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艱難的零售業 – 格仔舖 (一)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732

最近看見一些本地零售股大升,並開始引起人注意,越炒越激烈,好像有點兒非理性。我不敢下判斷它們是否過高,我沒有每一只也仔細研究,因此沒有權利作出批評,但是所有零售股都一併上升該不會是“價值集體被發現”之類的罕見現象吧。本地零售股之前的確很“抵”,買了I.T.(999.HK)的人已變了暴發戶,之前自己也從漢登(448.HK)手上撿了便宜,算是喝過了“頭啖湯”,現已將它交托給一些樂觀的投資者(現已不再持有)

此篇其實是想談談本地零售業當中格仔舖的艱難情況(因暫時還未有格仔舖上市,因此只著重“股票”的人可不必理會。)

 

表面風光

先舉個例,一間開於鬧市的格仔舖如果實用面積為100尺大約租金2萬元,可設150格,每格平均租500元。

 

 

 

補充

收入

HK$

75,000

500(每格租金)x150(格數)

租金

HK$

20,000

 

管理費

HK$

2,000

 

店務員

HK$

6,300

30(時薪)x7(工作時間)x30(日子)

其他雜費

HK$

10,000

 

/

HK$

36,700

 

 

 

 

 

投入資本

 

 

 

裝潢

HK$

40,000

 

其他費用

HK$

10,000

 

流動資金

HK$

76,600

兩個月所有支出

 

HK$

126,600

 

 

 

 

 

回報

 

348%

 

減去自己人工回報

 

158%

假設自己人工為2萬元

這就是表面風光。

(待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20

朱利安·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le2h.html

朱利安路罗伯逊:价值投资的悲歌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

    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是身为“教父级”的人物,以精选“传统价值型”股票而著称,偶尔也介入债券与外汇市场一试身手。他的所谓“价值型”股票是指盈利前景良好、被市场低估价值的传统型工业股票。罗伯逊曾经取得极其辉煌的业绩,但却是因为“价值投资”而败北的第一人。

    罗伯逊的老虎公司创建于1980年,当时他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对冲基金业创造了很少人能与之匹敌的骄人业绩。20年来 老虎公司的年平均盈利高达25%,换句话说,当时投资10万美元,后来变成800万美元。到1998年的夏天,老虎基金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 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而罗伯逊自己也赚到了约15亿美元。

    但是从1998年下半年开始,老虎公司在一系列的投资中失误,从此走下坡路。1998年期间,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一度跌至147:1,出 于预期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罗伯逊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 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在有统计的单日最大损失中,老虎基金一次亏损了20亿美元。到1998年的9月份及10月份,老虎基金在日元的投机上累计亏 损近50亿美元。1999年,罗伯逊又重仓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票,可是两个商业巨头的股价却持续下跌,因此老虎基金再次被重创。从1998年 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 专注于长期投资,从而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到2000年3月,罗伯逊在老虎基金从230亿美元的巅峰跌落到65亿美元的不得已的情况下,宣布将结束旗下 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老虎基金倒闭后对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朱利安·罗伯逊个人留下15亿美元继续投资。       

    业内人士对于老虎基金的失败一般归结于投资者的不断巨额赎回 造成的,当然也有一些人认为是因为罗伯逊的性格固执的经营理念和独断专行的管理作风有关,因为罗伯逊太坚信自己的“价值型”投资战略,以致犯错误的时间太 长了,最终招致失败。罗伯逊一直以投资“价值型”股票见长,最不擅长的领域就是高科技股。即使在高科技股炙手可热的日子里,老虎基金也只拥有少量的微软、 英特尔和三星电子之类的股票。不过,狂热的科技股泡沫最终导致老虎基金无法赚钱。不仅老虎基金如此,当时股市中各种类型和规模的价值投资者也都遭遇重创, 而且严重的是这股投机热潮似乎根本没有结束的任何迹象。这是价值投资者一段最为艰难的时光。即使是沃伦·巴菲特的公司股票也在1999年也几乎下跌了 32%。不过巴菲特还是继续关注并买入能够真正给投资者带来真实利润的公司。

