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不願見到的收益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08-28  NM  
 

 

十年前以「天府之國」的成都為起點,遊覽九寨溝、樂山和峨眉山。今次重來,為了交流,來去匆匆,在芸芸景點中,找了青城山和都江堰,去看看不同的風景。青城山以幽見稱,是道教發源地之一;都江堰更是自戰國時使用至今的水利工程,以無壩引水灌溉,兼防洪和水運之用!

從天府之國歸來,是中期業績發布高峰期,在芸芸公司中,找了利豐(494),去分析不同的議題。

毛利率不及代工生產的裕元

利豐以供應鏈管理聞名,往往是商學院的教材,上週四公布上半年中期業績,營業額及毛利微升,而毛利率卻下降,只有11%,核心經營溢利也下降,核心經營溢利率只有3%。如比較在商學院教材不常見的裕元,以代工生產見稱的裕元,毛利率是22%,溢利率是6%,利豐的數據顯然較為遜色。業績公布後,利豐上週五下跌5%,恒指同日升0.5%。即使核心經營溢利下跌9%,利豐經營溢利和淨溢利卻分別上升27%和13%。利豐能保持溢利增長,接近一億美元的「應付或然代價重估收益」功不可沒。如沒有這收益,利豐的期內淨溢利將對比去年同期,大跌四分之三,溢利增長就會變成了倒退。究竟什麼是「應付或然代價重估收益」?

「或有代價」是「獎勵機制」?

利豐過去都以收購來擴展業務規模和擴大市場佔有率,尤以2010及2011兩年,收購項目的代價接近41億美元(下同),當中10億以股票支付,11億以現金支付,20億是「或有代價」(contingent consideration)。收購是否物有所值,收購價是決定因素之一。商業上,在訊息不對稱下,賣方是項目的原擁有和營運人,應較買家更清楚項目,要求的收購價應不便宜。買家為免買下貴貨,除做足評估和盡職審查外,或會要求賣方作出盈利標準承諾,甚至將一部分收購代價扣起,直至收購後的一段時間,項目達到該盈利標準,才會將扣起的代價,即「或有代價」,交付賣方。「應付或然代價」就是在收購後,所有尚欠賣方,根據承諾達到盈利標準才支付的「或有代價」總數。利豐稱這支付的代價機制,為「獎勵機制」!國際和香港會計準則都要求「或有代價」和「應付或然代價」以公平值入賬,即客觀上要以市價入賬。如重估「或有代價」的公平值減少,代表「應付或然代價」的負債也減少,減少的負債額就變成「應付或然代價重估收益」,變成損益表中的收益。

不願見到的收益是雙面刃

溯本追源,「應付或然代價重估收益」表示預期要交付的代價負擔減少,所以在會計上,是損益表之收益,亦成了利豐溢利增長的救命草;從另一角度看,這收益實際反映,是收購未達盈利標準的預期提高,或是當年收購的估價太高,所以在商業上,是投資者不願見到之利益,亦是收購未達盈利標準的預警。再者,即使有收益,但收購未達標或估價太高,利豐管理層又是否需要如上次分析佐丹奴(709)般,為收購商譽作出減值?天府之國能得名,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都江堰的古代水利工程功不可沒,既灌溉,又防洪;可惜,不是所有工程也一樣,工程的得益有時是雙面刃,有利也有弊!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062

發債變出收益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09-18  NM
 
 

 

台灣地溝油風波,兩岸四地牽連甚廣,很多方面值得反思和改善。當中原材料含有地溝油,而變了製成品的豬油在檢測中,卻無發現有害物質超標。面對現今如此高超的技術,監管當局應怎樣應對呢?擁有優化採購結構和成本能力?

