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價值投資,很平凡,就在你的身邊,一點兒也不遠。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94014
「看到了他們可以看到的,做到了他們可以做到的」 這就是價值投資,很平凡,就在你的生活中。

比如,雪球上的一個朋友說「你把價值投資搞的太玄了吧,投資股票就是個生意,和開小店、擺小攤的差不多,就是一本生意經,能賺錢就行!」 他的理解也對,他看到了投資就和做生意(既使是很小的生意)一樣,是本生意經。這是他可以看到的,那麼他只要堅持把他看到的做好,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既使是很小的生意,它堅持了,知行合一了,他的這個投資一定也會成功的,就也是價值投資啊,很平凡。

還有雪球朋友說「投資,實質是投資自身價值觀。我總覺得一個人的成就,和他的價值觀大體是一致的」。這個也是對的,他看到了投資就是投資價值觀,那麼他只要堅持把自己作好,培養好正確的價值觀,努力下去也一定會成功,不僅在投資上,在人生上也會成功。

「人的境界有多高,他的價值投資就有多高」。然而,每個人畢竟因業力使然看到的也是不同的,但只要每個人把他能看到的看到了,然後堅持把他看到的也做到了做好了,那麼他的投資一定會成功的。

價值投資既是陽春白雪、也是下里巴人,價值投資是平凡的,就在每一個人的心中,就在每一個人的身邊。古人云:「道,就在你身邊,一點兒也不遠」。看到他們可以看到的,做到他們可以做到的,知行合一,貴在堅持,那麼我們一定會收穫不同的價值投資人生,但價值投資的根本是相同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4

中國證券市場的土壤質量和文化迷失,結不出來價值投資者。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85933
看了孫旭東關於做純正價值投資者的訪談。孫先生的純正價值投資觀「價值投資者追求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但凡只提好企業、不管價格的,我認為是偽價值投資者。」-----這已經不是價值投資了,本質上還是價值投機。這個最根本、最核心的都不對了,其它建立在此之上的,也就只能算是投資的一些經驗了,這個是可以參考的,對不對再說了。

我發現很多人講價值投資,但對價值的根本和普世的價值觀是什麼都還沒有搞清楚,更別談悟明白了。這個不搞清楚,悟不明白,談價值投資的說服力就不強了,也容易走偏。由於沒有站在一個制高點上來談,所以只能去談各自在投資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一些經驗了。這可不是價值投資,沒有究竟的理論基礎支撐啊。就算有,也只是從巴菲特那裡抄來的,自己並沒有悟明白,所以才會有「價值投資者追求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這個根本上的認識錯誤。

所有追求價值和價格差異的所謂的價值投資者都是價值投機者,因為他們將價值投資的重點放在投資上了,本末倒置了。價值投資的重點恰恰是在價值上,在發現價值上。為什麼會把重點放在投資上,因為人性都是想要想得的啊。

巴菲特說投資股票就是投資企業,因為巴菲特看到了股票的根本和本質。巴菲特的這個理念的內涵可做進一步的引申:投資股票就是投資給做企業的那個人。這是巴菲特的價值投資,他的重點是先放在尋找有價值的企業,找到了有投資價值的企業,要去做投資的時候,才是他經常引述格雷厄姆說的股票行情唯一的作用就是提供報價,這個報價是不是比企業的內在價值要便宜。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中從來沒有「價值投資者追求價值和價格之間的差異」這個意思,這些都是其他個人按自己的投資經驗給另加上去的。孫先生應該在他的核心觀點前加一個前提條件就是先「買好的」,然後再說「買的好」,這就對了,圓滿了。這裡給予糾正,我是依法不依人的。

以個人17年的投資經歷,我認為在中國的證券市場裡,目前應該可以說沒有價值投資,都是價值投機。因為這個市場的土壤一直以來就是按投機設計的,土壤的質量已經被確定如此了,那麼這個土壤里長出來的花啊草啊,能是價值投資嗎,我還是希望能有一兩朵奇葩的,不過17年過去了,看到的都是流星,沒有一顆恆星。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投資者自己,生搬硬套巴菲特的投資理念,沒有消化,也沒有能力消化。為何?因為中國人對自己的文化迷失了太久,那場文化革命讓中國文化斷層了,我們的父輩沒有了中國文化,我們自己也沒有了中國文化,現在連我們的下一代也沒有了中國文化。有知識沒有文化,有專業沒有學問,這是整個世界的寫照。心生不出來智慧,怎麼去悟?沒有正信、正見的善知識,想做個價值投資者,真的門都找不到的。

中國的證券市場目前只是分為價值投機和價格投機而已。所謂的價值投資者,你們可以將這層面紗拿掉了,都是打著「價值投資」這塊遮羞布在做著投機的事,這個一點不亂說的。

價值投資豈止是對股票、對企業的投資,這是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自己的人生的投資,我們作好了自己嗎?我們要為自己的人生準備些什麼呢?文化、思想精神層面的素養培養會讓我們的精氣神往上走,我們會得到真正的快樂,人生有了信仰就堅定了;人欲、物慾物質層面的追求會讓我們往下走會墜落得很快很深,最終迷失了自己,人生也注定是失敗的。

我再次告訴大家,普世的價值觀和價值的根本:「參贊天地之化育」---彌補天地的不足。把價值的根本悟明白了,什麼是價值投資也就綱舉目張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5

​投資者仍須重讀股票的由來及發展歷史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82110
對股票投資者來說,這麼基礎的知識為何還要拿出來重讀?因為我發現很多人對股票是什麼?它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股票的本質是什麼?這些問題仍很糊塗。

多讀歷史能使人明智,瞭解股票的由來和其發展的歷史,我們就知道股票的本質是什麼了,知道了股票的根本、本質,你的投資就堅定了。

當下的中國證券市場,大家對股票投資仍在糊塗之中,其根本原因就是對股票是什麼?這個最根本的、最基礎的問題沒有"悟"明白------

一個企業,它在「
成長、發展、壯大」的過程中最需要的就是資金,這個資金主要來自於社會。誰提供了這個渠道?

一個企業,當人們需要「
參與」和「分享」它的經營過程和成果時,誰提供了這個渠道?(就這個問題,投資者已經迷失了太久太久)

股票是商品經濟及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它的歷史和發展過程大概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在16世紀作為籌集資金、分散風險的一種手段而進入遠航貿易領域。

在15世紀,意大利的航海家哥倫布發現了南美州新大陸,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麥哲 倫又完成了第一次環球航行。這些地理上的大發現開通了東西方之間的航線,使海外貿易和殖民地掠奪成為暴富的捷徑。而要組織遠航貿易就必須具備兩大條件,其一是組建 船隊需要巨額的資金;其二是因為遠航經常會遭到海洋颶風和土著居民的襲擊,要冒很 大的風險。

而在當時,沒有一個投資者能擁有如此龐大的資金,且也沒有誰甘願冒這麼大的風 險。為了籌集遠航的資本和分攤經營風險,就出現了以股份集資的方法,即在每次出航之前,招募股金,航行結束後將資本退給出資人並將所獲利潤按股金的比例進行分配。 為保護這種股份制經濟組織,英國、荷蘭等國的政府不但給予它們各種特許權和免稅優 惠政策,且還制訂了相關的法律,從而為股票的產生創造了法律條件和社會環境。

在1553年,英國以股份集資的方式成立了莫斯科爾公司,在1581年又成立了凡特利公司,其採取的方式就是公開招買股票,購買了股票就獲得了公司成員的資格。這些公 司開始運作時是在每次航行回來就返還股東的投資和分取利潤,其後又改為將資本留在公司內長期使用,從而產生了普通股份制度,相應地形成了普通股股票。

因為在貿易航行中獲取的利潤十分豐厚,這類公司就迅速膨脹,相應地股票也得到 發展。在1660年之間,股東若要轉讓其所持股票,就要在本公司內找到相應的人員來接 受,或設法依公司章程規定將本公司以外的承購者變為公司的成員,股票的轉讓相當不便。但從1661年開始,股票開始可以任意轉讓,購買了公司股票的人就具有了公司的股 東資格,享有股東權。

到1680年,此類公司在英國已達49家,這就要求用法律形式確認其獨立的、固定的組織形式。在17世紀上半葉,英國就確認了公司作為獨立法人的觀點,從而使股份有限 公司成為穩定的組織形式,股金成為長期投資。股東憑藉公司製作的股票就享有股東權,領取股息。 與此相適應,證券交易也在歐洲的原始資本積累過程中出現。17世紀初,為了促進 包括股票流通在內的籌集資本活動的順利開展,在里昂、安特衛普等地出現了證券交易場所。

1608年,荷蘭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證券交易所,即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

