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經門外漢練功 從「沙發坐到鐵椅」 戒電視學投資 中小型股尋寶4年賺3倍

2014-05-05 TWM
 
 

 

一個財經門外漢、月薪五萬元的公務員,憑什麼在股市締造年獲利百萬的投資戰果?

你一定無法想像,他在做投資功課時所坐椅子的硬度,竟決定他的財富深度!

有一句老生常談是這麼說的:「態度決定高度!」請不要打哈欠,打賭你一定沒聽過:「屁股坐的椅子硬度決定財富深度!」這不是在插科打諢,而是真實發生在現年三十七歲、目前擔任公務員的艾瑞克(化名)身上的故事!

輔仁大學法律系畢業的艾瑞克,當公務員之前,任職於律師事務所與銀行的法務部門,從二萬八千元起薪,做了六年,月收入才牛步緩升至三萬元出頭。其間,兩次律師執照考試名落孫山的打擊,讓他決定在人生即將邁進三十而立的關卡前,轉戰公職生涯。

考上高考,艾瑞克的薪資旋即跳升至每月四萬多元,終於擺脫了「年齡即將超越月薪」的尷尬處境。不過,讓艾瑞克財富三級跳的並不是每月一萬多元薪資調整的小確幸,而是投資理財上從態度到操作上一八○度的大調整。

在四年前,艾瑞克是個連定存利率都懶得計較的人。「以前,銀行只是我『放錢』的地方,所有的儲蓄全部以活存存起來,看到只有一%、宛如雞肋的定存年利率,連辦都懶得辦!」他如是說。

二○○九年六月,台股加權指數大概在六千四百點上下,艾瑞克開始把大部分存款投入股市;四年多下來,累計總報酬率高達三○○%。艾瑞克向記者出示台股帳戶持股明細,從帳戶交易紀錄可看出,今年初,他在振樺電、茂順、耕興三檔的處分獲利,扣除一檔台橡的投資損失(全以現股交易),淨獲利已經高達七位數。

為了分散風險,目前除了台股,艾瑞克還持有香港盈富基金與華夏滬深三百指數基金(上海A股)。要求記者不要透露投資總金額的艾瑞克,僅兩檔中國基金加上黃金存摺,總金額就已達七位數。

艾瑞克目前持有的高股息指數基金(○○五六)、鑫永詮、聚鼎、廣隆、勤誠等股,不僅帳面平均獲利已達三○%以上;如果上述五檔持股今年皆參與除權息,股息收入就逼近他的工作年收入總額。

雖還稱不上億萬富翁,但相較艾瑞克的工作收入、家庭背景(父母親皆是上班族),以及同儕的財富水準,只靠投資資本利得與股息收入,就足以支撐生活全部開銷,可以把全部工作收入存起來的艾瑞克,令人相當羨慕。

沙發期 只買電視報的明牌「跌多漲少」然而,三十七歲就達到投資收入(含股息與利息)高於工作收入的財富成就,並非一蹴可幾。艾瑞克說,雖然當公務員,但任職的中央級單位業務繁重,總是有超過五十件的案子在手中,並有限時完成的時間壓力;不僅需要時常加班,週末假日趕工加班更是家常便飯。

「簡直比我在民間的律師事務所時還操!」他苦笑道。下班後,艾瑞克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子,把自己埋入家中電視機前的沙發裡,什麼也不想做,只想讓腦袋完全放空,好好洗淨一天工作的疲憊。

○九年,金融海嘯後,台股跌深反彈,當時的艾瑞克曾萌生在股市「撈一票」的念頭;雖然心裡這樣想,但他的屁股依然捨不得離開柔軟舒適的客廳沙發。「說來有點不好意思,我的投資啟蒙老師是電視的財經節目,剛開始學投資理財的第一年我很迷『夢想街五十七號』、『五十七金錢爆』等財經節目,幾乎每集都不會錯過!」艾瑞克不愧是個「忠實」觀眾,他不僅按時收看,就連節目中來賓所報的明牌也照單全收。艾瑞克很納悶,電視財經節目所報的股市明牌有漲有跌,但為何他總是買到跌多漲少的股票;一年下來,靠電視學投資的成果,不僅白忙一場,還以小虧作收。「最嘔的是台積電,買在六十二元(○九年九月),等了一年多,還是賣在六十二元(一○年十月),現在竟漲到一百多元了!」艾瑞克自我檢討認為,當時看電視學投資,主要的心態是想得到明牌,不僅身體懶得動,連腦筋也跟著停頓下來,只是被動地接受節目來賓推薦的明牌。即使花錢去買,除了股價外,其他如基本面或技術面都懶得研究。「自己不花腦筋,聽別人報明牌去買的股票,心態上更顯得急躁,而且更容易衝動交易。」艾瑞克感嘆地說。

看了一年的財經電視節目,反而使自己的投資理財更顯得無力。於是,艾瑞克慢慢調整自己:戒掉電視明牌,從基本功做起!他先請投資經驗豐富且理財有成的同事,幫他開一張書單,打算像當年拚大學聯考一樣,一本一本地K完。

「萬事起頭難,最難的還是自己的惰性,尤其,上班族總是會給自己找藉口,『已經奮鬥了一整天了,下班時間放鬆一下原本就是天經地義的事』。」艾瑞克描述當時的心態說。

書桌期 強迫自己進修 財經知識大增艾瑞克自承,他不是那種會勉強自己的人。「下班後,很想放鬆,也很想讓腦袋放空;但我想,從下班後到睡覺前這五、六個小時,自我要求抽出一個小時,好好在書桌前作投資功課,應該不算虐待自己吧!」「我當時想,下班後,再苦一下下,就當作是在家加班一小時好了,因為再苦過一小時,其他時間就是我的了,我愛看多久電視,躺多久沙發,都隨我高興。」沒想到,這個小小的調整,竟讓艾瑞克對財經知識的胃口大開,原本只設定投資理財書單進行研讀的他,進而自動找貨幣史、經濟史、總經理論、國際經濟等各種硬派財經書籍來看。

鐵椅期 參加講座、讀書會功力更精進從「沙發期」進入到「書桌期」,艾瑞克就像武俠小說的練功者一樣,在投資與財經的知識功力大增;但他仍自我檢討,覺得如果一直關在書房裡練功,未免有閉門造車之憾。於是,他開始利用下班或是週末,參加投資講座以及投資讀書會,坐的是不太舒服的鐵椅子。

利用下班後的時間,練了兩年投資功夫,艾瑞克不甘於只拿小錢來驗證自己的投資功力。「大部分的人把時間用在選股、鑽研個股的基本面上;我最大的不同,在於花一半以上的時間研究交易、研究心理、探索投資時的人性。」艾瑞克說:「要探究這部分,買股票的金額一定要大到讓自己有感覺,買個幾張,不痛不癢的金額,沒意思,也學不到交易的智慧。我不買則已,要買,一檔股票部位起碼要百萬元以上,相對我的總資產才有交易的感覺!」而喜愛看NBA職業籃球賽的艾瑞克,在操作上頗有「職籃風」。

NBA規定每場球賽球員登錄名單為十二人,實際下場比賽的則是五人。艾瑞克也把他的投資組合視為一支球隊,口袋名單約十檔,但真正投資則僅五檔。比賽前,他不對個股預設立場,俟比賽開打,讓這五檔發揮後,淘汰股價表現不佳或虧損的,補進新的個股或集中至表現強的個股。

「NBA操作」 選五檔先發再汰弱補強艾瑞克比喻說,他希望下場比賽的球員都是肌肉猛男,而不是胖子,所以挑股第一個標準就是股本低於五十億元。至於球員的「球技」好不好,則用股東權益報酬率(不低於一五%)、稅後淨利率(至少大於一○%),與現金股息殖利率(大於六%)衡量。

除了球技,「品德」也是選股重點。艾瑞克買進的股票負債比(負債除以股東權益),要求必須低於五○%;其中,比較特殊的是「營業現金流相對稅後純益」這個指標,艾瑞克的標準是必須大於五○%。

他進一步解釋,「營業現金流相對稅後純益」這個指標,主要是衡量公司的獲利品質,大於五○%,代表每獲利一元,可帶進○.五元的現金,表示公司在存貨、應收帳款等管理上算合格;如果小於五○%,甚至為負數,則代表公司在存貨、應收帳款管理不理想,出於風險考量,最好敬而遠之。

一二年五月,艾瑞克運用上述指標,在每日成交量不及五百張的中小型股票尋寶。發現振樺電當時股價僅五十五元,但每年配息平均高達四元;耕興股價不到七十元,長期平均配息高達四.五元,而且每日成交量僅一百多張。同年七月,茂順因營收衰退,大幅貼息,艾瑞克也進場撿了便宜貨;同樣看上高配息的歷史紀錄,他也在台橡從八十幾元回檔至六十幾元時,買進台橡。這四檔成員成為艾瑞克的「先發部隊」。

不過,後來六十三元買進的台橡持續下跌,停損於五十四元,虧損一七%。他把處分台橡的資金分配於其他表現較佳的三檔個股,並於今年一至二月獲利了了結,獲利分別達一至三倍,操作期僅一年八個月。

在這過程中持有振樺電、耕興與茂順三檔股票直到一三年十月,帳面上出現七○%至一倍不等的漲幅,艾瑞克內心一度掙扎是否全部獲利了結;最後他採折衷作法,賣掉一半,並於同期間讓「候補球員」登場。這次由鑫永銓、聚鼎、廣隆、旭軟與勤誠五檔擔任先發,投資半年下來,僅四十二元買進的旭軟,停損於三十七元,其他個股帳面獲利平均高達三成以上。

事後驗證,第一批先發部隊(振樺電、耕興、茂順)賣一半是對的,因為賣了之後,三檔股票持續大漲,直到今年一至三月,他把第一批先發部隊全部出清,加碼至第二支先發部隊(鑫永銓、聚鼎、廣隆、勤誠)。他分析說:「第一批股票的價差已經賺到超過十年的現金股利了,獲利了結,等於規避未來十年股利不確定的風險,不如把資金轉往殖利率更高的股票。」艾瑞克強調,下班後投資功課要做的應是基本面、交易面、心理面的研究,不應該把時間浪費在預測上,因為沒有人會測得準。「我根本不花時間在預測上頭,我只專注於基本面研究,以及交易面上的自我心理修煉!」從舒適的客廳沙發,到有點硬的書房木頭椅子,再到投資研討會裡不怎麼好坐的鐵椅子,隨著椅子的舒適度的降低、硬度的提高,三十七歲公務員艾瑞克的財富卻愈來愈豐實。你說,這不正是屁股下位子的硬度,決定財富深度的最佳寫照嗎?

艾瑞克

出生:1977年

現職:七職等公務員

學歷:輔仁大學法律系

部落格:99啪的財經筆記從財經門外漢 到股票投資高手── 艾瑞克下班時間安排三時期

被動聽牌期

每天晚上

收看非凡財經新聞、《夢想街57號》等電視節目目的 以最省力的方式,找到股票明牌。

潛心自修期

每天晚上或週末

下班至少花1個小時研讀投資、理財與有興趣的財經書籍。

目的 練好投資基本功,達到自己可以尋找並判斷股市明牌的程度。

出門共修期

每天晚上及週末

針對自選的「股市明牌」進行基本面研究。週末參加投資講座及讀書會,精進研究功力。

目的 學習其他投資高手的長處,改進自己的短處。擴展學習圈,豐富投資資訊。

艾瑞克中小型股挖寶三步驟

步驟一:偵查

掃瞄股本低於50億元、日成交量低於500張的股票,過去5年每年都配得出現金股息的中小型股。

步驟二:篩選

● 現金股息殖利率高於6%。

(今年預定配息除以股價)● 股東權益報酬率過去3年平均高於15%。

● 稅後淨利率過去3年平均高於10%。

● 負債比(負債除以股東權益)低於50%。

● 營業現金流除以稅後純益高於50%。

步驟三:實戰

● 持股4~5檔,5檔為佳。

● 帳面虧損超過15%就停損,汰弱換新或汰弱存強。

● 以零成本持股為目標(持有至累計股息大於買進成本),但資本利得超過10年股息,考慮轉換至殖利率較高股票。

撰文‧謝富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9

參加讀書會、跑飯局、看趨勢 善用零碎時間 名人的下班煉金術(204-206)

2014-05-05  TWM
 
 

 

下班後或空檔時間,你在做什麼?有錢人在下班後養成的好習慣,

以學習與養人脈為主軸,無形中讓他們比一般人更能為白天的工作加分。

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

每天花10分鐘

看100個數字

打開StockQ國際股市指數網站,睡前,林寶珠習慣把包括全球主要股市的漲跌幅、債券殖利率的變化、匯率的升貶、黃金及其他貴金屬價格的走勢,全部檢查一遍。「看完一百個數字,可以安心去睡覺了。」林寶珠在臉書上說。

其實,瀏覽一百個數字,不是偶一為之的功課,而是她每天下班後,必做的一件事。「因為這是每天下班後一定會做的事情,而這樣的動作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年了,所以一百個數字檢查完畢,只需要十分鐘,卻能掌握八成的趨勢走向。」

對於林寶珠來說,上下班的差異不大,她隨時都在「感受」市場的變化,「這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興趣。見到市場的起起落落,滿刺激、好玩的。」但因為如此貼近市場,所以她坦承有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跟上某些資訊,『黃掉』了。」因此,她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每個月必讀十三本財經雜誌,以及三、四本與總經、貨幣、趨勢相關的叢書,凱因斯、克魯曼、宋鴻兵等財經大師和專家的書,更是絕對不錯過。

林寶珠分享近來下班後觀察一百個數字後的心得,「股債走勢完全到了不正常的地步,雖然貴,但也還不到賣出的時候,因為沒見到噴出行情。最佳策略是分散標的,然後像打地鼠一樣,哪一個市場有賺錢就獲利了結,一定要滾動,才不會套在歷史高點。」

