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Don't cry for me, Diego Maradona!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2797


巴黎:

亞根庭以0比4敗於德國腳下,Blog友有什麼感覺?

如果以研究數字作比喻,我們可以把亞隊每一球員當成一個財務 比率,例如,前鋒比作銷貨,後防比作流動資產比,中場是借貸比率、或是派息率。

而那個教練就是最重要的股票分析員。

很多 人誤會投資一支股票,就是要每個比率都要最優勝,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美國那支只懂出錢買最好球員的宙宇隊就應該是世界冠軍了。

強勁的後 防,就是11個人站在禁區的隊伍,又如亞隊排4-3-3,前鋒力自然會加大,但踫到德國的隱守,加上年青力壯的快速突擊,中場欄阻不到,便會輸掉整場比賽 了。

Blog友或許能夠從這場比賽有所啟發,單單獨立分析兩隊的每一個球員,你是沒有可能預知勝負,而我們更不應該只看單一的比率,而是 應該從整間公司的合組分析,才能找到一間令你賺大錢的公司。

看完這場比賽,有人或會以為德國下場可以取下西斑牙,我常說結果只有兩個,一 是勝,一是敗;一是升,一是跌,但是否因為你所認為的理由,卻很難考察,這正是不應過份看股票的升跌,而是整體財務分析的配合,畢竟,西班牙的排陣不是死 的,而又沒有理由支持,兩隊的獨立的每一部分的球員,那一隊的才是是好的,這好比我常常遇到要決定在兩間公司,其一為後防強,其二是整體好像平均些的同業 中二者擇一的情況,這或許就是分析股票最需要智慧的地方。

不過如果Blog友心水清,算算地球上有多少個國家,又16強的機會是幾分之 分,便明白,冠軍好比股神,只有一個,除了技藝、教練、那個瞎眼的球証(市場)、最重要的還是需要點運氣。但如果一隊常常強調球員的技藝,配合的隊伍,即 好比企業的財務的平均,總的來說,都能常會在決賽週經常出現,即較其他投機人有更常見的好回報成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51

A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Success 一只牛的投資日記

http://feigan.blogspot.com/2012/01/framework-for-investment-success.html

不認識Seth Klarman﹖無所謂﹐只要知道他是價值法中的猛人之一就可以了﹐是絕版書“Margin of Safety”之作者﹐是Baupost Group之渣fit人。當然﹐他也是我的老師。

他認為投資勝利之道﹐在於﹕

  • 了解自己
  • 了解其他人


先了解自己是股海中最卑微的參與者﹐其他人都是勤勞能幹而且是精英中的天才。要在這樣的圈子出人頭地﹐“你”的絕世武器是﹕

  1. 能夠長期投資的資金
  2. 確立你的投資哲理
  3. 重量級的知識
  4. 人脈關係
  5. 對價值法原則瞭如指掌


這個世界根本沒有十全十美的投資秘訣﹐證券的回報好像零和游戲﹐你的回報超越大市是因為你犯的錯誤比別人少。所以股市賺錢之路﹐在於做到賺多虧少,對多錯少,就可以達到累計財富的終極目標。所以要做到“有把握”﹐首先就要避免自犯錯誤。

這是能夠長期保留在股市的資金﹐是不怕被生活所逼而需要賣股。沒有參與高杠杆投機﹐就沒有被逼斬倉的可能。很多錯誤是自找的﹐並不是別人硬推給你﹐正所謂自做孽不可恕。

步行于濃密的森林中,船只航行於茫茫的大海上,飛機在黑夜中穿洲越洋,假如没有指南針或方向儀的引導,都會迷失方向,无法達到目的地。缺乏明确的投資哲理作为引導﹐在股市中搶進殺出,表面上是很努力,實際上是在兜圈子,最後是徒勞無功。這種投資方式,犯錯誤的機率很大。

廣泛的人脈關係﹐是為了方便了解各行業經營的特點和週期循環﹐再加上自修﹐才能建立重量級的知識。有深度的知識﹐才能協助我們分辨是非﹐減少犯錯誤的機率。

我相信價值投資法﹐所以我的投資策略雖然更新﹐但是仍然以價值作為根本。

先了解然後管理好自己﹐就已經站在不敗(不可勝)。
那麼接下來能做的是了解其他人﹐如果他們犯錯﹐我們是否能趁機而入。
所以決定勝負的是EQ﹐而不是IQ。

************
By Seth Klarman :

Two elements are vital in designing an investment approach for long-term success. First, answer the question, ''what's your edge?" In highly competitive financial markets, with thousands of very smart, hardworking participants, what will enable you to reliably outperform the field? Your toolkit is critically important: truly long-term capital; a flexible approach that enables you to move opportunistically across a broad array of markets, securities, and asset classes; deep industry knowledge; strong sourcing relationships; and a solid grounding in value investing principles.

But because investing is, in many ways, a zero-sum activity in which your returns above the market indices are derived from the mistakes, overreactions or inattention of others as much as from your own clever insights, there is a second element in designing a sound investment approach: you must consider the competitive landscape and the behavior of other market participants. As in football, you are well-advised to take advantage of what your opponents give you: if they are defending the run, passing is probably your best option, even if you have a star running back. If scores of other investors are rigidly committed to fast-growing technology stocks, your brilliant tech analyst may not be able to help you outperform. If your competitors are not paying attention to, or indeed are dumping, Greek equities or U.S. housing debt, these asset classes may be worth your attention, regardless of the currently poor fundamentals that are driving others' decisions. Where to best apply your focus and skills depends partially on where others are applying theirs.

When observing your competitors, your focus should be on their approach and process, not their results. Short-term performance envy causes many of the shortcomings that lock most investors into a perpetual cycle of underachievement. You should watch your competitors not out of jealousy, but out of respect, and focus your efforts not on replicating others' portfolios, but on looking for opportunities where they are not.

Much of the investment business is centered around asset-gathering activities. In a field dominated by a short-term, relative performance orientation, significant underperformance is disastrous for retention of assets, while mediocre performance is not. Thus, because protracted periods of underperformance can threaten one's business, most investment firms aim for assured, trend-following mediocrity while shunning the potential achievement of strong outperformance. The only way for investors to significantly outperform is to periodically stand far apart from the crowd, something few are willing or able to do.

