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很多熱門基金也只是風潮!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 紅猴股評

From

http://redmonkeyblog.blogspot.com/2008/08/29-aug-2008.html

畢菲特、彼得林治、鄧普頓、索羅斯 ...... 這些都是經典基金經理的名字。為什麼他們這麼經典?因為他們經歷數十寒暑,仍能立不倒,明顯地他們是「英雄造時勢」!

若果投資年期長的投資者,相信總會遇過一些曾經風光的基金經理名字,但最後卻淹沒在股海中不復聽到!

於科網股年代,美國出了不少當時非常出名的股票分析員,名利隨着Amazon、Yahoo!及一些現已結業公司的股價一同飛升,科網股爆破後,很多卻銷聲匿跡。

於 數年前股市低迷時,惠理基金憑着「價值投資」,回報非常出類拔萃。後來基金越滾越大,基金名目亦越開越多,資金泛濫下,為追求回報,兩年多前開始被迫變成 「金手指」,買入的股票平均質素越多越低,已漸漸失去「價值投資」這光環,表現乏善足陳!惠理基金(806)今年頭上市,原因是其一始創股東創投基金要套 現,客觀事實是創辦人和一眾年青高層的身家已水漲船高,不知還有沒有以前的幹勁?還是真的技窮?

很多投資者認識的David Webb於數年前每年派的「聖誕禮物」回報理想,慚漸被別人詬病有利益衡突,但這兩三年卻失去光彩,究其原因是他差不多獨沽一味中小型工業股,2005年 前的工業股盛世自然幫上一把,但2005年後的工業股頹勢卻使大家又見到一個只是「時勢造英雄」的故事。大家想深一層,他買入的中小型工業股真的有質素 嗎?

過往數年(至去年第三季),所有有中國業務公司的股價都水漲船高,令價平價貴也增持目標股票的西京投資大出風頭,基金越造越大,買入 的股票也越來越濫,包括香港體檢(397)、偉什控股(856)、中國植物開發(2349)、寶業(2355)等,隨着有中國業務公司的股價大跌,西京投 資亦失去了光彩!西京是否有個「女版畢菲特」?用多十年八年,看看她能否「英雄造時勢」再算!


很 多熱門基金最終只是風潮,因為它們的基金經理其實未有能力「英雄造時勢」,他們在某個時間能發光發熱,其實只是「時勢造英雄」罷!「時勢造英雄」下,若 「英雄」能在此「時勢」下賺到足夠的金錢,個人層面來說,他們是成功的!只可憐一些跟風的投資者未認清「英雄」的斤両,亦不知「時勢」已過,只好攬着一堆 蟹貨,繼續崇拜他們的「英雄」!

這個定論亦可套用在個人層面,有些個人投資者去年大出風頭,今年卻低調摺埋,他們是「時勢造英雄」還是「英雄造時勢」?大家自行定奪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5

綠山咖啡風潮 讓星巴克不得不買單嬉皮創業 掀起美國「膠囊咖啡」革命

2011-9-26  TWM

綠山咖啡靠著咖啡機與咖啡膠囊,席捲美國咖啡市場,股價狂飆,在全球股市重挫的悲觀氣氛中,綠山咖啡的 成長故事特別引人注目,到底它是如何辦到的?

撰文•乾隆來

一九八一年,三十七歲的嬉皮羅伯.史提勒(Robert Stiller)在美國東北部的佛蒙特州,人口只有一千五百人的 威茲小鎮 (Waitsfield , Vermont ) ,以二十萬美元買下綠山咖啡館,三十年後的今天,在歐美主權債務危機的超 級風暴中,史提勒賣出他手中五十萬股綠山咖啡持股,平均每股一○七.四三美元,落袋新台幣十五.五億元現金
,而這只是他持股的三十分之一。

綠山咖啡(Green Mountain Coffee Roasters)是二○一一年最引人注目的美國超級成長股,這家公司過去二十八 季,也就是連續七年,每季營收都維持兩位數成長。今年六月底發布的財報顯示,綠山咖啡公司單季營收七億二千 萬美元,年增率一二七%,稅後純益五千六百萬美元,年成長二○六%。

公司的股價從年初至今大漲將近四倍。這家小鎮起家的咖啡公司,如今在那斯達克交易的股票總市值高達一六六 億美元,換算新台幣高達四千八百億元,是台灣最大的食品公司統一企業總市值的三倍。


老董賣大麻菸紙賺第一桶金從一家小鎮的咖啡館,到總市值近五千億元的咖啡王國,綠山咖啡到底發生什麼事? 七○年代,史提勒出生紐約布朗克斯,曾是崇尚自由、叛逆的嬉皮,大學念過紐約軍事學院、雪城大學機械系,兩度被學校趕出校門,最後在愛荷華州的帕森(Parsons)畢業。正如同大多數嬉皮,大學時期的史提勒穿破牛仔褲、滿臉的鬍鬚、一頭久未修剪的長髮,而且天天都泡在派對裡尋求快樂。

特別的是,史提勒是個有生意頭腦的嬉皮。當時嬉皮抽大麻時,都必須用口水沾黏兩張薄薄的菸紙,史提勒跟朋 友開一家大麻菸紙公司,生產兩倍寬的捲菸紙,讓吸大麻的嬉皮們不用再伸舌頭吐口水,產品大受歡迎,市占率高 達二五%,包括後來的美國總統柯林頓都曾是用戶。史提勒與合夥人將公司賣給菸草公司,兩人平分六二○萬美元 的獲利,賺到第一桶金。

一九八一年,史提勒到滑雪勝地佛蒙特州度假,喝到綠山咖啡館的阿拉比卡頂級咖啡,他覺得咖啡生意應該比大 麻穩健,於是拿二十萬美元頂下這家咖啡館以及貿易商的生意。

一開始,史提勒強調百分之百採用高級的阿拉比卡咖啡,而且綠山咖啡確保所有咖啡豆來源都是符合環保、勞動 人權,以及有助第三世界發展的「公平交易咖啡」。四年後公司轉虧為盈,綠山咖啡隨即成立環保委員會,強調社 會責任、銷售有機咖啡豆,與早十年創設的星巴克咖啡,走的都是先進路線。

買下咖啡機公司    營收大躍進不過,綠山咖啡成長並不快速,九一年才有能力買一台三萬美元的烘焙機,九三年 營業額突破一千萬美元,九四年才做第一筆出口生意(有趣的是,綠山咖啡第一批外銷,就只賣到台灣與加拿大,金 額八萬美元),一九九七年綠山咖啡在那斯達克上市交易,當年的營業額是三千八百萬美元,稅後純益一二六萬美元,以當時的幣值換算約為新台幣六千六百萬元。

史提勒買下綠山咖啡,經過四分之一個世紀,到二○○六年六月,公司發展才大躍進。當年綠山咖啡的營業額是 二.二五億美元,卻用一億美元現金,買下原本已持有三五%的咖啡機製造商酷哥(Keurig)其他六五%的股權。 酷哥生產家庭和辦公室所使用的小型咖啡機,一直是賺錢的中小企業,九六年綠山成為酷哥股東,花十年才將酷哥 納入成為子公司。

買下酷哥後,當年已六十二歲的史提勒準備大幹一場,他找來布蘭德福(Lawrence Blandford) 接任總經理,布蘭 德福不懂咖啡,卻是賣家電的高手,他曾做過飛利浦電器北美公司的總經理,賣大型的平板電視,也做過美國洗衣 機大廠Maytag的業務總經理,這些都是年營業額二十億美元的大公司,而綠山那年營業額才二億多美元。

接下來,史提勒與布蘭德福發動一場驚人的「膠囊咖啡」革命。美國幾乎每個家庭、公司、旅館房間都必備一台 即溶咖啡機,提供味如嚼蠟的咖啡粉。

綠山咖啡合併的酷哥咖啡機,則是革命性產品,酷哥用綠山咖啡提供的高級阿拉比卡咖啡豆,裝在如奶油球大小 的容器中,卡入公司生產的單次使用咖啡機,啟動沖泡按鈕,三十秒就可沖泡媲美星巴克的現煮咖啡。膠囊咖啡簡 潔俐落,更美妙的是,這些創新技術,專利權都抓在酷哥手中,他們有三十三項美國專利、七十三項國際專利,競 爭者即使眼紅,也無法模仿。

升任董事長的史提勒管產品與策略,布蘭德福則拚命與大型連鎖店簽約銷售,酷哥咖啡機一台零售價新台幣四千 到六千元,咖啡膠囊一盒二十四顆,售價從十三美元起跳,也就是說,每天早上花新台幣十六元起,就可喝到新鮮

的現煮咖啡。酷哥咖啡機大賣,○六年賣二十四萬台,○九年成長到二三四萬台,今年預計賣四百萬台。

更重要的,如同惠普賣印表機,賺的是碳粉錢,酷哥機器熱賣,膠囊咖啡的收入更驚人,例如今年第二季,七億 二千萬美元營業額中,機器貢獻一億多美元,膠囊咖啡則賣四億八千萬美元。

布蘭德福發揮他賣家電的經驗,短期內大幅擴張綠山咖啡的銷售網路,○七年總共七千二百個點,到今年六月,銷售點已暴增四倍到三萬五千多點。不僅沃爾瑪早就加入綠山的銷售陣營,連最大的競爭對手星巴克咖啡,也從今年秋天在門市銷售酷哥膠囊咖啡與咖啡機。星巴克估計,酷哥產品在星巴克的年營收將達到十億美元!

