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 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 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 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 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 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 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 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 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 「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 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華融欲引入戰略投資者 高盛領跑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3312

FT援引知情人士稱,高盛、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已和華融資產管理進行洽談,討論在華融明年香港IPO之前購買其股份。

此舉表明,中國政府將更多依靠市場來解決因信貸繁榮而產生的不良貸款問題。

預計華融將在信達IPO之前完成籌資。

華爾街見聞本週稍早援引《南華早報》稱,信達預計下個月會提交香港上市申請,最早可能在今年四季度進行IPO。

上世紀末,為處理國有銀行不良貸款,中國政府成立了華融、信達、中國東方資產管理和中國長城資產管理這四家國有債務清理機構。其中,華融接管了中國工商銀行的不良貸款。

FT援引兩名知情人士稱,高盛在潛在投資者中領跑,有望買下華融所售15億美元股份中的一大部分。但另有一知情銀行家稱,迄今只召開了幾次會議,預計要到12月才能達成協議。

高盛、德意志銀行、摩根士丹利和華融均未置評。

高盛、德意志銀行和摩根士丹利均與華融成立過合資公司,購買其壞賬,其中德意志銀行與華融仍有一家合資公司在運營中。高盛也是工行上市前的一大投資者,直到今年才出清最後一筆工行股份。

信達去年3月引入了戰略投資者。當時,其向包括瑞銀和渣打在內的四家機構出售了16億美元股份。

知情人士稱,信達希望通過IPO募集25-30億美元資金。華融也在計劃香港IPO,一旦其戰略投資者到位,IPO最早將在明年進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3620

阿里香港上市創新方案曝光:引入合夥人制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48773.html
阿里集团股东架构
導讀】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千億新股阿里巴巴,向港交所(00388)建議上市計劃中,未有涉及發行雙重級別股份;當中為保公司營運的決策權,擬引入合夥人制度,現行的管理團隊,擁董事會內多數董事的提名權。

消息稱不涉雙重級別股份

據接近交易人士指,經過多時交流,阿里巴巴的「創新」方案現正待港交所回覆。

他重申,阿里巴巴從來沒有發行,亦不擬發行雙重級別股份(dual class),並認為現時建議是以保障股東利益的角度出發,亦符合現時港交所現行規則。

媒體昨向阿里巴巴查詢,集團發言人表示,目前集團未有委任承銷商,上市地點亦未有決定,亦尚未申請上市,除此以外未有回應。避投資者壓力 免礙營運發展

據接近交易人士指,成功上市後,阿里巴巴希望管理層可免受投資者壓力,只追逐短線利潤,放棄較長線的發展投資機會,而且互聯網行業千變萬化,需要熟悉運作的管理層,保持營運發展決策權,故作出合夥人制度的上市建議。按建議,合夥人可以提名董事會大多數(simple majority)董事,「董事會有9個人的話,合夥人就可以提名5個。」

據瞭解,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由09年開始,目前20多名合夥人,包括主席馬云、創辦人之一蔡崇信,及首席執行官陸兆禧等,為不同業務的管理層,年資至少5年,願意承傳公司文化。

合夥人所提名的董事,仍須經過股東會投票通過才獲委任,換言之,大小股東同樣擁有一人一票的權利;但若所提名人選不獲委任,合夥人則可再提名另外人選。而上市後的董事會,亦會按規定設立獨立非執行董事。

多數董事人選 由合夥人提名

同時,股東會亦負責投票審批董事高層薪酬、關連交易、重大交易及派息等牽涉股東權益的事宜,若合夥人建議的董事,同意需要作一重大收購,仍需交由股東會投票決定。以此推論,若有少數股東累積足夠股權,要求召開特別股東大會提名或更換董事,亦會因為上述合夥人可提名大多數董事,外人難奪董事會營運決策權。

有熟悉上市規則人士稱,有關安排讓合夥人藉董事控制董事會決策,但由於數目涉及人數達20至30個,對業務熟悉,有一定程度的互相制衡,聽來尚算公平,「不覺得有大問題。若只有一個(合夥人),當然就不同。」上述接近交易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近月已與港交所上市科直接對話,未有委任投行參與商討,雙方溝通跟一般商業洽商無異,既不涉任何官員,亦有互相妥協,但建議是否可行,正待港交所回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034

中石化引入民資 楓葉資料室

http://danielkyip.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999871

三中全會以來,「國退民進」,被視為本輪內地改革的重點之一。傳統上,地方國企及部分央企在政府的補貼及支持下,儘管享有優勢,但同時亦阻礙了前進的動力,令大部分國企行政效率偏低,經營狀況不佳。對於「國退民進」,引入民資進入壟斷性行業,類似的話題已說了不知多少年,連官方文件「非公經濟36條」,亦早於2005已發出,到2010年又公布另一個新版本。但偏偏在過去十年,在國家支持的絕對優勢下,「國進民退」的情況卻愈來愈嚴重,而且令更多行業被國企壟斷。

須知道國企與地方政府以至部分中央官員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要打破國企壟斷,即代表要把利益分出去,來自各方的阻力當然不會小。所以過往國企象徵式把部分項目分給友好民企的個案時有出現,但真正的開放則一直未落實。直到去年,新一屆中央政府上場後,推行的反貪行動令不少重要官員及國企要員先後下馬。過往的利益團體被一一打破,才為國企的改革帶來新契機;其中「石油」系統的一眾要員下台事件,更令石油行業改革阻力大減。

2月19日,中石化(386)宣布,放開油品銷售業務板塊,進行全面重組並引入社會與民營資本參股;儘管還有入股比例在三成以內的限制,外界亦有很多質疑,但顯然是打響了特大型央企發展混合所有制的第一槍,其訊號和示範意義不容低估。而市場也開始相信,非核心資產拆分與引入民間資本進入原壟斷行業是本輪改革重點。

事實上,中央去年已宣布要改革國企,推動「混合所有制」發展。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早前在G20峰會上作出回應,指中國將改革投資模式,鼓勵私人部分進入過去由政府主導的基建項目及營運。可見改革的主力重點為國企與民企提供較公平開放的市場,使各自發揮其優勢功能;事實上,國企盈利水平與國家利益息息相關,中央並非要以改革削弱國企利益,只是希望透過市場化改善其經營效率。

事實上,暫時所見,本輪改革沒有令中石化根本利益受到損害。參考中石化去年上半年的業績公布,勘探及開採業務的毛利率達40.5%,但營銷及分銷業務的毛利率只有5.5%。所以站在中石化的角度看,把部分盈利水平較低的銷售點分出去,既可套現,又能分擔風險,更可以滿足政策要求,是一個穩贏的安排。

一直以來,內地石油銷售市場並非沒有民企參與,只是在規模效應、品牌影響力和上游供應穩定等方面,民企一直比國企表現差,缺乏競爭力。以往中石化在各地擴展業務的過程中,會收購部分民營油企,整合發展。今次的開放計劃,則反過來,讓民企再次加入。

當然,民企亦非傻瓜,對於中石化的開放計劃,內地媒體訪問一些相關民企代表後,反應其實並不積極。民企普遍擔心,中石化只會把一些不賺錢的站點分出來,令民企吃「豬頭骨」,它們期望看到盈利更高的油源業務開放。

