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香港股市場的離奇罕見股票- 市盈率預期約為2的股票(1)

風險聲明:跟買可能輸錢,甚至一無所有,僅供參考之用。

請放心,這家並不是一般的老千股,喜歡供股集資,但經常缺水,大股東因缺水而經常配股+玩下財技,不過主要都是以配股作手段。

這家公司名為森泰集團(0451),主要從事線路板及製造電子產品業務。

公司營業額已經連續五年增長,並連續兩年(2006,2007)創有紀錄以來(1999年起)新高。

盈利上年為七千萬元,為有紀錄(自1999年起)的新高,不過盈利極不穩定,2001年賺1,000萬,2002和2003年因經營環境差虧錢,2004年恢復盈利1,100萬,2005年上升至1,800萬,2006年虧約800,000元,但加上撇帳40,000,000元,實際盈利約3,900萬。

撇帳原因:

http://main.ed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60720/LTN20060720071_C.pdf

大股東持股量因有紀錄以來多次配股,兩大股東持股跌至約20%,低於30%,由於股本太小(合股後只約5,691萬股),估計貨源非常集中(街貨估計僅1億元),是殼股是好選擇。

今年中期業績創下歷年新高,營業額達5.7億及盈利逾4,200萬盈利。營業額主要來自香港及中國(佔中期營業額近50%),是營業額上升的主要來源,其次為東南亞(佔約25%)、歐洲(15%)和美洲(10%),除美洲外,無一板塊倒退。

由於公司營業額不停增長,這家公司營業額非常平均,以上半年和下半年營業額相若,估計該公司營業額今年有20%的上升,約為11.4億元,以純利率和上半年相若計(7.4%),盈利預估為8,436萬元(股數有5,691萬股),約為每股全麵攤薄後的1.48元,以股價3.90計,預期市盈率2.635倍,預計不派息,若不配股(股數有4,743萬股),盈利約為每股全麵攤薄後的1.78元,市盈率為2.19倍,如以配售價2.18元計,市盈率僅1.2倍,即你買這隻股票14個月就回本!完全難以置信!這在香港以這樣高增長率的股票(20%) 及這樣低市盈率(2.19倍),而又不太老千的股票竟然這樣做!這是非常罕有的,為何大股東不想著大幅供股來增持股權或私有化該公司?下文再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30

溫州直擊中國信貸風暴香港股冧樓散

2011-10-06  NM




港股第四季開鑼隨即大跌,國慶假 期後本週一恒指跌穿萬七點水平。除了外圍歐債危機持續不明朗,國企指數低開亦是恒指山泥傾瀉主因。內銀、內房股及澳門賭業股受到國內信貸危機消息影響,股 價一直向下插。

目前中國人心惶惶,溫州民間企業因資金鏈斷裂,大批中小企老闆因無力還債走佬,牽一髮動全身,令市場憂慮中國出現一場類同美國次按的金融風暴。

本刊直擊溫州,發現市內民企倒閉、廠房查封,原來一直被譽為全國民企實業龍頭的溫州,幾年間步入全市高利貸、炒賣泡沫的商業活動,令金融體制扭曲,資金鏈 一斷,民企破產,產生連串骨牌效應,敲響中國金融危機警鐘。

大量在港投資的國內資金,隨時班師回朝,香港面對第二波全球金融海嘯,勢必股冧樓散。

本週一,港股下插七百多點,跌穿一萬七千點關口,本週二再跌五百多點;這種「無底式」下跌,令人心寒。溫州老闆「走佬潮」愈傳愈烈,一眾內銀、內房及澳門 賭業股成重災區。內銀股以民企貸款多的民生銀行及招商銀行,跌得最慘,一週跌一成七;負債多的二線內房股如雅居樂及恒大地產,一個星期已跌足兩成多,公司 市值同步蒸發近三分一。靠內地豪客支撐的濠賭股如澳博控股,本週一單日股價便跌了兩成,股民「眼寃」無眼睇。而溫州資金鏈斷裂引發的問題,亦波及香港樓 市。在香港股冧樓散的背後,「原爆點」溫州只能說一片混亂。四月以來,浙江溫州已有近九十名民企老闆因無力還債走佬。單在九月,便有三十宗個案,其中兩名 經營鞋廠企業的老闆因無力償還高利貸先後跳樓自殺,欠債金額高達過億人民幣。記者上週飛抵溫州,發現市內不少民企關門倒閉,有店鋪被淋紅油,大閘大字寫上 欠債還錢字句。而溫州最出名的工廠集中點,包括龍灣區及鹿城區等地,工廠十室九空,大閘被政府貼上封條,及人民法院的沒收財產令。雖然全城蕭條,但街上仍 貼滿「無抵押借貸」等招紙,而旁邊又貼有政府嚴禁暴力追債的警告字眼,當地借貸風氣之盛,相當熾熱。