上週五看一則新聞,標題是:「中石化銷售公司再添海爾、滙源等三夥伴」,心想中石化(386)銷售什麼會與滙源(1886)作夥伴?科技進步下,石油也可變果汁賣?實情是身為果汁商的滙源,會向中石化油站的便利店提供商品,並提供配送支持、協助優化採購結構和降低採購成本。對於提供商品,滙源應沒有問題,那提供其他「協助」呢?過去五年,滙源的毛利率由2009年的36%,大幅下跌至2011年的25%,雖然去年回升至31%,但今年中期業績又跌至29%。毛利率波動的原因很多,包括滙源可能壓縮毛利促銷,也可能是採購結構和成本缺乏彈性,不能隨產品價格波動,令到毛利率收縮。兩週前,滙源公布2014年中期業績,對比去年同期,收入下跌5%,毛利下跌9%,期內盈利卻大跌超過八成,只剩2千萬元人民幣,僅是收入的1%。收入收縮下,行政開支卻大升五成至2.4億元人民幣,是溢利大跌原因之一。滙源部分數據亦出現矛盾之處,已用原材料跟隨收入下跌13%,水電和運輸費用卻不跌反升,增加7% ;去年,收入增加13%和已用原材料增加6%下,水電和運輸費用卻下跌7%,滙源還要在多方面調節或改善。

虧變盈靠未變現收益

滙源能保持上半年微小盈利,不用虧損,收益表的2.7億元人民幣的「可換股債券嵌入式衍生工具公平值變動產生的未變現收益」不可或缺。究竟這收益是什麼?企業發行可換股債券,如換股權中有衍生工具特性,例如換股權價格可以調整,那換股權就是「可換股債券嵌入式衍生工具」,在資產表中是要獨立以公平值計量;公平值變動反映在收益表中,就成了「公平值變動產生的未變現收益」。滙源有兩項可換股債券,新的一項因滙源急需資金,以超過兩成折讓,在今年3月底發行給新加坡淡馬錫,本金1.5億美元,公平值1.9億美元。債券中的嵌入式衍生工具入賬淨值是3億元人民幣,到了6月底,公平值只剩4,400萬元人民幣,大跌85%,2.6億元人民幣的變動就成了「未變現收益」。嵌入式衍生工具公平值,與股價息息相關。建議發行可換股債券給淡馬錫前一天,滙源股價6.12港元是近兩年最高收市價,可換股債券的初始換股價是7港元,溢價14%;到6月底,股價下跌至3.76港元,溢價變成86%。上週五,滙源股價再跌至3.24港元,淡馬錫持有的換股權可能已是「極價外」(deep-out-of-money)。滙源和財務顧問掌握時間的準確,淡馬錫或只可自嘆不如!發債短短3個月,滙源就從發債及股價下跌中產生收益,使到業績由虧變盈。股價大跌,嵌入式衍生工具公平值也大跌,反映在收益表中,造成一弔詭情況:滙源股價跌,滙源將有收益;反之,滙源股價升,滙源將有虧損。那麼,管理層是希望股價升?還是希望股價跌?地溝油可變合格豬油,發債也可變出收益。今天,石油變不成果汁,但將來可能有這一天!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2387

食品也是良心事業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4-09-05  NM
 
 

 

小時候,最開心是放假的日子,跟爸爸到他工作的舊式食用油店鋪流連。在街上跑跑跳跳時,看着大桶的食用油運到鋪中,爸爸負責分類,好的賣貴一些,次的賣便宜一點,不食得的賣作工業用。所以從小就聽過南順(411)和合興(47)這兩間公司的名字。刀嘜業務利潤微薄?

南順擁有食用油品牌「刀嘜」,8月底公布2014年6月全年業績,營業額上升14%至41億港元(下同),當中87%來自食品製造及分銷,包括食用油,而來自香港及澳門的營業額只有18%,其餘的是來自內地,香港並不是南順的主要收入來源地。南順的毛利由去年16%升至今年17%,溢利率卻仍只得3%,原因是銷售及分銷費用上升21%,佔營業額約9%。數字反映食品或食用油的利潤微薄,在追逐微薄利潤當中,質素會否在不覺間被犧牲?

獅球嘜是私人持有

而曾擁有號稱「香港唯一食用油提煉廠房」的合興,現在已沒有從事食用油業務。大家熟悉的食用油品牌「獅球嘜」和廠房,現在是合興的主要股東兼主席洪克協家族私人持有。時鐘轉到2011年12月,合興公布從洪氏家族收購包括「吉野家」的內地連鎖快餐業務,收購價35億元,以合興發行可換股證券支付。當日收購連鎖快餐業務的市盈率近26倍,但收購的資產卻少於3億元。收購完成的2012年3月,可換股證券公平值飆升至50億元。一年後,合興再公布將食用油業務,以4億元現金代價,出售給洪氏家族。而出售食用油業務完成,合興將派發2.8億元特別股息,當中2.1億元股息是支付給洪氏家族。換言之,洪氏家族收購食用油業務的淨現金支出只是1.9億元,而當日合興食用油業務的資產淨值卻達4.7億元。2013年的五年財務概要顯示,合興已終止業務,包括出售了的食用油業務,在2011年前的數年都錄得盈利,由900萬元至2,000萬元不等。巧合地,到出售業務前就開始錄得虧損。而合興在出售食用油業務中,也錄得4,600萬元的虧損。