    罗伯逊自己的解释是已经没有能力找到可以实施价值投资策略的地方,因此再也不能提供给他的投资者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了。并且,随着投资者不断大量的赎回—— 19个月内赎回77亿美元以上,相当于超过基金资产的1/3, 最后迫使罗伯逊关闭整个基金。罗伯逊曾预言:科技股崩盘将是美国股市最惨烈的一页,后来事实也果然如同他所预言的那样。虽然“价值型”股票终究会受到投资 者的青睐,只是还没等到这个时候,罗伯逊自己先“惨烈”了。当罗伯逊收拾行李回家,没事可做的时候,市场狂热大潮的根基已经开始动摇了。仅仅在几周以后, 科技股暴跌,投资者伤亡累累——真可谓是价值投资史上最可歌可泣的一幕。

    而与此同时,另一著名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却因为采取与罗伯逊相反的策略而得以幸存。 20世纪90年代前期,米勒很少持有科技股,只是到了后期才大幅超配科技股。1993年,当科技股遭遇大量抛盘时, 米勒以极佳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些公司包括戴尔、诺基亚以及Sun公司。1996年年底,当市场普遍认为美国在线即将破产时,米勒又买入了美国在线。米勒认为,正是因为他通过超配科技股,使得他们避免了许多价值型投资者在90年代遭遇的尴尬境地。从这一点上看,罗伯逊确实“落伍”了。当然,落伍的并非只有罗伯逊一人,大名鼎鼎的沃伦·巴菲特也明显落伍了。当时的一个刊物封面上甚至登出“沃伦你怎么了?”的字样 ,皆因他顽固坚持己见:拒绝投资科技股。但是为什么巴菲特拒绝投资科技股却依然风采如旧,而罗伯逊却何以失败告终了呢?

    丹尼尔·斯特奇曼在他的《从800万到200亿》中写道,当罗伯逊坚信价值哲学时,他的投资者却放弃了希望。罗伯逊知道价值投资策略最终会得到报酬,但是 他却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得到,尤其是他的投资者,在他一次又一次交易和亏损之后越来越没有耐心了。于是结果就像罗伯逊写给投资者的信那样,只好下定决心清算 投资组合,将余下资金还给投资者。更多的人认为,在那一段岁月里,价值型股票的市场表现与成长型股票相比非常差劲,因此价值投资不再流行。财经记者彼得· 色瑞斯认为,罗伯逊可能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投资家,但是他的投资方式暂时行不通。而另一位研究者盖瑞·外斯则直接指出问题的实质,“一分钱压倒英雄汉——是 现金而不是市场打败了朱利安·罗伯逊”。

    罗伯逊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继续大力赞扬“价值股”的投资价值,将一些投资者远离“价值型”股票的行为斥之为非理性。但他依然自称并不后悔,说没有必要冒 险拿投资者的钱放到看不懂的高科技股中去。遗憾的是,虽然“价值型”股票后来又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罗伯逊却没有足够的资金守到这一天。据说罗伯逊在后来 的一次晚会上差点掉了眼泪,这位1.83米的汉子不得不承认自己的失败。这足以让人扼腕长叹。这真是价值投资的悲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83

價值投資和技術分析派的背後假設 黃師傅

http://hk.myblog.yahoo.com/master-wong/article?mid=4227

價值投資派和技術分析派的「討論」繼續白熱化。

 

我認為這些討論只會造成無謂的執著,對觀戰的BLOG友或過客根本無甚幫助。

 

我無意加入討論或偏向任何一方,因為兩派的背後假設根本不同。

 

價值投資派或基礎分析派認為金融證券的價格受一些影響深遠而又變幻莫測的因素所支配。我們不妨叫這些因素做「市場先生」。市場先生每天都現身來買賣 金融資產。他是一個奇怪的傢伙。根據各種各樣難以預料的情緒波動,使價格落在他所願意成交的價格上。然而,金融資產是具有相對穩定的經濟價值,真正的價值投資者能相對精確合理地衡量這一基礎經濟價值。

 