不過,站在投資者的角度看,中石化今次改革的真正現實意義,應該是隨着自上而下的改革,不論中石化等大央企是否真心的願意,在「形勢迫人」的大環境下,大家都只能順勢而為。尤其是像中石化這樣大的央企其龐大的資產需要從外界注入活水,包括公司治理、提高經營效率,才能提高收益回報,讓其龐大的油品銷售資產,可以借由今次的改革機會予以重估和發現,而這對股東、社會亦將是有利而無害。

事實上,中石化作為在三中《決定》全面深化改革大趨勢下,走得最快的大央企,對全國的央企和國企都是一個帶頭改革的表率,尤其是對今次改革從文件到清談,轉為落實到具體專案和行動上,具有明顯的標杆意義。因此,對股市中藍籌權重股份,以及對其他行業國企和央企的改革憧憬也帶來遐想。

由於出現這樣的訊號,驅使市場開始追逐國企改革這個主題。內地券商普遍認為,三類國企有機會率先進行改革,一是壟斷性行業,二是效率低企、經營不善的企業,三是有機會注資或加快整體上市的公司,而油氣、醫療及鐵路都有機會進一步引入民資。瑞信認為,一些非國家策略性的行業,例如工業機械、普通服務行業(例如零售及酒店)都可能更大程度開放給民資。

目前市場上的主流意見是,除了國防外,其他應逐步向民資開放。本來最保守的銀行業亦已邁向開放;加上石油行業帶來變革;因為壟斷而備受社會批評,且此前經歷過一輪反貪掃蕩的電訊行業,可能在終端市場引入民資;至於持續虧損的鋼鐵和鋁材等行業,更有開放的必要。

看來,中石化事件不單為引入民資開綠燈,還為投資中資股提供尋寶機會,我們預期,當更多國企改革案例出現,助國企釋放其價值,或許會對支持大市造好帶來更多新動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703

中國華融引入八家境內外戰投 2015年底前或赴港IPO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13335.html

按照國務院批準方案,中國華融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後,將擇機公開發行股票上市。

國華融28日與八家境內外戰略投資者正式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本次中國人壽增持及七家投資者新增戰略投資共計145.43億元人民幣,占中國華融增資後股份總額的20.98%。按照國務院批準方案,中國華融在引入戰略投資者後,將擇機公開發行股票上市。

新增的七家戰略投資者分別為美國華平集團、中信證券國際、馬來西亞國庫控股公司、中金公司、中糧集團、複星國際和美國高盛集團。中國華融公司董事長賴小民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引入戰投成功之後,“改制、引戰、上市”三部曲還差最後一步,華融計劃2015年底之前完成在香港IPO上市。

賴小民表示,此次引戰獲得了全球境內外80多家投資者的關註和青睞。據他介紹,此次中國華融是按照“引資(本)、引智(力)、引制(度)、引資(源)”的“四引”原則引入八家戰略投資者。“未來,中國華融將與戰略投資者在資產管理、投融資、投資銀行、金融租賃、產融結合等業務領域以及風險管理、內控制度建設、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開展廣泛合作。”賴小民說。

據記者了解,在這八家戰略投資者中,美國華平集團所占投資份額最高。談及投資中國華融,美國華平投資集團董事總經理、亞太區總裁黎輝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除了高層團隊以外,華融的風控體系和業務拓展能力都挺強的。此外,華融還擁有覆蓋全國的業務網絡和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平臺,這些都是其優勢。他表示,除了華融已有的業務之外,未來,在一些新興的領域,如消費信貸等華平比較擅長的方面,雙方也存在著合作的可能。另外,華平的投資也將進一步促進華融的國際化轉型。

中國華融成立於1999年,是中國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華融旗下擁有銀行、證券、信托、租賃、基金、期貨、投資、置業等11家平臺公司,金融控股集團已初具規模。

若按照此次引資規模以及凈資產粗略計算的話,中國華融的市凈率大約在1 .31倍左右,略低於此前另一家資產管理公司中國信達在引入戰投時1 .67倍左右市凈率的估值水平。不過,對此,黎輝表示,對公司的估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因為市場環境等都有變化。另外,四大管理公司從業務層面來說,雖然都脫胎於原來最早的處置金融不良資產,但在過去的發展過程中,走出了各自不同的道路。

四大資產管理公司轉型遵循“一司一策”,即每個公司的轉型路線要體現差異化。與中國信達相比,華融目前沒有保險牌照,但擁有銀行牌照。若按照截至2013年末的數據計算,旗下華融湘江銀行的資產規模大約占華融整體規模的36%。業內人士表示,銀行牌照對於一家金控集團而言非常重要,未來對於整個集團的作用不容小視。


(編輯:羅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73

初創期,引入大公司的高管好不好?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902/145372.html

黑馬問答 每個軍事家都希望能找到自己的諸葛亮,就像每個創始人都希望找到自己的蔡崇信、唐駿一樣,人才一直就是每個創業者極力網羅的對象,有的初創團隊也不惜重金挖來名企高管,但是這真的靠譜嗎?


來源:黑馬問答

 
問    

李陽林

初創期,引入大公司的高管好不好?

 

A1: 楊子超——愛部落輕日記社區負責人

 

創業初期,引入大公司的高管創業風險大。

 

1,如果對方是和你誌同道合的,創業是用的自己的資源,高管時的資源可以,但是杯水車薪。也許有人脈,但是其他的大公司資源就很少了。

 

2,高管如果不是誌同道合,一般都是希望和覺和覺,好的就賭一把成功了。不好的話,就走人了。所以這類高管也許同時做幾個項目,所以不會太在意你的項目。另外創業要全職,否則幹不好。不全職,就不要。

 

3,高管是思維固化的,如果他不是跟創業公司成長成大公司的高管,在創業初期對於創業一無所知,可以說沒有太大的意義,也許可以當職業經理雄兵百萬,但是幾個人都很艱苦的條件下會不知道如何是好。另外高管註重績效考核KPI,根本不會有去調整方向或者產品的思維,所以一根筋的高管也會讓創業團隊加速死亡。

 

4,高管不能按照大公司的資源去做事情,因為創業是艱苦的,資源是稀少的,而且高管很少能夠受得了艱苦。因此高管很多大公司的打法和能力根本用不上創業公司。

 

5,谷歌和UC都是用了高管,但是這些高管都是能力很強的人,最後都成為了公司的合夥人,但是真正的高管,出來創業的都是一把手,如果你的公司請得起高管,說明這個高管要麽是認錢,要麽就是水貨。

 

6,創業不是過家家,招人要謹慎,招來就是做事的,別上來找一個大爺,早晚會出現矛盾,畢竟大爺是用來裝的,幹不了事情。而且創業初期,一把手都要經歷這些管理,否則後面的管理能力更差。

 

7,創業初期的團隊架構也是非常的混亂,你讓高管管什麽?根本不需要管理,直接分配下去就好,因為人少更加的扁平化,快速,加一個高管,反而官僚,更臃腫,信息傳遞不透明。容易八大公司的幫派站隊理論引入小公司,絕對毀團隊,創業的氛圍也會很差勁。

 

綜上,高管不適合初創團隊引入。我們希望合夥人的能力強一些,而一個和創業不相幹的職業經理人水平高不高沒有用對於創業,小夥伴們的創業團隊每一個人都要以一當十去用。

 

A2: qishuyang——碼樂網 CMO

 

