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Oct-2011 股票是什麼? 小豬投資理財筆記
http://smallpignotes.blogspot.com/2011/10/27-oct-2011.html
股票是什麼?其實有多少買了股票的人識答?
我相信有一半以上的散戶連股票是什麼都不知道便買了。
有成立過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公司)經驗的人應該會很清楚股票是什麼。當我們成立一間公司,我們便要為這間公司注入經營資本,亦即是股本,股票就是向出資人 發行的股份憑證,亦即是用來證明出資人的出資量。例如出資人付出了1萬元,如果每股面值是1元,他便可以擁有1萬股的股票(面值x股數=出資量)。當公司 產生利潤,出資人便可按出資比例來分配紅利(或叫股息)。這是一級市場(未上市)的看法。
當公司上市後,股票便會在二級市場變質,成為了一項商品,商品價格由市場供求關係自由決定,但這項商品會保有一級市場的特性,就是紅利分配權和股東大會上 的投票權。如果是經證券行或銀行持有股票的話,可能連投票權都沒有,因為股票的登記持有者是證券行或銀行(持實物股票除外)。
所以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其實就是商品買賣,跟一級市場的買賣有根本性的分別。在一級市場買股票稱為收購或合資。有些人以為在二級市場買股票就是合資,這是 概念不清。所以投資人在二級市場買賣股票時應該以買賣商品看待,一級市場是投資公司,二級市場是投資商品。當然商品價值由公司價值決定,但商品價格就由市 場決定。
2012年02月27日 紅一方面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565470102e0o6.html
和訊某些「期貨高手」的下場
海戰鬥隊的「糖王」--------在08年時從3800重倉多糖一直到3279止損,虧得無事渾
身冒出汗,見糖就怕,談甜色變,誓不碰糖。一碰糖就要去馬路上裸奔。悲慘吧,這都 是期貨害的。
和大爺--------自稱「玉米王中王」。8月初901玉米從2040做滿倉多,加5次保證金。一直做到1708止損,剛止損馬上就反彈,氣得臥床三日,從此玉米不敢做多,呆呆的看著玉米天天漲升。又一個國家一級人才就這樣被期貨整傻了。
吳吳發--------號稱"期貨基本面的特級大師".走遍大江南北,從大豆到小麥,從玉米到棉花,從傖銅到上鋅,說得頭頭是道,摸得清清楚楚,然而基本 面研究再透也沒有用,因為有時市場是非理性的,在08年初的時候他分析基本面時認為豆油過份上漲了,便重倉以10036做空一直空到13800止損,輸得 連褲衩都不留,現流浪他鄉.杳無音信.
長線是金-------和訊第一個孔乙已式的人物(有小說為證),在位時狂叫------我只要一手玉米,就可擁有整個世界,在08年7月份從玉米05合 約的最高價1980重倉(就一手)做多,中間用自己的工資加了13次保證金,一直多到08年12月份的1470止損,後眼睜睜的看著玉米越漲越高,實盤沒 錢,只有嘴盤做多,現在連嘴盤也無力叫了,悲者長金,痛者長金.
五萬變千萬 --------真正的期貨怪才,做銅婁創佳績,日贏五萬.家常便飯.奪金目標-- --五萬一年做到千萬.狂稱自已從閃電圖上探索到期貨贏利真蒂.於是天天滿倉進出,日均發貼50次以上,導至整個和訊紅眼病爆發,但終因敗在資金管理上,後來在銅的大起大落中,小五滿倉操作上下來回吃巴撐暴了,從此再也沒他的消息了.
