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中國金石礦業(1380)疑問(稍更正)

今日這本招股書,我看完總是不踏實。我傻傻的,自問自答,大家可以不看下去

1. 大股東只在招股書不停只是叫「黃先生」,又不做主席,這個人是誰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07/01380_1017369/C106.pdf

「黃先生」 指 黃賢優,本公司控股 股東之 一;

2. 黃先生有沒有賣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07/01380_1017369/C134.pdf

由售股股東出售的股份數目為80,000,000股股份(假設超額配股權未獲行使)。由售股股東出售的股份數目為167,000,000股股份(假設超額配股權獲全數行使)。

Wongs Investment由本公司控股股東黃先生全資擁有。

3. 黃先生犯過甚麼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07/01380_1017369/C121.pdf

黃先生為控股股東兼董事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青海賢成礦業股份有限公司(前稱Qing hai Xiancheng Industry Joint Stock Company)(「青海賢成」)於2002年至2005年中國的商業銀行訂立一系列擔保協議(「擔保協議」)。根據擔保協議,青海賢成分別於2002年、2003年、2004年及2005年就合共人民幣94.5百萬元、人民幣159.5百萬元、人民幣602.5百萬元及人民幣565百萬元的貸款提供擔保。該等擔保並未於青海賢成根據中國證券法提交的定期報告內披露。中國證監會就青海賢成未有披露該等由其提供的擔保對青海賢成進行調查。於調查後,中國證監會對青海賢成及青海賢成董事會的全體成員(包括黃先生)提出嚴厲批評。黃先生及多名董事亦被罰款介乎人民幣30,000元至人民幣50,000元不等。

4. 這礦是不是有問題的,但是我發現竟然沒有香港報章談過,應該是沒問題的,內地呢?

http://realblog.zkiz.com/greatsoup/22944

而在上市傳言背後,記者調查發現,金時達石業對外宣傳的主要產品“大理石”與實際產品有很大差距。

在各種對外宣傳材料中,記者注意到,該公司所屬的以盛產米黃石灰岩礦的張家壩礦山一直宣稱的是“大理石礦”,從事的主營業務也是大理石礦的開採及相關產品的開發、銷售。倘若如此,米黃色飾面石灰岩是否就等於“大理石礦”,又能否賣出大理石的價格呢?

據雲南地礦資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濟師馬百壯向記者介紹,按地質成因,岩石分為火成岩、沉積岩和變質岩三種。其中,石灰岩屬於沉積岩,大理石則是變質岩。

今年9月,中國石材協會和國家建築材料工業石材品質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共同研究確定了60個名優特石材品種。金時達的“金石米黃”品種儘管榜上有名,但對其品種特徵的描述仍是“米黃色細晶灰岩,可與米黃類大理石媲美”。

顯然,作為江油地區大量出產的這種米黃石材,這並不是受眾一般認識上的大理石。

“飾面石材分為花崗石和大理石兩類,因為大理石名氣要大些,所以,有些用做建築飾面的普通石材,很多人乾脆就說成是大理石,這樣好銷售價格也高。”一個在四川當地做了十多年石材生意的福建老闆向記者承認。他兩年前也曾深入張家壩探尋大理石,結果無功而返,“品種並非地方政府宣傳的那麼好,更重要原因是荒料成材率的比例太低”。

四川礦產資源儲量評審中心2010年9月26日為金時達石業出具的《四川省江油市張家壩飾面用石灰岩礦延深勘探地質報告》評審意見書(川評審【2010】229號)也明確指出,“經過延深勘探,礦山四層為飾面用石灰岩礦層”。

...

除了主要產品概念模糊之外,金時達石業的產品價格和開發儲量也存在諸多疑問。

據熊文俊透露,金時達石業明年將實現年產荒料4.5萬立方米,其擁有的張家壩礦儲量可開採110年。每1立方米荒料可加工成2公分標準的板材35-40平方米,“我們板材的定價是每平方米700-1500元”。

由此,若保守按照每平方米均價1100元計算,預期上市時金時達石業年營業額將高達17億元以上。

據記者了解,目前,中國同為米黃色系的大理石資源極為匱乏,主要依賴進口,近年隨著房地產市場發展,米黃大理石板材市場價格水漲船高。主要品種伊朗莎安娜米黃和西班牙米黃板材市場價格,已快速上漲至每平方米近2000元。

然而,對於金石達給出的市場行情,前述福建石材老闆卻表示價格過高。“現在市場上差不多品相的產品價格,也就在每平米200元左右。”

江油香水鄉的另一石材投資大戶——羌江石材,與金時達石業的礦山相鄰。“我們公司生產的品種,基本可以達到進口大理石的水準,但在價格上與進口產品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每平米能賣到500元左右。”羌江石材的一位銷售經理說。

此外,與同行對比,金時達石業所擁有的礦山儲量也令人迷惑。

來自江油經濟商務局的材料顯示,該公司目前礦區面積0.495平方公里,礦石儲量為4500萬噸。但值得注意的是,所屬同一礦區的羌江石材,儘管擁有6座礦山,礦區面積達1平方公里,是金時達的一倍,但其礦石儲量卻僅有5000萬噸。

另外,金時達石業還面臨著周邊缺乏產業配套的挑戰。“當採礦的基建平臺逐漸完善後,我們會在礦區附近建板材生產線,但現在生產的荒料都要運到天津和福建進行代加工。”熊文俊說。

目前金時達石業剛完成第一個生產平臺的搭建。據現場工人透露,“現在每天只生產50-60立方米荒料”,與其計劃的15萬立方米的年產量,顯然還相去甚遠。

但金時達石業的上市進程已緊鑼密鼓。知情人稱,目前公司已由花旗擔任保薦人,進行上市前的準備。不過花旗環球銀行部中國聯席主席錢于君對本報記者表示,他們不能確認這樣的消息。而此前的今年5月,因高管涉嫌詐騙和礦山儲量遭到質疑,同樣由花旗作為保薦人的河北天源礦業上市慘遭擱淺。

但是明報引述報告話:

http://realforum.zkiz.com/thread.php?tid=11211

內地報章去年底曾質疑金石礦業礦山品種及儲量,但據相關人士稱,該消息為金石旗下被辭退員工為泄憤而捏造,而該報章已撤稿。

5. 其他呢?

邪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307/01380_1017369/C118.pdf

朱 賀 華 先 生 ,...由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彼為聯交所上市公司聯合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的總 裁助理... 。 自2 0 0 9年 7 月 起 ,彼 為 聯交所上市公司創益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 股份 代號:2468)的財務總監,負 責該公司的整體財務管理。自2010年5月起,朱先生獲委任為聯交所上市公司直通電訊控股有限公司( 股份 代號:8337)的獨立非執行董事。

盧世東先生,43歲,於2010年8月4日獲委任為本公司財務總監兼公司秘書。彼主要負責本公司的整體財務管理及行政。盧先生在國際審計事務所及作為多家上市公司的財務人員方面擁有逾17年專業工作經驗。彼由1993年6月至1996年8月於關黃陳方會計師行(現稱為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擔任會計師。彼其後由1996年8月至1998年10月於香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現稱為羅兵咸永道會計師事務所)擔任高級核數師及主任核數師,其離職時職位為核數部二級主任核數師。

由1998年12月至1999年1月,彼於聯交所上市公司勤達印刷有限公司(現稱勤達集團國際有限公司,股份代號:1172)擔任會計經

理。由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彼於Pillsbury Hong Kong Limited擔任項目分析師。由2000年6月至2004年7月,彼於聯交所上市公司中國光大科技有限公司(現稱中國海澱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56)擔任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負責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整體會計、財務、公司秘書和行政營運。由2004年8月至2005年11月,彼擔任聯交所上市公司中國神威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股份代號:2877)的財務總監及公司秘書,負責該公司及其附屬公司的整體會計和財務報告。由2005年12月至2008年10月,彼擔任泰淩醫藥(集團)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由2008年10月至2010年7月,彼擔任新加坡上市公司創冠環保控股有限公司(股份代號:新交所:D79)的財務副總監,而彼亦於同期擔任創冠環保(國際)有限公司的財務總監。於往績記錄期間內,盧先生並無在其他上市公司擔任任何董事職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45

08 Mar 11 - 嘉華國際 (0173) 中期業績 藍兵手記

http://airmanblue.blogspot.com/2011/03/08-mar-11-0173.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5

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與個人主義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http://www.zhanghua.org/?p=4398

    2009年我從香港買回來Factory Girls這本書後,看了一半。直到最近,我們(南方週末)做了新一期的民工荒專題後,我在準備主持部門電話會議時,從書架上找出這本書來。接著看,看完它。