二、17世紀後,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爆發,股票逐漸進入金融和工業領域。

從17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先後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大機器工業生產代替手工生產的產業革命迅猛崛起,導致了商品經濟的極大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因適應 了大工業的要求而迅速發展起來,股票也相應地得到發展。出於生產對於擴大資金來源 和進行遠距離運輸以擴大市場的需要,銀行、運輸業急需大量籌集資金,而通過發行股票來籌集資金、建立股份有限公司就成為當時的一種普遍方式。1694年成立的第一家資 本主義國家銀行——英格蘭銀行及美國在1790年成立的第一家銀行——合眾美國銀行都是以發行股票為基礎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由於股價制銀行既可發行銀行券,又能吸收社會資金來發放貸款,其盈利非常可觀。而相對於遠航貿易來說,銀行股票是金融業股票,不但股息多,且風險小,所以股票和股份制在金融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

在18世紀,蒸汽機的發明和推廣應用導致了工業革命。此時,資本主義的主要工業部門從手工業逐漸地過渡到機器大工業生產。不但紡織業使用了大機器,且推廣到輪船和機車,改變了整個工業的交通狀況,大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這時的生產規模,已經遠遠不是單個資本家的小規模投資所能適應,它不但需要專業化生產和分工協作,還要求在交通能源、原材料、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巨大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卻不是少數資本家或當時政府的財力所能承擔的。而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正好提供了一條用資本社會化來集中資金的出路。

在18世紀70年代到19世紀中期,英國利用股票集資這種形式共修建了長達2200英里的運河系統和5000英里的鐵路。美國在18世紀初的50年裡建成了約3000英里的運河及28 00英里的鐵路。

到了19世紀60年代以後,由於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要求擴大企業規模、改進生產技術和提高資本的有機構成,獨資或合夥辦企業就難以適應。這時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就採取各種優惠措施來鼓勵私人集資興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開始在工業系統確立統治地位。於是,股票的自由轉讓,特別是利用股票價格進行投機,刺激了人們向工業企業進行股票投資的興趣。股份有限公司在各個工業領域都迅猛發展,成為主要的企業組織形式, 且通過股票籌措的資本額越來越大。如1799年杜邦創立的杜邦火藥公司就是用每股2000 美元的股票籌措了15股資本創辦的,而1902年成立的美國鋼鐵公司則用股票籌措了多達14億美元的股金資本,成為第一個10億美元以上的股份有限公司。

三、隨著證券交易的發展,其相應的法規及手段日益完善。

隨著股份有限公司的發展和股票發行數量的日益增多,證券交易所也在逐步發展。 1773年,股票商在倫敦的新喬納咖啡館正式成立了英國第一家證券交易所(現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並在1802年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和承認。它最初經營政府債券, 其後是公司債券和礦山、運河股票。到19世紀中葉,一些非正式的地方性證券市場也在英國興起。

美國的證券市場從費城、紐約到芝加哥、波士頓等大城市開始出現,逐步形成全國 範圍的證券交易局面。這些證券市場開始經營政府債券,繼而是各種公司股票。1790年 美國的第一個證券交易所——費城證券交易所誕生,1792年紐約的24名經紀人在華爾街 11號共同組織了「紐約證券交易會」,這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紐約證券交易所」。隨著股票交易的發展,在1884年,美國的道和瓊斯發明了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 數雛形——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數。 股票在近代和現代的高速發展,要求法律制度不斷完備。

各個西方國家均通過制定公司法、證券法、破產法等來維護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的 發展,以保護股東的權益。美國根據1929年經濟危機的經驗,於1933年頒佈了《證券法》 主要規定了股票發行制度。1934年又頒佈了《證券交易法》,用於解決股票交易問題,並依該法成立了證券委員會作為股票市場的主管機關。1970年,為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減少投資風險,頒佈了《證券投資者保護法》。另外,在各國的股票交易市場上形成了反映股票行情變化的股票價格指數。比如,美國的道·瓊斯公司編制的道·瓊斯股票價格平均指數,是美國目前最有代表性的大工業壟斷公司股票的價格指數。有關證券(股 票)法律的公佈和股票價格指數的產生,促進了股份有限公司和股票制度的發展。

我國最早發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4年北京的天橋百貨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為 中國的第一家股份制企業。隨後,上海的飛樂公司、深圳的寶安公司相繼發行了股票。 1988年前後在上海和深圳出現了地區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後上海證券交易所、深圳證券交易所相繼宣佈而開業,拉開了中國股票交易的序幕。1992年,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從而使中國的股票交易逐漸走上了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

william:  巴菲特為何說投資股票就是投資企業?因為巴菲特看到了股票的根本和本質。 我們還可以將巴菲特的這句話再引申一下:投資股票就是投資給做企業的那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6

給各位補補快消品營銷基礎課5(結束) william頭盔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2256696
前面和大家討論了銷售模式設計和產品規劃,可能會有一些基層的兄弟會說:「你就是窮忽悠,這些事那是我們升斗小民能左右得了的,我們要不適應,要不離開,你這上的什麼基礎課?」也有兄弟質疑這就是紙上談兵的酸秀才,根本就不懂一線短兵相接的實戰,我今天就給大家談談如何做一個優秀的業務和基層主管吧。

基層的主管和業務肯定大多時間是要面對客戶的了,大家肯定思考過客戶為什麼會銷售我們的產品?相信大家都知道,說白了就兩點:

1、最大的經濟利益;

2、最小的銷售風險。

客戶都是趨利的,這個無可厚非,那麼把這兩點精確化的表達出來就是:

1、暢銷的產品;

2、公道的價格;

3、周到的服務(送貨、準時、售後、)

4、良好的客情。

就是這麼簡單,客戶就是需要就是這麼簡單。但是你如何能做到滿足客戶的需求,並一以貫之,長期堅持那就是對銷售人員一個很高的要求了。這裡面有些是你只能適應的,但也有你可以為之努力的,那麼你作為一名業務人員你最少該具備些什麼基本素質呢?也很簡單的幾點:

1、明確職責,理解衡量業績的指標;

2、產品知識和銷售技能;

3、尋求指導;

4、瞭解路線客戶,合理利用時間;

你看非常簡單,你只要做好上面的四點,就是一個好業務,我再簡單的給你介紹下:

1、明確職責,理解衡量業績的指標。就是說你的明白自已是干什麼的?要怎麼幹?得明白公司是如何給你考核計算工資獎金的?這些你都不清楚,你不是個糊塗蛋嗎?比如說匯源跟你說這個月就考核拜訪客戶數,不考核銷量,你要拚命的賣貨最後客戶數不達標你不是糊塗蛋是什麼?簡言之,公司考核你什麼你就做什麼。至於那些考核的項目合不合理?有沒意義?不是你能改變的,你要不適應,要不離開,他腦子進水願意花錢你就滿足它就是了。

2、足夠的產品知識和銷售技能。這一點其實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了,你給客戶推銷產品,你當然得能說出產品的性能、好處神馬的,你不能就跟客戶說:「我這個產品好,非常好,特別好。」你得能說出好在哪裡,才有說服力。你說匯源是無菌冷灌裝好,你就得能和客戶說出這個好處在哪裡?和熱灌裝有什麼區別?有哪些優勢神馬的。這一點其實特別考驗業務的基本功,不容易做到,特別像匯源這種幾百個品項的產品你要能都將產品知識說個一二三來,那真是厲害了。銷售技能也好理解,拜訪8步驟、價格、促銷神馬的,反正就是你得能和客戶成交,把產品能賣出去,陳列做好。這方面各位肯定都是專家,我就不展開了,我基本是認為說得多的不如說到點子上的,能說的不如能做的(生動化能力),總之,客戶是首先對你的認可才接受你的產品,良好的客情很重要哦!

3、尋求指導。這一點對於業務人員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你不可能無所不知,所以你遇到困難一定要會尋求幫助,公司和主管都是你的資源哦!你得學會充分的利用,你弄懂了就是你自己的知識了,你只是多了人也就進步了不是?

4、瞭解路線充分利用時間。這個說的是效率和效果要兼顧,什麼二八原則、客戶優化你懂的,別把時間浪費在那些無效客戶上。

就是這麼簡單,做到這些,你作為業務就滿足了客戶的需求,你就是一個好業務,但是如何去發現、挖掘每一個個性化的客戶的需求並去滿足他們而最終達成業務,那就要看各位自己的本事了,這裡面有經驗的積累,更需要悟性,兄弟們都是聰明人,我就不囉嗦了。

再來簡單的說說業務主管,從管理的角度看其實作為主管簡單的說主要做4件事:

1、明確團隊及每一個團隊成員的職責;

2、分解目標;

3、衡量業績;

4、指導。

我也簡單說一說:

1、明確團隊及每一個團隊成員的職責。就是說你得弄清楚你的團隊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你下面的兄弟該做什麼?該怎麼做?你作為主管一定要把這些明確好。

2、分解目標。這個說簡單很簡單,說不簡單就特複雜。你一個辦事處主任一個月公司給你的業績指標是100萬,你手下10個兄弟,沒人分10萬,這就是簡單;你要考慮每個人的區域、路線、促銷、歷史數據、技能、意願、資源...神馬神馬的差異,然後再做分別,那就是說很複雜。簡單複雜都看你,你頭腦簡單他就簡單。目標分解時要注意SMART原則,要做一個「聰明」的目標分解,要學會和你的每一個下屬去溝通目標,讓他們能明白為什麼是這個數據?如何做到?有哪些支持?那你就是一個比較厲害的主管了,這個我也不展開了,相信你們都是專家。