企業倒閉老闆跳樓

在溫州市西北方,距市區約四十分鐘車程的鹿城區,區內鞋廠密集,向有鞋都之稱。九月廿七日下午,正得利鞋業因債務問題被迫全廠關門。同日,該鞋廠老闆沈奎 正,從其住宅大廈廿二樓跳樓自殺。記者事後到其住所,發現沈的信箱塞滿從銀行、借貸公司寄來的賬單,其大廈保安員透露,不時有銀行職員及高利貸人員上門追 數。除了正得利,不少位於區內的鞋廠亦相繼倒閉。十.一國慶為國內假期,但其中一間專做內銷的龍捲風鞋業有限公司卻在假期繼續開工,其老闆金建國坦言,非 常擔心步同業後塵。他不肯透露自己欠了多少高利貸,但眉頭緊鎖憂心忡忡。

「其他廠商都是向高利貸借了錢,賺錢不夠還利息最後關門,有幾個同行的老闆甚至逃跑了,聽了自己也很心寒,現在唯有拼命工作,雖然很少訂單,但都吩咐工人 十一黃金周假期開工,賺得多少就多少,能捱多久算多久。」金一臉苦惱地表示,他在溫州經營鞋廠五年,知道溫州九成鞋廠都靠借高利貸維持,現在都陷入了困 境。「很多鞋廠老闆賺的都不夠還利息,唯有跑掉。而且我還聽聞,有些鞋廠老闆其實借了錢之後,見造鞋賺不多,索性自己又再做高利貸借錢給別人,但債仔不 還,自己又債台高築,最後廠沒了,唯有以死解決。」在溫州民間企業老闆欠債逃亡名單中,當中的巨邦鞋業就是因為入股一家擔保公司出問題,涉及資金一億多人 民幣,老闆王和霞七月失踪。這份老闆逃亡名單,是登在市內一個商業資訊網站,該網站原是不同小商家在此招商,現在卻變成交換生意拍檔走佬的交流站。

不做實業借貸危機

「其實溫州企業走佬的直接原因,不是由於主業問題,而是因為企業主人自身參與高利貸等高風險項目,資金鏈一旦斷裂就必須跑路。」在溫州從事投資項目諮詢工 作的拾貝資本俱樂部負責人趙小姐說。溫州的民風,向來喜歡在鄉朋戚友間集資投資,四處炒樓或找尋投資機會,近年更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投資俱樂部,大學教授以 至普通師奶,都把儲蓄拿來夾資,以民間借貸途徑,賺取高息。在高息利誘下,部分人甚至把自己的物業向銀行抵押,借得貸款後,再投入高利貸市場。二○○八年 內地推行四萬億刺激經濟政策,國內銀行資金過多,向企業大量借貸,不過在大型國企壟斷市場的經濟格局下,中、小型民企受惠很少。溫州的中、小型民企未能向 銀行融資,唯有向這些高利貸公司借錢。

「這些高利貸的年息很可怕,可以高到年息六十釐,而一般企業的利潤相當有限,就算是全世界五百強的公司,平均利潤每年最多都是百分之十二,近年的企業老闆 經營又比以往困難,物價、人工上升,稅收高,又限水限電,加上歐美訂單大減,生產利潤少,不少民企的利潤只有個位數,不可能付清高利貸債務,陸續倒閉走 佬;同時間,這些民企發現如果把本來做企業的資金用作民間借貸(高利貸),年利潤可達百分之二十至五十,遠比做正業更好賺,於是老闆索性把資金從皮鞋、眼 鏡的正業抽出來,用作炒樓、投資高風險高回報的民間借貸活動,以求在短時間獲利填數。「於是A、B、C借錢給D,D再借給E,當E爆煲跑掉了,資金鏈一 斷,ABCD也要跑,因為A可能是向銀行借,B是向高利貸借的,C又是用樓抵押借的,D是用廠低押借錢的,最後整個市場的資金鏈全部都拖垮了。」趙擔心的 說。

溫州「老高」借貸風行

根據人民銀行溫州支行公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資料,溫州近九成家庭個人和六成企業參與民間借貸活動,金額高達一千一百億元人民幣,十分誇張。而民 間貸款一般以一個月至三個月作計算利息的單位,銀行以一年作計算利息的單位,民間貸款的利息比銀行高很多,但條件沒銀行般嚴謹。雖然依據國內法律規定,民 間借款的利率最高不得超過銀行同類貸款利率四倍;溫州政府亦嚴禁銀行涉及任何高利貸活動,市內的華廈銀行門外,亦貼出告示,指銀行一定要根據法定條例貸 款,不可做高利貸。不過記者眼見,溫州市的大街小巷貼滿各類借錢街招;商業大道更是五步一間典當公司;連《溫州晚報》,都有半版是借錢投資的商業廣告。

「在溫州,這些民間貸款形式是以擔保或典當公司出現,在溫州我們稱之為『老高』,通常是你把房產、資產的證件拿去抵押貸款,利息高得吃人,每月計算,每年 可以是五、六十釐。」一名鞋廠老闆說。位於鹿城區一間東開典當有限公司就是在報紙上登廣告,表示可以無抵押借錢的典型溫州民間借貸。對方在電話中神神秘 秘,記者託詞要借錢,對方才透露確實地點。該公司位處二千多呎地鋪,門面裝潢華麗,坐在真皮大沙發上是一名手戴鑽石錶、用vertu鉑金電話的四十歲陳姓 老闆,一見記者到訪,隨即開口說:「借二百萬,月息最少三釐五,年息就是四十二釐,但會浮動的,要看你做那個行業、曾否借錢等因素。」他說,只要帶齊房產 證、土地證、身份證,齊全沒問題的話,錢一到兩天可到手,如果沒有物業抵押,則利息將大幅提高。

