說,真是毫無頭緒,不知從何著手。但「笨人自有 笨法子」,我每周在熟記個案內容以後,就讀一遍三百頁的︽人群關係︾(姜占魁教授著),並在與個案相關的學理上做下記號,進而據之整理分析。這種方法雖然 較為費時費力,但此一學習方式,可以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使所學更為扎實。

讀博士時,我為了在上課時掌控發言權,常將指定書籍的內容繪製成詳細的因果關係流程圖,讓同學可以照我的架構去討論。同時我也旁聽多位老師的個案教學,學 習個案教學的技巧。

獲得博士學位回國後,還去報名學習速讀。原本以為速讀是在練眼力,後來才發現速讀必須從精讀開始,亦即在仔細看完一篇文章之後,把各段落重點、因果關係、 起承轉合做成書面摘要,進而在十秒之內,快速理解與連結文中之意涵,反覆幾次以後,文字跟圖像在腦海中轉換成觀念與觀念的連結,進而出現融會貫通的效果, 並可以對文章內容產生更高層次的理解與引申。

「速讀」讓學習更有效率

我也藉由此方法落實在教學上。後來我依上述「精讀╱速讀」的方法,把上百篇文章逐篇摘要整理,發現的確可以體會出超越文章內容的想法或觀念。這在教學以及 對學生提問或彼此問答的過程中,不僅讓學生更有所啟發,也讓我在學理觀念上得到極佳的學習與成長效果。

學習的心態應以「好奇」為基礎,承認自己的無知與不足,不懂的就問,想法即使不成熟也講出來,而且誠心歡迎別人的評論與指正,進而藉此獲得自己知能的成 長。在學習方法上也應不斷進行研究發展,這就是我對學習的基本態度。

司徒達賢

出生:1948年

現職:政大企業管理學系教授學歷:美國西北大學企業管理博士經歷:政大副校長、政大企研所所長、政大企管系系主任作品:著有《管理學的新世界》、《策略管 理新論》、《打造未來領導人》等書,《今周刊》闢有專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03

第一代背藤籃打工 新世代赴美進修金樹山 老銀樓變身時尚珠寶商

2011-1-17  TWM




從傳統銀樓轉做高價珠寶設計,全台最老銀樓金樹山,在第三代當家許勝三的帶領下,走向客製珠寶設計,成功區隔市場,並進駐百貨專櫃,除了洞悉潮流的敏銳,金樹山百年不變的誠信,更是成就長青的關鍵。

撰文‧黃筱雯

說到台南的百年老店,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名聞遐邇的度小月。其實,在度小月發源的中正路上,還有一家超過百年歷史的老店。不同於許多百年老店都是以吃傳家,金樹山珠寶以銀樓起家,是全台歷史最悠久的金銀鋪。

從過去地方性銀樓,第三代當家、今年七十一歲的許勝三轉型高級珠寶設計,更另創副牌﹁DR」進軍百貨公司,現在全台共有九個櫃位,年營業額達兩億元。

母親接手,打響「金樹山」走進店內,滿室璀璨閃耀的珠寶首飾整齊排列在展示櫃內,店內高掛一匾額,「金樹山」三個字以金漆寫成,氣勢十足。「這是之前獲選 台灣百年老店頒發的證明啦!」許勝三笑著說。這位金樹山第三代接班人,三十八年前從母親許黃玉女手中接下金樹山經營棒。商學系出身的他,非常明白若要做出 好成績,就要明確定出市場區隔性。

一八九六年,那是個尚未有店面營業的時代,金樹山第一代創辦人黃苓背著藤籃,裝滿打金所需的工具,在台南鹽水一帶拜訪大戶人家,為人製作嫁妝首飾。「當 年,幫有錢人家打造金飾是包吃包住的,可是工資卻很少。」許勝三說,所以黃苓當家的時代並不賺錢,也沒有金樹山的名號。

直到第二代許黃玉女接班,從小協助父親編綁珠花飾品的她,本身也學得一手打造金銀飾的好手藝。接班後設立店面,取名「金樹山」,為金樹山日後幾十年的輝煌打下基礎。

「以前祖父幫人訂做飾品,我母親開始買金子自己製作販賣,因為這樣才有錢賺。」許勝三回憶,母親總是不厭其煩地編織珠花飾品,監工店內精緻的金銀首飾,每天在店內看著父母做生意,耳濡目染下,許勝三從小就十分有商業頭腦。

「讀商是我的興趣,另一方面也是母親的期盼。」許勝三說,因為父母只有國小二、三年級的學歷,識字不多的他們,因而期盼孩子能吸收更多的知識。許勝三與另外五個兄妹也很爭氣的,擠進當時名額稀少的大學窄門。

一九五八年考上淡江大學商學系,許勝三的商業頭腦開始運轉,看準當時原文書沒有版權,因此委託國外親戚寄來課堂用原文書,再送至出版社印刷販賣,曾經一度成為北台灣大學生原文書的最大供應者。

做高檔珠寶,與同業區隔畢業後,當時南部電視轉播興起,商業雷達敏銳的許勝三預見這會是個廣大市場,於是到嘉義開設當時最大的家電行,精準的預測讓他大賺一筆;這時的許勝三,絲毫沒有任何接班的意思,直到七年後,母親找上他,要他接管家業。

「因為其他人都不願意接,所以母親就找我。」許勝三說。學過市場分析的他告訴母親,「我先回去觀察兩個月,如果這個行業可以做,我再接;結果真的還不錯, 於是我就收掉家電行,回台南接﹃金樹山﹄。」一九七三年,許勝三才三十三歲,正式接管金樹山,第一件事就是訂出市場區隔。「我一回來就決定做高檔珠寶,與 其他銀樓作出區隔。」許勝三說,當時的銀樓主要以金銀飾品為主,可是專做黃金生意是賺不了多少的。因為黃金都是由公會訂定公定價,一錢頂多賺一、二十元, 於是許勝三開始增加鑽石、翡翠、紅藍寶等高價珠寶,甚至自己出國尋找貨源。

身為寶石門外漢的他,為了增添自己的專業知識與鑑定能力,花了一年時間攻讀美國寶石學院GIA(Gemological Institute Of America)函授課程,確定有足夠的能力後,許勝三飛往香港,尋找有信譽的廠商,親自挑選商品回台。

寶石品質有了保障後,許勝三的下一步是加強珠寶設計。他找來台南南化鄉的學生,交給他們國外高級珠寶設計的圖片,要求他們照圖片中的設計,一模一樣地做出來;因為沒有經驗技術,一個簡單鑽戒設計,就要花上一個禮拜臨摹仿造,才做得出來。

加強設計感,創事業巔峰成功做出設計後,許勝三將成品寶石以外的台座鑄成模型,「有了模具,以後人家要做這個樣式就方便了。以前手工刻要花好幾個小時,用 模具一下子就出來了,再鑲上寶石,省時方便,這樣才會賺錢!」雖然有了模具較為方便,可是鑄一個模具,至少要賣出五個成品才能回收成本,金樹山生意好,所 以得以用這種方式,其他銀樓幾乎沒有使用。

以前模具還得送至香港請專業師傅鑄造,簡單一個戒指台座,造價就要一萬元,所費不貲。為了省成本,許勝三特別送一位師傅到香港學習鑄模技術,「自己打模的 成本少了一半。」為了做出金樹山特色,許勝三將電器行的獲利,大筆投入人才培訓與寶石採購,這些投資價值也反映在日後的銷售成績上。開賣鑽石後,金樹山的 營業額比當初僅販售金銀飾品的業績上升十倍,成功做出市場定位,這是金樹山巔峰的一刻。

從無接班意願到接班,許勝三很清楚如要培育接班人,就要從小開始教育,許勝三的兩位女兒,看著父親做生意,自然而然也對家業產生興趣,長大後兩位女兒先後 前往美國GIA研習寶石相關鑑定課程,大女兒許春砡與丈夫甚至還獲得GIA寶石設計資格,現在專門負責金樹山的寶石設計。

二○○○年,金樹山正式進軍百貨專櫃,成立副牌「DR」,開闢不同於金樹山本鋪的年輕客群,更引進義大利、法國珠寶設計師創作,以簡約低調的彩色寶石飾品吸引年輕族群目光,再度與本鋪傳統風格區隔出來,現在DR的年營業額可達二億元,是金樹山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我們能夠做這麼久都是因為『誠信』兩個字。」許勝三回憶,從小母親便對兒女耳提面命,不論做什麼,誠信絕對不能忘,「就是因為我們謹守誠信,顧客對我們 完全放心,有好多客戶都是家庭三代,全到金樹山購買首飾。」金樹山,這個名字是許勝三父親所取,「樹代表扎根土地,所以我們這座山的金銀樹穩穩扎根,得以 綿延百年。」現在大女兒與丈夫已全心投入這百年家業,問起何時退休,許勝三笑說,「我的母親看店看到九十歲,我至少也得到八十歲啊!」店內匾額下,一個透 明櫃完好保存第二代當家許黃玉女編織的珠花飾品,名為雙鳳牡丹的珍珠頭飾,將繼續陪伴金樹山走向下一個富貴百年。

金樹山 Profile

創立:1896年

創辦人:黃苓

負責人:許勝三

年營業額:2億元

金樹山

長青心法

不變心法:誠信

三變心法:

1.增設鑽石、翡翠高價珠寶,做出商品差異化。

2.鑄造飾品台座模具,快速鑄模成功取代幾小時人工雕刻,節省時間人力。

3.除鞏固在地既有顧客,更開創年輕副牌,開發全台各地新客群。

金樹山百年大事紀

1896年 開始於台南鹽水,創辦人黃苓背著一個藤籃打天下。

1912年 第二代許黃玉女改流動攤販為固定店面, 金樹山招牌正式掛上。

1979年 第三代許勝三從母親手上接棒,將傳統銀樓模式轉型高價珠寶設計,是金樹山黃金時代的開啟。

2000年 創立副牌DR珠寶,進駐百貨櫃位,開發年輕族群市場,營業額達億元。

2002年 榮獲美國寶石學院GIA頒發G.I.A. G.G家族獎, 肯定金樹山珠寶專業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619

一代梟雄東莞暴 斃羅兆輝最後買賣

2011-1-27  NM




曾坐擁廿億身家的地產界神童羅兆輝,他的傳奇一生,終於在本週一下午正式落幕。

週一下午三時多,羅兆輝正在東莞常平一所律師樓辦理買賣手續,就在簽字一刻,突然暴斃。

本刊記者趕往常平,聯絡他臨死前一刻接觸過的相關人物,原來他臨死前正完成一宗內地房地產買賣交易,涉及一百六十萬人民幣。

神童輝一生像過山車,經歷大上大落,由籍籍無名的地產經紀,搖身一變為上市公司主席及坐擁廿億身家,更是城中超級富豪彤叔及大劉的好友,與城中女明星過着酒色財氣的荒淫生活。但一場金融風暴,將他打回原形,自此他經歷破產、吸毒、自殺、被捕及坐監。

○九年年尾被迫屈居東莞的他曾透露欲東山再起,可惜還未能重振「神童輝」神話之前,客死異鄉,享年僅四十七歲。

成也地產,死也地產。

週一下午,有消息傳出羅兆輝在東莞暴斃,但至於他的死因一直存疑,有傳他死於自殺,更有傳他死於吸毒過量。

本刊記者即時致電羅的大陸手提電話,竟由聲稱為羅兆輝男友人接聽,他證實了羅兆輝死訊。記者之後再致電羅的前妻鄭黛芬,她憂傷地簡短回應:「我哋唔想咁高調,佢啱啱走咗。」

根據常平派出所公安人員證實,週一下午三時十五分,接到一名港人黃先生的報案,稱四十七歲港人羅兆輝在常平大道的一間律師樓內暴斃,當時羅正辦理一宗常平的物業買賣手續,與他同行還有一名內地女子。公安透露,羅兆輝死於心肌梗塞的突發性心臟病,初步看死因無可疑。

律師樓死前一刻

記者立即趕赴羅暴斃現場的常平律師樓,據當時有份在場目擊羅兆輝死前一刻的律師助理小何表示,羅是由地產代理轉介到律師樓的新客。週一下午約二時十五分,羅與一名打扮入時,年輕貌美及操普通話的內地女子前來辦理買樓合約手續。

他回憶羅兆輝當時穿着黑色大褸、拖着該名大陸女人進律師樓時,神情並無異樣。「開頭講解合約內容時,羅先生都沒什麼,後來見他面色越轉越白,之後佢隻右手 一直震,有啲唔正常,到一簽完合約,佢一企起身,就成個人碌落地,用雙手按住個胸叫好痛,不夠一分鐘,他就突然昏迷,怎樣也叫不醒 ……」小何回憶說。

內地女友搽油失救致死

他說律師樓的同事面對突變,房中各人均不知所措,起初還以為羅只是暈倒,而羅的同行女子,即從手袋拿出藥油替羅兩邊太陽穴搽抹,但一直無效,羅依然昏迷不醒,約過了三、四分鐘,羅的女友人便慌得致電其他友人前來幫手。

「過咗十幾分鐘後,成十幾人衝上律師樓,個個意見多多;卒之最後都要打電話叫救護車。咁樣又過了十幾分鐘。救護人員嚟到搶救咗十幾分鐘,最終都救唔番。」 何領記者到當時羅死亡現場,房內還剩下當時羅兆輝穿着的一對黑皮鞋及暗花襪,還遺留當時律師樓人士及朋友搶救他時用的毛氈及藥油。

救護員證實羅死亡後,公安立刻到場處理案件,證實羅兆輝死於「心肌梗塞」,羅的遺體之後送往東莞牛山殯儀館等候火化。

完成最後房地產交易

據知,羅兆輝到該律師樓是辦理一宗內地房地產的買入合約。

負責是次地產交易的房地產代理謝靜表示,羅是由一位姓丁的港人熟客介紹給她,該宗交易是羅以一百六十三萬人民幣,購入一名文姓內地人,在常平東田翠湖灣的一個約二千四百呎的單位。

「羅先生之前已交付了八十萬人民幣,餘額八十三萬,應該是在他簽了合約之後再一筆過付清,想不到他一簽完合約就昏了過去。」謝靜回憶說。

謝表示當時她也在場,目擊羅兆輝死亡經過,亦心有餘悸,但從不知羅曾是香港富豪。「我不知他的來頭,見他的打扮,與一般常到常平尋歡的港客無異,直至佢死 去,他的朋友不斷叫我不要亂說話,又話羅兆輝是香港名人及大有錢佬,仲叫我上網自己查吓。」語畢,謝反過來追問記者有關羅兆輝的底細,還抱怨他既是香港富 豪,未成交前就不要不斷催促謝向賣家壓價。

生前做慣過億物業炒賣的羅兆輝,估不到臨終前的一宗交易僅是百多萬元人民幣的住宅單位。

一生大起大落

1964年:出生,祖籍潮州,曾入讀名校聖芳濟小學,自言不滿被老師「屈」他偷竊,故自行退學,淪為街童。

1978年:十四歲便出社會工作,曾任雜役、推銷員及旅行社跑腿等。

1985年:加入專收購舊樓的中環滿通地產任地產經紀,由於成功令多個舊樓業主放盤,一年間便晉升經理。後轉到置業顧問行豪宅部,令羅結識不少商界中人。

1988年:成立皇爵集團,專營玻璃幕牆、建材及炒樓等地產相關生意。

羅與「炒鋪專家」陳國慶合作炒賣北國怡安中心十個鋪位,賺了七百萬元,是羅的成名傑作。

1989年:買入西環寶柏中心地皮,進身發展商行列。

1991年:以一億四千萬向鄭裕彤購入剛發生火災的尖沙咀重慶大廈,並重新裝修,兩年後以六億八千萬沽出,賬面勁賺五億四千萬。年僅廿七歲便被財金界冠以「神童輝」的綽號。同年與鄭黛芬結婚,搬進山頂峰林閣,至九七年正式離婚。

1994年:收購上市公司東方紅,並成為公司主席,更邀李嘉欣做代言人。買入星光行多層樓面,其後更買入南北行,當時羅身家已達兩億。

1996年:一擲逾十億,購入旺角西洋菜街剛結業的中僑國貨舊址,後改建成以售賣數碼影音產品為主的商場星際城市。其後再拆細賣出勁賺,高峰時估計羅身家達二十億。

1997年:受金融風暴拖累,多個物業成交爛尾,身家大縮水,終要將東方紅售予「殼王」陳國強。

1998年:以二億向陳國強購入東方紅地產,並易名為金匡企業。

2000年:年初辭去金匡主席一職,但受錢債困擾,於遊艇上燒炭自殺,雖奇跡獲救但卻變得精神失常,更沉迷毒品。

2002年:腮邊生大毒瘡,受到傳媒高度關注及追訪,後由任港秀陪同,到巴黎做割除頸部毒瘡手術。

二月,大爆與女星名模的風流性史。

十月,因未能償還四千多萬債項,被銀行頒令破產。羅後來經常在澳門「打躉」。

2005年:一月,羅與三名內地女子在澳門新世紀酒店內,因涉嫌從事販毒、藏毒及吸毒而被澳門司警拘捕,後准保釋候審。

2007年:三月,羅因販毒、藏毒及吸毒罪名成立,判刑一年零九個月及罰款一萬元,緩刑兩年,當庭釋放後,自此避走東莞。

2011年:一月,羅在東莞常平富鴻大廈一家律師樓內因心臟病發猝死。

東莞東山再起

其實,○七年羅兆輝因在澳門藏毒罪名成立,幸被判緩刑兩年後,即避走東莞。本刊記者○九年在東莞常平找到隱居多時的他,他表示選擇東莞,是因為那裡有得蒲有得嫖。這位落難富豪,當時在東莞仍不脫一派愛嫖及愛賭的作風。

當時,羅住宿在東莞一間熟人的酒店,平日到常平一間茶餐廳打躉及與友人玩「鬥地主」的啤牌賭博遊戲;入夜,羅經常與友人聯袂到常平加州紅卡拉OK尋歡,有時則找街上的流鶯玩樂,總之,羅當時的生活依舊是酒色財氣。

不過當時羅已表明雖然自己一直有濫藥習慣,但從不曾放棄搵錢大計,「我依家成日都high嘢o架啦,所以有時唔係咁清醒,不過我知自己做緊乜嘢,近排睇住內地房地產,一定可以賺大錢。」

不過從當日羅臨死前的買賣合約所見,羅兆輝在東莞報住地址寫上「中國香港」,在東莞似乎並沒有一處定居住址,○九年年尾採訪羅兆輝時,記者見他長居於常平的好運酒店,該酒店職員卻指他已三個月沒交付過房租,近日羅已搬往另一間酒店暫住,依舊欠租,生活非常潦倒。

