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調味品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350091
最近和大家分享了一些話題的討論,謝謝很多朋友給予的支持和關心,也有朋友提出了一些內容上的建議,比如增加具體個股的分析。其實,正這是我們希望去做的:不斷努力與您一起進步。敬請期待。

今天和大家聊一個看起來不是那麼熱的行業:調味品。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中的醬、醋就是典型的調味品,它和互聯網一樣,我們大家幾乎每天都在使用它,但是在資本市場上,似乎遠遠沒有互聯網主題那麼性感。但我們覺得,2014年調味品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重視的投資主題。恰逢國內醬油龍頭企業海天調味(603288)和料酒企業老恆和(02226.HK)即將分別登陸上海和香港交易所,兩家企業都獲得了投資者高度關注。尤其是老恆和,更是獲得了超過1000倍的認購!與剛剛上市就股價翻番的Magnum夜店(這家公司我們前面也給大家介紹過)同列香港今年前三大熱門新股。為什麼一個不起眼的料酒調味品能媲美性感無比的夜店呢?

確實,直觀上理解,以醬油、醋為代表的典型調味品是我們從小到大熟悉,或者說中國歷史上存在很久的傳統行業,並沒有互聯網那麼新鮮、革命和顛覆。這些行業大家已經每天都在吃,也不會出現像很多互聯網行業那樣的爆髮式增長,或者不像符合我們人性分析理論的黃賭毒性感行業,那調味品的投資價值在於哪裡呢?

首先,這是一個穩定增長的行業,可以說是穿越經濟週期的增長。2001年中國調味品行業收入只有200多億元,十年過後,2012年行業收入超過了2000億元。而且從來不會出現負增長,即使在08-09年的金融危機,行業增速都有20%左右。這就為龍頭企業的成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調味品的主要市場包括餐飲市場和家庭市場,都明顯受益於居民收入提高後的消費升級。比如,城市化帶動的餐飲消費增加(儘管高端受三公影響,但量小,對整體快速增長的中低端沒有影響)等等。再看一個數據,一線城市共有1700 萬家庭,家庭調味品年花費239 元,而四線/五線城市有5900 萬家庭,調味品年花費只有僅僅 125 元。而跟國外比,也可以看出中國調味品的發展空間,比如目前我國醬油人均消費量連日本的一半都還不到。

其次,市場份額將在品牌化和高端化的驅動下向龍頭企業集中。國外調味品行業前五大企業合計的市場份額都在20-40%之間,而中國還不到10%。隨著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企業品牌的不斷建立,一些邊緣的小企業就會逐漸被淘汰。

第三,很重要的一點,是國內調味品還有巨大的產品創新和升級空間。這已經不是過去小孩打醬油的年代。可能你沒注意到,家裡用的醬油已經是5元左右一瓶的了,這相比以前1毛錢一瓶的時代增長了幾十倍。而且,還正在越來越高端的路上,不信你可以去超市看看,超過15元一瓶的高端醬油已經比比皆是了。在一些地方還有很便宜的袋裝醬油,未來這些都會逐步升級到更好的醬油,提高生活品質,而這花費的代價僅僅只需幾元錢。

但跟前幾年很多價格不斷提升的行業不同的是,消費者對調味品的價格敏感度是極低的。剛才我提到5元醬油的時候,可能很多朋友在超市買的時候根本就沒在意過它的價格。的確,因為購買頻次低,且價值量小,一個普通家庭現在一年調味品的消費可能才幾百元,佔收入比重極低,所以不會在乎它的價格,而是更注重是否好吃、安全。因此調味品在短時間內還不會像高端白酒一樣變成普通人消費不起的奢侈品。

談到產品創新,這又是調味品的一大亮點。以前我們就只知道一種醬油,但05年的時候生抽和老抽概念提出,消費者開始都知道生抽調味,老抽上色,因此您一般會一起同時買兩瓶醬油了。除了基本的調味品,最近出來了很多的各種新產品。如果我們去超市做一番草根調研,你就會發現:XO 醬、豉油、方便醬料包、雞汁、滷水汁、豆豉醬、豆瓣醬、辣椒醬 、速食湯包、風味調料、拌飯料、火鍋底料、番茄醬、甜麵醬……..用流行的話來說:簡直亮瞎了雙眼!

另外,我們想說的是,現在已經進入了80後、90後消費者為主導的時代,他們過去的成長環境和消費理念與過去主要在家做菜的60後、70後是完全不一樣的。比如這批年輕消費者都是跟隨互聯網一起長大的,所以有很強的網購習慣,就連調味品也不例外。看看一號店上的產品展示把。這裡還有數據可以證明:2013 年食品類網購金額增長率為59%,大於非食品的41%。而調味品網購金額增長率達125%!再有年輕人喜歡時尚,生活節奏快, 追求方便快捷,喜歡復合調味品,從而簡單就能達到美味效果,這些都是細分市場的增長亮點。

談了那麼多行業,最後讓我們看看企業究竟能表現出什麼樣的成長:海天調味,連續十幾年每年超過15%的增長,要知道這是極其罕見的。很多大牛股都做不到這一點老乾媽,大家再熟悉不過了,就靠辣椒醬單品銷售收入從1996 年1400 萬增長到2012年的33 億元  湖南壇壇香剁椒,銷售額從2002年的100萬增長到2012年的接近1個億十年十倍都不算啥,最牛的是老恆和,一款料酒從2010年的3000萬收入增長到2012的3個多億,三年十倍!(坦白說,我們都覺得這個數據有點誇張)

這些數據完全可以媲美夜店和互聯網了!

那麼,為什麼今年才開始調味品的投資大潮呢?因為過去市場上缺少好的標的。海天上市的意義在於,有了一個引領A股公司板塊的旗幟企業,地位正如伊利之於乳製品、茅台之於白酒、騰訊之於互聯網、格力之於家電一般。當然除了海天和老恆和以外,還有中炬高新、恆順醋業和加加食品都可以關注。希望您能從中獲得投資回報。

個人思考,僅供參考。希望與您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169

騰訊控股深度分析:邁向2000億美金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387272
想必大家最近都在微信群裡搶紅包,或者在打車時用微信支付給錢,微信不時帶給我們生活更多的便利。騰訊應該是大家生活中最經常接觸和熟悉的一家公司了。今天我們與您一起探討$騰訊控股(00700)$ (0700.hk)的投資價值,希望能給您送個春節紅包。

我們認為騰訊在2014年的價值是:市值2000億美金/股價800元港幣

雖然市值已近萬億港幣,在香港市場上漲了100多倍。然而,我們覺得,騰訊股價仍有巨大上升空間。我們認為騰訊的價值應有2000億美金左右,股價應能達到800元港幣,對應目前股價還有60%上漲空間。以下將給出我們詳細的分析。

我們分析的要點:
騰訊的商業模式
業績分析
競爭優勢
微信和帶來的顛覆
未來展望和估值討論

1. 騰訊的商業模式
這一點大家都很熟悉。騰訊起家是QQ聊天軟件,依靠不斷的微創新迭代和對中國本土用戶需求的把握,擊敗了MSN成為國內IM龍頭。但如今已經首富級別的馬化騰一開始也找不到盈利模式,一度想以100萬出售QQ(幸虧沒賣掉)。後來依靠QQ秀賺到第一桶金,繼而打開了後續Q幣等增值業務空間。然後在龐大用戶數的基礎上開發遊戲(PC端),並成為國內端游市場的老大(40%份額),遊戲也成為騰訊收入和利潤的最大來源(後文會詳細分析)。

