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郭氏兄弟廉政劫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4-06/100376667_all.html

  香港「地產霸權」的印象由來已久,但3月29日,香港地產大亨——新鴻基地產(00016.HK)聯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聯二兄弟突遭香港廉政公署拘捕,滿城震動,正如郭氏兄弟自己所言,「天不會常藍」。

  當天,大批香港傳媒守候在香港北角廉政公署總部門口,翹首企盼。郭氏兄弟,以及現任全國政協常委、前香港政務司司長許仕仁,相繼進入傳媒視野。

  廉政公署隨後發表聲明指出,懷疑他們涉嫌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行。

  這場香江廉政風暴,不僅涉及香港最大的房地產公司之一,事件中的許仕仁亦為歷來被拘最高級前官員。時值香港特首換屆選舉結束,這一事件亦如香港政商關係趨變的「信號」。

  香港行政會議成員張炳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歷來尊崇商業價值和自由市場機制的香港社會,已經出現對政商勾結的懷疑,執政者「不會希望看到這樣的懷疑持續下去,因為這對香港不利」。

廉政風暴

  3月29日早上,香港股市如常開市。不過在9時51分,港交所突然公佈,新鴻基地產和公司同系的新意網(08008.HK)停牌。

  10時20分,同系的上市公司數碼通(00315.HK)也宣佈停牌。一場震驚全城的廉政風暴正席捲而來。

  廉政公署在當天早上邀許仕仁及郭炳江至廉署協助調查。當日下午2時左右,在大批媒體的鎂光燈下,郭炳聯也出現在廉署北角總部。當時郭炳聯坐在車上,用手掩住鼻子,閉目養神。當天,廉署搜查了新鴻基地產位於灣仔的總部,檢走大批資料。

  當天傍晚,廉政公署發表拘捕聲明表示,懷疑他們涉嫌貪污及公職人員行為失當。至晚間約11時15分,郭炳江與郭炳聯各以200萬港元保釋後離開廉署,半小時後,許仕仁亦離開。

  廉政公署要求郭炳江、郭炳聯及許仕仁4月10日返廉署報到,並最快在復活節假期後落案檢控三人。

  廉政公署早於一年多前即展開調查。香港《明報》引述未具名的消息人士指出,案件涉及極嚴重的「官商勾結」,稱許仕仁出任香港積金局行政總監至任職政務司長期間,涉嫌有系統地接受新鴻基地產的利益,包括免租入住禮頓山的豪宅及獲得巨額透支戶口。

  消息更指許仕仁過去多年來涉及收受的利益,估計達數以千萬港元。

  許仕仁任職政務司司長期間,其職能是就土地政策與各部門協調,廉政公署懷疑有人利用此身份,洩露政府機密換取利益。

  廉政公署拘捕郭氏二兄弟以及許仕仁,法律理據包括《防止賄賂條例》第四條、第八條,以及普通法中的「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名。

  其中,「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名涵蓋範圍較闊,因控方按此罪名檢控時,毋須證明獲得利益的公職人員曾向行賄者作出回報;但《防止賄賂條例》第四條的公職人員受賄罪,則要求控方證明公職人員收取利益,作為其於公職上有所作為或不作為的報酬。

  公職人員行為失當罪沒有判刑上限,但若在香港的區域法院審理,最高判監七年。防賄條例第四條及第八條的罪成最高刑罰,則是監禁七年及罰款50萬港元。

  3月29日晚間,新鴻基地產發出公告,證實郭炳江及郭炳聯被拘留,同時,董事會通過決議,郭炳江及郭炳聯將繼續履行職責,包括擔任公司聯席主席兼董事總經理的職務。

  被拘事件發生後的翌日,郭氏二兄弟返回公司工作,二人向全體員工發信說,「放心,一切如常。」二人在信中寫到:「天色雖不會常藍,眼前確有不少挑戰,但只要我們堅持信念,做好本分,今日的難關,他日回頭一看,也許只是個讓我們未來走得更堅壯的考驗。」