3、衡量業績。你看你的兄弟們都明白要做什麼了,也明白怎麼做了,還知道要做到多少了,你看比就輕鬆了,你就關注著他們有沒有按標準保質保量的完成,這裡要知道,你最好關注的時間段儘量短,你要一個月只是月底去關注一次,那基本是大局已定,發現問題也解決不了了。

4、指導。你作為主管,肯定是說在能力、閱歷方面都是具備已定資格的,上面說你不斷地去衡量業績,在這個過程中去發現問題,然後就針對性的指導,解決問題,你看你不斷地培訓兄弟們的技能,大家技能提高,你的壓力就會減少,當然怎麼指導這是個技術活。

你要還說我還要去跟進經銷商的業績,管理經銷商神馬的,那一刻你就是在做業務,不是管理,你做好上面幾點,基本是說在管理方面就是個合格的了。其實只要是在執行層面,再大的領導從銷售管理的角度講都是主要做上面的幾件事。還是那句話,說起來很容易,真的能做到並能一以貫之、長期堅持就不是容易的事了。

           營銷基礎課總結篇

我先給大家簡單回顧一下前面的課程:我在開課之處先給大家講了一些概念性的內容:從消費者-客戶-渠道-系統-模式;然後又用行業內的幾家大企業的模式、系統發展的歷程來基本講了一下快消品企業一般的模式、系統發展過程;有重點強調了專營分銷系統和管制批發系統的重要性,告訴大家銷售系統絕不是越積極越好,而是說要充分發揮批發系統的積極性;再後來我又拿匯源的江蘇市場做案例,來說明在一個區域市場內模式、系統、人員架構如何匹配和規劃;又從產品的角度來分析了匯源存在的一些偏差,我無名之輩說服力不夠,還拉出現在在煉龜息大法的老牛來做說客,我還就產品給了果汁老大一些私人的建議;最後我又簡單的說了一下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業務和業務管理。

我搞了個匯源的案例,在前面也談了很多匯源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其實相信很多朋友有目共睹,我拿來說並不能代表我有什麼水平。我在課程的最後給匯源幾點營銷角度的建議來結束課程吧。

1、做好規劃。

果汁老大有一個夢,就是年銷售額過百億,匯源近幾年都將自己的目標定在百億,雖然這樣的絕對值對於一個做全國市場的快消企業來說並不大,很多江浙、福建一帶的後發小企業都已超越這個數字,但是匯源這幾年實際達成的業績總在30億上徘徊。我堅信匯源的營收能過百億,並且很快能看到,但是作為一家大企業更要尊重發展的客觀規律,我在前面也講過目標要SMART,要「聰明」,要讓大家覺得要「跳一跳」,但能「夠得到」,如果你的團隊覺得目標明顯沒有機會的話,得到的結果一定是比本來更差。而且你做了100億的計劃,就一定是按100億去計劃的人員配備、市場投入、生產預算等,等到你賽程過半發現偏差再做調整就會是件很痛苦的事,而且前期的投入已經不可能再挽回了,道理其實並不複雜,所以我也不囉嗦了,建議朱總先壓一壓這個百億情結,做一個3年計劃,比如說13年目標定在50億,14年70億,15年100億,然後在做年度規劃的時候按這樣的進度去規劃人員、費用、生產、推廣。相信一個理性的目標會更能激發團隊的戰鬥力,也許100億能更快的實現;

2、產銷分離。

這個其實是說要扭轉匯源現在的一個大問題,要把「以產定銷」改為更尊重市場的「以銷定產」,你的生產系統一定不要去幹預銷售,而是做好自己生產的專業,用更優的成本生產出更好的產品才是生產工廠最該專研的事情,讓業務團隊在一線能有更好的武器和供給和競品短兵相接,而不是讓生產廠長去承擔銷售指標,逼著他們去給市場添亂。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這個道理你懂的。

3、產品梳理。

這個我在前面用專門的一課講這個問題,就是說你自己的產品線要清晰,少一些自己打自己的產品,便於全國市場全渠道的運作;中、高果是領導品牌要高舉高打、捍衛榮譽、做大規模、擴大份額,低果和飲品要貼近市場,貼近競品,堅決跟進主流產品,做到同質價優、同價質優去做大噸位、建立網絡;匯源要過百億一定是在低果、飲品的即飲包裝上有突破,否則百億永遠都是夢。

要改進產品的瓶型和瓶標,要能讓消費者有購買的衝動。

4、物流平台。

要想全國的全渠道能全品相的發展,就一定要建立起全國的物流平台。你一定要能在一定區域內做到生產線的互補,能做全系列產品的生產,任何一個客戶給你一個能滿足你整車發貨的訂單你要都能滿足;你要給全國所有的客戶統一的到岸價;你甚至要取消所謂的客戶自提這種小聰明、小算盤;你主產品系列絕不能再出什麼客戶支付超距離運費這樣的笑話;這些都是你自己該解決的問題,不可以轉嫁給客戶。

5、權力下放。

減少總部銷售中心的權利和功能,將經營權儘量下放到各大區,中國市場太大了。這個道理和原因我在前面也有專門談過,就不多囉嗦了。

6、改良模式。

就是說採用的銷售系統絕不能盲目的積極,要和市場規模相匹配;人員架構也要和銷量規模相匹配;培養和扶持優質的經銷商而不是盲目的招商;實際的銷量規模是決定這些的唯一標準,銷量發展了,模式、系統、人員再跟進。

7、建立誠信。

不管是對內還是對外都要建立誠信、負起責任,減少溝通成本、減少內耗,增加客戶和員工的信任感、歸屬感,道理不言自明,但匯源在這方面卻長路漫漫。

8、以人為本。

其實我說的是要尊重人才,不要任人唯親,要相信職業化而不是鄉情,也許有一天匯源中層以上的管理人員山東籍少於10%了,匯源就真的能輕裝上陳,大步前進了。

9、費率平衡。

就是說你所有費用的支出要和銷量的增長成正比,不做盲目的費用支出,你做企業一定要以賺取合理的利潤為第一指標。

10、重視拉力。

根據權威機構調查表明,消費者衝動性購買即飲產品時最大的決策因素就是:「和我一樣的人在喝什麼?」為什麼那些巨頭們每年花巨資請最流行的明星來代言產品?消費者在對品質鑑別能力還不強的情況下,廣告宣傳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影響巨大,適當的拉力會使業務團隊的銷售變得更容易,推拉平衡的市場才最良性。

呵呵!我其實是有整數情結,非要湊個10條。我上面說這麼多其實就是兩句話:1、做大生意;2、賺取利潤。有著兩點企業就發展,否則就...

下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127

雨潤業績真的要在2012年見底?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236524
$雨潤食品(01068)$  雨潤預警了,2012年業績大幅下降,同時公司高管增持公司股票。好像去年的關於雨潤的所有不利的,不好的,都會在2012年年報中通過會計利益一筆勾銷似的。很多人認為,雨潤2012年業績就是見底了,財務「大洗澡」完,企業可以輕裝上陣,再展宏圖了。 這個是不是太樂觀了點?我們來看看還有什麼可以讓雨潤2013年的業績同樣糟糕的:

1、認列的巨額存貨尤其是庫存商品是第一關。存貨是隱形的製造商品的費用是經營成本,這些個成本被分配到產品上之後,並不是直接記做當期費用的,而是進入存貨成本中,在資產負債表上被留存了,直到存貨售出,才會最終在利潤表上以已售商品成本的形式體現出來。如果企業期末存貨餘額大幅增加,這表示有更多的製造費用留存到了資產負債表中,盈利能力將因此而虛增。以後年度中,如果存貨數量下降,利潤表將不僅要負擔當期的製造費用,還要負擔從存貨中轉移出來的以前年度的製造費用,令利潤大降。所以存貨水平的變化是必須要研究的,對利潤的影響是直接的。雨潤在2013年馬上就要面對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巨額的存貨隱形成本要釋放出來,大筆的費用要計提,利潤估計會比2012年更糟糕。

2、認列的巨額的在建工程是第二關。46個多億的在建工程裡有多少費用被資本化了?轉固定資產後這些個費用都要被計提出來,會大幅增加2013年企業經營成本。另外,這麼多的在建工程不能順利轉固,停產待建的工廠需要更多的資金恢復建設,錢從何來?雨潤經營現金流已經斷供,只能借錢了,借錢的利息會大幅上升,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

3、認列的巨額庫存商品,反映雨潤營銷渠道也出了問題這是第三關。 營銷上不去,收入自然下來了。而經營成本和費用是可以看到的,2013會大幅上升。那麼利潤從何而來?