暴漲的股價恐有泡沫化風險除了拓展通路,綠山咖啡也積極購併品牌。繼前年買下Tully、Timothy品牌,今年又 花近十億美元買下加拿大第三大咖啡品牌 Van Houtte,還增發私募股權給義大利最大的連鎖咖啡公司老咖啡(Luigi Lavazza S.p.A.)。如今綠山咖啡提供超過二五○種產品,膠囊的內涵也擴張到紅茶、綠茶、可可(與可可大 廠 Swissmiss合作)等全面的口味。

掀起消費市場革命的公司,股價大漲是必然,但投資人瘋狂追捧的結果,卻讓綠山咖啡股價來到令人訝異的超漲 區,瘋狂的投資人連董事長、總經理大賣持股都不怕。

今年五月五日,總經理布蘭德福公告出售五萬一千股持股,出售的均價是六十八.三四美元,而且他一次賣掉四 五%的持股;不只如此,當天連董事長史提勒也賣三十一萬股,均價跟總經理相當。

但是,兩人公告出售持股沒有嚇跑投資人,從五月五日到八月四日,短短三個月內公司股價又漲近六成,布蘭德 福已經沒有股票可賣,董事長則又在一○七美元大賣五十萬股,但股價只回跌一周,而且跌幅不到五%,到截稿為 止,綠山股票又漲回一○八美元。

現在綠山咖啡的股價,相當於分析師預估二○一一年稅後純益的六十六倍本益比,或今年每股淨值十一美元的十 倍,但是綠山咖啡這幾年快速購併,有極高的購併溢價需要攤提,如果以公司有形資產淨值來計算,目前的股價等 於三十六倍淨值。還有,除了董事長、總經理早就大賣持股外,公司有一二.五%股票已被融券放空,這檔飆股已 走入脫離基本面的軋空行情。

一個令人感動的產業革命,會不會演變成一場令人遺憾的泡沫,如何在消費者與投資人之間取得平衡,真是令人 疑惑的大問題。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6

讓土鳳梨鍍金 風潮席捲星日 微熱山丘 一家餅店救起100甲農地

2012-1-2  TWM




一個六×三×二公分的土鳳梨酥,成為年營業額三億元的小金磚,「微熱山丘」靠著土鳳梨,成為近年來最紅火的鳳梨酥品牌。這家餅店不僅創造經營奇蹟,更扭轉 土鳳梨上下游產業的命運,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撰文‧方沛晶

二○一一年一片水果跌價聲中,惟獨鳳梨的價格堅挺,甚至是唯一「起價」的水果,從五月後價格開始大幅上揚。尤其是土鳳梨,批發價更從每台斤十元漲到二十五 元,漲幅高達二.五倍!

鳳梨價格大漲的背後,不是政府的功勞,也不是產量驟減;而是一家鳳梨酥店的功勞。為何政府束手無策,一家餅店反而可以救起台灣鳳梨農?

扭轉土鳳梨命運的,就是這兩年來最紅的「微熱山丘」,以平均一天賣出三萬個的驚人業績,締造一年三億元的營收,而且不只賣給台灣人、大陸人,還賣到新加 坡、日本。

將便宜土鳳梨

變成最夯的台灣美味

以前,每家糕餅店都有賣的鳳梨酥是「粗俗咪(台語:不值錢的東西)」,現在卻是鴻海董事長郭台銘、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最愛送給外賓的伴手禮。以前,鳳梨酥 的形狀是麻將大小的長方體,現在「六×三×二」公分的長方柱,正好是男人吃兩口、女人吃三口的大小,成為土鳳梨酥的標準尺寸。

這些微熱山丘建立的「業界新標準」,已成為鳳梨產業蛻變的最大力量。

土鳳梨指的是﹁台農二號」的鳳梨品種,由於酸味多、甜味少,纖維密實,加上吃起來會咬舌,逐漸被市場淘汰。最慘的時候,賣價落到一斤只剩三元,讓大多數農 民寧願棄種。

但三年前,創立微熱山丘的許銘仁、許勝銘兄弟,以及堂弟藍宏仁、叔叔藍沙鐘,四個人卻把沒人要吃、沒人想種的土鳳梨,變成時下最夯的台灣味。「如果土鳳梨 的產量無法增加,農曆年過後,鳳梨醬就不夠了!」曾任詮鼎科技董事長的許銘仁說,現在全台一百甲的契作鳳梨,產量只夠明年的一半。

目前,微熱山丘一天就要用掉二十四噸土鳳梨,光是發源地||南投八卦山的產量早已供應不足,即使全台一百甲農地的產量已占全台灣土鳳梨六成以上,還是無法 滿足他們的需求。

不過,許銘仁等人最自豪的不是產品狂銷,而是讓家鄉活了起來!站在位於南投縣八卦山上的三合院祖厝前,長達數十公尺的人龍,為了土鳳梨酥,大家順著一三九 號縣道,一路排到許家門口。蜂擁而至的人潮和攤販,在僻靜山腰上,形成反差很大的喧鬧市集。

在老家「鎮守」的微熱山丘董事長許勝銘,根本沒想到假日時平均會有一萬人次擠爆南投老家。因為不過是三年前,村裡世代種鳳梨的老人還閒著沒事做,而苦撐的 青壯人口,收成時只能駕著載滿鳳梨的鐵牛車四處兜售,整個村子幾乎都嘗過愈豐收愈賤價的酸楚。

「我爸爸和爺爺都是種鳳梨的,從小我就看到他們在夏天『大出』時,為了一斤多個一、二元,賣力地和大盤商喊價。」皮膚黝黑、話不多的許勝銘說,以前鳳梨收 成,只想著賣出去,根本不管成本了。因為有賣就有錢拿,堅持一斤五元的成本價,最後可能落得什麼都沒有。

果賤傷農,許家兄弟體會最深。所以,他們堅持以一斤十元的破壞市場價格收購,讓八卦山上幾乎消失的土鳳梨起死回生,現在已是滿山遍野,甚至有果農寧願棄種 一般人當水果吃的金鑽鳳梨,改種成熟期多出半年的土鳳梨。目前,微熱山丘光是員工,就從當初的三個人,變成一百六十人,而員工薪資加上鳳梨收購,對家鄉一 年的經濟產值,貢獻度超過六千萬元。

堅持優質原料

間接促進台灣農業轉型

「我們不在原料上做cost down︵降低成本︶,台灣就只會cost down,才會只能幫人家做代工。」從事科技業近二十年的許銘仁說,一旦降低成本,就無法幫助農民,而且也代表你無法用現有的商業模式賺到錢。

所以,除了高出市面上批發價二倍的鳳梨契作價之外,雞蛋也選用在超市六顆裝要賣到六十六元的紅殼鮮力蛋。「用普通雞蛋,一般人可能吃不出來味道差在哪裡, 但如果不用這種通過歐盟認證、不打抗生素的蛋,沒辦法肯定台灣的優質蛋農。」一塊微熱山丘的鳳梨酥,藏著對台灣農人的呵護。

「台灣農業的轉型關鍵,應該是如何把生產導向,轉為行銷導向。」許銘仁說,與其去談香蕉、芒果要外銷到哪一國,外銷量多少;不如想辦法提升價值,就像一個 二斤半的鳳梨,可以做出八個鳳梨酥,等於一個鳳梨酥創造出比一個鳳梨多四.七倍的價值。

