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掌故 香港股票資訊 神州股票資訊 台股資訊 博客好文 文庫舊文 香港股票資訊 第一財經 微信公眾號 Webb哥點將錄 港股專區 股海挪亞方舟 動漫遊戲音樂 好歌 動漫綜合 RealBlog 測試 強國 潮流潮物 [Fashion board] 龍鳳大茶樓 文章保管庫 財經人物 智慧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創業 股壇維基研發區 英文 財經書籍 期權期指輪天地 郊遊遠足 站務 飲食 國際經濟 上市公司新聞 美股專區 書藉及文章分享區 娛樂廣場 波馬風雲 政治民生區 財經專業機構 識飲色食 即市討論區 股票專業討論區 全球政治經濟社會區 建築 I.T. 馬後砲膠區之圖表 打工仔 蘋果專欄 雨傘革命 Louis 先生投資時事分享區 地產
極速賣殼及矛盾-匯盈控股(821)、中國富強(290)、中國公共採購(1094)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323/00000MC20010322145130Q.htm 公司原名亞洲網上交易科技有限公司,其主要從事網上交易系統業務。 而公司則由由何鴻燊父子、前馮兩老掌舵禹銘(666,現易名新工投資)、日本證券商Jafco等人創辦,為科網時代的產物。 公司在2001年上市,以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9,000萬股上市,集資淨額僅5,300萬。 http://www.hkexnews.hk/newlistings/prospectuses/tc_8101pro-20010323app01.pdf 公司2001年1月淨值約2,200萬,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期間4個月虧損800萬,估計其資金只可燒約2年。 當時股本為4.5億股,市值3.15億,可見水份很大。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0911/00000MC20010911092543A.pdf 2001 年9月,公司宣佈收購CFN Hongkong 35%及 CFN (UK) 45%控制權(CFN Hongkong 原已持有CFN (UK) 15%,加上公司本交易購入30%,合共45%),作價共28,740,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41,057,143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491,057,143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11023/00000MC20011023083653L.pdf 2001年11月,公司宣佈購入CFN Hongkong 65%及 CFN (UK) 55%股權,把兩家公司變成全資持有,作價合共53,215,000元,以每股70仙(合股後則7元),發行合共76,021,429股支付。 CFN Hong Kong 及 CFN(UK) 主要從事網上報價及交易業務。 股本增加至567,078,572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329/00000MC20020328215954N.pdf 2002年3月,公司又購入後勤辦公室及其軟件系統,以及知識產權,作價合共590萬,以15%現金,即88.5元,加85%股權,即以每股70仙發行7,164,286股支付。 股本增加至574,2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0716/00000MC20020716211710K.pdf 2002年7月,公司發行106,200,000股,每股10仙,較上市價70仙低85.71%,集資1,000萬,可見公司缺水。 股本增加至680,442,858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21015/00000MC20021015081332J.pdf 2002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全部股權,作價1.26億元。 為 此,公司以2供3,然後供3股送2紅股,每股10仙(合股後1元),即2供5,每股6仙(合股後60仙),共發行1,701,107,141股,集資約 1.02億元,而股份由當時何氏父子控制的新濠國際(200)包銷,若無人供股,新濠國際將持有約70%股權,成為大股東。 最後供股只成功發行21,803,333股,共餘1,679,303,811股由新濠包銷,持股量為70.5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121/GLN20030121008_C.pdf 2003年1月,公司易至現名匯盈控股。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303/GLN20030303012_C.pdf 為維持公眾持股量,新濠國際減持7,000萬股,每股6.1仙(合股後61仙),尚有微賺。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30221/GLN20030221016_C.pdf 宣佈10合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40324/GLN20040324008_C.pdf 新濠購入匯盈原上市資產,作價27,900,000元,現時剩下業務僅加怡證券、加怡期貨及加拿大怡東融資原資產。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4/GLN20070704060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09/GLN20070709055_C.pdf 公司聲稱購入澳門華人銀行股權,故為收購該等業務,亦不失時機多次發行新股集資。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710/GLN20070710100_C.pdf 2007年7月,公司以2.2元,配售5,068萬股,集資109,5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0906/GLN20070906070_C.pdf 2007年9月,公司以4.2元,配售6,100萬股,集資247,800,000元,包銷商為自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71003/GLN20071003042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302/GLN20080302000_C.pdf 2007年10月,公司宣佈購入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作價3.84億,以3.24億現金加1,000萬股,每股6元的新股支付。此外,亦授予期權,可購入其餘40%股權。 2008年2月,公司宣佈尚未收到澳門金管局有關其批准收購事項之指示,故收購失效,但仍然有意收購澳門華人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之權益,並將繼續與賣方進行商討。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430/GLN20080430043_C.pdf 2008年4月,賭王辭任主席,由其子何猷龍接任。