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或納入MSCI 枯木能否逢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1/4710419.html
中概股或納入MSCI 枯木能否逢春?
一財網 戴金鴻 2015-11-11 21:34:00
受到A股市場表現活躍刺激,美股市場的中概股如今所獲得的關註可謂降至歷史低點,似乎私有化已經成為目前中概股的主旋律。不過,如今部分中概股有望被現行納入MSCI指數,中概股是否又將上演“枯木逢春”行情?
受到A股市場表現活躍刺激,美股市場的中概股如今所獲得的關註可謂降至歷史低點,似乎私有化已經成為目前中概股的主旋律。不過,如今部分中概股有望被現行納入MSCI指數,中概股是否又將上演“枯木逢春”行情?
11月13日,屆時MSCI將宣布半年度指數審核結果,調整結果12月1日生效。外媒援引MSCI研究部分析師Jun Zhu數據稱,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和MSCI明晟中國指數的ETF總規模達2000億美元,“被動指數跟蹤將推動大約70億美元進入”17只中概股。
Jun Zhu指出,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多為消費類股,不受中國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影響,目前它們的交易價大多低於歷史平均估值水平,是入手的良機。
此前中金預計,15只中概股有望納入MSCI明晟中國指數,包括香港上市的民航信息網絡以及14支中資公司的美國存托憑證(ADR),分別是:新東方教育、網易、學而思教育、58同城網、Ctrip.com、百度、奇虎360科技、汽車之家、優酷土豆、歡聚時代、阿里巴巴、唯品會、京東、去哪兒。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與MSCI明晟公司取得聯系後,尚未得到正式答複。
不過,對於中概股能否憑借此良機,重新吸引投資者目光,市場尚存異議。
橋信資本合夥人許利祥對記者表示,指數可以做多也可以做空,因此中概股即便被納入MSCI指數,也不一定意味著就會出現凈買入局面。
許利祥認為,目前此次納入MSCI指數的中概股基本算是熱門的個股,該買入這部分個股的基金已經基本實現買入並持有了,所有這次的事件意義可能不大。
“估值以及企業發展速度是股市的驅動力,而並不是什麽指數。如果中概股想重新獲得認可,關註自身基本面情況的變化才是關鍵。”許利祥稱。
然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出,一旦上述中概股被納入MSCI指數,屆時部分基金將會出現被動型買入,而根據MSCI測算的結果,機構買入的份額較大。就拿百度來說,按照MSCI研究部測算結果,一旦百度被納入MSCI指數,預計可獲得27億美元被動買盤,占其總市值的5.4%。
與此同時,分析人士認為,不同於其他中概股,上述被納入MSCI的個股算是中概股中的佼佼者,基本面較為良好,也都有著不錯的盈利能力。這將有望重塑中概股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
其實,自中概股登陸美股市場以來,由於地域差異,市場中一直對中概股存有偏見。同時,部分中概股公司管理能力滯後,缺乏與國際投資者有效溝通,導致中概股難以獲得應有的價值。當A股市場逐漸放開上市條件,且A股市場投資熱情被重新點燃之後,不受待見的中概股又紛紛開始謀劃回歸。近日,中國明陽風電集團以及瑞立集團已收到私有化要約,加之此前的回歸潮,據不完全統計,年內已經有34家中概股宣布私有化或退市。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少陽談MSCI指數納入A股 楓葉資料室
來源: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9998465
對於「MSCI指數是否納入中國A股」這個議題,市場普遍視之為正面因素。然而,按林少陽的分析,這對港股來說卻非一面倒好事,短期甚至會帶來沽售壓力。始終,本輪牛市的最終受惠者是A股,港股是否能受惠,真的只能看自身的造化。
『吼實港股夏季大清貨(上)
過了這個周末,MSCI指數將於6月9日本港時間晨早5點鐘,決定是否將中國A股納入其MSCI主要指數之中,假如落實分階段將A股納入MSCI指數之內,屆時將有大量的指數跟蹤基金,被迫重新配置資產於A股市場。
按現有MSCI實施計算指數權重手法,中國A股目前的總市值理論上應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15.7%。不過,因為中國A股過往一直未有全面開放市場,境外投資者不能自由配置資產於A股,一直以來A股並沒有被納入MSCI各主要指數之內。
現時,全球合共有大約1.5萬億美元的零售基金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旦將A股應佔的權重,全數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內,將意味著可能有2355億美元的資金,將由其他新興市場重新配置至A股。
今年較早前,MSCI已宣布將於今年11月至明年5月間,將海外(主要為美國)掛牌的股份納入MSCI中國指數之內,該批股份最終將佔MSCI中國指數權重達13.5%,現有大部分在指數內的中資H股、紅籌、民企及B股,將按比例下調其指數權重。
A股納國際指數 短期產生攤薄效應
假如MSCI進一步將A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之內,A股將最終佔組合45%,而主要在美國掛牌的海外中資股份,將佔擴容後的指數7%,而現有主要在本港掛牌的中資股份,其權重將被攤薄超過一半。
假如沒有新資金流入,MSCI若真的把A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權重,其對在本港掛牌的股份,將有頗為嚴重的分流作用,技術上對港股的中短期表現不利。
不過,正如今年初將海外中資概念股納入MSCI中國指數的方案一樣,由於執行指數重整需時,實際的市場影響只會逐步浮現,而期間中港兩地股市的市場氣氛,可能已經出現重大的改變。況且,本文執筆之時,MSCI仍未就是否將A股納入其中國及新興市場指數有任何定案,投資者目前可以做的,是因應屆時可能出現的消息,提早作出部署而已。
然而,無論MSCI今次的決定是如何,由於A股市值已佔全球市場一個重大的比重,而A股成交更加是冠絕全球股票市場。在中國政府逐步開放A股給予外國投資者投資的前提下,MSCI將其納入指數,相信只是時間快慢的問題。……』
證監會釋放大利好:為A股納入MSCI鋪路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07/1003309.html
除了說引發周五大跌的中概股回歸問題,證監會發布會火力全開聚焦境外賬戶的權益權利問題,這被看做是在繼續為A股納入MSCI指數鋪路。周五,證監會例行發布會。有四個問答有三個集中在賬戶持股的權益問題,尤其是境外QFII、RQFII持股的權益權利問題。
除了說引發周五大跌的中概股回歸問題,證監會發布會火力全開聚焦境外賬戶的權益權利問題,這被看做是在繼續為A股納入MSCI指數鋪路。
周五,證監會例行發布會。有四個問答,除最後一個是回應傳言的中概股回歸暫緩的問題,其他三個集中在賬戶持股的權益問題,尤其是境外QFII、RQFII持股的權益權利問題,這也是A股要納入MSCI指數,讓老外們疑慮擔憂的問題。
大家都知道,MSCI大老爺每年6月要在新興市場選秀,看是否把我大A股納入閨中,這要是納入了,那都是說幾百億甚至幾千億美金嘩啦啦的銀子要進場來買A股的票票啊。也意味著A股登上國際舞臺,那是大大滴利好啊。
雖然關於賬戶權益、權利,又是什麽“名義持有人”,又是什麽“證券權益擁有人”,什麽QFII、RQFII專戶理財等等。這些概念,基金君專業的賬戶問題,基金君看著也是頭暈。不過,大概意思是明白的。
基金君大概解讀下,不準確的話,還請監管領導們和讀者鄉親們海涵。大意:“你們不要過度擔憂你們用QFII、RQFII賬戶買A股的問題,買了股票該有的權益是有的,該有的權利也不會少你的,你們的那個MSCI考慮將A股納入,賬戶權益問題不是一個問題。”
去年6月,我大A股人民,翹首以盼想加入MSCI,最終卻未能如願。當時MSCI未將A股納入,MSCI提出了中國尚未滿足三大關鍵要求:資本管制、額度分配和收益權分配等仍存在問題。
既然選秀給出了不足之處,我國證監會和相關部門,過去一年,一直在努力開放、放松資本管制,前兩個問題之前已有多項措施出臺解決。
根據申萬宏源證券5月的一篇研報指出,去年6月以來,中國工作了四個方面的工作,包括:
根據投資基金的規模確定QFII額度;放松QFII項下的資本管制;簡化QFII的申請及額度審批程序;QFII項目準入從12個城市擴展至16個城市等等。
加上箭在弦上的深港通,資本流動和額度問題都有了很好的解決。今天證監會的三個問答,就是全力回答受益權的問題。
證監會和相關部門對於上面幾個問題的解決,對於A股納入MSCI的概率那是大大滴提高了。分析師表示,預計今年納入概率大於50%。
申萬宏源證券的報告強調,在解決幾個問題後,剩下最大的問題是,自願停牌制度和反競爭條款。猶記去年千股跌停到千股停牌,A股流動性一再告急。MSCI認為自願停牌制度將影響正常的市場交易從而引發流動性問題,雖然目前中國證監會計劃限制停牌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但是MSCI認為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停牌制度。
瑞銀證券首席中國策略師高挺表示,A股被納入的概率大於50%,可能性大大高於去年。A股納入MSCI指數的障礙不難克服,投資額度管控、資本限制等所有障礙都已經解決,或者可以解決。此外,預計A股第二季度上漲,因當前市場心理相對健康,未來三到五個月中國經濟會不錯。
證監會問答附後:
2016年5月6日,證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新聞發言人張曉軍就境外投資者關心的QFII、RQFII名義持有問題作出相關解答,通報了證監會對6宗案件作出行政處罰的情況(以上內容詳見官網要聞、新聞發布會欄目),回應了市場關心的問題。
1、問:中國證監會相關法規是否認可“名義持有人”和“證券權益擁有人”的概念?