溫州爆破全國骨牌效應

年初至今,內地收緊銀根,銀行借貸額收緊,溫州不少中、小企借錢困難,於是便向這類高利貸公司借。據非正式統計,溫州一地的非正式貸款達一千一百億元人民 幣。上週四,瑞信發表報告,估計借予內地地產商及中小企的民間貸款,高達四萬億元人民幣,數目之大令人咋舌,倘若這些借貸資金鏈逐步斷裂,中國將陷入前所 未有的金融危機。市場憂慮,溫州企業老闆走佬跳樓,無力歸還正常貸款,內銀壞賬勢必大幅增加;同時間,從事高利貸的典當公司,劈價賤賣用來抵押的樓宇及資 產,樓市亦被拖垮,對銀行造成衝擊;再且不少高利貸的借款公司或典當公司的本金,亦是從銀行借貸,債不抵還,進一步令國內整體的金融運作造成危機。情況危 急,溫州政府連日公布穩定金融秩序的規定,提出「不抽資、不壓貸」,避免將負債企業逼入絕路,力圖穩定溫州金融秩序。不過近日除了溫州,上海部分中、小企 業圈子,亦開始傳出當地出現企業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其中上海附近的嘉興,雖只有四百萬人口,但民間借貸已達四百億,相關問題在全國比比皆是。全國的中國信 貸風暴隨時會發展成美國次按一樣的危機,而國內金融風暴正逐步醞釀,一觸即發,香港也難獨善其身。

內銀內房大震盪

隨着這股國內金融風暴,內銀股這星期跌到一仆一碌。本週二,年過六旬的蘇太在中環耀才證券裡怨聲載道:「全部輸晒,我好驚好激氣!」她一心以為內銀永不會 出事,長揸工行、中銀、建行逾十萬股內銀股,但而家,「輸成百幾萬啦!」每次買內銀股,她皆以幾萬股為單位入貨,「贏嗰陣唔走,點知會跌到咁慘。」她怪責 政府沒阻止大戶沽空,導致股市大跌。「政府如果阻止到,個市都唔會跌到咁衰。我唔會止蝕o架啦,我係唔會走嘅,惟有等個市升。」

散戶至愛的民行、招行等,這星期都跌過一成;事關溫州信貸爆煲,直接受衝擊的就是內地銀行。過去一年,人民銀行不斷收緊銀根以對抗通脹,去年十月起大陸銀 行的存款準備金率被調高十二次,大型銀行的存款準備金颷升至百分之二十一點五。銀行貸款門檻變高,而且大部分都借予國企,息口只是六釐三。另一邊廂,中小 企唯有轉向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及典當鋪「撲水」,但息口卻達年息兩成五。「水向高流」,借到錢的國企及部分存錢於銀行的居民,就將資金從銀行體系流入 民間借貸市場,賺取高息。人民銀行的數據便顯示,今年七月,內地人民幣存款流失六千六百八十多億元﹙人民幣,下同﹚,情況罕見。

擔保借錢易出事

亦由於銀行「收水」,中小企既借「貴利」,亦會透過內地獨特的擔保公司向銀行借錢。這些擔保公司與有關銀行有長期關係,易借到錢,惟部分來擔保公司借錢的 中小企,通常都不夠抵押品或質素無保證。在八間內銀股中,要數近年主力向民企「招手」的民生銀行最「大鑊」;瑞信統計了它們今年上半年數據,約二成一的貸 款涉及擔保,其中,民行佔的比例最多,接近三成。而翻開民行二○一○年年報,期末貸款總額約為一萬零五百億元,當中三成七屬民企貸款,達三千八百多億元; 公司貸款中,房地產相關貸款比例亦佔一成半。此外,民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為內銀股中最低,僅百分之七點七,其次為招行百分之七點八,兩者都低於中銀監規定 非系統性銀行百分之八點五的要求。資本充足比率反映銀行資本相對貸款的比例,由監管當局設定並作出限制,以免銀行過度借貸帶來風險;此比率不足,銀行就要 增加資本。

同樣「大鑊」的是農業銀行。農行今年六月底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皆是四大系統性銀行中最差,低過新的監管要求;同時,農行的不良貸款率是四行中 最高,而農行在地產及房貸的貸款佔整體貸款四分一,達一萬四千億,遠高於其他的系統性銀行。巴克萊資本指出,直接在溫州當地貸款的銀行,金額亦以農行最 多,達九百五十億元。

