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七色花:低端女性个人造型店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703/137222.html


因为创始人情感问题,阿呀呀在2006年出现裂变,其中变身出现的七色花希望重新开始“新生活”,并将定位置于低端女性个人造型店。不过,时移事 异,这次它还能成功吗?

  分开未必是一件坏事。女性饰品连锁品牌阿呀呀一分为二之后,裂变出来的七色花反而赢得了资本的青睐。

   2010年6月22日,由阿呀呀变身出来的饰品连锁品牌之一“七色花”被香港上市公司明辉国际(3828.HK)收归旗下,并拟募资2.5亿元,计划将 当前的1100间连锁店在未来5年扩展到1万家。而此前,由阿呀呀变身出来的另一品牌MIX-BOX(美暴)亦获得了英国知名投资公司C&B的支 持。

  当前,女性饰品连锁店呈三足鼎立之势——阿呀呀分离出来的七色花、美暴,以及阿呀呀的市场追随者哎呀呀。后者在阿呀呀出现变故之 后,一度领先前两者。现在随着资本强势介入,这个并不起眼的行业再次风生水起,充满变数。

  “中国式分歧”与行业瓶颈

   当年,初出茅庐的吴洁没想到会把现在地摊上随处可见的头饰生意做大,并开出上千家连锁店。

  1999年4月6日,吴洁、姬长伟在北京第 二外国语学院附近开设了自己的第一家饰品店,当时的店名叫“时尚女生”。初获成功之后,到2000年底,不到两年时间他们陆续开了6家直营店。

   2001年,时尚女生进军上海,并在上海又连续开了12家直营店。2003年,时尚女生正式更名为阿呀呀,同年北京阿呀呀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成立。是年4 月,阿呀呀正式启动连锁加盟业务,年底店铺数量突破百余家。加盟连锁的扩张方式,让阿呀呀在短短数年时间内,将店铺扩张到上千家,在最鼎盛的时刻,高达 3000多家。

  而此时,国内同类的市场追随者亦发展起来。目前,市场上各种以“咿呀呀”、“爱呀呀”等命名的饰品店十分繁杂,已被业界 称之为“呀呀模式”。

  经营模式与价格策略都十分接近,导致市场竞争激烈,而行业利润率也出现直线下降。偏偏此时,因观念差异,阿呀呀的 创始人姬长伟与吴洁夫妇出现了感情危机。吴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双方经过了长达半年的思想对话,最终还是决定分手。

  2006年,姬长 伟、吴洁这对年轻夫妇一拍两散,阿呀呀从此走向分治时代,姬长伟接管了阿呀呀以北方为主的市场,总部仍在北京;而吴洁则南下广州设立新的总部,接管阿呀呀 以南方为主的市场,启用新品牌“七色花”。后来,七色花在公司介绍中将夫妻离散所造成的阿呀呀裂变称之为“中国式分歧”。

  2007年, 姬长伟与英国知名投资公司C&B 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北京米可丝商业连锁有限公司,推出时尚少女潮流品牌MIX-BOX(美暴),重出江湖,加盟店的数量恢复到1000家以上。

   结盟资本,出击低端化妆品市场

  婚姻的变故,事业的转折,意味着吴洁重塑新品牌七色花将十分不易。经过几年的打拼, 七色花亦重新将加盟店的数量提升到1100多家。而行业的混乱以及商品利润率的逐年下降,七色花的发展显然不如吴洁料想的那么顺利。

   2004年起家的市场追随者“哎呀呀”,这几年以势不可挡的速度一举超过七色花与美暴,成为行业的新霸主。数据显示,目前哎呀呀有加盟店1500间,七色 花1100间,美暴亦在1000家上下。

  与此同时,内地城市的批发市场兴起,国内地摊市场十分容易就能提供同质化的饰品,饰品行业与七 色花自身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扰。

  资本的到来让七色花一扫眼前的阴霾。6月22日,经汇友资本搭桥,七色花品牌所有者广州阿呀呀尚韩投 资顾问有限公司与广州蓓柔化妆品有限公司之母公司奥天集团加盟香港上市公司明辉国际,计划募集资本2.5亿元开拓七色花在国内的市场。

   公告透露,明辉国际将斥资2.5亿元收购奥天集团全部已发行股本及股东贷款。收购完成后,奥天借此实现国内首家美妆连锁“七色花”曲线上市,并凭借持有的 5.83%股权成为明辉第四大股东。

 据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介绍,此次奥天将募集2.5亿元人民币投入市场运作,计划年底将店铺增至1700家,2011年增至3000间,其中 加盟店2900间,直营店100间,未来五年店铺数目增至1万家。

  明辉国际成立于1980年,是酒店宾客用品及配套用品的全球最大供应 商及制造商之一,是香格里拉与喜来登集团的供应商,2007年在香港挂牌上市,2009年总收入为8.11亿港元。

  据悉,明辉国际已经 在香港新开的两家消费市场直营店中尝到了甜头,正打算从专业(商用)市场挺进国内的消费市场,它看重了中国二、三、四线市场中低端化妆品的巨大空间,正需 要一个契合的渠道,来吞噬这个拥有1.46亿人口、市场规模达数百亿的国内零散市场。

  而事实上,在阿呀呀分立之后,吴洁已经在2007 年将原来的10元以下定位改为10元以上为主,并开始大量引入化妆品的销售,以期摆脱饰品行业利润率下滑的收入下降与单一经营模式。

  此 后,化妆品在七色花店铺的份额开始逐年递增。据奥天集团董事总经理涂俊光介绍,到2009年,七色花的化妆品比例已经达到34%,成为七大项中最大门类。 其他几项分别是:饰品28%,礼品文具17%~18%,公仔10%,化妆工具纸品等约10%。涂俊光说,“目前七色花的化妆品、彩妆品类达580多种,销 售额每年都保持了10%左右的增长,预计2013年将达到60%的目标比例。”

  记者观察VIEW

   不做莎莎和屈臣氏

  对于七色花与明辉国际的结盟,“红娘”汇友资本首席合伙人胡景邵认为,中国的低端化妆品市场人口 高达1.46亿,其中包括3000万大中学生、8000万左右的蓝领、粉领阶层,此外还有3000万年龄略大一点的低收入女性。“这个数据是由国际机构的 数据提供的,我们对这个市场定位非常认可。”

  涂俊光的另一重身份是中国美容美发协会顾问。他说,当前中国的化妆品市场正集中在两个极端 竞争。而最近香港方面有传言说,预计到2012年,国内的化妆品进口关税可能降到接近零,这意味着中国内地市场高端化妆品竞争将十分激烈,更多国内的化妆 品企业将被逼向低端市场,因此低端市场的竞争亦将非常残酷。

  当下,中国高端化妆品主要销售渠道是高端百货市场、品牌专卖店以及莎莎等, 而中档化妆品渠道主要由屈臣氏与万宁提供,低端化妆品市场则由超市与大卖场承担。

  涂俊光说,低端化妆品市场主要是月收入800 元~2000元的人群,他们中许多是大中学生与打工者,他们与中档、高档化妆品消费者一样具有追求时尚的需求,但超市柜台无法满足这种需要。七色花将为低 端收入人群营造一种非常舒适的购物氛围,有贴心细致的美导人员,引领新潮的时尚观念。涂俊光认为,“屈臣氏、万宁的定位是女性个人护理店,七色花卖化妆 品,也卖饰品,定位是女性个人造型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401

揭秘天上人间大老板覃辉的个人背景


http://www.cb.com.cn/1634427/20100519/130058.html


覃辉,为“卓京系”掌门人,覃辉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几十家传媒公司,同时还是北京新天地的东魅酒吧和京城曾经有 名的夜店“天上人间”的大老板。

  中文名: 覃辉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

  出生 地: 四川

  出生日期: 1968年

  职业: 重庆长丰通信股份 董事长

  个人背景

   覃辉出身于四川达县一个普通家庭,早年在重庆求学期间,结识了后来的妻子。他1989年毕业后,两人一起南下。覃曾在航天部五院的一个下属单位工作了不 到一年,之后也曾在广州三菱公司和香港一家公司任职。 覃辉中等身材,相貌英俊,性格活泼善交际。这些特征后来被认为都有助于他早年以做销售在商海站稳脚跟。他的妻子是北京一位退休高官的夫人之侄外孙女(另有 传闻他是李先念的孙女婿),此背景,据信也为覃辉多有利用。

  个人经历

  1997年 8月,覃辉透过卓京商贸,与其弟覃宏合作创办重庆长丰通信。

  覃辉2001年9月,长丰通信与卓京投资合资成立星美传媒。覃辉一度持有香 港及中国内地共4家上市公司的权益,其任主席的星美出版,持有香港报纸《成报》的股权。

  2006年4月11日晚,覃辉被北京市公安局人 员带走,4月15日,以覃辉为主要股东的香港上市公司紧急停牌。覃辉此次被带走的理由是“协助调查”,后被证实是与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行贿案有 关。

  覃辉,有“民营传媒富豪第一人”的称号,在北京、上海等地拥有几十家传媒公司,同时还是北京新天地东魅酒吧和京城曾经有名的夜店 “天上人间”的大老板。覃辉因1999年起运作A股上市公司长丰通信(000892,SH)而在资本市场上扬名。该公司后更名为“星美联合”,不过目前星 美联合因连年亏损,已遭特别处理,成为“ST星美”。现在的ST星美已由新世界(00017,HK)主席郑裕彤的女婿杜惠恺接盘。2005年覃辉因涉及原 建行行长张恩照案,被有关部门带走协助调查,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历任:

  广州三 菱公司经理

  北京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市涪陵区国有资产经营公司顾问

  重庆三爱海陵股份有 限公司董事

  公司联营单位—星美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长丰通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很少有人能够料 到,2005年的仲春,当中国建设银行前董事长张恩照“出事”之后,第一个受到牵连的,竟是37岁的覃辉。

  近年来,覃辉以其一掷千万购 买豪车的做派,其与港星李嘉欣“订婚”的消息,其在影视传媒领域的几次收购,很使一些报刊大加吹捧,不惜给予“隐身富豪”及“民间传媒大亨”之美誉;而有 见识的市场观察者也早已频发警告,对其混乱无忌、难见效益的“资本运作”深表怀疑。

  2005年4月11日,就在张恩照“辞职消息”公开 后25天,覃辉在北京被警方带走。虽然覃辉家人频频宣布覃辉“明天”就将放出,但有消息人士告知《财经》,至4月26日覃辉涉嫌行贿被正式批捕一事,已在 政法系统内部公示。而长丰通信(000892)则于4月22日发公告称,覃辉仍在协助警方调查。

  “天上人间”杠杆

   2003年6月的北京国际车展上,当时惟一一辆宾利加长728标价888万元人民币。这辆车,后来被证明由覃辉购下。这个故事经过媒体的渲染广为传播, 过去并不很出名的覃辉成了“大众级新闻人物”。

  这是覃辉涉身商海后的第九个年头。虽然被有些媒体刻画成“隐身富豪”,但此时的覃辉之行 事张扬,已为圈内人熟知,更成了其新贵包装的一部分。

  “他的背景不算深厚,但他把这点关系用到了极致。”一位接近他的人士评价说。

  覃辉 1991年离开职场,做起了自己的生意。1994年,他成立了一家卓京商贸公司,在铁矿石进出口生意中赚了不少钱;也曾热衷于在股市投机,不时有所斩获。 不过,覃辉最主要的发迹场所和显赫的生意来自娱乐业——北京一家名叫“天上人间”的夜总会。