創業公司要找到所謂的高級人才確實非常難,大部分創業者並不是搭配良好的團隊直接開始,基本都是一到兩個人挑起開始做,然後不斷尋找人才補充的過程。這個過程中,大部分創業者都會覺得某一方面要找一個很厲害的人來負責。但是面臨的境況是,你認為的很厲害的人都是由頭銜或者大公司履歷來證明的,但問題是,既然人家有這麽好的職位、工作或者履歷,為什麽還要來你一個小公司從頭幹起呢,並且之前又不認識你,誰知道你是一個什麽樣的人;還有對這個項目,也不是介入很深,頂多覺得不錯,但是讓他拋棄一切來做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大部分創業者這時候就陷入一個悖論局面。招到的人覺得能力不行,看上的人,人家又不願意來。

 

有些創業者就會說,我可以出更高的工資。但是工資這個事情對於中下層職位還是比較有用,對於比較高級的職位,工資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反而高了危害更大,尤其是初期創業團隊。因為合夥人或者高級人員,你需要的是他跟你同心同力,全身心投入,而不是把這當做一個拿高工資的工作。而只有他願意承擔風險,才證明他看好這個事情,對這個事情有足夠的熱情,願意全力投入,並且也不會因為一些小挫折就輕易退出。

 

單純以高工資招人,只會吸引來那些為了高工資的人。我相信那些願意來小公司的人,如果不是真心看好這個項目,看好創業者這個人,只是為了工資,一定不是可以托付的人。當然,工資也不能太低,並且必須給予期權。

 

所以,回到問答。如果他願意放棄高工資來小公司工作,說明他有足夠的熱情和魄力,這就是人才。如果為了更高工資而來,慎重考慮。

 

 

A3: 秦舞陽

 

缺點:

1,大公司高管幾乎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定風格,比如一件事情安排下去,他需要準確的進度,資源的傾斜,人力的配合,但是創業公司往往不能夠具備這麽好的條件,所以某種程度上,資源會被浪費掉。

 

2,大公司養成的定式思維,利益至上的風格不適合創業公司進行創新突破,大公司高管比較習慣於穩紮穩打。

 

3,大公司高管的條件要求較高,加重創業公司負擔。

 

優點:

1,對於工作進度的安排,能夠幫助創業公司走上規範化的路子。

 

2.大公司管理崗的經驗,對於效果把控和用人相對成熟穩重。

 

3.他的人脈、資源和圈子能夠提供一些額外的幫助。

 

如果條件允許,最好引進市場營銷方面的高管,這方面會有很大的幫助。條件不允許就幹脆不引用大公司高管。我們公司也是創業公司,1年前從某巨頭互聯網公司弄來一個高級工程師,就是這個家夥,拿著3萬的月薪,每天上午11點(9點上班)才到公司,坐下喝杯茶然後就直接出去吃飯,吃完中午回家睡到3點(1點半上班)才來,6點鐘,在其他程序員還在加班的時候飄然離去。整整3個月,這家夥最後交出的所謂的產品架構圖,居然是早期被我們棄之不用的架構。3個月,拿了10萬塊瀟灑跑路。老板腸子都悔青了。


點擊鏈接,上黑馬問答參與討論:
http://ask.iheima.com/?/question/1710







【黑馬問答】現招募導師啦!~周鴻祎都來了,你還在等什麽?!

移動端點擊鏈接進群:http://weixin.qq.com/g/AfFv_SG4drYZPQgu

您也可以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黑馬問答】“導師團審核群”:
\
2014-09-08  TWM
 
 

 

瑞典汽車品牌VOLVO於二○一○年脫離美國福特集團,轉手售予中國吉利汽車集團,原本停滯不前的老車得到中國龐大金援動力,在四年內完成全新車款開發,還搭上了物聯網熱潮;《今周刊》前進瑞典,直擊VOLVO重生的第一現場。

撰文‧鄧 寧

瑞典時間八月二十六日晚上,北歐的太陽尚未落入地平線,在這個涼爽宜人的夏季夜晚,一輛又一輛大型巴士穿越首都斯德哥爾摩,將來自全球的與會者載往城外的大型湖畔藝廊,參與瑞典汽車品牌VOLVO︵富豪汽車︶的頂級豪華SUV車款「XC90」的全新一代發表會。

每個年度都有車廠進行新車發表或是重大改款,「XC90」之所以特別,是因它創下了整整十二年未改款的長壽紀錄。但汽車長壽並非好事,一般車型的換代間隔約是六至七年,而在過去的十二年中,對手至少都經歷了三代車型演變,同為豪華車品牌的BMW、Audi全球銷量更呈倍數成長,一三年各達一六五.五萬與一五八萬輛,VOLVO數年來卻仍在四十餘萬輛附近徘徊。

此次VOLVO砸下重金邀請五十餘國、七百多人到瑞典原廠產地參與XC90發表,目的就是要宣告品牌復興。VOLVO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Hakan Samuelsson︶大膽地宣示,要在二○二○年達到全球銷售八十萬輛的目標,較今成長幾乎一倍;且要在同年實現「零事故」願景。就算出車禍也不會受傷或喪命,這可不是任何一家汽車廠牌敢做的承諾,而在背後全力支援的金主,則是四年前收購VOLVO的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

顛覆!

不改管理結構 只看銷售目標時序拉回一九九九年,美國福特汽車集團以六十四.五億美元收購了VOLVO,當時福特正處於事業高峰,旗下曾一口氣同時握有Ford、VOLVO、JAUGAR、Aston Martin、Land Rover等汽車品牌,但資源分配卻成為集團中的難題,VOLVO因此有志難伸。直到一○年三月,中國吉利集團以十八億美元向福特收購VOLVO,這個瑞典品牌才似猛虎出柙,並利用吉利的資金開發了全新的引擎系統、底盤系統與IT架構,XC90正是重生後的首款產品。

收購案在汽車業界十分常見,一般而言,新東家都會介入管理,也會企圖改造企業文化,在吉利成功收購前,亦曾遭遇VOLVO工會強力反彈,外界也不免質疑:「吉利會不會導入中國式管理?」孰料吉利的作法大大顛覆外界想像。吉利集團前任總裁楊健直言,經營方針就是「吉利是吉利,沃爾沃是沃爾沃(註:VOLVO在中國的譯名)」,吉利僅扮演資金挹注者角色,不干涉經營權。

台灣富豪汽車總裁陳立哲投身汽車工業近二十年,曾歷許多購併案,對於吉利入主VOLVO後的管理風格,他感觸頗深:「我待過通用與福特,吉利在收購後的作法與這些美系集團不同,可以說運用了中國古代的智慧||無為而治。」通常會被買下的品牌,體質都屈居弱勢,但吉利買下VOLVO時卻被中國媒體戲稱為「窮小子迎娶富家女」。因為前者在九七年才進入汽車領域,VOLVO卻是一九二七年就成立的老牌子,七十年的工業技術差距讓這筆交易顯得頗為划算,而吉利也選擇尊重老品牌,不改變管理結構,只要求各區的專業經理人能對董事會交代銷售目標與獲利結果,「台灣所有的高級車品牌都得對大中華區負責,但我們卻是直接對瑞典原廠負責,從這點就可以看出吉利的態度。」陳立哲說。

過去,VOLVO就像是大家庭中的小孩,必須與眾多兄弟姊妹爭搶資源;到了吉利集團卻變成父母鍾愛的長子,因為吉利旗下只有一個面向中國的品牌「吉利汽車」,而面向全球的豪華汽車品牌就是VOLVO,彼此之間只有互利而無競爭關係,吉利能擷取VOLVO累積的汽車製造知識,VOLVO則能得到充足的中國銀彈。

過去四年,吉利挹注VOLVO的資金幾乎全用在產品開發上,VOLVO資深副總裁阿蘭.維瑟︵Alain Visser︶指出,瑞典原廠其實已開發過好幾版的XC90原型,但因資金凍結無法完成,等到吉利的資金到位才終於有能力發表上市。

陳立哲也不諱言表示:「過去VOLVO車款的油耗表現不盡理想,是因為在福特集團之下,各品牌必須共用多個引擎本體和技術平台,現在工程師只須為了VOLVO一個品牌而開發,就能採用更尖端的科技,一公升能跑到二十公里以上,自主研發的Drive-E引擎已經出現,足以媲美油電車。」不僅產品開發受益,VOLVO今年上半年的財報也轉虧為盈,上半年淨利達五.三五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十三.五億元),扭轉去年同期淨損七.七八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三十四.三億元)的頹勢,上半年營收也年增一五%至六四七.九億瑞典克朗(折合新台幣約二八五七億元)。

轉變!

