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s Greed Good?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0/09/is-greed-good.html

又好久沒有動筆。題材和Ideas,可以寫的很多,只是抽不出時間。我想拿最近熱門話題電影“Wall Street”作引子,下面是上一集中,Gordon Gekko的一段Speech,此段Speech一直令我印象深刻,Gordon這個時候意氣風發,勝券在握,很有贏家風範。

I am not a destroyer of companies. I am a liberator of them! The point is, ladies and gentleman, that greed--for lack of a better word--is good. Greed is right. Greed works. Greed clarifies, cuts through, and captures the essence of the evolutionary spirit. Greed, in all of its forms--greed for life, for money, for love, knowledge--has marked the upward surge of mankind. And greed--you mark my words--will not only save Teldar Paper, but that other malfunctioning corporation called the USA.

有趣的是,又一次股災後的今天,Wall Street第二集開演,卻有Greed is Good?的疑問,很有自我反思的味道。不過,很明顯,對於美國人來講,金融泡沫又要成為救國之道,意圖延續資本主義的輝煌。

廢話講完。上次中期業績公佈完畢,講述了我對於某些公司感到樂觀進而對整體大勢比較看好,集中做好選股來規避系統風險的策略。而今看來,股市反复向上,很多股票更加大放異彩。這說明,市場並不是完全沒有效率,他只是需要時間去消化信息。

從上週美國公佈的耐用品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的企業的商業投資正在甦醒過來。只是,私人部門裡面,就業,收入和消費依然沒有明顯的向上趨勢。
雖然經濟是一個整體,互相關聯和牽引,但各個分部確實有著他們各自的週期運行。又舉中國A股市場為例,金融地產股屢創低價,但一些消費,醫療和科技等板塊 的股價可以坐火箭般上漲,有老股民稱之為“冰火兩重天”,一點也不誇張。在過去一年裡,選股的功力可以讓你的投資回報有天淵之別。在目前股市估值合理的情 況下,請交給專業人士打理,這不是一個隨便炒個“電盈”就可以發達的市場,不適合業餘人士玩耍!

在未來一段時間裡,工業股可以是不錯的選擇。他們比起消費股來講,還沒有被充分發掘。有很多估值還是很便宜,而且業績還在提升之中。一次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衰退,如過往一樣,都是一次自我調節,淘汰落後產能的過程。

那些贏家既然能夠生存下來,不單能迅速的回复產能利用率,而且還能夠侵吞對手倒閉的市場佔有率。例如今日剛剛公佈業績的2689玖紙,在08年一度面臨極 為嚴峻的經營環境,股價曾經跌穿1元。又例如上市後即遇低潮的1882海天,行業低潮反倒是發展機遇,能夠轉危為機的贏家,而每個人都知道即便雙底衰退, 金融海嘯已此景不再的時候,這些公司都能給予較高估值。

上次提到消費升級。消費行業分析化繁為簡,其實就是個填充遊戲。早前我調研了中國的汽車服務市場,以881中升為先鋒,1828大昌行後起之秀,他們的市場空間依然廣闊。

當運動品都被各大品牌填滿的時候,女性消費市場又如何呢?1388安莉芳的業績令人不禁感到,自主品牌是否也開始可以攻城略地?1633美即又如何?稍後上市的博士娃也十分有趣。中國消費行業充滿了機遇,投資前要略帶想像力,與工業股的分析方式又有不同了。

唯一讓我提不起勁的,就是新能源。這個理應最有爆發力和想像空間的行業,卻很受政府規管。我不知道這個泡沫最後還會不會吹起來,現在還焉知非福呢。

Is greed good? 這個問題留待讀者和學者討論。現實一點來講,Money never sleeps,我說是人性本質不變,很快地忘記痛楚和恥辱,追求更多,這就是人類永不停息的樂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71

為何泡沫不會爆? FOOLISH INVESTOR


現在回顧今年以來此博客所寫的文章,會很容易感覺到,有些觀點目前看來是錯的。

宏觀分析難就難在,世勢轉變地很快,當時適用的觀點,總是會因為客觀環境改變了,結論就不同了。至少我還是做了這方面的嘗試,並勇於認錯。

在今年初,整個金融市場,包括本人,討論的都是“退市”,而到五月份之後,各個指標顯示經濟疲弱,大家關心的是“雙底衰退”和“通縮”,以及歐洲五豬的危機。我還試圖探討過“熊市”這個話題。

還好,在八月底連發兩文,表達了對中港兩地經濟和股市的樂觀看法。這是在港股中期業績公佈後,經過對不少公司的調研,一種親身的體會,算是為此博客挽回一點薄面。

沒有專家會去說(或記得?)以前講過什麼話,我不是專家,在此可以暢所欲言。“泡沫為何還不爆”這個標題可能是一年以後暢銷書的書名呢?不是嗎?每天財經專家和官員都對你說存在泡沫,可是這個泡沫就是不爆,還越脹越大,結果慨歎錯過投資機會。