合興快餐業務收購後轉差

在合興收購快餐業務前,此洪氏家族持有的快餐業務營業額和溢利都年年增長,營業額增長在2010及2011年都保持30%或以上,溢利率也有8%或以上。在完成收購的2012年,營業額也有20%增長,溢利率也保持7%。可是,到了收購完成後的2013年,營業額增長卻只剩7%,溢利率亦急降至只剩3%。合興上月底公布今年中期業績,對比去年同期,營業額只上升6%,溢利率再下降至1.7%。營業額增長放緩,管理層是否要考慮節流?但合興銷售及分銷費用卻不斷上升,2012年是佔營業額43%,今年中期業績已佔50%;同時,一般行政費用也大幅飆升,2012年佔營業額7%,今年中期業績已佔10%。反觀南順,行政費用只佔營業額的4%。合興的情況反映合興管理層的經營有待改善?還是當年洪氏家族私人經營太優秀?那麼,洪氏家族現在私人持有的食用油業務,表現又是怎樣呢?爸爸最近說起離開那工作數十年舊式店鋪的原因,是不願依從新僱主的指示,在油中加入色粉,他說食品也是良心事業!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 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160

中巴金礦下集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10-16  NM
 
 

 

在中環到銅鑼灣穿梭,出席不同講座和會議,坐電車既方便又是享受,也可在繁忙中偷來片刻的清風和緩慢感覺。想起坐電車,也想起被大家淡忘了的集體回憶:「中巴」。中巴成交和股價大升

9月25日的《壹週刊》刊登了《中巴三姊弟力守$70億金礦》的報導,中巴或中華汽車(26)正好同日公布全年業績,營業額微升4%,盈利卻大升50%至6.7億港元(下同),原因是投資物業重估盈餘大升92%至3.8億元,攤佔合營企業之盈利也上升12%至2.1億元。過去一年,中巴的股價徘徊在60元至67元,業績公布和金礦報導刊登後,股價就突破67元,更有財經新聞介紹中巴是「儲錢發達股」。接着,中巴上兩週的成交大增,達過去五年年均成交的六成,股價也節節上升,創下十多年來的新高78元,上週收市價是76.5元。中巴兩週上升兩成,同期恒指下跌3%,是金礦報導的威力?炒「賣殼」和收購?還是業績帶動?

尋寶遊戲也要理性分析

賣殼和收購傳聞如尋寶遊戲,並不是以基本分析為主的《壹計就明》關注地方。然而,如真的要尋寶,大家也應以理性去分析!中巴的資產有物業和合營項目,物業分布香港和海外,合營項目也以物業發展為主。假如要「洗淨個殼」變賣資產和項目,要花多少功夫?而管理層又剛改劃黃竹坑地皮發展辦公室,似有賣殼可能?全年業績顯示中巴的資產淨值上升至73億元,銀行存款20億元,市值卻只有35億元,股價折讓達53%,難免引起收購遐想。可是,中巴的股權比較集中,顏氏三姊弟控制42%股權,加上另外兩位股東,五個股東已控制約六成股權。此外,中巴的成交一向偏低,過去5年的總成交只有4百多萬股,佔發行股份不足10%。收購者要收購中巴,只有向大股東洽商。1981和2002年,中巴曾經歷兩次敵意收購,收購者最後都鎩羽而歸。中巴盈利能大幅增加,主要是投資物業重估盈餘上升,此盈餘亦佔整體盈利五成多。理性分析,任何投資物業價值上升也不可能持續;如果價值稍有調整,變成虧損,中巴的盈利就會下跌。假如中巴股價上升是由業績所致,情況未必可以持續。