賭客絕跡澳門

香港大和資本市場高級副總裁胡月明指,內銀若果出事,內房亦可能爆煲,兩者互為因果:「信貸收緊,內地樓市大幅拋貨,有機會影響銀行的資本質素,因為依家 喺大陸借貸,如果抵押品是物業,貸款額最多是樓價的七成,萬一樓價下跌超過三成,便會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銀行即使收番物業填數,分分鐘有損失,兼且需要 時間同成本。」事實上,內房是內地另一危機。內地調控樓市,令買賣兩閒,部分內地發展商未能賣樓套現周轉,唯有轉而發高息票據或向銀行借貸「吊命」。其中 借貸極重的內房股如雅居樂及恒大地產,一週便跌兩成多,本週二分別報四點四元及二點三元,屬內房股跌幅之冠。另一邊廂,一直依靠內地豪客「關照」的澳門賭 業股亦不能倖免。本週一、二,濠賭股遭洗倉,其中銀河娛樂挫兩成半,報八點九元;金沙中國跌二成三,至十五點一元。受溫州老闆走佬拖累,加上市傳浙江、福 建等省市陸續有民間高利貸爆煲,民企水緊,勢影響內地客赴澳門豪賭的規模及賭業收入。

樓市告急

來港買樓的溫州人,一向鍾情九龍站豪宅,故這區所受影響最直接。現時在九龍站十個單位中,就有一至兩個由溫州人持有,近日約有十多個盤急放。地產代理行置 業十八的一名經紀表示,「上星期四,收到兩個溫州大老闆電話,叫我將一些唔屬於佢哋嘅九龍站單位,盡快放售。佢哋話這些單位業主同樣來自溫州,但因為爭佢 哋錢,要夾番啲錢還俾佢哋。債主債仔是朋友關係,佢哋無話單位幾錢先賣,只係話有買家有興趣的話,就開價同佢傾,平手都考慮。不過,呢排個市咁悶靜,暫時 都無人問津。」

他又指,以往溫州客買入單位後,即使賺到二、三百萬,還是堅持長揸不放,但現已放軟聲氣。一名持有數伙九龍站及奧運站物業的溫州客,把其中一個以近一千二 百萬元買入,持貨一年的奧運站帝峰‧皇殿一座五十六樓單位出售。本來開價一千五百萬,但上週親臨香港,即劈價至一千三百多萬元沽出,「佢表面上就賺咗百幾 萬,但扣埋佣金、印花稅實際上係蝕賣o架。」根據資料,此名溫州客叫陳林足,報住溫州鹿城區。

放租再搏

置業十八在溫州有分鋪,過去帶不少溫州客來香港掃貨,老闆張肇栓說:「幾個月前先做咗八個領峯二手。不過,九月開始溫州嚟香港睇樓同買樓嘅客人都少咗四、 五成呀。」他表示,他們亦不能再主力靠溫州客,故會轉向北面仍發展中的三線城市, 如山西等找客人。去年,記者曾到溫州訪問當地人何水,○八年開始,他經朋友介紹,來港買入天璽、名鑄、海桃灣及領峯等物業,金額達一億多元。何水是溫州振 洋實業董事長,從事建築及窗框生意,他在溫州人脈極廣,在當地甚至有豪華會所待客。去年他曾向記者「他條地」說,買入的單位都是用來度假的,不租也不賣。 不過本週一記者致電予他,他已轉口風:「我現在都準備把單位出租喇。」記者問他溫州經濟有沒有什麼問題?他以高八度的聲線急速回答:「沒有、沒有!你們不 要這麼誇張吧,或許是個別的問題吧,我就沒有聽過喇。」

新盤輪住爆

不少溫州人的「特性」與何水一樣,寧放租「頂得一時得一時」。去年來港以四百九十一萬元,購入將軍澳領峯一個高層向海單位的溫州人章小姐,亦選擇繼續去 馬。上星期這單位要付三百九十萬元尾數,她思前想後決定找來香港銀行上會。從事貿易生意的她,在溫州亦有放高利貸,她說放一千萬,每個月收息達三、四十萬 元。相對現時領峯成蝕本貨,她發爛渣說:「我不買香港樓了!這個單位我放租又租不出,放賣又要蝕讓!我已付了二百萬元現金,這二百萬,若我跟弟弟拿去內蒙 古投資,已賺了一個開了。」

溫州人就是愛高風險,過去數年,他們時常來香港買樓,每次都是一圈圈的買,可謂香港樓市的中流砥柱,好像年中嘉里開售的黃大仙現崇山,或新地位於筲箕灣的 譽都,共有逾億資金來自溫州。而撇除溫州客,過去一、兩年來港掃貨的內地客亦多,每每佔樓盤兩、三成成交。在信貸嚴重收縮下,其他地區的大陸客亦不能倖 免。如重慶富商安晉辰,去年五月以一億三千萬買入大角咀君滙港複式單位,今年二月又斥資五億四買入南區赫蘭道獨立屋,結果君滙港複式要放出來招標,南區大 屋則借財仔上會,年息廿四釐,現大屋已裝修完畢,但這筆債這兩年還要慢慢還。再加上大批今年底開始入伙的遠期樓花新盤,屆時是上會還是大量撻訂兼蝕讓,又 是另一番景象。