技術分析派關心的則是交易資料,即證券價格的波動性,交易量和圖表形態。更甚者,認為市場的走向必然反映基本面的變化。

 

不少人可能會兩者兼用而作出投資決定。

 

我說過,因為每人的能力所限,作為一個真正的價值投資者是非常難,他充其量只能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如是。也因為這樣,判斷一隻股票是否低估或市場錯價 是很難。但是,價值上升而價格不升是可以存在的,例如以量度內銀股價值的指標 - 賬面值,其實仍是高增長,而結合ROE 的水平,這個估值根本是過份反映了一些未發生的壞因素。市場上存在的壞消息實在太多,而沒有充份的行業知識,投資者尤其是外行人根本完全無法判斷實質的影 響。

 

投資世界有一條定律:太多人認為必然會發生或擔心的事情,它終究將不會發生。太多人認為這次不同的時候,也就是泡沬爆破之時。

 

中資金融股佔恒指比重接近四分一,國指比重更超過百分之六十。看大盤走勢的朋友,如果它們繼續點穴,請想想牛三怎可能出現? 匯控、中移已步入低增長期,能推動大盤上升的,就只有中資金融股和佔恒指比重百份之十左右的地產股。這只是很淺顯的邏輯。當然,要打敗大盤的,可以選擇避 開這個板塊,問題是如何確保將來也可以打敗大盤。

 

這也是我重倉中資金融股的原因。

 

另一方面,市場是確實走於基本面改變之先,但市場的走向不一定反映基本面的變化。

 

我稍後會分享一下我在2005年的經驗。說明上面這一句的背後真義。

 

不過要和各BLOG 友強調的一點是:我是相當反感博客上那些自吹自擂和攻擊他人的行為,對自己的投資心態和知識增長也無甚得益。打理好自己的組合,為自己的荷包和組合適時做 好檢討,就是做好了自己的份內事。任何的討論都應該以事實和理據行先,而非因人癈股,自己不熟的行業,我就更加不會出聲說三道四。

 

以那些博客為師的朋友,自己好好的想清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59

中環價值勝利 左丁山

2010-10-05  AD




 

國美(493) 管理權爭奪戰,在九月二十八日暫告結束,管理層在八項決議中贏咗七項,只有一項授權董事會配股,被多數股東反對咗,黃光裕陣營算係挽回少許面子,關於「一 般授權」,好多基金股東係唔鍾意嘅,譬如股壇長毛David Webb就經常反對「一般授權」,所以有啲基金股東不贊成「一般授權」可以理解。

未開股東特別大會之前,親黃光裕陣營嘅評論員發表一啲好中國傳統嘅觀念,例如:

(一)陳曉忘恩負義,背叛國美創辦人黃光裕,意圖奪去大股東之權力;

(二)陳曉引「清兵入關」,挾洋自重,有將「國美」改為「美國」之嫌,不顧民族品牌之存亡;

(三)剝奪創辦人大股東之人事任命權,令東家心寒,以後大東家不敢信任職業經理人;

(四)陳曉只講利益,不講道德,不應與洋人(貝恩資本)合作。

一 啲內地投資者出席股東大會,聲言特登買國美股票嚟支持黃光裕,痛駡陳曉全無良知道德。以上種種,可稱之為「中國價值觀」,舊夥計必須聽命於老東家,否則就 係不道德,大概黃光裕自命為劉備,將「國美」托孤於陳曉,點知陳曉不是諸葛亮,竟然自行管理「蜀國」,故此內地某些評論員本港論者對陳曉咬牙切齒。

但 係,國美在香港上市,不在上海上市,就要服從「中環價值」,中環價值講求(一)最大的全體股東利益,不是最大一位股東的利益;(二)創辦人在內地犯上刑事 罪,判監十餘年,誠信已失,市場對佢已無信心,佢雖仍然擁有三成以上股權,但管理權應該讓出嚟,由能者居之;(三)現在管理人有無盡責─陳曉一班人管國美 管得唔錯,有業績可以交代得到,而且挽救國美於危難之際,並非一班酒囊飯袋;(四)現代資本已無華洋之分,引入貝恩為主要股東,與民族大義、民族品牌扯不 上關係,否則嘅話,比亞迪為甚麼咁高調歡迎巴菲特?好嘞,國美股東股票,五成二左右支持陳曉,擊敗連月來猛咁在市場掃貨嘅親黃派,證明香港不愧係國際城 市,投資者接納「中環價值」,擊敗「中國價值」,中國城市之中,只有香港先至可以同倫敦紐約睇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30