建議所有關注世界工廠話題的朋友們買本看看。買不到紙版,亞馬遜上也應該能買到電子版。

我突然發現,這本書的作者Leslie T. Chang(張彤禾),就是美國知名作家Peter Hessler(彼得 海斯勒)的老婆,Hessler出過幾本關於中國的書《消失中的江城》、《甲骨文》,在美國都很有名,最近出的一本是《尋路中國》,中國出了簡體本,我買 了看了一半,與之前看到的《312號公路》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這兩口子真是志同道合啊。他們兩個,一個是前紐約客的記者,一個是前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從調查採訪到文本寫作,功夫都很了得。

我們這期民工荒專題報導裡,專門到「尊嚴」兩個字。其實,往大里說,我們說的是是個人主義。以前世界工廠裡所有的人都是渺小的,可以忽略不計的。現在,他們個人也要尊嚴,要發聲。

而Facotry Girs這本書裡,整本書讀完,你會發現,Leslie並不只是想向西方讀者展現,河南工人在東莞工廠裡的辛苦甚至悲慘境況是什麼樣子的,她的主題,恰恰 是半「勵志」性質的—-打工妹們欺騙家人,不願意回老家,為了比原工廠高一點點的工資,不斷跳槽,學英語,考證書,為了個人幸福,不斷換男朋友….在她們 的世界裡,有一套我們無法理解的追求幸福的路徑,他們在追逐,拚命追逐。

我最喜歡的一章,是Love and Money那一章,寫的真好。真切地感受到,外籍記者觀察的視角,與我們是不同的。或者說許多我們以為是「常識」的事情與細節,其實是最值得研究的,而我們常常忽略。

Leslie的創作手記,我找到中文版了,貼到這裡。我很喜歡,她提到關於寫新聞和寫書的辯證關係,對我很有啟發。和大家分享之。

 

 

Factory Girls創作手記

原文鏈接:http://thechinabeat.blogspot.com/2008/05/writing-factory-girls.html
作者:Leslie T. Chang

    2006年3月份我開始寫這本書。剛寫了一刻鐘,不安襲來:「現在光坐在桌邊寫書是沒工資拿的。」但早上十點左右,我想明白了,自己是不會 再回去當報社記者了。《工廠女孩:巨變的中國,從鄉村到城市》一書,為讀者打開了在中國南部城市東莞流水線上工作的女孩們的內心世界:

看見其他廠的姑娘,你馬上開始打聽。你們問對方:「你是哪年的?」好像聊的不是人而是出廠的車。「多少錢一個月?算房子和床位麼?加班多少錢?」然後可能問問她是哪個省來的。不過你從來也不問名字。

要在廠裡有個真心朋友不容易。宿舍裡12個姑娘睡一個 屋子,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內,最好還是守住自己的秘密。有些女孩進廠時用的是借來的身份證,她們從不告訴任何人自己的真名。有些也只對自己的同省老鄉說,但 這樣也得冒險:流言很快就從廠裡傳回家了,等你回去,發現七大姑八大姨都知道你一個月賺多少、存多少、是不是和男孩兒出去約會。

從報社編輯的角度出發,這樣的開頭怎麼看也不會順眼:「誰在敘述?這個故事要講什麼?你是怎麼知道的?」以描述工廠內部生活開始,接著,我引入了一 位名叫陸青敏(音譯)的16歲外地打工妹,記錄了她在東莞初來乍到、找工作,以及後來絕大多數農民工剛進城都有的強大的疏離感。在書中我僅用十餘頁去介紹 背景:「中國今天有1.3億在外務工人員……他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遷移,其數量是百年間歐洲前往美國移民數量的三倍之多。」不過我相信讀者 還是會跟隨我的思路——先沉浸在工廠生活的詳盡細節中,想要知道這位年輕女孩的故事。然後我才停下來講述的那個大環境。報紙是不可能有這個底氣的:編輯會 堅持認為講述這些事實需要高調,要立刻告訴讀者這是個非常重要的故事。

我腦海中不時迴響起這麼個編輯的聲音——我懷疑每個記者都有這種經歷。這個聲音總提醒著你要拿有據可依的事實講無懈可擊的故事。新聞是個沾沾自喜的行當,以自己敢在統治者面前講實話、敢打破禁忌而自豪。但當論及自身時,新聞從來不談自己的規矩有多僵化。

*

大學畢業後,我在《邁阿密先驅報》實習過,繼而在布拉格的一家外籍報紙工作。1993年我進了《華爾街日報》,先是在香港、然後是台灣,之後轉往中 國大陸。曾經我認為報社的工作為年輕人提供了最好的寫作機會。逐漸地,我才意識到,做新聞並不是寫作,它的價值另有所在——尤其在於解讀一個如當下中國般 複雜又被誤解的國家。因此目光長遠且善於挑戰傳統觀念的《華爾街日報》很適合我。並非每家報紙都會登載關於研磨廠的系列報導以此提升自己的影響力——正如 我們總編所說。我喜歡並尊重自己的記者同行們和編輯們。我的掙扎並不是針對他們而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這個行業缺乏彈性的規矩。

隨著寫作的開始,我意識到自己必須把之前作為記者學來的很多東西忘掉。新聞報導最大的侷限是它沒有不同的聲音;用第一人稱敘述讀者就會皺眉,或許因 為它喪失了中立觀察者的理想狀態。當一名記者偶爾在故事中寫道自己,就會出現滑稽詭異的結果:文章的主人公對「一位記者」或「一位外國訪問者」或「本報記 者」說道——總之要變著法地繞開那個禁忌的「我」字。記者必須學著像自己不存在一樣地去寫作。

要搞明白怎麼寫自己,是這本書帶來的最大挑戰。除了講述幾個年輕女工的生活,書中也穿插了我的家庭移居中國又遷往西方的過程。這是最初的計劃,但實 現它的過程頗痛苦。「你像尊凍僵的旁觀者。」, 看完首稿朋友說。「你是聯繫女孩和自己家庭故事的紐帶,」編輯提醒我。「沒有你,這兩部分就是貌合神離的!」結結實實地改了兩稿我才把自己融入了自己的書 中。

能出現個人觀點的地方,新聞裡往往都是絕對的權威口氣登場。這種處理方法不僅危險——容易出錯——而且它會悄無聲息地影響一個人的寫作風格。觀點都 以言簡意賅的真理形式體現。句子都遵循著相同的、重複的結構,還得不停點題。段落的寫作又時常被掐頭去尾——就像Power Point的演示文稿,一段一個事實,直到將讀者引向最終的結論。

新聞化的語調會扼殺想像力。編輯一句「這個你怎麼知道的?」就問得你再難有空間讓人物或地方栩栩如生了。下面是書中我描寫16歲的農民工陸青敏的段落:

她個兒矮,長得結實,頂著一頭捲髮,一雙機靈的黑眼睛 似乎能洞察一切。像許多來自農村的中國年輕人一樣,她看上去比實際年齡小。她就像只有15歲、14歲,甚至12歲——蹬工裝褲運動鞋的假小子,不耐煩地要 長大。她長著一張娃娃臉。它渾圓、面對著世界,有著兒童時常出現的耐心期待的表情。

在《華爾街日報》的文章中,我用一個句子給她定了調:「敏圓臉,長著一頭捲髮、一雙大眼睛。」當時並未意識到這種描述的缺陷,因為我正忙於抗爭報紙 的寫作風格規矩。我不想以「陸女士」稱呼十幾歲的敏,那樣聽上去正式得刺耳;我也反對按新聞的傳統給每一個細節註明出處。這些辯論都以我勝利告終,不過也 有我妥協或甚至沒有堅持自己想法的地方。像我說的,假想編輯的話總縈繞耳邊。

新聞工作的最大缺點就是讓人不耐心。一想到競爭者也在報導,編輯們便希望自家的故事能更快見報,於是記者也將這種緊迫感內化,急匆匆地出入新聞現 場。這條路不僅丟了細節,更有可能連新聞本身也錯過了。2004年2月我初見敏時,她剛剛在一家電子廠干滿一年,那裡條件差、薪水低,工作日一天上班13 個小時。之後三年間,她跳槽六次,逐漸從在流水線上工作、到人力資源辦公室坐班,再到供職一家工廠的採購部。曾經,她想過要拋棄一切跟著男友去北京,說不 定他去了能當個保安;曾經,住在一家便宜旅館時,她給人偷去了手機和900元現金。如果一位記者在以上任何一個時間點出現,他或許已經帶著個沮喪的故事離 開了。因為和敏在一起三年,我見證了她外出打工生活的所有起落、機遇和成功。

