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增長 為何拉不動GDP?
http://thehousenews.com/finance/%E4%BF%A1%E8%B2%B8%E5%A2%9E%E9%95%B7-%E7%82%BA%E4%BD%95%E6%8B%89%E4%B8%8D%E5%8B%95gdp/▶ 給市場更多的錢並不能幫助中國經濟有效增長
▶「實際信貸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程度比想像中要小」
近月來,市場對中國經濟的預期較為悲觀,位於北京的國家發改委密集召集了一批經濟學專家前往商討對策。「他們擔心的是,中國當前貨幣政策不緊,財政赤字也比去年多,為何市場仍不覺得這些政策有用? 」曾前往參與討論的花旗環球金融亞洲有限公司中國研究部主管沈明高表示。
統計數據顯示,給市場更多的錢並不能再幫助中國經濟有效增長。信貸對於中國經濟的拉動力已遠不如前。彭博社統計,目前中國信貸每增加1元人民幣(下同),僅可拉動GDP增長0.17元,而2012年同期數據為0.29元,2007年時為0.83元。
這一趨勢同樣反映出,社會融資規模增長與GDP增速不成正比。2013年上半年,中國內地社會融資規模總額為10.15萬億元,按年上升23.4%,但同期GDP增長為7.6%,按年出現下降。
「這反映出中國過剩產能逐漸被淘汰的過程,」法國巴黎銀行亞洲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興動表示。由於金融海嘯後,政府主導的一系列大型投資項目多半集中於鋼鐵、煤炭等基礎設施建設相關行業,銀行貸出的資金也多流向了這些行業。「如今這些企業生存艱難,只能通過借貸來維持現有生產,而這並不涉及新的產能擴張和生產恢復,因此也無法反映為GDP的增長,」陳興動表示。
根據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截至2012年底,中國煉鋼產能約9.76億噸,而2013年已開工項目達到510個,全部投產後,中國整體煉鋼能力將達到10.2億噸。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徐匡迪指出,截至到2015年,中國的粗鋼需求量約7.16億至7.5億噸,由此產生的過剩鋼鐵產能約3億噸。2013年4月,中信集團旗下子公司中信信託對於一隻未能支付利息與本金的鋼鐵相關信託貸款進行了債權拍賣,總金額達11.7億元。
隨著這一淘汰落後產能過程的持續,將出現大批的貸款無法被償還,引發大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這一趨勢今年已經開始逐漸顯現。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佈調查報告指出,2013年全年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同比增速或超5%,總額達5175億元,為2008年以來最高。
另一方面,美林(亞太)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經濟研究部主管陸挺表示,由於內地國有企業近來從銀行中以較低的息率借款,再高價轉借給中小企業賺取息差的貸款部份,也導致了全社會借貸總量的重複計算,使得融資規模總量虛高。
「國有企業在債券市場融資,低利率可能低至4%,之後再通過轉手委託、信託等方法,以8%至10%的利率把錢借出去,」陸挺解釋道。而據全國工商聯主席黃孟復的調查,浙江小額貸款平均利率約為20%,10%已經是能讓很多大型民企都感到「高興」的利率水平。
2013年上半年,中國社會融資規模總量為10.15萬億元,按年增長30.6%。陸挺表示,若不計國企重複借貸的部份,2013年上半年,中國信貸的實際增長速度應在17%左右,而2013年上半年中國名義GDP增長為10%,「因此實際信貸與經濟增長的不匹配程度比想像中要小。」
海通國際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認為,由於維持GDP增長率仍然是中國政府的首要目標,預計2013年全年,中國的廣義貨幣(M2)增長仍然將穩定在14%以上,否則無法支持全年7.5%的GDP增長目標。「不排除2013年下半年政府可能下調存款準備金率,釋放部份流動性。」
【總之】信貸增長無法拉動GDP,主要由於淘汰過剩產能和社會融資規模總量重複計算導致,實際情況並不如統計數字那樣糟糕。
GDP廠家 蔡東豪 Tony Tsoi
|
|
「產能過剩」是一個商業現象,何時何地也可能出現,這個問題不多人談論,因為性質不複雜,解決方法簡單,但全世界只有一個國家,產能過剩成為國家級災難性問題,就是中國。習近平上任後,多次公開談論產能過剩引發的一連串嚴重問題,三中全會也鎖定解決產能過剩為重要經濟任務。一個正常商業現象,竟須勞煩國家領導人操心,也只有在中國。 產能過剩是一個供求問題,出現這情況,可能是供應增加或需求減少,屬於正常情況,這狀態不會持久,因為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供求自然會調整,假以時日,會回復正常。正常商業現象內藏自我調節機制,商人為了自身利益,會作出理性決定。某程度產能過剩是正常狀態,需求不是長期不變,牽涉季節性和突發事件,在大部分時間,供應應該大過需求。再者,增加供應需要時間,例如訂購物料,甚至增建廠房。我們不會聽到奧巴馬煩惱產能過剩,因為美國跟中國不同,美國經濟模式屬於理性,只有一種經濟模式把產能過剩變為國家級災難性問題,是計劃經濟。