多空俊秀--------曾自稱「我做多的品種,這品種只能漲」。此言何等的肖張,不過以他在期市混十幾年來看的確有點本事。 07年底的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豆漲勢他也多進去了,太容易用得來的大財使他飄飄然,在08年3月14號,他認為大豆回調到位了,便以4500的高價重倉追 多,之後四個連續的爆跌,使這位期貨王子十幾年的心血毀於一旦。從此這個期貨牛人就慢慢轉型炒股去了,現在仍是以炒股為主。
在人間 -------雖不是元老級國寶,但和訊一貼「我完全不懂很多人為什麼會虧錢」,在和訊家喻戶曉。他最特別的就是研究了一套「幽靈操作法,」,一時間為他 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所以他奇怪別人為啥會虧錢?。無限的自信給這位靈王帶來了一失足成千古恨下場,在08年9月份時以21000的價格重倉做多天膠,一不 小心兩天留夜。來了兩個大跌,但靈王自信還能大漲,後來的金融危機爆發便足足出現連續五天的跌停,把他打回 人類原形,從此不碰期貨。回到工薪人間去了。
期貨神經質-------期貨界國寶元老,自稱從上世紀90年代500元開始炒綠豆期貨發家。一時家財萬貫,從此相信一個消防隊還不如自己一泡尿,後來滬銅大漲,「期貨國寶」 一路追。夢想創造第二次綠豆奇蹟。06年6 月在滬銅84000的珠峰價上依然全倉做多。 外出青島旅。一週後期貨公司先後300個電話摧保證金。此時「期貨國寶」倘在海灘椅上已起不來了,對著大海發呆的雙眼已獲非正常人的本色。貪心所害啊。後人戒之。後人戒之呀。
呵呵888---------雖是老股新期,但對和訊之影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以信念振憾並對手」是三8人生的佑銘心。並揚言我喜歡的地方,就是撿錢 的地方,奉洋人大師巴非特,螺絲為教父,相信三十八年的大牛將開始,在農品玉米,大豆,小麥,棉花,白糖天價之上極力長線做多。忽悠了眾多的新手,虧暴了 一大批跟隨者,使整個和訊怨聲連天,血醒遍地。活活的被群小散罵得再也不見人影。
老程--------安徽亳州人,入市時也是幾十萬,兩個多月賠完後成為經紀人,為把女房東開發成客戶,採用了先用女房東發展曖昧關係後拉其當客戶的辦法,女房東投了5萬元,後來他也賠光了。前前後後十幾個客戶都是女的,他真有這方面的本事!後來老程離開期市, 去年我在網上碰到他時他說在拉三輪車。
做期貨若烹小鮮-------期貨烹飪王。上世紀未上海金茂大廈一級廚師。後來接觸期貨,認為炒小菜不如炒期貨。就拿了當月工資入期市。以他調油。鹽, 槳,醋之水平。小心翼翼的出入滾打,雪球越滾越大。隨之而來的是膽大心高,貪心一發不可收拾,好在「烹王」為人不錯,蒼天照應,長。中。短線出擊。時時收 穫非淺。直接導之把調油。鹽,槳,醋的小心炒法忘情的一一乾二淨。在大豆和白糖上一個勁地長線做多。跌了加多倉。再跌再加倉。眼巴巴看著大把大把的人民幣 交進期交所而堅不止損。到現在連進入期貨時的一個月工資也花為灰燼,萬籟俱寂,夢想終究歸於現實。金茂大廈重現了一位一級炒手-----炒菜的高手。
孟浩然--------聽名字你就知道,這人具有詩人般氣質,但實際上只是個中專畢業,是一家速凍食品廠文員。他是被好友拉來期市,聽了兩堂課就上癮了, 投入5萬元,委託一個經紀人給他做,那個經紀人給他賠了4000多元,他十分生氣大罵經紀人無能,於是辭掉工作自己親自做,他對RSI指標情有獨鍾,他最 得意時一天掙過7000元,他全身心投入,他最愛炒短線,自稱短線俠客,資金忽大忽小,但總體是不斷縮水的。他暴過兩次倉,第三次他投入最多是10萬元, 全是親戚朋友處借來的,他在我們當中最有名的名言是:"這個市場不能沒有我"!但是,當他又快沒錢"醒悟"地告訴我們:"期貨不能炒短線"!他是懷著戀戀 不捨的心情離開期市的。
云從龍--------從18500開始空棉,一直空到30000時才抗不住掉,虧完了全部的現金,中間還賣了一套房子以追加保證金,現在沒錢了,期貨夢也從此結束了。
思考的碎片--4/27 脈衝股續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c9.html
思考的碎片--4/27
脈衝股續
早前寫過三篇文章關於這類脈衝股
