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樂視與搜狐的比較(對分拆子公司估值的思考) 來者future

http://xueqiu.com/2967181271/24928073
    微博上某分析師對樂視和搜狐的估值進行了簡單的剖析:樂視網的市值,已經和搜狐一樣多,都是18億美金了。但搜狐的18億美金裡有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相當門戶和視頻加起來市值5億美金,是樂視網市值的四分之一多一點。人們總是容易想當然,搜狐18億美金包含暢遊的10億美金和搜狗的3億美金,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讀,因為,人們估值的對象是企業,而不是企業所擁有的現金,暢遊這個企業已經被資本市場估值了一次,搜狐持有的股份就不可能再被重新估值,而只能算成是現金,既然是現金,那麼在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的條件下,現金只能代表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現金流不會斷),這也就是蘇寧在擁有300億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然後他的市值也就是460億左右的原因。總結起來就是,分拆子公司對於母公司的估值是沒有什麼大的提升甚至應該是降低的,原因有二,一是對於企業及某個業務才能估值,二是市場不會對一塊資產進行兩次重複估值。所以搜狐的市值算法是,18億美金的市值,並且擁有13億美金的股權(相當於現金),企業的穩定發展能力可以信賴。
      對於上面的分析,最好的例子應該是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阿里巴巴的B2B業務上市之初,股票暴漲,估值達到2000億港幣,可是越來越往後,市值落到600億港幣左右;這是歷史,那麼我們分析一下,應該說,淘寶和支付寶是阿里巴巴孕育的一塊子業務,我相信,當時當時阿里巴巴B2B業務上市的時候,人們肯定也對其進軍B2C和C2C業務進行了憧憬,這種憧憬是要被反應到市值裡的,於是,人們分析,如果阿里巴巴的B2C和C2C業務乃至支付寶發展起來,阿里巴巴的前景不可限量,那麼阿里巴巴的市值也就應該相當可觀。可是,馬云這個人長得就是那麼精明,他把淘寶和支付寶單獨出來,根本就不在阿里巴巴裡面。不在阿里巴巴B2B業務裡面,那麼人們當然就沒有辦法給予阿里巴巴這麼高的估值了,著才落得阿里巴巴才600億的估值;其實,我們普通的投資者怎麼能知道阿里巴巴和淘寶支付寶之間的股權關係呢,可能是50%,也可能是60%,這都是任由馬云等管理層任意放置,但是我相信阿里巴巴是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的。阿里巴巴持有淘寶和支付寶的股權,但是這部分股權根本就沒有辦法進行估值,因為淘寶和支付寶再上市還可以進行一次估值,重複估值的事情資本市場是不會幹的。
     總結上面的分析,得出的中心論點就是,資本市場估值的對象是企業或者其用以發展和盈利的業務,資本市場對企業持有的現金和某些股權業務是不作估值處理的(當然這建立在企業現金和股權不分紅或者分紅很少一部分的基礎上)。
     下面來分析樂視網,樂視網希望能把樂視TV業務分拆出來獨立經營,昨天,富士康通過1.3億分享了樂視致新20%的股權,同樣樂視控股(賈躍亭控制)也通過增資分享了更多的股權,這個當然無可厚非,因為樂視網的業務發展需要現金,通過一部分的股權來換取現金是特別正當的做法。但是,這當中涉及到一個估值的問題,這輪融資樂視致新的估值是6.5億,那是高了還是低了呢?讓我們來分析一下樂視網的18億美元估值是怎麼來的:樂視網的值錢的業務大概就是三塊,一是樂視網,二是樂視網的版權,最後就是樂視TV業務也就是樂視致新子公司;對於前兩部分的估值,參照優酷土豆的估值(26.02億美金,截止到2013.4.2開盤),或者參照優酷土豆的用戶人數,或者參照他的收入,我給予樂視網12億美金的估值,如果再算上樂視致新的一億美金估值,目前樂視網的估值最多就是13億(樂視致新中樂視網其實只佔到51%);可是,為什麼資本市場肯給予樂視網18億美金甚至更高的估值呢?我以為,樂視網和樂視致新單獨估值是相加也就是13億的樣子,而樂視網和樂視致新之間的耦合聯動作用卻可以企業業務帶來很大的提升,這部分的估值是很難計算的,如果發展的好,比如很多人料想的樂視盒子賣出去一百萬個一千萬個,同時帶動樂視網的用戶數量劇烈增長,所以樂視網的估值形式應該是這樣的。
     但是,我很不幸的看到,樂視網的管理層正在把這種能夠良好的局面打破,把樂視致新獨立出來,這樣對於像樂視控股是有利的,低估值享有股權,當然我相信賈躍亭不會是想馬云那麼精明的只為自己的老闆。但是,如果樂視致新真正的完全獨立上市,樂視網的估值基礎將被顛覆,最後是樂視網一個估值,樂視致新一個估值;樂視網的估值可以完全參照優酷土豆,發展發展可能能夠達到15億美金,樂視致新的估值論樂視盒子和樂視TV超級電視的發展情況繼續觀察。我相信,人們會驚奇的發現。樂視網的估值會那麼那麼的想搜狐,持有其他公司很多的股權,但是在估值上卻總是得不到提升,老實說,作為一個樂視網的忠實用戶和樂視網的堅定投資者,這是我最不願意看到的。
     最後分析一下TCL集團,根據TCL集團最新公佈的半年報,業績是相當不錯的,這麼老大一個企業,營收已經到了390億,盈利也是半年就有10個億,想想當初海康威視一年的利潤有10一個的時候,市值大概在500億人民幣,這是題外話,然後看看TCL集團對幾個子公司的股權佔有情況,都是在控股地位及以上的,也就是大家理解的要合併到報表裡面來的情況。這樣就導致一個號稱李東生看不懂的情況,也就是,報表利潤很高增長也很快,但是股指卻很低;這裡面我覺得還是那個道理,TCL集團的四大子業務,有兩個都已經上市(港股)了,TCL多媒體和TCL通訊都有一個相應的估值,既然這個公司已經在兩個上市子公司主體中已經產生了估值,市場又怎麼會讓他們在TCL集團中再進行一次估值呢,事實也證明,市場沒有這麼幹!所以,再次大膽預測,等TCL集團的另一利潤牛子公司華星光電再上市,相應的華星光電的估值也應該從TCL集團中減去,這個時候,TCL集團就徹底淪為一個投資基金,人們或者市場是不會對投資基金很高估值的,因為二次估值本身就是一個錯誤!
     所以我以為,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上市,不僅存在利益輸送的風險,並且各大子公司相互獨立單兵作戰,單獨估值,一般是不可能高過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放在一起,TCL應該有500億估值的,因為對應的市盈率並不高,差不多也就20倍。
     結果就是這樣一個事實:一般投資型控股集團的估值都是很低的,你說你看不懂A股,如果不明白這一點,美股你也是看不懂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931