產能過剩一直在中國存在,這問題提升至災難性層次,是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中國政府動用四萬億人民幣救市,這筆錢除了落入貪官口袋,其他主要用在增加本身已過剩的產能。假如需求同時增加,供應增加不是問題,但過去幾年,全球經濟低迷,連中國也放慢腳步,供求兩邊同時受壓。產能過剩是中國一直解決不了的問題,官員必定歸咎於一個虛無的概念:「體制」。所有有關中國的問題,彷彿都是源於體制,究竟什麼是體制?我相信答案是大雜燴,包括中央以GDP掛帥、計劃經濟黑手無處不在、地方政府保護主義橫行、地方官員思維短視等。這些問題單獨看,殺傷力似不大,但加起來,就成為習近平不能不重視的難題。 中國過去三十年經濟奇跡,全球敬仰,但埋藏了許多深層次問題。以GDP掛帥無疑代表一個清晰無誤目標,讓全民參與經濟革命,但同時產生大量矛盾。由領導層至地方官員,表現指標是投資額和增長率,而不是盈利和生產力,這場經濟革命的重心,從開始便走錯方向。最高的大廈,產能最大的工廠,中國旨在做大做強。大和強或可在短期內反映在GDP數字上,但在GDP數字下面,是大堆遲早需要處理的手尾。我在想,假如我作為企管人的表現指標,是營業額有多大,不須理會盈利,而且資金源源不絕,由我管理的工廠,會變成什麼模樣?其實很簡單,這間我管理的工廠就是中國鋼鐵、水泥、鋁業、太陽能、LED燈產品等的寫照。由國企到民企,過去幾年不停增加產能,製成品價格下跌,塞在倉庫賣不出去,工廠錄得虧損,這些問題不在我考慮之列,重點是銀行不停提供資金,填補資金缺口。這是二十一世紀中國式計劃經濟模式,由政府、銀行和企業建成鐵三角,扭曲正常經濟運作,令自我調節系統失靈,任由產能過剩惡化。中國各級政府領導層不可能不知道,這樣做只是將問題延遲,或者他們認為只要GDP不停上升,可解決很多問題,又或者他們只關心自己任期內的政績,任期完結後爆發的問題,是其他人的責任。有些人認為產能過剩不是嚴重問題,因為只出現於某幾個行業,如鋼鐵的重工業,或太陽能的新興行業,只要政府着力清理這幾個行業,便能解決問題。我相信這是自欺欺人,由體制產生的產能過剩,是一個滲透各行各業的毒瘤。最近,我留意到白酒業出現產能過剩,即使供應不再增加,供求情況也需要幾年時間,才有機會回復正常。另外,最近又接觸到產能過剩的行業,是種茶業。我還以為種茶是一門穩定生意,畢竟需求不會突然間急升,正常情況下,應該不會出現災難性問題……可能我低估了人性,當遊戲規則改變,表現指標變成做大做強,同時有大水喉做後盾,我也可能變成一個GDP廠家。至於GDP廠家製造出的問題,習主席,請你來善後。 蔡東豪 Tony Tsoi 現任上市公司精電國際行政總裁,他曾任職投資銀行,在《信報》以筆名原復生撰寫財經專欄,對投資及求知有無限渴求,習慣早上四時起床寫作找樂趣。http://www.facebook.com/TONYTONGHOOTSOI |
|
GDP造假比官方估計的嚴重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1/3399072.html作 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美國的GDP總額(16萬億美元左右)不到中國的GDP總額(9萬億美元左右)的2倍,何以統計誤差水平相差5到20倍。若單純以人員素質、設備安排和統計技術來言,這麼巨大的差距還是讓人無法理解,而另外一個結論恐怕也呼之慾出,那就是人為注水的因素可能比官方估計的要大。
日前,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初步核算數據顯示,全年國內生產總值56.8845萬億。隨後有記者計算24個省份公開的地方GDP總量,並根據上海、山西、陝西、黑龍江沒有公佈地方GDP總量,但提及了增速的省份數據,最後得出28省GDP總和約為58.9423萬億。它超過了全國GDP總額2萬億,就像PM2.5爆表一樣,迅速引發了全社會的熱議。
不過,稍微回溯這幾年的新聞就可以發現,每到新年此時都會發生同樣的故事。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解釋這「爆表」的因素無非有三。
首先,隨著經濟的發展,經濟活動在區域內交叉發生,加上統計上的精確度不夠,從而出現一個經濟活動,兩個省份重複統計的情況。其次,各地的價格計算可能會有所差異,而這會導致各地GDP最後加總比全國核算數要大一些。再次,不少地方政府為了完成節能降耗和GDP考核等指標,會對統計數據進行造假,而國家擠出的水分更多,地方擠出的水分少,最後就發生了兩個數據「打架」。
縱觀這幾年關於全國GDP數據與各省GDP數據之和的分歧,基本上都是這三重解釋,大體的差異就是強調統計技術的因素多,還是強調人為注水的因素多。今年值得注意的還有一個觀點,昨天國家發改委有關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說:「現在56萬多億的GDP,如果只有2萬億的誤差,實際上這個比重並不是很高,只有5%左右的誤差。」
我們承認任何統計行為都會存在誤差,不過5%的誤差率是否有點偏高?作為GDP總量全球排名第二的國度,那且向排名第一的美國看看。維基百科引用美國聯邦經濟分析局(BEA)的數據顯示,美國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2000年這6年裡,各州GDP數據和美國全國GDP數據確實有誤差,但是這種情況與中國可謂大異其趣。
一方面,這6年裡面有5年(除2009年),美國的全國GDP是高於美國50個州加1個特區的地方生產總值之和,誤差最大是2010年,各州GDP總額是14.5118萬億美元,全美GDP總額是14.6578萬億美元,各州總額比全國數據少了1460億美元,誤差在1%——這與中國各省份GDP之和高於全國數據3000多億美元,誤差5%可大不一樣。
