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You Can Still Make It In The Market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you-can-still-make-it-in-market.html

又係時候推介第二季的投資好書。

今次推薦的是 Nicolas Darvas 的 "You Can Still Make It In The Market" --下圖,在五窮六絕的市況中,這個書名可謂應景:



看這本書之前當然最好先看完我在2009年第4季推介的 "How I Made $2,000,000 In The Stock Market"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6926, 這本是今次推介書的上集。


這本1976年的作品 Nicholas Darvas 主要是透過敍述自己繼續用自創的 Box Theory 如何在50-60年代搵了$2M 、在1973-74的大熊市後,繼續贏大錢,以表示自己並非撞彩,自己所定的操作系統之重要性,以及歷久不衰。並藉此再解釋 Box Theory 的用法、持續有效性、以及如何切合市場的本質和實用性,並講及市場諸多普遍輸錢的錯誤以及股票市場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在 "You Can......" 一書中,作者把 Box Theory 稱為 DAR-CARD,不過都是一樣的,名稱並不重要。

此書其實很短,基本上英語水平不差的話,半天已可看完。以上兩書看似傻下傻下,但短小兼淺白,看完也有很大得著。比坊間大量超圾財經書藉,以及大而無當的 所謂經典有用得多。

以下是一些書中節錄,可供大家欣賞一下:

  • Stocks don't like to be taken for granted. In some perverse way they have a habit of springing surprises and delivering a hearty slap in the face to anyone who is arrogant enough to think he has mastered them.
  • A business acquainance of mine once bought a stock at 18, saw it rise to 44, then drop to 4 and then rise to 17 and drop again. I have told him many times to sell at 17 -- after all, what is a loss of a point? But no -- he refuses to sell it until it reaches his purchase price of 18. He is determined to teach that damn stock a lesson and get even with it. He has now been holding it for ten years waiting for that opportunity! The stock's price is now 9 and it shows no sign of ever reaching 18.
  • Was the information true or false , reliable or planted, solidly based or completely unfounded? There was no way in which I or any other outsider like me could have found out with certainty. But I did not need to -- the behavior of the stock told me all I wanted to know.
  • I had no idea of course that the company was having troubles at its plant. My actions had been governed purely by the behavior of the stock in the market. I had behaved like an insider without actually being one!
  • A company may have the most wonderful fundamentals in the world, but if people do not buy the company's stock its share price will not go up one cent. Similarly, what is the point of buying a stock that is "cheap" if it then proceeds to get cheaper?
  • When you buy a stock keep in forefront of your mind, not the great killing you are going to make, but the possibility that your stock could drop 50 percent in value very quickly. Never ever let this happen to you. Set a stop-loss, even if only a mental one.
  • It is possible to misinterpret a stock's moves and end up picking a stock that does not behave as you thought it would. That can't be helped. There's no sure thing in the market -- that is why you must always have a stop loss.
  • You must have some system, some rules of behavior when you buy stocks. Any system is better than none at all. And everyone must include a stop-loss.
  • You must know your stock. By that I don't mean that you must know the company, its products, its history etc. I mean literally that you must know the personality of the stock you are buying, its idiosyncrasies, its moods, its mode of behavior. Some are slow, lethargic, and almost apathetic. Others are volatile, fidgety, and nervous and jump at the slightest happening.
  • I did not give up my daily routine of scouring the stock-market tables for promising stocks. I habitually spend at least half an hour a day doing this. I regard it as absolutely essential. It is only by such regular scanning of stock tables that one can train one's eyes to observe significant changes.
  • There's no sure thing in the market. Despite the most painstaking analysis, the most reliable information, and no matter how impeachable the source, stocks have the annoying habit of doing exactly the opposite of what you expect. The price of safety is eternal vigilance. You must keep a constant eye on your stocks.
  • You've got to keep an eye on your stocks -- hold on to them while they are rising, sell them if they decline badly, and never be married to a stock.
  • Not everyone is temperamentally suited to the stock market. Anyone who is unwilling or unable to devote some time to it is probably better off out of the game altogether.
  • When you realize that share prices are determined not by company earnings, dividends, assets, etc., as so many people fondly believe, but by investors' future expectations, emotions, sentiments, and even wishful thinking . A company in the red and with no earnings can thus find its share price climbing purely and simply because an improvement in its earnings is anticipated in the future, even though these expectations are never realized.
  • It is what the market thinks the share is worth and not its theoretical worth that determines its price. Whether the market is "right" or  "wrong" in its conclusion is irrelevan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53

The Theory of The Greatest Adversity CUP

http://nodeadcow.blogspot.com/2011/07/0.html

今天恒指先低後回平收,國指微升0.27%,成交增至618億,股票升:跌比例大約為1:1。滬深股300指數升0.31%,成交放量。美股掛牌的Morgan Stanley A-shares ETF(CAF)昨晚放量大升。