穩定中有局限

大家也可能忽略,上兩週中巴成交上升,部分原因是中巴多次回購股份,回購股份佔過去兩週總成交約三成。中巴多年來已沒有回購股份,對上一次回購股份,已是2002至2003年間,剛好是上一次敵意收購的前後。回購是金礦報導所致?還是回應收購傳聞的準備?中巴是否「儲錢發達股」,未必能下定論;然而,作為穩定收息股,中巴是一個選擇!過去十年,中巴派息都保持在每年每股2元或以上,息率3%至4%。雖然中巴的盈利大升,但來自分佔合營企業盈利和投資物業重估盈餘的上升,並不影響現金流;中巴的現金流是穩定的租金及股息收入,但同時也局限了派息的增長空間。中巴有一現況,不知是否上市公司之最,是董事的年紀,最小60歲,最大84歲,平均73歲,執行董事平均80歲。這現況是否就是中巴的寫照,一步一腳印,緩慢中有增長,穩定中有局限,與現今即食文化,形成一個對比,別有一番景致!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195

恒安成敗還看衞生巾 林智遠Nelson Lam

2014-11-20  NM  
 

 

上週《當蔣志光巧遇謝霆鋒及周星馳》,是《壹計就明》第52篇的分析文章,在不知不覺間這專欄已寫了一年。剛巧文中提到的藝人,是不少同事朋友的偶像,故亦引起了一年來未遇過的一輪哄動和爭議。可幸,暫時還未覺被同事朋友「unfriend」。可以依賴研究報告嗎?

上週文章也提到唐詩《琵琶行》的句子,詩中很多名句傳頌到今天,其中以「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來形容本週開通的「滬港通」,無疑很貼切。透過「滬股通」買賣上海股票,扣除當中86間已有H股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一下子要分析揭開482間公司的「半遮面」,依賴研究分析看來也有需要。巧合地在上週,有多間證券行發表研究報告,將恒安國際(1044)的評級由沽售上調至中性,甚至是正面或吸納,就試試分析恒安,看看可否依賴研究報告?自稱是內地最大的生活用紙和婦幼衞生用品製造商,恒安算是較少受注意的恒指成分股。證券行分析指出恒安原材料價格輕微上漲,毛利率受壓,但在產品組合及質素提升下,估計恒安今年至2016年的盈利增長有7%至21%,表現將「優於大市」。恒安今年中期收入121億港元(下同),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6%,去年全年收入對比前年上升14%,收入增長算是持續和可觀。今年中期和去年全年毛利率都約為45%,毛利亦算穩定,恒安的毛利率似乎並未受壓。

收入上升而利潤背馳

不過,投資者袋得到的不是毛利,是稅後利潤。恒安今年中期稅後利潤有18億元,利潤率15%,對比去年和前年全年的18%和19%,就發現利潤率是持續下跌,而下降的速度更有加劇趨勢。更堪憂的,是恒安利潤率下跌,導致去年稅後利潤上升不能同步,只升7%;更嚴重的,是今年中期甚至背馳,下跌4%。恒安利潤率下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恒安分銷成本升幅大過收入升幅,由前年佔收入17%,升至今年中期21%。恒安是否以加大分銷推廣力度和犧牲利潤率,以催谷收入?另外,恒安的財務費用由前年佔收入1%,升至今年中期3%。恒安財務費用增長,與借款大幅上升有關。恒安中期現金及銀行存款達226億元,現金及現金等價物也達153億元,為什麼還持續增加借貸?

主要分部利潤率持續下降

細看恒安的分部資料,不難發現恒安的收入和利潤,主要來自衞生巾產品、紙巾產品和一次性紙尿褲產品三個分部。三個分部的收入佔總分部收入約九成,利潤更佔總分部利潤97%。當中,尤以衞生巾產品的利潤貢獻最高,佔總分部利潤65%。可惜,三個分部都面對同一個困難:分部利潤率持續下降!恒安紙巾產品的收入一向最高,但利潤率卻較低,利潤率由前年15%下跌至今年中期8%;一次性紙尿褲產品的利潤率,由前年22%下跌至今年中期17%;衞生巾產品是當中下跌幅度較小的一個分部,利潤率也由前年43%下跌至今年中期40%,故此仍能支撐恒安的利潤率不致大幅下跌。在收入上升而稅後利潤下跌,和分部利潤率收窄下,怎可預計恒安2016年的盈利增長有21%?證券行是否有一些大家不知的資訊?《壹計就明》一向原則,以數字做分析,有話直說,還希望可以在「unfriend」潮中,繼續生存下去!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83