風流女星史

鄭黛芬:鄭為羅一生唯一的合法妻子,(正室) 九一年結婚,九七年六月正式離婚。但盛傳九八年二月復合,更結伴出席車展活動。

伍X敏:為羅公司一名女翻譯,並誕下一名私生子,於羅生活沉淪時仍不離不棄,可說是羅背後的「女人」。

孫佳君:九四年結識,九五年正式拍拖,其間二人拍下多張親密照片。羅在○二年向傳媒大爆與孫之關係,二人關係在○○年已結束。

任港秀:○二年全程陪伴羅到巴黎治療毒瘡。

劉嘉玲:被拍下於街頭吻別照片,九九年又被目睹二人同往大馬。

張文慈:盛傳羅藉東方紅主席名義結識張,並力追女方。

麥家琪:與羅同遊加拿大,麥後來稱︰「佢(羅兆輝)個個都追o架啦,點知佢係咪追我?」

Maggie Q:被拍得與羅一同出海及到南丫島食海鮮,二人其後亦承認為朋友。

梁敏儀:獲羅邀請出海玩樂,盛傳二人秘密交往數月。

樊亦敏:因參選港姐而認識羅,盛傳二人秘密拍拖長達五年,羅亦公開視樊為紅顏知己。

妻子最後通電

避走東莞後,羅兆輝最後一次出現在香港,是去年七月現身在小西灣一個商場,當時頭髮蓬鬆的羅,似乎認不得人,神情異常呆滯。

週二早上,記者再致電羅的前妻,她語氣平靜說:「件事嚟得太突然,尋日中午還跟他通過電話,點知……佢父母都知道佢死訊,我哋想低調處理,至於安葬响大陸 定香港,依家都未有定案,佢細佬(羅兆華)已上咗東莞處理佢身後事,所以我同老人家唔會上東莞。」羅兆輝前半生享盡榮華,身邊亦女人無數。○二年二月,他 向傳媒大爆自己與眾女星及名媛的荒淫穢史,女星如孫佳君、袁詠儀、劉嘉玲、麥家琪、Maggie Q及名模Danielle等都與他扯上關係。不過臨死前的一刻,他與前妻通了最後一個電話,互相問候,然後,突然暴斃,四十七歲「神童輝」的神話結束。

地產神童大起大落

本週二中午,記者在澳門賭場找到曾一度在澳門接濟羅兆輝的吳偉(街市偉)訪問,他一聽到羅兆輝死訊,即時打了個突:「吓!真係唔知喎。自從佢離開新世紀酒 店後,我哋已失去聯絡 ……」街市偉隨後更道出當年羅兆輝離開澳門的真相:「當年成日傳話我趕走佢,實情係佢想走,因為佢一直想東山再起,佢知道香港同澳門已冇機會俾佢發展,所 以佢先走返內地,當中完全唔涉及我哋兩個人有乜嘢恩怨。」

街市偉惋惜表示,羅兆輝為人絕頂聰明,只是在燒炭自殺後才表現遲鈍。「估唔到咁後生就過身……」街市偉語帶哽咽。

而地產界人士對羅兆輝的突然離世都感到驚訝,並表示他已有四、五年沒在香港地產界蒲頭,宛如消失。他當年好友、華置聯行行政總裁古劍輝說,羅兆輝迴避不見 人:「佢之前燒炭出事時,我有打電話俾佢傾偈慰問吓,但後來搵佢,佢已經唔聽電話。以前佢好正常o架,唔係大家見到咁癲。佢性格開朗,思想敏捷,做交易決 定好快,而且為人疏爽,地產富豪個個都好鍾意佢,無人批評佢,後尾變成咁真係好可惜。」

據知半年前他開始租住小西灣藍灣半島,對樓市仍然敏感,「我哋問過晒啲行家,都話無做過佢生意,我哋估計係佢啲富豪朋友以公司名義幫佢租。佢經常一個人喺 樓下商場出入,行過地產鋪都會望吓display,留意吓價錢,跟住就會行開食支煙。」該區一名經紀說。平時羅則返大陸在東莞活躍。

廿歲出頭闖天下

終年四十七歲的羅兆輝,堪稱地產界傳奇,有不少經紀當他偶像般崇拜;他由一個籍籍無名的地產小經紀,經十年打滾進身富豪行列,與多個超級富豪相熟,成為億萬上市公司主席,卻在九七年金融風暴後慘遭沒頂,永不超生。

十四歲便出來打工的羅兆輝,曾做過雜役及推銷員。八五年,他二十一歲轉行經紀,及後轉投到置業(Land Power)顧問行豪宅部,專門服侍貴客。其實羅兆輝母親家世也不弱,終審法院常任法官包致金的太太鍾倩薇便是他的阿姨。他透過在鍾永賢律師樓做師爺的舅 父,認識富商蔣震女兒、做歌星的蔣麗萍,再由蔣介紹細劉劉鑾鴻及大劉劉鑾雄予他認識,成為人生轉捩點。

「當時羅兆輝同大劉仲係生疏,但佢好聰明,他搵人打聽到大劉幾時生日,又知佢鍾意古董,所以買咗件值二十幾萬嘅古董送俾佢。當時大劉對呢個地產經紀好好奇,向身邊人打探後,說:『下次食飯叫埋佢啦!』自此兩人開始熟絡。」一名地產發展商回憶說。

與富豪關係密切

鄭裕彤:九一年,鄭裕彤將重慶大廈商場售予羅,造就羅成為「神童輝」,自此羅一帆風順。羅在人前人後均說鄭是其大恩人,更稱呼鄭為「彤哥」。有傳鄭在羅三十歲前,亦把羅當作兒子般善待。

劉鑾雄:羅稱呼大劉為「大哥Joe」,傳聞羅得大劉提攜,才能接近如彤叔般的超級富豪。劉更一直視羅為細佬。

李嘉誠:羅狂晒獲李嘉誠照顧,羅更自言他曾擁有的慳電機公司Legend Power,李佔有一半股份。羅又稱李曾為他選購尖沙咀港景峰的單位,更指李贈送法國干邑給他。

楊受成:羅在遊艇燒炭自殺後,楊受成曾高調到醫院探望,羅表示在他心目中,楊對他十分好。

「街市偉」吳偉:羅經常向人提及吳是他的恩人,過去曾借吳四千萬應急。羅破產後常在澳門「打躉」,其間大部分時間入住吳的新世紀酒店,羅更黐飲黐食。在羅因販毒被捕後,街市偉直言一定會幫他。

一鋪賺四億

其後他憑着口才和聰明才智,周旋於老闆之間,每當老闆叫去夜總會,他都會即時問朋友借錢陪老闆玩;陪富豪鋤弟時,手揸靚牌都不出,故意輸給老闆。「佢叫老 闆買樓有生意要預佢一份,錢唔使出住,後數囉!」羅兆輝幫老闆摸貨成功,才分回一成作佣。到八八年,不甘打工的羅兆輝成立皇爵集團,承接相熟老細的柯打, 做玻璃幕牆及鋁材工程,自己亦拍住老細短炒物業,其中一位持有大水喉的老闆正是劉鑾雄,羅在人前人後亦稱他為「大哥Joe」。

八九年他購入西環寶柏大廈地皮重建,大賺七千萬,又於九一年在大劉支持下,以一億四千萬買入另一老闆鄭裕彤的尖沙咀重慶大廈商場,重新裝修並改名意法日廣場,賣給力寶和明珠興業,一鋪淨賺五億二,令他聲名大噪,「地產神童」之名霍然而起。

鍾情龍珠漫畫

掘到第一桶金,羅兆輝即買樓買車,出入排場宛如大富豪,「佢即時買咗山頂柯士甸山道大屋,又買Bentley等名車,將所有嘅錢『浮晒上面』,連保鏢都請 埋!」該名地產商說。他想與富豪朋友如大劉、鄭裕彤等看齊,不想永遠做「別人的o靚」。九四年他剛滿三十歲就收購上市公司東方紅的三成股權,成為上市公司 大老闆。至九六年間他享受着富豪級的巔峰生活,埋堆玩的富豪朋友除了劉鑾雄外,還有鄭裕彤、楊受成及周星馳等,擁有勞斯萊斯、法拉利、保時捷等十多部名 車,又以四百萬投得「七十一」號車牌,及由公司花四百萬美元訂購七十五呎長遊艇,並以三千萬買入山頂道七十一號準備重建自住。

據知當年他與輝煌物業董事伍宏進十分老友,兩人都愛睇《龍珠》漫畫,故先後買入兩隻馬,一隻叫「杜拉格斯」,一隻叫「格古樂」,每次出馬都齊齊入場。本週 二記者致電伍宏進,他顯得相當避忌:「噚日(本週一)已有人通知我佢走咗。當然我好感慨傷心,但我想低調啲,以前嘅事唔想再講。」

