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中環在線:龍永圖唔寫blog怕惹火 李華華


2008-12-29  AppleDaily


 

潮 流興寫blog,人人都可以喺網上自由發表言論,淨係內地已經有3000萬人有寫blog嘅習慣。不過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聖誕時接受新浪CEO兼總 裁曹國偉訪問時,話自己唔夠膽開番嗰blog嚟寫,皆因講嘢比較率直,驚寫完嘅文章放上網會引起好多爭論,所以就打消咗開blog嘅諗法。龍永圖又話,後 生嗰陣都算係一個文學青年,好鍾意寫文章,嗰時又想有個平台表現吓自己,所以就不停喺全國各地四處投稿,但係次次都無功而回,仲收到一大堆退稿信,見到都 頭痛咁話。

所以佢話好羨慕o依家啲後生仔,有咩想講、想寫,就即刻喺電腦度打,打完唔使一分鐘就可以放上blog,簡直係一個表達自己心聲、抒發感情嘅好 地方。計華華話,龍永圖又使咩顧慮咁多,用個筆名「圖圖」開番個blog暢所欲言,咪冇後顧之憂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908

組合新成員及停Blog最少兩天


因要趕其他事情,今日和明日不會update文庫,手記只作有限度更新。


我的組合今日增加1個小成員,就是俊和(711),買價42仙,我認為買價較高,但仍超值。


只是那商場就已經是市值70%,Book value雖高,但是水份較多,最少打對折,即大約1元。幾年前大股東出84仙全購,可見其價值所在。


另外本業雖虧損,但今年盈利會因可換股債券換股價格較低獲利,加上料價下跌,獲利應增加,但是派息因手緊,可能欠奉。。


另外,據網友stanlok兄說,今年頭3個月的營業額有增長,亦一定程度反映本業應不錯。


照圖看,40仙到60仙根本無阻力,這20仙應該好易賺。


如果跌番去35仙,可能會再購入一批。


現時持有8隻股票,包括294(半注)、405(2注)、464(1注)、550(2注)、560(1注)、684(半注)、711(1注)、1123(2注),暫時應不會再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77

Blog如餐廳


看過飲食男女上一期「老字號」的報導後,我覺得這家餐廳的確很像我的Blog:


於是,他不斷給自己製造挑戰:開餐廳。所以,自開了第一家上海千里香飯店後,他一而再的搞上海三六九飯店、上海小館、上海喬家柵飯店、柏麗上海飯店、雪園 飯店……開上海菜館開到悶,他又去搞素菜館、海鮮酒家、川菜館、火鍋店、燕窩專門店、日本餐廳、西餐廳、 Fusion菜館等。過去三十年來沾手過多少家食肆,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楚。

之 前的東西,我的經歷都沒他多,我只開個一個forum、之後幫人搞forum,後來見到有Blog,就來玩Blog,初頭寫雜事,後來寫財經,我的 Blog最少有五個,Xanga、Yahoo!、Blogspot、Wordpress、Sina、連本網都換過三個系統,最早的是X-kizz Space、上年差不多這個時候轉Wordpress(Update 都搞了兩星期)、大約十一月就轉了現時這個Real Blog。


.....


農圃的成功,有些人功不可沒。


像有農圃飯店就有他的總經理周順強,店內掛滿他跟名人食客如董建華、曾蔭權、唐英年、陳方安生、白龍王、楊紫瓊(下刪幾十個名字)等人的合照,不知情的還以為他就是老闆。


事實上,人稱「阿周」的周順強,早在農圃未開張時已跟着細哥在他旗下的食肆工作。農圃開業後,他身先士卒來幫忙,堪稱與農圃共存亡。


他記得,那時友邦中心位置偏僻,左右都是地盤,附近只有一間利園酒店,毫無地利可言。初期只得老闆的朋友來捧場,後來朋友帶朋友來,朋友的朋友再帶朋友來,輾轉相傳,才招聚到一班熟客。


後來,這些貴客不止自己來吃家常菜,還想在農圃請客,便要求他們做鮑參翅肚等名貴菜式,農圃「名人飯堂」的格局,漸見雛型;而這些貴價菜式,後來都成為鎮店之寶。


「初時賣鮑參翅肚,是我和師傅逐次帶着十來二十萬現金去海味店買貨的,人客訂十二位我們便去買二十四隻鮑魚,有多的便介紹給其他客人。」


現在當然不用逐次入貨,現在一買便幾百斤幾百斤的訂,足夠賣三五年。


自從開始做名貴菜式,客人的平均消費在三年內由幾百元大增至過千元。


現時,農圃每月的生意額約二百萬元。老實說,生意額不算很大,但勝在平均,沙士期間客人不外出的時間不算,九七金融風暴和去年的金融海嘯,都有這個數字。


「我們不同新同樂專攻魚翅,不如阿一專賣鮑魚;我們有三千八百元一隻鮑魚,也有八十八元一個小菜,兼顧到不同客人,反而做得住二十幾年。」


難得的是,雖然鮑參翅肚最賣錢,他們依然用心去做那些普通小菜,結果如周經理所言,農圃吸引到不同種類的客人;做生意請客的來,小兩口子食餐普通飯的來,一家大小純飲茶食點心的也來。

....


