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陳志雲 大師說《比亞》,領悟是一種操練 2016年10月07日

1 : GS(14)@2016-10-09 23:16:26

http://www.am730.com.hk/article-332294

訪問陳志雲,不愁沒話題,嚴肅論政、評時事;笑談電視、電台風雲;深情細說人生信仰,他都應付自如。今次,志雲大師要說的是「比亞」,不是搞爛gag的「髀罅」,而是逝世400周年的文學巨擘莎士比亞,他將於月底首度參演舞台劇《莎士對比亞》(下稱《比亞》),過了人生大半場,才實現大學時的夢想,大師不嫌太遲,未正式踏上台板,他已經莎翁上身,不時引經據典,透過演繹戲劇大師的心路歷程,來跟自己對話,他語重心長地說:「領會,需要操練」,生活經歷就是操練場景,從官場轉戰傳媒機構,由幕後高層走到幕前做主持,一場糾纏6年的官司,箇中領悟,只有當事人自知。
文:許惠敏
圖:陳奕釗、林俊源
髮型:MICHAEL LAM I hair
場地提供:富豪九龍酒店


追夢,沒有太遲
訪問當日,商台首席智囊陳志雲(Stephen)早已準備就緒,在等候布置場地期間,做慣主持的他主動破冰,掛著笑容跟記者閒聊;訪談期間,一貫談笑風生,三句不離莎士比亞,自發談起莎翁成疑的性取向,聲言要跟他一樣在私生活上留白,志雲大師,非虛有其名。舞台劇與Stephen,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質淵源甚深,在港大主修語言學的他,同時亦兼修舞台製作,導演、布景、道具、化妝、演員都做過,曾是學界舞台的活躍分子。畢業後,事業平步青雲,舞台演出成為那些年的舊事,直至早前,一位孩童提問,「你的夢想是甚麼?」勾起Stephen的封塵記憶,「那時,我立即click起,要做個專業的舞台劇演員。」不久,因緣際會,他接到參演舞台劇的邀請,一度猶豫,57歲才起步,是否遲了點?思前想後,了解自身限制與認定心底所願,「沒甚麼太遲,有起點總比不做好,當然一定不會像年輕時容易,但若與同年紀的人比較,我可以做得更好,所以,視乎你對自己的要求。」鍾愛表演藝術,難得有機會踏上舞台,Stephen決定豁出去,一切就由《比亞》開始,他坦言渴望踏上舞台做粵劇,「即使是小角色也不緊要,反而不敢演重要角色,因為容易露底。」這齣莎翁的舞台劇,將於新光戲院公演,他首踏台板便是一個屬於粵劇的舞台,別具象徵意義。



人生如戲,上、落台有時
舞台恰似人生,老生常談,由大師說出,別具意義。舞台劇演出,相同的劇本,演員的表現,往往受對手與演員的互動所影響,「即使作了最好準備,也有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在整個表演藝術裡,演員的應對和執生,很有挑戰性。」人生又何嘗不是?總有意料之外,他有感而發,「就如莎士比亞所言,舞台就像人生,人人都是演員,一人飾演不同的角色,有上台和落台的時候,人生如戲就是這意思。」早在任職政務主任期間,已掛著「韋家晴」的藝名,在咪後主持港台節目,先後加入商台與無綫,既是傳媒機構高層,又曾主持清談節目《志雲飯局》,現時每朝開咪主持《在晴朗的一天出發》,上台落台,正好對應Stephen的人生,「我喜歡政策釐定的工作,也愛落手落腳,到人生這階段,已不止是下半場,大概過了三分二,甚至是差不多了……」說罷,他哈哈大笑,談生死,沒忌諱,「我現年57歲,若跟媽媽一樣,65歲過身,便只剩下不足10年,即使跟爸爸在76歲離世,只是再多10年時間,我覺得管理工作已做夠,想嘗試不同的工作。」