三堂課搞定你心中的「賈伯斯」 通過「蘋果式淬煉」 找出核心價值

2010-10-04 TWM  
 

 

當你的老闆變成嚴厲的「賈伯斯」,當你的客戶變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你如何讓他甘願從口袋掏錢買單?

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用台廠搞定蘋果的精神,淬煉出你我必學的三堂課,讓人人都能搞定心中的「賈伯斯」。

 

撰文.賴筱凡

你有沒有想過,如果你的老闆是蘋果執行長賈伯斯,如果你的客戶是賈伯斯,如果你的保單、產品是要賣給賈伯斯,你有沒有自信搞定他?

千篇一律的黑色上衣、牛仔褲,戴著銀色金屬框眼鏡,這就是賈伯斯,鮮明的個人特色,再簡單不過,就如同他對蘋果產品設計的要求,但賈伯斯對產品內容、細節卻吹毛求疵到極點。然而,在一台iPad成本中占不到二○%的台灣廠商,總能用最好的服務、最尖端的技術、最有系統的管理方式,讓賈伯斯願意買單。

所以,只要你能複製台廠的精神,強化台廠爭取蘋果訂單的每個細節,通過「蘋果的淬煉」,人人都可搞定賈伯斯。

看在台積電前人資長李瑞華眼中,台廠的精神絕對可以落實到每個人,曾在通訊大廠朗訊工作過的他,被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相中,從朗訊挖角到台積電,至今在台灣、大陸大學裡開課,不但熟知跨國企業文化,更了解兩岸人才素質差異。

 

第一課:隨時待命

 

讓你的客戶滿意到閉嘴

像蘋果之於台廠這樣的關係,其實並不局限在科技產業,凡是競爭激烈的產業,金融、傳產也都會面臨到相同的國際競爭,因為在全球化的框架下,跨地區、跨文化的競爭,當你行經許多國家,感受也就越強烈。「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滿足客戶的每個需求,不然,就得把位置讓出來。」看遍各國人才,李瑞華很明白,只有讓客戶滿意才是王道。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或許你得二十四小時待命,就為了不漏接客戶的任何一通電話;或許你得從台灣飛到大陸去,就為了解決一個零組件不相容的問題;或許你得放棄所有的休假,就為了客戶只有周末有空開戶、聊保單、看房子。

所以,「蘋果的淬煉」第一課,沒有訣竅,就是讓你的客戶滿意地閉嘴。

 

第二課:敢於不同

受制上游 反創出特有模式在不到二○%的淬煉裡,能擠進這個贏者圈的供應商,大部分生產的不是獨創零組件,也沒有像三星一家獨大的議價能力,他們多數隱身在小工業區裡,卻都能搞定他們共同的大客戶賈伯斯,靠的就是差異化。

「除非你往更上游發展,要不然你就得做出差異化。」站在李瑞華的觀點,身在職場的每一個人,如果你拿不出比別人更好的能力,你就得想辦法同中求異,舉例來說,每一位基金理專銷售的幾乎都是相同的產品,你能不能提供更特別的服務?這就是差異化的致勝關鍵。

對於蘋果這些供應商來說,他們做到的正是在各方面的差異化,你可以在研發實力上投資,讓產品良率比對手好,你可以在服務、交期上,做到讓蘋果更滿意,「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沒辦法做出差異性時,才考慮cost down(殺價)。」所以,今天如果你的老闆是賈伯斯,你能不能在十個同事之中,做出你的差異性,即使是最基本的文件格式,甚至是簡報時的風格,凸顯出差異性,如何能擁有更特殊的差異能力,讓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再演進。這就是「蘋果的淬煉」要教的第二課:差異化。

 

