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被邀請入group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3/08/group.html
日前止凡把這個 blog 發給了好友,其中一位好友好像被激發起來,突然十分積極去學習投資理財,增進財務知識,週末亦到圖書館看理財書籍去。當然對於這個 blog 能引起這個效果,我是十分高興的。其後,他在 whatsapp 中邀請我加入一個 group,話大家可以交流一下投資點子,我覺得加入也無妨。

加入 group 後,我發現 group 內除了我這位朋友之外,其他人我全不認識,他們都是我這位朋友的朋友,而他們亦並非每位都互相認識的,都是我這位好友邀請加入的。這也不是大問題,算是交流一下投資點子的平台吧。

很快就有人留言,又會有人回應一下,而我發現他們大多圍繞著一些短炒的念頭,感覺好像一些 discuss forum 上的「兄弟姊妹」留言內容。例如話「澳元跌,好機會... 」、「恒指今日升幾百點,大家有無走貨?我就走了大半...」。如果大家一直有看這個 blog 的話,都會明白我的投資理財概念,對這類短炒活動實在沒興趣,亦不看好。很快地,大約兩天時間左右,我就提出離開這個 group。

離開時,我亦有跟這位好友發 whatsapp 討論一下原因,他亦明白,並回了一句「我知你是長線的...」。於是我就問他「有否看 blog 內文章」,他說「有」,而我再問他「大約看了多少篇文章?」,他說「其實不是太多,剛開始」,我只能再說「有興趣多看一點吧,很多文章可能幫到你」。

「我知你是長線的...」,有時簡單的一句說話,已經能看出一個人對理財的概念、財務知識的多寡。我聽到這句話,其實即時有千言萬語想說,但實在難以用文字 whatsapp 中表達,亦不肯定對方會否有意接收,還是希望他會有心機有興趣去看看 blog 文及認真增進財務知識。

如果沒有好好增進財務知識,這位好友可能要走些「冤枉路」及在市場上交些「學費」,到某一天才能醒覺,更甚者或會永遠都難以明白投資王道。當然,可能我太少看他們了,他們可以是有技術的炒賣高手也說不定,只不過我認為機會率不太高吧。

工作多年,可能我發夢的年代過去得比較早吧,或是早期便開始大量閱讀吸收財務知識,對這類找尋短炒致富的概念早已失去興趣,聽到不少「轉手賺XX萬」或「誰人炒股永賺不蝕」,但對這類故事總提不起興趣,我寧願花精神時間在財務自由的計劃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89

葉茂林化腐朽為神奇之Magaum Entertaninment Group (2080)篇

關於這家公司,大家都明白他是經營夜店的,亦總有神祕的幻想,不過今次小弟以一個交易的角度去看這一家上市公司的組成,現在只交代2件事的看法,讓大家看看這公司的價值。

(1) Beijing Club 的買與賣
在2007年10月,葉茂林成立Beijing Club,其後在2009年,因可能鑑於國際金融海嘯影響,導致夜店的生意受到影響,加上周轉問題,最終以600萬把Beijing Club及另一家在2006年開業的、同由葉茂林成立的Club No.9 出售予候君顏。

但其後,股市逐步轉好,夜店的生意似乎並無遜於預期,但可能候先生在經營上缺乏彈性,Club No.9之租約未能商訂各方可接納的租期, 在2010年3月租約完結後並無繼續,可Beijing Club 同時也遇上接近的租約到期問題,故此候君顏在2010年9月1日,竟以蝕本價250萬出售予葉茂林。

這個價錢有多超值?  根據會計師報告附註20顯示,公司帳面值是201.6萬,2010年首4個月營業額為2,702.4萬,盈利已有427.2萬,其後8個月營業額達4,741.8萬,盈利達983.8萬,即全年營業額達7,444.2萬,盈利1,411萬,相等於PB1.24倍,PE0.18倍,認真超值。現在以上市後預期市盈率22.77倍計,只是這間店的估值即達3.21億,短短3年半間比購價急增128倍,真是強勁!

(2) 3間夜店的開業成本
又再根據同一份會計師報告附註10顯示,除了Magnum Club 固定資產投入較大,接近2,000萬外,其他兩間夜店的投入合計只是不足300萬,加上平時維護的開支等,至2013年8月止,投入合計2,833.2萬。但現時市值是6.97億,回報達到24.6倍,真是發達容易搵食難。

這6.69億的溢價代表甚麼? 就是個人的關係,例如取得地方經營的能力、找到女生入場的能力、兼職模特兒賣酒的能力、吸引高消費客群及搞活動的能力、以及擺平各方勢力矛盾的能力。

以筆者角度來看,根據招股書描述,以一般夜店租約大約3年,年盈利能力大約3,000萬至4,000萬,以及殼價3至4億,加上集資所得1.4億,這價值約在6億左右。在筆者角度來看,價值有少許高估。但熱潮的東西誰說得準呢,以這股第一日市值超過9億來看,其實荷爾蒙對炒股和生意的影響真是不少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121

歡樂Group C 飯局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1/17/%E6%AD%A1%E6%A8%82group-c-%E9%A3%AF%E5%B1%80-2/

歡樂Group C 飯局

img1416207994574

每次Group C 飯局都有驚人笑點,破格slogan層出無窮,笑料百出,無不盡興而歸。

是夜為慶祝「無,良」生日飯,選址大圍米芝蓮小菜,加上酒店犳紋蛋糕。全都吃得肚滿腸肥。

為了讓歡愉氣氛延續下去,已鐵定聖誕聚會日期及地點,有緣再聚。

火雞、沙律等節日派對食物不乏,筆者負責聖誕麵包,還想預備聖誕果子、聖誕馬卡龍及薑餅人等等,已在安排時間作準備。

想著也教人興奮,期待與兩年同窗歡渡普天同慶的節日,及進行「交換禮物」。

希望「上海同學」帶來特制飽魚雪條,讓我們大開眼界,品嘗一番。再一次語不驚人死不休,比佢笑死嚇死您!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502

Group C HotPot 關愛基金夜 by C2

來源: http://www.hunghuk.com/2014/12/03/group-c-hotpot-%E9%97%9C%E6%84%9B%E5%9F%BA%E9%87%91%E5%A4%9C/

Group C HotPot 關愛基金夜

10391044_10205728153749682_2258439888359872376_n[1]

天氣漸涼,氣溫急降, HOTPOT 實為首選晚宴,難得GROUP C 領取畢業証書後再來一個煮酒論英雄,更成立關愛基金,幫助 Ranger 有需要之朋友。

此關愛基金之成立,實為協助津貼 「紅寶石」 活動,筆者是夜率先作發起人及大股東之一,幫助好友戰士抽 Xmas Rangers ,而上天有好生之德、助人自助,本人首個抽齊「聖誕快樂」版四戰士,令是個聖誕非常快樂和溫暖。必戰無不勝!