不是低潮,是考驗
《比亞》以呈現莎翁創作低潮的心路歷程為主軸,為飾演莎士比亞的志雲大師,提供省思人生的機會。2010年的涉貪案,雖已於去年底判罪成,Stephen向終院提出上訴,纏擾6年多的官司仍未解決,怎樣度過人生低潮?「我不會稱為低潮,而是人生的一個考驗,雖然歷時很長,但也有正面意義,我相信今天所說的鼓勵說話,應該較從前更有力,因為經歷過更大的困難。」不過,大師坦言,曾自問若沒有這場官司,人生會否活得更精彩?最終,他的領悟是沒可能比較,「因為是兩條路,我已行了這條,不能再想選另一條是否好些,繼續活在不能比較的世界裡,有更多埋怨,不會令自己開心。」沒法改變已發生的事情,個人的心態卻可以影響事情的發展,「你對它的態度改變,影響情緒,情緒影響與人的關係,這些關係影響你前路。」身居要職的大師,保持心境開朗的秘訣是照鏡,「每天起床,我必定會笑著對鏡說『你今日狀態很好,有得返工喇,又可以開心!』」
假如遇上心情低落的日子,他會刻意穿鮮色衣服,抖擻精神,他叮囑:「愈唔開心愈要打扮,增加自信,別人看見你的鮮色衣服,覺得開心舒服,留下正面印象,態度也會正面,說起來很膚淺,but it really works!」



活在當下的領悟
過去無法改變,把握今天,才能面對那未可知的將來,道理看似顯淺,從領悟到實踐,是漫長的進程。現正密鑼緊鼓地排戲的Stephen,投入戲劇世界,猶如自我對話,他突然以「韋家晴」的聲線唸起台詞來,「最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最深的回憶,也有淡忘的一天,最愛的人,也有遠走的一時,最美的夢,也有甦醒的一刻,既然沒有東西留得低,為何有東西捨不得?」這是莎翁與情人難捨難離的情景,令想起自己對活在當下的領悟。中學時代的Stephen,自覺資質有限,必須將勤補拙,「那時我返天主教彌撒聽道理,經常想著讀書和功課,有次神父說要放低其他事情,全神貫注活好這刻,叮醒了我,正是活在當下的道理。」然後,在中學畢業那年,他記得看過一張海報,寫著「昨日是一個夢,明日只是一個幻象、但每一個今日能夠令昨日變成美好的夢,每一個明日成為一個充滿希望的幻象」,至今,Stephen仍牢記腦海,他說:「近日排戲,讓我將幾件事串連起來,感受很深。」連番引經據典,Stephen說喜歡背誦金句,全賴死記硬背的讀書日子,「坦白說,當時真的不明白,漸漸卻又懂得應用在日常生活裡。」他認為,領悟道理跟背誦、學唱歌或踏單車一樣,都需要多多操練,「點解有些人對事物的觀察好像比自己深入?因為他多練習,學習去解讀。」practice make perfect,信奉基督教的Stephen,明白外界對信徒的期望較高,基督徒不是聖人,所以更要操練與上帝溝通,學習向上帝交代。



寬恕,是對自己的釋放
經歷風雨,處之泰然,是大師予人的感覺。原來,他也有氣上心頭的時候,「當時年少氣盛,仍在做公務員,知道有位秘書小姐在我背後說閒話,我很憤怒,於是直接質問她,嚇得她哭了出來……」事後,他發現發洩了不滿,令人難受,卻自覺不開心,便反問自己是否應該寬恕原諒?翌日,他親自向對方道歉,反覺釋懷,「其實這也不算得偉大,甚至可說是自私,別人傷害了你,無理由因為對方的錯誤,令自己不開心,寬恕是要令自己釋放。」不過,作為公眾人物,外界的抨擊是排山倒海而來,要自我檢討之餘,更要面對無的放矢的批評,難免影響情緒,大師直言:「當然講就容易,尤其幕前演出,情感特別豐富,關注別人對自己評價,存在價值往往在於別人的掌聲多少,頗難取得平衡!」他坦言,需要時間過度,在涉貪案發生後,同事朋友為他留起一大疊報道,曾經試過做鴕鳥,「當時我覺得未作好心理準備,便決定不看那些不符事實的評論,因為影響情緒和生活,而且也不是必要知,請朋友告知必要的資料便可。」
今日,大師自言已作好準備,笑看風雲,只待閒時便會逐頁翻開,「這是我的歷史,要尊重發生過的事,就像香港殖民歷史,所以不需要換掉皇家郵筒!」大師幽政府一默之餘,也不忘藉《羅密歐與茱麗葉》寄語港人,劇裡兩大家族的仇恨紛爭,終在一對青年男女殉情後,才達致和諧,「其實大家都已為撕裂付上沉重代價,是否需要更大的撕裂才能團結?」他對香港的前景,仍抱樂觀態度,「只要大家能放下私人的議程,真心把香港利益放前面,我們無理由做不到,總能向前走,即使只是一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10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