昨天伯南克發表類似一旦經濟有問題就會有QE3的言論,引發美股中段急漲,尾市升幅收窄。其實這個所謂QE3應該一早被市場所預期(又有人咬牙切齒美國佬 點點點,什麼不負責任。別忘了,現在仍然是中國印銀紙多於美國,你見中國的通脹幾勁?),市場焦點仍是今日意大利的國債拍賣情況,以及歐盟各國領袖對歐豬 問題的取態。而中國方面仍然是銀根收緊和信貸的狀況。不過,近期市場表現來說,回穩的機會愈來愈大。

藍籌股方面,昨日大跌的孖寶利豐和思捷,今天利豐反彈,思捷繼續是跌幅最大的藍籌股,繼續創金融海嘯後的低位。

動力股方面,汽車銷售相關的股票繼續大漲,正通汽車、大昌行、中升控股、華晨中國等已連日上升。

個人操作方面,今天早市和午市開市各買入一些英皇鐘錶珠寶(0887.hk),它在最近的暴跌市中反彈守住上一個整固的突破點,而鐘錶珠寶板塊也食正銷售大漲的數據,本身股票的動力也很強,所以在它下調一點後買回。

其他股票方面,東岳(0189.hk)走勢極chok,相信大家開始能體會我昨天所分享的買賣策略的背後理念,當買入東岳的介入點不好的時候,由於它大幅 波動的特性,很易就會被觸及止損或者要捱價,有時是幾難頂的(因為我東岳的部位已有大約兩成的利潤在手,所以止損位可以定得寬一點)。由於今天它仍守住最 近 trading range,也未到止損位,仍然繼續持有。

山水水泥(0691.hk) 今天突破$10的心理關口,大漲4.1%;安徽海螺(0914.hk)也成功衝擊$40關口,成為今天組合收復「暴跌700」所有失地的主要功臣。

今天組合回報上升1.2%。

唔知大家有沒有聽過什麼是 "The Theory of the greatest adversity",那即是話市場的發展往往向自己所最不希望的方面發展。例如我買入一隻股票看升,往往它就會暴跌給你看,跌穿支持位後自己被震走然後 才再升過,個市或者隻股票的表現硬係和自己作對,全世界都可以賺錢就硬係唔俾你係佢身上賺錢。這個是十分有趣的理論,但我認為很有用。這會令我們不斷警 剔,買入任何資產類別前,先要判斷最差情況在哪裏,具備足夠合理的值搏率後,預先定好策略才進場。任何輕舉妄動的做法,只會被市場這個"The Great Humiliator"玩謝,自討沒趣。這也說明了一件事,在市場長期賺錢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尊重市場,那才不會被巨浪捲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08

The death of capital 百萬倉 - Start from One Million

http://www.philipleung168.blogspot.com/2012/02/death-of-capital.html

為 Michael E. Lewitt 所作, 主題為揭示各金融創新於八十年代后, 除肥己外, 怎樣重創大街之經濟. 更而提出整理全球 (主為美國) 金融體系之大方向及原則.

寫於零八海潚后, 書中先道出四經濟大師對資本之概念, 指出資本為變化不居, 而最近之金融創新亦為最新之資本型式, 但有別於先前基本種類, 即於其本身價值決定於其他資產之市場價格, 而買賣雙方距離太遠, 於信用及承諾越陷模糊. 其加大之波動性, 亦反過來影響到債股市場, 對本來脆弱之經濟帶來更大之不穏定性.

書中大加撻伐私募基金及 cds 生市場之創立及運作. 私募初意為提高上市公司低下之效率, 但結果為私募基金經理濫收之工具, 而公司資本則被淘空, 被槓桿債務所取代, 除加大公司之經營風險, 亦將資本用於短期投機取利, 而不是長遠提高生產力及人民之福祉. cds 除購債者投保外, 無関之投機者亦可下注, 遂令債務衍生市場成十百倍畸形成長. 而 cds 按金投注少, 獲利郤可以無限大, 投保了的亦不怕輸, 所以有太大誘因, 去推倒受市場注意之公司或市場, 大大加重市場及國家經濟之波動性.

書中亦道出樓按債務之打包, 令審批之機構蒙混賺佣而已, 而評級機構則只迷信數學模型, 而不用常識評估, 亂發出高級別給毒債行銷. 而投資者與貸款者亦無人身之信用関係, 可否持續還款, 不問可知, 更不用說各種詭計及假裝了. 作者中心主題, 為反對利益權貴化, 風險損失則社會化, 除加大貧富差距外, 亦有違道德風險及令資源錯配.