答:是的。《證券登記結算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29號)第十八條規定:“證券應當記錄在證券持有人本人的證券賬戶內,但依據法律、行政法規和中國證監會的規定,證券記錄在名義持有人證券賬戶內的,從其規定。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為依法履行職責,可以要求名義持有人提供其名下證券權益擁有人的相關資料。”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頒布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證監會令第36號)第十六條第一款規定,“合格投資者可以在證券登記結算機構申請開立證券賬戶。該證券賬戶可以是實名賬戶,也可以是名義持有人賬戶”。
2、問:中國證監會是否認可QFII、RQFII名義持有賬戶下的證券權益擁有人的權益?
答:證券權益擁有人(客戶)與QFII、RQFII名義持有人(資產管理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包括客戶資產獨立於資產管理人資產的安排,應當由客戶與資產管理人依法訂立的合同來界定,受合同簽署地監管規則的約束。中國證監會尊重這些依法訂立的合同及其明確的客戶資產的權屬關系。
3、問:A股市場賬戶體系是否支持QFII、RQFII專戶理財(separate account)證券權益擁有人所享有的財產權利?
答:是的。相關法規允許QFII、RQFII開立名義持有人賬戶,A股賬戶體系設置上也能夠支持上述客戶資產的權屬關系。《關於實施<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辦法>有關問題的規定》(證監會公告〔2012〕17號)第七條中規定,“合格投資者應當為自有資金或管理的客戶資金分別申請開立證券賬戶。合格投資者為客戶資金開立證券賬戶時,賬戶名稱可以設置為‘合格投資者+客戶名稱’。合格投資者為其管理的公募基金、保險資金、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政府投資資金等長期資金申請開立證券賬戶時,賬戶名稱可以設置為 ‘合格投資者+基金(或保險資金等)’。賬戶資產屬 ‘基金(保險資金等)’所有,獨立於合格投資者和托管人”。在實踐中,專戶理財類型的QFII、RQFII可以選擇“合格投資者+客戶資金”、“合格投資者+(客戶名稱)”等形式開立證券賬戶,從而可進一步表明賬戶資產屬於證券權益擁有人,且獨立於管理人自有資產。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以“合格投資者+客戶資金”形式開戶的QFII、RQFII比例分別約為23%和20%。
4、問:有傳言說證監會將暫緩在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回到國內上市,請問是否屬實,對此有何評價?
答:我會已註意到相關輿情。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近3年已有5家在海外上市的紅籌企業實現退市後,通過並購重組回到A股市場上市。市場對此提出了一些質疑,認為這類企業回歸A股市場有較大的特殊性,境內外市場的明顯價差、殼資源炒作等現象應當予以高度關註。證監會註意到市場的這些反映,正對這類企業通過IPO、並購重組回歸A股市場可能引起的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每經網首頁
中國監管層火速清障 A股與MSCI結束三年長跑幾率大增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1448.html
A股納入MSCI(美國明晟公司)新興市場指數的預期尚未兌現,不少資金卻已蠢蠢欲動。5月的最後一個交易日,A股迎來久違的放量大漲。這真是MSCI向A股敞開大門的前兆嗎?最終結果將於6月15日揭曉。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通過郵件與MSCI取得了聯系,對方表示,將針對A股能否納入MSCI召開新聞發布會,且樂意安排電視媒體進行采訪,但新聞發布會的舉辦地點及時間等細節尚未明確。
從MSCI的這一舉動可以看出,A股本次納入MSCI指數的幾率較上次確實提升不少。2015年6月9日,MSCI臨時通知取消了原定於次日11時在中國香港舉行的發布會,改為同日7時召開電話會議。當日宣布的結果也不出預料——暫不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
去年,額度分配程序、資本流動的限制、權益的所有權界定等成了A股進入MSCI的“絆腳石”。不過,“中國監管層在過去的一年時間內開展了大量工作,大部分問題已經解決,這大大增加了今年A股被納入MSCI的幾率。”中信策略團隊表示,假設A股被以5%的權重納入,將直接影響被動型資金(占1/6),也就是220億元人民幣或直接流入A股。一旦全額納入,將吸引萬億人民幣的增量資金。

踢開三大“絆腳石”
MSCI自2013年開始啟動了將A 股納入其全球指數的審議,並於2014和2015年對納入A股進行了兩輪市場咨詢,最後都以決定暫不納入A股告終,但A股繼續保留在審核名單上。從近幾個月的動作來看,中國監管層推動A股納入MSCI的決心可見一斑。

MSCI曾在2015年6月的市場分類審議中指出,國際投資者對A股的顧慮主要集中在市場準入制度方面。經過一年的努力,A股在上述三個方面均取得了一定進展。
首先,就投資配額分配程序而言,國際投資者希望可以根據其資產規模獲得相應的投資配額。同時大部分投資者也希望中國的配額分配程序能夠更加程式化、公開透明和提高可預測性。
針對這一點,國家外匯管理局於2016年2月3日頒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取消單個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投資額度不得超過10億美元的限制,而是基於基礎額度和新增額度重新計算;對於QFII和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投資者)基本分配額度(不超過50億美元)由資產管理規模自動決定,新增額度可向外匯管理局申請,不存在特別限制。
此前,QFII制度規定單一額度的上限為10億美元,而被動型基金必須完全複制所跟蹤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指數),它們對某一市場的投資需求是按比例由基金規模決定的,可能會超過10億美元。如今,這一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其次,資本流動性限制也是上一次“闖關”失敗的原因。中信策略團隊指出,國際投資者希望獲得開放型基金、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等全範圍投資工具的每日流動性,提高資金周轉率;同時期望針對資本鎖定期和資本匯出的種種限制能夠減弱或消除。
針對這一問題,外匯管理局的最新規定指出,目前已經允許開放型基金按日匯入匯出資金,本金的鎖定期由1年縮短為3個月,且移除了本金的匯入期限,但QFII每月累計匯出資金總規模不得超過上年底境內資產的20%。此外,深港通有望在年內開啟,滬股通每日130億元配額的限制也有望擴容,有效滿足國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第三,中國證監會明確認可“名義持有人”和“證券權益所有人”概念。“在中國監管層的積極配合下,雖然仍然存在包括反競爭條款在內的一些制度不健全,但預計並不會對A 股納入MSCI產生實質影響和阻礙。”中信證券表示。
“千股停牌”警報或解除
當然,A股的MSCI“闖關之旅”並未到此結束。2016年4月,MSCI在市場咨詢中針對A股市場又加入了兩個新問題:大規模主動停牌和反競爭條款限制。
“MSCI此前也向包括我們在內的基金征詢意見,經過內部討論後,我們總體意見是支持的。” 荷寶(Robeco)中國股票基金經理中國首席投資總監繆子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此前外資較為擔心的是出現“千股停牌”的情況。

對此,中國證監會更是積極響應。2016年5月27日,兩大交易所聯袂發布停複牌新規,嚴格控制停牌時限,並細化了停牌期間的信息披露和延期複牌程序要求,助力A股納入MSCI。
此外,中國的反競爭條款中規定,任何與A股指數相關的金融產品(包括ETF)即使在國際市場上市,都需要取得中國證券交易所的事先批準。
“除去以上的制度性因素,我們認為2015年6月MSCI婉拒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2015年上半年A股估值階段性高企,風險過高。如果彼時將A股納入MSCI指數,其市值在整個指數中的占比較高,而MSCI指數是被動投資者進行資產配置的主要跟蹤指標,隨著被動型基金的配置成本上升,將增加被動投資者的風險。”中信證券指出,經過2015年下半年以來的幾輪調整,A股估值已回到合理區間,因此今年被納入MSCI的可能性大於60%。
