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Big Picture之 O C B F takeout

http://space.wolun.com.cn/2589/blog/41771.html
OCBF

Outsourcing--Commercial--Branding--Fashion
的簡稱。
這大約也是產業演化的趨勢。
如果能理解這些,那麼這篇也不值得再看下去。



OCBF

Outsoucing----Product 也就是製造業。比較優勢是人工便宜。製造業的發展趨勢是波浪形的。從美國轉移到日本然後類似海嘯一樣,從日本到亞洲四小龍 韓國 台灣 新加坡 香港。 最後是中國沿海。產業轉移初期也是從紡織品到化工品到電子產業。從人工貴的地區逐步轉移到人工便宜的地區。
現在是已經到中國的中西部。所以有人提出可以投資內陸航運,因為從富士康遷移到內陸帶動的物流機遇是非常大的。重慶的筆記本代工的吞吐量可能超過我們想像。
典型的代碼是富士康 

Commercial---Channel 也就是渠道,比較優勢應該是交易費用降低信息流動性,終端壟斷,路徑依賴。
這是熟稱的內銷行業。大家應該很清楚的認識到工業,製造業和商業是完全不同的行業。能製造不表示能販賣最典型的例子是富士康。他能製造幾乎所有的IT產品但是做內銷並不成功。
當下的內銷基本是這個階段。
典型的代碼是蘇寧
同時包括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本質上也是渠道
甚至娃哈哈也是渠道
當下的中國如果渠道已經到了34線城市必定面臨新的挑戰。即擴張的限制,樹不會長到天上去。如果渠道到達了34線城市那麼擴展空間必定有限。同時單就渠道而言。網絡銷售在交易成本上是明顯優勢。這是一個巨大挑戰。
可以看到李寧動向之類體育用品碰到的一系列問題,和包括美特斯邦威面臨的問題都是趨同的。
去年和前年我都有寫過李寧
關於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股#3#
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2043483.htm
關於李寧動向之類運動用品股/2011-02-06 21:04
http://slamnow.i.sohu.com/blog/view/202040431.htm

昨天看到兩位市場人士的評論特別有意思
@向田須  ST蘇寧 (簡單扼要盡在不言中)
@不明爭相的群眾 做渠道吃價差,最好的階段是渠道轉換的時候,一旦渠道穩定,價差就會越來越少,只能靠規模和效率取勝。//

都應該算不看好以渠道為特徵的國產商業模式。
渠道做到最後都是供應鏈的玩法。當信息傳播的足夠快足夠廣,那麼供應鏈成為競爭焦點。
供應鏈的競爭還是所謂垂直整合的玩法。是信息時代以前的遊戲。
這就是京東到處倉庫的玩法。
那麼什麼才是未來?



Branding--- 品牌也就是所謂類宗教意義的洗腦。
如果Branding只是廣告轟炸,那麼送禮只送,和羊羊羊就是代表作。這也太扯。
歐洲的奢侈品應該說Branding是國內市場上做的最好的。
包括剛剛的所謂的會也讓H的皮帶出名。
當下國外公司和國內最大的差別或許就在Branding上
我可以舉幾個簡單例子
強生的露得清剛進中國渠道銷售都是外包給奧思,奧思漲過十倍。
但是品牌推廣是不可能外包的。甚至研發都可以外包。只有Branding不可以。
帝亞吉歐收購水井坊後也同樣注重的是Branding而非渠道。
反觀上段起到過的所有國內公司都把channel當核心競爭力。重視渠道而非Branding
我想這就是差異。
當然奢侈品的Branding也分兩個層面
需求者即客戶需求的是有識別度的產品。用產品體現消費者個人身價。即品牌為大個人為小。(店大欺客客大欺店的關係)好萊塢從來是報導紅地毯上誰穿了誰的夜禮服:)這就是客大的意思。(FT的報導剛看到。明星穿什麼牌子都是有加碼的。明星為稀缺產品。品牌是反之)

這都是因為原來比較窮暴發戶希望別人知道自己有錢。原來土鱉沒品現在通過品牌的品提升自己。
這是現狀
商家順其自然推出所謂品牌故事。製造差別化。
這裡有意思的是在他們本土其實玩法早就變異。Branding是一個過時的概念。fashion才是。

Fashion---   這玩意更虛無。在我看來就是騙子。
最簡單的例子就是郵差包讓Mulberry漲了十倍而非Mulberry讓郵差包流行。
Zara H&M 優衣庫都是fashion的玩法。而非branding
甚至Jobs不給iphone手機換電池也是fashion的玩法。加快淘汰速度。
這是時代特徵。
沒有流水再高毛利都無法維持。
舊時代的玩法都會被淘汰。比如espirit就是branding 的玩法不是fashion
國內的美特斯是channel玩法甚至不是branding。

