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演說1507南越史(上)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5/07/04/%e6%bc%94%e8%aa%aa1507%e5%8d%97%e8%b6%8a%e5%8f%b2%e4%b8%8a/

演說1507南越史(上)

講者掌門

《南越第一共和國興亡史:越南戰爭序曲》(2014)唐向宇

今日的越南古時分為兩個部分:A「北越」,以河內(古稱昇龍府)為中心的紅河河谷;和「南越(古稱占婆), 以西貢(今稱胡誌明市)為中心的湄公河河谷.

越南中部為山脈叢林,少平地, 但以順化為中心的「中越」接連南北,也曾是最後王朝「阮氏王朝」的首府.

比較兩個河谷, 紅河河谷氣候不穩定,多風雨, 但因隣近中國,開發較早,人口稠密.北越即古之「安南」,世代受冊封,為中國之屬國.***

湄公河谷更為肥沃,且氣候良好, 但古時人口反倒稀疏,開發較遲, 其與柬埔寨的聯繫較安南更為緊密. 占婆遲至晚明才併入安南,合為一國.

 

〈法國人的殖民事業〉

  • 「阮氏王朝」(1802-85年)開國君嘉隆帝(1802-20年在位)得到法國人的大力援助而一統三越,取國名「越南」.***

嘉隆對法國人心存感激,容許天主教宣教, 在位時境內有教徒36萬人.但繼任者開始禁教,其後愈演愈烈,教徒遭迫害而死者4萬人.1855年嗣德帝頒布全面禁教令,更且懸賞通緝神父.法國人以此為口實,趁機武力幹預,開展殖民事業.

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法國艦隊赴北京前先攻佔了西貢.1860年獲勝回程,佔領南越三個省. 1874年再獲正式割讓另外三個省,實際控制了整個南越.法國人稱北中越為「安南」,南越為「交趾支那Cochin-China.

1883協和帝登基,向清朝求援, 清兵入越,爆發了「中法戰爭」.法軍進攻順化皇城,阮氏王朝投降.  1884年中國戰敗,正式放棄越南宗主權.****

1887年法國在河內設立「印度支那總督府」,總管法屬 a東京殖民地(北越);b安南王國(中越);c交趾支那殖民地(南越);d柬埔寨王國;e老撾王國;和f大清國廣州灣租界六地政務.

印支半島的現代化受益於法國殖民甚深,尤以越南為然,西貢更成為整個印支的經貿和文化中心.法國人在越南廢科舉,註入現代西方文化,培養了法語菁英階層,***甚至創造了越南語拉丁拼音文字「國語字」,取代漢字和喃字.

摧毀法國人印支事業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與及一位受過法式教育的傳奇人物「越南國父」胡誌明.

〈胡誌明的民族解放事業〉

(2)胡誌明(1890-1969)和“印度國父”甘地的建國風格正正相反,他絕對主張暴力抗爭.他的終身誌業就是不惜任何代價把國家從法國人的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

胡誌明少年時在順化就讀法文中學, 後來遊歷歐陸,在法國接觸到列寧思想,加入了「法國共產黨」.1929年共產國際派胡誌明到香港成立「越南共產黨」,***這是他復國事業的起步點.1938年底他長居廣西和雲南,跨境主持北越的反法活動,因此通曉六種中國方言.1941年胡誌明建立了稱為「越南獨立同盟會(越盟)」的“民族解放陣綫”, 廣泛團結各路復國誌士.

  1. 1945年日本投降,越盟迅速進佔河內,奪取政權.***

92胡誌明宣告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臨時政府.

同日,盟軍發布指令,以北緯16度為分界綫,北界由中華民國軍隊受降,南界由英軍受降.***中國遣軍入越接管北界,但並不插手河內政治,隔年即全數撤出,這就給了胡誌明極大的活動空間.

法國總統戴高樂也迅速開啟重返印支行動,惟其時國力衰竭,全靠美國援助才有能力重返印支.美國國策原本並不贊同恢復戰前的殖民地格局,但冷戰方興,遂轉向支持法國的重返行動.***

19462月第一批三萬名法國遠東派遣軍到達西貢,接管南界的英軍立即轉移權力,法國人先取回南方半壁江山.***

 

1946年12月越盟和法國人談判破裂, 歷時八年的「第一次印支戰爭」爆發.戰爭伊始,法國人揮師進逼河內,戰場從頭到尾都在北越境內. 北越人以遊擊戰頑強抗阻,戰事很快陷入僵局.

1949年新中國建立極大地鼓舞了北越人的鬥誌,並且從中國人那兒取得大量軍事及經濟援助.這是北越能夠長期抗戰的先決條件.***

(4)「越南國」和「越南共和國」

1948法國人整頓局勢, 從香港召回阮氏王朝末代皇帝保大,成立「越南國」.***法國承認越南“獨立”, 夢想恢復二戰前的殖民地政治狀態.只是時移勢易,越南國政局混亂,軍閥割據,內閣走馬燈式更替.

1954保大從歐洲召回舊世家後人,聲望卓著的吳廷琰出任總理.

1955年10吳廷琰卻透過全民公投,革了越南國的命,成立「越南共和國」(1955-75年), 並出任首屆總統.*****當時國際上一般稱之為“南越”;以別於稱為“北越”的「越南民主共和國」.