四月以來中央政府繼最強救市計畫後,出臺最強打壓樓市政策。半年之後,樓市下跌以後穀底回升創下新高,不跌反漲。剛需們不禁感歎,是樓市忽悠了中央,還是中央把剛需們給忽悠了,總之,最後必須面對的現實還是只有老百姓。

問題出在哪裡?我認為,市場表現強勁的趨勢時,一定有它背後的客觀因素支持。內地,香港的股市和樓市都有背後基本因素支撐。中國內地和香港目前都還是相對低息環境,令資產的回報率吸引,要回到平衡點,未來只有價格上漲或息率上調兩條路。

行政手段有一定的用處,尤其是政府希望發出信號來管理市場預期。但非市場化的手段有時只會扭曲市場行為並沒有對症下藥。例如,限購令變相令租金上漲,而且很多人又有借用他人名額買房的方式去投資。其關鍵,是沒有解決供求失衡的根本問題。

泡沫為什麼不爆?其實,原因很簡單,這根本不是泡沫,或者還沒有到大到要爆的地步。太多人用“升幅”和“升速”來辨別泡沫,或者供樓負擔比率。我認為這些指標有一些啟示,但還是沒有觸及到關鍵問題。關鍵問題是,供求關係,而供求關係,由資產的回報率和市場供應量來決定。

當資產的價格升得太快,短期確實會有不少人拋售獲利,但如果資產的回報還是吸引,遲早又會有很多人買。

所以,以後大家聽到專家說擔心有泡沫,又不知道幾時會爆時,至少該知道,“泡沫”和“爆”的準則和條件,好好盤算一下,不要又被忽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7

先天下而憂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0/12/blog-post.html

最近平靜的市場﹐加上又近年底﹐讓我有了很多思考的空間。想多過做﹐多過寫作﹐意欲在紛亂的世界裡面尋找自己。因為投資市場﹐最重要是思路清晰﹐意志堅定﹐要做到這一點﹐是說易行難的!

“泡沫為何不會爆” 一文之後﹐內地政府和香港政府都出了非常的狠招來打壓樓市﹐坦白講﹐我覺得這些招數確實很辣﹐照計應該還是有影響。可是之後﹐樓價還是在漲﹐這個泡沫就是不爆。

真的假不了﹐是泡沫﹐不爆﹐是不是時候未到? 可以這樣總結﹐價格﹐其本身就是泡沫﹐是即假又真的。你可以說﹐價格只是一個表象而已。大師級的Jeremy Grantham明顯深明此道﹐一言道出﹐目前的價格無非是聯儲局努力製造出來的假象﹐藉此鼓勵大家炒同消費。

有些價格是實在的﹐尤其對於老百姓來講﹐最近的通脹最讓人痛苦。那就是說這種“鼓勵” 是不可不從的﹐除非你不吃人間煙火。

廢話少說﹐入正題﹐觀察國債和市政債券﹐這個市場的泡沫爆得很厲害﹐這已經給了我們一個警告﹐QE不是萬能藥﹐最終還是要面對自己的問題。

市場從來都是生於憂患﹐死於逸樂。在大家享受QE盛宴的同時﹐我願意做個先天下人而憂﹐孤獨一下﹐未嘗不可。

第一張圖表是白銀﹐白銀可謂商品中的領導者。
第二張圖表是美國市政債券基金的表現圖。




下一篇文﹐準備講講未來一年選股方面的問題﹐敬請關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91

贏的模式 FOOLISH INVESTOR

http://chiyuinvest.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html

投資和投機的分別在哪裡呢?不談因只說果,投資是買低賣高,把資金從回報率低的地方配置到回報率高(項目價格低)的身上,投機就是把高的炒得更高低的炒得更低。前者算的是回報率,後者算的是供求。

贏無定式,但投資者必須找到自己的模式。前人成功的模式有很多,上文就介紹過Gerald AppelModel,具體而言是all timetiming model,描述了什麼樣的市場環境最適合投資股票回報率最好。有些Model則注重選股,例如O’neilCANSLIM等等。如果沒有一個模式,在現今風高浪急,消息滿天飛的金融市場,隨時一兩個浪就抬出場。

投資做的就是Modeling的過程,而不是考眼光炒賣輸輸贏贏的賭博。這個過程應當是沉悶卻不簡單。

最近兩日又一次見到不少股票被洗倉,對象又是一眾中國概念的增長股。記憶中最近一年裡時不時就來一次洗倉。歐美的對沖基金大張旗鼓的宣傳中國沉沒論,然後通過沽空,衍生工具,輿論甚至研究報告來興風作浪。