昨晚七位好友同學大部份都獲得Xmas Rangers ,唯獨「鮑魚同學」特別懷舊重口味,未能同享首一輪高成功率機會中抽中,實為可惜,亦給其他人帶來笑料百出。

每次聚首都驚喜萬分,又一難忘飯局、愛死開心GROUP C。

訓練有素的專業公司秘書,曾在多家上市公司,無論是主板和創業板。超過10年上市公司經驗涉及與各行各業的人打交道。擁有雙碩士學位,專業為公司管治和工商管理,再加上各個領域專業文憑訓練,精通英語,中國和普通話。在英語教學和兒童發展有豐富經驗。願與您分享生活上的人和事。
Posted in 人生哲學 and tagged ,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2031

CW Group (1322.HK):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正宗工業 4.0股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7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4-8 07:31 編輯

CW Group (1322.HK):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優質正宗工業 4.0股
格隆匯 杜鏞


結論:現價市值港幣17.5億(按照201542日的收市價計算),2014 PE9.6倍,2015年預測PE6.8倍,PEG0.16在所有中小盤工業板塊中估值最低(沒有之一)。但是它卻是在工業4.0概念中技術走在最前沿、業績增長速度最快的“港A股”。公司現價為投資者提供了足夠的安全邊際。如果給予1515倍預測PE對這一估值我采取了最保守的盈利增長預測(40%),對比A股同業估值(15年50倍)做70%折讓,以及僅0.375倍PEG),即合理目標價HKD6.3

亞投行、“一帶一路”和工業升級的大國戰略,高效的市場資金把基建和工業板塊炒上了天。

但,市場不是永遠有效,滄海遺珠的事情在我們這個市場並不罕見:CWGroup (1322.HK(以下統稱為創達科技或者創達)就是這樣一家公司:該公司中文名稱叫創達科技控股,是一家以新加坡為總部,業務遍布亞太地區(除日本以外)的提供高精密工程一站式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由於是英文名字,且身在新加坡,因此雖然與A股對標精確,但卻很少有人關註

創達科技主要服務於汽車,航空,航運和石油等現代化工業行業。公司客戶全部為世界頂尖生產商,包括勞斯萊斯,本田,豐田,波音,以及被稱為德國機械之王的德瑪吉(英文名DMG,世界最大高端精密機械制造商)等等。例如,公司的五大客戶之一勞斯萊斯在2013年轉移汽車發動機生產線到新加坡,創達承建了四條生產線其中的三條,提供包括設計,采購,調試,安裝和售後服務等一站式的工程服務。勞斯萊斯只提供零部件的尺寸和精度的要求,創達具體承建全部生產流水線,包括生產流程的布局(提高自動化程度,降低人工成本),數控機床的設計和軟件編程,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的布置以及物料采購等等。

從客戶素質來看,創達的業務擁有相當高的壁壘。要成為這些高端制造企業的一體化工程服務商,必須經過非常嚴苛的認證過程。尤其是創達直接負責高端數控機床、豪華轎車引擎一類核心部件的生產工藝這在全部A股和“港A股”上市公司之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下面我們從公司上市以來持續穩健的財務表現入手,分析該公司的投資價值(後續將有文章從其他角度全方位地介紹公司業務)。我們的理念是如果一個公司有足夠的競爭優勢,靚麗的財務報表首先是該競爭優勢的綜合體現。

投資要點
1.年報分析(所有計價單位除特別說明外為港幣計價)
第一、業績高速發展,成功捕捉工業4.0浪潮:

截止 2014 年12 月底,創達的收入由去年的 10.68億大漲5.5成至 16.55億,毛利由2.25億升 55%至3億,核心利潤由 1.19 億增長57%至1.87 億,凈利潤由1.3 億增長40%至1.82 億。股息同樣大增 38.8%達到每股2.36仙。

收入的增長,主要由精密工程解決方案(7 億增長 85.7%至13 億)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1.2億增長116%至2.6億)兩大業務單元帶動,占據總收入95%。其中前者主要涉及以一站式解決方案(OSS)在新興市場進行自動化生產線以及高端機床的設立、調試和維護,後者為生產和銷售自有品牌以及第三方品牌的電腦數控加工中心。

上面的表格是公司上市以來連續三個財年的業績公告摘要。可見自從上市以來,創達的收入和核心利潤分別維持了46.2%和52.25%的複合增長,而且明顯有逐年加速的趨勢(2012年扣除上市費用前的純利應該是港幣80,736,000)。公司之所以能維持超高速成長,主要原因是公司牢牢地把握住了整個亞洲在油氣、航空和汽車等行業工業自動化的歷程中加大投資和歐美持續向亞洲進行工業轉移的歷史性機遇。

其中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和泰國,分別是創達早期業務發源地,多年來維持穩定向上發展,而中國、印度和馬來西亞則是創達上市後拓展的新興市場,也是上市公司2014年高速增長的主要來源。

尤其是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新興市場(金磚四國主要成員),其中中國分區收入由 13 年的 3700 萬大漲至 14 年的 3.2 億,一年的時間成長接近9 倍;印度分區也由13年的1.7億顯著增加94%至3.3億。

我們知道,工業4.0這一概念的實際,就是生產自動化的升級,其核心目的是降低生產成本。據MarketResearch統計,截至2012年亞洲地區自動化生產線市場規模為484億美元,占全球產量的37.3%,已經超越歐美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化生產線需求市場,其中中國和印度為亞洲首兩大需求市場。

可以看到,創達作為亞洲領先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已經開始全面迎接本次亞洲區內工業4.0的浪潮,並在財務報表里很好的體現了這一趨勢(尤其是在中國市場)。相比較A股同行仍停留在重組改制和半自動化階段其股價就已經提前透支了工業4.0概念所帶來的估值溢價,創達作為一只成色十足的的“港A股”,現價(按2015年4月2日收市價計算)市值僅17.5億港元,市銷率1.06倍,2014 歷史PE不足10倍,2015預測PE的7倍左右。PEG(市盈率除以增長率一般在0.8到 1視為合理估值)更是只有0.25(若計算核心利潤是0.18),典型的“珍珠白菜價”!

除此之外,財報中另一個值得關註的亮點是以前沒有的歐洲業務。雖然2014年歐洲業務收入只有港幣1800萬占比不多,但是實現了10倍以上增長。一如公司以往的低調,市場對於公司突然爆發的歐洲業務知之甚少。眾所周知歐洲自動化水平遠高於亞洲,即使翻遍所有AH股自動化行業上市公司,能在工業4.0的鼻祖歐洲實現如此收入和增速,創達應該僅此一家!我們正在收集資料準備深入分析公司的歐洲業務。
第二、核心技術位列國內尖端,產品供不應求:

繼續深入研究產品端,我們發現創達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主要服務對象是在這些國家進行高端制造的全球性企業,譬如前面介紹的在新加坡制造汽車發動機的勞斯萊斯,在中國設廠的本田,豐田等。而且公司直接對接施工現場不涉及經銷商,這說明公司以機床和數控產品為主的自動化生產系統,屬於業內高端的加工單元和尖端柔性制造系統,能夠滿足處於高端產業鏈的外資生產商在中國升級換代的需求。
以公司的主營產品之一數控機床為例,中國整體的機床行業在 2014 年處於下行階段,而且國產低端產品競爭激烈,國內主要上市公司沈陽機床(000410)、昆明機床(600806)和秦川機床(000837)在2014 年均錄得不同層度的倒退和虧損(其中昆明機床和創達規模相仿,2014 年收入 8.7 億人民幣,虧損 2 億人民幣,市值 50 億人民幣)。但是國外高端進口機床卻量價齊升,牢牢占據了超過 80%的國內市場份額。

創達的核心機床技術和產品,正是源自機床行業傳統制造強國德國。憑借著在新興市場多年的開發經驗,創達進入中國後在技術和價格上均取得優勢,並迅速打入競爭格局中的第一梯隊。舉例而言,創達的典型產品之一包括世界第一大高端精密機械生產廠商德瑪吉(DMG)承建的9軸聯動高級數控機床,而代表國內機床最高生產技術之一的昆明機床,僅在14年剛剛完成開發五軸聯動數控機床(尚未產生實際效益)。

根據我們分析,創達之所以能在包括高端數控機床在內的自動化領域具備“貴族基因”,根源於其起發家地新加坡。新加坡在李光耀和李顯龍兩代領導人治下成為中西文明和技術完美結合,尤其是重工業領域的早期投入,使新加坡成為了歐美向亞洲轉移高端制造業的橋頭堡,跨國高精尖制造企業將很多技術敏感的亞洲基地設立在新加坡而不是知識產權保護意識薄弱的中國和印度等地(典型案例如勞斯萊斯將亞洲發動機生產基地放在新加坡而不是中印兩國,盡管中印是其在亞洲最大的客戶)。新加坡本土企業因此獲得先發優勢,創達在港上市後在資本市場的助力下又進一步鞏固並擴大了這一優勢,並構築了深厚的護城河。