第三課:智取而不力敵

work hard不如work smart 正達的經驗告訴我們,只要不斷努力嘗試學習,任何事都是有可能,放到每個人身上,其實就是要你多用腦袋思考,如何才能靠著不斷學習推進,讓自己工作得更聰明。

「其實台灣人的特點是刻苦耐勞,但世界運轉到二十一世紀,大陸靠著work hard(努力工作)已經追上來,台灣人得work smart(聰明工作)。」李瑞華說,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用勞力來賺取報酬,台灣人已經不能與大陸人匹敵,台灣人必須要像歐美人一樣,學會如何用智慧來工作。

「力拚」的年代已經過去,台灣靠著勞力加工創造一九七○年代的經濟奇蹟,但現在後有追兵,大陸苦學的精神,絕對不比台灣差,台灣人得學著「智取」。

「別人要來搶我們的飯碗是很正常的事,你必須學會的是搶更高階的飯碗。」從李瑞華的角度看,大陸廉價勞力的競爭性已經大大提高,光是從近幾年來,大陸科技廠急起直追,就可見到端倪。

因此,在這場世界級的競爭開賽下,你必須把每位客戶、每張訂單、每位主管,都當成追求完美的賈伯斯,用台廠「蘋果的淬煉」精神,找出自己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因為這是一場馬拉松比賽,而不是短暫的百米賽跑。」你必須將心態、體力都調整到最佳狀態,就像晶技將服務「S」級客戶的思想,深植進每名員工的骨髓裡,確實貫徹台廠「搞定賈伯斯」的精神,才有機會在這場競爭中勝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69

價值投資的兩難 Value Investors' Dilemma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33970339/%E5%83%B9%E5%80%BC%E6%8A%95%E8%B3%87%E7%9A%84%E5%85%A9%E9%9B%A3-value-investors-dilemma/

要衡公司的投資價值,我們要深入了解公司,尤如自己是生意的主人。同時:

1越研究深入,才能夠越了解公司的投資價值

2越研究深入,時間用多了,自然可研究及觀察的公司就少

3研究的數目越少,能夠找到的值得投資公司就自然越少,那自然是高度集中的投資。

4越是高度集中的投資,對了解的要求越高,越是集中時間去研究。

女孩的時候有限,要找合適的對象,但了解對象又需要時間,不能無限次嘗試及拖延。女孩會否堅持條件,還是退而求其次?還是,她有更好的策略?

 

價值投資的高手,以及高明的女孩,相信都有自家一套處理這兩難的功夫呢~其如就是時與命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15

我依然愿做价值投资者 孙旭东

我依然愿做价值投资者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二

承前文,尽管《海龟交易法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但我依然愿意做一个价值投资者而非交易者。

首先,尽管这本书的封面推介词有“1983届原版海龟首次揭密适用于任何市场的交易策略”这样的字眼,但作者费思并不这样认为:

 

在我看来,市场实际上分为三大类……这三大类市场是:

1、               基本面市场:比如外汇市场和利率产品市场……这些市场的流动性最高,趋势最清晰,最容易被趋势跟踪者们把握。

 

2、               投机者市场:比如股票市场和咖啡、黄金、白银、原油这一类期货市场。在这些市场中,投机者的影响力要大于政府或那些大的对冲者。价格是由市场态度决定的。这些市场对趋势跟踪者来说较难把握。

3、               综合衍生市场……对趋势跟踪老师为说,这样的市场是最难把握的。

费思在这里将主语定为“趋势跟踪者”,事实上,海龟们最初使用的就是“中期性突破法趋势跟踪系统”。这也就是说,股票市场对海龟们来说尚且不是一个好市场,更不用说普通投资者了。不过,在国内,虽说期货市场一直在发展,股票市场依然是投资者最主要的投资市场。

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费思非常欣赏趋势跟踪的交易策略,“大多数大投资者都很难忍受对趋势跟踪者来说司空见惯的大衰落和价值波动。正因为这样,趋势跟踪系统在长期内始终有效。”

费思列出了趋势跟踪策略为什么不容易坚持的具体原因:

第一.               大趋势很少出现,这意味着趋势跟踪策略的失败概率要远大于成功概率。对一个典型的趋势跟踪系统来说,可能有65%-70%的交易是赔钱的。

第二.               第二,趋势跟踪系统不仅会在没有趋势的时候失效,在趋势逆转的时候也会失效。

第三.               第三,趋势跟踪法需要动用相对较大的资金量才能确保合理的风险控制,因为这种方法的入市价位与不利局势下的止损退出价位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资金太少,使用趋势跟踪策略会大大提高破产出局的概率。

与趋势跟踪策略相同,价值投资也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的,因此也是长期有效的。我们知道,如果有很多人都使用同一种交易策略或者说持有相同的投资理念,则效果会大打折扣。这是因为存在费思所谓的“交易者效应”——交易行为本身有可能改变交易赖以成功的潜在市场状态。

与趋势跟踪策略不同的是,价值投资不需要频繁交易,因此不会有那么多的交易成本,在最终赚大钱之前也不会产生实实在在的亏损。如果我们发现一只股票的价格 远低于它的价值,买入并持有就是了,我们需要的只是耐心而已!除非我们对全部或者大部分股票的内在价值判断错误了,我们很难有破产风险。

其实,就算都有“交易者效应”,价值投资也是更好的选择。如果市场上都是价值投资者,想买物美价廉的股票恐怕是不太容易了,这固然不是什么好事。然而从另 一个方面来说,价值投资者应该都是股东主义者,大家都来关心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经营管理,督促公司管理层努力使股东价值最大化,不也同样能提高投资者的 回报吗?但是,如果市场上都是趋势跟踪者,我实在想不出会有什么好事情发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7

三類價值投資 Consilient Lollapalooza

http://consilient-lollapalooza.xanga.com/734638796/%E4%B8%89%E9%A1%9E%E5%83%B9%E5%80%BC%E6%8A%95%E8%B3%87/

巴菲特一直持有大量現金,大跌市時買入股票,回報以倍計,可能五至十年一潤,這是一種價值投資的表現。

ibanker做的報告,都是基於基本分析以及financial model,做埋DCF,總是有值得投資的股票,又是價值投資的表現。

同一字眼,各自定義。我看基本上分為三類:

 

絶對型價值投資:

價值,源於對公司未來的自由現金流的預測。這是由下而上的判斷,同時是一個對未來discount rate的大概預測的總結。中間會有很多變化,但願整體的長遠情況跟現在類同,那會比較好預測一點。因為這做法用了未來的discount rate,即使現在的利率很低,也要用未來的平均利率去算,才可以得出較合理的定價。這樣做有一個可能,就是在長期的過程中,有可能出現大量低於價值的股 票(如長期利率將比當時低),讓人們很可能Fully invested去捕捉機會,也同時有可能是根本沒有任何值得投資的公司(如長期利潤將比現時高),讓人們很可能持有極高的現金水平。然而,作為價值投資 者,在這些Fully Invested或uninvested的環境下,市場可以將現各種的短期變化,當然包括暴升暴跌,讓價值投資者跟當年或當時段的表現會跟市場有很大的差 異。

這方法的好處,在於投資者可以絶對理性地做獨立的分析及判斷,而可以不跟隨一切的variable。因為有很大的Tracking,表現脫離大眾, 需要很大的holding power,才可以有極好的機會重拳出擊。壞處在於這方法需要很大的個人分析及判斷力,有絶對的holding power及資金控制力。另外,這方法放棄一切短期的機會。一般人用這法方,可以有很極端的結構。巴菲特是絶對價值型投資者的代表了。

Return = 絶對價值回歸

總結而言,絶對價值投資,基於絶對的現金流及長期discount rate的絶對判斷,是超越跨時空的價值判斷,會有以下的特點:

1對價值有絶對的判斷

2可以有長期的Exposure變化,例如五年以上,即可以長期fully invested,或長期under invested

3在長期的exposure中,市場可以出現相違的走勢,導致部份年度或時段大幅落後指數。

好處:

1獨立

2能捕捉並持有巨大的機會(持有比捕捉難很多!)