因此,簡單總結,騰訊的商業模式就是以強大的免費社交軟件(QQ、微信)等吸引龐大的用戶群(6-8億級別),在此基礎上利用增值業務和遊戲來實現貨幣化。其中,社交是騰訊帝國的基石,是騰訊一切商業化的基礎。有了這些粘性巨大的用戶之後,騰訊可以展開多樣形式的變現,在PC端時代,VAS(增值服務)和端游是主要手段。但微信成氣候以後,騰訊貨幣化的手段會更加豐富。
查看原图

2. 業績分析

騰訊於2004年在港交所上市,當年收入11億元,淨利潤4億元,2012年實現收入439億元,淨利潤127億元。預計2013年實現收入600億元,淨利潤160億元左右。9年收入增長約54倍,利潤增長約39倍,股價從3.4港幣上漲到最高536港幣,漲幅156倍,市值約1萬億港幣,為中國第一大互聯網公司,也是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聯網公司。無愧於過去十年的明星成長股稱號。
查看原图
騰訊不僅十年間收入和利潤每年保持快速增長,且季度的收入和利潤走勢也十分穩定。下圖為季度業績走勢(單位:萬元)
查看原图
按業務分拆來看,遊戲貢獻了超過一半的收入。社交網絡的增值服務(各種QQ會員、Q幣等)近年來比重有所降低到20%。網絡廣告一直不超過10%。還有約15%是近年來大力發展的電商。
查看原图
利潤率的角度看,騰訊實際的利潤率已經有所下滑。
查看原图
原因也很簡單,QQ用戶數已經不太可能高增長。主力利潤來源遊戲業務無論是行業增速、市場份額都已經進入瓶頸期。而微信商業化之前還有較多的研發推廣費用。

QQ月活躍用戶和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變化(單位:百萬)
查看原图
騰訊MMOG(大型多人網絡在線)遊戲的用戶數變化
查看原图
3. 競爭優勢

我們覺得騰訊有以下的幾個核心競爭力:

穩定的股權結構。騰訊第一大股東是南非的MIH集團,持股33.89%。老闆馬化騰持股10.21%(曾經李嘉誠的小兒子李澤楷持有20%的騰訊股份,但後來賣掉了。如果不賣,他已經超過老爸成為華人首富了)。但騰訊的運營基本都是馬化騰的管理層主導的。也不存在類似阿里巴巴的控制權爭鬥問題。

保持創新。儘管已經成為一個大公司,但內部並沒有染上官僚習氣。騰訊內部很多小團隊,互相競爭,鼓勵內部創新,從而也能誕生內部這樣的產品。

永遠追求上進。過去中國互聯網界稱騰訊是「永遠在模仿,從未被超越」。即使很多產品並未騰訊首創,但騰訊會保持高度的敏感和快速反應,能夠迅速跟進競爭對手,並且依靠強大的產品研發能力和用戶數基礎實現超越。只有在少數領域如電商、搜索等落後於對手(這樣的對手一般都是牛逼公司,比如阿里、百度)

社交、用戶體驗和增值服務的專家。騰訊對社交的理解無人能敵,同時非常注重用戶體驗,微信對公眾賬號的嚴格管控就體現了這一點。增值服務上,騰訊更是Facebook這樣的全球大佬都需要學習黨的對象。

BAT之戰:

談到競爭,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說到三巨頭之爭,甚至要帶上奇虎360這個第四巨頭。過去三巨頭分別在社交、電商、搜索領域相安無事,但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和阿里已經開始正面交鋒,微信可能威脅到阿里的淘寶和支付寶。從三者的優缺點而言,騰訊擅長做產品,阿里善於做生意,百度強於技術。百度的搜索是弱關係鏈,因此用戶粘性較低,只能通過廣告方式變現(當然,百度的廣告已經超過央視成為國內第一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也缺乏重量級的入口,且傳統搜索正面臨360的挑戰。因此我們看到百度的市值555億美金低於騰訊阿里(千億美金)一個級別。所以三巨頭之戰,我們更多的是看騰訊阿里之爭,這也是目前所表現出來的。

從產品角度,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騰訊主力產品都是自己研發,深度打磨,所以用戶體驗很好。而阿里除了核心的淘寶、支付寶體系以外,很多都是收購,特別是在移動端。所以我們看到是,當一個新的領域出現以後,騰訊往往是跟進模仿研發,而阿里則更多是收購,且多是參股投資。最後我們看到的結果是在移動端,百度和阿里各有N個產品(包括分別收購的91無線和新浪微博),但都不如騰訊自家一個微信。

更重要一個角度,騰訊的生態系統優於另外2家,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最低級的是一個產品或工具,高級一點的是入口和平台,更高級的是生態系統。這之間的關係類似最近很火的小說「三體」中不同等級的文明。騰訊在移動端逐漸構築的生態系統對阿里形成了挑戰。例如,淘寶是網購和商家依附的平台,但淘寶跟傳統行業是競爭關係,而微信的平台生態則是幫助很多線下商家融入互聯網。在移動端,騰訊依靠社交推廣支付、電商相對容易,而馬云想推廣來往則非常困難。

4. 微信及它帶來的顛覆

單列分析微信這個產品,是因為它對騰訊太重要了。馬化騰說,如果沒有微信,現在的騰訊則不可想像。的確,從前面數據可以看到,QQ用戶數已經到天花板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騰訊如果沒有像QQ在PC端那麼強勢的IM社交入口,那麼其商業帝國的基礎就會被動搖,股價也會大跌,更別說給高估值了。所以,張小龍和他帶領團隊研發出的微信可以說是騰訊新時代的基石。

以微信5.0版本為標誌,微信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從一個相對單純的移動社交入口變成了大的生態系統核心。微信接入了支付,引入了遊戲平台,增加了電商、彩票、電影票、理財等多項服務,同時對公眾號分類管理保護好用戶體驗。儘管商業化的步驟小心翼翼,但這掩蓋不了微信帝國的野心。

我們來看一下最近的幾個事件:

1)微信紅包迅速走紅
2)手機QQ4.6低調上線了語音通話,WiFi環境下通話質量比普通手機打電話還好,3G環境下也很暢通(手機QQ有了,微信還會遠嗎)
3)騰訊廣點通試水微信公眾號商業化
4)騰訊微信海外版WeChat與谷歌合作大幅拓展美國市場
5)招行通知300元以下交易不再發短信通知,微信則每筆都通知

這幾個小事件分別反映了微信支付、替代通話、商業化和國際化等的進展。我們理解微信在商業上的前途有以下幾點:

1)顛覆運營商。微信消息已經基本替代短信,不僅是個人短信,還包括企業短信,剛才的招行就是例子。運營商的大客戶業務也將被騰訊所取代。運營商的電話通信業務也已經很快被逐步取代。如果說各項增值業務,則更不是互聯網公司的對手。未來運營商只剩下做流量的通道。

2)改變電商行業。騰訊將憑藉微信一舉扭轉在電商市場的落後形式,未來將在移動購物市場佔得一席之地。特別是在微信支付取得進展之後。

3)進入金融行業。微信已經上線理財通,同時騰訊已經申請銀行牌照,參股保險,與國金證券戰略合作,已經擁有自選股軟件,成立了網絡小貸公司,投資了人人貸母公司。借助騰訊的金融全牌照佈局,微信未來能夠做資金沉澱的存款,微信信用卡-個人消費信貸,代銷基金等金融產品,甚至很多我們還想像不到的業務。

4)改變手遊行業。微信遊戲一出,無人能與爭鋒。流水數據再創新高,據說單款遊戲已經單月過3億了。

5)改變媒體、彩票、電影票等等,不過這些行業體量都不大,可能不一定成為騰訊的重點。

這其中重要的戰略支點就是微信支付的推廣。所以我們看到騰訊對參股公司嘀嘀打車的補貼推廣。而微信紅包更是一個神來之筆,一夜之間無數用戶綁定銀行卡,微信支付快速趕上支付寶。