在救起土鳳梨後,微熱山丘有更大的宏願,幫每一種台灣特色農產都能找到新生命。現在,他們已經著手為另一項在盛產期價格低迷的水果|| 柳丁,開發新產品。「柳丁盛產期,一斤一元都沒人要,可是你知道嗎?日本人把柳丁切片,糖漬後裹上巧克力,一片可以賣到新台幣一百元!」許銘仁說,只要找 對方法,台灣水果不只能整個賣,還能切片賣。

幫台灣農業找到新價值之外,許銘仁等人也找到了新市場。今年八月,微熱山丘在新加坡最高級的萊佛士酒店︵Raffles Hotel︶成立第一家海外門市,一個鳳梨酥要價新台幣五十七元,仍讓當地民眾趨之若鶩,甚至有人委託他們做東南亞市場最愛的鳳梨乾。一二年底,委託著名 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日本海外門市,也將在東京表參道PRADA旗艦店旁開幕。

一度被消費者遺棄的土鳳梨,靠一個本土品牌重返市場,台灣的水果不怕產量過剩,只怕沒有創意的行銷加值,如果再多幾家「微熱山丘」,台灣農業才真的有黃金 十年!

微熱山丘

成立時間:2008年4月創辦人:許勝銘、藍沙鐘、藍宏仁(由左至右)

資本額:500萬元

營業額:2010年1億元、2011年約3億元(預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409

珠三角製造業掀機器人風潮 1台頂10工人

http://www.21cbh.com/HTML/2012-11-9/1ONDIwXzU1OTE1OA.html

你會五金沖壓、銲接、注塑、噴塗、打磨或者拋光,沒有3000 元-4000 元的月薪就不願意幹,還在待價而沽或騎驢找馬? 可是,有企業已經「僱傭」機器人取代你了。

1個機器人大約可以替代10 個產業工人,為了擺脫「用工荒」的陰影,規避一路高漲的用工成本,一場由機器人替代工人的風潮,正在珠三角興起。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將助力珠三角製造業輕型升級。

不過, 在機器人領域國內尚處起步階段,關鍵部位的技術開發應用尚難與發達國家匹敵,穩定性也不為市場所信任,未來要「攻城略地」顯得步履艱辛。

11月3日上午,記者走進東莞鉅升塑膠電子製品有限公司的模具生產車間,一眼望去,偌大的車間只有兩個工人在擺弄待加工的工件, 「難道沒有訂單,剩餘的工人休假了? 」

研發工程師劉雄飛解釋說,今年7 月3 日,他們啟用了一條3 米長的智能化精密模具柔性製造生產線,生產線包括了1 個機器人、7 台數控加工中心、1 條軌道,機器人會從容地把一個個待加工的工件搬運、放置到加工中心自動加工,工件加工完畢,它就抓起來放好。如果採用傳統生產方式,要讓鉅升公司的7 台數控加工中心24 小時運作,至少需要10 個工人,現在只需要1 個機器人就行了。

鉅升公司成立於上世紀80 年代中期,與當地很多模具製造企業一樣,直到2008 年初還是一家勞動密集型的傳統加工企業, 人手多達3000 人,啟動智能生產線後,現在只有1700 人左右。

「機器人可以24 小時不停工作,不像人那樣偶爾會倦怠或有點小情緒。機器人加工工件可以精確到3 至5 微米,誤差比頭髮絲還小。更讓人驚喜的是,啟用機器人的生產線,其產能是一般車間的3 倍。」鉅升公司管理者計劃將智能化生產線延長至10 米。

大企業喜「僱傭」機器人

業內人士說, 早在90 年代就曾嘗試向企業介紹機器人,很多企業也知道機器人的好處,但那時還有廉價勞動力可用,企業用機器人代替工人的迫切性不強。

近年來,原材料價格在漲、租金在漲、稅費在漲、勞工成本也在漲。大大小小的老闆們絞盡腦汁,想來想去,似乎只有人工可以通過替代品來節省。於是越來越多的機器人進入珠三角製造企業。

大企業已經掀起「僱傭」 機器人的風潮。2009年, 比亞迪公司耗資數億元引進了13 台ABB 噴塗機器人, 可全自動完成整個車身的油漆噴塗工作,油漆膜厚誤差控制在2 微米以內,塗料的用量可減少30%左右;去年7 月富士康董事長郭台銘透露:富士康將增加生產線上的機器人數量以完成簡單重複的工作,2012 年達30 萬台,2014 年達100 萬台;華為、中興通訊、廣州光寶也在使用工業機器人。

小企業「嘗鮮」訂單不斷

在佛山南海、順德, 眼下一些小企業也開始嘗試使用機器人。

「樂從一家生產家具配件的鈔文五金店,一年前購進一台機器人後,省下了一半工人。」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告訴記者。

11 月5 日上午,記者來到龍甲機器人公司辦公處,見李昕春正跟一個年輕人告別,李昕春說那是南海平洲一個子承父業的小企業主,想買機器人進行生產,由於訂單一個接一個,李昕春說自己有點顧不上他了。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有一大批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投入機器人作業,除了一些尖端技術之外,數量較多的是銲接機器人、噴塗機器人和搬運機器人,此外裝配、切割、拋光、塗膠機器人等也很常見。

單台機器人一般不超20萬元

一些企業雖然希望使用工業機器人,但存在一些障礙,關鍵的是資金問題。

業內人士算了一筆賬:一台機器人替代10個工人, 每個工人的年薪在2-4 萬元左右,如果機器人售價太高, 將抑制企業更換新設備轉型升級的衝動。因而,從事「二次研發」的珠三角機器人供應商,一般將單台機器人定價在20 萬元以下,一個機器人系統售價則在200-300 萬元。


智能機器醒獅,動作惟妙惟肖

【掘金要快手】 飛赴歐洲找技術 二次研發早卡位

市場需求剛現,深圳佛山就冒出數十家機器人「製造」企業

哪裡有市場,哪裡就有商人逐利的身影。機器人市場需求剛現端倪,不少人就做起了機器人生意。

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助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秘書長畢亞雷介紹,早在2009 年3 月,深圳便在國內率先成立了深圳市機器人協會,目前,協會擁有從事機器人及相關產業研發生產的企事業會員單位63 家,據估算,63 家會員單位2011 年產值在160 億元左右,企業業績平均每年遞增50%至60%。

在佛山,據不完全統計,企業工商登記中經營範圍列有「機器人裝備」的企業有20 家左右。

搶佔機器人行業先機的企業中, 就有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該公司總經理霍錦添此前長期從事不鏽鋼加工和銷售, 他發現很多金屬材料製造廠、家具廠和建陶廠用人成本不斷攀升。2008 年,金融海嘯席捲全球, 歐洲部分掌握先進自動化技術的企業急盼有償轉讓技術。霍錦添立即飛往歐洲,經過一番溝通, 他和意大利INTEC 機器人系統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從此開始成為一家機器人生產商。

經濟「寒冬」冷意未消,但利迅達公司則忙碌異常。11 月7 日,記者在該公司的調試車間看到,一排排機器人正在接受出廠前的最後一道調試。利迅達公司的做法是, 從國外著名生產商或者國內規模較大的生產商處購買通用機器人, 公司研發人員根據訂購企業的需求開發相關系統,進行「二次研發」。

佛山市龍甲機器人銲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昕春1983 年大學畢業後到日本留學,之後留在松下公司,從事與機器人有關的工作。1996 年,李昕春回到國內向高校和企業介紹機器人,但直到2009 年之後,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從日本進口電機、控制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進行「二次研發」和裝配。就是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企業, 業務已經拓展到豐田、美的、華帝、富士康、東風雪鐵龍等知名大企業。

【蛋糕很誘人】 業績一年翻幾倍,按需定製生意火

與國外公司差異化競爭,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找到商機

國內以及珠三角的機器人市場到底有多大?

