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開源控股收購日鋼核心資產中國第二富豪杜雙華再戰江湖

2009-01-19  經濟觀察報


就在中國第二富豪杜雙華入主開元控股一個月後,1月初,開源控股(01215,HK)頻頻發佈停牌公告,稱公司將公佈非常重大的收購事宜。

1月16日,開源控股再次複牌時,杜雙華已將把日照鋼鐵(簡稱“日鋼”)部分資產注入到開源控股。

由於目前日鋼與山東鋼鐵集團(簡稱“山鋼”)正在就重組開展前期盡職調查,究竟注入的是否為日鋼旗下資產,杜雙華此舉到底意欲何為?一直專注于實業經營、從未涉足資本市場的杜雙華再度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資本圖謀

2009年1月6日,開源控股(01215,HK)發佈公告稱,公司將公佈非常重大收購事宜,同時公司股票于當日暫時停止買賣。

1月2日,開源控股曾對這項重大收購描述道,“本集團現正與一名非本集團關聯人士就一項收購進行磋商。”“該收購項目一旦落實,可能構成本公司非常重大的收購。”

恰恰一個月前,2008年12月2日,開源控股對外公告,經過第二次增持後日照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大股東杜雙華以9.83%的持股比例,成為公司第一大股東。

頻頻波動的股價和接連發出的公告,都預示著開源控股即將迎來一場大的變動。諸多變動紛紛指向隱藏在幕後位居胡潤百富榜第二的大富豪——杜雙華。

1月16日,停牌8天、一度引起業界諸多猜疑的開源控股(01215,HK)終於複牌,並將收購的真相公佈——公司以52億港元的價格收購從事鋼鐵業務的香港譽進發展全部權益。

開源控股之所以斥巨資收購,是因為香港譽進發展間接擁有日照型鋼30%、日照鋼鐵30%及日照鋼鐵軋鋼25%權益。這些合營企業均為日照鋼鐵集團旗下主要營運公司。根據公告,2007年,上述三家公司的利潤總額超過50億元。

由於2008年杜雙華通過兩次增持已購進了開源控股9.83%的股權,此舉被業界理解為杜雙華欲借重組實現實體資產的資本化。同時,開源控股表示,將以增發新股的形式支付收購代價,公司將以每股2.6港元的發行價定向增發20億股。

開源控股是一家在港交所上市的投資控股公司,主要從事熱能供應及物業投資,前稱為國新集團。2008年6月,開源控股收購了國內最大的城市供熱企業——天津市供熱發展有限公司49%股權,並托管5%股權,開始進軍國內熱能供應行業。

由於山鋼重組日鋼已經進入盡職調查階段,失去日鋼的控股權對於杜雙華來說只是早晚的事情。杜雙華也需要重新定位,另辟財源。而開源控股近一個月內眼花繚亂般的變動讓業界似乎看到了這位富豪未來的出路。

短短一個月內兩次增持,杜雙華就搖身一變成為了一家香港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杜雙華剛剛涉足資本市場便有了不俗的表現——受到接連而至的利好影響,開源控股股票大漲。截至2009年1月6日,杜雙華所持7億股已經賬面盈利85.6%,約7490萬港元。

然而,山鋼重組日鋼的開始,引起了業界人士的猜疑——如果日鋼的核心資產注入到上市公司,山鋼的重組只恐將會受阻。

山 鋼董事長鄒仲琛表示,對於日鋼的盡職調查已近尾聲,正式的重組談判尚未開始。杜雙華的資產注入與重組日鋼無關。而日鋼派駐開源控股的董事薛健也告訴本報記 者,此次開源控股只是收購了公司股東的股權,日鋼與山鋼的重組肯定會進行下去。但他也表示,上述三家公司是日鋼集團最為核心的三個生產企業,將來與山鋼具 體重組的對象究竟是哪些資產,現在還暫未涉及。

東山再起的契機

日照鋼鐵董事長杜雙華在1月16日的聲明中表示,“本人深信此 次合作一方面將日照鋼鐵推進國際的資本市場舞台,使國際投資者對日照鋼鐵關注,對日照鋼鐵進一步擴展海外資源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與胡翼時先生合作,在鋼 鐵業的基礎上,可在其他領域共同發展,尤其是開源控股已涉足的熱能公用事業。”