  或与早年间做销售时的个人经验有关,覃辉对 夜总会有特殊爱好。他的“天上人间”坐落在北京五星级酒店长城饭店内。鼎盛时不仅充满奢糜气氛,更以“美女如云”在夜总会爱好者中传为佳话。

   1999年,覃辉将“天上人间”75%的股份置于自己新注册的北京中外合资长青泰餐饮娱乐公司时,工商登记上的出资额为195万美元。以此推算,当时此 夜总会的资产总额当估至260万美元左右。但熟悉内情的人认为实际价值应不止于此,因为“天上人间”的年利润至少在2000万-3000万元,可谓真正的 “现金奶牛”。

  “天上人间”给覃辉带来的绝不仅仅是现金流,更有大量的关系和机会。他借这一交际场,结交了大量权势人物、银行行长和社 会名流。而集结于此的一批模特和美女,招之即来,挥之则去,为其日后的“事业”巧妙助力。

  “覃辉把这个队伍称为‘马子队’。”一位与覃 辉交往过的商界人士称。

  A股公司掘金

  覃辉和妻子育有一女。据说他沉缅于娱乐场的 生活方式很难得到妻子的认可,两人关系一度失和。但覃辉对女儿一直相当关爱。

  其妻29岁时在北京一家医院病逝,其时,覃辉正流连于四川 的夜总会。

  此时的覃辉靠“天上人间”助力,翅膀已经比较硬。2000年6月,他成立了卓京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号称注册资金4800万 元,从此开始了大踏步发展。

  与许多中国式“资本高手”一样,覃辉将目光瞄准了上市公司。在早年炒长丰通信(000892)股票得手后 (注:1999年-2000年间,长丰通信股价涨了6倍之多),他于2000年5月到6月间,以反收购方式低价进入,持股26.61%,掌控了这家公司。

   长丰通信对于覃辉颇有融资功效:在反向收购中,上市公司于2000年5-6月分两次收购覃辉控制的重庆连丰通信有限公司88.1%的股权,共支付近 5.4亿元,溢价4.2亿元。2001年9月,卓京投资和长丰通信共同组建的星美传媒宣布成立,上市公司是占股35%的股东。后来几经增资扩股,卓京投资 持股达到88%,长丰通信成了仅占12%的小股东。在此项目中,上市公司出资3850万元。

  12月,卓京投资又将所持中华通信26%的 股份拆开,将其中15.35%股份转手长丰通信,从上市公司拿走1.25亿元。而当初买下这部分股份,总计付出5000万元。

  2003 年9月,长丰通信入股星美传媒等投资的星美数字信源中心。该中心后更名为友通数字媒体有限公司(下称友通公司),注册资本4亿元。在几番变更后,长丰通信 持股40%,前后出资共计1.92亿元。

  在上市公司资金流出的同时,长丰与卓京合资的星美传媒也在大举发展,进入了影视、演艺、广告等 行业。星美旗下陆续成立了星美影视文化传播、星美演艺经纪、中影星美电影院线、北京星美广告等公司。在长丰通信的大本营重庆,星美还投资1000万元进入 了网吧业。

  与此同时,星美的对外合资并购行动也显得颇有声势:2001年投资国家级电影档案收藏和研究机构北京华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持股45%;2002年4月,购入北京台资企业飞腾影视制作六成股权;2003年3月,收购著名相声艺术家姜昆的鲲鹏网城七成股权;2004年又购入上海 中录音像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正艺电视艺术公司等。

  在长丰通信尝到甜头后,覃辉也曾对国内其他上市公司饶有兴趣。2004年2月,他已确 定将收购湘计算机(000748)25%的股份,作价3.8亿元。然而,股权款尚未付清,卓京投资就通过各种渠道共从湘计算机“借”走了9000万元。事 情败露后,原股东长城集团退还了卓京投资股权购买款1.59亿元。

  “香港仙股大餐”

  可能由于“天上人间”的社交活 动给了覃辉太多的机会和启迪。一经跨出这一天地,他的扩张脚步便不可控制地提速。

  2003年夏天,覃辉通过自己在英属维京群岛注册的 SMI公司(Srtategic Media International),开始了在香港的收购活动。一年多时间里,他渐次入主了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分别为东方魅力(0198,HK)、流动广告 (0307,HK)和现代旌旗出版(8010,HK),并将另一家上市公司阳光文化 (0307,HK)所控制的阳光卫视70%的权益拿到手中。

   此后,东方魅力与现代旌旗迅速被更名换姓,成为印有覃氏标记的“星美国际”和“星美出版”。

  覃辉跨入香港资本市场,主要的引路人是 “壳公司”卖家陈国强。陈国强在香港有“壳王”之称,旗下企业众多,目前至少控制着10家上市公司。一位香港证券界人士告诉《财经》,陈本人谙熟以结构复 杂的“企业树”开展财务运作之道。

  覃辉选择进入的多为香港市场上的三线公司,亏损连连并不为人看好。香港一家证券公司投资部负责人告诉 《财经》,2003年年末,覃辉派人与该公司接洽,希望协助炒作东方魅力股票。“他们想用内地资本市场那一套让我们帮他搞定。但在香港起码要准备2000 万,才可能炒炒主板。”由于覃辉拿不出这笔钱,交易没有谈成。

  该人士向《财经》透露,覃辉在交易后发现东方魅力的股票太分散,很难炒 高,非常着急,也由此对交易伙伴陈国强“有些意见”。

  该人士推算,覃辉前后两次收购东方魅力股票,总共大约要付给陈国强1亿多元。“我 们感觉覃辉其实并不太懂资本运作。”他评价,“别人可能1000万港元就买下来了,他花了这么多钱,有点邪。”

  覃辉的香港之役一度“连 下数城”,加之名人环伺,在内地小报上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其实在香港投资界看来,他的几个收购项目都算不得什么杰作。

  东方魅力至 2003年已亏损7668万元,而且收入的50%以上来自餐饮业,已经算不得娱乐业公司;旗下的流动广告业绩也乏善可陈;

  阳光卫视的亏 损更是人所共知,一度被视为阳光卫视总裁的吴征直称为自己的“滑铁卢”;

  至于持有《成报》的现代旌旗出版,更是香港报界人所共知的亏损 企业。

  《成报》迄今70年的历史固然可赞,但至本世纪初,昔日光环已然剥落。这家报纸2000年11月经陈国强之手借壳上市,后一度转 至吴征之手,改名为现代旌旗出版,但亏损的经营状况并未改变。直至今日,人们仍难以辨清2003年一度被媒体爆炒的“现代旌旗控制权争夺战”究竟是真有其 事,还是吴征假戏真做,有意脱手。不过,自覃辉接手后,《成报》的经营更是每况愈下。

  一位接近《成报》高层的人士向《财经》记者透露, 这张报纸的负债已从覃辉私人全资控股的SMI(StrategicMediaInternational)接手前的4000多万港元激增到1.4亿港元, 目前几乎没有流动资金可以支持运营,如果到5月底情况仍无改变,《成报》和其控股公司星美出版(原旌旗出版)可能将宣布破产。

  直到今 天,香港投资界对覃辉所控三家上市公司的关注仍十分有限。大福证券媒体研究员JOEY表示,他从未跟踪过这三家公司,因为市盈率太低,“研究媒体的分析员 同行中没有谁研究过这些股票。”中银国际分析员吴维克也表示,香港主流资本界迄今对覃辉所知甚少,“他接触的多是电影圈、娱乐圈的人。”

   不仅仅是输家

  覃辉入主香港三家上市公司及阳光卫视,耗资约计4亿港元左右。这笔巨款纵使分期偿付,加上维持经营所需 的费用,也有很大资金压力。

  于覃辉而言,钱从何来?可以肯定地说,此时忙于大铺摊子四处腾挪的覃辉不可能从自己的企业中拿到这笔钱,其 资金机会只能来自直接间接的银行贷款和“市场运作”。

覃辉在香港的“市场运作”被认为得不偿失。他掌控四家上市公司后,在东魅(后来的星美国际)配股集资约1900万港元,在星美出版于2004年4月 和7月两次配售集资2374万港元,此外就再无斩获。从股价一路下滑的轨迹看,也无法想像当年覃辉在内地炒作长丰通信的辉煌能够在香港复制。

   从2004年3月到2005年初,东方魅力及后来更名的星美国际曾宣布,在内地收购覃辉“星美系”国内资产的股权,主要为院线和网吧,所需现金总计近8 亿港元。此时的星美国际一直处于亏损,其收购资金从何而来、是否如数支付,也不得而知。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轮收购更多地像是在炒作“收购概念”以激发市场 的想像力,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

  2003年6月,覃辉控制阳光卫视后,当月即全面改组了董事会。此后至2004年9月,阳光卫视广告 收入只有约300万港元,累计亏损已逾港币3000多万。覃辉大量裁员,拒付营运款项,致使阳光卫视长期欠付员工工资及各项运营费用。

   不过,覃辉也从阳光卫视拿到了一些实利,只是被指拿得“很不光彩”。《财经》从持股该公司30%股份的泰德阳光(0307,HK)获悉,覃辉2003年9 月得手阳光文化不久,即将一套电视制作设备走私至内地。此套设备购入价约300万美元,公司转让时扣除折旧,估值1774万港元。覃辉拿到内地后,自作主 张作价1亿元,卖给了有上市公司参股的友通公司。

  按香港法律,这一行为涉嫌盗卖上市公司资产。目前已有知情者向香港廉政公署进行了举 报。

  2004年初,覃辉通过购入现代旌旗出版,获得《成报》控制权,香港市场上有人甚至称此项收购带有某种“来自北京的政治背景”。覃 辉亦在此后邀请原《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进入成报董事会,并高调宣布其加盟,向外界刻意强调崔是中共党员、“身份特殊”之类。

  知情 者称,覃辉尽管收购了《成报》,却从未踏入报社大厦,只有其弟覃宏和星美国际副总经理邢晶偶尔问津。2004年4月《成报》报庆,新任董事局主席覃宏曾代 表投资人,面对媒体公开承诺年底前将把报社扭亏为盈。但此后事实是报纸经营每况愈下,如今已沦为资不抵债境地。

  据悉,《成报》现在 1.4亿港元的负债中,有8000多万发生在覃辉接手之后。公司还屡屡传出欠薪、欠租的丑闻。

  即便如此,《成报》仍成了覃辉“资本运 作”的平台。今年3月5日,由现代旌旗出版更名为星美出版的上市公司发布公告,称已取得发行《中国联合商报》的独家经营权;还曾宣布购买了英国时尚杂志 《OK》的中文版。星美出版高层人士告诉《财经》,就在发公告之前,覃辉之弟覃宏曾往《成报》发传真,要求他们散布消息。公司股价从2分一度升至5分,公 司董事会才被迫发布公告。

  据《财经》调查,星美出版的两项交易均有极大虚假成分。星美出版从2004年7月始,与由《中国仪电报》更名 而来的《中国联合商报》洽谈合作,一度承诺注资2000万元。但因其承诺未能落实,前后打入资金仅百万元,目前交易已经搁浅。而《OK》主编陈燕则否认与 覃辉有资本合作。

