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3分鐘弄懂中國金融體系——錢是如何流動的?

http://www.infzm.com/content/74810

金融風暴、債務危機、房地產資金鏈斷裂、財政赤字、個稅……這麼多的金融術語,讓非金融界人士有點犯暈。作為公司未來的管理者,基本的金融常識必須有所瞭解。瞭解金融先從瞭解錢開始吧,你可以不瞭解宏觀經濟,可以不瞭解國際貿易,但是不瞭解錢還真說不過去——誰會和錢過不去呢?

下面這張圖,概況了中國金融體系的主要參與者。花三分鐘讀懂這張圖,就算是對中國的金融體系有初步瞭解了。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本文不用任何學術術語,只用日常語言和大家聊聊錢的事兒。

(問對網/圖)

中國金融體系裡有6個主要實體:人民銀行、政府、商業銀行、證券公司等金融投資機構、企業、個人。理解金融體系只不過需要瞭解這6個實體的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係。

一、 人民銀行。百科上說,人民銀行是國務院領導下的國家銀行,又稱「央行」。國家銀行是啥概念,就是說投資人是國家。和其他銀行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國家銀行不已盈利為目地,如果以盈利為目的,國家銀行開動印鈔機,國家銀行富了,大家口袋裡的錢貶值了也就窮了。這當然不利於國家長期穩定發展。俗話說「藏富於民」,民富才是國家昌盛的象徵。

人民銀行是「錢」的源頭,可以被稱作「lord of the money」。我們口袋裡的錢,銀行存款上的錢,房貸借的錢,公司付給我們的工資,源頭都來自人民銀行。通俗的說,人民銀行是「印鈔機」和「鈔票粉碎機」。人民銀行在市場需要更多資金時,可以啟動「印鈔」功能,向市場注入貨幣。在市場上貨幣氾濫時,可以啟動「鈔票粉碎機」的功能,將貨幣回收。

人民銀行往市場上投入錢的方法主要是對商業銀行「再貼現」及「再貸款」,以及在公開市場上購買政府發行的國債。

二、 政府。各級政府和公司一樣,需要資金來維持日常運營,也需要投資建公路鐵路等基礎設施。政府的資金來源主要是稅務、國企收入、政務收費及債務。稅大家都很熟悉了,企業要繳納企業所得稅等,個人要繳個稅。國企佔據各壟斷行業,收入不錯。政務是行政單位的各種收費如違章停車的罰款。還有一個重要來源是國債和地方債。

三、 商業銀行。大家的錢都存在商業銀行裡吧(習慣把鈔票塞棉鞋裡的除外),沒人不瞭解商業銀行。商業銀行本質上也是公司,只不過運營的是錢而不是商品。大家把自己積攢的錢存在銀行裡,銀行把彙總的存款一批批貸款給各個企業,收利息,同時給存款人一點更少的利息,商業銀行的主營業務其實就這麼簡單。前幾年房地產熱時,銀行一頭給開發商提供貸款,一頭給買房者提供貸款,生意好的不得了。

四、 證券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投資機構。銀行利息這麼低,甚至趕不上通貨膨脹率,越來越多的人把錢投到預期回報率更高的產品上,例如股票、基金等。證券公司(券商)、基金公司在此類投資活動中發揮巨大作用,而且業務越來越多元化。以證券公司為例,既幫客戶下單買股票(經紀),又幫公司上市(投行)、還自己炒炒股票(自營)、再幫富人理理財(資產管理),忙的不亦樂乎。

五、 企業。前面說了半天,現在才真正說到經濟的實體。我們說振興民族經濟,說促進市場繁榮,不是說讓銀行富起來、不是說讓證券公司富起來,而是讓企業富起來讓個人富起來。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是發達國家經濟繁榮的象徵和基礎。中國的中小企業貢獻了65%的GDP,解決了75%城市就業問題。

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資金。獲取資金的通常方式,是通過創始人的初始資本,和經營企業時產生的盈餘利潤獲取。

運營中需要人手,因此需要招聘員工,這樣就解決了城市人口就業問題,當然也需要支付員工薪酬。企業的稅務壓力很重,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城建稅、教育費附加、車船稅、各類社會保險費用。這樣,企業結餘的資金較為有限,想謀求大規模發展,往往需要通過融資的手段。融資時資金可來源於銀行貸款、風險投資機構、股票市場等,方式可分為股權和債權。吸納股權投資時,公司現有股東需要付出公司的股份,讓投資者成為新股東。這樣做的好處是不用還錢,沒有還債壓力。吸納債權投資說白了就是借錢,借了是要連本帶利還的,好處是公司的股份不會外流。

六、 個人。也就是人民,是你和我。我們通過辛勤勞動,賺點錢不容易。一部分錢用於消費,買房買車買菜都是消費。一部分存在銀行裡,回報率很低但起碼沒有風險。一部分投資到股市、基金等投資產品裡,風險高點,預期回報也高點。我們在消費、投資、存款的時候,錢又回到了金融體系中,在金融體系中循環流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2

實德如何掏空大元股份

http://www.infzm.com/content/75527

5年間,徐明僅動用不到3億的資金,就在大元股份身上獲利超過18億元,回報率超過500%。

2001年,實德把土地資產高價賣給大元股份,從上市公司套取近億元利潤。8年後,這塊土地增值數倍,實德再次通過關聯交易,低價把土地買回,並獲取巨額的政府拆遷補償款。

2012年5月,大連甘井子區實德工業園,靜臥著一幢幢即將拆除的廠房。工業園西邊,三百多畝的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一大半已成為廢墟,「實業報國,德以興家」幾個大字還在夕陽裡閃閃發光,然而這句話,隨著大連實德董事長徐明的金融帝國一起,淹沒在大連灣沉沉暮靄中。

兩年來,圍繞著大元股份這塊300畝土地的歸屬,寧夏大元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00146.SH)與前控股股東大連實德多次走上法庭。5月9日,大元股份起訴大連實德一案再次在北京市第一中級法院開庭,當事人大連實德及大元股份再次缺席,只有雙方代理律師在法庭上展開唇槍舌劍。

爭議核心依舊在於3年前大元股份一宗核心資產的轉讓交易。2009年6月,大連實德只用了1.2億元,就把原屬大元股份的22萬平方米土地和6.51萬平方米廠房攬入懷中。半年後,大連市政府就啟動了大連實德工業園的拆遷工作,以隨後收儲價計算,這塊土地市值8億元。也就是說,實德用1.2億元的代價,就獲得了高達8億元的拆遷補償款。

大元股份董秘朱立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經過兩次漫長公開審理,該案庭審程序已基本走完,具體的審理結果或在6月見分曉。他同時稱,無論如何,對中國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們來說,大元股份都是一個很好的警示案例,「大股東不能利用自身權力,侵佔上市公司利益」。