從科技下手 扭轉市場定位XC90標誌著VOLVO系列產品轉變的開始,甚至連市場定位都欲一併扭轉。原本VOLVO是位居雙B之下的二線豪華車品牌,但總裁薩謬爾森在發表會上直接將XC90與BMW的X5、賓士的GLK,以及Audi的Q7比肩,間接昭示了欲將品牌定位提升至一線的決心。

VOLVO很清楚,如果產品只能做到和雙B一樣,消費者不會買單,他們選擇從科技突破,與瑞典電信設備製造商愛立信︵Ericsson︶合作,讓汽車全面連上網路,所有車身上的數據都會被蒐集起來,與車主的手機、修車廠,甚至其他運輸工具串聯,徹底實現物聯網下的「互聯車」概念。

舉例來說,VOLVO正與愛立信合作開發一套智慧運輸系統,不管前方道路結冰或是前後來車闖紅燈,只要路況一有問題,就會提早將訊號傳回車內示警;更具創意的是「Volvo On Call」這套隨車管家軟體,VOLVO的IT創新經理約翰.馬拉許︵Johan Maresch︶表示,VOLVO開發該軟體時間長達十四年,最近四年開始將其應用在手機上,預計從明年度的車款起,車主都能使用手機來遙控汽車。

趨勢!

突破標準 發揮物聯極致精神馬拉許住在瑞典第二大城哥德堡,但來到首都斯德哥爾摩,他也能直接透過手機查知愛車行蹤,確認車門、車窗的當前狀態,甚至遠程啟動引擎預熱或是預冷車輛。在北歐時有冬季積雪問題,車主就能藉手機提前發動引擎,清除擋風玻璃上的積雪。台灣未來若引進相關配備車型,車主就能在炎炎夏季先打開空調,確保坐進車內就有舒適環境。

這只是「汽車連結智慧型手機」的例子,但汽車還能連結更大的物流體系,VOLVO現在已成功實驗「送貨上車」的服務。馬拉許笑說,當初是看到網路購物盛行,但光是送錯貨,就得讓物流業者與顧客付出額外的時間與金錢。於是VOLVO與物流業者合作,車主只要告知送貨員車停在哪裡,就可以傳送一把虛擬的「雲端鑰匙」到送貨員手機,在指定時間開啟後車廂,讓送貨員直接將貨品送到車上,手機也會立刻通知車主貨已送到。不僅物流業可用,VOLVO還打算與超市合作,在網路上買好魚肉蔬菜或家庭用品,將車開到大賣場停車場,不必下車,就有人員幫忙送貨上車,發揮物聯網精神到極致。

全世界的車廠都在努力讓汽車變得更聰明,而VOLVO很有可能會是第一個完成「互聯車」理想的品牌;藉由XC90的發表,這個瑞典品牌想告訴世人一件事:高級車不只是給有錢人開的車,他們還肩負創造趨勢,以及突破現有工業技術標準的重要責任,在高級車先實現科技理想後,未來一般人開的車也都會變得更聰明。

VOLVO

成立時間:1927年

總部地點:瑞典哥德堡

全球總裁:哈肯‧薩謬爾森(圖)資本額(瑞典克朗):242.51億元

員工數:2.23萬名

母公司: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主要業務:汽車製造、維修2014上半年營收、獲利(瑞典克朗):647.9億元、5.35億元

 

中國繼續放開投資領域 引入更多民間資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834

10月24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會議要求在更多領域向社會投資特別是民間資本敞開大門,以改革舉措打破不合理的壟斷和市場壁壘。

會議決定,進一步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電、核電等項目,建設跨區輸電通道、區域主幹電網、分布式電源並網等工程和電動汽車充換電設施。

中國還將支持基礎電信企業引入民間戰略投資者,引導民間資本投資寬帶接入網絡建設運營,參與衛星導航地面應用系統等國家民用空間設施建設,研制、發射和運營商業遙感衛星。

此外,國務院要求加快實施引進民間資本的鐵路項目,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港口、內河航運設施及樞紐機場、幹線機場等建設,投資城鎮供水供熱、汙水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等。

會議稱,市政基礎設施可交由社會資本運營管理。

會議還鼓勵民間資本投資運營農業、水利工程,與國有、集體投資享有同等政策待遇。落實支持政策,吸引社會資本對教育、醫療、養老、體育健身和文化設施等加大投資。

會議要求,要大力創新融資方式,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使社會投資和政府投資相輔相成。優化政府投資方向,通過投資補助、基金註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優先支持引入社會資本的項目。創新信貸服務,支持開展排汙權、收費權、購買服務協議質(抵)押等擔保貸款業務,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汙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采取信用擔保、風險補償、農業保險等方式,增強農業經營主體融資能力。發揮政策性金融作用,為重大工程提供長期穩定、低成本資金支持。發展股權和創業投資基金,鼓勵民間資本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可通過認購基金份額等方式給予支持。支持重點領域建設項目開展股權和債券融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不要被牛市論引入歧途 金融之王

來源: http://xueqiu.com/3349896301/32796579

 銀河策略 孫建波

一、當前牛市論的兩個邏輯基礎不成立

1、第一個邏輯缺陷:改革過程不會伴隨牛市
改革並不意味著剛改革就會有牛市,而是要改革成功才會出現牛市。

2、第二個邏輯缺陷:低利率與牛市無關
利率下行是牛市的必要條件,意味著只要有牛市,前提是利率必然下行。這樣的判斷邏輯基礎是教科書的支持,即如果利率下滑了,那麽財務成本就會下降,隨之盈利就會變好,這麽看好像是對的;另一種解釋是如果利率下降,未來的現金流的現在價值就變多了,所以假定企業未來盈利不變,那麽現在就出現了牛市。

這兩個觀點都有個非常致命的假設前提。第一個假設說假定企業沒有變化,所以利率下行導致企業的盈利就上升了。但問題是企業不可能沒有變化,往往利率下降的過程當中伴隨著很多企業盈利變差的過程,尤其是傳統的高負債企業。第二個邏輯同樣假定未來盈利沒有什麽變化,利率下行的情況就會帶來牛市。事實是,經濟環境不太好的時候,利率下行的過程中企業的盈利也是在變差的。所以發現以上兩個判斷都是存在理論上的缺陷的。