5. 未來展望和估值討論

對於2014年來說,除了原有業務的增長以外,不考慮微信其他商業化的進展(我們預期不會太快),騰訊收入最大的增量應該來自手機遊戲。業內估計,2014年手遊行業保持100%以上增長,市場規模達到240億元左右。微信遊戲能夠取得80-100億元收入。預計2014年收入接近800億元,淨利潤210-220億元左右。EPS 12元左右,對應PE 32倍。

單獨看這個估值不算便宜,特別是對於這麼大的一個公司。但是作為唯一擁有移動互聯網「船票」的企業,其龍頭地位和戰略前景理應獲得估值溢價。

微信是騰訊估值中的核心問題。我們認為微信未來給騰訊的盈利貢獻將非常可觀,並遠超過原有體量。

信心來自於2點:

第一,基於上述微信對各大行業影響的分析,微信商業化一旦大範圍展開,公司的收入增速和規模將再上台階。

第二,騰訊如果借助微信實現國際化,將不可估量,成為全球性的互聯網公司。微信目前估計用戶數8億,海外超過1億。海外用戶數達到一定規模後,對騰訊的估值產生重要影響。

市值角度看,全球互聯網公司中,蘋果5000億美金,谷歌3700億美金,Facebook 1300億美金,亞馬遜1700億美金。其中跟騰訊最為類似的公司是Facebook,兩者的用戶數較為接近(Facebook 10億),但騰訊在移動端的地位和商業化變現能力遠遠強過Facebook,因此市值超過Facebook是理所當然,達到與亞馬遜一樣2000億美金級別並不過分。

換另外一個公司來參考,就是被騰訊顛覆的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移動目前市值15000億港幣,折合2000億美金。而中國移動的巔峰市值超過4000億美金。如果我們做個簡單的類比,騰訊取代運營商地位,將其他業務與運營商的剩餘價值(主要是流量)置換,騰訊市值至少應該到已經處於沒落期的中國移動,正好是2000億美金。

所以,我們認為,多個角度分析,騰訊價值中樞應在2000億美金以上,對應800億港幣股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235

商業模式的投資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513038
前段時間我們曾與大家探討過有關人性的商業模式,很多朋友都很感興趣。事實上,不管是產業分析還是股票研究,商業模式對一個公司的重要性無論怎麼強調都不過分。而在資本市場上,股價對商業模式的優劣和變化會反映很激烈,並且在很多時候超出了傳統的盈利-估值分析範圍。在中國經濟轉型和互聯網大發展的時代,對商業模式的變革做深入研究是很重要的一個課題。因此今天我們願意再與大家討論一下商業模式的話題。

今天所說的話題不是黃賭毒,而是消費品。案例分別來自美股和A股。首先來看美股的綠山咖啡(GMCR),2014年2月6日,公司宣佈可口可樂入股10%並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公司股價當日大幅上漲26%,接近歷史新高,市值達到160億美金。第二天,中國A股馬年第一個交易日,九陽股份(002242)應聲漲停,離歷史新高也已不遠。

熟悉美股的朋友們都知道,綠山咖啡是一隻明星股票,除了公司的基本面以外,還有著名人士做空的因素(後面會談)。綠山咖啡的歷史就是一個典型的商業模式變革的案例。公司起源於Vermont州(綠山之州,避暑勝地),最初靠賣特製咖啡(Specialty Coffee),每年暑期,來自佛羅抵達等南方各州的遊客便會匯聚該州,綠山咖啡的老闆最初就靠著開咖啡館向這些遊客兜售其咖啡而聞名,這些遊客回去之後,便要求公司向其郵寄該種品牌的咖啡。再之後,綠山咖啡和埃克森美孚的零售店合作,進入其渠道進行銷售;再之後,公司和麥當勞合作……這是一個很經典的消費品B2C模式。

然而,咖啡行業出現了新變化。「為什麼一次要沖一壺咖啡呢?我每次只喝一杯而已。」這是克里格(KEURIG)公司創始人彼特-卓根和約翰-斯里文的發家名言,這一想法促使他們發明了一次只沖一杯咖啡的克里格(KEURIG)K杯包裝。為與K杯這種包裝形式相配套,克里格公司又開發出了專門的單杯咖啡機。把K杯放在咖啡機裡,一分鐘之後一杯香騰騰的咖啡就出現在你的面前了不用磨咖啡豆、不用稱量、不用清洗、杯底無殘渣、每次正好沖一杯,而且從來不用掂量是否放多了材料!每次只煮一杯,較之傳統咖啡機更便捷,咖啡香味也更濃郁。

KEURIG於1998年開始向北美的辦公室咖啡市場推廣其單杯咖啡系統,並於2005年開始嘗試面向家庭推出其單杯咖啡機。由於KEURIG不隸屬於某個大的咖啡品牌,在面世之初,由幾家小咖啡品牌加盟,KEURIG收取專利費,綠山咖啡就是合作商之一。2006年,KEURIG被GMCR收購,成為綠山咖啡全資子公司。

於是,綠山咖啡完成了商業模式的華麗轉型。公司以成本價100美元銷售咖啡機,然後靠賣不斷消耗的K杯來賺錢。這就是當年吉列公司開創的刀架-刀片模式:以極低或成本價格銷售刀架,吸引消費者的購買。通過耗材-高利潤的刀片實現盈利。吉列曾經以55美分的價格銷售成本2.5美元的刀架,而把成本1美分的刀片賣到了5美分。

商業模式轉型為綠山咖啡帶來了巨大的收益。截止2013年9月,公司已經售出超過3000台咖啡機,銷售超過200億份K杯!從2006年以來,公司的收入在7年間增長了19倍!(下圖為綠山咖啡的近年收入,單位為百萬美元),利潤增長了 57倍。公司股價也從2006年的不到3美元上漲到2011年最高超過110美元。

查看原圖除了吉列以外有很多公司都是採用類似的商業模式。比如惠普的噴墨打印機,打印機很便宜,但經常消耗的墨盒很貴。亞馬遜的kindle閱讀器;以色列一家銷售家用蘇打水機器的公司--Sodastream。甚至我們都可以預見到未來還會出現更多這樣的公司:比如有一天可以免費或很便宜的銷售3D打印機,但靠不菲的打印材料來賺錢。

有了這些出色的案例,A股類似的公司自然會受到追捧。比如以超低價格銷售智能電視的樂視網,也是未來希望通過電視機之後的內容來賺錢,公司以很高的市盈率和市值(418億)位列創業板第一大市值公司。然後就是開頭提到的九陽,公司賣傳統的豆漿機已經很難增長,確實自己在家做豆漿很麻煩。因此公司推出類似k杯系統的One-cup豆漿機(下圖)以後,公司股價在2個月內翻番。姑且不論兩家公司是否能夠真正成功,但至少讓我們看到了商業模式對股價的巨大影響。

查看原圖
關於以上提到的部分,特別是綠山咖啡、九陽股份等個股,包括刀架-刀片商業模式的本身份析,其實有很多大牛(我就不一一提名了)做了精彩的研究。點拾在這裡就不班門弄斧和贅述了。但我們今天討論的角度是商業模式和股市的影響。因此我們想說下面很重要的三點,這才是本文的重點所在。

第一、綠山模式還有更深一次的重點:開放平台!

