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鎘阻斷刻不容緩


2013-06-10 NCW  
 

 

大米上市前進行鎘檢測,只是流通環節的末端控制,僅能避免鎘米直接上百姓的餐桌。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向鎘米流通環節的前端著手◎ 本刊記者 劉虹橋 李雪娜 文如何根治鎘米,是中國當前食品安全領域的一個焦點。受鎘米風波衝擊,廣東省已率先做出表率。

2013年5月21日,廣州市市長陳建華作出指示,米和米製品必須出具鎘的檢測合格報告,才能在廣州上架經營或使用。兩日後,廣東省副省長林少春在全省加強糧食質量安全監管專題工作會議上也要求,要研究建立糧食質量安全的長效監管機制,從糧食市場准入、監管抽檢、規範台賬、信息發佈、追查處理、責任追究等方面入手,嚴格監管。

大米上市前檢測,或可將超標大米隔離于市場之外,切斷進入百姓餐桌的渠道。但多位專家呼籲,對土壤汙染情況進行摸排,並制定針對性的隔阻斷措施,才是解決鎘米問題的根本之道。

鎘檢測難易

早在2011年2月14日,本刊發表封面報道“鎘米殺機” ,揭示了浮出水面的大米鎘超標現象。當年全國“兩會”期間,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公開稱,中國正加緊調查“鎘大米”事件,未來將對“已經不適宜種植水稻的地方將改變種植結構,不適合農業用地的轉為其他用地” 。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也曾在2011年9月21日的一次會議上透露,中國疾控中心正在進行鎘米汙染調查,並有望于2011年內完成。陳君石稱,鎘米問題是廠礦企業多年汙染欠下的舊債,除重災區湖南以外,甘肅和廣東也有類似汙染案例。但他同時指出,廠礦遺留的鎘汙染影響範圍不大, “僅僅是某一片地區,小範圍的影響” 。

然而,這份鎘米汙染調查的結果至今沒有公開。財新記者兩年來的實地調查發現,在甘肅白銀、貴州赫章、廣西陽朔、江西大余、湖南長株潭和郴州等地,即便在稻米中的鎘含量超標情況已被研究者證實的情況下,鎘超標大米仍在被汙染的土地上繼續生長,並不同程度地流入市場。

鎘米之所以能夠順利流入市場,流通環節的檢測缺失和監管缺位難辭其咎。一位國有糧企負責人對財新記者直言,一般的流通過程中,鎘檢測程序不是缺失,而是沒有。 “從事糧食貯藏、加工和貿易的門檻很低、很雜、很亂,國家沒要求,糧庫也沒設備。 ”他坦言。

那麼,推行大米及米製品上市前的強制性鎘檢測,到底可不可行?

2013年6月1日已實施的新版《食品中汙染物限量》 (GB2762-2012)規定,稻穀、糙米、大米中的鎘含量不得超過0.2毫克 / 千克,除稻穀外的穀物及研磨加工品中的鎘含量不得超過0.1毫克 / 千克。這表明,在大米中,鎘只是一種極其微量的元素,其檢測量級為萬分之一。

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潘小川介紹說,微量元素的測試方法相對繁瑣,一旦出現實驗誤差,就可能對結果產生較大影響。一般來說,鎘檢測都需要專業實驗室環境,而且由國家級認證的檢測機構得出的結果才相對可信。

《 食 品 中 鎘 的 測 定 》 (GB/T 5009.15-2003)具體規定了食品中鎘的測定方法,包括石墨爐原子吸收光譜法、火焰原子化法、比色法、原子熒光法等。

這些檢測設備,許多中小型實驗室都未配備,普通糧食企業就更不可能有。

前述國有糧企負責人稱: “糧食工作很粗放,是勞動密集型而非技術密集型。一般糧企能配全水分測定儀、容重器、大米出白機、小天平就很不錯了” 。

不過,鎘檢測並不貴。財新記者對一些檢測機構詢價後發現,送檢一次大米樣本進行鎘檢測,收費為80元。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潘根興曾于2007 年在全國六個地區(華東、東北、華中、西南、華南和華北)縣級以上市場隨機採購91個大米樣品。檢測結果表明,約10%左右大米樣本鎘超標。

他認為,將大米和其他農產品中的鎘含量檢測常態化,並非不可行。畢竟,進出口農產品中的相關指標檢測已為國內市場提供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除在此次鎘米風波披露的鎘米產地湖南、廣東、廣西、江西之外,還有許多的鎘米產地未被曝光。

除鎘之外,許多汙染區的土壤中,還可檢測出相當水平的砷、鉛、汞等重金屬及劇毒農藥、持久性有機化合物。這些土地上生長出來的稻米、蔬菜、瓜果的有毒物質超標情況,也不容樂觀。

“廣東一直是改革先鋒,如果大米上市前的鎘檢測常態化、制度化,我覺得是好事,也可以為其他省份提供借鑒。 ”潘根興說。

前端防控

必須承認的是,在大米上市前進行鎘檢 測,只能在流通環節的末端對鎘米進行控制,以保證其不直接流入百姓餐桌。

但要真正解決問題,還需向鎘米流通環節的前端著手。

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尚琪告訴財新記者,只要實施有效的鎘阻斷措施,就可將鎘米風險降至最小。

尚琪所言的“鎘阻斷” ,是指阻止新的鎘米產生,並切斷鎘汙染進入人體的食物鏈通道。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也建議,解決鎘米問題必須回溯源頭,在種植環節 就儘量減少不合格大米的生產。

朱毅指出,上述措施需建立在對土壤汙染情況的摸查之上,在土壤汙染情況、pH 值等做出綜合評價後,可通過改良稻種或更改種植結構來規避不合格大米風險 ;對於被汙染的農田,則需劃出被汙染地段,並實施汙染修復,防患于未然。 “這項工作要做細,做到戶,才有效果。 ”朱毅說。

潘根興則提出,在土壤汙染情況不明、土壤汙染治理難題待解的情況下,至少可以從源頭對鎘汙染進行阻攔、控制,切斷鎘進入水源、農田、作物的途徑,以減少新汙染。

“如果工廠中的廢棄物能夠得到安全處理,新的汙染物質就不會流到河流,進而汙染農田和作物。這樣的隔絕技術實際上很簡單。但現在的問題已經變成,汙染物已經流到河流和農田,如何去除裡面的重金屬。汙染後的修復工作,實在要比前端阻控汙染物要難得多。 ”潘根興說。

多位專家強調,鎘米危機絕非無解,只是誰來做、如何做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國家層面是否願意痛下決心。

潘小川透露, 在2011年鎘米風波後,原國家衛生部曾專門開會討論應對之策。當時的專家意見總結起來主要有三條 :一是將一些“危險”省份的大米與其他相對安全省份的大米進行混合,將大米中的平均鎘濃度降低 ;二是可將超標大米改作飼料,餵養牲畜;三是超標大米不直接進入直接食用的食品市場,而是交由專門的食品加工企業,在加工成米製品後,可相對降低鎘含量。

上述這些專家意見目前只停留在討論層面,還沒有真正納入國家決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872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