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502/GLN20080502093_C.pdf 2008年5月,公司發公告澄清生果日報的一項新聞 【本報訊】滙盈控股(8101)行政總裁辛定華接受訪問時說,公司洽購香港華人(655)所持有的澳門華人銀行60%權益交易仍在進行,但要審視該行有否投資 次按產品,最終視乎交易作價。 他補充,2月底宣告上述交易「收購失效」,主因是當時澳門金管局並無任何表示,「當局只說仍在審批中,但冇話得定唔得。」倘 收購成功,滙盈將透過澳門華銀在當地拓展財富管理業務,「唔得都喺香港經營」。 辛定華透露,滙盈兩三個月內會與一間國際金融機構,合組成立及管理一個投資 於澳門發展物業的私募基金,基金規模約3億美元,投資期5至7年,冀回報率20%至30%。 他 說,今年起股市淡靜,旗下證券業務雖有增長,但因新股孖展收 入減,公司會加強一些目標公司的上市前投資(pre-IPO investment),現正留意一華東項目,不排除壯大後保薦來港上市。他指滙盈今年已有條件轉往主板掛牌,但要留待港交所(388)創業板改革方案結 果公佈才決定。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5/GLN20080805061_C.pdf 該生果日報報導所指的澳門物業基金最終在3個月後組成,和麥格理合夥,各持50%股權,並向劉尹怡、陳慧、林潤垣及盧麗儀購入澳門一地,作價3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gem/20080807/GLN20080807086_C.pdf 2008年8月,轉主板上市,編號821。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1/LTN2009091121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429/LTN20090429092_C.pdf 由於新濠大幅虧損,且公司現金情況緊張,現金僅5億元,但股東應付款及應付收購代價,以及一年內應償還銀行貸款已達此數,加上其在美國上市的附屬公司新濠博亞供股,需投入3億元去維持股權比例,可見財務壓力極大,故有出售匯盈的計劃。 這個賣殼計劃只有兩步,只用了12天。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8/LTN20090908666_C.pdf 2009年9月8日,公司宣佈配售2批年息1%可換股債券,每批3億元,共集資6億元。若全部配售完成後,新濠持股量由逾43%,降至約16.57%,持股量大幅減少,並無認購之意,可見公司確實是有賣殼的盤算。 最奇怪的是不用自己作配售代理,竟改用光大,故此可能為新主引入資金,作新的發展計劃。 發行可換股債後,公司股價在兩日內暴升1倍,至2元的水平。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45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8/LTN20090918578_C.pdf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第一批可換股債券配售完成,其中中國富強集團(前耀生行、中國環保電力,290)認購了其中1億元,以現時股價2.05元計,帳面獲利1.05億。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4/LTN2009091424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527/LTN20090527580_C.pdf 2008 年5月27日,由黃先生控制的奇駿有限公司持有40%及夏小姐控股領南有限公司持有60%的Jadehero Limited,認購中國富強集團(290)1.28億的無息的可換股債券,並附有等額的認股權,而每股換股價及認購價16仙,即共可認購16億股 (128,000,000 + 128,000,000)/ 0.16,成為該公司的大股東。 2009年9月18日,公司宣佈委任黃先生為主席,其資歷如下:黃 錦發先生,47歲,為嗇色園董事會副主席以及嗇色園人事及行政委員會主席。彼亦為可譽中學暨可譽小學之校監。彼在與慈善團體合作及教育行業方面擁有廣博管 理經驗,並於印刷行業擁有超過15年管理經驗。彼為主要從事印刷業務之Hip Lik Design and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之董事。 .... 自 二零零七年七月十二日起,黃先生曾獲委任為中國公共採購有限公司(「中國公共」)(前稱新怡環球控股有限公司)之執行董事,該公司為一間於百慕達註冊成立 之有限公司,其股份在聯交所上市(股份代號:1094)。 彼於二零零七年九月十九日進一步獲委任為中國公共之行政總裁。於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七日,黃先生辭 任中國公共之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並於同日調任為非執行董事並獲選為中國公共之主席。 黃先生於二零零九年九月四日辭任中國公共之全部職務。 至於,根據股市神仙魚 先生提供的資料,David Webb亦寫過一篇新怡環球的全史如下,發現該公司和火車系的必美宜(397)有關係。 http://webb-site.com/articles/cpp.asp 其 中黃先生任內有一項收購,是以30倍市盈率,以最高60億的代價購入Hero Joy International Limited,主要業務為間接控制一在建中的商業網站的90%股權,以發行價每股66.67仙的新股及優先股支付,但該公司資產可堪稱是一空殼,可謂空 手套白狼的極致。 Hero Joy的股權分佈如下: (i) 由Ho Wai Kong (譯名何偉江) 全資實益擁有的Master Top Investments Limited (48.53%); (ii) 由Lu Xing (譯名呂盛) 全資實益擁有的Mega Step Investments Limited (14.71%); (iii)由Wang Dingbo(譯名黃鼎波)全資實益擁有的Favor Mind Holdings Limited (19.88%); (iv) 由Zheng Zhi(譯名鄭智)全資實益擁有的Magical Power Investments Limited (13.94%);及 (v) Fong, Herman Yat Wo(由方逸和)全資實益擁有的Huge Ally Group Limited (2.94%) 其合作夥伴則控制該商業網站的10%股權,看來來頭很大: (i) 中國風險投資有限公司(「中國風險投資」,一家從事風險投資領域之公司),乃由中國民主建國會(「中國民主建國會」,主要由企業家、經濟師及經濟界其他專 家及學者組成之民主黨派)發起。成思危先生為當時中國民主建國會主席,亦為中國風險投資之發起人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風險投資將持 有中國夥伴30%股權。 (ii) 東方盛業投資有公司(「東方盛業」),一家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起之公司,現正進行重組以成為中國電子商會(定義見下文)成員之一。東方盛業將持有中國夥伴24%股權。 (iii) 北京清軟英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清軟英泰」,一家由中國政府規管之清華大學軟件學院之全資附屬公司),主要業務為信息技術研發以提升中國企業及政府之信息交換之效益。