In addition, most traditional investors are limited by a variety of constraints: narrow skill-sets, legal restrictions contained in investment prospectuses or partnership agreements, or psychological inhibitions. High-grade bond funds can only purchase investment-grade bonds; when a bond falls below BBB, they are typically forced to sell (or think that they should), regardless of price. When a mortgage security is downgraded because it will not return par to its holders, a large swath of potential purchasers will not even consider buying it, and many must purge it. When a company omits a cash dividend, some equity funds are obliged to sell that stock. And, of course, when a stock is deleted from an index, it must immediately be dumped by many. Sometimes, a drop in a stock's price is reason enough for some holders to sell. Such behavior often creates supply-demand imbalances where bargains can be found. The dimly lit comers and crevasses existing outside of mainstream mandates may contain opportunity. Given that time is often an investor's scarcest resource, filling one’s in-box with the most compelling potential opportunities that others are forced to or choose to sell (or are constrained from buying) makes great sense.

Price is perhaps the single most important criterion in sound investment decision making. Every security or asset is a "buy" at one price, a “hold” at a higher price, and a "sell" at some still higher price. Yet most investors in all asset classes love simplicity, rosy outlooks, and the prospect of smooth sailing. They prefer what is performing well to what has recently lagged, often regardless of price. They prefer full buildings and trophy properties to fixer-uppers that need to be filled, even though empty or unloved buildings may be the far more compelling, and even safer, investments. Because investors are not usually penalized for adhering to conventional practices, doing so is the less professionally risky strategy, even though it virtually guarantees against superior performance.

Finally, most investors feel compelled to be fully invested at all times – principally because evaluation of their performance is both frequent and relative. For them, it is almost as if investing were merely a game and no client's hardearned money was at risk. To require full investment all the time is to remove an important tool from investors' toolkits: the ability to wait patiently for compelling opportunities that may arise in the future. Moreover, an investor who is too worried about missing out on the upside of a potential investment may be exposing himself to substantial downside risk precisely when valuation is extended. A thoughtful investment approach focuses at least as much on risk as on return. But in the moment-by-moment frenzy of the markets, all the pressure is on generating returns, risk be damned.

What drives long-term investment success? In the Internet era, everyone has a voluminous amount of information but not everyone knows how to use it. A well-considered investment process – thoughtful, intellectually honest, team oriented, and single-mindedly focused on making good investment decisions at every turn – can make all of the difference. Investors with short time horizons are oblivious to kernels of information that may influence investment outcomes years from now. Everyone can ask questions, but not everyone can identify the right questions to ask. Everyone searches for opportunity, but most look only where the searching is straightforward even if undeniably highly competitive.

In the markets of late 2008, everything was for sale as investors were caught in a contagion of selling due to panic, margin calls, and investor redemptions. Even while modeling very conservative scenarios, many securities could have been purchased at extremely attractive prices – if one had capital with which to buy them and the stamina to hold them in the face of falling prices. By late 2010, froth had returned to the markets, as investors with short-term relative performance orientations sought to keep up with the herd. Exuberant buying had replaced frenzied selling, as investors purchased securities offering limited returns even on far rosier economic assumptions.

Most investors take comfort from calm, steadily rising markets; roiling markets can drive investor panic. But these conventional reactions are inverted. When all feels calm and prices surge, the markets may feel safe; but, in fact, they are dangerous because few investors are focusing on risk. When one feels in the pit of one's stomach the fear that accompanies plunging market prices, risk-taking becomes considerably less risky, because risk is often priced into an asset's lower market valuation. Investment success requires standing apart from the frenzy – the short-term, relative performance game played by most investors.

Investment success also requires remembering that securities prices are not blips on a Bloomberg terminal but are fractional interests in – or claims on – companies. Business fundamentals, not price quotations, convey useful information. With so many market participants fixated on short-term investment performance, successful investing requires a focus not on how one is doing, but on corporate balance sheets and income and cash flow statements.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61

判斷互聯網產品價值的FOR模型

http://content.businessvalue.com.cn/post/6367.html

FOR模型由碎片、組織、再組織三個特徵組成。

知乎上有個問題邀請我預測「10年後,Pinterest和Instagram誰的價值會更大?」,我覺得10年對於互聯網來說實在是太漫長了,到 時Pinterest和Instagram如果還存在的話,也必定不是現在的模樣和模式,所以我們探討這麼遙遠的事有點不著邊際。

但如果把時間縮短到一兩年的話,倒是可以來討論:當下,具有哪些特徵的產品更可能在未來獲得更高的價值?對此,我有一個非常簡單的判斷模型,我從2011年年中開始用這個模型來判斷各種新出現的互聯網產品,一直用得很順手,命中率較高。

這個模型由3個特徵組成:

一.碎片(F=Fragments)

這個產品中的主要內容,一定是碎片化的,而且碎片是同構的。比如 Twitter 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新浪微博把「一切事物」碎片為140個字+一張圖、Pinterest把「所有美好的事物「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 一個URL、蘑菇街把「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碎片為一張圖+一小段描述+一個商品購買地址(包括線上和線下)。

碎片的豐富性基本上決定了這個產品最終平台化之後的基礎規模,所以我們可以很容易看到新浪微博的規模百分之百的要比蘑菇街大,因為它的碎片是「一切事物」,而蘑菇街只是「所有美好的女性商品」。定語越多,規模越小。

二.組織(O=Organize)

為什麼要碎片?因為同構的碎片很容易以各種維度被組織。

比如Twitter按時間線組織、Tumblr按Tag組織、Pinterest按Board組織、蘑菇街按商品的天然品類組織。

這種組織一定是非常自由的,任何兩塊碎片,都有可能被組織到一起。組織的方式越自由,信息流動的速度越快,相應的也無法獲得沉澱。

所以我們看到,因為時間線是最自由的組織形式,所以新浪微博的信息流轉最快,但信息很快過期;蘑菇街的組織形式受商品天然品類的邊界限制,所以流轉相對較慢,但是信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沉澱,挖掘出「最熱」的商品來引導有「從眾心理」的用戶。

三.再組織(R=Re-Organize)

當信息碎片按某種形式組織好之後,這樣的產品還會允許用戶用非常自由的手段重新組織信息碎片。

比如新浪微博的「轉發」功能,就是把別人的信息碎片重組到自己的時間線中;Tumblr的「Re-Blog」功能和Pinterest的「Re- Pin」功能,可以把別人原創或收集好的碎片方便地組織到自己的建立的體系中;蘑菇街的「喜歡」功能,可以把別人分享的好商品,極快地收藏到自己的喜歡目 錄中。

再組織的本質作用是將有限的內容儘可能充分地重複利用,以此提高生產率。

打個比方,在不具備再組織能力的BBS體系中,一條信息(帖子)只能被10個人消費,但同樣的內容,在微博體系中就有可能平均被50個人消費,那麼同樣的生產成本(原創消息的人所花的時間)就帶來了更大的生產成果,也即更高的生產率。