眾所周知,2015 年中國政府將加大力度推進高端設備制造業升級換代,國內中高端機床的需求正日益龐大。而在資本市場,本輪工業4.0的概念,實際上起源於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訪德期間中德兩國共同發表《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所謂“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規劃,就是借鑒了德國工業4.0計劃。
我們認為,由於具備了以德瑪吉(DMG)為首的德國高端制造業的“技術基因”,創達在本輪工業4.0浪潮中已經不動聲色地同時掌握了技術和訂單兩大先發優勢。創達管理層清楚地表示創達會進一步擴大銀行貿易融資,加速進軍中國等新興市場,我們也有充分理由相信公司的高增長將持續下去。

第三,高額應收和應付賬款背後的邏輯:

a. 從應收看,由於創達的客戶基本全部是歐美日外資大型企業,總數量超過 100 家以上。因此雖然財務上貿易應收款項高達8.58 億,但是這些外資公司都是世界一流機械設備制造商,信用記錄良好,而且無重大信貸集中風險,未來進行撥備的概率低。

其中占收入前五大的客戶合作時間均超過3年以上,第一大客戶更是鼎鼎有名的世界第一大高端精密數控機床生產企業號稱德國機械帝的德瑪吉(簡稱DMG),幾乎不可能有信貸風險。在多年的 OSS(one-stopsolution)合作以後,憑借著 DMG 的行業地位,創達成功打入亞洲新興市場和歐洲發達國家,並鎖定其精密工程市場的高端分部,甚至成為DMG 在東南亞市場的“禦用”分包商。

除此之外,雖然公司收入大增70%至 16.5 億,但應收賬款不增反減,應收賬款天數從 13 年的 273 天進一步下降到 243 天,反映公司回款效率提高。另外可以觀察出來,上市的三年財報顯示,公司應付賬款的增加是遠遠低於其收入的增速的,其中2014年年底的應收賬款比2013年還略有減少。基於其2012和2013年財報分析,公司帳期在十二個月以上的應收賬款分別為港幣11,890,000和16,231,000,占總應收帳款的比例微乎其微(分別為2.24%和1.9%)。而且幾乎沒有撥備。2014年報出來後我們再做跟蹤分析報道。

b. 公司在14年“非流動資產”中忽然新增1.2億“其他應收款”。雖然沒有添加附註,但是根據公司於14年8月29日公告,公司出售了其全資擁有的一個生產水泥設備的附屬企業FNW給一個獨立第三方(該交易在2014年年底已經完成)。其中2.4億港幣的出售款項要分8個季度(每期3000萬港幣)回收。我們可以推算,這新增的1.2億其它應收款應該是2016年要收回的出售該附屬企業所得,無撇賬風險。

c. 公司在流動資產(一年內到期)項下有一欄叫做其他應收帳款(2014年為569,073,000;2013年為295,457,000)。翻查以往年報顯示,中間有一部分為應收關聯企業款項,其余大部分其實應該歸類於預先支付給供應商的設備定金和工程按金(屬於和公司業務息息相關顯示公司訂單數量多寡的預付款)。舉例來說,2013年年報附註21條披露,295,457,000其他應收款中,有105,852,000是應收關聯人士款項,其余大約150,000,000是預付款,剩下的3千多萬其他應收款應該是稅費還有雜項應收帳款,金額很小。據我們翻查公司上市文件,該105,852,000應該是和水泥生產線的業務相關。根據2014年的披露,公司已經將整個水泥生產線的業務和其相應的應收款全部賣給了一個第三方買家。所以2014年報應該已經沒有這個應收款項了。讓我們來嘗試揭示一下2014年其他應收款的組成。2014年其他應收帳款應該包括140,000,000處置水泥生產線的2015年應收款(包括一期20,000,000的簽約完成應收款和四期每季度30,000,000的應收款),其余的大約430,000,000應該是和公司業務相關的項目定金和預付設備款。可以看到這部分相對於2013年的150,000,000有大幅的上升,預示著公司在2014年底在手的訂單數量對比2013年有驚人的大幅提升。據我們了解,公司的業務模式是客戶(一般都是高端制造業客戶)先向創達下訂單並支付少量定金,然後創達再向其協同廠商訂購設備。中間創達大概要預付給協同廠商一個20%到40%合同總額的款項。這些預付款全部進入了其他應收帳款。所以預付款的大幅增加表明公司手上的訂單數量相比2014年初有大幅增加。

d. 市場很多投資者質疑公司現金流緊張的問題。我們認為這個問題從仔細閱讀公司的現金流表可以得出答案。在撰稿之日,公司尚未公布2014年完整的年報。所以我們只是根據他的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推斷出其現金流的數目。根據公司2012和2013年的安永的審計報告,公司營運資金變動前來自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為156,464,000和160,764,000。這個數字是公司在沒做當期流動資金(當期應收和應付的絕對變化值)調整前從生意中賺取的現金流數目。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我們推算出公司2014年的數字應在2億以上。也就是說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是非常健康的。多余的現金流主要被投入到了用於再生產的流動資金當中(投資活動消耗的現金流非常少)如果公司現在決定終止業務,那麽公司可以拿回超過8億現金(流動資產減去流動負債)。可見公司產生現金流的強勁能力。相比之下A 股機床行業盈利能力最強的上市公司亞威股份 (002559)2014 年凈利潤僅人民幣8500 萬,經營現金流進僅人民幣160萬。

e. 在創達的主要債務中,銀行貸款僅 440 萬,可以忽略不計(過去三年都是幾乎沒有任何銀行貸款)。主要組成是應付賬款,其中應付票據4.8 億占了87%是大頭。票據屬於銀行貿易融資業務,創達之所以利用票據而不使用銀行貸款,相信主要是出於財務成本的考慮,即票據利率低於銀行貸款利息。(請把三年負債表也放在這里)
從融資成本中可見即使算上貸款利息公司的票據利率也不高於 3.5%,非常劃算。這反應了:一,公司善於進行成本控制(包括收入大增但行政和銷售開支增加有限),財務狀況極佳;二,銀行願意提供票據融資的安排說明對於創達的合同質量和回款能力十分有信心;三,公司未來業務的發展規模將一定程度上和從銀行獲批的票據額度掛鉤。公司應付票據從 13 年的 2.96 億大增 63%至 4.81億,增幅和收入增速相仿,從側面證明了這一特征。

我們認為,鑒於創達處於工程服務行業的高端分部以及背靠世界一流自動化生產商,從多途徑獲取銀行信貸不算難事,甚至不排除和產業基金在國內合作開發項目。如果這一推測屬實,將創造國內工業4.0行業領先的業務合作模式,將在利潤分配、技術引進和財務呈現等多方面實現全面創新突破,資本市場估值將發生質的躍進。
第四,輕資產對未來盈利能力的保障:

從上述公司連續三年的資產負債表可見:雖然創達收入已經達到16.5 億人民幣,凈利潤 1.6 億,但是凈資產 9.6億,總資產16.8 億,ROA 為9.5%,ROE更是高達 16.7%,銀行貸款僅400 多萬,處於凈現金狀態。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十分理想,沒有商譽,折舊,計提,或高額固定資產(排除出售水泥廠的1億2千萬應收帳款外,公司只有5千萬港幣左右的固定資產)。保證了公司不會像其它單純靠並購和重資產註入而增長的企業,在經濟下行周期面臨資產負債表衰退帶來的減值風險。