杜雙華旗下有著衆多鋼鐵企業,雖然日照鋼鐵集團盈利能力最高,在業界有著“印鈔機”之稱,但杜雙華卻是依靠著鋼管的生產攫取了第一桶金。開源控股作為一家以城市供熱為主的公司正是以鋼管為主要原料。

衡水京華制管公司的一位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企業生產的焊管大多數銷售給了城市供暖、供水和煤氣企業。

開 源控股方面則表示,在2008年6月底之前,公司主要從事物業投資業務,過去幾年一直虧損,至2008年上半年,公司虧損達到7935萬港元。為改善經營 業績,公司一直在內地物色合適的投資目標。在去年上半年進軍天津供暖市場之後,公司進一步認定未來發展工業的策略方向。

蘭格鋼鐵網經濟分析師房榮榮認為,杜雙華此前與開源控股公司主席胡翼時相識很可能是基於鋼管業務。作為雙方為數不多的共同點之一,杜雙華很有可能把鋼管生產業務注入到這家香港的上市公司,在融資的同時也為所剩的鋼管製造產業搭建一個資本平台。

這恰巧正與此前媒體報道相吻合,“知情人士稱,如果洽談成功,日鋼與開源控股也是資產的合作,還不能談及對開源控股主業的改變。”

早 在1993年,杜雙華創辦了京華焊管總廠,此後杜雙華整合了旗下衡水京華制管有限公司、唐山華岐制管有限公司、山東萊蕪京華焊管有限公司等6家制管企業成 立了京華創新集團,一度達到了年產300萬噸焊管、150萬噸熱鍍鋅管的規模,居亞洲同行之首,產品占全國市場份額25%以上。

蘭格鋼鐵網經濟分析師房榮榮認為,鋼管產業作為杜雙華的第二大產業,在日鋼被山鋼重組後,杜雙華急需重新整合、構建。雖然鋼管與日鋼的鋼板利潤相比較低,但在經濟危機中卻是最為穩健的一塊業務。

根據有關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焊管市場跌幅僅有37%,為鋼材跌幅最小的品種。

實業家收購上市公司通常是為了借殼、資產置換,進而將其作為融資平台。無論杜雙華將來要涉足任何領域,充足的資金都是必不可少的首要條件。

山東省政府一位高層官員對記者表示,“未來雙方將以股份制的形式合作,以山鋼為主,將日鋼納入到國有體系內。”這也意味著,杜雙華或許無法從重組中獲得現金流,通過入主開源控股、利用資本市場融資以圖東山再起,就顯得尤為重要。

2009-01-19  AppleDaily

股場放大鏡:開源蛇吞象交易難明


 

上 周五一隻毫不起眼的三四線股開源控股(1215)復牌,一度急升7成,惟收市升幅收窄至僅14%。開源早前停牌,其後公佈以52億元收購一間分別持有內地 日照型鋼3成股權、日照鋼鐵3成股權及日照鋼鐵軋鋼25%股權的譽進發展全數股權,公司透過以每股2.60元配售20億股方式支付。這單交易在本地傳媒報 道甚少,最多只見簡訊一則。

以10倍溢價發股收購

以上周五收市價計,開源市值僅18.86億元,卻以「蛇吞象」方式收購值 52億元的鋼鐵廠資產,本來已經夠奇,更奇之處,是股份發行價較停牌前股價有超過10倍溢價。以高價發股而淨收股份不收現金,不知道鋼廠賣家是如何盤算 的?這家鋼廠在港名不見經傳,交易不受重視,但在國內卻受到眾多傳媒追訪,因日照鋼鐵集團是內地著名企業,而賣家杜雙華是內地民營鋼鐵大亨,去年身家估計 有350億元,在內地「胡潤百富榜」排名第2位,僅次於國美電器(493)大股東黃光裕。至於日照鋼鐵2007年生產能力達1100萬噸鋼,利潤超過50 億元人民幣(下同),今次收購代價是以2007年底止純利15.98億元,PE 3.3倍作收購。收購完成後,日照鋼鐵集團的控股股東及相關人士將持有開源29.7%股權,成為單一最大股東,據SDI資料顯示,杜雙華早於去年11月已 在場外購入4.4億股開源,每股作價0.125元,應是早作部署要借殼香港上市,惟仍未解開用高價收股票之謎。這單交易太多難明之處,要詳細了解,只好睇 內地報章追蹤報道。歐陽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301