所以,要讓「再組織」發揮作用,就必須要求用戶整體對內容的選擇能力很強,而且產品本身有通過「積累用戶利已行為得到利他結果的機制」(這點可以看 我之前在艾瑞的一個演講)。從這個角度來說,我比較擔心完全的Pinterest-Copy,在中國會受到「沒有足夠大的有很好審美能力的人群」的制約。

以上3個點組成了這個模型的基本框架,我把它叫做「 FOR」模型。

接下來我們用這個模型實際看一些產品,我對下面提到的每一個產品,按FOR模型的3條打分,最高5分。

Twitter:F4.5 – O4 – R3

Twitter的碎片是很徹底的,但是不支持圖片還是有點過於矜持了;組織是用時間線,好處和問題上面都有說;再組織只能說及格了,Re-Tweet的功能毀譽參半吧。

新浪微博:F5 – O4 – R3.5

新浪微博對Twitter做的兩個改良是非常棒的,一是消息帶圖、二是「轉發」功能。這兩點改進讓這種產品形態整體達到85分,所以我們最近看到一些報告,新浪微博用戶的活躍度是Twitter的數倍,從這個模型的打分上來看,很合理。

Tumblr:F3 – O3.5 – R3

輕博的碎片太大(也可以說不是碎片),這造成信息維度太多很難充分組織,再組織也很麻煩。所以總的來說,我並不是很看好輕博的發展,從最近這類產品的發展上來看,也確實不怎麼好。

Pinterest:F4.5 – O4.5 – R5

神奇出現了,它離滿分只差兩點:以圖片為主的碎片,在豐富性上不如Twitter和微博;Tag和Board的雙維度組織很完善,但Tag的組織方 式還是很依賴「負責任」的用戶,所以要扣一點分。Re-Pin功能非常方便,而且Re-Pin的結果是重組一個Board,當用戶的普遍審美能力較好時, 發揮出的能量超大。

說實話,雖然我一早就給Pinterest打了這個平均最高分,但也還是沒想到它能發展得如此瘋狂。

蘑菇街:F3 – O4.5 – R3.5

來評評自家的產品。上面說了, 我們的碎片豐富性不夠,所以規模肯定不如其他幾個例子產品大。但是有失必有得,我們的碎片很容易變現,另外它們天然地可以按品類組織,不需要依賴「負責 任」的用戶,所以組織的分比較高。再組織方面「喜歡」功能很方便好用,但是高水平的用戶不多,再組織以後的內容要供再次消費的「成品率」不高,這方面是我 們一直頭痛並在努力解決的。

還加了 Instagram 和 Path ,可以根據FOR模型打打分試一下,當作練習:

 

 

為什麼滿足FOR模型的產品有更高的概率獲得較快成長?

1. 生產率。FOR產品比傳統的產品有更高的信息使用率,因此生產率更高。這是最本質的原因。

2. 適合移動設備。因為內容小片,可以方便地在移動設備上瀏覽,而且自由的組織形式和再組織動作的輕量化,都很適合移動操作。

前面都是總結,但這個總結很有可能一文不值,說不定它是類似「優秀短跑運動員都有兩條腿」這樣的總結。所以我再用這個模型來推論一種目前不存在的產品,以後我們可以再回過頭來看看這樣的產品有沒出現、有沒有高速增長,以此來驗證這個模型是不是靠譜。

我推論的這個產品是一個旅遊產品。

一.碎片。它的碎片是「一切在路上會碰到的東西」,比如一個景點、一個餐館、一個菜色、一家加油站等等,全部碎片化並同構為「一張圖片+一段描述+一個地理位置」。

當然同構後的結構可能還要再複雜一點,比如可以多張圖片,但是這裡僅作最簡的處理。

二.組織。可以按所謂「路線」或「攻略」來組織所有這些碎片。比如我做了一個杭州攻略,其中就可能有這些碎片「雷峰塔、西子湖國賓館、白堤、某外婆 家的外婆炒蛋……」,這些碎片可能按時間排,也可以按地理排。當我到杭州旅遊時,就可以用手機隨時調用我的攻略,指導出行,並隨時為每個碎片拍照或 Check In。當我因為迷路錯過一個碎片,也沒關係,周邊的其他碎片會被推薦,隨意選一個接著玩吧。

三.再組織。當我遊玩回家,之前在遊玩過程中的Check In行為和拍照行為,就被系統自動整理為「遊記」,而另一個用戶可以簡單地copy我的遊記,改動其中幾個碎片,成為他到杭州旅遊的「攻略」。

如此一來,攻略→簽到→遊記→功略……就成了一個循環,信息被更充分地使用。

我相信這樣的旅遊產品會得到很多人喜歡的,你喜歡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490

Design for Fun Why not?

http://www.cbnweek.com/yuedu/ydpage/?raid=2156
 有些設計看起來好像沒什麼了不起,但你總會在見到它的第一眼就會心一笑,或者很大聲地笑出來。這種設計會存在於各種你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物品中,除了好玩,也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將它們歸成一類,我們就姑且稱之為「Fun Design」吧。


  比如你在右圖看到的這調味瓶,設計師色鑫甚至被朋友調侃出了「要讓媽媽繫著圍裙,在廚房裡轉上一圈,再往鍋裡撒鹽」的用法。它看起來就像是一根仙女棒,而用法也正是這樣。


  這是一個看著動畫片就蹦出來的創意。色鑫都已經記不清是哪部片子了,只記得當仙女棒和調味罐的兩個想法在腦中碰到一起的時候,他立馬就在紙上畫下草 圖,然後花了一個晚上做出了設計稿。靠靈感來設計是色鑫最喜歡的工作方式—「靈光一現的創意總是既能打動自己,又能打動別人。」


  每天睡覺前,色鑫都會記得放一個小本子在枕邊,若是晚上夢見了有趣的事情,就可以在醒來時把夢境畫下來。一次他夢見小時候在東北鑿冰釣魚的場景,醒來 就畫出了一隻水晶魚缸:從上往下看,就像鑿開的冰窟窿,魚在裡面游著。他還會定期整理這些夢,給最喜歡的幾個畫上錐形的記號,以備沒有靈感的時候翻看。不 過靠靈感來完成的這些設計都只是色鑫的業餘之作,他的主業曾經是摩托羅拉的手機工業設計師—你知道,自從摩托羅拉裁員事件之後,這就是「曾經」的事了。