境外基金紛紛看中A股
A股能夠納入MSCI之所以受到各界關註,與屆時將有大量資金流入A股不無關系。與此同時,我們也不應忽略更重要的長期趨勢——國內與國際市場的互聯互通將繼續加速。
就資金流入而言,民生宏觀預計潛在流入資金規模大約在241億美元,而中國股市總市值約7萬億美元,該數額大約僅占0.34%,對於信心的提振大於實質。
A股若納入MSCI,受影響的三個指數分別為MSCI新興市場指數、亞洲指數(除日本)及全球指數,跟蹤這三個指數的資金大約為1.7萬億美元、0.2萬億美元及2.8萬億美元。當A股以5%比例納入MSCI指數時,A股在上述三大指數中所占比例依次為1.1%、1.3%及0.1%。

“根據目前數據來判斷,MSCI中國指數前十大權重股分別為中國平安、招商銀行、民生銀行、萬科A、建設銀行、浦發銀行、中信證券、貴州茅臺、交通銀行、北京銀行。權重最高的三個行業則分別為金融服務(32%)、工業(17%)、可選消費(12%)。”民生宏觀分析稱。
“MSCI長期來看必將把A股納入,而且也肩負這一責任。”美盛環球資產管理投資董事達亞爾(Ajay Dayal)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5月,富時FTSE指數公司已經啟動將A股納入其全球過渡指數的計劃,推出兩個包含A股的新興市場過渡指數。不過,納入與否已不是重點,更重要的是A股未來的整個國際化進程。”
其實,在富時之後,全球最大的ETF管理公司之一Vanguard(先鋒集團)也宣布,其新興市場ETF所追蹤的基準指數從富時新興市場指數調整為富時FTSE含A股的新興市場過渡指數,示範意義重大。
目前MSCI China(摩根士丹利中國指數)的155只標的中,已包括H股、紅籌股、P股(香港地區上市的內地民企股)、B股和中概股,但獨缺A股。中信證券表示:“MSCI指數作為全球投資組合經理最多采用的基準指數,推動將A股納入其中,將成為‘邁向統一中國市場’的最後一步。”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臺灣從初次納入到全部納入歷時9年,韓國歷時6年。在加入MSCI後的6個月,韓國市場下跌22%,中國臺灣市場上漲23%,納入MSCI對股票市場並非一味的利好。繆子美也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當A股獲100%納入時,相信將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的45%。假如韓國及中國臺灣日後被移離,那麽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有可能上升至超過 56%,成為獨立資產類別。”
A股MSCI指數之路:推動改革比吸引資金更加重要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055.html
不論A股的MSCI(美國明晟公司)指數之路何時成行,中國為此做出的努力都已並將繼續深刻影響中國的金融市場。與其說是MSCI正在審核中國證券市場是否符合納入其指數序列的要求,不如說中國正利用此機會推進金融市場的改革,MSCI指數對金融市場制度改革的推動作用要比新增資金帶來的影響大得多。
我們認為A股MSCI指數之路對中國的影響包括:
●MSCI指數為中國A股市場勾勒出被國際投資者認可的證券市場形態,為此所做的努力將推動中國證券市場和金融市場的發展;
●從被動資金流入規模來看,首次納入MSCI指數對整個A股市場影響有限。很多分析錯誤地將跟蹤MSCI指數基金的規模等同於被動投資基金的規模,這高估了A股納入MSCI指數的影響。
●完全納入A股市值會使得海外投資者成為A股中的重要力量,其具體影響將取決於完全納入的進程以及MSCI指數自身的發展。
●從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改變中國證券市場形態,主要影響包括增加機構投資者和長期投資者的比例。
●從長期來看A股逐步納入MSCI指數會提高A股與國際市場雙向溢出效應,這會加大資產管理行業的難度。關聯性的增加還可能會導致跨境資金流動變得更加快速且難以預測,這會給監管者帶來更多挑戰。
A股納入MSCI指數體系是雙方共同的訴求
MSCI將於6月15日公布2016年度市場分類審核結果,這將決定A股是否可以在2017年中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MSCI是美國明晟公司(MorganStanleyCapitalInternational)的簡稱。這家全球著名指數編制公司在1969年發布首只全球股票指數後不斷擴充其指數序列,目前MSCI提供超過16萬個指數,涵蓋股票、固定資產、對沖基金、房地產等多種投資門類。
MSCI指數體系已成為全球投資組合最多參考的基準指數,排名前100的全球投資管理人中有97個是MSCI的客戶。據彭博估計,全球有超過9.5萬億美元的資金在追蹤MSCI編制的指數序列。被納入MSCI指數體系可看作是國際資本市場對一國經濟發展和該國資本市場的認可。
MSCI將符合標準的國家證券市場分為發達市場、新興市場和前沿市場三類,並據此構建三大類指數。本次中國A股市場要加入的是MSCI新興市場指數,一旦加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會被自動納入MSCI全球市場指數。
新興市場指數於1988年發布,發布時包含10個新興市場國家,成份股市值僅占全球總市值的1%。而如今該指數成分經濟體擴大為23個,總市值約為8.97萬億美元,占全球股票總市值比例達到13%。全球有約1.7萬億美元資金以該指數為投資標桿,其全球影響力日益提高。
中國目前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二大股票市場,A股市場市值超過7萬億美元。將A股納入MSCI指數不僅僅是中國的訴求,也是讓MSCI指數真正具有全球代表性的重要一環。
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MSCI市場分類框架包含三個方面的要求:經濟發展、資本市場規模和流動性以及市場可參與度(表1)。一國證券市場被納入相應市場指數必須同時滿足這三個方面的要求。此前中國A股納入遇到的主要障礙在於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可參與度方面存在質疑。
早在2006年中國A股就已進入MSCI視線。當年MSCI為中國境內投資者構建了中國A股指數(MSCIChinaAshareindex),不過由於彼時中國股票市場對境外投資人開放有限,而未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與全球市場指數。
直到今日,市場準入依舊是A股納入MSCI指數的最大障礙。對照表1,目前決定A股最終能否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關鍵在於標準C:市場可參與度。2015年A股被拒也正歸咎於此,MSCI指出中國A股市場在市場準入上存在投資配額分配、資本流動限制和收益所有權界定三個問題。但這並不意味著事情毫無進展,改變正在發生,不管對於中國還是對於MSCI。
2013年,A股首次入選MSCI“潛在升級市場觀察名單”;作為將A股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折中方案,MSCI於2014年發布了覆蓋中國A股的獨立指數MSCI中國綜合指數(MSCIChinaAllSharesIndex)和其子指數MSCI中國A股(國際)指數(MSCIChinaAInternationalIndex),為通過QFII和RQFII投資中國的國際投資人提供更多參考。2015年MSCI又將14只在美上市的“中概股”納入。至此,MSCI新興市場指數已包含了除A股以外的其他中國相關股票。
距離上一輪評估已過去一年,其間中國資本市場在對外開放、制度建設上都予以了積極回應。
針對投資額分配及資本流動限制問題,國家外匯管理局2016年2月發布《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放寬單個QFII機構投資額度上限,簡化了審批流程並進一步便利資金出入。
針對收益所有權的界定問題,證監會也在5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就是否認可“名義持有人”與“證券權益擁有人”、是否認可QFII、RQFII名義持有賬戶下的證券權益擁有人權益,以及A股市場賬戶體系是否支持QFII、RQFII專戶理財證券權益擁有人所享有的財產權利問題做出了澄清。
總體來看,額度分配流程及資本流動限制這兩大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同時受益所有權也得到證監會回應。
