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731.HK - too good to be true? 收買佬

http://blog.yahoo.com/recycle1004/articles/594906
新聞說 731.HK 把山東紙廠 22.3% 股權賣予國際紙漿紙張商事株式會社,作價 US$38,050,975,即接近 HK$3 億

731.HK 在早年以 HK$3 億多設廠,可謂賺翻了

按售價估值,731.HK 持有山東紙廠及售後現金的價值為 HK$13.4 億左右

原淨資產 HK$20 億,理論值暴升至 HK$30 億多

原本 HK$1 資產,過往半年股價均價 HK$0.375,按此折讓計算理論值 HK$1.5,股價則為 HK$0.563

再按同業 1812.HK 晨嗚的 50% PB 折讓,就是 HK$0.75

消息在 2月 9日一出,真係想下都兩眼發光

細查下小弟卻對此甚有保留,逐一起底

紙廠名為遠通紙業 (山東),可惜不是著名的山東遠通汽車貿易

國際紙漿紙張商事株式會社,英文為 KPP,也可惜不是著名的 IKPP

首先以反向思維問,731.HK 多月來徘徊 HK$0.35 - HK$0.4 區間,那時市值 HK$4 億左右。買廠要花 HK$3 億,何不多給一點直接把 731.HK 買起?這樣就連殼也賺

OK,那就說大股東不願易手,人家買得間廠就雄心壯志嘛,那 KPP 能否找這生意伙伴配股呢?

731.HK 本有 11.4 億股左右,配 2.85 億股,按過往半年均價加上 10% 溢價,也只是 HK$1.2 億多,還是比現在方案便宜,而且還包括賺錢的貿易業務

莫非 KPP 嫌麻煩,連賺錢的貿易業務也不想要?

還是講回買廠這 deal 吧

通告說此廠由 2011年 4月 1日至 9月 30日的除稅後溢利為 HK$3420 萬,小弟最樂觀估全年 HK$8550 萬,即 PE 15.7 倍

紙廠的旺季一般都在 2月至 7月,這是傳統旺季,價格也水漲船高

若按週期調節,全年其實可能只達 HK$6 千萬左右 PE 22 倍

兩者都比小弟至愛 2314.HK 的 9 至 10 倍 PE 貴多了,當然後者 size 和商業模式不能同日而語,對方可是 PB 有溢價的工業股呀﹗


那就對比 1812.HK 晨嗚,其 PE 6 至 7 倍,更令人覺得 KPP 買貴貨。實不明 KPP 為何如此幫大股東


另外,日本人做生意慣性以自己話事見稱,特別係廠,付出 HK$3 億多,也足夠自己起一間,何用假手於人?

是否因為國內造廠難撈,KPP 要找 731.HK 做爛頭卒?但又何解不找山東晨嗚?更何況山東早已為日韓旅居之地,經商也十分開放

如此想來更令人望而卻步

看 Webb-site,Top 10 持股人開始減持,在各報反覆唱好下,此股能到何價,然後晾住黎派,天知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64

Too young too naive...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3/07/too-young-too-naive.html
「『中國合夥人』這套戲值得一看!」波子老闆臨放大假前如此吩咐。