清軟英泰將持有中國夥伴23%股權。 (iv) 北京華錄東方信息系統開發有限公司(「北京華錄」)為一家國有企業,並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助。北京華錄之主要業務為研究及開發信息系統。北京華錄將持有中國夥伴18%股權。 (v) 中國電子商會(「中國電子商會」,於一九八八年由中國民政部成立及註冊)為全國經營電子產品之單位及團體自願組成之電子行業全國性企業組織,其業務發展受 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領導。中國電子商會為目前電子信息產品流通領域中最大組織之一。中國電子商會將持有中國夥伴5%股權。 其現時情況如下:於本公佈日期,EJV尚未成立。預期擬成立EJV將主要從事技術開發、顧問服務、業務策劃及網絡技術策劃之公共關係活動等業務。 預計EJV擬(其中包括)為中國供應商及公共採購商(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及公共機構)建立全國性之網上公共採購網;提高中國公共採購程序之效率、效益及透明度;提升中國之國際公共採購準則以符合世界貿易組織(WTO)之規定。 此外,預計中國夥伴或擬成立之EJV將與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訂立有關協議,據此每家公共採購中心將同意透過採購網進行其網上採購業務。亦預計EJV將於以上10家首批公共採購中心順利運作後尋求成立其自家採購中心。 其財務情況如下: 按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目標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八年一月八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1,700港元,而目標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920港元。 按 根據香港財務報告準則編製之附屬公司未經審核財務報表,由二零零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即其註冊成立日)至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虧損為 76,543港元,而附屬公司於二零零八年七月三十一日之未經審核淨負債約為66,543港元。由於中國夥伴未來五名股東是公共事務單位,或者是中國政府 規管之單位,及/或非牟利機構,故其歷史財務數據並無公開發表。 至於在早期,該公司前大股東或有內幕交易的行為,詳情請看: http://www.mmt.gov.hk/chi/reports/Sunny.Global.Holdings.Limited.Report.CHT.pdf 講回匯盈的賣殼過程: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1006/LTN20081006468_C.pdf 今日,公司宣佈悉數出售160,930,980股匯盈股權,作價1.92元,由金英作配售代理,預料可套現約302,400,000元,相信可應付新濠博亞的供股開支。 至於其後的發展,估計新濠會購回麥格理合營,中國富強取得匯盈證券的業務,至於上市空殼 則應屬新主所有,因配股後擁有巨額資金,故可能又有一些聞所未聞的做世界資產注入,取回該等資金了。
金隅水泥大举整合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1/HTML_2TXPOV8VEAQF.html 工信部发布条例拟禁止新企业进入水泥业,这对已身处水泥行业的大企业无异一大利好。近来在华北市场频频扩张的金隅集团,即是一例。 日 前,本报记者从金隅集团了解到,手持金隅股份(2009.HK)赴港上市融资的近60亿港元,金隅集团计划未来斥资17亿进行一系列水泥厂的收购整合。“ 我们现在的市场主要是在京津冀,水泥板块方面目前正在制订5年规划,华北市场的一些省份当然也在考察之列。”9月18日,金隅股份总裁姜德义在接受记者采 访时表示。 此前,金隅集团已将集团内部3家水泥企业的优势资源进行了整合,成立了集团公司水泥事业部和水泥分公司,并成功控股了河北太行水泥和鼎鑫水泥,收购平二水泥和河北赞皇水泥公司。 金隅集团董事长蒋卫平表示:“金隅现在是京津冀地区最大的水泥和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公司的产能目标是2009年底水泥年产2000万吨,2010年底水泥年产超过3000万吨。” 中国建材总网高级分析师马秋忠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金隅集团及其控股的太行水泥的产销量已与华北市场的传统老大冀东水泥不相上下。 不过,金隅的版图将不再局限于京津冀了。据记者了解,目前,金隅集团有意进军山西和内蒙古的水泥市场。“山西和内蒙古现在有一些项目正在看,一旦有合适的应该就会出手。”金隅集团一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水泥行业这两年的并购重组是很多的,金隅目前在华北市场的扩张比较不错。”数字水泥网总裁刘作毅说。 而在大本营北京,由于水泥行业属于限制性行业,金隅北京地区的水泥厂,正在寻找转型之路。环保产业,成为公司四大主业外的又一新兴产业。 “污染土壤的处置和垃圾飞灰处理的产业化,这都是非常大的市场,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发展目标。”9月18日,金隅集团负责环保的副总工程师刘晓渔对记者称。姜德义也表示,目前集团已成立了环保产业的项目组,10月将确立新一步的发展方向。
远大:拒绝“做大”的逻辑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1/HTML_OJHJKRE332D1.html “为什么需要那么多钱,为什么一定要做大呢?”张跃双眼一瞪,昂着头反问道,“有人认为大就好,我却认为恰恰相反。” 总部位于中部城市湖南长沙的远大中央空调集团,在全球非电空调行业位列全球首席,但从1995年至今的14年中,一直用无贷款的方式自然增长,这在一定规模的中国企业中,实属罕见。 2009 年,远大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全球合作伙伴中惟一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并供应非电、低碳的中央空调和通风、空气净化设备。这家在过去十多年来保持低速扩 张、主动“拒绝做大”的民营企业,似乎要开始进入快速扩张阶段;创业 20多年的磨砺,远大在“道德利润区”之外,尝试自己的做大的新路径。 发明者张跃 1984年10,张跃从学校辞职,做了三年时间的小老板,又画画,又经商,从广告、窗式空调、照相机、胶卷、室内装修、摩托车,一直到后来发明和销售直燃机也就是非电空调,他一路跌跌撞撞,在不断的工作转变中寻找着自己的追求。 “做个体户的时候,我的目的基本上就是两个字:赚钱。后来渐渐领悟到,如果单是为了赚钱就太辛苦了。所以大概在1989年的年初,我就开始想,我做的这件事情一定是别人做不了的,这是一条原则。”张跃说。 这 一年,张跃兄弟的无压锅炉专利在国际上获奖。不久后,他们将技术发明转让给了国内几家工厂,积累了事业的第一笔钱,最后转向非电空调。在上世纪末中国处于 电荒的时代,非电空调形势大好,不但是厂商求着远大供货,最紧张时甚至拿货还需要张跃的批条。在这个发展的黄金时期,张跃迅速崛起,从此不再为钱而担心, 他的行为更加肆意,更加特立独行。 “1992年,我和兄弟开发成功中国第一台直燃机,那时,内心的冲动主要来自对金钱的渴望。”张跃如此解读。 