The Future Is Now:如何了解並布局工業4.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372

“工業4.0消滅淘寶只需十年。”就在阿里巴巴剛剛創造了互聯網企業IPO神話之後,這話顯得十分誇張,但是近日又在網絡上流傳甚廣。

 

那麽到底什麽是工業4.0?

簡單的說“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隨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網絡、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的深度交織產生新的價值模型,在制造領域,這種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虛擬網絡-實體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CPS)”,德國人稱其為“工業4.0”。

工業4.0概念首先由德國提出。2013年4月德國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首次發布《實施“工業4.0”戰略建議書》,德國電氣電子和信息技術協會於2013 年12 月發布“工業4.0”標準化路線圖。2014 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的主題“融合的工業——下一步”很好地契合了德國自2013 年以來力推的創新概念“工業4.0”。

東方證券對工業4.0的定義是:在現代智能機器人、傳感器、數據存儲和計算能力實現突破的條件下,通過工業互聯網將供應鏈、生產過程和倉儲物流智能連接,從而實現智能生產的“四化”:供應和倉儲成本較小化,生產過程全自動化,需求相應速度較大化和產品個性化。

工業4.0的終極目的是使制造業脫離勞動力稟賦的桎梏,將全流程成本降到較低,從而實現制造業競爭力的較大化。在4.0 時代,不僅制造環節的人工將得到節省(機器人為主體的自動化生產連線),前端供應鏈管理、生產計劃(互聯網接入,實施管理訂單)、後端倉儲物流管理(WMS+自動化立體倉庫)都將實現實現無人化,以及較低的渠道庫存和物流成本。

 

工業4.0的特點是什麽?

