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火鍋演義:52歲女老闆如何PK餐飲大牌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831/145302.html
陳靜今年52歲,是個悠閒的大忙人。

一個月30天,她有15天住在重慶,作為一個絮絮叨叨的奶奶,照顧著剛上幼兒園的小孫孫;另外15天回到鄰水,「象徵性」地關心下火鍋店生意,履行著甩手掌櫃的最後一份職責。

陳靜很幸運。

2007年8月,她加盟奇火鍋,第二年,奇火鍋創始人謝莉獲得央視《贏在中國》全國總冠軍,這一獎項為「奇火鍋」品牌帶來至少兩億估值的媒體宣傳。在鄰水這個小縣城,陳靜的奇火鍋一夜成名,連縣委書記都指定要來這裡吃火鍋。

陳靜很簡單。

她首先是個女人,其次才是老闆。對於她來說,火鍋店不是生意,只是生活。

她不懂營銷4P,不瞭解SWOT模型,更不知道商業模式為何物。但是在鄰水,在這個離重慶只有一個多小時車程、常住人口不到20萬的小縣城,她將最初只有300多平米的火鍋店,做到了700多平米的規格;7年時間「幹掉」了小天鵝、德莊、劉一手、秦媽這些餐飲大牌。

品牌失效

創業者選擇加盟,目的通常有兩個:品牌和技術,在火鍋行業尤為如是。要麼品牌和技術一攬子全要,要麼只是技術加盟。在這個以火鍋底料為核心關鍵的行業,投資一家店動輒上百萬,單打獨鬥風險成本太高,加盟反而成了常態。

陳靜的奇火鍋在鄰水剛剛開張時,整個縣城只不過兩三家火鍋鋪子。彼時,與鄰水毗鄰的重慶,火鍋行業發展已是如火如荼,草根變土豪的故事正批量生產。

加盟奇火鍋後,儘管頂著「中國十大品牌火鍋」的光環,但是陳靜並沒有因此高枕無憂。

「眼見他起高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

小天鵝、德莊、劉一手、秦媽……7年來,小縣城「火鍋演義」主角不斷更迭。在陳靜眼中,僅僅只靠著「大牌標籤」,無論如何也沒法在鄰水站穩腳跟。

在一、二線城市經營得風生水起的餐飲大牌,為何來到小縣城後品牌集體「失效」?

品牌背後是產品,前面是顧客。

一、二線城市人口流動大,同行業中可選擇品牌多,這就決定了品牌成為連接顧客與產品的關鍵「橋樑」。大城市少有長期消費,一家餐館吃完一次,通常要隔上至少一兩個月才會消費第二次。因此,更多時候,顧客不是消費產品,而是在消費品牌。

而在三、四線城鎮,人口基數與流動性都很小,巴掌大的縣城只能容得下有限的幾間館子,客戶的消費選擇很有限。這個時候,品牌連接客戶與產品的功能就大大弱化,人們消費更趨於長期消費。因此,決定顧客是否長期消費的,是以服務和產品為核心的體驗,品牌不再起決定性作用。

「別家火鍋店用的是凍鴨珍,我們奇火鍋用的都是鮮鴨珍;酥肉、南瓜餅等小吃不過夜,必須手工現炸;花椒在大家買25元一斤的時候,我們店都是買35元一斤的好花椒。」

問及為什麼這麼多餐飲大牌中,唯獨陳靜家的奇火鍋存活下來,陳靜講不出用戶體驗123,而是滔滔不絕卻零零散散地講了一條又一條實在的「乾貨」。

小縣城做生意,對於成本更容易斤斤計較,可是一旦因為成本掣肘損害了體驗,就會被顧客徹底打入冷宮。

7年來,陳靜要求所有食材必須採購最新鮮、品質最好的。火鍋行業內一週提色兩三次已算勤快,但是陳靜的奇火鍋每天都要進行提色。

奇火鍋品牌已有17年歷史,擁有重慶唯一一家獨立法人的火鍋研究所,火鍋底料的品質與口味自然不必說,加之7年來老闆對食材的嚴格「挑剔」,陳靜火鍋店的味道在鄰水縣鶴立雞群。

除了在乎顧客的胃,陳靜還懂得照顧顧客的「臉」。

面子經濟

中國人好面子,在低頭不見抬頭見的小縣城,面子問題更為重要。

4年前,陳靜換了新的店舖,面積從300多平米擴大到700多平米。新店舖總投資170多萬,其中裝修花費了100多萬。

陳靜講:「裝修如果不夠檔次,沒有人會願意來請客吃飯。」

縣城經營餐飲,做的都是回頭客生意。陳靜認為除了火鍋味道要好,還需要給足顧客「面子」,這樣他才願意長期消費。

給足顧客面子,除了要在店舖裝修等硬件設備上敢「出血」,還需要懂得人情關係的軟營銷。

在「國八條」出台之前,單位消費在陳靜火鍋店生意中佔大頭。據陳靜講,那段時間,每個月單是沒有報銷的單位簽單,足有三四十萬。為了維繫和單位上的關係,逢年過節,陳靜都要親自帶著禮物去熟客家探望,每年的人情花銷接近十萬元。

除了要求服務員服務積極主動、熱情周到,陳靜家的奇火鍋從來不對外打折,而是要求服務員,根據顧客消費情況給予靈活的「人情折扣」,給足請客人面子。

鄰水奇火鍋附近有幾家店,打折期限一推再推,折扣一降再降,生意反而越來越差。陳靜解釋,縣城裡的人請客吃飯,往往不願意去那些折扣店,這樣會顯得主人小氣;而且,店舖長期打折,顧客會認為是由於生意差、為了拉客才打折,這樣一來就更不願意去光顧。

儘管面子很重要,但是卻不能盲目信奉。

就在去年,離奇火鍋幾百米的地方,新開了一家豪華海鮮自助,300多萬的裝修極盡豪華。可是,開業三個月,賠進去了幾十萬,連半年時間都沒有撐過去。

據陳靜講,海鮮自助之所以垮得這麼快,首先是因為定價超出了縣城人群消費能力,奇火鍋人均消費50元左右,而海鮮自助人均消費價格是奇火鍋的兩倍;其次是因為鄰水地處山區,是內陸縣城,海鮮儘管稀罕,卻難以成為日常消費。

面子只是手段,並不是目的,所有營銷都需要基於本地消費狀況,才不至於矯枉過正。

企業管理講求外圓內方,儘管只有一個店舖,但是在人情複雜的小縣城內,管理起來也並非易事。

人情管理

所謂老闆,首要任務就是找到像自己一樣為企業操心的員工。

在山高路遠的小縣城,但凡有些志向的人都去了大城市闖蕩,留下的無非老弱婦孺、安分守己之人,老闆與員工只是簡單的僱傭關係,找到「對的人」很是困難。

美國通用電氣CEO傑克·韋爾奇曾說:「員工工資最高時,企業成本最低。」這句話後來被河南的胖東來奉為圭臬。多數老闆只考慮到會計成本,沒有考慮到機會成本,更沒有考慮到人的成本。

從開業至今,7年間,奇火鍋在鄰水縣城風生水起,跟隨陳靜一路走來的員工有10人之多,這和陳靜人情管理的「土方法」密不可分。

奇火鍋鄰水店現有39位員工,朋友多次建議陳靜精簡人員壓縮成本,可她一推再推,遲遲不願意減掉一個人。一方面考慮到縣城招工難,現在減人到逢年過節人手不足;另一方面,陳靜對菜品挑剔,炸酥肉、做湯圓都是專人負責,這也決定了員工數量的增加。

儘管人數比一般店舖要多,可是陳靜卻能夠調動起他們百分之兩百的積極性。

陳靜在店舖設定了激勵機制:服務員賣出的每一份菜品,每一瓶酒水都會有相應提成。這樣一來,為了推銷菜品酒水,服務員的態度與服務質量自發得到提升。

僅僅通過這一項,奇火鍋店內的員工比起其他店舖多了工資四分之一的收入,逢年過節生意紅火時,提成甚至都超過了工資。老闆捨得獎勵員工,奇火鍋也成為鄰水縣城爭相就業之地。

一方面捨得激勵,另一方面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員工內部不團結是服務業的大忌。陳靜規定,奇火鍋店內一旦發現員工吵嘴,必須開除。此前,陳靜姐姐的兒媳婦在店內任職,就因為在吧檯和另外一名服務員發生爭執,便被陳靜請回了家。

陳靜很看重店內團結。「人和萬事興」,為此,員工的工資7年來都是以信封形式發放,員工間彼此不知道對方的薪水,便少了眼紅妒忌。陳靜根據每個月員工的表現,都會有多則七八百,少則一兩百的額外績效,也是統一封裝進信封,無形中增添了員工對工作的希望與驚喜。