耐心觀察後的發現並不一定來自於你報導的主人公本身。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在過去的20年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少有人能深思熟慮地討論這種 轉型。拒絕內省的本能根深蒂固,人們往往困於現實沒有觀點。我認識的在東莞工作的女孩,沒人聊過打離家以來自己有何收穫;也許她們擔心一旦回頭就沒了沖 勁。關於敏的第一篇文章在《華爾街日報》發表後,我送了一份翻譯版給她。她像在看披露真相的報導一般——彷彿這是別人的故事。「我看到了曾經的自己」,後 來她寫電子郵件給我,「我感到自己真的改變了。」

*

我並不後悔自己曾當過記者。它讓我學會了如何採集信息,如何不斷提問、理解事實,如何將各個途徑的零碎消息迅速揉合,就像沒有內幕來源那樣——其實 從來就沒有。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瞬息萬變、數據難詳的地方進行報導,堅信一定能找到真相是很重要的。比如,在書中我想知道東莞市龐大的女民工人數,但當地 政府並沒有這個官方的統計數據;他們的本地戶籍人數對我又沒意義。於是我將在《華爾街日報》的心得學以致用:問自己遇到的每個人,「他們」覺得這個數是多 少。最後,我把市場主管、政府官員、工廠老闆和當地報紙的調查綜合到一起,估計東莞的人口構成中70%是女性。這麼做的缺陷以及別人的謹慎並不能阻止你得 到結論——這是作為記者,我學到的。

剛開始當記者時,有位文字編輯把我報導中的一句話改得不那麼優雅,我和他吵了起來。「我們現在不是要充艾米莉•迪金森」他厲聲道——這根刺兒多年埋 於我心中。現在回想,如果自己當初知道之前已經有多少人曾為此爭糾過就好了。年輕的馬克•吐溫被他《San Francisco Call 》的編輯說成「文字上無藥可醫」,特別的寫作風格最後害得他被炒。《多倫多星報》的記者歐內斯特•海明威曾抱怨「報紙這該死的玩意兒要把我給毀了。」以上 兩位不僅成了偉大的小說家,而且是紀實文學的先驅,他們用主觀感受和小說技法寫活了人生經歷。做了很長時間記者,能看到他們曾經作為記者和後來成為作家之 間的聯繫,我覺得很安慰。


 張彤禾,作為《華爾街日報》的記者在華工作十年。她的《工廠女孩》一書由Doubleday 出版集團的Spiegel & Grau於2008年10月出版

亞馬遜鏈接:這裡   偌達財經影像聯盟:這裡

原創文章,轉載請註明: 轉載自東方愚 私人博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6

蘋果的DNA Barrons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5818/

在iPad2的發布會上,喬布斯在最後說了下面一段話:    「I've said this before, but thought it was worth repeating: It's in Apple's DNA that technology alone is not enough. That it's technology married with liberal arts, married with the humanities, that yields us the result that makes our hearts sing.」    「我曾經說過這個,但覺得還是值得重複:蘋果的DNA就是,僅有技術是不夠的。只有技術與文科聯姻,與人文聯姻,才能產生讓我們心靈為之共鳴的效果。   在喬布斯的這段話裡,「Liberal Arts」和「Humanities」沒有最恰當的中文翻譯。而這兩者其實也是我們的教育系統所忽視的。Liberal Arts 的拉丁文原意是「適合自由人」(在奴隸社會裡的自由人或後來社會及政治上的精英)的教育。而在古代,專門的手工、技術技巧則是適合奴隸的培訓。Liberal Arts實際上是發展理性思考與智能的通才教育,涵蓋文理,但不侷限於某一個專門的職業或技術培訓。Humanity則泛指人文科學,是研究人的情感、道德與理智的學科。我們今天的教育分科越來越細,越來越專,忽視人文,忽視通才,實際上無助於培養思想上獨立與自由的人。   蘋果的創新,來自於其DNA。而其DNA則是建立在技術與人文的結合之上。缺少了人文的單純的技術,不會有引發心靈共鳴的創新。無論高鐵的速度有多塊,無論是每小時486公里,還是每小時500公里,如果不能讓過節時思念故鄉的人們有尊嚴的回家,那麼再快的高鐵也只不過是鋼鐵怪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7

中國私募界未來的巴菲特們

http://www.eeo.com.cn/finance/personal_fin/2011/03/08/195455.shtml

經濟觀察報 記者 趙娟 2月底,伯克希爾·哈撒韋投資公司董事長巴菲特發出他一年一度的致股東的一封信。在這封信的開頭部分,巴菲特列出公司股票當年及歷年的收益情況,如今這個表格已經記錄了從1965年到2010年46年的業績。

伯克希爾公司的每股賬面價值從19美元增長至95453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 20.2%,累計增長490409%,這樣的業績已經讓人審美疲勞。但是,讓人驚嘆的是,46年來,只有2001年互聯網泡沫破裂和2008年金融危機這 兩年,伯克希爾出現虧損,其餘44年,巴菲特全部盈利,而虧損的這兩年也均跑贏標普500指數(包括分紅)。

這其中,巴菲特共有38年跑贏指數,概率為82.6%,僅有的跑輸指數的8年,年平均跑輸指數幅度僅10.68%。

伯克希爾不是一家對沖基金,但沒有人能說這不是絕對回報。絕對回報,追求在任何市場條件下都取得穩定正收益。

國內的私募基金發展最長者不過4年,但發展速度極快,大多數私募基金都以「絕對回報」為明確的目標,這也是其與公募基金賺取相對收益最大的不同。幾乎每一年,都有新的業績領跑者出現,但同樣幾乎每一年都是「城頭變幻大王旗」。

誰才能成為中國的巴菲特?

15家相對連續盈利私募

讓我們來看看中國這些巴菲特的信徒們吧。根據Wind提供的基礎數據分析,在成立三年以上的52家陽光私募基金中,僅北京星石和深圳金中和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實現了2008年-2010年每年盈利,但2009年他們沒能跑贏滬深300指數。

而成立四年以上的北京淡水泉、深圳明達、上海湧金、上海景林4傢俬募除2008年外,旗下產品平均收益實現了三年盈利。與滬深300指數相 比,這4家老牌私募2008、2010年跑贏指數,概率為50%,但2007和2009年,他們跑輸指數的幅度平均達到63.58%和43.06%。

當然,新生代的私募基金們正在崛起之中。那些成立了兩年以上的私募基金,2009年和2010年連續兩年旗下產品平均實現正收益的私募數量 就有所增加,達到64家。但這兩年連續盈利且跑贏滬深300指數的私募數量則僅剩下9家,分別是上海混沌、深圳翼虎、深圳龍騰、北京源樂晟、廣東新價值、 上海向日葵、上海尚雅、深圳尚誠和美聯融通。許多私募在2010年跑贏指數但在2009年跑輸指數。

以他們的「老師」巴菲特連續盈利和跑贏指數為標準,不包括2008年的表現,上述15傢俬募在目前200多家陽光私募基金中相對年度連續盈利能力較強。

在僅有的連續三年盈利的兩家公司中,深圳金中和今年初經歷了人事動盪,前投資總監鄧繼軍和研究總監彭迅雙雙離開自立門戶,金中和在2010年雖然跑贏指數但收益率僅為1.22%,其接下來的表現不得而知。

不過很多國內私募表現的一個共性是,即使熊市時相對指數表現較好,但牛市時表現較差,與巴菲特跑贏指數年份82.6%的概率以及跑輸指數平均僅10.68%的幅度相比,他們在捕捉上行機會時,顯然不如「股神」果斷。

絕對回報還是高回報?

除了實現年度連續盈利,對於成立時間較短的國內私募而言,月度盈利能力更能代表業績的穩定性。

本報計算了過去36個月,成立3年以上的52傢俬募基金旗下產品平均上漲下跌月數佔比的情況,其中上漲月數佔比最高的幾家公司分別是北京星石、上海朱雀、上海理成、深圳尚誠,北京星石的上漲月數比例佔到73.15%。

值得注意的是,52傢俬募中多數旗下產品平均上漲月數佔比超過了50%。而上述相對連續盈利的老私募中,明達、金中和、景林、湧金、尚雅、淡水泉等一些公司的月度盈利穩定性略顯一般,上漲月份佔比都僅在50%-55%。

從多個指標看,以穩健風格著稱的北京星石,的確在實踐著絕對回報。成立3年以上產品中,星石旗下3只產品的任意連續12個月最低回報值為 正,而下行風險較大的私募這一值則能達到-69%,行業該平均值為-38.98%;從國際上常用的扣除下行風險後的收益指標索提諾比率看,私募排排網統 計,星石的這一比率在成立3年以上產品中最高,表明承擔相同單位下行風險能獲得更高的超額回報率。