中國猶太人

溫州位於中國東南部,是浙江省下屬的地級市,為沿海港口城市,有八百萬人口。因為溫州人一直善於從商,所以被譽為中國猶太人,是中國民營企業最活躍地區, 被視為中國民營經濟的晴雨表。溫州是中國個體私營經濟和股份合作經濟的發祥地,被經濟界稱為「溫州模式」。溫州的主要產業是皮革、眼鏡及食品等,以輕工業 為主,不過,1980年代,溫州曾因造假而引起中央關注並受到調查整治。1990年代,溫州經濟高速發展,並相繼有官員出現貪污受賄問題,近幾年溫州人亦 放棄實幹企業,開始從事炒賣經濟,溫州炒房團更成為全國各地所關注的新現象。除了炒樓,棉花、大蒜的炒賣活動,亦見溫州人蹤影, 溫州人涉及國內經濟範圍廣泛,因此今次出現溫州民企老闆大逃亡,連帶引發溫州人撤資,造成連鎖反應,長期研究溫州經濟模式的溫州大學教授馬津龍認為,是次 問題比起○八年金融風暴影響更大。「○八年是國際性的,中國還能守住,但今次是國內發生,背後是一條國內的鏈。」馬說,是次必會是中國金融危機的開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57

投資篇 香港股神曹仁超:努力拚到最後一刻就能見到機會!


2012-01-16  TWM




七分努力、三分天意」,這是我踏入職場40餘年來的感想,也是我給年輕人的一句話。回顧1967年時我高中畢業,中國正好發生「文化大革命」,香港也有左 派人士暴動,社會人心惶惶之下,工作機會非常難找。

當時我在一家紡織廠做學徒,每天工資九港幣,由於環境不佳,工作起來仍非常辛苦。因為在夏天,紡織廠內氣溫高達攝氏42度,為了減少紗線折斷,廠內又須以 噴霧常保溼潤,加上兩百多架紡織機同時運轉,室內實在是噪音刺耳又悶熱。在這種環境下輪班工作,六個月後我終於受不了離職了,轉到假髮工廠上班,隔年再跳 槽到證券公司擔任實習生。

在券商工作時,我的月薪整整比假髮廠少了五成,實在不夠生活。於是在1969年時我試著投稿到報社,撰文教人投資理財,這就是我寫作生涯的開始。當年關於 股市的中文書籍非常稀少,一本外文書的價錢往往就是一個月工資,我嘗試翻譯技術分析、基本分析等投資方法,一方面實戰驗證成效,二方面將這些理論引進香 港。因此後來我的薪水節節高升,1970年我被挖角時,月薪加上稿費,月收入已達3000港幣了。

或許有人說,我的成就來自誤打誤撞,只能說是幸運。但在整個70年代,有多少香港青年因為市場榮景加入金融業?如果自己不力求突破,相信早已被其他精英淘 汰出局,更不可能在這行一做40年。今天雖然我已半退休,但每日仍研讀20份國外投資訊息,藉此截長補短。古諺常說,每個年輕人一生至少有三次成功機會。 就以投資港股為例,1974年12月、82年12月、98年9月、2003年4月及08年10月,都是絕佳的進場時機;可見過去40年來,人生至少已有五 次賺錢的大好機會。機會只給做好準備的人,年輕人,你做好迎接未來挑戰的準備了嗎?

(整理.周岐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702

147年的匯豐銀行、白銀、大酒店---讀《香港股史》有感(一)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a83t.html

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意思是想知道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大道」的歷史。

 

在《香港股史》看到百多年前香港報紙上的股票報價,有些感想。

圖:1873年香港股票報價
147年的汇丰银行、白银、大酒店---读《香港股史》有感(一)
來源:《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 鄭宏泰 )

1,匯豐銀行傳百年:1865年香港上海銀行在香港註冊成立,創立時股本2萬股每股250元,1866年1拆2變4萬股公開交易,每股125元,1888年改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1866年11月15日《中國郵報》報導:香港上海銀行股票:舊股3%折讓,新股1.5%折讓。(意思是在香港上海銀行發行價每股125元上進行折讓,1865年上半年公司派息5元)。到了1873年,香港上海銀行股票的股價平均以125元溢價60%左右交易。(註:我查了下史料此「元」為當時貨幣「銀元」,應該是指西班牙銀元或墨西哥銀元,2者銀含量基本相同、等值。)

 

匯豐銀行1866年股本4萬股市值折合白銀20.76萬克(1枚墨西哥銀元銀含量371.57英釐(grain)相當於24.08克);匯豐銀行2013年市值16000億港元折合2063.19億美元折合白銀1858.73億克(現白銀價格1.11美元/克),147年後的市值是創建時市值的89.53萬倍,年復合收益率9.77%,毛估估計算扣除歷年集資後的年股息收益率3%(匯豐銀行有高派息的傳統,近年股息收益率為5%),毛估估計算投資匯豐銀行1866年至今含現金紅利的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

 

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果銀行老老實實做好吸收存款向企業放貸這一最原始的主業,並且嚴控風險,銀行的生命週期會比大多數行業要長的多。匯豐銀行成立不久就成為香港發鈔行,與其同期成立的銀行,存活至今也不多,在資本市場,活著太重要了。
      