陳靜不在乎錢,她常常在人前講願意拿出一部分的營業收入來反饋顧客和員工。逢年過節,除了給客戶拜年,這個老闆還會親自給員工拜年,送上一個大大的紅包。

後記

比起大城市,小縣城看似水淺,實則其中水草縱橫,一旦理不清其中關係,便會栽上大跟頭。懂人情、沒野心、不愛財,陳靜正是靠著一招招的「土辦法」,7年時間在鄰水將奇火鍋做成了老字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319

立體時代網邵怡蕾:直接PK美麗說,蘑菇街

來源: http://news.iheima.com/html/2014/1014/146716.html

i黑馬註:女性時尚社區與電商得結合仿佛是水到渠成的。蘑菇街、美麗說等無不是走了這條路。成立於2010年的立體時代網,以搭配、分享和購物為主題,早就獲得了投資。但是一直沒有太大名氣,如今揚言PK掉風頭正勁的美麗說、蘑菇街,看他們是否有這個實力。
 

\創業經歷:1998年,邵怡蕾從上海交大畢業,進入上海英特爾(Intel)架構實驗室工作。一年後,她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系博士學位。期間,她和普林斯頓的團隊一起創建了FirstRain.com。2005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她進入美國高盛銀行紐約總部,擔任信貸衍生品部門副總裁,直至2010年回國創業。

 

“憨園”

“我的理想職業之一是在上海開一家小書店,小小的就好。好像大學時候常去的離交大不遠的淮海路上的一家小書店,門面很小,顧客也不多,老板大多數時候就是個書蟲。

碰到老顧客來店里,老板就會從書架上挑出幾本書來,告訴你這些他看過了,大概你會感興趣,然後繼續紮回他在看的書中,讓你慢慢地在店里自己逛。

“‘憨園’是我的書店的名字。至於‘憨園’兩個字的由來,我現在不告訴你。你要是猜到,倒是會令我很高興。”

這是邵怡蕾寫在微博中的一段話。身為創業公司CEO,她的書單里不僅有經管、金融、互聯網等書籍,還有村上春樹的《地下》、林青霞的《窗里窗外》、柴春芽的《寂靜瑪尼歌》,等等。而且,這位從美國回來的公司創始人還忍不住抱怨了一句:“林青霞能寫,但是太easy了,那麽厚本書,來回杭州的火車上就看完了。”

這句抱怨無意中透露了邵怡蕾的“高效率”。而她的履歷表,也準確無誤地傳遞出“高效率”一詞的分量。

1998年,邵怡蕾從上海交大畢業,進入上海英特爾(Intel)架構實驗室工作。一年後,她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計算機系博士學位。

期間,她和普林斯頓的團隊一起創建了FirstRain.com,從事網絡信息的深度挖掘。2005年,拿到博士學位後,她進入美國高盛銀行紐約總部,擔任信貸衍生品部門副總裁,直至2010年。

這一年,她回國創業。十月,立體時代網誕生。

如果用“天時地利人和”來形容邵怡蕾的創業,那麽,能夠吸引她放棄美國的高位高薪而回國創業的,不僅有“天時”和“地利”——國內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空間和獨特生態圈,更有“人和”——陳曉敏,立體時代網的CTO。這位美國羅格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是邵怡蕾的校友(98級計算機系)。陳曉敏曾在美國谷歌任職四年,作為谷歌的深軟件工程師和搜索優化團隊成員,他曾負責谷歌特創的網頁時間標識(byline date)。

邵怡蕾如此評價二人的創業:“陳曉敏和我是多年的朋友,初中、高中、大學的同學。到了美國也都在新澤西州學習,又同在紐約工作。平時有很多想法也積極地交流,雙方的性格特點也心知肚明。

曉敏是絕對的技術牛人,數學天賦極高,編程根底紮實,又在google工作過四年,是不可多得的CTO的人選。2009年的時候我們有了立體時代的最初想法,就一起把其中涉及到的關鍵技術研發出來了。2010年,我們回國,開始了創業。”

我的主頁

“立體時代”的名字源於以畢加索為代表的立體派。

以搭配、分享和購物為主題的立體時代,不同於傳統的單件商品的購物,定位於引領搭配購物的新時代,推崇更完整的搭配購物理念。“而立體派也是開創了在二維空間展示三維世界的先河,立體派的標誌性特征就是用多個塊狀拼搭組合的表現形式。”邵怡蕾表示。

註冊立體時代,進入“我的主頁”,你就會發現“U搭”的別致與樂趣。

邵怡蕾介紹說,立體時代的搭配編輯器已經嵌入到一款淘寶應用“我搭我秀”,賣家可以通過搭配編輯器來創建由店鋪商品構成的搭配,達到關聯促銷的效果。

此外,立體時代在2010年年12月初推出了一款基於顏色的視覺化商品搜搜應用“彩虹搜搜”。“在現有互聯網環境中,這是第一個完全基於圖片特征搜索的應用。”邵怡蕾說。

2011年3月27日,邵怡蕾帶著“彩虹搜搜”參加淘寶2011年應用創新開發大賽,拿到了冠軍。這不僅為她贏得了50萬元的獎金,還贏得了IDG的青睞,雙方當場簽訂了投資協議。

“最近我們也在和淘寶的一些大賣家一起討論開展針對他們的搭配專題和搭配競賽,甚至是由買家參與的搭配定制活動。”

2010年7月12日至8月12日一個月的時間里,立體時代舉辦了“做搭配,註解青春,贏COACH”的“青春紀年”活動。

“2015年立體時代的推廣運營計劃現在真正討論規劃中,就方向而已我們會做更多和賣家合作的活動,希望立體時代的活動不僅僅是一個娛樂性的活動,同時也可以成為草根時尚的風向標,通過活動采集的數據更好地反饋給我們的賣家,這樣他們在研發下季新品的時候就會有充足的用戶反饋。”

常見的購物網站更多的是被動購物,買家被動地接受信息,由視覺刺激或者折扣等因素而產生購物沖動。

半主動個性化體驗

立體時代倡導的則是一種半主動的個性化的購物體驗。

邵怡蕾說,立體時代希望解決兩個問題。

一,用戶有明確購物目標時,如何最快最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買的商品?

二,用戶只有模糊的購物方向時,如何能夠幫助他們具象化他們的購物需求?“解決這兩個問題是立體時代的訴求。而在實現這個願景的同時,我們同時在營造一個草根時尚的社區。”

立體時代現在的盈利模式是“廣告+商品購買傭金”。“現階段更多的是註重用戶體驗的提升。”邵怡蕾強調。

面對幾十萬用戶的註冊量,她現在思考的更多的是如何提高用戶粘性。

對於未來,她卻有著明確的目標:“短期目標是用戶、生存和盈利;長期目標則是希望立體時代能夠發展成為中國時尚導購的領導者,搭配購物理念的倡導者,個性化購物體驗的先行者。”

立體時代是上海漸石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產品。

邵怡蕾說,“漸石”的寓意是“gradually becoming solid”, 即“漸漸地像石頭一樣堅實”。這位曾經想當攝影記者、帶著相機去世界的角角落落探尋不同種族和文化的創始人,漸漸地將更多的驚喜帶到了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的角角落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10

百事可樂PK可口可樂,誰佔上風?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463054

世界上最大的飲料公司$可口可樂(KO)$ 日前發布三季度財報,數據顯示,可口可樂公司三季度營收119.76億美元,與去年120.3億美元的數字幾乎持平,凈利潤21.22億美元,同比下降14%。@今日話題

  不盡人意的業績很快反應在資本市場上,財報發布後可口可樂(NYSE:KO)股價大跌6.03%收於40.68美元。這讓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損失掉10億多美元,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持有4億股股票。

  過去五年時間里,隨著健康意識日益強烈的消費者開始選擇更健康的產品而非含糖的軟飲料,整個碳酸軟飲料行業的銷售額均有所放緩,2012年,碳酸軟飲料全球人均消費量從2005年的50多加侖降至42加侖,由於可口可樂對軟飲料高度依賴,業績易受到較大影響。

  可口可樂旗下品牌有:健怡可樂、零度可樂、芬達、雪碧、維他命水、動樂、美汁源等。2011、2012、2013年,碳酸軟飲料在可口可樂集團總銷量中的所占比例分別為75%、75%和74%。



  競爭對手百事可樂的情況就好多了。10月8日,百事發布的最新季度財報顯示,三季度,公司凈營收同比增長3.1%至172.2億美元,每股凈盈利則由去年同期的1.24美元增至1.36美元。財報發布後,百事(NYSE:PEP)股價盤前漲2%。




  $百事(PEP)$ 的財務表現優於可口可樂主要得益於公司的多元化策略。百事是全球第二大飲料和食品公司,1965年由百事可樂和食品巨頭菲多利(Frito-Lay)合並,旗下主要品牌有:百事可樂(Pepsi-Cola)、菲多利 (Frito-lay)、純果樂(Tropicana)、桂格(Quaker)、佳得樂(Gatorade),產品覆蓋燕麥、稻米、谷類食品以及碳酸和非碳酸飲料。2013年,飲料在百事總營收中占52%,食品占48%。