1997年,张跃耗资7000万元购买美国“塞斯那”公务喷气式飞机,成为国内第一个拥有私人飞机及第一个拥有直升机驾驶执照的企业家,此后,他又陆续买了6架飞机。 但几年后,这些飞机被他打入“冷宫”。张跃卖掉了其中3架,其他的都租给了机场,或是停在机库中,规定不到六个人禁止使用公务机;张跃自己出差也开始坐民航飞机。 商人张跃 不管怎样,张跃还是个商人。 在1997年以前,张跃被看作中国最成功的商人之一。从1992年到1996年,远大每年都以四五倍的速度增长,1992年是200万左右,到1996年已增加到19亿。在缺乏外部优越条件的情况下,这一资产增长速度可算奇迹。 但在1997年的分水岭之后,远大就很少增长了。 这并非产品的问题。产品和技术的领先并未改变远大的市场尴尬。 很多人都认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关键原因,是张跃推行的“七不一没有”,在远大内部,它的重要性甚至高于企业增长的财务指标,甚至为了让营销人员没有更多的钱去行贿,张跃给营销人员更高的基本工资,提成却定死只有2%。 2005年,远大制定了从2006到2010的五年计划,提出在2010年实现规模100亿的销售规模,但直到现在,远大仍然没有起色。 值 得一提的是, 10年前,曾任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总裁办公室主任的刘亚军,曾写下一份预言《远大成长危机》,认为一味追求技术至上的远大将遭遇技术的“绑架”,因行业、政 策和市场风险而陷入一个长达10年或更久的徘徊甚至萎缩周期;而“七不一没有”的约束,以及不合资、不上市、不借债的“三不原则”,将使远大坐失许多机 会,陷入长不大、做不强的怪圈。 张跃对此嗤之以鼻:“他根本不理解我。” “我想通了一些事情,钱多的时候会更痛苦,因为我根本没有时间消费。”面对记者,张跃说,企业到了一定的规模以后,就跟个人的财富不再有太大关系,对他来说,远大做大也并不是主要目标。 他住在远大城,穿和员工一样的制服,吃远大的食堂,每天的时间都在事必躬亲中度过,他已经没有多少机会花钱。 “在经营上,只要有些利润就可以,因为利润的多少、规模的大小不是我最重要的一个选择。”他说,从创办远大的第二年开始,他的脑子里想得最多的就已经不是 经济 效益。 在事实上,张跃其实并不反对做大,只不过,要以他的方式。 “我有一个比较宏大的发展规划,我认为这项规化是比较实在,且有理有据的。”张跃说,“我希望既能用理念办企业,同时最终又能实现一个很大的规模,使得我们的理念逐步被放大,成为一个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企业。” 他的规划是,以更好的产品、服务以及国际化战略,穿越道德利润区的“窄门”实现增长。 2007年,张跃找了麦肯锡来做远大的改革,目的之一是引进新人,优化股权结构,以之解决企业员工的动力问题,二是寻找一个有效的方式来提高和扩大我们的市场。 与此同时,节能建筑,也有可能成为他又一个事业的开始。 8月25日,记者在远大城中看到,一座面积为540平方米的3层楼房拔地而起。没有挖掘机、搅拌机和扬尘,没有一层又一层的垒积。如同搭儿童积木,特制的钢材、墙体泡沫板、管材、地板和其他配件按照预先设计的图纸,从组装到封顶,楼房在一天之内就已经完工。 这栋被命名为“可持续建筑”的房子,会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 有更大规格的亮相,其所有部件在工厂制成,仅用3至5天就可安装完成,世博会结束后则可以全部拆除,在其他地方重新组装。 环保激进者张跃 在张跃看来,企业家大抵有两种:一种通过赚钱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想或是控制欲望,另一种是赚钱来满足 生活 乐趣,“我的目标是,通过远大这个产业,实现我赋予自己的最重要的使命,做重要的而别人没干好的事情。” 一个例子是,2009年6月,在温家宝总理视察湖南期间,张跃托人给温总理递交了一份报告。在报告中,张跃建议总理大力开展建筑节能,应对 金融 危机及气候变化,“本建议全部出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无关。如果说有关的话,那是相反的关系,让自己的空调市场大幅度缩小。”在报告中,张跃表示。 现在每次见到朋友,张跃都在游说他们进行建筑节能。“他们反问我,那远大是不是没有发展空间了?”张跃说,“我说消灭空调才好呢,如果人类生存环境被糟蹋了,发展有啥用?” “大多数人,在创业初期是源于简单的经济动力,等企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却还是找不到方向。”张跃说,“这是我觉得最遗憾的一点——很多人很有钱,很成功,很有智慧,内部的管理水平也很高,但并没有上升到另外一个高度,最后的结果是,它永远还只是一个企业。” 尽管如此,张跃并不希望自己为了道德和追求成为堂吉诃德。 “从创立远大开始,我就决定要让这个体系永远持续下去。”张跃明白,必须让远大的体系始终存在,他的行为才有价值。
对话张跃:离风险越远越成功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21/HTML_181XXLQJ8RE6.html 在很多人眼中,远大总裁张跃是一个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者”。 如果把这种偏执一分为二,其中一半是对技术和环保的极限追求,另一半则是对 商业 道德的绝对强调。 这成为远大集团成立20年来,另类企业生存模式的基点。一方面,远大的产品在很多方面已经是世界领先,但在另一方面,远大在销售上更坚持“不行贿”等具有道德标杆性的形式方式,甚至只给销售员工2%的提成,以确保营销人员没有多余的钱用于行贿。 在2002年和2003年,远大曾分列全国民企纳税额的第一位和第二位,但直到现在,远大的销售额仍维持在几十亿元。 中国古语常用“水至清则无鱼”来表达对灰色地界的宽容,但这话在张跃看来,黑与白之间不应该存在灰色,甚至有舆论质疑张跃过于“做秀”、远大的道德要求过于苛刻,这也让张跃和远大集团被贴上“特立独行”的标签。 从商业角度而言,很难将道德底线和公司规模之间划上必然的关系,也很难去求证商业行为中绝对没有过偶尔的“出线”;但站在独立观察者的角度而言,远大集团“长大”的规模和速度,是因为坚持道德底线而扩张不够大?还是公司自身发展瓶颈所制约? 8月24日-25日,带着一系列疑问,我们在长沙远大城进行了一系列采访调研。 “道德破产比公司破产更严重。”8月25日,在长沙远大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张跃以这个价值观为开头,畅谈远大数年来如何“拒绝做大”。 拒绝做大:怕钱来得太快 《21世纪》:一直以来,外界对远大是否成功有很大的争议,很多人认为远大近十年来一直维持这种规模,在商业上是不成功的,你自己怎么评价? 张 跃:如果说商业规模,15年前我们在全国能排前五甚至前三,盈利规模我们甚至排到第一位,现在可能一千位排不到,这是事实,非电空调的规模我本来可以做大 十倍,我们也没有做。但是,成功有很多因素,我现在做的很多事情是十年前不敢想的,有些是三四年前不敢想的事情,我自己对成功有定义,我想到的所有东西我 都会发明出来,我原来甚至不敢想象我发明超级微小的传感器,一只小小的手机,就能够测量空气里的各种有害成分。 《21世纪》:也就是说,您的能力比以前更强了。 张跃:对,现在真的比原来强得多,很多事情我都能做,如果有一天远大变成微软那样的规模,我都会觉得一点不奇怪。 《21世纪》:听上去很有想象力。也会有人说你很狂吧。 张跃:我觉得现在狂妄和十几年前不一样的,十几年前,那时候是发财比较快,心里没有底,对自己有多大能耐没有底,现在则刚刚相反,我很清楚自己能做多大事。 《21世纪》:财富突然增长会不会让你有飘忽的感觉? 张跃:现在我是很谦卑的。