另一方面,美國也存在各州GDP之和超過全國數據的情況,至少在2009年,各州GDP總額是14.15083萬億美元,而全美GDP總額是14.119萬億美元,他們相差318.3億美元,其誤差只有0.23%——如果說前面的誤差率只有5倍,那後面的數據說明誤差率足有20倍的差距。
作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二大的經濟體,美國的GDP總額(16萬億美元左右)不到中國的GDP總額(9萬億美元左右)的2倍,何以統計誤差水平相差5到20倍。若單純以人員素質、設備安排和統計技術來言,這麼巨大的差距還是讓人無法理解,而另外一個結論恐怕也呼之慾出,那就是人為注水的因素可能比官方估計的要大。
為什麼會這樣?邏輯也很簡單,「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長久以來,我們在考核幹部的指標上過於傾向於GDP等經濟發展數據,甚至就是「以GDP論英雄」。地方官員要想晉陞,最佳的辦法就是把經濟數據「編」得漂亮,如此就容易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前任官員造假陞遷沒有被發現,接任的官員只好「假上增假」,不斷疊加最後導致數據嚴重失真,甚至到了荒唐的地步。
去年國家統計局曾經曝光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在工業企業統計上弄虛作假,當地經科局編報2012年年報工業總產值85.1億元,初步核實為22.2億元,虛報62.9億元。這種膽敢虛報三倍的產值如何不會發生在GDP數據上?要知道,地方GDP之和也不過超了全國GDP總額5%。
正因為如此,面對年復一年的各省GDP總額「爆表」,有關部門不能僅僅停留在重複技術層面的解釋,因為道理很簡單,美國同樣有大量跨州經濟活動,他們州區的物價差異也未必比中國省份小,為什麼他們的誤差水平可以控制得如此之小?「爆表」的主要原因恐怕要歸結於人為造假因素。
要想清除造假因素,可以有兩個辦法,一方面是加大查處GDP數據注水的力度,不僅要嚴懲那些參與造假的統計官員,更要查處那些指使造假的地方主政官員,因為他們才有造假的動力,尤其是要曝光並且問責那些因造假而獲得晉陞的官員。但這種做法雖然會有收效,也還只是揚湯止沸。
真正釜底抽薪的還在於改革幹部考核機制。去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了」。隨後在去年底,中央組織部發出《關於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要求考核不能唯GDP,不能搞GDP排名,考核結果使用不能簡單以GDP論英雄。這就是改革的正確方向,但是從方案到落實,要更新根深蒂固的老觀唸到新型政績觀的重樹,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而走,就從拋棄重複用技術性解釋各地GDP「爆表」開始,從深究問責統計注水開始。
“末日博士”麥嘉華:中國的信貸泡沫“超級巨大” GDP實際增長僅4%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80951
有“末日博士”之稱的經濟學家麥嘉華(Marc Faber)表示,“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水平其實僅有公布數據的一半”。然而他認為這並不是投資者應該擔心的,投資者甚至應該感到慶幸。周四,麥嘉華在接受CNBC采訪時表示,“我認為,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速僅僅有4%。官方公布的報告只是想讓數據看上去好看一些。”然而,麥嘉華還說,即使只有4%,也不一定要對之嗤之以鼻。“我認為在全球經濟整體接近停滯的時候,4%的增速已經相當不錯了。這就像一個對沖基金經理告訴我他投資的回報率是4%,我說這也不是特別好嘛,然後他說的確不是非常好,但是相比於零利率,這已經是很不可思議的回報率了。”麥嘉華還指出,如果中國信貸風險有所減弱,即使經濟增長水平放慢,也會越來越健康。“我並不是說4%跟8%一樣好,但是,GDP增長4%的同時沒有信貸泡沫,肯定要比增長8%而催生出大規模的信貸泡沫要好很多,後者會導致更大的問題。”談到信貸泡沫,麥嘉華還表示,“我認為我們需要意識到過度的信貸增長最終會引爆危機,這種事情總是這樣發生的。這個問題放在中國的案例中,可以說有的不僅僅是信貸泡沫,而且是超級巨型信貸泡沫。”麥嘉華提醒投資者,“我希望大家考慮一些問題:為什麽一切都很好但是中國股市卻表現糟糕?為什麽一切都很好而鐵礦石價格、銅價都一路下挫?”談及最近中國首例企業債違約事件(“超日債違約”)時,麥嘉華也不是很樂觀,他不贊成市場中一些說這並不會導致大規模危機的看法,他說“政府總是會表現出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的樣子。過去沒有過違約,並不意味著未來不會發生。日本的情況就是這樣,上世紀80年代末之前,都一直抱著這樣的想法,但最終還是失控了。”然而,麥嘉華表示,也不用過分擔憂中國經濟會崩潰,因為美聯儲總會通過大量印錢來提供一定的支撐。“全球經濟表現越糟糕,地緣政治風險也就越高,美聯儲就會印更多的錢來支撐經濟。”
最慢GDP增速下,挑戰最核心改革 博鰲熱議中國經濟
http://www.infzm.com/content/99925一季度GDP增速為5年來最低,但同時,中國又在諸如國企產權、金融體制等最核心領域推進力度空前的改革。作為世界經濟增長曾經的領頭羊,中國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全球目光,博鰲論戰就是這樣一個觀察的小切口。
