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攪局者”小牛的第一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507/155653.shtml

“攪局者”小牛的第一年
吳丹 吳丹

“攪局者”小牛的第一年

伴著光環出生的小牛在飛奔,一年時間,它已有了眾多支持者。

文|吳丹 編輯|王根旺 制圖|張一

在現階段采訪小牛電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個在大眾面前露臉不到一年的創業公司,正面臨CEO缺席的尷尬。李一男被認為是小牛的靈魂人物,在他“出事”後,媒體們能想到的標題都一樣:沒了李一男,小牛怎麽辦?

鮮為人知的是,李一男雖是小牛的大BOSS,卻並不是第一發起人,在創辦牛電科技之前,李一男是金沙江創投的合夥人,他是帶著人和錢來的。發起人其實是胡依林,知乎上的設計紅人Token。只不過在李一男和胡依林的團隊牽上線後,李的光芒逐漸蓋過所有人,甚至很多人在心中已將李一男和小牛電動車劃上了等號。

或許是上述原因,小牛這次發新品的宣傳顯得有些謹慎:邀請記者時要用H5登記審核,發短信確認,最後發紙質函,本人和邀請函要對應。而相對網絡上鋪天蓋地對小牛的各種猜測、評論和分析,小牛的高管團隊也甚少出面給出回應。

李一男曾形容自己的人生是過山車,而在他不在的日子里,他所帶領的小牛也正在層層闖關,面臨著考驗。

攪局者登場:“男哥”和Token的一拍即合

對胡依林的采訪更多集中在產品層面,聊到公司管理或渠道方面的問題時,他會友好提醒:相關問題請咨詢COO李彥。

而在產品上面的需求調研主要來自他自己,“我騎了十五六年的車。”在做小牛前,他曾動手改裝一輛HONDA ZOOMER(本田祖瑪)。李一男的傳奇經歷眾所周知,但其實胡依林的人生經歷也很豐富:初中畢業,當過網管,去過微軟,創業做過Flash動畫公司,在全球知名的Frog設計公司待了四年,做過休閑鞋品牌,開過咖啡店,曾因家庭、感情和事業皆不順而患上抑郁癥,白過頭發,自暴自棄過……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人生活了別人的三輩子。

折騰了一圈之後,他選擇做車。胡依林為什麽敢碰這麽大一個領域?他的答案是,我沒有專業,沒有限制。他還告訴創業家&i黑馬,2009年自己改裝過電動車,後將模具賣給了臺州的某個廠商,“2013年我發現那個車賣了300多萬臺。”但胡依林也不是很遺憾,那時鋰電池技術不發達,不能量產,即使自己做也太早。

他也接到過投資人撤資的電話。那是在上海創業的時候,父親病危住院,他接到電話,對方說不能繼續提供資金了,因其家人逼他撤資。胡依林寫他“跑到醫院外面默默抽了半包煙”。

在知乎上他幾個晚上寫了十幾萬字,此後再沒有像這樣表達過自己。後來,在某個談論小牛新品的話題中,還有用戶在上面@Token,說胡總,可以出面闡述一下?

胡依林後來想做電動車,去找錢的時候投資人都說,你們差個CEO。

胡依林把他和投資人黃明明的微信對話截圖發到知乎上,對話中提示即將有“重大人物”登場。

這人就是李一男。李一男創業過一次,公司後來被華為收購了。在創業之前他的身份已轉變為投資人,一直在看出行領域。

這是小牛誕生的機緣,它的出現,一開始就是挑戰者,或稱攪局者的姿態。

以眾籌的方式售賣,建“牛油”社群,專人維護社區,開產品發布會,這些思路和初期的小米並無二致。

小米的成功,在於填補了蘋果和山寨機之間的空白,小牛想填補的是什麽?