『中國合夥人』可不是強國版的『3 Idiots',而是一部『A版Forrest Gump'式的中國民企IPO老千故事。平心而論,『中國合夥人』作為其中文名稱其實不甚貼題,反觀其英文『American Dreams in China'還更合適。據說劇中黃曉明(飾成青東)、鄧超(飾孟曉駿)和佟大為(飾王陽)所飾演的角色人物原型分別就是新東方創始接人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強,但若果有看過有近代強國商業奇材如王石、馬雲和潘石訖的傳記和故事,其實大家不難看出此片實際上是諸位強國土鱉大雜燴式夢想成真的故事。 
任何藝術創作都不一定也不可能是完全真實的。所以劇中反覆強調「聽一個人說話,不僅要聽他說了什麼,而是要聽他沒說什麼!」也許便是編導在中國電影界玩擦邊球的自白。本質上,『中國合夥人』之於改革開放後三十年和楊絳『我們仨』之於解放後三十年其實都是支那蟻民在共匪統治下的哀歌,不同的是陳可辛利用商業電影手法表面美化了殘酷的現實,但實際上他利用笑中有淚的方式把近代中國問題以點到即止的手法道出才是上乘的批判!據說有香港反共義士曾質問陳大導為何沒有8964這個點子。OMG!人家將來還是要撈的,更不要說過強國電檢一關。有時要批評一個政權毋須一定要好似法輪功街檔把四級照加真人Show才夠震撼,令人會心微笑而完場後還不停思索電影內容中的「景句」更是顯出其功力深厚。試問共匪堅持8964不可談和反共義士必定要提8964在意識形態上有何分別呢?
「一個人迫於無奈之下的選擇,往往是正確的。」筆者一直對因飾演韋小寶而成名的黃曉明沒有好感,可是今次他今次實在成功演活了成青東這個土鱉。劇中成青東赴美不成留在燕京大學擔任「街上賣雞蛋的都比你掙得多」的助教。除了被學校領導剝削外,後來更還因秘撈而被開除下崗,最後只有走上到一間破落國企辦託福補習之路。曾在八九十年代上強國跑過的人必定會對編導在其中的潛台詞發出會心微笑,皆因這是當年不少土鱉民企如何在當年鐵面朱「國退民進」灰色地帶求存的縮影。之後成青東被公安召去問話,這不也是中國民企永遠被共匪「揸住波子」的咀咒麼?
「千萬別跟丈母娘打麻將,千萬別跟想法比你多的女人上床,千萬別跟好朋友合夥開公司。」也許劇中永遠樂觀的王陽是最教人喜愛的角色。在大學時透過乒乓外交溝到條鬼妺上床,更為了她放棄到美國的機會,到後來跟會燒一頓好飯的肥妹結婚,正是典型浪子反璞歸真的寫照。作為一個終日發夢的詩人,竟然一次又一次調解了成青東和孟曉駿之間的土洋之爭。
「究竟是我們改變了世界還是世界改變了我們?」這可是「連一個Waiter我都不是」的海歸孟曉駿美國春夢破碎後的呼號。畢竟孟曉駿在米帝呆過幾年算有點見識,「繼上次鑽了美國大爺的空子,這次他又要來鑽國家的空子。」。回國後孟曉駿決心利用從米帝資本主義學回來的IPO老千技倆替新夢想上市套現走人。且不要說什麼百度抄谷歌,微信係A貨Whatapps,淘寶係山寨eBay,搵到老襯上到市套現便是硬道理。與其說什麼『中國合夥人』反攻米帝資本市場,倒不如說是『中國合夥人』在米帝資本家以知識產權脅迫下一起發強國崛起的發財大夢。現實點看,強國人崛起呼喊「美國人民需要我!」只是夢囈。實際上手執全球領導地位的米帝隨時可以一句「美國人民暫時不需要你」把強國人踢出局外!
「掉進水裡不會淹死,呆在水裡才會淹死。」無論如何,片中描述八十年代時那一輩年青人的光景,猶如女主角蘇梅(杜鵑飾)穿的一雙膠鞋,見證當代中國年青人如何在極惡劣的環境中行出一條有血有淚的將來。『中國合夥人』當中值得細味咀嚼之處,又豈是沒有在八、九十年代在共匪國度中呆過的人所能體會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847

Too Good To Be True 方舟88

http://xueqiu.com/9370819123/25374909#comment_22843167
$華夏醫療(08143)$ 準備分拆子公司萬嘉股份在香港主板上市,華夏醫療股東每5股可獲配1股萬嘉股份,9月27日股權登記,如果順利的話,萬嘉股份10月11日上市交易。分拆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認為華夏醫療股價沒有體現公司價值,華夏醫療目前市值為3.5億港元,分拆的話,子公司萬嘉的淨值就有10.2億港元(分拆公告中的數字)。此外,分拆後,華夏醫療專注於醫院業務,萬嘉股份專注於醫藥連鎖及醫藥流通業務,市場更容易為二者評估,也會提升估值。分拆後,萬嘉股份的淨利潤約為4000萬港幣,香港上市的醫藥公司至少10倍市盈率,估值能達到4億港元。分拆後華夏醫療仍然是萬嘉股份的母公司,持萬嘉60%股份,仍會合併報表。本次分拆上市不涉及新股發行及融資,對華夏醫療的股東而言,原來的市值是3.5億港元,分拆後不計原華夏醫療的市值,子公司的市值就可能值4億港元。有這種好事嗎?