  谁来约束银行

  相较资本市场上的左支右绌,对覃辉来说,拿钱最容 易的办法,或许还是从国内银行贷款。

  迄今覃辉旗下“星美系”、“卓京系”及各类投资公司究竟从国内银行拿到了多少钱?一时难有详实数 字。《财经》比较确切地获知,覃辉曾从中国建设银行、民生银行获得巨额贷款,可确认的数字达10亿元之巨。

  《财经》多方确认,覃辉旗下 公司曾于2002年从建行贷款逾6亿元。覃拿到这笔贷款,经过了行长张恩照的特别关照。

  知情人士说,张恩照过去的熟人绝大多数为上海 人,他素来对不说上海话的民间人士不敢过于信任,1999年10月调到北京后更是谨慎。而覃辉过去在建行主要是与行长王雪冰相熟。2002年1月王雪冰落 马,覃辉遂设法与张恩照发展了“友情”。据分析,张认识覃,当由张非常信任的上海人所介绍。

覃辉的星美传媒从2002年下半年起着手向建行申请贷款,并于当年获准。由于星美传媒在市场上缺乏业绩,大银行向文化企业贷款也十分罕见,经手此贷 款的星美传媒董事长李威承认,建行此举“主要是支持传媒产业”,“有风险投资的性质”。

  同时,《财经》获悉,覃辉旗下公司2003年以 来在民生银行的贷款,总额至少在4亿元。覃辉如何获得该笔贷款情节不详。来自民生银行的消息说,如此大额贷款须经总行批准,在发放时除必要手续,还必须有 抵押品。

  具有外资银行经历的李威告诉《财经》,星美传媒获得建行的巨额贷款经过了正常手续,并且办理了抵押。贷款抵押物包括了上海江宁 路上的香樟大厦公寓式酒店、北京CBD区鹏润大厦耗资7000万买进的一层办公楼,以及北京怀柔的飞腾影视基地,“等于押上了覃辉当时掌握的所有物业”。

   但《财经》在调查中发现,情况并不尽然。

  北京CBD区鹏润大厦位于东三环路附近,星美传媒曾花7000万元买下该楼B座19层,面积 3600多平方米。但一直没有拿到产权证,如抵押给建行实属非法。事实上,只有开发商有权在办出产权证之前抵押期房。北京市房地产交易网的资料显示,鹏润 大厦开发商北京新恒基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已于2003年3月将鹏润18420.49 平方米抵押给建行北京石景山支行,其中包括B座19层的若干面积。北京市房地产管理局官员告诉《财经》,开发商最近刚办完鹏润大厦的确权。

   在建行对星美的贷款中,有一笔1.7亿元的款项,抵押物为上海香樟大厦。资料显示,这幢物业为一所在建大厦,2003年2月设定为抵押物。

   《财经》通过现场调查获悉,该幢大楼在上海江宁路219号至229号,地处上海黄金地段,原是一幢始于1995年的烂尾楼。覃辉2002年9月接手后重 新启动,接盘公司为久盛投资有限公司,总投资为2.3亿元。该楼盘名为“香樟花园”,是一幢24层的酒店式公寓。目前外装修已完成,内装修也进行了一半, 但由于缺乏资金,已于2004年6月停工。大楼留守处一位浙江舜杰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经理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承包此工程后,久盛一方只付了3000多 万,目前尚欠6000多万元工程款。

  覃辉2002年9月拿到这一物业后,于次年2月确定为建行贷款的抵押物,债权1.7亿元。2004 年5月24日,覃辉又将此大厦二次抵押给民生银行,抵押款仍为1.7亿元。至2004年12月,覃辉通过久盛投资对此在建楼盘进行第三次抵押,向民生银行 贷款。此次贷款额为1.4亿元,通过香樟大厦抵押债权3360万元,余额据称用星美集团的部分光纤抵押。

  至此,覃辉企业通过香樟大厦这 一在建物业,抵押债权达3.73亿元,均为三年期抵押,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到期。

  2004年9月,港商陈国强控制的香港中策 公告,称此项目已作价4.5亿元卖给该公司,交易原定今年6月完成。而买方已于去年6月通过其控制的公司Apex Quality Group,付出定金5000万元。有分析称,这部分“定金”,很可能已折为覃辉其时从陈国强手中购买股份之款项。

  现在无法确定民生银 行和建行在对香樟大厦抵押时,是否经过物业评估。但据香港中策公告,该项物业的市场价格在4.5亿元。此外,此项物业已拿到定金5000万元,欠工程款 6000多万元,且内装修远未完工。纵使能够按已定的4.5亿元出售,扣除定金和工程款后,余款仅在3.4亿元以下,与建行和民生银行的债务相比尚存明显 缺口。

  覃辉控股60%的飞腾影视基地拥有部分物业,属覃辉手上可用于抵押的主要资产之一。《财经》了解,该制作公司的土地和房屋 2003年9月被认定总值在1.8亿元,抵押给民生银行获得了1.2亿元贷款;2004年6月重又核定抵押价值1.3亿元,再度从民生银行获得一年期贷款 9000万元。在该公司占股40%且在2004年8月前为总经理的周令刚表示,他一直到最近才获知此事,并准备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股东权益。

   《财经》尚未获得此物业抵押给建行的资料。倘如李威所说确有此事,应属重复抵押;如无此事,则建行6亿元贷款抵押物严重不足。

 除上述大宗贷款,覃辉旗下各公司也与银行多有往来,仅从公开资料统计,诉讼金额累计已逾2亿元。从2004年10月起,上海、重庆、成都等地已陆 续有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向法院提起诉讼,申请财产保全。

  其中包括:上海远东国际租赁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公司租赁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成 都营门口支行诉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成都分行诉成都长丰公司、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招商银行重庆上清寺支行诉长丰通信借款合 同纠纷案;重庆太极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诉长丰通信担保纠纷案;中信实业银行南京分行诉江苏长丰通信和长丰通信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等;金信信托投资股 份有限公司诉卓京投资和星美传媒集团借款合同纠纷案等。

  “双面”覃辉

  虽然内地一 些媒体一直倾向于将覃辉描述成“隐身富豪”,但熟识者说,此人实际上行事张扬,好出风头,并无“隐身之想”。他之所以今年1月前陆续辞去诸多公司董事长、 法人代表,主要是受一位“风水大师”的启发。据说,此大师告诉覃辉,他必须行事低调,否则将有祸临头。

  覃辉转为低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 他得罪人太多,特别是早年得罪过公安人员。知情人说,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有一位北京市高级警官到“天上人间”喝酒。喝出其洋酒为假酒,表示不满,竟被 这家夜总会的保安扣起来暴打了一顿。此事几乎酿成警方与“天上人间”的冲突,“天上人间”为此歇业,不久通过关系复又开业。但覃辉自知与公安还是结了些 “梁子”。

  时至今日,曾与覃辉打过交道的人,对其评价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他主要是个“准黑道”人物,仰仗夜总会培植的关系横行市里, 无论待人还是经商都罕有诚信,其主要手段为“贿”、“吹”、“骗”、“偷”。覃辉的“赖”也相当知名,声称以巨资买下大量资产,但其喧嚣一时的购并,例如 买入飞腾影视中心、鲲鹏网城、阳光卫视控股股权等,各家欠款均可以千万元计;购买夜总会“钻石年代”,至今还欠付几百万元,即为商界人士所诟病。

   据说,覃辉与台商周令刚在经营飞腾影视中心发生分歧后,周令刚愤而出走,覃辉竟在背后举报构陷。幸而周向警方出示证据以示清白,方免于牢狱之灾。

   但是还有一类评价,倾向于认为覃辉“有想法也有志向”,主要是欠缺能力和扎实肯干的精神。曾在星美传媒任职两年、后出任董事长的李威即认为,覃辉并非有 意赖账,主要还是“摊子铺得太大,用有限的资金打造无限的王国”,而且“不能容人,做什么都恨不得100%控制,不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是他失败的原因之 一”。

  今年4月24日,在接受《财经》电话采访时,已经离开星美传媒近一年的李威认为,“星美最大的遗憾也是我感到惭愧的地方,就是始 终没有考虑过现金流管理问题。星美的最大弱点是没能建立一个好的内容王国,然后再去建渠道。还有覃辉的思路和不能容人这个最大的缺陷,使星美错过了很多机 会。”

  李威介绍,星美曾与冯小刚、赵宝刚等影视导演洽谈过合作机会,东魅的曾志伟、王远峰也都是能人。两年来星美取得了中港等地13部 电影的大陆播映权,“有很多好片子,但是(公司)管理太弱”,“没有什么盈利”。

  无论何种评价,覃辉与他的“卓京系”、“星美系”确乎 普遍不被业界人士看好。2004年下半年始,覃辉旗下公司资金已是捉襟见肘,以至不得不取消了原计划9月举行的星美集团成立庆典。

  纵使 没有“张恩照事件”这一最近的导火索,许多人都断言,“覃辉是迟早要出事的”。

  《财经》获悉,星美出版集团主席邢晶已经在覃辉事发前一 段时间就提出辞职。在覃辉被警方带走之后,记者曾联系现任星美、卓京的多位高层。一些人士接受了采访,还有一些仍在犹豫。

 “他们还在观望,怕现在说话,覃辉万一出来会报复。”一位与覃辉打过多年交道的香港商人评论说,“覃辉这个人,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

   重要事件

  2009年2月10日,山东省济南市中级法院一审认定,李培英犯贪污罪和受贿罪。其中, 贪污8250万元,但鉴于贪污赃款已全部退缴,对其判处死刑,可不立即执行;受贿2661万余元,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最后,两罪并罚,一审判决死刑立即执 行。

  3月17日上午,李培英案终审在山东省高级法院开庭。该案至今尚未终审宣判。但在一审及终审的司法材料中,覃辉均以数额最大的行贿 者出现在李培英案中,其累计向李行贿1867.68万元,占到李培英受贿总金额的七成。

  据济南市中级法院一审查明,李培英帮助卓京投资 控股有限公司从首都机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拆借资金共计人民币6.3亿元,于2002年上半年至2003 年11月,三次索取、非法收受覃辉财物共计折合人民币1867.68万元。

  同覃辉相类似的民企掌控人被传、被拘、被控在国内已不算新 闻。周正毅、仰融、张海等,这些昔日号称“资本大鳄”的头面人物先后“落马”,使得众多关注他们的人们大跌眼镜。覃辉其实也不过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只是他 太多的神秘面纱使人们平添了几分好奇。

  覃辉是1995年接手“天上人间”的,他当时在武汉钢铁公司做进口矿石的买卖,第一次被“协助调 查”,折戟而归。为了找一个挣钱的买卖,向当时的首都机场管理公司的总经理借款180万美元,并由军队一家贸易公司担保,买下原隶属广泰公司(台湾人)的 “天上人间”夜总会。

  相关传闻

  2004年4月北京社交圈盛传,李嘉欣跟内地传媒 大亨,北京超级富豪覃辉在03年初开始拍拖,已相恋一年,更有爆料称,二人覃辉与李嘉欣在当年初曾举行订婚派对,而派对地点更在覃辉开设的,北京著名的高 级夜店"天上人间"举行,派对还广邀了不少名人出席。之后李嘉欣澄清说连对方的电话号码都没有,连朋友都称不上,更别说订婚。








知识后天可获得,性格先天已形成--没几个人可成为聂夫 李驰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15bad0100k5hx.html

           您想成为一名逆向交易者吗?