壞處:

1表現偏離市場,有一段長時間將落後於市場

2放棄一切短期表現

3對資金需要有絶對的控制力及流動性必需充裕.

 

相對型價值投資:

相對型價值投資,跟絶對型不同的是,他們只用讓時空的discount rate去做定價,而不是用長期的平均discount做定價。這樣,一切的貴賤,皆是”該時空”的相對價值比較而己。做法跟絶對型只差那個input的 數字,該有很大的分別。賺的不是一個絶對價值的回歸,而是相對價值的回歸。當然,因為無視discount rate的變化,所以絶對價值部份表現是完全不受控制的。

Return = 相對價值回歸+絶對價值變動(可能是利,可以是弊)

1可以Fully Invested,不愁沒有

因為每一個時空,都有相對便宜的公司,所以資金都可以買進那些股票。

2不會長期落後於指數

因為跟市場一樣是fully invested,所以不會因為exposure不同而表現落後。我認為對相對型價值型投資者的績效評審時間,應為三年左右。

 

很多自稱是價值型基金或ibank report都不同程度地屬於相對型。中間還可演根據風險及工具及市場,演化出不同的方法。這是最流行的價值投資。(

 

不是價值投資:

如果不是基於相對價值,又不是基於絶對價值,那自然不是關於價值的操作了。雖然可能也叫價值投資,但可能做法與名稱無關,就像有些對沖基本是不對沖 一樣,價值投資可能也是該人所稱”投資”的代名詞吧了。不是價值投資不是問題,只是操作的心法及手法有所不同,別人在認知所又應該有所不同。

 

價值投資要買多少:

價值投資處理了買什麼,何時買,但要怎樣買及買幾多係一個問題。買幾多的解決方法可以根據機會的比較,或者個人的取向。如果機會處處,那真的不妨分散,但某機會突出,集中又是理所當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76

中鐵建(1186.HK) - 反應過敏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855

中國鐵建(1186.hk) (下稱:中鐵建)發盈警,因為料沙特麥加輕軌項目將會虧損41.5億人民幣,股價應聲下跌超過10%或下跌1.3-1.4港元。公告說道:

 

……2010930日的匯率折算,該項目合同預計總收入120.70億元,合同預計總成本160.69億元,兩者相減,合同損失39.99億元。加上財務費用1.54億元,該項目總的虧損預計為41.53億元。
上述虧損中,截至2010930日,累計已完工部分的虧損為33.29億元(累計已發生成本127.69億元),未完工部分的合同預計損失為8.24億元(預計還將發生成本33億元)。該項目截至2010930日的綜合完工程度為79.5%(累計已確認收入95.94億元,累計已發生成本127.69億元,分別佔預計總收入和預計總成本的79.5%……

美銀美林發表研究報告說下調其目標價,把它內在值由11.35港元降至9港元,大削2.35港元。以下為財華社香港新聞中心的報導摘要

……美銀美林發表研究報告,就中國鐵建發盈警,料沙特麥加輕軌項目虧損41.5億人民幣後,該行決定下調其投資評級,由「買 入」降至「跑輸大市」,下調目標價由11.35元降至9元,此相當預測2011年市盈率10.9倍,及市帳率1.6倍,以反映上述因素、海外業務放緩及執 行風險……
(資料來源:財華社
www.finet.hk

)

而我的看法是:

·        虧損41.5億人民幣即折合48.3億港元,以123億股本計每股虧損0.39港元,因此每股內在值應有大約0.39港元下調。至於美林對中鐵建海外執行風險的關注我就沒有辦法判斷了,到底我不是該方面的專家,但我覺得他們也沒有確切的數字去量化風險增加等因素。況且,一次犯錯的經驗還可能可以減低以後的風險。

·        一只股票的內在值為一家企業在其餘下壽命中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的貼現值。其餘下壽命中中鐵建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這裡是指盈利)只會減少36億人民幣(2009年及10年上半年已合共確認虧損5.5億人民幣)或每股0.34港元。我認為,虧的是盈利而非盈利能力。