    首先,分拆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華夏醫療已發公告,收到聯交所上市委員會的無意見傳真,萬嘉股份的上市文件預計於9月30日前後發布。

    其次,與同類公司比較,萬嘉的利潤情況不離譜。萬嘉在福建共有惠好大藥房200多家,按$一心堂(PRE230)$ 的年單店收入130萬看,惠好藥房年收入2億元是可能的,按一心堂的淨利潤率6%計算惠好的淨利潤約有1200萬;萬嘉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醫藥流通業務(配送),2012年報流通業務收入是16億港元,按照$九州通(SH600998)$ $嘉事堂(SZ002462)$ $瑞康醫藥(SZ002589)$ 的淨利潤率1%-2%計算,萬嘉流通業務的淨利潤應有1600萬-3200萬港元,所以萬嘉2012年的淨利潤4000萬元,如果收入是真實的,則淨利潤應該是真實的。

   最後,也是最主要的問題,萬嘉的收入情況是真實的嗎?從調查的情況看,很不樂觀,希望福建的朋友能提供一手信息,如果萬嘉的收入情況是真實的,這個股票是有投資及套利空間的。查了國家藥監部門的GSP認證情況,萬嘉旗下的惠好是有GSP認證的,可以進行批發業務;查了福建省藥品招投標信息,有些藥品確實是惠好配送的,但是查到惠好配送的比例不大,大部分是國藥控股、鷺燕等配送的;查了醫藥商業協會根據銷售收入對藥品流通企業進行的排名,前100強沒有惠好醫藥,嘉事堂收入25億港幣,排名第48,惠好的收入是16億港幣,榜上無名,福建的鷺燕醫藥排名20,福建的中鷺醫藥排名91 。

    此外,萬嘉的淨值10.2億港元不知是怎麼推斷出來的,深表懷疑,其分拆公告中列的資產淨值明明是1.33億港元,可在文字描述中幾次提到淨值是10.2億港元,只有等上市文件出來後再看了。惠好醫藥也沒有網站介紹業務,新浪微博上有個賬號粉絲只有幾百。

   大家說說這個公司的收入是真還是假?

參考資料:
1、http://news.familydoctor.com.cn/a/201304/440117.html 
2、http://www.fjyxcg.gov.cn/
3、http://xueqiu.com/S/0814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5703

打破me too 中國IC設計廠追殺台廠

2013-11-18  TCW
 
 

 

一家小晶片公司要在台灣掛牌,竟然讓產值數百億元的老前輩公司警戒?

這家小公司是矽力杰,董事長陳偉與團隊是中國時下最熱門的「海歸派」(在海外留學、歸國工作),基本可說是,第一家將到台灣掛牌、「陸皮陸骨」的中國晶片設計公司。

矽力杰的主要產品是類比晶片,筆記型電腦、LED燈泡、機上盒(Set Top Box)等產品都用得上,可以說衝著類比晶片龍頭立錡、致新而來。中國對手「撈過界」來掛牌,致新總經理吳錦川說,「我看到他們(矽力杰)來台灣掛牌有點驚訝,以前只在中國客戶看到(用矽力杰產品),現在台商(如仁寶)也看得到了。」

不僅台灣關注,據稱德州儀器(TI)也把它列入觀察名單中。

矽力杰上半年營收只有老大哥立錡、致新一半不到,但稅後淨利卻直追致新;它在特定領域一顆晶片的售價,就能高過同業三顆晶片總合,但它也能讓客戶整體成本降低三分之一、效率提升五%,才獲得飛利浦(Philips)、歐司朗(Osram)等國際大廠的青睞。

這家中國小公司,正以一次又一次的「破框」,衝擊台灣類比晶片老大哥的舊思維。

破晶圓代工廠慣例享大客戶量身打造待遇

破框,怎麼破?一,先破晶圓代工廠只替大客戶量身打造新製程的慣例,矽力杰成立於金融海嘯發生的二○○八年,當時不論台積電、聯電等大廠,都進入產業低潮,願意破例替矽力杰這家新創公司量身打造新製程,通常是大客戶才享有的特權。

破台灣晶片業慣例不當替代品,要當第一

二是破台灣晶片設計業的「me too」(指替代方案,較易銷售)慣例,一開始就以「最好」為目標。

台灣類比晶片族群十餘年來不斷強調「取代外商」的成本優勢,當時許多產品規格都跟從Maxim、德州儀器等外商,用相對低廉的報價,吸引客戶從外商轉為台廠;當時資本市場都認為,光是這種取代外商的「快錢」,就能夠讓台灣類比晶片一路順遂。