以前,農圃不許大廚曝光,因為曾有大廚見報後給人「撬」走了。同事試過訪問大廚,卻不讓拍照,甚至有人提議叫曾當廚子的經理換上廚師服扮大廚。


現 在,連細哥都接受傳媒訪問了,大廚當然也可出鏡。陳豪平加入了農圃六年,坦言在這裏工作,手作工序比在別家餐廳要多。「雞翼逐隻起骨都是工夫來的。」他 說,而且所有菜式都不下味精,全部用上湯去煮,每天都要煲定四鍋上湯:魚湯、素湯、上湯、翅湯,還有天天新款的老火例湯。


每星期,他都要跟總經理、經理等商量時令菜式。「一星期傾兩三次。多?不多了,兩三款菜都要轉轉,不然追不上外間的競爭。」傾完試菜,試過可以便做給細哥食,再拍板推出。


我相信,這個經理是我的網主Abby兄,我就是本博的大廚,客人及老闆就是各位支持的網友了,食物就是這些文章。


最初這個Blog真是沒有甚麼人,用的系統更不是大家常用的Xanga、Yahoo!、Sina、Blogspot等等等,Search Engine如Google、Yahoo! 也不能這樣易找到這個Blog,所以找人來看是非常困難。


最初想過只寫價值投資及表演下股票知識,後來不知為何想到寫這些老千股,加上朋友的鼓勵,叫我寫多一些,所以找下找下,竟然發覺了一條新路,就是寫這些財技及老千股的行徑,亦因為這些,發覺下歷史軌跡,最後也靠這些方法來認識如何炒消息。


最初的人都是應該在一些名Blog如火燎森、馬沙、中環博客、小閒、祖祖、王小姐、脫苦海兄等等,想當初還是這樣小。


其後在貝沁才發表偉論,有一堆人來看,終於有些基礎。


其後在Discuss開topic也引到一些人過來,之後找到top-bloggers及用Search Engine找人地個Blog,不停地宣傳,之後有人也替小弟宣傳,才有現在的效果。

最起碼,現在瀏覽最總算穩定,大家看我到的Blog,也冥冥中有緣份存在。

我這個Blog,雖然人手只有我一個,但素材就不少,甚麼都會寫,大道也有,小道也有,總算炒垃圾股的來、買下細股又來,搞下財技也來,名博客、報紙專欄也來找一點資料。


....


他說食物分好多層次,冬菇由幾百到幾萬元一斤都有,做人最緊要「聽價又聽斗」。客人付出一元,農圃就俾足值一元的食物,這便是「高檔」。
他們亦從不介意在大展銷一樣的工展會擺攤位「賣大包」,去年便試過以不足四百元一隻南非兩頭大網鮑的優惠價促銷,講到明賣一隻蝕一隻,還像街邊賣魚蛋一樣,串起鮑魚仔來賣。
「等於我以前做燕窩蛋撻,將貴價食品大眾化,讓消費者認識農圃,他們才會來幫襯。」只要客人進門,他便有信心留住他們。「農圃勝在『真』,連送的甜品、生果都不偷工減料,不然怎能屹立二十一年而不倒?你估容易呀?」
的確不容易,尤其是食物的高水準二十年不變。細哥最緊張食物質素,視之為餐廳成功的頭號因素。
農圃初開業時,他會親自到街市買料,跟別人搶肉眼筋、肉青等特別肉食,又會自行研製新菜,於是才有是旦、糯米雞翼等出現。
到農圃上軌道後,他雖然又坐不定,分心分身去搞燕窩專門店等新鋪,但依然不時回鋪頭吃飯,監督食物質素。「客人都識得食,騙不到。」
除了食物,招呼亦重要,他要求夥計真心待客。「如果我真心想招呼你,我一定做得好。『一』字咁淺。」他一見有問題,便即時拉着周順強說清楚。即使現時他已半退休,他依然把緊這兩大關。


我雖然有時寫的簡略,但我總算盡我全力,全心全意找出資料,讓大家分享,絕不令自己的文章入俗套的。雖然我有時經常也去其他Blog及Forum 留言呢,但是都要真心對待大家。


最後以文中這個故事作結。

雖然這個故事已看了多次,但都是要分享給大家,哈哈。這個故事真的幾有道理。


話說在一條落後的小村莊,有一個年輕人,天天去釣魚,每次釣到一兩尾便回家去。一日,去那兒度假的金融集團主席問他:「為甚麼不釣多些,拿出市場賣?」
「為甚麼要賣?」年輕人不解。
「賣到錢可以買船。」
「買船幹甚麼?」
「買船後可以釣多些魚去賣。」
「賣多些魚又如何?」
「賣多些魚,賺多些錢,便可以再多買幾條船,然後再釣多些魚,賺多些錢,再然後上市集資,將生意擴張再擴張。」
「好,那完成了你所說的,又怎樣?」
「享福囉。」
「怎樣享福?」
「日日去釣魚囉。」



最後,我想問下我們的中國國內讀者,有沒有甚麼你覺得要改善,或者我應該去哪兒宣傳,才能夠吸引到國內的讀者去看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86

英文書、組合、寫 blog CUP


From


http://hk.myblog.yahoo.com/Chui-Cup/article?mid=14803


 

昨人去了書展,D人多到呢........搞咗半個鐘以上才能由灣仔地鐵站走到會場裏面。

 

如蕭 sir 所講,英文書的確少得可憐,只有 PageOne 和晨衝有較多英文書。

 

我個人是喜歡看英文書多於中文書,一來很多書原著是英文版本,二來中文譯本翻譯質素甚為參差,三來某些類別的書藉(例如投資經濟類),中文原著書藉普遍質素較差。

 

收鑊是在晨衝買了兩本 書:Greenspan 的 "The Age Of Turbulence" 和 Stephen Vines 的 "Market Panic -- Wild Gyrations, Risks and Opportunitis in Stock Markets"

 

我俾錢的時候條長長的龍個個都是買英文 書,其實香港英文書的市場需求很大。表面上英文書的銷售不佳,但其實是一般書局擺賣的英文書來來去去都係果幾本。種類少唔在講,很多想買的書只能在像 PageOne 這樣的大型英文書店或者要網上訂購才能買得到。難怪本港英文水平經常被人批評在下降中,近年國內人士英語水平大幅提升,能說優美英語的國內人愈來愈多,我 認為香港要加油才行。