在思考過程中我甚至發現這個OCBF的演化過程和analogy--digital-virtual的玩法只殊途同歸的。
analogy是outsourcing digital是供應鏈信息傳遞 virtual就是branding和fashion.
越玩虛的反正毛利越高。
這也迎合另外一個趨勢。當需求彈性越大時候虛的比實的來錢。需求彈性其實可以用這樣的比例來解釋即維持生活最低消費水平所需的工作時間佔總工作時間的比例。簡單說當我們現在每天工作一個小時即可滿足最低生活消費水平後。其他7個小時的工作都是為了虛擬的需求滿足而付出勞動。
這一切都是拜專業化和細分所賜。
殊途同歸是最有意思的結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95

Big Picture之 O C B F續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ai7.html
寫完後有小朋友給我說這OCBF=微笑曲線。

其實最近的思考給我最大的感受是殊途同歸。商業就是人際關係就是人和人的玩法。所有的所謂道理都是相同的。

OCBF和微笑曲線也是相同的。這裡不贅述施振榮提出的微笑曲線是啥含義這都不知道,請直接去面壁。

施振榮的微笑曲線是同一時刻同一產品,不同產業鏈的毛利率曲線。

OCBF是不同時刻,同一地區,毛利率變化的趨勢。

兩者異曲同工側重點差異。一個是同一產品/同一時間點,一個是同一地區/連續時間
so會帶來微觀差異。
但是本質上是統一的,同一地區的產業毛利率變化必定是低毛利的離開當地。
如果把上海當觀察對象看產業變遷。90年代初做出口是最牛B的行業,90年代我去次廣交會是可以炫耀的資本。
現在去廣交會都是苦逼。

so90年浦東有很多勞動密集型企業。現在土地那麼貴,做代工開玩笑了。
so作為個人應因循產業變遷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水可以理解為錢(流向理解為風險偏好,人可以理解為追逐毛利。)

本質上這個變遷也是和微笑曲線相似出是越實的毛利越低,越虛的毛利越高。這個毛利率高低同事和和我思考碎片中提到的「可描述性」又契合。(可描述性強容易引入競爭,可描述性差非同質就不容易競爭)
思考的碎片--4/17用可描述性區別技術和品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151.html

so商業思考殊途同歸。本質上是不會有差異的。

知道和瞭解這些規律,表面上暫時是無法帶來cash但是長期看不賺錢會是艱難的。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今天寫的OCBF對入行是很有幫助的,抓住產業變遷規律。

當然最重要是娶錯老婆害三代,我是深有體會,這個Buffett也有類似說法。殊途同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57

Big Picture之 下一屆中國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940.html
一個普遍的事實是
學法律的傾向於追求公平
學商科的傾向於追求效率

其他的鳥人傾向於追求科學教。

參考美國的例子。克林頓和奧巴馬都是搞法律的
我特意去查了下,福特也是學法律的。尼克松卸任後擔任百事的法律顧問。
這兩個是共和黨。

回到中國,保障房和醫保改革都是學法律的人搞的。追求公平的成分遠多過追求效率。

同時發展到當下的中國,追求公平會引起更多的讚揚。

所以未來的若干年或許公平會佔主導。

公平和效率之間沒有多錯只有傾向性,相互之間的博弈而已。美國也是左右博弈。

So在效率和公平之間天平傾向公平,發展速度會減緩。8%可能是天花板。在未來若干年。

所以A股不能碰也不敢碰。

各位小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799

Big Picture之 下一屆中國 續集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a78.html
上季說到公平

主要涉及的會是保障房和醫改

具體到是否在進行和程度有很多觀察視角,


廣東嚴打醫療商業賄賂醫藥代表揭洗白手段

「剛剛得到重要消息:濟南週二有幾個在醫院被抓,上海賽諾菲29人被抓,1人已被拘留,要叛刑!因被查到有商業賄賂行為,西南合成(7.48,0.27,3.74%)藥業被取消上海銷售資格!德國拜爾因拜復樂北京光盤事件主任醫生已判刑,各地正遭調查,以嶺藥業也正等待處理結果!因近期個別廠商涉及商業賄賂,導致行業緊張。」6月27日早晨,北京一家跨國外企醫藥巨頭的醫藥代表杜鵬(化名)收到來自直管領導的短信提醒。

這些都是才開始。不是本文想探討的問題。這個只是信號。和當時安徽模式推廣一樣會對商業產生足夠的影響。

我想說的是公平從來都是一個花錢的東西。特別是保障房和醫改。

錢從哪裡來?