1

小牛創始人胡依林|受訪者供圖

據胡依林的介紹,2015年的眾籌結束後,他們做過一項統計,在2500位小牛用戶中,百分之40%-50%的用戶是有車的,30%以上是以前騎電動車的。小牛抓的是這樣一群人:在城市中生活,飽受交通堵塞困擾,開車被堵,坐車被擠,內心渴望有便捷的交通工具,但騎自行車太累,傳統的電動車又讓他們覺得很“low”。

兩個互聯網人和他們的團隊就這樣殺入了電動車領域。

首戰告捷,以7200萬眾籌金額收場,賣出電動車五萬多臺——這個數字和雅迪、新日等動輒兩三百萬的年銷量比不值一提,但新人物已經進場,且來日方長。

“牛油社區”也如他們所願形成了。眾多“牛油”(小牛電動車用戶)在論壇上發長貼寫自己的旅行日記,這種帖子通常會被管理員置頂。

也有人在上面抱怨,哪里機械不靈,哪里易出問題,M1出來後,照例有人在上面交流:新車確定能帶兩人麽,後一人的腳掛在哪?

有一篇媒體評論稱,像小牛這種互聯網公司,顯著特點就是,它會和用戶直接溝通產品,用戶有什麽問題,發帖說出來,公司會看,也有可能會回應。

但身為產品負責人,胡依林也說出了很微妙的話,如果你只是去問用戶要什麽,“他(用戶)也會跟你說得天花亂墜,用戶有時候不知道自己要什麽,你要找到那個點”。

在論壇首頁,一篇有著八十多萬最高點擊數的帖子引人註意:史上最強“禁摩限電”,深圳為啥這麽幹?

成長的煩惱

政策的變動是所有電動車廠商都感到苦惱的問題。

電動車被限上路,主要是出於安全考慮,且很多城市並沒有非機動車道,但大城市擁堵嚴重,居民又有電動車的出行需求,這種矛盾性導致了政策會在松緊中變動。在大城市中,以深圳、廣州和上海的管制最嚴。

盡管小牛M1已經在廣告的最醒目處寫了“M1符合國家相關法規政策”,但這並不能解答電動車和政策法規之間的世紀難題。“不能上路,一切免談。”有人這麽評論一篇談論小牛的文章。

胡依林也給不出適合的答案,他告訴創業家&i黑馬的回答是,這不是小牛出現才有的問題,“十幾年前深圳就已經禁摩禁電了,現在新的規定也處在征求意見稿的階段,不可能一刀切。大家都很清楚。中國現在有2.4億臺電動車在跑。”

除了無解的政策問題,還有媒體曾報道過的N1“前輪輪轂”問題,據、騰訊科技2016年2月統計,在小牛電動論壇,有關輪轂的主題討論帖有近40個。

也有大量網民對小牛的性價比、實用性等提出質疑,這樣的事情往往在一些有幾千萬用戶的大社區中發生。“如此四五千的價格買一輛電動車,劃算嗎?”“大多數人對電動車就是代步需求,你弄個高科技、舒適感,沒必要。”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他們說的是事實,但也總有人會對小牛這樣的產品買單。這是兩類完全不同的消費者,正如胡依林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每個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天已經沒有面對“所有人”做出的設計和產品,找到你的粉絲,擁有你的社群,已不是趨勢,而是現實。

只是,這樣的人群有多少,粘性有多高?胡依林告訴創業家&i黑馬,今年他們預估銷量會達到40萬臺。

渠道的後續增長如何,也是互聯網品牌要面臨的問題。

短期眾籌過後,更強勁的銷售手段是什麽?小牛也開始了線下的一些布局。只是在談到體驗店時,胡依林表示一切剛剛開始,“創業公司資金、人力有限,我們很願意和商家一起合作。”

在這次采訪中,胡依林一直在表達一個觀點:我們才剛剛起步,規劃是長遠的。他拿蘋果舉例,雖然現在iPhone 6s擁躉無數,但當年第一代iPhone是“慢得跟什麽一樣”。不難想象,折騰如他和李一男,這次想做一件長久的事。