(施禔盈)

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

一週跑5攤飯局

吃出好生意

「我不是在別的飯店與朋友吃飯,就是在自家飯店請吃飯。」六十五年次的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套用知名的廣告詞幽默地說。由於上下班時間區隔並不大,白天的重心在管理飯店,提高獲利;而下了班後,林家昌最常做的事,也脫離不了飯店。

事實上,三年多前林家昌也是在另一場飯局,找到投資飯店的機會,「吃飯,其實可以吃出好生意。」從投資圈起家的林家昌表示,這些年因為經營飯店後,飯局增加了,沒想到因此在不同產業找到投資機會。目前,他的事業版圖橫跨投資顧問、上櫃科技、飯店及文創等產業。

林家昌表示,從飯局裡可觀察到人的一舉一動,如個性、品味、偏好,能深入瞭解一個人。如今每週平均有五場飯局,碰到年底則有十二場,等於週一至週六的午晚餐都被包走了。固定聚餐的組織,包括扶輪社、獅子會、上市櫃老闆的九陽會等;此外,還有不固定的「同好」,包括投資圈、年輕創業族群、政治圈好友等不定期的聚會。 (劉育菁)

滙豐商業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

利用通勤1小時,

進行「頭腦風暴」

自二○○七年起,莊懷德的下班變得很不一樣,原因是他從台北市搬遷至台中市居住,而如此一來,他必須天天花一個小時搭高鐵回台中。「但我卻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上下班變得很有區隔。」原來高鐵行駛時,經常會收訊不佳,所以莊懷德絕對不會在這段期間安排conference call(會議電話),於是一小時的高鐵車程,變成他最「自我」的時刻,可以不受打擾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

利用搭高鐵的時間,莊懷德每二、三天就可以讀完一本書,「投資理財看雜誌、看網路汲取的資訊,終究與看書不同。」莊懷德認為,看書需要深層思考,而這段通勤時間,讓他天天都能進行「頭腦風暴」,是過去住台北時不曾有過的享受。

此外,莊懷德每週固定會撥一、二個晚上到健身房做運動,邊運動邊收看財經新聞,「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雷曼倒閉的前一天,剛好在健身房裡看到一群華爾街專家在議論雷曼會不會倒閉,促使我思考如果雷曼真的倒閉,該如何因應。」沒想到隔天雷曼真的宣佈走入歷史,接著金融海嘯來襲,而莊懷德下班後的習慣,讓他早一天準備好隔天的劇本,從容因應這個金融史上的大風暴。

(施禔盈)

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

參與社團,

激發營運新思惟

「只要不是重要出國行程,我每個月一定把讀書會時間先騰出來。」國際知名沙灘車大廠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認為,世界變化太快,與其抱怨,不如更新自己的思惟。

林世昌在中山大學EMBA畢業後,與同學們組成每月一次的讀書會。因為同學來自各行各業,讀書會討論的主題也很廣泛,彼此聚在一起除了聯繫感情,也像是在腦力激盪。以四月為例,他們討論的就是很多企業都會遇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

他記得那天在會中,有一個同學忽然對他說:「金蜂都已經花這麼多年力氣建立TGB(台灣金蜂)這個品牌,是不是也要在其他領域提早做商標登記?」這句話讓他想起過去台塑加油站「FORMOSA」英文商標的爭議事件,「有時候只是忽然迸出一句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也曾邀請讀書會夥伴參與台灣金蜂內部的腦力激盪會議,就像知名的「鯰魚效應」(編按:指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一樣,幫公司帶來另類思考。很多讀書會經常會無疾而終,不過他們的讀書會經過口耳相傳,現在規模反而比以前更大。

(何佩珊)

撰文?施禔盈、劉育菁、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0

6億網民滑出50兆新商機 兩岸三地1000大(078-090)


2014-05-05  TWM  
 

 

網路已經在中國形成一股新經濟,當6億網民玩手機,從傳統商業、金融、到消費,各行各業都將轉型。

從《今週刊》第11屆「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中可以看到,電商、行動網路正在重新形塑中國經濟,所有人都應該搭上這股熱潮。

「付現金?切!」小趙手握方向盤,斜眼看著記者手上的人民幣,一臉不悅。「沒支付寶啊?微信支付也沒有?」他又不客氣地問了一次。從這位死不肯收現金的江蘇南京計程車司機身上,可看出中國近年最明顯的變化。

小趙的計程車又破又髒,但生意可是源源不絕。在方向盤旁邊,架著一台智慧型手機,一路上,螢幕不停顯示新的叫車訊息,催促他接下一筆生意。現在小趙早已不理會路邊招手的客人了,他只回覆用「嘀嘀打車」和「快的打車」手機App叫車的客人,也難怪收實體鈔票和找零,對小趙來說,彷彿是上個世紀的舉動了。

連接全球的網際網路,正以獨特的形態,飛快的速度,改變中國人生活,新商機在此一一綻放。就連計程車,這個街頭巷尾可見的行業,也掀起變革浪潮。

騰訊、阿里挹注

叫車App兩年席捲中國

「一天可以多賺人民幣好幾百元!」小趙說。自從安裝打車軟體,不但乘客增多,App業者甚至提供司機「補貼金」,以提高使用意願。以「快的打車」為例,乘客若用支付寶付款,搭一趟車下來,顧客和司機都可拿到三元至十元人民幣不等的補貼,坐計程車幾乎免費。

對乘客來說,使用打車App吸引力也很大。因為在中國一線城市叫車,是公認的難題,像是北京人口近二千萬,計程車卻只有六萬多輛(台北市約二七○萬人口就有三萬多輛計程車),因應這種嚴重失衡的供需關係,乘客只要按下「加價」鍵,即可提高車資,吸引司機搭載。

阿里巴巴小微金服品牌與溝通部資深總監陳亮分析,每位司機每天平均載客二十趟,「如果他們都用支付寶來付錢,就是一天一百二十萬筆的交易量。」一款App,讓司機不再空等,讓上百萬乘客情願加價叫車。以一人五元加價計算,一天就有五百萬元人民幣的金流。這正是中國互聯網變革聚沙成塔的威力!

使用方便的叫車App,讓搭車安全透明,用戶數量自然急速增加。今年三月三十日,由騰訊投資的﹁嘀嘀打車﹂宣佈,註冊用戶正式達到一億,距離公司創立,僅僅只有兩年時間。

二○一二年,﹁嘀嘀打車﹂創辦人程維離開阿里巴巴創業。曾與程維在一場投資人說明會中碰到的有才氏共同創辦人技術長林景輝回憶:「他告訴我,他在做打車軟體,我還很懷疑,這在中國做得起來嗎?」沒想到,﹁嘀嘀打車﹂精準打中消費者需求,一舉成為全中國最火熱的行動軟體。今年嘀嘀打車第一季每天有六百萬筆訂單,月營收超過千萬元人民幣。中國行業間的變革,呼之慾出。

中國經濟正快速洗牌。這次變革的主導者不再是政府,而是中國的六億網民。從﹁嘀嘀打車﹂、﹁快的打車﹂,到背後金主騰訊、阿里巴巴,這群瞄準六億人線上需求的企業家,共同駕著「網際網路」這輛巨大推土機,所到之處,剷平原有結構,就是要重塑中國經濟的面貌。

就好像司機小趙,他可能從未聽過「行動第三方支付」這個名詞,也不懂支付寶背後的交易機制,他只知道自己討厭現金,很樂意一直用叫車App。因為一旦拒絕線上叫車,他就拿不到補貼,只能滿街空轉。這就是電子商務(以下稱電商)為中國人創造的實際好處。

六億網民

讓中國經濟快速洗牌

今年,是《今週刊》連續第十一年製作「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專題。走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採訪團隊在途中發現,一場名為O2O(從線上到線下,Online to Offline)的商戰,在全中國到處展開。電商扮演的份量,從未如此吃重。

電商影響中國經濟,到底有多大?過去兩年,中國電商佔GDP︵國內生產毛額︶比重,從一五%上升到一八%;換言之,中國每創造人民幣一百元經濟產值,就有十八元來自電商活動。以金額來看,更是從人民幣八.七兆元增加至人民幣十.七兆元,電商的成長速度,顯然遠高於GDP成長!

美國電商調查公司eMarketer也預測,今年亞太地區網購消費額將超過北美地區,而亞太地區的六成消費額,都來自中國。《經濟學人》也指出,去年中國零售業仍然有一一.五%的實質成長,遠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市場。

當高舉「中國夢」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直言:「中國改革已經進入了深水區」,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彼此步調也紛紛減緩,令經濟急遽降溫。在這個GDP成長可能跌破七.五%以下、轉型未完成的過渡期,中央也一改過去規畫式經濟,而讓六億網民主導的變革,發揮市場經濟效果。

十八大換屆之後,習李團隊不再拿「保八」為政策目標,而是鎖定個別領域,施以「外科手術式」計畫,精準地給與特定產業做最小幅度的改革,提高投資效率。

「中國政府的思路是,短期之內,影響中性、效果正面的改革會加速,像是政府簡政放權、民間資本投資會提高速度,在短期內會重點推廣。」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接受《今週刊》專訪時指出,對於那些短期有負面影響的改革,則儘量緩步推行,避免對經濟衝擊太大。

「這屆政府與上屆不同,它不會推出總體性規畫……,而是更有針對性的,如中小企業減稅、棚戶區改造等等,」花旗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分析。政府鬆手、「國退民進」,對由民營企業主導的電商市場來說,形成十分有利的氣氛。

中國政府不再大舉投資

有利於民間企業發展電子商務

從今年﹁兩岸三地一千大排行榜﹂中,明顯看出電商才是耀眼明星。凡是市值成長的企業,幾乎都是服務業和製造業並行,或軟硬體聯手研發,積極涉足電商的「混血兒」。市值排行最前列的龍頭企業,馬不停蹄地入股新創網路公司,甚至乾脆購併。電商改變中國之深之廣,可說是食衣住行育樂,每一個行業都被席捲進來。

從中國高層態度也能察覺,電商的重要性正飛快增加。先前,上一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曾連續三年接受網友提問,但在施政上,還沒有以電子商務為核心的計畫。到了今年,因為「餘額寶」等理財產品大行其道,甚至連銀行業存款都受衝擊,總理李克強的工作報告裡,首次提到「促進網路金融健康發展」,雖然只有短短兩行紀錄,但是明文納入國策,已經說明中國電商大步邁進,是無法逆轉的趨勢。

根據第三方網路調研機構艾瑞諮詢集團指出,一三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規模達人民幣一.二兆元,除了網購,主要交易還包括轉帳、存款等,本來由銀行執行的特許業務。也難怪在此衝擊之下,今年中國銀行股市值普遍下跌,背後原因除了地方債問題,網路金融蠶食鯨吞的威脅,更是來勢洶洶。

「上一個十年,帶領中國成長的是製造業;下一個十年,就是消費。」京東商城高級戰略發展總監那昕說。成立於二○一四年的京東是當前中國最大的自營式零售電子商務網路商城(淘寶天貓為平台式商場),一三年財報顯示,京東以人民幣六九三億元(折合新台幣約三四○○億元)營收,超越老牌零售業者國美,坐穩B2C(企業對消費者)電子商務的寶座。

冰淇淋也能外送

精準效率衝擊實體零售業

正準備赴美掛牌的京東,市場預估,市值在二百至三百億美元(折合新台幣約六千億至九千億元)之間。如果順利上市,市值將超越台塑、南亞的電商業者,除了讓消費者移動滑鼠下單,更重視讓消費者及時拿到完整貨品。那昕指出:「中國的商業模式,不再像以前那麼單純,經營重點不再只是行銷,物流更不可能獨立開來。」

最好的例子,就是最近京東推出的「十五分鐘冰淇淋送到貨」服務。京東號稱,從新疆烏魯木齊到黑龍江哈爾濱、西安等二三線城市,可在最快十五分鐘內,將冰淇淋送到顧客指定的便利商店。

京東是怎麼做到的?走進控制中心,亮點密密麻麻的一整面螢幕牆,顯示公司旗下複雜的配送路徑。「我們花了十年,才研發出這套系統。」京東公共關係部媒介經理陳沛沛指出,透過這套系統,管理者能立即得知每一輛貨車即時位置,在北京市周邊的數千位送貨員,人人身上有GPS定位,隨時可以掌握動態。京東總部的另一頭,車隊川流不息的倉儲中心裡,光是3C產品,公司每天處理的訂單就達六萬多件。就連冰淇淋這種必須低溫運輸、容易損壞的產品,京東也能限時送達,難怪中國實體零售通路和百貨業,面臨生死存亡的轉型考驗。從前生意興隆、面積比台北光華商場大百倍的北京中關村商場,如今不少已人去樓空,專櫃幾乎撤盡。三星、戴爾的顯眼招牌仍在,樓層卻只剩下灰塵和空蕩蕩的玻璃櫃。

「都去京東、淘寶啦!以後這裡要做寫字樓(辦公室)。」一名中關村3C賣場供貨商李先生說。就連李先生自己也是最後一天走進這座賣場,他順手點了一根菸,搬起最後一箱手機離開,週遭沒有人在意他抽菸,因為偌大樓面,見不到一位顧客。

電商帶來的轉型,為何如此劇烈?創投資金規模超過新台幣五百億元的紀源資本合夥人童士豪有深刻感受。「在中國,你可以感受到互聯網改變人的生活;相對其他實體行業,互聯網能夠克服最多限制,而且它本身行業成長、獲利成長,速度是最快的。」

舉例來說,一○年元月,童士豪決定投資一家名叫小米科技的公司,發展智慧型手機。當時他評估,這家新創企業價值不到四千萬美元。「四年前是零的公司,現在估值是一百億美元!」童士豪直言:「做其他行業,賺不到這個錢。」