本書不是教你投資賺錢, 其行文流暢, 語帶情感, 能概括出種種魍魎. 而細至附注, 亦反覆討論正反兩觀點, 為不可多得誇人文領域之著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094

勿胡亂Catch the Falling Knives 分析員的告白

http://albertanalyst.blogspot.com/2012/03/catch-falling-knives.html
自三月中博士蛙(1698)因auditor辭職而停牌事件至今,不少中資民企股在種種原因(內部企業+行業+市況等風險)而大幅下挫,兩星期內市值不見20%-40%亦不難見到。筆者相信博士蛙事件僅是中資私營企業業務艱難的冰山一角,不難從各種民企"死因"看出眉頭:

1) Account Receivables大升(高於revenue上升速度),暗示民企要容許客戶延遲付款,削弱現金流
2) 債務水平大幅上升,經營現金轉弱,便要借錢解燃眉之急
3) 降低股息水平,都是現金流的問題
4) Profit margin受壓,除了高通脹下成本高企之外,不少行業(如Sportswear版塊)面對嚴重的割價清存貨的情況
5) 種種原因亦令部份民企管理層鋌而走險,令會計帳目出現問題

種括來說,中資民企股大洗倉並非僅是個別公司和行業問題,而是中國宏觀經濟轉弱的微兆。2月份HSBC PMI預值低見48、中國首2月工業企業盈利下跌5%,都是有力的佐證。

中資民企股短期大挫後,是否有低吸的機遇? 雖然不排除有technical rebound的可能性,筆者的做法是避免"Catch the Falling Knives"。除了突然停牌的風險外,不少民企股股價走勢很凶險,而且2012年盈利有大跌風險。

現時投資重點以1) 優質國家背景的燃氣股, 2) 去i-phone化受惠的中移動(941), 3) 優質國家背景的醫药股為主。相對而論,市場傾向喜好盈利和現金流穩定,而P/E較高的優質實力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658

《The Daily》,待處理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015

  《The Daily》讓大家失望了,最失望的那個人可能是默多克。


  它是第一份真正的iPad報紙。它的設計曾受過Steve Jobs的指導。默多克對它抱有很大的期望,覺得這可能意味著一個傳統媒體完全轉型成為新媒體的一次飛躍。


  不幸的是,這份報紙現在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在過去的18個月,新聞集團對它投入了近6000萬美元,還推出了iPhone和安卓版,但總共付費訂 閱用戶只有10萬,整體虧損超過了3000萬美元。《The Daily》的總編輯在一封給員工的公開信中寫道:「現在商業媒體面臨的事實是—所有的,包括那些在報導我們的媒體都背負著證明自己還是商業體的壓力,我 們也一樣。」


  7月31日,《The Daily》宣佈將從現有的170名員工中裁去50名,體育和評論這兩個獨立版塊將會消失。今後體育報導的內容將來自FOX Sports等其他內容合作媒體,碎片化的評論會放在新聞版塊中。


  不止於此,因為成本縮減,現在它只提供豎版一種版式。其中一位因此不再續訂的讀者評論,「以前每次為了一些功能要把iPad豎過來就很討厭,現在卻要我必須豎著看。感覺像是有個HD寬屏電視,卻不得不用4:3模式看所有東西。真不知道他們在想什麼!」


  默多克當初的想法可能是對的,但它不應該是《The Daily》現在這個樣子。


  在內容上,它並沒有太多的競爭優勢。雖然版式做得很精緻,讀者也更願意將它視為雜誌,而非報紙。但它的大多數新聞在許多免費網站和電視上都能看到—也不比它們更快;而在角度和深度卻不及《紐約時報》等報紙,更不及《經濟學人》這類的雜誌。


  《The Daily》忽略的另一點是電子報紙的讀者比以往的傳統報紙讀者更挑剔,他們不滿足於好看的內容和版式。作為一份電子刊物,它本可以為讀者提供更多個性化 的服務,或者更多互動式體驗。而這些,《The Daily》都沒有,雖然如默多克所說它「沒有紙張,沒有上百萬的印刷費用,沒有卡車」,但它其實並沒有擺脫報紙這個傳統的單一載體—儘管它每週價格僅為 99美分。


  由於大部分訂閱是通過App Store收費,缺乏讀者信息收集途徑,它不能確定到底是誰在閱讀自己—這也讓它的廣告商們迷惑。


  當然,還有客觀的因素:媒體廣告投放量也正在下降。即便對於《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已擁有一個龐大的讀者群的報紙,不依賴廣告和完成對電子版收費,這些過程依然艱難而漫長。


  新聞集團的股東並沒有那麼多的耐心。該公司6月開始重組,削減不盈利的出版產業,發展盈利的電視、娛樂產業。《The Daily》連同其他幾個小項目也被列入了待處理清單。


  在裁員消息公佈後,新聞集團發言人表示,公司「依舊會維持對《The Daily》的原有承諾,《The Daily》會作為我們一流的出版品牌組合的重要部分繼續存在。」但當初的高調已經不復存在。