1.人Vs人
人VS自然
2.用可描述性區別競爭性
3.投資脈衝股的必要條件:設立或者知道賣出時間。
有很多朋友和我探討這類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有的甚至說既然知道就不碰。
其實我寫這個目的不是在探討是否碰和不碰。
只是在總結一些規律性的東西。
我一貫的觀點是能否知道,強調知道某一個投資標的。其實是運氣成分大過努力的成分。
這東西很神奇,甚至是奇妙之旅。每個人都會不同。
我甚至某次在montreal皇家山上迷路認識一個礦業公司的工程師還發現過標的。
so發現的過程是很奇妙的,就我個人來說只能是努力觀察做有心人,但是從來不能保證我一定可以找到好公司。
說這個其實目的是說脈衝股也不是那麼容易找到。也不是那麼簡單。
同時脈衝股有很大好處,是基本上半年翻倍。
如果持續做到,早發財鳥,搞毛呀。巴菲特都是小弟弟。
so探討能否找到這沒啥意義。寫這個只是說碰到脈衝股不能長線投資。
泡妞別泡成老婆,炒股別炒成股東。
僅此無他。
投資脈衝股非為不為也實是能不能也。
誰不想半年翻倍哈
思考的碎片-4/27 用過了回不去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dn.html
思考的碎片-4/27
用過了回不去
用過了回不去。這是一個好產品的特徵。
我切身的體會就是如此
iphone4s用過了我現在碰都不想碰moto
chrome用過我很少開IE,回不到IE的時代。
Gmail以前用過N個郵件地址。Gmail之後沒換過。
這些東西就是順手,你還真不知道什麼道理。就是會持續使用
甚至我的lowa鞋也一樣穿上了我下一次一定買lowa就這樣。(非上市公司無代碼)
例子還有吉列,我用了10年甚至20年以上沒換過。不過是風速三變四。
還有妮維雅的男用系列。我估計也不會換。早前我記得用過其他的,唉,妮維雅也是P&G的,吉列也是P&G的。
甚至灣仔碼頭我都吃了以後不換牌子的。(通用食品的)
反觀那些讓你換著用的東西,都不是最好的東西。(這個要想下有哪些標的)
so好東西是會自己告訴你的。
觀察有價值,自己的體驗更有價值。(當然你必須是目標客戶)
思考的碎片--4/27 Big Data之後續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bwk.html
前幾天寫過Big Data,當時的結論:數據是對過去的遞歸,數據是優化現狀的工具,但是數據無法先驗,無法預測未來。數據對創新的價值幾乎為0。
寫完後有些許爭議。也引發我的思考。很有趣的是最後又是殊途同歸。
和我一貫的思路是契合的。so任何事情追根溯源都有世界觀和價值觀問題。
這個結論根源竟然是自由意志。很是有趣。
證券投資上其實也有對數據崇拜的現象,比如技術分析。
技術分析就是對過去數據的分析推演到未來。這和Big
Data不是異曲同工之妙嗎?
信任所謂Big
Data的人一定在證券市場上也是技術分析為主。
so兩者是相同的。
有人舉出B/S模型的例子,我只想說他們的LTCM是倒閉鳥。
少扯倒閉人的故事。一般而言我有一個結論一個諾貝爾做董事就是倒閉
LTCM是例子,Decode也是例子。聽說過deCode?好像@本尊是馬甲也有一個例子可惜我沒記錄下來也是諾貝爾=倒閉的例子。
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是老生常談。不參與爭論。我只想寫幾句我個人的看法,而且這些看法是早前沒見過人寫的。
so技術分析的方法論是過去可以推演未來,這個方法的來源應該是物理學。或者數學。
這個方法論的基礎是對象是遵循規律的。物理研究的對象應該如此吧。物理不研究有生命的物質。
數學好像也是抽象的。
物理是吧客觀現象歸納總結推演出定理。
這和技術分析很類似。
差別是證券市場作為一個市場而言參與者是人。而非客觀事物。
人和客觀事物的差異是自由意志。
這也可以解釋為何現在沒人看牛頓的巨著,但是依然有人看亞里斯多德的文章。
客觀世界簡單,主觀的人類的世界複雜和多變,雖然人性總有幾個基礎假設是普遍認同,這就是所謂經濟學研究的基礎。比如人是自私的。
人不自私經濟學沒法研究鳥。
但是人的研究更多只能定性無法定量。這在心理學裡也有涉及最簡單的大一的實驗心理學就有閾值的概念。應該是第一堂實驗課。閾值是區間而且是波動的。非精確的。