 

關於骨頭會投資組合的風波,大家當笑話看就好了。這也帶出了公布「投資組合」究竟為何的問題。

 

以我個人來講,投資組合公布主要有幾個功能。一、向讀者展示自己在某個時刻對市場的看法;二、在什麼時候看好什麼股票;三、演示實際操作,因為紙主談兵是沒有什麼意義的,Real Time 操作才是重要。

 

至於回報方面,選擇用YTD 或者組合數年以來的回報,豐儉由人。YTD 較易和一般 benchmark 比較,例如恒指或者國指,甚至骨頭會假組合比較。至於會否誇大了能力,其實只要和 Benchmark 比較就可以了。例如今年YTD國指回報都有五成以上,那麼大家會知道若今年 YTD 回報五成以下即是已跑輸了國指。大家不要少看跑贏指數幾個百份點,長年累月跑贏指數,總體回報就不得了。至少跑贏九成基金經理。那當然,像骨頭會那樣,即 使假組合表面上跑贏,但仍然自行爆煲。正所謂路遙知馬力。

 

而近期多了財經博客關閉。我看法是一雞 死、一雞鳴。一個關閉了,另一個更優質的卻又會開始營運。經營博客的,出得來行預咗要還,總是有人喜歡你,同時亦有很多人不喜歡你,批評難免。但有些人/ 會,例如骨頭會,為何批評那麼一面倒呢?但青山院長講得好,動輒受到批評就失蹤或者停 blog ,這些壓力都抵受不了,怎能抵受投資市場巨大的壓力以達到好回報?那當然,家家有本難諗的經,每個人的行動都有個別的原因。或者停寫可能是因為不想花太多 時間在這方面,或者已失到這方面的興趣。正所謂人各有志,別人的選擇我們要尊重。但我們應抱樂觀態度,這裏臥虎藏龍,我會將會不斷見識到更強的人跑出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19

本Blog的未來


因為留言的工作量實在難以負荷,導致資料搜集方面有所延遲。所以昨日,我和Abby兄又談過這個網未來的計劃。


本網其實有個財經新聞平台,網址是 stock.zkiz.com。昨天和他談過,我和他希望是把此搞成一個類似David Webb的財經資訊網站,另外亦會提供類似David Webb的服務,並把手記、文庫、網上新聞及其他Blog友文章整合至此,提供選股的參考。另外亦會提供討論的地方,給大家討論股票。當然,亦為增加本網的收入打算以供伺服器及其它開支啦。


但實行以下計劃,有三個問題想問一下大家。


(1)計劃中我們會有個Forum供大家討論,大家在那兒提出問題,然後由包括小弟的網友在內會回答問題,從而一定量降低小弟的負擔,未知有否人支持呢?


(2)另外,亦打算問一問部分財經博客寫手,有沒有意在這個Blog系統寫文章,並把它整合在stock.zkiz.com,供大家選股時有更多的參考?。


(3)還有的是,我想提供類似David Webb的CCASS的資料,但是我因為英文實在太差,不知如果寫一封信給David Webb,問他可否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給我們,以供中港台的人知道最詳盡的CCASS資料。請間有人協助寫一封這樣的信嗎?


請問大家可否發表一下意見及提供協助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01

能源狙擊手皮肯斯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09/12/23/%E8%83%BD%E6%BA%90%E7%8B%99%E6%93%8A%E6%89%8B%E7%9A%AE%E8%82%AF%E6%96%AF/


皮肯斯 (T. Boonie Pickens)  ,美國石油業的傳奇人物,是行內敵意收購的先行者。曾以狙擊手法,收購、擴張,建立美國”七姐妹”以外的最大油氣公司Mesa。後來收購先鋒石油一役,使公司陷入財困,被人反拖己法,逐出Mesa,當年他六十七歲,沒有倒下。

六十八歲,他二次創業,成立對沖基金BP Capital, 炒能源期貨,第一年投虧損95%,也沒有倒下。

看完他的自傳,有幾點得著,其實也暗合索羅斯的理論:
有先見是好事,不過要市場其他人都認同,才可轉化為利潤。 如果全世界都錯,你對,從市場的角度,等於是你錯,需要付出代價。像皮肯斯,九十年代初一直看好天然氣,當年墨西哥灣發現大型氣田,市場認為天然氣供應會大幅上升,於是看空,Boonie 是老行尊,知道氣田不可能很快投產,產量也不會高,所以一直做多。市場大部份人不及他專業,但他們加起來的錢卻比Boonie多,主導了價格,結果他被挾爆 擇善固執,需要有足夠的糧草才可做。 每天鍛練身體,維持良好的健康和意志,七十歲也可以二次創業。 對下屬要溝通、盡量信任
注:2008 年,油價暴跌,皮肯斯的基金最終損失85%,他仍沒有倒下。可見谷種之重要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54

中国企业家为什么特别值钱 张化桥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gvti.html


   关于中国的创业板,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一句好话。 我只听说 “它是一个大泡沫, 一个赌场,人们在博傻,很不理性” 。虽然媒体和观察家们经常讽刺创业板, 可股民们全然不顾。而且,我斗胆预言,这些公司的估值永远会让观察家们看不懂的。究竟为什么呢?