回顧前三次工業革命,實際上是應用機械、電氣和信息技術等越來越先進的工具逐步將人力從生產中解放,從而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過程。而對於即將到來的工業革命4.0,一項更為偉大的工具 – 互聯網將深度參與到生產過程中去,從而將制造業對勞動力的依賴和生產成本的優化帶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1)工業革命1.0:18 世紀末期始於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19 世紀中葉結束。這次工業革命的結果是機械生產代替了手工勞動,經濟社會從以農業、手工業為基礎轉型到了以工業以及機械制造帶動經濟發展的模式。

2)工業革命 2.0:第二次工業領域大變革發生在20 世紀初期,形成生產線生產的階段。通過零部件生產與產品裝配的成功分離,開創了產品批量生產的新模式。

3)工業革命3.0:20 世紀70 年代以後,隨著電子工程和信息技術充實到工業過程之中,實現了生產的優化和自動化。自此,機械能夠逐步替代人類作業。

工業1-4

中金公司認為,與現行的大規模、批量化生產相對應,工業4.0 將確保多批次,小產量狀態下產業的獲利能力,確保工藝流程的靈活性和資源利用率。這種生產模式成功後,能夠提供品種更豐富的個性化、功能更齊全的多樣性、性能更穩定的高質量、使用更人性化的產品,中國依靠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高性價比產品的吸引力將會降低。

東方證券指出,互聯網讓工廠設備“能說話,會思考”

在理想化的智能車間里,所有加工設備、待加工部件(運輸小車)、裝料機器人都裝有CPS,都具有無線上網功能。待加工部件不通過中央控制器,直接與加工設備聯系確定,到哪臺設備進行哪些加工。工件控制工廠負責下道工序的加工設備直接調用待加工件,獨立自主的運輸小車根據地下鋪設的感應線路,把工件送給裝料機器手。所有後續工序需要的產品信息,包括生產銷售文件都由各工件自己攜帶。如果出現差錯,或顧客的特別要求與現有的CAM 數據不符,研發部的工程師會立刻得到報警。補充改進措施會立刻在一個虛擬的試驗環境下檢查,然後發給工件。

 

為什麽要推動工業4.0?

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制造業就業意願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有數據顯示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客觀上說,推進“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產業-制造業競爭力,是中國無法不選擇的一個命題。

李克強總理2014年10月份訪德期間簽訂“工業4.0”戰略合作框架,顯示出高層對制造業4.0升級改造的強力支持,工業4.0大概率將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

 

工業4.0在國際上的發展情況

中金指出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德國成為市場主導者:

德國成為新一代工業生產技術(即CPS)的供應國和主導市場(標準制定者、領先供應商),從而使德國制造業在持續發展的前提下提升它的全球競爭力。意味著德國人創建了新的生產環境,包括新的管理、流程、模型等,還提供新的智能生產裝備和新的技術手段。將推動德國的機器人、制造成套裝備、IT 技術、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等核心產業的變革,並加入到工業4.0 體系內,再借助這新的工業體系生產制造出來的產品沖擊世界原有生產體系中的產品,“確保了德國制造業的未來”。

德國的工業4.0 概念是建立在德國在自動化裝備全球領先的優勢地位上,幾乎所有國內的大型自動化工業企業,以及上千的中小企業也將加入到這一體系里去。西門子、菲尼克斯電氣、倍福、施耐德電氣、庫卡等都在朝這一方向努力。

西門子(Siemens)憑借全集成自動化(TIA)和“數字化企業平臺”,西門子長久以來占據著信息技術集成領域的領導地位。西門子公司還將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以及大眾汽車公司,通過利用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軟件(PLM)進行虛擬生產規劃,可降低生產線上機器人的能耗高達50%。

菲尼克斯電氣(Phoenix Contact):全面投入Profinet 工業以太網的開發,目前形成了全面的基於Profinet 工業以太網的競爭力。

倍福(Beckhoff):與傳感器、視覺系統及機械廠商一起參與“科技自動化-系統化工程”與“極速控制-標準加工設備能效提升”兩個項目的實施。

施耐德電氣(Schneider Electric):推出的EcoStruxure 能效管理平臺,除了實現了對電力、工業、建築樓宇、數據中心和安防5 大領域的技術和專業經驗的整合,EcoStruxure 與其子系統更強調軟件帶來的靈活性。

羅克韋爾自動化(Rockwell Automation):通過與思科密切合作,推進標準以太網EtherNet/IP 快速發展。Ethernet/IP 是未經修改的以太網標準,可以和現在所有的標準以太網設備透明銜接,使得產業融合成為可能。值得關註的是:2014 年4 月全球最大的工業展會“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西門子展示的新一代汽車生產線吸引了很多人。從表面來看只是機器人對生產線上的車體進行組裝,任何一個汽車工廠都有這樣的組裝線。不過,制造的思路卻完全不同。在該生產線上,車體與機器人一邊“對話”一邊進行組裝。其工作原理為在車體內嵌入IC 標簽,記錄汽車型號、必要零部件以及組裝順序等信息。車體接近機器人時會發出“需要5 扇門”等指示。機器人會按照指示進行作業。