審時度勢,把焦點聚在中國。西方人的中國泡沫論,是長久以來對中國經濟和政治模式的不信任,在他們眼裡,把人均收入產值,與土地,房屋庫存,地方借貸數據隨手放在一起就很容易得出的結論,奇怪中國為什麼還能堅持到現在……而這些見怪不怪的“國情”在國人眼裡根本就是家常菜,就好像美國人欠債多一樣,都是too big to fail的事實。

A股的低估值主要來自高利率,和未來增長減慢。3月文指出公司業績只能算中規中矩,可見度太高,沒有向上修正的空間,而利率提高又不利股市估值。現在多了一個確定,就是緊縮政策肯定對宏觀經濟帶來負面影響,對通脹的影響力卻遲遲未見。

在沒有向上空間的情況下,炒家老調重彈,股市唯有往下炒就屬情理之間。

經濟在這個下調過程中,清理過去發展中不合理的產能和過剩的庫存。而資本市場,新股發行制度過份向上市公司傾斜,中小版良莠不齊,無論上市公司,金融機構還是投資者的投機意念濃厚。正好讓國際粄上市衝擊一下,這些都可趁市場低迷時得到懲罰和清理。

當然,我認為這只是長期發展中的一個過渡期,在此期間,十分樂意見到一批優秀和持續為股東帶來良好回報,具有良好增長性和市場地位的公司的股價也隨著市場低迷而下調,為長期投資帶來很好的機會。未來一定好好把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564

investor的所言盈警股搞笑篇

今日街上沒有人派經濟一週,我多麼失落,然後立馬回去上網看看有甚麼笑話。點知今日佢講盈喜股,但是自己卻是不夠會計知識,誰不知就變成笑話,先自己答自己問題

(1)  A新股是哪一隻?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23545

根據我分析後,盈警新股A有以下特徵:

1. 根據招股書的回顧,該公司收入由2007年的9,000萬元(人民幣‧下同)增至2009年的4億元,年複合增長接近100%,股東應佔溢利亦由同期的2,100萬元增至8,000萬元。

2.  以這隻半新股為例,公司在2007年至2009年之間的收入和盈利,都是呈倍數增長,試想,這盤生意這麼好做,應該很快有競爭者來搶生意。但這三年內,增長如此平穩,絲毫看不出有同行欲攤薄其盈利的跡象。

3.  回顧該公司的現金流量表,在收入和利潤呈現倍增的情況下,其經營活動所得的現金淨額,竟有兩年為負數,2009年更為負3,000萬元。年終的銀行結餘及現金,由2007年的250萬元增長至2009年的1,200萬元。

4.  一間年生意額達到4億元的公司,至2009年底這三年間,也只有1,200萬元現金結餘。

5. 資產負債表上的物業、廠房及設備的帳面價值僅4,200萬元,但到了09年,就忽然變成1.4億元。

6. 07至09年公司的存貨帳面價值分別為3,000萬元,7,000萬元及1億元。

其實經翻查多本招股書,查找呢隻新股唔難,因為高營業額和盈利增長的股票其實很少,實際上經我約略計算,它把數字所謂調整,只是把數字除2就算。請參看
盈警公告會計師報告。另外,亦可參看下面的tag。

(2) 有甚麼不對?

雖然他說的東西都有些合理的地方,但我就不多談了,只列出有問題的地方,留給有知識的讀者在壇內找出答案吧。

1. 試想,這盤生意這麼好做,應該很快有競爭者來搶生意。但這三年內,增長如此平穩,絲毫看不出有同行欲攤薄其盈利的跡象。

(提示: 問題著眼點是否在此? 如果生意額是大了,低利潤並且還在下降快於營業額的話,你會不會搶生意?) 

2.  但是由於實際上只做了1,000萬元的生意,故現金流只有1,000萬元,而剩下的1,000萬元款項只能計入貿易及應收賬款。造成了A公司的貿易及應收賬款劇增。以半新股A的帳目為例,於2007年應收賬款只有4,500萬元,但到了2009年,就增加至1.9億元。2009年來說,相對4億元的收入,其有將近一半的帳款都未收回。

(提示: 如果營業額大幅增加的話,那這樣的應收款是否正常,收款有沒有逾期呢? 如上面那項你答是的話,這才算是收款惡劣。自己看看2010年的年報吧。才想想自己正不正確。)

3. 一味做大應收賬款的數字,帳面上一定不好看。故還可以用固定資產來消化這些虛假利潤。即該公司可對外聲稱,動用了利潤來購買廠房設備等固定資產,再找專業人士做估值,誇大其帳面數值。

(提示: 自己睇番呢間公司有沒有重估過。我都懶得答。)