個人的對刺激的反應都會因為時間不懂而變化,包含心情影響等,
如何可以精確一群人對刺激的反應,簡直天方夜譚。
so物理學的方法論不適合證券投資。
喜歡Big
Data的人書讀少鳥,這是我的看法。另這東西的討論不來錢,到此為止。只是思考的樂趣。
[個股跟進] 中國三江化工 (2198) @2012 May 27 fatlone's investment paradise
http://fatlone.wordpress.com/2012/05/27/%E5%80%8B%E8%82%A1%E8%B7%9F%E9%80%B2-%E4%B8%AD%E5%9C%8B%E4%B8%89%E6%B1%9F%E5%8C%96%E5%B7%A5-2198-2012-may-27/來自我在realforum有關#2198的討論:
source: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7796&page=7
[quote]
我睇返phisho兄分享個網所提供既乙烯價格趨勢圖(http://chem.chem365.net/Curve/16.htm § ¶), 再對比alibaba個環氧乙烷價格(http://jiage.china.alibaba.com/price/trend/c23552-t22429-a0-rpm-d12-05-25.html?sourceForm=%B3%F6%B3%A7%BC%DB § ¶), 發現前者近月明顯回落, 從1400美元水平跌至接近1100美元水平, 而後者則保持在11800RMB
我假設這2個資訊都正確, #2198的每公噸margin粗略估計可以拉闊超過200美元, 除乙烯成本外, 另一最大成本來源是能源支出,
而該項支出不應會有幅飆升的可能, 甚至會有下降的可能, 因公司的成本控制一向做得好, 其餘支出(例如行政, 人工, 廠房維修等)的波動可以不理
而我記得湯財說過#2198的高現金同時高負債的操作都是在賺息差, 這一部份我且當沒有出事, 又或者視這個收入歸零, 保守一點
毛利率提升有一定可能性, 直覺是覺得高於一半
現在剩下2大疑問:
1) 產能利用率
2) 週轉日數, 即是現金流的影響
如果產能利用率可以維持往績的100%以上就完美, 即是下游的需求依然熱絡, 最怕就是需求轉弱, 要知道價格的平衡點一旦失去,
少少的變動足以令格價大跌。中國經濟減速已成各界共識, 化工行業一定會受影響, 所以#2198會否逆勢而行, 我沒有足夠認知判斷,
只能觀察價格走勢應對
而產能利用率能夠維持, margin擴闊的空間就直接轉到盈利, 乙烯跌了接近300美元, 我保守點假設margin多200美元一噸, 即一千二百多RMB, 銷量不變下, 利潤一定大增
週轉日數我無法得知, 假設佢會略有上升啦, 經濟降速嘛… 唔識唔講咁多喇, 唔好大幅上升就得 (其實我所有野都係半桶水…)
而因為老闆有好多私業, 我認為財務許可的話都係會「合法」地, 在中期業績以派高息套錢吧, 應該唔會玩野掛…呢一點都係亂估
去到2蚊呢個位, 似乎有人維持秩序… 不過有一排無睇過佢, 重新留意下先
[unquote]
更新 1: 因降價發生在4月, 如果直至6月尾都能維持這個毛利, 拉平計2012 1H值得期待, 但要肯定了產能利用率才作準
更新2: 原來在5月份都有人寫過#2198, 仲唔算少添, 個人唔鍾意咁多人寫自己留意既股: http://finance.sina.com.hk/news/1581/2/1/4890905/1.html
http://www.singpao.com/cjxw/tzxw/201205/t20120511_355386.html
http://the-sun.on.cc/cnt/finance/20120527/00536_017.html
http://news.etnet.com.cn/stock-analysis/70743.htm
2012年06月27日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336w.html1. family plan
蒙牛都有那麼強大的網絡公關能力。
為毛family plan這點小事而且是N年來daily
life的事情突然冒出來?難道5毛失蹤了?