    窃以为,我们要问自己两个问题,企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哪里,中国企业和企业家为什么特别值钱。我认为,企 业和企业家的价值在于他们想出了一个赚钱的主意。他们组织一个系统,竖起一竿大旗,号召人们跟随,敢于承担资金,时间和声誉等方面的风险。有些企业家是被 逼出来的,有些是自愿的,但结果都一样: 做企业就是对人的组织能力 (或系统集成能力) 的召唤,调动,锻炼和提升。遗憾的是,绝多数人出于畏惧,患得患失,缺乏自信,或其它原因,一直让自己的组织能力沉睡和荒废。当然,其它领域的事业 (比如学术,政府,甚至家庭生活) 都需要组织能力,但那是不一样的组织能力,企业家赚钱是因为他们有超群的组织能力 (当然运气也很好)。

    中国企业家特别值钱是因为他们要承担很多额外的风险,攻克更多的障碍 (包括政策,监管,市场等等),而且失败的概率特别高。所以对于那些脱颖而出的企业和企业家, 甚至包括还在成功的路上苦苦探索的企业和企业家,市场愿意付出很高的代价。这种代价是一种补偿和认可。 而且也反映了一个现实,如果别人想创办一个类似的企业来加入竞争,门槛会越来越高,他和他的家庭会需要付出越来越大的代价。 这些因素是我们在市盈率,市净率或其它指标中找不到的。我跟基金经理们推介股票时经常说,这个公司的市值 (或企业价值) 是三十亿元, 但它的重置成本 (如果该业务值得重置的话) 远远高于三十亿元。这就多少避开了短期利润变化, 经济周期更迭和会计上的小把戏对估值的影响。这种方法至少可以作为传统指标的补充。

    杰出的组织能力在全世界都属于稀缺资源,尤其是在中国。 高估值是这种稀缺性的表现, 也是对未来的企业家的诱惑: “站出来吧! 你固然将劳你筋骨, 苦你心智, 但你会得到很高的报偿! ”  中国企业的高估值不仅是在创业板,也反映在中小板和主板。 这反映了营商之艰,组织能力之难求,当然也反映了股票的相对稀缺性。 关于营商之艰, 请大家看看拙作, “中国股民为什么特别多?” (2008年6月11日刊登于《财经网》) 。

    说到这里,不能不谈谈中国股民对中小股票的偏好与香港市场形成鲜明对比。 香港市场以基金为主导, 大股票的估值一般高过中小股票 (因为大基金买卖小股票有困难), 可是在大陆股市, 散户居多。而且这里的大股票几乎全部是国有企业。它们的兴衰主要不取决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 而是取决于政府的意向。 加上它们的增长潜力有限,因此它们的估值普遍比较低。

    媒体和观察家们往往把中国小公司 (包括ST公司) 的高估值归结为“不理性” ,我看这未免过于简单化了。虽然每个散户也许很不理性,但作为一个集体,他们长期以来对中小公司特别是 “坏公司” 的执着追求可以说明一个问题: 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特别值钱。 尽管他 (它) 们破产的概率很高, 最终不能大富大贵的概率更高,但资本市场铁了心要追捧他 (它) 们。股民们买的是大富大贵的可能性。

    由于全球经济的潜在增长能力的下降, 赚钱机会的减少, 人们对一般企业的回报率的期望值在不断调低,这会导致各种资产的市盈率的上升。如果以前大家认为15-20倍的市盈率可接受,未来大家都会对30-40的市盈率习以为常。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11

奧普老闆方杰blog提到... 味皇


http://hk.myblog.yahoo.com/lgaim-foolman/article?mid=3470


http://expert.bossline.com/1860/viewspace-13267

 

 方杰不愿意别人称他儒商。尽管他身上有着中国最典型的儒商特质:江南俊彦,留洋学子,海归创业, 钟情古董……他身上兼蓄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潮流、清儒与不桀的多重元素。他作为中国浴霸行业的开创者之一,倡导了一场改变国人千年习俗的卫浴革命,极具 巅覆性;作为一名古董收藏者,他在古典与悠远间寻找心灵的寂鸣,玩味着绵贵的价值,清寂而富有;他每年用极多的时间游历世界,用超乎常人的毅力在极原始与 贫困的地区感受精神的激荡;他坐拥让人艳羡的财富,却为国人在能源上无知的浪费痛心疾首……

  这样一种人,在商界沉浮,深谙为商之道的精髓,却可以游历之外,笑看功利,用智慧把玩市场,用品味把玩人生。

  商界中有三种人:

  一种逐利,拥有极丰厚的财富,财富数字的增长是他们激动的力量;

  一种重名,以财富作奠基,以名扬天下、如雷贯耳为极致精神享受;

  —种爱雅,他们做生意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财富,而是想让它成为一种工作,并深切理解金钱不是生活追求的根本。他们很会积累财富,在经历了对金钱、人生和自我价值的反思后,他们率先超脱,赋予自己的事业更多的感情色彩……

  从这个角度,方杰具备着典型的“雅商”特质。

  方杰的成功,自然是先巧妙把事业做大。1993年,他和他的堂兄方胜康将浴霸产品引进中国,国人尚没有浴室取暖产品的概念。方杰想,将浴霸定位为时尚产品,针对二十来岁的漂亮姑娘进行营销。 方杰的说辞是:“我是国外留学回来的海归派,在国外作为一个白领能不能在家洗个澡,是一个时髦的生活方式,而你家浴室有没有‘浴霸’,是衡量‘格调生活’ 的一个标志。”海派姑娘的标志是浓重小资崇洋,如果有—种时尚元素,能够将她们的时髦同周围土里土气的“自己人”区分开来,她们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方杰就 巧妙地利用了上海人的这种“媚洋”心理,将奥普浴霸在上海滩表现得精彩纷呈。方杰认为,会制造产品的企业家只是凡人,而会制造消费概念的人才不是一般的人。奥普不仅把产品培育成了商品,更制造出一种举国认同的消费理念——浴霸不是一个取暖器,而是浴室装潢的必备设备。