 

其他工業化先進國家也在積極推進“新工業戰略”

與德國的工業4.0 相比,其他工業化國家雖然未普遍使用這一術語,但盡可能降低生產操作成本、提高靈活性和加快創新周期也是這些國家的共同目標。

► 美國:在美國,GE 主導的“工業互聯網”革命同樣如火如荼,已經成為美國“制造業回歸”的一項重要內容。

與工業4.0 的基本理念相似,它同樣倡導將人、數據和機器連接起來,形成開放而全球化的工業網絡,但其內涵已經超越制造過程以及制造業本身,跨越產品生命周期的整個價值鏈,涵蓋航空、能源、交通、醫療等更多工業領域(九大平臺)。

相比於西門子的“工業4.0”,GE 的“工業互聯網”方案更加註重軟件、網絡、大數據等對於工業領域的服務方式的顛覆—— 與德國強調的“硬”制造不同,“軟”服務恰恰是軟件和互聯網經濟發達的美國經濟較為擅長的

根據GE 的預測,在美國,工業互聯網能夠使生產率每年提高1%-1.5%,那麽未來20 年,它將使美國人的平均收入比當前水平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他地區能確保實現美國生產率增長的一半,那麽工業互聯網在此期間會為全球GDP 增加10 萬億-15 萬億美元—— 相當於再創一個美國經濟

► 日本:一是采用“小生產線”的企業增多,本田公司通過采取新技術減少噴漆次數、減少熱處理工序等措施把生產線縮短了40%,並通過改變車身結構設計把焊接生產線由18 道工序減少為9 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車型生產線。二是采用小型設備的企業增多,日本電裝公司對鋁壓鑄件的生產設備、工藝進行改革,使得鑄造線生產成本降低了30%,設備面積減少80%,能源消費量降低50%。三是通過機器人、無人搬運機、無人工廠、“細胞生產方式”等突破成本瓶頸,佳能公司從“細胞生產方式”到“機械細胞方式”,再到世界首個數碼照相機無人工廠,大幅度地提高了成本競爭力。

此外政府加大了開發力度,加大對3D 打印機等尖端技術的財政投入。2014 年,經濟產業省繼續把3D 打印機列為優先政策扶持對象,計劃當年投資45 億日元,實施名為“以3D 造型技術為核心的產品制造革命”的大規模研究開發項目,開發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屬粉末造型用3D 打印機。

 

中國面臨什麽樣的挑戰和機遇

東方證券指出,美德等發達國家的工業革命信號給我國制造業敲響了警鐘。歐洲計劃到2030 年將其制造業占GDP的份額提高5個百分點,而競爭的矛頭即直指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 - 中國。

反觀我國,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勞動力供給減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勞動力制造業就業意願的下降,對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形成了巨大制約。根據美國某咨詢機構統計,中國沿海地區勞動力單位綜合成本已經與美國本土部分地區接近。

客觀上說,搶先進入“工業4.0”時代、保持第一大支出產業 - 制造業競爭力,是中國無法不選擇的一個命題。

中國作為生產1/3 世界的制造大國如果不積極應對,一方面,規模化生產模式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受到挑戰;另一方面,產業升級時將被動接受德國的新標準、新設備。

近幾年來,國家及各級政府不斷推出支持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的政策,推動行業發展。例如上海 、昆山、徐州、蕪湖等多地規劃了機器人產業園,推出政府引導資金、所得稅優惠等多項產業扶持政策。2013 年11 月,浙江省提出在未來五年年均實施“機器換人”項目5000 項、完成技術改造投入5000 億元。

2014 年10 月,李克強總理訪問德國期間,在第三輪中德政府磋商後發表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該領域合作有望成為中德未來產業合作的新方向。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黃群慧等認為,“工業4.0”不僅會削弱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優勢,而且有利於發達國家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通過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業控制產業制高點,發達國家可以運用現代制造技術和制造系統裝備傳統產業來提高傳統產業的生產效率,通過裝備新興產業來強化新興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能力。同時,其在高端服務業的領先優勢也可能被進一步強化。