2014年4月10日上午,博鰲亞洲論壇的主會場內,閉路電視都在直播中國總理李克強的發言。當他說到「我們不會為經濟一時波動而採取短期的強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長期的健康發展,努力實現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不管是會場內的耶魯大學金融學教授陳志武,還是站在閉路電視機邊上遠道而來的幾名上海民營企業家,都舒展了眉頭。
這是博鰲亞洲論壇正式開幕的第一天。3000名全球商界和政界領袖云集中國海南的博鰲小鎮,在嘈雜聲中爭辯,呼籲,密談。博鰲的天氣幾乎就是這次峰會的寫照——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時而天空陰沉,小雨不斷,時而又陽光燦爛,澄澈無比。
博鰲這群略帶焦灼的客人,顯然沒有興致關注會場外的天氣狀況。承接去年四季度以來經濟增長放緩態勢,今年開春以來中國宏觀經濟持續承壓,進出口數據再創新低,4月16日剛出爐的一季度GDP為7.4%,為5年來最低。一些分析師甚至預計今年中國的經濟增幅將為7.4%,那將是1990年以來最慢的增速。
此前一週,以棚改、鐵路等基建項目領銜的政策,迅速被外界定義為「微刺激」,不少人擔心「四萬億」會再度捲土重來。但李克強在開幕式的那席話,讓人看到中國決策者正迫切希望擺脫過去的政策與發展模式。接受南方週末採訪的多位採訪對象,都認為中國過往的那種政策模式越來越無效,也越來越危險。
而現在,在經歷黃金十年後,亞洲經濟又走到了經濟放緩與深化改革必須同步走的十字路口。在博鰲,不管是李克強發表的主旨演講,還是論壇嘉賓關注的議題,都聚焦於中國如何尋找到更有後勁的增長路徑。在環保與民生的多重抉擇下,亞洲領頭羊能給亟需重塑的世界經濟釋放怎樣的發展動力?
混合所有制:門開了,但燈未亮
一些民營企業家在博鰲四處打聽參與混合所有制的規則和經驗。他們還期待高層會發出關於混合所有制更明確的信號,然而在開幕式上,李克強並沒有提及。
今年2月,中石化稱將率先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拿出油品銷售業務板塊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同為石化行業的中石油也可能跟進;3月份落幕的中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繼續展現了決策層推進改革的決心與魄力。
該工作報告提出將允許民資進入國企壟斷領域,同時還將簡化企業設立和投資等的審批手續。一時間,混合所有製成為了熱詞——這些主題的分論壇,也是博鰲最為熱鬧的論壇。
作為曾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典範,聯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在博鰲用聯想集團的經歷來證明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帶來的活力。他回憶,當時中科院支持員工的股份比例越做越大,將股權多元化,最終使得聯想成長起來。
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認為,在混合所有制推進的過程中,國企的感受並非「痛苦」,而是「舒服」。引入民資,對國企管理者來說,沒有損失,而且投資領域有良好的資金容納能力,僅靠少數國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不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認為,混合所有制僅是一種過渡方式,不能作為一種穩定的制度持續存在,否則容易滋生腐敗。他稱絕大部分國企,最終的狀態並不是混合所有制,而是國資最終全面退出。
一些民營企業家在博鰲四處打聽參與混合所有制的規則和經驗。他們還期待高層會發出關於混合所有制更明確的信號,然而在開幕式上,李克強並沒有提及。
身處石油行業的精工集團總經理俞建良稱,自己仍將等等看。他用一個比喻來形容混合所有制經濟下的壟斷國企和自己所在民營企業:混合所有制就像是一座輝煌的宮殿,敞開了一扇小小的門,裡面燈還沒有開,一片漆黑,而他自己就站在門口徘徊,期待裡面的燈光能夠亮起來。
同樣在門口徘徊的還有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十八大後國家在降低行業准入的門檻,放寬市場的准入,同時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事實上國企目前開放股權比例過低,如果民企參與改制又不能主導經營權,還是按原來的方式,改革肯定沒有觸及本質。
20年前郭廣昌就參與了混合所有制,直到近期復星開始參與全球的混合所有制——他們以10億歐元拿下葡萄牙最大保險公司Caixa Seguros(CSS)的80%股份。
民營企業家們顯然對參與壟斷行業頗有疑慮。在民營企業聚集的圓桌論壇上,面對德勤中國資深合夥人盧伯卿提出的是否會參與投資壟斷行業的問題,現場42名民營企業家中,有80%投票選擇觀望。
他們對中國政府釋放的改革投了謹慎的信任票。
金融改革加速
李克強力推上海自貿區和滬港直通,寄望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試驗場。