樓市火紅意氣風發

九六年是羅兆輝事業的高峰,正值樓市起動之時,羅兆輝轉投炒鋪行列,短短一年就參與六單共三十三億元交易,其中最出名是與劉鑾雄合作,以十億購入中僑國貨 油麻地及旺角舊址,再拆散賣出,勁賺四億元。這時的他最高傲自大,某次在灣仔設宴招呼友人時,侍應問他有否興趣食蛇羹,他突然大罵侍應:「一定個個鍾意食 蛇嘅咩!」一名代理行董事亦憶述說:「我哋個個叫佢『大官』,當年同佢講赤柱有間做餐廳嘅鋪放盤,要三千萬,佢諗都唔諗就話要,價都唔講,話第二日簽約, 但到第二日又唔記得,不過佢好快又再應承,但唯一條件係個鋪要交吉,因為佢要搵自己廚師去煮嘢食,明言『用來溝女o架嘛!』」而最離奇是他買入的交易,都 很快有人搶住要,「好多有錢佬,如穩打穩紮半退休嗰啲,捱幾十年都無佢炒幾年賺得咁勁,覺得佢人夠紅夠旺,所以想『黐』吓佢啲旺氣,信佢嘅貨一定掂!」當 時羅兆輝的寫字樓在香港仔田灣,有一個家廚幫忙在羅兆輝一邊傾生意時,一邊在旁表現烹調。

屋漏兼逢連夜雨

羅在樓市高峰期炒落廿億元物業,負擔沉重,故欲透過東方紅向富豪老友陳國強,購入國際德祥借殼上市。他並將東方紅股份按予銀行套現再購入物業,豈料九七年 十月股災,樓市逆轉時,準買家撻訂,他手上物業頓成蟹貨,不單責死現金,還要撲十多億元尾數完成交易,而東方紅股價大跌,銀行追債,亦令他倒瀉籮蟹。

本來他可以撻訂不買國際德祥,但賭性強的他賭完一鋪又一鋪,結果勉強完成交易後,一個月便要將國際德祥與東方紅連仔帶乸一併賤價賣回給陳國強。其後他力撐翻身,向視他如契仔的鄭裕彤借二億元贖回國際德祥控制權,易名金匡。

不過他炒鋪多年借落的過億街數難清,各方追債官司如雪花飄至。他多晚唔瞓諗計,為金匡引入日本慳電機,又找來長江基建及和黃當投資者,但國際德祥股價最後 都只是「死貓彈」,○○年他辭去金匡主席一職,同年被申請破產。諗唔通的羅兆輝,面對不到自己的失敗,於○○年十二月的冬至日,在自己的遊艇上燒炭自殺。

兩日後他甦醒,一段時間後復元,竟然變為癲喪,爆富豪淫行,被頒令破產,在澳門藏毒被捕,最後在東莞落腳,本週一突然離世,生命雖然短促,卻充滿傳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894

一代首富孤清上路

2003-6-26  NM




經營時間廊、眼鏡88的寶光實業 主席黃子明,於前週日心臟病發辭世,終年八十六歲。以代理精工錶起家的黃子明,曾是泰國首富;九四年他的身家近三百億,多過長實主席李嘉誠。他的大仔創保 和三仔創山,於八十年代在港組織精工和寶路華足球隊,風頭十足。然而在上週日的喪禮上,卻甚少商界、球界名人致祭,冷清的場面,反映黃子明家族,早已風光 不再。十多年前,黃子明把在香港和泰國的上市王國,交棒到第二代,創保、創山兩兄弟卻大搞泰國地產以及曼谷高架鐵路,一場金融風暴,令黃家上市王國幾乎沒 頂,現今只剩零頭幾億元。黃家後人更因此淡出香港,隱居泰國。位於九龍塘又一村的黃家祖屋,已丟空一段日子,牆身佈滿青苔,鎖着大門的鐵鏈亦已生銹,屋內 泊着一部掛着「CM8」的勞斯萊斯,亦已封塵。黃子明晚年已定居泰國,數月前他突然心臟不適來港就醫,豈料與家人就此成永訣。上週日,六個兒子,包括大仔 創保和三子創山,替父親在沙田寶福紀念館設靈。靈堂外放滿鄭裕彤、霍震寰等商界中人致送的花牌,但出席喪禮的達官貴人,卻寥寥可數,前來致祭的,大多是專 程由泰國飛過來的商人。至於昔日常伴在黃創山兄弟身邊的明星足球隊員如曾志偉、譚詠麟和陳百祥等,一概不見踪影。喪禮上黃氏兄弟顯得甚為平靜,經常低頭沉 思;直至瞻仰遺容一刻,創保和創山才按捺不住,不停以紙巾拭淚。喪禮過後,黃子明的遺體隨即運回泰國曼谷安葬。其實黃子明家族本來早已被人遺忘,這次黃子 明高調在港舉殯,才喚起大家的記憶。

創辦精工、寶路華球隊一九二一年出生的黃子明,祖籍潮州普寧,十多歲時到泰國打工,一位潮籍米商說: 「黃子明初到泰國時在米倉做打雜,搬米、掃貨倉乜都做。」二十六歲,他與友人在曼谷合辦通城錶行,六十年代初轉戰香江,成立寶光實業,以代理精工錶打出名 堂。至七十年代初,寶光還生產鐵達時及寶路華兩隻瑞士名牌手錶。同時期,黃子明另創立華基泰,代理運動鞋Puma及Lotto,生意愈做愈大。寶光及華基 泰,更分別於七二年及八八年在香港上市。黃子明共有六子六女,六個兒子以創字排名,依次序為「保江山志增華」。其中大兒子創保及三兒子創山,最為香港人熟 悉。二人涉足足球界,先後創辦精工及寶路華球隊,在當時屬足球班霸,至今仍為球迷所津津樂道。黃創山又與譚詠麟、陳百祥等明星,開設木偶餐廳和天天漁港。 黃創山一友人說:「黃創山最欣賞胡國雄,鍾意佢打波好似泰國人打泰拳咁,夠搏命,又夠狠。」喜歡出海打魚的黃創山還擁有過百呎長的遊艇。

押注泰國地產累事八六年,黃創保、創山兩兄弟由足球轉而對做生意情有獨鍾,黃子明於是將自己兩家上市公司寶 光及華基泰,以及泰國地產項目給他倆打理,結果兩兄弟弄垮了老父辛苦建立的多年基業。原來黃子明早年在泰國曼谷,低價購入龐大的地皮,接棒後兩兄弟就大搞 房地產,黃創山負責泰華榮公司旗下的衞星城市——泰金城項目,還請來高爾夫球高手設計球場。而黃創保則負責另一公司曼谷置地的通城新都住宅。其時兩公司又 不斷買地發展,土地儲備達一億七千多萬呎,相等於九十七個維多利亞公園。兩兄弟在泰國還沾手基建,競投高架鐵路、電廠、有線電視等動輒過百億項目。

身家勁過李嘉誠九十年代初,泰華榮和曼谷置地在泰國上市,成為當地最大的兩家上市公司; 連同香港的寶光實業和華基泰,市值達六百億港元。黃子明亦一躍而成為泰國首富,而長子黃創保更成為泰國國會的委任參議員。當時在華基泰任董事總經理的周光 暉說:「全盛時期,黃家的身家同英女皇平排。九四年《Fortune》雜誌計算黃家的身家有三十五億美元,而李嘉誠有三十三億美元。」最風光時候的黃子明 亦毫不吝嗇,不斷捐錢予潮州家鄉。前全國政協莊世平憶述說:「佢好闊綽,不斷喺家鄉捐錢起學校呀、醫院呀,鄉民都好感激佢!」現時在香港大學的明華大樓, 也是紀念黃子明和太太莊麗華,在九五年捐五千萬元成立教研基金而命名的。

上市旗艦擱淺可惜,自九五年開始,泰國經濟放緩,再加上九七年金融 風暴、泰華榮和曼谷置地的形勢,一日差過一日。土地大幅貶值,令兩公司不斷減值撥備,而一擲千金經營的泰金城和通城新都,因泰國人不喜住在大型屋苑而長期 丟空,虧蝕嚴重,兩間泰國公司相繼陷入財困。至於高架鐵路及電廠,亦因財困無力完成而最終易手。香港方面,寶光實業與華基泰同樣令人失望。九七年,華基泰 因持有三成泰華榮而被拖累,全年蝕二十五億,要債務重組,最後還要拱手讓予他人,成為現時的御泰國際。而寶光的業績則更慘,寶光將九四年以二十一億元摸頂 價購入的尖沙咀達時廣場出售,虧蝕十一億,令九七年全年共蝕二十七億五千萬元,刷新當年上市公司勁蝕紀錄。此後,黃家在香港愈來愈低調。華基泰易手後,現只剩下一間上市公司寶光,經營眼鏡88和時間廊等零售業,並由五子創增打理,但因積弱已久,去年度仍蝕九百多萬元。至於泰國兩家上市公司仍未止血。三間公司加埋,市值不及十億元。而家族中人也大多移居泰國。這次黃子明喪禮過後,相信黃氏家族又再次為人所淡忘。

黃家上市公司

@請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47

第一代互聯網老兵再創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7/960944.html

同十多年前,雷軍、丁磊、王志東、朱威廉等第一代互聯網「老兵」現在又走上了創業之路。

嚴格說來,他們並非都是連環創業者。

與此同時,與十多年前他們創業的外部環境和中國互聯網產業環境相比,一切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行業大格局基本已定,新的創業嘗試門檻提高,突圍做大越發艱難。但經歷過中國互聯網業最初的「浪漫期」,這些曾以硅谷文化為旗的創業老兵多數仍懷揣理想夢境前行。