 
                                              
2010-07-24 01:42:00 来源: 证券时报
您想成为一名逆向交易者吗?(图)


 


  《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约翰·聂夫史蒂文·明茨著吴炯 谢小梅 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

约翰·聂夫毫无疑问是很强大的投资者,在他掌管温莎基金的31年中,投资增长55倍,累计平均年复利回报率达13.7%。按照这本书的说法,他所遵循 的是低市盈率投资法,选股法则大致遵循7点:1、低市盈率;2、基本增长率超过7%;3、收益有保障;4、总回报率相对于支付的市盈率两者比例合理;5、 除非市盈率超低,否则不买周期性股票;6、成长行业中的稳健公司;7、基本面好。

围绕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信条,在网上看到过不少相关的讨论,这里不想去重复。我所关注的是,他能够利用这种投资方法持续赚钱的关键是什么?因为从这些概 括出的原则来看,其实很简单,不外乎公司基本面稳定(行业波动小)、股价超跌而已。如果说这样就能够带来成功的投资,那为什么在我们这个市场中始终只有少 量的投资者能够持续盈利(包括大批受过专业训练的机构投资者)呢?

何为价值?

股票价格的形成,大家都知道,是由投资者愿意为股票这个商品支付多少代价而决定的。由于参与者众多,大家的判断标准不一,自然就形成了价格的大幅波 动。而在作者和诸多所谓价值投资者的眼中,“该看的是有无价值”。也就是说,有价值这么一个中枢存在,价格始终在围绕这个中枢波动。如果说价格是一个相对 的概念,那么,价值就应该是一个绝对的概念了。聂夫所奉行的低市盈率投资,市盈率就是他认为把握这个中枢的重要标杆之一。真是如此吗?

而在我看来,现实世界中似乎并不存在这么一个绝对的价值的概念。市盈率是一个衡量公司价格和公司既往业绩之间偏离度的标尺,但很明显,它是一个相对而 非绝对的标尺。随着公司业绩的变化,同样的价格往往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很明显,一家目前市盈率超高达100倍的公司,如果其维持30%的高增长,股价不 变,3年后市盈率就会大幅降低到45倍,第5年市盈率就只有27倍。实际上,在新兴经济体的小型公司中,维持30%年利润增幅的不是一个小数目。

而在聂夫的书中,实际上他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绝对的价值的概念。从他的投资经历中可以看到,他所遵循的低市盈率投资,就是一个双低的概念:一是股价比市场平均估值水平有折让;一是市盈率较公司盈利增长率存在折让。

简单归纳,聂夫的投资秉持的关键就是折让。也就是说,他认为市场是经常会犯错误的,所以才会出现错误的价格。在市场犯错时买入,等到市场修正错误的时候,也就是他要离场的时候了。

左侧的困扰

这种投资方法,实际上是逆向投资,也就是所谓的“左侧交易”。这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成为一名能够赚钱的左侧交易者?

在我看来,聂夫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逆向投资者,与这几点有很大关系。首先,他有独立思考能力。当几乎所有的机构都认为2008年将延续黄金十年 之梦的时候,你敢对自己说:“市场已经太狂热了,我先出来凉快凉快”吗?或者这里不应该用敢,而要用舍得。我们总是舍不得放弃或许能够到手的每一分钱,而 往往却会为了这一分钱从悬崖上坠落。

其次,他有一颗足够强大的心脏。左侧交易,意味着你认为市场正在运行的趋势是错误的,也就是认为大多数人是错的,这需要的是充分的自信和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的独立思考能力。但问题是,趋势是有巨大惯性的,作为一名普通人,我们是无法预知这种惯性将持续到何时。在石头停下来之前,试图去阻挡下滑趋势的人,在我们的字典中有个现成的成语为他们准备着——螳臂挡车。像聂夫关于花旗的投资,1987年大量买入,1991年最低时较其初始成本下跌了75%。虽然最终这是个喜剧,但个中滋味,恐怕绝非美妙,否则聂夫也不会把这个投资经历放在开篇之处了。




  再次,他有可持续投入的资金。从他的投资经历中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逆向投资者,必须 先买一个足够饱满的钱包,随时准备为自己的固执买单。花旗以及他的其他不少左侧交易最终能从悲剧变成喜剧,除了他有足够坚强的毅力外,能够有钱在低位摊薄 成本,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实际上比坚强更重要。从自己和自己身边朋友们的投资经验来看,入市之初,大多觉得这里钱多、人傻、 速来,恨不得满仓加透支,懂得留出预备队重要性的人实在太少。只有板子挨多了才知道,降低预期,随时给自己保留一些预备队,对投资是何等重要。

还有一点我认为值得大家思考的是,逆向投资如何在保持独立思考精神的同时,又能避免陷入偏执的境地。这也是个很麻烦的事情。真理前进半步就会变成谬误,尺度,这个尺度在哪里呢?暂时没有答案,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旧菜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天一大早在床头读今天的《证券时报》,发现也有朋友识货,在推荐《约翰·聂夫的成功投资》一书,而且推荐文章写得不错,在此刊出,免费为该书做做广告。


 

黎明静静好开卷,经典从来不封尘。

知识后天可获得,性格先天已形成。

 

    【尽管我悲观的结论是:没有几个人可成为聂夫,但读读聂夫绝对没有坏处】




個人也要企業能力──「霸權」從何而來(2010/07/31) 脫苦海


http://hk.myblog.yahoo.com/tokuhon_blog/article?mid=14823


投資市場的成敗利鈍往往顯出人性的弱點,人們趨利避害卻被眼前的景象迷惑,以 為現在看到的,將會繼續延續下去,可是只需「回帶」一望,世上沒有永遠升市,亦沒有永遠跌市,只有變幻才是永恆。所以筆者最近亦表明,即使眼前樓市節節上 升,亦不表示值得以現價買樓,並非筆者看淡後市,而是以投資論,估值較低的股市不是更值得考慮嗎? 

此亦是筆者一向批評某些論者,以為樓市長升不跌,地產商永遠受惠,建立萬世霸 權。歷史的事實表明,此款霸權從未存在,即使有之也只是歷史長河內的一瞬。有人說香港經濟被六大地產家族把持,莫講此六大家族當中的猶太家族並非以地產為 主業,即使其餘的五大家族,即「李郭李鄭」及包吳氏,亦不是以地產業起家。

華資財團崛起之際,有所謂「地產五虎將」,即長實、新地、恆隆、合和及大昌, 與方今「五大地產」比較,只餘下前二者,而加添了恆基、新世界、信和。更早期香港的商業王國是「四大洋行」,即怡和、和記、太古、會德豐,要不是退居二 線,就是被人吞併。現今的所謂霸者,他朝亦可以因決策錯誤、管理不善,甚至是接班問題而退位讓賢,「家族霸權,世代相傳」,從何談起?


香港的地產發展商,原本從事各行各業如製造業、金銀珠寶業、商品貿易、航運 等,從而賺到第一桶金,才有足夠財力轉營地產,甚至進軍零售業、公用事業。如果因為部份發展商事業廣大而視之為霸權,則亦可以說是「工業霸權」、「貿易霸 權」、「公用霸權」,而無視這是資本主義的「優勝劣敗,能者居之」的現象。對筆者來說,他們的企業才能(entrepreneurship),才是壯大的主因,其道理一如「揀股要揀管理層」。


在大師姐的著作中(P.204)明言生財需要擁有三個要素──土地(land)、勞動力(labour)和資本(capital),所獲得的是租金(rent)、工資(wages)及利息(interest),工資和利息來自人類的努力,而土地擁有者沒有創造土地或其價值。有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浮現出一個疑問:第四項生產要素──企業才能何在?古典經濟學的確只有前三個可見的要素(physical factors),可是近代經濟學者指出第四項生產要素,其所獲得的回報是利潤(profit)






無論根據馬克斯主義、佐治主義,以至大師姐的著作,壓根兒就不承認所謂企業才 能,認為企業能不斷壯大及擴展,並不出於其主事人及管理團隊的竭精盡智,而是來自於剝削勞工或土地使用者。如果這是事實,則資本擁有者及土地擁有者就不會 倒閉,管理不善者亦能透過資本及土地壟斷而永續,然而無論銀行或發展商倒閉是不絕於書。至於說大地產商霸權令到中小地產商遭擠出市場(P.157),諷刺的是最近百利保與新地嘉里合作推出南灣項目,麗新則推出翠峰28及萃峰。


與其訴說社會怎樣不公平,不如尋找當中的規律令自己得益,財團是因企業才能乘時而興,作為個人亦可尋求發展此種才能,比如在2005年英文版出版時見到樓市大有可為而入市,到今日2010年中文版出版後路人皆見時計劃收割,已經獲益不淺。

有些文章令人看後心曠神怡,事後卻是過眼雲煙。

 






谁掀起了游艇热 东方愚个人博客被阉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74661343.html

   过去,游艇在中国是炫富的标志,因此鲜有人敢买。现在,在热衷游艇经济的地方政府鼓励下,越来越多的富豪们加入了游艇玩家的行列。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东莞

点击查看原始尺寸

 

 

 

 

“总算‘喝’下了这个订单”

 

 游艇消费的集群现象和口碑效应很是明显。地产界、资源性行业和新富群体,是中国内地游艇消费的生力军。

 

 

 

  “去年一位山西阎姓老板前来购买游艇,连陪他几天,”陈弘文尴尬一笑,“天天喝酒喝到吐,总算‘喝’下了这个订单。”“最近陪一位河北客户到荷兰买马,然后又到美国转了一圈,很累但很值得。”陈弘文打开手机上的骏马图片,兴致勃勃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陈是中国出船量最大的游艇制造企业———东莞杰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他是1998年来到大陆创业的台商,造了10年游艇。他的客户有微软公司软件设计师、波音公司原总设计师和资深副总裁、星巴克副总裁等欧美富豪等,两年前欧洲赌场大亨约根·威斯海德订制的造价300万美元的豪华游艇曾让陈弘文名噪一时。

 

  一开始他很享受镁光灯下的感觉,不过兴奋指数很快下降。原因是,中国内地的富豪群体倍速增长———2009胡润百富榜前100位富豪的财富占GDP5%,胡润称截至这一年底,中国千万富豪数量达87.5万———但成为陈弘文客户的比例微乎其微。

 

  今年以来,这一情形大有改观,无论是以企业名义还是个人名义,陈弘文前8个月成果斐然。“最大的一条鱼”正是上述专程赴荷兰买马者。这是河北的一位刘姓地产商,准备订制两艘售价均在50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豪华大型游艇。

 

作为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房地产业的“左右手”分别是资金和人脉。房地产商钟爱游艇,除了想在圈内证明自己的实力之外,更与高规格招待“各路神仙”的现实需求有关。

 

今年8月初,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中国房地产大亨王健林,以旗下万达集团的名义,掷下700万英镑(7000万元人民币),购入一艘特别版的圣汐(国际顶级游艇品牌)游艇。这艘游艇会停泊在马上改造完成的上海新十六铺码头。

 

“一 定要到上海的夜总会转转。”《金融时报》驻上海记者帕提·沃德米尔在文章中称,“中国富豪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富人。”陈弘文觉得这一观点虽有戏谑成分,但一 语中的。国外客户一般是在展会上商谈,“充其量就近喝杯咖啡。”而中国富豪大都要通过各种娱乐活动,搞到双方私人关系貌似非常熟时,才决定掷下重金。“