  事實上,早在事件發生十天前的3月19日,新鴻基地產執行董事陳巨源,已經因被懷疑觸犯防止賄賂條例,被香港廉政公署拘留。陳巨源被指涉及一宗新鴻基地產以高出賣家叫價近1倍的價格,買入一幅位於大圍香粉寮地皮,被疑涉嫌貪污。

  4月3日,郭氏二兄弟在事件發生後首次面對傳媒,稱事件絕不會影響公司日常運作,也不會影響重大的業務決策。

  事件發生後,長實集團主席李嘉誠在業績發佈會上被問及該事件時表示,新鴻基地產既是競爭對手也是朋友,他不知道對方情況,希望對方最終無事。

豪門恩怨

  新鴻基地產是香港最大的地產公司之一,在普通的香港市民眼中,新鴻基地產是穩健經營和發展的代表,而新鴻基地產出品的住宅樓宇則是質量的保證。

  新鴻基地產於1963年由郭氏三兄弟的父親郭得勝,與李兆基、馮景禧一齊創立。十年後,三人拆夥,郭得勝留在新鴻基地產發展,集團於1972年在香港上市,一直以香港物業開發為重心,由工廠大廈至購物中心、寫字樓及住宅。

  1989年郭得勝退休,業務交予郭炳湘、郭炳江及郭炳聯三兄弟打理,長子郭炳湘出任主席。1990年,郭得勝因心臟病病逝。新鴻基在三兄弟主政的20年間,市值約達20年前的10倍,成為香港的龍頭地產公司。此外,集團通過持有香港第三大流動通訊公司數碼通的股權,涉足電訊業,集團也持有信息科技公司新意網的控制性股權,該公司於2000年分拆上市。

  此次郭氏兄弟被拘,全城轟動。由於廉政公署查案大多依靠舉報人,外界將目光聚焦於近年淡出新鴻基地產和媒體視線的郭氏兄弟大哥——郭炳湘。《明報》引述未具名的消息人士稱,此次的舉報人正是郭炳湘。不過,郭炳湘透過發言人表示,不評論事件。

  2008年2月18日,彼時的新鴻基地產同樣公佈了一條震驚市場的消息:時任主席兼行政總裁的郭炳湘因個人理由,由即日起休假,不再履行行政總裁的一切職務及職責,而其職務及職責將由郭炳江及郭炳聯分擔。

  而當時的公告也稱,郭炳湘不會從事或參與任何行政職務,也不會代表新鴻基地產或其任何附屬公司作出任何承諾。

  兄弟鬩牆,反目成仇。據當時的《星島日報》報導說,郭炳湘打算讓他一位頗信任的女性朋友唐錦馨加入公司,但遭弟弟郭炳江及郭炳聯反對,而公司最大股東郭氏兄弟母親鄺肖卿為了家族利益,決定與兩幼子同一陣線,暫停郭炳湘在公司的職務。

  不過,在郭炳湘看來,是因為理念和意見不和,導致與兩位弟弟反目,失去公司的控制權。郭炳湘隨後向法院申請臨時禁制令,申請阻止董事會投票撤銷他的職務。在當年的入稟狀中,郭炳湘稱,曾經就改善公司管治,增加公司透明度方面做過努力,遭到郭炳江和郭炳聯的反對。

  他舉例說,他曾試圖調查公司的建築工程為何經常交給某幾個特定的承建商負責,希望研究其中是否存在不當行為,但兩個弟弟反對;他還曾試圖調查公司購買新界一塊地皮的來龍去脈,當時他則直指陳巨源,指控他在新鴻基地產購入大圍香粉寮一幅地皮時,最初向業主表示無購地興趣,但旋即介紹新鴻基地產透過另一間公司以更高價錢購入該幅地皮,質疑陳與一些在外圍替新鴻基地產收地的公司存有利益關係;此外,郭炳聯曾建議委任一位新鴻基地產非執行董事,但郭炳湘沒有同意。諸如此例。