  百事的運營業務由百事美洲食品(PAF),百事美洲飲料(PAB),歐洲(PE),亞洲中東及非洲(AMEA)等四個主要業務部門運營,其中百事美州食品包括菲多利北美(FLNA),桂格北美(QFNA),拉美食品(LAF)。2013年,百事來自百事美洲食品、百事美洲飲料、歐洲和AMEA的營收分別為37%、32%、21%和10%。

  2014年三季度,菲利多北美、拉美食品部分凈營收分別較去年同期增長3%和6%,百事美洲飲料部門凈營收與去年同期持平,桂格北美部分同比減少3%,AMEA地區業務增長最快,同比增幅達11%。

  2013年,百事來自美國地區的營收比例為51%,其他地區為49%。相比之下,同期可口可樂在美國地區的銷量只占集團總銷量的19%,其他地區占據了81%。

  在美國本土,可口可樂在碳酸軟飲料市場仍保持領先地位。可口可樂公司旗下的可口可樂和健怡可樂兩個品牌占據了美國碳酸軟飲料市場的27%,加上其他品牌,可口可樂公司一家獨占了美國軟飲料市場42%的份額,遠高於百事集團的28%。

  且近幾年,可口可樂加強了在中國和印度等新興市場的業務力度,2013年,可口可樂分別占據了中國和印度碳酸軟飲料的15%和54%,都超越了百事可樂。得益於海外市場的高比重,三季度,盡管全球碳酸軟飲料市場增長停滯,可口可樂在海外市場的銷量增長了1%,但北美地區銷量減少了1%。


  相比之下,三季度,全球非碳酸飲料市場保持了2%的同比增幅,其中茶飲料貢獻了4%的增長,水和能量飲料均貢獻了7%的增長。另外,2009-2013年,美國零食市場以3.8%的年均複合增長率增長,目前規模超350億美元,百事則以36.6%的份額領跑鹹味兒零食市場。

  這樣來看,1998年收購純果樂的品牌和產品線,2001年收購桂格麥片(Quaker Qats)公司收購,2002年投入研發力量開發健康型產品,對百事公司大力推廣健康食品和飲品非常重要,不僅最大程度降低了碳酸軟飲料市場的下滑風險,又開發了新的盈利點。這點也表現在百事近兩年的股價走勢上。




百事公司過去五年股價變動


可口可樂過去五年股價變動


欲看【一周財報速覽】微軟、亞馬遜、蘋果等悉數登場
歡迎點擊如下鏈接: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447942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

上財說,給您一張財富綠卡,讓您暢享財務自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569

facebook PK twitter?讓我們共同期待。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526391

昨日$Twitter(TWTR)$ 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雖然營收表現不錯,但無奈虧損進一步擴大,營收展望均也略低於預期,使得股價大幅下跌。今日收盤後社交領域的另一巨頭Facebook將公布第三季度財報,屆時將會有怎樣的業績展現?今天$Facebook(FB)$ 股價將作何表現?讓我們共同期待。@管我財 @美股新手 @壁虎投資 @紫小葉 @招財資本 @割資本主義羊毛 @耐力投資 @TAKUN@Conan的投資筆記@茶壺商人@放眼觀美股@陳小邪不勝正@今日話題


在Facebook公布財報前財說轉來華爾街之前對2014年二季度財報數據作的簡略比較。


最後歡迎球友們多多留言,說出你對兩家公司感興趣的地方及對未來股價的看法?您覺得這兩家公司到底有可比性嗎?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6759

【輕奢主題】Coach、Kate Spade、Michael Korss三大品牌終極PK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3119049


  英國“段子手”王爾德(Oscar Wilde)曾這樣調侃時尚:時尚就是一種六個月不變就醜得沒法看的東西觀念。關於美醜,每個人自有判斷,但時尚業的興衰更叠確實如女人的心情一樣難以捉摸。
  七年前,《緋聞女孩》里時尚教主Serena出場時那個“身著古董外套, 內搭條紋圓領衫,手挎Coach包包”的紐約上東區女郎形象捧紅了$Coach(COH)$ (NYSE:COH)這個來自曼哈頓的輕奢品牌,可短短幾年間它就像這部過氣的肥皂劇一樣,正被人們所遺忘。

《緋聞女孩》S1E1劇照
  Coach失寵是不爭的事實:2007年,Coach手袋一度占據了美國市場26%的份額,位居高端手袋之首,而國際市場調研機構Euromonitor數據顯示,2012年,Coach手袋在美國市場份額不斷被蠶食,已降至17.5%。
  在2001-2010的十年間,Coach的銷售額實現了19.6%的年均複合增長,但近幾年增至卻逐年放緩,2014財年,Coach銷售額已從一年前的50.75億美元降至48.06億美元,庫存增至5261.75萬美元。資本市場顯然也失去了對Coach的信心,自2012年以來,公司股價不斷下跌,目前已跌至2010年初的水平。



  Coach的衰落並非無跡可尋:滿大街的logo、單一的品類、陳舊的設計以經年累月的打折促銷,這些都讓那些曾經喜歡Coach的姑娘慢慢棄它而去,繼而轉向那些看起來更酷更年輕的品牌, $MichaelKors(KORS)$ (NYSE:KORS)就是其中最大的新寵。

  在全球奢侈品業績集體亮紅燈的當下,Michael Kors的表現足以讓任何一個奢侈品大牌眼紅。2013年,Michael Kors凈銷售同比增加了51%至31.7億美元,凈利潤同比增加了66%至 6.6億美元。目前Michael Kors在美國的品牌認知度達89%,甚至高於Gucci、Burberry、Prada、Ralph Lauren等大牌。

Michael Kors:新“輕奢之王”
  出生於猶太家庭的美國設計師Michael Kors1981年創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風格簡約明朗,以大號手提包為主、色調單一而飽滿。

  由於根植於美國時尚傳統,Michael Kors在公司早期就贏得了一批明星粉絲,如黛米•摩爾、朱麗葉•羅伯茨等,但真正使他成名並被大眾所接受的契機是時尚真人秀“Project Runway”(《T臺嬌子》)。2004年,Michael Kors在這檔電視節目上的辣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讓他的同名品牌贏得了廣泛關註。

  近幾年來,Michael Kors的設計團隊緊跟流行趨勢,把先鋒品牌的流行設計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品牌中,雖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讓Michael Kors背上了抄襲的罪名。
  這也許正是這個美國輕奢品牌在整體奢侈品消費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得以快速增長的原因之一: 厭倦了傳統老牌奢侈品的消費者需要新鮮的品牌來滿足他們多樣化的需求,而像Michael Kors這樣的輕奢品牌設計不僅可以同樣新潮時尚,價格水平也更容易接受。
  Euromonitor發布的《2013年奢侈品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場的驅動力之一就是輕奢品牌的發展。而如今在中國市場,據世界奢侈品協會的數據顯示,整個奢侈品消費群體中,輕奢侈消費約占到35%,在商場百貨中,輕奢侈品的消費者熱衷度比一線大牌高出25%。
  正是由於看到輕奢侈品市場的發展機會,2004年公司開始引入副線品牌MICHAEL MichaelKors,將產品線從成衣向配飾擴展,並在全球範圍開始了快速的店面擴張。

  最新季報顯示,截至2014年6月28日,Michael Kors共擁有443家零售店,其中北美301家。在批發渠道上,公司通過北美的2518家百貨商店以及海外的1344家百貨商店進行銷售,零售和批發業務都獲得了高速的增長。

小心成為下一個Coach!
  轉眼間,Michael Kors正在成為一個無處不在的品牌,似乎身邊的每個姑娘都想擁有一只印著“MK”兩個字母的手袋,就像當初她們渴望Coach一樣。輕奢領域最大挑戰,就是在保持品牌的優越性和擴張銷售渠道之間上找到平衡。一旦一個品牌變得觸手可及,那麽它就該擔心是不是要走下滑路了。

  在截至2014年6月30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Michael Kors的大本營、北美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速降至18.7%,比一年前減少6個百分點。
  雖然Michael Kors在歐洲和日本地區的同店銷售額分別同比勁增54.2%和48.8%,但這並不足以抵消北美的業績減速,因為北美在公司中的業務份額占了足足有八成。
  快速擴張、銷售放緩勢必會帶來庫存高企,在截至2014年6月28日的2015財年第二季度,Michael Kors的庫存約為1000萬美元,比一季度前幾乎增長了一倍。Michael Kors不得不犧牲毛利率、增加打折促銷來處理庫存提升銷售額,這不就是Coach過去的做法嗎?