對比國內機床和數控設備行業。在 2014 年盈利能力最好的是亞威股份(002559), ROA 僅為 4.8%, ROE 為6.76% (收入 8.9 億人民幣,凈利潤 8500 萬,同比增長3.48%)。這一數據說明創達屬於一家典型的輕資產公司,因此在產品升級上往往能走在本土企業的前頭,在未來新興市場尤其是國內的發展這一優勢會是競爭力的有力保證。
同時我們註意到公司 14 年毛利率 18%,低於國內主要數控機床生產廠家的20%以上的毛利率。其原因是公司收入規模迅速擴張和單個訂單金額規模的提升,產品價格理論上會合理回落。另外,公司除了直接負責最核心的技術設計等環節,還有大量其它生產環節外判予分包商,分包商得以分享部分利潤。綜合而言,得益於公司產品布局合理,定位於精密工程的高端部分,自有品牌和第三方品牌交叉銷售,毛利率 18%在制造業內仍然屬於合理範圍。
更重要的是,隨著中國業務占比擴大,創達正在完成向高端工業綜合服務商(包括服務,技術和品牌三駕馬車並行)轉型的戰略舉措,以及輕資產下出色的成本控制能力,因此可以看到創達11%的凈利潤率絲毫不遜色於國外原廠廠家和國內本土廠家。這也再次印證了我們的第一個觀點,對公司業務模式和產品技術的肯定。 我們會在以後的系列文章中進一步分析公司的轉型和戰略。

2.  未來業績預測
創達自上市以來,過去三年收入和利潤分別維持了46.2%和52.25%的複合增長率。今年核心利潤更是增長 57%,連續兩年年報發出盈喜,即使在所有香港上市的“港A股”工業股中也屬罕見。

考慮到亞洲新興市場在寬松貨幣政策下制造業發展空間仍然廣闊,尤其是中國市場在“中國制造 2025”政策下加快實現制造業升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及高新技術機床和機器人,其政策方向與創達業務有高度一致性,我們保守預計 2015 年創達 的收入和利潤仍然可以維持 40%以上增速,凈利潤達到2.5 億港幣以上,EPS 達到0.42。

鑒於中國證監會出臺多項政策利多港股,我們預計港股中估值明顯落後的中小盤在二季度將獲得資金明顯流入,估值將直追A股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在複活節假期前,港股工業板塊已經全面攀升,中小盤工業4.0概念平均預測PE已經達到13倍以上。

創達在經過了近期的一輪漲幅後,現價市值還是只有港幣17.5億(按照2015年4月2日的收市價計算),2014 PE為9.6倍,2015年預測PE僅6.8倍,PEG為0.16,在所有中小盤工業板塊中估值最低(沒有之一)。但是她卻是在工業4.0概念中技術走在最前沿、業績增長速度最快的“港A股”。毫無疑問,現價為投資者提供了難以想象的安全邊際。

我們給予15年15倍預測PE,即合理目標價HKD6.3對這一估值我們采取了最保守的盈利增長預測(40%),對比A股同業估值(15年50倍)做70%折讓,以及僅0.375倍PEG。作為國內頂尖的自動化生產系統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我們確信,在國內和香港市場估值逐漸對接的情況下,市場將快速對創達的股價實現價值回歸。最後實際價格只會比這更高,因為整個香港都未有能與之媲美的標的!

3.  潛在催化劑
a. 公司在2015 可能獲得大額銀行或產業基金融資,加速拓展中國高端制造業市場,中國區業務收入可能再次實現超高速發展;

b. 2014 年創達已經剝離了其附屬的水泥生產線生產商FNW,在獲得 2.6億現金流入之余2015 年將再無一次性虧損項目,而且如果這2.6億全部用於現有業務的話,假設按照每項新增訂單創達需要預付40%的合同款和11%凈利潤率來計算的話,可以陸續為集團增加7150萬凈利潤;

c. 創達在 14 年售後業務分部大幅降低72.8%至2400 萬,公司解釋為集中精力發展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 預計精密工程開展後期同樣會刺激售後服務增加,2015 年公司售後可能重新恢複增長,進一步刺激總收入增速。

d. 在策略及展望中,公司承認在馬來西亞設立生產基地,低調進軍新能源行業。現在無法從財務數據追查具體進度,但一旦產生規模效應,創達在收入和產品定位上都可能發生升華。

e. 2015年中報很有可能再次發布盈喜,增速創歷史新高。我們有信心做出這樣的判斷是基於公司2014年底有4億多的預付款(相比之下2013年底只有1億5左右的預付款),顯示公司的訂單數量可能處於歷史新高。

f. 在公司還有大幅提升資本結構中銀行融資比例和經營性現金流充足的前提下,公司公開向市場募資的概率很小,除非是出於戰略考量。所以EPS被稀釋的風險很小。

以上是我們對創達科技的跟蹤系列分析之一。我們會根據情況及時提供後續的分析文章和大家分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849

港A股概念升溫 CW GROUP(1322)可留意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086

港A股概念升溫  CW GROUP(1322)可留意
作者:岑智勇

自從中國證監會於3月底公布,容許公募基金投資港股通股份;以及中國保監容許保險資金投資在包括香港創業板在內的股份後,為香港股市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港股成交金額,由之前每日大約1000億元,突然暴增至2000億以上水平;其次是資金質量也出現變化,在50大成交榜中,除了出現大藍籌和ETF的蹤影外,二、三線的中資股也變成了常客。

由於新政策容許公募基金及保險資金投資港股,意味著內地的機構投資者將會投資港股。因此,自從上述政策出臺後,旋即在內地投資界掀起話題,甚至出現了“港A股”的概念。此概念是由內地港股研究平臺格隆匯所提出,要乎合“港A股”,需要乎合以下條件:1)有故事性,有概念;2、在A股有能作比較之標的;3)流通盤適中; 4) 滬港通標的,或大概率會成為深港通標的; 5) 有業績則最好,沒業績也無傷大雅;6) 非老千股。及後,該平臺推出“港A股40指數”,以40只分布在資訊技術、醫療保健,工業,公用事業、消費和金融行業的企業,以追蹤及反映有關概念和板塊之表現。

港A股選股名單

筆者認為,“港A股”概念的出現,有助香港及海外投資了解內地投資者的偏好,並了解她們的選股邏輯,為日後發掘更多投資機會作好準備。“港A股40指數”的名單包括安捷利實業(1639)、中國電子(0085)、中國軟件國際(0354)、天下圖控股(0402)、中國民航信息網絡(0696)、網龍(0777)、高陽科技(0818)、中國擎天軟件(1297)、上海複旦(1385)、天鴿互動(1980)、金山軟件(3888)、ICG(8002)、酷派集團(2369)、中國動物保健品(0940)、BBI生命科學(1035)、阿里健康(0241)、華熙生物科技(0963)、合生元(1112)、國美電器(0493)、阿里影業(1060)、華彩控股(1371)、智美集團(1661)、銀泰商業(1833)、時富金融服務(0510)、華南城(1668)、彩生活(1778)、中國信貸(8207)、複星國際(0656)、京能清潔能源(0579)、中廣核電力(1816)、康達環保(6136)、中國中鐵(0390)、神州租車(0699)、CW GROUP(1322)、綠色動力環保(1330)、中國南車(1766)、中航科工(2357)、上海電氣(2727)、廈門港務(3378)及中集安瑞科(3899)。

在上述股份名單中,不難發現內地投資者對科技及政策股的鐘愛。可是,股份的質素就有點良莠不齊,個別在最新年度更錄得虧損,屬於炒作概念的一類。若以股東回報率(ROE)去衡量,上述股份共有7間公司的ROE高於20%,分別是上海複旦、IGC、華熙生物科技、合生元、智美集團、彩生活及CW GROUP,她們的ROE分別為 24.1%、39.3%、24.6%、30.1%、24.2%、23.1%及22.6%,都是質素不錯的股份。可是,高ROE的代價就是估值偏高,除了CW GROUP外,其余股份的市賬率(PB)都在5.9倍之上,其中彩生活的PB更高達8.2倍,絕不便宜。

