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做彈簧 16人小公司拚到奇異認證

2013-04-08  TCW
 
 

 

雨傘、電風扇、魔術方塊、筆電、自行車……,這些台灣產業中居前後任世界第一的產品,都不能沒有這個小東西—— 彈簧。

位在台中大里的精一彈簧,員工十六人,產品只有彈簧,卻累積逾兩千個客戶,從消失的冠軍產業,到現在的當紅產業,都有它的影子。但,當四成的客戶消失或轉行,它卻三十多年屹立不搖。

它很小,資本額僅六百五十萬元,年營收僅六千萬元,卻是美商奇異(GE)認證的超迷你合格供應商。全球前三大自行車變速器廠速聯(SRAM)、全球最大氣動釘槍製造廠鑽全、日本最大柏青哥機器製造商日東株式會社,都向它下單。

「不要小看彈簧,不同領域的品級要求都不同,有的還能耐酸鹼等化學變化,」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總幹事黃建中說。其實彈簧雖小,功能上卻居關鍵要角,少了它的扭力、拉力或平衡緩衝等作用,包括照相機等3C產品、機械、手工具、家電與自行車就無法控制自如。

冠軍產業不停消失!必須跟著時代,從雨傘進化到3C

目前線徑○.一到六毫米(編按:○.○一到○.六公分)的彈簧,都在精一的製程能力範圍,只要說出需求,它就能客製化設計出最適合的彈簧。

「我創業到現在,跟時代一直在變,」精一董事長盧炳良說,自己從低階做到高階,從最早秤斤論兩一斤二十元,到現在一個彈簧○.○五元到一百五十元都在出貨。盧炳良太太、精一總經理房淑甘補充:「彈簧零件售價雖然低,可是我賣的是技術,沒有它,基本上你是不能動的。」

三十多年來,歷經台灣大小產業聚落消失與重生,背後是一個自卑小子奮鬥記。

彰化鹿港小鎮長大,家中有七兄弟的盧炳良總是半工半讀,「我本身發音有一些問題、講話不清楚,小時候我媽一直警告我,可能這樣我比較自卑,所以一直從事技術方面(工作)。」

自卑就像一條小蛇盤據心裡,伴隨著他一起長大,直到高職畢業後上台北學到一技之長才逐漸消散。一路在彈簧廠生產線蹲馬步的他,一次,手癢想按自己的方法改製程提升品質與效率,老闆卻認為沒必要,「一定要弄一個比你更好的,」他內心的創業想法,日益清晰。

一九七九年創業的他,在客廳即工廠的大時代,剛好趕上台灣雨傘王國末班車,「再來就是電風扇,台灣一年八百萬台變一千五百萬台,」他說現在電風扇開關彈簧一條兩元,但當時足足貴十倍;其後,又遇上另一暴紅商品——魔術方塊。

一個魔術方塊有四個角、六個面,所以它結構上要有各六個彈簧和螺絲搭配,否則不能轉動,「不止一億個吧,開玩笑,每天出這麼多貨櫃,如果把它丟到海裡,大概一個島出來了,」當時他生產一條條彈簧,就像吐出一塊塊錢幣般,燦燦發亮。

隨雨傘、風扇外移、玩具熱潮消失,賺到時機財的同時,背後卻藏著往來客戶外移或消失的危機。一旦沒跟上產業發展,就會急遽下墜。

「以前彈簧就是量大、算公斤計價,沒有技術性可言,附加價值也不高,那時候我們做的就叫黑手工廠,」房淑甘不諱言,但她相信,做出差異化,跟著產業轉型升級就有機會,「只要傳統產業在,就會有彈簧需求的一天。」

盧炳良也認為,要得以生存,「總要做一些在前面的開發跟設計能力。」於是,他們轉進更高階的電動手工具、3C產業與自行車。

這對夫妻不但像彈簧般充滿彈性,性格也非常互補。房淑甘有業務特性,願意挑戰大客戶,盧炳良則有技術底子,充滿韌性,願意被磨。而大客戶通常決策速度慢、挑剔,很多同行不耐麻煩,他倆卻願意一改再改。因為他們認為,能滿足大客戶,自己也能提升到另一個階段。

不怕客人挑剔!小單照接,爭取被人家想到的機會

一九八○年代,精一接了不少日本代工訂單,盧炳良也從中增進技術,做到能修改日本機器、建立技術門檻,挺過日本客戶關卡,從此跳脫家庭代工,懂得與客戶協同研發,把自己的利用價值發揮極致,吸引頂級客戶。

「因為精一小,可以游刃在很多客戶間,」房淑甘透露,索尼(Sony)隨身碟用客製彈簧,對方評估至少七個月才下單,儘管可能只是一次性單,量也未必大,仍要極力爭取,「這是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將來它在開發時,有機會就會找你。」

「工程師不可能所有零件都是專家,我就把彈簧做到好、配到好,你去煩惱其他東西(就好),」她再以客戶鑽全為例,精一偕同開發,不只能協助對方申請專利,甚至能做到攤開各項成本,讓客戶省去比價時間。

盧炳良說,儘管客戶懂產品設計,但自己更專精其中彈簧應用的眉角,用較便宜的成本就能達到一樣的效果,「我幫它一改,成本少一半,我受人尊重很歡喜。」

不參加規模競爭!深耕客製化,躲過金融海嘯衝擊

訪問中,聽到我們特別好奇速聯,盧炳良馬上請太太拿來一本五公分厚的A4名片匣,並翻到其中有八位速聯開發工程師那頁,興高采烈談起自行車變速器用彈簧要又輕又準、扭力也要夠嚴苛等彼此交手所累積的技術含量。

好奇寶寶的他做起自行車精密彈簧生意後,不只買高階自行車、拆解自行車,還曾騎單車環台兩次。

為保持量小質精的彈性,避免遭受產業波動、大客戶產品汰換等衝擊,精一集中精力放在有限的資源上,寧可把客製化服務做到最精,也不願變大,刻意做小。創業以來,員工沒超過二十五人。

例如他們曾為爭取奇異訂單,拚三個月讓工廠取得ISO認證,在二○○四年正式成為奇異合格供應商,卻考量檢驗設備資本投入過大,而放棄奇異訂單。「為什麼我們在台灣沒有做很大?我如果做很大,大概金融海嘯那一年就倒掉了,」房淑甘不諱言。

創業三十四年以來,這對夫妻從不單壓某客戶或某產品,做規模化的競爭,而是做好客製化,並持續探尋新商機。在我們訪問結束、站起來告別時,這種精神再度展現。

當夫妻倆聽到,我們下一個行程是去訪問做汽車電子的公司,他們立刻提議開車載我們去,三十分鐘後抵達台中潭子,他們還隨我們一同上樓登門拜訪,遞名片、自我介紹,探詢生意可能。有如彈簧般積極開拓客源的彈性,展露無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4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