在最新的征詢文件中MSCI又提出了兩大新問題:一是海外投資者對於去年下半年A股市場大幅波動導致的大面積停牌現象心有余悸,擔心如此大範圍的停牌會妨礙到正常交易,損害市場流動性;二是反競爭條款,即只要是標的中包含A股股票的金融產品(包括跟蹤指數型基金)在境外上市都必須得到上海、深圳交易所的批準。
5月27日滬深交易所分別發布了上市公司停複牌業務指引,擴大停牌規範範圍、嚴格控制停牌時間、細化停牌期間的信息披露等,對大面積、長時間自願停牌問題作出積極回應。對於反競爭條款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回應。
這也是為何我們認為關鍵的改變正在臨近。
A股納入MSCI指數歷程的意義
一是金融改革的推進器。
A股納入MSCI指數可以且正被視為中國金融改革的重要契機。MSCI指數對於被接納市場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成為改革前進的方向,對於中國金融市場的制度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於初次加入MSCI指數的新興市場股市,往往僅以該股票市場可自由流通調整後總市值的一部分作為初始權重的基數。以韓國和中國臺灣為例,彼時對境外投資者仍存在諸如資本管制、限制外資持股比例等限制,但經過一系列努力,兩個資本市場逐漸放開各種管制,兩地的全部市值也分批被全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我們認為同樣的改變也將出現在中國大陸。
●進一步放開資本管制:對於資本自由出入的政策逐步從開放式基金擴大到全部境外投資者,直至最終放開對定額內資本出入的全部限制。同時逐漸擴大QFII、RQFII覆蓋範圍並減少額度申請審批環節,直至最終放開對境外投資者的定額限制。除此之外對境外投資者在金融產品可投資種類方面的限制也需要逐漸放開。
●建立健全完善的資本市場:建立公開透明監管制度、解決存在的停牌制度和MSCI關註的反競爭性條款等問題;逐步減少審批環節以促進市場活躍度。同時完善相關法律及配套資源建設,保障中小投資者權益等。
二是前期被動資產流入將少於市場普遍預期。
全球當前有1.7萬億美元正在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這些並不全都是被動投資資金。雖然MSCI並未公布跟蹤其指數的被動基金的規模,但鑒於其曾表示被動基金規模小於主動基金,以及晨星(Morningstar)的數據顯示跟蹤標普500指數的主動投資基金和被動投資基金占比分別為64%和36%,我們假設跟蹤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被動投資基金占比40%,約為6800億美元。
如果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初始權重為5%,其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權重將會是1.1%,這意味著可能會帶來約75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流入,只相當於A股市場流通市值的0.15%,對於市場的直接推動作用將會很小。雖然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將會自動納入MSCI全球指數,但由於其占MSCI全球指數的權重較小加上跟蹤MSCI全球指數的基金規模也較小,所以我們並沒有納入計算。
如果A股以全部市值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其權重將會大幅上升,其影響也會逐步放大。由於大部分市場從初次納入到全部納入需要經歷多年時間,所以其具體的影響將會取決於未來A股市場以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本身的發展。
A股納入MSCI指數將影響哪些股票?
與上證、深證指數不同,MSCI針對全球投資者采用全球可投資市場指數編制法(GIMI)篩選指數成份股。納入成份股需要考察股票總市值、可自由流通市值、最小流動性、外資可持股比例(FIF)、上市時間長短以及最小外資空間(FOL)。由於中國對外資持股比例的規定為不得超過30%,這可能會使部分外資持股比例較高的股票因為FIF或FOL不能達到要求而被剔除在外,另外ST和*ST的股票也會被排除在成份股選擇範圍外。
納入或者剔除一個重要指數的成份股往往對相關公司的股價構成影響。根據AnttiPetajisto(2011)針對1990至2005年標普500與羅素2000成份股變化的研究,加入指數對股價的影響分別為+8.8%與+4.7%;而當剔除出指數時對股價的影響則分別為-15.1%與-4.6%。
具體影響的因素將包括跟蹤該指數的基金規模、總體市場規模以及市場的流動性等。所以雖然首次納入對於相關個股的直接影響有限,但隨著A股權重的不斷增加以及MSCI新興市場指數自身的發展,其影響將會逐漸變大。
三是長期來看,將帶來更多的機構投資者、更穩定的市場。
隨著A股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權重的增加,市場參與者結構的變化將會越來越顯著。按照當前數據,如果A股被全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僅被動投資就會使機構投資者持有的市值占比提高2.27%,如果考慮到潛在的主動投資的進入,對市場結構的影響將更加顯著。
境外機構投資者占比增加會對市場帶來顯著變化。參考韓國與中國臺灣的例子,加入MSCI指數後,股市換手率顯著下降,長期投資的比重上升。
四是長期來看,A股納入MSCI指數將會增強A股與全球市場的關聯度。
一個正被忽略的影響是A股納入MSCI指數會加大A股與全球市場的雙向溢出效應。投資者可能會因為看空某一個主要新興市場的股市而拋售持有的MSCI新興市場指數基金,反之亦然。但由於投資者看好一個市場可以買入單一市場指數,所以負溢出效應可能會大於正溢出效應。
根據第一財經研究院的測算,中國臺灣市場(中國臺灣加權指數)在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與該指數的關聯度從納入前的0.21上升到了0.82。另外由於全球投資者的更多介入,一個市場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後其與全球市場的關聯度也在增加。加入MSCI後韓國(KOSPI)與中國臺灣(中國臺灣加權指數)股票指數與標普500指數的關聯性同樣顯著上升,兩者分別從未納入時的0.12和0.22上升至完全納入後的0.54和0.65。
市場關聯度的上升會讓資產管理者的資產配置變得困難,因為他們往往需要將資金分配至關聯度較小的資產從而實現資產配置最優。
A股與全球市場關聯度的增加還會在特定的時候帶來巨大的資本流入流出壓力,這對監管部門維護金融市場的穩定是一個挑戰。雖然當前其影響仍然較小,但隨著A股在MSCI指數中的權重增加,以及跟蹤MSCI相關指數資金量的增加,監管部門需要有方案來應對市場可能出現的突然轉向。
最終我們相信,MSCI指數對於中國而言,其對制度改革的推動作用要比新增資金帶來的影響更大。這也是我們為何如此關註A股納入MSCI指數進程的真正原因。
(作者系第一財經研究院研究員)
A股入MSCI本周再闖關 證監會:沒有A股的國際指數不完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6108.html
謎底即將揭曉。本周6月15日,美國明晟公司(MSCI)將正式宣布,是否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中國證監會近年來一直與明晟公司保持密切溝通,國際合作部作為主要負責部門,對MSCI相關指數也進行過系統研究。
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6月12日在2016陸家嘴論壇上表示,長期來看A股被納入MSCI是歷史的必然,至於今年能否納入,證監會是“順其自然”的態度。
A股納入國際市場指數能夠為我國市場引入長期專業化增量資金、優化投資者結構,促進市場發展。正因如此,無論是中國資本市場的監管者還是投資者,都對A股入MSCI抱有強烈期待。
去年“闖關”失敗之後,外匯管理局、證監會等多部委在推動資本市場對外開放領域都作出了許多努力,不過從目前市場各方釋放的信息來看,A股能否被納入指數,目前仍是未知。
“沒有A股的國際指數不完整”
今年不是A股第一次闖關。隨著中國市場對外開放程度加深,境外投資者對A股市場投資意願增強。2013年上半年,證監會曾與明晟公司就A股納入相關指數的技術性問題進行了探討。MSCI隨後宣布,就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啟動全球征詢,標誌著這一事項邁出重要一步。
MSCI明晟公司是目前全球最重要的指數公司, 其總部設於紐約,編制全球各個市場的指數達數百種,被大量國際機構投資者作為投資基準並跟蹤。其中,MSCI指數已有約50年歷史,客戶主要包括大型機構投資者、共同基金、投資銀行和交易經紀商、交易所等。