拋開理論上的缺陷,來看一個例子。2006-2007年,中國的股市是一個大牛市。在這一輪大牛市中,利率是向上的還是向下的呢?事實是,當時市場不斷的加息,股市卻不斷的漲。再看國外的例子,比如巴西,過去兩年利息非常高,但股市同樣是牛市;再看印度,也是一樣的。再看一個利息不斷下降,但股市一直變差的國家——日本,從90年代之後開始,利息不斷下降,股市不斷變差。

因此現在社會上的主流觀點,即所謂的將來幾年會出現大牛市的觀點,其實是存在致命的邏輯缺陷的。那利率下行跟市場到底有什麽關系呢?或者換句話說,利率為何會往下走呢?關於利率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知名經濟學家做過很多研究,最近剛去世的偉大的經濟學家麥金倫,生前曾研究金融壓抑,提出金融壓抑會讓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受阻,他主要研究了拉美國家八九十年代的情況,以及全球主要的一些第一步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包括我們這些後起的國家中第一步完成部分工業化的,得出金融壓抑影響著他們的經濟發展。金融壓抑即指這個國家利率是被管制的。同時還有另外一些經濟學家談論了其他一些情況,他們的觀點是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基礎設施,需要重工業。於是他們得出結論,如果一個國家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那麽就要求這個國家的人少吃少穿少消費,把資源拿去發展基礎設施,發展重工業。至於如何讓大家少消費,在蘇聯的早期他們采用的辦法很簡單,就是進行配給制,他們的整個的生產是配給的,吃的穿的是配給的;在中國的八十年代以前也是配給制,通過配給制來限制生產資料的生產,從而把社會的資源都用在基礎設施跟重工業的發展上;後來,尤其從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的時候,整個國家明確了市場化改革,我們發現,再靠配給制已經很難適應需求了,配給制必然會在越來越多的領域里面放開。那如何才能讓一個人多去儲蓄,多把錢貢獻給社會去做基礎設施、重工業的建設而少去消費呢?有一個辦法就是:提高利率。當利率很高的時候,居民的行為就會引導為多儲蓄,少消費。因此我們看到,古今中外大多數國家在發展早期,處於高積累的時候,都是高利率的情況,包括美國在十九世紀的時候,利率都是非常高的,因為整個建設當時是能夠承受當時較高利息的。而對於一個國家的資源配置來說,我們當年也是通過這樣的手段來把資源配置在基礎設施上,配置在重工業上的。隨之而來,如果一個國家重工業發展已經非常完善了,基礎設施也都很完善了,比如中國現在的公路、鐵路、房子數量也都非常多了,這時候社會就應該少積累一點,讓老百姓多消費一點。這時候在金融領域,或者直接看資金的價格,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情況,那就是利息一定要低一點,只有利息低才會讓人多消費。我們在這一點分析上可以看出,所謂的利率往下走,其實體現了中國經濟結構的趨勢。所以我們對經濟結構的解讀可能會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從利率角度解讀可以看出來,過去是高利率,鼓勵投資,鼓勵將社會資源更多的用在基礎設施跟重工業上;現在基礎設施跟重工業發展遇到瓶頸了,就要鼓勵老百姓多消費,要發展老百姓跟消費相關的生產跟服務業。這也是我們近幾年整個經濟發展的大導向。

從股市看就非常清晰了,股市把經濟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是傳統的基礎設施建設、傳統的重工業,在過去幾年包括將來,都是往下的趨勢;另外一個是跟我們生活相關的,各種各樣的生產跟服務業,包括這幾年的iPhone、監控安防的相關產品,包括體育休閑等,這些都是為消費服務的。這些產業現在在不斷往上走,包括這幾年表現的非常好的新科技、醫藥、消費,都是為人服務的,也都是這樣的情況。所以整個股市這一塊體現的大格局是,我們經濟的大轉型。因此在這樣一個大轉型的背景上,我們非常明確研究方向,就是去看結構轉型,而原本屬於我們傳統產業的,包括從基建到重工業建設,我們相應的會去回避它,比如跟這塊密切相關的材料跟基礎的周期性產業。因此,回避的時候我們的口號就叫改革無牛市。因為改革是要讓他們進行改變的,而這些產業恰恰是股市中占的市值最大的,所以說如果要觀察指數,那就是不漲的。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看我們的生活服務業、生產服務業,會發現這些行業在這幾年都是非常好的。從這一方面我們才可以說,是轉型帶動大牛股的不斷湧現。所以這兩年銀河的口號是非常清晰的,一方面叫改革無牛市,一方面叫轉型出牛股。這是我們對市場的一個基本判斷。

資產配置:
在這樣一個判斷之下,我們最近在探討的一個問題是,作為投資者,資產配置應該怎麽去做?傳統的方法是,當經濟周期出現波動的時候,我們根據周期性波動去進行配置,比如買多少債券、多少股票,這是傳統的資產配置的理論。但是這樣一個資產配置的理論可能是有問題的,很多人都覺得只要有資產配置這個概念就能掙錢了。我也遇到過做保險投資的,說領導要求在市場好的時候做相對收益,即市場好的時候買股票,市場不好的時候買債券。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如何判斷什麽時候市場好,什麽時候市場不好?沒有人可以告訴他。即便有人能告訴他,那麽他買的股票也不一定就好。就像銀河這兩年的口號,改革無牛市,你要是買了傳統產業的股票,未必賺錢;又如轉型出牛股,你要是買了轉型方向是生活服務的產業,這幾年就是賺錢的。再比如說傳媒怎麽看,傳媒的本質就是生活服務業,我記得我小時候的電影哪怕幾毛錢我也舍不得看,現在帶女朋友去,幹什麽最好的呢?我們算了一下,好像看電影是最劃算的。看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只需要幾十塊錢,做點別的事都比這個貴。整個生活服務業已經變得不一樣,這幾年產業規模不斷變大,這是一個國家經濟轉型的必然。即便告訴你好跟不好之後,還面臨股票選擇問題。因此我認為這種傳統的資產配置的理論可能是錯的。如果一個人只有一萬塊錢,他完全沒有必要去做資產配置了;如果像人壽、中國平安那麽擁有雄厚資產的機構,他的資產配置就要買債券,因為如果不買債券他就花不了那麽多錢。