但那时真的是觉得财富增长得太快。我就是觉得自己的能耐其实没有那么大,但现在我觉得我的能耐确实是比我表现出来的要大。 要“输得起” 《21世纪》:我们看到,您一直没有用 金融 杠杆寻求扩张,比如,不贷款,也不融资,也不上市。对于这些做大的金融游戏,您觉得您是不敢玩、能玩但不屑于玩,还是第三种原因? 张跃:我们可以回归到人性本身去看这个问题。 谁也不愿意借钱,如果哪一天要签字背上自己负债的压力的话,不管说什么样的理由,内心总是不舒服。 如果从经营角度讲的话,离风险离得越远越成功,所以我有一个概念,只要不负债,我的 经济 就是成功的,我能够维持我基本的体系运转。 《21世纪》:但李嘉诚也会负债,只是对负债率有很好的控制,现金流意识很强。您选择完全不负债,是否太苛刻了? 张跃:钱不在多少,而在于这些是不是你的,另外是不是你发明的这个专利技术或管理模式,这也特别重要。 我们想象的跨国公司和世界500强好像能力无边,恰恰相反,很多看上去气势凌人的公司,其实是背负包袱的,做选择的时候都面临破产与否的选择。 《21世纪》:但这时候贷款反而成为他们的一张牌,政府还得扶持他们。 张跃:举个例子回答这个问题吧:排队的时候,人内心的安慰不是因为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 很多人会找借口来安慰自己,比如,谁谁谁等也是靠贷款发展的,这样自己负债很大,可能有七八十亿,但还有人比我负债更多,所以每天内心也可以安然。 道德破产比公司破产更严重 《21世纪》:除了黑与白,中间就没有灰色么?很多跨国公司在中国也会走灰色地带,远大就真的没有走过灰色? 张 跃:不行贿确实令我们损失了很多单。远大为了防范营销人员行贿,只给他们2%的奖金,使他们构不成任何“行贿竞争力”,这才能断绝他们行贿的动机。但这也 意味着时常要面对 “劣币冲斥良币”,对营销人员,唯一良方是“输得起”。对公司,唯一的办法是开发客户缺不了的更好的产品。 《21世纪》:您2007年曾表示,要通过尽可能多地做大市场,通过非电空调替代其他产品来减缓地球变暖,但您做事的方式却又要失去很多市场,这是否值得?两者之间如何进行尺度的平衡? 张跃:道德没有度的问题,也没有平衡,必须要维护,道德破产比公司破产更严重。只能说能耐有度的问题,就是把能耐设多大。 《21世纪》:那您的能耐有多大? 张 跃:我在很早以前,三十五六岁的时候,我就保证我的公司要永远经营下去,既要是道德生存下去,同时还要永远经营下去。我那个时候买飞机,其实有六七个亿, 也很想买1亿的飞机,但最后买的第一架飞机只有3000万,买第二架飞机时,我有了更多的钱,于是买了1亿的——当时我心里其实非常想买4亿的·…… 《21世纪》:欲望是没有底线的。 张 跃:但是肯定的,我会始终让我的战略有一个非常安全的资本边界,让我的体系能够生存下去。你必须让你的体系始终存在,你的话才有用,你的行为才有价值。我 不买地也好,不增加这么多员工队伍也好,就是让自己的企业规模,或者是企业的负担在我的可控范围之内,而不是扩大规模后再迫不得已去做坏事情, 《21世纪》:您是寻求一个稳健的扩张? 张跃:我始终是认为稳是一切。不是稳高于一切,而是稳就是一切,在“稳”和“大”中间,很多人并不认为有唯一的选择,而我认为“稳”是唯一的选择。
国药再下一城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8/HTML_88HCJMITJE4L.html 历经两个多月的等待,央企国药集团与中生集团的联合重组终于获批。 9月16日,国资委网站宣布,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与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实行联合重组。至此,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由136户调整为135户。 对于以医药分销业务为主的国药集团而言,此番重组完成,不仅将国内最大的疫苗和血液制品龙头企业揽入怀中,还践行了两年前通过并购加强工业板块的诺言,离科工贸一体化的大型医药集团再进一步。 国药添翼 “和中生集团重组后,将弥补国药集团欠缺的血液和疫苗业务,加强工业板块的实力。”17日,国药集团新闻发言人朱京津对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自去年以来,国药集团一直与央企序列中的医药企业多有接触。今年7月份,国药和中生集团的重组方案上报至国资委,如今重组落定,对于国药集团的战略意义不容忽视。 业内人士指出,国药集团的医药资产主要分医药 商业 和工业两大块,医药商业位居全国龙头地位,随着央属企业整合的加速,国药集团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实力最强、产业链最完整,并集科工贸为一体的巨型医药产业集团。 目 前,国药集团旗下拥有两个A股上市公司平台,分别是国药股份(600511.SH)和一致药业(000028.SZ),国药控股分别以44%和38.3% 的持股比例成为两家公司的控股股东。由于两家公司分别在中国南北医药流通市场占据优势地位,业内素有“北国药、南一致”的说法。 此外,占据集团销售80%以上的国药控股(01099.HK)赴港上市也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预计将于本月23日挂牌上市。国药控股,是由国药集团与上海复星产业投资公司在2003年1月合资成立的一家大型医药商业流通企业,国药集团控股53%。 中生集团旗下也有一家上市平台——天坛生物(600161.SH)。此前,天坛生物先后受让了中生集团旗下的祈健生物51%股权和成都所,并从中生集团的孙公司升级为子公司,其作为中生集团整体上市平台的预期一度十分强烈。 一家庞大的集团,若干资本平台,国药集团将如何腾挪?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中生集团旗下仍有很多未上市资产,下一步可能会继续以天坛生物为平台发展血液和疫苗制品业务,这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业务板块运营。而国药集团北方地区也有一些分销和物流资产,未来也会逐步实现资本化。 虽 然目前重组的细化方案仍未出来,对于国药集团现有的上市公司,集团内部的确存在一些调整的思路。比如,对国药股份进行重新定位。一种思路是把国药股份置换 到中国医药工业公司,后者是国药集团的控股子公司,以科研、生产、经营和投资为主业;另一种思路则是,将国药股份打造为集团北方区的商业平台。 香港上市旗舰国药控股,则可能成为集团整体的海外整合平台。 三强格局 国药与另一家医药央企上海医工院的重组谈判也进入攻坚阶段。 知情人士透露,按照流程,两家企业首先必须对重组方案达成一致,再上报国资委,最后提交国务院审议通过。目前,国药与上海医工院的方案“暂时还没有上报”,但他认为,重组进展会“很快”。 因为,按照国资委的部署,到2010年,中央企业将从140家左右减少到80至100家。“类似国药和医工院这种,业务基础比较互补的,重组难度不大,应该都会在2009年完成。” 上海医工院是国资委下属的17家大型科研院所之一,也是医药行业惟一的中央直属研究院所,旗下拥有国家医药工业信息中心、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上海)新药安全评价研究中心、国家药品包装材料检测中心等几家研究机构,科研实力雄厚。 朱京津对记者表示,未来国药的并购目标也不局限在央企序列,央企体制外的企业也会进入国药的并购视野。 毕竟,并购重组,做强做大将成为未来几年医药界的关键词。按照新医改的部署,未来会鼓励大型企业发展,大型企业在政企资源上将会获得额外支持。可以预见,目前医药行业整体集中度低的状况会有所改变,药企大规模兼并重组和洗牌在所难免。 如今的“国字号”医药龙头中,华润集团、上实集团以及国药集团初步形成了三强鼎立的格局。