這一次征詢歷時漫長。直到2014年3月,明晟公司才發布公告,宣布就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計劃路線圖事宜征詢全球投資界反饋意見。對於這一進展,證監會表示歡迎,並積極與外管局、財政部、稅務總局等部委溝通QFII、RQFII相關政策,為A股入MSCI掃除障礙。
同年,中國在對外開放領域取得一項重大進展——啟動滬港通。滬港通加快了我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化步伐,同時也強化了A股指數納入MSCI的市場預期。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和證監會聯合發布《關於QFII和RQFII取得中國境內的股票等權益性投資資產轉讓所得暫免征收企業所得稅的通知》,對於境外投資者較為關心的QFII和RQFII所得稅政策予以明確。
不過,明晟公司遲遲沒有宣布A股入MSCI的消息。2015年3月,證監會再次表態,將進一步完善QFII制度,優化滬港通,研究推出深港通,積極解決與國際機構投資者進入和指數納入相關的技術細節,為國際投資者投資A股市場提供更多便利。同時,繼續與國際機構積極溝通,推動A股納入國際基準指數工作。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積極準備,明晟公司最終的答案卻是“否”。2015年6月10日,明晟公司發布公告稱,預期在國際機構投資者所關心的市場準入等問題解決後,將A股納入MSCI全球基準指數。同時表示,A股納入指數可具有時間彈性。
中國方面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進展。2015年11月,明晟公司宣布將在美國上市的14只“中概股”市值的50%納入其全球基準指數體系下的新興市場指數。對此,業內人士解讀為,國際投資界對“投資中國”興趣增強,對A股正式納入MSCI可以起到“試金石”的作用。
中國對A股入MSCI非常重視,希望通過這一舉措吸引更多中長期資金投資A股市場,優化市場投資者結構,提高投資主體運作水平,促進資本市場穩定發展。同時,推動將A股納入國際著名指數,還可以擴大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影響,推動境外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於A股市場。
“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而且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理論上講一個沒有A股市場的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6月12日,祁斌在與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監察董事Megan Butler、倫敦證券交易所集團首席執行官Xavier Rolet、上海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闕波等進行討論時表示,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投資進入,並不單單是為了“資金”本身,更多的是為了改善投資者結構,提高理性價值投資的理念。
Xavier Rolet表示,A股納入MSCI將為中國市場帶來很大增量,如果MSCI決定提高中國指數的比重,會對全球股市帶來一定影響。對於國際投資者而言,中國市場是非常有潛力的市場。
祁斌也表達了對A股入MSCI的期待。一方面,他在會上重申,相關部委在名義持有人、停複牌等制度上已經進行改進;另一方面,如果有機會與國際投資者溝通,他將會向其建議,“當你想參與一個市場時,最好不要等太久;如果你等得太久,可能機會就錯過了”。在他看來,長期而言,A股納入MSCI是歷史必然。
以開放促改革
無論本月A股入MSCI能否闖關成功,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都不會停止。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在6月12日上午陸家嘴論壇的發言中明確提出,對外開放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我國資本市場走過了20多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中很寶貴的一條經驗就是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姜洋稱,要立足國情實際,深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他還表示,將進一步便利境內外市場主體進行跨境投資,擇時啟動深港通,完善滬港通。繼續推進商品期貨市場對外開放,循序漸進地引入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商品期貨市場。進一步拓寬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支持境內企業做優做強。
在與英國金融監管層的交流中,祁斌也表達了中國將繼續推進對外開放的決心。“中國將來要面對的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MSCI只是一個由頭,不管納不納入,中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會停止。”祁斌表示,中國市場在很多方面可以向國外學習。比如,英國倫敦各類市場之間協作非常好,中國可以借鑒其在機構間合作、國際同行合作的經驗。
境內外不同市場合作中,監管層面的合作至關重要,這在此前滬港通的推進和落地中已有體現。“涉及到兩個市場的合作、兩個區域的合作,監管的合作非常重要。‘滬港通’能夠短短幾個月就推出來,與北京和香港監管機構的互信合作、高效率的協作非常相關。”闕波在討論中稱。
雖然香港市場與境內市場有較大不同,但也在語言、文化、習慣等方面與內地有深層次的互相理解。與此相比,英國市場與中國境內市場存在的差異要大的多。
除了時區等物理概念上的不同,監管體系也存在較大差別。比如已在研究中的“滬倫通”項目,首先需要面對的即是兩國證券市場的監管模式差異問題。據Megan Butler介紹,英國監管體系采用的是基於不同監管機構之間合作的混業監管模式;監管架構的基礎並非分業、不同業務線,而是基於風險的整合監管。
與國內金融市場監管體系不同,英國采取的是“雙峰監管”模式。
“我們要監督銀行、保險、對沖基金、資產管理、P2P、股票、股票中介等,但不做審慎的系統性監管。對於銀行業和保險業來講,這是央行即英格蘭銀行要去執行的監管,因為央行會有更好的技能和連接性。”Megan Butler介紹稱,在“雙峰監管”模式下,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會與央行保持每天的交流,盡可能開展合作,做一些實地檢查和共同審慎監管。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明晟公司將僅以電話會議方式宣布是否將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市場對答案最終是“是”還是“否”依然存在爭議。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從長遠期來看沒有懸念,”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及負責人錢於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決定A股能夠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非常根本的一個原因是,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貿易貨幣,而隨著國內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步驟加快,人民幣也在亦步亦趨往全球投資人接受的投資貨幣方向邁進。
在錢於軍看來,MSCI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市場的需求,因此今年A股納入MSCI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
陸股解悶 快向新科技討救兵 經濟L型築底 MSCI慶祝行情乍現
2016-06-06 TWM
|