對此問題,尚未有權威數據能夠準確描述。有企業說, 國內有150 億美元的市場;有企業說,單單就五金沖壓,佛山的市場容量就達1 萬台。

雖然眾說紛紜, 但這並不妨礙機器人生產企業對未來前景的樂觀。利迅達公司介紹,去年公司產值1000 萬元,今年將達到6000 萬元, 明年預計有1.5 億元,到2015 年估計能達5 億元。龍甲公司的目標產值則是2 億元。

在國外, 設備基本都是整套設計的。但國內的很多企業並不喜歡進行全套設備更新,因為這意味著要將原有生產線推倒重來,成本太高。這為珠三角剛剛成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帶來了機會。他們採取「分步走」策略,根據客戶需求,針對某一局部或單一環節進行自動化系統研發,可以用機器運作的部分就先用機器人去替代。

另外,企業由於各自工藝不同,總要對機器人進行一些小修改, 國外企業基本很少會願意幫企業去做這項工作, 珠三角的機器人企業在這塊也找到了商機。

珠三角機器人生產企業還致力於「拼服務」。為避免客戶操作不當產生損害,他們會給客戶配備幾位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到企業服務。為說服企業放棄從國外進口機器人的想法, 霍錦添常常這樣自我宣傳: 「我們的售後服務2 個小時就可以到,而他們要兩天,來回費用也要算在內。」

【技術仍落後】 不掌握核心技術,僅靠裝配太乏力

雖然工業機器人產業不斷進步,但和國際同行相比差距明顯,核心部件依賴老外。

由於電機、驅動器、減速器、控制器等依靠進口, 目前國產機器人的製造成本甚至比國外整機的價格還高,而且由於技術封鎖, 國內採購到的零部件性能永遠落後於國外產品。

由於依賴國外控制器和驅動器,國產機器人在實際應用中無法靈活地結合工藝需求進行軟件的編制。此外,高性能的控制器一直被國外壟斷, 因此即使開發出了高性能的計算機算法, 沒有硬件和實時操作系統的支持,仍然無法達到預期的高性能。

開始研發關鍵技術

珠三角雖然並非國內最早發展工業機器人的地區, 但眼下已經有企業在探索研發電機、控制器、驅動器、減速器等機器人關鍵部位的技術。

2008年底廣州數控攜自主研發生產的工業機器人首次亮相某展會反響強烈。其實早在2005 年, 廣州數控就悄悄搞起了機器人研發,其主掌者認為,如果只是將數控、驅動等買來再組裝成機器人生產線出售,成本太高,沒有競爭力。據悉,目前利迅達公司也會購進廣州數控的機器人進行「二次開發」。

穩定性差距難踰越

「不知道怎麼的,國產機器人的穩定性就是沒有外國的機器人的好,國外的機器人可能一年都不會出現一次問題,但國產機器人可能幾天就會出現問題。機器人構造看起來沒有什麼,但從國外進口一台機器人,將它的齒輪拆下來,然後再裝回去,其精度就降低了。不知道外國人究竟是怎麼弄的。」佛山市金天皓科技有限公司帶頭人、哈工大博士後秦磊點出了目前國內機器人與國外機器人之間難以踰越的差距。

研發機器人 關鍵靠人才

11月7 日, 廣東省副省長陳云賢到佛山調研, 實地考察了佛山市利迅達機器人系統有限公司及中科院工業與信息技術研究中心。在陳云賢看來,機器人企業發展是有空間的,但目前其瓶頸在於人才。「要突破關鍵技術,要實現大規模的產業化,主要解決人才問題。」

利迅達公司目前有50 多人,其中研發人員佔了40 多人, 但是這些人多是專科、本科畢業,少有研究生、博士,研發力量尚難與國外競爭。

陳云賢在調研中提出了一條路徑:實現產學研資各方面的集成聯合。他認為,目前順德已經探索出了這樣一條路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26

矽谷新趨勢 軟硬包抄風潮起 鴻海集團積極切入 新硬體時代六百億大餅 台廠不缺席

2013-04-15  TWM 
 

 

矽谷有一股新的勢力正在形成:從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成為新一波商機,市場規模達六百億元新台幣,新硬體時代即將來臨!

擁有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台灣,是否能藉此走出低毛利的代工王國命運?

撰文‧李洵穎、林宏文

三月下旬,國際媒體《富比世》刊登了一篇新創企業家伍德曼(Nicholas Woodman)的報導,這位企業家年僅三十七歲,因為鴻海投資其公司GoPro二億美元而聲名大譟,並迅速躋身全球億萬富豪榜。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還說,「我第一次看到伍德曼時,我意識到眼前這個人必定是傑出企業家,他絕對有能力在這個產業成功!」能贏得郭台銘這麼高的評價,這位矽谷年輕人到底有什麼能耐?

伍德曼於二○○二年創立GoPro,主打跳傘、潛水、衝浪、滑雪、登峰等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Hero」。這台攝影機重量不到一百公克,不僅擁有一一○○萬畫素,更具備一秒連拍十張的功能,若配上頭盔、背袋以及各種防水、防摔配件,就變成極限運動的最佳留影配備。

十年來,GoPro已取得高達九成的市占率,而這種脫離過去純粹硬體銷售商,轉而經營軟體平台的商業模式,正是飽受硬體價值不斷被壓縮、急欲切入軟硬整合的郭台銘,最想學習模仿的對象。難怪郭台銘願意掏出二億美元投資,讓這家小公司市值快速衝高到二十二.五億美元。

矽谷新風潮 硬體搭上App服務行動上網來勢洶洶,改變了整個科技產業和創業環境,尤其是App新經濟的模式,更成為矽谷繼續領先全世界的關鍵。除了靠軟體銷售或內建廣告的既有方式外,另一種獲利模式,就是以硬體搭配App服務,創造出全新的商業操作手法。

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觀察,過去能夠獲利的手機App只有遊戲項目,美國App商店的前一百名,高達九成以上都是遊戲類。然而,他已注意到,智慧型手機iPhone的遊戲App市場已經飽和近一年,平板電腦iPad則飽和六到九個月,在目前態勢下,矽谷正有一股新的趨勢在成形。

矽谷知名育成創投機構Y Combinator,每年都會在夏、冬季各舉辦一次名為「Demo Day」的新創公司選秀,由矽谷的媒體、投資人選出心目中具有潛力的新創公司。最近一次的選秀剛在二月落幕,與往年不同的是,過去選的幾乎都是軟體公司,但這次有二到三成的比重則是硬體公司。

台灣創意工場執行長王仁中表示,二月和大股東、北京和矽谷的投資團隊在美國舊金山碰面,「虛擬App配合實體商品已蔚為風潮」,就是他此行最大感想。台灣創意工場是由老牌創投中經合、谷歌中國區前總裁李開復以及工研院創新科技創投公司合資組成。

矽谷已經嗅到軟硬包抄的風潮,並且付諸實現。只要結合小道具,手機就可變身行車記錄器、協助改善睡眠、量氣溫,或隨身運動管理工具。這些都是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並透過社群分享的概念,運用在現實生活的例子。

像Pebble堪稱全球最熱賣的一款智慧手錶,剛開始研發時,募不到私募基金的資金,只好改在群眾募資網站(Kickstarter)尋求金援。透過小額捐款,設計團隊在今年三月短短一個月內募款超過一千萬美元,讓手錶順利生產,第一批出貨金額約一二○○萬美元,採限量限時預購,預計第二批金額為二千萬美元,亦將在下半年出貨。

募資熱潮不是只有發生在Pebble手錶上,可以插入手機的溫度計Thermodo也是一樣。在距離四月九日募資截止日的前一周,研發團隊已經募集到二十七萬美元,但這次的募資目標只有三.五萬美元,可見Thermodo產品受青睞的程度。

台廠怎麼想?嗅得到商機卻只看不做王仁中認為,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會博得創投界青睞,得要有三元素:「笨」硬體、很棒的App,並且要融入社群分享的概念。其中,從硬體製造廠的角度來說,這些硬體設計並不炫,功能單一,其實是很「笨」的裝置。由於功能簡單,生產成本不高,低於七十美元以下,比起動輒二、三百美元的iPad、iPhone,製造成本降低太多。

除此之外,這些新世代硬體和過去的硬體模式有何不同?