4. 第一種是購買原材料回來,然後誇大原材料的帳面價值來填補收入與現金流之間的差額。

第二種是虛減成本。由於損益表中,只記錄已經售出的產品成本。故公司可以將已售出產品的成本報少數,拉高毛利,並將虛報的這部份數字「撥」去未售出的製成品存貨中。

由於製成品的存貨價值只計入資產負債表而不計入損益表。故在資產負債表中,存貨的價值偏高,而損益表中的毛利亦亮麗。據該財務總監表示,這個虛減成本的方法,核數師難以察覺。因為他們的專業乃核數,而上市公司才是製造該產品的專家。當公司提供一條計算成本的公式時,只要不是太過分離譜,核數師無法挑戰公司,就會給了某些公司做假的空間。

(思考方向:

1. 是否只要高估存貨就得? 如果存貨高估,售出的價值就會高,毛利就不會好看,所以前面他也不敢說它毛利率好,只敢說它營業額增加。但正如我第1個提示所稱,如果毛利率持續跌,營業額的增長慢過跌的速度,有沒有作用。無論是購買原材料,還是在製成品期間多計員工工資下功夫,都是一樣有問題。

2. 虛減存貨雖會使盈利大增,也會使存貨偏高,也符合現金流存貨大增,導致現金流入減少的問題,但是照他所指這公司的例子來說,他的推說並不成立。 但這方法會使成品存貨偏高呢,所以可能減緩了在製品變成製成品的速度,使數字更好看。不過這財務約總監咁講,是咪想打爛飯碗?)

總而言之,這本野是開始慢慢有點水準,但是如果再好似搞些吹水稿,又請埋我睇唔起的財經公關寫文,真是為你們的未來擔憂。我仍是認為,經濟日報的智富周刊現時是做得最有水準的一本,但是為了市場,仍要放些股票貼士入去,真是有點悲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615

筆記: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Fourth Edition 聰明的投資者,1973年第四 米可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834cdc101013c2p.html

---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Fourth Edition 聰明的投資者,1973年第四版,byBenjamin Graham 格雷厄姆

 

巴菲特的序:
要想在一生中獲得投資的成功,並不需要頂級的智商、超凡的商業頭腦或者秘密的信息,而是需要一個穩妥的知識體系作為決策的基礎,並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使其不會對體系造成侵蝕。

Georage Santyana: "忘記過去的人,必將重蹈覆轍「

鑑於債券利息遠高於股票紅利的現實,我們現在必須考慮是否應將債券投資的比例增加到100%,直至這兩種投資工具的收益回歸合理的比率。顯然:持續的通貨膨脹對我們這一方面的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建立其度量的觀念。我們之所以會在股票投資中遭受慘重損失,都是因為我們在買股票時忘了問一下:「它價值多少」
建議只買那些價格不高於期有形資產價值太多的股票,作為我們的第一項要求。

投資與投機的區別:投資是以深入分析為基礎,確保本金的安全,並獲得是的的回報。不滿足這些要求的業務就是投機。

歷史數據來看,通貨膨脹粵普通股的利潤和價格之間並不存在密切的關係。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中將市場代表指數的股息收益率和高等級債券收益率比較,將市盈率的倒數與高等級債券收益率比較,列出這些倍數關係、市盈率、ROE的歷史情況,以大致判斷當前指數的風險和收益。

P110
過去10年或者更長時間內的利潤具有較好的穩定性(沒有利潤為負的年份),同時要求公司有足夠的規模和財務實力,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困難。理想的狀態是,一家著名大公司的股價,大大低於其過去的平均價,又大大低於過去平均的市盈率。

最容易識別的廉價證券:售價比公司的淨營運資本(扣除所以優先債務後)本身還要低。

積極的投資者只會按低價購買外國債券、一般優先股、二類普通股,低價指價格不超過證券評估價值的2/3

證券分析
資本化倍數的管理因素:只有在最近的情況發生變化,而變化的影響還沒有在實際數據中反映出來的時候,管理因素才是重要的。
20年及以上的股息連續支付,是反映公司股票質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有利因素。

P196
成長股的估值公式:
價值 = 當期(正常)利潤 * (8.5+兩倍的預期年增長率)
增長率數據應該是隨後7-10年的預期增長率。

聰明的分析師將使自己的工作限於下列行業群體:其未來似乎可以合理地作出預測;或者是基於以往業績的價值相對於當前價格的安全性很大,因此他可以對未來的變化做成推測。

每股利潤應該反映股權稀釋(債券轉為普通股)的影響

盈利能力:對製造業企業,每一美元銷售額的利潤,通常反映了其相對的優勢或劣勢。
利潤穩定性:將過去10年中每股利潤下降幅度最大的那一年的利潤,除以最近3年的平均利潤,進行對比來判斷。
財務狀況: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的標準比例為2