 

去 年一位山西阎姓老板前来购买游艇,连陪他几天,”陈弘文尴尬一笑,“天天喝酒喝到吐,总算‘喝’下了这个订单。”陈平时一半时间呆在东莞和珠海的船厂,一 半时间赴全球各大城市参加游艇展或社交聚会。“在中国,必须打入客户们的小圈子,甚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陈弘文说,“培养自己的广泛爱好或身上的贵 气,就显得相当重要。”他来大陆创业前已获得台湾东海大学的建筑硕士学位,担心自己跟不上趟,他随即又到中山大学念了个MBA,可谓充电和发展同学客户两不误。

 

  游艇消费的集群现象和口碑效应很是明显。地产界、资源性行业和新富群体,是中国内地游艇消费的生力军。陈弘文说他最近也在与上海钢铁行业一位富豪积极接触中。而通过各种途径,与先前的客户保持良好关系并设法将之发展成为“线人”,更是其绞尽脑汁思考的问题。

 

 

 

 

 

游艇背后的富豪心态

  接下来尴尬的一幕发生了,这位负责人声称邀请出席大会的演讲者到他的游艇上玩,唯独把马云拒绝在外。

 

   近十年来,中国游艇产业和市场需求也慢慢被催生,但始终是一副步履蹒跚的模样。一方面,有钱者往往无闲,有闲者往往缺钱,而游艇消费主体的两大特征正是 有钱和有闲;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的新富群体层出不穷,但是在整个社会观念里,“游艇”一直是奢侈甚至腐朽的代名词,至少是炫富的工具。

 

  在中国富人圈里,游艇常常被当作炫富或划分族群与身份的一个筹码。马云讲过一个段子:多年前他参加亚洲互联网大会,一家竞争对手的负责人发现自己成为主题发言人花了5万美元,而马云并不用付费。“组委会后来的解释是,他是自己要讲,而我是观众要我讲。”马云说。接下来尴尬的一幕发生了,这位负责人声称邀请出席大会的演讲者到他的游艇上玩,唯独把马云拒绝在外。

 

陈弘文今年在机场书店看到马云讲这一段子的视频后,很受鼓舞,决定伺机和马云接洽:“我觉得如果那个时候马云的江湖地位还不足以让竞争对手服气的话,他现在是时候买一艘属于自己的豪华游艇了。”

 

不 过他知道说服知名企业家们买游艇也是项浩大的过程。这源于游艇行业“两头尖”的消费生态———荣智健、王健林等首富级的企业家并不介意玩游艇的消息为外界 所知,而上述河北地产商和山西老板等没有进入各式各样富豪榜但身价不菲的富豪们,即使购买豪华游艇外界也无从得知,然而这两种类型的富豪的数量占中国整个 富豪群体的比例是很小的,数量众多的中间群体或富豪榜上绝大多数富人们都不愿或不敢购买豪华游艇。

 

“中 国企业家大都不太懂得享受生活,”一位知名企业家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同时,作为公众人物,大家担心购买豪华游艇会被传媒或大众贴上奢靡的标签并成为‘开 刀’的对象,最后因小失大。”“这显然是一种畸形的消费文化。”陈弘文说,“不过也可以理解,港台游艇产业也曾走过这一步。”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中国企业家都那么患得患失。“70后”或“80后”的企业掌门人或少帅要率性得多。与安踏、七匹狼、九牧王等国内知名品牌扎堆福建晋江相呼应的是,他们的掌门人丁志忠、周少雄、林聪颖等都有着自己的豪华游艇,且均停泊在厦门五缘湾。

 

 

 

 

 

地方政府迷上游艇

  江浙富豪多,底气足,浙江省政府更是于最近发文,声称要大力发展游艇业;青岛承办过奥帆赛,称要后来者居上;上海要建中国最大的游艇生产基地;天津市的手笔之大更是令人惊叹。

 

  台湾在世界游艇制造业中地位不凡,被称为“游艇王国”,起步要比大陆早30年。上世纪90年代,台湾游艇产业开始向大陆转移,陈弘文正是那个时候来大陆淘金的。台湾由于地域限制,生产的多是大型游艇,而大陆工厂则要灵活得多。

 

  陈的路线是小型为主,大型为辅,中型暂且搁置,“小型游艇热卖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域游艇业发达的标志。”2009年其出船量超过80艘,八成以上是小型游艇。

 

  今年7月,一位东莞商人“开直升机和游艇捉贼”的消息被炒得沸沸扬扬。不少人说这位商人是“大炮打苍蝇”的娱乐心态和炫富之举,陈弘文则认为,这个消息透露出,民间拥有小型游艇的人越来越多。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国内至少有10座 城市,每年都竞相举办每种类型的游艇展———每个沿海城市都跃跃欲试,且每次或每届游艇展上都有高成交率和天价订单的消息。这种高频率传播效应,也在一定 程度上烘托出了消费氛围,并弱化了富豪们的担忧。“一艘小型游艇也不过是一辆宾利车的价格而已。”陈弘文说。当然,养一艘游艇的费用要远高于宾利车——— 光是加入一家较高规格的游艇俱乐部,年费大都要10万元甚至数十万元。

 

越来越多的知名与不知名、上榜或未上榜的企业家,都开始从“地下”走到台面上,购买或更换游艇。这似乎也预示着,中国内地游艇消费市场到了井喷的前夜了。对陈弘文来说,这是契机,同时也意味着竞争对手数量的增长速度前所未有。

 

84,湖南太阳鸟游艇股份有限公司IPO(首次公开募股)申请获发审委通过。这意味着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创业板上将出现第一只游艇股。不过,有财经媒体报道称,太阳鸟改制过程存疑。而另一家去年上市的创业板公司上海佳豪,也于6月底发布公告称,成立佳豪游艇公司,意欲分得一杯羹。

 

  胡润甚至早已加入到了这一行列———近水楼台先得月,他有潜在的客户资源优势,通过对游艇品牌的排名,又能嫁接到上游资源,一个看起来不错的产业链就形成了。去年4月,胡润就在上海国际游艇展上亲自迎客、收集信息。

 

  众多省市气势汹汹,急于抢占游艇经济至高点。江浙富豪多,底气足,浙江省政府更是于最近发文,声称要大力发展游艇业;青岛承办过奥帆赛,称要后来者居上;上海要建中国最大的游艇生产基地;海南要搞国际旅游岛,天时地利人和;厦门声称“5年内跻身游艇发达城市”……

 

  其中天津市的手笔之大令人惊叹。据报道,天津正在规划建设一大批国际级游艇码头和俱乐部,目标是“北方游艇产业中心”和“全球知名游艇企业进驻中国的首选前沿”,并声称未来几年,“天津游艇泊位达到上万个,其中来自北京的消费客户占到40%,山西客户占20%,河北和内蒙古的客户占20%,其余为天津本土及周边消费者。”“尽管游艇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未来的市场需求不可估量,但一些地市政府的做法仍有‘大跃进’之嫌。”一位游艇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称。

 

  陈弘文一边认为游艇产业尤其是制造基地的遍地开花的现象值得商榷,一边紧锣密鼓开始了自己的新布局。“我即将在海南投资新厂,”他说,“也会在天津占有一席之地。”陈不久前买了一艘小型游艇给女儿作为12岁的生日礼物,但这一游艇是荷兰制造而非杰腾制造。他说当年他来到大陆,与妻儿分居两地长达8年,每年见面时间只有一周,如今想加倍弥补。他的妻子是公司财务主管———陈的所有做单成果的见证者。


個人理財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6016

金錢不是萬能,但無錢萬萬不能,在資本主義社會,財富能夠給你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理財第一課就是儲蓄,首要任務就是平衡收入與支出,無論你收 入有多高,只要你支出高於收人,一樣累積不到錢財,就算你收入低微,但只要你克勤克儉,也可以累積財富。儲蓄不可能令你五時三刻立即發達,但只要你持之以 恆,必定最終成功致富。當你有了儲蓄習慣,你所欠缺的只是正確的投資方法,讓儲蓄一路滾大。

一般人會將儲蓄到的金錢存入銀行,但現在香港銀行利息近零,港元又跟美元掛鈎,長線港元只會跟美元一路貶值,所以就算是銀行存款,改持持續升值的人 民幣是較佳選擇,自去年6月以來,人民幣兌港元已經升近4%,預計未來人民幣兌港元會繼續升值,但在香港存人民幣沒有多少利息,存到國內銀行都係得兩、三 厘,勉強追及通脹,所以我建議大家,如果存人民幣入銀行,不如買內銀收息,以本人持有的建行為例,現價派息率有4厘,息率高於銀行存款,雖然股票價格可升 可跌,但以長線5-10年來看,股價倍數上升實在沒有難度。

當你有穩定收入,又有家庭負擔,你會想到如果有什麼不測,自己與家人的生活會陷入絕境,一般人會去買保險,但請大家注意,保險與投資是兩種性質不同 的事情,一個三十歲的人買一百萬壽險,每年保費約兩千蚊,保險公司為了賺取額外佣金,會推銷投資與保險相連的產品,保險廣告話﹕「要投就投中人壽。」 CKM001話﹕「買保險當投資不如買中人壽。」到中人壽升上兩百蚊,連本帶利已經夠保障你,那時候,你實在無須要再買保險。



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與個人主義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398

    2009年我從香港買回來Factory Girls這本書後,看了一半。直到最近,我們(南方週末)做了新一期的民工荒專題後,我在準備主持部門電話會議時,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來。接著看,看完它。

建議所有關注世界工廠話題的朋友們買本看看。買不到紙版,亞馬遜上也應該能買到電子版。

我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就是美國知名作家Peter Hessler(彼得 海斯勒)的老婆,Hessler出過幾本關於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在美國都很有名,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路中國》,中國出了簡體本,我買 了看了一半,與之前看到的《312號公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口子真是志同道合啊。他們兩個,一個是前紐約客的記者,一個是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從調查採訪到文本寫作,功夫都很了得。

我們這期民工荒專題報導裡,專門到「尊嚴」兩個字。其實,往大里說,我們說的是是個人主義。以前世界工廠裡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他們個人也要尊嚴,要發聲。

而Facotry Girs這本書裡,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Leslie並不只是想向西方讀者展現,河南工人在東莞工廠裡的辛苦甚至悲慘境況是什麼樣子的,她的主題,恰恰 是半「勵志」性質的—-打工妹們欺騙家人,不願意回老家,為了比原工廠高一點點的工資,不斷跳槽,學英語,考證書,為了個人幸福,不斷換男朋友….在她們 的世界裡,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追求幸福的路徑,他們在追逐,拚命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章,是Love and Money那一章,寫的真好。真切地感受到,外籍記者觀察的視角,與我們是不同的。或者說許多我們以為是「常識」的事情與細節,其實是最值得研究的,而我們常常忽略。

Leslie的創作手記,我找到中文版了,貼到這裡。我很喜歡,她提到關於寫新聞和寫書的辯證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和大家分享之。

 

 

Factory Girls創作手記

原文鏈接:http://thechinabeat.blogspot.com/2008/05/writing-factory-girls.html
作者:Leslie T. Chang

    2006年3月份我開始寫這本書。剛寫了一刻鐘,不安襲來:「現在光坐在桌邊寫書是沒工資拿的。」但早上十點左右,我想明白了,自己是不會 再回去當報社記者了。《工廠女孩:巨變的中國,從鄉村到城市》一書,為讀者打開了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流水線上工作的女孩們的內心世界:

看見其他廠的姑娘,你馬上開始打聽。你們問對方:「你是哪年的?」好像聊的不是人而是出廠的車。「多少錢一個月?算房子和床位麼?加班多少錢?」然後可能問問她是哪個省來的。不過你從來也不問名字。

要在廠裡有個真心朋友不容易。宿舍裡12個姑娘睡一個 屋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秘密。有些女孩進廠時用的是借來的身份證,她們從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真名。有些也只對自己的同省老鄉說,但 這樣也得冒險:流言很快就從廠裡傳回家了,等你回去,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一個月賺多少、存多少、是不是和男孩兒出去約會。

從報社編輯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開頭怎麼看也不會順眼:「誰在敘述?這個故事要講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以描述工廠內部生活開始,接著,我引入了一 位名叫陸青敏(音譯)的16歲外地打工妹,記錄了她在東莞初來乍到、找工作,以及後來絕大多數農民工剛進城都有的強大的疏離感。在書中我僅用十餘頁去介紹 背景:「中國今天有1.3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其數量是百年間歐洲前往美國移民數量的三倍之多。」不過我相信讀者 還是會跟隨我的思路——先沉浸在工廠生活的詳盡細節中,想要知道這位年輕女孩的故事。然後我才停下來講述的那個大環境。報紙是不可能有這個底氣的:編輯會 堅持認為講述這些事實需要高調,要立刻告訴讀者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故事。

我腦海中不時迴響起這麼個編輯的聲音——我懷疑每個記者都有這種經歷。這個聲音總提醒著你要拿有據可依的事實講無懈可擊的故事。新聞是個沾沾自喜的行當,以自己敢在統治者面前講實話、敢打破禁忌而自豪。但當論及自身時,新聞從來不談自己的規矩有多僵化。

*

大學畢業後,我在《邁阿密先驅報》實習過,繼而在布拉格的一家外籍報紙工作。1993年我進了《華爾街日報》,先是在香港、然後是台灣,之後轉往中 國大陸。曾經我認為報社的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機會。逐漸地,我才意識到,做新聞並不是寫作,它的價值另有所在——尤其在於解讀一個如當下中國般 複雜又被誤解的國家。因此目光長遠且善於挑戰傳統觀念的《華爾街日報》很適合我。並非每家報紙都會登載關於研磨廠的系列報導以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正如 我們總編所說。我喜歡並尊重自己的記者同行們和編輯們。我的掙扎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這個行業缺乏彈性的規矩。

隨著寫作的開始,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把之前作為記者學來的很多東西忘掉。新聞報導最大的侷限是它沒有不同的聲音;用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就會皺眉,或許因 為它喪失了中立觀察者的理想狀態。當一名記者偶爾在故事中寫道自己,就會出現滑稽詭異的結果:文章的主人公對「一位記者」或「一位外國訪問者」或「本報記 者」說道——總之要變著法地繞開那個禁忌的「我」字。記者必須學著像自己不存在一樣地去寫作。

要搞明白怎麼寫自己,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挑戰。除了講述幾個年輕女工的生活,書中也穿插了我的家庭移居中國又遷往西方的過程。這是最初的計劃,但實 現它的過程頗痛苦。「你像尊凍僵的旁觀者。」, 看完首稿朋友說。「你是聯繫女孩和自己家庭故事的紐帶,」編輯提醒我。「沒有你,這兩部分就是貌合神離的!」結結實實地改了兩稿我才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書 中。

能出現個人觀點的地方,新聞裡往往都是絕對的權威口氣登場。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危險——容易出錯——而且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觀點都 以言簡意賅的真理形式體現。句子都遵循著相同的、重複的結構,還得不停點題。段落的寫作又時常被掐頭去尾——就像Power Point的演示文稿,一段一個事實,直到將讀者引向最終的結論。

新聞化的語調會扼殺想像力。編輯一句「這個你怎麼知道的?」就問得你再難有空間讓人物或地方栩栩如生了。下面是書中我描寫16歲的農民工陸青敏的段落:

她個兒矮,長得結實,頂著一頭捲髮,一雙機靈的黑眼睛 似乎能洞察一切。像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她就像只有15歲、14歲,甚至12歲——蹬工裝褲運動鞋的假小子,不耐煩地要 長大。她長著一張娃娃臉。它渾圓、面對著世界,有著兒童時常出現的耐心期待的表情。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我用一個句子給她定了調:「敏圓臉,長著一頭捲髮、一雙大眼睛。」當時並未意識到這種描述的缺陷,因為我正忙於抗爭報紙 的寫作風格規矩。我不想以「陸女士」稱呼十幾歲的敏,那樣聽上去正式得刺耳;我也反對按新聞的傳統給每一個細節註明出處。這些辯論都以我勝利告終,不過也 有我妥協或甚至沒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地方。像我說的,假想編輯的話總縈繞耳邊。

新聞工作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不耐心。一想到競爭者也在報導,編輯們便希望自家的故事能更快見報,於是記者也將這種緊迫感內化,急匆匆地出入新聞現 場。這條路不僅丟了細節,更有可能連新聞本身也錯過了。2004年2月我初見敏時,她剛剛在一家電子廠干滿一年,那裡條件差、薪水低,工作日一天上班13 個小時。之後三年間,她跳槽六次,逐漸從在流水線上工作、到人力資源辦公室坐班,再到供職一家工廠的採購部。曾經,她想過要拋棄一切跟著男友去北京,說不 定他去了能當個保安;曾經,住在一家便宜旅館時,她給人偷去了手機和900元現金。如果一位記者在以上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他或許已經帶著個沮喪的故事離 開了。因為和敏在一起三年,我見證了她外出打工生活的所有起落、機遇和成功。

耐心觀察後的發現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報導的主人公本身。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能深思熟慮地討論這種 轉型。拒絕內省的本能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困於現實沒有觀點。我認識的在東莞工作的女孩,沒人聊過打離家以來自己有何收穫;也許她們擔心一旦回頭就沒了沖 勁。關於敏的第一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後,我送了一份翻譯版給她。她像在看披露真相的報導一般——彷彿這是別人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後 來她寫電子郵件給我,「我感到自己真的改變了。」

*

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當過記者。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採集信息,如何不斷提問、理解事實,如何將各個途徑的零碎消息迅速揉合,就像沒有內幕來源那樣——其實 從來就沒有。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數據難詳的地方進行報導,堅信一定能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書中我想知道東莞市龐大的女民工人數,但當地 政府並沒有這個官方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本地戶籍人數對我又沒意義。於是我將在《華爾街日報》的心得學以致用:問自己遇到的每個人,「他們」覺得這個數是多 少。最後,我把市場主管、政府官員、工廠老闆和當地報紙的調查綜合到一起,估計東莞的人口構成中70%是女性。這麼做的缺陷以及別人的謹慎並不能阻止你得 到結論——這是作為記者,我學到的。

剛開始當記者時,有位文字編輯把我報導中的一句話改得不那麼優雅,我和他吵了起來。「我們現在不是要充艾米莉•迪金森」他厲聲道——這根刺兒多年埋 於我心中。現在回想,如果自己當初知道之前已經有多少人曾為此爭糾過就好了。年輕的馬克•吐溫被他《San Francisco Call 》的編輯說成「文字上無藥可醫」,特別的寫作風格最後害得他被炒。《多倫多星報》的記者歐內斯特•海明威曾抱怨「報紙這該死的玩意兒要把我給毀了。」以上 兩位不僅成了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紀實文學的先驅,他們用主觀感受和小說技法寫活了人生經歷。做了很長時間記者,能看到他們曾經作為記者和後來成為作家之 間的聯繫,我覺得很安慰。


 張彤禾,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華工作十年。她的《工廠女孩》一書由Doubleday 出版集團的Spiegel & Grau於2008年10月出版

亞馬遜鏈接:這裡   偌達財經影像聯盟:這裡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台灣最快樂企業家給年輕人的4個人生智慧 葉國一:別管贏過誰,只要每天超越自己就好


2011-3-14  TWM




這是入主益通之後,英業達集團會 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從晚上六點聊到深夜一點,長達七小時中,他大談太陽能夢,談做事之道,談NB代工業的經營,更談葉家能富過三代的祕訣。

在 數百億身價的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請聽他娓娓道來……。

撰文‧賴筱凡、梁任瑋 攝影.攝影組 穿著咖啡色POLO衫,帶著一貫 笑容,這是入主太陽能廠益通後,英業達集團會長葉國一首度接受媒體專訪。這天的他精神奕奕,來到餐廳的第一件事,就是從口袋掏出一疊紅包袋,發起了福氣紅 包,「人家都說我很有福氣,趁著開春,我把福氣分給大家,讓大家沾沾喜氣。」這就是葉國一,讓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廣達董事長林百里都得叫他一聲「老大」的 企業家,有他在,就笑聲不斷。他唱歌、跳舞、喝酒樣樣行,信手拈來就是好些個笑話,手腳靈活地變魔術,有他在的地方笑聲不斷,令人驚歎!

任 誰也猜不著,這樣有活力的科技大老,今年,七十歲。說他是台灣最快樂的企業家,絕不為過。

多數的人都不知道,他白手起家的背後,是在肥皂工 廠被老闆十一年「磨」成精,懂得察言觀色、習得做事之道。他的人生就像是一部活的台灣科技史,他在科技業界裡合縱連橫,所以他的好友眾多,縱使商場上爾虞 我詐,尤其NB代工業,「人人都想當一哥。」葉國一卻鮮少與人為敵,儘管手下大將難免抱怨對手,但他都是那句:「不要想說贏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 天超越你們自己。」他投資產業、常出手金援朋友,砸六億元救亞力山大健身中心後,又再拿十.五億元入主大板根(位於三峽的森林溫泉度假村,因發生財務問 題,請葉國一出手相助),「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但他做到了,雖然資助亞力山大的六億元拿不回來,他那股想幫人的心意卻沒變 過。

如今,他跨足房地產業,把產業版圖拓展得更廣闊,在他數百億元身價背後,有四個鮮為人知的處世智慧。他接受《今周刊》專訪,大方與人分 享,從晚餐時間談到深夜一點,時間長達七小時,以下為葉國一親自口述內容:

談做事

從小地方訓練自己的觀察力前一陣子,我看電 視在談蔣家的事,曾講了這麼一段:某一日,蔣經國和蔣孝嚴走在路上時,天邊有一群鳥飛過,蔣經國就問蔣孝嚴:「剛剛有幾隻鳥飛過?」蔣孝嚴先是一愣,接著 說:「我不知道。」但走沒幾步路,蔣經國又問:「剛剛一共有幾部車經過?」蔣孝嚴一樣又答不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我年輕的時候。

年 輕時,在老師介紹下,到他的親戚家工作,那是我的第二份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老師的廣告社上班,但他幾乎沒有時間來處理事件,心想,這樣不行,於是就到老 師的親戚家上班。

那是一間肥皂廠,可是你知道嗎?我第一天去上班就挨罵。

我的位置就坐在老闆對面,剛上班的第一個小時,電話 響了,我當然主動接起電話,對方要找老闆,立刻就請他接電話。老闆接過去之後,也和對方談得很開心,但電話一掛上,我就被罵了。

