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服侍小米們 蔡明介、郭台銘這樣做

2014-12-01  TCW

 

智慧型手機供應鏈──台灣電子業當今的重要命脈,占了台股市值前十大公司中的五個席次,不只牽動台股總市值逾兩成,更影響台灣超過五兆元的資金。但現在,這群人,卻面臨轉折的關頭。

因為,台灣電子業所要服務的客戶,很可能從明年開始改弦易轍。從歐美的「大蘋果」,變成從中國進軍世界的「小米們」(泛指中國品牌手機)。

中國手機崛起嫌利潤太薄,日韓零件廠考慮不玩

場景拉到日本,負責向蘋果與三星供應零組件的村田製造所,幾乎每支高階智慧型手機都搭載了七百個他們所製造的電容零組件。

但,當小米靠著「低價、高規」在今年第三季市占率打敗三星、在中國稱王後,就連這樣的巨人,也開始擔心中國手機品牌崛起後,將造成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價格與利潤下滑,村田製造所內部已打算,最壞的狀況,是未來可能棄守智慧型手機市場。

同樣的,日立旗下的零組件廠麥克賽爾(Maxell),今年不只裁員,更把預期獲利調低了四○%,全是因為大客戶三星受到中國手機衝擊、出貨量一再下滑。該公司社長千歲喜弘接受日本媒體訪問時直言:「智慧型手機已經變成了『只追求低成本,不關注技術差異』的市場。」

當日、韓受到中國影響,考慮「不玩了」的同時,卻也有人急著拉攏中國手機業者,要跟他們「當朋友」。

小米這個新崛起的手機勢力,是靠鴻海集團旗下手機代工廠富士康組裝,但事實上,在一開始時,富士康曾因小米太小,雙方的合作差點失之交臂。

日經中文網即披露,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去年三月在北京見到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時,就追著雷軍問:「告訴我,到底是誰?」要雷軍透露,當初到底是哪個鴻海高階主管斗膽拒絕小米,使雙方沒能更早開啟合作。

日本零組件廠和郭台銘,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正透露出中國手機崛起後的新局面。

歐美訂單恐減不想退出市場,就很難對中國說不

當你站在中國手機的對立面,下場很可能就是轉向,或退出市場,只有當他們的朋友,才有機會在這個市場上繼續活下來。

過去,台灣智慧型手機供應鏈,憑著個人電腦時代累積的技術與經驗,左吃蘋果、右摘三星、索尼,穩穩拿下高單價、高毛利的中高階智慧型手機訂單,對中國手機品牌不屑一顧。

但在未來,台灣電子業面對中國,卻很難再有說「不」的本錢。因為「小米們」的崛起,將使得台灣電子業習慣服務的歐美品牌訂單,因為受到中國擠壓而減少。

中國品牌手機明年起進軍世界後,更將讓智慧型手機的銷售主力往中低階手機移動。根據研調機構IDC預估,智慧型手機的平均售價,將由二○一三年的三百三十五美元降到二○一八年的二百六十美元。

未來,當歐美大廠都已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時,台灣供應鏈很難再仰望蘋果、三星。

因此面對中國手機「黃潮」,台灣電子業應該開始思考,究竟該怎麼跟這群人「做朋友」?

想跟這群人打交道,先練接單三招產品,從「單點」變「套餐」

過去,台灣廠商和蘋果、索尼等一線大廠合作時,只要扮演好小螺絲釘的角色,乖乖按照品牌廠的設計供貨。但面對研發能量相對低的中國客戶,你得想得比他們還周到,他們要的不是品質第一,而是「超值第一」。

這個法則的最佳實踐者,就是聯發科。當競爭對手只單賣晶片時,聯發科端出的是晶片、加上一整套的公板模式的套餐,讓中國手機業者再也離不開聯發科。

工研院IEK資深分析師趙祖佑建議,未來面對中國客戶,台灣零組件業者要加強整合能力,提供全套解決方案。

供貨,從「批發」變「零售」

過去,歐美大廠的正規軍打法,是將相關產品線藍圖規畫兩至三年,台灣零組件廠接一張蘋果的訂單,一次就能吃一年。但接中國手機訂單,可能要做十筆生意才能抵上蘋果一張訂單。

曾和中國手機廠做生意的華冠科技副總經理洪一峰便抱怨:「(中國廠商)一次下兩百K(二十萬支的訂單),他會活,我不會活啊!」

這將考驗台灣科技業的生產管理能力,要從過去的「大批發」模式,變成「零售業」概念。

過去,歐美大廠的一筆訂單通常都是以百萬支起跳,相較於中國業者一筆訂單可能只有十萬、二十萬的量,台灣業者得開始習慣「零售」的供貨方式。「而且很可能A客戶早上下了一筆訂單,但下午B客戶又突然有急單進來。要可以突然撤產線、再換產品繼續生產,這是目前大陸做不到的事。」拓墣產業研究所長楊勝帆舉例。

出貨,從「期中考」變「月考」

歐美大廠的正規軍做法,是在每年固定週期推出新款手機,台灣業者面對的出貨考驗就像是「期中考」,但中國手機業者的游擊戰式打法,量不大,卻經常推陳出新搶市,就得有隨時面臨「月考」的準備,才能適應中國手機業者的營運模式。

要跟上中國品牌的節奏,他們對零組件的要求,不是完全創新,而是「微創新」,楊勝帆形容,零組件從「1.0」版提升到「1.1」版、「1.2」版時便能出貨,在技術上永遠創新領先,才能讓客戶非你不可。

過去,太陽能、LED、面板,幾乎被中國沾上的產業,很快就會因為中國政府的補貼,加上不合理的大量產能,與中國廣闊的國內市場,使價格崩盤、利潤盡失,台灣幾乎只有挨打、閃邊的命運。

但這一次,中國手機品牌如同猛虎出柙,威脅台灣的科技產業命脈時,學習如何「與狼共舞」,當中國手機品牌「黃潮」下的贏家,就像已有了蘋果訂單的郭台銘,也急於拉攏小米,才是最務實的做法。

【延伸閱讀】搭小米列車,這12家台廠最早出手——已攻入小米供應鏈台灣廠商

●聯發科(服務最彈性)供應鏈環節:晶片設計

●台積電供應鏈環節:晶片製造

●友達供應鏈環節:面板

●英業達、鴻海(產能最充足)供應鏈環節:組裝

●大立光(技術最頂尖)供應鏈環節:相機鏡頭

●天宇供應鏈環節:電池

●聯詠、旭耀、奇景供應鏈環節:驅動晶片

●谷崧供應鏈環節:機殼

●敦泰供應鏈環節:觸控晶片

*相較攻入iPhone供應鏈的台廠比重,台灣業者在中國手機供應鏈中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整理:吳中傑

【延伸閱讀】想吃中國訂單,台廠手腳要更快——中國與歐美訂單特點比較

■中國客戶

訂單量:量小(單筆訂單量僅十萬至數十萬不等)單價:較低毛利:較低(零組件毛利僅歐美一半)技術與品質要求:堪用即可產品生命週期:短(1季便推新款)

■歐美客戶

訂單量:量大(單筆訂單量以百萬起跳,1張訂單可抵中國10筆訂單)單價:較高毛利:較高技術與品質要求:要求頂尖產品生命週期:長(1年1次大改款)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3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