從這點出發,我們對資產配置的體系重新思考。我們發現投資收益的來源是有性質的區分。就是我們為什麽會有投資的收益,可能是由於不同的原因才有這樣的收益的。假如我們做了一件對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事,那麽我們的收益是來自於對社會發展做貢獻的產業。比如我們投資於醫藥企業,醫藥企業對整個社會的醫療衛生做出很大貢獻;投資於消費品,使每個人都能吃上好東西;投資於科技公司,科技發展得好了。我覺得投資於這些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行業,即獲得了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收益。對於另外一些公司,投資給他們可能會有一定的風險,雖然他們也是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但是能夠成功做貢獻的畢竟是少數,投資者面臨公司選擇的問題。這時候如果說直接投資於這些企業,不如把錢借給他們,不做股東,則這是債券型的收益。這種收益如果是持有至到期的債券,那麽其性質就是把自己的錢讓渡時間價值去獲得收益,讓步的主題不同還會面臨信用風險的問題。所以我們覺得投資收益類的第二種性質,也是為社會做貢獻,但貢獻的方法是讓渡時間價值。還有第三種收益來源,我們把他定義為周期波動,或者叫投機。意味著,由於投資者對宏觀周期判斷很準,這種時候可能買黃金是對的,下個時候買石油是對的,諸如此類。還有另一個也是有周期判斷的,我們剛才第二類是債券的持有至到期讓渡時間價值,但如果一個人賺取債券的時間波動,實際上就是周期波動。所以我們說,我們收益來源可以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通過產業直接為社會做貢獻;第二種是讓渡時間價值獲取持有至到期的時間價值收益;第三種是博取周期波動的錢。如果分為這三種的話,我們發現,傳統的方法把我們的投資收益完全按照周期波動來劃分股票買多少、債券買多少,這幾年根本是沒法做的,而長期投資就要按這方面去做。如果按照這方面去做,我們就要把第三類先拿出來,就是我們的宏觀波動當中去買黃金、商品、有色金屬、包括我們債券的價格波動,博取這種投機性價格波動的錢。這需要對宏觀波動判斷非常準確的投資才能完成。如果大的資產想要做這塊的收益,他應該把資金委托給做這類收益的判斷非常準確的人。如果說我們對整個宏觀周期的判斷類似於混沌,即我們一直強調的混沌增長的狀態、緩慢增長的狀態,意味著我們沒有非常明確的、波瀾壯闊的宏觀周期波動的行情,那麽我們在這個領域無論是做多還是做空,可能都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我們的精力很大一方面就應該從這里撤出。這也是我們近幾年為很多基金、保險機構出的一些主意,這方面少配置人員,應該把主要的研究投資人員配置在其他領域里面。如果把這塊撤出後,其他的錢應該去幹嘛。除了剛剛說的投機可以獲得大收益,比如索羅斯。我們應該首先為社會直接做貢獻,即把錢直接給做這些的事情的人,做股東。如果說我們在醫藥、科技、消費這些產業里面的錢投過多了,如果買更多會讓其價格嚴重偏離其價值的話,我們才會把更多的錢放在讓渡時間價值上。從這個觀點來看,大的基金做債券是因為他直接去做為社會做貢獻的產業,直接股權投資已經不能容納更多的資金了。

我們既然談到這點,分為三類後,作為股票投資者應該更多把精力放在第一類里面,就是我們要直接投資於為社會發展做貢獻的行業和公司。那麽我們通過對過去幾十年的觀察,美國的股票,漲的多的公司,都給拿過來,提取幾十年的數據看看哪個公司漲的好就買。結果發現的規律非常有意思,也讓我非常吃驚。我們觀察到好的公司就兩類,一個是醫藥、一個是消費。很驚訝,為什麽科技推動了人類社會進步,而科技股卻不是漲的最好的。之後我們又對這些公司再做整理,縮短時間到五年左右,很多科技公司就出來了。先不談理論是什麽,先看現象,科技公司在很短的時間內有個大的爆發,漲個幾十倍,但過兩年就下去了。因此我們長期來看看,找不到科技公司的存在,僅有幾個類似微軟、IBM的大公司存活下來了。但醫藥公司就是不斷往上爬,而且速度都是臺階式往上爬。消費品累公司,也是不斷往上爬坡。所以觀察的時間越長,消費品和醫藥品表現越好。而如果放在短期內,科技品就會體現出好的特征。

三類公司:
首先來看科技品。科技品恰恰是沒有科技的
,科技品所做的科技的事情不是他自己的發明,比如生產電視機的公司,電視機並不是他的發明,是社會的基礎發明;生產電腦的公司,比如IBM,電腦也不是它發明的,在五十年代的大學校園里面,電腦已經慢慢出現了;生產手機的公司,手機也不是它發明的。這些公司恰恰只是在社會的需求滿足一定的條件,被刺激的時候,他們做了這個行業,而且他們具有一定的基礎,能夠把產品做的滿足社會需求。所以這樣的公司只是在一個合適的時候,進行了適當的面向實用需求的開荒,把這種產品推向了市場。因此最難的應該是發現這種市場的需求。比如近幾年的智能手機,特別是觸摸屏,其實索尼之類,早就開始做觸摸屏了,但他們都覺得觸摸屏手機沒什麽需求,後來08年蘋果找到了需求。所以關鍵是需求被激發,如果被激發之後產品沒有基礎的專利保護——例如蘋果在觸摸屏上沒有專業保護的,它只有自己的一套影音使用系統是專業保護的——那麽別人同樣可以做觸摸屏手機,所以智能手機大家可以看到除了蘋果的系統,安卓的系統也都出來了。科技品的關鍵是需求被激發,一旦需求被激發了那麽大家也都可以做了。科技品的特征是,一個先行的公司觸發了市場需求,然後保持了兩三年領先,然後很快,其他公司都做這樣產品,那麽就是我們所說的市場普及率就過高了,大概在市場普及率達到50%左右的時候,是這類公司利潤最高的時候,再往後走,大家都做了,利潤就下去了。過去幾年的典型例子,是關於我們的成龍大哥,做什麽廣告什麽公司就差了,像DVD,一做就差了。因為DVD並沒有產權,很多人都做,只不過大家不知道中國有這麽大的需求量。後來我們成龍代言的公司做了,火了一兩年,之後大家都能做了,那麽競爭就激烈了,利潤率就下去了,很多公司就虧錢了。這就是科技品的特征。如果說一個投資者去買科技品,核心能力要求是發現哪些產品是需求剛剛被激發出來的,就去買,不要去選公司,選公司幾乎沒有意義,因為這個向上走的過程叫雞犬升天,誰都可以掙錢。如果說發現某個科技品的普及率已達百分之五六十,甚至更高了,就像手機那樣,你在地鐵上公交車上,不管誰用的都是智能手機,這就意味著他的產業鏈必然往下走,也不要選公司。我們銀河證券這兩年提倡的一個觀點就是,科技品公司有一個現象叫低估值陷阱,一個公司在它的巔峰狀態,好像估值很低,但這是一個陷阱。就拿最近幾年的攝像頭來說,攝像頭的公司確實低估值了,他們公司的盈利很好。但是大家知道攝像頭變得誰都可以生產了,而社會當中變得很普及了。還有一個案例,漢王電紙書,那個周期是非常快的。當初09年的時候,大家都說這個了不起,將來根本不用拿書了,浪費紙,都買漢王電紙書就行了,所以上市的時候市值非常高。但是第二年就開始下去了,下去的時候大家都說這個公司還是可以買的,因為他們估值便宜,利潤很高。其實不是,大家都已經不用漢王電紙書了,用iPad了,它迅速被淘汰了。所以科技品要求的核心投資能力是,要能判斷這個產品處於什麽階段。處於一個被刺激初期的時候,就去買它,不要選公司;如果說你判斷產品已經達到巔峰了,甚至在走下坡路了,你迅速賣出去,也不要選公司,沒必要。這就是科技品投資的核心邏輯。這也是我們之前看到,在美國如果以十年為觀察時間,科技品就幾乎消失了,就是這個原因。因為科技品就是根據這種產品在社會中普及的曲線,一下子上去然後再下來。今年的法國諾貝爾獎得主,他就持這樣一種觀點,當一個科技品需求被激發之後,這個行業就變成一個充分競爭的行業,利潤就全下去了,所以這個公司就很差了。這是我們所說的第一類投資。作為第一類投資,我們未來投資應該看哪些科技品是新的,在這個領域我們一定要喜新厭舊,不能跟公司談戀愛。舊的公司是什麽,比如說蘋果產業鏈、安防之類的,都是舊的;新的是什麽,比如電動汽車、機器人、智能生活服務。