面面俱到的大贏家,全中國大概只有小米科技。這家不到五歲的手機公司,不但被稱作「中國的iPhone」,還被台灣電子大廠華碩指名,要學習「小米模式」。小米科技為什麼會贏?這與它擅長用網路經營管理有密切關係。

走進位於北京海淀區的小米科技總部,開放的環境中,卻發現客服部門佔了總部的一大部分。小米絕不將客戶服務假手他人,反而僱用數百名員工,將業務全包下來,就是要整理客戶意見、透過軟體更新即時回饋用戶。正如小米創辦人雷軍所言:「一萬個用戶,才是小米手機的設計者。」

緊密整合軟硬體

小米十二小時賣百萬支手機

在小米科技,公司允許第一線客服人員,有權在消費者投訴時,直接贈送配件;而且所有來自微博的投訴意見,最慢在十五分鐘內就要有回應。從客服、行銷到工程師,前後端緊密聯繫。雷軍甚至要求工程師輪流上網答覆客戶問題,並列入績效考核。如此一來,才能有全公司上下一心,只為「米粉」服務的精神。

經營社群聯繫用戶、進而提高品牌忠誠度與手機銷售量,這種手法讓小米大獲用戶好評。在總部牆上,掛著「爽爆了」三個大字海報,原來四月八日「米粉節」期間,公司宣稱在十二小時內賣出一三○萬支手機,營收達人民幣十五億元,光是透過支付寶就有人民幣十二億元的交易量。

既賣硬體、更賣軟體,製造業與服務業,越來越難區分界限,這是小米難以定義的成功之道。但無可諱言,當公司規模相對較小,才能跑出如此驚人的效率。在資本市場,我們也察覺此一趨勢。

以過去五年的市值變化為例,陸股創業板因為陸續有電子、網路業者掛牌,吸引資金進駐,佔A股比重逐年增高;整體市值從一六一○億元人民幣增加到一兆五千億元,暴增八.三倍。

反觀以大型股為主的上海主板,從去年十八兆元人民幣,降至十五兆元左右的規模,整整蒸發三兆元,跌幅相當於一七%。資金流向足以顯示,中國投資者偏好新興產業,看衰傳統產業。

「未來幾年內,比較傳統、面臨產能過剩的產業,像是鋼鐵、水泥、船舶、電解鋁,面臨調整的壓力比較大。相反的,基礎建設、保障房、環保、新能源新技術、電子商務等,被歸類為新經濟這方面的產業,是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未來幾年會強力增長。」朱海斌指出:「一些行業前景與中國人口結構、收入成長有關,例如中國老年人口上升非常快,因此醫療、環保、養老等行業潛力也很大。」

電商席捲所有產業

平價消費成為中國顯學

其實,電商不只改變購物和手機消費習慣,連餐飲業也無法置身事外。台資餐飲公司欣葉旗下的連鎖餐廳﹁呷哺呷哺﹂,正是一個例子。去年,﹁呷哺呷哺﹂成為中國第一家可以透過微信支付、點餐的餐飲業者;就像搭計程車一樣,只要顧客在活動期間選擇以微信支付帳單,就可以花人民幣三元,享受六十元的餐點,在網路上掀起一陣熱潮。同時間,以網路低成本的行銷、點餐、排隊等服務為號召的煎餅店「黃太吉」,也曾紅極一時。

這些提供優惠的餐飲業者,普遍抓住網路時代主流消費者的心態,就是要好,更要便宜。這個心態,正符合中國當前的消費趨勢。因為在當局嚴厲打奢之餘,高價紅酒和白酒消費乏人問津,普拉達(Prada)等名牌奢侈品去年市值、獲利更雙雙衰退,但平價消費不減反增,許多中價位品牌於是趁著電商趨勢而興起。例如當採訪團隊走在浙江杭州鬧區街上,Uniqlo(優衣庫)等平價服飾店門庭若市,可以看出,在網路時代,平價消費更受大眾歡迎。

隨著中國產業持續轉型,網路、消費兩大趨勢影響下,若無法跟上網路趨勢,淘汰,勢必會發生。這次的中國轉型,不只是單單經濟面,而是伴隨科技造成的生活習慣改變,在求新、求快的中國,你,是否已準備好迎接新的趨勢?

網路、電商 正在顛覆中國經濟

搭上電子商務的產業,大多市值皆能看見成長;反之,未搭上的產業,市值呈現衰退

廣播媒體(例:華誼兄弟、光線傳媒)

2012年市值: 0.7兆元

2013年市值: 1.1兆元

軟體(例:騰訊、百視通)

2012年市值: 2.8兆元

2013年市值: 6.2兆元

電信製造(例:中興通訊、宏達電)

2012年市值: 1.1兆元

2013年市值: 1.7兆元

其他礦業(例:中國神華、海螺水泥)

2012年市值: 6.5兆元

2013年市值: 4.2兆元

電信業(例:中國移動、中國電信)

2012年市值: 11.2兆元

2013年市值: 10.2兆元

銀行業(例:工商銀行、交通銀行)

2012年市值: 40.9兆元

2013年市值: 38.1兆元

幣別:新台幣

資料來源:2014年「兩岸三地1000大排行榜」市值調查

製作人.周岐原 撰文?楊卓翰

研究員?黃家慧 攝影?劉咸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1

市值連升四年30贏家台資佔10席

2014-05-05  TWM  
 

 

受惠全球經濟回春,一千大排行榜市值增加企業數量大增。

連四年市值上升的三十家公司中,台資企業和台商合計就有三分之一,

顯示台灣企業家的管理能力,在中國經濟轉型時更有出色表現。

︽今週刊》連續第十一年刊出「兩岸三地一千大企業」排行榜,從調查結果來看,曾在台灣上演的電子股狂潮,正在中國股市重新複製出現。金融、機械製造、礦業、不動產仲介等曾享受政策特許或規模經濟的產業,如今被歸類為「舊經濟」,不再享有資金追捧。例如銀行、證券和不動產業,市值下滑家數,都超過入榜同業數的五成。

相較之下,電腦、電腦零組件、電子設備和IC製造等,被歸納為電子業的公司,市值上升都遠超過下降的家數。從騰訊市值一口氣暴增一倍、進入排行前十名來看,大中華區股市的主流資金,明顯轉向電子、網路及資訊設備業者。

在一千家入榜企業裡,依照產業屬性和當年度業績好壞,受資金關愛的程度往往也有高下之分。不過有一群競爭力最強、績效最佳的公司,過去四年來市值連續成長;在台、港股市觸底回升,中國股市連年低檔整理的大環境之下,市值連四年增加的三十家贏家企業,看來格外顯眼。分析這些公司市值成長的原因,或許也能察覺中國政策重點,及全球資金未來的佈局方向。

兩岸三地成長股 數量大幅增加

—— 1000大進榜門檻及成長衰退家數

西元年 2011 2012 2013

台灣進榜家數 114 118 109

市值成長家數 221 467 583

市值衰退家數 721 385 389

最低進榜門檻(億元) 291 315 369

政策經濟雙馬車牽動資金佈局

三十家贏家企業當中,金沙中國、銀河娛樂、新濠博亞及澳博控股,博弈股獨佔四席,而且排名均位居前列,相當顯眼。探究原因,應是近年來澳門博彩收入持續高成長所致。但須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嚴厲遏止三公消費︵公款吃喝、買公務車、公務考察︶、廣泛打擊貪腐官員,博弈股能不能如往年繼續吸引大量資金進駐,已經打上一個問號。

至於檢視台商在一千大企業排行榜的份量,歷年來台商或台資企業大都維持在一一○家上下,和中國企業的數量落差懸殊。但是在三十家贏家企業裡,台商或台資企業卻佔三分之一、總共有十席之多,可見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關卡,台灣企業家管理思惟所締造績效,還是頗受投資人肯定。

舉例來說,除了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維持一千大前十強中,僅有一席台灣企業的位置,正新和統一超商也在財報表現上,雙雙繳出好成績,帶動市值連續四年增加。其他市值高於歐債危機時期的台商,還包括和碩、亞泥、裕日車等等。

過去八年,正新本業獲利從二十五億元成長至二二二億元,幾乎增加八倍,可見公司已經發揮規模經濟的效益。由於江蘇崑山廠產能滿載,今年正新已經在重慶、福建漳州擴建廠房,同時為因應東協地區需求,明年還準備進軍印尼興建新廠,隨著新產線第一期建設竣工,正新產能還將向上提升。

另一方面,食品業者今年共有四十家進入一千大排行榜,但同業之間,只有中國旺旺的市值連續四年上升。中國旺旺的股東權益報酬率(ROE)高達三八.六%,甚至打敗中國股王貴州茅台,成為食品業投資報酬率最佳的公司。由於金融海嘯之後,全球原物料行情曾伴隨經濟回春一度大漲,直到近年價格才回落,中國旺旺能有效控制成本,繳出高獲利的成績,應該是投資人買單的主因。

在低檔徘徊的陸股,也有五家公司連續四年市值成長,分別是中國國旅、中航電子、奧飛動漫、宇通客車和金地集團。其中,本刊曾專題介紹的奧飛動漫,當前市值已達新台幣九○七億元,規模甚至超越台灣老字號企業巨大、東元。

由於今年中國地方政府紛紛提出單獨二胎實施辦法,未來幾年,當新生兒陸續報到,對奧飛動漫在內的嬰童用品、影視文化產業,已成為一大利多。人口結構改變所創造的商機,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所在。

30贏家企業

市值連4年成長

排名 公司名稱 總市值

(億元)

7 騰訊控股 38,549

9 台積電 31,374

14 金沙中國 19,728

15 友邦保險 17,980

17 保 誠 16,835

26 銀河娛樂 11,445

48 中國財險 6,455

49 新濠博亞娛樂 6,435

50 中國旺旺 6,434

64 澳博控股 5,035

77 格力電器 4,423

117 正 新 2,891

147 統一超 2,292

162 新世界中國 2,157

168 中國建築國際 2,057

174 華潤燃氣 2,012

175 和 泰 1,996

185 新創建集團 1,882

188 金地集團 1,846

194 中航電子 1,815

220 中國國旅 1,597

270 亞 泥 1,325

316 裕日車 1,159

348 和 碩 1,071

361 宇通客車 1,045

371 電廣傳媒 1,016

400 港華燃氣 947

415 奧飛動漫 907

420 巨 大 900

562 東 元 658

中國房企紛借殼營收、獲利暴衝

以營收、獲利排行,成長率前十強中的第一名,都是由中糧置地控股拿下。其實這家公司前身為香港僑福建設,去年才被中糧置地借殼上市。

由於先前股價甚低,中糧置地又是中國知名建商,母集團入主後,將十二個商用不動產項目注入公司,股價一度狂飆。中糧置地控股指出,未來將重點佈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經營一、二線城市商場以及觀光飯店。

其實在二○一三年,中國房企曾掀起一波赴港借殼的熱潮,包括業界龍頭的萬科、大連萬達,以至於招商地產、綠地集團、金地集團等,紛紛著眼較低的融資成本,借殼香港上市公司。這也凸顯中國房地產業者們,積極進入資本市場的企圖心。

在獲利成長方面,除了潤泰全、潤泰新根據IFRS︵國際財報準則︶認列轉投資高鑫零售的投資利益,使得稅後淨利大增,原物料價格的波動,也讓許多礦業公司上演「大復活」戲碼。

例如以生產金銀礦為主的銀泰資源,開採冶煉各種基本金屬的西部礦業,就因為金屬的價格回升,獲利顯著好轉。

匯源果汁則是因為高毛利產品比重提升,使得獲利跟著上揚。對製造業而言,原料和勞工成本易升難降,恐怕仍是未來最大的考驗。

營收成長前10強

排名 公司名稱 營收成長率

(%) 上市地

594 中糧置地控股 93,672 港

727 高銀地產 11,846 港

526 潤泰全 729 台

540 遠東宏信 667 港

845 江南紅箭 589 中

718 華星化工 319 中

638 錦龍股份 262 中

682 毅德國際 196 港

735 中糧屯河 196 中

237 華人置業 165 港

獲利成長前10強

排名 公司名稱 營收成長率

(%) 上市地

594 中糧置地控股 43,625 港

845 江南紅箭 6,582 中

727 高銀地產 3,890 港

867 銀泰資源 2,781 中

526 潤泰全 1,756 台

869 匯源果汁 1,314 港

570 潤泰新 894 台

42 台塑化 888 台

708 太平洋 869 中

626 西部礦業 723 中

撰文?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2

半導體大老郭志輝賣魚 搶食安大餅

2014-05-05  TWM
 
 

 

形容自己「愛吃又怕死」,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不只成立「安永生技」做食品加工,還直接開店做生鮮通路品牌「安永鮮物」。當一位三十年資深科技人遇上活跳跳的鮮魚,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

當你代理了好產品,卻一套也賣不出去時,你會怎麼做?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的決定很豪氣,「賣不出去,那就自己來。」就這樣,一位投身半導體產業超過三十年的科技界人,毅然跨界成立安永鮮物,也意外為自己添了個「賣魚達人」的身份。

郭智輝,多數人認識他,是因為崇越科技是台灣知名的半導體設備和材料通路商,但現在的他,滿口賣魚經,一談起冷凍技術CAS(細胞活存技術),臉上滿是驕傲。

究竟CAS是什麼樣的好東西,能讓郭智輝決定跳下來自己做,而且一出手就是金額上億元的投資?

