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屹立旺角四十年的漢榮書局,是教科書局的龍頭,上月中決定將自用的鋪位招租。有物業代理估計鋪位價值四億元,每月可收過百萬元租金,漢榮則明年遷往油麻地經營。 雖然坐擁數億元物業,但掌舵人石氏三兄弟大聲呻窮,多年來居於書局樓上的舊樓,每日粗茶淡飯,面對日漸式微的教科書行業,只望不在自己手上敗了家業。 晚上七時,旺角仍人來人往,但漢榮書局已關門,老闆石氏兄弟齊齊趕到樓上,與逾八十歲的母親吃飯。老大石漢基說:「我哋三兄弟都係一家四口,再加阿媽,十 三個人。呢個係老豆定落的規矩,星期一至五要一齊食飯。」飯菜由菲傭準備,十餘人只有五碟餸,記者到訪當晚,菜式有煎腸仔、煎紅衫魚、炒蛋及清菜。 飯後小孩回家做功課,大人則留低陪母親打麻將,老大說:「係老豆吩咐每晚打四圈,怕阿媽老人痴呆。」他們三房人均住在店鋪樓上,差別只在於樓層,「老豆安排每一家都住一個六百幾呎單位,阿媽呢度因為大家食飯,就打通兩個單位。」 這幢大廈樓齡逾四十年,由於日久失修,更試過跌石屎壓死人,但他們卻未想過搬走,老大說:「無錢呀,每個月啱啱夠用,老豆亦唔會俾。」老二石國基亦暗示人工不夠三萬元:「我哋近幾年人工先多啲,但仍然有五分一員工薪水高過我。」 老大坦言公司年年有盈利,只是老父下令不可分錢,一家人亦已慣了簡樸生活,兄弟統統無車,連手錶也沒有,腳踏拖鞋便上班。記者見老大拿着iPhone,讚 他潮,以往用三百元有找的諾基亞電話的他反問:「咩係iPhone?呢部係仔女送俾我嘅生日禮物,但我剩係識打出打入。」;老二更補充:「我直頭從未買過 電話,老婆仔女用完唔要就俾我。」說畢又將話題扯到父親,「佢九十歲時,出街都仲係坐小巴。」 希特拉父親 兄弟經常將父親掛在口邊,但其父石景宜已於○七年過身,享年九十一歲,舉殯時還有全國政協常委徐展堂負責悼辭,多位政商界名人也到場弔唁。 雖然走了三年,但老父餘威猶在,老大笑說:「父親在世時,兄弟鮮有意見不合,但佢過身後,我哋經常喺工作上各執一詞,試過問母親俾意見。」 事實上,石景宜生前甚為霸道,曾以「家中希特拉」形容自己,只要兒子犯錯,就算眾目睽睽亦破口大罵,老大苦笑道:「佢會不停大聲重複咁鬧,鬧足三個鐘。」 因此書局大小事情慣了由他全盤決定,就算臨終前幾天,也要請假出院回家交代後事,石老太說:「佢個性好強,同醫生講抑係俾佢請假出院,否則佢自己走。」 石景宜遺訓 一不得轉行 二不得到國內做生意 三平日晚上七時陪母親吃晚飯,新抱要陪奶奶打麻將。 四十年內不得變賣店鋪及書畫 讀書不及做老闆 儘管石景宜從事教科書生意,但對兒子的學業卻不大着緊,長子小學未畢業便要幫手,「我六一年落嚟,當時喺大陸讀完小四,落香港後讀書跟唔上。」石景宜便命他輟學,「老豆話讀得再叻,出去都係幫人打工,但喺屋企做生意,就算細細哋都係老闆。」 至於老三石永基也是初中畢業便回家幫忙,老二學歷最高,在能仁書院讀文史畢業後,同樣賣了一輩子教科書,「老豆問一句做唔做,答做,一做就幾十年。」 過去四十年,三兄弟從未想過向外發展,老二笑言:「一路跟住老豆,根本洗咗腦,剩係知要做教科書。」大哥聽罷也同意,「老豆做得咁好,我無理由做其他。」 擺街邊出身 五八年,石景宜創立漢榮,最初僅在旺角街邊賣二手書,石老太回憶道:「佢好大聲,地下講嘢,七樓都聽到。」由於以往教科書不常改版,買舊書的大有人在,石 景宜在書上明碼實價,很多學生到來幫襯。老大說:「最初我哋用幾個木箱放在地下賣,後來改用木頭車。」接着生意漸漸穩定,石景宜便租了附近的樓梯底繼續營 業。 每逢暑假便是黃金檔期,每日朝十晚十開鋪,關門後還要補倉,往往做到凌晨二時。漢榮更免費替不少中學印製書單,封面例必印有漢榮地址,不少家長因而慕名而來買書,石景宜遂決定出版教科書,成功賺了第一桶金。 除了中學書籍,大學生亦長期幫襯漢榮,「八十年代,英國政府的ELBS系列,喺不同的出版社揀書重印,內容一樣,但價錢只係三分一,專賣俾發展中國家;印 度政府亦有重印英美出版社嘅書,價錢更加係原價五分一。其他書局好少賣,但我哋專做呢類書,貪佢利小量大。」老大石漢基笑說。 八二年,石景宜累積廿年賣書的滾存,以六百五十萬元買入現鋪,老大說:「個鋪好貴,差啲上唔到會,好彩老豆同廣東省銀行熟,靠友情搭夠。」 漢榮歷史 創辦人:石景宜 現任掌舵人:石漢基(60歲)、石國基(58歲)、石永基(53歲) 58年石景宜來港,於奶路臣街擺地攤賣二手教科書 60年代尾搬至通菜街國榮大廈樓梯底,改名國榮書店 70年代租國榮大廈鋪位營業,改名漢榮書局 70-80年代在彌敦道租鋪開分店 82年以650萬元買入國榮大廈地鋪連一樓 86年成立導師出版,出版教科書 07年石景宜逝世 10年漢榮鋪位公開招租;並以$5,900萬買下彌敦道514號地鋪連一樓,明年四月搬鋪。 