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3D总动员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0/yNMDAwMDE5MzEyNA.html

8月16日,梦工厂出品的《怪物史瑞克4》登陆内地,以3D与IMAX 3D两种格式上映。这个风摩了十年的“绿皮怪物”,第一次以3D技术进入“史瑞克”粉丝们的视线,当日收获1300万元的票房。而另一部3D动画电影《世博总动员》,也将于8月20日全线上映。

全 民对3D的趋之若鹜,始于今年初《阿凡达》的热映。不可否认,《阿凡达》展现的精湛画面和炫目的技术征服了所有人,成为打开全球3D市场的敲门砖。导演詹 姆斯·卡梅隆的另一部巨作《泰坦尼克号》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才将全球票房做到10亿美元,而实现这一成绩,阿凡达仅仅用了17天。

自《阿凡 达》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票房奇迹后,3D迅速由非主流上升为主流观影方式。一定程度上,卡梅隆改写了电影行业的游戏规则:每张3D电影票的价格大约比 2D高出30%-50%,而越来越多的影迷愿意去为这种特殊享受花钱。此前受到数字化冲击而一度低迷的行业似乎又迎来新的狂欢时代,人们纷纷预测:电影业 将全面转向3D。此前,迪士尼和梦工厂甚至宣布,从2010年起只拍3D电影。

国内的影视公司同样不甘落后。以华谊兄弟为例,这家公司的高层就曾表示:公司十分乐意在3D电影上有所投入,无论是“制作一些3D版本的电影”,还是“在一个电影里增加二三十分钟的3D内容”,都在其考虑之内。

此外,全民对《阿凡达》的追捧,更是把院线的3D革命推向高潮。正如卡梅隆所预料的那样,《阿凡达》让影院老板们迫不及待地为更多的电影院配备3D技术。

美 国的投资商早已嗅到了这个金矿:未来一年,美国将有数百部3D电影上映,全美的3D院线数量将比现在增加3倍。而在国内,北上广等主要城市业纷纷掀起了 3D院线的改造行动。根据艺恩咨询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中国的3D银幕数已经达到700多块,为2009年8月时的2倍,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美国。 同时,2D电影的全国平均上座率往往不足30%,而3D的上座率则高得多。

尽管3D并不是一项新技术,但真正的3D电影时代才刚刚到来。有 人将2010年比喻为“3D元年”,就如同从黑白电影到彩色大片、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那样,成为电影史上的又一次革命。那么,国内的电影产业是否做好了 迎接变革的准备?热闹非凡的建设潮背后,投资商们是否被高票房冲昏了头脑? 3D电影又将成为谁的盘中餐?

“被3D”的价格落差

今年5月底,中国首部3D立体动画科幻电影《超蛙战士之初露锋芒》(下文称:《超蛙》)在北美首映,成为第一部在全球范围内公映的中国动画片。在全长90分钟的影片中,纯立体的镜头超过了700个,尽管带有明显的皮克斯痕迹,但纯粹是“中国制造”。

《超 蛙》的上映捧红了背后的制作商——河马动画。从表面上看,河马动画只是一家以3D概念为主打的电影公司,但公司创始人徐克称,“我就是要做中国的皮克 斯。”皮克斯是苹果公司的CEO乔布斯创办的动画电影公司,2006年被迪士尼收购,因出品过《玩具总动员》、《海底总动员》等电影而风靡全球。

在 国内,像河马动画这样拥有200多人3D制作团队的电影公司并不多见。“我们走的是全流程”,徐克表示,“从剧本创作、原话设计、分镜头、模型、绑定,到 渲染、剪辑、配音、音乐制作、合成输出,所有的步骤都自己完成。” 因为创办这家公司时徐克就立下三条原则:一是绝对原创,二是只做3D动画,三是所有流程都在公司内部完成,绝不外包。

随着《超蛙》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国外电影厂商找到河马动画,希望公司为其进行后期的3D效果制作,但徐克表示对此并无兴趣。“中国公司的制作成本只有海外公司的二十分之一,因此我们并不想做这种加工,”他说道,“我们只想做原创,或进行联合制片。”

河马动画无疑抓住了3D风潮催生的新机会。从徐克的自信中,不难发现3D一定程度上改写了电影产业的游戏规则:在传统的电影投资结构中,演员片酬和后期宣传往往占据了大量的成本,一个优秀演员或导演就可能瓜分了投资的30%以上。

据了解,3D电影的产业链由设备提供商、内容制作发行方、3D技术公司、终端影院和下游的消费电子厂商组成。与2D电影相比,3D在拍摄技术、后期处理以及放映屏幕上都有本质的区别,由此也产生了大量的新进入者,并开始进行新的利益分配。