2013年的雨潤業績可能比2012年更糟糕,至少是上半年雨潤的經營要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419

匯源果汁如果被廣藥收購,它將失去投資價值。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349552
$匯源果汁(01886)$ 《信報》引述消息指,匯源(01886.HK)大股東兼主席朱新禮正籌劃出售所持股份,潛在買家包括廣州藥業(00874.HK),估計涉資25億元。

匯源這個被收購的事, 我分析一下可能性啊。 我一直奇怪匯源果汁這麼缺錢,那裡來的4個多億砸央視廣告.?從這個點來突破,這次被收購的可能是很大的了,是不是廣藥再說了哈。

廣藥2012年的業績是真的很好,而且公司已經開始發力飲料市場。王老吉終究是涼茶不完全是飲料,廣藥在飲料產品結構上比較單一,如果能把匯源果汁收購下來,那它做飲料的老大就有可能了,而且可以借此消滅加多寶(臥塌之下,豈容他人酣睡哈),我這裡說句吹牛的話哈,再過兩年,加多寶也快消失地無蹤影差不多了。

而朱新禮在果汁營銷上的確太外行,多年來背著這個匯源果汁的包袱,他還是力不從心了,而且都已經成了朱的心病了。這個匯源果汁的營銷一直搞不好,東西比娃哈哈有營養又健康品質又好,但就是賣不過娃哈哈,這裡面是什麼原因?匯源要思考,也許朱就是一個農民,營銷這個時髦的事他真的是沒有這個天份,也是吼,術業有專攻嗎。這次如果能賣掉匯源果汁,他也就可以輕裝上陣專心上游果園了。當然賣掉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無可奈何啊,人生有時就是如此啊,那就隨它去吧,看來朱是等不起也不想等到果汁市場真正崛起的那天了。

朱敢砸4個億在央視廣告上,我分析應該是朱和廣藥已經談好了收購事宜,朱背靠大樹,金主廣藥提供資金,朱當然敢砸錢了。

廣藥收購對匯源果汁是短期利好,長期來說對匯源果汁是利空。看好匯源果汁是因為看好朱的果園會裝入上市公司,它的果園值錢。現在如果被收購,匯源果汁只有渠道了,這等於什麼也沒有了哈[滴汗]。但因為匯源果汁本身是被低估了,所以借收購利好,價值回歸一下也很正常 的。

這個變故,後面的發展可能是匯源上游果園資產包裝上市,朱一定會在資本市場圈錢的。這個叫匯源果汁的就真的沒有什麼投資價值了,如果不是因為朱新禮的果園有些吸引力,匯源果汁就是一個融資平台,是來圈錢的,不是為投資者創造價值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869

股市必將下跌,中國經濟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腐敗造成的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475399
中國經濟、金融、房地產、股市等等方方面面的問題都是因為腐敗。所以習總一上來就說了一句根根上的話「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意思直截了當地說到了根本上了---上面先腐敗了, 爛了,下面才生出來這麼多蛀蟲。由這個腐敗說開去,下面就有關的具體問題一一說說我的看法。

先說A股。A股必將持續下跌,尤其是創業板市場遠沒有跌完呢。我說這話一定很多人恨我多事影響他人賺錢了,但這真不是我說的,讓股市有序地下跌這是政府的意圖。「炒股要聽D的話」沒錯滴。證監會關於「創新創業板發行方式」,這個被解讀為集中批量發行。我認為這是真的,一定是先從創業板開始試行,因為創業板的泡沫最大,被高估地最嚴重。為何創業板這麼大的泡沫,就是它的市場、盤子還小,資金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個股進行集中操作,大量資金屯集在創業板造成股價虛高。現在的中央政府是懂根本的,於是就從供給開始,股票的大量供給,資金勢必分流,資金從這些虛高的股票上流走了,股價自然就跌下來了。

所以說,股票供大於求的情況下股市下跌是必然的,不用懷疑的。問題是為何政府這次是希望A股有序地跌呢? 因為政府這次是真心想把A股市場做成一個自由的市場說話的證券市場了。4月1號,港澳台居民可以憑有效身份證開立A股帳戶,這個政策說明什麼? A股現在誰都知是個賭場,高估嚴重,這個時候對港澳台成熟的投資者開放,人家可比我們在股市上經歷得多了,才不會來的。中央政府當然知道人家不傻,出這個政策,其實就是表明一個立場一個態度,告訴境外的投資者們,中國的證券市場要改革了,要做成自由的市場說話的了。一個規範化的,自由的市場,投資者才會自願來嗎。政策出台的意圖是這個。但A股這麼高的市值,泡沫嚴重誰會來呢? 所以得先由政府來刺破這個濃包。A股豈有不跌的道理。

A股這麼多年來所形成的問題,就是政府這個家長制害的,政府這個大家長這也要管那也要管,不是說你不能管,而是你的機制自身是產生腐敗的溫床,有人利用了這個,把這個A股市場搞成謀個人私利的賭場了。所以習總的「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這話有多重要啊,這個講話就是表明了,A股市場非改革不可了,從源頭改,但要付出代價。

這裡再次順帶說說個股貴州茅台,這家上市公司業績之所以如此之好,無它,就是因為腐敗促成了它業績高成長的。茅台不是跌不跌的問題,是跌多少的問題。現在你們看它跌了很多了,以為便宜了,在我看來,它的下跌只是開始。這裡面的邏輯不是分析一個企業能搞明白了,要講政治。

再說說房地產。
如果說中國的股市已經是個熟透了的濃包必須要刺破了,那麼中國的房地產還沒有到成為一個熟透了的濃包的階段,但政府也必須得先下手了,在它還沒有熟透前刺破它。為什麼?我總說,中央政府是很懂根本的。因為中央政府明白了,如果等到中國的房地產形成了泡沫大濃包了,那就是下一個美國了,就是一場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一樣的大危機。先是房地產崩潰,那麼銀行系統接著崩盤,金融危機先到來,然後就是蔓延到實體經濟觸發中國的經濟危機。這個政府早就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所以房價必須得下來,政府對房地產的調控大家不要心存僥倖了,只會越來越嚴,越具體,後面的重磅調控政策仍會不斷隨房地產的形勢出來。

最近,小潘同學出來說了一句話是切中要害的。他說,中國的房子再也不會是緊缺、緊俏商品了。他說的很對。現在的房子一個人手上有上百套、幾十套,這都是什麼人買的? 炒房子的不可能拿這麼多的,就算拿得起也不會拿這麼多,對他們來說房子就是商品是要流通的才能轉出來錢去做下一個投資。屯在個人手上的幾十、成百套的房子的主子,不是別人,就是貪污腐敗分子,只有他們才拿得起拿得住,因為這些房子根本就沒有成本,貪污來的錢放銀行不放心,放股市又不敢,只有做實了變成房子放著踏實些。這也是為什麼,一邊是普通消費者買不起房子,一邊是房子還越賣越貴不擔心賣不掉的根源。這些房子都去了哪裡,房地產商心裡太有數了。

所以我說,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存在的所有問題的根源都是因為腐敗!「物必先自腐而後生蟲」,習總說出了這個時代的最強音,他必將是一個劃時代的中國領導人,他為中國把這個時代一劃,告別過去,展望未來,他為後來的繼承者鋪好了改革開放的康莊大路。。。中國大有希望了!

中國的問題是因為腐敗造成的,這與西方尤其是美國又有所不同,西方在腐敗問題上沒有這麼嚴重,他們的問題更嚴重,是價值觀文化的問題。中國人講「以義致利」,西方人沒有文化,他們講「以利致利」。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東西都是可以用來交換的,金錢至上。西方的政治權力是操縱在財閥們的手上的,這是要亡國的,因為一旦出了事,都是國家來買單的,這點2008年的美國金融危機已經看出來了。中國雖有腐敗,但不會亡國,因為中國有中國文化。

大家現在看到,美國及歐洲的股市都在漲在創新高,為何獨獨中國的股市不漲,道理上面講了,再補充一條,中國政府看明白了美國玩的把戲,不陪你美國玩了,因為這樣玩下去一定是大家一起垮掉的,美國是想拉大家都下水,他好混水摸魚。這套對中國沒有用的,以後就是你玩你的,我做我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36

張瑞敏要把海爾做成什麼。。。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592668
$青島海爾(SH600690)$ 美國的大片有時能給我們很多投資的啟示,特別是一些科幻片。《鋼鐵俠》裡有一個片段很有意思,它講到一家公司計劃讓每一個家庭使用自己生產的電子產品,這些產品雖然品類不同,但這家公司將這些電子產品「物聯」起來了,家庭成員只要用一個控制板就可以讓他們智能化起來,一個總控就控制了所有的電子產品,他們包括洗衣機、冰箱、電視機、電腦、消毒櫃、熱水器、空調等等你能想到的所有電子產品。最後,公司通過對每個家庭的電子數據的掌控,對你的生活瞭如指掌,並最終控制了你的消費和你的生活!