一般而言無非是流水中和庫存中搞錢。

流水是掐自己脖子,庫存嗎。。。大家懂的最大的庫存無非就是那一大堆國企。
早前我寫過文章探討過最近的風向是壟斷行業利益朝地方利益傾斜。
按照公平的玩法,我看這堆國企早晚玩完。這或許是一個重要的改變方向和趨勢。也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早點賣光清空是大好事。哪怕醫改搞不定。

So結論是未來若干年應該會看到那些國企滅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857

Big Picture之 汽車代理股(4S店)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m6b.html
前天大摩出了個報告看空汽車代理股。報告全文我是沒看到但是這觸發我把早前的思考寫出來。

結論是在中國4S是店或許是一個能夠賺錢的企業,但是一定不是一個好的投資標的。(整個行業,不是個別企業)

原因很簡單:
1.  在黃坤看來,車企對經銷商的控制權源於2005年商務部、發改委和國家工商總局發佈的《汽車品牌銷售管理實施辦法》,該《辦法》最核心的一條就是確定了汽車品牌專賣制度,即中國的汽車經銷商必須獲得汽車供應商品牌汽車銷售授權。「這一規定幾乎奠定了4S店的單一流通模式,成為廠商指揮4S店業務的政策依據。」黃坤說。
4S店模式爭議再起:車商博弈銷售端

2.從投資角度看這個《辦法》就是讓4S店沒有了護城河。護城河的本質就是長期保持毛利的能力。換句話說當你利潤太高廠家就自動擠壓你的利潤。這樣的行業是沒有什麼護城河的。最終會自動回到平均利潤率。早前的大發展更多是因為汽車市場的發展,行業性發展。

3.從中國流通行業的歷史看。最成功的無非是國美和蘇寧兩大企業。他們的特徵都是大賣場佔領渠道。讓廠家買單。用俗語說就是店大欺客(店是賣場,客是生產廠家)。反觀4S店模式因為《辦法》導致必定是客大欺店(客是生產廠家,店是4S)所以4S店模式最多是汽車行業的平均發展速度。無法保持毛利和超越平均水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281

Big Picture 之時代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2su.html
BigPicture 之時代

AT&T宣佈2017年關閉2G網絡.

這是一個時代的結束。

回頭看歷史,我經歷過模擬網絡關閉的過程,當時上海是9188開頭的。我是買的愛立信。還有跟天線。
現在輪到GSM網絡關閉。這確實是時代的腳步,摧枯拉朽。

按照時間的先後:
模擬時代王者是MOTO

GSM時代王者是Nokia

3Gsmart Phone王者是Apple
當中還可以穿插出2G時代加密電郵的王者BB

這些公司都是時代的烙印。很少有能跨越時代生存的。

同時這個時代的商業週期加快。不順應的就是退潮。MOTO在2G時代還能評價Razer系列賣掉過單款50M!

3G Smart phone時代Nokia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其實這些都是歷史。

反思歷史的目的在於對未來的借鑑。
未來是什麼?
或許我的答案是Google Glass

3G時代Apple的地位沒法撼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83

Big Picture--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後的看多看空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ff2.html
BigPicture--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後的看多看空



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放緩這大概是一個100%確定的命題。而且這個放緩應該是永久性的。邏輯也很簡單。人口+原來經濟的規模已經足夠大。所以永久性放緩這個命題大約也可以成立。

那麼在這個命題下可以有什麼推演?

我的思考是看空兩個關鍵詞。看多兩個關鍵詞。

看空的是供應端的槓桿+渠道

看多的是消費端的槓桿+精細化的供應端。

稍微展開一下。

看空的供應端還有一個大的背景就是早前一直強調的供應過剩。

從房地產角度看,今年最大的兩個事件莫過於綠城差點倒閉+剛才發生的Soho的轉型。

綠城就是供應端槓桿典型的例子。負債率超過100%而且當時宋衛平甚至宣稱負債率超過100%是常態。

這樣的常態在經濟放緩的今天就是性命交關的事情。如果過不去這關就是直接掛掉。當然現在九龍倉入股後基本有喘息的機會。大致上不至於倒閉。

Soho的轉型其實屬於未來可以看多的供應端的精細化。Soho的轉型直接可以參考恆隆。提供的是租賃服務。

過去若干年的中國房地產都是拿地快周轉模式。這個玩法應該到頭。轉型實屬必然。但是服務這鬼東西我很難想像是北京人可以提供的。如果是東莞的服務業還可以考慮。所以Soho的路還很長。

