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 創業團隊中由於講究民主,某些擁有十足魅力的個別人,或者有些團隊成員故意奉承領導,都會造成團隊成員受某些人影響,造成意見趨同的情況出現。

近期,資本寒冬論喧囂塵上,有的說這是資本下行的必然,有的說這是創投機構放風謀求利益之舉。無論哪種說法是正確的,創業者明顯地感到環境已大不如前。從幾個月前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合並、58 同城和趕集網合並,直至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並。企業抱團取暖已是不爭的事實,業內人士發出環境變糟糕了的言論。對於更多的創業者來說,如何熬過這段時間,並走向最終的成功才是當前最先要考慮之事。

其實,即使沒有資本寒冬,按照矽谷法則中9成創業公司會倒閉、90%孵化器將失敗的規律,創業者失敗的概率也是非常之高。那麽,創業者失敗的原因是什麽呢?除了不可抗力的原因影響,大部分創業者的失敗都是源於執行的決策不符合現實需求。最具代表意義的案例如柯達、諾基亞、HTC 等,世界著名的咨詢公司——美國蘭德公司認為世界上每100 家破產倒閉的大企業中,85%是因為企業管理者的決策不慎造成的。

可見,提高決策的成功率,就能大大降低創業失敗的概率,對此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心理學家、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認為“事前驗屍”是解決決策失誤的一個良策。

決策為何總是錯的?過度樂觀的代價

想要保證決策大部分都是正確,就要先明白一件事,無論多麽聰明的人都會做出一些很“蠢”的決策,包括三國演義里料事如神的諸葛亮也有痛失街亭的一幕。難道人真的不可能做到永遠正確嗎?答案是正確的,世界上不存在能永遠保持正確的人,所以決策失誤是難以避免,創業者不用為此過多擔憂。就像森林里兩個人被老虎追趕的小故事一樣,你要做的就是跑的比另一個人快,或者說犯更少的錯誤,那麽你的成功機會就會大大提高。

根據丹尼爾•卡尼曼對人類行為的研究發現,聰明人之所以犯“蠢”事,過度樂觀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首先要必須承認,成功的學者、發明家、企業家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樂觀心態。樂觀心態讓這些人積極尋求挑戰,願意承擔風險,所以才能在不同的領域收獲成功。當然除了這些努力外,運氣好也是一個主要因素。對於創業者來說,在尚未功成名就之時,選擇了錯誤決策代價是昂貴的,但又不能因噎廢食,樂觀向上的心還是要保持,那如何才能在樂觀中保持適中而不過度呢?有句話叫當局者迷,依靠自己警覺是很難做到的,不過,有一個好的辦法可以減少決策失誤,那就是“事前驗屍”。

“事前驗屍”:減少決策失誤的好方法

前文已經說過,決策失誤的存在是無法徹底消除。而在創業中不犯錯的公司鮮有,包括BAT巨頭創始人李彥宏、馬雲、馬化騰犯錯的小故事網上已經非常多,在特定時期他們也都面臨著強大的競爭對手,比如曾經盈利能力強過百度的3721,阿里巴巴創立淘寶時的勁敵易趣,騰訊在初創期間雖然鮮有競爭對手卻一直未找到盈利模式險些賣掉。所以,減少決策中的失誤,再結合運氣,就能大大提高你的創業成功幾率。

最早提出事前驗屍的是心理學家加里•克萊恩,他發現組織能比個人更能抑制樂觀情緒。加里•克萊恩提議當一個決策被最終確定之時,應該將所有對這個決策有所了解的人開一次簡短的會議,所有人參與一個假設,那就是:“設想我們在一年後的今天已經實施了現有計劃,但結果慘敗。請用5~10分鐘寫下這次慘敗的緣由。”這就是經典的“事前驗屍”,根據加里•克萊恩的設想,如果每個對決策有所了解的人,從決策為何失敗出發發表看法,那麽就像一次驗屍,提前將決策里也許過於樂觀的地方找出來,這對於減少決策失誤十分有價值。

多人決策還需要“事前驗屍”嗎?