开源股东大会放行 52亿收购日照钢资产


 

From


http://www.21cbh.com/HTML/2009-5-20/HTML_WRWR3LU0JXXR.html


5月19日,开源控股(01215.HK)发布公告称,公司股东已全票通过了“以52亿港元收购日照钢铁部分股份”的决议。

根据收购计划,开源控股将通过增发新股的形式,以52亿港元的总代价,收购日照型钢公司及日照钢铁公司各30%股权,以及日照钢铁轧钢公司25%的权益。

收购完成后,开源控股将持有日照型钢、日照钢铁公司及日照钢铁轧钢各30%、30%及25%的股权,剩余的70%、70%及75%的股权,则由杜双华旗下的京华创新集团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持有。

目前,杜双华持有京华创新集团67.9%的权益,日照钢铁控股集团则是京华创新集团的全资附属公司。

将日照钢铁核心资产的部分股权注入开源控股,一度被外界解读为杜双华与山东钢铁业大重组的博弈。

2008年11月,在山东钢铁宣布重组日照钢铁之际,日照钢铁董事长杜双华便闪电收购了开源控股4.4亿股(6.18%);2008年12月初,杜双华又增持了2.6亿股开源股份,由此,杜双华在开源的持股量增至9.83%,成为开源控股最大单一股东。并且,日照钢铁董事兼副总经理薛健已加入开源控股董事会。

若此次收购最终完成,杜双华及日照钢铁有关人士将持有开源控股29.7%股权,成为开源控股第一大股东。

日照钢铁的一位内部人士曾对本报记者表示,杜双华将日照钢铁资产注入开源控股,目的是为了将资产“资本化”,以提高重组谈判的筹码。

对此,山东某国有钢铁集团一位高层人士表示,日照钢铁将部分核心资产注入开源控股,到时候,“山东钢铁集团重组成本将大大提高,多了资本市场那一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2

