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工廠無人化,消失的15個員工去哪了?

2014-04-21  TCW
 
 

 

今年三月十一日,日本東北大地震的整整三年後,我們踏上福岡縣北九州市,全球工業機器人市佔最大製造商安川電機(Yaskawa)的總部。

安川生產汽車業、半導體、液晶業等產業用機器人,與日本發那科(Fanuc)、德國KUKA、瑞士ABB並稱機器人四大家族,一九七七年推出至今已售出超過二十八萬台,為業界市佔率第一。但是,當我們踏進這個全球工業機器人最重要的誕生基地時,卻鮮少看到人員走動,就連廠房也格外安靜。

原來,身為全球工業自動化重要推手的安川電機,在自己的總部內,正一步步實現無人工廠的可能。

三個人+十八台機器人,撐起工廠

走進專門生產小型機器人的第一工廠,我們看見「機器人製造機器人」的現場:兩百坪大的空間,擺放著一整排、十八台與人同高的藍色機器人,約佔據工廠三分之一的面積,在透明隔板圍起來的空間裡,反覆進行著熔接、組裝等工作,生產汽車業客戶所需的車弧熔接、搬運、塗裝等小型機器人。

隔板外的世界,錯落著工作台與電腦監測系統,走動的工作人員,只有三人,他們做的,主要是機器人運作前的準備工作。

單看眼前畫面,實在感受不到生產線分秒必爭的戰鬥感,但是帶我們參觀的安川電機機器人事業企畫部課長豐岡一義卻說:「現在是我們最忙、產能全開的時候!」

同樣的兩百坪廠房,安川電機只用三個人和十八台機器人,不到一般工廠四十分之一的人力,就撐起一個工廠的產量。

「而且,效率加倍!」豐岡一義說。

直到去年,第一工廠的工作人員都還有十八人,機器人僅五台;當員工變三人後,機器人台數增加,不良率又減少了一半。

我們最好奇的是,消失的十五人去哪了?

「機器人能做的,就讓機器人去做;人類,就該做非人類不可的事。」安川電機會長兼社長津田純嗣曾說。搬運重物的「體力活」,或零件組裝、調配大量試劑等重複性且不容出錯的「耐力活」,皆轉移到機器人手上;人類則是專做需要創意與經驗的「動腦活」。

據瞭解,這十五個人已轉調事業企畫部,當安川電機開闢新廠、生產前述產業用的新型機器人時,他們就扮演功能測試、產線效能管理的角色。換句話說,在這裡,機器人帶來的不是取代,而是職務再分工。

「工廠的社員休息室因為沒人使用,變得冷清,當然是很大的變化,」豐岡一義說,「但沒有人會抗拒去做更有貢獻的事。」

安川近兩年來加速自動化的腳步,是日本企業的縮影。趨勢的開端,來自三年前的核災。早稻田大學理工學術院講師橋本建二分析,在大地震前,許多日本人對機器人都抱持存疑的態度,除了產業用機器人可能剝奪人類工作外,就連人型、服務型機器人,都被認為是「沒有必要存在」。

釋出腦力職缺,換女性和老人上工了

但一場核災事件,讓日本人看到極限。「人,真的有必要每件事都親力親為嗎?」也開始影響機器人接受度。

另一個更現實的考量,在日本,自動化已經不是「要不要」的選擇,而是「不得不」的結果。

目前,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已佔全國總人口的二四.四%,超過台灣一倍;勞動人口不足,3K(危險、骯髒、辛苦)工作又沒有人願意做,「這裡長年來都缺工,不用機器人不行!」豐岡一義說。

有趣的畫面,正在安川的工廠出現,粗重的工作由機器人負責後,原本清一色男性的工廠,開始釋出更多無體力限制的職缺,只需要動腦跟企畫,穿著粉紅色制服的女性,跟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工作者,開始成為新的工廠成員。「粉紅技術員」加上機器人的搭檔,將成潮流。

如果,你仍覺得生產線與你十分遙遠,下一個現場,可能改變你的想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724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