老闆大聲喝 斥:「你接電話時也沒先問他是誰,萬一人家要綁票怎麼辦?以後我的電話你不准接!」隔沒幾分鐘,電話又響了,我心想,老闆叫我不要接,那我當然不敢接,結 果我又被罵了,「你是聾了嗎?幹麼不接電話?」老闆又臭罵了我一頓。

後來,我學會了,人家打電話來,要先問是誰、哪裡找。

這 家公司在萬華從事肥皂製造的生意,所以在板橋也有一個甘油廠。可是那個時代工廠沒有電話,老闆都會叫我去工廠,請廠長中午來店裡。那個年代沒有什麼交通工 具,我騎著腳踏車去,從萬華騎啊騎,騎到板橋,請了廠長回來。

廠長回來,老闆第一件事就問我:「你去工廠,今天鍋爐幾度?」我愣住,於是, 霹靂啪啦又挨一頓罵。

隔沒幾天,老闆又叫我去請廠長回來,這次我去叫廠長時,學乖了,先看鍋爐。回來老闆果然又要問問題,心想,「好啊,給 你問。」我很有信心,一定能答得對。

「今天來幾名工人?」當場,我又語塞。

我的觀察力就是這樣被訓練出來的。後來我養成習 慣,出門看到什麼都記在腦子裡,我到公司幫老闆做一件事,但要會替他注意十件事,這就是觀察力。就像當年蔣經國訓練蔣孝嚴一樣,蔣經國學的是經貿,所以觀 察力敏銳,看過的各方面都會記起來,我也是這樣被教出來的。

那一年,我十九歲。

但在做這份工作時,真的很恨,因為我家環境不 好,是三級貧戶,但是他給的待遇又很好,那個年代工作一個月有三、四百元薪水就很好了,可是我可以領一二○○元。為了家庭,我能怎麼辦?這一待,就是十一 年,卻影響我非常大。後來自己經營公司,就覺得要對員工「仁慈」,當初我被罵,所以現在我對人完全用不同的方式。

談經營

不 必為了搶當一哥自相殘殺不過,經營一個事業又是不一樣的事。

像我們最近買了益通,就是看好太陽能市場。以太陽能現在所有的產能對比全世界發 電量,才萬分之四到五,太陽能市場是非常大的,比起我們做筆記型電腦,真的太輕鬆。

我們做筆記型電腦,太冤枉了!全世界九五%的筆記型電腦 都是我們做的,可是大家為了想當一哥,殺成這樣,其實不必這樣子,這樣只是讓客戶的財報一直往上修,賺錢的都是客戶,重點還是要有合理的利潤。

早 期,我們曾遇過一位印度客戶,來台灣談生意。他來的時間通常不會太早,差不多上午十一點到,大概談到下午一點,我們都會禮貌性地請他吃飯。當他要走時,他 會跟你說,這個sample(樣品)他要、那個sample他也要,可是談到付錢時,這位印度客戶卻說了,「反正你也要請我吃飯,這樣吧,飯不用請了, sample免費送我就好。」你們一定覺得很愕然,怎麼會有這種騙子?這就是經驗。所以,後來英業達的員工在生意沒談成前,絕對不請吃飯,要請也只有兩 種,就是可樂和三明治。

經營事業就是要不斷地學,像現在,有很多人心裡面不爽,不爽像郭台銘這樣的人。我就常告訴我們的幹部:「不要想說贏 過誰、趕過誰,我只希望你們每天超越你們自己。」不要跟別人比,和郭董比你也不能不服氣,他今天是首富,人家做得這麼好,人家成功啊,你還能說他怎麼樣 呢?角度不一樣,郭台銘是成功的,他怎樣成功值得我們借鏡。

像郭台銘當初去龍華的時候,我帶他去蓋工廠,台灣(代工業與零組件供應商)的中 心、衛星體系,是我第一個實踐的,在馬來西亞,我帶了廠商過去看。後來大家去大陸投資,才有了中心、衛星體制,所以我覺得,要去力行他怎麼做。郭董會成 功,是因為他把這種模式放大了一百倍、一千倍,雖然心有不甘,但你還是要佩服他。

所以,我買益通後,KY(指友達董事長李焜耀)說要找我談 太陽能,看有什麼可合作,我說:「可以啊。」對我來講,我是開放的,現在有幾家都在找我合作。

代工筆記型電腦走向微利時代對我衝擊很大,如 何不要重蹈覆轍,大家應該要做得很好、要結盟、要有合理的利潤,不要再去自相殘殺,已經有筆記型電腦這個借鏡,太陽能不能再這樣子。我們可以少賺,但我們 不能虧。

雖然我已經交棒了,一下子幾十家公司都交了出去,董事長已經不是我,可是,我告訴財務長,有一樣東西我不能交,就是我的印章。很多 人說,我應該要把圖章收回來,讓李詩欽(英業達董事長 )蓋他的印章,因為蓋下去就得要有責任感,但我的想法不一樣,我希望從中協助,讓他能做得更好。

我 是從零開始,一步一步到現在做了幾十年董事長的經驗,他(指李詩欽)一下子跳這麼高,接這麼多公司,會有困難的。所以,現在我還是每天九點就去上班,早上 都是在開會,下午就沒什麼事。

開會時,我通常都閉目養神,但每個字、每句話都聽在我耳裡,尤其碰到集團會議時,從早上八點半坐到下午五點 半,中午也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吃飯,飯我還不吃,只吃菜、喝點湯,其他時間,我都是在聽,頂多上廁所兩次,可怕吧!

談投資

看 開金錢,但心中有一把尺很多人說我投資很多,幫很多人忙,可是其實很多人誤解我。

像我投資亞力山大,當時唐老師(亞力山大董事長唐雅君)找 我幫忙,我聽完簡報算一算,大概六億元可以救兩千名員工和他們的家庭,所以就答應了。後來才發現,亞力山大有會員,他們把會員預收款當收入,這個洞可不得 了。

後來,唐老師告訴我,隔天還需要一千萬元,但那時為了收掉績效不好的點,處理一些債務,已經投下了五億九七○○萬元,我就告訴唐老師: 「你的額度只剩下三百萬元。」再舉一個例子,三峽大板根的蔡董(蔡春隆)也花了兩年,透過各種方式想與我認識,我去看了一次發現,真的漂亮!

於 是,我就請蔡董來簡報,廖董(華國董事長廖裕輝)告訴我說,「蔡董做了十八年,真的很艱困。」不過這次我學乖了,第一件事就是問大板根有沒有會員,他們有 會員,繳會費就等同股東,來消費就可以免費。

我想了兩天,才決定幫這個忙,但我要求一切得按照我的規畫。我從如何還清銀行欠債、如何與股東 協商,到銀行聯貸蓋飯店,一手替他們做好計畫。我不是隨便投資的。

像我日前開會,英業達投資的一家公司,進去八年多了,投了四千萬美元,後 來溫副董(指溫世仁)兒子又投入了一千五百萬美元。不過,這個創業團隊很有趣,那個博士一直認為這是他和溫副董創立的公司,與英業達無關,可是,這錢是公 司出的,現在虧到只剩下五百萬元。

所以他第一次到總部來簡報,聽完我告訴他:「博士,我真的很對不起,這個公司好像我生下一個小孩,就擺在 外邊,給他一些生活費後,就再也不管他,我錯了。」實際上,我哪裡有錯呢?我根本沒有錯,因為他認為這是他自己的公司,但我先把錯扛下來,要求他們董事會 馬上換人。

我和我們董事長(指李詩欽)、財務長三個人進去董事會,「你剛才講董事會要從兩個月開一次改成三個月,這不行,不僅每個月要開一 次董事會,還要每周來報告進度,在(英業達的)目標會議裡檢討,名字也要更名成英什麼達。」「做什麼就要像什麼,投資公司也一樣。」以前我們要介入很難, 可是現在博士得每周提出資料,他估今年大概可以成長三成,可是我的看法不一樣,「你不要坐在那個地方等生意,要走出去,把去年的業績提高一倍,當作今年的 目標。」你看郭董(指郭台銘)去年營業額兩兆元,今年準備要成長三○%,是六千億元耶!人家就是定個目標去衝,也許最後只達到四千億元,那也很不錯啊。但 你不可以把你的目標訂得很低,說我的目標達到了。

後來這位博士去找我們董事長(李詩欽)訴苦,覺得壓力很大,但我們董事長說:「不是我給你 的壓力,而是會長給我的壓力就是這樣。」投資要像一回事,更何況這四千萬美元是公司(英業達)拿出來的。

不過,人對錢,真的要看開,只是要 看開,真的很不容易!一般人都是拿了錢放不下。像唐老師的案子,我太太知道我以前幫了很多人,所以她也是後來才知道我幫了唐老師,她說:「我嫁給你,算四 十年好了,一個月你給我生活費五十萬元,四十年是二億四千萬元,還不到她(指唐老師)的一半。」不過,其實她是開玩笑,她能理解有兩千個家庭,如果我可以 幫得起來,是很好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後來我又陸續幫了很多人。

談年輕人

待人處世嚴守「奉公守法」人家看我白 手起家,到現在可以幫很多人的忙,但現在時代改變,年輕人的想法也都不一樣了。

年輕這一代,使用電腦很頻繁,可是,文字的使用就沒那麼好。 像我過年收到一封簡訊,寫著「全免鴻運大展」,應該是「金兔鴻運大展」才對!

對年輕人而言,我最大的感受是教育。現在的老師不能說、不能 打,老師管家長罵,不管也罵。用三字經的話來說,就是「玉不琢,不成器」。可是這樣的狀況,在現代社會已經不存在,老師在台上講、學生在台下玩,讓我很感 嘆。

像我每晚睡前仍有一個習慣,檢討我今天又做了什麼,一日三省不要講,我是每日都在反省,提醒自己為人處世要有天理良知,處世的時候不要 違背天理。

所以我寫下幾個點, 記在PDA上,每天都看,每天都想。(拿出PDA念)不抱怨、不計較、不爭功、不爭利,就像座右銘,時時警惕自己,少指責、少計較、少抱怨、不爭功、不爭 名、不爭利。

你問我,那年輕人出社會後呢?其實我很八股,就是﹁奉公守法﹂這四個字。

去年政大企家班有個聚餐,廖董(華國飯 店董事長廖裕輝)問我要不要去跟他們講幾句話,我問,「有沒有什麼主題?」他們說沒有,所以我就想說講個「緣分」好了,因為裡面都是企家班的,大家職位都 很不錯,都是些高階主管。

我的習慣是任何場合早到半小時。那天是約六點半,我六點就到了,可是沒有任何人來;六點半了,開始有工人來裝音 響,下面還是沒有人來;七點半,才來了三分之一,大家在講是不是該上菜,然後請我講幾句話,接近八點,才來差不多一半。後來我上台,主題就改成講「守 時」,我說:「我知道大家都是大老闆,非常忙碌,尤其現在這個時間又塞車,遲到是應該的。」當場, 大家只敢低頭吃飯。

我沒有念很多書, 但是我學的這些,就是相信它。

葉國一

出生:1941年

現職:英業 達集團會長

經歷:三愛電子公司副總

英業達公司創辦人

學歷:士林高商、韓國清州大 學名譽經營管理學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子

葉國一富過三代的祕密

—— 傳孫不傳子

我的兩個兒子 都很乖,至少他們不學壞,我常跟他們講:「老爸給你們的夠用,你們就好好的去保持,不要去做一些壞事。」我大兒子生三個男孩,小兒子替我生了兩個孫子,一 男一女,前陣子我問他們:「決定了哦?老爸的財產是分給孫子,不是分給你們的喔。」結果後來小兒子又再拚了一個,剛好一人三個。

像我只有一 個孫女,當然很寶貝,我這麼跟她說,「以後爺爺怎麼樣不知道,可是『國揚天母』頂樓以後給妳當嫁妝,有好幾百坪。」我灌輸我兒子就是一個觀念,以後你們賺 錢,不要給你兒子,要給你孫子。俗語說:「富不過三代。」現在我把我的資產留給孫子,至少三代沒有問題,我兒子賺的錢又給他孫子,這樣就四代了,哈哈哈!