要知道,發明這種單杯咖啡系統的並非KEURIG公司,而是大名鼎鼎的雀巢。為何如今美國市場上綠山的KEURIG品牌佔據了七八成份額,遠超實力強勁的雀巢呢?原因還在於商業模式。

先回顧一下雀巢單杯咖啡的發展歷史。1982年,雀巢的研發部門提出了雀巢Nespresso膠囊(capsule)的概念和設計,1986年,雀巢公司組建Nespresso公司,當年在日本市場測試了Nespresso咖啡機以及配套的膠囊銷售,自此,雀巢公司提出並開始嘗試推廣單杯咖啡的消費方式。雀巢公司對於Nespresso採取了開直營精品店的做法,把該產品打造為一種奢侈品進行銷售,完全拒絕任何第三方的銷售渠道。通過精品店的展示,吸引客戶;並用服務和美好的體驗留住客戶。Nespresso系統的另外一個特色便是雀巢公司幾乎控制了該體系的所有價值鏈。目前除了Nespresso機器由第三方製造外,其他環節全部由公司控制。這有助於Nespresso提高毛利率水平,更重要的是雀巢希望通過這種控制保證品牌的品質和高端的市場形象。

而綠山走的是開放的道路。首先公司銷售上與各個渠道合作。更重要的是公司在K杯上與多數的品牌商合作並分成,不僅有咖啡,還有各種飲料。用戶可以通過綠山的咖啡機喝到各種口味的飲料,而這反過來又促進了咖啡機的銷售,公司同時又可以從任何一杯K杯中取得分成。


可口可樂的入股就是一個標誌。公司將成為可口可樂品牌家庭飲料系統的官方生產商和銷售商。這就意味著在不久的將來,消費者將可以通過飲料機在家裡製作可口可樂等碳酸飲料。同時,綠山咖啡還將成為可口可樂品牌家庭飲料系統的唯一官方生產商和銷售商。雙方還將探索在Keurig平台上進一步合作的機會。綠山咖啡稱,可口可樂將會合作推廣其Keurig家庭冷飲系統。而在可口可樂之前,我們熟知的星巴克也早已經與公司戰略合作。

雀巢和綠山走的模式非常類似蘋果的ios系統和谷歌的安卓系統。蘋果對硬件到ios系統控制極其嚴格,基本是封閉的系統,保證了良好的用戶體驗。而谷歌的安卓系統則是完全開放,不僅是手機製造廠家無數,其應用程序市場也魚龍混雜。但我們看到,市場的結果是安卓在全球的市場份額已經大幅超過了ios系統。這就是開放模式的勝利!

第二,新模式也有風險

國內對樂視和九陽有爭議,而對綠山的爭議就更沒有停止。這裡就要提到著名的Einhorn和他對綠山的做空了。(Einhorn是綠光資本的創始人,曾做空貝爾斯登和雷曼聞名。哥們還是撲克高手,2012年業餘身份拿下世界撲克系列賽第三名)

從模式本身而言,刀架-刀片模式需要注意耗材的專利和壟斷適應性。所以當時K杯專利到期就對綠山的模式是否能持續造成了很大爭議。2011年10月,綠山股價創歷史新高以後,Einhorn發佈了一份上百頁PPT的報告,從綠山咖啡的信息披露透明度、專利到期、高價收購、競爭環境、市場前景、現金流、盈利能力等多方面進行質疑,此後綠山咖啡股價開始暴跌,從115美金跌到17美金。當然,隨著綠山逐步證明自己,股價也再度回來。

第三,模式的演化。

綠山的咖啡機不賺錢,表面上是違背傳統商業邏輯的。然後通過咖啡機的「增值服務」k杯來賺錢,形成了另外一套商業模式。而這個模式正如前面所言,並不是新創的事物。因為有吉列這樣的例子在。

在互聯網時代,這種商業模式又像極了「免費」的商業模式。谷歌的搜索服務本身不賺錢,但可以通過在你搜索中提供廣告而成為巨無霸公司。奇虎360直接送你免費殺毒軟件,但卻建立了安全-遊戲-瀏覽器-搜索一系列增值產業鏈,成為中國互聯網第四巨頭。在《免費》這本書裡,對這些模式有著很好的總結。

所以,不論傳統還是互聯網新經濟,商業模式的表觀可能是不一樣的,但實質內涵並未根本變化。商業和生意的本質是為客戶提供的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從而獲得對方的付費收益。只不過如何吸引客戶和在何處對用戶收費這兩個關鍵點上,已經隨著時代變遷和技術發展發生了很多的變化。我們需要持續去關注商業模式是否能夠持續的維繫住客戶,提供對客戶有價值的內容,讓用戶願意付費。能夠做到這些的企業,不論是天生還是轉型,都會給我們帶來巨大的投資回報。

個人思考,未必正確。希望與您交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848

未來的投資必須擁抱互聯網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600383
開頭如同以往一樣,和大家先分享一個小故事。每年我參加了一個Gala Drink。這個主要針對海外客戶熱鬧的活動我前幾屆從來沒有參加過,而今年是我第一次參加。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今年舉辦Gala Drink的地點居然是我母親工作了十幾年的郵政總局,現在已經是郵政博物館了。來到那裡,突然讓我感慨萬千。那是我度過大部分小學時光的地方。隨著母親93年出國,我已經20年沒有再來過這裡了。印象最深的是,媽媽幾年前回國時向我感慨許多同事後來不同的命運。原來,當初的郵政總局是目前三大運營商的前生,母公司。九十年代末當郵政體系成立了電信,聯通和移動三大運營商時,當初我母親大部分的同事都選擇進入壟斷固定電話體系的中國電信。電信在當時看來是最好的選擇,那時候安裝固定電話還需要初裝費,是大家最常用的通訊工具。每個月的電話費都是穩定現金流。於是,中國電信幾乎吸收了郵政系統中最優秀的一批人。而那些能力不行,或者被同事排擠的人才會選擇去中國移動。然而故事的結尾相信你也猜到了,多年以後,我媽媽那些老同事中混得好的是那批被排擠去移動的人們。中國移動,這個當初無法獲得優秀人才的企業,卻幸運地站在了手機移動市場大爆發的浪尖。不需要任何初期成本,24/7待機,以及通話費便宜等優點讓移動業務在中國以及全世界出現了爆髮式的增長。今天,中國電信不得不進入移動端市場才能繼續存活下去。無獨有偶,當年日本電信運營商NTT在97年劃分移動和傳統固話業務時,大部分NTT的員工也沒有選擇去了移動子公司NTT DOCOMO,錯過了參與移動端大爆發的浪潮。歷史永遠總是驚人的相似,人類總是低估了科技創新帶來的爆發力,而選擇那些所謂業務穩定的行業或者企業。

我的一位老師曾經告訴我,投資需要天時,地利和人和。其中,天時是最重要的。站在時代的浪尖上,會讓成功的投資成為大概率。這也從林奇成功的投資生涯中可以看出。無論他對成長股的選擇有多優秀,他入行的二十年是美國成長股大牛市的二十年,他的成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而今天,我們投資的天時可能就是這一次移動互聯網的革命。擁抱移動互聯網,選擇那些站在「浪潮之巔」的企業,或許將幫助我們在未來的十年,二十年,取得巨大的投資收益。如同移動端的大爆發一樣,回頭看,當初手機取代固定電話makes perfect sense。然而,當初的人們卻低估了手機移動的大爆發。手機移動的成功早就了曾經的中國移動(00-07年間可是一隻超級大牛股),諾基亞,黑莓等企業。而幾年前,這些傳統的手機製造商又低估了智能手機的爆發力。歷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們,低估科技的力量是多麼可怕。雖然今天,移動互聯網已經非常深入人心了,但我相信回頭看,我們之中的許多人可能還是低估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力。