2,  長期來看白銀、黃金沒有投資價值:1枚墨西哥銀元在1860-1880年大約可以買大米60-70斤,如前所述現在1枚墨西哥銀元含白銀24.08克,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70元左右可買大米60-70斤。差不多150年過去了,白銀的購買力沒有大變化。長期而言(30年以上,時間越長越明顯)黃金也沒有投資價值,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資料。其實這個觀點巴菲特也再三說過。

 

147年前如果對股票充滿恐懼捏著1根銀條不敢投資,留給後代到2013年1根銀條還是1根銀條,購買力基本沒有增加;而投資1根銀條在匯豐銀行上,現在會擁有89.53萬根同樣重量的銀條。(還沒記派息)

 

除了少數文物以外,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沒有長期投資價值(以能否戰勝通脹為標準)。

 

你認為投資匯豐銀行賺的多嘛?其實匯豐銀行名義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只是比全球股票市場平均長期收益水平10%稍好而已(參見:神書推薦之《投資收益百年史》)
      
3,折價傳統永相傳: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於1866年創辦,前身是香港大酒店,1890年代開始由猶太人嘉道理家族持有。首先大酒店是一家難得的好公司,但這個公司真是一貫有折價的傳統,1873年股價就是發行價打5折交易,近年基本也是淨資產打5~6折交易,真是折價傳統百多年永相傳啊!我前幾年剛看香港股票的時候也被大酒店淨資產打5折左右的股價迷住了,現在回想真是一身冷汗啊,如果一間公司的資產不變現,那麼股價按淨資產打多少折扣沒有意義,公司(股票)價值還是來源於公司每年產生的現金流啊!

 

那些號稱有天文數字的礦藏、老酒、林業、牌照等等的公司,要是有人以這些可能擁有的資產靜態總值來對公司估值,那是在忽悠人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63

軒尼詩、伍廷芳、房產泡沫---讀《香港股史》有感(二)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ah9q.html

1,軒尼詩---卓有遠見的港督

 

圖:港督軒尼詩的家庭照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軒尼詩(John_Pope_Hennessy,1834年4月5日—1891年6月3日)於1877年4月就任港督,在任期間,意識到華人對香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當時在港的華人被當成次等公民,有見及此,軒尼詩廢除了禁止華人在中環購買土地、建造樓宇及經營業務的法令,使得中環地區開始急劇發展。效仿他在其他地方當總督(他曾出任多個殖民地總督)的做法,減少笞刑。此外,軒尼詩准許香港華人歸化英籍,成為英國公民,並於1880年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立法局、立法會的前身)首位華人議員,並打破自1842年以來華人不准參政的局面。由於任內大大提昇華人的地位和開明,使英人不滿,更被英商向倫敦反映,最後連他命名的道路(軒尼詩道)也要離任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才出現。

 

2,伍廷芳---古董收藏家


上面提到的那位立法局首位華人非官守議員伍廷芳,同年曾署任裁判司。在港期間,伍廷芳積極支持港督軒尼詩的政策,反對歧視華人,並要求廢除公開笞刑和遏止販賣女童等。後來伍廷芳回到國內(原因請接著往後看),是清末駐美國、秘魯等國的大使,民國成立後任司法總長、外交總長、代總理。

 

圖:民國代總理伍廷芳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我前不久去的廣州番禺寶墨園,裡面的趙泰來藝術宮,藏品主要來自趙泰來的曾外祖父伍廷芳的珍藏,裡面的藏品品相完好、精美絕倫。我下面拍的唐三彩馬,不僅品相好還成雙成對,我去過各地的省級博物館都沒見過。

 

圖:廣州番禺寶墨園伍廷芳藏品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3,房產泡沫---從前就有


由於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帶來了香港經濟繁榮,隨之也帶來樓市泡沫。比如,1881年5月成交的皇后大道中293號地段1間洋房,價格就高達55,000港元。


圖:皇后大道,香港, circa 1880

轩尼诗、伍廷芳、房产泡沫---读《香港股史》有感(二)


華商的地產投機狂潮,到了1881年10月,便從最高峰倒下來,物業市價下破百分之四十五。這場大投機,主要的買方是富有的華人,主要的賣方是洋商。前者只知買進,後者乘勢拋售。地皮和物業的市價越"炒"越高,華商從沿海貨易賺得的財富,轉眼便落到洋商的銀行戶口裡。(林友蘭,1980:85)


泡沫爆破後,樓價大跌,很多投資(投機)者均損失慘重。有些被逼變賣資產還債,有些被逼破產,有些甚至被逼出走香港,離開傷心地。據說,作為華人精英代表人物而深受軒尼詩賞識的伍廷芳,正是因暗中炒賣地皮但卻"看錯市"而弄致落荒而逃,最後甚至要放棄立法局議員的職位,退走香港,黯然返回大陸,投靠李鴻章,成為他的幕僚(Endacott,1958)。

 

當時的報紙是這些評論的:「現時的樓市狂熱,純屬一種虛假的生意(bogus_business),它的價格被一班沒原則的騙徒刻意抬高,藉以矇騙那些頭腦簡單的人。」(The_Hong_Kong_Telegraph,16november 1881)


可以對比下現在中國的房地產狀況,房地產泡沫從前就有,以後還會有,有泡沫就會有破滅,中國也會,沒有例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095