作為一家橫跨化學建材、金融保險、文化體育、房地產的商業帝國,大連實德集團控股了多家上市公司,其內部股權結構與資產交易層層疊疊密如蛛網,作風激進卻低調,令業內人士也難窺堂奧。然而從這筆核心的土地交易往上追溯,可清晰窺見徐明是如何在資本市場輾轉騰挪,利用內幕信息掏空上市公司,牟取暴利。

「徐式」重組的神話與戲法

實德塑膠在取得這塊土地的當天,就以溢價13倍的價格倒給大元股份,從中獲得近億元收益。

一家主營業務不明,股本不大的殼公司,業績連年虧損,3度更換大股東、4度宣告重大重組,一系列騰挪中,大元股份過去七年創造了漲幅超過20倍的神話。這個神話的締造者,先後是由兩位資本玩家徐明和鄧永祥推動創造的。

2001年,作為資本市場新貴的徐明,瞄準一隻股市獵物——大元股份。大元是寧夏大元煉油化工有限公司旗下子公司。1999年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總股本2億股,上市後經營一直不理想。

通過一系列間接控制和資產重組的隱蔽方式,實德逐漸控制大元股份。2001年11月28日,大元股份將煉油化工資產及負債,剝離給隸屬於寧夏國資委的寧夏綜合投資公司,直接收回現金近2.66億元,以及債權和股權投資共4800萬元。

徐明迅速盯上這筆2.66億元巨款,一筆匪夷所思的交易就此發生。大元股份以2.56億元的現金,從實德塑膠手裡買下其工業園22.26萬平方米土地使用權,及6.51萬平方米PVC板材生產廠房、9套生產線及相應的原材料存貨。

當時大元股份的收購報告顯示,這塊資產評估前賬面淨值為690萬元,評估值為1.02億元,增值率為1380%,而中介機構出具的評估報告是以2001年11月27日為基準日,該土地使用權終止日期為2051年11月26日,國家規定工業用地的出讓年限最高為50年,也就是說,這塊土地是實德塑膠在這個基準日才取得的。就在當天,這塊地就以溢價13倍的價格倒給大元股份,從中獲得近億元收益。

「徐明幾乎是空手套白狼,大元花了近2.6億元買了一堆資質不佳的資產,嚴重不值。」銀河證券一位前員工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銀河證券從2002年6月起就擔任大元股份重大資產重組輔導券商。

這位人士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他們曾經去實德塑膠公司調研過,對其資產質量及其評估價值表示懷疑,「我們覺得用近2.6億元真金白銀去收購的這部分資產是非常不合算的,其業績表現也相當差勁,2002年年報的每股收益才1分錢。」

這位人士還指出,這也是資本玩家常用的財技,把廉價資產虛增評估,然後高價賣給上市公司,套取上市公司現金。

正因為銀河證券在資產評估和重組方面與實德方發生諸多齟齬,2003年8月銀河證券退出大元股份重大資產重組輔導,將大元及實德的決裂公之於眾。上述知情人士透露說:「實德重組大元,無法達到監管部門的輔導驗收標準,這是銀河退出的原因。」

在將土地高價倒給大元股份後的一年半後,大元股份70%股權無償劃轉給寧夏綜合投資公司。寧夏綜合投資公司和大連實德之間,也包含了千絲萬縷的關係。參與過此宗交易的一位證券人士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事實上,徐明早在2001年即已介入大元股份:當年大元股份資產剝離成淨殼,以及收購實德塑膠資產,均是為大連實德入主作的安排,寧夏綜投只是在實德進入前夕,幫其代持一段時間股份。

雖然寧夏綜投表面上是大元第一大股東,但是在人事安排上,徐明逐步安排實德系人士控制大元股份,早在2003年2月就派實德集團沙有為任大元股份銷售總監,在2004年底提議徐斌(徐明之兄)出任大元股份董事長。

2003年和2004年,由於大元股份連續兩年虧損,上交所在2005年對其實行退市風險警示及其特別處理,簡稱由大元股份改為「*ST大元」,股價一直在2元多徘徊。知情人士透露,實德把大元做成虧損,是有意為之,其目的在於壓低大元淨資產,從而壓低向寧夏綜投支付的股權轉讓款。

2005年6月,大連實德投資以2.91億元總價,每股轉讓價格為2.08元,受讓寧夏綜投所持1.4億股國家股,佔大元股份總股本70%,成為大元股份絕對大股東,後因股權分置改革,14000萬股稀釋為12080萬股。

現實版奪命金:重奪土地

大連韻銳是一個裝入土地及廠房資產,繼而在實德投資退出大元股份前夕,將上市公司最優質資產套走的空殼。

自從實德注入大元股份之後,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經營一直不理想。大連分公司總經理周家華透露,儘管年產能可達1萬噸,多年來只利用其中20%左右產能,這個以生產PVC材料生產門為主的分公司產品高端,但技術難度很大,多年來一直都在摸索。

雖然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業績一直不佳,但隨著房地產價格迅速高漲,當年實德以1.02億評估價賣給大元股份的22萬平方米的土地和6.51萬平方米的廠房,已經變成增值六到七倍的隱蔽資產。按照大連市政府後來所啟動的大連實德工業園的拆遷工作,以隨後收儲價計算,這塊土地市值8億元。

但在2007年,知道這塊土地實際價值的投資者並不多,因為在財務報表上按當年1.02億元評估值入賬,除了徐明等內幕人士外,很少人知道這塊土地按市場價格計算增值巨大,成為大元股份最值錢的資產。

對徐明來說,如何低價重新奪回這塊土地,成為一項新的掠食生意。在2007年8月,大元股份董事會以開拓市場名義,出資200萬元在大連設立子公司,大連韻銳裝飾材料有限公司由此而生。

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自2007年8月成立至2009年9月實德投資從大元股份抽身出局,大連韻銳是一個裝入土地及廠房資產,繼而在實德投資退出大元股份前夕將上市公司最優質資產套走的空殼。

實德第一步是把土地及廠房資產裝入大連韻銳。2009年1月,公司增資5007萬元,其中6.51萬平方米廠房的評估值為3007萬元;2009年4 月,增資1.07億元,其中22.26萬平方米的土地評估值為9109萬元——兩次增資裝入大連韻銳的土地與廠房,幾乎堪稱當時大元股份最優質的資產之一。

實德第二步是在股市上金蟬脫殼,迅速減持股票。在將核心資產裝入大連韻銳的同時,大元股價在2009年上半年一路上漲,同年6、7兩月,股價最高躥升至16元多。大連實德在不到一個月時間內,通過28次交易在二級市場迅速減持7000萬股,累計套現8.99億元;當年8月,上海泓澤世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泓澤)與大連實德達成協議,收購後者持有的剩餘大元股份5080萬股,協議每股轉讓價從6元提到9元再到11元。

完全退出大元股份後,大連實德股權轉讓共收穫14.58億元,而2005年支付的股權成本僅為2.91億元,三年多時間,淨賺11.67億元!