美國主要電子版報紙對比

《紐約時報》 電子版訂閱量:45.4萬
重大要聞板塊免費閱讀,其他板塊採用有限閱讀。
《華爾街日報》 電子版訂閱量:54萬
首頁沿襲傳統的報紙網站風格,大多數文章需要訂閱才能閱讀。
《華盛頓郵報》 電子版訂閱量:未公佈
提供標題、圖片和導讀。全文則需網上註冊才可詳細閱讀。
《The Daily》 電子版訂閱量:10萬
需付費訂閱,目前只提供豎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043

從The Daily之死談「雜誌應用為什麼爛」

http://www.yicai.com/news/2012/12/2313422.html
聞集團發佈 The Daily 的訃告之後,各大媒體似乎將The Daily 的葬禮開成了一個大Party,你可以在各大新聞巨頭與社交網站上看到The Daily的身影。

總的說來,The Daily無疑被媒體過分解讀了。而新聞集團,其實也已經非常簡單明了的,道出了關閉The Daily的原因:「沒能快速找到足夠大的用戶群,以保持可持續發展。」

砍掉一個項目,對於普通的公司,甚至是對蘋果來說,也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只是,The Daily自打出刊起,就被打上了iPad上第一款電子雜誌的烙印,得到這麼多的關注也有一定道理。再說了,傳媒行業向來就喜歡拿自己的行業開涮,更別說像The Daily這種「有背景」的雜誌了,可不得好好的熱鬧一回。

甭管The Daily怎麼死的,單從App上講,這絕對是個沒有主見的爛應用。 可能你早已看過太多這方面的報導,又或者,你甚至知道The Daily的爹媽其實是喬布斯與默多克,這都沒關係, Techcrunch 明星作者 MG Siegler 最近發文《雜誌應用怎麼就這麼爛》,文章裡,他以獨特的視角、辛辣的行文風格,對現下的平板雜誌應用進行了吐槽,保證會讓你眼前一亮:

好吧,The Daily 掛了。在它短暫的生命裡,並非總是充滿歡樂。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這貨一年的運營成本是2500萬美元,你也不難推斷出他最終會掛掉。往高了說,事情很簡單:就是經濟效益不好。

而因為傳媒行業向來最喜歡拿自己行業開涮,所以你已經能找到關於The Daily停刊的各種分析和背後的故事了。這波吐槽殃及的對象五花八門,據不完全統計有: 新聞集團、默多克、蘋果、喬布斯、Eddy Cue、iPad、互聯網、本地代碼、Newsstand、平板電腦……款式多樣,歡迎親們隨意挑選….

而像往常一樣,當事情牽扯到蘋果的時候,著名果粉John Gruber便會撰文,他以極簡的風格,給出了最接近停刊本質的闡釋: 「don't suck 」 和「start small」 。如果你不想讓你基於平板的出版物掛掉的話,這兩句話最好貼在你的牆上。

但是我依然覺得,有幾件事情,還是非常值得吐槽,尤其針對整個Magazine 和 newspaper Apps 目前的狀況來說。如果將The Daily 與 Instapaper 創始人 Marco Arment's 自推的雜誌 The Magazine對比起來,回頭再看The Daily這檔事兒,其實原因異常明顯。

首先,如果你的出版物超了100MB,趕緊扔掉吧。你已經出局了。

老實說,當雜誌頭一次出現在iPad上的時候,其實我是抱有一定幻想的。作為一名自打年輕時,就是一名雜誌愛好者的我,迫不及待的想看看在iPad上看雜誌究竟是個什麼樣兒。然而很不幸,這些App都需要你全部下載完了之後才能看。更要命的是,一刊通常都在500 MB – 700MB之間。

我原本以為只要給他們點時間,慢慢來,他們是會做出改進的,不想,一晃兩年過去了,還是那個尿性。

說這很荒謬,那就太客氣了,因此,我想加個程度副詞「TMD」來強調一下。是的,真「TMD」荒謬。

就算那些app現在都被整合在了Newsstand app裡, 他們還是一如既往的臃腫,一些居然還越做越差。Newsstand 存在的意義,其實就是想幫助你開放後台下載,來節省用戶時間,但是,目前很少有出版物能夠有利用上這一點,有些刊物,乾脆就不能後台下載,充滿屎意。

那麼,為什麼這些出版物都這麼大呢?因為大部分的出版物根本就是直接將紙質版的內容直接轉到了電子版上,如你所見,就是一些基本的PDF,還有一些所謂的互動元素(基本上你也只能跟廣告互動)——這些互動元素會增加加載時間,並且容易導致崩潰。

然後,我們來看看The Magazine是怎麼做的。每期刊物,The Magazine都只有幾M的大小,那就意味著,它裡面沒有廣告和圖片。退一步想,即使是加了這些,我敢肯定它的大小也不會超過50M。注意,這個量只是傳統雜誌的1/10。而這換來的卻是——幾秒鐘的下載時間。而且,它的後台下載表現,堪稱完美。

一句話,Arment,他在自己一個人的小作坊裡,做出了一個比幾百萬美元的出版集團更牛逼的雜誌。而這,也與我們馬上會談到的第二點,直接相關。

為什麼這些在平板上的雜誌,無論是看起來,還是做起來都有種老派雜誌的風格?