金山卫士全面开源 传与腾讯携手网络安全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2/2086728.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北京
互联网安全领域的竞争正推动着行业运营模式的嬗变。
昨日(12月1日)下午,金山网络宣布旗下产品“金山卫士”全面开源。该开源计划允许任何第三方厂商或个人自由下载、使用金山卫士的源代码,并不限制对开源代码二次开发的商业性使用。
金山网络CEO傅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金山卫士开源后将是“纯烧钱”项目,这听起来像赌博,但金山网络有信心在3年内 “赌赢”。有人士认为,开源也是金山对抗360的策略之一,是对业内免费模式一次颠覆性的尝试。
开源“赌博”3年
据悉,金山网络首期将公开“隐私保护”模块和“漏洞修复”模块的源代码,并承诺其他所有模块将于两个月内全部对外开放。傅盛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开 源计划不仅局限于金山卫士,金山网络核心的云安全也将通过API的接口形式对外开放,而涉及到病毒木马的对抗层需要申请的方式才可以查阅。
实际上,最近一个多月,金山网络已暗暗为开源造势。傅盛此前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金山网络要推“自由软件”的概念。他称,要 “让安全成为一场互联网人民战争”。
傅盛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一计划最早始于他创立可牛公司之后的个人想法,“主要是出于对安全行业乱象的不满。”在可牛、金山安全合并后,他再度提出这一建议,得到了金山网络董事会的支持。
这一计划也不无风险。有人担心,会有商家或个人使用相关源代码开发出有安全隐患的软件。傅盛对此却不担忧,他表示,目前软件、互联网服务业的实践显示,软件服务开源越普及,安全性就越高,“有大量的开发者会共同参与相应的优化和纠错”。
开源计划更为人关注的风险或许来自于营收。继金山毒霸宣布永久免费之后,金山卫士的开源也将成为近乎纯“烧钱”的项目,维护开源社区的人力成本也将提高,未来营收只可能来自于金山毒霸的增值收费服务。
傅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这还只是刚刚起步,“说句实话,对于未来的战略方式和行业演变,我们真的还没有完全明确的想法。”
金山安全去年向金山软件贡献了2.5亿元的营收。免费和开源策略先后启动后,金山网络如何盈利成为业内关注的话题。
对此,傅盛向《每日经济新闻》透露称,作为新公司股东,在公司成立时,金山软件向公司注入了一笔资金。傅盛没有透露具体数目,但表示这笔资金将足够支持金山网络运营3年,“这听起来像是一场赌博,但我们有信心能成功。”
金山图谋产业链?
尽管傅盛一再表示,无论是他本人还是金山网络,从未有过针对哪家公司缠斗的想法,金山开源计划仍被分析人士认为,至少客观上有针对竞争对手“釜底抽薪”的意味。
“这看上去像是一场搅局战。”一位安全业人士对《每日经济新闻》称,从运营模式的竞争更迭看,当初360推行免费是对原有安全业的商业模式的一次颠覆,现在金山的开源或也将对渐成主流的免费模式构成再一次颠覆。
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仅凭免费难以胜过360,而开源能开辟一片新战场,消解对手已构建的强势渠道的封闭性,并培育起更多产业竞争者。
当记者就此观点询问傅盛时,他笑而不语,只表示希望能有更多的安全服务企业能够跟进开源思维。
金山开源抑或有着更多的产业链图谋。傅盛表示,以后不仅是安全软件和服务,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可以集成金山提供的“安全模块”,金山网络正在与潜在合作者沟通推进。
傅盛没有透露目前接触的对象,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目前金山网络正在谈的合作者正是此前3Q大战中的强力盟友腾讯。据悉,双方正在协商在QQ电脑管家中使用金山源代码的事宜。
有意思的是,就在金山宣布开源的前一天,360推出四引擎杀毒版本,并指同行的免费策略是“假免费”。对此,傅盛回应称,金山毒霸将最基础的杀毒功能免费开放已经是最合理的免费行为,针对更高级的杀毒需要耗费人力服务,因此增值服务收费情有可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93

金山卫士开源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2-2/5OMDAwMDIwODY5OA.html

12月1日,金山网络启动金山卫士“开源计划”,宣布将金山卫士全面开源,任何第三方的厂商或者个人均可自由下载和使用金山卫士源代码。

金山网络CEO傅盛表示:“金山卫士开源可降低安全软件的进入门槛,让任何厂商和个人均可拥有属于自己的安全软件,进入全民保卫互联网安全的时代。”金山也是国内首个开源安全软件的厂商。此前,代表性开源软件有Linux、Android等。

金 山卫士开源引来了有关安全的争议。有业内人士担心,将安全软件开源,可能存在被黑客利用从而影响用户利益的隐患。奇虎360亦给予回应,“360与所有国 际著名安全厂商一样,不会对安全软件开源。如果360源代码开源,势必会让木马有更多的攻击方法,这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

据傅盛介绍,金 山卫士“开源计划”中,不仅仅只是金山卫士,金山核心的云安全也将通过API的接口形式对外开放,涉及到病毒木马的对抗层软件将通过申请的方式供查阅开 放。“申请过滤的主要目的是,保障开源的安全性。”但傅盛同时也承认,“没有完全彻底的安全。只要有更多软件朝着安全性方向前行,环境总会越来越好。”

在源代码开放模块上,金山网络将按照不同开发厂商,提供包括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和电子商务等模块接口。以搜索引擎为例,其基于源代码开发的安全产品,有望能在用户搜索发生时或者发生前,就帮助屏蔽带病毒的网站。

“开源后,安全服务可以像电力、自来水一样方便接入每个互联网。”据傅盛透露,目前,已经有一些企业和金山网络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据记者了解,这些厂商和金山网络达成合作后,暂将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共享。“我们开放源代码是有利于安全行业的良性发展,是看到未来的方向才做出的决策。”傅盛说。