「深化改革」仍是本屆博鰲的主旋律。李克強力推上海自貿區和滬港直通,希望能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的試驗場。在開幕式上論述如何「要向改革要動力」時,李克強宣佈,「我們將積極創造條件,建立上海與香港股票市場交易互聯互通機制,進一步促進中國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和健康發展。」
滬港直通標誌中國資本市場開放跨出一大步,亦令香港再一次成為中國連接世界的重要橋樑,同時也被認為是中國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又一重要舉措。
就在4月3日,港交所還曾發文表示,滬港通暫未有進展。然而僅7天之後,李克強就在博鰲直接公開宣佈了滬港通的消息——港交所隨即宣佈停牌。一週以來的傳聞確認,滬指應聲而漲,尤其是那些在上交所和港交所價格倒掛的公司股票。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不得不在博鰲會議現場緊急召開記者發佈會回應。梁表示,選擇在每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的開幕式致辭中做出宣佈,說明總理和中央的重視,也凸顯了這件事的重大意義。他表示,接下來的幾個月裡,兩地的監管部門和股票市場都會盡快、盡力做好這些工作,實現滬港通。
在當天召開的「香港國際金融中心之地位與未來發展」的分論壇上,關注焦點也集中到滬港通。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稱,滬港通對央行是個新挑戰,但此機制順應了國際資本市場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既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有利於健全內地資本市場的機制。
對於上海來說,還有另外一項重要議題——對中國現有金融體制大膽顛覆的上海自貿區。在不少海外人士眼中,自貿區已成為中國「以開放促改革」的象徵,在博鰲期間,經濟學家們還將上海自貿區和三十年前在深圳展開的改革相提並論。
如今運行半年多後,上海自由貿易區管委會副主任朱民在博鰲表示,上海自貿區整體方案涉及的6大領域18個行業23條措施已經落實22條,最後一條「有限牌照銀行」正在積極推進,不久也會落地。
然而,2014版負面清單千呼萬喚未出爐。去年的第一份負面清單非常之長,上海主管官員曾公開表示這份名單在未來將可能越來越短——這被市場普遍認為是自貿區改革的重要意義所在。
龍永圖直言,對於官員和官僚機構來說,放權總是痛苦無比,這也是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很長的原因。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計葵生過去一年走遍全球,他發現紐約、倫敦等金融中心城市仍在恢復之中。他認為對上海來說,機會在眼前,又或許轉瞬即逝。
不過即使對上海自貿區感興趣的民營企業和外企,不少仍然在觀望。在博鰲,不斷有企業家向朱民抱怨,過去一年一窩蜂式的自貿區概念混淆了他們的視線。朱民不得不反覆解釋,全國各地各種自由貿易園區和保稅港區,與上海自貿區的區別。
「上海自貿區成立才六個月,也在邊摸索邊前進。不管怎樣,改革的共識是達到了。」朱民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互聯網金融監管之爭
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的一句「馬云你不要都革命了,你也沒那本事」,更是直接劍指馬云,引起場內的一場熱議。
過去幾個月,傳統金融巨頭和資本市場新貴在互聯網金融上展開了生死對決,在博鰲論壇上,他們的交鋒並沒有停息。
在小微金融論壇上,餘額寶再度遭到與會者的圍攻。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的一句「馬云你不要都革命了,你也沒那本事」,更是直接劍指馬云,引起場內的一場熱議。
耶魯大學教授陳志武接受南方週末採訪時表示,中國互聯網金融被炒得很熱,主要是過去被監管得太死了,金融服務的饑荒太嚴重,所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名義實際上把民間金融民營銀行的空間增大了很多,相比之下在美國並沒有幾個人談論互聯網金融,「餘額寶們的成功是打了監管的擦邊球」。
長江商學院副院長陳龍則更關注餘額寶的創新與監管。他認為,餘額寶是渠道的創新,不是金融的創新,餘額寶本質上是一個貨幣基金,監管是必要的,關鍵是要先判斷互聯網金融的本質,再確立監管的標準。
不過原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則明確表示,不必監管餘額寶,應放開市場,讓其自由發展。他說,對互聯網金融不要一刀切地監管,比如P2P出了一些問題,觸碰紅線就需要監管。至於餘額寶根本不用監管,因為它是在利率沒有市場化的前提下才出現的,所以自然會吸收銀行的存款。
張維迎認為,互聯網金融只是剛剛開始,效果還沒有完全顯現,它對傳統金融的影響日後會更加明顯。政府傳統的監管方式不是管控金融風險最好的方式,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說,政府過早介入效果也不一定很好。
對此,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表態稱,對互聯網金融監管今後會更關注流量變化,把存量和流量結合起來,要創新監管。
銀行家們的批評,普通消費者似乎非常反感。4月12日下午,博鰲論壇結束的第一天,鎮中心街道海濱街上行人已經稀少。一家郵政儲蓄銀行裡,一位年輕人一邊排號,一邊稱,政府為什麼要管餘額寶那麼多?