總不能愈難愈愛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4-12-11  NM

 

歌曲《越難越愛》在電視劇中不斷插播,有網民戲言是「最強洗腦歌」,有人愈聽愈愛,也有人感覺煩厭。翻開上市公司的年報,不難發現「愈做愈蝕」的企業,有些更一蝕就蝕足十年,大家又有何感覺?是不務正業或是借殼?

中國天化工(362)生產和銷售化工產品、熱能及電力,10月尾公布的年報,顯示營業額不斷收縮,今年不足2億港元(下同),只約2011年的十分一,更連續兩年銷售成本高於營業額,出現毛損,今年毛損接近3千萬元,毛損率亦由去年的10%,升到今年的17%。中國天今年虧損擴大至接近6億元,3年總虧損超過13億元。2012年7月,中國天曾大比例,以一股供兩股集資2億元;去年底和今年初,也曾發行2億元債券,兩次集資的總和也抵銷不了今年的虧損!業績不善,中國天卻在五月公布,有意收購兩間郵輪公司的股份,主要股東也有意將名下股份,賣予郵輪公司的一名股東。這些舉動難免令人想到中國天是不務正業,或是主要股東以「借殼」他人上市,來「金蟬脫殼」。

炒股忘本業?

愈少生意而蝕錢愈多的上市公司不只中國天,11月公布年報的大洋集團(1991)也是其一。大洋主要製造、銷售矽膠和相關產品,五年前營業額有8億元,今年營業額不足5億元,對比去年下跌15%,業績更出現毛損。更令人費解的,是大洋生意愈少,行政開支卻愈高,去年1.1億元,今年1.3億元,使到今年年度虧損超過2億元。不知大洋的業績不善和行政開支上升,是否跟大洋積極買賣股票有關?去年,大洋購買和出售股票的款項已分別超過1億元,今年更分別接近2億元。在此消彼長下,大洋不足5億元的營業額,或可考慮加上出售股票的所得款項,那麼營業額或不用持續下跌了!

持續虧損多年

要在企業年報中看到毛損,有時也不容易,因為會計準則容許支出不以用途(function)來分類,可以性質(nature)來列示,太元集團(620)就是一例。太元從事銷售船隻和海事等工程,收益表中的支出以性質來分類和列示,沒有列示毛利或毛損。如大家要找出太元是否有毛利或毛損,可能要依賴財務報表附註中的數據,做一些調整和估算;否則,大家就要退而求其次,直接看收益表中的經營利潤。以太元為例,今年的經營是虧損,蝕了超過3千 萬元。研究太元過去十年的年報,竟發現太元十年以來都是經營虧損。十年前的2004年,太元還是以用途來分類和列示支出,當年已連續多年出現毛損。此外,除2006年因出售附屬公司帶來收益而出現年度溢利外,太元十年以來都虧損;其間,太元進行了多次供股集資,在2011年更投資國內酒店業務。可惜,最終在兩年間,太元的酒店業務也以虧蝕賣盤告終。企業愈做愈蝕,愈蝕也令企業愈艱難;然而,艱難的或只是企業和投資者,個別董事每年收取幾百萬年薪,應不算是艱難。《越難越愛》的歌詞說:「無懼世事變改,還是愈難愈愛,為你所以在期待。」大家在艱難中、在期待中,總不能「愈難愈愛」,有時是需要知所進退的!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3165