這一度讓立錡、致新等公司四年就營收翻倍,但營收在二○一○年登頂後,近三年明顯受到主要市場─電腦的衰退拖累,陷入成長停滯。反之,矽力杰近三年營收卻都翻倍成長,去年賺了超過一個股本。陳偉自己分析,與台灣老前輩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意願」。

「開始訂的目標,就是整個行業最好的、不是second(第二名),所以產品出來時,才有可能是最好的。」陳偉解釋。

破產品設計框架不走﹁一向如此﹂的做法

三是破產品設計框架,矽力杰以自有製程為基礎,從根本重新思考產品的定位,打破「一向都是這麼做」的慣例。

舉例來說,筆記型電腦的電源控制模組長期由三顆晶片組成,並由不同晶片公司供應;但去年矽力杰一顆新晶片,一口氣就整合這三種功能,替客戶省下超過一半的成本與物料管理,印刷電路板的體積也僅原本的三分之一。也因此,矽力杰單顆晶片的售價,還高於三顆一套的售價。

創新的代價是,一來晶片失敗風險較高,二是必須額外撥出一五%研發人力。矽力杰團隊來自美國類比晶片大廠,多次開發出全球第一的產品,等於是拿美國矽谷的強大戰力,回亞洲創業。矽力杰曾經在四個月裡,開發出美國大廠需時六至十二個月的晶片,搶得三星固態硬碟(SSD)交換器保護(Protect Switch)相關訂單。

矽力杰「破框」的衝擊,也重新挑戰台廠的思維。

多年前,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在一個研討會上被問到,台灣晶片設計還能領先中國多久?他回說,至少十年。

二○○六年後,聯發科中國對手展訊、銳迪科(RDA)陸續登錄美國那斯達克(NASDAQ)股市,聯發科領先的時間落差,也漸漸縮減到兩、三年。今年,儘管中國公司還未進入全球前十大晶片設計之列,但四、五百家的產業規模,已經逼近台灣的一半,全球產值比重超過一一%,是僅次於美國、台灣的第三大聚落,這些中國晶片設計公司已非吳下阿蒙。

「我覺得台灣的處境是,以『成本』取勝的優勢,看起來不見得能夠持續了,」聯發科總經理謝清江認為,中國資訊業者這幾年思維和台灣完全不同,「台灣類比晶片設計公司長不大,因為客戶集中在IT產業,」吳錦川分析,「但這之外的應用還有工業、網路通訊等等,我說的是真正的Telecom(通訊局端設備),那種台灣是完全沒有客戶的。」謝清江總結說,「(台灣)唯一能夠做的,就是跑快一點。」

從矽力杰得見中國晶片設計公司正在轉變,並逐漸威脅台灣老前輩,台灣若是願意跨出舒適圈、接受更難的挑戰,仍可擺脫「一代拳王」的宿命。

【延伸閱讀】跨海掛牌矽力杰,淨利直逼致新!—3家類比晶片公司上半年業績表現

公司:立錡(類比IC龍頭)資本額:14.95億元營收:54.81億元稅後淨利:7.2億元EPS:4.8元

公司:致新(指標股)資本額:8.62億元營收:19.22億元稅後淨利:2.6億元EPS:3.13元

公司:矽力杰(中國首間來台掛牌)資本額:5.5億元營收:8.77億元稅後淨利:2.16億元EPS:3.96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訊觀測站 整理:王毓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726

Too big to manage? Money Cafe

來源: http://moneycafe-icable.blogspot.hk/2015/02/too-big-to-manage.html


二零一一年歐智華擔正以來,匯豐股價累積跌超過一成,同期由「露絲李」領導的恒生升幅一成二左右;

星展集團累積升三成七;ANZ澳新更升幅達到五成!

股價說明三點:一,在取悅股東角度上,歐智華稱不上成功。

二,無論星展、恒生、抑或澳新例子,徹底反駁銀行股無人要的定論,關鍵其實在於定位。

三,Mick Smith邵銘高當日離開匯豐,改為掌管一間地區性銀行,決定百分百正確。

歐智華可能比邵銘高叻,但歐智華肯定屬於有IQ、無EQ一類,業績既然差強人意,兼四面受敵,竟然大講悔氣說話!