這個在樂美街上開家庭旅館的本地年輕人,對政府的反腐倡廉節儉之風則特別歡迎,「以往博鰲論壇開會,很多官員或者國企老總都要來博鰲鎮上吃海鮮。我旅店旁邊那個酒樓每年這個時候都爆滿。」
今年論壇期間的博鰲鎮則顯得比較冷清。一輛一輛巴士載著嘉賓和記者,在論壇指定的酒店與會場間穿梭,不曾在鎮上停歇。這位本地年輕人指著一家一家歇業的酒樓,「今年博鰲就沒有這樣的大吃大喝了,你看那家酒樓都關門了。」
【天下遠見】英國:非法GDP也是GDP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52非法交易的繁榮會帶來什麼?你會想像治安環境惡化,或者黑社會組織壯大吧?不過。至少在英國,非法交易還會帶來上億英鎊的額外GDP。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的公告,英國自2014年9月開始,將採用修正的方法計算GDP。統計方法的改變本來很難成為新聞,不過這次例外,因為ONS宣佈將把非法活動中的生產和消費,如毒品及性交易,亦納入GDP的統計中。
根據ONS的測算,非法交易的計入會給1997至2009年間,每年的GDP帶來額外70億至110億英鎊不等的收益。以2009為例,算上非法交易,英國GDP還要同比額外增長0.7%。不小的數字,不能忽略的增長率。
ONS還發佈了共20頁的手冊,說明如何將毒品及性交易活動計入GDP。詳細解釋怎樣從生產、收入及消費的分類,或供應及需求的層面,將這些交易納入統計,及如何把國民經濟賬目(National Account)做平等。
以性交易而言,嫖妓的消費,租用「場地」的費用,購買衣物及「橡膠產品」的費用,都將納入統計。在標準行業代碼(Standard Industrial Code)中,性交易活動被歸類在12.2「其他產品及服務」,而毒品則與酒精飲料及煙草一起,被歸在02.3「麻醉品」。當然,這裡理論上只統計「基於自願」的交易活動。
在英國政府及統計學家看來,這項調整的理由很明確:為了符合歐盟的最新歐洲賬目體系(European System of Accounts,ESA),該體系的統計方法亦與聯合國的國民賬目體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一致。將非法活動,比如毒品與性交易,非法的賭博,盜版活動等納入統計,一個理由是希望GDP能更真實全面地反映國民經濟的活動。
比如在以往的統計中,以合法的收入來付嫖資或購買毒品,收入方面會被納入GDP統計,而消費方面則無跡可尋。又或以販毒的收入購買合法的商品或服務,也是同樣的問題。考慮到非法經濟活動量之巨,忽略這些活動確乎可以導致對GDP數值的影響。
另一個方面的考慮,則是增加不同國家GDP數字間的可比性。在某些國家和地區,比如荷蘭,大麻和娼妓業都是合法的,因此會納入GDP。但在許多大麻與娼妓業非法的國家,這些活動不會納入GDP統計。國家間的GDP統計口徑也因此不一致,這也會帶來一些麻煩。比如歐盟預算向來是爭吵不休的問題,而該項預算便是以GDP來分配各國繳納比例的。
實際上,被增加進GDP統計的項目也不僅僅是非法活動。根據ONS在2014年5月29日公佈的採用歐盟新標準對GDP的影響分析,非營利組織的活動、自建房屋等項目,也將進入對GDP的統計。
即便如此,如果你覺得正兒八經地討論嚴令禁止的非法犯罪活動如何影響經濟總量,是一件多少令人覺得不舒服的事情,那麼你絕不孤單。英國民眾對此做法也頗有微詞。女性慈善組織Eaves的發言人聲稱「看到人類的悲劇被以經濟指標衡量,被認作是『生產性』的,真是令人感到羞辱和驚恐……這是往將皮條客合法化為生意人上又進了一步」。
這個擔心倒不是毫無道理。非法經濟肯定難於通過正常渠道統計,現在採取的統計方法也無法保證數據的準確。若要保證GDP數據的「全面及準確」,把這些非法活動合法化是最簡單的事情。如果毒品和性交易納入統計數據有道理,那麼是否要把販賣人口、兒童色情等更為令公眾不可接受的交易也納入呢?無怪乎英國預防犯罪部部長Norman Baker趕緊出來聲明:政府對毒品的反對態度從未改變。
其實,這項GDP統計標準,並非什麼新鮮事物。聯合國早在1993年發佈的SNA中就已經明確建議把非法活動納入GDP統計。在1993SNA中,不但毒品及性交易應該納入統計,贓物買賣、賄賂、洗錢及造假幣等都應納入GDP。
但陸續有國家採取這個標準,則是最近的事情。比如意大利亦在不久前宣佈將把毒品、性交易及香煙走私納入GDP,並由此給GDP數值帶來2%的增長。考慮到意大利總理早前宣佈誓將政府赤字控制在GDP的2.6%之內,現在決定採取「更準確」的方法增加GDP數字,可真是一個好時機。也許,這個GDP新統計標準,對深陷債務泥潭的歐洲各國,都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點評者說】坦白說,只要經濟繁榮,對大多數人而言,GDP數值及其增長率並不重要。若經濟低迷,再精確再漂亮的GDP數字又有什麼意義?GDP統計,本是為了政府徵稅或為干預經濟提供依據。英國與意大利政府在統計中納入黃色GDP,顯然是利益驅動。
博彩興旺 澳門人均GDP全球第四超瑞士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7537