牛長熊短65年,鬼子來了沒得玩---讀《香港股史》有感(三)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bfzn.html

由於早期香港股市沒有股票指數,而匯豐銀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業務集中於香港,與香港經濟同呼吸共命運,所以用匯豐銀行的股票行情為脈絡串起香港股票市場重要歷史事件。

牛长熊短65年,鬼子来了没得玩---读《香港股史》有感(三)
來源:《香港股史》

1,1877年--1889年,從牛市到泡沫破滅

 

由於港督軒尼詩的開明政策,匯豐股價從1877年197.5元上升到1890年的452.5元,與此同時匯豐銀行股本從1866年的40000股增長到1883年的60000股,所以匯豐銀行總市值實際升幅要大於其股價上升幅度。

 

1888年-1890年,香港公眾上市公司數量翻倍。從30家增長到61家,一些知名公司在此階段上市,如九龍倉、太古糖廠、香港置地、香港電燈等。

 

牛市末期亂象叢生,1889年2月13日香港本地報紙報導如下:一家連續4年虧損的公司,就算過往一年業績轉虧為盈......在數小時內,股價爆升5倍,完全難以想像。

 

伴隨股價操縱--投機風行,比如彭湛礦業公司,以發現金礦為題材熱炒股票,這種騙人的老故事資本市場沒有中斷過,直到今天!

 

1889年泡沫開始破滅,上面那個彭湛礦業從股價高峰接近80元跌到1892年6月底的0.8元,跌幅99%!

 

2,1889年--1893年,大亂之後是大治

 

由於市場出現明顯的股票操縱,股票業界開始尋求自律。股票經紀行會也同期成立。

 

同時股票市場立法展開,1891年10月1日《1891年第15條》立法通過。(草案名為《修改按1865-1886股票買賣法案》)

 

股市隨之進入調整。

 

3,1893年--1909年,長達16年大牛市

 

原因多樣,主要還是經濟快速發展。1898年英國強迫滿清「租借」新界,香港地區擴大,貿易、運輸量強勁上升。

 

1907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20000股。

 

4,1909年--1918年,熊市

 

期間中國飽受列強蹂躪,政經局勢混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以貿易、運輸為主的香港經濟更加低迷。1918年一戰結束,熊市也隨之結束。

 

5,1918年--1933年,牛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經濟復甦,牛市重來。1920年匯豐銀行股本增長到160000股。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省港大罷工爆發(廣州、香港),股票市場一度暫停交易。圖中可以看到1925-1926年的股價大幅下跌。

 

1929年美國大股災、大蕭條,美國道指最高到最低跌掉了89%!重創了各種大師包括本傑明.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老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著名經濟學家)、菲利普.費雪(《怎樣選擇成長股》作者)等等。重創了當時全球主要經濟體。但對香港匯豐股價影響不大,1929年--1933年匯豐銀行股價還在上漲,由此可見資產分散配置的重要性。

 

6,1933年--1941年,熊市

 

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1年日本佔領香港,股票市場停頓,沒得玩了。日本鬼子太壞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08

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56年---讀《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結篇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g5fx.html
1,1941年-1948年由於戰爭和戰後管制,香港的股票交易在明面上基本處於停頓狀態。1948年-1967年香港的股票交易雖然恢復,但成交持續低迷。

1947年香港證券交易所成立,球槎(NoelCroucher,1891-1980)是二戰後香港交易所首任主席,他的投資心得與
遮打爵士(Sir Catchick PaulChater)一脈相承,原則就是「股市低殘時,應大膽地吸納優質的藍籌股,作長遠的策略投資。」球槎的另一個的就是堅持「防備未來」,他說:「當有好日子時,你便要作好打算,防止壞日子的隨時出現,因為壞日子永遠都會緊隨好日子到來---而且會來的特別快。」

球槎投資事業非常成功,他比巴菲特早出生40年,都是遵從「價值投資」的原則,兩人的前半生很相似,球槎被
評為「只懂賺錢的巨頭」,巴菲特也曾經很孤寒,直到巴菲特遇到《華盛頓郵報》的凱薩琳.格雷厄姆(KatharineGraham)開竅,懂得與外界溝通和形象的維護。而球槎卻孤寂終身,但是捐出了畢生財富成立「球槎基金」資助香港的學術研究,其慈善一直影響到現在。

圖:1948年-1967年股票市場成交低迷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2,1969年李福兆、王啟銘等人創辦另一家全新的交易所---遠東證券交易所。李福兆當時說:「(香港)上市公司的數目,一直都維持在65家左右,但工廠的數目已由1947年的3000家上升至1969年的12300家,至於進出口金額更由1947年的121600萬元攀升至1968年的842800萬元......上市公司的數目,明顯不能反映香港經濟整體力量的增長。」說明了當時股票市場未能配合社會和經濟發展步伐的事實。成立新交易所是大勢所趨,也是經濟及社會實質需求強大的一種表現。與此同時,華資在香港也逐步崛起。

直至1986年香港的4家股票交易所(包括香港證券交易所和遠東證券交易所)合併,成立了「香港聯交所」,2000年聯交所、期交、結算三所合併成目前的香港交易所。

1968年-1973年的這波大牛市,在僅僅5年時間裡,指數從66.92點漲到1774.96點,最高點是起始點的26.52倍!在世界股票市場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圖:香港股票交易早期在黑板上報價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3,恆生指數以1964年7月31日為基數日,基數點100點,原本僅供恆生銀行內部參閱,直至1969年11月24日才正式向外發報,開始點數是150點。概括股票市場全貌的恆生指數終於成立了!