硬做夕陽行業 惟時移世易,教科書現屬夕陽行業,漢榮生意亦走下坡,「以前每間出版社只得一套數學,依家為咗校本課程,出版社可能為十間學校出咗十套數學,以前入一百本數學已夠晒,依家每間學校的版本入二十本,已經有二百本,但唔係間間學校都有學生嚟買。」 至於出版亦困難處處,「以前出教科書,只需一本學生用書,一本教師用書;依家仲要DVD、支援網上教學同校本課程,成本增加以倍數計算,但加價又唔可以加一倍。」老二歎道:「九七到依家,教科書出版社執咗八成半。」 儘管狂呻生意難做,但三兄弟從沒打算轉行,老二說:「老豆唔俾呀,講明唔可以做其他生意,佢怕做其他生意搵得多錢,我哋會放棄祖業;如果其他生意搵唔到錢,又怕兩邊都做唔好。」他們曾向老父提議兼做圖書生意,亦被鬧到飛起。 向現實低頭 隨着學生人數越來越少,三兄弟擔心家業不保,「教科書通常係八二折買番嚟,九折賣出去,利潤好低,好彩我哋係自己鋪,但一路係咁都好難經營落去。」 故此老父過身後,他們也違旨抗命,決定搬離現時人流極旺的鋪位,並以積存資金在油麻地買鋪重新來過。老二直言若父親在生,搬鋪肯定泡湯,事關漢榮從未離開 奶路臣街及通菜街,最多是搬往附近鋪位,石景宜曾說過:「店鋪不能搬太遠,否則起碼要三年才能建立顧客群。」但老大指無奈要面對現實:「附近好難搵鋪,搵 到都好貴,我哋賺唔賺到錢無所謂,但最少要繼續經營。」 踴躍捐書 石景宜是教科書大王,亦被譽為「文化書使」,八十年代起便不停捐書到國內的公共圖書館及大學,最少捐了六百五十多萬本;老二說:「我哋三兄弟的人工,都要俾佢扣起一半嚟買書。」 為了表明自己捐書不求回報,石景宜禁止子女在國內做生意。國內圖書館收得他的捐贈後,往往找當地著名藝術家以畫作回禮,久而久之,石景宜收藏大量畫作,生 前已捐出一萬件作品到內地藝術館,惟家中仍收藏數千幅畫,當中包括每平方呎叫價約一萬元的著名嶺南畫家陳永鏘的作品。 |
某股票人士在11月29日的專欄曰:
「前兩天收到一個電話,談起了某某名人,身家不知是多少,但至少知道是住在禮頓山。那位記者說,他算是股壇二線人物吧?我的答案是,四大家族是一線,劉鑾 雄、張松橋是二線,莊友堅等人是三線,那位名人只是某人公司的副主席,這即是說,他的老闆也只是三線,那麼,他頂多只能算是四線罷了。
那位老牌記者大笑﹕「你可分類得真嚴格。」我說﹕「我對財富是很敏感的。你看《某書本名稱,因極易猜到是誰寫這段,故隱去之》,我從身家的角度分為超級富豪、富豪、資產階級、中產階級,低下階層,就知道我是一個多麼勢利的小人了。」」
某八卦周刊在12月2日的報導曰:
「被民主派稱為建制派頭號「鋼鐵騎士」的「(名稱姑且刪去)」,事實上在金融界只屬四線人物,職責是替富豪或大陸佬牽線入股,身邊老闆或拍檔如A、B及C(已被刪去)等,皆非善男信女,其中A的D及C的E,都斬到小股民一頸血。」....認識他的金融界人士說:「他連樹上的雀仔都氹到落嚟!」
只是無聊想起兩者的相關度,哈哈。
http://ibengua.blogbus.com/logs/86771886.html
已故的日本前首富武井保雄没能看到这一幕,他在44年前创建的小额信贷机构———武富士,这一天破产退市。日本的金融界也没想到,消费信贷的好日子这么快就到头了。
□特约撰稿 蔡成平 南方周末记者 张华 发自东京、广州
今年9月底,日本消费金融巨头武富士(Takefuji),决定向东京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10月29日和11月12日,武富士分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和伦敦证券交易所被摘牌退市。
武富士破产的消息,在日本金融界引起巨大震动。由于投资者担心其他企业也会受到武富士崩塌的冲击,三菱日联金融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等公司的股价亦应声大挫。
武富士由武井保雄创办于1966年,前身是“富士商事”,靠发放小额消费贷款起家,三十多年后成为消费金融领域的头号巨头。1999年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武井保雄以78亿美元资产成为“日本首富”。
日本金融界普遍认为,武富士破产虽然不太可能像美国雷曼兄弟破产一样引发日本甚至全球消费金融领域大地震,但仍值得警惕。
暴富传奇
武井保雄与尤努斯的本质不同在于,后者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而前者的富士商事,是在放高利贷。根据官方的统计,日本自杀人数连续十年超过3万人。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和家庭矛盾是三大主因,且每周一是自杀高发日(日本人称为“魔咒星期一”)。