在中國賭客和旅行者的貢獻下,澳門在人均GDP超越瑞士,成為全球第四富裕的地區。世界銀行數據顯示,澳門2013年人均GDP 91376美元,僅此於盧森堡、挪威和卡塔爾。澳門人均GDP躥升18.4%,超越了傳統富國瑞士(80528美元)。在1999年回歸大陸後,澳門成為世界博彩中心。14年間,這個60萬人口的地區GDP上漲557%。博彩業的興盛使得澳門的失業率持續走低,跌至1.7%。盡管部分澳門居民擔憂博彩繁榮將推高房價租金,但澳門政府致力於以補貼的方式公平社會財富。2014年,澳門永久居民將可以領到相當於1200美元的補貼。分析師預計隨著澳門金光大道地區新建賭場酒店的相繼開業,澳門博彩業將繼續強勁增長。里昂證券預計,受高鐵及港珠澳大橋開通影響,更多的大陸遊客將前往澳門,預計2018年澳門博彩業收入將達到900億美元。2013年,澳門博彩收入450億美元,超過拉斯維加斯7倍。但也有跡象顯示澳門博彩業增長正在失去動能。今天6月,澳門博彩收入同比下降,為2009年來首次。分析師認為,這是因為世界杯賭球分流了部分資金。然而,中國的反腐行動也減緩了澳門博彩業的增長。永利澳門(Wynn Macau)主席Steve Wynn近期表示,反腐行動對澳門的影響有限,但表示奢侈品零售銷售小幅下跌。Wynn說:我確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能對中國產生深遠的影響,但是在澳門,我們的感受是,一切照常。
旅遊業帶動本地消費及GDP增長(2014/7/10) 林本利
|
|
近年內地訪港旅客急增,購物區和港鐵嚴重擠迫,物價和商舖租金大幅上升,影響市民日常生活和營商環境。加上個別內地旅客容許小童隨處大小便,「水貨客」在市面上穿梭往來,惹來港人反感和不滿,要求特區政府削減內地旅客數目。 由經濟學者關焯照創立的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較早前作出過評估,認為旅遊業對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GDP)貢獻比率低,僅佔4.7%,而且屬於低增值行業。故此,若削減內地「個人遊」(即「自由行」)旅客兩成,今年的GDP增長只會由預測的3.3%跌至1.4%,下跌1.9%,即損失393億元。而失業率將會由3.21%升至3.48%,微升0.27%,失業人數增加10,385人而已。有個別激進人士,更認為應全面取消自由行,以為每年對香港經濟損失不過2-3%,港人理應承擔得起。筆者明白近年內地訪港旅客急增,對港人帶來種種不便,特別是居住在北區、鐵路沿線及購物區的人,出入要面對擠迫環境,並要和旅客爭購日常生活用品。若然要大幅削減自由行旅客數目,對香港經濟必然產生負面影響,政府必須作出全面評估,讓港人知道對收入和就業的實質影響才作出取捨。筆者不是計量經濟學方面的專家,不會像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一樣,以聯合國計量經濟預測模型去推算削減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影響。然而,單憑一般觀察和對政府數據的認識,認為政府的統計資料大大低估旅遊業及自由行對香港經濟的貢獻。旅遊業一旦衰退,對香港經濟的衝擊遠高於關焯照的推算。「個人遊」計劃在2003年7月28日實施時,只在廣東省四個城市推行,至今已涵蓋內地49個城市。「個人遊」訪港旅客由2004年的426萬人次,大幅增加至2013年的2,750萬人次,足足增加5倍多。在這期間,香港的GDP由13,170億元上升至21,254億元,增加8,084億元。從數字上可見,過去9年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由私人消費開支及服務輸出所帶動,而服務輸出的主要構成部分是旅遊業。由2004年至2013年,私人消費由7,714億元增至14,045億元,上升6,331億元,佔同期8,084億元GDP增加78%。由於私人消費大增,私人消費佔GDP的比率由2004年的58.5%上升至2013年的66%,增幅十分可觀。至於服務輸出,亦由2004年的4,311億元大幅上升至2013年的10,632億元,增加6,321億元。同期服務輸入由2,439億元增加至4,666億元,只增加2,227億元。由於服務輸出的增加(6,321億元)遠遠高於服務輸入的增加(2,227億元),故此在這期間,服務輸出減服務輸入方面為香港GDP帶來4,093億元的額外收入。統計處在計算私人消費開支時,首先是蒐集本地市場內的消費開支,之後再加上本地居民在境外的開支和扣減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場的開支,這是因為後兩項應該計算在服務輸入(港人出外旅遊)和服務輸出(非港人來港旅遊)中。以2013年為例,本地市場內(包括非本地居民)的消費開支合共15,796億元,較私人消費14,045億元,高出1,751億元,顯示本地居民在境外的開支(1,285億元)遠低於非本地居民在本地市場的開支(3,035億元)。由此可見,訪港旅客為香港帶來巨額收入,而港人賺取額外收入後又會把收入用作消費,進一步刺激私人消費和GDP增長。當我們評估旅遊業對香港經濟貢獻時,不應忽略這連鎖效應(chain effect)。(論旅遊業的貢獻之一) 林本利 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lampunlee.blogspot.com |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 定位理論做投資
http://xueqiu.com/1604871976/30475866本文為原創,並且給予各位股友可供參考的結論。最近漲了幾天,各路大神發出萬點論或者誘多論。。。
巴菲特曾經說股市總市值佔gdp的比例是最好的評估股市位置的指標,低到50%就是低估區域,而超過100%就是高估區域。 這是著名的巴菲特指標。
美國股市在2007年市值達到gdp的125%以上,2009年3月只有70%,然後進一步跌到50%。目前又達到120%以上了。結論:美股快到頭了,玩美股的同學回來吧!