上海朱雀的下行風險和波動率等控制也較好,且上漲月數佔比較高,只是在2008年損失了20.26%。

強調風險控制也可能會喪失機會,與年漲幅動輒100%的冠軍私募相比,真正追求絕對收益的私募一般更難以成為短期的業績冠軍。從年度平均回 報一值看,北京星石旗下產品平均年度回報僅38.66%,遠不及同樣成立3年以上的上海景林、北京淡水泉和上海尚雅,他們旗下產品的平均年度回報高達 145.68%、135.04%、96.51%。

但從產品的月度波動率和下行風險看,淡水泉和尚雅成立以來的這兩個指標都較高,景林居中。

私募排排網研究員彭曉武指出,並不是所有私募基金都以小幅穩定收益來實現絕對回報,而對於投資者而言,選擇穩定的絕對回報還是某一年度的高回報或波動率高的高回報是個人的投資風險偏好問題。

不過,在巴菲特的業績中可以看到,20%的年複合增長率著實不低,46年來最差的業績不過跑輸指數20.5%,可見穩定回報與高回報並不衝突,這或許也正是「股神」難以媲美之處。

殊途同歸

本報還統計了所有成立1年以上私募旗下產品的下行風險和波動率指標,一些新成立私募雖然沒有長期業績記錄,但月度波動率和下行風險控制較好,突出的除了星石還有深圳中睿合銀和天津遠策。

好買基金研究中心CEO楊文斌指出,巴菲特管理的並不是對沖基金,他的價值投資策略很多時候是重倉持有一家公司,甚至買斷股權,更像實業或 股權投資者,而在國外大多數對沖基金是通過對沖或槓桿策略來實現絕對收益,在A股市場,陽光私募暫時還不能投資股指期貨,實現絕對回報的道路也是不同的。

在所有私募中,北京星石的江暉以量化指標明確提出了對絕對回報的追求,他將長期收益目標設定為五年期及以上的長期復合年化收益率達到15%-20%之上,將風險控制目標設定為任意連續六個月的下行風險控制在5%-10%之內。

而張益馳管理的天津遠策的投資理念則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謹慎投資」,雖然沒有明確提出量化的風控指標,不過張益馳坦言,最多10%的 下跌就是不能接受的了,他主要通過對大勢的判斷尤其是股票估值安全性的把握來控制風險。實際上,去年遠策旗下產品的平均收益率達到10.2%,略好於星石 的4.73%。

而深圳中睿合銀的掌舵人劉睿也十分厭惡風險,他的特點是高頻率交易,常常高倉位快進快出,通過倉位控制、波段操作和嚴格止損控制風險。劉睿 的策略是,震盪市、熊市、牛市要有不同的倉位,而震盪市中3%即是止損點,熊市中則更低。與星石和遠策相比,中睿合銀進攻性更強,2010年中睿合銀旗下 產品的平均收益率是19.5%。

上述幾傢俬募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是,不以短期業績為賣點追求規模擴張。一位私募基金經理總結,這些同行中,江暉看大勢,張益馳靠選股,劉睿做交易,再如上海博弘投資的劉宏做量化套利,都殊途同歸——以追求絕對回報為目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8

版畫:糾結的升值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1955.html

冠中身後留下了50幅親筆簽名的限量版畫。

798藝術區的畫廊裡,很多人在他的《長城》、《黃河》前停留。

來來去去的人流中,最後能敲定一幅版畫的並不多,他們還在猶豫這些絲網版畫的藝術價值,還在原作與限量仿製品之間徘徊。

許多人就在這樣的靜守與徘徊中,錯失了至少3倍的上漲。

十年河東

安涅絲藝術指數研究中心提供的前3大拍賣行(即每年現當代藝術類別拍賣總額位於前3的拍賣行)數據顯示,過去的十年間,版畫市場走過慢熱進入快速發展期。

2001~2003年,成交額較少。

2004~2007年,逐年轉暖。尤其是在2006年,國內版畫交易異常頻繁,各種書畫拍賣會上,版畫頻頻亮相。據嘉德拍賣公司統計,該年內價格整體上漲200%。

逐年轉暖的一個數字參照是版畫的市場成交額。2004年為145萬元,而到了2007年,這個數字就變成了1035萬元。

金融危機帶給版畫的影響體現在2009年,成交額不到300萬元。該年底,中國美術家協會版畫藝術委員會主任廣軍稱,「中國當代名家限量版畫的市場還未形成,未來有巨大的升值潛力。」

2010年,成交額迅速逼近1200萬元。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輪成交額的速翻行情,在2008年即已催生。該年,諸多名家開始陸續推出自己的絲網版畫作品,而版畫也是在那一年開始正式成為入門級藏品。

個人作品的交易中,迴避不掉的是版畫家應天齊。在版畫界,這個深圳大學的教授作品是三連冠級的風標。

2001年廣州嘉德拍賣會,其作品創下9.6萬元紀錄。

2006年5月,應的《西遞村系列》4幅版畫作品和木雕原版以19.2萬元的價格創版畫拍賣新高。

2010年6月2日下午,北京保利5週年春季拍賣會上,其《徽州之夢》水印版畫系列10幅以168萬元成交,再度刷新中國版畫拍賣最高紀錄。

不到5年,價格翻了8倍。

版畫市場的悖論是,社會名氣大的而價格卻相差懸殊,到現在還被視為「升值空間巨大」,如「藝術三傑」( 吳冠中、黃苗子和王懷慶)中的黃和王,單品均價多年在千元以下。

破局是在去年的三傑聯展。該場,黃和王的絲網版畫作品首次突破萬元大關。吳《水鄉行》和《映日》的價格也了到5.5萬元和9.5萬元,其親筆簽名的絲網版畫《交河故城》放出了15萬元的定價。

而3年前,吳的作品僅為幾萬。

相比較中國,西方對於版畫更容易接納。

據統計,20世紀30年代以後的20年間,版畫平均有不少於65%的增值。在國際市場上,版畫的交易量和成交規模大概約佔整個藝術品市場的15%~18%;不僅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熱衷於收藏大師作品,許多經典版畫也一直是拍賣市場上的熱點。

絲網版畫的價值

中國最早的版畫,是咸通本《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卷首圖。根據題記,作於公元868年。

宋元時期的佛教版畫在唐、五代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發展。版畫高峰期出現在明清。這一時期,不僅是各種流派興起,宗教版畫也達到一定的高峰。

中國千年版畫史是複製版畫史,這種現象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

1931年,魯迅倡導新興木刻,中國版畫開始進入自由創作期,並讓版畫帶著與生俱來「雖亟匆忙,頃刻能辦」的特點,在戰亂中步步為贏。

經過文革、改革開放,版畫已經從出生時的單一轉變為多元,木版、石版、銅版、紙版、泥版、絲網版等形式,木刻版畫一統的局面成為歷史。

不同種類版畫的成長是一個溫和而漫長的角逐過程。

隨著20世紀80年代現代藝術運動的如火如荼,優勝劣汰之後,絲網版畫成為了其中的佼佼者。

1980年,中央美院版畫系研究生班的廣軍在其畢業創作中,製作出了中國的第一幅現代絲網版畫作品《秋天你好》。雖然作品的技法較為簡單並且帶有實驗性,但其意義並不止於作品的本身,對後來中國現代絲網版畫的發展起到了一種基石的作用。

有人用「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西方」來形容絲網版畫,這不僅是因為它沒有傳統重負的大山壓在肩上,更是因其以更為開放的姿態吸納國外的藝術養分。

2009年底,西部當代作品藝術拍賣中,版畫作品眾望所歸,甚至被指為「原始股」。而這些絲網版畫的原作者既有眾人皆知的趙無極、朱德群,也有在國內拍賣市場身價不菲的張曉剛、曾梵志、岳敏君、方力鈞、王廣義等。

如果一定要用一個字將絲網版畫的收藏價值作出詮釋,那麼「仿」或許比較恰當,但是這個「仿」並非完全意義上的仿。

據西部當代作品藝術拍賣會策展人劉浪介紹,一般會同藝術家事先商定畫面,選擇一張或者一套適合使用絲網版畫表現形式的畫面,再由工作室制定畫面推進 工作,計算出使用的版數和工作週期,待前期準備工作就緒,由藝術家畫板,同時工作室技師製版並印刷;經過畫面整理、殘品銷毀、排序等後期工作,最後由藝術 家簽上大名,版畫的製作才得以告終。

儘管原作是版畫的基礎,但原作與版畫是各自獨立的藝術品,而且版畫的製作過程比想像的更為艱難。

陳貴平製作的絲網版畫《香夢沉醉》,需要53種顏色,就需要製作53個版;每印一個顏色還需等待一至兩天乾透之後再印——印製150張至少需要1年時間。

瑞士表匠的耐心,德國製造工人的嚴謹,法國釀酒師的情懷……這一切澆築在版畫製作中,這就是技術性複製的藝術價值。

買入的版畫,本身之外,是一種細水長流的儲蓄感。它不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的橫財,更像是一張「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長期飯票。