用常識判斷答案也是否定的。
看來風向變了。
預計明年初會有大變動。
現在是輿論準備期。
和早前的孫志剛差不多節奏。
核心還是利益博弈。孫志剛的利益博弈雙方不太對等。所以幹掉很容易。
family
plan既得利益比較強壯,體制有求生的力量。人數據說也超過50萬。怎麼玩?誰敢動這個利益
值得考量。
反過來那麼常識的事情都因為利益不敢動。難道是要亡族嗎?
2. 移動支付
移動支付的標準之爭其實是很虛妄的。
移動支付是移動還是支付?
從國外參也發展的角度說是從需求角度出發,這個日經的那篇
從這篇可以知道需求最早是從地鐵等公交開始,為了快速驗證需求出發。
「鐵道綜研提出的非接觸IC卡性能參數非常嚴格。例如「1分鐘通過60人」、「內存為數百Byte」、「通信時間為200ms」、「檢票錯誤率為10-5以下」等等。
」
so幾乎所有移動支付的成功案例都是基於地鐵為主。滲透為輔(香港的八達通,台灣悠遊卡)
在國內這個移動支付的命題有點異化。
但是還是可以比較容易判斷的,就是移動支付。一定是支付為主線(非公交)這樣移動支付使用銀行系統的標準就幾乎是必然。
所以用常識都可以判斷銀行系統的標準會成為最後標準。13.56M
所謂早前移動希望把移動支付定義為移動同時搶跑的項目最後都會掛掉。最典型例子就是國民技術。
so Big
Picture還是很重要。
幾乎是第一要素。
3.愛馬仕那個case
要搞清楚絕對不是假貨
這case的核心是侵犯商標權。
如果用的是同樣的材質為何是假貨?沒道理的。
上海聯合利華以前發生過這樣的case
最後的判決也是侵犯商標權。
質量相同就不是假貨
這是常識
別瞎忽悠。
思考的碎片---8/27 網路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4igm.html思考的碎片---8/27
網路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
網路時代每個人會有N個密碼。很多人甚至是同一個用戶名同一套密碼。(至於不同用戶名問題涉及另外一個互聯網文化的倫理問題另外討論)
其實這有一定風險。早前和@linan 討論過 一個比較好的密碼安全結構的安排方式。供各位參考。
這個安排是分三個級別。
最高級:和real
money有關的,主要涉及無限責任的。比如網銀(不包括支付寶,如果不開通快捷支付。支付寶幾乎就是一個交通卡。損失有限)
這部分的密碼是安全級別最高。同時用戶名和密碼最好是獨立一套。
同時要注意這部分密碼一定要使用雙因素認證 two
factor authentication.
原理可以自己去google or wiki核心是兩句話 something you have ,something you
know.
按照我的理解最安全的是如下三個方式
1.刮刮卡,甚至可以反覆使用,如果不被拍照的話。
2.短信
足夠安全,如果手機不掉的話。密碼和手機同時失竊那麼基本是親密關係的人導致的。所以安全性足夠。
3.token方案,中行就用的RSAtoken方案。歐洲,新加坡
香港。這類離岸市場,和多運營商小國家跨地域營業的都喜歡使用token方案。獨立但是必須攜帶。
這三個雙因素是最好的,有人會說UBS加密狗,那個N年前就有案例。。。詳細自己去google提示一下健康關鍵詞。
以上是money matter 無限責任的安全系統。
接下來兩個層次是互聯網相關的。
第二級:這可以有兩部分。A Gmail郵箱密碼或者hotmail
這作為所有互聯網密碼的基石。同時現在尋回密碼支持手機驗證碼這個安全性也足夠高。同時還足夠便利。話說最高級的密碼是很麻煩的。每次手忙腳亂。
至於為何用gmail 和hotmail大家都懂的,yahoomail是不靠譜的。更別說百度和QQ了。
別和我扯蛋。
這個邏輯也很類似DNS
的6個金字塔提供基礎信用。這樣的邏輯。基礎郵箱提供基礎信用。保證這個郵箱的安全就是保證整個互聯網應用的安全。
B.類支付寶這樣有限損失的money matter。這裡也簡單。便利和安全性的矛盾。既然是有限損失就取便利性。
這個邏輯和早前探討過的移動支付裡的money in bank 和money in card一樣的。in bank安全要求高。in
card就是一張交通卡而已。便利性佔上風。
第三級的其他任何互聯網註冊的用戶名和密碼都可以是一致的。這樣減少記憶的壓力。符合人性。出了問題直接用基石信箱尋回。