因此,後發國家的產業趕超將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全方位抑制。“第三次工業革命”本質是人機關系的深刻變化,這種變化大大增加了對知識和技能的需求。而與先進制造技術相適應的知識和技能的形成和積累,恰恰是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遇到的最大挑戰。

工業4.0離真正的產業化大規模應用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中金公司在報告中指出: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產品能效以及自動化整體水平,降低生產能耗是我國當前制造業轉型的第一步。目前我國已經在兩化深度融合、智能制造裝備重大專項、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有了諸多布局。中央和各地方政府也在紛紛支持工業機器人、3D 打印等新型智能制造項目的發展。

 

工業4.0應該關註國內那些公司

中金公司在報告中看好機器人、智能工具、智能儀器儀表等智能制造設備。主要因為:

1)系統集成商的業績能夠快速釋放,2)隨著制造業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單個集成項目的合同額大幅提高,集聚效應開始顯現,3)現在從事機器人相關集成的兩化融合企業有望統治未來的“智能工廠”的大集成。

中金重點推薦機器人和利時,關註博實股份

中金-智能工廠裝備提供商

東方證券則將工業4.0產業分為上中下遊三部分企業,並看好智能工廠解決方案提供商:

從工業4.0 產業鏈的上遊看,現代智能工廠所高度依賴的四大基礎條件 – 傳感器(數據采集)、大容量存儲(數據存儲)、大數據計算能力(數據處理)和工業以太網(數據通信),以及執行單元-智能機器人,均是工業4.0 實施的關鍵要素。智能工廠這種新型生產模式的興起,必將帶來機器人的大規模普及、傳感器的大量使用,以及工業大數據服務商和通信服務商的興起。東方證券建議關註工業以太網服務商東土科技、管理軟件提供商用友軟件、傳感器供應商華天科技漢威電子等。

從工業4.0 產業鏈下遊看,智能工廠將大幅節省勞動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客戶體驗,增強制造廠商的競爭優勢。較早適應4.0 改造的產業和廠商將先受益。建議關註雲印刷運營商長榮股份

東方證券看好工業4.0 產業鏈中遊環節,即軟硬結合的行業解決方案提供商、智能工廠總包商掌握核心的技術訣竅,也是智能工廠模式興起的直接受益者。由於在中國大部分行業並沒有成熟的智能工廠解決方案,先進入者往往具有較強的先發優勢,在細分行業形成較高進入壁壘。東方證券看好智能工廠行業方案提供商,新松機器人、軟控股份、藍英裝備、博實股份、天奇股份、華昌達、京山輕機、慈星股份、上工申貝等。

QQ圖片20141130170449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563

The Future of Newspaper:報業的地區模式

1 : GS(14)@2012-06-14 00:52:0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613/1642145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861

The Future of Newspaper:程式員統治地球

1 : GS(14)@2012-07-18 23:33: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18/1652447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340

The Future of Newspaper: The Daily

1 : GS(14)@2012-07-25 12:49:00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725/16544467
為拯救報紙,梅鐸( Murdoch)跟 Apple合作,推出 iPad報紙《 The Daily》,有人說是哈利波特報紙的翻版,有人說成是另一場資訊革命。一年之後,報道指《 The Daily》去年虧損接近3000萬美元。
去年初,梅鐸和 Apple高層 Eddy Cue聯手發表這份 iPad報紙:既有 News Corp的龐大資源和新聞團隊,獨家內容覆蓋國內國際新聞、財經、荷李活、體育、科技等熱門新聞類別,又有 Apple出手設計軟件,兩大「品牌」合作,噱頭十足,媒體瘋狂報道。
沿用日報模式成敗因
這份報紙定價進取:每周僅99美仙,每年39.99美元,一度被喻為報業希望。首年很快過去,《 The Daily》陸續登上其他渠道的貨架,例如 Android平板電腦,或以更低價每年19.99美元於 iPhone訂閱。然而,預期中的哈利波特魔法,明顯並沒有生效,這中間出了甚麼問題?
《 The Daily》有兩個特點:一是純粹服務 iPad用戶,二是沿用「日報」模式:一日一份,風雨不改,不會一天多份,也不會幾日一份。同集團兩份十九世紀報紙《 New York Post》和《 Wall Street Journal》,最早一份於210年前創辦,日報模式一直用到今天,這個生產流程沒有改變,但閱報習慣早已隨着數碼化變得翻天覆地。《 The Daily》情形就似在3D電影院播默片,沒有任何配音、配樂或與畫面協調,豈有不敗之理?
除了日報模式、渠道限制以外,高昂成本是輸錢的主要因素,《 The Daily》每年預算6000萬美元,主要是支付龐大的編採開支,問題是數碼平台的內容競爭遠比報紙激烈,消費者的習慣完全不同,昔日一張主要報紙競爭對手,可能是另外幾張大報,去到互聯網世界的長尾競爭對手無千無萬。 YouTube上最受歡迎的影片頻道,往往是低成本獨立製作,資源豐富的大製作反而沒有任何優勢。
Marissa Mayer新上任 Yahoo,別人問她:「究竟 Yahoo是甚麼?科技公司?媒體公司?還是內容公司?」我很喜歡 Mayer的答案,認為這是所有傳統媒體要效法的心法,她說:「這個問題問得不對。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是為用戶提供有價值的、令人興奮、愉快的產品,吸引他們每天訪問雅虎網站。」
大家喜歡甚麼、是甚麼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知道用戶需要甚麼?
方己程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88