「生產模式有很大的不一樣。」王仁中說。這些硬體都要和App搭配,而App的生命週期最多五個月,加上貼近消費者生活,應用五花八門,硬體的生產模式就得跟著連動;換言之,新一代的硬體就具備了「少量多樣」和「生產快速」的兩項特點。和過去傳統硬體的「大量、標準化」,以及產品生命週期長達半年到一年的情況大不同。

由於App生命週期不長,對傳統的製造生產線十分不利。王仁中認為,想要在新的硬體時代勝出,就要靠彈性的生產和靈活的設計團隊。而台灣就有這樣的優勢,開模、設計、終端消費者的使用經驗,都比中國好很多。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原本計畫在大陸代工,卻因品質不佳,後來轉到台灣組裝。

App創意,配合小量、品質好的生產,台灣代工廠都已嗅到這個味道,可惜的是,大多停留在觀望階段。

「幾家公司的大老闆通常不願意投入資源!」王仁中說。根據他和幾家代工廠高層接觸後,這些老闆卻回應:「我覺得這不會work(行得通)!」這樣的結果讓他十分沮喪。

其實,投資上述模式,金額不會太多。根據台灣創意工場的經驗,每支團隊的投資約十萬到三十萬美元,不超過新台幣一千萬元,「但企業市值上億元的大老闆們拿錢出來的願意不高!」王仁中感嘆道。

王仁中認為,這些大老闆已五、六十歲,面對新的趨勢,反應速度不如年輕人,「應該要給年輕人機會,適時放手!」如果思惟不改變,台灣就走不出製造代工的命運。以Pebble智慧手錶為例,虧損了五年才有現在的成績,「但台灣的老闆們可以忍受嗎?」台灣創意工場背負著在台灣尋找潛力公司的使命,然而進度不佳。成立至今已一年,原本計畫投資八到十個案子,目前卻只開發出四到五個團隊,其中只有兩個團隊找到投資者,一是Roam & Wander,另一個是馬來西亞的個人化音樂平台團隊Attie TV。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團隊都來自國外,並非台灣人。王仁中說,台灣環境條件並不差,他們希望引進國外團隊來台駐點,為台灣創業市場激勵出新的火花。

在製造門檻降低下,設計創意相形更為重要。配合App汰換快速的週期,硬體製造速度必須加快,於是缺乏製造能力的美國創業者,尋求台灣代工廠,創投扮演的角色就是協助管理。台灣創意工場希望能將新的趨勢帶進台灣,其扶植的Roam & Wander就是一例。這支團隊運用手機、App和實體兔子玩偶,切入幼兒教育市場,創下新商業模式。

跨界新平台 整合另一組郭台銘+伍德曼籌辦國內網路創意展(IDEAS Show)的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副主任何偉光表示,針對軟硬整合的趨勢,IDEAS Show兩年前就有意推動,但一方面政府缺乏經費,另一方面則是台灣團隊偏向單打獨鬥,學設計和學機電的是兩群人,跨界整合較困難。

不過,從去年起,IDEAS Show已逐漸說服一些單位加入,針對具備核心技術的硬體業者,結合網創團隊的創新服務,希望建構一個技術型創業平台,如今已有瑞昱半導體、台科大設計學院等,有興趣共同參與。

過去,台科大要求設計學院的學生,畢業前一定要贏得國際設計獎項,因此學生得獎率非常高。但由於學生過於重視設計,把設計變成產品的比率卻非常低,未來希望產品設計也要結合資通訊(ICT)技術,不僅可形成真正的商品,也可避免產品一量產就被仿冒,讓軟硬整合的概念能夠成真。

過去五年,IDEAS Show吸引了超過五百個團隊參與角逐,包括地圖日記、愛評網等團隊都出自於此。而這些國內網路創業的生力軍,若能與台灣電子業進行更深度整合,就像郭台銘投資GoPro伍德曼一樣,就可以創造出更多軟硬整合的成功案例。

這幾年,業者為了促銷實體商品或既有業務的銷售而開發免費App,以吸引消費者。不過,現在App生態已有所改變,業者開發搭配App的實體商品,不僅開拓App競爭版圖,也可為傳統硬體製造業找新出路。

根據業者初估,虛擬App結合實體商品的市場規模應可達到二十億美元,相當於六百億元新台幣。在這數百億元的市場裡,台灣將有機會擺脫過去「毛三到四」的低毛利代工命運,走向另一個新硬體時代。在這個新的轉折點,擁有製造硬實力和創意軟實力的台灣不應該缺席!

軟硬合一,彈指間遇見 新世界一款笨硬體+很棒的App新運用GoPro攝影機Hero 主打極限運動的穿戴式攝影機,可利用App連結手機,並用最簡單的方式編輯剪接GoPro拍攝的影片,讓玩家能夠快速將自己的作品上傳到網站,與朋友分享。

美國智慧手錶Pebble 下載Pebble的App後,和智慧型手機藍牙連接,便可讓你在跑步或騎車時測速、計時、控制音樂播放。即使手機放在背包,手錶也會提醒,以免漏接電話或來訊。

智慧溫度計Thermodo 丹麥四人團隊Robocat設計開發,只要將溫度計插入智慧型手機,就可以開始測量,立刻得知所在地的溫度。

汽車智慧行動裝置Dash 可自動偵測車種,再透過藍牙將汽車資料同步傳到手機App中,並隨時更新,讓使用者即時掌握車況;而且只要將手機橫著放,打開Dash App錄影模式,就馬上變身為行車記錄器。

移動睡眠管理器LARK

以一條繫在手腕上的腕動儀,來追蹤夜間手腕的所有細微動作,記錄到的訊號可形成一幅紀錄圖,再透過藍牙無線,將紀錄傳送到手機的App,即可分析睡眠狀態或品質,並加以改善。

幼教玩偶(TUTU)

Roam & Wander創辦人傑森設計的App,可讓手機螢幕變成「兔子(TUTU)的臉」,再將手機放進實體兔兔玩具的臉上,賦予兔兔不同表情。還利用3D列印開發出更多的周邊配件,比如奶瓶、書本等,透過與兔兔互動,讓小朋友從玩樂中學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653

90後看硅谷:創新有時候與風潮無關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18/144221.html

初到硅谷,我首先看到的是溫暖陽光下一排排低矮的房子和閒散漫步的學生們。回到四十年前,嬉皮士們在這兒遊蕩和歡鬧,他們從舊金山出發,從斯坦福出發,跟隨著垮掉一代的先輩,去美國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尋找真實的自我。

差不多與此同時, 1971 年開始,「硅谷」的名字出現於報章中,加州的一個角落聚集了越來越多抱有科技夢想的年輕人。這個科技夢想起始於斯坦福大學一個才華橫溢的教授 Frederick Terman 。他看到,雖然加州有很多好的大學,但優秀的學生們畢業後,大多卻選擇到東海岸去尋找工作機會。在 Terman 的指導下,他的兩個學生在一間車庫裡憑著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

\

惠普創始人與誕生地

在加州的慵懶陽光下,我在斯坦福的校園裡和復旦時期的一些老朋友們見面,然後去參加學校裡的一個創業討論活動。激情湧動的年輕人們和我們討論各種關於 app 的新點子,有的點子是讓用戶們每日交換心情,有的是讓人們以更好的方式挑選對象,還有的是給企業的大數據存儲和云服務,當然也有各種類型的圖片分享應用。

他們討論的是誰又拿到了 Y-Combinator (硅谷著名的孵化器)的 Offer,誰昨天又在街上認識了一個天使,誰的朋友的項目被 Facebook 收購了。這些年輕人來自意大利、愛沙尼亞、烏克蘭、法國、英國,當然其中更多的是美國人。無論他們來自哪裡,腦中都有一些瘋狂的點子,並希望用這些點子去改變世界。

聽起來很酷?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法帶著自己的點子在硅谷待到明年,也許一小部分人會在社交或路演中獲得天使們的青睞,但是只有幾個人會真正影響全世界,這些人將會帶著全世界的矚目在各個場合講述自己的故事。但是,更加重要的不是這個漏斗機制本身,而是每個在這裡的年輕人,也許還不到 20 歲,也許已經 30 出頭,都野心勃勃地相信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能改變世界上的一些東西,並極富實幹精神。

硅谷的人們隨時相信自己能做到。就像90年代末蘋果電腦的廣告詞說的那樣:「只有那些瘋狂到以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的人,才能真正改變世界。」這喻指了硅谷的精神。他們有這種勇氣與自信,因為他們在過去的四十多年裡一直在改變世界。這兒發生的一切,每次都會像龍捲風一樣傳到世界各地。在中國、印度、羅馬尼亞、希臘、非洲,硅谷的科技浪潮已經和好萊塢、可口可樂齊名。