其中,华润集团主要以三九集团作为医药业务主平台,上实集团则主要依托新上药的重组和发展,而国药也在通过充实工业板块中弥补业务短板。 医药行业内的资深人士分析指出,目前在医药行业中,如果按资产规模来看,华润规模最大,其正在整合的华源集团和三九集团的资产均超过200亿元,但上药被划割和北药的归属未定,给华润在医药版图的扩张带来不利因素。 隶属上海国资的上实集团,通过吸纳上药集团,联合原有的上实医药(包括上实控股的医药资产),也力图打造一个国内医药工业和 商业 一体化经营的综合性医药巨头,总市值将达到300亿元以上。但上药目前的困境在于仅在上海和华东地区优势明显。而国药集团作为医药行业内最大且负担最轻的央属企业,成为央企医药整合的平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值得一提的是,央企中同样还有一家以医药作为主业之一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其资产规模庞大,资金充裕,外贸优势突出,并在去年并购了河南天方药业。但业界普遍认为其在医药领域的经验和人才团队较为薄弱。未来其医药业务如何定位和发展也值得关注。
华南城香港IPO逻辑起点:超低价拿地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7/HTML_D93MJ15FCBCV.htm “几万个商家,几十万个就业机会,每年10亿至20亿元的税收……,我们是最大的招商局,所以政府会很支持我们”,在9月16日华南城(01668HK.)香港主板上市新闻发布会上,其执行董事兼总裁梁满林很有信心地说。 虽然华南城是一家港资公司,不像上周刚上市的国药控股一样以“SINO”开头。但是在发布会上,管理层还是着力的渲染着该公司与政府的关系。 核心优势:超低地价 华 南城创建于2002年,5个创始人分别在服装、五金、塑胶、印刷和包装等行业的制造与批发分销方面,有超过20年经验。旗下的深圳华南国际工业原料城,为 五个互补性轻工制造业提供综合物流及交易服务,这五个行业分别为纺织服装、皮革皮具、电子原材料、印刷纸品及包装和五金化工原料。华南城主要经营物流城, 也提供住宅等配套设施。其经营模式为国内首创。 华南城宣称自己的第一优势是独创的发展模式,为交易中心租户及其客户提供全方位综合物流与交易设施及服务。“这个经营模式,可能我孤陋寡闻,是全世界绝无仅有的”,梁满林很自豪地说。 但是,从财务经营成果上看,低价获得土地是其盈利的关键。梁满林也直言,成本低廉是华南城的最大优势,因为华南城的模式能很好地带动周边 经济 的发展、解决就业和为政府创税,所以深受政府欢迎及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在于,可以低价获得土地,并且交易城内的住宅,华南城可自由买卖,不需补偿土地差价;但作为交易城的配套设施,仅限于交易城内商家购买。 “深圳平均的楼面地价是几千元一平米,而我们的楼面地价只有100多元一平米”,梁满林说。而据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深圳华南城一期及二期平均每平方米售价约1.5万元,最高可卖到每平方米2万元,建造成本则分别为2000元及3500元。 根 据招股说明书显示,华南城旗下的深圳华南城一期项目约46万平方米,已于2004年至2006年分阶段落成并投入运营。截至2009年第一季度末,深圳华 南城二期项目共有52.5万平方米完成建筑工程,其中包括约14万平方米的西苑住宅设施。预计到2012年,二期项目落成后总建筑面职将达210万平方 米。09年6月,第一太平洋戴维斯对深圳华南城的估值约为255亿港元。 融资25亿,李兆基认购 此 次华南城共发售15亿股,其中90%作国际配售,10%于香港公开发售,超额配股不超过2.25亿股。发售价介乎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按发售价的 中位数计算,如果不考虑超额配股权,此次华南城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5亿港元;如果超额配股权全部行使,所募得资金净额约28亿港元。上市后,于行使超额配 股权前计,华南城市值将达到84亿至126亿港元左右。 上市募集所得资金中,50%平分用于南昌华南城和南宁华南城项目,25.2%用于深圳华南城二期项目,9.8%用于全数偿还将于2012到期的有抵押可换股票据,余下9.1%用作偿还银行贷款及一般营运资金用途,5.9%用于发展具有潜力的新项目。 该公司截至3月31日止的09财年净利润约7.54亿港元,07年到09年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08%。按每股1.4港元至2.1港元发行价计算,市盈率介乎11.2至16.8。 首席财务总监冯星航表示,2010财年深圳华南城二期的销售目标为10.8万平方米,目前已销近半,均价为1.5万元。但同时公司管理层也强调,未来公司的策略是惜售物业,待升值。 深圳华南城一期2009年将有59.1%客户租约期满,冯星航预计客户将会续租,而平均租金预计上涨20%。 中银国际董事总经理兼证券资本市场部主管Marshall Nicholson透露,目前华南城配售部分已经超额。此前有媒体报道,李兆基将通过其私人投资公司兆基 财经 来配售认购华南城股份,近日频频出手新股的西京投资董事长亦坦言一定会认购华南城股份,但两人都没透露具体金额。 美银美林作为此次公开发售的独家全球协调人和独家保荐人,中银国际与美银美林共同作为联席账簿管理人及联席牵头经办人。 招 股说明书上显示,该公司规划中的南昌华南城及南宁华南城项目预计占地面积分别为200万平方米和170万平方米,建成后总建筑面积将分别达到390万平方 米和420万平方米。据财务总监冯星航介绍,目前预计这两个项目拿一半地的价格分别都为人民币2亿多元。另外,该公司还于今年7月,以人民币7300万元 获得位于广东省河源市的48.7万平方米土地,规划用于发展田园式度假区。
神码IT服务业整合完毕 郭为再施MBO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7/HTML_XO9NU4W71C1H.html 过去五年,对于柳传志指定的两位接班人杨元庆与郭为而言,是脱胎换骨的五年。当杨元庆在国际化道路上艰苦奋斗时,郭为则在产权改革的道路上上下求索。 继2007年引进软银赛富等战略投资者,对神州数码成功MBO,郭为个人持有神州数码10.29%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三大股东、第一大个人股东后,郭为的产权探索再次取得进展。 9月16日凌晨,神州数码控股公司(00861.HK) 公告,向公司主席郭为控股的北京神州信息,出售所持神州数码信息技术服务公司(以下简称神州信息)19.5%股权。 本次交易的价格因支付方式不同而不同,分期付款为4亿人民币,转让协议签署后90个工作日一次性付清则为3.28亿元。据神州数码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上述价格为出让方神州软件与受让方北京神州信息双方协定的价格。 2008年5月,神州数码成立神州信息,这是郭为布局未来落下的一枚棋子。这家公司有两个使命:一是主导神州数码转型 IT 服务,整合神州数码现有软件及IT服务资源;二是独立IPO,实现公司价值增值的同时,回馈神州数码现在的高管团队。 神州信息成立时,引入了苏州创投与旗下投资公司华亿集团,此二者计划共投资5亿元人民币。按当时规划,采取“4+1”的投资模式,即先期投资4亿元,再投资1亿元。 记 者采访获悉,首期4亿元于去年神州信息成立时即已经到账,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因此获得了神州信息23.25%股份,神州数码控股的全资子公司神州软件公司 持有余下76.75%。