一大波輕奢品牌湧來
  相比因有深厚品牌底蘊而擁有忠誠顧客群的老牌奢侈品,“輕奢”消費者更容易對一個已經熟悉的品牌產生厭倦,需要不停地尋找新鮮感。在“輕奢”這個領域,美國匯聚了一批有實力品牌,比如Tory Burch, Marc Jacobs, Diane von Furstenberg,它們各個都摩拳擦掌,覬覦Michael Kors的市場地位,其中就包括籠絡了大批年輕粉絲的$FIFTH&PACCOSINC(KATE)$ 。

  Kate Spade由紐約時裝的常客Kate Brosnaham於1993年創立,明亮的顏色、精致的心形、圓點圖案、粉色泡泡袖、蝴蝶結還有蕾絲,KS以年輕、活力、鮮艷贏得了大批年輕女孩兒的青睞。
  2006年,創始人將這家公司賣給了美國老牌服飾公司Fifth &Pacific Companies(當時還叫 Liz Claiborne), Fifth &Pacific旗下有近40個品牌,短短七年間,經歷了股價從近40美元跌到1美元左右,一度面臨破產,2008年在CEO Craig Leavitt的帶領下又重新煥發生機。

  為全力開拓蒸蒸日上的輕奢侈品市場,Fifth & Pacific 相繼賣掉旗下的表現乏力的品牌,只保留Kate Spade,並在今年2月將公司更名為Kate Spade。2014年上半年,Kate Spade銷售額同比增長46%至4.9億美元,成為輕奢領域里又一個受人矚目的“潮”牌,股價也新高。

  花旗集團2014年初的一份報告中表示,在全球手袋市場,Michael Kors的市場占有率為1.7%,約為Kate Spade的4倍,但Michael Kors在全球範圍內擁有400多家門店,Kate Spade只有170多家,發展空間更值得想象。
  對了,不要徹底忘記Coach。為了改頭換面,提升品牌形象,2014年2月,Coach從西班牙皮具品牌Loewe挖來了創意總監Stuart Vevers,推出涵蓋手袋、鞋子、成衣在內的廣泛品類,並將品牌定位從之前的“觸手可及的奢華(Accessible Luxury)”轉為“摩登奢華”(Modern Luxury)。
  與此同時,Coach正在逐步關閉稀釋品牌價值的工廠店、減少折扣優惠,並增加較高價位產品的比例,提升平均單位的零售價,希望從Michael Kors、Kate Spade那里奪回失去的市場份額。但一旦某個品牌失去消費者的心,挽回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不管Coach能否重新贏得戰役,它對於Michael Kors和Kate Spade都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如何在追求市場的同時,依然維持品牌的獨特性,是所有輕奢品牌的挑戰。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一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4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等等一網打盡,為您開啟海外投資之路@今日話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848

重組股與次新股、送轉股的PK 京城九少

來源: http://xueqiu.com/7596509031/33159844

$北生藥業(SH600556)$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投資策略:重點觀察重組股的運行規律、次新股的空間,新股的機會和業績預增股的賺錢機會,對政策性利好股謹慎跟隨。

近段時間,次新股大放異彩,尤其以蘭石重裝,花園生物為代表的次新股,龍頭翻倍,跟風者不問基本面良莠,普遍開板後還能帶來30%以上的收益,一時炙手可熱;

時近年末,送轉預期股蠢蠢欲動,以良信電器,大富科技為代表的預期送轉曾在市場掀起波浪。

重組股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來寂寂無聲,漸漸成為被人遺忘的創富領地。

A.重組股帶來的是基本面的質變,除了經營帶來的公司變好與變壞造成的股價漲跌外,上市公司最大最迅速的改變,非重組莫屬。重組股開板後的個股,部分個股空間在數倍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市場隱形冠軍。今年以來,以新世紀,成飛集成,盛路通信等為代表的重組股,曾經或正在悄悄的創造著市場財富。

B.次新股是最純粹的資金博弈遊戲,引導行情的主力通常通過強勁的走勢來吸引市場的註意力,從而獲得全身而退的空間。

這種資金博弈最成功的代表是年初上市的金輪股份,從開板後一個一字漲停都沒有,就漲出四倍的空間來。近段時間的驚艷無比的蘭石重裝開板後其實只創造了1.25倍左右的漲幅空間,而花園生物則連翻倍都沒完成,就已被市場驚羨不已。這類股的漲幅通常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完全依靠高舉高打,一鼓作氣,一旦氣勢被挫,則需回避大幅下跌的風險,這是炒作這類股獲利的關鍵所在。隨著蘭石重裝,花園生物和騰信股份的價值回歸,新一批次新股地爾漢宇、科隆精化,中電電機,萃華珠寶,石英股份,陜西黑貓開板後表現並不強勁,次新股似有強勢一批然後弱勢一批然後再強勢一批的輪轉跡象。

C.送轉股是最經典的數字遊戲。高送轉股本身只是數量上的量變,如果高送轉企業本身業績大增,那麽受到追捧則實至名歸,具有的強大成長股投資邏輯。然而近年來高送轉股已漸漸失去成長股的投資邏輯,淪落為主力資金炒高個股後出貨的工具。

同時2014年的預期高送轉行情炒作也已先後被天保重裝、奧馬電器、良信電器等地雷股引爆打趴下!

重組股漸漸占據了漲幅榜重要位置……

由此重組股PK次新股和高送轉股,100%首選重組股。

資深的投資者都明白,資產重組是上市公司烏雞變鳳凰的訣竅。在沒有外力驅動,單靠公司自身基本面的轉好,以業績提升股價的過程非常緩慢。而重組的實施,可使一家瀕臨破產退市的公司,在短期內基本面得到快速提升。在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代表未來發展趨勢的新興產業會越來越強大,一大批企業會經歷由小到大的嬗變過程。目前A股市場的並購重組,更多地是由民營企業唱主角,並且是由股權財務投資者(PE)帶領著大家玩,並購重組股的炒作邏輯相比以往,發生了遊戲規則的根本性改變。從經濟發展大趨勢而言,中國經濟要做大做強,尤其是新興產業要發展壯大,通過並購重組優化資源配置肯定是一大捷徑。未來這些領域將更多地通過並購重組而借力打力,實現行業競爭力的提升和集中度的提升。

從監管方式來說,此前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要經過層層審核。在如今最新重組辦法出臺,簡政放權的背景下,未來企業之間的並購重組更多地是企業之間的市場化行為,政府將逐步退出並購重組的舞臺,轉而做引導和防止內幕交易、控制風險的工作。

從三季報十大股東數據來看,私募資金都在潛伏重組股特別是小盤重組股!

滬港通後重組股依然是炒作首選!

潛伏重組股等待質變依然是股市贏利的最佳操作策略!

炒作重組股最有想像力領域依然是信息產業,醫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與航天軍工。本人繼續看好信息產業:東土科技,英飛拓,錦富新材,福日電子,綠盟科技,零七股份,北鬥星通,世紀鼎利;生物醫藥:雙龍股份,新開源,萬昌科技,楚天科技;機器人:松德股份;新能源:東源電器;航天軍工:成飛集成。

跟隨PE機構腳步 捕捉高成長標的
     
近兩月筆者走訪了近10家知名PE機構,通過與這些跟實體企業密切接觸的“早期的鳥兒”的深入交流,所獲的最大感受是,PE機構依然青睞高科技、輕資產、互聯網化的高成長項目,且項目資金投放有進一步提速之勢。喜歡成長股的投資者,可跟隨PE的腳步,捕捉投資機會。

受訪的PE機構對未來宏觀經濟走勢普遍偏謹慎,認為傳統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短期難解,為此不看好傳統企業乃至傳統消費業項目。但他們不悲觀,理由是:經濟結構正在悄然發生變化,服務業迅速崛起緩解了就業問題,而IT、新能源、新材料發展有能力承擔起經濟轉型重任。

基於上述考量,移動互聯網項目及其衍生的移動醫療、移動新媒體(數字營銷)、移動電商項目,是當前PE機構最鐘情、最敢於押寶的標的。其次是看好文化傳媒板塊,國內中產階級已然成型,龐大的文化需求陸續釋放,加之政府管控放松、扶持增強,都將推動文化娛樂傳媒板塊繁榮發展,如下一代廣播電視網的建造及投運營,將給廣電系上市公司帶來新的投資機會,又如體育及教育培訓產業鏈也受到重點關註。三是看好機器人技術及海外的環保新能源技術,人比機器貴、用機器來取代人、讓生產更智能化已是大勢所趨。四是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健康服務業將繼續獲得PE重點盯搶。

把握重組股第二波行情
     
今年以來的A股市場出現了資產重組風起雲湧的態勢,部分個股在複牌後持續一字板,一旦打開漲停板,股價即陷入持續盤整中。不過,也有部分個股在一字板打開後略微震蕩,就迅速展開第二波漲升行情,近段時間的江泉實業、永貴電器、寶利來等個股就是如此。如何抓住資產重組股的第二波行情頗有學問。

就當前資產重組概念股的走勢來說,共性明顯:重組方案面“市”複牌後,持續一字漲停板。30億元以下的小市值品種,大多會有4個甚至更多的一字漲停板。而50億元左右的中市值品種,大多會有兩個左右的一字漲停板。