硅谷這些熱切的年輕人的最大特點是:他們有一種「可能的精神(the feeling of possible)」和「可以做的精神(the feeling of can-do)」,他們有什麼想法,就會立刻去做,瘋狂地工作,把它變成現實。同時,他們也非常成熟,然後找到投資者和戰略顧問,試圖用產品改變世界,如果這個不行,就去試下一個想法。

而中國的創業者通常沒有這些想法。拷貝到中國(Copyto China)的模式所有人都能看到,對於做產品和人和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捷徑,因為可以借鑑國外已經成熟的推廣、品牌、運營、產品模式,只要稍作修改與本地化工作即可。

而投資人其實也更傾向於這類項目。因為這種項目的模式在國外已經被證明可以很輕鬆地說服投委會。事實上,中國的投資人最強大的一點就是批判性思維能力,而成功的投資者需要的是真正的原生判斷力。這種原生判斷力讓出色的投資人可以針對一個全新的產品或模式做出最合理的邏輯推斷,並判斷其可能潛力,而這需要對人性、對市場的充分理解與深刻認識。相比之下,中國的創投圈更喜歡研究趨勢(「大勢」)、風潮,甚至會針對某些熱點領域進行刻意投資。

\

風潮投資

而在硅谷接觸了眾多風投人士後,我的感覺是,他們會真正對一個模式做出儘可能精確的分析,而不會將它與趨勢或風潮進行對比,去判斷這個項目是不是擁有誘人的「概念」。他們更加實在。

在這種情況下,初創的創新企業(而非那些 Copy to China 項目)在很大程度上很難得到有力的支持。試想一個情況,幾個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試圖按照自己的想像創立一個全新的網頁或移動應用,他們根本就不認識風險投資公司的人,更不用說去他們的辦公室聊自己的想法,而如果這些年輕人在路演上和這些風險投資者闡述自己的產品公司,多半會被認為是異想天開,因為年輕人全憑自己的想像來創造一款產品(而不是根據外國的類似產品加以改裝)會被認為是幼稚而「不接地氣」。然後這些年輕人有一半可能會繼續獨立做下去,自己籌資撐到產品上線,由於沒有推廣費用,他們會求助於孵化器和政府創業基金,但是有政府背景的基金或孵化器的資助策略很嚴苛:在上海,一般是無息貸款20萬,但是5年內必須還清。所以如果在早期沒有盈利模式的應用(諸如 Whatsapp, Instragram, Snapchat, Facebook ),就不能得到這個項目的資助,除此之外,在上海和南京等地的政府基金和園區的另一種孵化政策是股權投資,但是前提是政府提供的資金和創業團隊提供的資金等同。同樣,學生創業團隊一般也無法籌集到數十萬的啟動資金。在這些融資渠道之外,中國尚不健全的天使投資體系和投資人數量也讓那些沒有明星創業者(已有經驗的連續創業者、自身技術經理等)初創團隊的融資和發展舉步維艱。在發達城市,也會有一些非公有的孵化器,比如中國加速器、戈壁的孵化項目等,但是這些項目多半是創業投資機構的延伸,因此對項目的篩選標準也類似。

但對我來說,互聯網的意義應該是創造新的東西,面向一種顛覆型變革。互聯網這個詞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義,有的人認為它能改變傳媒界,有的人認為它能幫自己賣煎餅賣到天下無敵,有的人認為它能讓人感知到神的存在。但是對於我來說,互聯網精神就是創新、叛逆和反傳統。

如果不看創業者和投資人,單看中國的創業項目本身,周鴻禕在一年前有一句很精闢的概述:「聽起來是 reasonable ,很合理、正常,沒有令人驚豔的地方,不會讓你驚嘆說:哎呀,他怎麼會這麼想呢?!」我們所做的更多事情,是去談論概念、追求大方向的理念,比如 O2O 、大數據、企業端、可穿戴設備,而不是去在乎產品本身的細微之處。

我們做的社交產品上線前,很多圈內人都會問我們同一個問題:「有沒有人會在互聯網上分享自己的夢想?」這就是最悲哀之處了。在一件事物還沒有誕生之前,這種需求在互聯網上還不存在,而這種「暫不存在」會被我們認為是「沒有需求」。似乎我們已經習慣了看到一個硅谷的產品在美國有無數人開始用,然後我們去總結一些原因(甚至歸納出一些趨勢),緊接著,大家開始炮製類似的東西,融資,佔領中國市場。

這就好像我們突然發現自己處於黑夜的沙灘上,在某個洪亮的聲音告訴我們應該做什麼之前,我們只會匍匐在黑暗中。而任何的動作都會被認為是冒險送死的愚蠢決策。

而硅谷的不同之處在於,即使所有人都不讚同你,即使你一個人萎縮在一個昏暗咖啡館的小角落裡,你也仍可以相信自己可以撬動這個世界。因為你身邊的所有人都在這麼做,在抱著改變世界的決心努力。人們會不讚同你的方向,會質疑你的產品,批評你的推廣策略,但是他們不會嘲笑你,不會質疑你的選擇。因為最後的最後,你的選擇決定了你是怎樣的一個人。

硅谷的那些年輕人,放棄了一些生命中的東西,從全美各地甚至全世界各地,共同湧向了這裡。正因為他們都是這樣野心勃勃的人,非常相似。在斯坦福的校園裡,陽光整日明媚,你能感覺到「自由之風勁吹」(斯坦福的校訓),也能感覺到野心與活力在空氣中流動。

\

斯坦福大學俯瞰圖

在中國,我周圍的很多朋友聊天,都談到人生和理想,大家都有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比如拍電影、畫漫畫、寫書,比如像我,創辦一個公司。可是說到為什麼不做的時候,每個人都沉默了。一會兒,大家都會說出高房價和生活成本。可是,如果這些是阻礙我們去追求的理由,為什麼硅谷的年輕人和紐約的年輕人仍然可以去自由地創造、去體驗自己想要的人生?如果這些是不可戰勝的壓力,為什麼紐約的年輕人即使是住在租來的房子裡,即使是住在廉價小區,即使沒有錢買最新的 iPhone ,也會去創造自己想要的創新或文化?

很多時候,社會壓力和房價成為了我們內心軟弱的理由,成為了安於平庸和膽小怯懦的外衣。我們不敢去跳脫出這些東西做出選擇,因為我們大多數人,以及我們的父母、朋友、親人、師長,在告訴我們:應該融入大流,接受當下。也許我們也掙扎過,反抗過,試圖說服周圍的人,或用邏輯的理性思維,或用甚至是最絕望的哭泣或怒吼:這是我自己的人生,請相信我,請相信我,讓我自己去過。但是大多數人的人生被周圍和現狀的成見吞沒,失去了自己掌控人生的勇氣,最後融入大流。

而我們,正是想用自己的原創思想和社交產品去改變一些東西。

離開加州的那晚,我又回到了斯坦福校園待了一陣。這兒的人都希望去做那些之前沒人做到過的事,並相信一切的可能性,無論是投資人、導師還是創業者。這個是這種基於「改變」和「相信」的文化塑造出了今日的硅谷。

而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比如中國,長久以來的抄襲與模仿擊碎了創業生態中僅存的創新精神和極客精神,已經站穩腳跟的巨頭使用類似傳統行業的戰略壟斷著流量、資本與公共關注。支離破碎的互聯網生態本身影響了用戶群體所能接觸到的產品創新度,而在缺少創新的互聯網世界中成長起的消費者,對創新產品的接受度和習慣度被人為壓抑。

但問題是,也許我們永遠只能遠遠望著硅谷,就當這是屬於硅谷的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842

技術風潮全面席卷金融業 機器人投資顧問來了!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063

MW-CU140_roboad_20140915181101_ZH

技術變革已經顯著擾亂了印刷、音樂、照相和其他產業的發展步伐,如今還威脅著金融產業。

技術風潮正全面席卷金融業,電子交易和高頻交易已經改變了證券業的面貌。目前,商業銀行面臨著來自P2P在線貸款公司的挑戰,盡管後者不能印鈔票,但他們更像是在填補銀行留下的空白,而不是取而代之。

截止到目前,投資銀行避開了這種技術革新。這個行業還沒有因為新的技術類競爭者入侵而被迫裁員或者降低投資者的成本。但如果有的話,在線操作的到來將增加投資者的成本而不是節省費用,並且可能允許新成立的中介公司從人們的積蓄中賺取資產管理費。