  在Fun Design的設計師圈子裡,根據夢境來做設計的人並不止色鑫一個。當然,前提是你的夢要足夠有趣。澳大利亞設計師Sophie Farquhar一直記得小時候那個留著口水的夢—她睡在一片鋪滿了黃油的土司面包上,蓋的是意大利麵做的被子,枕頭也是黃油做的。這是她現在設計的 Bed Toppings床單系列的雛形—這個床單品牌已經有4種款式,你可以分別躺在一盒巧克力、一個沙丁魚罐頭、一隻鉛筆盒裡,或者躺在草地上,蓋著滿是鮮花 的被子。


  但Bitplay設計公司做的那個可以被一槍打倒的燈「BANG!」,雖然就像翻版了每個小男孩都曾有過的打滅路燈的壞孩子幻想,卻不算是一個突然想 到的點子。「最開始我們只是在討論開關一個東西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張珈偉說。他是這家只由三個設計師組建的台灣設計公司的老闆,那時他們剛組建公司,需 要設計出第一個產品來開張,但還沒人知道那會是什麼。


  這場討論的初步結果是以槍擊中開關的方式來控制電源,就像打靶一樣,靶心是開關。這至少實現了遠距離控制開關的設想,但張珈偉和同事們覺得這還不夠有 意思。接下來的幾次討論,才出現了用槍直接打燈,使其熄滅的新想法。這之後,他們更進一步地希望燈被打滅時有被擊倒在地的動態,不過這一點因為操作上容易 損壞燈泡而被否定了。最後,一個折衷的方案是,被擊中的檯燈罩歪向一邊,像頭耷拉下來的樣子。


  對於張珈偉來說,好產品的標準就是自己會不會喜歡,會不會一看到就興奮地想要買來送人。這是一個很模糊而主觀地界定,似乎無章可循,不過他知道怎麼樣做出那樣的東西來。


  「要把真實的感覺做出來,產品才會有好玩的地方。」張珈偉一直在提醒我們注意「BANG!」被打滅時迅速低頭和被打醒後慢慢抬頭的速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你是被打倒在地之後醒來,不可能是馬上跳起來的,只能是慢慢地爬起來。」


  而他們用來打燈的那把手槍,也是根據一把真槍的輪廓做出來的。不過張珈偉在這裡控制了這把槍的逼真程度:「我們的槍要長得像槍,但又不能太像真槍,它 需要是一個符號。長得像槍,是要讓每個人看到它就能直接拿起來扣動扳機;不能太像,是不要讓用戶分心去研究槍上的細節,而忽略了槍燈的整體概念。」


  但另一個台灣設計品牌Urban Prefer卻不會在「好玩」這個點上糾結那麼多細節。工業設計部設計總監陳志和給他手下的設計師們列了一張表,上面有三十多種產品設計的切入方法,「做 設計的時候經常就是自己坐在那邊畫,很容易忽略掉很多東西,這張表就像一個reminder一樣能夠提醒你。」這張表上包括了功能、實用性、材質、顏色、 造型、與使用者互動等方面,幽默並不排在特別靠前的地方。「Fun之於我們的設計,就像是一碗牛肉麵裡加了蔥一樣,它可能是稍微提味一點,讓你覺得更容易 接受。」


  Urban Prefer執行工業設計師陳政隆的作品「COIN 4」就是在這個設計方法表的指導下完成的。設計的初衷是要找到一種用隨身的小物件就可以把iPhone支立起來的方法。「我們在考慮這個設計的時候,市面 上已經有兩種支立iPhone的方法。一種是iPhone殼之外的周邊產品,它們佔空間又容易丟。另一種是直接做在iPhone殼上的支架,但它們又很容 易損壞。所以我們想能不能利用隨身攜帶的東西跟外殼做一個搭配,很容易使用,也不會忘記它。硬幣就是我們想到的身上最常有的物件。」


  當你從身上找出一枚硬幣,隨意插入COIN 4上的縫隙中,把iPhone支立起來的時候,確實會為它解決問題的巧妙性會心一笑的。這種藏在功能背後的幽默感是這個創意與生俱來的。要證明這一點,你 只要看陳政隆在完善這個設計的過程中,只是修改了幾十稿插硬幣的縫隙的線條組合,以達到最適合品牌風格的圖樣。


  香港品牌ZAN'S的創始人Florence Wong也是用類似的方法做出了「蜂巢吸管冰格」。甚至在看到產品之後你都能倒推出她當時的想法:浮在飲料上面的冰塊只會讓上半部分冷卻,下面還是熱的, 如果讓冰塊包圍吸管,喝到的飲料就可以均衡地涼下來了。「如果你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不方便的地方,然後嘗試去解決這些問題,那就能做出很好的設計。在有了 這樣特別的功能之後,再給它一個美麗的外表,就能做成一個又有用又好看的產品。而且如果它解決的是很多人的問題,那就會很好賣。」


  你要在淘寶上找到這些好玩的(也許還帶點古怪的東西)並不難。


  2007年,周毅就開了一個叫作「愛稀奇」的網站,上面都是他從國外的創意、設計類博客或者設計公司網站上看來的「小玩意兒」。但隨著發佈的內容和到 訪的瀏覽者越來越多,周毅總能聽到一個問題:「這東西不錯,哪兒有賣?」於是2008年,他找到了幾件產品的代銷公司,開了同名淘寶店。


  代銷意味著不便宜,而不便宜是周毅和買家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周毅曾經賣過一款叫作「收集陽光罐子」的太陽能燈─你讓那個罐子形狀的東西曬夠太陽,晚 上它就會發光。但這個看起來很浪漫的創意在代理商加價之後售價398元,比英國本土的售價貴了一倍。周毅決定跳過代理,自己控制售價體系。雖然這樣會增加 庫存風險,但價格下降,也會拉動銷售。現在,「收集陽光罐子」在愛稀奇淘寶店標價269元,最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賣出30個。


  愛稀奇現在一共出售300種創意商品,供貨商達到50家至60家。相繼有設計師找到周毅,希望以這裡為銷售和推廣的起點。周毅是一個「正版潔癖患 者」:他認為自己的消費者裡面,因為質量而考慮購買正版的人群不到一半,大多數人都只是因為有「正版潔癖」,哪怕消費不起也要買正版。對於籍籍無名的新產 品而言,擁有獨一無二的創意才是關鍵,而另一個比版權更重要的事情是:把創意變成產品。


  這看起來是再基礎不過的事情,但很多創意不過就是一個創意而已。色鑫做出將仙女棒調味瓶生產出來的決定已經有大半年的時間了,這期間他還特地向公司請了3個月的假,待在深圳的工廠裡,盯著調味瓶模具的開模。