保值的糾結

位於798藝術區的世紀翰墨畫廊最近展出了吳冠中的版畫。

負責人古才連指著牆上的版畫對記者說道,「這些絲網版畫作品都是吳老親自參與製作的,如今市面上數量有限,雖然不能保證未來的升值幅度,但是肯定能保值。」

對於初級的藏家,相比較吳冠中原作千萬元的造價,這些10至30萬元的版畫作品更容易入手,而且其版畫作品近3年時間上漲了近10萬元。

其他名家的作品,價格也不斷走高。應天齊12張一套的版畫《西遞村系列》在2001年嘉德廣州夏季拍賣會上僅以11萬元落槌,但最近的北京翰海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該作品拍出了101.2萬元。

不僅如此。韓國一家畫廊為張曉剛、王廣義、方力鈞、岳敏君、曾梵志5人製作了99套(每人兩張共10張)版畫,起售價每套1萬美元,轉讓價格高達3萬美元。

博寶藝術網數據中心給出了大多數名家限量版畫的市場價位:8000至20000元之間,價格因印製數量浮動。

該網專家指出,當前價格還遠未體現出當代名家限量版畫的藝術價值,隨著名家原作價格的不斷上升,其限量版畫的市場價格也會隨之提升。

持有此觀點的大部分是在畫廊一線的經營者,「收藏名家限量版畫是一方面,也可同時收藏二線畫家限量版畫作品。」古才連認為,隨著原作價格的上升,限量版畫作品的價格也會隨之升高。

價值凸顯之餘,兩面性也隨之而來。

儘管版畫屬於現當代藝術的一種,但仍是細分市場中的小眾。

據一家從事藝術品投資基金的負責人介紹,不論是從市場規模還是參與人數來看,市場對於版畫的認可度並不是很高,從而導致升值幅度不如原作明顯,這一點對於藝術基金並不具有誘惑力。

這是投資機構的聲音,他們希望買入參與人數較多的作品,以便於未來變現。

與此不同的是站在別樣立場上的藏家。台灣畫廊協會顧問陸潔民一直是版畫收藏的鼓吹者,他認為收藏限量名家版畫不僅容易入門,更是學習藝術收藏、進入收藏市場的捷徑,並建議收藏者拿出年薪的十分之一收藏名家限量版畫。

不同人的態度,反映出不同人士的尺度,投資人將版畫視作換手率(反映股票的流通能力)較低的B股,離他遠遠,因為他們將基金的回報視為終極目標;而藏家則將版畫視為創業板上的新興企業,挨得近近,因為儘管小眾但價格卻慢慢上爬。

「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使經典作品獨一無二的韻味消失後,也使藝術由精英走向大眾,技術複製取消了藝術的惟一性,但卻加大了藝術傳播的廣度和速度。」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話,或許是在不經意之間談出,但放在版畫裡,卻從某種程度上詮釋了現當代藝術的內在邏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69

富士康大爆發? 大口仔筆記 - 三十而立

http://tabodiary.blogspot.com/2011/03/blog-post_07.html

XX連跳的內地代工皇者富士康一度成為過街老鼠,但風暴後又歸於平淡....

今日同一個於內地開廠做電線的客戶食飯,席間提到富士康,老行尊對富士康這隻2010年恆指之狗大膽預言,話富士康因為某些因素於3-5年一定股價大爆發。

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業內精英的高見則不可不聽,之後定必細心研究,現寫此文立此存照!

2014年3月7日重溫,看看2038的股價能否衝上$2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1

鵝、猴子和榨汁機的故事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1979.html

金融行家為什麼會敗給猴子?」說實在的,正是因為這個書名,才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拿到書後,略感失望。

在我所讀過的財經類書籍中,日本學者的作品偏於淺顯,山本和隆的這本書,是否也是如此,帶著一點疑問開始瀏覽。

讀完第2節,我已經認可了這本書是值得閱讀的。

作者開篇用一隻會下金蛋的鵝,引出了企業金融的基本問題——估值,繼而引出了投資的7個步驟,確實非常貼切而別具匠心。

企業財務報表是企業金融必須分析的難點內容,要搞懂它,一般需要先理解會計簿記的平衡方法,而作者獨闢蹊徑。

他用一個簡單榨果汁的企業的例子,從企業建立、生產、銷售獲利、借貸、增資、清算,只用了一台果汁機,就講清楚了資產負債表,接著用一小節篇幅講清楚了損益表,其敘述手法不拖泥帶水,乾淨利落,值得國內學者借鑑。

這本公司金融入門書分為三個部分,篇幅不過11萬字,可謂短小精悍。

第一部分除了基本的公司財務,還介紹了相關的概念,比如股東、債務、債權人、利潤、現金流、折現率、淨現值、投資風險等。

區分利潤和現金,是公司財務的一個關鍵點,作者細心地將其歸納為盈利和賺錢的區別,很好地體現了「現金為王」的內涵。

作者引用前面的橙汁公司的例子,演示了如何從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欄目(資產)推算現金流的「直接法」。

該書的第二部分是對第一部分的引申,以淨現值為核心,分別從現金流、時間複利和風險角度做了更深入的說明和舉例。

比如,計算自由現金流的「間接法」,從自由現金流的角度比較了美國企業和日本企業在經營效率方面的不同選擇,這一部分還初步介紹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用於引入資本成本的公式。

第三部門的篇幅較小,簡要介紹了MM理論。

這本書只用「一隻會下金蛋的鵝」,「一個只有一台榨汁機的橙汁公司」和「一群等著分配食物的猴子」就詮釋了企業金融領域的所有重要概念,並給出了貼切易懂的例子,這就是這本書的構思精巧的框架。

如果你能理解這三個簡單的比喻,就能掌握企業金融的核心知識。

如果說,這是一本關於「鵝、猴子和榨汁機」的故事亦不為過。奇妙的是,它能讓你迅速瞭解商業世界最奇妙的資本運作。

作者在介紹公司金融方面的知識的過程中,也有意識地迴避了一些近來引起了較大爭議的話題。

現代公司金融理論過於數學化和模型化,在形成理論的過程中,設定了較強的假設條件,如在資產組合理論基礎上形成的資產資本定價模型。

而這個理論本身被發現越來越無法與現實的資本市場對接。儘管它不是一個完美的模型,但是其分析問題的角度是正確的。

它提供了一個可以衡量風險大小的模型,在書中用於解釋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的概念是合適的。

MM理論具有同樣的侷限性,目前還沒有實證結果支持這一模型。即便在市場經濟發達和較規範的西方發達國家尚且如此,在中國更難以滿足該理論的適用條 件。作者顯然對現代金融理論的這些缺陷十分瞭解,在介紹的時候,巧妙地迴避了那些受到爭議的內容,同時保持了較好的知識完整性。

這本書適合企業家和管理人員閱讀,可以由此對公司金融理論的重要概念和思想有所認識,如能將其與企業實際經營聯繫起來,無疑能夠拓展企業經營的視野。

(作者係荷蘭MAASTRICHT管理學院MBA,香港戰略與資本市場資深專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2

2400億日元購買一隻鵝

http://www.yicai.com/news/2011/03/701975.html

日本簡保旅館的經營模式以資產負債表的形式表現出來,資產項目中包括「土地300億日元、建築(總價 值)2100億日元」。因為建築(總價值)會發生減價折舊,淨值相比原價必然會少一些,但是一般在經過專業會計的估算之後,資產淨值應該有1000多億日 元的金額。這裡的總價值和淨值就相當於我們之前所舉例子中橙子公司清算之後的榨汁機。榨汁機的總價值達10萬日元,減去折舊費之後的8萬日元就是淨值。根 據這一觀點,社會輿論普遍認為在資產項目上價值超過1000億日元的國民財產,竟然被以109億日元的低價出售,簡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對此,日本郵政公 司提出簡保旅館每年會產生40億~50億日元的財政赤字,繼續保留只會增加更多的負擔,以此來反駁輿論的質疑。

從金融學的觀點來看,簡保旅館項目投入的2400億日元與花費2400億日元購買一隻鵝,在本質上是相同的。但令人遺憾的是,花大價錢購買下來的這隻鵝卻沒有如預期一樣產下金蛋。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問題的核心就在於這隻鵝的價值究竟應該是多少。