但這僅是其在大元股份上收益的一部分。在2009年6月,大元股份與實德塑膠簽訂股權轉讓協議,以1.2億元作價將大連韻銳100%股權轉讓與後者。22.26萬平方米的土地在2001年時的評估價為1.02億元,這8年間,正是中國房地產市場急劇膨脹時期,土地價格亦不斷翻番,但該土地8年後評估價卻匪夷所思地下降到9109萬元——這一操作遭到廣泛質疑。

至此,實德完成了把大元股份最優質資產低價套走的第三步。

在該項股權轉讓完成後不到半年,大連韻銳於2010年1月通知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做好搬遷準備,理由是大連市政府將拆遷該地塊。

據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調查,因整個實德工業園的收儲和搬遷,實德集團共獲得23億元的土地收儲和拆遷補償。原大元股份的地塊和廠房大致佔整個工業園的三分之一,粗略推算,該地塊補償金額超過8億元,但大連實德只花了1.2億元就將其從上市公司剝離。若算上此前股權轉讓收益,5年間,徐明僅動用不到3億的資金,就在大元股份身上獲利超過18億元,回報率超過500%。

巨額補償款懸疑

大元股份認為,徐明提前獲知實德工業園將被列入大連市土地儲備計劃,並通過關聯公司將土地以超低價收購,從而獨吞這筆巨額搬遷補償款。

從2010年年底開始,大元股份隨後的控股方上海泓澤多次向寧夏證監局反映大連韻銳的「爭議」交易。2011年4月,寧夏證監局下發關注函要求,為保證上市公司股東利益不受損害,就上述土地徵用補償問題,其處置情況要及時向監管部門報告。

隨後兩年裡,大元股份與前控股方大連實德圍繞在大連韻銳的爭端拉開了帷幕,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一個「內幕消息」——大元股份認為,徐明利用和大連市主管領導的信息優勢,提前獲知實德工業園將被列入大連市土地儲備計劃,並通過關聯公司將土地以超低價收購,從而獨吞這筆巨額搬遷補償款。

大元股份在5月3日開庭時提交的一份來自大連市政府的文件複印件顯示,當地土地收儲中心早在2007年就向當地規劃局報送了土地收儲規劃。2009年9月,大連規劃局正式批覆同意這一規劃。朱立新強調,大元股份的土地轉讓後不久,實德就和大連市政府達成了動遷協議,這說明之前雙方已經做過很多工作,但實德顯然向投資者和上市公司隱瞞了。

大元股份代理律師劉振方則向南方週末記者透露,自2007年「以開拓市場名義」成立以來,大連韻銳除了向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進行土地和廠房出租外,一直沒開展任何經營活動,「顯然,這就是一個專門為這項關聯交易成立的殼公司」。

2010年11月,跟大元股份已經毫無股權關聯的大連韻銳,將位於實德工業園的土地和廠房轉讓給大連海翔騰瓏房屋拆除。大元股份大連分公司隨即成為資本運作的犧牲品——2012年5月,大元股份回租大連韻銳用於生產三棟廠房已被拆除了兩棟,其餘一棟廠房堆滿了機器和辦公設備。

「大連分公司去年下半年因為拆遷停產了。今年經過努力,我們和浙江一家投資PVC的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希望判決結果盡快出來,恢復生產。」朱立新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

2011年2月11日,大連韻銳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被實德塑膠轉讓給新的自然人股東王靜波和韓秋。但這兩位自然人是誰,最終巨額的土地款落在誰口袋裡,這引發了爭議。

在2012年5月9日,實德塑膠的代理律師黃滔在庭審中稱,目前實德塑膠的債權人有很多,而接盤大連韻銳的自然人股東是公司之前的「債主」之一,但對於自然人的更多信息,以及大連韻銳的轉讓價格,黃滔稱也不知。

但王靜波曾在實德集團官方網站一條信息中出現。該信息顯示,2010年年初,曾有一位叫「王靜波」的人以集團財務核算審計部員工的身份參加了該集團的新年聯歡會,並表演了節目——不能排除實德有轉移資產的嫌疑。記者就此致電實德投資董事會負責人,及實德塑膠代理律師黃滔,均未獲得對方的回應。

「這種資產的拆借轉移,在實德大系統內非常普遍。」一位熟知實德的律師如是指出。

大連市政府所給予的土地補償款,大連實德方面並沒有透露數額。但按當時大連韻銳旗下資產價值,大元股份方面曾估算過,其所應獲得的賠償款約為5.5億元。劉振方稱,對比周邊地塊的市場價位,2009年韻銳地塊和房產價值至少應在3.9億元左右,即使按照實德集團當時抵押建行貸款數額看也值3.3億,「可他們買的時候只花了1.2億,所以公司主張2.5億的索賠是合理的。」

但對於2.5億元的賠償,實德塑膠代理律師黃滔在法庭認為,「2.5億元」的賠償價格沒有任何根據,不會予以賠償。

這並不是大連實德近來面臨的唯一訴訟。據媒體報導,陷入資金鏈斷裂危險的大連實德集團最近已經被至少八家銀行起訴,多家債權行由於擔心實德履行債務能力出現問題,到法院對實德提起訴訟,要求財產保全。

經過兩年漫長而艱辛的訴訟,朱立新表示高管層身心俱疲,上市公司業績也一地雞毛。

但朱仍在密切關注大連實德的狀況,「不管實德是破產也好,還是其他處理,如果我們有一個法院判決在手,對公司決策也是有利的」。

或許是擔心實德破產殃及賠償,朱又反覆稱,和大連實德和解的大門一直敞開,「條件都可以談,甚至在法院判決後也可以談,我們當然希望越早解決越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3

天使機構化引擔憂:批量製造創業者不現實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209/

今年以來,天使基金異常活躍。不過,在層出不窮的「天使」裡,機構的力量比個人強大。而實際上,在美國,「天使」通常是個人,而非機構。中國天使機構化的趨勢有愈演愈烈之勢。

機構參戰天使存爭議

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

在「2012首屆中國天使投資人大會」上,《中國經營報》記者碰到從各行各業轉戰而來的天使投資人,這些人中間有不少是機構的代表。

印象深刻的是此前在二級市場呼風喚雨的某私募基金,它的代表也出現在貴賓室裡。這位代表告訴記者:「我們是來學習的,也準備做一隻天使基金。」與她類似,據記者交流觀察發現,天使中有一半是機構代表。

機構化的天使中,中國有兩大機構不得不提,一是聯想控股旗下的聯想之星,這是由柳傳志親自主導的一個天使投資基金,規模達4億元。另一個是李開復領導的創新工場。

到目前為止,這兩大機構化運營的天使投資並沒有突出的表現。熟悉內情的人說,他們都還在不斷摸索中,試圖探索一條批量生產創業者甚至企業家的平台。

在知金教育董事長、天使投資人謝冰看來,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是個悖論。天使投資人講究快速反應,需要俯下身段去聞週遭氣味,相對來說,機構反應沒有這麼靈敏。但是從管理角度來說,機構化之後相對更規範一些。