如今,計算機算法成為被證券管理行業所采用的最新技術。福布斯雜誌近期稱,兩家美國公司將自己標榜為“機器人顧問(robo adviser)”平臺,利用交易所上市基金(ETF)組建投資證券組合,並在這些資產偏離目標配置時對其進行再平衡。

機器人顧問(robo adviser)是一種在線財富管理服務,為用戶提供自動化的、以計算機算法為基礎的證券投資組合管理服務。此類服務不使用真人投資經理。

至少,投資者為新技術所支付的金融費用已經開始下降。

他們仍然采用以資產為基礎的收費模式,但費用比多數其他投資產品要低一些。比如Wealthfront公司對第一筆1萬美元不收費任何費用,之後的管理費用為資金的0.25%。Betterment公司則收取0.15%-0.35%的管理費,具體比例取決於資金的規模。這兩家公司對ETF投資額外抽取0.15%的分紅費用。

投資者的成本加起來不高於0.5%,這比業內通常1.5%-2%的標準費用低的多。

這種自動金融服務依賴於投資者的一種感覺——將成本保持在低位就是收益最大化的關鍵。他們采用的ETF數量有限,並不試圖去覆蓋全部的市場。全都是為了從多元化證券投資組合中獲取回報,且與客戶的風險偏好保持一致。你可能會說:“有效率”。

對於用戶來說,從數千支基金中選擇想要投資的產品是相當耗費精力的。很多投資者的選擇雜亂無章,之後又過多交易就顯得不足為奇了。他們可以多資產類型基金代替。不過這類基金的費用較高,且較高的證券交易量還會導致隱形的額外成本。

機器人投資顧問公司很清楚自身的優勢。在回答“與單純持有一支Vanguard混合資產基金相比,為何投資者值得付出雙倍的服務費用”時,Wealthfront給出的答案是:顯然,我們可以進行更廣泛的資產配置,擁有稅收優勢,並可以進行資產再平衡,何況更高的投資回報也超過了額外的成本。

如果大多數人的投資需求可以被計算機算法提供的金融服務滿足,那麽投資業可能會遭受利潤縮水之痛,就像印刷行業一樣,甚至有可能更糟。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146

人民幣套利風潮再起 推動人民幣逼近跌停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940

近兩周來,即期人民幣匯率罕見的五次逼近跌停,這可能是越演越烈的人民幣境內外匯差套利所導致的。

因近期離岸人民幣匯率(CNH)低於在岸(即期CNY)人民幣匯率,尤其是最近人民幣出現貶值趨勢以後,兩者之間的匯差進一步擴大,有市場人士稱,在這種情況下,境內企業在在岸市場用人民幣購入美元,然後將美元迅速轉入香港離岸市場進行拋售,便可套取利差,這樣的行為加劇了在岸人民幣屢次出現跌停的情況。

例如,本周一(2月2日)早盤,在岸人民幣匯率報6.2588,較離岸人民幣的6.2744高156個基點,若此時在上海用6.2588億人民幣購得1億美元,再迅速將1億美元轉至香港,在香港拋售美元可購得6.2744億人民幣,短期內便獲利156萬元人民幣。由下圖還可以看出,在北京時間9:30在岸人民幣開始交易前,CNH和CNY的價差達到300個基點以上,但9:30開盤後匯差直線下降:

QQ圖片20150204101815

21世紀經濟報道采訪一家香港銀行外匯交易員稱,目前參與這類套利交易的,主要是境內貿易企業。一方面他們有利潤轉移的需求,另一方面他們購匯額度往往高於結匯,從而間接鎖定人民幣貶值風險。

“周一早盤人民幣境內外匯差超過80個基點時,就有不少企業參與這類套利交易。”他說。在他看來,這種套利行為應該已經被央行相關部門關註到,但這些企業之所以敢於火中取栗,是因為他們在豪賭境外資本正在竭力壓低人民幣匯率,與力求匯率穩定的央行開展一輪博弈。

之所以存在兩種人民幣匯率,因為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在中國資本賬戶尚未完全開放的情況下推進的,如果資本賬戶完全開放,套利行為將會抹平在岸CNY和離岸CNH的匯差。在岸人民幣每天在央行公布的“中間價”上下2%內浮動,雖然CNH匯率理論上是不受央行幹預自由浮動的,但CNH匯率還是一直緊跟著CNY匯率的變動。

近一年來CNH和CNY的價差走勢:

QQ圖片20150204103436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0587

香奈兒內地降價20%引發排隊搶購 或開啟降價跟風潮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87882.html

香奈兒內地降價20%引發排隊搶購 或開啟降價跟風潮

一財網 劉曉穎 2015-03-19 13:16:00

與往日門可羅雀的相比,上海恒隆廣場的香奈兒專賣店讓人有種身在歐洲某國奧特萊斯的錯覺。一位專賣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上一開門就有人來排隊了。”

那些奢侈品牌年複一年在中國“毫無忌憚”提價的黃金時代也許一去不複返了。

隨著各家奢侈品年度業績的披露,大中華區域的大幅下滑讓這些大牌意識到了危機——2014年中國內地的奢侈品消費首次出現負增長!

作為行業標桿品牌,香奈兒此次最先對市場作出了反應。這家在過去五年里年均漲價幅度超過15%的大公司突然出手在內地的各大專櫃店調整貨品價格,跌幅平均在20%左右。

位於上海恒隆廣場香奈兒專賣店排隊購買

中歐價格“上下”調整

根據香奈兒對外媒的官方說法,為協調產品的全球價格,香奈兒將於4月8日起調整旗下三款經典手袋在中國與歐洲市場的價格,具體為降低2.55、Boy以及11.12這三款經典手袋在中國的價格(降幅大約為20%),同時提高它們在歐洲市場的售價。其他產品的全球價格協調將於2015~2016季開始。

不過,《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悉,從3月17日開始,香奈兒就已經下調了它部分產品的售價。與往日門可羅雀的相比,上海恒隆廣場的香奈兒專賣店讓人有種身在歐洲某國奧特萊斯的錯覺。一位專賣店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上一開門就有人來排隊了。”

記者看到幾乎每個銷售都服務數名前來購物的顧客,這樣的“盛況”平日在這樣的大牌專賣店難得一見。

位於上海恒隆廣場香奈兒專賣店排隊購買

記者詢價後了解到,此番香奈兒降價的力度頗大。以該品牌著名的2.55系列為例,小號原價38200元,調價後29800元,中號原價42500元,調價後33200元。另一款LE BOY也在此次的調價名單中,漆皮中號從原來的32700元降到26000元;牛皮中號則是從35600 元降到26000元,降幅均在20%左右。

除了手袋外,香奈兒其它的產品降價幅度也頗大,比如WOC鏈條錢從16500降到了12200元,降價幅度26%。據悉,雙C經典款錢包根據皮質不同,普遍降價1000-2000元。手表類的,如J12腕表(鉆石款)之前的價格近11萬,現在也調整到了79000元,降價幅度達到了26%。

海外代購的冬天

香奈兒公司稱,此次調價的主要原因是縮小各個市場的價差。因近來歐元貶值,拉大了各國之間原有的價格差距。

據悉,香奈兒11.12經典款手袋歐洲的價格將從3550歐元漲價到4260歐元。同時,另一款Boy手袋在歐洲的價格將從原來的3100歐元漲價到3720歐元。

經過這樣的價格調整後,上述的幾款手袋最終在歐洲與中國市場的價差將不會超過10%,如果歐元匯率繼續下跌,則價格差距還將繼續縮小。

雖然不可能做到國內外價格統一,但此次香奈兒的調價對於那些以賺取兩地差價獲取利潤的代購打擊頗大。

代購小白因為工作關系常往返於歐洲。2010年,她在淘寶上開了一家代購店,此後微信朋友圈興起,她又轉戰了場地。據小白稱,此前積累起來的信譽和老顧客讓她這兩年的收入頗豐,“生意好的時候一個月的利潤可以抵上白領的月工資都不止。”

但是現在她開始擔心未來的生意了。小白告訴記者,通常一只大牌包她都可以賺到3000元以上的利潤,但現在這一利潤空間要被壓縮了。“我看了下,我店里一個2.55的中號包包開價34000元左右。以前上海的專櫃要賣到40000多,現在降價以後只有33200元!這也太辣手(厲害)了!”小白說,“如果將來歐洲的價格再往上漲,這生意就沒法做了。”

事實上,香奈兒此次的調價意在打擊代購。香奈兒中國區時尚部公關經理Ras Tan3月17日就對一家北京的媒體表示,目前代購市場對香奈兒品牌影響很大,尤其對歐洲消費者產生很多沖擊,這次調價也是為了打擊代購市場,提升顧客在精品店內的購物體驗。

位於上海恒隆廣場香奈兒專賣店排隊購買

大牌如何定價

奢侈品降價對於那些購物狂來說或許是件好事。但這也引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為什麽國內外奢侈品價格的差異如此巨大?為什麽這些大牌說降就能降,而且還如此大手筆的降?