神州数码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按原计划,余下1亿元到账后,神州软件将继续减持,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将增持。 经过此轮交易后,苏州创投与华亿集团持股比例不变,仍为23.25%,神州软件持股比例降至57.24%,北京神州信息持股19.51%。 北京神州信息是神州信息管理层注册成立的一家公司。其中,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兼CEO郭为是控股股东。除郭为外,还有另外11名自然人,均为神州信息管理层。 业界最关心的是经过此轮交易后,郭为个人在神州信息中持有的股份。上述负责人称,因为还有一些法律程序需要走,北京神州信息公司的自然人股东及持股比例目前还无法公布,法律程序完成后,将专门公布。 按公司原来规划,神州信息将独立IPO。此轮交易十分重要,因为以郭为为首的管理层持有神州信息股份是独立IPO的关键步伐。 IPO之前的另一步骤是重新组合旗下资产,目标是将现上市公司神州数码控股公司内的IT服务业剥离,整合进入神州信息。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整合已经基本完成。 2004年,根据麦肯锡制定的战略,郭为战略调整为“三级火箭”:分销、系统集成、IT服务分别作为短中长期业务重点,短期为长期打基础。按照郭为当时的计划,根据未来发展:软件IT服务独立上市,做中国的IBM。 2008年神州信息成立时,旗下业务包括神州数码管理系统有限公司、思特奇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新龙科技、国信北方网络等。近一年来,神州数码已经展开一系列运作,将神州数码IT服务,软件外包与自有品牌服务装入神州信息。 已经整合的IT服务包括神州数码与Emerging、Kaloke合资的 金融 咨询公司,与日本GE、TIS合资的软件外包公司;软件外包服务公司包括神州数码在线科技有限公司(与软银合资)、神州数码网络系统有线公司,自有品牌业务包括神州锐行服务。 经过此轮交易,郭为“定调软件与 IT 服务战略,剥离旗下子公司分拆上市”已经全然清楚。而通过北京神州信息公司,回馈高管团队的路线也已十分明晰。为了实现这一切,郭为至少花了五年。
“体育新贵”许氏身家飙至45亿港元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9-16/HTML_TV9RXAY7D6VW.html 匹克,这个1984年被耐克“放了鸽子”,而被逼创建出自有品牌的晋江运动鞋服生产商,紧随台风“巨爵”之后,加紧登陆香港主板市场。 给 匹克体育(01968.HK)带来压力的,肯定不是台风“巨爵”,而是最近汹涌而至的新股。最近几天,中冶(01618.HK)、国药控股 (01099.HK)等大盘股都在风风火火的招股进程中,由于概念独特,两只新股可谓热爆香港全城,甚至火到无处借孖展(保证金)的程度,这势必影响到投 资者认购匹克的资金量。 此外,由于匹克是继中国动向(3818HK.)、李宁(2331HK.)、安踏(2020.HK)、特步 (1368.HK)和361度(1361.HK)之后,登陆香港资本市场的第6家国内运动鞋服制造商,意味着这次IPO有5只“影子股”存在,投资者将如 何看待匹克,是关键。 9月15日的IPO记者会上,当被问及对匹克体育的招股信心时,管理层只回应称,在香港、新加坡和伦敦的路演过程中,都有基金接洽,并表示对股票发售很有信心。管理层同时表示,未来公司的主要战略是依靠提高品牌价值,提高批发价格来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 据悉,本次匹克将发售约4.2亿股,其中90%作国际配售,10%于香港公开发售。发售股份占总股份的20%。每股定价3.55-4.55港元,上市后总市值介乎74.48亿-95.45亿港元。 瑞信担任本次IPO的独家全球协调人兼独家账簿管理人,瑞信和建银国际为联席保荐人兼牵头经办人,9月29日挂牌。 如果不计超额配股权,上市后,许景南家族将持有匹克体育约61%的股权;其中董事长许景南及其夫人分别持股约17.5%,许景南的两个儿子许志华和许志达分别持股约13%。以发行区间下限每股3.55港元计算,上市之后,许氏家族的财产将不低于45亿港元。 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许志华表示,将在未来两年内将公司的毛利润率提升至40%。而2008年和2009年上半年的毛利润率分别为32.5%和38.2%。 公司介绍,集资所得款项,48﹒3%用于广告及营销;18﹒8%用于购买新机械及设备;15﹒6%用以扩大销售网络,其余用作研发、提升管理信息系统及一般用途。 据招股说明书所述,匹克2009年预测全年纯利不少于6.82亿港元,每股盈利不低于0.325港元,按每股3.55-4.55港元的发行价计算,预测市盈率为11.09至14.22之间。 匹克2008年的销售收入约20亿元,2009年上半年销售收入约14亿元,同比增长60%。公司主要生产鞋类和服装类运动产品,2009年上半年这两种产品在总营业额中的占比分别为46%和51.7%。在全国有5600家自有或加盟的专卖店,主要集中于二三线城市。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于2008年11月进行的一项市场调查显示,匹克名列中国三大最具知名度的运动鞋及篮球鞋品牌之一。 据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运动服装品牌市场占有率依次序排名为耐克占15.2%,阿迪达斯占13.6%,李宁占9.5%,安踏占6.9%,Kappa占5.3%,特步及361度同占3.9%,匹克只占2.7%,规模较特步及361度略低。
回鱷兄-澳科控股(2300)、詩天控股(1008) 鱷兄: 對於該交易之財務影響,「本公司預期,於完成時將確認小額收益約10,000,000港元,乃經參考代價及出售事項所涉及之本集團資產於二零零九年六月三十日之帳面值計算。」不過股份回購價是7元,我質疑如果交易完成時,股價上不到7元,交易實際會帶來虧損。 「本集團認為,銷售集團之盈利或會繼續下降,及╱或常德金鵬之牌照於二零一零年四月屆滿後將不會續期之風險有增無減。本集團獲常德金鵬之管理層告知,中方 夥伴在考慮到相關政府政策後或不會續牌。因此,透過該交易,本集團將可避免日後商譽大幅撇減之風險。」牌照將快到期,有可能不能續期,點解蔡生要買回這樣 的公司? 要解釋蔡生買回的公司動機,可參考2300收購銷售公司時的溢利保證和賠償機制。蔡生當初向2300保證,銷售公司的第二年及第三年溢利不少於2.1億及 2.2億港元。今年是第二年,半年稅後溢利卻急降至3291.1萬港元,賠償機制是要求蔡生賠償不足金額乘以7.5,可以推斷如果蔡生不買回公司,賠償金 額一定非常巨大;常德金鵬是之主要溢利貢獻來源,牌照明年4月可能不會續期,恐怕第三年溢利也不樂觀。 2300本來可以收賠償收到笑,現在好夢成空,難怪消失公佈後股價大跌。 我會呼籲2300小股東投票反對出售。 greatsoup: 該公司前稱偉誠控股,在2004年上市後獲澳洲上市公司Amcor入股及注入資產,成為大股東,舊股東亦退出,易名澳科控股。 