  他在摩托羅拉時,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設計師,從產品概念出來之後,畫完草圖,再做出3D方案,任務就算基本完成了。只要跟工廠確認好設計方案,剩下的生產,工廠會嚴格按照設計的要求來完成。


  但輪到自己生產調味瓶時,不僅要自己仔細檢查每一次出來的樣品有多少瑕疵,還需要跟工廠確認下一步改進的方案,而且因為他的訂單量不到5000個,這 在通常都接10萬級訂單的工廠很難有話語權,他甚至因為工期和質量問題換了合作的工廠。這是他第一個從設計稿變成現實的產品。在試圖量產的這大半年裡,他 將那些詢問哪裡可以買到調味瓶的郵件陸續整理好,覺得等到自己要正式開賣的時候一定還派得上用場。但要怎麼去賣,他好像還沒有靜下來認真計劃過。


  張珈偉以為自己有足夠經驗,已經將「BANG!」在量產中可能遇到問題的很多細節都砍掉了,「燈上其實還可以加更多東西的,比方說不同角度的旋轉、不 同顏色,但是我們都不要,因為知道那會在生產時造成更多的麻煩。」但他們還是為了布制燈罩和塑膠燈座這兩種材質不同的部件能夠呈現出統一的白色,在工廠花 了幾個月的時間去調顏色。


  「我們發現設計在整個環節中居然是比重很輕的一環,都開始懷疑自己還是不是設計師,我們公司還是不是設計公司了。」作為設計師,張珈偉和他的同事曾經 一直認為設計是產品生產最重要的環節,但目前從時間上來看遠不是如此。他們往往是花1個月時間設計一個產品,然後花上1年才能量產出來,再花上半年才能鋪 好銷售渠道。結果就是,這家成立了2年多的公司,目前在市面上銷售的產品還只有兩個。


  「設計師往往過於專注設計本身,而且因為推廣的投入很多,牽扯的精力也大,他們往往不能兼顧好。」周毅說,「工業設計師要真正參與量產,需要很多包容。」他的意思是,因為預算,要允許成品比設計稿質量下降一些。


  不過話說回來,考慮到預算的設計,才應該是好設計。即便設計師不能像蘋果一樣在工藝上有強勢的話語權,也可以在idea階段就儘量考慮周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49

管理學For Dummy 巴黎

http://blog.yahoo.com/_6TLACXZVBOZGXZUIY5NCVMWRHY/articles/1280876/index
巴黎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

有一個男人正在另一個他打算搬到的城市的加油站,男人問加油員:我打算搬家到這裡,請問這城市的市民是怎樣的?“
加油員答:”那你從前住地方的鄰居是怎樣的?“
男人回答:”差透“
加油員隨後說:”我們這裡的市民也是差透“。

男人離去後,有另一個年青伙子,同樣打算搬居到這裡,又向加油員打聽。
加油員又問年青伙子以前的居住地方鄰居如何,
年青人回答:”非常友善“
加油員興高采烈地答:”我們也是很友善“


管理其實真的可以是很簡單,如果你能做好每天自已應該做的事。
不要花時間去設訴其它人、世界如何混亂,而是應花時間先打掃整理好自已的家園。
你才能在混亂的世界中看到條理,在一堆看似雜牌軍中,發現強勁的軍隊。



不經不覺在這公司工作了兩年,我從來都不會責備下屬錯誤,下屬做錯了我會先分辨他的平均錯誤是水準以下,或是以上,以下的、輕微的我都不會去管它,如果是偏高、嚴重的,那就代表我把他放錯位置,或沒有做好預防,或給他們的配備上出現問題,或我讓他們沒有士氣。然後我會花時間去分類和處理這些,好讓同事能盡量發揮。很幸運現在這批之前被認為是雜牌軍的同事,在我的眼中已經變成了強勁的軍隊
,不畏懼任何創新的嘗試。這或者也要感謝女兒成長過程對我的啟發)

早排看王維基的專欄,他說自已其實無乜長遠計劃,都是做好每天的事。
這真是值得管理人去思考。

很多人常掉入投訴世界混亂、下屬差勁、同事不合作的陷阱,忘卻自已要先做好自已每天應做的事。常投訴別人的人總會頭頭踫著黑,不是這樣,他怎能日日有機會投訴
去滿足他的習慣,去花掉寶貴時間與他認為的壞事與煩人紏纏?
而每天做好自已事情的人總遇到無限的風光,如果不是因為要做的事情、和與他合作的人、下屬讓他充滿希望,他又怎會急不及待一定要今天做好這些事情。

這或者就是最好的管理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464

Live For Dignity 熊市中那頭懵懂的牛

http://xueqiu.com/4246792644/24311104
今天一篇關於財務自由的帖子引發熱議,由於涉及「有尊嚴的生活」這一值得探討的話題,讓我想起了自己7年多前的一篇拙作。我平時不大愛寫東西,尤其不愛寫長文,但凡寫一些稍長的文字,都是有感而發,感觸至深,引發思索,故寫下來,記錄一下自己的思緒,不發表,不與人分享,壓在箱底,僅供自己多年後回顧,看看自己的思想有什麼變化。黑暗時代的那個帖子及其熱議,又觸動了我的神經,故借此把多年前的那篇小作捉文另起此帖拿出來表一表,算是參與一下對這個話題的議論,談談個人的看法吧。

下面這篇文章寫於2006年1月,doc文件記錄的最後修改時間是2006年2月1日下午1點20分。引發此文的感觸源自之前我與一位同事的一段聊天以及不久的後來我看到的兩部法國紀錄片。下面將全文照原樣貼在下面,由於未經清掃,字面上滿是灰塵,故請各位閱讀時不要湊得太近,以免嗆著您。

===============原文粘貼==============
Live for Dignity

有尊嚴的生活


一日傍晚忙完工作後,一邊收拾業餘投資的股票一邊與來自香港的一位同事(我們是一家外企的工薪仔)聊起退休後如何生活,頗有感慨。同事在公司的香港分部工作多年,想必積蓄頗豐,業餘時間還投資黃金。但說起退休生活,還是略顯底氣不足:要想退休後過有尊嚴的生活,單靠現在的工資積蓄和將來的養老金,恐怕是難以為繼的;除非從現在開始投資,將來才能靠投資收益保障生活的尊嚴。