從應用實踐來看移動互聯網國外的大部分可以用FB帳號登錄。這應該是趨勢。
每月收入買三呎樓(2012/9/27)林本利
|
|
過去兩個多月,樓市持續升溫,梁
振英政府推出多項措施,包括「港人港地」,企圖令樓市降溫。過去幾年,曾蔭權政府嘗試透過收緊按揭和徵收額外印花稅,從削減需求方面去遏止樓價繼續上升。
梁振英政府則從供應方面着手,希望透過增建公營和私營房屋,令市民相信政府有決心遏抑樓價,不會盲目高價入市。 過去幾年樓價大幅上升,主
要原因是市場資金氾濫,息率超低,大量資金流入樓市。剛好近五年房屋供應不足,每年平均少於一萬個單位落成入伙,在需求大增而供應不足的情況下,樓價又怎
能不拾級而上?現時的樓價水平,其實已脫離一般家庭的負擔能力,只不過按揭息率仍處於超低水平,才令供樓支出佔收入比重低於五成。未來幾年,當息率上升,
本地經濟轉弱,到時一般家庭實在難以負擔如此高昂的樓價。過去30多年,香港樓市經歷過兩個大周期,現在正處於第三個大周期的最後階段。上世紀七十年代
初,香港股市進入瘋狂狀態,之後股價急挫,由高位1,700點以上下跌至150點,跌幅超過九成。加上油價颷升,出口大減,令經濟陷入衰退,失業率大幅上
升。到1976年經濟復甦後,當時中小型住宅單位平均呎價是298元,而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是1,450元。每月收入可以購買4.87呎樓面。若要購買一
個500呎單位,需要103個月(即八年多)的收入。之後幾年通脹加劇,樓價持續颷升,到1981年平均呎價升至1,058元,五年間升了兩倍多,每年平
均升幅接近30﹪。以當時的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3,080元計算,只可以購買2.91呎樓面。要購買一個500呎單位,需要172個月(即14年多)的收
入。 1981年樓市爆煲後,樓價在三、四年間大幅下挫一半,到1984年平均呎價不過589元。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
4,508元計算,每月收入可購7.65呎樓面;購買一個500呎單位,只需65個月(五年多)的收入。樓價自1985年回升,輾轉上升至1997年,平
均呎價高見6,170元。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18,300元計算,只可認購2.96呎樓面,情況類似1981年。之後樓價持續尋底,到2003年低
見1,854元一呎,以當時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15,000元計算,可以認購8.09呎樓面,情況類似1984年。自2008年底開始,樓價輾轉上升近四
年,累積升幅近一倍。現時樓價已突破九七年高位,以每月家庭收入中位數大約21,000元計算,只可購買不足3.3呎樓面。倘若樓價再上升一兩成,而家庭
收入又沒有顯著升幅,到時便出現類似1981年及1997年的情況,一般家庭要花14年收入才可以購買一個500呎單位。對上兩次樓市高位(即1981年
及1997年)相距大約16年。現在距離1997年高位約15年,倘若今次樓市周期與過去相若,樓市在未來一兩年,隨時會爆煲。而每次當樓市見頂回落之
際,剛好又有大量新建單位落成,加速樓價下滑。現在還以高價搶樓的小市民,日後恐怕會損失慘重。 林本利曾任教於理工大學,現為專欄作家及教育中心校監(http://www.livingword.edu.hk)作者網誌 - http://lampunlee.blogspot.com |
|
思考的碎片 --- 跳躍的大雜燴9/27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580m.html思考的碎片 --- 跳躍的大雜燴9/27
1.nail salon
這也是全世界流行。問題是沒好的標的
我們去cliff jump 7個國家的女性100%都用nail salon 問題是opi是cotty的還要收購雅芳。完全不是標的。沒法玩的。
2.人性世界大同
長途車上來兩菲律賓大媽,行李搞定,坐穩,第一個事情就是拿出手機看,還是feature phone!