1952年底韓戰結束,美國騰出資源支援法國.法國人重拾主動,再次進逼河內.而中國也同樣地從韓戰脫身,騰出資源支援北越,透過代理人戰爭”,美再一次較勁.***

(5) 奠邊府大捷

1953年法國調來名將納瓦爾Navarre出任派遣軍總司令, 求決勝,部署了「奠邊府會戰」.***奠邊之戰的戰略構想如下:

選定的戰場位於群山中的谷地,與法軍大營隔絕;卻是北越軍從腹地南下的必經之路. 法軍空投兵員16,000人和大量物資, 依地勢構築三個勢成犄角的火力基地,另加六個外圍哨站,各以總司令一位情人的名字命名, 合成“九寨環形陣”.此陣專為降伏“人海戰術”而設,法軍擁有制空權,實施空中補給,足以長期固守,而機場則設在核心基地之內.北越軍欲解河內之困,只得攻堅; 而攻堅又只能用人海戰術, 這樣法軍就可以殲削其主力.****

1954年3北越發兵50,000人傾巢入陣,兩軍決戰奠邊府.納瓦爾的對手是武元甲將軍,一位投筆從戎的學校教師. 雙方都士氣高昂,作戰英勇. 北越軍初遇此陣,死傷慘重; 但手中擁有一張未曝光的皇牌— 中國供應的重炮,只是苦於缺乏制空權,無法調到適切位置進行轟擊.另一方面, “九美人大陣”雖然牢不可破,近攻必死; 但機場卻是其死穴’. 破了機場,斷其補給,則法軍立成甕中之鼈.

北越人的做法是:先以重大代價攻破一個前哨站,從側面迫近核心基地. 再把重炮拆缷為零件,用人力搬上附近山頭, 重新裝組,轟擊機場.一切要摸黑進行,以避法國空軍耳目.北越人艱苦卓絕如此!他們成功了,機場被毀,法軍彈盡援絕,終於5月投降.

此役法軍2,080人戰死,10,900人被俘,可算是全軍覆滅.法國人之敗除了自信過度,兵行過險外;納瓦爾癌癥暴發,中途退役, 後繼者墨守成規,不知變通,亦是敗因.而北越人的狠勁實在令人無話可說,是役戰死者7,900人.

在這場戰爭中,總計法軍76,000人陣亡;北越軍死者更高達20萬以上.

 

「奠邊府大捷」是法國人的終局,爛攤子由美國人來收拾.

(6) 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美蘇英法中五國在日內瓦召開會議,商討和平解決亞洲問題,會議分為朝鮮和印支兩部分.  5月討論印支局勢,參與國還包括:柬埔寨、老撾、越南國和北越.值得註意的是美國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該部分會議,他這樣做別有用心,為的是避免在有關決議上簽字,保存未來的操作彈性.***

經過了極其艱辛的討價還價, 終於1954年7發布了著名的「日內瓦協定」.***

協議共有十三項條款,其中最具重要性的有以下三點:

A 以北緯17度為「臨時軍事分界綫」,南北各五公里劃為非軍事區.

B 法國軍隊在規定時間內全面撤出印支.

C  19567月南北越合併,舉行全國秘密投票普選.

由於整個協定暗含著南北二國對等,越南國」(ie南越)認為不可接受,拒絕承認.

總理吳廷琰更宣布簽署日為“國恥日”.

最後, 簽署國共有蘇、英、法、中、老撾和「越南民主共和國」(ie北越) 六個國家.柬埔寨持保留態度. 美國單方面聲明“不妨礙該協定”雲雲.

「日內瓦協定」當時被視為國際外交上的重大成就,***冷戰兩大陣營達成妥協,和平解決了棘手的區域政治難題,避免重蹈韓戰覆轍.

但是內中卻有一事鮮為人知:17綫的訂立令到北越喪失若幹地盤, 他原先堅持的是16綫.但法國人要求18綫,為了達成妥協,周恩來在最後關頭向北越施加極大壓力,逼其就範.*** 為此越人銜恨甚深!二十多年後中越反目,兵戎相見. 越南人把事件抖出來,並且這樣定性: “在日內瓦會議最後一周,是周恩來出賣了越南人民.”***

越南國」認為該協議不可接受,拒絕簽署. 美國也不是簽署國, 因而可以國家政策支持南越,正式介入印支.***

(7)骨牌效應, 又名「多米諾domino牌效應」,

由冷戰理論家肯南George Kennan提出, 作為遏止共產主義擴張「圍堵政策」的理論依據. 其大意為:

「西方自由主義陣營如果丟失了印度支那,將會導致整個東南亞地區迅速被共產主義淹沒.****這樣一來,美國的太平洋防禦島鏈將被切斷,亞洲盟友日本會被孤立,而東亞兩大非共國家印度和巴基斯坦只得向共產集團屈服.共產主義會蔓延至中東地區,最終威脅到美國和西歐諸國的戰略安全.

美國在朝鮮戰場領教過中國人的利害, 深感以性格上反共的南韓尚且無法抗阻, 柬埔寨、老撾、馬來亞、泰國、緬甸、印尼和菲律賓等多米諾牌國家”, 必然更難抵禦共產集團的常規戰爭攻略.

中國緊隣北越,極易輸出革命,浸漫南越,  17綫本質上就是南亞的38綫, 美國如不及時在南越構築起「防洪壩」,一旦敗勢,噬臍莫及.

「骨牌理論」於艾森豪當政期間,在美國外交及軍事專業圈子蘊釀形成. 1961年甘乃迪Kennedy上任總統,正式採納這種想法, 制訂全盤外交及國際戰略政策,實行大規模經濟及軍事援助南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187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