以ROE及PB選股

從值搏角度去看,以PB為2.6倍,行業較冷門的CW GROUP較值得留意。該公司主要從事提供精密工程解決方案、機床制造及分銷,以及水泥生產設備及組件制造及分銷業務,並具有工業4.0概念。要是其股價能守在4元以上,料有機會出現反彈,值得留意一下。

(作者供職於匯業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496

CW Group (1322)再跟進:借力工業4.0的東風厚積薄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4

CW Group (1322)再跟進:借力工業4.0的東風厚積薄發
作者:三亞愚夫

自從格隆大佬透露“解放軍”即將跨過香江,號召大家旗幟鮮明地做多港A股之後,港股市場經歷了一個脈沖式的躍進,上了一個臺階。在格隆匯公布的港A100指數公司中,格隆號召大家相出能漲10倍的優秀公司來,於是有了不少的文章。敝人每期必讀,收獲良多。為了不辜負這個偉大的時代,我也就鬥膽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體會。

敝人在工業公司服務近30年,卻自稱經濟學家(可以拍磚哈)。這主要因為我真不懂技術的深處,但是但是,我喜歡給技術和技術公司相面,手藝不太精哈。

中國目前在工業領域能和五百強真正交手的實在不多,這就是中國推行工業4.0的核心所在。一路一帶最終如果沒有工業4.0的成功作為基礎,恐怕要打大折扣。而制造業是工業的基礎。那麽這個基礎今天誰能打好呢?或者說,誰能夠為中國工業4.0和制造業2025做出特別貢獻呢?

格隆匯港A股100中還真有這麽一家。遺憾的是,她已經被格隆匯杜鏞大俠相中並推薦給大家了。可我發現,她好像也沒有受到什麽特別的恩寵,所以我就覺得有必要再畫蛇添足一番。

她,就是剛公布2014年報的創達,CW Group Holding(下文簡稱CW)。這家具備工業4.0概念的企業自2012年上市以來一直比較低調,但其業務增長潛力卻愈發令人不容小覷, 讓我很想為她看相。

截止 2014 年12 月底,CW的收入由2013年的 9.76億漲至 16.55億,增幅達69.5%;毛利由1.92億升至2.98億,增幅達55%;凈利潤由1.3億增至1.82億,增幅達39.7%。靚不靚?

從CW的收入增長來看,主要貢獻來自於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兩大業務單元,占據總收入的95%。

那麽這兩項業務在工業4.0概念中的意義到底是什麽?為什麽形成了CW高不可攀的業務壁壘?

首先,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工業4.0的特點。

關於這個來自德國的熱詞,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簡稱。關於它的概念流傳著很多說法與認知,但基本上大家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在工業4.0之前,制造業生產有著高度標準化和縱向整合的特點,雖然具備規模效益,但牽一發而動全身,想要及時應對市場變化、作出快速調整和改變卻很難。盡管工業3.0的信息化革命提高了自動化生產的效率,使“智能”可以替代勞力,甚至一部分“腦力”,但終歸是人與機器的對話,而無法達到機器與機器對話的境界。

而工業4.0的主要特色,就是要搭建更加智能的生產設備,並開發相應地管理系統來實現大量的信息處理和分析,並及時反饋到生產流程中,打通所有生產環節的數據壁壘,形成一套網絡世界與物理世界的交互系統(Cyber Physical System)。這就是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展(Hannover Messe)上所提出的工業4.0概念的核心。

所以在工業4.0的環境下,工廠可以更輕易實現產品的高度定制化和快速組合,不僅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還能及時對市場和供求做出反應,在數量和品類方面進行調整和改動,提高銷量,降低庫存,減少資源浪費。

甚至在更理想的狀態下,當供應鏈上更多環節加入數字化管理洪流,機器所產生出的海量工業數據不僅能夠造就智能工廠,還能在全產業甚至全社會範圍內進行最優配置。

而CW正是在這個工業4.0的浪潮中扮演著先鋒者的角色。

大家知道,這家總部位於新加坡的公司主要的業務增長來自精密工程解決方案和銷售電腦數控加工中心。前者主要為客戶度身打造一站式解決方案,設計自動化生產線組合,並設立、調試和維護高端機床;後者為生產和銷售CW自有品牌或第三方品牌的電腦數控加工中心。這兩項業務都是工業4.0環境下的智能工廠所必不可缺的環節。

CW的技術和業務門檻很高,不容易被抄襲複制。而隨著工業4.0帶來的產業結構調整,相關需求卻源源不絕,所以該集團業務可謂蒸蒸日上。目前,CW擁有逾200家客戶,分布在航天、航海、石油、汽車、太陽能等多個行業。客戶遍及東南亞、中國大陸、香港地區和歐洲。

盡管CW上市以來作風低調,但其實在國際市場已經有些名頭,其客戶中不乏世界頂尖生產商,包括惠普、豐田、本田、波音、聯合科技(UTC)旗下的航天設備企業漢勝工業設備(Hamilton Sunstrand)、飛機引擎及國防設備生產商勞斯萊斯(Rolls-Royce)及制造業巨擘霍尼韋爾(Honeywell)等,甚至還有被稱為德國機械之王的德瑪吉(DMG,世界最大高端精密機械制造商)

以勞斯萊斯為例,CW承建了該公司新加坡汽車發動機四條生產線中三條的一站式工程服務,從生產流程的布局、數控機床的設計、軟件編程,到機械手和工業機器人的部署及物料采購,均有涉及。換句話說,假設勞斯萊斯想生產一款飛機引擎,CW便有能力以效率最高的方式,從全世界各地搜尋最合適的部件,幫勞斯萊斯組成最智能的生產線,並協助對其設備進行監測、管理和維護。做個比喻,CW就好像一家室內智能設計的公司,業務主提出要求,無論是要空間全聲控、還是室內恒溫節能等等,CW都能根據要求提供整體設計和解決方案,並制造或從各處搜羅來各式各樣符合需求的智能化設備及其配套裝置,入戶進行安裝和調試,並提供售後維護。

當然,這樣的解決方案不是只有CW一家可以做。那麽作為相面人士,在無法深刻理解該行業具體術語和指標的情況下,我們怎麽知道CW的門檻高呢?

CW能形成技術壁壘首先要感謝新加坡在重工業方面的早期投入,歐美向亞洲轉移高端制造業的時候,紛紛將技術敏感的亞洲基地設立在新加坡,無疑對其本土技術發展和對產業的熟悉度都產生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遠遠領先於中國相關產業的龍頭企業。

而CW的技術能力從其客戶資源上也可見一斑。首先,這些客戶是世界頂尖生產商,對合作方的資質認證相當嚴苛,沒有兩把刷子不可能接的下來這麽多高端客戶的業務;再有,CW客戶的產品動輒用於航天科技、深海與陸地探油或是國防設備等方面,因此對產品質量要求極高,對零部件誤差的容忍度也低至小數點後四位,不是一般企業可以進入。而對於CW來說,一旦贏取了這些客戶的信任,在維系老客戶和繼續開疆擴土上面,面對的外來競爭都相對較低。

而事實上,我們從CW這幾年的業務發展版圖上可以看到這個趨勢。2013年,CW的主要客戶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和印度,東南亞地區的業務收入占了公司總收入的約83%。