說到科技股,他沒有科技,那誰有科技呢,醫藥公司才是有科技的。醫藥公司的科技體現在醫藥都是這個公司自己的產權、專利,別人是拿不去的。即便是很長的專利保護期過後,由於這個公司在這個藥類的生產積累了長期的經驗,並且有非常廣泛的渠道,因此還有另外一個特征就是,哪怕這個藥變成仿制藥,大家都能做了,質量的差異仍然很大。這就是說醫藥公司不僅有專利,還有技術能力,要求是很高的。它跟科技品還有另外一個不一樣的地方,如果說一個人發明了一種科技,這種科技只要適時的產品化,隨便找個投資方,只要投錢就能把它做出來。

而醫藥就不一樣了,醫藥有非常長的臨床試驗,必須依托專業的醫藥公司去做,因此即便有非常聰明的大學教授、博士發明一種新藥,還得乖乖的拿到醫藥公司來,這就是醫藥公司能夠強者恒強的原因。所以醫藥公司的股價就呈現出一個不斷上臺階的過程,一旦發現一種新藥有很大的市場就又上一個臺階,而且這種新藥不會被別人竊取,有很長的保護期,所以上了這個臺階之後不會下來,一旦有了更多的新藥他就不斷上來。那麽問題是為什麽美國的大醫藥公司漲的慢呢?因為大醫藥公司盤子太大了,發明一種新藥之後在他整體里面比例不大,所以上的就慢一點。如果可以找到一家小的醫藥公司,能夠專註於產品研發,能夠上的更好,這樣的公司可能是我們在醫藥投資中最好的一個標的。所以醫藥投資的核心邏輯就是對未來研發的一種能力的要求。對於這些公司大家可能會說,中國可能就像恒瑞這些公司是這樣的,但這類公司不漲啊。對於不漲這個觀點,如果看日線,的確這個公司並不好看,每天都不漲;如果看月線,就會覺得這類公司就比較好了,從來不跌,每個月都漲一點。這就是醫藥類公司。說到醫藥公司需要澄清一個概念,很多公司名字里帶有醫藥,但他不是醫藥公司,比如江東制藥、阿膠之類的,它並不是醫藥公司,而是消費品公司。江東制藥主要是做保健品,而保健品的核心邏輯是消費品,消費品要用消費品的邏輯去看。對於醫藥來說,渠道並不是最看重的,醫藥公司要做推廣是做學術推廣,是把醫生都叫過來開會推廣新藥,不管我們說學術推廣多麽的腐敗,它畢竟還披著學術推廣的外衣,表明它一定是專業性的層面更多一點。對於渠道有多麽不重要呢,我給大家舉一個極端的例子,康芝藥業。這家公司做的藥大人小孩應該都知道,小孩退燒藥,他是唯一的國產這類藥的公司,雖然現在也有很多國外的變成國產的了,但長期以來,哪怕是小鄉村用的小孩退燒藥也都是這家公司的。很多人都覺得這家公司真是太了不起了,他的渠道滲透了中國的每一個小醫療點,如果說要依托他的渠道去推廣其他東西,一定會發財。這個觀點最後被證明是不對的。因為依托這個渠道什麽都賣不掉,只能把小孩退燒藥賣掉,大家想買康芝的東西並不是因為他的渠道好,而是因為他的退燒藥。所以醫藥的渠道本質是來自於他的功能和質量。因此要是別人跟我說有個醫藥公司是專門做渠道的,並不能說他不好,只是我們並不能用醫藥公司的邏輯去看他,需要用消費品、做渠道的邏輯來看他。

再看第三類公司,消費品。消費品公司有個十分典型的特征就是,所有的消費品,產品的功能是不重要的。比如說各位桌上的這瓶水,是因為這瓶水很特別到了你的桌上嗎?並不是,而是因為這瓶水的渠道到了這個酒店,所以到了你的桌上。可見功能幾乎是沒有什麽用的,質量也只需要保證這水的質量不出問題就行。對於功能不重要,也有個極端的案例。環球科學每年總有一兩頁回顧全球的科技進步,他提到過去一百年來有一項科技進步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水里面融入礦物質,最早是水里面融入鈣,這個發明者是家大公司,但卻在這件事情上載了大跟頭,就是保潔公司。保潔公司在做洗發水的時候不小心發明了在水里融入鈣的技術,保潔當時覺得更可口可樂、美之源這類公司比,他們的產品都不健康,於是保潔公司自己開始做飲料。結果發現自己根本投不起像可口可樂這類公司那麽多的廣告和渠道費,在當時他的廣告和渠道費基本被可口可樂這類公司淹沒了,他的水不管多好,消費者見不到,見不到就不會買。為什麽它不會也投那麽多廣告費呢?畢竟他的這個事業部剛起步,還未盈利,馬上就要投入幾個億美金的廣告費,公司是不會同意的,頂多幾千萬。就像過去有個段子,老大跟老二PK,小三消失了。因為小三已經沒有那麽多錢投廣告了,就那麽簡單。比如王老吉跟加多寶競爭,和其正等其他涼茶類飲料就消失了。過去有很多品牌,火了一兩年就消失了,因為這些品牌的老大們都犯了一個極端的錯誤,這是連保潔公司都無法避免的,那就是所有消費品的廣告一分錢都不能少,一旦不做廣告了,別人的廣告起來了,那消費者就買其他產品了。一個極端的例子,腦白金。腦白金它真的好嗎?我曾問過一個送腦白金的人,送這個真的是因為它質量好麽?他說他也不知道腦白金好不好,但電視上廣告說了“送禮就送腦白金”,在不知道送什麽好的基礎上,送禮就送腦白金就行。我們過去的企業家常會犯個錯誤,今年投入了大量的廣告,品牌起來了,明年就不用投廣告了。這是個徹頭徹尾的錯誤,明年只要他不投廣告,別人立即就起來了。這就是中國的服裝品牌波瀾壯闊的原因,一家起來了另一家下去了,因為另一家廣告費不做了。作為一個企業家,必須要規劃自己的長期廣告,就是一年都不能少,每年都要往上漲,這才是廣告。因此最後哪怕保潔公司有了這項發明,還是不得不把自己的技術高價賣給了可口可樂和美之源。至於為什麽會高價賣呢,之前提到保潔公司資本雄厚,如果不高價買這個技術,那麽保潔公司將大量投入資本權利跟這些飲料企業競爭,對於那兩家公司來說將投入更多的廣告費,不如多花點錢買了這個技術。可見即便是那麽偉大的發明也不能成就一家消費品公司,消費品的核心邏輯就是廣告費和渠道費。如果說有穩定的廣告費和渠道費了,那麽之後就是穩定的利潤了。所以消費品在長期當中就是跟著社會進步的,社會的發展導致消費量變大,加上穩定的廣告費帶來穩定的利潤增長,因此消費品的盈利就是不斷的慢慢爬坡的狀態。所以我們的投資當中,如果說我們是一個長期投資者,賺的就是三年期的平均,那麽我們的醫藥和消費就是最好的。但如果一個基金經理第一年做的不好,第二年也做的不好可能就要被開掉了。所以我們還要做點科技股,哪些科技品是剛剛興起的,趕快去買;哪些科技品已經達到50%甚至以上的普及率了,我們就果斷賣掉,不要陷入低估值陷阱。