  不過,香港高等法院在當年5月否決了郭炳湘的禁制令,他也離開新鴻基地產的管理層,只擔任公司非執行董事。

  據福布斯的最新排名,郭氏兄弟資產183億美元,位列全球富豪榜的第27位。廉政風暴發生後,新鴻基地產股價在3月30日復牌後,跌幅超過一成三,是亞洲金融風暴14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單日市值蒸發接近382億港元。

大亨遊戲

  在香港,地產大亨就像經典的桌面遊戲大富翁(Monopoly),不僅涉足地產界,也滲透在港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從香港電燈,到中華煤氣,再到載通、新巴兩家專營巴士公司,以及百佳和惠康兩家超市連鎖公司,背後都有李嘉誠、李兆基、郭氏兄弟、鄭裕彤等家族的身影。

  根據《香港經濟日報》2010年的調查,香港政府擁有的土地儲備是3448萬平方英呎,但五大地產發展商——新鴻基、恆基、新世界、長江實業、信和加起來的土地儲備,共有1.37億平方英呎,是政府擁有的3倍。

  郭得勝的前私人助理潘慧嫻曾以「地產霸權」來形容地產大亨對於香港的影響力,她指出,過去數十年,香港經濟被地產商操控,與教科書的自由經濟相去甚遠。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顯示,2010年,「地產」佔香港GDP約為5.2%。但若計及廣義的地產業,其中,與租金有關的「樓宇業權」,佔11.1%,此外,在統計中另外兩項——「建造」(佔3.3%)和「專業及商用服務」(佔5.8%)其中也有部分涉及地產。

  至少在觀感上,地產大亨對香港政經局勢的影響,近年已飽受爭議。文藝評論家梁文道曾經舉例說,十幾年前在香港坐出租車和司機講起李嘉誠,十有九個會豎起大拇指,稱他為「李超人」;然而時至今日,十有九個會大罵「官商勾結」,甚至稱他為「奸商」。

  郭氏兄弟和許仕仁被拘後,香港工聯會副主席黃國健指出,今次事件嚴重破壞高官形象,也影響香港市民以往對公務員守法廉潔的既有觀感,特別是近年大財團與高官之間,常被外界批評關係千絲萬縷,市民難免會期望政府改變「親商」政策。

  張炳良在接受財新記者採訪時表示,商業在香港地位很重要,沒有任何一屆政府可以承擔忽視商業利益的代價。然而,政府不應該被理解為被商界控制。如果有這種理解的話,公眾就會懷疑存在「政商勾結」。

  「這種懷疑已經開始有了。」張炳良說,如果懷疑持續下去,將對香港不利。

  實際上,香港的政商關係在近期已出現微妙變化。除了郭氏兄弟被廉政公署高調拘捕,在剛剛結束不久的香港特首選舉中,特首候選人、前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曾獲得香港四大地產大亨李嘉誠、李兆基、郭炳江、鄭家純的提名,呼聲原本甚高,但最終因為「民望」不及另一候選人梁振英而敗北。

  候任特首梁振英競選政綱中,就提及不少地產政策,包括增加土地供應、加快興建公屋(類似內地廉租房)步伐以及「港人港地」政策等。

  其中「港人港地」政策規定,部分土地建成後的住宅樓宇只可出售給香港居民。市場曾就此解讀稱,梁振英上台後,會推出大量土地及推行房屋改革政策,令香港樓價下跌,影響相關利益團體。

  不過香港社會對「政商勾結」的擔憂,根源在於經濟結構和制度面臨的調整。張炳良說,在過去,香港公眾認為政府應該採取「非干預主義」的做法,但隨著目前經濟不確定性加大,希望政府更多作為的聲音正在擴大。

  本刊實習生戴甜對此文亦有貢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