其實,以我們在外企的薪資水平和退休前尚可苟延殘喘的年頭而言,加之按規定可以獲得的社會保障,養老應當是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的。倒是同事所說的「有尊嚴的生活」引起了我的興趣,於是問道:你所期望的有尊嚴的生活是怎樣的。同事答道,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說:1、生活起居不必豪宅殿堂但也不能寒舍陋室,日常飲食不必山珍海味但也不能粗茶淡飯,娛樂活動必要即可(比如看個電影或演唱會什麼的);2、在基本健康的狀態下醫得起普通疾病(災難性的大病多少錢也保不起,只能聽天由命);3、每年可以出去旅遊一兩次。我笑道:你所憧憬的退休生活在其他很多人看來幾乎可以說是奢侈的,前兩個方面倒還不算非分,每年的旅遊絕對算是奢侈的,除非平時儘量省吃節用,或者是像許多老外青年那樣的長征式旅遊。不過我倒也基本認同他對有尊嚴的生活所下的定義。

有尊嚴地拾荒

前不久在法國電影回顧展上看了新浪潮之母阿涅斯·瓦爾達的兩部紀錄片:《拾荒者》及其續篇《兩年後》,著實顛覆了我對有「尊嚴的生活」的認識。2000年拍攝的《拾荒者》是受19世紀法國畫家米勒的名畫《拾穗者》啟發而「揀拾」來的:從前在麥田裡躬身揀拾收穫後掉落的麥穗的農家婦女,成了今天在土豆地裡揀拾土豆加工廠傾倒扔棄的土豆的各色人等,然後是各種靠揀拾食品和生活必需品為生的人們。

自動收割機挖的土豆被自動裝車運到加工廠。在那裡,長相規矩個頭整齊的土豆被篩選出來,清洗包裝後送上超市的貨架,而那些長相不規矩個頭超常的則被裝上大翻斗車成噸地傾倒回土豆田裡扔棄,於是就有了拾荒者。在那些奇形怪狀的土豆中,有一種是從一個主體分叉長出兩個子體的,看上去像個心。導演正是利用了這種心形土豆作為愛的符號,成功地喚起了世人對飢餓問題和對拾荒者的廣泛關注,使這部影片在世界上許多國家享名載譽,導演也收到了無數觀眾來信。(我真奇怪這樣一部震撼人心的好影片當初為什麼沒有引進中國公映。)

拾荒者各有各的拾荒原因和目的,有因失業而餬口的,有因反對浪費而喜歡拾荒的,還有純粹為藝術而拾荒的;揀拾的東西也五花八門,從農田裡的土豆到果園菜地裡的果蔬,從超市丟棄在垃圾箱裡或垃圾收集地上的過期或殘次食品到人們在政府指定的街頭地點遺棄的家具電器。拾荒者們靠這些垃圾搭建起自己的「家」,維持著沒有收入來源的生活。他們當中的一位引起了導演因而也引起了觀眾的特別注意,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這位小夥子看上去三十左右或者還不到,是大學生物學系畢業的,曾在一家研究所當研究助理。失業後在電影院門口賣雜誌,但也難以維持生計。鏡頭中的他總是在固定的時間出現在一家超市丟棄商品等待清運的場地,著一身普通而整潔的夾克外套,戴一幅深度眼睛,背著一個乾淨的藍色手提式旅行袋(大概裝著販賣的雜誌),完全不像人們想像中衣杉襤褸邋裡邋遢的揀垃圾者。他一隻手提著一個塑料袋,一隻手在垃圾堆裡揀著各種食品,不時彎下腰一邊揀一邊吃,或者放進塑料袋裡帶回去。他的與眾不同之處就在於他總是在不停地吃,就這麼一路揀著一路吃著,就像是在自助餐廳裡邊挑選食物邊吃,旁若無人。面對攝影機鏡頭,他一臉坦然,欣然回答導演提出的各種問題(邊揀邊吃邊答),介紹自己揀食食品的選擇標準,絲毫沒有因為揀食垃圾而低人一格的感覺。比如他特別喜歡揀香菜和綠花椰菜吃,因為富含維生素A,還有其他各種蔬菜瓜果、面包熟食等等,說是為了保持均衡的健康飲食,儼然一副營養學家的生活水準。

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中,他每天晚上都要去一幢非洲移民聚居的大樓,教那些移民(很多也是無業者)學習文化知識,從法語識字教起。這完全是他自發的自願行為,沒有報酬。他認為這些移民既然來了,就必須掌握基本語言和必要的知識才能在新的國家生存下去,而他自己所掌握的文化知識理應用來幫助這些需要幫助的人。

《兩年後》,導演又去回訪他,談起了這兩年生活有什麼變化。《拾荒者》這部電影使他出了名,當地的好多人都認識了他,更友善地對待他。影院的老闆在影院裡為他安排了一些跟觀眾的交流活動,討論飢餓和貧困等社會問題,觀眾們也希望影院老闆能給他一份工作。但他還是在影院門口賣他的雜誌,只是由於更多人的善意而雜誌賣得更好了;在固定的時間,他還是會出現在那個超市的丟棄商品堆放地,一路揀著一路不停地吃著,只是身背的藍色旅行袋變成紅色的了(肯定也是揀來的);晚上他還是去那幢大樓為非裔移民當義務教師。影片快結束的時候,是他報名參加市裡舉辦的市民馬拉松賽活動的情景。他穿著一雙從垃圾箱裡揀來的很合腳的半新銳步跑鞋,一路跑著一路吃著,一直跑到了終點,……

這些拾荒者讓人目瞪口呆,另人難以忘懷。相比之下,我覺得我們許多拿著工資的人一點也不比他生活得更有尊嚴,至少他們贏得了我和那些關心他們的觀眾的尊重和欽佩。

==============原文畢============

上面文中提到的兩部法國紀錄片是2005年在北京舉辦的法國電影週期間展映影片中的兩部。我是個電影藝術愛好者,這類影展我一般都不會錯過。北京有很多真正的電影藝術愛好者,每逢這類學術性影展都會爆滿可容數百人的電影資料館放映大廳。我記得當年的法國電影周上有3部影片影片結束時遭到觀眾情不自禁的猛烈掌聲,其中兩部就是我在文中提到的這兩部紀錄片,那場景讓人想起《天堂影院》。不知道網上能否搜到這兩部片子,有興趣的人應該看一看。

一年後,也就是2007年初,我又因感而發,寫了一篇對稱的短文,標題是:Die For Dignity,作為前文的姊妹篇,與這裡探討的話題無關,就不獻醜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2123

Investing for Dummies: 反智投資法(原創:P)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3/07/investing-for-dummies-p.html
如果有朋友要我說明怎樣在股市賺錢, 我一直以來都很難說得清. 我自己也未必可以做到, 怎樣有信心"教"人呢? 同時, 我知道投資的難度不比做外科手術容易, 不比畫一幅畫簡單. 英國股神幾十年功力, 在香港被"KO", 十年也只是BB班, 怎樣在股市賺錢, 其實這問題跟怎樣hijack capitalism一樣呢.