但是證券市場一直是動態發展的,產業也是動態發展的。隨著時間推移,收購的優質資產所處產業也不斷發展,有些產業的發展趨勢更為樂觀,易獲得產業政策扶持,那麽,此類個股就面臨著價值重估的動能。比如永貴電器、寶利來等個股在停牌期間收購的資產為高鐵設備、高鐵服務類資產。今年下半年以來,持續出臺高鐵產業政策,高鐵外交戰略打開了產業新成長空間,大量鐵路投資項目獲得批複意味著高鐵產業未來成長趨勢確定、樂觀。所以,高鐵產業價值隨著時間推移持續提升,收購高鐵類資產的個股股價自然水漲船高。

市場參與者對新收購的資產有一個重新認識的過程,尤其是具有新產業背景的資產收購更是如此。比如當前A股市場缺乏現代美容類資產,當北京唯美度通過資產重組路徑借殼江泉實業之後,市場參與者一度分歧較大。但是隨著“她經濟”的熱浪以及美容產業自身的業務發展,讓越來越多的市場參與者,尤其是機構資金重新認識美容產業價值,尤其是微整形等現代美容業的發展極大鼓舞了投資者信心,所以在一字板打開後迅速引發機構資金建倉。由此可見,市場參與者對產業價值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逐漸認識後進而引發第二波行情。

不過,資產重組概念股的投資存在著諸多風險。

一是政策性風險,因為資產重組需要獲得證監會並購重組委員會核準之後才能成行,一旦被否,必然帶來股價波動。在重組過程中,若有內幕交易嫌疑,也會暫時中止審核,同樣會引發股價大起大落,比如新南洋收購昂立科技就是一波三折,股價更是上下寬幅震蕩,極大地考驗參與者的心理承受力。

二是重組資產高估值帶來的價值過分透支風險,這尤其體現在新興產業中。新興產業在去年以來備受追捧,在資產評估過程中,相關各方均願意給收購的新興產業資產予以較高估值,可能透支了未來一兩年的價值。所以,對股價也有著一定的負面影響。

從近兩年來的資產重組案例分析,被否的家數很少,而且新興產業的高估值風險也會迅速被市場參與者所識破,體現在股價走勢中,就是一字漲停板次數迅速減少。市場是聰明的,也是有效的,我們既需要正視風險,也不宜過於誇大。利用市場的短線波動以及市場參與者對新資產價值認識上的時滯效應,迅速加大對資產重組股的研究力度,力求把握第二波行情的投資機會。

就目前來看,有三條思路供投資者參考。一是收購資產的獨特性。二是契合產業發展趨勢的品種。三是整合效應樂觀,未來成長趨勢強勁的品種。

重組股近期漸漸都有起色,今日一下停牌了五六個股,都是重組上會的。

2581一直看好,只是我也持有不多,所以沒有專貼專論。這個股和2151一樣,我基本都是有空就操作的。

2151個人覺得始終會像2581一樣爆發的。

像 300223、 300333、300165、300340、300346、300077 這六個股,是屬於行業好而個股本身經營較差,但卻又不差錢的品種,這從每股凈資產都很高我們就看得出來。
     
在創業板普遍重組的氛圍下,在社會融資成本高企的情況下,有錢就是老大。所以這些股註定是會重組的企業。

所以這類股在箱體運行時,我們在箱體下沿可以潛伏,在箱體的上沿則要註意風險。

(2014-11-20 幾米陽光888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281

機器人PK“90後”:中國制造能成功轉型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48

本文來自騰訊財經《棱鏡》欄目。原文作者:許十文 授權華爾街見聞轉載。

每到11月,珠三角和長三角,工廠主管們為招工更加忙碌。在“用工荒”連年持續的東莞、順德、紹興、溫州……,小工廠把招工啟事貼到附近的馬路上,大企業還會直接跑到內地省份招募,以對付春節前後更為短缺的用工局面。

不過,中國工廠們現在正在接觸一些新角色——以工業機器人領銜的自動化設備。招募後者的“薪酬”建立在類似的公式之上:引入機器人(自動化設備)的價錢,相當於可代替工人的月薪乘以12,再乘以1.5到5倍左右。

一旦成交,工人立免。譬如,根據騰訊財經《棱鏡》的了解,在珠三角發達的沖壓行業里,工人的月薪大約為4000元,於是,用機器換人的價格約在5萬到25萬之間。這種數字,已成為工廠們減少工人的最基本投入。

這種投入曾被中國工廠們視為先鋒實驗,現在開始於制造業界流行。去年開始,地方政府更成為了這種人機交易的推手。去年5月,浙江已把“機器換人”列為產業政策,之後廣東的東莞和順德等地立馬跟進,為機器代替工人的工廠提供補貼;在全國各地,機器人產業園更是遍地開花。

從去年開始,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消費國,2014年上半年中國工業機器人進口數量規模達到34714臺,同比增長92%;在中國新成立的內外資機器人自動化公司,則以每天超過一家的速度在增長。

11月4日到8日,上海召開的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上,N1“工業機器人館”成為了最火熱的場館。參展的100多家廠商展示了可以完成焊接、切割、搬運、修邊鉆孔等等專業操作的各式各樣的機器人,一些做咖啡、玩魔方的服務型、娛樂型機器人更是被團團圍觀。

一時間,工業機器人已被推崇為“中國制造”,尤其勞動密集型企業對抗用工難、轉型升級的不二之路。在“90後”產業工人開始成為勞工主力,制造業四面楚歌的時代,那些曾支撐中國制造30多年,以勤奮耐勞著稱的產業工人,真的要退出歷史了嗎?

有些輪回的是,那些學習國際巨頭、瘋狂制造機器人的企業,很多又在不自覺之間,重複著“中國制造”的老路。

“無工傷,無抱怨”

“以前是全人工,黑壓壓的一片人。”佛山艾樂博機器人的創始人農百樂描述他所見過的,包括美的工廠在內的沖壓車間:鐵片經歷著很多對手,沖孔、翻孔、沖邊、翻邊、打折……,工人們不斷加班,不斷倒班。

中國的沖壓行業在世界里扮演著重要角色,全球九成沖壓工序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完成。農百樂原本在金融界工作,後來加入了幫助工廠們以機器代替人的行列,其價格大約為“5萬換一人”。

這個價格被農百樂形容為“行價”。在2008年《勞動法》出臺之後, 珠三角沖壓工人的工資從1800元,上升到現在的4000到4500元。

“沖壓工作里,人的動作絕對速度比機器人快,但人的動作不能長時間持續,不夠穩定,人性也有不可控的一面,不能幹24個小時。”農對《棱鏡》說。“還有工傷賠償。一個手指10萬,兩個手指20萬,一只手掌50萬。如果是小工廠的話,流動資金就這樣賠進去了。”

亨利.福特曾經說,“我雇的明明是兩只手怎麽卻來了一個人。”——現在,廣義的工業機器人就是能夠實現自動化控制、可重複編程的多功能機械手,並具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可自由編程的運動軸,看上去就是人的上肢的簡化組合。

“無工傷,不抱怨。”這是去年上海工博會上,一個國內機器人企業的招商廣告。實際上,中國工廠們最早的機器換人的動力,在於工人工傷的風險日益增加。那些重複性高而且環境惡劣的工位,譬如噴油、拋光等等,都是機器人率先進入的地方。

除了手,還有“腳”。順德嘉騰電子公司副總經理陳洪波說這是普工的世界:“搬運工最辛苦,很多人做一個星期就走,人員流動性很大。以前的工人還好一點,現在的年輕工人有時連一天都熬不住。”

這種勞動還發生在概念時髦的電商倉庫里。陳洪波曾做過統計,在雙十一期間,某電商物流倉庫里的工人要捧著箱子每天走大概50到70公里,超過兩次馬拉松的距離。

嘉騰制造的自動搬運機器人(AGV)正在美的和華為的工廠里運作,均價每部7萬左右,陳說,這也是工廠們對搬運工“價格”的心理指數。

實際上,工人們的“價格”已經十分清晰。“新一代工人至少是9年義務教育,獨生子女,他們寧可3000元去寫字樓上班,也不願意4000元工資到工廠去。”農百樂說。“加上社保和平均工資連年往上提,現在上不上機器都缺人。”

從2013年開始,中國勞動力市場已步入劉易斯拐點,出現了勞動力總量下降的局面。所有與《棱鏡》交流過的工廠管理者都說,他們正面臨勞工年齡斷層的問題。

在1998年就在東莞打工的王會超,現在是東莞運城電鍍車間的主任。他回憶說,過去沒有機械手、自動化的時候,他要把幾十斤重的工件每天搬運一百多次——“現在的工人不可能這樣。他們的父母也不指望他們賺這種錢。”

受沖擊的工人

26歲的廖玉禪是一個流水線普工,在深圳、成都的富士康工作過兩年,如今在一家LED工廠工作。她說自己一直過著一種很單調的生活:工作時坐在流水線上,重複著取件、插線的動作,每分鐘重複多次,而她的收入,很取決於她的動作做得有多快。

實際上,中國的產業工人,尤其普工過去長期承擔著高強度的,快速的,重複勞動的角色。“在工廠,不管你做的是什麽,最終都會變成機器人。”廖玉禪說。這種說法並不誇張,很多珠三角的工人都曾對《棱鏡》有過類似的表達。