像许多穷小子变身亿万富豪的故事一样,武井保雄1931年出生于日本崎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幼时在母亲经营的一间杂货店里做帮手。初中尚未毕业时, 他选择进入一家日本军校,原因是这里食宿免费,可减轻家庭负担。可是,这位“学生兵”运气不佳,因为没过多久日本在“二战”中投降,武井保雄回到家中。他 曾在不同行业给人打工,据日本媒体称,他曾在黑市倒卖大米,并与日本黑社会关系密切。
武井保雄创办“富士商事”伊始,客户定位于普通家庭主妇──他认为日本女人的信用要优于日本男人。他自制了一套衡量客户信用的直观方法,譬如家里整 洁者(或孩子懂礼貌者)将来欠债不还的可能性要更低一些。这一做法,比40年后因小额信贷模式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国银行家尤努斯要超前得多,尤努 斯曾发明了一个测量是否脱贫的系统,包括必须有一个家庭、清洁饮用水、75万塔卡的储蓄、上学的孩子等。
武井保雄与尤努斯的本质不同在于,后者被称为“穷人的银行家”,而前者的富士商事,是在放高利贷。长期以来,日本民间消费信贷的年利率高达30%左 右。但这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日本消费金融起步之早。与富士商事几乎同时,日本信贩、三洋商事等一批日本公司开始推出针对年轻工薪阶层的小额信贷业务。到 上世纪60年代末时,民间金融公司即开始发行信用卡,不久后,欧洲等消费金融巨头也纷纷进驻日本,意欲在这一领域分得一杯羹。
1974年,武井保雄将公司更名为武富士,其绰号是“日元商店”(yenshop),意即在这里可以自由买卖日元。此时正值第一次石油危机期间,日 本经济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高度市场化的经济体制,使其很快恢复了高速增长力,城市化进程继续加速,这种繁荣持续了将近20年。这也是武富士完成 “麻雀变凤凰”的转变、武井保雄完成巨额财富积累的重要阶段。
不过,这一阶段当中,消费信贷公司的声誉并不高,因为他们大举发放高利贷。当遭遇物价上涨,许多借贷者陷入了债务危机,并采取了包括自杀在内的一些 极端行为。实际上直到现在,日本的自杀率仍然奇高。根据官方的统计,日本自杀人数连续十年超过3万人。健康问题、经济困难和家庭矛盾是三大主因,且每周一 是自杀高发日(日本人称为“魔咒星期一”)。
武井保雄是一个多疑的独裁者,武富士的高离职率在日本金融界人人皆知。武井保雄对武富士的高管稍有不满,便马上将之扫地出门。而在武富士公司内部, 他要求员工每天宣誓,对其绝对忠诚,他甚至将自己的照片挂到了每一间分公司内,员工每天都要背诵他的“名言警句”,并对着墙上的挂像敬礼。
但是,消费金融的繁荣,掩盖了武井保雄个人的专横跋扈。1998年12月2日,武富士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成为日本消费金融的“一哥”。在次年的美国《福布斯》全球富豪排行榜上,武井保雄以78亿美元个人资产,成为“日本首富”。
窃听风云
日本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的生效日,日本近4000个注册的消费信贷公司中,超过六成仍未前往信贷信息机构登记,它们因此被禁止发放新的贷款。
武井保雄的首富宝座还没有过够瘾,次年就被软银集团的孙正义给超越了。一直到他去世的2006年,他始终逊色于孙正义,屈居富豪榜榜眼。而就在2000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后来被称为金融界“水门事件”的丑闻,主角正是武井保雄。
这一年6月,日本知名记者山冈俊介调查武富士消费信贷内幕被发现,武井保雄派出强势的公关队伍软硬兼施,希望对方能够手下留情;山冈俊介并没有屈 服,武井保雄最后选择与一家侦探所组成一个秘密窃听小组,窃听山冈俊介的所有通话。有意思的是,武井保雄还“顺便”窃听了武富士一些高管的电话。
“窃听风云”是2003被日本警方曝光的。而就在武井保雄开始实施窃听计划前不久的2000年3月,武富士又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 2002年3月,武富士的未偿放贷金额超过210亿美元,加固了其霸主地位。即使2003年底,武井保雄因窃听丑闻被迫辞去武富士会长一职,以及一年后他 被判处三年监禁、缓期四年执行,武富士在2004年的营业收入也达到35亿美元,利润逾6亿美元。
一家家族企业的掌门人下台而企业运营状况良好,足以印证消费信贷业的前景被投资人持续普遍看好的景象。兼任日本经济产业省委员的日本管理咨询业专家 山根节曾专门撰写关于消费金融公司的报告,称日本“失去的十年”(1991年-2000年)中,消费金融不但没有失去明星产业的光环,而且发展前景可期。