招股書: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0316/LTN20040316000_C.htm 其後發展: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213/LTN2004121303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41213/LTN20041213037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529/LTN2006052908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1027/LTN20061027204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624/LTN20080624292_C.pdf 購入該資產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0621/LTN2007062101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31/LTN20071031290_C.pdf 公司購入此項資產作價15.55億,以7元發行2億股及1.55億現金支付。 交易在2007年10月底完成。 其實他都定位自己煙捲紙製造商,該等概念是主要是由購入這件資產構成,所以賣掉之,就失掉憧憬,這亦是股價下跌的原因。 至於盈利保證方面,是可以累計的,但最多為1,000萬,超過1,000萬則需立刻賠償,賠償額是以超過1千萬的數額乘以7.5。 此外,其2億代價股份,其中1億股設有禁售期,分三年解禁,首兩年解禁3,000萬股,最後1年解禁4,000萬股,以免股價波動,可能這位蔡先生賣這公司給2300,主要是為了套現。 他取得1.55億現金,當中應增持了1,686.6萬股,約用了1.2億,又陸陸續續出售5,004.6萬股,沽售價3-9.5元不等,估計套現約4.1億。 這已經套了4.45億。他套現錢去了哪兒? http://sdinotice.hkex.com.hk/di/NSNoticeSSList.aspx?sa2=ns&sid=50000112&corpn=AMVIG+Holdings+Ltd.&corpndisp=%bfD%ac%ec%b1%b1%aa%d1%a6%b3%ad%ad%a4%bd%a5q&sd=22/12/2006&ed=10/09/2009&sa1=cl&scsd=01%2f01%2f1900&sced=21%2f09%2f2009&sc=2300&src=MAIN&lang=ZH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318/LTN20090318009_C.pdf 其後1008上市集資,除取得5,000萬現金外,又為蔡先生卸下不少債務負擔。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17/LTN20090917002_C.pdf 相信第一年肯定達標,但第二年由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限期隻剩下一個月,但是今年攤佔的利潤估計隻有1億上下,和保證利潤2.1億,賠的錢達7億多,接近8億元,以套現的紀錄看,蔡先生肯定不夠錢賠。 正如鱷兄所稱「常德金鵬是之主要溢利貢獻來源,牌照明年4月可能不會續期,恐怕第三年溢利也不樂觀。」,這是在常德金鵬不能續約的前提下作出的結論,但如果常德金鵬能夠在蔡先生下續約呢,這是否對澳科構成損害? 他雖然有籌資之意,但是發覺此等業績後,覺得自己會有機會破產,嚇得一身冷汗,所以我相信鱷兄所言,他是因為要賠大量的金錢,所以就決意購入公司,但除了這樣,是否有其他原因。 至於賣出的原因,如公告稱「常得金鵬的管理層」認為「相關政府政策後或不會續牌」,這個人的文字卻真的是用得很巧妙,這是指澳科派去的人,還是蔡先生的 人?如果「常得金鵬的管理層」是指蔡先生的夥伴,相信一者購入的原因,一者賣出的是非常清楚,是因為兩者的認知有落差,但為何澳科要玉成其事?是否有人誤 導之? 但是細看蔡先生購回之公告,亦是一項對公司有利的交易,並不存在不平等條約的情況,其作價應已包括蔡先生所付的賠償。 今次出售代價為20.48億元,較2007年購入時的15.55億多4.93億,加上這兩年所攤佔的約4億的盈利,對澳科的獲利貢獻達9億元(按交易計,不是按會計方法計算),可謂獲巨利。 至於付款方法方面,除以以7元回購166,814,000 股折1,167,698,000元外,其餘8.80302億元,付款方式為: (1) 在2010年3月前支付1.38億人民幣/1.555億港元 (2) 交易完成後付7.24802億元 交易完成即可取得8.80302億元現金,和估計的賠償亦非常接近,所以交易誠屬公平合理。 2009年中期業績: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0909/LTN20090909670_C.pdf 雖然,高於帳面值約5.5元價回購股票是有點兒對股東不利,除減少每股股東權益外(雖則我認為這數字無用),亦會帶來約5.83819億元的虧損(7-3.5) x 1.66814,但是對財政情況來看,確是有利的。 至於對蔡先生來說,為何蔡先生肯淨付出約4.7億元購回該項經營期限隻有半年的資產(8.80302 -4.1)? 這可以從「常州金鵬管理層」的說話推敲出來,其實這可能是蔡先生的人對澳科的人說的話,為交易合理化提出原因。可以說,這項資產繼續經營下去的能力的成數是很高的。 由收購作價可見,代價竟有部分付港幣,有部分付人民幣,這些人民幣或港幣代價任一的大部分的或有可能是拆借出來。 所以對蔡先生來說,其收購該項資產,帶給他的財務壓力是很大的,所以有儘快售出的誘因,而最方便的地方當然是自己的公司。 但為了要搞好盈利,以賣個高價,相信要等2010年末才可以成功,故賣出的時間相信是在2010年中左右。如果相快些,相信又要學他賣給澳科的這一招,但今次因為兩樣東西都是他的,所以可以設定一些對其有利的安排了。 至於,我和鱷兄一樣,對此次交易是有懷疑,但為免香港有多一個人成為老千股的潛在力量(因蔡先生買入失敗要賠錢,賠錢使他財困,解決財困的方法,一是賣 殼,賣給一些老千(通常新紅雞D殼賣殼的下場雖然都唔錯,但可能都有例外),之後上下其手,或是用自己隻殼,搞概念害股東,使小股東虧錢)的話,我寧選賣 資產給他本人,然後注入詩天,起碼澳科賣掉之後有錢,詩天 注入後有盈利基礎,也沒這樣易跌呢。後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71004/LTN20071004337_C.pdf 生果日報等報紙當年稱接獲匿名文件是項收購有問題,但其後公司澄清屬子烏虛有。 【本報訊】今年6月公佈收購國內三大煙卷包裝印刷集團之一的澳科控股(2300),昨日傳出上述收購有阻滯。本報昨日接獲一封匿名文件,指該項收購有問題,並已向港交所(388)作出投訴。 文件更附有一封聲稱由港交所於9月27日發出,寄予澳科執行董事李卓然的函件,要求澳科就有關疑點於10月8日前作出交代,並指港交所暫不會批准該宗收購涉及發行的2億股新股上市申請。 核數師對目標集團賬目有保留 事有湊巧,據澳科上月發出的收購文件指出,核數師亦對所收購的目標集團之會計賬目持保留意見,因賣方未能提供目標集團的聯營公司金鵬凹板印刷,於04及05年度存貨賬目及紀錄,以供核證04至06年度銷售額及銷售成本的完整性。 另目標集團往績紀錄,包括一些並非澳科收購計劃內的附屬公司,賣方認為屬機密資料而未有提供,此舉不符合本港會計準則中,所有附屬公司須計入母公司的綜合財務報表之規定。該項收購及發行新股建議,已於上月25日的股東特別大會中獲澳科股東通過。 對於有關投訴,港交所發言人表示,不會評論個別個案,但指若收到任何投訴,會跟進處理。證監會發言人則表示,若發現懷疑違規情況會跟進。 在國內從事印刷優質卷煙包裝及製造複合紙的澳科,於今年6月以總代價15.555億元,向獨立人士蔡德 購入目標集團,為中國三大煙卷包裝印刷集團之一。 代價中,1.555億元以現金支付,餘額按每股7元發行2億股新股支付,佔擴大後股本20.33%,蔡德將成為澳科第二大股東。收購公佈後,澳科股價便節節上升,7月23日創新高見12.08元,昨日收報11.5元,跌1.37%。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