創業者再出發

金山董事長雷軍的經歷幾乎可作為20年來中國IT互聯網業的演進圖譜。

20年前,他參與創建金山,經歷軟件業崛起及向互聯網過渡的階段,2007年金山上市後離任CEO。新世紀初投資B2C電商業的卓越,2004年後 賣給亞馬遜。此後他轉型成為天使投資人,在電商、遊戲媒體、移動互聯網應用等領域投資了凡客、樂淘、多玩、優視科技等眾多公司。

現在儘管他又重回金山軟件出任董事長,但把更多時間投向了去年創立的新創業公司小米科技。前期推出手機操作系統和一眾應用軟件後,這家公司即將推出自有品牌手機,打算構建與蘋果相似的垂直整合業態。

相比之下,網易CEO丁磊的新創業嘗試看上去則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儘管從未離開網易,如今常居杭州的丁磊卻把更多的興趣投向了傳統互聯網概念之外。

他養豬,養雞鴨魚,在杭州做紅酒莊和瓷器廠,似乎像個農場主。最近,他又力推照片定製打印。

此外,遊戲領域中,九城老闆朱駿也正努力催動其投資的美國RED5公司能早日成熟。失去魔獸之後,朱駿一直在試圖以全球投資方式進行「二次創業」。在他主導下,九城投資了這家前暴雪員工創立的新公司,目前已佔有87%的股權。

謝文眼下也正醞釀著新的創業計劃。這位1996年就涉足互聯網行業的行業「老人」,先後經歷中公網、聯眾、互聯網實驗室、和訊等網站的創業階段。在卸任雅虎中國CEO之後,他還在準備於Web2.0領域再做新的嘗試。

如果將再創業時間線向前推,就可以看到更多先行者們依舊在路上的身影。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朱威廉先後轉戰聯美傳媒、榕樹下、天聯世紀、暴雨娛樂,從傳媒漸次跨入網遊。

譬如王峻濤(老榕),這位親身經歷聯邦軟件、8848的中國電子商務先行者,如今還在守著自己的6688商城,在網上銷售茶葉、配飾、文房用品等文化產品。

又如王志東,早年創辦新天地、四方利通,作為新浪網的創始人站上聲譽頂峰。自被資方辭退離開新浪後,2001年創立點擊科技,在即時通訊、OA系統和遊戲平台領域再創業長跑至今。

這樣的創業老兵還有很多,他們覆蓋了中國互聯網起步至今的各種業態,並且仍在探尋這一行業演進的諸多可能。

以補償心態追夢

他們其實並不都是典型的連環創業者,但同樣被夢想所指引。

嚴格說來,連環創業這一誕生於硅谷的概念指的是創業階段成功後,創業者賣掉企業,重新投入創業,不斷探尋不同領域創新的可能性,始終追逐行業發展最前沿的可能性。

近來最為知名的連環創業者樣本是美國人伊萬·威廉姆斯。他在與人合夥創業期間,自行創建了博客網,2003年賣給了谷歌。隨後創立了播客公司,其間偶然又創立了大名鼎鼎的Twitter。

如雷軍,舊金山時代之後,他扮演的主要是投資者角色。丁磊更算不上,他從未離開並自稱近乎100%精力仍用在網易。王峻濤目前的6688也已持續多年演進不顯。

王志東、朱威廉、謝文看上去更符合其連環創業的定義。不過,相較之下,他們的接連創業應付前度創業失敗、失意而改弦更張的意味更重。

再創業先後、方向、意圖不同,但這群人卻有一點相通特質。時隔十幾年後,似乎懷著一種補償心態,這些重新上路的創業者多數延續著未竟的夢。

2007年淡出金山之際,雷軍曾邀請好友吃飯。據一位在現場的人士回憶,當時雷軍曾感嘆,十多年奮鬥仍未能攀上頂峰。

依其自述,在賣掉卓越,又退出金山之後,即便風險投資大獲成功,雷軍創業小米科技前,依然一度感到迷茫。他多次對媒體表示,借小米科技再創業是為了圓其18歲時的夢想:他想像喬布斯一樣也創立一家「世界一流的公司」。

一位經歷過創業階段的舊金山人評價說,雷軍再度創業一方面是其渴望不斷攀登超越的性格,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藉著移動互聯網起飛的機會,能夠與馬化騰、李彥宏等比肩。

而即便是一直統領巨頭網易的丁磊,也有著更新鮮的意圖。

有接近丁磊的人說,網易穩健守成多年,如今網遊業務佔這家公司收入比重90%以上,丁磊對於互聯網全行業的影響力較早年成為中國首富之際已消退良多。如今的丁磊,在一貫「並無驚人理想豪言」的作風之外,又多出了些許希望另闢蹊徑證明自己的想法。

丁磊自己也否認「不務正業」,他認為這是構建一個泛生活互聯網服務平台的佈局嘗試。

朱駿的網遊「二次創業」目的性則更為簡潔明晰。此前他曾向記者解釋稱,進行海外投資是為了再造一個魔獸,重奪失去的榮光,繼續衝擊網遊業頂峰之願。

非但是理想訴求的延續,再創業中,「老兵」們原有的志趣、風格也如基因般傳承。

如王志東一直喜歡做平台類產品,從「中文之星」中文平台、新浪內容平台,再到現在的Lava遊戲平台。

丁磊依舊是個實在的商人,不愛扎堆趕時髦。網易內部人士評價說,他對於各類業務的關注仍舊保持著此前的一貫風格:感興趣、利潤高、能掌控。

 

 

 

無法預測的未來

與中國互聯網發軔之初相比,第一代創業者們的再出發已面臨著截然不同的環境。

「那是中國互聯網的浪漫期。」親歷者謝文認為發軔之初的中國互聯網業有著濃厚的「程序員文化」和理想主義氣質。一些人深信互聯網即將改變世界,一些人則因自由跑馬圈地,在一片空白中構建版圖而狂喜。儘管當時的產品還很粗糙,但充滿激情、勇氣與想像力。

這些先行者們有著近乎一致的理念源泉:他們是硅谷文化在中國最早的擁躉,並一直受其指引。

雷軍和王志東曾多次提及被一本書改變一生的經歷。1986年,王志東被一本名叫《硅谷熱》的書震撼。1987年,18歲的雷軍也被一本《硅谷之火》吸引。

這兩本書講述的都是喬布斯那一代IT客們在硅谷發起技術革命的經歷,包括後來的連續創業者奇虎360董事長周鴻?,曾連續創立攜程、如家、漢庭的季 琦也都被喬布斯的故事所鼓舞。這是一個群體共同的偶像圖騰,喬布斯行事超越常規,偏執恪守理念,對完美細節吹毛求疵等性格鼓舞著他們。

丁磊也被蘋果「蠱惑」。上週他與本報記者交談時大談對蘋果的膜拜,盛讚其創業至今創新不斷。網易郵箱產品入口將被預置到蘋果IOS5中,丁磊對此欣喜不已。

不過時代已經更迭。博客大巴前COO、互聯網評論人士魏武揮認為,早年互聯網英雄不問出處,跑馬圈地更為容易。而眼下,互聯網行業格局已初步定型,創業基礎環境雖有明顯改善,但再度突圍做大甚至成長為巨頭卻已很難。

相比正在衝刺第一次創業長跑的年輕人們,老兵們畢竟經歷過十餘年行業、事業起伏,他們經驗更多,獲取資源也更容易些。但從容心態背後,首次創業時的激情能夠保留多少各盡不同。

謝文認為,其中有人已將現在的事業當成了單純的生意,如王峻濤;有人嘗試動作更多依附於興趣,如丁磊。依然固守著「浪漫時代」作風,積極謀求創新開拓的已並不多見。

雷軍算再創業典型,他幾乎回到了最初的創業狀態。雖然頂著一大堆公司的頭銜,但只要有時間他就天天到小米科技坐班。這家創業公司眼下每週工作日為6天,晚上九點以後才是規定的下班時間。

但永遠不要低估老兵們勇敢的心。社交遊戲開放商Zynga的成功也證明了互聯網並不只屬於年輕人。Zynga創始人平庫斯今年已45歲,此前在電信 業做過白領,成長經歷也頗曲折。一旦抓住社交網絡的機會,4年時間內,Zynga的營收從不到2000萬美元上升至6億美元,在IPO前夜估值已達200 億美元。

中國的互聯網創業老兵們或許都在等待這樣一個屬於自己的機會。而最有意思的是,對於他們再創業的未來,沒有人能夠準確地預測,正如十多年前一樣,正是極大的不確定性,成為他們再次出發的最大誘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38

年青一代有前途 左丁山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_sub/art_main.php?&iss_id=20110909&sec_id=12187389&art_id=15597542&cat_id=255&coln_id=22