今天移動互聯網設備對於傳統電腦的取代,就和當初移動電話取代固定電話是一模一樣的。設備的購置成本更低,可以讓用戶24/7永遠在線,上網的入門費用更加便宜(許多移動套餐幾十元就可以上網,而家裡裝寬帶都要100元以上)。這種優勢讓許多人跳過了PC端,直接進入移動互聯網,大幅增長了移動互聯網的用戶人口基數。我的一個朋友告訴我,有一天他在非高峰時間去菜場買菜時,發現所有賣菜的小販都在休閒時刻低頭看手機上網!要知道,這些人中的大部分可能都沒有接觸過電腦。特別是對於收入偏低的人來說,以前上網要買至少上千的上網本,家裡再安裝一個月費上百的寬度,才能上網。而且還只是下班時間。現在,一部幾百元的智能機,一個月幾十元的上網費就能和互聯網24小時在一起。而由於移動互聯網的進入門檻大幅降低,這也勢必讓這一波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基數將大大超過上一波互聯網泡沫時PC端用戶的客戶基數。可以說,未來的十年將是全世界人口進入移動互聯網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麼二十一世紀的巴菲特一定是來自於科技股投資的:天時決對了一切,我們必須選擇站在浪潮之巔。

而再從投資的角度看,如果忽視移動互聯網的爆炸力,將是致命的。在移動端大爆發的那個年代,如果我們錯過了中國移動,錯過了那些移動端的手機大牛股,我們依然可以從投資貴州茅台,蘇寧電器,云南白藥這些具有優秀商業模式,或者產品的公司上獲利。而未來的十年,移動互聯網將一個個的改造傳統產業。我多次和大家說過,在面對移動互聯網大爆發的時代,傳統企業必須轉型。如果誰忽視了這股科技的力量,那麼這些傳統企業必然會被時代的大浪所淹沒。而那些轉型成功的傳統企業將會得到更高估值的回報。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星巴克。雖然我並不認為這個年復合增速20%的企業能夠長期維持目前40倍的估值(要知道,在美股的40倍市盈率等於我們國內的80倍啊)。但是由90%以上機構投資者組成的美股市場願意給星巴克如此高的估值也是認可公司在移動端的成功。星巴克是少數目前在移動支付端成功的企業。將移動互聯網中最重要的本地模式,折扣券,移動支付以及loyalty program做成了成功的閉環。

最後,從William O'Neil那段著名的Big Stock Principle中,我們也必須明白:在任何經濟和市場週期中,那些代表著這個時代領先科技和行業的公司永遠是貴的。而即使如此,由於他們對於整個新經濟的推動重要,投資者毫無選擇只能不斷買入這些公司。回頭看,曾經的鐵路,飛機,汽車,油氣設備等都是那個年代的科技股,也被反覆炒作過。在他們輝煌的年代,同樣享受過很高的估值。而網上做過一個統計,如果把1900年之後成立,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做個比較,我們會驚人的發現25家公司裡有15家來著高科技行業(包括騰訊,Facebook,谷歌,亞馬遜,思科等)。而另外的10家公司有許多來自於商業模式的創新(迪斯尼,沃爾瑪,家得寶等)。這也說明了科技創新的爆發力。所以,移動互聯網將是未來十年創造偉大企業的搖籃,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和投資者都必須去擁抱移動互聯網帶來的爆炸力。

個人思考,未必正確,希望和您交流討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975

紙牌屋的意義:視頻網站將顛覆傳統電視台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7749629
今天我們接著聊視頻網站的話題。紙牌屋大熱,對它的大數據也已廣為認知。然而我們認為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紙牌屋從誕生到流行的整個過程說明,未來是屬於視頻網站等互聯網媒體的,而傳統電視台將被顛覆,報紙的今天就是電視台的明天。

2月14日,紙牌屋第二季上映,再次引發熱潮。這次中國的美劇迷們待遇也不錯,通過搜狐視頻和樂視電視都可以同時收看到。關於紙牌屋的大數據分析,想必您已經看的厭煩了。今天我們不談紙牌屋是如何拍出來的,而是聊聊它的一個更重要的標誌性意義:傳統電視台正式走入衰退,而視頻網站或者其他網絡媒體服務將取而代之。

紙牌屋是13集的電視劇,可是卻與傳統的電視劇不一樣。它不是電視台或者製作公司拍攝的,也不在傳統有線電視渠道播放。它既不像中國電視劇一天播幾集,也不像美國電視劇周播的形式,而是一次性放出所有劇集。總之,這部火熱的電視劇從策劃拍攝到觀眾觀看,都沒有傳統電視台什麼事。

其實,傳統電視台應該引起小心了。2013年中美都發生了里程碑意義的事件。紙牌屋的出品方Netflix公司在美國的付費用戶已經超過了HBO電視網。而在中國,百度的廣告收入已經超越了連續N年的中國最大廣告平台-中央電視台。如果說核心用戶在流失,盈利模式根基在被別人動搖,我們還能指望電視台繼續輝煌嗎?

這是屬於互聯網的時代。

首先從用戶角度看,電視台的用戶群已經在快速萎縮。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而且剩下的多是中老年為主。代表未來的年輕人已經很少看電視。艾瑞諮詢調查數據顯示,在北京,電視開機率僅僅為30%,而電視觀看人群的年齡結構也顯現出老齡化趨勢,40歲以上的人成為收看電視的主流人群。因此,未來電視台的廣告平台價值是必然下降的。

其次,互聯網視頻媒體擁有對電視台天生的優勢。互聯網視頻可以隨時隨地看,可以多終端看,相互同步,容易拷貝複製,發送分享。可以快進快退,反覆看或者跳著看等等。這些都是傳統電視台無法提供的體驗。而電視呢,首先你要交每個月的有線電視費,然後你始終是被動選擇的受眾方,唯一的權利是拿著遙控器換個頻道而已。

目前國內電視台還剩下兩個賺錢支柱:熱門電視劇和王牌欄目。以往熱門電視劇都是在幾個大衛視首播,然後再放到視頻網站。可是我們發現,隨著視頻網站的資本能力不斷增強,也可以逐漸買的起熱門大劇,並與衛視同步播出。估計未來很快會出現某電視劇在視頻網站上首播的現象出現。

紙牌屋的意義在於,它告訴了所有視頻網站的小夥伴們,你們應該比電視台或者製作商更會拍電視劇!因為你們有錢有用戶,更有大數據!國內視頻網站的微電影、自制劇已經快速成長。我們有理由相信,下一步中國版的類似紙牌屋的自制電視劇將誕生並取得重大成功。

而對於傳統電視台還擁有的爸爸去哪兒、中國好聲音等節目,對視頻網站等也不是一道不可踰越的檻。擁有互聯網公司的執行力、對用戶需求的理解、激勵方式的多元化和靈活性,一定會逐步吸引專業的製作團隊加盟或者合作,從而打造出高質量的自制欄目。君不見,各大視頻網站的那些個訪談欄目不已經做的有模有樣了麼?