據了解,奢侈品要繳納的主要稅種是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

“奢侈品的價格是基於價值定價,”法國馬賽商學院MBA、EMBA主任Michel Gutsats早先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專訪時指出,“以價值為導向的定價法是根據客戶對公司產品的價值認知確定價格。而奢侈品的價值即在於它們的排他性。”

在全球範圍內,奢侈品牌通常根據歐洲、美國、亞洲三個不同的區域制定零售價。不同區域的價格差異也非常大。

Michel Gutsats分析,許多國家進口的奢侈品都需要支付消費稅,這部分稅有時會達到進口價格的100%。在有些情況下,還需要增值稅(包括在零售價中)和地方稅(通常不包含在零售價中,在收銀處另加)。同時每個地方開設店鋪的成本不同,在東京經營直營店和人工成本通常是馬德里的2~3倍,而這些一定程度上都會反映到最終零售價中。

但需要指出的是高關稅從來都不是高價差的主要原因。

“品牌一直拿進口關稅高作為地區價格差異的原因,這只是借口,進口關稅雖然也會導致奢侈品價格提高,但不是像品牌宣傳的那樣是主要原因,地區價差大的主要原因還是品牌針對初級市場對產品價格的高估而有意識提價的結果。”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如是說。

觀潮網主編葉琪崢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定價策略是市場營銷組合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價格通常是影響交易成敗的重要因素,同時又是市場營銷組合中最難以確定的因素。顯而易見,奢侈品的定價策略不是基於產品成本本身。“奢侈品的定價規律是經濟越不發達的地方,定價越高。”

或開啟降價跟風潮

業內人士認為,香奈兒這次是一個“識時務”的決定。

一位行業高管認為,中國境內外奢侈品的價差問題直接影響了國內的銷售。他表示,中國這麽多的店鋪,如果繼續保持高差價下一步的運營將會遇到很多困難。“過去奢侈品在中國境內價格高一部分是因為關稅,但另一原因是因為中國市場的高需求造成的,現在情況發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奢侈品牌都會對這一情況有所考量做出改變。”這位高管預計,在香奈兒此番決定之後,其他奢侈品會很快跟進縮小海內外價差。

不要以為只有香奈兒降價了,其實其它品牌早已“摒不住”了!

在3月17日走訪中,記者了解到,雖然沒有香奈兒如此“大張旗鼓”地調價,但從去年開始已有部分奢侈品牌開始通過種種方式降價銷售。比如LVMH旗下的高端腕表品牌宇舶、真力時、豪雅先後挑起香港、內地同價的大旗,希望借價格優勢激活內地消費市場。此前,其內地腕表價格與香港價差在10%~20%。一位迪奧銷售員告訴記者, 迪奧之前已經下調了部分經典款的價格,包括MISS DIOR等系列在內,降幅達10-20%。這名銷售員暗示,香奈兒都降了,迪奧還會遠嗎?

行業人士稱,在零售環境愈發艱難、競爭愈發激烈的奢侈品市場Louis Vuitton(路易威登)、Hermes(愛馬仕)、Gucci(古馳)以及Prada(普拉達)等傳統品牌的提價空間為零,也即是奢侈品的價格已經觸底,通過提價來保銷售的美好時代結束,奢侈品牌必須向下降價才能爭取更多的消費者以提振銷售。

編輯:於百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6357

敢說No! 他掀起台灣精釀啤酒風潮

2015-03-23  TCW
 
 

 

最後一站,我們走進了掀起台灣精釀啤酒(編按:有別於標準化釀造,強調小量、手工釀造,原料與配方會隨產地和釀酒師而改變)風潮,台灣第一個精釀啤酒節策展人黃培峻的辦公室。

黃培峻的辦公室,全是暗色系的木質裝潢,搭配絨布長沙發,辦公桌後方的層架上放滿各式各樣的酒瓶。他的人,梳著俐落的西裝頭,跟小眾通常連結的「清新」形象差很大。

但他連續兩屆舉辦的精釀啤酒節,不花一毛廣告預算,五天內,就可以讓一千張要價四百到六百元的門票銷售一空。兩屆下來,累計約數十萬元的盈餘,吸引兩千位民眾與超過二十多家精釀啤酒廠商參與。

精釀啤酒的風潮,在他手上變得更熱。代理商林幼航表示,參展後,旗下某單一酒款銷售量翻倍,平均銷售也成長了三成。

黃培峻到底做對了什麼?有點臭屁的他,答案很簡單:「就是玩真的啊!」

過去,精釀啤酒在台灣,是啤酒中的小眾市場,據代理商估計,僅占台灣啤酒市場每年產值的一%不到。相較之下,在美國,精釀啤酒的總銷售量已勝過全球市占率第一的百威啤酒。台灣,還處於一個非常初期的市場,根本沒人想過策展的可能。

賣票玩限量梗,滿足顧客炫耀心理

黃培峻原本做的是烈酒生意,朋友叫他來推廣精釀啤酒,「我覺得很好玩……,但我做很大的創舉,我就一千張票,我賣完就不賣了,再給我賺錢也不要……。」

玩限量的梗,確實讓這個活動很快吸引目光。「那時候很好玩,買到票的,還跟買不到票的炫耀,他朋友說,這什麼東西啊?有什麼好開心的,買到票的人還會跟沒買到的人解釋,這些酒廠怎麼樣……。」

但限量,不只是為宣傳。黃培峻說,想找到真正為精釀啤酒癡狂的客戶,那些願意花四、五百元門票進場試酒的愛好者。

「我要進來的人就是crazy for beer(為啤酒癡狂)。你搞到場子變party,進來的人都不喜歡啤酒,那樣真正喜歡啤酒的人,會覺得很無趣。」

黃培峻找來全台的精釀啤酒廠商擺攤。消費者拿著有感應條碼的酒杯,可以到處試喝,還可以聽釀酒師,分享釀酒文化與心得。最後這群粉絲,會自動在臉書社群上,分享各類精釀啤酒,更會像鑽研紅白酒一樣,研究精釀啤酒的佐餐方法。例如,發現柚子味道的啤酒,適合搭配白肉魚。

「自己賣酒的人說這個很好喝,跟一個陌生人跟你說這很好喝,你會相信誰?小眾要加上口碑行銷,會更厲害。」

做小眾生意,當然需要取捨。黃培峻辦精釀啤酒展,引起了大廠海尼根的注意,想要參與,但他卻拒絕。「海尼根進來可能一百萬、兩百萬元(收入),他們也問說要不要做更大,但我就說不要……,就是要這樣,你才能玩小眾。」

「那是一個人性的衝突你知道嗎,有錢到你面前,你要把它推掉。」明明看到買票群眾的熱烈,他大可租個兩千人的場地,多賺一倍,但卻放棄。

「小眾是持續的,是一個理念,他可能每天都花一點錢,但是很慢。大眾是一個潮流,很快進來,但一下就沒了,台灣常常這樣啊,看蛋塔好,就一堆人開蛋塔店。」

不是理想化,反而是很實際的黃培峻對我們說:「你得細水長流!」

【延伸閱讀】讓商品大賣,他們跟你想的不一樣!■Pinkoi多數人:賣顧客想要的他們想:創造參與感,讓顧客一起打造他要的商品

■Cama咖啡多數人:品項多、價格低是王道他們想:減法專注、調高單價才成功

■自轉星球多數人:賣出版市場上正需要,最夯的商品他們想:早市場一步,推只有我有的產品

■精釀啤酒節多數人:總說Yes!盡可能把市場做大他們想:要說 No!別先想做大,細水長流賺更多

整理:吳中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46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