花費2400億日元的天價購買的鵝無法產下金蛋,相信這時候已不會有人認為這隻鵝的經濟價值與價格相符了吧。不僅如此,這隻鵝的飼養費用同樣不菲。 用日本郵政公司的話說,一年需花費40億~50億日元。所以作為鵝的主人,一定希望儘早將這只不能下金蛋的鵝脫手,這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當然,這隻鵝也並非毫無價值。也許有人認為,「只要將這隻鵝用更合適的方法飼養,將來一定會產下金蛋」。對於這個人來說,這隻鵝具有潛在價值。如果能夠以比將來可能產下金蛋時所獲得的經濟價值更便宜的價格來購入這隻鵝的話,確實值得一試。

從經營的角度來看,是否有利可圖是判斷一項投資的經濟價值的決定性因素,但遺憾的是,我在當時的新聞報導中沒有看到任何提到此類觀點的記述。

摘自《金融行家為什麼會敗給猴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3

探查地方債黑洞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32679&time=2011-03-05&cl=115&page=all

保守估計,2010年地方債總額逾10萬億元,債務率逾150%,已到「債務風險較高」程度
《新世紀》週刊 記者 霍侃 王長勇

 

  作為清理地方政府債務的前奏,全國性摸底調查正在全面鋪開。

  2011年3月1日,審計署18個特派辦和37家地方審計機關,開始了對31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政府性債務的全面審查。

  此事早有先兆。在1月中旬召開的全國審計工作會議上,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稱,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審計,是今年審計署工作中的重頭戲,「將關注這些債務從哪裡來,投向是否存在重大違法違規問題等」。

  龐大的地方政府債務積累多年,大量政府主導投資推動的「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更是導致債務規模在過去兩年迅速膨脹。遠有亞洲金融風暴,近有歐 美債務危機,眾多前車之鑑,使得中國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引來國內外投資者越來越緊密的關注,悲觀者甚至認為這是懸在中國經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化解政府債務,顯然已經提到中央政府的議事日程。而地方政府性債務到底有多少,至今仍是一筆糊塗賬。由於各類債務與地方政府間的關係或明或暗,加之不同監管部門統計口徑不一,獲得全面準確的地方政府債務規模情況絕非易事。

  近十年來,專家學者及研究機構用各種辦法,進行各種估算。2000年前後,專家測算縣鄉債務規模為1萬億元。那時的縣鄉兩級政府債務,主要由借款投資興辦企業、「普九」達標、建設縣鄉公路等基礎設施,以及清理整頓農村合作基金會等形成。

  2004年前後,專家測算範圍擴大,債務規模隨之劇增。財政部科研所副所長劉尚希按照財政風險矩陣法,對中國截至2004年的公共債務進行了全面測算,結果驚人:中央和地方全部政府債務規模超過12.4萬億元。

  財政部科研所所長賈康用抽樣調查和估算的方法,按假設條件估測,2007年地方政府的顯性債務總額超過4萬億元;加上2007年末中央政府國債餘額5.2萬億元,最後結果是:2007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總額接近10萬億元。

  此後情況更加複雜。2008年,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央政府啟動了「4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中央和地方在2009年和2010年共發行赤字2 萬億元。地方政府更是借此東風大干快上。截至2010年6月末,銀行投放給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貸款餘額達到7.66萬億元。2010年,中央財政國債餘額 限額7.1萬億元。

  若僅僅將中央代地方發行的4000億元地方債券、7.66萬億元的地方政府融資平台信貸,以及中央政府2010年的債務限額這三大項加 總,2010年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債務總額就超過了15萬億元,佔2010年8.3萬億元全國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183%。即便考慮基金收入等,中央和地方 整體債務率必將超過100%。按審計署摸底審計地方債確定的標準,已達到「債務風險較高」的程度。

  「這輪刺激政策之後,留下的融資平台債務和財政債務到底有多大?銀行和財政風險究竟有多大?如果決策層不搞清楚,下一步如何進行宏觀調控和分配財政資金,真的沒有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認為,此時摸底全國債務,非常必要。

全國債務大起底

此次審計署對地方政府性債務摸底,覆蓋範圍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前所未有

  對地方政府性債務進行全面摸底審計,最早在2010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作出部署。

  到今年2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更下發《關於做好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的通知》,提出「摸清規模,分清類型,分析結構,揭示問題,查找原因,提出建議」的24字工作思路。隨即,審計署與各地方政府就此次大範圍審計工作進行培訓和動員。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同時發佈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審計工作方案》(下稱《工作方案》),此次審計地方債的首要目的是:摸清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規模、結構及增減變化情況。

  地方各級審計機關對此高度重視,稱之為「重要的政治任務」。2月22日,重慶市審計局局長王耘農在專題培訓上強調,這次債務審計同去年實施的債務審計,在「任務交辦層次、組織方式、債務分類、時間跨度、審計深度等方面存在較大不同」,要求更高,任務更重。

  「去年實施的債務審計」,指的是2010年上半年,審計署組織審計調查了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債務餘額的總體情況。顯而易見,這是為今年全國性的債務風險排查探路。

  本刊記者從部分省市政府、審計機關獲悉,各地省和省會城市本級債務,由審計署特派辦審計。部分省份採取交叉審計方式,如廣西壯族自治區本級和南 寧市本級債務,由審計署駐哈爾濱特派辦審計;天津市本級債務由長春特派辦審計。市級和縣級政府債務,由省級審計機關摸底,多數也是交叉審計。

  此次審計署對地方政府性債務摸底,覆蓋範圍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前所未有。

  覆蓋範圍之廣體現在,審計涵蓋了三類債務:不僅包括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地方政府負有擔保責任的債務,還包括地方政府既無償還責任、亦 無擔保責任的「其他相關債務」,亦即由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經費補助事業單位和公用事業單位為公益性項目舉借、由非財政資金償還、且地方政府未提供擔保的債 務。其理由是:此類債務,儘管政府在法律上不承擔償債責任,但當債務人出現債務危機時,「政府可能需要承擔救助責任」。換言之,對於第三類「其他相關債 務」,政府很可能負有最終「兜底」的責任。

  時間跨度之長體現為,審計債務包括了債務發生起始年、1997年、1998年、2002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八 個年度。可以看出,接受審計的年份,反映出1997年中國受東南亞金融危機衝擊之際採取積極財政政策的起始和結束的關鍵時間點,以及2008年為應對國際 金融危機衝擊再次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之後的關鍵三年。

  國務院要求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內,完成全國債務審計,各地需在今年6月底前上報審計報告。多數審計署特派辦則要求兩個月完成省本級和直轄市本級債務的審計。留給市、縣兩級政府的審計時間則更短。

  一位基層審計人員坦言,任務一級壓一級,到市級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要完成八年的數據審計,壓力不小。

  王耘農介紹,此次審計的四大重點領域,是交通運輸、市政建設、高校醫院、融資平台公司的債務風險。

  《工作方案》指出,要分別摸清交通運輸、市政建設、高校醫院三個領域中,三類債務的規模及其比重;主要償債資金來源的償還能力;債務逾期和借新還舊情況;以及政府擔保債務、其他相關債務實際轉化為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債務的可能。

  對於政府融資平台,《工作方案》還要求著重調查融資平台公司的資產質量、財務狀況、盈利能力,包括融資平台公司不能或不宜變現的資產(如學校、 廣場、黨政機關辦公樓以及市政道路、設施等)所佔比重,以及註冊資本不到位、抽逃資本、資產不實等對資產質量的影響,並根據資產負債率及盈利情況,分析融 資平台公司償債能力。

  從債權人角度分類,地方政府性債務可以分為四類:銀行貸款;公開發行債券;來自上級財政的外債轉貸、國債轉貸和農業綜合開發借款;以及包括對工程建設、行政事業單位職工和社會公眾的欠款。

  從債務人角度分類,地方政府債務則散落於財政、國土資源、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社會保障等幾乎所有政府相關部門。

  名目複雜的債務中,相對透明且容易統計的是公開發行債券。其中,過去兩年由中央代理地方政府發行的債券最為簡潔明了,兩年累計4000億元,且每個省份的發債規模都能公開查詢。

  其他公開發行的債券,主要是通過各類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發行的企業債、市政項目建設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等,可以統稱為城投債,其中以企業債為主。

  據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統計,2009年共103家城市建設投資類企業發行企業債105期,規模約2330億元;2010年城投公司企業債的發行,受到下半年融資平台債務清理政策的衝擊,但也達到1530億元。

多頭統計迷局

統計口徑標準不一,各部門利益也有差異,各方都希望儘可能把利益拉過來、把責任推出去

  不過,即便把所有公開發行的債券都計入,在整個融資平台債務中所佔比重也很小。「大概也就5%左右,主要都是銀行貸款。」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

  因此,作為銀行的監管者,銀監會對地方融資平台的償債風險最為關切。2009年下半年,銀監會就開始向銀行預警融資平台貸款潛在風險,並內部統 計融資平台貸款數據。最新數據是,截至2010年6月末,全國地方投融資平台貸款為7.66萬億元。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對本刊記者透露,所有融資平台貸款 中,項目自身現金流能夠全覆蓋貸款的,佔三分之一。