坐定掏出手機這個過程看來全世界都一樣。世界大同。
菲律賓的Boracay主流還是feature有在馬尼拉看到小屁孩用smart phone iphone和BB half half
3. Big data
A
參數化設計是近年來扎哈設計事務所的一大賣點。他們通過建模,來測算人流物流的運行軌跡,以此優化整體建築設計方案。據說,通過參數設計的建築充滿了流線感,能用最為冰冷的數字來論證的最為合適的人居解決方案。這種做法似乎非常數字而前衛,並且充滿了未來感。最近他們為SoHo設計的上海虹橋項目就是一個這樣的範例。
有趣的是,當人們都在熱衷於討論扎哈設計事務所所推崇的「參數設計」或者用電腦建模得出流線型的設計作品時,我卻在採訪中得知,扎哈根本很少用電腦設計。
她喜歡用畫草圖來獲得靈感。
她在採訪中說:「在最初的工作中,我總是不斷地畫草圖。這種不斷素描的過程,就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扎哈肯定很有名:)馬岩松是他徒弟。瑪麗蓮夢露:)大家懂的
B。2011年1月,Lionbridge公司宣佈,GeoFluent這項和IBM合作開發的技術,能把寫下的文字迅速而精確地翻譯成另一種語言。一家公司參與了測試,他們把中文和西班牙文的在線提問,發給GeoFluent,這機器迅速翻成英文,傳給講英文的客服人員。再將回答翻譯後返回給客戶。大約90%的測試者認為,這些自動翻譯的信息是有用的。所以,就商業用途而言,自動翻譯已經夠用了。
C.據說Jobs大神會一直在鏡子前看自己的手。
我相信Jobs是不會用所謂Big data的
綜合上面三個項目我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大師和有創造性的工作是無法使用big data的。同時Big data也在模仿大師的思考行為在逼迫人類創新。自動翻譯就是逼迫創新的路徑。30年代的大師以會多國文字自豪,現在機器可以替代鳥!
4.約瑟夫·奈談權力轉移JosephNye_2010G-720p
這個值得看。
最有趣的一點是41年珍珠港是一個國家日本攻擊美國
2001年是變成一個組織 基地組織攻擊美國
而且01年911死亡人數操過珍珠港!
當然後面的邏輯也很清楚我記得最後好像宣佈911是戰爭行為所以保險公司免責。同是一場戰爭必須軍人死亡人數超過平民。所以才有了後面兩場戰爭。
5.創新 國企?
最近在炒 國內的國企有incell技術
我聽著就好笑
估計又是一個漢芯的故事
大家懂的,中試然後騙補貼。
這次希望不要最後又找幾個民工磨片。
6.互聯網倫理
男女之間隱私
好像目前以我周圍的調查看下來
都是男性對女性基本全開放
女性基本保護隱私
這當然因為我周圍都是互聯網人士。比較多心思都在網路上花花腸子比較少。
普遍的世界是怎麼樣的呢?
這個時代的隱私和上個時代完全不同。所以這會是一個有趣的探討。
7.論改革共識的破滅與精英意識的重建
這是冀志罡 09年年底的巨著
小樣 上次晃點過我一次哈。不過他也是大牛雖然現在搞儒教去了 為我所不齒哈。不過這個文章寫的超好。值得花時間仔細閱讀。
8. 驗證判斷
早前有過判斷就是犧牲壟斷利益維護地方利益這應該是大趨勢
最近的高速公路免費。和銀聯刷卡費率下降都算是這個判斷的驗證。
拭目以待。應該還有更多類似的措施。不過遠遠不夠。
9.發展服務業
昨天好像有新消息說要放開服務業。不過沒見到細則,有報導說這會是另外一次南巡。看看他們會有多少放鬆管制的措施吧。
減稅是沒價值的。既然可以減,過幾年就會加。這個和汽車購置稅類似。不是長期措施。
反之放鬆管制會相對長久些。
10.地方4萬億
民企為獲隧道工程耗資上億幫中鐵六局中標高鐵段
看完這段大家都會明白為毛要用財政刺激要做基礎建設哈哈。
屁股決定腦袋,利益決定決策。
花錢比賺錢容易。而且還可以進自己口袋。
唉
上一次是用WTO,外國人規則倒閉國內放鬆管制。這次會是什麼刺激放鬆管制?
哪裡有放鬆管制哪裡就有大米可以抓,這是30年歷史中總結。從來沒有錯過。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