乍 一看,3D的技术原理并不复杂:它模仿了人眼观察景物的方法,在拍摄时使用两个并列安置的镜头,分别代表人的左右眼,从两个方位不同取景后,同步拍摄出两 条略带水平视差的画面。而当影片放映时,只需将两条影像分别装入左右两个电影放映机,再戴上特制的偏光眼镜,就能将左右“双影”叠合在视网膜上,并由大脑 神经产生出三维立体的视觉效果。

这样的拍摄手法看似简单,但在中国立体视像产业联盟(C3D)秘书长唐斌眼里,立体影像的技术突破很可能会颠覆原有的蒙太奇理 论,而与之相对的是,眼下的大多数导演并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像卡梅隆那样用12年时间把3D技术全部翻译一遍的情况很难找,也很难复制,对中国导演来说 就更难了。”他说道。

进一步说,中国导演在原有商业大片的操作上已经很在行,“但立体的设备该怎样操作,立体的故事应该如何去表现”,唐斌认为,他们不仅缺乏理论基础,也缺乏具体的实践。这也是国内3D产业面临的最大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诸如河马动画、四川风之翼一类的3D技术公司开始崭露头角。与此同时,3D摄影师或立体技术的持有人也变得格外紧俏。“在国外,技术导演一说话,导演就插不上嘴了。”徐克称。

尽管原先的电影投资格局已被打破,但作为产业新格局中的一员,他们究竟能在产业链中间获得多少话语权,仍然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

唐斌经常听到国内3D技术人员的抱怨:电影投资商往往认为3D技术很简单,对技术的期望值也停留在“噱头”的层面,因而不愿在这个环节大方投入。他们倾向于用2D的价格或很低的预算购买3D的技术和后期制作团队,但是买来的结果,无一例外的是“以次充好”的产品。

当 3D技术遭遇到如此的“价格落差”,自然让后期制作人员感到“很受伤”。即便如此,既定的行业规则并不会在一时半刻就被颠覆。在唐斌看来,大家一致认为 3D电影投资会有好的回报,却只愿意享受高收益,而不愿为此做先期投入。在这种情况下,3D电影业形成了一个怪圈:好的技术人员不愿为国产3D电影服务, 而电影投资方又对立体技术本身充满疑虑。

徐克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对河马动画而言,为国外电影厂商制作后期挣的钱是为国内厂商制作的10倍,“连国外的我们都不愿做,更别说花精力为国内公司做了。”

“立体技术的研发过程和前期投入本身就较高,如果一定要压低价格,那么技术团队也肯定不愿妥协合作,我们不能回避这个现实。没有正常的投入,就不会有很好的3D效果。”唐斌指出。“技术人才得不到高收入,这项技术也很难成熟。所以这是一个很纠结的过程。”

不 难发现,在这个利益变局中,所有人的话语权都会进行重整。3D不仅是一项技术,更是一个融合的产业。2D时代的整合方式在3D时代显然不再适用,但中国的 3D产业又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和平台来联动上下游产业链。由此,在这场新的博弈中,“各个环节相互的沟通、协调和尊重至关重要。”他认为。

内容的虚火

3D成了一针兴奋剂。当《阿凡达》的全球票房超过26亿美元,成为史上最卖座影片后,包括《爱丽丝》、《诸神之战》、《史瑞克》等大片紧跟其后。今年3月,《爱丽丝》上映两周后的全球票房已超过4.3亿美元,单是在美国本土的票房,就几乎是第二至第十位的影片之和。

没有人能够坐视这样的商机。在好莱坞,拍摄3D技术电影已成为大势所趋。包括迪士尼、派拉蒙和梦工厂在内的大型电影公司开始不遗余力地推广3D技术。《泰坦尼克号》、《指环王》、《变形金刚》等经典影片将纷纷修复成3D格式后再现银幕。

当美国电影商批量生产3D电影的同时,国内多家制作公司也纷纷上马3D项目。据悉,《堂吉诃德》、《摇滚藏獒》、《大闹天宫》等近10部国产3D影片正处于筹备和制作中,计划明年贺岁档上映的《喜羊羊与灰太狼3》也将同步发行3D版。

趁 着人们对3D电影的新鲜感还未消散,国内的投资商们纷纷渴望借着新技术捞一桶金。然而在可预见的未来,3D电影仍是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媒介。去年8 月,3D华语电影《乐火男孩》正式上映,在制作方投入了大量精力后,这部影片却并未燃起一把3D之火,最后的票房收入还不到250万元。《苏乞儿》的处境 则更显尴尬,由于3D版本的上座率不高,北京等地的部分影院甚至放弃该电影的3D拷贝,改放2D拷贝。业内人士称,这部电影的3D效果与好莱坞的水平相去 甚远,更重要的是,“3D只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故事,切忌为了3D而3D。”

但期待高票房的国内电影投资人似乎并不理会这些,3D内容的虚火 甚至催生了一批“假3D”。所谓假3D,就是在拍摄的时候只用一个摄像机,但在后期制作时做一个重影的拉升,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不过,“这样制作 出来的3D影片立体效果很差,画面是没有景深的。”徐克指出。