有「鮮」才敢大聲

投資高科技設備不手軟

走進位在台北市敦化南路巷子內的安永鮮物門市,宛如一家小型超市,有飲料、麵包、各式醬料,以及清潔用品等,而在乾淨明亮的店裡,最顯眼的是那一整排大冰箱,擺放滿滿的海撈水產,就是安永鮮物主打的最大特色。你可能會疑惑,明明就是冷凍產品,有什麼特別?關鍵就在CAS。

不同於一般冷凍過後的魚肉容易失去鮮味和口感,經由CAS技術保存水產,不需要任何添加物,就像是產地現撈一樣新鮮。這技術聽來有些神奇,但最初崇越科技以設備代理商的身份引進台灣時,卻乏人問津。

「太貴了,」郭智輝直接點出問題所在,「以一部每小時處理五十公斤水產的設備來說,售價就要一千多萬元。」這對規模不大的多數台灣食品業者而言,確實是難以負荷的成本。

既然賣不出去,郭智輝轉念一想,不如自己買下設備和加工廠合作生產,為此他親自跑了幾趟食品加工廠,「我去加工廠看了之後,嚇了一跳,不敢相信我們平常吃的東西,竟然是在這種環境下做出來的!」

郭智輝坦白說,一開始並沒有自己設廠的打算,但看過食品加工廠後,腦中浮現的儘是「這做出來要怎麼賣」的疑問。

「你會想,這怎麼和半導體產業差這麼多?」習慣了高科技產業的環境,對於效率自然有一套高標準,郭智輝發現,「用半導體的經驗來做食品,實在太好了。」

首先,紀律在半導體產業是理所當然的,就拿晶圓代工的設備來說,差一釐米就差遠了,但傳統食品業卻鮮少將紀律掛在第一位,「會發生食安問題,就是不守紀律嘛。」

郭智輝踏入這個行業以後才發現,有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舉例來說,半導體設備追求高良率、一致性,但台灣水產加工尚未發展出自動化流程,大多只能靠手工、依賴個人的經驗值。

「做吃的東西,都是要負責的。」郭智輝認為,吃得安心是最基本的要求,「我們不能只是做給檢驗機構看,我們要自己敢吃,而且要做到好吃,不然千萬不要做這個生意。」

這些年台灣科技業發展的經驗告訴他,開發一個新事業,不能只淪為代工,「要做就得做有品牌的東西,這樣才有added value(增值)。」

因此,崇越旗下不只有安永生技負責水產加工技術和企業(B2B)市場開發,針對消費(B2C)市場,一二年底也成立自己的通路——安永鮮物,打造水產品牌;一四年初,郭智輝還投入更多資金,自己蓋水產加工廠。

急性子遇到慢產業

用科技廠思惟做生鮮品牌

安永鮮物成立一年多來,郭智輝很清楚他的優勢就在水產,但他相信消費者有「一站式購足」的需求,不能只賣魚貨,所以店內同時引進台灣嚴選食材及日本商品。專訪的這天,一位走進安永鮮物敦南門市採購的李小姐,就直接向郭智輝提出建議:「如果可以看到更多蔬菜水果的選擇,那就更好了。」

其實郭智輝想得比顧客更多,他透露CAS的冷凍技術也將應用在蔬果保鮮,同時預告,未來門市不只有輕食,還會設有廚房,販售現場烹調的熟食;七月分預計再推「會議便當」,搶攻企業市場;甚至計畫開餐廳,以及推出到府烹調等多樣化服務。

郭智輝是個急性子的人,安永鮮物第一家店開幕之後,源源不絕的點子都湧了出來,想做的事情好多,「所以要Speed up(加速)。」不過,打從去年一月安永鮮物第一家門市開幕,直到今年一月才成立第二家據點,郭智輝花了整整一年時間觀察、評估。

他很明白,半導體經驗能為生鮮市場的生意帶來加分效果,但要面對的挑戰也不少,其中最直接的障礙,就是談話對象和工作場所都和過去大不相同。

「有時候會受不了,我的性子急,因為我們在半導體產業分秒必爭,你不快就斷鏈啦。」郭智輝苦笑,食品業則完全是另一回事,「明明兩個小時可以搞定的事,竟搞了一、兩個禮拜,怎麼會這樣?」

不只是他,就連從崇越科技轉調安永的員工,也因為產業觀念和管理方法不同,多少出現適應不良的情形。因此,過去一年多來,郭智輝大舉招募食品業人才,還從統一找來前企業策略行銷總監吳旭慧,接手新事業發展總經理,就為了請她擔綱安永的品牌行銷重任。

挖角統一大將

打造食品界的ZARA

雖然吳旭慧今年才加入團隊,但郭智輝對效率的重視已經讓她印象深刻,「董事長給我們的目標是,每兩到三週就推一次新品。」因為在郭智輝的期望裡,安永鮮物要像食品界的ZARA和Uniqlo,不斷推出平價優質的新品。

「我自己在料理這塊是空白的。」所以郭智輝也特別從日本聘來兩位料理經驗長達三十年的大廚出任料理長,「兩位大師來了以後,我們家的魚一定更好吃。」不只如此,「我的要求是店員進來六個月以後要考上廚師執照,還有健康管理師執照。」

有了前兩家店的經驗,郭智輝要讓安永鮮物的腳步快起來,截至四月底,安永鮮物的門市就已成長到五家,等於一個月拓展一家店,目標今年展店數要達二十家,第四季還要進軍上海,作為跨出海外市場的第一步。

這背後有一個小故事,有一回崇越科技派駐上海的同事回到台灣後,就嚷著要加薪。郭智輝回應,「你業績普普要加什麼薪?」結果這些同事的回應讓他有些哭笑不得,他們說:「老闆,我在中國吃毒品(指黑心食品),要有健康加給啦。」雖然是一番玩笑話,卻是許多在中國工作的台商、台幹心聲,也開啟了郭智輝對全球華人市場的想像。

對於企業主的跨界經營,難免會招來不務正業的罵名,郭智輝倒是不擔心,「我在半導體的獲利很穩定。」他說,今年計畫要投資兩座和半導體業務相關的工廠,絕對沒把所有投資重心都壓在生技食品上。

法人認為,目前崇越科技在生技食品的業外佈局還處於投資期,暫時還看不到明顯成績,所以他們會比較保守看待這部分業務對崇越集團的加分;但另一方面來說,因為崇越科技的營運一直都很穩定,帳上現金也多,所以這些業外投資相信不會對本業經營帶來負面影響,可以長期觀察。

有了安永生技負責生鮮產品加工,安永鮮物作為終端通路品牌,崇越旗下另有研究運動醫療,以及保健食品相關的康寶生醫和植物工廠,崇越科技的食品王國儼然成形。

然而,郭智輝不以此為滿,「台灣有很多有競爭力的東西,為什麼要Cost down(降成本),不Value added(加值)?」他還想著要往台灣農、漁育苗發展,因為除了能吃得安心、美味,更重要的是,能讓台灣農漁業提升附加價值,那股成就感,更大!

安永鮮物

成立時間:2012年

負責人:蔡立夫

資本額:實收資本額4000萬元

主要業務:水產品、農產品、飲料等銷售

門市數:5家,年底預計展店達20家

CAS細胞活存技術

CAS,Cells Alive System,簡單來說,就是「讓細胞活著」的技術。相對於一般急速凍結會產生不均勻且混亂的冰晶,破壞食材細胞膜(壁),CAS在冷凍過程中只會形成安定且微小的冰晶,因此無須人工髮色,或添加任何抗氧化劑、化學藥劑,就可讓食材在解凍後,仍保有宛如現採、現撈的鮮度與口感。

科技業老闆、醫師也當起賣魚達人

——台灣四大水產品牌

品牌名稱 特色 品牌推手

安永鮮物 主打CAS冷凍保鮮技術,無任何添加物,解凍後仍可維持現撈的鮮度和口感。 崇越科技董事長郭智輝

江醫師的魚舖子 產品經過200~500多項汙染物檢驗,標榜零汙染的無毒魚。 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江守山

天和鮮物 自家澎湖漁場養殖,標榜有「身份證(生產履歷)」的健康魚。 宏瑞製程工業董事長劉天和

媽媽魚 主打當日回港,無人工添加物的現撈野生海魚。 天虹科技創辦人王偉旭

撰文?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3

阿里巴巴遞交赴美上市招股書

http://www.iheima.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21
5月7日消息,阿里巴巴集團今天凌晨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IPO招股書,計劃赴美上市。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將最多融資10億美元。這一融資額被認為僅是象徵性數字,早前媒體報導稱阿里將融資200億美元。
以下為招股書要點(不斷更新中):

股權結構

軟銀持有阿里巴巴集團797,742,980股,佔比達34.4%;雅虎持有523,565,416股,佔比達22.6%;馬云(微博)持有206,100,673股,佔比8.9%;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佔比3.6%。
此外,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業務

根據產業消息,按照2013年總體商品交易量計算,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在線和移動商務公司。我們把自己的生態圈像平台一樣經營,並提供給第三方;我們並不參與直銷,與商家展開競爭或是擁有庫存。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Research對2013年的數據統計,按照總商品量計算,我們運營著中國最大的在線購物目的地淘寶網,以及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品牌和零售商平台天貓商城;按照月活躍用戶計算,我們還運營著中國最流行的團購市場聚划算。上述三大市場組成了我們的中國零售市場。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12個月中,上述市場從2.31億活躍買家和800萬活躍買家產生了人民幣1.542萬億元(約合2480億美元)的交易總額。我們客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開始通過我們的移動平台進行交易,我們正在捕捉這一機遇。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三個月中,移動交易總額佔據了我們總交易額的19.7%,高於上年同期的7.4%。

我們的生態圈擁有強大的自我強化網絡效應,它有益於為我們生態圈的成長和成功進行投資的我們的市場參與者。通過這一生態圈,我們改造了在中國進行貿易的方式,並建立了 聲譽,為我們生態圈的參與者打造出一個可信的夥伴。

我們已為專利技術和基礎設施投入了巨額資金,以支持不斷成長的生態圈。我們的技術和基礎設施,讓我們能夠駕馭通過我們的市場獲得的海量數據,從而進一步開發和優化提供到平台上的產品和服務。

通過我們的關聯公司支付寶,我們向賣家和買家提供了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服務,向我們的用戶提供了安全、便捷和信任。通過由我們持有48%股權的附屬公司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的中央物流信息系統,我們輔佐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完成發貨工作。通過我們投資的UC瀏覽器,我們能夠借助它作為移動網絡瀏覽器開發者和運營者的經驗,加強我們在電子商務之外的移動產品,如綜合移動搜索等。

我們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商家進行網絡營銷(通過我們專有的在線營銷平台阿里媽媽),以及交易佣金和在線服務的費用。我們還通過會員費、增值服務和云計算服務獲取營收。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9個月時間裡,我們的營收為人民幣405億元(約合65億美元);淨利潤為人民幣177億元(約合29億美元)。我們的財年以3月31日為終止日。

財務信息

阿里巴巴集團2012財年(截至到2012年3月31日,以下2012年均指2012財年)總營收為人民幣200.25億元,2013財年(截至到2013年3月31日,以下2013年均指2013財年)總營收為人民幣345.17億元(約合55.53億美元)。2013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營收為404.73億元。

其中,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來自於中國商務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56.3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291.67億元(約合46.92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國際商務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37.6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41.60億元(約合6.69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云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營收為人民幣5.1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6.50億元(約合1.05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其他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0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5.40億元(約合8700萬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營收成本為人民幣65.54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97.19億元(約合15.63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28.9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37.53億元(約合6.04億美元);

2012年銷售和營銷支出為人民幣30.5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36.13億元(約合5.81億美元);

2012年總務和行政支出為人民幣22.11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28.89億元(約合4.65億美元);

2012年無形資產攤銷支出為人民幣1.5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75億元(約合2800萬美元);

2012年按照雅虎和阿里巴巴集團簽訂的技術及知識產權許可協議(TIPLA)修正案的支出為零,2013年為人民幣34.87億元(約合5.61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運營利潤為人民幣50.1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07.51億元(約合17.30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淨利潤為人民幣46.6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6.49億元(約合13.92億美元)。

2012年歸屬於非控股權益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3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17億元(約合-1900萬美元);

2012年歸屬於阿里巴巴集團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2.2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5.32億元(約合13.73億美元);

2012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2.2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4.04億元(約合13.52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基本和攤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1.71元和人民幣1.67元,2013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基本和攤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3.66元(約合0.59美元)和人民幣3.57元(約合0.57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調整後EBITDA(即未計入利息、稅費、折舊和攤銷前的淨利潤)為人民幣72.74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66.07億元(約合26.72億美元)。

市場機遇

我們的市場機遇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動:
·我們的業務得益於中國消費者購買力的快速提升。根據歐睿國際的統計數據,中國2013年實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據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6.5%,遠低於美國等其它國家,後者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據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6.8%。我們認為,消費水平的進一步增長,將會推動在線和移動電商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

中國在線購物群體仍相對較少。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網民,達到6.18億人。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還顯示,2013年中國在線消費者為3.02億人。我們認為,受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增長,以及在線消費者所佔網民總數比例的提升,在線消費者的數量將繼續增長。

·我們認為,消費者擴大在線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將會進一步加強在線和移動電商活動。

·我們認為,移動設備使用的增加,將讓互聯網更加便捷,推動更高的在線購物者參與和更多的新應用。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國家,擁有5億用戶。受移動設備採用的不斷增長,移動使用預計會繼續增長。

·由於缺少全國性的實體店零售商、欠發達的實體店零售基礎設施、有限的產品選擇和不一致的產品質量,中國的線下零售市場面臨著重大挑戰。我們認為,中國零售基礎設施的上述挑戰,在一線和二線城市外尤為明顯,這也讓消費者躍過線下零售市場,青睞在線和移動電商。