p226
建議防禦型投資者只購買高等級的債券和多樣化的優勢普通股。必須確定購買的普通股價格沒有被嚴重高估。
防禦型投資者組合的7項要求:
1.相當的規模。
小公司中經常會有很好的機會,但不適合於防禦型投資者。就工業企業,年銷售額不低於1億美元;就公用事業企業,總資產不低於5000萬美元。
2. 足夠強勁的財務狀況
對工業企業,流動資產至少是流動負債的2倍,同時長期債務不應該超過流動資產淨額。對公用事業企業,負債不應超過淨資產的2倍。
3.股息記錄:至少有過去20年連續支付股息的記錄
4. 利潤的穩定性:過去10年內沒有負的利潤。
5. 利潤增長:過去10年內每股利潤至少增長三分之一(期初和期末使用三年平均數)
6. 適度的市盈率:當前股價不應該高於過去3年平均利潤的15倍。
7.股價不應高於最新淨資產值的1.5倍。然而當市盈率低於15倍時,資產乘數可以相應的更高一些。我們建議市盈率和市帳率的乘積不應該超過22.5(15PE*1.5PB,或者9倍PE和2.5倍PB)

所建立的股票組合的市盈率倒數,至少應該與當期高等級債券的利率一樣高。意味著,不高於13.3倍的市盈率,相當於收益率為7.5%的AA級債券。

即使防禦型的證券組合,也應該不斷加以調整,尤其是當所購證券的價格明顯上漲過度,並且可用定價更為合理的證券替代時。

未來本身可以通過兩種不同的方法來對待:預測法和保護法。
重視預測的人,會努力去準確預測出未來幾年公司會有多大的成就,尤其是利潤是否會出現顯著和持續的增長。如果長期前景非常有利,他們幾乎總是會建議人們購買該股票,而不太會去關注股票的售價。
重視保護的那些人,總是重點關注研究時的股票價格。他們的努力在於確保自己獲得的現值足夠大於市場價格,這一差額可以吸納未來不利因素造成的影響。因此一般而言,他們不必熱心關注公司的長期前景,而只需要有理由相信,企業將會持續經營下去。
預測法也可稱為定性法,強調的是未來前景,管理狀況、以及其他一些不可計量但很重要的定性因素。保護法可以被稱為定量法或者統計法,強調的是股票售價與利潤、資產、股息等因素之間的存在的可計量關係。
我們始終致力於定量法。我們不願意以未來的前景和承諾,來補償眼下價值的不足。這不是投資權威們普遍持有的觀點。

從1926-1956年,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所從事的幾種業務:
套利
資產清理
關聯對沖:購買可轉換債券或者可轉換優先股的同時,出售坐臥轉換目標的普通股。
淨流動資產證券:我們的購買價格一般都是淨流動資產的價值的三分之二或更低。充分的分散化,至少包含有100鍾不同的證券。
我們經常會從事一些與控制權相關的大規模併購業務。

p254
積極型投資者的股票選擇:
1.財務狀況:流動資產與流動負債之比至少達到1.5;對工業企業,債務佔淨流動資產的比例不高於110%。
2.盈利穩定:最近5年沒有出現過赤字。
3.股息記錄:目前有一些股息支付。
4. 利潤增長;去年(1969)的利潤高於1966年的利潤。
5.股價不高於有形資產淨值的120%。

有兩種方法在過去較長時間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a。購買市盈率較低的重要企業(比如道瓊斯中的企業)
b. 挑選價格第一淨流動資產價值的各類股票。

破產信號:
一個公司如果長時間沒有繳納所得稅,這應該引起人們對其報告利潤合理性的嚴重關注。
利息保障倍數低
將所有可能的費用和撥備都劃入到某一不好的年份中。
市淨率很高
巨額債務

儘管以往的銷售額和利潤增長較快,較低的資本利潤率引出疑問:盈利能力是否真的很強?

就一般的普通股而言,其安全邊際表現在預期的盈利能力大大高於債券現有的利率。

多年的觀察結果告訴我們,投資者的主要虧損來自於在經濟狀況有利時期購買的劣質證券。購買者把當期較高的利潤當成了「盈利能力」,並且認為業務興旺就等同於安全邊際。

是的,如果前景肯定不好,那麼無論證券價格多麼低,投資者最好還是不要購買。可是,被低估的證券來自於許多這樣的企業:該企業的未來既沒有明顯的吸引力,也不是明顯沒有希望。如果廉價購買這些證券以後,即使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仍然希望可以獲得滿意的投資效果的話,此時安全邊際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安全邊際與分散化原則有著密切的邏輯聯繫。即使有一定的安全邊際,個別證券還是有可能出現不好的結果。因為安全邊際只能保證盈利的機會大於虧損的機會,並不能保證不出現虧損。但是,當購買具有安全邊際的證券種類越來越多時,總體利潤超過總體虧損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大。