有評論稱,李一男看中智能電動車領域,並不僅僅是賣車,想做的也是流量、數據、金融等等的生意。車即將形成入口,這一點已毋庸置疑。小牛目前做的可能只是基礎工作。

而小牛在紅海時闖入,也說明了傳統電動車廠商抓不住城市青年的某種需求。“他們是成本驅動,不是需求驅動,這種固性思維很難改變。”胡依林曾在知乎中說。

做電動車不是件小事,胡依林本人也在經歷從技術牛人到產品經理、小牛副總裁的轉變。“誰都可以說我要造一臺比特斯拉更快的車,沒有問題,200萬……你要考慮用戶需不需要。我造一臺車,有一個功能可能用戶一輩子都不會用,十倍的價格沒有意義。”

他顯然不願意多談小牛面臨的問題,作為一個騎了十幾年車,後來又親手組裝過車的人,他當然知道電動車最需解決和最難解決的都是什麽問題。但他現在更願意談論的是,這一年以來,自己和團隊的哪些想法變成了現實;他喜歡談論牛油對小牛的喜愛,“我以前以為只有二三十歲的人騎小牛,但後來看到四五十歲的人也在騎。”

他說自己正處於些微的亢奮之中,並形容這種感覺是“微high”。談話間,他把袖子撩起來,給創業家&i黑馬看他曾在知乎中提到的那幾個小紋身——六個奇怪的印記,只有他自己才看得懂,大致代表了:不自大,不糾結,有希望等。

胡依林沒必要用某種情懷來展示他對小牛的態度,他自身的經歷已經證明了,他的確又在奮力一搏。他曾騎摩托車從上海來北京創業,還把當時陪他騎車那哥們的酒吧標誌也紋在了身上,那六個小記號中的某一個。

“你會有焦慮嗎?”

“有什麽可焦慮的呢?”胡依林簡短地反問,沒有進行過多補充。

胡依林正開始他人生第三次的創業之路,小牛則剛剛邁出它的第一步。

無法不提的李一男

盡管對現在的小牛來說,李一男這三個字是敏感話題,但要談論小牛,始終無法避開這個人。我們把談論這件事放到了最後。

李一男給初生的小牛帶來了耀眼的光環,這無可否認。或許是從互聯網行業開始的,創始人和公司的關系變得從未有過地緊密。雷軍和小米緊緊綁定,王衛掌舵順豐,百度出事呼喚李彥宏。

李一男也把自身的氣質帶入了小牛,使後者具有了傳奇色彩,以及強烈的技術極客味道。

在人們的預想中,李一男本會帶著小牛一路狂奔,現在暫時沒了李一男,似乎小牛便處於危機之中,但照胡依林的說法,他們所面對的不是“沒有李一男會如何”,實際上,戰略及方向上的事通過律師依然可以和李溝通,他們面臨的一個可想而知的壓力是,來自社會的各種輿論,來自無數的公眾號內容、自媒體文章、朋友圈評論,這些文章的標題往往有刺眼的幾個字:李一男被抓。

和李一男暫時脫節的小牛,她每走一步,都會帶著外界對她命運的揣測。2016年3月23日,牛電科技宣布獲得A+輪融資3000萬美金,外界問,為什麽沒有A輪融得多?4月27日,小牛M1再度登陸京東眾籌,截止發稿取得的銷售額是4178萬,還剩12天售賣期,外界問,什麽時候會突破去年李一男發微博時的數字(6000萬)?

兩次眾籌,小牛有漂亮的銷售額。她找到的需求是對的,找到了它的購買人群。

下面的問題是:這個市場有多大?產品是否會形成口碑?如何有效解決產品上已經面臨、及可能面臨的問題?如何保持正確的節奏前進?

最重要的問題是,CEO何時回歸?

在訪談最後胡依林向我們坦誠談起李一男的情況:

“男哥那事基本上快解決了,真的是很小的一件事。我覺得真正檢驗一個團隊的,不是它狀態最好、外部各種贊譽的時候,而恰恰是真正出現問題的時候。”

伴著光環出生的小牛依然在飛奔,一年時間,它已有了自己為數眾多的支持者。而大家對它更多的期待在於,經歷過人生起落的李一男和胡依林,最終會把小牛做成什麽樣?

一切會在時間的靜默與爆發中找到答案。

李一男 小牛電動 胡依林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92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