未來幾年,國內體制僵化的傳統電視台將會逐步面臨困境。特別是國內省、市、縣每一級都有電視台,每個電視台還都有好幾個頻道,而內容很多同質化,毫無競爭力。因此我們預言未來只會剩下央視和部分優秀的省級衛視,其餘絕大部分省以下的電視台都會走向今天報紙的境地。而原來央視和衛視現有的地位、收入、影響力也會受到極大的衝擊。

點拾原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452

【點拾專欄】Priceline:狂沙吹盡始見金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958

本文為點拾專欄:美國過去20年有兩只神股,他們在網絡股泡沫的時候作為各種主題的龍頭被爆炒,又在泡沫崩潰時暴跌90%以上。然而當其他互聯網概念股逐漸消失時,他們活了下來,證明對他們商業模式的質疑都是錯誤,股價從低點上漲幾百倍。這兩個公司一個叫亞馬遜,另一個叫Priceline。幾天前Priceline也剛剛報出超預期的四季報,市值達到660億美元。我曾經在兩年前寫過亞馬遜的投資案例分析,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對Priceline的看法。公司簡介:1998年Jay Walker創立Priceline,依靠Name Your Price的獨特商業模式很快獲得1億美元融資。很快在1999年Priceline在納斯達克的狂熱中上市。當初市場對於Priceline這種Name Your Price的商業模式非常追捧,認為這是對旅遊行業的Game changing。股價也從上市當天的414美元(複權價),在一個月之內上漲到989美元(複權價)。那一天是1999年的4月30日。然而如同當年的亞馬遜一樣,Priceline一直沒有擺脫虧損。大家都知道,牛市中看商業模式,想象空間和市值空間,熊市中就要看估值,推敲盈利能力。所以當網絡股快速泡沫時,Priceline在2000年年底的那天,股價下跌到10美元,把上市追進去的所有投資者牢牢的套在了山頂。轉折點:和亞馬遜有著驚人相似的軌跡,Priceline也是在2003年第一次實現盈利的。而且股價的表現也和亞馬遜類似,雖然盈利了,但是曾經的高估值,市夢率遠遠沒有被消化,股價一直到2007年2月才第一次突破50美元。當然這個價格離1999年4月的高點還差了80%!很長一段時間,Priceline和亞馬遜都已經離開了大家的視線。這也很正常,如同今天A股的投資者也不會再關註當年的牛股中國船舶,雲南銅業,中國遠洋等。回頭看亞馬遜的轉折來自於2007年底推出的Kindle。而Priceline的轉折更早。在2004和2005年收購了歐洲兩家酒店預訂網站:Active Hotels和Booking.com。之後Active Hotel並入Booking.com,成為了Priceline非常重要的收入來源。由於歐洲的假期是美國人的兩倍,度假文化比美國更勝。而歐洲人在線預訂酒店的比例要比美國小得多。因為歐洲連鎖酒店數量少,獨立酒店更多,所以酒店預訂市場就更加細分。從結果看,這次收購大大拉動了Priceline整體收入的增速,而海外業務也開始超過美國本土業務成為公司的重心。從剛剛公布的13年財報看,Priceline2013年全年毛利潤為57億美元,其中國際業務的毛利潤50億美元,占比高達87%!商業模式:Priceline擁有兩種核心商業模式:Merchant模式和Agency模式。Merchant模式就是和酒店,機票,租車以及目的地服務商合作,以固定的配額和價格獲取相關產品。同時Priceline擁有相應的自主定價權向消費者收費,以此獲得產品差價。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通常比較高。Name Your Own Price模式下的各項產品預訂,以及酒店和租車預訂都屬於這個模式。Agency模式就是在用戶和產品供應商中擔當代理商的角色,在交易中通過抽取傭金賺錢。這個模式單筆交易營收較低,但穩定。Priceline最大的護城河還是其獨特的Name Your Price商業模式。老板Jay Walker早在創業之初就給這個商業模式申請了專利。這種自我定價,反向拍賣的模式遵循了經濟學中的“保質期”越近,商品價值越小。比如飛機起飛前一天,賣不出去的位置理論價值是0.對於供應商來說,多賣一個賺一個。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建立了巨大客戶粘性(我在海外大部分朋友預訂酒店機票都只去Priceline)。而Priceline通過這種模式幫助供應商平滑淡季波動,這在旅遊行業尤為突出。同時有效整合資源。比如Priceline集合越多旅遊供應商信息後,他就越能幫助消費者找到自己滿意定價的產品。而在大數據技術推出後,這種資源的價格越來越值錢。另一方面,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將定價權變為買方定價。當消費者給Priceline提供了酒店星級,城市區域,日期和價格信息後,消費者必須接受Priceline提供的產品交易。這也讓Priceline的價格比類似攜程的Expedia要便宜很多。2009年Expedia的利潤和市值首次被Priceline超過後,就被這個對手越甩越遠。雖然銷售額差距並不是那麽大,但兩者同等資產的盈利能力相差5倍以上。是的,Priceline顛覆了在線旅遊行業!下圖是Priceline的股價走勢圖: 未來展望:從行業來將,移動端的便利性讓在線旅遊市場的前景更加廣闊。而Priceline因為自己的商業模式,又將擴張自己市場份額。可以說Priceline看未來五年到十年,擁有了天時和地利。未來Priceline更多會從封閉的系統轉向開發平臺,和旅遊服務商合作實現共贏,讓越來越多平臺之外的品牌,服務進入他獨特的Name Your Price定價系統。此外,Priceline隨著業務線的壯大,也將酒店,機票,度假,租車等服務進行整合,產品價格也會越來越透明。最最重要的是,把握消費者的體驗和Y Generation的消費習慣。這將讓公司成為全球在線旅遊的龍頭老大。結束語:當互聯網時代進入移動互聯網之後,優秀的商業模式會更加凸顯其優勢。美國從上一波泡沫中活下來並且創新高最典型的兩家公司就是亞馬遜和Priceline。而如果觀察其走勢圖,會發現大部分的上漲是在過去三四年完成的,也驗證了移動互聯網的爆發。相似的,港股的騰訊在過去一年中明顯看到走勢更加陡峭,也說明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騰訊比PC端更加強大。林奇曾經說過,選股如同大眾選美。而在這個移動互聯網開始進入泡沫的年代,那些優秀的公司會更加收到追捧。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去尋找那些有著互聯網基因,優秀商業模式和壁壘的公司,然後買入並持有。點拾簡介:我們是來自從事專業投資研究的熱心人,致力於以獨特的視角來研究投資市場,在海外市場(港股和美國),科技,互聯網和消費領域具有獨樹一幟的研究和積累。過去多年的研究成果為廣大最優秀的專業人士所認可,未來將專業的投資分析方法和思維進一步服務大眾。如果你希望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或其他社交網絡。關註點拾的微信公眾平臺,請搜索點拾。或者添加微信deepinsight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868

互聯網風向觀察(三):九大重構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009863
前兩篇談到移動互聯和智能互聯,但不論是哪種形式,都是互聯網的不同階段和表現形式。那互聯網的發展對社會運行規律產生了如何深遠的影響?我們試圖總結幾點,與大家探討。

一、長尾市場,屌絲經濟

互聯網的核心精神之一是平等和自由。每個人都可以平等的接入互聯網。無論是天涯海角,無論是日出日落,網絡觸角延伸到每一個人面前,邊際成本是極低的。因此,網絡社會的興起顛覆了傳統的80/20原則,不再是少數的寡頭壟斷一切,長尾分佈上小眾個體聚合起來的力量一樣很大。這也是屌絲經濟能興起的重要原因:互聯網聚集了大幅超過以往的天量用戶,使得每個屌絲貢獻的微薄收入也能養活大公司。

二、共享經濟與自造時代

互聯網時代,去中心化,沒有人再是權威,每個人都可以發出你自己的聲音,創造自己的品牌。一個微博大號,或者微信公眾號,你就可以成為一個自媒體,擁有自己的粉絲。

一方面我們在自己創造,另一方面互聯網又在鼓勵大家共享。很多東西你用的次數很少,那麼就不需要買,而是租用一個,然後再還回去。美國Uber就提供中心調度 + 按需提供服務,它以提供豪車代駕服務起家,慢慢擴展到鮮花、冰淇淋隨需快遞服務,你可以通過 Uber 更方便的同這個世界交互。

未來無人駕駛汽車普及以後,你就不需要購買汽車,互聯網+無人駕駛汽車即可解決你隨時的用車需求。

三、消失的中介

萬物之間直接、實時鏈接,是移動互聯網不同於互聯網的核心差異點。移動互聯網也使得品牌商與消費者維持關係的成本降到最低,真正有機會擺脫中介平台。每個品牌商都可以自己直接接觸客戶,渠道不再重要。房地產中介等將成為歷史名詞。