  方杰的雅,是悠然地把管理雅出灵逸。他认为企业管理应更人性,奥普公司是个学习型的公司,大到企业运营,小到—张奥普企业的报纸,都洋溢出一股灵动与飘逸。

  方杰的雅,也很懂得玩物。一般的玩物很易沉湎其中而溺志,超脱的玩物则怡情养性、享受生活,品味人生。方杰说;“人生有限,每一段人生我都要活得更精彩一点。”

  奥普在制造产品时,更致力一种养性怡情。位于人杰地灵杭州的奥普电器有限公司总部,设计和装饰都将经典的江南文化意韵和西方后现代主义风格相兼并蓄。古色古香的明式家具,年代久远的艺术珍品,和现代时尚的办公环境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一种超然物外的格调脱逸而现。

  方杰还帮助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管理他们的古典艺术馆,馆内藏有大量奇珍古董,方杰也玩收藏,也玩商业式贸易交换,让它们过手、传承、分享并增加价值。

  方杰的雅还有很多人生的内容:梦想,孝道,朋友,公众财富,在资本市场建树,挽救一些濒临破坏的古旧建筑……

  也许这就是一个雅商的境界!

  奥普浴霸:一种介入生活的方式

  记者:据我们了解,方董在澳大利亚做职业经理人做得很出色,选择回国创业的时候,是怎么想到选择浴霸这个当时并没有人知道的产品?因为选择一个全新产品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另外,您个人的成长和读书都是在上海度过的,可以算是个上海人,为什么选择在杭州开始第一次创业而不是上海那样的大城市?

  方杰:奥普1993年以30万元人民币起家,我和我的堂兄方胜康把这个产品引进来,我觉得我要在家电行业里面做一些以前人家没有做过的东西。

  我们之所以选择了杭州,是杭州这个城市比较适合我们,杭州人比较追求时髦时尚,新的一些观念容易接受,所以我们在杭州很快就成功了。在浙江把我们的基础打牢后,我们用三年的时间把上海这个城市拿下来了。回头来看,当时这个战略定位是对的。如果当时选择在上海创业的话,很可能早就被人打败了,因为在上海,企业的萌芽期无法应付太大的生存成本。

  记者:浴霸是一个技术含量并不太高的产品,所以奥普成功后,进入这个产业的企业特别多,但奥普多年来一直屹立潮头,这除了产品质量过硬外,品牌运作成功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我们关注过浴霸产品能在央视广告的企业除了奥普以外,其它廖廖无几,请问奥普在品牌塑造上有什么独到之处吗?

  方杰:你们这个观点我不认同。产品的技术含量高低和产品的商品化并不成正比,有的产品科技含量高,但它的进入门槛也不是很高,这和这个产品的上 下游产业链有很大关系。浴霸的技术含量并不低,奥普浴霸有2个国家级的发明专利,47项实用新型专利,是中国浴霸产品专利最多的一个。浴霸就其单项技术的 革新,组合的复杂性,对工艺的要求等方面来看,并不是一个低技术含量的产品。这个产品之所以进入门槛低,是因为奥普浴霸的成长催熟了中国浴霸产业。经过 10多年发展,浴霸产业现在有378家厂,1000多万人从事这个行业,产业链上下很完善,进入也就容易了。浴霸企业虽多,但真正有品牌意义的企业不会超 过10家。奥普浴霸品牌含金量公认是最高的。我们不仅研发浴霸这个产品,更把它变成了一个商品,一个时尚的商品。而一个产品成长为一个至爱品牌,就要善于 持续培育品牌。早年在财力不济的时候,我们就坚持投入广告进行宣传,将浴霸作为一种时尚产品介入生活的方式。奥普的广告是玩一种品牌的格调,一种风尚。最 后奥普的品牌几乎成为浴霸这个品类的符号。我们从一开始就把奥普设定为专业品牌而不是大众品牌,并且始终坚持这条路走下去,最后我们成功了。

  记者:品牌理论对成功品牌有两种诠释:—种品牌是知名度和传播度很高的超级品牌,它的外延很广;—种品牌是成为某种品类符号的品牌。在中国市场 上把品牌做成品类符号的企业只有两家:格兰仕和奥普。提到格兰仕人们会想到微波炉,提到奥普人们就会想到浴霸。我们早前看到过某知名公关公司写的一篇《奥 普的遗憾》文章,该文章认为这么多年以来奥普错失了建立行业标准壁垒的机会,不然奥普完全可以成为浴霸中的格兰仕。您对此有何感想?

  方杰:这篇文章我也认真的研读过,我不太赞同这篇文章的观点,写这篇文章的人是对这个行业还不太了解。浴霸的市场潜力巨大,据有关资料显示,浴 霸的普及率城市不到15%,农村不到2%,而热水器的普及率已经达到70%了,面对这么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当时需要更多的品牌一起来对浴霸这个产品进行传 播,共同做大行业蛋糕。大家都知道,一个好的产品是要通过营销才可以变成商品,但商品要经过有序的管理才会变成更大的产业,产业大了,产业成员的这口饭才 吃得定吃得久,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没有必要对标准、品名设置壁垒,独家独食,这种独食壁垒只会阻碍产业自身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品牌做成了品类,人们提到 奥普人们就会想到浴霸,我想这也是奥普的成功之处吧。

  奥普:我们开创了一个行业

  记者:目前中国的家电企业都热衷于打价格战,价格战一打就没钱做品牌了,没有品牌力产品只能卖更低的价钱,但奥普这方面就像一个大师拿捏的很好,请问奥普是如何在产品的销售总量、售价、品牌投入等方面寻找平衡的?