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則認為:「天使投資的決策是不理性的,需要找到一個平衡。但是,不會被天使化的機構所壟斷。」包凡自己於兩年前成立了險峰華興天使基金。

與包凡一樣,楊鐳同時也是兩個機構的創始人,一個是PE基金華山資本和泰山天使基金。楊鐳出手比較早,已有投資成功的案例。

不過,有不願意透露姓名的VC合夥人告訴記者:「這其實就是換了個旗號的VC。」國內較早張羅天使投資人活動的好投網總經理戶才和也認為,天使有被濫用的嫌疑,存在「大躍進」現象。

機構化有後遺症

「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

機構化投資有其優勢,比如決策的理性增強,通過一層層的把關,可以提高成功率。但是,機構來做天使也會遇到一些問題。

首先,天使要扮演創業者的角色,承擔相關義務,不僅提供錢而且還要提供資源,並且要有足夠的時間與創業者泡在一起。對於機構來說,做得不如個人,因為要受到時間、精力和業績等限制。

「天使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靠感覺,而找一些沒有創業經驗的人來當投資經理,他的感覺怎麼能準確地傳遞到決策者那裡呢?」戶才和認為,機構化的天使基金像是一個小型的VC。

在拉卡拉董事長、天使投資人孫淘然看來,很多所謂機構天使投資行為只能叫天使型的投資,專業的團隊也就變成專業的投資者。而真正的天使往往是利用業餘時間,個人對接初創的企業。

其次,機構化有業績壓力,使資金沒有足夠的耐心,可能會為了退出對被投企業拔苗助長。

做天使的心態應該是玩的心態,這是多數天使投資人的心理,並不是衝著錢去的,而是樂趣。孫淘然說:「天使是幫助別人把事做起來。如果去關注投資回報,往往投資會失敗。」

機構化的天使會碰到不斷優化的早期的VC勁敵。面對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一些VC的決策程序越來越像天使。一些VC給合夥人一年一次決策的機會,只要合夥人認可這個項目便可投資,也就是說,這樣的投資帶上了合夥人的烙印,這讓一些機構化的天使基金面臨更嚴峻的環境。

孫淘然提出,可以從這樣的視角來分析這個問題,把最牛的項目和最牛的投資公司列在一起,會發現對不上號。這是因為創業投資這事就是「有心插花花不開」。在他看來,孵化器模式成功可能性不大,「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不過可以借助這個平台,創業者主動到外面去接受風雨。

天使投資的主角應該是個人。「不要把投資人神化,他就像幫你帶孩子的保姆,一半是天使投資人一半是創業者。」孫淘然說。而對於天使機構,要求它做到這點卻很難,他們身份比較尷尬。個人天使投資是一種生活方式,機構化天使投資則是一份工作。或許這就是造成天使投資機構化運營悖論的原因。

記者觀察

天使機構化不如成立俱樂部

天使投資機構化運作,是目前中國天使投資行當最大的泡沫。這個泡泡很明顯,卻沒有人願意戳破它。

一些打著天使旗號的基金,用一套風險投資(VC)的流程和標準在篩選項目。如果說只是把投資額度更小、階段更早一點兒的VC改弦更張、美其名曰「天使」,那麼天使還會是天使嗎?

雖然美國也存在天使投資機構化的案例,但是它有堅實的基礎,比如成立了多個天使俱樂部之後,在有眾多個人天使投資人之後才出現。而當下的中國天使機構滿天飛,這是極不正常的。

對於天使項目,機構的作用往往沒有個人更有效果。比如,溝通成本增大,多層傳遞;決策反應慢。但是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退而求其次,要機構化運作天使投資呢?

最大的動力源自投機。對於天使機構的管理者來說,他們用一套當下熱度最高的關鍵詞作為標籤,在融資時講故事更容易講。天使機構背後的投資人也為了獲取那可能存在的高利潤,而非真熱心天使投資。

天使機構化的衝動有可能會破壞剛剛起來的天使投資氛圍,同時也會攪亂整個股權投資產業。第一,機構理性摧毀個人感性,減少個體天使人的行為,阻礙創新。第二,機構天使幹一些VC的活兒,誤導投資人,最終導致投資人對於貼天使和VC標籤的無實質差別的基金有不同預期,造成VC募集更難。第三,對於創業者而言,機構的投資經理和天使投資個人在創業經驗上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拿到機構天使的錢會減少一個創業合夥人,招來了一個婆婆。

也有天使投資人說,我一人投了很多項目,一個人根本管不過來了,所以才機構化。如果是這種情況,拿自己的錢請一些人過來幫忙打理項目,這類天使機構並沒有失去天使投資人的本真。

天使投資最本質的特點是投資人用自己的經驗去幫助創業者,錢往往並不是第一位的。而這恰恰是機構化運營之後欠缺的。

在個人天使不發達的情況下,如果天使投資市場被一群沒有創業經驗的投資經理主導,那麼中國天使市場會被帶向何處?創業者迎來的是天使還是魔鬼?

天使機構運作,最大的好處在於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共享智慧和分散風險。這是機構天使存在的價值所在。殊不知,實現這三個願望對於天使投資人來說,還有更好的選擇方式,比如組成以物理距離遠近來分的天使投資人俱樂部,通過鬆散式的合作方式也能達到上述效果,也少了機構化的弊病。

天使機構化應慎推,天使投資不是生意,要讓天使散落人間,應該鼓勵優秀的個人當天使,而不是把它當做買賣來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4

谷歌承諾5年內Android系統免費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20/227206.html

北京時間5月20日早間消息,中國商務部批准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公告顯示,谷歌已同意至少在未來5年內保持Android系統免費,以此換取中國監管部門對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交易的批准。

目前尚不清楚中國監管部門提出這一要求的原因,但這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外界對於谷歌將在Android系統方面給予摩托羅拉移動特殊待遇的疑慮。而谷歌也不太可能阻止除摩托羅拉移動以外的其他廠商使用Android系統。

從技術上來說,Android並不是谷歌的資產,而是屬於「開放手機聯盟」,谷歌只是該聯盟的成員之一。儘管谷歌對該聯盟的貢獻最大,但如果谷歌希望阻止其他手機廠商使用Android系統,那麼也必將遇到極大的阻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的運營商和手機廠商習慣於對Android系統進行深度訂製,因此這一要求使得這些廠商未來仍可以繼續訂製Android系統。

谷歌一名發言人表示,自谷歌宣佈收購摩托羅拉移動以來,該公司的立場並未改變。摩托羅拉移動發言人則表示,該公司很高興交易得到全球各地監管部門的批准,而這筆交易將於下周初完成。過去幾年中,谷歌開放Android系統的戰略獲得了不錯的成效,因此繼續執行這一戰略並不令人驚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5