這不是科幻,是真實的。因為JOBS領導下的蘋果就是來幹這事的。以前我講過, IPHONE和IPAD彼此之間有什麼關聯? 兩樣配合起來又是什麼關係,有什麼結果?微軟偉大之處在於通過它的入口,利用各種軟件讓人們彼此之間聯繫了起來,也通過軟件讓這個世界聯接了起來。蘋果的出現,顛覆了微軟,也顛覆了世界。通過蘋果的入口,它打破所有軟件的壁壘,它要實現的目標是:「物與物」之間的聯接。「物與物」聯接的結果是什麼?我認為也是蘋果的終級目標:通過物物聯接,實現對人的控制,最終控制世界。還好,JOBS走得早。

聽說,海爾的張瑞敏對蘋果的JOBS還是蠻佩服的,大家可以多看看張瑞敏在不同時期的講話,尤其是近期的講話,他都在說什麼? 好像更多是在說產品服務的問題,他講到,海爾不是賣產品的,是賣服務的,是賣一攬子解決方案的。他特別講到了要建立不同產品之間的關聯性的問題,這個說白了就是「物聯」的概念。如果他把家用電器都給物聯了,那麼海爾就掌握了大量的用戶數據,這些數據的重要性可不得了,國家能源部需要知道用戶的用電量、用水量、節能環保等數據,都要找海爾了。

這可不是我的想像力有多好,這是真的。問題是海爾的張瑞敏能不能做成,有沒有能力做成。我們看一個企業的實力和它的未來,看什麼?我舉個例子,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事,先得身體要好要健康。財務分析就如一把手術刀,我剖開企業的身體裡看個究竟。但這只解決了外在的東西,身體再好,這個人的精神內在的品質不好,也沒有用,還得這個人的本質也要好,心身都健康了才具有了做成些事的基礎。最後能不能成,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還得研究這個企業所處的大環境,行業怎麼回事?時機很重要。要在正確的地方,正確的時間,出現正確的人,才能成事。你看,真正要投資一家企業有多難,就算你看明白了這個企業這個企業家,這還是不夠的,你得超越企業家,看到企業家還沒有看到的,但遲早要看到的事,你的投資才能獲得大利。

海爾現在特別注意研發,這是好事,但對投資者來說,不要以為研發強企業就真的強。人類的大腦還是有限的,至少海爾科研所的工作員工的研發實力是有邊界的,既使投再多的資金,科研人員只能做到那個邊界了,再多投入也是沒有用的。張瑞敏在這點上是看明白了,所以他說海爾將來是賣服務的。因為研發有邊界,服務是無邊界的。這個服務,可不是格力的「我要省電30%」這麼低境界的服務,這個服務的內涵上面說了,它是能控制你的消費和生活的。@刺蝟偷腥 ;@陌塵上 ;@滾著玩 ;@唐納德 ;@海陽之星@盧山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15

高層智囊披露中國經濟增長內幕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757360
(轉載)

溫**政府時期的重要智囊溫鐵軍,前段時間在一次小範圍的演講中,從政治經濟學的視角,系統分析了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危機及解決方式。特別是其對九十年代以來政府通過國債投資、以遠期過剩解決近期過剩的分析,對我們理解今天的四萬億、國退民進、城鎮化,以及經濟繼續發展二十年等觀點和現象很有幫助。

溫鐵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先後任職於中央農村政策研究室、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著有《中國農村基本經濟制度研究》、《解構現代化》、《我們到底要什麼》、《三農問題的世紀反思》、《解讀蘇南》等。

==演講正文(有刪減)==

60年代:知識青年下鄉是資本原始積累代價

在1980年之前的原始積累過程中,我們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外資投入,帶來了四次大規模的危機。

第一次是1960年,GDP增長、經濟支出、財政盈餘都紛紛下降到零值線以下,危機爆發造成幾千萬失業,重大成本轉移給社會,這是任何體制的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都必然發生的代價。於是,中國有了第一次政府動員上千萬城市青年去農村的上山下鄉運動。

當時前前後後大概有四五千萬城市知識青年去農村插隊,奉獻了青春,最好的年華為國家當勞動力,形成龐大的國有資產。這就是典型的資本原始積累代價,如果有錯誤,那也都是資本的惡。

這次危機之後,開始出現毛澤東和劉少奇等人的分歧。劉少奇、李富春、陳云等搞經濟工作的很清楚50年代留下的工業結構"過重",那就要調"農輕重比例",要調整得相對合理些,於是他們在1962年主持制訂了"三五計劃"。

但直到1963年「三五計劃」沒能出台。原因是從1960年遭遇危機開始,整個西方世界除了封鎖之外,還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武器打擊。周邊地緣關係越來越緊,戰爭壓力下中央臨時改變決策不搞"三五"了,改成西部建設,搞三線,把沿海工業向內地轉移。結果搞了2000多億的相當於負效益的投資,導致財政出現更加嚴重的赤字危機,表現為文化大革命開始之後遭遇1967年、1968年的危機爆發。

這時,各項指標又下到接近零值線,造成幾千萬人的失業。城市資本怎麼軟著陸?再次向農村轉嫁危機代價。很多城裡人都被送到農村。

70年代:引進外資導致財政赤字危機

1970年開始,中國要調整產業結構,因為以前留下的產業結構偏軍事、偏重工業,於是周恩來親自主持制定了"四三"方案,要引進43億美元的西方設備改造工業結構,這是毛澤東親自指揮,周恩來親自制定的,歷史上叫做"四三方案"。

引進西方資本就需要恢復與西方的外交關係,就"小球帶大球"。美國1971年解除封鎖,中國開始引進"西資"。從50年代引進蘇資到70年代引進西資,本質上沒有不同,都是外資。蘇資要求改變你的上層建築,美資也要求改變你的上層建築,這本質上是一樣的,所以沒有誰左誰右之分,都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引進蘇聯工業化的經濟基礎,就得按蘇聯政府模式來構建上層建築,乃至高校都是蘇聯派教師手把手幫你編蘇式教材,就跟我們現在主張用美國英文原版教材,進步了嗎?你們可以說進步了,也可以說沒有進步,是你們的判斷,我只提問題。

70年代引進40多億美元,迅速造成70年代中期的那場債務危機,爆發為1974年財政赤字。這時候就有了鄧小平的所謂二次出山。鄧小平整頓就是應對危機,引資導致1974年的財政赤字過百億。從1974年開始第三次上山下鄉,大約1200萬人插隊,對應還有雙倍農村回鄉青年,這次危機又是3000萬以上的潛在失業。這場上山下鄉運動到1976年以後基本就停了,因為毛澤東去世了,沒有誰能再揮揮手就把成千上萬的城裡人送到鄉下去。

可這個時候危機還沒有停,毛澤東的接班人華國鋒提出"八二"方案,周恩來"四三"方案就已經夠危機,"八二"方案比"四三"方案還要更大規模成倍引進外資。1977年實施"八二"方案,1978年財政赤字突破150億,1979年連同對越戰爭的軍費開支,財政赤字突破200億,華國鋒的第二次引資導致財政赤字過200億,那時候財政總規模還不到1000億,沒法維持了。

80年代:改革就是甩包袱

這個時候,改革號角吹響了。什麼叫做改革開放?其實是大危機爆發了,而這次危機因為沒有毛澤東,所以沒法再往鄉下送人。

改革乃是危機應對的產物,當政府財政急劇下降,不能應付開支的時候,開始甩包袱。比如農村改革怎麼開始的,無外乎就是財政管不了農村了,當時的經濟工作負責人找到老同志說,乾脆放吧,也就是把它當個包袱甩了。農村改革使政府甩掉了百分之十幾的財政開支負擔,"大包干"以後財政支農支出下降到不足3%。

接著是第二道甩包袱,甩企業。過去是財政撥款給企業,全部收益財政拿走,這叫做全民所有。一道改革指令叫做"撥改貸",今後企業去銀行貸款,還本付息之後產生的收益留利交稅,靜悄悄地改變了企業屬性。

然後接著第三道甩包袱,甩地方政府的包袱,中央、地方財政分灶吃飯,叫做分級承包,調動地方當家理財積極性。

這一系列的改革,從1979年遭遇嚴重赤字直到1982-1984年推進大規模改革,不外乎是大危機條件下財政不堪重負,不斷甩包袱的結果。所以,改革說得好聽一點叫放權讓利,說不好聽一點就叫財政甩包袱,是危機應對政策體系。

改革到1980年代後期出現的那場危機,說是1988年"價格闖關",物價指數月度攀升接近30%,全年是18.6%。因為防止擠兌提高利率加強調控,又導致了1989年出現連鎖負債和生產停滯,於是滯脹形態危機在1988-1989年爆發。1989年的其他政治性問題只是這場危機派生情況。

90年代:加快貨幣化是吸取前蘇聯教訓

90年代鄧小平的南巡無外乎就是在本來還沒有復甦的經濟上猛擊了一掌,出現1992年、1993年的高漲,但其實高漲一定程度是資本市場帶動的。因為1992年中國同時取消了所有物資的票證制工具,開始加快貨幣化,政府大量增發貨幣來貨幣化它的實體經濟,這一階段出現的高增長本身是貨幣化帶動的抬升。

同期,為了吸納貨幣,中國放開股票市場、期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這三大資本市場最能夠吸納貨幣,貨幣的增速從1992年開始陡然往上,中國進入了所謂貨幣化的時代。