新「晉」IPO殺手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1-01 NM 一年之終亦是一年之始,是時候回望過去,檢討得失,將來的路才可走得更遠、更康莊。分析員和投資者分析上市公司繁多,是否也應去檢討自己曾做過的分析和投資?檢討的其中一個較直接方法,就是比較相關公司之股價在分析和投資前和後的表現。今天,本欄以身作則,以此方法去檢討《壹計就明》曾做過的分析。首先,先從檢討鄔碩晉之分析開始!搵真銀去了的法證專家 被稱為法證會計和離婚案專家的鄔碩晉,未在本欄寫作分析前,已是知名博客,性格突出,立場鮮明,曾因博客文章批評著名國際關係教授,而惹來對方在報章具名專文反擊,在報章博客間隔空筆戰。他在本欄主要分析公司的經營和財務問題,和凸顯數字背後隱藏的現象。換言之,他並沒有推介任何公司;反之,可能是跟大家說:「避之則吉」!可惜,鄔碩晉在2014年中去如黃鶴,離開本欄加入上市公司「搵真銀」。由2013年底到離開本欄前,鄔碩晉共分析了18間香港上市公司,當中一半的公司與衣和食有關,比重甚高,似略欠全面。以鄔碩晉寫作各上市公司分析時的收市價,對比上週收市價,發現上述18間公司中,有13間錄得股價下跌,只得5間的股價有上升,平均回報負15%。13間股價下跌的公司中,有12間的下跌超過一成,當中翠華(1314)、思捷(330)和天合化工(1619)更下跌約4至5成;上升的5間公司,回報最高的也只有12%。 分析不是水晶球 假如大家有參考鄔碩晉的分析,去避開這些公司,或可保全身而退;否則,或已馬革裹屍還。不過,分析始終是分析,或可作為分辨明暗的魔鏡,卻不可能是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故分析也有偏差出現!最大的偏差分析,應是中信股份(267)。鄔碩晉在2014年3月,分析當時仍然名為「中信泰富」的2013年全年業績,指出管理層面對的夢魘,包括採礦變填氹的困局。世事就是這麼巧合,他的分析文章出街的當晚,中信泰富就停牌,並公布一個震動中港的舉動:正協商以現金及新股,換取當日中信泰富的控股公司「中信股份」100%股權。交易公布後,中信泰富股價就單日上升13%;其後,交易完成,中信泰富亦改名為現在的中信股份。當大家遇上中信股份般的舉動,任何已做的分析,也可能已毫無價值,分析也要重做! 分析是必須基本要求 鄔碩晉對新上市和首次公開招股(IPO)的公司,也像情有獨鍾,他分析了4間相關公司,其中3間公司的股價,對比他分析時的股價或招股價都下跌,分別是翠華下跌5成、天合化工下跌4成和秦港(3369)下跌3成。純以股價表現來衡量,鄔碩晉可稱為IPO殺手。然而,大家要問的,是上述情況反映鄔碩晉分析的質量,還是IPO的普遍質量?分析以數字為依據,考量公司的質量;投資也如是,應考量公司的質量,盲目投資可能也只會焦頭爛額。投資時,做功課、做分析可能仍不足夠,但仍是必須基本要求! 林智遠 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948

小心混沌與不安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1-22  NM  
 

 

遊覽意大利龐貝古城,途經拿坡里。聽到拿坡里,大家想到的是:阿根廷球王馬勒當拿高峰時效力的足球隊、傳媒盛讚為世界第一的薄餅店、與香港夜空燈火齊名的夜景、還是媲美維港的聖露西亞(Santa Lucia)港灣?然而,辦旅行團的弟弟和朋友,聽到拿坡里自由行,都不約而同說了兩個字:「小心。」不論在旅行、在投資,小心是必須的!小心分析

卓悅(653)上週五深夜發出盈利警告,預期2014年全年純利(net profit)將較2013年減少約10%至20%。卓悅解釋純利下跌的原因,包括港澳同店銷售下跌約1.6%、每宗交易平均金額下降、及部分一次性開支增加等。在韓風當道下,卓悅也指出韓國護膚產品日趨盛行,亦影響其純利,因相關產品的整體平均售價,比價格較高昂的歐日品牌相對較低。

大家如有小心跟進自己的投資,有時也不用太在意盈利警告,只要小心與自己的預期互相比較就可以了。以卓悅為例,去年8月中公布的中期業績,已顯示溢利按年對比已下跌了12%;換言之,上週五卓悅的盈利警告應在預期之內,只是跌幅有可能更大,達20%。假如大家見到這盈利警告有驚愕,那就可能曾經是不小心了!