平板雜誌大都是700M 級別,是因為出版商希望將他們紙質版上的全部內容,分毫不少的搬到電子版。這麼做,看似是對的,因為大部分內容的確也很好。只是,「做正確的事情」並不一定就是「對」,就平板雜誌來說,或者這種行為根本就是錯的。

雜誌跟報紙一樣,即將消亡。Tablets/Smartphones/Web哪一個都救不了它們。一些最好、最流行的刊物可能會堅持那麼一段時間,但這些刊物,也終將會以各自的步伐,趨向死亡。

時代變了。現在,我們獲知的消息都是實時的。並且,所有我們讀到的東西,都是數字化的。這就是為什麼Web這麼適合新興出版商的原因,這些出版商都想在實時信息上分一瓢羹,並且有些也因此得以興旺。所以,對於幾乎時時刻刻都鏈接這Web的平板來說,沒有理由不好好的利用這個速度上的優勢,並在此基礎之上,滋生出一些新的東西。

遺憾的是,雜誌和報紙都因為墨守成規而固步自封了。他們需要加入這股新浪潮。有一天,我還跟Craig Mod聊到了這個。(你們真的應該好好讀讀「all of his thoughts on 「Subcompact Publishing」」)。我在想,如果以小型的、週刊的形式,發一個Mini版本,內容是全新的,並且實時跟進,替換掉傳統的,包括你所有內容的月刊形式,會怎樣?又或者,將每月一推的龐大內容,換成一個只有4M的推送?

沒有誰會要求你每個bit 都是爆炸性新聞的,這壓根兒也不太現實。而絕大多數高質量的內容,都是長篇幅的想法和觀點論述。平板雜誌就應該放這些內容——而這也正是傳統出版商,在Web紀元來臨之前,所做的事。然而,到了出版的新紀元,這些精選的內容, 全因出版社的執拗,都被淹沒在了垃圾中。

再說,當我回想Mark Zuckerberg經常提到的一點,他說,很多服務都是將自己的產品附著在社交網絡,這樣做效果並不好。相較之下,Facebook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它並不基於任何平台,算是從頭做起的。而一個好的平板雜誌,也應該從頭來過,將紙質版直接搬過來這事兒太不靠譜兒了。

你再也不用翻頁,也沒有了分頁限制。你還可以點觸到所有內容,做抓取、縮放、水平著看等等動作。相信,只要出版社發揮想像力,他們其實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而至於The Daily,這個全新的出版物,應該是走在最前端的開拓者。相反,The Daily卻背上了老大哥新聞集團的包袱,上了路,最終,轟然倒下。

在平板雜誌這個行當混,還有一個基本的情況是,缺乏成熟的分佈模型。The Daily有10萬付費用戶,這相較iPad整體一億的用戶來說,並不值得一提。試想一下,如果他們能夠抓住10%的用戶,或者,僅僅是1%的用戶?

這個目標對於一個牛逼的,運作良好的出版物來說,並非天方夜譚。但這需要借助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來達成。有些個博客能夠做起來,也是依賴於一個生態系統,你可以通過鏈接找到他們,反之亦然。或許,Apple和其他的一些平板製造商,需要更好的語法和工具來打通出版商之間的關係,幫助他們能夠由一家的雜誌索引到另外一家。

說到底,某種程度上引入HTML,可能會是未來的一種趨勢和解決辦法,只是目前,兩大平台上的付費機制,會使得他們和出版商都更加的專注於本地App水平上的流暢體驗,因此,目前的情況並不是這樣。

「Pure Web」擁護者可能不喜歡這種想法,但倘若一直保持「Pure Web」,那就太糟糕了。某種程度上講,廣告模式其實是有用的,但是絕大多數時候,它們真的很爛。直接付款的模式,在iPad上並不能像在標準的web端那麼順暢,這也是付費機制被稱為「牆」的原因。

你應該為你喜歡的內容付一定的費用,並且這種付費方式一定要是簡單、直接的。Apple已經建立了這樣的機制,只是,出版商們似乎有使用障礙症。相比之下,The magazine已然開始盈利了。

我也時常捫心自問,我是否也可以搞個自己的刊物。而如果我真的去做一個,那它只能是跟隨The Magazine的模式:做一個為平板和智能機量身打造的,需要付費的刊物。

做這種雜誌,關鍵的點在於,你的內容必須是干貨,就是那些人們必定會讀且無法忽視的內容——這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兒。內容方面,不僅要上得了檯面,而且考慮到當下的百家爭鳴的狀況,你的內容也必須是獨一無二的。The Daily根本就沒往這方面去想。