形容外界對金融大企業套上道德高地標準,尤比軍隊、公僕、甚至教會為甚。顯然歐智華犯上當日高盛布蘭克費恩自比做神的工作相同錯誤!

豈能將銀行、商企跟教會、教庭比較?

匯控重施故技,繼續減省成本,以使2018年總成本控制在去年水平,較之前開支目標變相減少近40億美元,換句說話由2011年以來,歐智華合共削減匯豐開支高達100億美元

靠慳從而令成本達標,並支持股本回報是百分百消極及無計可施做法。

香港仍然流於重點討論瑞士私人銀行問題、歐智華帳戶安排、或新修訂目標能否達標與否。

歐美媒體及分析行多一步,已經觸及更核心一個問題,匯豐是否Too big to manage??

言下之意,匯豐是否有需要拆骨?或會是未來一段時間重點?

昨日提及匯豐環球大金融機制模式唔work!!! 好簡單,以往香港及區內大量低廉資金成本,支持集團其他地區放貸,回報比同行回報高,惟全球資金氾濫,現在通街「平錢」。

反之,香港及區內現在最大角色,是令集團數字好看一點!

匯豐集團股本回報為7.3%,香港及區內其實有16-17%,白一點,匯豐海外很多業務,某程度上垃圾不如,但正正是香港為首高回報市場及低成本對收入比率,補貼匯豐控股其餘海外業務,而最終涉及是浪廢資源及資本投放失效死癥。

由此可見,只要九哥願意學舊同事Mike 仔,大象絕對有機會爬樹。

用沈大師說法,市場對匯豐信心隨時比零九年更低。用瑞銀判斷,大象未來兩年又再步入去槓桿期。

純粹天馬行空的話,大象短線可以力邀浦偉士復出,做其非執董,只有大班才是匯豐信心保證。

下一階段,大象理應理面現實,拆骨、分拆、適隨尊便。

而一點可以肯定,匯豐逼切需要一個好公關,觀乎四年來,作為媒體,大象、九哥對外策略及危機管理,並不及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766

8 Jun 2017 - 敏華控股(1999)財務數據是否如Muddy Waters說「too good to be true」?

敏華控股(1999)昨天被沽空機構渾水(Muddy Waters)狙擊,跟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創辦人Carson Block在一論壇上向與會者宣布,認為敏華除了隱瞞借貸來擴大利潤及自由現金流外,其稅務帳目亦出現前後矛盾。渾水估計敏華將集團一半以上的純利搬到位於澳門的實體,最理想的情況是逃稅,但渾水更相信是為了方便作財務欺詐,利用了澳門低稅率及欠缺公眾可接觸的財務數據」。

跟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Carson Block亦提到, 敏華的財務數據好得令人難以置信(too good to be true),其經營利潤率、毛利率及純利率比蘋果公司更高,是我們決定深入調查的第一個迹象」。

究竟是否too good to be true,現在分享其最近三年財務業績分析摘要讓大家自行判斷

大家若有興趣對上市公司作業績財務分析DIY,並取得Microsoft Excel Templete,請參閱我的最新著作「港股A餐」,各大書局有售,或可到「超閱網」(按此)網購。

(資料來源紅猴研究公司年報) * 按下圖可放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08

美劇狂人Mi - Yumi Ng 《黑鏡》及Too Much TV 2016年10月28日

1 : GS(14)@2016-10-30 22:34:55

http://www.am730.com.hk/column-335157

一向都知道自己是個無法multi-task的人(好似有聲),來到這個新劇季尤甚,單係消化各路新劇,我都已有瀕臨崩潰邊緣的感覺,仲有成班舊歡等住重拾——


本周catch up名單:《Black Mirror》S03E01-04、《Westworld》S01E04、《The Walking Dead》S07回歸首集、《Exorcist》首季E05、《The Collection》及《The Young Pope》首播集、《Grey’s Anatomy》S13E01-05……
新舊夾攻,我覺得自己似《Westworld》一班機械人hosts一樣,分不清自己活在哪套電視劇的現實,我個腦唔夠ram,已經process唔到……