積極投資者包含最多的是二類公司被低估的普通股。我們建議在股價等於或低於其評估價值的三分之二時,可以購買它們。

未來盈利能力這一因素越重要,企業的實際價值就越不確定,因此企業普通股的內在投機性也就越嚴重。
完美的結合是:我們只支付了目前的代價,而無償地收穫未來。

過去,普通股的投資特徵與企業本身的情況(可以從企業的信用評級中很好地反映出來)是大體一致的企業的債券和優先股的收益越低,企業的普通股就越有可能達到滿意的投資所要求的各項標準,並且購買這種股票所涉及的投機成分就越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582

又有好書介紹--- The Dhadho Investor :The Low-Risk Value Method to High Returns

巴黎:

這位在Guy Spier 一書《the education of a value investor》被作者把他和股神並排排列的Mohnish Pabrai引起筆者極大的興趣,

筆者聼到第二個人的轉朮資料後縂希望再聽原裝人的說法,於是馬上搜索他的書,就是這本他本人寫的書。
(書中談到很多打工仔都犯的最大筆的錯誤投資是不做生意,  筆者在另一文也談過打工其實就是沽出自己人生的Call,每月只收固定的期權金 : 不上身槓桿投資(期權人生) )




筆者在網上看到他2016年手風不順,投資在“Horsehead”差不多total loss,他的組合受影響下跌了20%。

不要因別人的某次失敗而忘記其實他們的投資成績比較我們更優勝的事實, 例如另一高手Bill Ackman這兩年差不多輸了5成多, 但他長遠的成績也非常不錯.

投資者的夢魘的事實是不可能無失敗的投資,同時也保證未來錯誤陸續有來, 安慰是我們衹要平均勝出就是贏家.

如果把損失的痛苦先擱置一旁,用誠實的態度看自己, 其實錯誤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理解自己的一件事件.

Dhadho有一個很有啓發的投資工具,就是投資者買股票要有Checklist,他說因為有人提出手術要有Checklist,飛行要有Checklist之後,兩者的事故便大幅度減小。

他個人的Checklist有60多點,有些是因為別人的錯的經驗的結論而來,有的是個人犯錯而總結,而Horsehead他則說是因為持有多過這公司5%至不能快速沽貨做成的,以後會加多一條最多4.99%的一項.(投資就如打仗, 除了準備充足外, 這些具體上的操作很多時甚至決定整個仗事的成和敗)

筆者投資超大的錯誤後總結了幾個checklist項目,我沒有把它們很有序地寫下來,因為這損失實在太痛令我很難忘記,之後基本上買任何股票前腦中第一件想的事就是這幾點有沒有問題.

得到Mohnish的建議,於是我馬上起草一份自己曾犯的錯和別人犯的又很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checklist項目,而不再單靠腦記憶。

我相信這份投資核對清單,對未來降低錯誤, 和縮小金額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如果人類第一天就能從別人和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的checklist, 今天世界的進步可能不只於此.


<----------------------------------------感謝各位, 課程座位已滿------------------------------------------->
課程:全港第一個以Ben Graham的“The Interpre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為藍本的 理解財務報表課程- 第1班  內容:三堂共34課,附有市場實例,深入淺出如何理解財務報表,  要求:對價值投資法有興趣者,課程並不適合短綫投機和技術派人士。  學費:$1580,現在起至15/12前報名早鳥价$1450, 優惠: 為答謝曾經上第1-9班價值投資班的同學,一律優惠價1250;  時間:1月7, 1月14, 1月21日星期六晚上7:00一10:00 灣仔小童群益會501室  報名方法:在學費後隨意加入2位小數以悉別,並存入匯豐銀行賬號:033-203613-888 Law Kin Cheong ,例如1580.23,然後Whatsapp 圖片和個人姓名到65655883確認便可。 舊同學最好用囘之前的Whatsapp號碼傳送,並說明之前是第幾班同學,以玆悉別。  ***筆者會現場直播講學,如果閣下所屬的海外地區時間方便,可以下載Periscope,然後搜索和Follow"巴黎的價值投 資",WhatsApp你的入數紙和Periscope帳戶號,上課日閣下就會看到現場直播,海外朋友報名費用為1350元  **** 免責聲明 本站純屬個人網誌, 用於表達個人意見和經驗分享, 在任何情況下, 不應被視為閣下任何行動、包括投資的建議, 也不構成要約、招攬、邀請、誘使、建議或推薦,本人無法保證網誌內容的真確性和完整性。閣下必須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求證和分析, 並且明白閣下一切的投資決定以及該投資決定引致的收益或損失,概與本人無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237