對於我們投資來說,對於不同的股票我們要求有不同的能力。如果說我們買的是科技品,對我們核心能力的要求就是要尋找這種產品普及率的階段,要能判斷將來能不能繼續普及;如果我們買的是醫藥類公司,就要求我們能判斷這公司能不能做研發,能不能不斷的讓自己的技術處於前沿。至於這點,涉及到的研發的重要性,技術的重要性,並不能說中國的藥都是原研藥,但即便是仿制藥,質量差異也是非常大的。比如有個藥叫頭孢克洛,這個藥有兩個產品,一個是蘇州禮來制造的,另一個是其他地方制造的,我去藥店買藥的時候被推薦說兩者成分一樣,但是後者更便宜。我買了後者,但回家之後只好扔掉,因為第一袋子撕不開,第二藥沫不溶解,這樣的藥我不敢給小孩喝,只好再去買了蘇州禮來的產品。可見同樣的藥品,仿制藥也是有質量差異的,醫生也是這麽說的。因此,若是買醫藥類公司,判斷的邏輯就不是像科技類公司跟消費品公司那樣來了。如果我們買了消費品公司,就要能夠判斷該消費品的廣告和渠道費能不能不斷上漲,如果是個已經上漲的公司,需要判斷能不能持續下去;如果是某個行業還未出現龍頭品牌的,像服裝、速凍食品等,品牌還沒有非常集中的,就需要看哪些品牌將來能夠一統江湖。誰能一統江湖,就像段子所說的,競爭的老大跟老二之一。有個小道消息,說王老吉跟加多寶背後的實際控制人是同一個,通過“打架”把廣告費提上去,清除其余競爭者,這就是消費品。作為投資者在不同領域投資需要不同的能力,如果說在周期中進行投資就要判斷周期波動,而對於債券這一塊,實在不得已可以買點理財,比如銀河有許多理財產品收益還是非常好的,這是我對資產配置的建議。資產配置並不是說根據宏觀周期波動來判斷該配多少股票多少債券,而是應該看你的核心能力在哪里。

未來:
既然有著這麽一些邏輯,我們明年看什麽,無論是科技促進消費也好,還是科技本身也好,我們看到的是文體休閑在大規模發展。至於文體休閑這塊,若要形成支柱型產業則有很高的要求,不僅要自己的產業大,還需要很長的產業鏈,大家可能會說休閑沒有什麽產業鏈。現在健身會所的確沒有什麽產業鏈,但大家仔細想想,現在的智慧醫療好像也沒什麽用武之地,如果說智慧醫療、健康監測跟健身會所的健身計劃都結合起來,我們的智能家居要是走進我們的健身會所,那麽說了幾年的智能家居、智能服務似乎就有了落腳點了。所以我看到我們體育產業的背後應該是一個大的文體休閑的產業發展,現在看可能公司不多,但未來很多公司在訂購業務的時候就會發現這類公司漸漸增多,就像前幾年的傳媒那樣。所以說對於未來,文體休閑將會成為一個大的產業。我覺得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看,以前大家都忙著工作,很少時間會配在休閑上。如果說中產階層分出精力去休閑,不僅自己會向休閑方面靠攏,去分配時間,同時為你服務的人也需要配置到這一塊來,整個將來這塊將會是個很大的產業鏈,這是我們明年應該去探討摸索的一個方向,積極去發現有哪些掛鉤公司,就像前幾年傳媒那樣,看上的公司不多,慢慢的公司就多了。

第二大塊就是國企改革。國企改革叫混合所有制,大家可能會覺得也分不出多少股權給民營資本。其實大家可能理解錯了,混合所有從股權上來看,朱镕基時代就已經做了。現在的混合所有關鍵是什麽?以前叫國有控股,現在叫混合所有,區別在哪呢?我們需要知道國有控股這個詞是怎麽來的,當時講國有控股是因為我們把一個企業百分之六七十的股份都賣出去了,賣出之後人們會覺得國有資產流失了,其實並沒有,雖然賣出去了百分之六七十,但是每一個人都比國家占的股份少,國家有百分之三四十,所以國家依然有控制權,叫國有控股。既然要控股,國家就要派經營管理幹部。因此過去幾年,國家是派遣經營管理幹部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叫,政企不分、黨企不分。而現在改革做的就是把經營管理市場化,不能叫控股,要叫混合所有,大家根據股權比例派遣董事,董事會管理的領導班子不能由國家直接派,而要市場化的去聘請職業經理人,因此混合所有制本質上展現了企業管理制度的改造。如果職業經理人是市場化的,必然有一定的股權激勵等等。所以未來改革,以及相應的帶來的資產重組的機會,也將會是明年的一個機會。

對於大格局的判斷,我們銀河內部的觀點也是比較一致的,從成長股角度來看,喊了兩年的成長股牛市行情,我們一直說轉型出牛股,那麽這個牛股到底有多少呢?從前年來看,百分之九十多的小股票都漲了;今年的話,是百分之六七十的小股票都漲了;明年的話,這種轟轟烈烈的全面行情可能就沒有那麽波瀾壯闊了。但是我們畢竟處在經濟不斷的轉型階段,這時可能還有百分之四五十的公司在轉型的方向上能掛上邊的,也會不斷有比較好的表現,所以對於成長股的牛市行情來看的話,是進入一個更加分化的一個階段。方向上,我覺得會更向文體休閑、老百姓消費這樣的方向上靠攏,包括新科技也會向這個方向上靠攏。

這是當前市場上一個大的判斷,也是對結構的判斷,包括每類公司選股邏輯的看法,如果有不同的地方還請大家多多批評,畢竟是對傳統的資產配置的理論做了一個突破,突破總會有缺陷,也請大家多諒解,歡迎指正。謝謝大家!

@今日話題

中石油混改大動作 擬出讓油田35%股份引入民資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159

據界面新聞報道,中石油已經敲定2家局級單位油田為試點,各拿出35%的股份引入民營資本,預計明年1月對外正式公布。繼中石化旗下銷售業務引入25家境內外投資認購股權後,另一大中國石油業巨頭中石油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也出現重要進展。

上述界面報道稱,中石油內部人士透露,中石油旗下共16處油田之中,吉林油田和大港油田最有可能成為此次改革方案的試點。此次改革考慮的原則是以虧損油田,即“產不出油”的油田進行民資引入。

該人士稱,中石油拿出的上述業務都屬於上市公司的優質資產的“價值窪地”,即多屬於上市板塊盈利能力較低的業務。“吉林油田是16個油田中最差的油田之一。”大港油田也在16個油田中排名靠後。但該人士認為,這對民營資本足以形成誘惑,

“至少是個敲門磚,不能只看眼下,何況油田包括油建、地球物勘、鉆井、修井、試油、測井等輔業資產。”

在中國壟斷性央企“三桶油”之中,中海油被認為是已是混合所有制模式。中石化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領跑。

今年9月14日,中石化公布,引入25家境內外投資者認購中石化銷售業務29.99%的股權,包括人保騰訊麥盛能源投資基金、嘉實資本、人壽保險等25家機構以現金出資合計人民幣1071.94億元。保險和基金成為該股權投資的主力。其中,嘉實基金以50億元認購1.4%的股權,其子公司嘉實資本以100億元認購2.8%的股權。

中石化發言人呂大鵬當時表示:“部分的公募基金和保險基金,已經就此次引資設計了投資產品,開始面向社會公眾發售,而公眾在確認投資產品已經獲批和投資風險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購買投資產品的方式參與這次引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