碎評《Black Mirror》
雖然仲有兩集才煲完,點都搶閘講先,第三季《黑鏡》6集獨立故事,科幻及未來世界永遠都係終極FF題材,So far看過的4集都未到blown my mind的程度,只因頭兩季是超班馬,今季仍然高水平,但想超越真是有點難度,依然是superb TV,不然在咁多選擇下無可能連binge 4集。


第一集Nosedive講社交網絡構織下,每個人都為得到別人認同而活,為攞高分人人變得虛偽,小眾生存空間縮窄,人的獨特性蕩然無存,Sad but true,可惜太過present day,今日FB、IG生態經已如是,少了一點shock value。


第二集Playtest好少少,透過video game發掘人最深層次的恐懼,結論是恐懼每每來自愧疚,以及隨之而來的失去,害怕沒有機會彌補過失,成為最深層次的恐懼,但guilt的建立是基於同理心,一個沒有同理心的人只會blame everyone而不會blame自己,沒有guilt也就無所畏懼,這個video game,至少對全球4%的psychopath一點影響都無。


第三集Shut Up & Dance講電腦駭客對「不誠實使用電腦」的人實行欺詐勒索,turn out呢班人唔抵可憐,駭客所做的無異替天行道,這班人衰啲乜?不能爆劇情,只能籠統講跟性罪行有關,但我覺得某一兩位罪不至死,過程中擔驚受怕可能已是足夠的懲罰,這集描繪的情景也是太過當下,雖然有深思位,但去唔到beyond imagination那種超越的境界。


第四集San Junipero算是達標,兩位女主角情愫漸生拍得很真摯自然,我以為故事是講time travel,原來不是,將過去、現在、未來,人的意識、選擇,真實、虛妄撈埋一碟,故事說得很漂亮悅目,配樂尤其點睛,對劇中那個未來世界的描繪,我覺得都有幾分先導及可信性,絕對可以無限FF,餘韻無窮。


美劇狂迷,劇齡超過十年,熱愛電影,發現美劇有更大空間原原本本說故事,從此影視齊追,泥足深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99

D&G創辦人四處點火頭 曾推「奴隸涼鞋」 揶揄#Me Too

1 : GS(14)@2018-11-25 11:12:37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2455&issue=20181125
【明報專訊】意大利奢侈服裝品牌Dolce & Gabbana(D&G)近日因一段指導亞裔模特兒以「小棍子」(筷子)進食「偉大的」意大利薄餅的宣傳片,被質疑貶低中國文化,之後有網民在Instagram提出質詢,卻與品牌創辦人之一Stefano Gabbana的ins帳號展開罵戰,Gabbana辱罵「中國是屎一樣的國家」,令事件升級。D&G之後聲稱相關帳號被盜,上述言論與Gabbana無關,但未能取信於內地網民。D&G兩名創辦人上周五在微博官方帳號用普通話說「對不起」,欲平息風波。事實上D&G以往的張揚作風,已為他們掀起一次又一次的爭議。

《華盛頓郵報》時尚評論專家Robin Givhan曾形容,兩名創辦人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發表了政治不正確意見,最多也只會聳聳肩,毫不在乎。Gabbana曾這樣說:「我喜歡自由。自由,自由,自由,自由。我喜歡說出我的想法。我不怕。我所說的不會錯,只是超出社會規範。但這真的是我的想法。」

D&G的品牌創作,以至兩名創辦人的言行,經常冒天不之大不韙。2007年該公司推出的一輯廣告,展示一名穿泳裝的女模特兒被一名赤裸上身的男子按在地上,由一堆赤膊男子圍觀,被指有強烈的輪姦暗示。廣告其後在意大利等地被禁或抽起,D&G公司當時批評監管落後,把創作和真實行為混為一談。

「輪姦暗示」廣告 意大利被禁

D&G在2013年的春季系列,在裙子上印上blackamoor風格的北非女子,又展示了一系列以黑人女性頭像為設計的耳環,被指令人聯想到美國奴隸制,質疑品牌以奴隸文化賺錢。除了販賣奴隸衣服、奴隸耳環的爭議,D&G在2016年推出的一款名為「奴隸涼鞋」(slave sandals)的女裝涼鞋,也受到外界非議。