今日investor的封面專文,真是笑大人個口: 揭ipo插水大茶飯

1 : GS(14)@2011-07-11 22:37:19

http://www.inv.com.hk/category/highlight/cover-story/
大茶飯四部曲第一步,首先一間準備在港上市的公司,一般而言,會先找投資銀行,幫忙負責將準備上市的股份分配給各單位。據該名知情人士指,由於近期來港上市的大部份均為內地民企,他們習慣了國內高市盈率(PE)的運作,加上意識上,該些民企認為上市用途是一次過在市場上籌集資金的,因此普遍相信推高PE有助他們將集資額增多,從而可以一次過滿足他們的上市目的。該知情人士稱,「民企普遍不明白,來港上市的真正目的,其實是長遠地借這個融資平台來籌集資金,而非一次過!但看看國內行情,自去年11月新股第二輪改革開始,去年11月、12月新股發行的平均市盈率分別達到67.36倍和75.88倍,而今年1月份已發行的新股,平均發行市盈率更高達80.9倍。近期更離譜,內地新股繼沃森生物133.8 倍、星河生物138.46 倍的高PE後,近期新研股份PE更高達150.82 倍,發行價格高達69.98 元人民幣,令人驚訝。可見民企習慣性認為高PE上市是理所當然的。」正因如此,投資銀行家(iBanker)會利用民企的心態,將上市公司的PE推高,例如將原本只有10倍的PE推高至15倍,令到該股股價提升,增大集資額。「當然,iBanker不會白做,推高PE令集資額增大,當然會與上市公司協商,私底下再收回0.5倍PE的金額作回佣。」不要少看這0.5倍PE的回佣,假設以一隻發行10億股的新股為例,只要將PE由10倍推至15倍,以定價6元計,每一倍PE就等於0.4元,而iBanker只要有0.5倍的回佣,金額就高達2億元。第二步,由於iBanker要負責將上市公司的股份分配,就會為該股份尋找知名的基金公司。而且,iBanker之前已穩袋一筆資金,他們會與基金經理商議,回佣給他們,但要求基金公司要定額認購某百分比的股份,甚至令到該股的國際配售出現超額認購。市場見有知名基金公司入股,甚至出現超額認購這些場面,證明大基金也看好該股,自然跟風入市。第三步,結果新股上市後,股價向下插,iBanker便按照上市條例啟用「綠鞋機制」(Green Shoe Option),又稱「超額配售選擇權」的機制。即是主承銷商有權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從市場上買入股票,或者要求增發股票最多15%股份,以發揮穩定市價的作用。根據上市條例,在本港增發包銷部份的股票上市之日起30日內,主承銷商有權根據市場情況選擇從市場買入公司股票,或者要求發行人增發股票,分配給超額部份提出的投資者。不過,超額配售權雖然可以起到穩定股價的作用,但並不能夠限制股價的漲跌,同時承銷商在什麼時間行使超額配售權也存在變數,而這超額配售的15%股份也可以部份行使。簡單解釋就是,如果新股上市之後的價格低於發行價,主承銷商則會用事先超額發售股票獲得的資金,按不高於發行價的價格從二級市場買入部份股票,然後再分配給先前提出超額認購申請的投資者們。相反,如果發行人在股票上市後的價格高於發行價,主承銷商則不會在二級市場購入股票,而會將事先超額發售股票獲得的資金轉予發行人,同時要求發行人增發15%的股票,增發部份的股票也將計入本次發行股數量的一部份,此時實際發行數量就為原定的115%。



iBanker兩邊賺盡最後一步,就是iBanker見股價低殘時,在市場上「撈貨」15%,再賺取差價。由於這15%股份是向上市公司「借貨」的,假設招股價1元,上市後跌一半至0.5元;假設該股發行10億股,增發15%即11.5億股,投行還貨給上市公司後,便可以賺取7,500萬元。又由於15%是分配給先前提出超額認購申請的投資者們,亦即是基金公司,因此上市公司理論上亦沒有蝕底。換句話說,iBanker在這個IPO過程中可謂賺盡,而基金經理由於私底下已收回佣,亦袋袋平安,上市公司只求成功上市集資,可謂各得其所,輸錢的就只有基金公司和散戶。「這就解釋了為何近期大部份來港上市的公司,都是大鑼大鼓地招股,高PE高集資額,但最後卻慘淡收場,股價跌至四腳朝天。」該名知情人士說。
利用灰色地帶事實上,由於內地文化不同,不少民企公司上市時都習慣以高姿態出現,甚至高PE,高發行價,高集資額而不以為然。據China Venture 中投集團最新發布《2010年中國企業上市統計分析報告》顯示,在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IPO是呈現爆發式增長。然而,在這些數字背後,新股上市的發行價、市盈率、募集資金也是屢創新高,市場上的壓力也隨之而來。歷史數據也顯示,新股發行市盈率過高,就往往會出現集中的破發期(即跌破招股價)。弘策顧問執行董事張鴻指出,理論上,iBanker利用這個灰色地帶去行使權利,絕非不可能。「假如一些無良心的iBanker,與上市公司及基金經理合謀賺錢,絕不出奇,而且他們可以說是合法地去做這件事,道理上合情合理。」其實,香港證券界之所以出現這些漏洞,完全顯示出本港監管力度不足,才可任由市場中人肆無忌憚地走灰色地帶。例如「綠鞋機制」(Green Shoe Option)原意是用作穩定市場價格,但若被濫用,則成為了iBanker與基金經理及上市公司三方的「骨」水大計,他指出,表面上看來,iBanker只是在該股份中賺取幾個百分點,但當每隻新股賺取幾億元的金額,而每個月有幾隻新股上市時,情況就完全不同了。張鴻說:「香港成日想學外國,但學啲唔學啲,學咗個制度又唔去監察,而家搞到不淪不類,更成為了iBanker渾水摸魚的最佳地點,港交所是否要好好反思一下,在制度上的執行是否過於寬鬆?」