不過, 答問題的精神就是嘗試, 難度我們有問題, 便知難而退嗎? 人類能夠發展出那麼多東西, 就是因為有班傻瓜去思考答唔倒既問題, 從而得到啟發及嘗試, 付出行動, 再幸運地或受神的安排而產出今日的發展. 因此, 我覺得還是要試試看.

如果要在股市賺錢, 我覺得跟做任何事情一樣, 要記清楚根本的原則:
1 目標是要在股市賺錢.
2 一得一失, 有機會賺錢即是有機會蝕錢.
3 成事在天, 我們只能盡人事, 所以也要樂天知命.

如果一個外行人, 想在股市專業投資者也未必生存倒的股市中賺錢, 要做的是不要做蝕錢的事, 同時可以簡單地, 不用任何知識地操作. 因此我有以下的建議操作.

1 在股災時, 人們悲觀時開始留意股市. 怎樣知道股災, 看雜誌封面, 周圍的氣氛, 大家是否蝕了很多錢. 股市最好跌幅超過30%, 50%更佳, 70%就大機會了.
2 留意著市場走勢, 如果悲觀維持, 而股市跌速以減緩. 便分三或五注買入. 設止蝕(最多是2% of你所有資金).
3 之後便可以不看經濟, 不看公司, 不看股價, 只看自己的組合, 如果賺夠2%則加碼, 如果蝕則沽清, 隔一段時間再重來一次, 直至成功為止. 你在股災後開始做這事, 可能會被斬一兩次, 但最後你總會捕捉到升浪.
4 買什麼: 是但買指數, 買一些不會倒閉的. 不要說匯豐, 它是會倒閉的. 只選沒有債務的. 如港交所, 騰訊這些.
5 這時你已在賺錢, 可以設你的目標價沽出, 或等待氣氛轉好, 例如雜誌封面說大牛市, 指數目標大升, C9在抽新股中獲利分享. 這時可以分段沽出.
6 心法是對一切知識及資訊拒絶, 不要分析公司, 經濟, 股價等. 因為你根本沒有知識去分析, 而你得到的資訊很有機會是垃圾資訊, 是有人有意發佈的.
7 最後平常心, 食幾多穿幾多整定的. 賺錢蝕錢也不是你的對與錯, 是命運. 盡在人事, 成事在天. 這點是最重要的心法, 所以放在最後. 人很多時認為自己努力了, 便應該有收成. 在股市不是這樣的.

我明白以上的方法是匪而所思, 莫明奇妙. 因為我們已經對投資有一套既定的想法, 認為要去分析去了解, 要投資先求知. 這是明白的. 然而這些之後還有更大的真理, 而我是基於以下幾點去設計以上的方法的.

1 我們對金融一無所知, 學左都唔會明. 很多知識倒不是知識, 是抄過來安撫心靈恐懼的憑據吧了, 離道甚遠. 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深入了解. 自知無知比不知自己無知更有智慧.
2 股市長遠是上升, 而且同時大部份人蝕錢, 少部份人獲賺. 因此, 在股市大跌, 遍地屍骸地開始買入, 即使無知, 也可能獲利甚豐. 相反, 即使股神在股市癲峰, 最多都係蝕少D吧了, 你說誰較可取?
3 我提倡反智, 因為股市入面太多太多知識及資訊, 而我們根本沒有足夠的方法論去處理. 我們雖然不能time the market, 但我們可以time our luck. 在成功時加碼, 不成功時減碼, 再嘗試. 在一個有利的時機, 開始做這極簡單的事, 順應天命. 對比人定勝天, 更加容易.
4 最後, 我們都是人, 想好好地生活. 時間有限, 所以做一件事, 回報/投入就是效率. 反智投資法的投入極少, 而回報則應該可以輕易打敗基金, 而且風險有限. 作為一個外行人, 不要太貪心. 如果不滿意, 則可考慮全身投入戰場, 跟江湖高手決一死戰, 看看能否令自己心息.  我相信大部份人, 有自己的志向, 都會懂得選擇.

反智投資法, 其實也是我的投資方法的極簡化版, 是我誠意精簡的心血結晶. 我想這方法見仁見智, 但暫時我覺得這是外行人最簡單, 最好的方法, 未來有機會才慢慢改良及再簡化.

小即是美. 如果不能簡單說明, 便是不懂了. 投資一定要複雜嗎? 能夠接受就是這麼簡單嗎? 這是最核心的問題呢. Enjo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3197

A Man for All Seasons的真正意義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4/01/a-man-for-all-seasons.html
一個共匪,令平日自命清高的基督徒圈子一分為二。要不如某主修調理蘭花系老師般忘記了耶穌基督愛仇的教訓以粗言穢語去達到其政治訴求,要不如傳聞般事頭婆國教香港分舵香主已經被共匪統戰了。

作為怪獸家長,為了考入由教會管理的傳統名校而受洗的人每年以千計。不過要領洗切忌入錯廟拜錯神。據筆者所認識的一個真實例子,一名出身寒舍的家長為了兒子考入某由事頭婆國教管理的男女名校,在蒙受聖靈恩典感動後不惜領洗入教。但他選擇領洗的教會不是反正苦反共上腦陳日棍輸機旗下的天主教,而是事頭婆國教香港分舵。不過他緊慎地考慮了神的旨意後,決定選擇了一所位於中半山事頭婆國教香港分舵某小聖堂領洗入教。原因之一是該小聖堂特別蒙受神的祝福,是該男女名校關聯的小堂,據說該校長和牧師亦是這堂區中人。正如穌哥名句:「凡有的,還要加給(馬太福音13:12)」因為這主內的弟兄還積極地在小堂內擔任義以答謝神的奇妙救恩,所以神亦祝福了他的兒子進入了這宇宙最強的教會學校。
不要以為若果事頭婆國教香港分舵香主真的如傳說已經被共匪統戰了是叛教,因為這名主耶穌基督的忠僕只是貫徹了大英帝國Pragmatisms的優良傳統。這可要由事頭婆國教成立的歷史背景說起。話說陳日棍輸所屬的天主教在十六世紀之前猶如共匪般既腐敗又於整個西歐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結果於十六世紀時因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宗教革命(Reformation)而觸發西方教會的大分裂。本來事頭婆的大當家亨利八世(Henry VIII)是天主教的忠實支持者,對當時大英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徒一於捉一個殺全家,所以後來被天主教封為「信仰的擁護者」。後來亨利八世因為和一名女侍官出軌,向天主教教皇(或陳輸機所稱為的教宗)申請和阿拉貢的凱瑟琳(Catherine of Aragon)離婚被拒,結果憤然脫離天主教而成立今天的事頭婆國教。當時英廷名相牛津人聖托馬斯·莫爾(Saint Thomas More)和一群忠心於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和教友群起反對,結果全遭亨利八世清算而遭殺身之禍。這個典故亦是著名電影「日月精忠」(A Man for All Seasons)的藍本。
聖托馬斯·莫爾故事教訓普世的基督教徒,要做到「A Man for All Seasons」,必須「識時務者為俊傑」。因此媚共是應該,批評別人被共匪統戰的人只是妒忌別人有而自己沒有被統戰的價值矣!江湖傳聞,香港天主教下一任的主教極有可能是和現任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同屬耶穌會(Jesuit)的會士,除了因為大家同屬一個碼頭外,教宗方濟各亦希望一名愛國(等於愛黨乎?!)的主教和共匪改善關係。
基督徒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也靠直資學校學位,地產霸權的磚頭,和共匪的人民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610