它沒必要是最新的新聞,至少目前不需要這樣。The Daily上發佈的東西,幾乎任何內容,你都可以在其他免費的網站上,看到被編輯過的版本。而且,雜誌的內容必須聚焦在那些經由獨立作者表達的,沒法兒被純粹抄襲的想法和觀點上。

實際上,The Daily 在它還沒有上架之前就已經失敗了。他們並沒有從像Flipboard身上學到怎麼做好一個產品,並且從一開始就選錯了道。The Magazine 和 TRVL 現在已經示範了該怎麼做。其他的出版商,相信很快會跟從並且擴大這種做法。並且我猜它們中的一些,最終會賺到百萬的付費讀著。

很可能有些名字你現在已經聽過了,只是有些人就是不會意識到——永遠不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0765

Syrian, who is the murderer of your people?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3/syrian-who-is-murderer-of-your-people.html
作為西方經濟雜誌《The Economists》的長期讀者,收到2013年2月23日的標題是「Syria:The Death of a Country」,心中不禁感到心寒。
 
猶記得年多前茉莉花革命席捲中東和北非之際,收到2012年2月11日《The Economists》的標題是「How to set Syria free」,勾畫出是敘利亞一片光明的前景。2012年7月20日的標題是「Syria – Towards the endgame」更是豪情萬象的替巴沙爾政權倒數。如今革命激情已過,中東和北非茉莉花革命諸國如今民生刁零,內戰暴亂不斷,敘利亞更成了西方跟羅剎及波斯人Proxy War戰場,成為種族仇殺和大殺傷武器的試驗場。 
根據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最新數據,2013年1至2月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由人民幣991.85億元,同比上升16.78%,但2月份收入較1月下跌43.72%;2013年1至2月人保集團(01338:HK)或中國財險(02328:HK)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由人民幣341.02億元,同比上升14.13%,2月份收入亦較1月下跌43.03%。雖然在剛公佈的2012年年業績中,人保集團(01338:HK)和中國財險(02328:HK)每股收益分別是人民幣0.849元和人民幣0.20元,分別上升24.30%和25.00%。由於2013年2月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急跌,令人保集團(01338:HK)和中國財險(02328:HK)雖然在業績大好之際亦其股價於2013年3月26日分別急跌2.56%和5.55%,收港幣4.19元和港幣10.22元。究竟人保系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急跌原因何在呢?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2013年2月汽車銷售111.19萬輛,較2013年1月下降35.56%,亦較2012年2月同比下降8.34%。不過2013年2月是春節長假,有效工作日比1月少5天;與上年同期相比,有效工作日少4天,因此令2013年2月汽車產銷環比和同比均呈一定下降。其實根據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最新數據,2012年2月份收入亦較1月下跌34.17%,而3月則較2月上升7.65%。除非2013年3月中國汽車銷售和財產險保險保費同告下跌,否則筆者仍對人保集團(01338:HK)和中國財險(02328:HK)系前景的基礎因素保持樂觀。
 
2013年3月25日,香港終審法院終極裁定兩名外傭爭取居港權敗訴,意味14萬多名在港住滿七年的外傭爭取居港權無望。據說當事人申請法援同政府打官司,因此案訟費涉款最少逾千萬元,而當事人亦早返回菲律賓享福。有陰謀論者指責這場官司是某些政客在幕後推波助瀾,是耶非耶?筆者不敢揣測。猶記得當年香港在回歸中國前夕大英帝國匆匆修改國籍法,令香港華人身份由British Dependent Territory Citizens改為British(?) NO(!)。既然香港有心人及國際特赦組織均慷他人之慨替菲律賓人爭取居港權,那為什麼他們又不替香港人爭回居英權呢?

