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最高募資156億港元  華潤醫藥再掀並購風暴

10月17日,近年來頻繁傳聞將要赴港上市的華潤醫藥正式公布招股說明書,計劃在香港首次公開募股中發行15.4億股股票,每股8.45港元至10.15港元,籌資至多156億港元,其中,45%的所得款項將用於國內制藥及醫藥分銷方向的戰略收購。華潤醫藥預期在10月28日正式掛牌交易,成為華潤第6家香港上市公司,這可能使該公司躋身今年亞洲最大規模醫療相關IPO之列。

至此,包括國藥控股(01099.HK)、上海醫藥(02607.HK)、華潤醫藥在內的國內醫藥流通行業“千億俱樂部”成員已經全部聚集港股市場,而此次華潤醫藥的赴港上市還將有望成為今年亞洲資本市場最大規模醫療企業IPO。

“醫藥行業在近幾年本就有整合之勢,而華潤完成了資本融資後這一速度會加快,在這一推動下,包括上藥、國藥的出手也會更積極。”一位醫療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

募資主要為並購

華潤醫藥主營業務包括制藥、醫藥分銷、藥品零售三大類,按2015年收益計算,華潤醫藥目前為國內第二大醫藥制造商及第二大醫藥分銷商,其2015年收入1465.68億港元,旗下擁有華潤三九、華潤雙鶴以及東阿阿膠在內的三大A股上市公司。

事實上,自上海醫藥在2011年成功登陸港股後,華潤醫藥(時為“華潤北藥”)即成為了國內醫藥三巨頭中唯一一家港股缺位的公司。而在此前,在華潤醫藥與北藥集團“合二為一”之時,雙方即敲定了將醫藥類資產納入一家合資公司,並於“十二五”期間赴港上市的計劃。

但在2014年,華潤集團董事長宋林卻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被中紀委調查。此前華潤醫藥板塊系宋林一手打造,宋林突然被免職,給正處於內部整合“最後一公里”的華潤醫藥平添了諸多變數。在多方因素的糾纏之下,直至兩年後,華潤醫藥,這家國內千億醫療航母赴港上市才最終“靴子落地”。

根據此次公開的招股說明書,目前華潤集團擁有華潤醫藥總股本的72%,本次募資完成後,該股本預期將變動為52.05%~54%,華潤集團仍為華潤醫藥的控股股東,募資的主要用途將用於國內制藥及醫藥分銷業務的戰略收購(約占45%)。

早在10月16日,華潤醫藥首席執行官兼總裁王春城就曾透露,公司在陜西及成都已有一些收購目標,長遠亦有國際化發展戰略,這也是集團選擇在香港上市的原因。但目前更看重國內市場的發展布局,預期在2020年完成醫藥分銷業務全國化的目標。

華潤醫藥在2013年~2015年,實現營收分別為1169.5億、1357.5億、1465.7億港元;同期實現盈利分別為54.55億、54.92億、60.82億港元。

華潤醫藥各分部財務狀況               來源:華潤醫藥招股說明書

並購發力點

“華潤、國藥、上藥其實早在2008-2010年期間就已經完成了各地醫藥流通行業的第一階段整合,借此奠定了醫藥流通前三強的基礎,因此從規模上來說,這一輪並購規模在單體上不一定會有以前那麽大,因為該掃的都已經掃過了。”上述分析人士表示,“不過華潤的特點是並購的速度比較快,因此會推動行業整合的速度,在此基礎上國藥、上藥的出手也會更為積極。”

他認為,除了傳統的制藥業務以外,此輪並購將會在一些醫藥‘新業態’上著重發力,包括醫療器械、藥房托管以及醫院供應鏈改造這幾大方面。

這些方向與“新醫改”的政策動向不無相關。

以藥房托管為例,醫院藥房作為藥品銷售的主要渠道,目前占據了市場份額的80%以上。根據2015年的統計數據,目前中國藥品銷售總額已高達1.66萬億元,據此估算,醫院藥房渠道的銷售價值高達1.3萬億元。而在新醫改“藥品零加成”的政策推動下,越來越多的醫院將藥房托管發展成為了新的藥品管理方式。

根據目前的市場統計,中標藥房托管的企業返給醫院的藥品銷售比例多維持在15%~20%,這意味著針對病人流量較大的三甲醫院,一年的托管費用可以高達上千萬元,藥房托管已成為華潤、國藥、上藥、廣藥在內的醫藥巨頭的遊戲。

早在2014年,因華潤被曝數度動用億元級別資金押註廣州三甲大醫院藥房,國內醫藥商業三巨頭國藥、華潤、上藥加速競合的態勢,在業內看來就已經再度擡頭。

對於華潤醫藥而言,2015年華潤醫藥的醫藥分銷收入90%都是來源於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其他分銷商,其中醫院及其他醫療機構的收入占了61.1%,也是整個醫藥分銷的核心,也正因此直接促動了華潤對於藥房托管渠道的“爭奪欲”。

“除此以外對於藥店的收購、DTP藥房的並購也是熱點,因為於制藥企業而言,批零一體化優勢明顯,於華潤而言也是不錯的一個方向。”該分析人士指出。

另一方面,制藥行業的並購整合也將由此加劇。去年11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了《關於開展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其中提出,部分仿制藥需在2018年底前完成一致性評價,未通過者將被註銷藥品的批準文號。業內認為此次一致性評價或直接導致藥品文號消亡至現有數量的10%~20%,中國近5000家制藥企業中的約3000家化藥仿制藥企業也將直面嚴峻的行業整合拐點。

高特佳投資執行合夥人王海蛟認為,一致性評價的高要求會直接淘汰行業內實力不強的中小企業,畢竟不會有人拿著不合格的產品花費大量的經費和精力去申請,行業洗牌必定加劇。另一方面,大企業還可以選擇並購通過了一致性評價的中小藥企用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強者更強”。而此次洗牌,也將會給包括華潤醫藥在內的行業巨頭帶來進行行業深度布局的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91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