個股研究: 載通(0062.HK) - [1]基本資料 PARTIPRAL - FIGHT FOR FREEDOM

http://partipralfreedom.blogspot.hk/2015/01/0062hk-1.html

► 公司簡介


  • 載通集團主要業務為專營及非專營公共運輸服務、物業持有及發展,以及提供媒體銷售服務。

  • 公司主營香港專營公共巴士業務,旗下公司包括九龍巴士及龍運巴士。

  • 新鴻基地產(0016.HK)為載通最大單一股東,現時持有1.33億股,佔比33%。

  • 載通持有上市公司路訊通(0888.HK),現時持有7.28億股,佔比73%。


► 財務表現 (2008-2014)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
(貨幣:百萬港元,數字撇除物業銷售收入、相關成本及金融產品盈虧)


► 業務分析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

  • 公司營業額過往6年一直保持平穩 (平均每期:+1.02%),旗下最大收入來源九龍巴士的載客量受到香港鐵路版圖不斷擴展影響而輕微下跌 (2008年:9.87億人次;2013年:9.53億人次)。同時段內公司曾多次向運輸署申請加價,以抵銷載客量下跌和成本上升:

   2008年06月08日起:上調4.5%
   2011年05月15日起:上調3.6%
   2013年03月17日起:上調4.9%
   2014年07月06日起:上調3.9%


  • 員工成本是公司主要營運成本 (平均每期:+1.28%),近三年相關支出佔總收入比重維持47.1%至48.1%,2014年上半年相關開支達17.6億,每1%的變動便對純利造成約12%的影響。

  • 燃油成本是公司第二大營運成本 (平均每期:-1.88%),近三年相關支出佔總收入比重由22.5%逐步下降至最近一期的19%,2014年上半年燃油開支7億,每1%的變動便對純利造成約5%的影響。

  • 對於燃油價格波動,公司經過細心評估燃油價格對沖安排的利弊,結論是對沖與不對沖燃油價格的風險相等,而且長遠亦未必有利公司的財務狀況。因此,公司過往數年一貫手法是不會訂立任何燃油價格對沖合約。換句話說,燃油成本是直接與國際油價升跌掛勾。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


  • 除員工成工和燃油成本外,公司經營成本亦包括隧道費用、零件物料及其他雜項開支。三者中隧道費用多年來保持平穩 (平均每期:+1.06%),增幅和營業額相當接近;零件物料開支情況相若 (平均每期:+0.93%);2014年上半年其他雜項開支4億,佔收入約11% (平均每期:+1.82%)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


  • 營運公共交通工具業務具一定穩定性,基本上載通每年經營現金流均能保持10億以上。2013年資本開支大增至14億,主要是因為購入更多新巴士以更新車隊。2014年上半年資本開支已回落至3.3億。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


  • 公司派息政策穩定,除2009年有額外物業銷售收益和2010年資本開支特別少之外,其餘財政年度派息金額基本上保持是經營現金流的23%。


--- 待續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75

個股研究: 載通(0062.HK) - [2]油價下跌受惠股? PARTIPRAL - FIGHT FOR FREEDOM

http://partipralfreedom.blogspot.hk/2015/01/0062hk-2.html
► 近年國際油價表現

(資料來源:公司業績報告,http://www.investing.com/commodities/crude-oil-historical-data)


  • 2014年下半年起國際油價大幅下滑,由年初每桶$98.7美元直插至年底每桶$53.3美元,Year-to-Date跌了足足46%,回到2008年11月,即是金融海嘯爆發時的水平。

  • 由於公司一向沒有為原油價格作出任何對沖,無論油價升跌,燃油成本也會隨之而升跌。從上圖可見,亦引證公司燃料成本走勢相當貼近國際油價走勢。

  • 2014年上半年平均每日國際油價仍然維持每桶$100美元水平,但公司燃油成本環比卻下跌一成,主要是因為巴士營運效率提升,包括營辦巴士轉乘計劃,擴大九巴網絡覆蓋範圍而毋須投入額外巴士。

  • 2014年下半年平均每日國際油價下降至每桶$84美元水平,參考2010年下半年的情況,當時日均國際油價為$80.7美元,公司燃油成本$5.96億,預期2014年下半年公司燃油成本可以由$7億回落至$6億左右。若然2015年油價持續低迷,維持每桶$55-$65美元的水平,公司今年全年燃油成本更有機會回落至$10億左右。


► 公司估值


  • 載通2015年1月2日收市價:$17.06,市值$68.86億港元,2013年往績市盈率20倍,股息率3.5%。

  • 公司2014年上半年純利$1.5億,受惠油價回落,預期2014年全年純利$3.7億-$4億左右,現價2014年往績市盈率17.2-18.6倍。

  • 燃油成本是公司主要經營開支,對純利影響舉足輕重,解釋為何過往幾年公司股價和國際油價呈強烈反向關係。只要油價持續處於$70美元以下,公司純利有機會提升至$5億左右,現價預測市盈率13.8倍。


► 風險因素

  • 載通本身業務具穩定性,以2014年上半年的表現作基礎,公司營運方面基本上已經習慣油價處於每桶$100美元的水平。若非油價2015年大舉反彈兼重上每桶$100美元以上,燃油成本應該不會對公司利潤構成重大影響。營業額會否比現水平下跌,反而是比較值得考慮的因素。


--- 完 ---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5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