·        中鐵建已向業主索賠,有機會減低虧損。公告

說道:……就 上述變化導致合同預計總成本大幅增加,本公司已經根據合同向業主遞交了變更及索賠資料,業主承諾在項目結束後將成立專門委員會,商談相關索賠和補償問題。 到目前為止,本公司仍在就上述變更索賠事宜與業主協商,尚未獲得業主的批准。根據會計準則有關規定,本公司未將相關變更索賠金額計入合同預計總收入。本公 司仍將就上述變更索賠的要求與業主進一步協商……

這裡我並不是想評論或分析中鐵建值不值得買,只是想用一些數據及思考邏輯去表達我的想法:(1)市場先生反應過敏和(2)虧的是盈利而非盈利能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90

我是如何計算AIG的價值 巴黎

http://hk.myblog.yahoo.com/tonylaw-vaueinvesting/article?mid=4959

巴黎:

一年前我曾經說過AIG會有一個大的Bonus,我試以今天的數字回到從前看看:

30/9/2010有一批買了Accumulator 債券者要被強制轉股  原債券值是US$5,880m,但現只能轉到 7.737M股,每股高達@760元,所以blog友千萬不要玩衍生工具,無論是買或賣的任何一方。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1.原來股東                                      3,487          135.116            @25
2. I kill u later 債券轉首通股          5,880               7.737           @760
3. 聯邦優先股-C系 轉首通股        23,000          562.868           @40.86
                                                    -----------        ----------         -----------
as at 28-10-2010                           32,367          705.721              @45.86


買AIG時的構思

上篇我已經說出AIA、ALICO、南山有US8.7B的隱藏帳值,而早半年,AIA若賣給保誠就有多出現在US5B利潤,因此,原本巴黎這個少股東的每股資產值是可以不止@45.86。

AIA買賣給保誠: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US$5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65.2/股;

AIA公開上市:
(US32.367B + 隱藏利潤US8.7B)               除以 705.721M股數  = US$58.2/股。


未來的進程
不過我們非常不夠運,AIA賣不到給保誠,還不止,在AIA未上市前,聯邦政府便先定下所有的優先股E及F系的$48.98B總金額的轉換價,以上市前帳面值@45轉成普通股如下,我們的Bonus,就此判了死刑。

                                                    股本值 US$M       股數                每股
轉股前                                          32,367          705.721              @45.86
優先債轉成普通股                      48.983         1092.1                  @45
                                                   -----------       ------------           ---------
                                                      81,350        1797.821               @45.24
AIA上市                                         8,700
                                                    ---------
上市完畢、還錢完畢                  90,000         1791.821                  @50.

不過聯邦聯政也送了一個禮給原來及原Acummulator債轉股的共142.85M股的股東,每二股將獲一個以$45元認購的十年Warrant。每個Warrant以$41市價約值$12元。

約以現價41元計,又減除6元的warrant值= 實付$35,即是$50元的7折。

以下是變賣資產後AIG的未來利潤:

1. General Insurance  =  3.8B
2. Domestic Life        =   4.2B
3. Financial Service  =    0.2B
4. Other operation     =    0.9B
                                     --------
                                       9.1B
AIA 1/3盈利                  0.9B
                                     -------
                                      10B
減利息:                       2.7B*
                                    --------
                                      7.3B

ROI=  11%, P/E = 8.6倍,資本比約為13%

結論補充

單從AIA與AIG的P/E或ROI計算,兩者分別不大,以盈利看,AIA的穩定性可能佔優,另一方面即使AIG的股本大增,但AIA的資本比仍然大大高於AIG,有17.3%。

最 後,我並不同意CKM001君對AIA的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的說法,AIA只是AIG的一個資產,某一方面想,它們的親密性和美國銀行持有建設銀行股票有 所分別,但是另一方面看,AIA並沒有涉及任何AIG的CDS或ABC,它從來都只忠於其自身的本業,就等同美銀改變不了建設銀行的既有商業模式。

巴黎不會在此出買、賣、轉股的建議,所有我的分析,都只是有興趣深入研究的Blog友的開始。





*股本大增後可能利息會因評級上升而下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0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