1985年7月2日華僑日報封面: 匯豐將遷入新總部

1985年7月1日早上,承建商公和永保聯營正式把匯豐(5)新廈地庫4樓及寫字樓交回匯豐,並預期在21周後搬遷完成,這個項目的完成寫下了里程碑。據後來王浵世的書所述,這搬遷的實際事務由他運作。

這項目投資額達50億元,樓高達52層,在最初時,匯豐打算把40%的樓面出租,但是,因業務發迅速,寫字樓分散多處,耗費不貲,所以就改作自用。

據本次負責驗收的大班、後來成為匯豐銀行掌舵人的浦偉士稱,這物業會成為匯豐的主要營運「廠房」,經過嚴格的設計,內有所有營運所需的設備,且可按各項實際需要改。

在搬入這物業後,匯豐會把海富中心的物業出售,呎價1,800元。這兩句說明了,長江實業(1)在快速出售金鐘的上蓋物業有匯豐的支持,另外如果未來商業前景良好,千萬不要出售黃金商業地區物晝。

另外,這新聞的最後兩段都要對匯豐不利的新聞,加上不等匯豐當時大班沈弼回港就發佈這新聞,何況物業也尚未接收完成,相信都是想提高各位存戶及投資者的信心,信心是商業社會的基石,匯豐也可能極為重視,所以就用這重大機會澄清。

所以,公司有特別動作的時候,一定要留意一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08

思考的碎片---5/20 希臘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z2k.html
 
思考的碎片---5/20 希臘

May 19 (Reuters) - German Chancellor Angela Merkel asked GreekPresident Karolos Papoulias what he thought of the idea of holdinga referendum on Greek membership in the euro but did not activelypush for it, Bild newspaper reported on Saturday.

A Greek government spokesman said Merkel raised the idea in atelephone call on Friday but Berlin swiftly denied that.

http://www.reuters.com/article/2012/05/19/germany-greece-merkel-idUSL5E8GJ1D020120519


希臘的新聞發言人說默克爾在電話中建議希臘就是否在歐元區公投。建議而非推動。柏林當局否認。

這是5.19的消息。

我去年寫過轉折點。

也是因為公投。當時是11月帕潘德里歐要就是否留在歐元區舉行公投結果市場嘩然,結果希臘總理被迫收回成命。同時結束了政治生命哈。


時隔差不多6個月事情發生如此戲劇性轉變。詭異的世界。

這個轉變應該預示著歐元區對危機態度的變化。

6月份希臘的再次選舉會如何? 結果很難預測,但是可以做一些傾向性的判斷。

1.民眾承受的痛苦越大,極端勢力越得勢。

這點參考納粹當選的路徑。希臘現在極左也佔一定份額席位。

2.目前看左派勢力明顯回潮。

無論是希臘還是法國。

3.希臘脫離歐元區。那麼對意大利和西班牙民眾可能是一個榜樣。脫離的痛苦可見這樣民眾的選擇可能更理性。更多會選擇留在歐元區。我的判斷是希臘脫離歐元區反而是歐元區穩定的強心針。而非相反。

4.希臘脫離歐園區後,如果發生內戰。那麼歐元區崩潰。

邏輯是脫離歐元的不確定性如此之大,大家都會選擇集體脫離用回原來的貨幣省得吧事情搞大發生戰火。

內戰未必不可能。左右兩派矛盾足夠激烈,族群足夠分裂就會發生戰爭。戰爭從來都是解決激烈矛盾的選項。只是矛盾必須激化到一定程度。

突然想到羅馬規約的立法邏輯,假設戰爭不可避免,那麼我們按照規則進行。(游擊隊之類不上檯面,必須是制服部隊對弈,游擊隊是綁架民眾的玩法)

是否到這個程度沒人可以知道。只是可以判斷一旦發生那麼歐元必定崩潰。

5.讓債權人投票決定是否還債。這個本身很荒謬。

正如@王爍 說的公投不可以行政。

http://wangshuo.blog.caixin.com/archives/26212

脫離歐元區並不會提升工資,也不會減少痛苦,只是用朝三暮四的方法。貨幣貶值的方法欺騙自己。

當希臘人的效率無法支持當下工資,那麼早晚會出問題。

正如政府效率越來越低,總有一天我們腳下一樣出大紕漏,因為人口也在減少。

殊途同歸。當赤字經濟無法長期維繫這個事實被所有人認識到。那麼這個世界從擴張財政到財政收縮可能面臨非常大的痛苦。

這甚至不能用new normal來形容。

除非有新的提高效率的方案誕生。不然長期看前景黯淡。經濟的週期會開始走入衰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1

思考的碎片-5/21 我和Facebook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z6b.html
Facebook上市。也算一個里程碑。

我整理下我和Facebook的關係。
可惜沒有timeline。不然會更詳細。我只是用記憶和郵件在幫助回憶。
我記得第一次註冊Facebook當時他還沒有對公眾郵件地址開放。換句話說是2006年11月前。
當時我還鬱悶了一陣。
現在的帳號是07年註冊的。

第一次刺激到我是,2008年,貝布托被刺。當天就有消息說很多記者跑Facebook上去找貝布托的兒子。Bilawal Bhutto Zardari。結果還發現有兩個假帳號。
那個刺激很大。我突然發現類似Bilawal Bhutto Zardari的人他的homeland是否真的就在facebook上?
他的朋友和社會關係真實的體現在那裡。
後來這個事件安替還特意寫過一個文章。「Facebook,一副勢利臉」

當中還有一個插曲。是07年前後很是流行的second life。林頓幣。當時還和美元有實時匯率。
我還記得second life上第一個百萬富翁是華裔女性在德國。
第二人生中首個百萬富翁:從女教師到地產大亨

http://finance.sina.com.cn/leadership/crz/20070909/14103960409.shtml

當然最後大家懂的。自由發鈔最後的結果就是通貨膨脹。這和任何一個遊戲內的通貨膨脹一個意思。
插一句,so那個比特幣也就一個笑話。這是題外話。

後來的Facebook因為被牆後其實和我的生活關聯度很小。

還是回到投資上
說下幾個看法

1. Facebook 的ipo
Facebook的ipo按照我的理解還是因為股東人數超過SEC的規定。應該算被迫上市。

從歷史上看好的公司ipo價幾乎都是地板價。從Microsoft到Google
這裡一個主要因素是上市時機,從發展的角度看Microsoft上市離PC的普及還有很長的路。microsoft是80年代後期上市的,PC的滲透率增速大概在互聯網時代到來前增速最快。互聯網是最後一擊,滲透率飽和。就是沒增長鳥。so股價也在互聯網熱潮過後一直下坡。MSFT從ipo到最高大概70倍。

google上市04年。我不記得那年開始使用google的。但是應該算比較早。
我甚至覺得是google改變我的人生。
Google ipo到現在大概4-6倍這樣。未來不確定。如果不出意外不太可能超過MSFT的漲幅

這兩個案例寫完我突然發現一個方法。
就是msft上市時用戶數多少對比漲幅。
然後google上市時候的用戶數對比日後漲幅
通過這個方案或許可以預測facebook的空間
現在8億人。到30億人幾乎不可想像。
那麼還有4倍空間這或許是極限。現在1000億到3000億也是世界最大公司。差不多這就是天花板。

2.Facebook的價值

說個虛的。還是那句老話,一個google的產品經理用Facebook改變埃及歷史。
那麼Facebook價值多少?