The Future of Newspaper:手機廣告冇作為

1 : GS(14)@2012-08-01 10:42:5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1/16565009
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然而,手機廣告始終沒有大作為。沒有作為不代表沒有增長,相反手機廣告增長算高速:2011年是2009年的3倍,大約16億美元。
用戶最不願接收
然而,相比起其他行業,手機廣告業的收入,依然是「小朋友」:全球廣告業年收入4980億美元,手機廣告分到不足300分之1,即便是「夕陽」報業,收入也是手機廣告的129倍。若以同樣增長速度計算,去到2014年,預計手機廣告業還不過是30億美元左右。
《 The Guardian》專欄作家 Michael Wolff估計,向來在網站賺取4美元的廣告,在手機網頁上頂多能賺0.25美元。理由很簡單,原來的顯示式廣告,展示於一般個人電腦顯示器,或筆記簿電腦屏幕,尺寸至少11至13吋,到了3.5吋的 iPhone屏幕,根本無法找到同等的位置,這問題 Yahoo!也不懂如何解決,技術力不足的傳統媒體更是一籌莫展。
我個人認為,手機廣告一定不是出路。首先世上無人喜歡廣告。廣告的定義是硬塞,是綑綁,是用戶不情願接收的,只不過從前的屏幕大,討厭廣告的情緒,沒有明顯浮現出來。問題是,智能手機影響力始終很大,佔據我們注意力的時間,不下於電腦和電視,以這樣的影響力,何以沒法扶植出同等比例的廣告行業?
目前為止,在 Apple和 Samsung等生產商以外,手機資訊的世界,有兩個影響力最大的參與者: facebook和 Google。根據 Larry Page去年的預測, Google的手機廣告收入將會超過25億美元,若然屬實,豈不是單單一個 Google已高於整個手機廣告業的收入?那邊廂 facebook,數據顯示其網站展示廣告也收入不俗。
然而,兩者面對相同的問題:每點擊平均成本( Cost Per Click)不斷下跌—— Google點擊廣告價格按年下跌16%,箇中原因,是 Desktop轉 Mobile的大勢而成,前者收入正在不斷下跌,但仍未有人找到在 Mobile賺錢的合理模式。換句話講,不單止傳統報業有危機,連網站都有!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639

The Future of Newspaper:倫奧與數據挖掘

1 : GS(14)@2012-08-08 14:52:2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08/16584583
倫奧、李慧詩、強國網民,這段時間,奧運成了全球話題。
英國人處理奧運的文明,全球讚不絕口,但剛好相反,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強國網民對外人自己人喊打喊殺,微博上的圍攻接二連三,在成千上萬的奧運新聞裏頭,可謂呈現了強國獨特的醜態。
奧運的資訊,我少部份看電視直播,但有時晚上太累,很多奧運資訊還是靠 facebook。李慧詩從進入決賽,到零的突破,都是 facebook通知我,跟新聞網站或即時新聞無關。直接看電視的人很多,我可以不用看,李慧詩衝線幾秒內, facebook的新聞牆已給祝賀文章和照片「洗版」,夠快,夠新,望住網友們的恭喜留言也夠過癮,翌日實在沒有再讀報紙的需要。
BBC巧用數據 添吸引力
facebook和 Google是我接收資訊的主要渠道,我好久不讀報紙,奧運期間,倒是 BBC有個好玩網頁,吸引我眼球,並馬上推薦給 facebook其他老友——「你的體格跟哪位運動員最似?」 BBC整理和輸入了所有運動員的身高和體重數據,現加上其他資料,如參加項目、國籍、對手、個人最佳紀錄等,讓網站用戶輸入自己的身高和體重,然後系統會告訴跟你體格最接近有哪些運動員,吸引你再詳細看有關運動員的比賽資訊。
BBC這種處理資料的手法,很明顯不是傳統的新聞,它更像一個網頁小遊戲,用戶透過有趣的方式,對倫敦奧運和個別運動員了解更深,這比起大部份新聞網站,開一個所謂的「奧運」特輯,把體育新聞放在一起便收工,至少肯嘗試用 IT把內容做好一點。以上這種操作,如果能更進一步,基於數據加以預測,便是 Data Mining,即通過現有數據分析,預測未來的結果,這套功夫,固然可以套用在體育活動,例如有美國博客以過去20年數據,預測今年男子100米冠軍的成績為9.68秒,結果保特跑出了9.63奪金,誤差少於1%算是不錯。
在學院以外,媒體其實擁有大量數據,問題是每天的流水作業,有用數據用完即棄,沒有加以整理,也不懂如何運用,似這般浪費,豈不是入寶山而空手回?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04