廣義的角度而言,需求和供給可以無縫對接,不需要通過很多中間商。醫院、律師事務所都是中間商。移動互聯網時代,普通人和專家資源是可以直接實時鏈接的,當你可以直接找到律師、醫生等專業知識的擁有者,可以進一步消除專業知識的信息不對稱,而專家的碎片化時間的價值也可以重新估算,並按照分鐘來出售。專業能力者價值將被重估。

四、商業模式走向系統化。

互聯網一開始提供的是工具,後來發展成入口,接著是平台,最後是生態。

現在的時代,單獨的核心競爭力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系統競爭力。構建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如同一片大的森林,是不懼任何狂風暴雨的。

五、重構企業

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將徹底被改寫。數據、用戶/流量資產將成為企業的資產,而且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而庫存逐漸消失 。

企業經營的理念也會改變。成交是交易的開始而不是結束。在可以直接面對客戶的情況下,不需要過多的營銷,而服務即營銷。售後服務不再是怕用戶來找,而是希望用戶經常來找。因為用戶一直可跟蹤,企業一定是想掙用戶一輩子的錢而不是一次的錢。

企業轉型要做的不是更多加法,比如增加電商渠道或者微博微信APP,而是減少渠道層級,減少庫存,減少用戶之間的距離。增加優質資產:用戶和數據。

六、社會生態

眾籌成為自然。字幕組、大眾點評、kickstarter向我們展示了群眾的力量,利他主義的力量。互聯網讓商業、慈善甚至娛樂都與了多種可能的存在方式。

七、顛覆行業

行業的概念逐漸模糊,因為跨界越來越多,商業模式更加系統化。你說現在的騰訊算是哪個行業呢?只有以用戶為基礎,無限延伸價值鏈才是王道。

八、實體貨幣

移動支付下,消費者出門都不用帶錢了,不管是吃飯還是購物帶個手機用微信掃一掃就能付款,妹子們還把二維碼拍照發給自家男人要求遠程付款……說不定哪一天,實體貨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九、思維方式

大數據不需要邏輯,不再關心因果關係。互聯網時代,可以直接尋找相關性的結論,而不需要層層推論尋找必然性。

至此,互聯網觀察的三篇思考完結。諸多不完善,請大家多指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150

Salesforce商業模式分析及啟示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234232
上次我們做了大數據公司Splunk的商業模式介紹後,很多朋友也希望我們交流一下海外投資週期更早的云計算,畢竟在中國云計算的建設週期剛剛起步,投資的標的也更多。那今天我們就聊聊云計算的龍頭上市公司Salesforce。

商業模式:

從市場份額來說,Salesforce是云計算CRM市場的絕對龍頭。截至2012年底,Salesforce擁有14%的市場份額。而且這還是2012年的數據。當初這個市場的收入在180億美元,而Gartner預計在2014年整個CRM市場會達到239億美元。市場空間的變大也意味著Salesforce收入將繼續快速增長。而Salesforce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其獨特的客戶管理系統。過去對於大部分公司來說,最害怕的就是銷售人員的離職,因為一旦銷售人員離開,客戶信息,歷史紀錄都沒了。然而Salesforce將所有客戶關係管理放到了云端。大家都可以直接去云端查詢客戶互動信息,即使出差也能很方便查詢到各種客戶資料。而且這種云端系統部需要安裝程序,也不需要對設備進行維護。對於中小企業來說,這種方式也節省了IT的支出,直接將信息機房放到了云端存儲系統。我身邊就有用Salesforce系統做客戶管理的朋友。他們可以記錄每一個銷售打了多少電話,和客戶有多少互動,如何分配資源,而最後再看資源的分配和收入的結構是否匹配,這樣幾次分析後,就非常容易資源最大化,提高效率。當然,由於信息安全原因,許多大的公司都開發了自己類似的CRM全球平台。
查看原图
年報分析:

從Salesforce剛剛公佈的2013年財報看,公司有三個主要數據:30億美元營業收入,53億美元訂單,2500億數據中心交易量。公司的收入來源有兩塊,一塊是付費用戶收入,用戶付費公司的企業云計算服務,這一塊2013年有28億美元收入,佔據了大部分收入。另一塊是服務收入,包括培訓什麼的,這一塊2013年有1.8億。而且從增長來說,也是付費用戶收入增長更快,從2009年的9.8億增長到2013年的2.8億,而另一塊服務收入是從2009年的9000萬美元增長到13年的1.8億。當然Salesforce最終盈利並不穩定,2009-2011年略有盈利,到了2012和2013年又開始虧錢。當然,股價並沒有受到此影響。資本市場關注的還是收入端,畢竟收入端的增長代表是公司在行業的卡位,我們之前也說過,卡位對於軟件企業來說至關重要!而Salesforece在13年3季度的時候,成為了第一個單季度收入突破10億美元的云計算公司。

市場空間:

公司可以獲得的市場空間有多大?在客戶關係管理CRM這一塊,大致有221億美元的空間。包括55億來自銷售,75億來自服務,44億來自於市場推廣,以及35億來自電子商務。此外商業智能BI有227億的空間,ERP更有368億的空間,這些都是潛在市場的空間。特別是ERP這一塊,目前金融管理,資產管理,IT Helpdesk,旅行管理,HRMS,SCM等領域都還沒有真正切入到云計算。空間巨大。而從平台看,APP得研發目前有170億的空間。下圖是Salesforece認為的未來行業空間發展圖。
查看原图
ExactTarget的收購:

2013年的6月4日,Salesforce也通過以25億美元收購數字營銷軟件公司ExactTarget來打開公司的可獲得市場空間。ExactTarget提供大量的產品,這些產品可以幫助各大企業打造更多的跨平台服務,從而幫助這些企業增加更多的產品銷量、營銷覆蓋範圍,並增強客戶關係。ExactTarget也是一家全球領先的跨渠道數字營銷軟件即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可以幫助各種規模的企業與客戶通過電子郵件、移動服務、社交媒體、網頁和營銷自動化裝置等來進行交流。通過不斷的渠道收購,Salesforce也不斷鞏固自己行業內龍頭的地位。我們在剛剛公佈四季度的業績中也看到了ExactTarget收購帶來的作用。四季度軟件預裝量如果沒有ExactTarget的渠道貢獻增長了24%,而如果算上ExactTarget則增長了37%。作為云計算平台公司,公司從2005年以來每個季度的收入都是增長的,從中也看到了這個行業的爆發力!
查看原图
下圖是來自UBS瑞銀證券研究報告中關於Salesforce股價走勢的分析,非常有幫助,對於公司歷史的股價走勢和事件做了非常不錯的梳理。
查看原图
對應的A股影子股:

我們沒有做太具體的研究,目前來看云計算A股的龍頭是用友軟件。用友軟件的暢捷通業務模式和Salesforce類似,向小微企業客戶提供通用型應用軟件產品和共有云平台服務。由於沒有做具體研究,這裡也不做任何的推薦。

無論如何,云計算在中國打基礎的日子可能剛剛開始,落後美國很多年。我們通過對於美國云計算龍頭Salesforce的研究,也許能挖掘國內云計算的企業發展方向有更深入的理解。

點拾原創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研究,請幫我們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不吝感激!

轉載請註明出處哦!