  方杰:我们对奥普浴霸的销售情况做过一个统计,三年平均价只相差了20多元。在我个人看来中国家电的价格战是极其野蛮和可耻的。所有的输赢双方 都不是依靠产品、营销手段来打仗,而只是用促销这种低级手段来把对方的钱先掏空,然后就把没有利润空间的产品放弃,而转入新的产品。我可以举个例子,浴霸 源于澳洲,我们国内的浴霸到现在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现在的浴霸外观与第一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在澳洲很多人还在使用浴霸的第一代产品,因为第一代 的使用功能还是可以维持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产品的淘汰往往不是因为技术含量落后、工艺水平落后,就是因为互相杀价,杀价杀到无利可图的地步,产品就淘汰 出局了。

  我常常在想,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产品的更换率实在太快了,对资源、对制造、对工人的劳动都是一种极大的浪费。推动一个产业的进程是要有 序的,我们是要在公平的原则下追求利润最大化。我们现在的利润的取得都是透支国家的能源来取得的,每100元利润的取得是浪费了300元的资源。冷眼去看 中国家电业,我很反对促销,促销短期使产品销量上升,但其实促销对品牌的杀伤力是很大的。奥普这几年来基本没有降过价。奥普调价的方法是补充价格链或者用 新产品覆盖要调价的产品。

  记者:我们在很多家电销售场合也关注过奥普的销售,发现一些对手在旁边攻击奥普产品贵在多做了广告,是对消费者的“剥削”,而奥普浴霸也确实比很多产品贵出一大截,请方董谈谈品牌价值和产品价格给消费者具体带来什么样的实惠,有什么辨证关系吗?

  方杰:开发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别制造差异性。其实我们的竞争对手做的广告并不比我们来得少。我们的竞争对手会认为做品牌就是做一下广告,其实 不是的,奥普不生产没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我们的产品都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我们的价值很高。我们产品的材料成本和工艺成本要比其它企业高出很多,塑材、电 机、取暖泡,最好的材料,先由奥普首选,剩下的才供给其他厂家,这在浴霸行业内已不是一个秘密,我们的原料价格要比对手高出其1/3—2/3。同时我们有 212个售后服务的网点。我们致力于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温暖、时尚的生活享受。

  记者:现在我国的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基本上还是讲究实用为主,价格主导购买的因素还相当重要,那么奥普产品提倡的是一种审美,一种时尚,这对大多数对产品审美的要求还不是很高的消费者来说,会不会曲高和寡?

  方杰:这个首先是认识,其次是要会演绎,最后要有手段。从赚钱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做人家没有做过的产品才能赚大钱。有一个商律:20%的人占有 80%的财富,这个商律也同样适用在制造业,行业内的前三位可以占到80%的量,其余20%的量是由众多的厂家来分食。所以说位于前三位的企业一定要会演 绎。

  十多年前还没有浴霸这个产品概念,我们始终把奥普浴霸作为引导时尚生活的一种方式,浴霸引导的也就是这样一种时尚的消费观念。我们没有把它定位 为取暖器,我们要将奥普引导为卫浴必配产品。我这辈子感到最骄傲的事就是我们解决了中国人的愉快洗澡的问题,人们早晚都可以洗个澡,在没有浴霸之前这是不 可能的。产品通过营销成为商品,好的产品如果没有好的营销也不能成为商品;相反,不好的产品通过营销也能成为商品,比如有些保健品。商品是要通过行业的管 理才能成为产业,才能永续经营。如果把奥普只定位为取暖器那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发展。

  记者:我们参观过奥普的产品展示厅,看到奥普现在的产品主要有三项:浴霸、通风扇和电暖架,相对来讲还是较为单一。公司倍速成长模式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复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另—种是资源集中的专业化发展模式。下一步方董要把奥普带到一个什么样的层次呢?

  方杰:奥普每年有30%的增长。在做任何扩张之前,都要把主业做好。一定要做大做专业,奥普发展到现在的层次,就是要做行业第一。奥普经过13 年的发展之路,我们现在已经被国家认证为“驰名商标”,我们的竞争力就在于我们的专业和集中。从奥普13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我们第一个五年发展还是比较满 意的,我们做到了行业的第一;但第二个五年我们错失了很多机会,没有更好地进行品类的扩张;第三个五年时我们改变了思路,奥普从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的转 型,现在跨到了资本经营,我们准备通过资本经营的平台来进行产业的扩张。

  一个企业要做大,企业的创始人应该较少地关心自己的权利欲,更应该关心下一代的经营基础。奥普考虑的比较长远,现在注重对下一代人员的培训,建立对下一代有利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使我们的下一代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取胜利。我们要做成公众公司,这就为职业经理人提供了大平台。奥普现在正在积极准备在新加坡上市,明年我们就会正式成为上市公司。从一个商人的理想来说,我们公司的理想是从私人公司向股份公司发展,最后再成为公众公司,如果能完成这样的结构,那这个商人的生涯也是光荣的生涯。我们的企业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开创了一个行业,这是我感到骄傲的。

  古董家具:传承一种古老的艺术文化

  记者:据我们了解,方董很喜爱收购古董家具,古董家具是手工时代的产物,带有集约化生产的价值,而奥普浴霸是后工业时代的大制造产品,它们分别 带有着“个性”和“雷同”、“集约”和“规模”的不同点,方董在奥普浴霸的营销生产和古董家具的收购上都有建树,您是从两者间找到什么灵感吗?