中國股市2007年大概9月的總市值超越了當時的gdp。後面有多慘大家都知道。 2013年中國gdp為56萬億,今年預計是60萬億。現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約為24萬億。港股的60%以上是中國大陸上市企業而ah股又佔絕大多數比例,所以大部分已經包含在滬深股市的總市值之中了。可能美股還有幾萬億的市值。所以總體市值可能30萬億。仍然算低估區域。創業板的高估只是整體股市的一個結構性高估而已,在整體股市市值的比例中很小。結論:a股仍然在低估區間,創業板的泡沫佔比總市值來說不大。
最後結論:上證的一些藍籌還是比較便宜的,雖然漲了一點。但一些人希望短期(如三年)漲到10000點還是有點懸的,增加5倍的市值那麼股市總市值將達到120萬億以上,遠超gdp的實際產出。個人覺得3年到4000點到6000點有一定可能性。
上半年地方GDP成績單:全部未達年度目標 黑龍江壓力最大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3274
目前全國31個省市的上半年GDP數據已經全部出爐,各區域間的經濟增速差距較大,其中東北地區增速降幅尤為明顯,黑龍江GDP增速在全國排名墊底。
雖然在微刺激的作用下,大部分省市二季度經濟增長已經較一季度有所好轉,但與年初制定的增長目標依然相去甚遠,完成全年目標的任務依然艱難。
1,地方差異大 東北失速

以上為今年上半年31省市的GDP數據(來自中新網)。重慶以10.9%的增速位居全國第一,黑龍江則以4.8%的增速墊底。
各個地區而言,發改委總結認為,上半年地區經濟增長格局呈現出“東部緩中趨穩,中部穩中有進,西部穩中有憂,東北降幅較大”的總體特征。
今年以來,我國地區經濟呈現出兩個積極變化:一是東部地區經濟增速降幅逐漸收窄,呈現逐步趨穩的良好態勢。二是中部地區積極承接東部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居各地區之首。但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影響,各個地區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東北地區深層次問題凸顯,西部地區總體發展形勢不容樂觀。
東部,北京、上海、浙江、廣東的上半年增速比一季度回升0.1-0.3個百分點,出現企穩跡象。而中西部增速依然快於東部地區,增速前十名中有8個省份屬於中西部地區。
東北部情況則較為嚴峻。從環比來看,東北三省中,遼寧和吉林二季度增速繼續放緩,黑龍江二季度雖然有所好轉,但整體表現低迷。在中國經濟放緩的背景下,東北地區的經濟情況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第一財經日報》引述專家分析認為,東北的根本問題在於經濟結構、產業結構不合理。東北省份以重化工業、大型國企為主,今年以來重化工業、能源產業下行明顯,東北重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也十分嚴重。
東三省經濟的放緩也引起了高層的重視。發改委已開始研究新的振興東北經濟中長期措施。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近日也為振興東北開出藥方。
2,經濟增長與預期目標差距大
在今年年初,除黑龍江、海南兩省外,全國其他地方全部下調了GDP增長目標或者保持不變。與實際情況相比,下調後的目標依然難以達到。華爾街見聞通過統計發現,今年上半年所有省市都沒能完成年初制定的全年目標,這意味著下半年的經濟任務壓力較大。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下半年完成年度經濟目標壓力最大的是黑龍江、山西和河北。其年度目標分別為8.5%、9%以及8%,但上半年經濟增速僅分別為4.8%、6.1%和5.8%。
3,地方微刺激或超6萬億
在經濟下行壓力大、高層要求“必須保證完成”今年《政府工作報告》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的情況下,地方出臺刺激政策的力度也在加大。
李克強總理6月初在部分省市經濟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是各級黨委政府不可推卸的重大責任,各地區、各部門要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為官不為。
《經濟參考報》引述分析人士稱,各省市今年重大項目的計劃投資總額或已經高達6萬億元。
報道稱,這輪定向“微刺激”措施內容涵蓋稅收、棚戶區改造和中西部鐵路建設,穩定外貿以及在基礎設施等領域推出一批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的項目等。為配合“微刺激”政策的落地,各地陸續出臺措施,推出一批重點建設項目。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