2 : GS(14)@2011-07-11 22:37:52

不要少看這0.5倍PE的回佣,假設以一隻發行10億股的新股為例,只要將PE由10倍推至15倍,以定價6元計,每一倍PE就等於0.4元,而iBanker只要有0.5倍的回佣,金額就高達2億元。第二步,由於iBanker要負責將上市公司的股份分配,就會為該股份尋找知名的基金公司。而且,iBanker之前已穩袋一筆資金,他們會與基金經理商議,回佣給他們,但要求基金公司要定額認購某百分比的股份,甚至令到該股的國際配售出現超額認購。

小心被ICAC捉,佢是咪傻左?
3 : GS(14)@2011-07-11 22:39:41

仲有是咪一定向大股東借,我好夠膽講,唔係。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 ... TN20110523419_C.pdf
4 : GS(14)@2011-07-11 22:40:19

他連前提都唔成立,下場又點成立呢,真是當人傻仔
5 : GS(14)@2011-07-11 22:40:48

http://www.inv168.com/phpBB3/viewtopic.php?f=48&t=63703
由 精英大師 » 週一 7月 11日, 2011年 5:31 pm

吾知係我吾識,定係免費野係咁既質素,講既野都吾通,
IPO係掠水,不過吾係佢咁講.......

...

由 白膠漿 » 週一 7月 11日, 2011年 5:42 pm

之前講股仔向下炒又係講到錯晒
6 : 200(9285)@2011-07-11 23:07:29

2樓提及
不要少看這0.5倍PE的回佣,假設以一隻發行10億股的新股為例,只要將PE由10倍推至15倍,以定價6元計,每一倍PE就等於0.4元,而iBanker只要有0.5倍的回佣,金額就高達2億元。第二步,由於iBanker要負責將上市公司的股份分配,就會為該股份尋找知名的基金公司。而且,iBanker之前已穩袋一筆資金,他們會與基金經理商議,回佣給他們,但要求基金公司要定額認購某百分比的股份,甚至令到該股的國際配售出現超額認購。

小心被ICAC捉,佢是咪傻左?


有無咁x低莊呀,我唔銀信lor
7 : reference(1610)@2011-07-12 00:14:02

我可以好肯定咁話寫呢篇野條友傻架, 你做過ibank未架? Greenshoes比你咁用? 你以為內部Commitment Committee班委員會唔會培banker以身犯險?
8 : 200(9285)@2011-07-12 07:27:31

莫講話 Commitment Committee, legal department已經過唔到啦‧
9 : k2a3i4(1288)@2011-07-12 12:34:07

李敖所講既龍應台式錯誤係呢篇野到表現晒出黎
10 : 草帽(1253)@2011-07-12 14:01:11

我唔識.
11 : fineram(806)@2011-07-12 17:59:35

見本野本,side左兩蚊tim
12 : GS(14)@2011-07-12 21:54:44

11樓提及
見本野本,side左兩蚊tim


過兩日街邊任派
13 : GS(14)@2011-07-12 21:55:38

睇到,只是樹木不見森林式錯誤是本野通病。

呢本李敖都是看了大半
14 : GS(14)@2011-07-12 21:56:12


我可以好肯定咁話寫呢篇野條友傻架, 你做過ibank未架? Greenshoes比你咁用? 你以為內部Commitment Committee班委員會唔會培banker以身犯險?


其實細緻工作會是點?
15 : GS(14)@2011-07-12 21:56:35

我都唔識,但是一見到回佣兩個字,我就覺得ICAC會出現
16 : fineram(806)@2011-07-12 22:19:50

15樓提及
我都唔識,但是一見到回佣兩個字,我就覺得ICAC會出現


在香港, 應該無合法回佣掛. 如錯勿插
17 : GS(14)@2011-07-12 22:20:24

就算有,都要過數,一睇到咁大筆錢,就知好可疑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53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