看空渠道。其實也差不多一個意思。早前寫過一個OCBF的演進路線。
渠道+加盟商的玩法適合早前的供應稀缺。用庫銷比壓貨渠道優化報表。這個最典型的是在香港上市的體育用品行業。
當然雷士其實也是差不多玩法。
國內的產品製造業+零售幾乎都是這個渠道玩法。這個玩法不靈了。可以直接看空。因為供應過剩的緣故。

上面兩個是看空

看多的是消費端的槓桿。
其實很有趣的一個事情是每次跑超市在結賬時候很喜歡和老阿姨們聊天。別看那些老阿姨其實他們也有很樸素的思考。每次說現在物質極其豐富後面一句都是同樣的話,只要有錢。。。
so沒錢怎麼辦,那麼就是消費者貸款。
現在打開任何一張財經報紙都可以看到汽車貸款1.88%左右甚至0%利息的消費貸款。
每次你大額支付後銀行立刻會追過來分期付款的短消息。
這些都是未來增長空間最大的行業。消費端的槓桿。如何介入?標的是什麼?
這個答案我現在也沒有,誰有的話告訴我下。

另外一個看多的是精細化的供應端。
這其實就是品牌OCBF裡的後面兩個branding+fashion
專業化+高價格。是這個趨勢的核心。
具體的標的其實會蠻多的。這個方向上會有很多大公司誕生。
這裡還是要注意。專業化+高價格的行業裡切記別碰有玩渠道的。這是很SB的玩法。一定要直銷。
特別是服務行業。
在中國我沒見過一個服務業加盟成功的案例。我也暫時不相信服務業可以加盟。這是玩不轉的。

後記。供應端的槓桿有一個很有去的現象就是廣東和浙江的對比。浙江人在這30年裡槓桿無往不利。今年全部掛掉。看看銀行的NPL就可以知道絕大部分都在浙江。所以是到還債的時候了。只要是經濟活動+槓桿。必定有崩盤的一天。無一例外。浙江的民營經濟今年會是最壞的一年。需要反思和吸取教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577

思考的碎片--20130618 一些big picture的歸納 Pune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b12p.html
前言

這是一些大雜燴,沒什麼新意思就是老東西的歸納和提煉
記錄下來也是對這段時間思考的小結


數字VS 模擬--人類進步的軌跡--經濟活動觀察的視角。

今年最大的收穫或許是年初某行業老大給我上的一課。讓我認識到經濟活動的三個要素裡
1. 效率 2.供求關係 3.政府扮演的角色

如果從產業發展史的角度拆解三者關係你會發現很有趣的現象。永遠是先提高效率,然後改變供求關係。然後有了普遍性於是政府開始介入。因為政府介入生產性領域基本表示人頭票為標準的公平對效率優先的經濟活動的干涉。

比如工業革命
蒸汽機 極大提高效率
開始也是用能源管理模式EMC合同提供動力。所以蒸汽機的表示是馬力就是用蒸汽機替代馬的EMC合同的標準,替代幾匹馬就是幾個馬力。

這裡思想跳躍一下,引申到數字和模擬。

蒸汽機的圖紙就是數字轉換成模擬的一個信號。
這就是所謂的標準化過程,
馬力也是標準化過程變成digital鳥。

所以我要說digital永遠是追隨模擬的
類似temple running裡追這你跑的怪獸。

digital化的本質還是為了不斷的水平擴張。digital本質就是為了擴張提高效率。
而且digital本身有邊際成本極小的特徵。
最典型的就是所謂水管的尺寸之類的標準化。
這大概是不多的還在用英制尺寸的地方。

反之模擬的其實是垂直擴張的。去年最深印象的是@堅信價值 說的mind share
mind share幾乎等於宗教 是100%的模擬性質的東西

mind share的東西是垂直擴張的多數

影響一個人會是終身的。如果不是終身也是相當長一段時間。

品牌的價值一般下跌很慢:)mind share的價值一般下跌也很慢 這就是模擬的特徵。
相比之下摩爾定理那可是冪次方速度貶值和性能提高的。
很恐怖的複利。

回到前面效率提高後標準化會迅速擴張。因為標準化和數字化嗎

然後當供需平衡後就變成週期性,這個時候政府干預也自動產生。

任何一個行業甚至任何一個國家的產業史都在重複這上面這個過程。

無一例外。

今天@scortt說道美國洲際商務委員會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哈。

我這裡不站隊是效率優先好還是公平優先我只是說這是一個過程。


更有趣的思考是
當效率提高後其實人類會產生一個新的問題。

比如效率提高導致的閒暇時間增加 會如何?