分析卓悅的中期業績,收入和毛利有4%和5%增長,毛利率甚至有微升,溢利下跌主因是行政開支增長過大。再細看盈利警告的解釋,韓風不是始於今季,收入下跌也只1.6%,何故純利會下跌20%?當中,行政開支和結業開支的增長值得小心關注。

小心比較

說到卓悅,自然就想到其競爭對手莎莎(178)。無獨有偶,莎莎上月公布的中期業績,收入上升8%的同時,溢利卻按年對比下跌5%,原因是毛利率收縮和行政費用上升。上週,莎莎也公布了2014年12月止一季的未經審核數據,季度營業額按年對比下跌0.5%,九個月止的營業額按年對比升幅收窄,只有5%。同樣面對季度銷售下跌和溢利率收縮,市場對卓悅和莎莎的估值看似不同!卓悅去年全年收入30億港元(下同),溢利2.7億元,溢利率9%;今年中期溢利1.1億元,溢利率7.3%,上週市值約27億元。莎莎去年全年收入接近88億元,溢利9.4億元,是卓悅2.4倍,溢利率11%;中期溢利3.4億元,是卓悅2.1倍,上週市值約143億元,是卓悅5.3倍。兩者的市值差距,是否代表莎莎的增長較可觀,還是代表管理層面對逆境的能力?而兩者的銷售和溢利率也在收縮,增長在哪裡?

研究期間,發現一位知名經濟學家,先後在去年8月和9月,在報章寫了多份文章推介卓悅和莎莎。假如經濟學家依自己推介,當日買入和持有這兩隻股份,至上週應分別下跌了35%和17%。經濟學家是否想跟筆者爭「燈神」之名?或是經濟學家也有不小心之時,大家是否也要加倍小心!去拿坡里前,已小心計劃行程,遊覽夜景也忍痛取消;在拿坡里時,也分外小心。可是,當人在窗內加上密封鐵板的酒店房、路過不同店鋪仍有被打爛而未及更換的櫥窗、或身處假期中遊人疏落的港灣和酒店,一切恰如預期,但也倍感混沌與不安。在混沌與不安間,不難理解經濟部分依賴旅遊的拿坡里,有超過20%的失業率,但這是因?還是果?那麼外人應對混沌與不安,恐怕就是離開了!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8538

盈喜也可變成盈警 林智遠Nelson Lam

2015-01-29  NM 
 

 

乍暖還寒時,街上的年輕男女已急不及待穿上短袖衣服示人,就像春天已悄悄到來。春天是公布全年業績的旺季,2月和3月將是高峰期,然而上週仍見有分析員以企業去年6月的中期業績大做文章,其實只要花少少時間看看企業通告,有時大家也可更勝分析員!盈喜的時序比較

上週四收市後,國美電器(493)發出正面盈利預告,即市場普遍稱為的「盈喜」公告,預期2014全年對比2013年,門市銷售收入將上升4.5%至5%,及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將增長約40%。奇怪的是,上週五早上,就有媒體報導有大證券行下調國美的投資評級,由「買入」降至「中性」。分析盈喜,可從《壹計就明》經常和大家分享的「時序比較」入手,以了解更多企業的變化。以國美為例,國美分別在去年7月和10月發出中期和第三季9個月盈喜。中期和第三季盈喜分別預期,門市銷售收入將上升7%和6%,而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將增長超過80%和超過70%。當中期和第三季業績在8月和11月公布時,國美的收入確同時上升了7%,而母公司擁有者應佔利潤則分別增長了115%和75%。將上週的盈喜對比去年的兩個盈喜,不難發現國美的增長事實是放緩了,利潤增長由中期預期的超過80%或實際的115%,先下跌至第三季預期的超過70%或實際的75%,再收縮到全年預期約40%。假如大家原以盈利增長70%至115%,預測國美的增長,上週的盈喜應立即成了一盆冷水,淋醒了大家在春天中的美夢,盈喜變成了盈警!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雖然門市銷售和利潤增長放緩,但國美上週盈喜卻預示電子商務交易額增長仍持續上升,由中期和第三季盈喜增長超過50%和70%,到上週盈喜增長超過80%,此現象與國內互聯網銷售急速增長情況不謀而合。可是在國美的年報和中期報告,卻找不到電子商務交易額的實際數字,故此難以掌握相關增長對收入和利潤的實際影響。國內互聯網銷售急速增長,必然影響在國內經營超過1,000間家電及電子產品零售門市的國美。有趣的是,國美應對此大趨勢,除整合供應鏈外,是以內部資金入股徽商銀行(3698)。國美在去年11月公布,以每股3.8港元,認購徽商6.3億股新H股;其後再公布,每股認購價不變,但下調認購股份數目,只認購4.7億股,佔徽商擴大後股本的4.09%,總代價18億港元。國美認為入股徽商,能有助提升金融服務平台,並以此作為後台,融合國美的供應鏈和電子平台,支持互聯網銷售,服務客戶及供應商。發展互聯網銷售,就要入股銀行?在互聯網銷售的領導者,有多少是依賴入股銀行而發展?徽商是2013年11月在香港上市,每股發售價3.53港元,上市後至上週股價最高3.6港元,最低3.18港元。國美公布認股當日,徽商收市價3.38港元,較國美認股價12.4%的溢價是高是低,大家可自行判斷,但要提升金融服務平台,入股銀行可以做到嗎?因中國證監會仍未批准入股徽商,國美在1月初公布延遲入股完成日至前週的16日,如入股仍未能完成,徽商承諾在上週20日之前,將因入股而支付的款項連同利息,全額退還國美。款項不是完成入股後才支付嗎?一週過了,今週會有公布?