·中國由全國性和地區性組成的快遞服務正在廣泛、快速的改進物流基礎設施。我們認為,中國分散式的物流基礎設施和全國性快遞網絡的高速發展,已經部分的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增長,將繼續支持消費者和商家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特殊需求。

iResearch的報告指出,整體而言,隨著更多的消費者進行在線購物,以及每消費者在線購物平均支出的增加,2013年佔據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的在線購物,從2013年至2016年將保持27.2%的年複合增長率。

事實

前英語教師馬云於1999年創建了阿里巴巴集團。阿里巴巴的早期投資方包括日本軟銀和美國互聯網公司雅虎,兩家公司合計持有阿里巴巴超過60%股份。阿里巴巴的股東還包括銀湖資本、DST、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國開金融以及博裕資本、中信資本等。
雅虎公司最新的財務數據披露,阿里巴巴集團去年4季度的營收同比飆升了66%,達到30.6億美元,淨利潤同比增長一倍多,達到13.6億美元。《華爾街日報》此前披露的數據稱,阿里巴巴旗下的電子商務平台淘寶網和天貓在2013年的成交額超過2400億美元,是亞馬遜的兩倍多,是eBay的3倍。

阿里巴巴最近一年展開了多項重大投資併購。其目前是新浪微博的第二大股東,還全資收購了地圖服務公司高德,並於近期投資入股零售公司銀泰商業、影視娛樂公司文化中國等。

阿里巴巴的上市進程一直備受關注。3月中旬該公司宣佈將啟動赴美上市,在此之前,阿里巴巴未能與香港證券交易所就上市計劃達成一致,被迫放棄了在更為熟悉的香港市場進行IPO。

香港拒絕阿里巴巴的重要原因在於後者的合夥人制度。該制度被視為允許僅持有少數股權的現有管理團隊控制阿里巴巴董事會,這與香港資本市場遵守的「同股同權」規則產生了嚴重衝突,進而在香港資本市場引發了巨大爭議。去年10月,阿里巴巴表態稱將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外界預計,阿里巴巴的IPO將把今年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上市推向高潮。4月18日,新浪微博在納斯達克上市,阿里巴巴的競爭對手京東集團也已於今年1月申請上市,融資額為15億美元,預計將在5月正式掛牌交易。目前計劃赴美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還包括獵豹(金山安全業務)、途牛、聚美優品、觸控科技等。

阿里巴巴IPO當日美國股市陰云密佈。股價整體下跌使得科技股再次遭遇重挫。其中,Twitter股價暴跌逾17%,Yelp大跌逾13%,Facebook下挫4.39%,特斯拉下跌4.31%,谷歌(微博)下跌2.4%。與此同時,阿里巴巴投資的新浪微博也在午後整體下跌,收盤時下跌5.97%,優酷土豆收盤時下跌2.47%。

轉載自:騰訊科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3

阿里帝國商業史解析:亞洲最大網絡零售商圈如何煉成的?

http://www.iheima.com/thread-4444-1-1.html
一 阿里巴巴進化歷史

以下內容轉載自雪球分析師江濤 文風

1. 阿里巴巴前傳:海通翻譯社、中國黃頁

創立阿里巴巴前,馬云於1988-1995 年在杭州電子工學院做英文教師,並在期間創辦過海博翻譯社(1994)。1995年馬云從杭州電子工學院辭職,與合夥人籌集2萬元創辦海博網絡公司,運營「中國黃頁」,「中國黃頁」被認為是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網站,主要定位為網頁設計,彼時互聯網熱潮剛剛開始在中國出現。「中國黃頁」隨後被當地電信局收購,馬云和創業團隊因與新東家經營理念不合而離開,第一次創業就此告一段落。

1997年底,馬云和他的團隊受邀請協助國家外經貿部建立系列網站,其中包括網上廣交會、中國商品交易市場等系列網站,網站的主要模式是將企業的信息和商品搬到網上展示,使用互聯網新工具企業提供宣傳推廣服務,這些網站已初具B2B模式的雛形。

馬云團隊所創建的網站受到許多企業追捧,並實現「當年創建、當年盈利」,這樣的經歷讓整個團隊認識到中小企業信息服務中潛藏的巨大商機。1999年初,阿里巴巴在杭州正式成立,成立時的18名員工被稱為阿里「十八羅漢」。

2.阿里創業初期:B2B模式逐漸成型

阿里巴巴成立前,做外貿生意的中國中小企業可選途徑一般只有廣交會(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沿襲中國黃頁和外經貿部經驗,阿里巴巴創建後定位「中國中小企業貿易服務商」,為中小企業提供「網站設計+推廣」服務,即打造「網絡義烏」模式。「網絡義烏」商業模式要求有足夠的供應商,供應商再吸引買家前來,交易信息由此逐漸豐富。1999年2月阿里巴巴網站上線,7月會員達3.8萬名;9月會員人數增長至8萬名,庫存買賣信息20萬條,日新增信息800條;截止1999年年底時,阿里巴巴的會員人數已超越10萬。

經歷創建後的兩輪融資,資金充裕的阿里巴巴從2000年開始瘋狂的海外擴張,先後在香港成立公司總部、英國設立辦事處、美國硅谷設立研發中心,並建立分佈在韓國、日本、台灣等地的合資公司,並高薪引進人才。最顯著的例子是,當時阿里巴巴硅谷20多人的團隊比杭州200多人的薪水開支還要高幾倍。2000年9月,阿里巴巴舉辦中國互聯網史上著名的「西湖論劍」,馬云與新浪王志東、搜狐張朝陽、網易丁磊等網絡領域領軍人齊聚杭州,阿里巴巴知名度迅速提高到與三大門戶一樣的高度。

高速擴張為阿里巴巴直接帶來的是高企的成本開支,公司經營成本驟然抬高,截止2000年底,阿里賬上剩餘資金只夠整體公司維持半年運營,而此時全球互聯網泡沫破滅,網絡經濟寒冬瞬間而至。2000年10月,為糾正初期高速海外擴張帶來問題,阿里巴巴內部舉行的「西湖會議」,提出3個B2C的戰略轉向——Back To China (回到中國),Back To Coast (回到沿海),Back To Center (回到中心)。簡單解釋,Back To China是要全面收縮戰線,撤站裁員;Back To Coast是將業務重心放在沿海六省;Back To Center指回到杭州本部。

除了壓縮成本,「西湖會議」後分別推出「中國供應商」和「誠信通」等開流項目,向供應商提供額外的線上和線下服務,並收取會員費用,探索盈利模式。2002年,阿里巴巴又推出「關鍵詞」服務,同年首次實現盈利。此後阿里巴巴的「會員費+增值服務「模式的B2B道路開始清晰。

3. 從B2B到C2C:佈局淘寶、支付寶

2003年初,在阿里巴巴B2B核心業務盈利穩定後,馬云為尋找新增長點開始日本之行。據《馬云十年》中所述,孫正義為前來「取經」的馬云團隊講述雅虎日本的商業模式,以及雅虎日本為何會戰勝eBay日本。孫正義表示既然雅虎日本能憑藉本土化策略在日本C2C市場勝出,阿里巴巴同樣能在中國成功。日本之行堅定馬云推出C2C業務的決心,而且在他看來,C2C的推出同樣是「通過進攻來防禦」的需要。

2003年5月淘寶成功上線,7月份阿里巴巴宣佈1億元人民幣投資淘寶,11月推出網上實時通信軟件貿易通(現在的阿里旺旺)。當時淘寶在C2C市場的主要競爭對手為eBay易趣,2003年eBay易趣在C2C市場份額高達90%左右,並於中國主流門戶簽訂排他性的廣告協議。但這並未阻止淘寶的發展,憑藉「免費模式」的推出,以及對於用戶體驗的關注及提升,淘寶網迅速聚攏人氣。2005年10月,阿里巴巴宣佈再向淘寶網投資10億人民幣,淘寶網繼續免費3年。從市場份額來看(據易觀國際數字):2005年底淘寶C2C市場份額57.74%,eBay易趣31.46%,拍拍網3.76%;2008年底淘寶C2C市場份額86%,拍拍網7.2%,eBay易趣6.6%。

隨著淘寶網的快速發展,在線購物支付中的信用與安全問題越來越突出,阿里巴巴開始尋求打造自己的支付模式。2003年10月,支付寶上線。支付寶採用擔保交易的模式,買家先把錢打給支付寶,當收到購物用品並檢查無誤後,再通知支付寶付款給賣家。擔保交易徹底打消網購用戶的擔憂,讓購物變得簡單高效,支付寶推出後廣受歡迎。2004年12月,阿里巴巴成立支付寶公司,支付寶網站上線並獨立運行。據艾瑞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支付寶註冊用戶數突破5.5億,日交易筆數達到850萬筆。

4.2005年阿里巴巴關鍵詞:併購雅虎中國

2005年8月,雅虎以10億美元加上雅虎中國的全部資產兌換阿里巴巴集團39%普通股(完全攤薄),並獲得35%投票權。雅虎中國的資產包括:雅虎門戶、搜索、IM產品,3721等。通過此次交易,阿里巴巴業務涵蓋電子商務、搜索、門戶和即時通訊,成為當時互聯網公司中業務覆蓋範圍最廣一家。馬云解釋雅巴戰略合作原因時稱「合作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電子商務和搜索引擎。未來的電子商務離不開搜索引擎,今天獲得的整個權利使我們把雅虎作為一個強大的後方研發中心」。阿里巴巴的主要業務是B2B和C2C的電子商務,而雅虎中國的主要業務是門戶和搜索,搜索和門戶能夠為阿里巴巴的主業電子商務提供流量,雙方存在協同效應,這就是阿里巴巴「併購」初衷。

但「協同效應」的美好願景很快遭遇失敗現實。由於戰略發展方向不明及文化衝突等原因,阿里巴巴接手之後,雅虎中國開始關閉大量業務,其中3721上網助手被改造成新的雅虎助手,雅虎中國專注搜索。此後阿里巴巴為「重振」雅虎中文搜索,進行了大規模的廣告推廣,但效果一般。2006年8月,馬云首度承認「雅巴聯姻」的失敗。

2009年1月,中國雅虎(2007年雅虎中國更名為中國雅虎)正式放棄發展3721和雅虎助手的業務,並表示中國雅虎核心業務將轉向生活服務的電子商務化,中國雅虎搜索業務被完全淡化。

5.2006年-2009年:圍繞核心業務的多元化拓展

·口碑網。2006年10月阿里巴巴宣完成對口碑網的收購,借此進軍分類信息領域。口碑網創立於2004年,主要提供生活黃頁、分類信息和多個垂直搜索,為本地化「吃、住、玩」生活社區網站。

2008年6月,中國雅虎與口碑網整合成立雅虎口碑公司,阿里巴巴希望借助中國雅虎的平台對口碑網實現全國性的擴張,將雅虎口碑打造成生活資訊平台。2009年8月阿里巴巴宣佈在大淘寶的戰略下,口碑網注入淘寶網,口碑網的定位從生活資訊轉向電子商務的信息服務平台。短短3年內,口碑網的戰略方向一再變化。

·阿里媽媽。阿里媽媽2007年誕生,其商業模式可簡單概括為「中小網站站長將廣告位放到阿里媽媽上如同商品一樣銷售」,即廣告=商品。阿里媽媽的使命被表述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廣告」。2008年9月,淘寶兼併阿里媽媽,阿里巴巴集團希望借阿里媽媽覆蓋的流量為淘寶賣家提供站外推廣服務,而淘寶網巨大的成交量也能為阿里媽媽輸送流量價值,構建更大的電商生態。兼併發生時阿里媽媽已聚集40萬家網站30億流量,日覆蓋人群8000萬以上。2010年年初,阿里媽媽更名為淘寶聯盟。

·阿里軟件與阿里云。2004年,阿里巴巴投資3億元成立阿里(中國)軟件研發中心,2007年1月阿里巴巴軟件公司在上海註冊成立,進軍企業商務軟件領域。阿里軟件定位用全新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模式為廣大中小企業提供全生命週期的軟件服務,滿足其在電子商務和企業管理方面的需求。馬云對此表述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而阿里軟件的目標是要讓天下沒有難管的生意」。2009年8月,阿里巴巴集團將阿里軟件旗下的管理軟件業務作價2.08億元注入阿里B2B業務公司。阿里軟件餘下的資產,包括與管理軟件無關的核心技術,繼續為阿里巴巴集團所擁有。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成立「阿里云」,阿里云由原阿里軟件、阿里巴巴集團研發院以及B2B與淘寶的底層技術團隊組成,目標是打造以數據為中心的先進云計算服務平台。根據阿里巴巴官網資料顯示,阿里云將致力於提供完整的互聯網計算服務,包括電子商務數據採集、海量電子商務數據快速處理,和定製化的電子商務數據服務,以助阿里巴巴集團及整個電子商務生態鏈成長,並在近期推出了阿里云OS系統,以及整合阿里巴巴旗下電子商務服務的阿里云手機。

·阿里金融。2007年6月,阿里巴巴與建行工行聯合推出中小企業貸款(主要面對網商)。在貸款項目執行過程中,阿里巴巴和銀行共同建立了信用評價體系與信用數據庫,一方面減少暴露風險,另一方面幫助企業降低貸款門檻,繼續著阿里巴巴做電子商務的基礎服務角色。

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與復星集團、銀泰集團、萬向集團等聯合成立小額貸款公司(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並獲得國內首張電子商務領域的小額貸款公司營業執照。2001年6月重慶市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註冊資金2億人民幣,阿里巴巴佔股70%,這是第二家阿里巴巴合作成立的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

阿里巴巴小額貸款公司主要在阿里巴巴B2B業務、淘寶網等平台上運營,貸款金額上限為50萬元,面對風險控制問題,阿里巴巴稱「阿里內部在客戶准入、客戶資信調查、風險追蹤等方面,採取全程互聯網監控,而外部由當地地方政府監管」。阿里巴巴小額信貸公司截止重慶公司成立共為4萬家微小企業發放貸款,金額累計達28億元,不良貸款率為1.94%(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平均為2.61%)。