今日孫柏文講邊個人同邊隻股?

 

孫柏文這篇文看來無特別,但講給大家聽的玄機有很多。今日我就和大家發現真相。

緣起是其實寫了一個虛構細價股吹水的故事,事緣話「近日有市場人士同凌通講,羅傑斯喺香港將會有大搞作,事緣佢睇中咗一隻市值僅幾億元的三四線資源股,編號有四個位。」,但是最後據孫先生講「隻嘢一復牌,股價就跌咗一成過外收市,蟹貨一地都係。」

 

(1) 哪家上市公司?

他在文中最後講「講真,記冧巴係我弱項,有時聽得多,都唔記得。」,但是他提了那個字頭,當然不會不知道號碼,根據資料,叫Agri的得3間,如下圖:

從上圖可見,分別是中國農產品(149,前港澳發展、寶榮坤、珀麗酒店、中國數碼港、中國高速)、鴻寶資源(1131,前廣益國際)、科地農業(8153,前智庫科技、中國3C集團)及但3隻從名字看來都有變身,究竟是哪家呢?

其中兩間科地農業及中國農產品,我均曾談及,大家可以用用頂頭那Zkiz標題搜索找找看。

從孫先生文提及「通告係咁既,公司正同一個煤礦商,潛在商討合作計劃,不過冇簽任何法律約束力條款。」這三家公司,科地農業發展內地煙草業、中國農業品房地產及市場,最近也沒有消息出煤礦,那我就從鴻寶資源這方向找找,的確有一張公告

「董事會宣佈本公司現正跟一印尼煤礦營運商進行商討有關兩個位於印尼蘇門達臘島南部之煤礦之潛在合作計劃,商討還在初步階段當中,本公司跟印尼煤礦營運商之間並無同意或簽訂任何具法律約束力之條款。」

況且公司近來都有授出100萬配股權予兩名不名顧問,這批購股權認購價1元,每股行使價1.122元,和現價完全沒相差。

鄭家華先生於1月22日的智富周刊(i-money),亦有於1月24日東方日報及太陽報的專欄提到,但由於前者找不到,於是引錄後者如下,後者

 

「所謂「股份煉金術師」,我也曾經稱之為「股份推廣家」,但從名稱上說,「股份煉金術師」層次肯定更高。公司發股份上市,主要目的肯定是集資,有些時候更是真正的唯一目的,奈何,除非你買入一線紅籌、國企,又或像是蒙牛(02319)一般的民族品牌企業,股份在首次招股集了第一次資金後,大部分沒名氣或市值偏小的股份,交投量日漸都會變得凋零。

....

有些上市公司老闆或管理層,就會找來這些「股份煉金術師」,以給予「隱藏股份」作回報,「煉金術師」能替他們的股份發功,最終達致股份再融資的目的。

這些「隱藏股份」之所以叫「隱藏」,是因為它們並非已發行了的股份,而是一些能變成股份的融資工具,一般都離不開可換股債券、認股證(可以上市或非上市,以非上市為主)和類似員工享有的認股權。

....

基本以上三種工具在「煉金術師」未成功把股份融資能力提高之前,並沒有太大獲利空間,很多時換股價比股份現時的股價有溢價,而且換出來的數量以該股份現時成交量而言,根本不能完全有市場沽售。「股份煉金術師」就要想盡辦法刺激股份交投量,提高股份價格,否則就無利可圖。

為了達到目的,「股份煉金術師」撇除使用一些黑莊手法,就要在不同階段,引入不同類型的投資者。譬如對一些行業較冷門的上市公司,他們可能要在國際上找有名氣的同行入股,內需奢侈品股自然就要找些知名公司,資訊科技股亦然。交投不足夠,可能就要找些喜歡高沽低揸的投機者幫手。一次配售,投機者難以即時脫手的股份,他們便會長時間作差價買賣,成交量就自然來了。

只是「等價交換」

有很多人認為上市公司給予這些「股份煉金術師」的條件太好,對一般投資者不公平。譬如換股債這種相對公平的條件來說,持有者有時在未換股時可收取不俗的債息,股價及交投不升至可換股水平時,根本沒有損失(除非相關上市公司倒閉),正是「睇住食」。更遑論成本很少的認股證,或成本幾近零、類似員工認股權的顧問認股權。」

 

另外,這家公司的前身廣益國際,是從事衣服貿易,但因為前老闆喜歡炒股票,於是賄賂分析員,最終那老闆被囚三年,詳看此壹仔報導。最後這公司於2009年開始轉營,控股股東亦於2010年4月悉售股權,由新入入主,於2010年7月易至現名

(2) 推介的人呢?

他有一條線索,就是「再探究吓真正放料人,原來係財金界一位愛上女主播嘅才俊。年幾前,深入港島一間僻靜酒店,同主播慶祝生日,結果被撞到正,從此,消失咗一排。」

這個人應該不難猜得到,就是他了,詳看壹仔報導

根據Webb的資料,他現任多項港交所及會計師公會的公職及於2007年10月曾擔任中國金融租賃(2312,前金豐21)的執董兼行政總裁,但於9個月後匆匆辭任。該股之故事如此文

根據生果日報引述,他現時在財華網(8317)工作,主要負責重整「財華中國網」,經常往返神州。
 
最重要的股票同主角已經指出,其他就由其他人去想像吧。

「做正確的事」和「正確地做事」 東方愚個人博客被閹割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110064434.html

文/東方愚       週末畫報「電影裡的財經」專欄之5

看完電影《社交網絡》後,有必要重溫一下1999年的電影《硅谷海盜》。前者講的是馬克·扎克伯格和他創建的Facebook的故事,後者則講的是 比爾·蓋茨與微軟、史蒂夫·喬布斯與蘋果電腦的故事。對於互聯網業來說,十年就是一個世代。可是,這兩部片子卻有一些共通之處。

《社交網絡》圍繞兩場訴訟展開敘述,其中一場訴訟是中溫科吾斯兄弟狀告扎克伯格「竊取」他們的創意而建立Facebook;而《硅谷海盜》這一名字 即可嗅出導演兼編劇馬蒂·布克的用意——事實上蓋茨和喬布斯都曾公開承認過,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都曾或我或少「拿」過他們想得要的東西。你可以把「拿」 理解為借、偷抑或模仿,反正他們成功了。

當觀眾看到《社交網絡》中哈佛大學校長駁斥溫科吾斯對扎克伯格指責,以及《硅谷海盜》中蓋茨在IBM公司「空手套白狼」獲得成功,和喬布斯到 Xerox (施樂) 公司撬開通往成功之路時,或許多數人會有一種快感。正如喬布斯說自己更像是在生產精神產品,而IBM這些巨頭已經「衰老」一樣,挑戰權威的勇氣和毅力,在 硅谷始終是受人尊敬的,只不過這勇氣和毅力,起初可用「鑽空子」等詞彙來做通俗解讀。

中國最成功科技公司之一的騰訊也屬此種類型。馬化騰當年模仿ICQ推出了OICQ,誰也沒想到十年後騰訊市值超過了2000億元人民幣,並在2010年競購ICQ。這一「徒弟收編師傅」的故事為人所津津樂道。

可「海盜路線」並非那麼輕而易舉。《硅谷海盜》中有一句台詞,是喬布斯的創業同伴講的:「我突然發現我們現在比父輩們工作更努力,而我們卻曾嘲笑過 他們工作太賣命。」對於30多年前的蓋茨和喬布斯來說,儘管有激情和自信,但他們畢竟是在一個未知領域裡游弋,前途未卜。用30年後的眼光和坐標來讚揚他 們的英明是愚蠢的,因為沒有人能做到先知先覺。勤奮以及保持足夠的敏銳性,是他們彼時唯一的行進路線。就像現實中的扎克伯格說他遠沒有電影中演繹的那麼瀟 灑一樣,「我的生活其實很枯燥」,他說。

兩部電影的另一共通之處,是對「正確」(Right)這一概念的詮釋。「我們必須做正確的事」(Do the right thing),《硅谷海盜》中還有這麼一句台詞。所謂的「正確」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做正確的事」,這包括絕不將公司賤賣、有開創一個革命性時代或領域的 決心。而一旦對自己的路線清晰起來,必須進入「第二步」,那便是「正確地做事」(Do the thing right)。簡單來說,第一步談的是價值觀,而第二步事關方法論。只有一沒有二,意味著會半途而廢,只有二沒有一,則可能會誤入歧途,只有兩者兼而有之 且相得益彰,才有通向偉大的可能性。

馬蒂·布克偏愛喬布斯。他在影片中對喬布斯形象塑造的用力明顯超過蓋茨。電影上映後他接受記者採訪時也是這一姿態,稱喬布斯是「Hamlet (哈姆雷特)、 Richard III (理查三世) 和 Macbeth (麥克白) 合而為一的結合體」。他的偏愛是有理由的,那便是喬布斯更有故事,他性格上的缺陷導致作為蘋果公司創辦人的他被董事會解僱,10多年後才重返蘋果公司,之 前飛揚跋扈的喬布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的「新喬布斯」。

扎克伯格的第二步,則是《社交網絡》影片末尾提到的,簽署保密協議、巨額(5600萬美元)補償溫科吾科兄弟等,以免成為Facebook成長為偉大公司路上的一顆「定時炸彈」。這和喬布斯當初連前女友提出的2萬美元的補償費都不能答應形成了鮮明對比。

中國的馬化騰完成了「兩步走」嗎?所有人覺得他完成了。直到2010年騰訊和360公司發生混戰,騰訊包括「裝360軟件的用戶將不能正常使用 QQ」等一些應戰策略,使人們對他的形象打了折扣。騰訊欠得體的行事方式和不尊重客戶利益的人價值選擇,意味著其完成並超越第二步尚有距離。不過,馬化騰 於2011年3月中旬展開了「拯救騰訊」的公開活動,騰訊以一種開放的姿態接受外界的批評和把脈,而這在以前是絕對不可能的。

儘管為保持獨立,《硅谷海盜》和《社交網絡》均屬「非授權傳記」,但我更喜歡前者,因為其情節全部屬實——包括比爾蓋茨開推土機和喬布斯將雙腿翹到 桌上羞辱應聘者的細節。馬蒂·布克為籌備影片所做的功課之足不亞於寫一長篇人物特稿的《紐約客》記者。我覺得他應該再拍一部類似題材的電影,展現 Goole和Facebook兩家「新世代公司」的較勁,開頭可以選取大衛·柯克帕特里克 (David Kirkpatrick)在《Facebook效應》一書中描述的一個真實場景:有一次論壇上,扎克伯格以略帶挑釁的口吻問Google創始人之一的拉 里·佩奇「你有Facebook帳戶嗎?」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