2006年武井保雄因肝功能衰竭在东京去世后,武富士的股价应声上涨。一方面,投资者认为“丑闻大户”的离开对武富士而言未必是坏事,另一方面,市 场预期欧美金融巨头会展开对武富士的竞购战。其实2004年的时候,新桥资本和高盛就利用武井家族必须减持股份(日本规定持有上市公司25%及以上股份的 股东如果被判刑拘及以上的徒刑,该公司将被吊销其在消费信贷业的营业资格)之机,伺机谋划对武富士的收购,不过最后均功败垂成。
事后看来,武井保雄去世后,武富士如果被收购,对其家族而言,将是一件幸事。但是,收购传闻又一次悄无声息。事实上,欧美金融巨头这一次也不敢贸然 行动了,因为2006年是日本消费信贷的“改革年”,这一年年初,日本最高法院规定,所有超过《利息限制法》上限的利息均为无效,且贷款额不得超过借贷者 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这是日本金融界的一记重磅炸弹。日本《利息限制法》规定,贷款额10万日元以下年利率上限为20%,100万日元以下年利率上限为18%,超过 100万日元的年利率上限是15%。也就是说,整个贷款利率上限是20%。然而另一部法规又规定,只要借贷人同意,年利率上限为29.2%。这样一来,日 本几乎所有的消费信贷公司都选择了29.2%的年利率。
而日本最高法院的新规的意思是,消费贷款公司的年利率以后不得超过20%,而之前多出的利息部分,要全部退还给借贷者。这一法令,从2010年6月18日起全面实施。
日本官方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的生效日,日本近4000个注册的消费信贷公司中,超过六成仍未前往信贷信息机构登记,它们因此被禁止发放新的贷款。
武富士持续40年的增长神话从此戛然而止。2008年开始新一轮的金融危机更让其雪上加霜。2009年,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准普尔都将其信用调低为垃圾等级。截至今年3月,其未偿放贷金额为70亿美元,是8年前的三分之一,而其负债额则超过50亿美元。
武富士的启示
与武富士不同的是,“四大”当中,除武富士外,其它三大巨头背后都有大财团支持。它们如果发生危机,极有可能第一时间内得到这些财团的注资。
9月底,武富士(此时在日本消费金融业排名第四)决定向东京申请破产保护,武井健晃(武井保雄儿子)等高管引咎辞职。有人说,武富士是日本过去4年 消费信贷治理缓冲期间最大的牺牲品。,需要退还的贷款利息,涉及到的借贷人约有200万人左右,光这部分的总额就超过2万亿日元(约240亿美元),退还 工作须在明年2月底之前完成,之后进入最终的破产程序。
南方周末记者试图联系武富士公司未果,公司所有门户均已关张。据悉正在进行债务清偿工作。现在,武富士的网站首页,主要是一个热线,等着人们打电话去拿多交的利息,然后就是关于公司财产分割状况的即时消息。
日本《朝日新闻》在一篇评论中称:“武富士退还利息的另一方面──那些借武富士钱的人,该如何偿还欠武富士的债务?这些债务几乎也追讨不回来。”野 村证券表示,包括武富士在内的日本前四大消费金融公司(日本人习惯称之为“四大”)未来两年退还利息及相关费用将高达1.6万亿日元(约190亿美元)。 另一家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称,2011财年将是日本消费金融业“最为艰难的一年”,且“之后的前景也将继续黯淡”。
日本消费金融业因武富士的申请破产而风声鹤唳。不过,与武富士不同的是,“四大”当中,除武富士外,其它三大巨头背后都有大财团支持。譬如ACOM 的背后是三菱日联金融集团,PROMISE的背后是三井住友金融集团,AIFUL的背后是住友信托银行,他们如果发生危机,极有可能第一时间内得到这些财 团的注资。
日本早稻田大学金融研究院院长首藤惠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称,日本消费金融业治理的经验和教训,对中国而言具有参考价值。
中国消费金融业的发展呈明显的畸形之势。一方面,与日本相比,中国先前提供消费信贷服务的金融机构类型较少,众银行占有绝对垄断地垃,但大都以车贷、房贷和信用卡等初级形态为主,盲目扩大规模甚至恶性竞争。
著名咨询机构费埃哲在今年11月初发布银行风险管控季报称,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消费信贷规模增长过快,“过去十年间,中国(银行业)消费信贷增长了200倍,”