圖:恆生指數1964年-2004年,來源:網絡
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56年---读《香港股史》有感(四)完结篇

1968年-1973年:經濟騰飛,大牛市。恆生指數(以下簡稱「指數」)從1968年的66.92點漲到1973年3月9日最高1774.96點,最高點是起始點的26.52倍!

1973年-1974年:石油危機、中東戰爭、全球經濟衰退,大熊市。1973年3月9日最高1774.96點跌到1974年12月10日最低150.11點,最低點只有最高的8.46%,跌掉92%的市值!任何槓桿都會被打爆!

1974年-1981年:香港房地產起飛、內地改革開放,大牛市。1974年最低150.11點漲到1981年7月17日最高1810.2點。最高點是最低點的12倍。

1981年-1982年:股市調整。1981年7月17日最高1810.2點到1982年12月2日低點637點。儘管指數跌去了64.81%,
但和前面驚心動魄的漲跌幅比起來,可以算熊市嗎?而且時間很短。

1982年-1997年:英資撤退華資崛起、香港回歸,大牛市。1982年12月2日低點637點到1997年8月7日恆生指數的16820點,歷經15年,最高點是低點的26.41倍。

從1941年到1997年,這56年真是波瀾壯闊,如果一個人出生於1920年代,到1941年他發現股市關門了,憋了7年到1948年股票才逐步開始恢復交易,經過平淡的20年,來到1968年-1973年,一波人類股票歷史罕見的大牛市會給人怎樣的衝擊?然後歷經1973年-1974年超越美國1929年大蕭條的股市暴跌(恆生指數跌掉92%,道指跌掉89%),再經歷1974年-1981年12倍的大牛市,然後是小熊市,然後是長達15年的大牛市。這會是怎樣的一種人生?
20世紀香港商界4大巨頭郭得勝(1911年出生)、李嘉誠(1928年出生)、鄭裕彤(1925年出生)、李兆基(四叔,1928年出生)正是經歷了這個時期,波瀾壯闊的商業發展,驚心動魄的股票市場,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香港股史》這本書介紹了1841年到1997年的香港股票市場,內容頗多可看之處,這4篇僅幾點讀書心得,謝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2055

笑到最後:TSA與香港股神

1 : GS(14)@2017-02-06 07:25:47

過年之前,高明同基金經理溫鋼城兄食飯,溫兄問咗個問題:點解咁多人靠買樓發達,但係咁少人靠買股票發達?直接啲問就係點解香港冇股神?全世界先進嘅金融中心,總有幾個有代表性嘅投資者,美國由畢菲特、索羅斯,數落去多十隻手指都未必數得晒;其他地方亦有「歐洲股神」Anthony Bolton、德國股神André Kostolany,日本以前有邱永漢,現時有B·N·F。但係香港又真係講唔出邊個代表人物。香港的確有好多人靠股票發達,但就唔係透過買賣,而係提供服務,包括印股票、放貸、買賣殼,以上生意同炒股係完全兩回事。答番條問題,高明大概記得,喺餐飯入面答香港樓市已被證實同美國息口關係較敏感,利率下降樓價會升,有類似美股嗰種彈力,反而港股冇咁嘅升值能力,所以即使有人喺港股度賺到錢,都會買兩嚿磚頭保值,個個有錢都搬錢走,股市好難大升,塘水滾塘魚亦都難搵食。不過,以上解釋都仲係好表面。直至高明睇新聞見到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因為TSA不得民心,所以將評估改名做BCA,繼續要小朋友操練有標準答案嘅練習,本報報道仲話好多家長係fans,就知香港人自細被訓練只可以做睇得到結果嘅嘢,亦都係香港出唔到股神嘅原因。從事投資,就好似以前出海搵新大陸咁,即使你有齊裝備,都未必搵到大陸,但有時又會符碌發現新大陸,冇標準答案話一定有結果。港式考試則相反,先有結果,之後小朋友再操練,呢種方法訓練出嚟嘅思維,就係只做計算到嘅事,股票市場上印股票「車出街」、有抵押放貸等等,全部都計得到回報,所以香港不乏呢方面嘅精英。至於買樓,樓價升跌同樣都不屬計算得到,但起樓賣出去有數得計,散戶買二手樓收租亦有得計,好多香港樓民買樓只計租金回報,樓價升當送,個市逼你發達。炒賣股票並冇一條好明顯嘅回報數字,即使有市盈率之類,隻股唔升都吹佢唔脹。有呢種思維打底,贏錢都會提走,個市永遠唔會旺。接受過港式教育嘅人,都好難做到股神。高明
http://www.fb.com/bigricetea本欄逢周一刊出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206/1991888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562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