6.核心業務裂變:淘寶商城與一淘網

隨著中國網絡購物人群數量的快速發展,電商B2C模式逐漸興起,京東商城、新蛋、紅孩子等一批B2C電商快速崛起。據艾瑞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中B2C佔比為6.8%,預期2013年佔比至少上漲至30%。2008年4月,淘寶網推出淘寶商城宣告淘寶網正式進入B2C領域。2010年初淘寶商城發展加速,相繼推出淘寶電器城、淘寶名鞋館等垂直商城;2010年11月,淘寶商城啟用獨立域名tmal.com,並開始大範圍投放廣告。

除了B2C業務外,阿里巴巴垂直商品搜索業務也在2010年逐漸成型。2010年10月,阿里巴巴推出一淘網。一淘網立足於淘寶網的商品基礎,打造面向中國電子商務全網的獨立購物搜索引擎。

2011年6月16日,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淘寶分拆成三個獨立公司:C2C淘寶網、B2C淘寶商城、搜索引擎一淘網。截止拆分前,淘寶商城擁有4億多買家,40000多家商戶,70000多個品牌;一淘網收錄商品總量6億以上,B2C商家數量上千家(包括淘寶網、淘寶商城、京東商城、噹噹網、卓越亞馬遜及凡客誠品等),相關購物信息2億條以上。

2011年9月19日,淘寶商城宣佈開放B2C平台戰略,同時與包括一號店、樂淘、新蛋、銀泰網等38家國內知名垂直B2C企業聯合宣佈達成戰略合作。至此淘寶商城的平台戰略更加清晰化。

7.戰略新走向:從大淘寶到大阿里

2008年9月,阿里巴巴啟動「大淘寶」戰略,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投入50億人民幣支持「大淘寶」計劃。馬云解讀大淘寶戰略為「大淘寶就是要做電子商務的基礎服務商,讓用戶在大淘寶平台上的支付、營銷、物流以及其他技術問題都能夠做到順暢無阻」。「大淘寶」戰略公佈後不久,阿里媽媽併入淘寶,阿里上線無名良品(打通B2B與淘寶平台),形成B2B2C電子商務生態鏈條。

2010年6月,淘寶正式推出「淘寶大物流計劃」。2011年1月,阿里巴巴發佈升級版物流戰略,與合作夥伴投資千億建設覆蓋全國物流體系,以推動社會化物流平台的建設,解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物流瓶頸。

2011年6月,「大淘寶」戰略升級至「大阿里」戰略。阿里巴巴集團表示「大阿里將和所有電子商務的參與者充分分享阿里集團的所有資源——包括所服務的消費者群體、商戶、製造產業鏈,整合信息流、物流、支付、無線以及提供數據分享為中心的云計算服務等,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提供更好、更全面的基礎服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馬云在2011年年初表示,淘寶今年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必須SNS化。5月淘寶CEO陸兆禧進一步強調淘寶的SNS化是為了更加貼近用戶,並為用戶搭起一張網,強化用戶之間的關係。準確的說,淘寶SNS化並不是單獨新建一個SNS社區產品,而是通過關係來強化在站內對於購物經驗的分享。

二 阿里巴巴併購編年史

做為一家進擊的帝國,阿里為了其上市大業的路徑,近兩年來圍繞著阿里的高估值,阿里進行了一系列的佈局與併購,下面跟著i黑馬來看看阿里的併購歷史與策略:


2009年之前,阿里可追溯的投資案例並不多。除了雅虎中國的投資,僅有2005年12月的一拍網,2006年的口碑網,2007年的百世物流,2008年的PHPWind等幾樁案例。除了與阿里自身業務關聯度較高的百世物流,一拍網、口碑網、雅虎中國等注重運營與整合的公司,命運大致相同。一拍網將用戶導入淘寶後徹底關閉,口碑在幾次輾轉後無疾而終,雅虎中國的現狀更是不必再提。阿里用這一樁樁失敗的案例書寫了自己早期的投資併購故事。

公司總是要成長的。2008年年中阿里資本成立,這是帶有典型財務投資色彩的公司化VC。通常,財務投資者更看重投資回報率而非產業鏈地位。阿里分散在B2B、淘寶等各個子公司的戰略投資部,則承擔起產業鏈佈局的重任。

這之後至2011年年末,阿里的投資進入了一個高峰期,市場上公開的項目接近30個,美團網、搜狗、丁丁優惠券、華數淘寶、名鞋庫、萬網、星辰急便、易圖通等大手筆盡皆出自這個階段,而投資總額也超過6億美元。

2012年下半年起至今,除了高德軟件和新浪微博,阿里先後投資丁丁網佈局O2O,收購蝦米音樂成為集團第25個事業部,成立眾安在線介入互聯網金融,加上尚未公佈的友盟、陌陌、UC優勢科技等一系列移動互聯網投資,阿里巴巴迎來第二波投資併購高峰期。

進入2014年,阿里再次掀起第二波併購:

文化傳媒領域


先是大手筆的於2014年3月11以每股0.5元入股文化中國傳並認購124.88億新股,共涉資62.44億元,佔經擴大後之已發行股本60%。文化中國旗下擁有影視劇製作、電視運營及服務、報紙刊物經營、移動傳媒及遊戲等業務。從而讓阿里涵蓋了幾乎所有的文化傳媒領域內容。

接著華數傳媒宣佈終止之前1月底披露的面向不特定對象募集10億人民幣資金的非公開發行預案,並公告新的非公開發行預案。華數傳媒向特定對象杭州云溪投資合夥企業發行286,671,000股股份,全部由云溪投資以現金方式認購;而這個云溪投資實際是由馬云、史玉柱、謝世煌等發起設立。

接著不到20天,阿里就宣佈和云鋒基金以12.2億美元收購優酷土豆A股普通股,其中阿里巴巴持股比例為16.5%,云鋒基金持股比例為2%。

O2O領域

2月10日晚間,阿里巴巴官方微博發佈消息稱阿里集團擬以每股美國存托股票21美元的價格,對高德公司股票進行現金收購。交易完成後,高德將成為阿里巴巴全資子公司,並融合進阿里生態體系基礎上發展。

同時2014年3月3日 阿里巴巴集團宣佈53.7億元港幣投資銀泰商業集團。


三 阿里巴巴集團的上市之路

阿里最終還是選擇在美國上市,下面i黑馬來梳理一下阿里近一年來上市路線圖:

最初阿里巴巴試探性的爆出合夥人制度:

自2005年雅虎斥資10億美元購入阿里巴巴集團40%的股份以來,以馬云為首的阿里巴巴創業團隊一直在為公司的絕對控制權而鬥爭。目前,阿里巴巴董事會共有四名席位,分別是傑奎琳-雷瑟斯(美國雅虎)、馬云(阿里巴巴)、孫正義(日本軟銀)、蔡崇信(阿里巴巴)。

從目前阿里巴巴的股權結構來看,形勢對馬云及管理層仍然不利,算上馬云本人持有的阿里巴巴集團7.4%的股權,整個管理層的持股比例也只有10.4%。而根據日本軟銀和美國雅虎披露的數據,這兩家公司各持有阿里巴巴集團36.7%和24%的股權,兩家外資對應的投票權和董事席位顯然足以控制整個公司。
為避免上市後控制權旁落的尷尬局面,阿里巴巴一直謀求解決方案。不久前,阿里巴巴希望效仿一種叫「雙軌制」的股權結構,即可以發行不同投票權的兩種股票,實質是允許企業管理層通過具有更高投票權的股票控制公司。

不過,香港目前的上市規定不允許所謂的「雙軌制」投票結構。而阿里巴巴現在拋出來的合夥人制度,可以完全保證上市後馬云等管理層對公司的控制權。

馬云始終認為港交所將會接受合夥人制度

馬云在杭州與香港傳媒交流團會面,表示阿里巴巴不會到不歡迎阿里巴巴上市的地方上市。不過他也坦言,自己對阿里巴巴以往和香港溝通不足感到很大歉意,過去太自以為是,以為上市的事情「不太複雜,不需要親自談判」,更自以為很瞭解香港。他表示,將會吸取教訓,由現在開始建立良好溝通基礎。他指出,將爭取日後做到三小時內就回答香港媒體問題,避免消息的誤傳。

對於和香港方面的溝通,馬云承認曾經堅持要讓合夥人擔任行政總裁,如果總裁不是合夥人,寧願不上市。不過對於要用何種方式,是否控制董事會候選行政總裁等則可以再討論。他表示,這樣能夠避免一換總裁就失去公司的宗旨,如雅虎及蘋果一般。馬云指出,阿里巴巴選擇董事會成員及行政總裁都是根據非常嚴謹的標準,比選特首還要嚴謹,因為阿里巴巴的舉動會影響逾千萬員工。再者阿里已佔據全國零售額的5%,舉足輕重,業務複雜程度不是外人能夠想像,因此必須堅持合夥人制度。

馬云認為香港遲早一日會接受合夥人制度,只是時間的問題。

對於美國上市,他直言集團內部大多數人都較為支持,因為香港投資者對淘寶等阿里巴巴業務認識不多,而美國的表現更為積極,「或許到美國上市是正確的」,阿里巴巴上市應該選擇更喜歡和歡迎阿里巴巴的地方。他不否認曾與美國接觸上市事宜,但本人並沒有去過,只是在技術和法律研究方面已和美國方面探討並取得進展。

他表示如果成功在美國上市,就不會再到香港上市,如果要再上市,會選擇在中國內地。

隨後香港交易所婉拒阿里巴巴:李小加認為公眾利益永遠第一

來源:搜狐財經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阿里巴巴集團與香港交易所圍繞上市計劃的談判破裂,該公司目前打算赴紐約上市。

作為在香港上市的一項前提,阿里巴巴集團希望能允許公司創始人及高管保留對董事會人事組成的部分控制權。相反,香港交易所則希望維持其一貫原則,即所有股東應得到平等對待。阿里巴巴建議採取一項提名機制,包括創始人馬云(Jack Ma)和其他高管在內的公司合夥人將有權提名大部分董事的人選,而後再將提名交給股東表決。

香港交易所網站刊登了集團行政總裁李小加一篇兩千字長的博客,提到了最近某天晚上他做的一個關於是否改變香港市場體制現狀討論的夢。

就在李小加發佈上述網誌的同一天,《華爾街日報》報導稱阿里巴巴已經終止了和香港交易所的談判,轉為計劃在紐約上市。

隨後阿里巴巴CEO陸兆禧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

2013年10月10日下午消息,在今日的一次媒體交流中,阿里巴巴集團CEO陸兆禧對外界「赴港上市」傳聞做出評論,稱「決定不選擇在香港上市」,同時表示「今天的香港市場,對新興企業的治理結構創新,還需要時間研究和消化」。這是阿里巴巴高層首次就在香港謀求上市的問題做出的公開明確表態。
同時,阿里巴巴集團新聞發言人表示:阿里一直歡迎討論「合夥人制度」這一機制創新。阿里巴巴沒有遞交過正式申請,沒有要求過AB雙重股權結構,沒有挑戰香港市場所奉行的「同股同權」標準。但在沒有認真的傾聽阿里巴巴的真實需求前提下,就對不存在的事實和傳言進行討論,並由此得出「結論」,我們對此表示遺憾。因此集團作出上述決定。

9月份,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給員工發出郵件表示,「我們關心控制這家公司的人,必須是堅守和傳承阿里巴巴使命文化的合夥人。」同時也首次談及上市問題表態「我們在乎我們上市的地方,必須支持這種開放,創新,承擔責任和推崇長期發展的文化」。

隨後,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和副董事長身份的蔡崇信,以公開信的形式透露,「作為一家主要業務都在中國的公司,香港自然是我們上市的優先選擇。」其並稱阿里巴巴從未提議過採用雙重股權結構(Dual Class)的方案,且合夥人方案「確保了每個股東的權益,包括不受任何限制選舉獨立董事的權利、重大交易和關聯方交易的投票權等」,並未威脅到香港監管機構倡導的「一股一票」原則。而昨日,云峰基金創辦人之一虞鋒更表達了個人意見,稱據其理解,阿里巴巴或馬云,都沒有要求讓小股東(即馬云)控制公司,不是要違反同股同權原則,也尊重一人一票的原則,「批判了半天的東西,不是人家要求的東西,是挺奇怪的事。」

在過去一段時間,阿里巴巴集團發言人一直強調,阿里巴巴集團目前尚未就上市事宜選定承銷商,亦未選定上市地點,也沒有確定的時間表。而陸兆禧今日的表態,也意味著,阿里巴巴的IPO之旅對香港市場關閉了大門。

與此同時納斯達克CEO向阿里示好:

2013年10月24日,道瓊斯新聞社說,納斯達克首席執行官鮑勃·格雷菲爾德(Bob Greifeld)就阿里巴巴IPO一事表態,稱:「我們尊敬阿里巴巴,如果他們能夠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很顯然是我們的榮幸。」

作為全球最矚目的IPO事件之一,自阿里巴巴集團謀求上市的消息非正式出現以來,全球資本市場均對其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事件演繹的版本之中,港交所、紐交所、納斯達克,甚至英國倫敦都被曾被作為其可能選擇的上市地點。業內人士稱,阿里巴巴集團的IPO,將是繼去年「臉譜」網站上市後全球最大規模的科技公司IPO。