今天的敘利亞,明天又會是那一個幸運兒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997

The Rise of SinoDollar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3/the-rise-of-sinodollar.html
根據Bloomberg《Cyprus Capital Controls First in EU Could Last Years》報導塞浦路斯政府為了得到歐洲中央銀行(European Central Bank)100億歐羅的支持,於2013年3月26日宣佈該國首兩大銀行十萬歐元以上存戶必須接受減值安排。其中第一大行塞浦路斯銀行(Bank of Cyprus)最高損失為40%,而第二大行國民銀行(Cyprus Popular Bank)則超10萬歐元存款損失比例或為80%,剩下的20%可能還需要幾年才能拿回來。根據Moody's Investors Service的估計,塞浦路斯銀行體系中有近310億美元的存款源自俄羅斯的大款,佔整個銀行體系近四份之一的存款,據說以羅剎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Vladimir Putin)為首的石油集團損失慘重。
以美元作為全球貨幣的優勢,加上已經完全電子化的結匯制度,理論上全球經濟均走不出米帝的五指山。基於本身的經濟技術和軍隊優勢,美國人以美鈔向外國購買工業產品和石油,由於數量龐大結果仍有大量美元成為存款流入以美國為主導的銀行體系。這些涉及石油交易的美金稱為油元(PetroDollar),它們要不流入美國境界內,要不存在歐洲(如塞浦路斯)成為EuroDollar,但直接或間接均會流入米帝體系購買美國債券,因此跟美國做生意以美元結算其實跟賒帳予米帝沒有分別。
除極少數以電報交易,全球美金結匯主要以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The 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簡稱SWIFT)為平台,透過以美國紐約為主的中心進行結算,亦由相當數量交易是銀行之間以來帳(Vostro Account)或往帳(Nostro Account)劃數交收(所謂來帳或往帳是指銀行在其他同業開立的帳戶,性質跟個人存戶一樣)。在這個平台上以美國為標準訂立了以反恐和反罪惡的反清洗黑錢(Anti-money Laundering,簡稱AML)的體制,這AML的對象不單是針對毒犯、恐怖份子或其他犯罪集團,亦適用於資助該等活動的國家如伊朗。早前渣打銀行(02888:HK)便是因涉及替伊朗結匯而被米帝以AML名義判罰鉅額「賠償」。
所以跟米帝打工最好還是不要跟他反枱,否則一旦動用了AML這條尚方寶劍可以抄家無數講。根據《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2》,波斯這個「邪惡」回教國家日產原油4.32百萬桶(佔全世界產量5.10%),以2011年布蘭特原油每桶平均111.26美元計,一年波斯的油元便高達1,754.75億美元,試問這筆鉅額款項有誰敢膽收入為存款呢?筆者的猜想是中國的四大錢莊。首先波斯人一定不會亦不能透過以美國紐約為中心替美元結算,惟一便是跟友好國家如俄羅斯或中國以銀行來往帳直接劃數,甚至以電報而非SWIFT作交易以免留下證據。一旦波斯要向外國訂貨,他們大可以利用四大錢莊和窗口公司繞過米帝的天羅地網。當然米帝有權派調查員到中國四大錢莊核數,但登陸中國前還是要先問過東海艦隊、J10戰機和東風核彈,以及背後的政經考慮。

近年中國大買羅剎人武器和波斯原油,變相衍生了數量不菲的SinoDollar,令中國「受惠」米帝AML政策成為一個獨立於米帝的PetroDollar小體系而同享賒帳買武器和原油。如今塞浦路斯政府打刦普京之舉更令中國四大錢莊成為羅剎人和波斯人存放「黑錢」的惟一選擇矣。近日金磚五國商議成立一個獨立IMF的金磚五國銀行,其Hidden Agenda不言而喻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039

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4/ding-dong-witch-is-dead.html
「⋯我預料中國附屬機構的高級職員會開始購置樓宇居住。在過去卅年來,他們只有賣出而現在需要買入,這是地產價格居高不下的成因之一。⋯」

以上的一番話在今天可能是老生常談,但說這一句話正正股壇大俠香植球在1979年第三十期信報月刊中《香植球論他心目中的地產股》有關對「未來」香港地產市道。感謝人氣名博「財經茄哩啡」的順叔日前「醫貓」這篇陳年經典,這一天剛好亦是鐵娘子逝去的一天。
在這篇由張國雄替香大俠作的訪問,雖寥寥數百字,但已經涵蓋恆指與成交量關係、印鈔之於通賬和實物質價格關係、中國實行四個現代化的前瞻性分析和地產股的分析方法(包括他的心水如長江(00001:HK)和新鴻基(00016:HK))。三十年之後依於擲地有聲!對於當今八十後的香港人未必會明白香大俠就中國因素會如何影響之後三十年樓價之眼光,皆因在1979年之前近三十年中國均是行極端的史太林式共產主義。1980年代初鄧小平初上場而四人幫剛倒台,預言中共「走資」和今天寄望中共行普選一樣難以置信!那些年中共一窮二白,左毒之深非當今一輩可以想像。不用後來8964,當年押注中共倒台的人肯定有若恆河沙數。香大俠緣何有此遠見,這點值得深思!
偉大的人有一共同點,便是能洞悉未來。正如筆者拙文《新君王論》中,原納粹德國猶太裔政治哲學家列奧·施特勞斯(Leo Strauss)曾經預言西方社會最終會陷入虛無主義(Nihilism)的深淵,而在此困局中人或會重歸「德性高於自由」的古典政治哲學意識主流。1980年的確是近代史上的一個非常重要分水嶺,蘇俄開始沒落,中國、美國和英國分別由鄧小平、朗奴·列根(Ronald Reagan)和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三大政治強人掌政。整個世界由冷戰的意識形態對立轉為以實利為依歸的環球政治格局。正如The Economists在2012年10月的文章《For richer, for poorer》引用法藉經濟學家François Bourguignon和Christian Morrisson的「全球堅尼係數」(Global Gini),全球堅尼係數由19世紀開始上升,直至1980年代許才開始回落。值得反思的是,為什麼全球堅尼係數由19世紀開始上升呢?
筆者心底裡由衷欣賞鐵娘子Maggie,這可不是因為她為香港、英國乃至世界自由、民主和法洽做了甚麼。而是她以Neo-con的核心價值,重振和捍衛Anglo-Saxons(這可不代表大英帝國及其屬土子民)族裔的核心利益,令大英帝國國祚破落推後三十年。可是Neo-con的政策實際上是向大財團和既得利益傾斜,令英國產業空洞化而剩下以投機為本的金融業,倫敦樓價比天高而蘇格蘭離心日重。對於香港近年不滿現況的香港人懷念英治和鐵娘子藍天的時代,這可是一般個詭異的諷刺?