那就是經濟活動另外一個維度的故事。

就是效率VS新需求。

效率提高閒暇時間多人會幹嘛?

沒關係會有Jobs這樣的天才發現新需求的。

現在社會的效率比20年前提高很多,但是你我都更忙而非因為效率提高更空閒鳥。

沒有手機的時候我開車還聽聽音樂有了智能手機聽音樂同時只要過紅綠燈必定刷一下屏幕哈

你說效率提高過後是更空閒還是更忙碌?

所以效率提高的結果是空閒時間被新玩意充滿鳥。
反而腦袋更緊張 思考更多
用到過度會是一個普遍現象。

另外一點新需求基本都是模擬的。
而且新需求中藝術的成分會越來越多

佔比越來越高
技術的成分會小。
話說藝術和毛利是正相關的。
越藝術范的毛利必定越高
從沒有例外

差不多就這點。
或許還可以擴張到很多領域和很多層面
不過今天就到這裡了。
回頭看些的digital和模擬的問題怎麼有點辯證法的味道?
鄙視下辯證法的部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336

Big Picture Nainital的碎片哥

來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2w95v.html

這段是2009年 FT的報道。
註意最後一句。
當我看到這個報道的時候危機已經差不多結束。我唯一遺憾的是當時沒資格參加這樣的Benchmarklunch。同時我也一直提醒自己關註Soros的宏觀觀點。

2007年8月17日,周五,21位華爾街上最具影響力的投資者在喬治•索羅斯(GeorgeSoros)位於紐約長島(LongIsland)東端南安普敦的家中會面吃飯。一周、甚至是更早之前,全球信貸危機的首輪沖擊波已開始蔓延,當時,法國巴黎銀行(BNPParibas)凍結了其三只基金的贖回。作為回應,各大央行紛紛向貨幣市場註入巨大的流動資金,以期讓全球的銀行之間繼續互相借貸。

金融危機的預言家

那是個悶熱的夏天,客人們吃的是鱸魚、水果沙拉和小甜餅,不過氣氛頗為嚴肅,或許說正式更合適。索羅斯的客人包括:對沖基金老虎基金(TigerManagement)創始人朱利安•羅伯遜(JulianRobertson);前普惠公司(PaineWebber)首席執行官、現LightyearCapital公司創始人唐納德•梅隆(Donald Marron);專事做空股票的對沖基金KynikosAssociates公司總裁詹姆斯•夏諾斯(James Chanos);對沖基金PequotCapital首席投資策略師拜倫•韋恩(ByronWien),以及他這次年度聚會的召集人。參與這次聚會的人將之稱為“基調午餐”(Benchmark Lunch)。

討論聚焦在一個簡單的問題上:經濟衰退是否正在迫近?盡管我們現在已經知道答案,但是在那個天氣陰沈的下午取得的共識卻不是這樣。在那天午餐後寫下的一個備忘錄中,索羅斯多年的好友韋恩寫道:“結論是:我們很可能處於經濟放緩和市場修正之中,但是,我們的經濟不大可能陷入衰退,不會出現熊市。”只有兩個人不同意這個觀點。其中的一個就是索羅斯,午餐結束時他確信,多年來他一直預言的全球金融危機終於開始了

Soros今年1月22日又在達沃斯發表了言論提醒hard landing和deflation

同時他也提到,過去的若幹年大家都有應付inflation的經驗。沒有deflation的經驗。

危險永遠是從不知道的地方開始。

deflation是如此可怕以至於我們都沒經歷過。

inflation和deflation是矛盾的兩端

一個是錢不值錢,一個是錢更值錢。

錢更值錢的前提下語氣改變了。對企業的傷害更大。

資產貶值現金流變差。

利潤受到傷害。

其實這兩個星期我看了大概幾百家業績預測。

情況很不樂觀。

增長不多。強烈增長的鳳毛麟角。反而虧損極大虧損比較多。

數據顯示上看,證券行業業績不錯。這個也是牛市副產品。2016年開始同比就會每月每季度下降。

其他行業幾乎太多景氣跡象

我覺得以小見大,

謹慎,謹慎再謹慎

現金,現金再現金

以此獻給即將來臨的猴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8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