但在2014年的年報中,公司在歐洲的業務額從2013年的166萬港元上升到2014年的1882萬港元,增長了10倍不止。目前,CW已與DMPG集團取得了深層次的合作,並於 2014 年 4 月在瑞士組建了一個專業團隊。公司預計在2015年將正式啟動與DMPG的合作項目,該項目的價值在2016年有望到達1-3億歐元。據悉,CW也在力爭於美國新能源市場取得突破。

當然,去年CW業務增長最快的地區還是中國。該公司在中國區的收入由2013年的3700萬港元暴漲至2014年的3.2億港元,增長近9倍。目前CW在中國區的業務額已經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9.2%,緊隨泰國和印度成為業務大戶。

CW此前就已經表示,鑒於中國在石油、天然氣、汽車和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快速增長,他們會進一步將其業務重心移至中國,加速在這個新興市場的持續增長。

這個策略顯然符合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方向,CW在中國市場恐要一路借著東風更加厚積薄發。

前不久,由四部委聯合起草的《中國制造2025規劃》已上報國務院。4月28日,在一季度工業通信業發展情況發布會上,工信部發言人、總工程師王黎明表示,將爭取盡快發布“中國制造2025”。《規劃》提出了9大任務、10大重點發展領域和5項重點工程。其中,10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生物醫藥等,5項重點工程則包括此前被外界寄予厚望的智能制造。同時,工信部還特意提到要結合“互聯網+”的信息化運用。

另從工信部獲悉,智能制造推進工作將率先在智能工廠流程制造、離散制造、以個性化定制和電子商務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業態和模式、智能裝備和產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務6大領域展開試點。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推進,智能制造有望成為未來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路徑之一。

上述消息對CW來說無疑又是一條重大喜訊。

中國正在積極進行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加大力度推進高端設備制造業的升級換代,對高端數控機床的需求日益增大。但在技術方面,國內企業卻與歐美先進國家仍有很大距離。中國其實非常需要像CW這類為各領域高精密工業制造企業量身定制設備裝配及生產線的供應商。而對於與歐洲技術接軌緊密的CW來說,通過中間人的角色,將精密工程技術轉移,為中國客戶帶來國外先進的大型工業裝備,並負責設計、組裝、運營和維護,顯然能為CW集團帶來巨額收益。您說是不是啊?

目前,CW已經在國內積累了廣泛的客戶和官方資源,正在積極尋求與國內大型企業的合作。隨著國內政策對航空航天和能源產業的進一步扶持,相信相關領域的高端制造需求和生產動能將會進一步釋放,這無疑將造福為國內廠商提供定制化裝配生產線的CW集團。

另外杜大俠已提到,CW在2015年很可能獲得大額銀行或產業基金融資,這將有利於該集團在中國高端制造業市場的突進,其中國區業務有望在未來兩年實現井噴增長。

最後我要說,一個公司是否能夠成為一個偉大的公司,人就是老板當然重要,但也需要她正好在乘風破浪的做一件偉大的事情。曾經多少偉大的牛人在江郎才盡後仍然夢想當初的輝煌,那是令人欽佩但基本沒有希望的。許多牛人在已經紅海一片的市場里奮鬥,希望是相當的渺茫。

CW Group, 在一個成熟且已經爆發的市場上,挖了很深的護城河,成了藍海俱樂部的角兒。而且,新加坡總部,香港上市,全球市場,我相信她的治理結構,她將是大中華地區一個偉大的公司。看著香港市場隨處可見的市值一百億二百億的公司,怎麽看都沒有CW Group 的顏值,但CW居然連個零頭都不夠,實在說不過去。不過話說回來,這個現狀恐怕即將成為歷史。


重要聲明:
1)本文參考了格隆匯成員杜鏞大俠2015年4月7日發表在格隆匯的文章;也參考了“財經”雜誌記者王宇於2015年4月13日發表在該雜誌上的文章:工業4.0:數據驅動制造業。
2)個人相面看法,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錯謬之處,歡迎拍磚指正。
3)本人持有其股票。


格隆匯聲明:本文為格隆匯會員個人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關聯公司股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7

3000萬美元戰略投資IP Group 星河集團全球創業服務網絡又添新成員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6-09/1115573.html

北京時間2017年6月8日,英國著名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公司IP Group(LSE:IPO)在倫敦證券交易所發布公告稱,來自中國的星河集團斥資3000萬美元對公司進行戰略投資,今後雙方將在投資領域、中國和英國的技術轉讓等方面展開合作,預計支付及相應股權的結算交割將於8月18日前完成。

參與此輪對IP Group 戰略投資的共有四家機構,除星河集團外,還有新加坡著名投資機構淡馬錫、英國老牌投資公司M&G和澳洲電訊。

資料顯示,IP Group是英國一家將高等院校知識產權進行商業化的上市公司。IP Group通過向高校旗下公司提供種子資金,獲得該公司股權,同時提供知識產權商業化運營的專業服務,並最終以股權回報的形式獲得收益。由於IP Group的知識產權成果轉化業務跳脫了知識產權的交易價值,轉而變成投資價值,所以公司的盈利情況非常可觀。目前,IP Group與英國,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多所頂級高校展開密切合作。

IP Group的公告稱,本次募集資金用來支持與世界各地頂尖大學的合作,將具有轉化潛力的知識產權進行商業化。公司成立至今表現十分優異,實現內部收益率(IRR)約19%,創造超過2000個新工作崗位。

而投資方星河集團成立於2005年,是中國領先的智能產業互聯網平臺,擁有4大業務集群:一是全球創業成長服務集群,為企業提供從種子到Pre-IPO的創業投資和創業服務,致力於成為企業的超級產業投資人和聯合創始人;二是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集群,為政府及企業提供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服務;三是金融科技集群,通過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四是產業互聯網集群,線上線下融合,幫助傳統產業實現互聯網化和智能化。四大集群已形成一個既開放又協同發展的產業生態圈。

星河集團負責人表示,“對IP Group進行戰略投資是星河構建全球創業成長集群的一個重要舉措,通過此次合作,可以快速引進全球頂級高校涉及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前沿科技項目,並以聯合創業的方式幫助他們在中國成長壯大,將國際的前沿科技研究轉化為科技產品和應用,推進中國產業向互聯網化、智能化發展。”

據悉,除英國之外,星河已在美國、以色列等建立辦公室,其全球創業成長網絡已初具規模,通過提供基礎的創業服務、扮演聯合創始人與超級產業投資人,向創業者賦能,為全球創業者打造一個超級友好的創業平臺,幫助創業企業在更高的生態中成長和競爭。

星河的全球創業成長服務集群,為創業者提供聯合創業、產業服務、一站式服務等多項服務。

星河在全球把創業者的聯合創始人進行了機構化。在整合自身以及行業的創業經驗後,星河將整合的資源無縫植入到創業團隊中,通過向創業者提供戰略規劃、模式打磨、融資安排、資本事件等八大聯合創業服務,幫助創業公司正確地、高效地成型。

依托自身橫向的創業生態和縱向的資本、資源和技術積累,縱橫聯合,星河集團為創業項目提供投資、金融服務、大數據、人工智能、企業服務等生態資源及服務,儼然一個超級產業投資人。另外,星河也提供一站式基礎服務,通過旗下星河企服、星河空間、融快、商學院等成員企業以及與阿里雲、亞馬遜等知名第三方機構合作,還可為創業者提供融資、空間、研發、法務、人事等100多項創業服務。

資料顯示,2009年至今,星河以聯合創業的方式培育了200余家企業,遍布大數據、人工智能、金融科技、企業服務等20多個領域,控股A股天馬股份(002122.SZ)、步森股份(002569.SZ)、美股眾美聯(NASDAQ: JMU)三家上市公司。星河集團總市值超過1000億元,已為30萬創業者、100萬企業及4億個人用戶提供了服務。