林智遠Nelson Lam

執業資深會計師,會計專業發展基金主席,最愛與太太旅行,出名講talk及撰寫大學會計書,其著作已被翻譯成不同語言。目標以淺易簡單的方法,使牛頭角順嫂也能看懂會計數字和陷阱。[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9556

對電盈的兩個認同數個ASK 林智遠 Nelson Lam

2015-03-05  NM
 
 

 

電視劇《四個女仔三個BAR》引起討論,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交代某些劇情的因果,留給大家想像空間。分析財務報表不時亦面對同樣情況,資料不齊全就要以估計來推論。想深一層,企業不是有責任提供相關的(relevant)資料給投資者做判斷嗎?兩個認同

上週,編輯把電盈(8)對兩週前一文:「埋在沙堆中的電盈」的來函(見附文)交予筆者。兩週前分析是2月16日出版,電盈一日內就來函,回應迅速,令人受寵若驚。電盈來函指出兩週前分析「未考慮到若干主要事項」,不知電盈是否忽略了分析中已指出:「電盈並沒有提供CSL貢獻的收益和溢利數字」?分析不是未有考慮相關事項,而是無從考慮。分析亦指出:「電盈在中期報告中解釋CSL的業務已與電盈業務整合,故將CSL的『個別貢獻以合理的基礎予以量化並不實際』。」認同電盈的來函,但卻又產生另一些疑問!

數個疑問與一個分享

電盈中期報告原認為「量化並不實際」的數字,為何一日內卻可「以合理的基礎予以量化」並回覆編輯?以提高透明度和企業管治角度看,電盈相關資料可與編輯分享,是否也可提供給投資者?編輯建議可原文刊登電盈來函,筆者表示讚同外,也希望電盈是否可進一步提供相關的額外融資成本、及額外和一次性折舊數字?CSL是電盈透過香港電訊(6823)收購,從香港電訊業績公告,可知折舊及攤銷和融資成本,確由55億港元上升至70億港元;但兩年數字佔收益的比例仍是24%,看不到有額外和一次性的增幅,那麼究竟相關數字是多少?電盈以會計慣例,解釋流動資產淨值的減少。然而,數字反映事實,事實也未必是一朝一夕而成。2014年中期業績時,電盈的流動資產淨值(不計分類為持有待售的項目)已減少至35億港元;換言之,流動資產淨值是由2013年底的69億港元,持續下跌至2014年底的24億港元。情況會持續?電盈來函說有計劃改善,大家可留意!借貸增長或流動資產淨值減少,因收購CSL而起,當中商譽和無形資產由佔總資產的一成升至接近四成;資產膨脹的同時,資產結構值得關注,借貸結構是否亦值得關注?電視劇沒交代劇情因果,可給大家想像空間;財務報表沒相關資料分析,可要大家估計。估計的倒退當然與3%的增長不同;3%的增長與業績公告中24%、22%、29%、甚至76%的增長,又何嘗一樣?為什麼不與大家分享?沒人與大家分享,就由《壹計就明》來分享吧!

林智遠 Nelson La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5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