應該說這也可以歸因於我們接受了前蘇聯的教訓。蘇聯的垮台並不是今天所說的意識形態,而是長期停留在實體經濟階段,蘇東體系沒有貨幣化。為什麼不貨幣化?因為就像今天金融資本的引領國家美國一樣,當年蘇聯掌控著整個蘇東體系的換貨貿易,可以通過不等價交換,佔有整個經互會(備註:由蘇聯組織建立的一個由社會主義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合作組織,1991年6月28日解散)國家的最大好處,因此她不打算貨幣化。中國1992年開始加快貨幣化,放棄所有票證。說鄧小平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就這一條我看就夠格。他使中國沒有步蘇東國家的後塵。

1992年中國承認市場經濟,但其實放開的是資本經濟。也就在這個階段,1992年開始大規模增發貨幣,1993年出現三大資本市場投資過熱,1994年出現24.1%的CPI。所以我把1992年叫做貨幣元年,就是中國的人民幣終於成為貨幣了。以前人民幣不是貨幣,它是票證制度的一個輔助計量符號,連一般商品交換的中介都不是。

中國什麼時候有銀行呢?1998年推進金融改革,用了三年的時間,到2001年中國才真正有了商業化、市場化的銀行。到2008年,所有國有銀行完成上市股改,中國有了所謂上市公司性質的銀行。因此,中國的金融業到1992年才真正使貨幣成為貨幣,2002年才使銀行真正成為銀行,前後10年的時間。

1993-1994年這場危機,我把它叫做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第一,因為大規模引資,造成外匯赤字,高達GDP的14%。第二是財政赤字,嚴重到透支了所有國有銀行的自有資本金,都吃光了。因此,外匯赤字、財政赤字、金融赤字,三大赤字同步爆發在1993年,接著是1994年24%的CPI。要我看,這次危機比上世紀2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比今天的歐盟危機一點都不差。

中國怎麼度過的這次危機?這得看"鐵腕總理"朱鎔基了。三大赤字同步爆發的時候,中國政府在加快了貨幣化和資本化的同時推動國企全面改制,促進市場競爭。

1994年1月1日出台了幾個重大政策:

第一個重大改革叫做匯率改革一步並軌,其實是人民幣名義匯率一次性貶值57%。如果不進行匯率調整,出口上不去,外匯赤字就不能解決。外匯赤字是硬碰硬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在外匯赤字的陷阱中爬不出來,中國人要爬出來只好本幣大貶值,但一次性貶值57%,前所未有。

第二大改革叫做分稅制。分稅制改革是什麼?1984年搞的是財政分級承包,那是財稅體制改革的第一次,1994年,也就是十年之後第二次財稅改革,中央地方分稅,把好收的肥稅中央拿走。分稅制改革使地方財政變成約50%,少了百分之二十多。這個階段以地生財、搶佔農民土地成了地方政府的普遍行為。群體性事件從此開始大規模發生,同時地方政府還向農民伸手,加重農民稅費負擔。農民身上綁上**,跟收稅幹部同歸於盡,就是這個階段產生的,代價仍然轉移給了社會。不要以為任何改革都只有收益沒有代價,這個代價轉移了。中央開始有了財政調控能力,這就是第二大改革。

第三大改革就是國企改革。減員增效,下崗分流,減掉4500萬國企職工,那時候叫"裸體下崗",不給社保,不給失業保險,不給醫療保險,什麼都不給,被迫"買斷工齡"。所以就度過了這場危機。廣大勞動群眾承擔代價的90年代,也是我們今天很多激進改革界人士鼓腹謳歌的年代。

如果我們認真看看那個年代的改革,看看危機代價承受者是誰,就明白能不能只是一面倒去唱讚歌,因為有很大代價。我也不是只強調代價,也強調當年三大改革作為應對危機的措施,確實取得巨大成效,中國畢竟度過了危機。

中國以前是內需為主,從三大改革開始進入外需拉動的產業資本擴張階段。外需拉動速度多快?1994年之前外需對GDP佔比在40%左右,三年之後外需佔比(也就是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或進出口占GDP的比重)高到70%以上。這時中國需要加入全球化,因為經濟增長已經是外需為主了。

為什麼內需上不去?農民負擔加重,城市國企下崗,沒有可能擴大內需,龐大生產能力就一下轉向外需,這就是中國後來積極納入全球化的內部因素。據此可知,90年代中期的外匯、財稅和國企的三大改革,導致90年代後期中國加快納入全球化的步伐。

21世紀:解決生產過剩危機需要復興鄉土社會

我們現在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什麼?早期是勞動力過剩,到90年代後期出現了生產過剩。我們從1999年認識到中國已經發生了資本主義一般內生性矛盾,就是生產過剩。西方生產過剩進入戰爭,中國生產過剩難道也進入戰爭嗎?不能,那怎麼辦?

我們從意識到生產過剩以後,就從一般意義的市場經濟迅即改為國債投資拉動增長,平均每兩年出台一個國家大戰略。從朱鎔基1998年就任總理開始大規模啟動國債投資:1999年開始西部大開發,總投資量36000億,其中24000億是國債;2001年,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2萬億。朱鎔基時代大約5萬多億投資。到溫**政府,2003年剛就任就提出中部崛起戰略投資2萬多億,2005年新農村建設提出至今投資5萬多億,2008年抗震救災災後重建2萬億,2009年救市投資4萬億。

因為生產過剩,中國不得不靠政府用看得見的手,即國債投資。經濟學家批評說,這是用遠期過剩掩蓋當期過剩,這就是現在的實際運行狀況。

它帶來的另外一個客觀後果,也是很多人批評很厲害的一件事,國債投資給了誰?大量進入國有公司,15萬到20萬億的投資,於是國企壯大了。由於這些年國企大規模搞基本建設,架電,修路,高鐵等等,客觀上使整個地產升值。比如中國原來幾十萬億的地產,現在升值到至少100萬億,實體性資產總規模估計達到200萬億以上,而金融資產2011年是128萬億;那再上面的債務就更小了。比如地方政府融資平台負債總量十幾萬億,比例不算大。

那麼,200多萬億的實體資產,100多萬億的金融資產,請問這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合理還是不合理?比西方要合理得多,西方金融資產是大頭,下邊的身子小,實體資產少,所以一定爆發金融過剩危機。

我們現在最怕的是戰爭,只要西方別拿戰爭手段對付我們,允許我們這麼玩下去,中國的實體資產肯定會繼續擴張。比如現在提出的城鎮化,全國3000個縣級單位,一個縣如果有3個左右的中心鎮,差不多就有1萬個中心鎮需要基本建設投資,這是多麼大的一個投資領域。為什麼現在中央強調城鎮化,城鎮化並不是城市化,中央早就講了,中小企業與城鎮化是在縣域經濟範疇內的兩個主要內容,縣域經濟是個藍海,要學會深耕藍海。

中國的內陸空間廣大,可投資領域非常廣闊。如果再能夠同時啟動"西向戰略",走陸權競爭而不走海權競爭的方向,未來可能還有20年的高速發展過程。林毅夫回國後也說中國還有20年的高增長,因為投資空間大。其實我們對於長期發展還是有信心的。

麻煩在於我們如何看待21世紀的發展方向,主流認為是金融化、全球化。相對來講,我的戰略思路比較另類。

我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為什麼2009年全球危機之下我們仍然能軟著陸?因為中國2005年實行新農村建設投資戰略,使超過95%的村實現了通路、通電、通水、通電話、通網絡。這個"五通",本來是辦開發區的要求。當危機爆發,沿海出口經濟數萬家企業倒閉、2500萬打工者失業,中國遭遇危機但沒出大事的原因,是政府把補貼出口的13%退稅,改為補貼農民消費的13%折扣,並且告訴農民政策只執行到2010年年底,於是農民短期大量購買家電汽車造成國內消費大幅度增長,補上了外需下降造成的損失。但,如果不是事先已經使得95%以上的村通了路,農民怎麼買汽車?如果沒有通電,怎麼買彩電?但是,在農村實現通路、通電等基本建設不可能有短期經濟效益,私人資本願意幹嗎?一般發展中國家都是按照私人資本的方式運作,這些事情也就都沒可能去做。當遇到大危機,出口企業倒閉的時候,怎麼轉內銷?

為什麼世界上只有中國走出V型反彈?因為我們有廣大的內陸農村,仍然是鄉土社會,這次全球大危機轉嫁到中國的巨大代價還是由鄉土社會承載著,可這是積極意義的承載,正因為國家事先在農村大量注入基本建設投資。我提醒各位,2005-2006年中央提出新農村建設啟動大規模基本建設投資時候,幾乎大部分經濟學家都反對,歷史證明他們錯了,如果他們是按教科書說話的,那教科書也錯了。

今天很多人討論城鎮化,很多經濟學家認為城鎮化的戰略選擇是錯誤的,因為城鎮基本建設構不成投入產出回報率合理的人口規模。一般情況下,至少得20萬人以上才有基本建設投入產出相對合理的條件。縣以下的城鎮好一點的3-5萬人,差一點的1-2萬人,怎麼能搞基本建設投資?但是,大城市已經過度投資、人滿為患,環境壓力過大;如果不搞城鎮化,靠什麼來消化已經嚴重過剩的製造業生產能力?