現在創業團隊大多數都會采取民主制度,很多決策並非創始人一個人拍板,可能是多個創始人,甚至有的是全體發表看法,一個決策才會出現。那麽這種非獨裁式、多人決策就完全不存在過度樂觀現象了嗎?答案顯然不是。這事還要從頭說起,許多看似民主的決策其實並非完全是客觀,就像有人批評古羅馬民主制度比的是聲音大一樣。創業團隊中由於講究民主,某些擁有十足魅力的個別人,或者有些團隊成員故意奉承領導,都會造成團隊成員受某些人影響,造成意見趨同的情況出現。

而且當團隊決策討論漸漸偏向一方的時候,大多數團隊成員都會受到集體思考影響。尤其是當領導宣布了明確的個人意圖時,其他成員對將要拍板的決策的可行性和疑慮就會減弱,所以團隊決策很容易出現一種和諧的局面,一旦集體意識塑成,個人很容易選擇站隊,以顯示自己和團隊的一致性。所以說,即使是多人決策仍然難以改觀樂觀傾向的影響。

事前驗屍的好處就在於,它可以引發懷疑,給予支持決策的人探尋他們之前未能考慮到,但真實存在的威脅。可以說事前驗屍並非靈丹妙藥,只是它給予了創業者一個多面看問題的途徑,由於每個人的水平都不盡相同,事前驗屍未必能夠徹底讓計劃完美無瑕。至少在避免愚蠢的錯誤方面,或者給予最終決 策者真實危機提醒方面,有著難以替代的好處。

過度自信並非個例,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創業者大多數都會想當然的認為自己是理性的,即使一事無成的大眾,也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不理性。但很多的事例表明過度自信並非是個別人的“特權”,而是一個覆蓋範圍非常廣泛的社會現象。最能證明的就是股市,每個股市泡沫期都會有無數的樂觀股民,對潛在的危機視而不見瘋狂的投資那些“不靠譜”的公司。反面的例子則是某些公眾關註度極高的上市公司一旦陷入財務危機,就可引發整個股市的暴跌,當我們反過頭去看那些引起股災的危機事件,危害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嚴重。

丹尼爾•卡尼曼在美國曾做過一個調查,他組織了一次對小型創業者的問卷調查,有81%的小型企業認為自己成功幾率高達70%以上,其中33%的創業者認為自己失敗的可能性是0。然而根據真實的數據,在美國小型企業能夠生存5年以上的概率是35%。從70%高於真實數據35%一倍來看,大多數創業者對成功評估同現實相比都是過於樂觀的。這些佼佼者們自然有樂觀的資本,不過創業是個理性的事,明白自己也會失誤這個事實,對創業總是件好事。

除了“事前驗屍”還要多聽取外部意見

創業者的樂觀與團隊的服從性上文已經講過,我們將這種來自於團隊的意見統稱為“內部意見”。而另一些非團隊成員,或者有著團隊中其他成員沒有的相關經驗的人對決策的看法,統稱為“外部意見”。雖然我們知道事前驗屍是個好辦法,但假如提出意見的人都是內部的,仍然難逃脫局限性。對此丹尼爾•卡尼曼覺得決策過程中多聽取外部意見意義非常大,然而現實中卻並非這樣,因為大部分創業者對外部意見都是排斥的。

包括丹尼爾•卡尼曼本人,曾經組織了一個團隊,其中包括幾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希望就《判斷與決策》設計課程內容,並準備編寫一本完整的教材。在正式開始之前團隊曾對教材完成需要的時間做過評估,在場的團隊成員大多數預估兩年左右完成,最低估值為一年半,最高估值為兩年半,真實的是這本教材8年後才真正的編寫完成。

在這個預估會議中有個小插曲,丹尼爾•卡尼曼問了課程編制專家希莫的“外部意見”,詢問了大多數同類教材完成所需的時間都是多少,希莫回答“沒有一個團隊是少於7年,最多用了10年時間,而且大約40%是失敗的。”包括丹尼爾•卡尼曼在內,當時的團隊受樂觀情緒左右,認為自己團隊會是個意外,其他同類教材完成所需要的時間不用作為參考,而事實卻正好相反。

創業是件既需要智慧又要借助運氣的事情,決策符不符合現實情況,對一個創業型公司的生死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我們要懂得樂觀情緒可以激勵我們度過低潮期,但保持隨時聽取外部意見的習慣,對每個決策“事前驗屍”,是保證我們比其他人錯誤更少的最好辦法。至少要做到重大決策的“事前驗屍”,因為錯的更少,就是對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