另一方面,中国消费金融公司长期遭遇难产,直到去年8月,中国银监会发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上海、成都和天津四地“试水”;可谓借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扩大内需之诉求的“契机”姗姗来迟。
“中国消费金融业的竞合拉开了序幕”,首藤惠说。今年6月,武富士的竞争对手、日本第二大消费金融巨头PROMISE曾宣布,将进入中国深圳开展消 费金融业务:此前其在香港的门店已有27家。12月1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天津开业,成为中国首家外商独资的消费金融公司。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960
很久未有更新網誌,近期業績公布太多,看也沒有時間看,因此未能一一詳細記下。
一些重點:
披露:
我只持有而壹傳媒(282.HK)﹑ 卓高(264.HK)和資本策略(497.HK)。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208
阿牛研究過,買賣期指只有兩個下場:
1) 賺大錢
2) 輸大錢
喺唔會有和和果果,或者贏少少,皆大歡喜結局嘅。
等阿牛又講一個故事俾大家聽。
話說1970年代,打越戰時,美國派左好多年青人去越南打仗。質素普通嘅就做大兵,質素文化好啲嘅青年,就訓練多少少做軍官。而新軍官畢業最低官階就喺少尉,Second Lieutenant,畢業後就會立即派去越南上戰場;但上到戰場,就不會第一時間開始作戰的,喺會在基地熟習同埋熱身。跟住有任務,或者部隊受到襲擊,就要正式實戰。如果幸運唔死得,每幾個月就放吓假,去西貢、蘇碧灣、香港等等休假。休得幾次,再上戰場都唔死得,服役期滿就可以番美國。
呢班少尉之中, 當然有生還,役滿回家的。不過大家可以估計得到,有很大多數是戰死的;而戰死的,平均戰死時,都在進入實戰任務後極短時間內殉職的。也就是說,,做一個少尉,如果能夠渡過『最初極短的時間』,之後的生存機會就甚大。
也就是說,有些年輕軍官基本上訓練出來就『立即』犧牲。美國軍方都研究過,考 察是否訓練辦法有問題,但最後都不得要領;因為基本上少尉的工作是到戰事最、最前線的地方,而一個剛畢業的少尉,在第一次帶隊時,全隊之中最缺乏經驗就是 他自己,而走在最前頭的又是他自己,全隊官階最高又是他自己,和隊友又未熟絡,所以是沒有人會給意見和提醒他的。他所靠的就是自己的訓練,而這套訓練,卻 會令大部份少尉迅速死亡,可想而知這套嘢,理論上是可以,實戰上是非常危險的。但偏偏這一套又容易為人接受,連美國陸軍總部都認為,作為教材冇問題。
大家請留意:
『理論上是可以,實戰上是非常危險的......偏偏這一套又容易為人接受』
買期指一模一樣。
阿牛相信:正常的,普遍的,常用的買賣期指理論,是會致命的。
唔喺點解十個玩期指,九個都輸呢?
究竟一個死去的Second Lieutenant,平均作戰壽命是多久呢,阿牛都不敢相信,是:
17分鐘
有人可以在越南這個煉獄裡生存。
我們亦要在股票市場裡生存。
Stay alive pal .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243
正常的,普遍的,常用的,買賣期指理論又是甚麼呢?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投資戶口。投資戶口這東西是有別於一般股票戶口的,主要分別是證券經紀在特定情況下,是有權買賣戶口裡面東西的;簡單來說,就是當你資不抵債時,你的投資將被變賣。
第二,是你將要付出一定的按金,然後就可以買賣。例如最近買賣期指的按金是每張大期HKD74000,又或者是每張細期HKD14800。之所以說『最近』,是因為這個按金數量是會變的,隨著股市越來越高,按金也會越來越高,因為相對之下,越高的股市,相同的一個%波幅,點數波幅就越大。例如在恆指 20000點時,0.5%的點數波幅是100點,但是在恆指30000點時,0.5%的點數波幅將會是150點。所以恆指越高,風險越大,按金要越多。
第三,你需要決定一個你喜歡的入市位置,然後在適當時候,買入或沽出期指。之 後就是等待,可能是等待賺錢,亦可能是等待輸錢。如果你賺錢,當然沒有問題,到了適當位置,你平了倉,落了袋便是。但假如你輸了,當你的按金跌到某一個水 平,你的經紀將會要求你補加保證金。大家要注意,不是到你的HKD74000全數輸掉,你才要加保證金,只要你輸掉HKD14800,保證金跌至80%,即喺HKD59200,你已經需要再注資。
不注資的結果,將會是斬倉;也就是不問價錢,強制性給閣下平倉。而平倉後的剩餘款額,將會留在閣下的戶口中。
* * * * * * * * * * * * * * * * * * * *
為甚麼阿牛昨天說:正常的,普遍的,常用的,買賣期指理論是會死人的呢?