投行界人士表示,納斯達克CEO的公開表態,意味著美國兩大交易所對阿里巴巴上市的爭奪已經進入關鍵階段。

鮑勃·格雷菲爾德對媒體表示:「如果他們選擇美國上市,我們的任務就是讓他們知道選擇納斯達克的優點。」但他拒絕透露是否已經與阿里巴巴高級管理層進行過會晤。

最終3月16日下午消息,阿里巴巴今日宣佈啟動在美上市事宜,如果未來條件允許將積極回歸國內資本市場。

5月7號,阿里巴巴正式遞交招股書。

四: 阿里招股書摘要解析

以下摘自騰訊科技

股權結構


軟銀持有阿里巴巴集團797,742,980股,佔比達34.4%;雅虎持有523,565,416股,佔比達22.6%;馬云(微博)持有206,100,673股,佔比8.9%;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佔比3.6%。

此外,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

業務

根據產業消息,按照2013年總體商品交易量計算,我們是全球最大的在線和移動商務公司。我們把自己的生態圈像平台一樣經營,並提供給第三方;我們並不參與直銷,與商家展開競爭或是擁有庫存。

根據市場調研公司iResearch對2013年的數據統計,按照總商品量計算,我們運營著中國最大的在線購物目的地淘寶網,以及中國最大的第三方品牌和零售商平台天貓商城;按照月活躍用戶計算,我們還運營著中國最流行的團購市場聚划算。上述三大市場組成了我們的中國零售市場。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12個月中,上述市場從2.31億活躍買家和800萬活躍買家產生了人民幣1.542萬億元(約合2480億美元)的交易總額。我們客戶中的很大一部分已開始通過我們的移動平台進行交易,我們正在捕捉這一機遇。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三個月中,移動交易總額佔據了我們總交易額的19.7%,高於上年同期的7.4%。

我們的生態圈擁有強大的自我強化網絡效應,它有益於為我們生態圈的成長和成功進行投資的我們的市場參與者。通過這一生態圈,我們改造了在中國進行貿易的方式,並建立了聲譽,為我們生態圈的參與者打造出一個可信的夥伴。

我們已為專利技術和基礎設施投入了巨額資金,以支持不斷成長的生態圈。我們的技術和基礎設施,讓我們能夠駕馭通過我們的市場獲得的海量數據,從而進一步開發和優化提供到平台上的產品和服務。

通過我們的關聯公司支付寶,我們向賣家和買家提供了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服務,向我們的用戶提供了安全、便捷和信任。通過由我們持有48%股權的附屬公司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的中央物流信息系統,我們輔佐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完成發貨工作。通過我們投資的UC瀏覽器,我們能夠借助它作為移動網絡瀏覽器開發者和運營者的經驗,加強我們在電子商務之外的移動產品,如綜合移動搜索等。

我們的營收主要來自於商家進行網絡營銷(通過我們專有的在線營銷平台阿里媽媽),以及交易佣金和在線服務的費用。我們還通過會員費、增值服務和云計算服務獲取營收。在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9個月時間裡,我們的營收為人民幣405億元(約合65億美元);淨利潤為人民幣177億元(約合29億美元)。我們的財年以3月31日為終止日。

財務信息

阿里巴巴集團2012財年(截至到2012年3月31日,以下2012年均指2012財年)總營收為人民幣200.25億元,2013財年(截至到2013年3月31日,以下2013年均指2013財年)總營收為人民幣345.17億元(約合55.53億美元)。2013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營收為404.73億元。

其中,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來自於中國商務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56.3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291.67億元(約合46.92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國際商務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37.6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41.60億元(約合6.69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云計算和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營收為人民幣5.1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6.50億元(約合1.05億美元);

2012年來自於其他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1.0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5.40億元(約合8700萬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營收成本為人民幣65.54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97.19億元(約合15.63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產品開發支出為人民幣28.9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37.53億元(約合6.04億美元);

2012年銷售和營銷支出為人民幣30.5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36.13億元(約合5.81億美元);

2012年總務和行政支出為人民幣22.11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28.89億元(約合4.65億美元);

2012年無形資產攤銷支出為人民幣1.5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75億元(約合2800萬美元);

2012年按照雅虎和阿里巴巴集團簽訂的技術及知識產權許可協議(TIPLA)修正案的支出為零,2013年為人民幣34.87億元(約合5.61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運營利潤為人民幣50.1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07.51億元(約合17.30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淨利潤為人民幣46.65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6.49億元(約合13.92億美元)。

2012年歸屬於非控股權益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37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17億元(約合-1900萬美元);

2012年歸屬於阿里巴巴集團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2.2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5.32億元(約合13.73億美元);

2012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淨利潤為人民幣42.28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84.04億元(約合13.52億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基本和攤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1.71元和人民幣1.67元,2013年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每股基本和攤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3.66元(約合0.59美元)和人民幣3.57元(約合0.57美元)。

阿里巴巴集團2012年調整後EBITDA(即未計入利息、稅費、折舊和攤銷前的淨利潤)為人民幣72.74億元,2013年為人民幣166.07億元(約合26.72億美元)。

市場機遇

我們的市場機遇主要受以下因素推動:

·我們的業務得益於中國消費者購買力的快速提升。根據歐睿國際的統計數據,中國2013年實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據了國內生產總值的36.5%,遠低於美國等其它國家,後者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據了國內生產總值的66.8%。我們認為,消費水平的進一步增長,將會推動在線和移動電商進入一個更高的層次。

中國在線購物群體仍相對較少。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擁有全球最多的網民,達到6.18億人。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數據還顯示,2013年中國在線消費者為3.02億人。我們認為,受互聯網用戶數量持續增長,以及在線消費者所佔網民總數比例的提升,在線消費者的數量將繼續增長。

·我們認為,消費者擴大在線購買的產品和服務的種類,將會進一步加強在線和移動電商活動。

·我們認為,移動設備使用的增加,將讓互聯網更加便捷,推動更高的在線購物者參與和更多的新應用。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國家,擁有5億用戶。受移動設備採用的不斷增長,移動使用預計會繼續增長。

·由於缺少全國性的實體店零售商、欠發達的實體店零售基礎設施、有限的產品選擇和不一致的產品質量,中國的線下零售市場面臨著重大挑戰。我們認為,中國零售基礎設施的上述挑戰,在一線和二線城市外尤為明顯,這也讓消費者躍過線下零售市場,青睞在線和移動電商。

·中國由全國性和地區性組成的快遞服務正在廣泛、快速的改進物流基礎設施。我們認為,中國分散式的物流基礎設施和全國性快遞網絡的高速發展,已經部分的推動了電子商務的增長,將繼續支持消費者和商家在電子商務交易中的特殊需求。

iResearch的報告指出,整體而言,隨著更多的消費者進行在線購物,以及每消費者在線購物平均支出的增加,2013年佔據了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的在線購物,從2013年至2016年將保持27.2%的年複合增長率。

五:深度解析阿里資本架構

凌晨5點,阿里正式向SEC提交IPO招股書,計劃融資10億美元,股票定價及代碼、交易所、公司估值等都尚未確定。招股書公佈了阿里的業務構架、營收及利潤、現金流、資產負債表等關鍵信息,股權結構為軟銀34.4%、雅虎22.6%、馬云8.9%、蔡崇信3.6%。

不少讀者提出了幾個問題,一個是阿里巴巴能夠被馬云團隊牢牢掌控嗎?另一個是阿里巴巴為什麼只募集10億美元。

阿里巴巴如何牢牢控制公司

此前,我們就曾分析過,光是持股有優勢沒有用,而是要控制公司的實際部門董事會。董事會依靠股東們依照持股比例提名選舉而成。因此,誰能爭取更多的董事會董事席位,誰就控制了公司。

根據這次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將堅持「合夥人制度」。此前,這個合夥人制度導致了阿里巴巴和香港港交所分道揚鑣。因此,外界猜測阿里巴巴會採用AB股結構去美國上市。

和一般意義上的AB股結構有所不同,阿里巴巴合夥人制度並非將高投票權的股份集中在幾個創始人手中,而是由一個每年不斷吸收新的合夥人成員的團隊來管理。這種治理結構,一方面可以保證團隊的創新能力,同時也確保了管理的持續性和穩定性,不會由於個別創始人的退休或者身份變動而影響到公司的運營。而其中高明的設計不僅僅確保了馬云團隊公司的控制,更是一種新的創新。可以說阿里巴巴通過合夥人制度完成了對美國AB股結構的改良版,升級版,體現了某種中庸的東方智慧。

招股書顯示:

以機構持股來看,日本軟銀集團持股797,742,980股,持股比例為34.4%;雅虎持股523,565,416股,持股比例為22.6%。

以個人持股來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持有206,100,673股,持股比例為8.9%;阿里巴巴聯合創始人蔡崇信持有83,499,896股,持股比例為3.6%;此外,阿里巴巴CEO陸兆禧、COO張勇等高管持股比例均未超過1%。目前,阿里巴巴董事會共有4名成員,分別為馬云、蔡崇信、孫正義和Jacqueline D.RESES。IPO之後,董事會成員將增加至9名。

但是,字面上的持股的劣勢,卻不會改變馬云及其團隊牢牢控制公司的結果。因為,阿里巴巴做了以下設計:

第一部分 完善和強大合夥人制度。

目前,阿里巴巴合夥人組織一共有28個成員,包括22名阿里巴巴集團的管理層和6名關聯公司及分支機構的管理層。除了馬云和蔡崇信為永久合夥人外,其餘合夥人在離開阿里巴巴集團公司或關聯公司時,即從阿里巴巴合夥人退休。每年合夥人可以提名選舉新合夥人候選人,新合夥人需要滿足在阿里巴巴工作或關聯公司工作五年以上;對公司發展有積極的貢獻;高度認同公司文化,願意為公司使命、願景和價值觀竭盡全力等條件。此外,為了確保合夥人與阿里巴巴股東利益一致,合夥人制度還要求,在作為合夥人期間,每個合夥人都必須持有一定比例的公司股份。

換言之,阿里巴巴將通過與公司利益高度一致的合夥人制度牢牢控制董事會大多數董事會成員的提名權。從而主導公司未來的方向。

第二階段和外部股東簽訂牢固攻守協議

軟銀同意在每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投票贊同阿里巴巴合夥人董事提名;在沒有和馬云及蔡崇信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不投票反對任何阿里巴巴合夥人提名的董事;將超過公司發行普通股30%比例股票代表的投票權進行委託,支持馬云與蔡崇信的投票。

在每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馬云和蔡崇信將用所持股票以及其他所持帶有投票權的股票支持軟銀的董事候選人當選。

在每年的年度股東大會上,雅虎同意投票支持所有阿里巴巴合夥人提名董事以及軟銀提名董事當選。

換言之,即便不計算AB股馬云手裡至少掌控30%+8.9%+3.6%=42.5%的投票權,再加上可能回購的12%雅虎手中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這意味著在未來上市稀釋部分股權後,阿里巴巴仍然牢牢掌控在馬云的手中。因為可以提名足夠的董事會董事。

10億美元只是誘餌

這是一種發行策略。


首先,考慮到阿里巴巴每股的價格,10億美金意味著發行的股票數量非常有限。可以理解為是另一種飢渴營銷。這可能帶來股價的飛漲,這是一種炒高股價的手法。

其次,這意味著市場會發生激烈的爭奪,並且阿里巴巴顯然有意提高購買自己股票人的門檻,讓股東人數減少。

附:馬云郵件全文

新的機會 新的挑戰 新的征程


各位阿里人,

幾分鐘後我們將會正式向美國證劵監管委員會首次遞交上市註冊登記書。這將意味著阿里巴巴即將進入新的挑戰時代。

15年前,阿里巴巴18個創始人立志創建一家中國人創立的屬於全世界的互聯網公司,希望能成為全球十大網絡公司之一,成為一家能生存102年的企業。15年過去了,我們幸運的生存了下來。我們活的比我們當年想像的好得多。

我們明白這不是因為我們多麼的努力,或者是多麼的聰明能幹讓我們走到了今天,而是因為我們幸運的生活在這個時代。感謝互聯網,感謝生氣勃勃的年輕人,感謝在一路相伴的創業者和追夢人,感謝這個國家改革和開放的進程。。。

我們深知,我們生存下來不是因為戰略多麼的宏遠,執行力多麼的完美,而是我們十五年來堅持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這個使命,堅持了我們「客戶第一」的價值觀,堅持了相信未來,相信相信,堅持了平凡人一起做非凡事。

相信公司的註冊登記書(內含招股書)第一版公佈之後,我們將會面臨各類評論。15年來,在大量的支持,贊語和掌聲背後,我們從來不缺指責,批評,漫罵和質疑。回應這一切最好的辦法是用我們感恩和敬畏的心態,一如既往的追隨「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使命,專注工作,讓小企業成功,讓時間讓結果去說明一切。

上市從來就不是我們的目標,它是我們實現自己使命的一個重要策略和手段,是前行的加油站。但阿里人要清醒的認識到資本市場巨大利益誘惑背後有著無比巨大的無情和壓力。只有很少數的傑出企業能夠在資本市場持久馳騁。阿里巴巴這次在國際資本市場必將會因為規模,期待值,國界意識,文化衝突,區域政經。。。。遭遇空前絕後的挑戰和壓力。只有堅持我們的堅持,相信我們的相信,我們才有可能在壓力和誘惑中度過未來艱辛的87年。能夠面臨這樣全球性挑戰的企業並不多,我們榮幸成為其中一個。

上市後我們仍將堅持「客戶第一,員工第二,股東第三」的原則。我們相信做任何艱難的決定,不管是在過去還是將來,堅持原則才是對各方利益最大的尊重和保護。上市某種意義上是讓我們更有力量去幫助客戶、支持員工、守護股東利益。

最後,提醒大家注意嚴格遵守證券監管法規及集團的保密規定,不要對招股書做任何公開評論,所有採訪須知會集團公關部,通過集團公關部進行協調。
至於每個員工的股票事宜,集團HR將會發出處理方案。這是件令人高興的事。我們也必須堅持「認真生活 快樂工作」的原則,請大家處理好自己的財富,在照顧好自己,家人的同時,力所能及的做些回報社會的工作和捐助。謝謝大家了。