The Future of Newspaper: HuffPo搞電視

1 : GS(14)@2012-08-15 18:47:59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15/16604852
講起 Webcast,這個怪字不知是出自誰人手筆?拆成二字,是互聯網+廣播的意思,問題是,在互聯網做廣播,沒有用盡互聯網的優勢。
廣播是甚麼?是同一款式的內容,透過某條渠道,同時發佈給不同的用戶,經過收音機接收,叫聲音廣播,經過電視機,叫電視廣播,諸如此類。在技術上,電視和收音機做到的,互聯網豈有做不到之理。
多年以來,傳統上「即時廣播」模式,從來沒有在互聯網真正成功過,最接近的例子,要數 Twitter和 facebook的動態消息,但動態消息實際上卻不是真正的廣播,而是基於用戶的社交圖譜( Social Graph),推薦和發送個人化的訊息。
編輯例會直播出街
內容可以個人化,接收內容的時間,也可以個人化。事實證明,作為網上最受歡迎的內容平台, YouTube最成功是不受時間限制的內容;至於現場直播、限時出現的服務( YouTube Live),相信大部份人連它的存在也不知道。問題是如果連 YouTube都推不動 Webcast內容,誰敢說自己可以?
Huffington Post最近開始搞互聯網電視,學習對象是24小時不停播放的有線電視新聞,取名 HPSN( Huffington Post Streaming Network),對手彷彿一下子由 NYT變成 CNN,創辦人 Arianna Huffington的信心究竟從何而來?
據 Forbes報導,這個新電視項目的想法,是希望善用 HuffPo的編輯部人才,將每天的例行編輯會議,在互聯網直播出街(根據個人經驗,這些內容會有不少精采內容),更讓網民透過 Google+Hangouts軟件直接跟編輯室交流,把網民意見融入成節目的一部份,再加上其他網民可以利用社交媒體在網站留言。換言之,跟 Huffington Post的互聯網報紙模式相似:營運成本有限。對有 AOL做後盾的 HuffPo而言,這種立於不敗之地的嘗試,不妨多做。
有人可能會問,嘗試若成功,其他報紙難道就不可以照辦煮碗嗎?答案是可以,但不易,傳統報紙敢把明天新聞在互聯網預先披露嗎?
方己程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010