  方杰:奥普有一部分的古董家具的收藏是和我个人的爱好有关系的,这不仅是奥普对中华文化的保护,同时也是对个人审美情趣的提高,这些已成为奥普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当你在奥普公司里面看到很多博物馆级别的家具时,员工一 定不会告诉你这个价格有多贵,他们只会告诉你这件家具的年代、线条、创作理念,这些家具不仅是古文物,它对我们来说更是一个具有高超设计的艺术品,这些都 反映了我们的审美情趣。这也是奥普浴霸在设计色彩以及材质搭配等方面始终与众不同的原因所在,这更是奥普品牌审美的源泉。收藏这些物品对人生也有一种很大 的启迪,将这些古代的珍贵物品从国外收藏回来的过程,看出世事变迁,人生起伏变化,告诫我们这些做企业的人,事无定性,凡事都需努力,不然有可能三十年河 东、三十年河西。

  记者:据我们了解,方董在杭州有名的文化一条街河坊街上开办了一个观复会所,是专门用来收藏古董家具的,方董在古董家具上可以说耗资巨大,这不是一般人所能玩得起的爱好,有人说这是不务正业,您作为奥普的领导者,怕不怕玩物丧志?

  方杰:杭州河坊街上的观复会所是我和几个志同道合、喜爱收藏的朋友共同开办的古典艺术博物馆,我负责经营。我们将自己收藏的古玩、字画、明清家具集中在一起,供人参观,也想以这样的方式传播古老的艺术文化。

  一个名门之后曾经对我说过什么叫富贵?他说有钱叫富,有物叫贵。富人会变成穷人,但是贵人是不会变成穷人的。收藏的过程当中给了我很多启发,以 前的确有人说玩物丧志,但是我觉得玩物怡情养性。我觉得收藏给我一个深刻的体会:一个人没有办法占尽世界上所有的好东西,你只有过手了它才有意义,你过手 了然后学会了一件东西,然后把它传承给另外一个人,你还留了一部分利润,你可以玩另外一件东西。所以说过手、传承、分享是一个玩古玩的一个链条,这是一个 收藏家应该走的一条路,这个道理折射到我们经商人身上也是这样的。

  人生:选择生活方式比有钱更重要

  记者:奥普浴霸走到今天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企业,方董也成为在中国卫浴产业具有“影响”的人物,回头来看,您是如何评价自己企业的成功?如何评价自己的财富的?

  方杰:浴霸已经成为了中国家庭浴室装潢的第五大件,改变了中国人几百年以来在室内沐浴的方式,有时候想起这个很有成就感,蛮欣慰的,我觉得这个 就像一个人游泳一样,你在河里面游到岸上,你可以讲我多艰辛,多不容易游过来了,如果你中间死掉了,连伸冤的机会都没有。做件有意义的事情,慢慢地把它做 成完美,这是我人生当中始终存在的一种情结。

  我对财富没有太大的关心。我从来没有计划过要赚多少钱,我认为赚钱永远是无底的,一个人能赚多少钱是命中注定的。你有多大的胸怀,就能赚多少钱。

  但是一个人能选择生活的方式,选择生活方式比有钱更重要。其实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的这个收藏爱好有很多年了,我在高中时就开始收集邮票, 我是1994年就拼出了“清红印花小4分全版邮票”,是全世界第三人。收藏既是一个消费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增值的过程。我一生当中从来没 有缺过钱,就是在最穷的时候,我也没有为钱烦恼过,因为我从来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之外的事。

  财富对人来说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给他再多的钱,他也觉得不够,这是一个玄机。财富对每个人都没有可比性,这个世界总有一个人会比你有钱,但是 人有什么东西是可比的呢?我觉得在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上是可比的,有的人有很多钱财,但他有很多家庭问题,企业也有很多麻烦,我觉得这是不健康了,这些钱 对他来说是没有用的。所以说一个人选择生活方式比有钱更重要。

 

日期是09年6月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088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张化桥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88c400100h5c0.html

小时候, 我常听老师讲, “读书先要越读越厚, 然后要越读越薄” 。我当时不甚理解, 但印象深刻。 上周我读了一本袖珍版的投资经典书, 爱不释手, 似有所悟。 这本书在几个星期以前刚出版, 叫”投资的要素” (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 。作者是两位身价不菲的七十多岁的老人, Burton Malkiel 和Charles Ellis, 他们分别是普林斯顿和耶鲁大学的教授,在学界和商界均有建树。 他们联手把多年积累的投资智慧加以升华, 用最简练的语言献给了大众。


   

    两位老人的投资理念实在是简单得无法再简单了。 比如,书中引用了巴菲特经常举的一个例子。 如果你一辈子要经常吃汉堡包而又不养牛, 你是希望牛肉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如果你每过几年就要买一辆汽车, 你是希望汽车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对这两个问题, 每个人好象都能正确回答。 但是第三个问题就比较微妙: 未来五年如果你不断有储蓄需要投资, 你是希望股票的价格不断上升呢, 还是希望它不断下降呢? 大多数人会把这个问题答错。 他们一买股票就希望股票开始涨, 而忘记了自己还要不断地储蓄, 不断地买股票。 股票价格上升会抬高自己的以后的购买成本, 所以, 股价上升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坏消息, 就相当于牛肉和汽车价格的上升一样,当然对那些准备卖股票并且洗手不干的人有好处。 反之, 股价下跌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是好消息, 你应该越买越欢才对。 毕竟,买股票的最终意义在于分取公司长期发展的好处(包括股票价格上涨和每年的分红), 因此,进入成本当然越低越好。

 
   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长期投资者, 你就应该理解”投资额均衡控制的原则” (即, dollar cost averaging) 。比如你每个月投资2000元在股票上。 在股价高的时候, 2000元只能买较少的股票; 而在股价低的时候, 2000元可以买很多的股票。从数学上可以证明,这样做的结果是,你的平均购股成本会低于你购股价格的均值。这不是玩绕口令,大家可以用实在的例子算一算。 从长期来看, 这种方法本身就是一种风险控制。 “买股不买市” 说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不过,”投资的要素”这本书教导我们既不要买股,也不要买市。那怎么办?
 