我們的戶口,是不應該給其他人有操作權的。原則啲嚟講,就喺唔想人地攪我地啲嘢,簡單啲嚟講,就喺唔想俾人斬倉。要唔斬倉,就得一個辦法:
有免死金牌。
免死金牌就喺足夠嘅按金。
(上面的一塊古董,就是中國現存的唯一一塊,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年間時的免死金牌,正式名稱叫『金書鐵券』,喺用金字刻寫在鐵板上,而且只限持有人可以使用一次,不能轉讓,影印無效。)
http://hk.myblog.yahoo.com/yomagyomag/article?mid=4282
阿牛細細個去麵舖食麵,就像其他小孩子一樣,都喺淨喺識叫牛腩麵。後來食多左,聽到啲aunty,uncle原來可以有啲變化,可以叫腩粗,於是漸漸知道食牛腩麵都有花臣玩,於是又學人叫腩粗。跟住發現仲有腩伊,爽伊,崩沙,走筋,咖哩等等好多招積嘢可以叫,於是阿牛樣樣學吓,樣樣試吓。
第一次學人叫『崩沙伊』,嗰位落單叔叔話崩沙賣晒,阿牛其實連崩沙喺乜都未知,但喺仲學人搖頭嘆息,說:冇崩沙咁可惜,唯有食蛋河喇。
跟住阿牛學人炒股票,學校放假,就買張信報夾住喺格勒底,去望住個報價機,學人扮股民;第二日又夾番同一份信報,又去過睇報價機;冇錢就唔好日日買信報咁貴,一份可以睇幾日;後來就跟住學埋炒創業版,窩輪,牛熊証,同埋期權。
其實呢啲嘢都唔難學,好似去澳門賭錢咁,是旦行埋一張檯度,見人擺啲錢落去檯面,你又擺多少喺人地側邊,幾分鐘後,自然有人攞左你嘅錢,或者疊多少少錢喺你嘅錢上面,叫你攞番。咁就叫做識玩喇,記得贏輸都要不露形色,好酷咁先似識賭錢嘅。
後來才知道,原來期權同其他衍生工具比較,喺複雜好多嘅,亦喺最有用嘅一種 (相比窩輪同牛熊証)。由於佢複雜所以難學,亦少人玩;如果你去問一個退休阿叔,或者師奶,你想要賭恆指,可以點做,佢多數會話:買期指,或者牛熊証。你 問佢期權點玩,佢多數會話,好危險喎,買牛熊証喇:牛熊証容易睇,容易玩。
當然事實就未必喺咁。
近來好多Blog友都想討論期權,一來因為期權喺期指以外的另一入市的選擇。第二,就喺最近因為個市上上落落,冇乜方向,於是又多左人留意期權嘅街貨量對後市升跌嘅啟示;特別喺如果睇開東方日報嘅讀者,就會更容易睇到『琪權心法』嘅專欄。
http://blog.caing.com/article/11969/
经过反复分析,我认为M1、M2、油价、美元指数是影响中国CPI的最重要因素。这四个因素可以解释高达82%的中国CPI变化。当然,还有一些“无形之手”的因素根本无法解释,骠悍的通胀无需解释。 下面就是通过回归对CPI所做的拟合,非常接近:
根据我的统计模型估计,11月份CPI为4.85%左右,PPI为5.07%左右。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04511&time=2010-12-04&cl=115&page=all
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人寿)增资终于在11月底完成,这比他们内部预期的年底前完成增资,提前了一个月。
“140亿元已经全数到账。”一位接近新华人寿的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11月29日,是本次增资缴款的最后期限日。
11月26日下午,新华人寿召开股东大会,内容包括向股东披露增资认缴的情况。会上传出的新消息是,除了北亚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北亚实业)所持股权为世纪金源和华泽集团高价购得,还有另外两家老股东也出让了他们的股权。
这两家选择在增资前夕退出的股东是上海亚创和博智资本。上海亚创在新华人寿持有9%的股份,这部分股权已经为石药集团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购得。2007年6月,石药集团为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弘毅投资收购。
外资身份的博智资本则将所持有的新华人寿4.5%股份转给了另外两家外资机构。据本刊记者了解,英国渣打银行与新加坡国有投资机构淡马锡控股为最终受让者,分别购入1.5%和3%的股份。
这两宗交易的价格均未披露。但参考11月17日北亚实业所持5.7%新华人寿股权公开拍卖成交单价约43亿元,市场人士据此分析认为,撇除公开拍卖成交价的“非理性”因素,另外两笔股权转让的价格应在每股30多元,每笔交易的规模都不下数十亿元。
新华人寿的股东结构在增资前夕再度洗牌,投资者“辞官归故里”和“漏夜赶科场”的不同选择,令人回味。