  最有可能掌握地方政府及融資平台債務全貌的是財政部門。財政部也在嘗試通過調研考察等方式,瞭解地方政府債務情況。2010年4月17日至20 日,財政部預算司債務處處長張志華赴陝西省調研,希望瞭解該省實施積極財政政策以來地方政府融資情況,以及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等。重點瞭解 省級政府融資平台運作情況,以及高校銀行貸款、農村公路建設債務等。

  然而,儘管不乏多方努力,地方融資平台債務的總體規模、結構及潛在風險,一直未得到全面揭示。

  去年6月,國務院發佈了《關於加強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財政部、發改委、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部署,對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債務進行清理核實。

  該次融資平台公司債務清理由財政部牽頭,具體由預算司落實。財政部經濟建設司一位人士稱,經濟建設司也參與了融資平台債務清理,主要是配合預算司,提供跟基建項目投資相關的一些數據。

  此外,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衛星告訴本刊記者,2010年統計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債務,國務院農村綜改辦做了一些配合工作。

  國務院要求四部委在去年12月底之前上報數據。多位地方財政部門官員告訴本刊記者,12月底之前已經將數據上報財政部。目前,融資平台的債務統計數據尚未公佈。

  財政部預算司相關負責官員拒絕向本刊記者透露具體數額。江西省財政廳官員告訴本刊記者,該省統計的融資平台債務為55億元,「我們是不發達省,數額比較少。」上海、江蘇、四川等省份財政部門拒絕透露債務規模。

  2011年全國「兩會」召開前的2月28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官員對本刊記者說,2010年全國人大要求財政部,匯報統計融資平台債的情況,但目前還沒有看到相關數額。

  2月27日,國務院辦公廳向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提交《關於落實全國人大常委會對2010年1至7月預算執行情況報告審議意見的函》,稱截至 2010年12月10日,各省(區、市)均已上報融資平台公司債務的清理核實數據。目前,財政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部署地方進一步做好相關數據的核實工作。

  「財政部門的口徑與央行、銀監會有一些不同之處,現在財政部正讓幾方核對數據。」西部某省財政廳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

  接近政府相關部門的專家透露,由於口徑不一樣,財政部和銀監會統計的數據差異比較大,且財政部的口徑比銀監會的小,「遠低於銀監會(7.66萬億元)的數額」。

  閻慶民亦在「兩會」期間向本刊記者證實,財政部的數據跟銀監會的差距較大,目前財政部、銀監會、發改委和央行正在核對,財政部核實後的數據大概3月底4月初上報國務院。

  東部某省財政廳的一位人士坦言,他們只是調查了那些通過財政部門能夠統計的數字,現在不清楚跟真正的數字比有多大差異。因為財政債務是顯性的,通過財政部門擔保的(如高校等)債務是很少的部分,大量債務是隱性的,是融資平台的債務。

  誠然,統計口徑不一,是導致地方政府性債務統計困難的客觀原因之一。審計署重慶特派辦楊靜和張愛華,2009年12月在國家審計署網站撰文指 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統計口徑滯後於債務形式多元化發展趨勢,財政部對政府債務的統計僅僅是針對政府的直接債務和擔保債務,對於BT或BOT融資並沒有定 義,也未將發行信託產品和債券單獨列出,造成政府對總的債務規模不夠清楚,無法進行有效調控。這也使得政府各部門或單位對債務各自為政,多頭管理,形成各 類債務管理上的不一致。

  一位財政部專家認為,除了客觀上統計口徑不一,各部門的利益也有差異,各方都希望儘可能把利益拉過來、把責任推出去。因此,統計是否準確還是個未知數,很難有一致結果。

  「在銀行、政府、企業、相關擔保方四方對賬中,各自的上司會對下面有指令,肯定會有博弈。這個過程中,財政部門要考慮債務多少年能消化,銀監局肯定是擔心風險。」一位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告訴本刊記者。

  此外,今明兩年地方各級政府將陸續換屆,下一屆政府也不願意承接太多債務。

  目前,審計署進行的地方政府性債務大摸底,可以說是要求最為嚴格(審計部門實施,部分地區交叉操作)、追溯期最長(從債務起始年至2010年)、可比性最強(大量統一表格,各省均可比)、最為全面(涉及所有政府債務)的一次。

  財政專家分析,中央政府顯然寄望在本屆政府任內,對相關債務由來、分佈、規模及風險程度等摸清,為化解債務風險作必要的準備。

  樂觀者甚至認為,如果這次審計得以成功,將是對財政風險的全面排查。由此,金融與財政的關係將得以清楚界定,單一金融機構風險有度量指標,監管部門有了進行壓力測試的基礎。甚至,可以為制定財政事權與財力匹配的改革做必要的鋪墊。

風險苗頭

發債企業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在國內並不多見。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複雜性,表現為金融風險,其背後往往是財政風險

  最近幾個月,有關城投債風險的一些事件,引發市場關注。

  2010年12月29日,濰坊市投資公司被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起因是福田雷沃國際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和濰柴動力,對 濰坊市投資公司的股權質押至今沒有辦理;2011年1月4日,廣州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也被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原因是廣州 市建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年票制項目相關資產(無償)劃出,對公司資產、收入規模和結構造成重大影響。

  發債企業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在國內並不多見。一位評級機構資深分析師認為,這兩個案例不能算是特例,「融資平台股權和資產劃轉是一直擔心的問題」。

  但國家發改委財金司司長徐林對此並不悲觀,「出現這樣的情況,還談不上是城投債的風險開始暴露。」因為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家城投公司發行的債券在 還本付息上出現問題。他說,評級公司有可能關注某些公司的現金流動狀況,作為觀察對象,這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如果企業沒有出現付息的問題,地方政府往往 會對未來的還本有安排,不會像一般性的競爭企業。有些平台公司做基礎設施建設,屬於公益性項目,本身沒有現金流,但是到還本的時候,政府可能會一次性、或 者分批給平台公司足夠的現金流,不影響其還債。

  徐林說,城投債是公開發行的,企業不會輕易破壞當地的資信水平。「我們要關注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問題。但個人認為,對發債的這些企業來說,投融資平台不存在系統性的風險。」

  上述兩家城投公司被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是否虛驚一場?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倪紅日認為,中國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複雜性,表現為金融風險,其背後往往是財政風險。政府不直接出面,藏在融資平台後面,等銀行追索時才能把財政風險揪出來。

  因此,對於潛在的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不能掉以輕心。去年6月,審計署已經對部分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提出預警。

  2010年上半年,審計署調查了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政府性債務情況。去年6月23日,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在向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報告時,作出「地方政府性債務總體規模較大,部分地方政府償債壓力較大,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的總結。

  調查顯示,截至2009年底,接受審計的18個省、16個市和36個縣本級政府性債務餘額合計2.79萬億元。其中,政府負有直接償債責任、擔保責任及兜底責任的債務,分別佔債務總額的64.52%、11.83%和23.65%。

  省、市本級和西部地區債務風險較為集中,有7個省、10個市和14個縣本級債務餘額與當年可用財力之比超過100%,最高的達364.77%。

  以新疆莎車縣為例,2009年末債務合計44488萬元。而當年莎車縣財政本級一般預算收入14566萬元,財政總支出218755萬元,當年自給率為6.66%。財政收入嚴重不足,無法償還已經到期的各類借款。

  財政資金自身償債能力不足的部分地方政府,更多依賴借新還舊維持。接受審計的上述省市縣,2009年有47.97%的債務本息通過舉借新債償還。

  更糟糕的是,一些歷史債務年代久遠,清理核實都非常困難,更何談償還。「原欠債單位有的破產或改制,有的債務人已死亡或離開本地無法聯繫。」新疆莎車縣審計局坦言償債難度。

尋求化債之策

當前的審計,要在摸清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基礎上,分析政府的償還能力,及發現風險隱患

  釐清債務的一個重要目的,顯然是化解債務。

  中央政府化解地方債務有先例可循。其全國範圍的一次實際行動,是對農村教育債務的摸底和償還。

  2007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選擇農村義務教育債中的「普九」債,以省為單位進行清理化解試點。根據各省上報數額彙總,全國農村「普九」債務超過1000億元。

  初期選擇了14個省份進行「普九」債清理化解試點。自2010年開始,化解農村「普九」債的地域擴大到全國,清理化解債務的範圍,從「普九」債擴大到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務。

  截至2010年底,累計化解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近700億元。「到今年底,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應差不多能化解完。」國務院農村綜合改革工作小組辦公室主任王衛星對本刊記者說,全國農村義務教育債中,主要以「普九」債為主。