最近台灣天氣悶得要命,好巧不巧,對岸股市的五窮六絕也正在上演, 季報軟趴趴,A股成交剩十分之一;不過別慌,官方扶植的創新產業概念股,已浮現轉機。 第二季以來的A股只能用「悶」來形容,日成交量往往僅一千多億元,與去年飆漲時動輒上兆元相比,剛好少了一個零。不過,隨著陸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機率逐漸升高,近期陸股終於擺脫低迷,以長紅大漲展開「慶祝行情」。 除了MSCI,美國升息牽動人民幣匯價,仍是接下來不可忽視的變數。至於基本面,陸股和台、美股市一樣,也在五月中旬公布了第一季季報。有著二十年以上中國股市研究經驗、現為上海青曦資本合夥人的洪周泰指出,中國總體經濟表現有如「L型」,目前在低檔徘徊,加上去年的高基期影響,使得多數企業獲利年增率大幅縮水甚至衰退,第一季季報只能用乏善可陳來形容。 但即使財務數字不佳,並不代表後續沒有亮點,洪周泰認為,「調結構」仍是目前中國政府的主要目標,所以其大力推動的創新產業,仍能從中發掘不少具趨勢性的優質公司,尤其是與台股有競爭關係、或與台股目前流行趨勢相符者,相信更能引起國內投資人的注意。 新能源車拉風 強勢股領先創新高 例如近年來全球最夯的科技話題,除了智慧型手機,大概就屬電動車或新能源車了。尤其是今年以來,與零組件、電池相關的A股上市公司,表現相當強勢,「其中好幾檔股價,甚至突破去年上證五千點時的高點。」洪周泰說。 另外,雖然中國有多家整車輸出的車廠,也很積極投入新能源車領域,不過洪周泰表示,新能源車占這些車廠的營收比重有限,而且新能源車與傳統車輛最大的差異,就在最關鍵的零組件:電池,因此他建議投資人,若要投資新能源車產業,可從電池相關公司著手,才會事半功倍。 當然,新能源車不是沒有雜音,例如中國政府有意從明年起降低對新能源車的補貼,引發市場疑慮。 不過洪周泰認為,由於各家廠商產能已逐漸開出、經濟規模已形成,成本也隨之下降,應可抵銷降低補助的衝擊。 當然,洪周泰也特別提醒,即使新能源車族群的業績良好、趨勢明確,但目前相關公司的本益比普遍偏高,現階段並不適宜追價,但可趁拉回時分批布局、並持續追蹤獲利狀況。 在科技業上還有一些亮點也值得關注,例如今年同樣話題性十足的VR〈Virtual Reality,虛擬實境),目前全球已有多家大廠競相投入包括硬體設備、關鍵零件或是內容製作三方面,加上多位科技大老背書,都顯示它將是最具明星相的產業。 中國雖然也有不少公司投入開發行列,但洪周泰從以上三個方向評估,「目前還看不出成氣候的公司」,畢竟中國無論在技術與創意上,目前尚無法與歐美先進國家相比。不過,中國倒是創造了VR銷售與推廣的新模式。 VR題材發燒 體驗行銷炒熱通路 洪周泰表示,由於目前一般民眾雖對VR的硬體配備頗感興趣,實用性卻不足,因此購買意願並不高。於是就有業者在大賣場、遊樂場、影城等人潮眾多處設置專區,將VR設備與內容提供給來遊玩的民眾,現場體驗並銷售,不但噱頭十足,也替賣場吸引人氣,更成為VR最佳的銷售通路,可說是創造了另類的商機。這種影城、賣場轉化成「VR通路股」,值得留意。 隨著未來蘋果新款智慧型手機可能全面改用AMOLED螢幕,相關商機也將逐漸發酵。陸股中也有一檔從事AMOLED驅動IC設計與製造的中穎電子(三○○三二七),近期表現也很亮眼,中穎電子另外有鋰電池電源管理IC,和新能源車也有關聯,是一家中長期看好的公司。 至於網通產業中,有一家從事CDN (Content Delivery Network,內容傳遞網路)的網宿科技(三○○○一七),也是近期熱門的公司。洪周泰指出,由於中國幅員廣闊,在新疆的網友若登入上海的網站,不論是下載圖片、影片、音樂,還是購物,連線速度又慢、品質又不穩定。 而網宿就在各省、市廣設伺服器作為「分身」,新疆的網友只要登入當地伺服器,就可連到上海的網站,大幅提升速度與品質。 這種內容轉接模式,是網路產業的重要基礎建設;更因這種模式具有物聯網的概念,網宿還受到比爾.蓋茲(Bill Gates)青睞而入股,聲名大噪,值得長線追蹤。 中國透過賣場專區,提供民眾體驗VR,成為另類的銷售通路。 撰文 / 唐祖貽 |
當陸股變標準配備 必懂操作兩鐵律 中國納入MSCI呼聲高 長線可釣大魚
2016-06-13 TWM
|
|
照市場預期,六月中旬MSCI宣布將中國納入新興市場指數, 象徵中國投資已是標準配備,投資人在進場時機與布局工具,須跟著調整。 照例,每年四月左右,指數編製公司MSCI明晟都會以問卷進行「客戶意見調查」。今年多數基金經理人在「中國納入MSCI新興指數」問題上,心中卻有一番糾結,表達意見時舉棋不定。 瑞銀投信投資部主管張繼文指出,中國必須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原因,自是反映其經濟地位,「中國之於新興市場,就像美國之於成熟市場。」不過,他話鋒一轉,「中國雖符合新興市場代表性,但評估到基金經理人非常在意的『流動性』問題時,卻會陷入長考。」最明顯例子,中國遇到股災,就有公司停牌問題。「為應付投資人申贖需求,經理人最怕買到流動性差的股票,想賣卻賣不掉時,真的會想哭。外資布局A股須申請QFII額度 (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若沒在一年內用完,下次再申請,額度就會縮減,限制真的很多。」他說。 「代表性」固然是布局新興市場最基本要求,但「流動性」更像是基金操盤人的命,在這樣的矛盾衝突下,彼此各退一步、「分批納入」也就成為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案。而從多家基金公司目前的推論來看,MSCI或許在第一階段會先讓A股流通市值的五%納入新興市場指數,換算下來,中國股市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約一•一%,估計將帶動約一六五至二百億美元的新增資金投入。 鐵律一: 行情清淡就是好買點 「我們對MSCI新興市場指數納入中國,表達支持態度,且過去一段時間,也確實與MSCI維持密切討論及諮詢。」貝萊德中國股票主管朱悅表示,「六月中宣布中國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可能性相當高,但不管指數權重比率多少,都不會在宣布完隔日就立刻生效。」朱悅認為,就過去經驗,從宣布到正式生效,通常還需一年左右時間,而對基金持股「完全緊貼」MSCI指數權重分配的被動式基金來說,要到正式生效的那一刻,才會開始調整持股。 「指數基金提早一、兩天進場還有可能,但一年多以後才發生的事,現在不會有明顯動作;至於主動式基金,經理人有一套投資判斷標準,就更不會急著進場了。」朱悅說。 此外,若中國占MSCI新興市場指數權重真的如預期只有一%左右,那麼,以被動式、指數型基金約占市場三分之一估計,屆時就算指數生效,為符合權重配置而「非得進場買陸股」的資金,也不過七十億美元之譜,加上主動式基金部分,初期流入中國股市資金頂多一百億美元。 簡單來說,若六月中旬MSCI宣布將中國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從共同基金當中立刻引發的資金轉進效應恐怕極為有限,而即使是在一年後指數正式調整初期,牽動的資金預料也不致太過龐大。 「全球最大指數編製公司納入A股,長期來看,象徵中國投資已是標準配備,雖然實質效果不大,但宣示意義不容小覷。」張繼文這樣解讀。 既然如此,投資人在中國配置上,就要有「放長線、釣大魚」心態,緩慢投入,不要以為短期能看到爆發式上漲行情。「現在,我的基金持股水位是近年來相對高檔。主要是各大央行持續放水,流動性為股市帶來一定支撐;另外,外資對中國經濟改革略嫌悲觀,而行情從冷到熱,通常才是好買點。」近一、三、五年期中國基金績效冠軍、瑞銀中國精選股票基金經理人施斌表示。 「買在行情清淡時」,是投資中國第一條鐵律,一般認為陸股單日成交量低於五千億元以下,就是不錯進場時機;第二,則是釐清布局規畫,選定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資訊越發達、效率越高的市場,越適合ETF操作,但中國顯然不是如此。」保德信投信中國產品首席石永平指出。 鐵律二: 主動式基金、H股為首選 他認為,中國股市易受消息面影響,市場資訊嚴重不對稱,也不透明,使得中國基金績效好壞差異相當大。在「情報套利」氾濫下,沒有直接操作A股經驗的人,應以中長期績效不錯的主動式基金作為投資工具,透過基金經理人篩選、過濾資訊,為績效把關。 價值型投資人則可留意以投資H股為主的中國基金。「事實上,整個新興市場資產配置已長時間低配中國;一旦MSCI新興市場宣布納入,經理人在不想擴大低配,又不想錯過行情的情況下,不見得會買A股,卻可能加碼更具價格優勢的港股。」朱悅表示,A股池子大,只要一部分資金流到H股,市場效益就相當明顯,對港股反而是更大利多,值得投資人留意。 |
|
啥原因沒入?MSCI答一財記者:20%的QFII贖回限制最好解除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581.html
北京時間6月15日上午5點,明晟公司(MSCI)公布年度市場分類審議結果,將延遲把包括中國A股在內的諸多市場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但仍將中國A股繼續保留在2017年評估系列之中。MSCI在同日7點舉行了電話會議,MSCI的董事總經理和全球研究主管Remy Briand回答了第一財經記者的相關問題。
一財:今年中美經濟對話取得豐碩成果,中國決定給予美方2500億元的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額度,將來在美國會有人民幣清算行。這對於推動A股納入MSCI有何幫助?