中國的城鄉結構本身有多重性,並不是一個被激進者認為嚴重不合理的結構,我們動員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努力推動鄉村建設,因為鄉土社會長期以來就是城市產業資本危機軟著陸的載體,如果過快過早地把鄉土社會破壞殆盡,再發生危機的時候將無處尋找軟著陸的條件;硬著陸砸在城市裡,以往高增長掩蓋的複雜矛盾就會轉化為惡性衝突!

但願人們能夠認清形勢,改出激進幼稚病

溫鐵軍: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究竟是進步還是倒退?

這對中國有什麼影響?上世紀30年代這場大危機導致貴金屬價格上漲,中國當時是以白銀作為貨幣的國家,北方有「袁大頭」,南方有「孫大頭」,海外白銀價格上升,與中國原來簽有白銀穩定協議的四個產銀國放棄對中國的承諾,導致中國國內白銀大量外流發生白銀危機,導致通貨緊縮,嚴重打擊了正在高增長的民國經濟,這是我們說的外生變量。

另一方面,內生變量是什麼?當年中國是半殖民地國家,工業化原始積累只能內向型發生。城市化和工業化高速發展,地主進城就轉變成在外地主,經營收益較高的工商業,就把原來的秋後收實物租改變成春前收貨幣租,貨幣化在農村開始推進,於是農民就遭到高利貸金融資本和工商業資本遠高於地租的雙重剝奪,小農大量破產,鄉土社會衰敗,要麼土匪、要麼游擊隊,農民革命就起來了。內生性變量使社會不穩,極大影響著民國的資本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

民國不得不在1935年前後開始推行紙幣制;但同年就遭遇到日本帝國主義侵佔華北,在日佔區大規模抬價搶購白銀,試圖摧毀民國經濟,摧毀剛剛改革的貨幣制度,於是進一步造成中國白銀外流。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戰爭打響,中國不得不用殘留的一點貴金屬去海外買軍火,紙幣金融大規模通脹,從1937年開始一路通脹到1950年。所以說1949年到1950年的危機不是新中國自身的危機,而是民國外部問題和內部問題兩個變量同時作用的延續。

應對危機:土改使農民回歸傳統,割斷與城市現代經濟聯繫

新中國面臨國民黨政府遺留下來的爛攤子,經濟怎麼恢復?土地改革。什麼是土地改革的實質性內涵?讓中國人口88%的農民回歸傳統。歷朝歷代,新王朝建立都有四個字,均田免賦。新中國同樣是均田,但沒免賦,這就是土改的歷史性差異。其現實意義在於:土改使中國近90%的人口回歸了傳統小農經濟,與現代城市經濟割斷了聯繫,用薩米爾·阿明(備註: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全球化問題專家,提出依附理論)的理論就叫做「去依附」。

最大多數人口回歸了農村,自給自足,作為政府就不用再管他們到底怎麼生活,只需要管那12%的城市人口,這是新中國經濟得以恢復的一個重要條件。也就是說使民國時期遺留的危機在新中國得以軟著陸的重要制度基礎,恰恰是對鄉土中國的回歸,而不是我們想像的大步走向現代經濟。

眾所周知,那時城市現代經濟一片凋敝,失業率高達百分之二十幾,不光一般的城市市民失業,知識分子也大規模失業。現在很多意識形態化的解讀都說因為建立了新政權,全國人民意氣風發,然後就鬥志昂揚走向新勝利。其實新中國首先要解決的還是怎麼能夠應對民國延續下來的大危機。第一個因素是農民回歸傳統的鄉土中國;第二個因素,1950年6月份朝鮮戰爭爆發,戰爭需求使得原來凋敝的工業開足馬力生產,於是城市經濟火起來,再加上1950年10月份中國參戰,蘇聯把中國作為戰略盟友,開始大規模向中國境內投入軍事工業設備,導致中國工業得到發展機會。

1950年代並非「極左」體制,只要追求工業化就會親資本

我所提出的邏輯解釋之第一個經驗起點是資本原始積累。在進入工業化的目標之下,最大的挑戰不是什麼政治制度或者領導人能力,而是資本稀缺程度趨零的條件下怎樣完成工業化必須的資本原始積累。現代西方經濟學所確立的討論前提是要素相對稀缺,可以在市場的作用下實現優化配置,最終達成最優。但它適不適用發展中國家呢?根本不適用。因為發展中國家面臨著挑戰是要素絕對稀缺,資本要素絕對稀缺,稀缺程度趨零。

以中國1950年要進入工業化的情況來看,不僅是一般意義的資本要素絕對稀缺,而且連國庫黃金都已經被前政府帶到台灣去。所以大多數發展中國家都會追求外部資本進入,每一次成規模的外部資本進入都會轉化成國家承擔的外債,每一次大規模的外資轉換的外債都會帶動發生財政赤字危機。

由於中國在9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進入全球化,而那以後所發生的危機,很明顯具有全球化代價向中國轉嫁的特點,所以我們把90年代末期以後的最近兩次危機歸類為外生性變量造成的經濟危機,而把此前中國自己進入產業資本的發展過程歸納為六次內生性危機。

有一個基本的政治經濟學的常識,只要在資本絕對稀缺條件下追求工業化,一定是資本導向。任何體制、意識形態、領袖領導之下的政府都會親資本。今天我們意識形態化地把上世紀50年代定義為「極左」的時候是否捫心自問:世上可有任何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可以被叫做「左」?政府在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如果不親資本,就根本沒有資本積累的可能。

當人們說1950年代是「左的錯誤」的時候,恐怕把政治經濟學的基本觀點忘了。一個親資本的,追求資本原始積累的經濟基礎,難道會有「左」的上層建築?千萬不要把官僚主義說成是「左」,其實官僚主義是典型的極右。教條主義也不是「左」,而是形式。

1949年到1953年,我們在新民主主義階段主要是私人資本原始積累,1953年後蘇聯投資形成國家資本,已經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變成國家工業主導,這叫做國家資本主義,所以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開始討論國家資本主義如何替代原來的私人資本,意識形態稱之為「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到了1956年,中國實際完成的是國家資本主義對私人資本主義的改造,這一點在當年不是秘密,都是公開的。比如1957年國家「一五計劃」完成報告就明確指出,「一五計劃」建立的是國家資本主義。認真看1950年代的實際過程就知道,前三年是私人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後六年是國家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經濟增長速度都很快。

受到工業化內生的「資本增密」機制的影響,正在需要更大規模追加資本和技術投入的節骨眼上,蘇聯中輟投資了!於是,這9年資本原始積累的代價在1960年爆發了!這就跟其他發展中國家一樣,中國陡然跌入發展陷阱……

只有當資本過剩的情況下,親資本的政策體系才會轉向為不親資本。我們現在是什麼層次上出現資本過剩?中央層次出現資本過剩,因此中央轉向「民生新政」。地方上特別是中西部仍然面臨資本短缺,政府就仍然親資本、遠民生;東南部沿海地區出現產業資本過剩,開始轉向親環境,也部分轉向親民生,一些東南部媒體就跑到中西部去「吃黑」、「扒糞」……不同地區地方政府之間的矛盾,或者是中央和地方之間的矛盾並不是簡單的政治上的派系,一定程度上是資本稀缺或資本過剩的背景在發生影響。

讓農民成為產業工人究竟是進步還是退步?

1949年中國建立的國家到底是一個什麼性質的國家,國際社會一直有爭論。如果給全國88%農民都分了地,那他們是小土地所有者,小土地所有者就是小資,毛澤東早年就說過,我們只是一個小資產的汪洋大海,說的就是當農民都成為小土地所有者的時候,中國就是小資國家。從1949年土地改革以後,所發生的各種各樣社會問題都和小資的分散性,以及小資並非「自覺階級」有直接關係。因為小資高度分散,沒有集中表達意願的可能,因此政府對付小資的經驗是在農村實行「村社制」,城市實行「單位制」,這使政府過去能夠卓有成效地對付小資。

但幾十年過去,在中國小資群體中崛起了世界上最龐大的中資人群,據說有五億,是美國中產階級的兩倍半,是歐盟國家中產階級的兩倍。但政府卻沒有「對付」中資的經驗和手段,現在所遭遇到的網絡各種各樣的不滿和千差萬別的利益表達,其實某種程度上是因為城市單位解體,鄉村集體也深受破壞,政府對付高度分散的小資、中資的多樣化表達,借用制度學派理論,是交易成本過高造成社會不能形成集中的表達方式。中國現代社會亂像是社會結構變化的結果。

中國本來是一個小資社會,根本不是西方的棗核型,而是金字塔型,超穩態結構,龐大的底座是佔總人口60-70%有地的鄉村小資。現在生要把他的土地剝奪,把他逼成無產階級,用激進政策斷掉他們回去的根,讓進城打工的農民成為產業工人,學者們以為這是歷史進步,可有誰想過,他原來是小資,把小資變無產,是歷史的進步還是退步?說得清楚點,這恐怕是在城裡拍腦袋拍出來的。

你們去問問進城的打工者,有幾個是願意在生產線上長期當產業工人的,大部分仍然抱有小資之夢,進城是為了幹什麼?掙點錢開小店當小老闆。

印度為什麼是一個不穩定的社會?號稱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只不過少說了半句話,她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貧困國家,這一國的貧困人口比非洲全部貧困人口總和還多,民主解決貧困嗎?印度鄉村有百分之三十幾的無地農民人口,因此是棗核形社會,或者是倒金字塔,底層社會是無地的農村無產者,大量流入城市變成貧民窟的弱勢群體,城市貧民窟是城市底座,農村中的無地農民是底座,這種倒金字塔社會能穩嗎?