因表現突出,星河與阿里、騰訊一道獲得投中2016最佳企業直投投資機構獎;在投資輪次方面,星河集團現已覆蓋種子輪到Pre-IPO。

除全球創業成長集群外,星河集團的金融科技集群、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集群和產業互聯網集群也取得豐碩成果:星河金服等企業深入金融科技創新,為小微企業和金融機構架起一座高效、智能化的橋梁。星河雲、星河一站式企業SAAS平臺、大數據平臺等,已在政府事務、交通、安防、零售等數十個領域展開應用。而在星河重點布局的十余個傳統領域中,每個都逐漸成長起數十家與互聯網緊密融合的公司。

行業人士認為,星河此次戰略投資IP Group,不僅在內提升國家綜合創新實力,又在“一帶一路”建設國際合作框架中,提供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動能,同時也實現集團自身發展上的突破。

英國首相特使、財政大臣哈蒙德表示,“英國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天然夥伴’”。作為一帶一路在歐洲的重要橋頭堡,中英加強知識產權領域合作,對深化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中英經貿科技文化交流發揮重要作用。(商業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873

熊市中的外資大哥——The Capital Group

在今年這個買方生不如死、賣方還不如死的市場里。到了這個點位,心情就是ICU跟百米沖刺的反複切換。像我這種股技不佳的,只有一個字慫,不敢參戰,只能翻翻披露易,擼擼必須參賽的選手們都是怎麽玩,幫助大家擴寬思路,順便也算吸取下經驗教訓。

 

今天先說第一家外資大哥The Capital Group。

 

Capital是1931年(大蕭條時期呦)在美國加州成立的,現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投資管理組織之一,AUM有1.7萬億美元。本文所涉數據來自於聯交所披露易的公開數據。

 

截止2018年10月22日,Capital持有超過5%以上的港股上市公司有23間,板塊主要集中於公用事業、消費、澳門及金屬采礦。Capital真正持股數量肯定比我統計出來的多,但披露易上只能查到超過5%的;話又說回來,既然能買成大股東,說明肯定是他們很確信的,所以一起來看:

 

投機倒把的HF一看這持倉:乖乖,里面有一半我在空著。。。

 

下面來細說,先從公用事業開始,熊市多買點公用事業,聽起來好像比較靠譜。這也是Capital持倉數和比例較多的板塊,其中又以燃氣股居多,分別為新奧能源、華潤燃氣及中國燃氣。

 

新奧能源


從Capital自身的披露可見,對新奧能源的投資2011年就有了,七年間占新奧能源發行股份的平均值約為12.29%。在2011至2013年,對新奧增持了9次,只減持了2次,股價也是在buy and hold中不斷向上。2014年及2015年的增減持比較平均,合計減持6次,增持6次。2016年至今,只在40塊錢以下減持過2次,其余5次全是增持。(白色為增持,綠色為減持)

 

即使今年港股熊市,他們不僅一股都沒賣,還增持3次。對著新奧的股價圖,Capital在這只票上長線走勢還是比較正確的。

 

華潤燃氣


這只票Capital從2014年開始就成了大股東,一年多的時間里加倉6次;但在2015年港股牛市垮掉的期間,減持4次,單看均價有點損失;2016年4月份後,重新再加倉,拿到了2017年9月減持2次;然後在2018年7月起加倉3次(和新奧加倉時期差不多)。

 

華潤燃氣的股價是這樣的,從長線倉位來看,算是買在左側。

 

中國燃氣


比上面兩只燃氣股晚一些的是中國燃氣。Capital作為大股東是2016年浮出水面的,撇除2017年11月14日這次減持,Capital從2016年4月15日起,對這只票增持了6次,持股比例達到了9.01%。

 

直到今年市場實在太差的時候,賣了兩次,從均價來看,這只票至少沒有虧。

 

中國燃氣的股價是這樣的。

 

粵海投資


熊市中,另一只浮出水面的倉位還有粵海投資。今年7月持股超過了5%。

 

股價如下。


 

如果說燃氣股還能體現外資機構大哥buy and hold的精神的話,那麽Capital持倉第二多的消費股,只能捂臉說LO也有一種精神叫做buy and hope。

 

新秀麗


Capital從2011年開始,就是新秀麗的粉絲。不過從披露易上的增減持來看,感覺Capital內部大概率有幾個PM在炒這只票;或者像他們這麽大的LO,因為AUM浮動的關系,會對一些倉位也進行調整。


2011年至2014年底,Capital在新秀麗的持倉反複在5%的披露水平線附近徘徊。


進入2015年,感覺看多的PM終於占據了上風,Capital共進行了6次增持,減持是2次,持股比例熬到了8.08%。 


2016年,貌似內部PM的觀點又一次出現分歧,全年增持7次,減持5次,增減持的價格區間大約都在22-24這個區間。

 

2017年內部終於消停一些了,減持只有兩次,其中年底那次賣的價格還挺好。增持是有4次,使得Capital在新秀麗上的持倉從2016年底的10.02%增加到了12.05%。

 

2018年比熊市更不幸的慘案發生了,新秀麗成為天雷轟轟成員之一,5月24日被沽空機構做空了。盡管不知道哪個PM在5月15號高位賣掉了一丟丟,但Capital在做空當日,持股仍然高達12.9%。在沽空報告出來後,他們第一時間就進入fight模式,增持了快1個點,並且此後又增持3次,持股量達到了17.17%。

 

讓你知道,大股東就是可以承包下整個魚塘!但是股價,短期走勢就不講了。


最後請欣賞Capital與新秀麗的七年之癢完整版。

 

周生生


被Capital買成大股東的另外一只消費股,還有周生生,他們2012年三季度就有了很多倉位的;2013年全年凈買入,加倉4次,占上市公司比例達到12.06%;2014年撇除一次小規模的減持外,全年加倉3次,成為周生生占比14%的大股東。

 

但是周生生的股價並沒有向上啊,連2015年港股那波牛市都沒咋炒起來。Capital也是沒辦法,開始了漫長的出貨行動:除了2015年3月和2017年7月份加了一點點外,2015年至今減持8次,持股比例降到了8.94%。

 

走到現在股價也不是很好,這只票絕對是高位站崗了。不過跟下面兩只消費的票比起來,上面這兩只都不算啥。

 

利豐


當我在Capital現時的持倉中發現竟然還有利豐的時候,簡直驚呆了。本來以為這算不算是外資LO可能多少都會存在的Legacy issue,但是翻看了他們的披露記錄,感覺心情很複雜。

 

Capital確實很早的時候就是利豐的大股東,披露易上能查到最遠的開始,2003年,他們就拿了利豐12%,整個利豐的倉位在2014年末達到最高的13.03%,均價在13塊樓下。

 

就像很多人說的,會賣的才是師傅。Capital從2005年開始,就對利豐不斷的進行減持:2005年減持五次,持股比例降低到了9.95%,交易價格區間在12.278指18.016;2006年減持8次,持股比例降低到4.92%,無需披露的比例,交易價格區間在16.008至19.637。Capital絕對在利豐上賺了大錢。

 

不過利豐的故事,在2011年遭到了巨大的挑戰,利豐在5月27日甚至專門發了一份澄清公告,反駁UBS猿猴的唱空報告

 

股價也是一路向下。曾經在這只票上賺了大錢的大股東Capital等了一年半,在2012年9月份,重回利豐大股東之列,持股量達到7.61%,差不多18個月的時間里,他們增持了6次,持股量達到了11.04%,差不多重回十年前的高峰期持股量。

 

但是,利豐的股價並沒有起來,這次殺回來他們的買入均價區間在10.492之13.277;可扛了一年半的股價,卻是越走越低,於是Capital在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7日,進行了五次大規模的減持,持股比例從11.04%降低到6.94%。

 

八過沒想到,Capital的PM不知道是不是被降了頭,2015年7月後半年時間里,竟然又增持了3次,持股比例又上升到了9.03%。反正6塊左右增持,2016年至今,賣出去的價格沒超過4塊錢。