當一個人的homeland 在Facebook,那麼Facebook價值多少?

3.幾乎所有的App之類流行應用都是Facebook帳號登錄或者Twitter帳號登錄。
本質上就是Facebook帳號在起尋址作用。即Facebook帳號=電話號碼。
這個。。。這個。。。。
價值多少?

4.短期看Facebook會跌破發行價。短期是指2012年。
理由很簡單,兌現的人會很多。整個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在增加。
so低成本入股的總要去買點房子。對不。這時候會發現錢少了。財富多了。所以槓桿的作用就是讓財富減少點。讓錢生點出來。即股價會跌點。
至於跌到哪裡不確定。

5.Facebook 為了還是看貨幣化,Sheryl K. Sandberg 是前財長的高徒。她搞貨幣化是最佳人選。她想的一定比我們多。這不用我們擔心。

能想到的就這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2

思考的碎片--5/21 碎片 slamnow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1zs1.html
1.2005年4月Accel Partners 入股Facebook的一個插曲

正如Peter Lynch說的兒女的需求很重要:)

http://www.forbes.com/sites/jeffbercovici/2012/02/08/don-graham-washington-post/
In early 2005 Chairman and CEO Donald E. Graham, tipped off to the then embryonic social networking site by an employee whose daughter was at Harvard, approached Zuckerberg about making an equity investment. Within days the two had a handshake deal for a $6 million infusion. But when Silicon Valley venture firm Accel Partners offered to buy in at a higher valuation, Zuckerberg got cold feet. Graham could have pressed him to honor his verbal contract or at least made a counteroffer. Instead, he encouraged the 20-year-old to follow his heart. Zuckerberg went with Accel.
沒人知道Graham為何這樣決定。有巴菲特因素?
或許資金的屬性決定了這一切。
風險投資的核心是不錯過任何一個好標的,寧願投錯幾個。
價值投資的核心是不做錯任何一筆交易,寧願放棄好標的。
這和早前討論過的Hedge Fund和Buffett這樣封閉基金的投資風格差異。異曲同工。

2.頁岩氣能否有那麼大影響?
我的回答是關注天然氣價格,價格的傳遞是滲透模式的,總有不斷的嘗試者會給從油改成氣只要價格差在哪裡。頁岩氣的本質就我理解是新能源,或者是新的開採技術導致的新能源。我沒仔細研究過。上次去海上開採石油我的理解應該是70年代高油價導致的。
這個從商業邏輯上是可以說通的。

用wikipedia查了下offshore drilling竟然20年代就開始。有趣。
The first purpose-built drilling semi-submersible Ocean Driller was launched in 1963. Since then, many semi-submersibles have been purpose-designed for the drilling industry mobile offshore fleet.

The first offshore drillship was the CUSS 1 developed for the Mohole project to drill into the Earth's crust.

As of June, 2010, there were over 620 mobile offshore drilling rigs (Jackups, semisubs, drillships, barges) available for service in the competitive rig fleet.[5]
看來我的判斷還有瑕疵。不過我堅信如果油價不高誰吃飽了去開採海裡的油?
價格的蔓延和滲透是持續的,緩慢的有觀望有嘗鮮。有抵抗。

畢竟油氣的轉換是重大決策,所以需要時間。
但是趨勢不可逆,只需持續關注天然氣價格。就可以推演未來。大家都懂的,這類頁岩氣的玩法是開一個井就是幾個億,所謂沉默成本極大,所以只要有氣他們會儘早送氣儘早收回成本,這類頁岩氣的邊際成本極小,如果頁岩氣是可靠的能源來源,那麼天然氣價格必定只會下降不會上升。這幾乎可以用商業常識判斷。
反之天然氣價格急劇波動,那麼頁岩氣本身沒的可靠性就值得商榷。


so結論是影響多深遠看天然氣價格維持的時間長短。

3.FB股價

那句話沒差到誰說的。我記得是某個歷史學家

長期我們低估技術的印象,短期高估。
我想用在FB上,短期股價高估,長期股價低估。

4.遊戲股VSFB+QQ

遊戲股當一個整體看,
人群/時間/價格

人群是12-30歲人群總量在減少,出去的多,進來的少。
這裡假設30隨後遊戲投入時間減少非核心玩家。
時間是早期2-3小時沉浸式遊戲,到現在20-30分鐘碎片化遊戲。
時間減少那麼價值必定減少
價格,現在比過去有錢,消費習慣而言願意為遊戲付出更多價格。
但是三個因素加權的話,整個遊戲產業應該是夕陽。這個觀點很早在imeigu有探討過。
這裡更詳細和更全面。這是針對國內遊戲股的分析

另外在補充兩點,上面的描述是對蛋糕的大小描述。
1.單個遊戲或許會能分到多點蛋糕,但是這個就需要不同視角。
2.十年前報紙上很容易找到新聞說孩童沉迷遊戲,現在應該極少看到。
這裡還有一個小插曲,5-8年前聚會可能一桌人一半是Nokia手機。現在聚會一桌人一半是iphone.

這點上FB+QQ是不同的。
人群 12歲--100歲都會用FB+QQ沒所謂。只有當第一代用戶死亡增長才會停止。
時間上會有波動,但是整體上不會減少。
花費上邏輯上會隨年齡波動,特別是年輕人容易衝動消費。成年後更理性消費。
只是消費習慣或許會養成。這點上存疑。
總體上FB+QQ類的增長可期。
增速會波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3

應付複雜性需要一點「失焦」

http://xueyuan.cyzone.cn/guanli-zhanlve/227226.html

如果你能做準備的話,它就不算是黑天鵝而只是白天鵝了。所以不要去準備,我們能做的只是保持頭腦的開放,迎接所有難料之事。

《中歐商業評論》(以下簡稱CBR):面對很多突變,或者說「黑天鵝事件」,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對此並無充分準備,隨著這類事件發生的頻率越來越高,我們怎樣更好地應對?

尤爾亨·阿佩羅 (以下簡稱尤爾亨):正確心態或思路很重要。比如我旅行前很少操心籌劃怎麼打包行李,只有三樣東西是我到哪兒都最重要的:護照和兩張不同的信用卡,這樣我什麼都能買。事前花費大量時間精力籌劃打包,把行李箱塞得鼓鼓囊囊,託運時還要花錢費力,而我往往是需要什麼就在當地買,雖然可能這樣會貴一點,但從長計議可能更便宜,因為我避免了在箱子裡塞滿自己不用的東西而引起更多麻煩。這就是不同的思路。再比如我旅行時,總有人約我用餐或開會,會接到郵件提前三四周就預約某一天能否共進午餐或晚餐,我一般都會回答「也許吧,我們再看看」。我不願那麼早就給自己安排下來,因為並不清楚那時會不會有其他事情發生。我想讓頭腦對所有可能發生的機會和風險保持開放狀態,直到需要做出決策的最後一刻。不到最後關頭,別去做。

CBR:這倒是令人印象深刻,因為對傳統的管理者來說,計劃很重要,拖到最後才做決策似乎不是個好習慣?