英國Daily Mail報導(如《BBC fudge 'hands victory to Trots': Chart show will 'only play five seconds of 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 as row over Thatcher protest single escalates》)了不少英國民眾上街「慶祝」鐵娘子逝世消息。此外還有英國維穩部隊驅趕示威「暴民」,而作為捍衛新聞自由獨立的BBC更在壓力下被迫播放因應《Ding Dong The Witch is Dead!》上流行榜首位的Shorter Version。

看來在涉及利益集團核心利益時,大英帝國的法治和言論自由還是要靠邊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538

The World is Not Enough!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4/the-world-is-not-enough.html
2013年4月15日兩名車臣恐怖份子Dzhokhar Tsarnaev和Tamerlan Tsarnaev在波士頓馬拉松發動炸彈恐襲。之後在2013年4月23日大陸新疆喀什巴楚縣亦發生維吾爾族人的暴力恐怖襲擊事件。恐怖份子進行襲擊背後有很多歷史、政治和宗教因素,但筆者相信近年的國際軍事衝突乃至恐怖襲擊每每跟石油有密切關係。不要忘記中哈油管途經新疆,車臣附近亦有Baku–Novorossiysk油管,兩者均肩負把中亞油源運往世界的必經之路。
車臣(Chechnya)乃裡海(Caspian)和黑海(Black Sea)之間的高加索地區(Caucasus)其中一個俄羅斯聯邦。由於高加索地區乃羅剎人進軍土耳其和波斯必經之路,因此幾千年來皆是兵家必爭之地。近代高加索人跟羅剎人戰爭進入高峰期始於彼得大帝進軍亞洲的大博奕(The Great Game)為起點(見拙文《阿姆河斯坦恩仇錄》)。
筆者記得007系列中的《The World is Not Enough!》占士邦曾進入高加索地區調查一宗涉及英國石油大亨Sir Robert King被殺的案件。其中來自美國核彈專家邦女郎Christmas Jones曾講過美帝在高加索地區行動必須要有MI6的協助,皆因大英帝國在高加索地區乃至中亞地區情報網絡已經有幾百年歷史。Christmas Jones這番恭維事頭婆的說話原來有根有據。話說當年羅剎人東進的終極目標乃印度次大陸,因此大英帝國乃至東印度公司均派了不少密探在這地區工作,其中一名有涉足高加索地區的著名探險家便是Captain Arthur Conolly。
Captain Arthur Conolly本是東印度公司軍官,於1829年他喬裝伊斯蘭商人化名阿里汗(Khan Ali)由莫斯科出發,經過大部份高加索和中亞地區後於1831年安全抵達印度。據說Arthur Conolly作為拓荒者開啟了大英帝國在這個廣大地區的人脈網絡,其中俄羅斯更思疑大英帝國長期資助高加索人對羅剎人的戰爭。1834年在他的傳記《Journey to the North of India through Russia, Persia and Afghanistan》首次以大博奕(The Great Game)來形容英俄逐鹿中亞的國際形勢。
按道理車臣人跟羅剎人血海深仇,攻擊對象應該是俄羅斯而非米帝。據國際情報「權威」Strafor的《Why the Boston Bombers Succeeded》的分析,Dzhokhar Tsarnaev和Tamerlan Tsarnaev應該受al Qaeda宣傳影響而成為獨立行動的Inspired Operative,未必與車臣恐怖份子有關聯。不過單掌拍不響,倘若大英帝國一直以來真的默默支持高加索人對付羅剎人的獨立運動,那麼大英帝國沒落後美帝又有沒有取而代之介入這場獨立運動?假如米帝真的是現代高加索人獨立運動的幕後金主,那麼這兩名已經在美國落地生根兼學富五車的車臣靑年才子,緣何要對美國恩人痛下毒手呢?
對於受恐襲的美國人,這兩名「Inspired Operative」背後殺人動機是什麼會否有真相大白的一天?!無論如何,願死者安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8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