MSCI:RQFII額度擴容是積極的,但額度目前已經不構成問題了,顯然額度已經夠了,但是有些機構在正式拿到額度的時候還是存在難度。一些投資者指出,盡管按日資本贖回的新規在今年二月初已經生效,他們尚未能受益於此項政策。而且在現行規定下,QFII投資者的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其上一年度凈資產值的20%。此項限制對投資者需要兌付客戶資金贖回時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障礙。(此外,Remy Briand也提及,深港通開通有助於A股納入MSCI,但這不是關鍵因素,QFII贖回額度限制問題才是關鍵。)
一財:MSCI是否認為20%的贖回限制應該被完全解除(fully lift)?
MSCI: 當然我們認為贖回限制越少越好(the lower the better),如果能完全解除(full removal)就更好了。不過這並不是我們能決定的事情,我們只是將投資者的反饋意見傳遞給監管層,具體決定取決於中國。
MSCI表示,將持續關註到中國股票市場對外開放的實質性進展,尤其是將近期公布的上市公司停複牌增強監管的新規、對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的澄清、以及旨在解決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兩大問題的QFII制度改革皆視為最終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重要積極舉措。
MSCI此前就2016年度市場分類評審提出了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四項問題:
一.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
大部分國際機構投資者對中國證監會於2016年5月就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所作出的澄清表示滿意。因此,MSCI認為此項議題已得到圓滿解決。
二. QFII制度改革對市場準入與資本流動的影響及成效
國際機構投資者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相關監管機構合作,在囊括提升資本流動性制度改良的QFII新政實施之後獲取相關操作經驗。例如,一些國際投資者反映他們仍在等待於數月前申請的QFII額度分配。一些投資者指出,盡管按日資本贖回的新規在今年二月初已經生效,他們尚未能受益於此項政策。在QFII新規下積極正面的操作經驗,包括QFII額度的申請及按日資本贖回制度的無縫連貫執行,是國際投資者支持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關鍵考量。
另外,相當多的市場參與者強調,近期旨在提升資本流動性的QFII政策改良仍未有效解決月度資本贖回限額給投資運營層面帶來的挑戰。在現行規定下,QFII投資者的每月資本贖回額度不能超過其上一年度凈資產值的20%。此項限制對投資者需要兌付客戶資金贖回時帶來潛在的流動性障礙。所以,市場參與者認為當局應該考慮完全解除每月資本贖回額度限制或者大幅度增加贖回限額並同時縮短相應贖回周期。要不然,整個QFII投資渠道的有效性將會顯著降低。
三.旨在防範廣泛性自願停牌的交易所新規的執行情況
股票停牌是MSCI咨詢期間的一個焦點話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內地上市公司廣泛性自願停牌所帶來的流動性風險反應強烈。MSCI歡迎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近期公布的停複牌增強監管相關措施,但需指出此類市場行為不僅在新興市場,甚至在MSCI所覆蓋的所有市場中都是獨一無二的。考慮到停牌新規剛剛實施,投資者需要一段時間觀察政策實施的實際成效並且確認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停牌的股票數量能在新規執行之後有顯著的減少。
四.內地交易所針對金融產品的預先審批限制
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對金融機構在全球任何交易所推出的包括中國A股的金融產品設立了預先審批的限制。此項限制涵蓋了新推出的和現有的金融產品,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國際投資者感到顧慮。這個預審限制的涵蓋範圍之廣也是在新興市場中是獨一無二的。倘若中國A股被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但中國交易所不批準MSCI授權MSCI新興市場指數予現有MSCI新興市場指數掛鉤產品,該類產品將會受到交易中斷的潛在威脅。因此,絕大多數投資者指出,在A股進入他們的投資標的範疇之前,中國交易所對相關制度的解除並與國際標準接軌至關緊要。
基於對中國當前開放市場所取得的顯著進展以及持續推進改革所做出努力的認可,MSCI表示中國A股將會保留在2017年納入新興市場的審核名單上。其定論以待國際投資者對QFII制度改革和停牌新規實際成效的相關經驗反饋,以及預先審批限制問題的有效解決。假若以上提及方面在2017年6月之前出現顯著的積極進展,M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場分類評審的例行周期之外提前公布納入A股的可能性。
A股延遲納入MSCI:市場準入狀況改善後 有望明年6月前納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7439.html
北京時間6月15日上午5點,明晟公司(MSCI)公布年度市場分類審議結果,將延遲把包括中國A股在內的諸多市場納入新興市場指數,但仍將中國A股繼續保留在2017年評估系列之中。
MSCI的董事總經理和全球研究主管 Remy Briand 指出:“將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的議題已經取得了顯著的進展。這些積極進展體現出中國當局努力提升A股市場準入標準至國際水平的堅定決心。 我們期盼當局繼續制度改革的政策動力,著手解決剩下的市場準入問題。”其所謂的進展包括:(1)有效解決實際權益擁有權問題;(2) 加強上市公司停複牌監管,以回應這個近來被投資者視為最關鍵的問題;(3)改革 QFII 制度,旨在放寬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兩項限制。
然而,MSCI表示,關鍵的障礙在於,QFII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的相關制度進展以及交易所停牌新規的執行效果仍需要一段時間去觀察。而且,QFII每月資本贖回不超過上一年度凈資產值20%的額度限制尚存。“假若上述狀況在2017年6月之前取得顯著進展,M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場分類評審的例行周期之外提前公布納入A股的可能性。”

(MSCI市場指數分類)
準入制度有待改善
MSCI表示,與全球市場參與者就中國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這項議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咨詢。國際投資者對中國當局為進一步開放A股市場所采取的各項措施表示肯定,並且特別指出實際權益擁有權的問題已經得到圓滿解決。
另一方面,大多數投資者強調,QFII額度分配和資本流動限制的相關制度進展以及交易所停牌新規的執行效果仍需要一段時間去觀察。而且,QFII每月資本贖回不超過上一年度凈資產值20%的額度限制尚存。包括共同基金在內的,有法定義務滿足客戶贖回的這一類型投資者仍視此項限制為投資A股的重要阻礙,認為這個問題必須得到圓滿的解決方案。最後,中國交易所對涉及A股的金融產品進行預先審批的限制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有鑒於此,MSCI將繼續保留中國A股在2017年納入新興市場的審核名單上。假若中國A股市場準入狀況在2017年6月之前出現顯著的積極進展,MSCI不排除在年度市場分類評審的例行周期之外提前公布納入A股的可能性。
此外,MSCI今日同時公布將MSCI巴基斯坦指數於2017年5月半年度指數評審時納入成為新興市場。MSCI秘魯指數將繼續留在新興市場。但是,MSCI強調一旦MSCI秘魯指數的成份股數目低於新興市場最少3只成份股數目的最低要求,秘魯將被重新分類為前沿市場。
MSCI公布將MSCI阿根廷指數列入其2017年度市場分類評審可能納入成為新興市場的審核名單上。MSCI韓國指數將不會被列入2017年度市場分類評審可能納入成為發達市場的審核名單上。主要是由於韓國金融服務委員會早前公布的新規需到2017年才生效,加上韓元兌換限制導致的投資阻力以及韓國交易所就金融產品開發而設的數據使用限制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A股影響幾何?