“新华人寿股权的高价转让,显示了市场对保险类资产的热捧。”一位参与竞拍人士称,此番股权转让拉开新一轮保险股首次公开发行(下称IPO)的序幕,有关成交价可能成为泰康等其他筹谋上市的“保险股”未来定价的重要参考。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有关增资款已经到账,但上述交易均在报监管机构批准中。而新华人寿下一步的上市计划,也需要资本市场的“天时”和公司内部的“人和”。
140亿增资背后
在今年底完成140亿元增资,是新华人寿的预定计划。
10月14日,新华保险召开股东大会通过增资方案,公司股东将按每持有12股认购14股的比例参与增资,每股认购价为10元,增资总规模将到达 140亿元。11月24日,新华保险副总裁刘亦工对媒体表示,公司增资扩股计划进展顺利,当时已经到账120亿元。新华的控股大股东中央汇金、以及宝钢、 苏黎世等股东,早已入手准备增资工作。
11月29日周一是新华人寿增资缴款的最后期限,140亿元已经悉数到账。
接近新华人寿的知情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上海亚创已决定将所持的新华人寿股权转让给石药集团的一家下属贸易公司。外资股东博智资本则决定将股权转让给渣打银行旗下一家公司和淡马锡旗下的富登金融。后者同时也是淡马锡入股建行等国内金融机构的平台公司。
上海亚创、博智资本分别持有新华人寿9%和4.5%的股份。
为了不影响新华人寿增资的既定进程,有关新股东都采取了预缴增资款,同步到保监会报批股东资格的做法。
石药集团是国内特大型制药企业,现有资产总额达120亿元。公开资料显示,2010年上半年,石药集团累计实现不含税销售收入62亿元,实现利 税总额8.03亿元。石药集团2007年6月为联想控股旗下的弘毅投资整体收购,后者是国内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PE)基金管理公司之一,弘毅的第二期人 民币基金刚刚募集完毕,目标规模为98亿元,第一期交割了73亿元。
虽然有关方面三缄其口,交易的进程也还没有最终完成,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两单交易涉及金额颇大。仅以不久前新华人寿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时候的 底价每股13.82元计算,博智资本和上海亚创手中的新华人寿股权的作价已经分别达到7.5亿元和15亿元。更何况,新华人寿股权在北交所拍卖的成交价是 底价的3倍有余,加之需要参与同比例增资,前述两笔交易实际上均达到几十亿元的规模。
“单价均在30多元。”接近新华人寿的知情人士透露,上海亚创参照了博智资本转让股权的价格,“但稍高一点”。“为了谈判价格,亚创甚至先期缴付了一部分增资款项,以显示自己不着急出手股权。”他说。
至于成交价为何没有完全参照此前的公开拍卖价43元,有关市场人士分析认为,“当时的拍卖非常激烈,最终的成交价存在一定的非理性因素。”
新华人寿是一家总部在北京的寿险公司,截至今年10月底的保费规模超过826亿元,仅次于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根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的拍卖公告, 新华人寿的2009年营业收入为736.59亿元,营业利润26.9亿元,净利润26.49亿元,资产总值为2065.6亿元,负债为2023.6亿元, 所有者权益为41.99亿元。
1996年新华人寿成立时,注册资本5亿元。2000年苏黎世保险为首的四家外资入股新华人寿,使注册资本增至12亿元。2006年,时任新华 人寿董事长关国亮非法资金运作乃至变相控股公司的操作曝光,部分股东推动了震动整个保险业的“逼宫”事件,关国亮终被绳之以法,新华人寿亦历经动荡,股权 关系、公司治理无法理顺,注册资本也一直只有12亿元,与连年增长的保费规模远远脱节。上海亚创和博智资本都是2006年4月,分别承接新产业和日本明治 安田生命保险公司所持股权,成为新华人寿股东的。
“现在的买家一下子把市场炒热了。”前述投行人士说。
高价拍卖
“价格高得离谱!”一位参与拍卖但最终铩羽而归的业界人士表示,这实属意料之外。“北亚实业处于破产边缘,它持有的这笔新华人寿股权是被强制拍卖,因此招来很多好事者,大家都认为能拣个便宜呢。”
11月17日下午5时,北京产权交易所,北亚实业所持的5.7%的新华人寿股权被拆分为两个标的进行公开拍卖,分别为3600万股与3249万股,挂牌价格为4.98亿元和4.49亿元,每股底价13.82元。
当天共有14家买家到场,最终参与两宗交易竞价的机构分别是6家和7家。此次拍卖采用一次性报价方式,价高者得,即刻出结果。
最终,北京房地产企业世纪金源和酒业公司华泽集团获胜。其中,世纪金源以42.75元每股的价格,购得新华人寿3%的股份。而另一买家华泽集团以43.09元每股的价格,将新华人寿2.7075%的股权收入囊中。