對於中國制造來說,如何讓普工們的工作——或者直接說某一個不斷重複的動作——做得更快、更準,是生產主管們長年的命題,也是中國制造在過去於世界崛起的一大“優勢”。

鄧邱偉是雷柏科技的副總經理,曾在臺資工廠里任職,長期研究如何減少工人的動作浪費,加快頻率。這幾年,他成為了“機器換人”的急先鋒,把過去對工人生產精細到讀秒的研究精力,轉移到了機器人身上。

“一個鼠標如果經過50個工人,一人浪費一秒就是50秒。很多秒可以由機器人代替。”類似的思考時而掛在他的嘴邊,而直接的改變,就是在兩年時間里,雷柏工廠的工人從3千人減少到現在的800多人,增加了過百臺機器人。

鄧邱偉說,美的集團工廠的變化讓他吃驚:那些簡單重複的工作崗位,譬如搬運和碼垛等等,已在兩年間被機器人以及自動化所代替。《棱鏡》也獲知,包括富士康等國內的制造巨擘,也早已在類似的工位上進行機器換人。

去年秋天,美的空調副總裁吳文新曾經表示,在2014年把空調工廠的工人數減少一半,搬運、打包、貼商標等工位和動作,都要被機器人所代替。在機器換人的工廠,KPI調整、工人再培訓也成為了新的命題。

被機器人和自動化設備影響的工人,有一部分要重新學會與機器“相處”。有一種現象已經在改造以後的車間里出現:機器的介入使產量增加,沖擊了工人們過去習慣的計件薪酬體系,於是,有的工人會故意把生產做慢一點,以防主管為生產線增加工作量。

在浙江以及廣東給各地,政府們正在為機器換人的交易提供補貼,這些補貼多數用以工廠們購置包括機器人在內的自動化設備,數額從10-15%不等,有的地方甚至達到20%。那些有資金規模的企業,在這種政策中加快了把工人請出生產線的速度。

美的方面對《棱鏡》表示,美的集團機器人今年將超過800臺,後期每年以30%左右的增幅投入機器人,預計2016年當年投入機器人費用將超過3億元。《棱鏡》還獲悉,在美的小家電事業部,在不降低產值的前提下,每年減少200個人成為內部的任務指標。

業界人士皆稱,機器人的出現目前還鮮有導致工人遭遇被裁的現象,因為“機器換人”才剛開始,在整體上仍不能解決用工荒。在大多數機器換人的工廠,還相當程度上保留著原始的,以大量工人人手銜接的生產線。

機器人的混戰

如斯局面之下,機器人產業也迅速地進入了中國的高速車道,並被各地政府和產業資本催鼓為實體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在中國工廠們“機器換人”的生產線上,工位爭奪戰正在打響,各種自動化實驗遍地開花——然而,機器人能否徹底換掉中國工人,仍然是未知之數。反倒是哄哄鬧鬧的國產機器人產業,又似在重複“中國制造”的老路。

目前,珠三角和長三角的地方政府們都在給“機器換人”做推手,施以事後獎勵、撥貸聯動、設備租賃補助和貸款貼息等援助。在東莞和順德,對設備購置費給予10%補貼,單個企業補貼額最高達100萬元。在浙江,企業租賃設備實施“機器換人”的補貼達到了15%。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的機器換人政策,大多指定當地企業的裝備產品。在近兩年,中國已經出現了超過40個機器人產業園,對機器人相關企業的招商也呈現白熱化。廣州一家龍頭機器人企業,曾被上海以3億補貼招徠,最終廣州為留住企業,不但許諾同樣條件,還以地皮“相許”。

廣州數控研發部主任陳其忠曾為機器人投資算過這樣一筆賬:建立機器人制造廠至少需要2億元,然後每年產銷1000臺以上,否則盈利便無從談起。在大量資本進入智能制造業的時候,很多工業機器人已開始以“白菜價”叫賣。

“為了上量,很多自動化公司做項目就拼命上本體、賣本體,一臺賺個一萬塊、五千塊也行。”農百氏說。

實際上,國產機器人有著與“中國制造”相仿的發展軌跡:包括減速器等部件仍依賴日本和德國等國家的進口,產品基本上還是“組裝”而來;另一方面,口碑和技術皆發展多年的海外品牌在市場里更有競爭優勢,國產機器人基本上采取削價求存的策略。

無論如何,在政府們的動員之下,中國的工廠們正在進行大大小小的機器換人實驗。溫州在2014年要組織500家企業開展“機器換人”工作;東莞官方資料則顯示,有接近70%的企業投入資金開展“機器換人”工作,92%的企業表示未來2年將繼續加大投入或考慮開展。

主要從事出口代工的東莞龍昌玩具集團是其中的一個機器換人的企業。在上周,龍昌負責人用工人減少的數字,以及良品率上升的幅度,對《棱鏡》表現其推進機器換人的成效。

實際上,玩具行業是中國制造近年受諸多環境制約的“重災區”,東莞龍昌負責人坦承,集團本身已有廠遷移到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的工廠往外走,”這位負責人說,“留在東莞做‘機器換人’,一方面因為東莞的配套政策,另一方面也因為集團領導人有‘永不放棄’的決心。”

浙江溫嶺的必克體育用品公司也做了顛覆性的嘗試。制鞋業普遍被認為高度依賴人手,全自動化制鞋技術目前從全球來看都未見成熟,該公司則投入數百萬元,購買設備建造了一條以18個工人去代替原來60個工人的自動化生產線。

對於制造業重鎮們來說,“機器換人”也成了企業技術改造、乃至產業升級換代的先鋒措施。東莞政府已經表明,要對電子、機械、食品、紡織、服裝、家具、鞋業、化工、物流等重複勞動特征明顯、勞動強度大、有一定危險性的行業領域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實施“機器換人”應用項目。

事實上,對於很多中小型制造企業來說,“機器換人”未必是符合實際情勢的選擇。多家工人數字不超過200人的工廠主都對《棱鏡》表示,它們沒有在自動化投入上有足夠投資以達到政府支持補貼的程度,也看不到未來兩三年的訂單前景,於是只能謹慎考慮。

在那些做了機器換人的大工廠,生產經理們還得面對各種“實驗成本”:機器人難以處理鼠標滾輪嵌入的動作,機械手抓不住“又重又脆弱”的陶瓷,自動運輸機爬不上角度太大的斜坡,林林總總, “哪怕是砌墻,只要磚頭規格不是高度一致,機器人都做不了。”

經理鄧邱偉說,對於中國工人們來說,機器人和自動設備的上馬,至少給他們成為“藍領”工人的機會:“至少,負責調控機器人設備的工人會少一些重複勞動,工資會高一點,而且還有上升通道。”鄧邱偉說,“這樣他們也能驕傲一點。”

工人廖玉禪對此的想法,則更詩意一些——她對《棱鏡》說,自己更喜歡解放和自由,甚至可以聽著音樂,玩著手機在工廠里工作。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11

【專欄】王老吉PK加多寶 給創業者的3大啟示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25/148573.html

i黑馬註:伴隨著廣東高院對加多寶、王老吉的紅罐外包裝裝潢權對訴案的一審宣判歷經19個月的“紅罐之爭”的較量終於以廣藥完勝告終。這場較量,創業者能從中得到什麽啟示呢?

 

\來源:黑問專欄
作者:房價要爹

12月19日,加多寶、王老吉的紅罐外包裝裝潢權對訴案在廣東高院一審宣判。廣東加多寶飲料食品有限公司被判構成侵權,立即停止生產並銷售與王老吉紅罐涼茶包裝裝潢相似或相同包裝的產品;賠償廣藥集團1.5億元及維權費26萬余元。

至此,歷經19個月的“紅罐之爭”的較量終於以廣藥完勝告終。

隨著判決結果的公布,網上的人們卻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反應,一種態度是認為廣藥終於獲得了原本就屬於自己的勝利,可喜可賀;另一種態度則覺得廣藥在坐享其成,加多寶辛苦經營的商標和利益卻被廣藥奪走了。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王老吉和加多寶產生糾紛的3大原點:

1、商標之爭

王老吉商標為何被廣藥收回?這要從一樁行賄案說起:

1995年,羊城藥業把“王老吉”的使用權租借給加多寶的母公司鴻道集團,並規定其生產經營紅色罐裝和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1996年廣藥集團成立,王老吉的商標所有權也按有關規定劃給了廣藥集團。

2000年5月3日,作為王老吉商標的持有者,廣藥集團與鴻道集團簽署了正式合同,約定香港鴻道集團對“王老吉”商標的租賃期限為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共10年。

但是,就在此後的2002年至2003年間,鴻道集團又與廣藥集團簽署了兩份補充協議,在原租賃期未滿之前將商標租賃時限分別延長至2013年和2020年。也就是在兩份補充協議簽訂期間,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曾行賄廣藥集團原總經理共300萬港幣,陳鴻道則保釋外逃至今未歸案。