八月三十日本欄提及在 Cipriani吃晚餐,有一枱人大聲講,大聲笑,嘈吵不堪,與餐廳的氣氛不符,講及「呢班八十後」,一位出生於 198×之讀者C來電郵抗議,指左丁山標籤八十後,甚不公道。
唔, 在餐廳大聲喧嘩者,當然不限於「八十後」,左丁山一次出席中貿林之飯局,新城市美心皇宮內一圍枱,全部貌似五六十歲以上,更加嘈到坼天,左丁山連中貿林講 乜都幾乎聽唔到。有一次在上海總會晚膳,隔籬枱坐咗十二位中年女士,聽佢地講說話,似足中學同學重聚,放到不得了,笑聲震天,搞到左丁山快快埋單鬆人,離 開之時,其中一位女士企起身講電話,先至發覺佢係疑似一位經常在名人娛樂版曝光嘅女士。不少香港人就係鍾意大聲講嘢,讀者C唔鍾意左丁山講「一班八十後好 嘈」,請明白左丁山無意針對任何特定年齡組別。
近來新聞報道上街示威,戴V煞面具撞門者,似乎都係八十後,有一日到某大私人銀行聽林奮強演講,一 位年紀較大、老闆模樣之銀行客戶講:「一啲中產八十後嬌生慣養,富二代八十後更只識去蘭桂坊,我公司一個都唔請!」此又是另一個常常聽到嘅「印象」,可能 人人都以偏概全,講得多就似係香港的八十後一無是處。實況當然並非如此,林奮強話 80後世代有沉默的大多數,皆努力讀書,努力工作,大有前途嘅,香港未來有黃金五十年,就靠晒佢地去接棒發力上。一啲學者認為今天之 80後展望將來,機會不如上一輩,難以買樓,故多焦慮。林奮強完全不同意,佢認為當今 80後之機會,仲好過佢嗰一代(按林奮強今年五十歲),前途無限,有實力兼肯做事之青年,將來會叻過佢!
口講無憑,有辦可以睇,林奮強請咗八個畢 業一年或剛畢業之 80後、 90後大學生同佢一齊做研究報告,位位幹勁十足,佢地來自本港地區名校/官立中學者多,只有一位出自國際學校,個個都係靠勤奮讀書上位嘅,同佢地傾偈,竟 然諗起自己做銀行 trainee搏殺嘅日子,香港下一代係有資格接班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66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c2388d0102e8jd.html
每一代人都要創造

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中國企業家》雜誌  2008年3月  作者 黃鐵鷹

 

 

  1987年香港股災:

  從千萬富翁到街邊小販

 

  1986年,我在深圳見到了十幾年沒見的小學老師。他是出生在印尼的廣東華僑,上個世紀50年代他剛從雅加達大學金融系畢業,響應祖國號召,同一大批東南亞華僑的知識青年跑到中國來參加社會主義建設。於是,他成了我在長春市安達小學讀書時的語文和數學老師。

 

  經歷了中國的反右、大躍進、人民公社、「文化大革命」,這個老師從愛國青年變成了三個孩子的父親。為了孩子能吃飽飯,1977年他帶著老婆和孩子來到香港。不愧是學金融的,他先從建築工人開始,幾年後就開始自己在家裡裝電子錶往大陸賣,後來深圳開放了,他跑到深圳辦了手錶廠。

 

  在深圳第一次見面,他給我一張名片,上面寫著深圳(香港)環亞電子集團公司董事長,他在深圳的工廠有一千多名工人,是深圳當時最大的電子裝配工廠之一。

 

  之後三年,我們沒再聯繫。1990年我在香港油麻地逛街,突然聽到一個很熟悉的聲音:十元兩件啦!十元兩件啦!我一回頭,有些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的老師站在三輪車上在大聲叫賣日本的二手衣服。怕他尷尬,更怕自己尷尬,不知怎的我沒敢上去跟他打招呼。正在一邊猶豫,突然有人大叫:「走鬼啦!」只見我的老師和其他幾個同樣賣東西的人,像瘋了一樣把衣服用任何人類都想像不到的速度塞進包裡,推著車子跑了。原來是市政管理人員來了,香港無照小販專門請人給他們把風放哨。

 

  從油麻地回來後,連忙找名片給老師打電話,所有電話都變成別人的了。第二個星期天我又去了,那天沒有市政的人來,老師的生意也很冷清,我鼓著勇氣上前跟他打招呼,本以為他會尷尬,可是老師畢竟是老師。老師跟我說:「我破產了,現在只能做這個生意了。見到你真好,如果沒事陪我聊聊天。」

 

  我問:「那麼大的工廠,是怎麼破產的?」

 

  老師說:「嗨!都是一個貪字。(19)86年香港股市瘋了,我看不少人賺錢,我這個學金融的雖然知道股市風險大,但還是忍不住進去了,結果越炒越大,最多一天能賺一千萬,我把工廠也抵押給銀行借錢炒股,哪承想(19)87年股災一來,我的資金一下子轉不動,房子和工廠都給了銀行。」

 

  我問:「師母怎麼樣?」

 

  「她現在在新蒲崗的一件製衣廠剪線頭,我們還借了一部分私人錢,這個錢總是要還的。好在這是香港,人只要勤勞就餓不死;只要餓不死,總會有機會。這就是人生。」快60歲的老師說。

 

  老師永遠是老師。從此我明白香港人說的:馬死落地行是什麼意思了。

 

  1987年的股災是香港人經歷的第一次股災,那是由美國股災引起的。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美國股市一天跌了22%,年輕的香港股市一個跟頭倒下了,連關了四天市,當香港股市重新開始後,香港股民的錢少了三分之二。有一大批香港股民像我的老師一樣破了產,其中大部分人永遠也沒有機會再回到股市。

   (評論:只要拿著好公司的股票,譬如匯豐控股、恆生銀行,即便當時賠了90%,賠得慘不忍睹,堅持不賣,熬到1990年也解套了,熬到1994年起碼賺100倍。笑到最後的都是極端樂觀主義者,不怕天塌下來的人。歷史不能重演,但規律可以重複。)

 

 

  1992年日本股災:

 

  跳樓的野村證券員工

 

  1990年,我到日本公出,順便去日本最大的證券公司——野村證券參觀。由於當時日本股市和樓市如日中天,股市比2007年中國股市還火,市盈率到了100倍,一些日本和世界的經濟學家紛紛說,傳統經濟理論對日本不實用,日本正在創造新的經濟規律。日本房地產更是不可一世,一個東京市的地價就可以買一個半美國。日本商人在全世界可牛了,到哪兒都像闊佬逛菜市場,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於是,日本人買了美國金融帝國的象徵——洛克菲勒大廈,買了美國電影的象徵——哥倫比亞電影公司,買了加拿大的森林,買了澳洲鐵礦,買了香港半山上最貴的房子,日本女人買了70%法國生產的LV手袋,日本男人成群結隊飛去泰國打高爾夫……

 

  接待我的是一個野村證券的年輕經理,他把我送出野村大樓時,站在大廈旁邊的台階上,指著那座新落成的60多層的花崗岩大廈,不無驕傲地說:「當今世界已進入信息經濟,這個大樓裡儲存著全球客戶的經濟信息,野村證券為了保證這些信息的安全,在這個樓下100米處有一個發電站,它可以保證野村證券在世界上發生任何事情都能正常運作。」

 

  可是不知怎麼回事,到了1992年日本經濟就不能正常運作了。日本股市從33000點,不到兩年跌到了11000點。房地產更是一落千丈,1990年還能賣一個半美國的東京,1993年竟然連一個紐約都買不起了。於是,日本企業紛紛從海外抽錢回國救急,不僅把洛克菲勒大樓折了一半價賣回給美國人,還把日本好幾個大銀行和保險公司也賣給了外國人。

 

  1995年,那位接待我的野村證券經理到香港出差,我請他喝酒,他很沉重地告訴我:現在日本企業也開始裁員了,自殺的人很多,特別是證券界,他手下一個前年才從早稻田畢業的人上個月跳樓了。電視台現在最熱門的電視節目是教人們如何省錢,比如教日本家庭主婦如何用燒飯的餘熱煮雞蛋。

 

  那一段時間,香港大街上的日本遊客少了,到高檔餐館吃飯的日本商人也少了。「經濟泡沫」這個詞第一次在我腦袋裡有了真實的感受。從此,這泡沫就經常跟著我了。

    (評論:大漲伴隨著大跌,這也是規律。)

 

 

  1997年香港股災:

 

  成為負資產的女秘書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來了,香港哀聲一片。本來1997年上半年形勢還好好的,樓市股市不斷創新高,人們排著隊去酒樓吃飯。我們公司開發的一個樓盤開盤賣樓花,買房的人需要前一天晚上去排隊。國內一個家喻戶曉的大歌星為了走後門買我們公司的房子,陪我們唱了一晚上卡拉OK。我公司兩個秘書近水樓台先得月,不用去排隊,每人花80萬港元交了三分之一首期買一棟房子,可是房子還沒住進去,泡沫就來了。樓價一口氣跌了三分之二,這兩位小姐那幾個月臉色難看得很,眉頭之間總擠出一個大疙瘩。原因是她們把已交了80萬首期的房子白白送給了銀行,為什麼?因為市場上同樣的房子,只值80萬;如果她們繼續供當時買的房子,就要再付160萬。

 

  那個剛來香港還不大懂香港規矩的明星火急火燎地找我退房,我說:「你看到門外那兩個小姐了嗎?她們是我們公司的秘書,在這個公司已工作10年。她們跟你一樣,也買了我們公司的房子,因此她們這10年算給公司做義工了。」

 

  我看大明星有點不明白,就解釋說:「她們工作10年,除去吃喝也就攢了80萬,交了這套房子首期後什麼都沒剩下,可是現在房子又沒了,這不等於白白給公司幹了10年。如果能退房,她們早退了。你沒看這幾天報紙討論嗎,很多人賣了李嘉誠的房子,現在變成負資產。有人說在這種特殊時期作為香港首富的李嘉誠應該網開一面,不要再追這些負資產的人所欠的房子餘款了。你猜這位首富李先生怎麼說?他說:香港是個重合同守信用、風險自擔的社會,你沒看到金融泡沫只能自認倒霉,因為所有人都沒看到。如果這個泡沫不破,你的房子賺一倍,我也沒理由跟你分利潤。」