訂閱點拾,直接查找公眾號:點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3436

科技股投資,越貴越好?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449674
最近在想估值的問題。對於科技股來說,估值到底是貴好還是便宜好?很多問題也沒有想明白,和大家交流探討一下。

從歷史上看,發現科技股有一個有趣的趨勢:他們往往會在一段時間有非常強勁的股價上漲動力,盈利預測不斷超出市場預期。而市場在這個時候總是有大量分歧,看不清公司的市場空間,對於盈利模式也不完全理解。然後在一片「太貴了」的聲音中,股價不斷地上漲。然後有一天,增速開始下滑,市場對於公司的理解變得清晰,然而,股價也不再漲了。這個時候,雖然盈利還在增長,但一切變得清晰後,估值卻不斷下移。讓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首先是微軟,下圖是微軟的股價走勢圖。自從1990年以來經歷了非常巨大的上漲。特別是1995年Windows 95系統的推出,對於整個PC行業都是革命性的。之後微軟經歷了見誰滅誰的階段,把當年瀏覽器份額第一的Netscape也幹掉了。到了2000年,我記得美國有一個基金經理的調查,什麼股票是你最看好的。微軟毫無疑問排名第一。而也是這一年,股價見頂,估值出現了長期的下滑。
查看原圖

再來看看谷歌:谷歌在剛剛上市後也是經歷了一波上漲,那時候許多人還不理解谷歌的商業模式,這個由兩個年輕小夥創立的公司為什麼能成為全球最偉大的公司之一。市場不明白谷歌的廣告系統如何成為一個源源不斷的提款機。大家還在擔心雅虎搜索引擎龍頭最後被幹掉的場景在谷歌身上再次發生。然而,股價卻依然不斷上漲。之後等市場開始弄明白谷歌商業模式後,股價也是經歷了估值的下滑。雖然有2008年金融危機的因素,但到2012年上半年,谷歌的反彈遠遠不及其他高科技的公司。直到今天,市場發現谷歌不僅僅是一個搜索引擎公司。他的平台價值太強大了。而且云計算,安卓系統,任何一項技術儲備都足以雄霸天下。這時谷歌的股價才開始創歷史新高。
查看原圖最後在看偉大的蘋果:這家公司的估值在開始推出iPod之後就不斷慢慢下滑。當然,iPhone和iPad的推出大幅拉動了盈利增長。然而,在智能手機大幅提高的時候,以及喬布斯的去世,蘋果的估值終於和標普500接軌,變成了一個藍籌價值股。

查看原圖
我想說的是,對於科技股到底是估值貴好還是便宜好?許多美股的科技股基金經理認為便宜對於科技股是一個褒義詞。或許當一個券商因為估值便宜推薦某隻科技股時,他們也要開始賣股票了。估值的回落是為什麼?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行業空間。當行業空間看的清晰時,也是差不多看到天花板的那天。我清楚地記得當iPhone剛剛推出時,市場的預期是多少年以內佔智能手機5%的市場份額。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這款產品的空間到底有多大。今天,當所有賣方分析師都能清楚預測蘋果每個季度的出貨量時,估值也和標普接軌了。

或許,牛股永遠是在爭議中上漲,在清晰中回落。也可能,估值對於投資來說遠遠沒有空間和方向來的重要。

點拾原創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研究,歡迎幫我們轉發。轉發請註明出處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27

從拋硬幣大賽冠軍看手遊行業 點拾Deepinsight

http://xueqiu.com/3915115654/28716625
相信很多投資者都非常熟悉巴菲特著名的「全美拋硬幣大賽」故事。大意是如果在美國舉行一個拋硬幣的比賽,猜測拋出的硬幣落到地面上是正面還是反面。那麼全美2.25億人中會有大約22萬名美國人連續十次獲勝。在22萬名人中,繼續比賽的話,又會有215人繼續連贏十次。這些連續二十次贏得拋硬幣大賽冠軍的人會開始演講,寫書,告訴大家有什麼技巧去猜測硬幣的正反面。雖然我們都知道,在統計學中這是一個種典型的生存偏差(Survivorship Bias)。最近在思考手游,感覺可能在手游中也會存在「拋硬幣大賽冠軍的偏差」。

一個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就是日本的Gungho。這家1998年就成立的遊戲公司很長一段時間在日本一直默默無聞,直到2012年他們推出了日本大熱的手游《智龍迷城》。這一款手游很快在日本獲得巨大歡迎,用戶數超過2000萬。也就是說日本有六分之一的人在玩這款遊戲。而股價也是一度上漲60倍,讓公司的市值曾經一度超越了百年老店任天堂。然而手游的生命週期是短暫的,《智龍迷城》的收入在去年十月第一次開始出現下滑,而Gungho本身根本無法開發出第二款如此受歡迎的遊戲,只好和軟銀入股Supercell,將希望寄託在全球IOS大熱的戰爭部落(Clashof Clan)。同理,去年另一個大熱的手游糖果粉碎傳奇(Candy Crush)的開發商King也剛剛在美國上市。從招股說明書中,我們也看到了公司收入從2012年的1.6億暴漲10倍至2013年的18.8億。然而對於手游來說,這種非線性的爆髮式增長是否有可持續性?這些一年成功的手游開發商背後有什麼共同點嗎?我們並沒有發現。

我們認為手遊行業也會出現所謂的「拋硬幣大賽冠軍」。固然,這是一個持續增長,又非常容易通過流量變現的行業。然而什麼樣的手游能成功,我們誰也不知道。很多國內的朋友根本無法理解《智龍迷城》為什麼就能如此成功。這似乎是一款只有在日本才能成功的遊戲。固然和日本本身具有很強的卡牌文化有關,然而也很難去理解國內多款山寨他的遊戲都沒有獲得任何的關注。我甚至有朋友下載了一個山寨版的遊戲一天不到就刪除了。生命力還遠遠不如國內某些根據玄幻小說改編的手游。我想一個合理的解釋是,有時候成功的手游也並不需要理由,可能一些手游的成功就是因為他是「拋硬幣大賽」的冠軍。機緣巧合,造就了一時的成功。然而,這種成功的經驗和模式很難在下一款遊戲中複製。今天,我依然沒有看到手游中出現那種能夠持續開發出熱門遊戲的開發商。

與之截然相反的是在PC端,我們看到有暴雪這樣的明星遊戲開發商。從星際爭霸,到魔獸系列,以及黑暗破話神。每一款都是大熱的遊戲。相信我們很多人都是在暴雪的遊戲中成長起來的。暴雪能持續開發出大熱的遊戲不僅和他們富有活力的創業團隊有關,還因為整個PC端的遊戲週期很長,所以開發週期可以非常長。這點我們從星際爭霸2間隔了那麼長時間推出就能有所感受。而手游的生命力很短,所以開發商的開發週期很短,也很難持續推出熱門的遊戲。

從這個角度看,手游的成功具有某些偶然因素。當然消費者的品味和方向可以去把握。當然,開發商可以去把握某些創新的模式,比如卡牌,比如跑酷等等。然而,很少有手游開發公司能長期保持盈利的高速增長。從這個角度看,去年大熱的手游股似乎無法去給很高的估值。因為這種單類遊戲的高增長是無法持續的,雖然整個行業依然很火爆。對於投資者來說,很難把握下一個「拋硬幣大賽」的冠軍是誰。同時,從長期看,平台商一定會比開發商有壟斷性的議價權。比如微信這種壟斷平台,可以讓非常普通的手游變得很火。《天天酷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是一款抄襲Line的手游,但是月流水一度達到3億人民幣。目前由於整個BAT還在搞三國殺,包括奇虎這樣的攪局者,整個開發商還能獲得比較高的分成。然而長期看,騰訊必然是對於手游平台壟斷(相信我們很多人都開始只玩微信裡面的遊戲了,因為非常方便),那麼未來騰訊會拿走整個手游中的大部分利潤。

結論:去年開始的手游股盛宴可能已經過去。我們認為單個手游的成功具有一些偶然因素,而未來平台商對於開發商的議價權極高。這將導致整個行業的估值下滑。

個人思考,未必正確,歡迎交流指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581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