此前,市場主流觀點仍為今年A股被納入MSCI的可能性較大,那麽此次延遲納入究竟將對A股造成何種影響?
興業策略此前就表示,即使加入MSCI,其給A股帶來的增量資金雖然短期有限。而此次暫未加入,或將短期內影響市場情緒。
有機構觀點認為,A股短期或有反抽,但風險仍未釋放充分,且6月後期可能相對集中。興業策略指出,(1)信用風險,影響風險偏好及流動性預期,年中是信用評級調整和信用對付的主要時段。(2)定增解禁及減持問題可能構成制約市場的壓力。年中也是“小高潮”。(3)6月美聯儲議息會議或重新帶來對人民幣匯率波動的擔憂。(4)歐洲杯、英國脫歐公投等影響風險偏好的事件性因素集中在6月。
根據MSCI提出的方案,若通過審查,MSCI將采取漸進式的路徑,先按符合條件的A股成分自由流通市值的 5%的比例將A股納入MSCI指數,未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制度的進一步發展完善,最終實現將A股100%納入指數。據招商宏觀測算,若按5%比例納入,A股資金流入規模約為230億美元,約合1500億人民幣。若100%納入,資金流入規模將累計達到3970萬億美元,約合2.6萬億人民幣。
不過,A股市場的“外援”只會緩緩而至。MSCI指數調整的實際生效時間為2017年6月,主動型基金的調整也將是漸進的,換言之,短期的決定帶來的更多是長期效果。
某香港基金經理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主動型基金對於A股進入MSCI的反對意見大於被動型基金,“因為主動型基金追求的是業績收益的,估計認為A股仍然偏貴,而被動型因為只是追蹤指數,沒有主觀的判斷。”
沒有A股的國際指數不完整
當然,A股納入MSCI只是時間問題,並非只是A股希望進入MSCI,MSCI同樣也希望早日在滿足標準的前提下將A股納入。
“中國A股市場已經是全球第二大資本市場,也是全世界第一大新興市場,而且是全世界增長最快的市場,理論上講一個沒有A股市場的國際指數,至少是不完整的。”6月12日,證監會國際合作部主任祁斌在表示,吸引國際機構投資者投資進入,並不單單是為了“資金”本身,更多的是為了改善投資者結構,提高理性價值投資的理念。
無獨有偶,美盛環球資產管理投資董事Ajay對記者表示,在去年5月,即MSCI“爽約”A股前,富時FTSE指數公司便搶先已經啟動將A股納入其全球過渡指數的計劃,A股在其過渡指數的初始權重為5%(與RQFII的總額度掛鉤)。隨著A股越來越開放,完全可供國際投資者投資時,權重將上升到32%,“MSCI也一定意識到了全球投資者的意願”。
“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從長遠期來看沒有懸念,”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及負責人錢於軍表示,決定A股能夠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非常根本的一個原因是,人民幣已經成為全球公認的貿易貨幣,而隨著國內人民幣資本市場開放步驟加快,人民幣也在亦步亦趨往全球投資人接受的投資貨幣方向邁進。
值得註意的是,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早在2015年6月的某一天,美國瑞金基金公司(Krane Funds Advisors)首席投資官布倫丹•埃亨(Brendan Ahern)和約40多名全美最大共同基金公司的代表齊聚在MSCI位於紐約世貿大廈7號樓的會議室。就在不久前,MSCI發布聲明,由於一些仍待解決的市場準入問題,暫不將A股納入其新興市場指數。
然後在這場會議上,MSCI的研究主管專程從瑞士飛抵紐約,親自向機構投資者傳遞出明確的信號是:A股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只是一個時間問題,機構投資者必須為此做好準備。
改革不停步
盡管此次A未能成功闖關MSCI,但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步伐都不會停止。
“中國將來要面對的是越來越開放的市場,MSCI只是一個由頭,不管納不納入,中國的改革開放都不會停止。”祁斌表示,中國市場在很多方面可以向國外學習。比如,英國倫敦各類市場之間協作非常好,中國可以借鑒其在機構間合作、國際同行合作的經驗。
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近期也明確提出,對外開放是資本市場改革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我國資本市場走過了20多年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其中很寶貴的一條經驗就是穩步推進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姜洋稱,要立足國情實際,深化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其實,此前A股在備戰MSCI的過程中便順其自然地推動了改革。
去年,額度分配程序、資本流動的限制、權益的所有權界定成了A股進入MSCI的三塊絆腳石。不過,中國監管層在過去的1年時間內,進行了大量工作,大部分已經得到解決。
首先,就投資配額分配程序而言,國際投資者希望可以根據其資產規模獲得相應的投資配額。同時大部分投資者也指出希望中國的配額分配程序能夠更加程式化、公開透明和提高可預測性。
針對這一點,國家外匯管理局於2016年2月3日頒布了《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外匯管理規定》:取消單個QFII投資額度不得超過10億美金的限制,而是基於基礎額度和新增額度重新計算;對於QFII和RQFII基本分配額度(不超過50億美元)由資產管理規模自動決定,新增額度可向外匯管理局申請而不存在特別限制。
此前, QFII 制度規定單一額度的上限為 10 億美元,而被動型基金必須完全複制所跟蹤的指數(如 MSCI新興市場指數),它們對某一市場的投資需求是按比例由基金規模所決定的,可能會超過 10億美元。同時,有些小型投資者也在申請 QFII 時遇到挑戰,因為它們還達不到QFII 資格,或是根據它們的基準配置算出的額度需求太小而很難提出申請。可見,當前這一問題已經基本解決。
第二,資本流動性限制也是上一次“闖關”失敗的原因。中信策略團隊指出,國際投資者希望獲得包括開放型基金、ETF等在內的全範圍投資工具的每日流動性,提高資金周轉率;減弱或消除針對資本鎖定期和資本匯出的種種限制。
針對這一問題,外匯管理局最新規定指出,目前已經允許開放型基金按日匯入匯出資金,本金的鎖定期由1年縮短為3個月,且移除了本金的匯入期限,但QFII每月累計匯出資金總規模不得超過上年底境內資產20%。此外,深港通也有望在年內開啟,“滬股通”每日130億元配額的限制也有望擴容,有效滿足國際投資者的投資需求。
第三,證監會明確認可“名義持有人”和“證券權益所有人”概念。“在中國監管層的積極配合下,雖然仍然存在包括反競爭條款在內的一些制度不健全,但預計並不會對A 股納入MSCI產生實質影響和阻礙。”中信證券指出。
2016年4月,MSCI在市場咨詢中針對A股市場又加入了兩個新的問題:大規模主動停牌和反競爭條款限制。對此,中國證監會更是積極響應。也就在2016年5月27日兩大交易所聯袂發布停複牌新規,嚴格控制停牌時限,並細化停牌期間的信息披露和延期複牌程序要求,助力A股納入MSCI。(第一財經記者葛唯爾對此文亦有貢獻)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