   (評論:李嘉誠的話經典啊。賠了錢誰也怨不得,怨自己。)

 

 

  2000年互聯網泡沫:

 

 從3億元到有行無市的總經理

 

  亞洲金融風暴還沒過去,互聯網又來了。1999年末和2000年初,全香港的商人都好像瘋了。這次不同於以往,越是大商人越瘋狂,不管是搞地產,還是搞百貨;不管是生產電子,還是生產水泥的;不管是辦學校的,還是開夜總會的;總之全同互聯網幹上了,紛紛辦起了網站,紛紛註冊了名字帶有Cyber.com、Information.net的公司,紛紛向那些常青藤大學畢業生發出高薪聘書,紛紛與IT公司聯姻。我當時打工的華潤創業公司自然也不能免俗,雖然公司每年有十幾億淨收入,但因為同互聯網沒有關係,股價還不如一個剛創辦兩年的互聯網公司高。股東不干了,說:如果你們再不進入IT,就要找人收購。於是,我們只能絞盡腦汁往互聯網上靠,先是付了一筆天文數字的諮詢費,請世界最大的諮詢公司出主意,可是那些從美國飛來的高級腦袋除了給我們寫了兩大本資料外,任何問題也沒解決;其實他們也解決不了我們的問題,因為我們不是互聯網裡的蟲,我作為公司總經理當時連上網都不會。

 

  可是商場是個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遊戲。當時許多如雷貫耳的經濟專家都說:互聯網技術會創造一個全新的經濟,誰跟不上,誰就會被淘汰。想想看,誰不害怕呀?於是,我們也拚命想找一家美國技術公司「結婚」。經過投資銀行的朋友介紹,美國一家大公司的副總裁來香港,期間可以跟我們談談。可是時間約到早上8點,這在香港是非常罕見的商務見面時間。我當時有點納悶:看來互聯網的人就是不一樣,可能都是超人!第二天早上,7點50趕到人家香港分公司,一進接待室我差點暈了,原來在我們前面已有兩批人,一批人正在會議室裡同那個副總裁談著,另外一批人還在會議室裡等著。8點45分,輪到我們,30分鐘談完,結果就不用說了。

 

    2000年初正當我被互聯網搞得暈頭轉向時,一個朋友找到我,他與一個美國基金創辦了一個互聯網公司,在香港買了一個上市公司的殼,市值一下子升到200億。他請我加盟。我說:我可不懂互聯網。他說:你只要懂上市公司運作就行。於是,他開出了我不可拒絕的條件——3億元的公司股票,外加7位數的年薪。做著億萬富翁的美夢,我在新公司上班了。可是上班的第一個天,互聯網泡沫破了,第一個月我的3億元變成2億元,第二個月變成了1億元,第三個月……。第10個月,我的股票變成3000萬,而且有行無市了。

    (評論:把2.7億元錢一張張撕掉恐怕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要不咋說互聯網燒錢呢?)

 

 

  2008年中國股市:

 

  罵「基金經理都是騙子」的基民

 

  互聯網泡沫滅了。金磚四國又冒出來了,特別是中國,進入21世紀後,雄起得不得了。中國轉眼之間成了世界的加工廠、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第二大汽車生產國、世界第三大經濟發展國。2007年中國這頭昏睡的獅子,終於徹底醒了。深圳的樓市開始超過香港的新界,上海北京的寫字樓也開始趕紐約,開戶炒股的人到了1億。於是,一下子創造了世界第一大銀行、第一大石油公司、第一大房地產公司、第一大保險公司……這一年全世界500強排名亂了,因為那些老牌500強紛紛被突然變大的中國公司擠出去了。中國商人在世界上開始揚眉吐氣了,腰裡揣著大把股民的錢,也能想買誰就買誰了。於是,中亞和非洲的油田,拉美的銅礦和鋁礦、澳洲的鐵礦和煤礦頻頻被來自中國的買家問價。澳洲有些人小心眼,看中國人要收購澳洲最大礦業公司,竟提出將會威脅本國民族經濟。中國外長婉轉講話了:「中國對澳洲的投資,還不及澳洲對中國投資的一半,我們希望澳洲繼續對中國增大投資。」真是富國風範,以柔克剛。

 

  2007年世界經濟的焦點放到了中國,全球的經濟天才都在討論中國股市和樓市,一派說泡沫太大了,另一派說中國正在改寫世界經濟,潛力遠遠還沒發揮出來。

 

  可惜世界經濟還沒改寫完,美國那邊次貸泡沫又碎了。中國股市進入2008年,少了近三分之一。記得2007年9月我回長春度假,碰到我母親一位老同事。一個當了一輩子會計的75歲老頭,成了中國第一代「基迷」。他把報紙上所有有關基金的報導用剪子剪下來,釘成三本半大書,還跟人學會了在坐標紙上畫圖表。他把家裡所有閒錢都買了基金。我問他現在買股票是不是風險太大?老頭說,他買的不是股票,是基金,基金是由金融專業人士管理、抗風險能力最強的綜合投資工具。他剛買的QDII是走了銀行後門才買到的,現在不到一個月就賺了5%。春節後母親打電話告訴我:老頭投到基金的20萬元,只剩了10萬元,現在有些精神不正常。老伴治病需要病,他捂著就是不賣,整天到銀行管人家要錢。見誰跟誰說:基金經理都是騙子。

   (評論:唉......)

 

  後記

 

  我是1955年出生的,以上是我活到現在親身經歷的經濟泡沫。其實,所有學經濟的人都知道人類歷史上這樣的泡沫比比皆是,比如:19世紀英國的南海金礦泡沫、荷蘭的鬱金香股票泡沫,20世紀初的美國鐵路泡沫、造船泡沫、槓桿併購和垃圾債券泡沫……

 

  讓我奇怪的是:人類怎麼一點都沒有學聰明?儘管每一次泡沫都有過去的影子,可是人類還是一次次重蹈覆轍。諾貝爾經濟學獎快有一個世紀了,那麼多聰明過人的腦袋得了這個獎;計算機在百萬里的星空中,就能算出你把鑰匙藏在家門口的第幾塊磚頭下;人類也能把羊變成人、把人變成羊,怎麼人類就是不能避免這些如此相似的泡沫?

 

  一些歷史上的泡沫故事往往讓我們匪夷所思。比如在英國南海泡沫中,一個騙子註冊了一個叫南海投資的公司,在他的招股書上寫道「本公司在拉美有一個誘人的投資項目,現在需要融資,這個項目的具體內容暫時不能透露」。第二天,當他打開辦公司的大門時,外邊擠滿了給他送支票的股民。第三天,這個騙子拿了錢就消失了。

 

  我相信我們的子孫,讀到今天杭蕭鋼構這樣的故事一定也會忍俊不禁,但是他們依然避免不了被他們的後代貽笑大方的命運。

 

  我認為「以史為誡」和「讀史明志」對人類不靈,人類是不能從歷史中吸取教訓的。就像公元前歐洲種族之間的屠殺在二戰猶太人的集中營依然上演、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整複製一樣,不論發生過多少次泡沫,泡沫還會再發生。

 

  為什麼?

 

  因為人類就是人,人類就是由每一代的你和我組成的。儘管我們的父母都會告誡我們,不要玩火,火會燙手!可是有哪個人沒有被火燙過?!人只有被燙過,才成熟;人成熟了,就是離開舞台的時候了;舞台永遠是新一代人玩火的地方;每一代人只能從自己的經歷中長大;每一代人都要創造自己的泡沫和體驗它的破碎。

 

  這就是黑格爾說的:歷史能給我們提供的惟一借鑑就是我們從歷史不能得到任何借鑑。

 

  有人可能說:經濟泡沫中損失的是不太懂經濟的大眾,經濟領域的專業精英——經濟學家、銀行家、基金經理……他們是應該能比一般人更早知道泡沫的,從而更多地避免損失。可是大量統計研究證明:這些精英作為一個整體,他們在預測泡沫的水平上一點也不比老百姓強,因為他們在股市中的平均收益同股民大眾一樣,他們比普通股民惟一多賺的只是手續費。

 

  難怪誠實的格林斯潘一再說:「泡沫是很難確定的,除非它破了。」

 

  (作者係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客座教授,現居墨爾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729

香港最後的失落一代 李兆富

2012-5-10  NM

阿輝今年三十出頭,人家叫他做八十後,他也可以算是最後一代有殖民地意識的香港人。
阿輝五歲那年,他聽大人說:「共產黨要收番香港。」接着幾年,他身邊陸續有同學移民到海外。九歲那年春夏之際,阿輝稍為懂事時,只知道大人都很激動,說北京當權者是屠夫。


九十年代,政治上香港是過渡期;經濟上,其實也是過渡期。傳統英資在八十年代初淡出,華資急速上位,九十年代,是中資紅籌崛起。成長於公屋的阿輝,只知道那幾年的股市上上落落,父母輸了錢仍然執迷不悟。
香港脫殖,成立特區的那年,阿輝還在唸高中。阿輝告訴自己,要像其他師兄師姐一樣,找份收入穩定的白領專業工作,年年升職,加人工之後就可以買樓,擁有自己的物業。