兩名品牌創作人的言論也一樣惹火。2015年,Dolce向意大利《Panorama》 雜誌炮轟試管嬰兒是「化學的、合成的孩子」。他認為同性戀者不應製造試管嬰,言論觸怒了育有試管嬰的Elton John,他直接發動粉絲抵制D&G。Gabbana反罵Elton John是法西斯分子。除此以外,Gabbana也曾批評Lady Gaga有肚腩,形容美國樂壇小天后Selena Gomez醜,又批評超模Kate Moss穿的Valentino服裝不好看,到處點着火頭。

成梅拉尼婭衣櫥大牌

近年Gabbana曾質疑 #MeToo全球反性侵運動誇大了性侵的出現率,又堅稱性騷擾在意大利並非問題。他說:「所有關於美國女性的事情,我們都沒有相同的東西,因為我們非常尊重女性。我們的心態完全不同。」

他形容部分問題是你請我願。Gabbana說:「這不是新鮮事。(意大利名導演)維斯康提(Luchino Visconti)向(奧地利男演員)漢密保加(Helmut Berger)和阿倫狄龍提出上牀……但聽着,這是由你決定的。這是真的。大家都知道。 20年後你說:『啊!他摸我屁股!這不是暴力。』」

當很多知名品牌都不願跟美國總統特朗普家族扯上關係, Tom Ford、Marc Jacobs等品牌更表明不會贊助第一夫人梅拉尼婭(Melania)服裝,D&G卻成為她衣櫥的大牌。當梅拉尼婭穿上D&G服裝出席公開場合,Gabbana就會上Instagram讚美一番,被Givhan形容他是梅拉尼婭的「單人啦啦隊」。這行為也令D&G在社交媒體成為針對對象。為此Dolce和Gabbana生產了印有#Boycott Dolce & Gabbana字樣的T恤回應,與反對者繼續互懟。

海港城店禁港人攝影惹抗議

較為港人熟悉的D&G爭議,是2013年初D&G位於海港城的門店禁止香港人在店外的行人路攝影,但內地遊客卻獲准拍照,觸發大量群眾聚集在該店外攝影,以示抗議。

資料來源:華盛頓郵報、glamour.com

明報記者 黃展翹

[企業地球村]
2 : GS(14)@2018-11-25 11:12:49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4093&issue=20181125
【明報專訊】D&G是一家全球知名的時裝公司,由意大利設計師Domenico Dolce和Stefano Gabbana創辦,兩人的姓氏也是品牌名稱的來源;總部位於意大利米蘭。D&G曾經為麥當娜、蒙妮卡·貝露琪、濱崎步、伊莎貝拉·羅塞里尼、吉賽兒·邦臣和凱莉·米洛等名人設計服裝。

社交媒體上多次掀起的杯葛D&G運動,對D&G品牌的影響不得而知。截至今年3月底的12個月內,其收入按年大致持平,錄得12.9億歐元(約125億港元,以3月底匯率計算)。但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按年跌7.1%至1.56億歐元(約15億港元,以3月底匯率計算)。

去年收入125億港元

《華盛頓郵報》時尚評論專家Robin Givhan形容,D&G的設計是為富人之中的富人而設。

今年4月D&G品牌在紐約大都會歌劇院打造了一場金碧輝煌、花團錦簇的時裝秀,展示猶如童話世界式的華衣美服。不惜工本為貴客打造夢幻的舞台,被行業觀察家質疑了一下成本。Dolce當時這樣回應:「對不起,這是你的錢嗎?不是,好的。」

時裝秀展示的Alta moda(高級時裝),動輒價格數萬美元,但未必是一般情况下可以穿著的。Givhan形容,穿這些衣服的場合,可能是在俄羅斯財閥或中東皇室的超級遊艇,又或在保安森嚴的歐洲莊園。

對於有評論認為這品牌的衣服開價貴,Dolce反駁:「你會問米開朗基羅的作品多少錢嗎?你不要問價格。美是不可以錢來衡量的。」

兩創辦人曾是情侶關係

60歲的Dolce與56歲的Gabbana認識30多年。Dolce是西西里島一名裁縫的兒子,Gabbana是平面設計師。兩人於1985年創立自己的時裝品牌。有一段時間,他們是情侶關係。這種關係在2005年結束,但他們的商業伙伴關係持續。當歐洲其他設計師將自己的品牌賣給大型企業,每隔幾年換一次創意總監。他們仍是D&G的掌舵人。這品牌最近關閉了以T恤和牛仔褲為主的較低價業務,專注滿足少數富人的品味。

[企業地球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163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