 

現在利豐股價只有1.53,Capital手上還有快8個點,感覺很發愁。

 

利標品牌


逃不過利豐的坑,Capital顯然也是逃不掉買一送一的利標品牌。利標品牌於2014年7月9日,在香港被利豐以介紹形式上市,只要當時有利豐的股票,就會送一股利標品牌的股票。

 

利標上市首日就撲街,收盤下跌13.88%,收報1.8港元。Fool me once, shame on u ; fool me twice, shame on me。


作為外資大佬,Capital怎麽可能不懂這意思呢。利標品牌上市沒幾天,就減持了1個點。但是好像賣的還是不夠快,截止2015年末時,Capital還持有立標品牌近10個點,盡管此後三年,每年差不多都減持1%個點,但減持速度明顯趕不上股票陰跌的速度啊。

 

看完Capital這慘不忍睹的消費股走勢,再來澳門看一看他們的手氣會不會好一點。

 

銀河娛樂


從銀河娛樂拿籌碼進場的時間看,Capital是買在左側低位的,在2018年之前基本都還算是低買高賣。今年下半年,他們加倉四次,我只能猜是不是因為回調了所以他們覺得可以買?

 

新濠國際


Capital在2013年趁著股價回調時候三次加倉至7.01%,在2014年高位時候減持兩次(跑的還是不夠快啊),扛到2015年四季度在底部區間把剩下倉位減持至5%以下。

 

然後2018年7月份他們又殺回來了(跟增持銀娛的時間差不多),共增持3次,現時持股比例6.01%。

 

永利澳門


永利澳門是WYNN旗下的,因為WYNN 2002年就在美股上市了,Capital又是美國公司,看永利澳門的披露時候,我看著都感覺他們炒永利更加順手。2012年三季度至2013年末這一波是踩準點了,看買賣均價就知道啥叫低買高賣踐行價值投資了。

 

但事情在2015年好像又產生了變化。那年澳門還沒好啊,他們從3月份加倉四次至8.03%,結果港股牛市開始崩盤,又減倉四次,應該虧了不少錢。

 

然後2016年4月8日至今,感覺他們是不是又有幾個PM盯上同一只票了,總幹這種高買低賣的事,持股量在5%附近徘徊。


到了今年8月底,他們趁著回調又增持超過了5%,攤手。


 

看澳門還是要看一些宏觀啦,但從Capital近幾年的表現來看,感覺並不是很準。所以很難想像他們在宏觀related的股票上會有什麽樣的表現。

 

中國鋁業


這票就算是今年1月份開始的,1月到三月底,大舉加倉5次,持股比例達到11.06%,均價幾乎都是5塊以上。

 

然而,挺了半年,發現不太對,光是8月就減持了4次,10月16號又減了一次,持股比例降到了6.98%,賣的均價沒一個超過3塊5的。


中國宏橋


也是2018年1月份買入的,扛到9月末賣了一點,慘。

 

洛陽鉬業

也是今年1月份買入的,不知道這個PM在當時產生了什麽樣的thesis,大概5.8建倉,扛到八月份,3塊6賣,你們誰要。

 

瑞聲科技


這只票啊,有著跟利豐差不多的經歷。Capital早在2012年就是大股東,密密建倉直至2014年7月,共加倉12次,均價低的有30塊,高的也才51塊,不得不說作為LO還是有長線眼光的,直接拿了快20個點。

 

而從2014年11月到2016年9月末,這近兩年的時間里,除了15年牛垮了的時候稍微買了點,Capital這兩年的時間里,基本就在做減持,減持價格也很好,低的41,高的86。持股比例降到了7.96%,應該是賺了不少錢的。

 

而2016年11月末至2017年末,這一年時間里,瑞聲遭遇了2次不同沽空機構的不同沽空。Capital在5月12日第一次沽空後,賣了一點點;在6月6日第二次沽空後,加倉兩次。跟新秀麗一樣,大股東在這個時候,就是要fight!最終成功於9月份後高位賣掉近2個點。

 

寫到這里,可以看到Capital在瑞聲的投資,無論順境逆境,都還是賺了不少錢的。但明顯2018年並不是2018的幸運年,股價跌的慘不忍睹。盡管Capital從6月末開始7次增持,持股比例從12%上升至18.01%,但瑞聲這股價從100塊買到了76塊,還是撐不起來,氣的不知道哪個PM在10月10號率先剁手,減持了一點點。

 

不過沒關系,Capital是長線投資者,短期那都不是事兒!

 

金蝶國際


2012年開始成為了大股東,2013年開始減持,當年這一波肯定賺了錢。在2018年港股這個熊市中,Capital於8月份沖入金蝶,加倉5次,現時持股9.2%,看著不像短期要撤退的樣子。

 

香港寬頻


看這只票的時候覺得很牛逼。你看Capital是2015年3月進去的,7月份港股牛垮了的時候,他們的股價也沒跌多少,等到2016年4月減持的時候,還有的賺。

 

因此看到Capital從2016年9月份至今,共增持7次,現時持股比例達到10.04%,即使今年的熊市,今年股價表現真是給力。

 

中國鐵塔


今年的IPO,我了解不多,只能說看著操作,maybe又是幾個PM拿了的?

 

PICC


這是今年3月份成為大股東的票,建倉價格在13塊樓上,一個月後就被賣了一波,持股量一度不到5%。

 

但是7月末,又被8、9塊錢買回來了。嗯,人家大fund,PM辣麽多,觀點不同不足為奇。

 

中國農行


Capital在2012年9月份共持有12.04%的股份,在接下來的兩年時間里,一共用了11次,才減持至5%以下的持股。今年3月份,Capital又重新回到了農行大股東的隊列中!

 

中國航信


這只票還算長臉啦,2017年初建倉的,今年還加倉三次,直到8月份才開始減持一點。


看到這里,小夥伴表示Capital挑股票的一些思路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比如中航信和PICC,這倆都是比較容易出長期複合增長率的品種,行業結構相對穩定,雖然短期爆發不現實,但五年靜悄悄給你翻一倍不是不可能,現在估值低,趕緊去研究下。

 

複星醫藥


這票從2014年末,就幾乎屬於加倉、加倉、加倉的狀態,直至2016年9月底,持股比例高峰期達到13.04%。隨後就幾乎開始了減倉、減倉、減倉的狀態,現時Capital持股比例為7.01%。

 

領展


今年1月末建倉近7個點,中間見了一丟丟又加了一丟丟,現在持股6.04%,熊市中配點收租股,還是可以的。

 


以上為Capital今年持股超過5%的公司,而今年持股量低於5%的港股企業有6家,公司主要集中於消費及李嘉誠。


 

長實


2016年初,舉牌三次成為大股東之一,兩年時間里,基本低買高賣賺錢走人。今年年初又買到超過5%,不過一個多月時間里就走了~~

 

電能實業


這麽多年都是高買低賣,我只能再把“可能不是一個PM在炒這只票”搬出來了。

 

藥明生物


一買一賣,簡單粗暴,賺錢了。

 

創科實業


炒了兩波,都很直接,賺了賺了。

 

九興控股


理由同電能。以及他們的消費猿猴或者PM對中國的消費市場,是不是有什麽誤解。

 

恒安國際


熊市時候,連姨媽巾也不靠譜啊,虧了點點。

 

好了,外資大哥第一擊完結。

 



文章已於修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8435

Golden Eagle International (Group) Ltd v Prosperity Investment Holdings Ltd -嘉進投資國際(310)

1 : GS(14)@2010-07-03 14:02:18

http://legalref.judiciary.gov.hk/lrs/common/ju/ju_frame.jsp?DIS=71707&currpage=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00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