「興於詩 立於禮 成於樂」,阿里人,過去15年我們過的很艱難,但很精彩。未來的每一天注定不會平凡,不會簡單。今天不努力,我們可能看不到後天的太陽。沒有一家企業會持久順利,我們在堅持我們堅持的同時,必須為客戶而變,為世界而變,為未來而變。

(以上內容由i黑馬王靜靜、孔明明、陸海天整理。文中部分內容整理自雪球、騰訊科技、搜狐I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4

【口述】楊偉東:土豆做的不是視頻而是文化

http://www.iheima.com/thread-4450-1-1.html 
「視頻網站」其實有兩層含義,一是視頻,另一個是網站。傳統的「網站」只是視頻的一種格式,是工具。「視頻」則是舞台上的內容。兩者的區別有點像文科和理科,理科生把舞台搭好,文科生唱戲。現在用戶對內容有忠誠度,但對舞台沒有忠誠度。

  
可能有人質疑為什麼是我來擔任土豆CEO,這是件好事兒。現在互聯網已經到了跨界的時代,內容其實是沒有邊界的。它今天可能是一段視頻,明天可能是一部戲,後天可以變成一本書、一場線下活動。
  
按照傳統思維,這是一個視頻網站該做的事兒嗎?好像不是。但這是做文化該做的事情嗎?絕對是!你提倡一種文化時,可以用衣服來呈現,也可以用水果來呈現,但其中的品牌哲學是相通的。
  
土豆在整個視頻行業中走的步子比較大。步子走得大有兩個後果:一是扯淡,二是先人一步。我無法保證最終土豆能有怎樣的後果,也無法保證土豆一定會先人一步。但我覺得土豆在方向上一定是正確的,視頻網站一定會走向文化、走向深度,今天我不做也一定會有人來做。而且一定會有成功者,當你的品牌和魅力到了「引爆點」就會以非常快的速度發展。到時候做什麼都是應該的,可能開個餐館都是應該的。
  
我們同樣可以這樣看待蘋果。你說蘋果是一家IT公司嗎?絕不是!蘋果一直在做小眾,六七年前大家覺得蘋果一定是小眾的。但它是「高濃度」的,到了引爆點,高濃度會一下被稀釋開,覆蓋度一下變得很高。
  
Vkoo(古永鏘)很多事情都是想得比較透才去做。從優酷土豆的發展史能看出來,他每次都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事,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既不會太早,也不會太晚。再看現在的行業,大家都在搭舞台的時候,就需要一個唱戲的人。而且戲不僅要唱在舞台上,還要唱到線下。我不知道我是不是那個人,但是我很有興趣。我過去的創業和在諾基亞九年的歷史至少可以說明我能把一個品牌「玩」到什麼程度。
  
做網站總是講廣度,用戶量。但做文化,我的觀點是「針眼捅破天」。所以一定不能什麼都做,一定要聚焦、垂直。優酷作為中國最大的視頻網站,做全意味著不能做深,兩者不可兼得。這其實是土豆的機會,做任何事情別把它當工作,當成興趣和愛好做起來才有意思。2014年4月15日,土豆九週歲生日,視頻行業發展了九年,舞台已經搭得差不多了,用戶習慣已經養成了,這時候再談流量就太單薄,一定要有品牌。
  
今年的土豆映像節你就能看到這些變化。它更像是年輕人生活方式的嘉年華,只不過所有的年輕人生活方式都是用視頻來呈現的。中國的年輕人對視頻的需求也已經從1.0狀態轉化成了2.0。最早年輕人做影像是為了做導演,或者拍自己的微電影,所以我們會看到肖央和《老男孩》。但今天在優酷土豆上傳內容的年輕人根本不想做導演,只想用影像來表達他的生活方式。
  
我可以做菜,我可以說脫口秀,我可以記錄生活,甚至可以教你怎麼打鞋帶、教你怎麼美容,影像只是展現年輕人生活的格式。所以今年土豆映像節不想變成一群想做導演的人的聚會,這些人依然會有,叫做「金映像」單元。我們還會開闢「金土豆」單元,讓影像的製作者在線下和粉絲見面。
  
今年會變成這樣一種狀況,是因為我們順應這樣一種趨勢,年輕人用影像表達他們的生活方式,在線下跟他們的粉絲見面。另外我們會請很多商業客戶進來,看看年輕人真實的生活方式。這些絕不是視頻網站做的事情,但它是一個文化品牌要做的事情,土豆就要為年輕人提供這樣的平台。
  
有人說土豆現在做的是視頻O2O,我以前沒往O2O概念上思考過。我創立麥特的時候是做音樂節,做的是線下的「O」。當時我沒有平台,當我擁有土豆這個平台,上面有過億15歲到30歲的用戶時,我就反過來思考。原來互聯網公司只是把網站經營好,但我覺得生意絕不侷限在舞台上。
  
用戶對內容的喜好會產生一系列消費,比如說《火影忍者》,你僅僅作為一個播放器,播完就完了,賣貼片廣告,這就是線上思維。買熱門內容,做貼片廣告,這已經是成熟的模式,今天的視頻網站不用找牛人做CEO也可以玩得轉這些。
  
給《火影忍者》的粉絲做玩偶、做Cosplay見面會,請配音演員和粉絲見面,把優質內容吃乾抹淨,這才是視頻網站的玩法。視頻網站下一步拼什麼?我覺得真正拼文化的時候還沒有到,因為真正對文化有經驗的人還沒有進來。
  
今年外界能逐漸感受到土豆的變化。土豆會去追求用戶的濃度、用戶的稠度以及用戶和平台的貼合度。我不會只看VV(視頻瀏覽量)、UV(獨立訪客量),那只是用戶,不是粉絲。當一個新用戶貢獻一個VV,只是土豆和他發生故事的開始。之後他會與我們互動,參與內容創作,參加線下活動,直到和土豆深度粘合到一起。
  
土豆的流量在視頻網站中不是最高,但以長尾效應和深度論,在互聯網裡排名非常高。一部作品,在其它網站可能瞬間播放量很高,兩三集後,如果內容不吸引人,播放量就陡然下降。但土豆的軌跡很不一樣,無論劇集熱不熱,曲線都是慢慢上升,保持濃度,甚至下片了之後播放量的曲線下降也很緩慢,這就說明用戶是在深度看視頻。
  
你可以說土豆是在做「粉絲經濟」。這個詞現在很熱,但我覺得很多品牌沒有資格談粉絲經濟,你沒有粉絲,哪有經濟?粉絲絕不只是來看你,還要愛你,對你有歸屬感,你的任何瑕疵他都會提出來。
  
我們每天收到很多信件給土豆挑毛病,韓娛的粉絲自稱「肚兜」,因為韓國人「土豆」的發音很像「肚兜」。這些如今還是亞文化,在天下面的時候很多人看不到,但有一天一定會捅破天,等亞文化被所有人看到的時候,一切都已經發生過了。
  
現在土豆「捅破天」還需要時間。這是一個過程,過去一年土豆其實是在找到大的方向之後逐漸落地。落地需要靠人和架構,人代表生產力,架構代表生產力變現。2014年土豆的「針」已經明確了,但如果「人」還是視頻網站的思維,就不適合。應該不斷有具備文化和品牌背景的人加入土豆,這需要一個淘換的過程。
  
在員工考核方面,土豆已經開始建立新的指標體系,這些指標和傳統視頻網站很不一樣。土豆一個個項目組的負責人叫「製片人」,相應的考核是製片責任制,其實和電視台的製片人制度是很像的。
  
土豆內部一直在強調:每一個做內容的人都要有傳播思維、品牌思維,不能只埋頭做,要為你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內容品牌價值)負責。比如我們拍的任何東西,有沒有可能產生IP?這個IP能用多長時間?地點、深度有多大?別總和我講流量,沒有IP的東西要是流量大,你就放到優酷去做吧!
  
一個集團裡邊不需要兩個同質的大而全的視頻「網站」,真的不需要了。如果我是投資人,我一定會說集團裡已經有了特別牛的播放平台,土豆在哪裡?變成第二、第三意義不大,說實話當時Vkoo找我,如果說你來把土豆做成流量第二,我真的不會來。哪怕你告訴我,把土豆做成流量第一我也不來。
  
第一我不能,第二我不喜歡。我們都認為一定要開始做差異化的東西了。投資人也這麼想,我在美國見過他們,他們嗅覺非常敏銳,也認定這個方向。所以土豆一開始就舉起了「青春」的氣質,從品牌差異化到內容差異化,再到現在模式差異化,一步步越來越實。
  
現在土豆確定了「4+1」戰略,動漫、韓國娛樂、時尚和音樂,再加上自媒體。你會發現這四項都是有高用戶黏度的。別的東西我們會淡化,大綜藝、大電視劇、國劇這些不能產生強粉絲的內容可能是播放平台做的事情。視頻網站的商業變現能力天然比圖文網站高,粉絲只要來,商業模式就等著你。
  
來源:中國經濟網——《中國企業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5

海潤影視欲借殼申科股份上市 孫儷或將晉陞為億萬富豪

http://www.iheima.com/thread-4477-1-1.html
早前擬赴香港IPO的民營電視劇製作「大鱷」海潤影視近日宣佈,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目前公司已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
北京市環保局網站信息顯示,海潤影視擬上市融資,目前正在接受上市環保核查公示,公示期為5月5日至9日。儘管未披露更多相關信息,但上證報記者從海潤影視官網掛出的文件中獲悉,公司擬採用借殼上市方式登陸A股市場。


「目前公司已經選定殼公司,各項工作正在進行中。」公司行政總監王存林在接受上證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事實上,海潤影視IPO的初衷並非A股市場。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早在2010年就已開始籌備上市,本有望於2011年在香港上市,後因香港股市低迷而推遲上市計劃。王存林也表示,公司不在香港上市是因為覺得香港市況不太好,所以轉回A股市場。

據悉,海潤影視已與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第一創業摩根大通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市中倫律師事務所、天健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等中介機構合作,制訂具體借殼上市計劃並付諸實施,目前各項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

資料顯示,海潤影視成立於2001年4月,註冊資金7759萬元,目前囊括了影視策劃、製作、營銷、廣告(電視劇植入)、經紀等多種娛樂業務,並擁有孫儷、甘婷婷、趙麗穎等眾多簽約演員。公司曾因拍攝作家海岩的劇作而一炮打響,「海岩劇」一度成為海潤的金字招牌,其製作發行的代表作品有《永不瞑目》、《玉觀音》、《拿什麼拯救你,我的愛人》、《一米陽光》、《亮劍》等。

網絡消息發佈消息稱,《甄嬛傳》女主角孫儷用202萬元價格獲得海潤影視2.6%的股份,海潤影視要借殼浙江諸暨的申科股份;並透露同時入股的還有許多明星。
  
海潤影視已拍攝的電視劇超過80部,總集數超過2500集,目前年產電視劇700集左右,為國內產量最大的影視集團之一。對比素有「國內電視劇第一股」之稱的華策影視[-5.29% 資金 研報],其年生產量為300集左右,海潤影視的製作實力可見一斑。

正因有著不俗的實力,海潤影視在2012年底的一輪私募融資中,吸引了20家機構競相關注,其中包括宋城集團旗下PE公司七弦投資、啟明創智、潤熙投資等。據瞭解,當時的私募提供了三種退出途徑:除了IPO常規之路外,亦可由GP安排上市公司完成對海潤影視的併購,2015年前完成退出,或者選擇在2015年底前由海潤影視大股東回購完成。如今看來,海潤的選擇已明確,這為潛伏其中的PE機構提供了退出契機。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華策影視、光線傳、華錄百先後登陸資本市場,影視傳媒類企業的上市熱潮進一步湧動,上述三家公司目前的動態市盈率分別為50.19倍、203.50倍、111.02倍。業內人士表示,「作為國內民營電視劇製作商中的翹楚,若此次海潤影視成功借殼上市,其未來估值空間可以想像。」

文章來源:鳳凰財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6

投資人的精力應該用在什麼地方? 坐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1d7b2e0101fiog.html

前兩天跟一個搞芯片設計的創業者聊天。高科技行業創業者很多,三、五個人就是一家公司,主要做產品開發,產品進入市場前的設計、打樣、調試大致需要一兩年時間,在這期間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投入少的幾十萬,多的上千萬。產品進入市場後,若好賣,可以賺很多錢,不好賣,可能血本無歸。

我問他:用在產品開發和用在說服人的精力各佔多少?用在創作和用在查找資料的精力各佔多少?

這位朋友很想吸引天使投資,他要去做說服天使投資人的工作,牽扯了不少精力。我告訴他,做說服人的工作不光花精力,還可能讓自己看不清事情的本來面目。我一直以為,專業投資者和經濟學家、股評家是有區別的,原因就是專業投資者的主要精力是用在投資上,整天做的是尋找標的物,並在合適時機下手,而經濟學家、股評家的主要精力是在說服人。為了把人說服、得到他人認同誇大其詞在所難免,說服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生產雜音。這個社會,總是有許多雜音被生產出來,生產雜音的人幹擾別人,同時也會干擾到自己。真正的投資人不會在意他人認同,同時對雜音有天生的鑑別力,這樣才能找尋到最值得投資的對象。

朋友說,用在創作和用在查找資料的時間很難區分,他一般是帶著問題查找資料。現在是信息時代,很多人的創作其實是「查找、複製、粘貼」,不少暢銷書就是這樣出來的。作為投資人,每天的主要精力是看資料,但若只停留在「查找、複製、粘貼」層面上,一定是後知後覺者。看起來很多行業的案頭工作主要是查找資料,但幾乎各行各業真正優秀的人一定會花很多精力創作。嗯,作為投資人,獨立思考比閱讀更重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4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