他们的出价是挂牌价格的3倍还多。世纪金源报出的每股42.75元的价格,比第二名竞拍者高出8元。华泽集团的夺标价更高达43.09元。两家 公司为此交易支付的总价分别达到了15.39亿元和14亿元。两家公司还需要在约定时间内分别斥资4.2亿元和3.79亿元,认购新华人寿增发的股份。
由于新华人寿对股东内定的增发价格仅为每股10元,增发之后,世纪金源和华泽集团两家的持股成本被摊薄至约每股25元。
如果按新华人寿2009年底的财务数据估算,这相当于25倍的市盈率,这已经超过了中国人寿(601628.SH/02628.HK)在二级市场的估值水平;或是相当于3.6倍的市账率,也与同类A股上市公司非常接近。
据参与此次拍卖的机构透露,此次新华人寿股权竞拍吸引了多方买家,新华人寿部分老股东、中信金石、海通开元、招商局、渤海产业基金、联想投资等机构均进入竞拍。
这并不是新华人寿的股份第一次被拍卖。2006年,北亚实业持有的新华人寿2163万股法人股曾被拍卖,起价每股1.2元,最终以每股6.6元 的价格被上海证大拍得。上海证大的相关人士回忆,当场竞拍从每股1.2元起价,最终以每股6.6元成交,总金额1.43亿元,“那时新华人寿内部问题还看 不到解决的迹象,更不要说上市了。当时我们觉得价格已经很高了。”
2007年11月,关国亮因不能足额归还挪用资金被司法调查,关氏阵营的五家问题股东股权由中国保险保障基金斥资27亿元收购。上海证大一年前决定性的举牌价格,也成为保险保障基金入股的参考。
2009年底,经国务院特批,保险保障基金将其承接新华人寿问题股东的38.8%的股权,转让给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价40亿元。
备战IPO
“新华人寿和泰康人寿,是市场最关注的潜在保险上市股。”一位市场人士表示,新华人寿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资本市场的神经。
对于此次股权转让创下的高价,投行亦喜亦忧。喜的是,按这一价格水平推算,新华人寿上市必将创下明年屈指可数的大单。“新华人寿目前在寿险行业 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中国太保(601601.SH/02601.HK)。太保A股H股两次融资的总金额超过500亿元,你可想见新华人寿上市的规模!” 一位投行人士说。
忧的是,如此高的Pre IPO价格给新华人寿的上市定价增加了压力。
高价格、巨额增资本身即是双刃剑,新华人寿将面临着每股净利润、市盈率被迅速摊薄的局面,这对于正在积极开展上市计划的新华人寿来说,不可谓压力不大。“解决偿付能力不足还是首要的,相信投资者能够理解利润短期被摊薄的情况。”一位接近新华人寿的知情人士表示。
不过,此次140亿元增资计划的顺利完成,去掉了新华人寿前进通道中的最大障碍。经过这轮增资,新华人寿多年累积下来的偿付能力缺口将得以弥合,增资后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35%,与监管机构制定的100%的要求相比已经达标,但尚不到150%的更高标准。
根据保监会的相关规定,要进入不动产、未上市股权等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领域,必须要达到150%以上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接近新华人寿的多位人士都表示,完成IPO后可以一举解决这一资本金缺口。
为了备战IPO,目前新华人寿内部正在厉兵秣马,比如,对前任总裁孙兵时期将费用向销售端和分公司倾斜的政策有所调整。新华人寿董事长康典曾表 示,“控制费用是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上市的目标。明年将要实现全预算管理。”目前保险业内实现全预算管理的有平安集团等,这意味着管理要再上 一个台阶。
事实上,新华人寿2010年全年都在转型的“痛并快乐”中度过,在经历了人员流失,销售下降等多方面挑战后,新华人寿保费已于2010年8月重拾升势并加大IT后援方面投入力度,意在补足功课,“向现代化保险企业进军”。
“公司设想采取A+H方式,在香港和内地实现同步上市。”这是刘亦工在11月24日对外披露的。而据接近新华人寿的中介机构人士透露,新华人寿 计划明年三季度上市。目前新华人寿仅正式聘任了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瑞银证券作为增资项目的财务顾问,IPO的承销商尚未最终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