正 當香港熱炒科網股的年頭,阿輝入大學。他沒有選擇什麼電腦或者資訊科技,因他還是覺得唸文科或者社會科學,做個通才,出路會好點;最好做政務官,再不然, 找家大企業做所謂的MT(Management Trainee,管理學徒是也)。 比他大幾年的師兄師姐說,大企業都喜歡請文科或者社會科學的畢業生。 阿輝大學畢業,正好科網股爆破。其實那幾年,香港經濟從來未有好過。阿輝不明白,師兄師姐只不過比他大四、五年,為何個個都可以找到好工,年年升職。阿輝 當然也不知道,那幾年他的師兄師姐做了負資產,為了保住份工去供樓的那種壓力。阿輝更加沒有想過,九十年代開始,學位數目大增,文憑量化寬鬆,受害的,就 是最後接貨的那批人。


畢業變失業,阿輝決定去再唸個碩士。在校園,他接觸了大批和他遭遇一樣的年輕人。校園將負能 量集中起來,透過剛普及的互聯網散開去,這群人也成為了思潮的觸發點。碩士畢業那年,剛好是全球經濟最差的○二年。那年,阿輝二十出頭。他和他的朋友,不 少是高教短樁教育八萬五副學士的受害人,匯流一起,再過一年,一場沙士,一個廿三條,香港的政治就此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三之後的政治,跟以前的最大分別,在於這群年輕人什麼都不信;不信北京、不信政府、不信市場、甚至不信所謂的民意代表。老一輩觀察家,覺得這群活躍於政 治的新一代難以觸摸,尤其是這代人對傳統民主派人物那種近乎仇恨的態度,更是大惑不解。


用洋人的一句概括 講:When you believe in nothing you'll fall for anything。這群八十後的政治能量,易觸動起來,易被人利用。這代人的意識形態,亦已經在政治生態圈和校園,留下了影響。 不過,在生活壓力下,我相信這代人還是會被消磨,剩下繼續活躍的,也會將自己推往極端的邊緣。 出生於特區成立之後的第一代,未來幾年就要進入政治活躍的年齡,究竟這批特區第一代,又有怎樣的意識形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45

這一代香港男人的傷感 一部港產三級片的追求

http://www.infzm.com/content/80791

45元,買一張由香港出發的車票,可以走多遠?香港電影《一路向西》男主人公手拿的車票上,寫著模糊的地址:「香港——北上」。

列車在香港的夜與霧裡穿行。鏡頭慢慢拉遠,窗外的山丘幻化為酒池肉林。音樂轟然而起。

這是一部港人北上尋歡為主線的電影,2012年9月20日在香港正式公映。9月6日的試映場,放的是IMAX3D版。當人體橫陳佈滿整張銀幕時,仰面觀看的四百名觀眾頓時成了小人國裡嗷嗷待哺的孩童。

映前三天,日本導演北野武在第69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被問及會否嘗試3D技術時回答:「也就拍情色片還有點用,其它沒啥用。」

2011年《3D肉蒲團》以「3D+情色」橫掃香港影壇,4100萬港幣的成績成為年度港片票房冠軍,也是香港史上最賣座的本土三級片。原班人馬2012年拍攝「青春性喜劇」《一路向西》。

在情色的包裝之下,《一路向西》的背後,講述的其實是一代香港人的成長困頓和牢牢死守的「美好回憶」。

香港人都知道鄧一君

「我不喜歡情色的部分。」電影編劇、導演胡耀輝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更願意說起原著網絡小說給予他的情感共鳴。

另一位香港導演葉念琛以拍攝港式愛情電影見長,當晚他以普通觀眾的身份觀看了與其風格迥異的《一路向西》。

「很喜歡。講出了這一代香港男人的傷感。」葉念琛告訴南方週末記者。

片末,男主人公端坐在車廂內,雙手捂臉。列車服務員問他是不是不舒服,他答:「沒什麼,只是有點傷感。」

明眼人一看即知這幕來自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更何況,原著作者的筆名就叫「向西村上春樹」。

因為這句台詞太文藝,全場一片哄笑,如同看到周星馳在銀幕上流淚。

「改編自網上第一霸氣甜故。」對於不諳熟港式網絡語言的觀眾來說,《一路向西》的這句廣告語有點拗口。

「甜故」不是甜蜜的故事,是鹹濕的

故事。從2008年開始,香港高登討論區的網友漸漸把「咸故」換為「甜故」。「香港網絡大典」對此的解釋是:「甜」字更能表達網民對色情文學的愛好。

高登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討論區網站,「豔照門」的發源地,爆發過宅男與港女的罵戰,也產出「向西村上春樹」這樣的「另類網絡小說作家」。

「有點像內地的天涯社區。」近年對內地文化有所涉獵的胡耀輝這樣形容。

「向西村上春樹」今年27歲,高登會員,ID號為117930,職業、相貌不明。電影《一路向西》的前身是他撰寫的網絡小說,2011年開始在高登 連載,開篇那句「建立了二十多年的價值觀,會在打一兩次冷震的剎那間完全地崩潰」一時傳為金句。小說在2012年初出版,單行本發行量已超過3萬冊,被視 為「時下香港宅男的必備讀物之一」。

2012年初,製作過《3D肉蒲團》的中國3D數碼娛樂有限公司對外宣佈買下電影改編版權。男一號「向西」一角落在演員、模特張建聲的頭上。

「不覺得他很像鄧一君嗎?」一些香港人看到銀幕上的張建聲會問。

不熟悉港片的人對「鄧一君」這個名字會很陌生。1993年,由陳可辛監製、鄧一君主演的《記得……香蕉成熟時》曾是一代香港少年成長的鮮活寫照。那時演父親的是曾志偉,演母親的是馮寶寶,演夢中女神的是瓊瑤片玉女呂秀菱。此後還拍過兩部續集。

「鄧一君」代表了標準的香港正太:斯文俊朗、稚嫩懵懂。二十年後,張建聲戴上黑框眼鏡、耷拉下眉頭,新一代香港宅男的代言人就出現了。

張建聲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跟「向西村上春樹」通過電話,討論角色。不過,有一點「向西村上春樹」沒法教他:如何跟六七個女演員依次演情慾戲。

最長的一場對手戲拍了三天兩夜,「拍不完不許出去」。

拍的是「甜故」,汗水仍是鹹的。張建聲與女星都累出了病。

「港女的勝利」

山東女孩張暖雅剛到香港不足半年,已在電影《喜歡夜蒲2》和《一路向西》裡出演角色。34D的身材,國際化的面孔,不怯場。香港娛樂圈樂見這樣的新鮮血液。

張暖雅飾演「向西」留學英國時的女友。在參演的七位女星當中,張暖雅的尺度不算大,只用肢體語言演繹了小說裡廣被傳誦的金句:她撫摸起來「很有阿仙奴(阿森納)的味道,不斷在禁區外圍猶豫地推來推去」。

七位女星,香港人僅一位,來自內地的佔了四位。2011年的《3D肉蒲團》,一脫成名的女星藍燕也是來自內地。

電影裡香港男女談戀愛是乏味的:手邊放著《海邊的卡夫卡》與《小團圓》,你一句張愛玲我一句張小嫻,畫外音一番自嘲,觀眾笑了。另一面,「向西」與一位內地女子以這樣的開場白相遇:

「你叫什麼名字?」「我叫小思。」「是哪個『思』?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那個『思』嗎?」

港女難纏,曾是港男尋歡的一大藉口。「一買一賣公平交易,比起某些爾虞我詐的愛情遊戲,其實可能更好。」這是「向西村上春樹」的意見。

胡耀輝回憶,大約從八年前開始,港男與港女之間的罵戰就在高登討論區展開,此後愈演愈烈。在網上廣為傳播的「港女的101宗罪」裡,詳細羅列了她們的特質:喜歡名牌、貪慕虛榮、認識男人要財要貌……

「對罵了幾年,這些年淡下來了——港女也變成了剩女。」胡耀輝說。

到了2012年,香港導演彭浩翔的電影《春嬌與志明》裡,港女還在反擊:「男人過了羅湖橋,就唔系人(註:粵語,就不是人)。」不過,劇終時,北上的余文樂最終離開楊冪,回到楊千嬅的懷中,被評論認為是「港女的勝利」。

電影監製孫立基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一路向西》會專設多場「女性專場」,讓她們平心靜氣地看電影、想問題。

標準港男張建聲表示:從他的角度來看,「向西」還是會選擇港女,「始終是她們在挺我」。

打從開始就是輸家

投資《一路向西》的老闆蕭若元、蕭定一父子,這次並沒有在媒體面前露面。在香港街頭看到印有蕭若元頭像的招貼畫,上書:「智勇相傳,守護香港。」與娛樂無關。

「電影還是不想沾上太多敏感的東西。」胡耀輝表示。

《一路向西》的主創們向南方週末記者強調的是「時代感」。「時代感」投射在這一代香港人身上,就是不開心。

「工作、愛情不如意,去另外的地方找契機,還是找不到。」胡耀輝形容自己這一代,「阿爸是最後一批出頭人。」

香港學者呂大樂2007年出版的《四代香港人》,把從二戰前生長至1990年代生長的香港人分為四代:在安分寬容的第一代陸續退下舞台之際,「戰後嬰兒」卻未能為下一代提供更開放、更公平的環境,以致第三代人深感出頭無期,第四代人打從開始便是輸家。

港女期待這一代上位遙遙無期的港男既有錢又有時間陪她們,基本無解。

「這一代的共同之處是,永遠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知道自己不要什麼。這是個沒有答案的時代。」

因此,「向西」坐在風雨飄搖的列車裡,「有點傷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8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