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战士张良的最后72小时


http://www.yicai.com/news/2010/07/378861.html


7月21日午后,下过暴雨的大连笼罩在一片阴沉中。

大连新港港区的南海码头,多位消防官兵的脸上都写满了悲伤与沉痛。

这里是“7·16”大连新港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战场之一,也是大连消防支队战勤保障大队(下称“战勤保障大队”)的负责区域。他们通过该码头的水源,向前方供水,以控制和消灭火灾。

20日早晨,队里25岁的年轻战友张良却在下海作业时被突然而至的大浪所吞没,不幸离开了人世。

道别来得如此急促与苦涩。张良所在大队的战友们昨日再次面对大海、说起张良时,几番哽咽难语。大队长温家祥在谈起张良时,泪水顺着眼角不断涌出。

7月16日晚18时中石油大连输油管道突然爆炸起火,一旦控制不住,整个厂区都将沦为废墟。

这时,战勤保障大队在指挥部的命令下迅速出动。张良负责的就是整个火场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为前方作战提供稳定、高效的供水。

从这时起,张良的主要工作地点固定在了南海码头的海滩。

由于原油泄漏到海面,浮艇泵周围油污、海草等杂物影响吸水效果,远程供水浮艇泵随时需要清污工作,张良为确保前方不间断供水,克服身体极度疲劳和海水浸蚀,不顾全身沾满油污,每个小时都要深入到海水中清理浮艇泵。

20日早8点半时,海草再次阻挡了浮艇泵,整个供水工作处于间断状态,前方不断告急。大队指导员郑占宏回忆道:“8点半时,前方已经断水。队员需要再度下海做浮艇泵的清污处理。”

张良的战友表示,当时下海清理前,队员们专门测量过水深,大约在胸部这里。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整个油污面积在50平方米左右,黑色的石油将海面完全遮盖住。据了解,石油厚度达30厘米左右。

在海面风力高达8到9级的情况下,张良、韩晓熊两名队员都跳入海里作业。

张良为保证前方不间断的供水,用安全绳固定渔船钢索,再次进入海里清理浮艇泵。当时他距整个岸边大约5米的距离。

但海面突然发生变化,一个巨浪将张良吞没了。各路救援者不断地寻找张良和韩晓熊。韩晓熊首先被找到并浮了出来,岸上的老百姓也一个劲地在做指引,一直在喊“顺着水流走,顺着水流走”,被解救下来的韩晓熊终于飘到了船的附近,并被拉到了船上。

据媒体报道,韩晓熊被成功救起的时间为当日11时左右。获救后,他被送往大连开发区医院,现已脱离生命危险。

但潜水员下海去搜救张良时并不顺利。一方面当时天气极差,风浪非常大,另外油污太厚,也不能很快寻找到张良。直到下午2点前后,张良才被找到,但已经不幸遇难。

事实上,张良从16日晚到19日晚都没有休息过,因为每次清污基本上接近半个小时,而且每隔一个小时还要再下去一次。此外,设备和线路的检查及维修量也不小。因此,张良的每次睡眠不超过15分钟。

7月19日晚19点,也就是张良牺牲的前一天,总指挥部又召开了一次总攻准备会。当时作为三班班长的张良和指导员郑占宏一同参加了会议。他们接到了远程供水水袋铺到灌区、争取20日一次性解决战斗的命令。

因此,在19日深夜张良和战友们重新开始铺设供水管线,为保证供水万无一失,张良还带领战士对各环节进行仔细巡查,直到20日的凌晨2时,张良和战友们才回到海边阵地休息。本来张良定在7月20日当天与爱人去拍婚纱照,但为了工作,这一约定成了永远的遗憾。

整个灭火作战中,张良负责的战勤保障大队远程供水分队,为火场内不间断的提供海水多达4万多吨,约占灾害现场用水量的三分之二,为这起事故的成功处置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1985年2月21日出生的张良为辽宁辽阳人,入伍7年,曾参加过2007年的沈大高速公路抢险、汶川抗震救灾,并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火线入党,现已呈报革命烈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83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