也就是說廣藥和鴻道集團所簽訂的王老吉的租賃時限至2013年和2020年的補充協議均是發生在簽約雙方行賄、受賄基礎之上的,隨後2012年5月9日,中國國際貿易仲裁委員會裁決,《“王老吉”商標許可補充協議》和《關於“王老吉”商標使用許可合同的補充協議》無效,責令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停止使用 “王老吉”商標。

而此時,行賄的陳鴻道已經保釋外逃,在無可奈何之下,廣藥才選擇訴諸法律手段,最終收回了王老吉的商標。

商標之爭的背後也是利益和正義之爭。

根據我了解到的數據,從2000年到2010年,紅罐王老吉從2億的銷售額增加到了160億元,不禁讓可口可樂這樣的國際巨頭都望之生畏,這不得不說是中國飲品業的一個奇跡,當然這一切的成功,都屬於正常的商業運作範疇,廣藥和鴻道集團的商標租賃合同原本到2010年也就結束了。然而鴻道集團在2002和2003年以行賄的方式,將王老吉的商標使用權以極低的價格(450萬-537萬)續費到了2020年,這就屬於違法交易了。

在這里我看不到任何同情鴻道集團的理由。我尊敬他們此前在商業運作上的成功,也同樣鄙視他們為了巨大利益而膽大妄為觸犯法律的行徑。

所以,商標之爭,廣藥並非坐享其成,而是雙方合同到期,加上陳鴻道的違法行為致使自己苦心經營多年的生意旁落,實在是咎由自取。

商標之爭的意義:

王石曾撰文說過:“對於中國企業家的現狀和中國企業家的弱點,我覺得和西方企業精神、西方企業家來對比,中國最缺少的是契約精神。現代企業制度很重要的一個基石就是契約精神,契約精神同時也需要有一個法律制度為前提 我們要有法律框架簽訂合同,簽訂合同就要去執行。中國企業發展到現在還是缺少契約,契約精神的這樣一種信任。現在全球化,我們中國現在的企業怎麽做?看能不能把西方的契約精神貫徹到企業的始終。”

這也是同時在警示我們,創業經營要遵紀守法,正大光明,同時要遵守和培養自身的契約精神。

2、紅罐之爭

紅罐之爭也正是此案被稱為“中國包裝裝潢第一案”的關鍵所在。究竟是誰擁有紅罐涼茶的知識產權呢?

在庭審中,加多寶代理律師稱涼茶紅罐包裝由加多寶母公司鴻道集團董事長陳鴻道設計,並於1997年申請專利,加多寶對紅罐擁有裝潢權。

針對這一點,我也做了一些詳實的調查,其實早在王老吉被授權給鴻道集團生產銷售之前,王老吉已經是知名品牌,且其在《商標使用許可合同》中,明確約定授權鴻道生產經營紅色罐裝、紅色瓶裝王老吉涼茶。此外由於陳鴻道棄保外逃,無法對證,他設計專利這一說法並不能讓人信服。

另外鴻道集團作為商標租賃方,繞過商標所有者廣藥直接申請外觀設計專利,這種行為並不合法。並且,專利的有效期是十年,加多寶所提供的紅罐專利設計證書上的專利已經過期,沒有法律效力。

由此可見,紅罐之爭,廣藥勝在法理,加多寶大勢已去。

然而這場被稱為“中國包裝裝潢第一案”的紅罐之爭,其意義遠不止於勝負,更是在增強企業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方面,有著極為鮮明的教育意義。

紅罐之爭的啟示:

紅罐之爭給中國企業一個最大的警醒就是要重視知識產權的開發和保護。就連馬化騰都開始在講知識產權的問題——

馬化騰在最近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時曾說道:“中國互聯網發展到18年,從完全無序的不重視知識產權到現在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雖然現在還沒完全解決問題,但是已經很明顯在改善,只有這樣整個互聯網商業模式才能成型,才能從各個領域延伸構成一個交織的、分層次的新生態。”

3、人心之爭

在人心之爭這一點上,兩年多來,廣藥的營銷和品牌宣傳也逐漸到位。而其先天的優勢在於王老吉的民族傳承與基因。作為中華老字號品牌,王老吉比在英屬維京群島註冊的外資企業加多寶更具民族情結。

此外,加多寶的營銷太“過激”,太“犀利”也暴露了他的弱點——

2012年6月,在廣藥拿回商標,正式推出王老吉紅罐涼茶之際,加多寶在全國鋪天蓋地的進行“王老吉改名為加多寶”、“全國銷量領先的紅罐涼茶改名為加多寶”等廣告宣傳。

2013年3月加多寶推出“中國每賣10罐涼茶,7罐加多寶”的新版廣告。

2013年5月加多寶推出了新的配方廣告,自稱涼茶創始人王澤邦第五代玄孫的王健儀,稱其將配方獨家傳授給加多寶。

顯然加多寶這家外資企業在自己的品牌包裝和宣傳上都做得非常“病毒”,展現了其借王老吉上位的野心。加多寶以上的這些宣傳,除了王健儀案立案未判外,其他廣告都被法院裁定為加多寶實施了虛假宣傳、誤導消費者的行為。這一點足以說明加多寶在爭奪人心的過程中有著太多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行為。而公道自在人心,失了公道也就失了人心。

人心之爭的反思:

一個企業在做好產品的基礎上,必須要重視自身品牌的塑造。新希望集團聯席董事長兼CEO陳春花曾說過,中國的市場自2005年以後就進入了供大於求的時代,當一個市場里出現了更多的供應商(或者叫賣家),那對消費者起決定性作用的,將是品牌號召力。只有品牌強大,才能人心所向,才能實現產品增值。

現在王老吉的中華老字號民族品牌,恰恰就是一塊金字招牌,任何想跟風炒作,借機揩油的行為都是在法律和道義上說不過去的。加多寶的營銷戰略應該尋找自己的突破口,而不是大玩曖昧營銷,這是一種飲鴆止渴、短視的表現!

這一點也值得所有創業者警醒,馬雲就曾說過,發令槍一響,你是沒時間看你的對手是怎麽跑的。只有明天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所以,打鐵還需自身硬,創業者們應當牢記。

了解了以上3大原點,我也就清楚了為何這場官司獲勝的是王老吉,而不是加多寶。盡管廣藥和加多寶之爭暫且告一段落,我仍然希望關註這個案子的企業家和創業者們都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和警醒。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非i黑馬官方立場

點擊鏈接,和作者一起交流:http://ask.iheima.com/?/people/房價要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073

【財報解讀】美五大金融巨頭業績大PK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5353386

本周$摩根大通(JPM)$     、$花旗(C)$     、$富國銀行(WFC)$     等全球知名金融機構先後披露了2014年財報業績,這些金融巨頭在過去一年誰掙錢最多?財說今日為您仔細比比。

2014年四季度富國銀行業績表現最好,花旗集團凈利下滑最為嚴重
  本周披露財報的著名金融機構里,2014年四季度營業最多的為摩根大通,高達235.5億美元,而凈利潤最多的為富國銀行為57.1億美元。從業績增速來看,五家機構富國銀行表現最好,同比均出現正增長且幅度很小,其他四家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而這其中花旗集團凈利潤同比下滑最為嚴重為-86%。

2014年富國銀行最掙錢為230.6億美元,摩根大通凈利增長最快
  從2014年全年來看,摩根大通營業收入最高達979億美元,富國銀行最為賺錢凈利為230.6億美元。從業績增速來看,摩根大通凈利同比增長最快為21.8%,$美國銀行(BAC)$     和花旗集團墊底;$貝萊德(BLK)$     營收增速最快同比增長9%,美國銀行再次墊底。


摩根大通2014年四季度盈利大幅不及預期,計提法律訴訟費高達9.9億美元

摩根大通四季度營收235億美元,每股收益(EPS)僅1.19美元,而金融數據供應商FactSet顯示,分析師此前預期其營收達到240億美元和EPS達到1.31美元。
摩根大通作為美國最大的銀行2014年四季度凈利同比大幅下滑6.6%,主要是因為
1.計提了9.9億美元法律訴訟費(因涉及2013年的操縱匯率訴訟案,11月曾同意支付約10.1億美元,就美國與歐洲監管機關的相關調查進行和解,1月5日又提出支付1億美元與投資者和解),而這還是最保守的估計。
2.固定收益交易額下降23%以及股票承銷額下降25%。

2014年四季度各分部業績表現情況表


14日盤前該份財報一出公司當日股價在盤前大跌3%左右。此後兩日股價也不斷走低。


美最大住房抵押貸款銀行——富國銀行業績穩定,基本符合預期

  富國銀行是美國最大住房抵押貸款銀行,2014年第四季度凈利潤和營業收入同比均小幅增長,全年實現凈利潤231億美元。整體業績表現基本符合市場預期。2014年全年,營業收入為843億美元,增長1%。這主要得益於客戶、存貸款以及資本持續穩定增長支撐。
  從運營數據來看,公司第四季度平均貸款總量為8494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8133億美元;平均核心存款總量為1.036萬億美元,高於去年同期的9658億美元。凈利息收入增長2.39億美元至112億美元;凈貸款沖銷為7.35億美元,在平均貸款總量中所占比例為0.34%。
分業務產品來看,公司最掙錢的業務為社區銀行銀行,且同比增速最快為7%;
各業務運營利潤情況表如下圖:


14日盤前富國銀行發布財報後一路下跌,截止15日跌幅達2%左右


美國銀行財報大幅不及預期,營收同比下滑13%

  美國銀行2014財年第四季度不計入利息支出的營收為190億美元,同比下滑13%,也不及此前預期的210.79美元;凈利潤為31億美元,同比下滑11%。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公司第四季度非利息支出為142億美元,低於去年同期的173億美元,創下自美國銀行收購美林以來的最低季度支出。
  具體分部門來看,全球銀行部門運營利潤同比增速最快為14.2%,而其他部門全部出現不同程度下滑;消費者不動產服務業務環比增長最快達98.8%。
各部門運營利潤情況表如下圖:

  15日盤前財報公布後,美國銀行股價在紐約市場的盤前交易中下跌2.1%。過去三個月時間里,美國銀行股價上漲了1.9%,表現不及標普500指數,該指數同期上漲8%左右。


花旗集團四季度凈利同比大幅下滑88%至3.5億美元

  花旗集團2014年四季度營收178.12億美元,同比下滑9%,遠低於此前分析師預期的185.1億美元;凈利潤為3.5億美元,更是同比大幅下滑88%;毛利、營運利潤等指標也都下滑明顯。數據表現不佳的原因主要由於受到龐大的司法支出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第四季度各地區運營利潤環比均下滑嚴重,不過北美地區和亞洲地區的運營利潤同比出現正增長分別為32.6%、8.1%

花旗集團15日盤前發布財報後股價下跌幅度近4%


貝萊德四季度凈利為8.13億美元超預期,上調股息13%

  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第四季度凈利超預期,凈利潤同比為8.13億美元,同比下降3%,這主要得益於公司管理的長期資金流入大增55%至1810億美元。
  但是另外一方面營收不及預期,四季度營收為27.8億美元,略低於分析師預計的28.7億美元。
  在每股收益方面,第四季的每股收益為4.82美元,高於分析師預計的4.69美元。此外,貝萊德還把季度派息增加13%,達到2.18美元。

  貝萊德股票周三收盤下跌0.64%,收於345.75美元,不過值得一提的是該公司過去三個月來股價上漲了11%,好與標準普爾500指數8%的漲幅


財說簡評:
金融巨頭們的財報都先後如期披露,但是相比國內的金融機構而言,其日子貌似過得並不好。金融危機期間收購的資產對其業績仍有沖擊,更重要的是還涉及了數額巨大的匯率操縱案,財報一出,股價大多都出現了下跌。國外的金融股是否真的已足夠便宜,值得抄底,還需我們冷靜思考。

溫馨提示:美股日馬丁.路德.金日下周一休市1天

$中國銀行(SH601988)$  $招商銀行(SH600036)$  $中信證券(SH600030)$ $華泰證券(SH601688)$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點擊以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一網打盡,為您開啟全球投資之路@今日話題 
歡迎加財說全球投資交流QQ群:205373295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765

美國網絡券商二巨頭,業績大PK 財說

來源: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6197569



 
中國人想買美股,第一步是開設一個美股賬戶。美國的證券經紀公司很多,交易費用也千差萬別。要根據自己的投資品種、資金規模和交易頻度的來選擇合適的美股券商。今天財說為您介紹兩家在美國上市的券商: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和E*Trade。






  盈透證券(Interactive Brokers Group)1977年由Thomas Peterffy創建。總部設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經過將近40年的發展,現在成為美股知名券商之一。除美國之外,在瑞士、加拿大、香港、英國、澳大利亞、印度、俄羅斯都設有分支機構。盈透證券有業內先進的電子交易系統,目前每天可執行約1百萬宗交易。在Barron’s2014年評比中,盈透證券已連續三年被評為美國最佳網絡經紀商。近期,Scottrade和Firsttrade曾出現因系統問題導致無法交易的情況,而盈透證券也憑借穩定的交易系統贏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E*TRADE證券簡介

  E-TRADE證券成立於1982年,總部位於紐約,E-Trade用戶可買到英國, 美國, 加拿大, 荷蘭, 法國, 澳大利亞, 比利時, 新加坡, 香港等市場的股票。E*TRADE1996年上市,在2004年3月成為標準普爾500成份股之一。由於涉足次貸業務,E*Trade在2008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一度傳出破產傳言,所幸最終斷臂得生,目前仍是知名美股券商之一。


盈透證券 VS E*TRADE


註:盈透集團僅部分資產上市

Etrade V.S. 盈透證券


  在券商開戶,賬戶類型主要有現金賬戶(cash account)和保證金賬戶(margin account)兩種,現金賬戶顧名思義,只能用存入的錢進行交易;保證金賬戶則可以進行融資行為,也就是用margin。在開戶資金限制方面,盈透比Etrade更嚴格,現金賬戶最低開戶資金1萬美元,而Etrade只需要500美元即可開戶。
  同樣是存入5007美元,假設AAPL為100美元/股,那麽現金賬戶最多可買50股,融資融券賬戶可買超過50股,購買60股,則其中10股為margin,需要交給券商利息(interest),利率各券商不同。
  在交易費用上,盈透證券比Etrade更有優勢。

  在Barron’s 2014年評比中連續三年被評為美國最佳網絡經紀商。StockBrokers.com 在2014年對券商進行的評比中,給予Interactive Brokers3.5顆星的整體評級,給予Etrade4.5顆星的整體評級。


(Etrade V.S. 盈透證券-StockBrokers.com)

財務數據對比


  Etrade成立時間比盈透證券晚,但發展迅速,截至2014年年底,Etrade總賬戶數由一年前的46.1萬增加到47.4萬,盈透證券總賬戶數由23.9萬增至28.1萬;2014年,Etrade營收增至18.14億美元,同期盈透證券營收小幅下降至10.43億美元。


  雖然Etrade營收優勢明顯,但是就凈利來看,盈透則是Etrade的約1.5倍。這樣明顯的差距是如何造成的?



  在平均每日執行收入交易(DARTs)方面,盈透證券遙遙領先,2014年,盈透的DARTs為47.7萬美元,而Etrade該指標只有16.8萬美元,這表明盈透的傭金交易活動要遠比Etrade活躍。



業務對比
  在2014年,盈透證券的業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客戶數量及客戶資產都有了大幅的增加。

  盈透證券業務主要由電子經紀業務及做市業務構成,其中核心業務是電子經紀業務。(而所謂“做市業務”,是指由具備一定實力和信譽的獨立證券經營法人作為特許交易商,不斷向公眾投資者報出某些特定證券的買賣價格,並在該價位上接受公眾投資者的買賣要求,以其自有資金和證券與投資者進行證券交易。)
  從近三年來看,盈透證券的做市業務發展緩慢,但是經紀業務增長迅速,在公司業務中的核心地位逐步鞏固。

  2014年,盈透證券的電子經紀業務稅前利潤率從2013年的48%增至62%,而做市業務稅前利潤率則從2013年的44%降至40%。



Etrade業務
  與盈透證券不同的是,經紀業務並非Etrade重點,Etrade的強項在交易、孖展貸款(margin lending)和現金管理。2014年, 這家券商的凈利息收入為10.88億美元,在總營收中占比約60%,而同期傭金收入占比僅為25.14%。


  2013年前,Etrade常年處於凈虧損狀態,2013年後,凈盈利開始轉正並逐年提高,2013年,Etrade凈利率只有4.99%,2014年,公司凈利潤增長至2.93億美元,凈利潤率也提高至16.15%。 同期,Etrade運營利潤率也從30%增長至34%。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雖然同為美股券商,盈透證券和Etrade業務和盈利能力差別均較大。除了這兩家外,中國人常用的美股券商還有SogoTrade和Scottrade等。
  為什麽要買美股?雖然目前A股處於牛市階段,吸引了不少投資者入市,但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美股的投資價值更值得關註。

1)美股幾乎坐擁全世界最頂尖優秀的企業,為不同行業設立了標桿,投資者選擇眾多;
2)完善的市場機構體系使美股的估值更加合理,美股的投資機構持股率在全球股市里最高;

3)巴菲特、彼得林奇、本傑明格雷厄姆...美股市場催生出不同的投資流派,也成了現今最為通用的投資方法發源地。

閱讀財說更多精華文章歡迎點擊以下目錄鏈接:
http://xueqiu.com/9041141730/3237096
主題投資、新股解讀、熱門個股剖析、投資知識補習一網打盡,為您開啟全球投資之路
歡迎加財說全球投資交流QQ群:205373295

 @今日話題 

分享財說好文,成為朋友圈里的巴菲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4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