尤爾亨:我並不是否認做準備的重要性,這不會錯,也有用;不過可能在當時還沒產生最好的方案,或許到後來臨時有了更好的辦法,要在正確的時候做正確的決定。早做決定未必不好,但你要考慮到可能需要事後再修改,我在許多事情上都採用這個做法,包括管理以及日常生活。這也是為了更好地應對充滿不可預知事件的環境,而我想感覺自己已經準備好去應對了。

CBR:面對很多類似「黑天鵝」的突變事件,保持靈活性是唯一的答案嗎?

尤爾亨:我想是的,如果你能做準備的話,它就不算是黑天鵝而只是白天鵝了。能做的只是保持頭腦的開放,迎接所有難料之事,無論是從正面角度還是負面角度。很多人只把風險看成負面的,往往忘了其中可能還有沒被發現的機會。比方我因為經常旅行,在荷蘭的房子不常住,就短期出租。起初有朋友表示憂慮,問租客偷東西怎麼辦?要是複製了鑰匙,以後悄悄來住不付錢怎麼辦?我就說:對的,是有這些風險,但同時也有機會啊,我們可能成為好朋友,他們可能給我帶來新客戶,可能幫我打掃衛生的女工能得到新工作。沒人問我有關機會的問題,人人都在關注風險,這其實也是一種很典型的情況。

除了聚焦,還應適當學習失焦

對很多管理者來說,有必要刻意去訓練如何「失焦」,提醒自己不時地環顧四周,可能解決方案就蘊含在某個不起眼的地方。

CBR:你強調,我們所看到的世界是充滿複雜性和非線性的,因果關係的慣性思維往往導致失敗。有什麼令你印象深刻的例子和我們分享嗎?

尤爾亨:我想說一個自己的故事,就是如何意外地獲得了時間來寫書。當時我在一家大約200人的公司擔任CIO,大約2008年,信用危機來襲,到了2009年,這場危機真正損害到了我們公司,幾乎沒活可干了。當時我們考慮辭掉一些人,因為算下來一年之內情況再不改善的話,公司就要破產。接著荷蘭政府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兼職僱傭(part-time employment),你可以申請50%的時間失業,另一半的時間為公司工作。我們也和員工商量,最後大家同意這麼做,這樣就可以保全所有員工。這樣一來,作為公司領導層,我也要以身作則,有一半的時間呆在家裡,而這對我來說簡直就是來自天堂的禮物—這給了我足夠的時間去做研究、去更好地寫書,此前我從未期望過這會發生。這正表明,當環境中出現了意料之外的事件,你並不知道帶來機會還是風險。

CBR:有關於失敗的例子嗎?

尤爾亨:幾年前發生了一起飛機事故,傷亡慘重。人們看到這條新聞時第一反應往往會問:誰的責任?誰出的錯?因為一個基本假設是:要是沒人犯錯,就不該出這樣的事。我想這也很典型,人們會依據簡單的因果關係思考而得出結論。而實際上,調查報告顯示,事故的起因如同一張複雜的網,往往可能因為一個人偶爾忘了件什麼小事,這在平時根本算不得錯誤;與此同時另一個人把一件什麼東西放錯了地方,諸如此類的幾件小事同時發生,結果就釀成大禍。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造成了事故,你卻很難準確指出具體是哪個人犯了重大錯誤,所以也沒有誰可以真正為此負責。這只是一系列作為和不作為的交織(combination ofactions and non-actions)。這是一個有關複雜性和人們思維方式的例子,因為多數人會習慣性地採用線性思維方式,總想找到「誰幹的」,這可能太簡單化了。

CBR:在常規的、確定性的決策中,決策者的目標是可以量化的。在複雜情境下,決策者的目標會失去焦點。凱文·凱利(Kevin Kelly)的著作《失控》(Out of Control)中也提到,對於很多複雜系統,傳統的分析方法失靈了。你的建議是什麼?

尤爾亨:這問題有點難,其實我朋友說我可以很好地聚焦於工作和項目中,投入工作時就算周圍失了火也渾然不覺,但應該適當學習「失焦」 (unfocus)。有些時候可能移開焦點,反倒能注意到平時難以發覺的東西。你的問題是說決策者可能在複雜情境下失去焦點,我倒覺得兩方面都需要,既要聚焦也要失焦。聚焦是為了把事情做成,失焦則是為了注意到被忽略的機會和風險。有人建議,你過段時間就專門去讀一本平時根本不會翻看的書,比如一位外國哲學家的著作、介紹園藝或核電站的書等等,會帶來全然不同的視角,看到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也往往產生嶄新的思路,因為你被帶遠了。我個人因為要有意訓練如何「失焦」,就在每天走路的時候強迫自己拍很多照片,東張西望地尋找有趣的東西。我想對很多管理者來說,有必要提醒自己不時地環顧四周,可能解決方案就蘊含在某個不起眼的地方。

未來組織的網狀形態

我覺得不太適合通過眾包方式來開發產品,因為人們缺少共同的身份和價值認同,無法形成團隊。

CBR:凱文·凱利有一個概念是分佈式管理(distributed management),猶如蜂群的狀況;你也提到「所有的組織都是網狀系統」,感覺其中有什麼異同嗎?

尤爾亨:我們表達的意思是同樣的,我在書中多處引用了凱文的觀點,他的《失控》我讀過,很有啟發,其中提到的「九律」(Nine Laws of God)之一就是分佈式,正如蜂群,真正的工作是在網絡中而並不是在中心組織完成,因此應該儘可能地把工作授權給網絡成員,他們也能自己管理。

CBR:控制權分配給有能力的人越多,這種控制權就越有效。那麼對一個有效的組織而言,結構是否應該更加向底層傾斜?

尤爾亨:我想是這樣的,中心組織只能做幾件事情,其他的都會被分配到組織網絡中去,因為一個自組織的系統往往比中心組織的部門更能創新,更有效。其實我們從全球經濟中也能看到同樣的情形,這裡面總會有掙扎,哪些功能應該給中心組織,哪些應該給自組織。這和組織裡的情況一樣,傳統上很多企業都是採用由中心官僚機構來領導的方式,現在逐漸覺得應該放手,可以變得更強大。海爾也是這麼做的,公司有8萬人,2000個組織單位,張瑞敏強調每個人應該成為自己的CEO,當然領導們也有要做的事,所以他也在這個組織內尋求平衡。

CBR:「眾包」(crowdsource)的概念逐漸盛行,即將任務分發給網絡中不確定的個體或節點來執行。這會成為一個現實中主流的趨勢嗎?如果是,會有哪些特別需要注意的挑戰?