  

    关于投资,此书的建议与Vanguard基金公司的创始人John Bogle有相类之处 (请参考本人在财经网的文章, “股民和基民的悲哀”, 2009年8月18日)。他们说投资首先要有长远打算。他们七十多岁也还在做长期投资。其次,一定不要以为自己有持续选择入市时机, 或持续选择好股票的能力,不要以为自己可以持续地跑赢大市。在买卖股票的过程中必然有费用,而费用会吃掉毛收益的很大一个比重。 此外,频繁交易有时正好 错过市场(或个股)在几年甚至几十年才遇到一次的大幅上升的好处。大家记不记得刚刚卖掉某个股票或某个市场之后该股票或该市场便大涨的悔恨? 即使不频繁 交易,长期持有若干爱股也有很大的风险。它们会不会跑输大市?它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通用汽车,或安然(即Enron)或北电?

 
   该书对基金投资者也有劝慰:别徒劳了!找一个能长期持续跑赢大市的基金或基金经理比在稻草堆里找一根针还困难,为什么不把那个稻草堆买下来呢? 在各个基金中换来换去不仅有交易成本,而且事前预测某一个基金在明年或后年的表现比预测股价还难。 该书引用了大量历史数据证明,(1)绝大多数基金是长期跑输大市的,(2)常胜将军十分罕见; 过去的表现不代表未来的表现。
 
 

    既然投资者费尽周折还不能跑赢大市,何不直接购买大市呢?长期持有指数基金,风险小,也可以避免绝大部分交易成本,而且可以心情平和,尽享经济成长所带来的投资收益。长期持有指数基金是最彻底的风险分散。 另外,在入市时机上,两位作者建议大家最好把自己当傻瓜, 假定自己完全不懂经济学或市场,分时段均衡入市,减少风险。两位作者也劝大家永远不要预测大盘走势,并且引用了J. P. Morgan先生的榜样。当别人问他如何看未来股市的走向时, 他总是回答:市场会波动 (it will fluctuate)。两个作者对技术分析(画图)不屑一顾, 认为那只是占星学(astrology)的小把戏而已。


    现在的股民实在也是太忙碌了: 信息多,会议多,研究报告多,证券种类多, 应接不暇。 有的人抱怨, 一天12个小时坐在电脑面前, 甚至连处理电邮和阅读上市公司公告的时间都不够。我们的两位作者引用华尔街日报的资深记者Jason Zweig 的话来说, 你只有先向市场投降, 然后才能彻底解放自己, 并且最终征服市场。 那时, 你便可以潇洒地说, 对于大市或者个股的走势, 我既不知道, 也不关心 (I do not know, and I do not care)。 而向市场投降就需要买入市场, 也就是买入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 并且长期持有。

 
   这本书的另一个内容是坚持长期储蓄的重要性。这两位身价数亿的老人强调储蓄是投资的源泉和起点。 他们用自己的经验提供了很多分毫必省的技巧, 从信用卡的使用到喝咖啡,买保险和上餐馆。但他们说,最重要的省钱技巧是避开要面子和消费攀比的困扰。 凑巧, 我前几天接到我在湖北某县城工作的侄子的电话, 他收入不高, 但很想买一辆广州本田的汽车, 我跟他好好讲了讲储蓄的多种意义。

 
   两位作者认为, 大家对股市的回报期望太高, 也太短期。 他们认为中长期股市如果能够平均每年有4-5% 的真实回报(扣除通货膨胀), 已经相当不错。其中的一个作者, Charles Ellis, 在另外一本书 (Winning the Loser's Game) 中谈到了几个发人深省的数字。 比如, 道琼斯指数在1968和1982年均为1,000 点; 在1964年底和1981年底均为875点。也就是说, 在那漫长的17年里,虽然企业利润大增, 但股票的大市毫无进展。原因是由于通货膨胀, 利率从4%涨到了15%, 这使得市盈率大幅收窄。 当然, 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过度悲观也导致了股市低迷。 由此可见, 预测短期甚至中,长期股市的变化是完全不可能的一项徒劳。 投资的最高境界是无为。

 
   本人在投资银行做了十多年的证券分析师, 要完全接受两位作者的理论是不容易的, 但也许是明智的, 因为那意味着一种解放和超脱。

 
   两位作者建议大家买全世界内涵最广的指数基金(包括国内股票和海外股票), 但我觉得既然从长远来看, 股票市场的表现取决于企业的盈利增长, 而企业的盈利增长又与GDP增长基本同步,因此,中港两地的投资者可以特别偏重当地的指数。 还有一个更为激进的做法, 就是特别偏重成长性强的中小企业, 自己组建一个50或者70个不同行业的股票的十分稳定的资产组合。虽然这里面可能会有几个烂苹果, 但它们平均的高增长率也许完全可以超过以大股票为主的恒生指数或者其它指数。这里要强调长期持有, 和避免频繁的交易。这种策略也许是两个宗教的妥协?


 

   本文所述观点是作者个人的看法,不代表瑞银投资银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31

陣中思 – 總結 麥博 Mak Blog


http://makblogg.wordpress.com/2010/02/21/%E9%99%A3%E4%B8%AD%E6%80%9D-%E7%B8%BD%E7%B5%90/


1)  大注不能錯,小注避免錯,雞仔注不落就冇錯
2) 要知道自己的 Optimized holding period
3) 了解自己的競爭優勢
4)  減少 Trading,才易賺得多
5) 學會面對Extreme market,更要學會在悶市中找尋回報。


回顧過去幾年的經驗,腦海總是閃過令孤沖破太極劍法的一幕。

是為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37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