The Future of Newspaper: 傳媒也可搞教育

1 : GS(14)@2012-08-22 21:08: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822/16625193
做一門生意,搞一家球會,重點是讓團隊充份發揮,否則是浪費。
傳媒這門生意,基本上是內容加渠道,是資訊的收集、整理和傳遞,這個生產流程的背後,其實一直囤積了大量的數據和資料,若有效善用,可以開拓一個新的收入來源。
由今年開始,美國約有50萬名學童,開始有機會接觸電子教科書。這些電子教科書,跟傳統的最大分別,是製作上多影片、有小遊戲、直駁互聯網,又可下載電子教材。換言之,十足十 iPad上的教育類別的 Apps,教育機構需要大量電子內容,其中不少範疇,媒體企業可以作出貢獻,藉著電子化,涉足教育這個產業。
FT新聞可寫筆記
教育電子化這個趨勢,第一個得益者是 Discovery。原因是學校對 Discovery內容有信心,認為可以提升學生的「使用經驗」。 Discovery涉足電子教育順理成章,因為他們已有面向教育機構的服務,在去年, Discovery推出自己的電子教科書品牌 Techbook,大規模進入電子教育市場。
NBC是另一家涉足教育的媒體,雖然規模較小, NBC將影片內容建成資料庫,推出專為教育用途而設的 NBC Learn,內容覆蓋學術研究、科學、金融、行銷、心理學、經濟、歷史等不同領域,目前有超過5000所美國學術機構使用。
在眾多參與教育的媒體,報業的代表是 FT。他們旗下的 MBA Newslines,就像 Amazon Kindle的註釋功能,讓使用者(主要是商科學生)瀏覽新聞的同時學習:可以在新聞留下自己的筆記,可以瀏覽教授留下的筆記,也可以將筆記分享開去。
傳統的教科教材市場,價值約70億美元,電子教育給媒體帶來機會,來自於科技稍為開放了電子教材的,讓電子媒體、報業、教育機構、科技公司、互聯網公司甚至 Startup都可以直接進入這個行業,結論是:競爭很大。
電子化教育是趨勢,但我認為沒有10年,不會有翻天覆地的轉變,始終路途遙遠,報業可以嘗試涉足,可以開拓一點新收入,但不要抱太大期望。
方己程
方己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164

The Future of Newspaper: 港女500事件的啟示

1 : GS(14)@2012-11-15 00:59:5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1114/18066449
看「港女500事件」,想起當年的《蘋果日報》網聞版,原來不經不覺已經四年。
一位結婚在即的港女,在自己facebook公開留言,表示出席其婚宴「做人情」,如果只做500元,就乾脆不要出席好了,原因是她不是「開善堂」,更說「免得造成你又生活艱難,我又覺不爽」。
後來,港女又留言補充,自己的婚宴是酒店自助餐,因此不能接受500元人情,強調自己不是為錢,只是不希望別人無錢又要赴宴,又謂如果有人對她的言論不滿,可以將她在facebook上刪除。
傳媒乃民眾生活一面鏡
港女的facebook朋友及其他網民對言論反感,有關的fb截圖、做人情的討論,隨即傳遍各大型討論區,百花齊放,在反感以外,可以看得出來,香港人對於「做人情」很有共鳴。《蘋果日報》見全城熱議,馬上順勢報道,並刊出「人情指南」,「港女500事件」宣告正式推上報。雖然《蘋果日報》網聞版已不存在,但其精神,其實已經融入《蘋果日報》骨髓,並以全新方式展現出來。
近期讀黎智英專欄,他在「傳媒之一」寫道:「傳媒是反映民眾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屬於民間的傳播事業……鏡會反映出甚麼畫面,那是民眾的選擇。」
我很喜歡鏡子的比喻,而在「港女500事件」中,網上討論區這面鏡子,要比報紙快;而fb這面鏡子,又要比討論區更快,甚至可以說,當事人的fb,不正正就是反映她自己最真實一面的鏡子?
鏡子照出甚麼影像,由當事人自己選擇,照出來的神形,我個人認為,很真實、很傳神,這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黎智英認為,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且人們是望着傳媒這一面生活的鏡子,來扮演自己在現實世界的角色。
我想起fb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幫助世人表達自己,換言之,fb讓每個人都變成一塊小鏡子,同時,又提供一個大舞台,讓大家說想說的話,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鏡子的責任,是真實反映世界,而不是粉飾太平,但時代不同了,我們今天要捍衞的,是確保網上的言論自由,社交媒體平台不為國家機器服務、審查或過濾自由的言論和資訊。
方己程
2 : 肥B(18468)@2012-11-15 15:05:38

講得幾動聽.....

讀者要乜, 我提供乜, 投其所好的MARKET-ORIENTED, 唔關我事架, 我REFLECT ACTUAL姐, 呢D係我地的「責任」

但係咪漏左「客觀」同「全面」咁反映真實世界呢?

===================================

近期讀黎智英專欄,他在「傳媒之一」寫道:「傳媒是反映民眾生活的一面鏡子,是屬於民間的傳播事業……鏡會反映出甚麼畫面,那是民眾的選擇。」

黎智英認為,傳媒是反映人們生活的一面鏡子,而且人們是望着傳媒這一面生活的鏡子,來扮演自己在現實世界的角色。

鏡子的責任,是真實反映世界,而不是粉飾太平,但時代不同了,我們今天要捍衞的,是確保網上的言論自由,社交媒體平台不為國家機器服務、審查或過濾自由的言論和資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95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