你們也許知道,現在中國是私人住宅擁有率世界最高的國家,高達89%,接近90%,什麼人是100%地擁有私人住宅?農民。為什麼?因為仍然還是一個小資國。各地政府的政策差別僅在於是讓小資變小資,還是讓小資變中資,變中資他高興,變小資他勉強認可,變無產他就不干。我們今天的很多政策是剝奪農民使其無產,這就是社會矛盾衝突的根源。

中國原來是一個小資社會,現在是小資、中資人群仍然佔大部分的社會;我們中資的上頭,最上邊的大資只占人口的不到10%。但是小資不是自覺階級,誰是中國現在具有自覺性的階級?假如沒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上的無產階級,我得告訴大家另外一個說法,那就是大資。客觀看,大資最懂如何維護穩定並且增加集團利益,最懂如何左右政策體系以保證自己的集團利益。對國內來說,這是一個具有大資本自覺性的利益集團主導的政策體系,這就是中國的現狀。當人們都在高唱改革的時候,請問改革對象是什麼?改革的動力是誰?誰來改誰的革?在這些基本的問題上不搞清楚,很難讓大家跟著一塊喊口號。

另外,我11月底在海南講課,他們要我分析2013年的宏觀形勢,我說你們得先搞懂中國經濟體制的ABC是什麼?有誰想過中國的真實經濟體制是什麼?是「中央政府承擔最終風險責任條件下的地方政府公司化惡性競爭」。地方政府早就公司化了,它在參與市場競爭,可承擔最終風險責任了嗎?沒有,風險層層上交,最終交到中央政府。我們在90年代後期開展的國家金融市場化改革,實質是中央政府埋單,把所有地方政府造成的銀行壞賬一次性轉交到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備註: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公司)。這些不良資產都是地方政府20多年幹出來的,人都提拔了,因為他完全不承擔風險責任。地方政府公司化在沒有風險責任的條件下一定是惡性競爭,誰比誰更「惡」誰就上去了。不過,最終風險責任中央能獨立承擔嗎?也不能。只能一手增發貨幣,一手增發國債,於是,客觀上只能向社會轉嫁,這就是中國今天的實際經濟體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274

比亞迪電子會議紀要(最新) 心燈永續William

http://xueqiu.com/9273139325/23836336
$比亞迪電子(00285)$ 公司是一家國際領先的垂直整合的電子產品零部件及模組製造、組裝服務及ODM 服務的供應商。其中公司50%的業務與手機相關,另外50%主要涵蓋手提電腦、平板電腦、閱讀器等電子產品。公司業務自2002 年12 月開始營運。目前,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電子部件製造和生產元件(主要是電子產品外殼)及模組。此外,公司於2006 年開始提供組裝服務(包括組裝服務及印刷電路板組裝服務)。
1. 公司目前產能利用率是多少?
目前公司平均產能利用率大概在80%左右,歷史最高水平 是在分拆上市的時候,利用率能夠達到90%,去年是70%到80%之間。
2. 公司的業務結構是怎樣的?
50%是部件生產業務,50%是組裝業務。部件生產業務中有一半以上是生產外殼,有10%左右是生產鍵盤,剩下的有金屬部件和充電器。組裝業務中有一小半是ODM,一大半是純組裝,比如說來自於華為的數據卡產品。現在發展比較快的業務室ODM 和金屬部件。
3. 公司有沒有自己的品牌?
沒有,但是ODM 是客戶給公司一個要求,包括設計、製造、組裝公司都幫客戶完成,還是一種代工性質。
4. 公司出貨量中智能手機佔比?
智能手機出貨量在手機收入中佔比大概有20%至30%,數量上可能會低一點,大部分還是以功能機為主。因為手機裡面有60%到70%是給諾基亞做的,而諾基亞還是以功能機為主。
5. 是否幫諾基亞做整機?
諾基亞一般不會把整機放在外面做,諾基亞採購公司的產品還是以外殼為主。
6. 公司今年員工的工資水平是怎樣的?
員工工資水平在2011 年提升的比較高,大概在10%左右。2012 年公司控制的比較好只有個位數的增長。預計2013 年的增長水平也不會很高。
7. 公司的員工人數?
公司的員工人數從2011 年的6 萬9 千人下降到現在約5 萬5 千人。
8. 公司自動化的進展?
公司現在自動化的進展還是比較少的。可以分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部件生產,主要是以注塑機為主,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和自動化,然後金屬件生產,也是只需要CNC 就可以生產。另外一個是組裝那一邊可能會多進行一些自動化。
9. 公司為什麼要收購母公司的資產?
主要是因為公司拿到了蘋果的訂單,而蘋果對於它的製造商有特殊的要求。就是要求它的產品生產要有獨立的管理。不能和其他的客戶在同一個廠房生產。
10. 蘋果的訂單主要是做哪些產品?
主要有Mac mini 的外殼、遙控器以及IPAD 後殼的一部分。主要是殼,組裝還沒有。
11. 新的廠房產值大概有多大?
因為產品比較多,目前公司沒有統計,但是做到10 個億人民幣應該沒有問題。
12. 毛利率平均水平?
金屬件大概在20%到30%,好的項目能達到30%以上;組裝大概在3%到5%;ODM 大概在8%到9%。
13. 做金屬部件的門檻有多高?
以前公司做的是不鏽鋼的金屬外殼,這個工藝比較簡單。目前公司做的一些高端的金屬件工藝要求就很高了,比如HTCONE 的金屬殼中就參雜了一些塑膠片,這是很難做到的。現在只有可成和比亞迪在做。膠材料是由公司採購採購並加工的。
14. HTC 外殼的良品率有多少?
90%以上沒有問題。
15. 金屬殼 2012 年在公司收入中的佔比?
去年金屬殼收入佔比大概在10%到15%,2013 年預計能達到20%。
16. 2013 年CAPEX 大概有多少?
大概在10 個億,其中2 個億主要買了廠房和地,剩下的主要是以設備為主。
17. 今年人員會增加嗎?
人員有少量增加。
18. 今年的增長點在哪裡?
從客戶層面上來講,增長主要來自於HTC,TOSHIBA,蘋果。產品層面上主要是來自於平板和Notebook,業務方面主要是來自於ODM 和金屬部件。
19. 三星佔公司收入的比重有多少?
2012 年大概5%不到。主要還是以殼為主。
20. ODM 下半年的成長?
應該是不錯的,但是手機這一邊可能會慢一些,更多的是來自於手提電腦和平板這些產品。
21. 公司和富士康相比的競爭優勢在哪裡?
主要在成本方面。同時保證產品的品質和良率。
22. 公司手機業務佔比多少?
大約有50 到60 億。佔比約50%左右。
23. 公司過去幾年毛利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競爭激烈還是產品構成?
兩方面都有一些,還有產品的結構的問題。過去幾年公司組裝業務佔比是不斷提高的,去年佔50%左右。組裝本身的毛利率是很低的,大概在3%到5%。部件的毛利大概在10%到20%。所以毛利率在不斷下降,另外部件業務的毛利率也在下降。剛分拆上市的時候部件業務的毛利率大概在30%到40%,而現在塑膠的部件只有15%左右。還有人工在不斷提升。2012年的毛利率已經是是個底部,預計2013 年能提升1%左右。
24. 公司在印度的廠房主要是做什麼?
主要是為諾基亞做手機殼,智能機和功能機都有。
25. 公司的稅率?
未來稅率保持15%以內。
26. 公司來自於客戶的增長?
HTC 應該能做到6 到7 個億,蘋果可能增長50%以內,TOSHIBA 很有可能翻倍。
27. 公司來自不同客戶訂單的毛利率?
HTC 訂單的毛利率能達到20%左右,TOSHIBA 大概在10%左右,蘋果超過10%沒有問題。
28. 公司現金流下降的原因?
主要是收入的下降。
29. 公司收入指引?
增長20%。
30. 金屬部件毛利率能否維持?
一些高端產品如蘋果和HTC 的能夠維持,一些低端的產品就會有波動。
31. 公司 ODM 業務中的劃分?
聯想,華為,摩托羅拉每家都接近30%。
32. 公司的客戶分佈?
2012 年諾基亞佔比約為30%,華為大概是25%到30%,TOSHIBA 約為9%到10%,摩托羅拉約為7%到8%,蘋果約為5%到6%,HTC 大概為4%到5%。預計未來諾基亞和華為下降到20%,TOSHIBA 上升到20%以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4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