  中央政府在全國範圍化解農村教育債,數額僅有1000多億元。和專家和機構估算的超過10萬億規模的地方政府債務相比,微乎其微,但為目前摸底 地方債規模和下一步清償債務,探索了一定的經驗。比如,如何統計債務規模、結構,分析債務成因,以及界定各級政府的償債責任,建立償債機制、風險控制機制 等。

  根據《工作方案》,當前的審計要在摸清全國省市縣三級地方政府性債務的基礎上,分析政府的償還能力,並發現風險隱患。

  此次審計,關注未來15年乃至更長時間內,每年分別需要償還的三類債務本金。《工作方案》要求調查2011年、2012年、2013年、 2014年、2015年五個年度,2016年至2020年,2021年至2025年,2026年以後三個時間段內分別需要償還的債務本金額,分析未來可能 出現的償債高峰期。

  對於地方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審計署將通過四個指標評估其風險狀況:

  ——由年末債務餘額佔當年綜合可用財力的比率計算得出債務率,若債務率超過100%,意味著該地區債務風險較高;

  ——由當年償還債務本息佔當年綜合可用財力的比率得出償債率,如償債率超過國際通用的20%上限,表明該地區到期債務的償債壓力較大;

  ——若年末逾期債務額佔年末債務總餘額比重(逾期債務率)較高,表明政府已出現償債困難,存在較高風險;

  ——如舉借新債償還債務本息額佔當年債務還本付息總額的比重(借新還舊償債率)較高,表明政府對舉借新債償還債務的依賴程度較高,存在一定償債風險。

  理清賬本後,各級地方政府應逐步建立存量債務的償還機制。

  2011年1月,財政部科研所發佈《中國公共財政管理研究報告(2010)》。課題組向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發出調研問卷1000份,涵蓋省、市、縣三個層級。共回收24份省級問卷、165份地市級問卷和327份縣級問卷,回收率分別為80%、52%和50%。

  財科所調查發現,接受調查的三級地方政府中,分別有89.5%的省、74.6%的市和58.7%的縣設立政府償債基金。

  可見,基層地方政府的償債能力不容樂觀。而且設立償債基金的政府,也可能面臨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困境。

  為鼓勵地方政府逐步化解歷史債務,重慶市政府《關於加強政府性債務風險管控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樹立「還債也是政績」的理念。

  重慶市政府提出對現有的融資平台進行清理整合。主城九區和六個區域性中心城市的融資平台不得超過三個,其他區縣不得超過兩個。

地方融資路在何方

2011年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方式,除了沿用財政部代理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還會考慮採取讓地方政府自行發行的方式

  在中國的現實國情下,地方政府不可避免地承擔了大量地方建設和發展職能,這一點在可見的將來難以改變。解決地方建設資金不足瓶頸,規範地方政府負債行為,最合理的「正門」,當然是在信息公開的基礎上,賦予地方政府公債權。其前提是《預算法》修訂。

  過去兩年,中央政府代理地方政府發行累計4000億元債券,是國務院使用《預算法》的特別規定,通過財政部代理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突破了 地方政府預算「不列赤字」的規定。現行《預算法》第二十八條規定,地方各級預算按照量入為出、收支平衡的原則編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地 方政府不得發行地方政府債券。

  全國人大預算工作委員會官員對本刊記者說,這是《預算法》為地方發債留下的一個口子,前提是國務院作出規定。

  2004年全國人大啟動的《預算法》修訂,其中一項重要內容,就是修改限制地方政府舉債的條款,即從法律層面賦予地方政府舉借公債的權力。

  去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已將《預算法》修訂草案交給國務院,「只要國務院常務會討論通過,人大常委會即可安排審議。」上述官 員告訴本刊記者,《預算法》修訂文本,預定於今年4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初審,若順利通過三次審議,最快將在8月公佈。按常規,修訂後的《預算法》賦予地 方政府自主發債的權力,最早也要從明年開始。

  但是,一位全國人大常委會官員告訴本刊記者,預算法修訂的進程,目前由國務院主導。因為本次修法涉及放行地方政府發債,為求穩妥,很可能等審計摸底結束後,國務院才會考慮討論修法事宜。

  預算法修訂,對地方發債條款,究竟是做原則規定還是詳細規定,目前依然存在不同意見。如果要做詳細規定,則需要對存量債務的規模、結構、成因進 行詳查,並釐清各級政府對這些債務的償債責任。「全面掌握存量債務信息,並制訂化解存量債務的方案,這是放行地方發行公債的重要前提。」

  雖然預算法修訂正在進行中,但財政部為地方發債的前期準備也在同步進行。

  一位參與財政部地方債務發行方案研究的專家告訴本刊記者,2011年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方式,除了沿用財政部代理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的方式,還會考慮採取讓地方政府自行發行的方式。

  這位專家透露,部分東部發達省份,可能嘗試介於中央代理發行和完全自主發行的過渡形式,即由中央規定發債規模甚至利率區間,讓部分地方政府自行在市場發債,「主要是通過這種嘗試,讓地方政府熟悉發行程序。」

  「地方政府自行發債,和財政部代發的模式不一樣。」這位財政部專家介紹說,根據現行預算法的特別規定,國務院允許地方政府發行地方政府債券,只 是採取了由財政部代理發行的辦法。國務院規定地方政府可以發債,但由中央發行國債的部門——財政部代理發行,走中央政府的渠道發行。如果中央政府不再承擔 這項具體業務,地方政府自行發債,並不一定要等新的預算法出台。比如,財政部批准某省發行30億元地方債券,由地方自己去市場上籌錢,額度必須是30億 元,利率也按規定的上限和下限,不能超越某個數值。而下一年能否繼續發行,依然由中央政府規定。

  「對此想法,相關部門去年就已經進行了協商。」財政部上述專家介紹說,今年,有可能讓某些省嘗試先自行發債。但是由中央定額度,甚至定好發行利 率、發行時間等。這樣也可防止30多個省份一起在市場上借債,對市場造成不良衝擊。發債節奏上,可能會讓困難地區在前半年先發,富裕省份後半年再發,或者 讓有些建設緊急重大項目的省份先發,「主要看實際情況和中央政府的政策。」

  「在預算法修訂前自行發債,和未來地方政府的自主發債,也不一樣。」財政部專家說,自主發債是在預算法修訂通過後,允許地方政府發債。發行公債 成為地方政府的權力,就是常態,發債額度、利率、時間等就會不一樣。今年有可能先批准信譽好的地方先自行發債。在中央規定的額度和限定條款內,地方不可能 按自己的想法毫無顧忌的去發行。中西部有些省份可能因為債信不高,還會採取由財政部代發的方式。

  從中央代理發行到地方政府完全自主發行,必須先進行考察和考核,在沒有給予完全自主公債權之前,也需要練習一下發行業務情況,培養成熟的機制,並對市場運行情況和信譽等進行考量。

  「去年,就有自行發行的要求,但最後還是決定由中央代發。今年要求自行發行的呼聲更高。」上述財政部專家稱,全國「兩會」後就會明確。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陳共認為,中央政府每年代發的2000億元的地方政府債券,完全可以由地方政府自行發行。

  「地方融資平台的債務,絕大多數是地方政府債務。」陳共認為,把地方債務和企業債務區分開,財政部傾向於不叫地方債,叫企業債。銀行給地方融資平台7萬多億元貸款,其實裡面很少有融資公司本身的債務,基本上都是政府債務。財政部不大敢、也不願意稱為地方政府債務。

  陳共認為,實際上不可能分清楚地方債和企業債。正確的做法,首先承認是地方政府債務,然後按政府債的程序進行管理,納入地方預算,走人大審批程 序,實行透明規範的管理。讓融資平台債務表現為地方政府的赤字,按照國債管理的模式,到債券市場上買賣。既然已經有債務了,就不必分成企業債務和地方債 務,「乾脆透明化,不要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

  地方發債,究竟該由哪級政府執行?

  陳共認為,這幾年中央代理發行地方債是按省級政府,以後允許地方發債,也應由省級政府發,然後再分給市縣。這是目前的財政體制決定的,因為現在是中央和省級政府算賬,中央管不到市縣。發債的權力和責任下放到省級,中央可以監督發債情況。

  同時,預算法修訂,要徹底改變預算法的宗旨。現行的《預算法》本質是一部預算「組織法」,是政府財政部門管其他部門的法;要徹底把預算法修訂為預算「權責法」,成為人大監督財政部門的法。

  這樣,地方政府發債,人大可以進行實質監督,真正實現透明化、規範化管理,讓政府發債受償債責任的約束。「現在的預算是財政部治別人,要給人大權力,變成人大治財政部門,管住財政部門。」陳共說。

  本刊實習記者邢昀、秦茜,記者馮哲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97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