尤爾亨:我做過眾包的實驗,為自己負責的業務部門徵求一個Logo,後來從世界各地發來了一兩百個作品,我和團隊成員一起集中開展討論,最後選了一個大家最喜歡的。不過這次經歷也讓我體驗到,有很多匿名的人在提交自己的方案,他們都和我們公司沒有聯繫,所以最初要有密集的溝通,讓他們瞭解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以及想要通過Logo來表達什麼樣的企業身份,等等。眾包是個有趣的想法,但只有一部分工作適合採用這種方式,就是一些比較容易授權給匿名人士來做、而他們並不需要非常瞭解公司情況、彼此也不需要團隊合作的工作。因為人們差異很大,很離散,彼此也不認識。例如翻譯就是適合通過眾包來完成的。不過我覺得不太適合通過眾包方式來開發產品,因為人們缺少共同的身份和價值認同,無法形成團隊。

CBR:你也和一些中國的企業接觸嗎?通過觀察,感覺形成網絡組織的狀況如何?

尤爾亨:我唯一接觸的中國公司是海爾,而它的管理模式似乎在中國也並不算典型。舉個例子,很長時間以來我一直建議,生產和業務部門應該能夠自由選擇行政人事等服務部門,因為一般情況下,一家公司只有一個行政、財務或HR部門,你無從選擇,這就存在壟斷。然而從長遠來看,支持性部門也應該把業務部門看成它們的客戶,如果提供的服務不夠好,業務部門也能從別處獲得服務,至少有這個選擇權。海爾已經採取了這樣的做法,我認為非常健康,也讓支持部門意識到自己應該怎樣做得更好。這一點我很喜歡。

告別「組織筒倉」

你要選擇多元化的成員一起工作,但他們彼此不要因為太過不同而難以共事。

CBR:你提到「組織筒倉」(organization silo),就是將做不同種類工作的人分開,不利於組織的績效。事實上也有研究者發現組織多元化的團隊,更有利於創新。但這裡也要有很多技巧,否則可能因為成員間存在的差異而比較低效。你有什麼建議嗎?

尤爾亨:我從複雜性科學裡面選擇一個說法叫「可兼多樣化」(inclusive diversity),就是你要選擇多元化的成員一起工作,但他們彼此不要因為太過不同而難以共事。美國最著名的設計公司IDEO的團隊非常多樣化,比如有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建築師,彼此的背景和方法都很不同,但大家願意合作,珍視其他人的意見,這類團隊可以給一些原本枯燥的產品帶來革命性的突破設計。

CBR:或許這樣的團隊裡也需要找到有效的協調者或推動者?

尤爾亨:是的,我聽過一個說法:在一支足球隊裡,有的人並沒什麼作為,但他能讓別的球員踢得更好。所以也有些諮詢意見認為,不要輕易開掉個人工作表現不算好的人,因為他可能是大夥兒都喜歡、能讓別人得到激勵而且效率更高的人。這其實也是一個表明複雜性的好例子。

CBR:你認為管理3.0和前兩個階段有本質的不同在於,前兩個階段企業的所有創新都是在圍牆內進行的,而在互聯網時代,博客、微博和維基等使得大眾智慧更加突起。對多數管理者而言,在思維和行為上應該如何去調整、適應和轉變?

尤爾亨:我覺得很重要的一點是,管理者們應該更頻繁地調整,讓自己的思維和組織保持一致,當下這做得並不夠。我介紹複雜性思考的時候往往會使用一個例子,就是讓大家模擬設計一個獎金系統。情境是CEO許諾每人都會有年終獎金,根據業績和其他影響因素來發放,而把設計獎金系統的任務交給更低層級的經理人員,這也是為了激發大眾智慧,因為只有團隊成員才真正知道一個人的表現怎樣,不應只由經理人員來評判。這時也需要運用360度評價之類的工具,能儘可能獲取群眾意見並給予一定權重,最後計算產生獎金數額。我跟學員說,或許每年都應該這樣算幾次,並不一定產生實際獎金發放,只讓人知道,如果我們此刻就計算獎金,這就是依據同事意見你所應當得到的數額,起到評估的作用。這是一個運用大眾力量的練習,按照複雜性科學的理論,如果碰到複雜問題,也往往要用複雜的方法去解決,簡單的方法往往不夠。

CBR:你提到管理3.0的六個視角(激勵員工、賦能團隊、調和約束、培養能力、結構成長、全面改進),形成相互咬合的整體,核心是「人」。管理者必須想方設法保持員工的活力、創造力和積極性,但創造力如果不加以適當管理的話,也容易轉變為破壞力,對此如何更好地加以控制和調整?

尤爾亨:在科學和管理中都用到的術語「自組織」,其實並不能說它本身是好是壞,和創造力一樣,只是一種中性的存在,取決於用來做什麼。自然界中會有些很糟糕的情況發生,在商業中也是如此。管理者需要負責的是把自組織和創造力引領到好的方向上去,也正因此我們有目標確立(goal-setting),可以採取一些手法如組織身份(identity of the organization)和組織價值等,這些很重要,會引導人們的良好行為。如果每個人都只想最大化自己的利益,這就不是個團隊,充其量只是一群人而已。團隊成員應該互助共進,大家共享一個目標,也有自己的身份,比方有一個團隊名稱、標誌、印有名稱的T恤,等等,如果人們感覺像一個團隊,就會做出相應的表現。所以我認為目標設定和身份確立是很關鍵的,可以把創造力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4

微軟悄然推出社交網站So.cl:向大學生群體服務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5/21/227229.html

就在Facebook IPO(首次公開招股)之際,微軟悄然推出了一個名為So.cl的社交網絡。該服務去年末就開始面向大學生測試。

So.cl源於微軟FUSE實驗室,主要是為幫助學生和學者開展研究項目。儘管發音與「Social」相同,但該服務並未被媒體視為Facebook的競爭對手或Twitter的山寨版,而是一個社交網絡的附加層,需要使用Facebook或Windows Live賬號登錄。

與其他社交網站的設計相仿,這個定位於「社交搜索」的網站也可以分享網頁、組合各類媒體形式並分享其他內容,因此業內人士認為,該網站或許不僅僅是一個專注於研究領域的工具。So.cl的所有搜索在默認狀態下都是公開的。

微軟去年表示,So.cl不是為了與Facebook或其他搜索引擎競爭,但該服務並未拘泥於學生用戶,因此完全可以憑藉上述功能與Facebook等大型社交網絡競爭,並有望憑藉各種社交網絡附加層成為與Pinterest一樣流行的產品。

通過整合Pinterest等其他社交網站的熱門功能,微軟可能正在謀劃長期的社交網絡戰略,而學生或許只是一個突破口而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7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