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華人企業領袖當直面“新亞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2666

2015年“華人企業領袖遠見高峰會”於1028日至29日在臺北市舉行。這一峰會由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主辦,迄今已是第十三屆。

此次峰會吸引了來自10個國家的600多位頂尖企業家、政府官員及專家學者,他們圍繞一系列華人社會的核心議題展開討論,諸如華人經濟的創新、人才的機會與發展、文化融合等等。

高希均。 (遠見供圖)

高希均:華人企業領袖要有大格局

臺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高希均用“大格局”來概括當下華人企業領袖在新形勢下所應有的遠見,“面對全球競爭與區域之間潛在的沖突,華人企業領袖更應當認清現實,相互協助。”一句話,“大格局決定大思路,大思路決定大出路”。

在致辭中,高希均對“大格局、大出路”做了重點闡述。

他引述未來趨勢專家奈斯比所言“21世紀是太平洋的世紀,是華人世紀”,證諸大陸、臺灣、港澳以及散布東南亞的億萬華人就構成了世界最大的市場,在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的經濟活動,幾乎是華人的企業領袖擔任主角,顯示了華人企業的力量。

他認為,大格局是要勇敢走向開放,一方面是要接軌全球,另一方面則是要將左鄰右舍變成經貿雙贏的夥伴。通過真誠的交流與合作,華人企業就能超越當地環境中小我的滿足,超越誠信經營的最低要求,與永續發展接軌。

此外,大格局還意味著要發揮自身的優勢與軟實力,運用於傳統產業的提升,服務業的創新,綠能的研發,物聯網的應用,文化產業的開拓及中華文化的推廣,甚至是品德的示範等方面。

至於,誰能稱得上是擁有“大格局”的企業家?高希均先生描述了四項特質,分別是全球布局的視野與策略、意氣風發的生命力、泱泱大國的做人風範、為下一代子孫永續發展的思慮。

馬英九。 (遠見供圖)

馬英九:青年交流,促進兩岸互相理解

馬英九也出席了此次峰會,他的講話重點圍繞華人文化圈的整合與交流展開。

馬英九認為,全球華人文化圈的整合與交流其實已經自然而然地發生。以漢字為例,華人社會常用漢字大概在6000-8000字之間,其中簡體字有2200個左右,占常用漢字的1/4至1/3,而簡體字中完全改頭換面的不到500字,“目前到臺灣的大陸遊客有1400萬人,沒人抱怨看不懂正體字”,馬英九認為,簡體字、繁體字間你死我活的鬥爭並無必要,完全可以共榮共存。

另一個重要的方面則來自於兩岸學生的交流。馬英九表示,來臺就讀的陸生人數也從他上任前的823人增加至33000人,翻了40倍,他相信兩岸年輕人在人生早期的階段建立的友誼,有助於減少兩岸間的誤解、維系和平。

而針對備受關註的臺灣陸生政策,馬英九則表示,未來希望修法讓陸生和其他僑生一樣享有健保(全民健康保險),讓陸生來臺充分感受到臺灣政治與社會,這同樣會促進兩岸間的了解與和平。

李開複與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王立行。 (遠見供圖/圖)

李開複:創業家應擁抱大市場 

據統計,2014年大陸的創業市場資本額,已超過530億元人民幣,一個個以互聯網+思維進行變革的新公司,相繼走上全球舞臺。

相比來說,臺灣經濟卻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尷尬,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複指出,臺灣一方面缺乏廣大內需市場支持,新創公司不易得到資本市場的投入與滾動;另一方面臺灣又不像新加坡、以色列等小國,由於幾乎等於沒有內需市場,創業家從一開始就被逼得走出去,瞄準全球市場,這也導致了如今臺灣許多創業模式偏向“小確幸”,欠缺大格局。

因此,他建議,臺灣的新創事業若要與世界接軌,方法之一就是與中國、美國等大市場的創業家合作,組成“混血團隊”,才能借力使力,彼此取長補短地發揮“加乘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創業家要轉換思維,投資者也要緊跟時代,接受新的遊戲規則。李開複表示,從前誰投入的資本大,誰就有主導權,但現在則相反,縱觀全球成功的新創事業,大都是以創業家的創意為尊,就算投資者坐擁多數股份,仍要讓創業者當家、嘗試。

李開複以自己曾投資的一家公司為例,該企業創辦人在推出新產品後沒多久就發現市場風向變了,毅然決定止血,改推新項目。“這要是發生在以前,投資者絕對不願承擔這項風險,會要求創業家硬撐也要讓把舊項目作起來,但現在的投資者,則需尊重創業家的決定。”李開複說,雖然這對投資者來說,會承擔更多的風險,但往往也會開創出令人激賞的火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35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