在艺恩咨询副总裁郜寿智看来,3D效果并不是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唯一标准。电影是复杂的综合艺术,涵盖了剧本创作、动画艺术、3D技术、演员表现等,人们不能将眼光局限在一项技术上。

国 产3D遭遇的滑铁卢,确实给国内电影制片商敲了一记警钟。3D电影“高风险,高回报”的特性,很可能让这个领域里的激进投入打了水漂。以此前的《苏乞儿》 为例,导演袁和平曾表示,由于后期制作要将古装的衣服和长发等做出3D效果,工作人员至少要在相关的每格胶片上勾画四层,特别耗费精力。即使是20分钟的 3D画面,也由110名专业技术人员整整工作了半年。

用唐斌的话说,“3D电影一是设备的成本高,非裸眼观看的3D片的拍摄,需要两台摄像 机和一台计算机,还得有非常专业的人去合成。二是拍摄的周期长,镜头浪费率也高。这些都是由操作人员对设备的把握不够娴熟造成的。”一般说来,真人实景的 3D投资比同等情况下的2D投资多一倍。而如果前期拍摄的不好,后期制作的时间就会更长,花费也就更大。

无论最终的市场效果如何,从前期投入看,3D电影都是一场“奢侈的游戏”。就目前而言,消费者仍然愿意花高价观看此类电影,但随着观众变得越来越理性,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盲目上3D技术的电影遭到淘汰。

“随着技术的普及,观众今后绝对不会只因为3D而选择一部电影”,时代院线副总吴少康如此预测。届时,高昂的制作成本,便很可能成为厂商的“不可承受之重”。

谁的嫁衣

3D电影巨大的票房号召力,引得各大院线如火如荼地推进3D银幕的建设。根据艺恩咨询的统计,中国目前是全球3D数字银幕增长最快的国家,3D银幕数量仅次于美国。截至2010年2月20日,国内的3D数字银幕数已达到970块。

而就在2008年9月底,3D电影《地心历险记》上映时,全国3D数字银幕不过区区82块;但该片仅国庆档期票房已超过2000万元,这让中国院线首次看到3D银幕增长的潜力。

大地院线品牌总监薛子聪告诉记者,“目前,大地的每一个影院最起码会配一套3D设备和3D单银幕屏,公司已经拥有了80个3D影厅。”而万达院线则将3D银幕保持在总银幕数的三分之一,目前已建设了近200块3D屏。

据上海联合院线介绍,2008年时,公司的3D银幕只有22块,但眼下,3D银幕数已经超过了120块,并还在不断增长中。相比之下,国外的设备供应商已经跟不上中国市场的需求,许多影院还在等待着设备安装。

唐斌十分鼓励影院的投资。在他看来,“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庞大的市场做支撑,中国的3D电影就不可能有机会。”就在今年初,为了迎接《阿凡达》,短短一个月内全国范围内就新添了300余块3D屏,不少影院的3D屏甚至占到50%以上。

然而,仅仅增加3D银幕就能让影院脱胎换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到目前为止,今年国内最多上映了六七部3D电影,可能《阿凡达》的票房好一些,其他的反响都一般。对院线来说,我们不可能靠一部3D影片就把前期投资收回。”薛子聪说道,“毕竟3D设备也有其运行的成本,每一场放映都会产生电池的损耗、眼镜的清洁费用等。”

在他看来,很多人将3D影院比作“暴利工具”的观点并不准确。尽管当下的消费者对3D技术的好坏还不具备分辨力,“但《阿凡达》的高潮过后,可以明显地感到消费者不再过于盲从地一窝蜂观看3D。”

万达院线总经理叶宁的说法则更为直接:“影院本身就是一个连锁服务型的行业,它是靠你的服务,一张一张票卖出来的,因此收入模式的空间是固定的,不存在暴利的可能。”

事实上,院线只有遇上好的影片,才有可能加速投资回报。影院投资是否有泡沫,也是相对内容的供给而言的。一般说来,一个3D影厅的前期投资比2D影厅多10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片源质量得到保证,那么1年左右可以收回前期投资。

“《阿凡达》的成功有目共睹,那么市场会不会出现另一个《阿凡达》?目前看来机会较小。”薛子聪称。国产3D电影鲜有精品出现,使得国内3D影厅的收入往往依靠迪士尼、梦工厂等巨头的作品“单方面驱动”。

面对突飞猛进的3D建设潮,中影集团韩三平坦言,如果国产3D没有质量,即便拥有再多的影院资源与3D银幕,也只是为国外厂商“做了嫁衣”。

内容欠缺、成本高昂是国内3D电影业亟需解决的难题。而考虑到片源与院线之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相关性,一旦缺乏优质片源,能否及时收回前期投入便成了又一个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2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