傅盛表示,目前,安全软件业有两种盈利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我们竞争对手,奇虎360为代表的完全互联网盈利模式;一个是像我们自身通过在安全领域不断深入去探索的软件模式。”

“互 联网盈利模式需要用应用软件转换成流量,然后做收入。这个模式我们反复思考过,但最终认为这种模式是不可避免地将伤害到用户,不自觉地会既做裁判员又做运 动员,告知用户自身产品就是最佳的。所以,金山最终决定还是以开放源代码,增强品牌知名度,最终依靠增值服务的方式来获得长久生存。”傅盛说。

“金山网络现在选择的模式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用户的过程,我们不知道最终效果会如何,也不知道到底需要多长时间培育。”傅盛说,“我们已经做了努力三年的准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30

投資篇》 開源節流、理性投資 三十歲前賺進兩桶金長抱「黃金十檔」開名車住千萬宅

2011-1-31  TWM




要想怎麼收穫,就先得怎麼栽!大學時代就開始半工半讀的鄭嘉蕙,很早就懂得開源節流的道理,二十六歲賺進人生第一桶金後,接著開始投資理財、買房,目前已坐擁名車與市價兩千萬元的房產,開啟她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

撰文‧林心怡

「我一直主張,人一定要在年輕的時候,替累積財富預作準備。」張著一雙靈活的大眼睛,今年四十二歲,任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的鄭嘉蕙,說話速度飛快,正如同鄭嘉蕙總是快速立定目標、全力以赴的作風,靠著薪水與兼差,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進而理性投資、買房。

如 今,鄭嘉蕙住市價近兩千萬元的北市好宅,出門以賓士代步,生活富足的程度,羨煞不少同儕友人。原來,早在就讀文化大學中文系時,從大一開始,當大多數同學 都還在享受多采多姿的大學生涯時,鄭嘉蕙就已在雜誌社工讀,寫文章賺外快,自給自足。畢業時,還能同時拿到中文、新聞系雙學位,並存到人生第一個五十萬 元,爽快地買了輛車犒賞自己。

「同學們畢業之後第一份工作的月薪,平均僅有二萬多元,但我當時月收入就已經有近十萬元了!」鄭嘉蕙笑著說,當年在《大成報》時,她不但接了早、晚各一班的編輯工作,還利用空閒時間,接下其他雜誌社的各種大小書稿案子。

三 年後,即使是在聯經報系工作,鄭嘉蕙仍不改作風,白天在《聯合晚報》、晚上在《民生二報》(後來的《星報》)做編輯的工作,「算算最高紀錄,我這段時間一 共兼了三.五份的工作,在報社工作時間,從早上九點一直到凌晨一點,幾乎眼睛一睜開後的時間,全花在工作上!」富足邏輯一:投資龍頭股「看好它」或許正是 因為忙到幾乎沒時間花錢,對於物質上的誘惑,鄭嘉蕙在踏入社會之初,就已「產生抗體」。一九九九年時,在《民生報》開始轉任精品線記者,即使每天須接觸各 種名牌精品,但鄭嘉蕙卻始終顯得興趣缺缺,她回憶當年,物質欲望偏低的她,月花費往往不會超過五千元。

如此極端到徹底的「開源」與「節流」,讓她畢業四年後,在二十六歲那年,就存到人生的第一個一百萬元,二十八歲就有逾二百萬元的存款。

而 在台股狂奔的九○年代,當時任職聯經報系的鄭嘉蕙,在《聯合晚報》同事「牽線」下,買下人生第一檔股票||中鋼,她笑著說,自己是個超長線的投資人,她甚 至常自我調侃道:「我從來沒想過有天會跟中鋼分手!」原來光是中鋼這一檔股票,鄭嘉蕙就持有十八年,靠著逢高調節、逢低補回,加上每年穩定的配息,獲利已 達百萬元以上;至於投資時間較短的,例如玉山金、遠百,投資年限也已經有二、三年,獲利也分別高達三倍與二倍。

分析鄭嘉蕙的投資邏輯,「鎖定獲利佳、產業前景好的幾檔龍頭股就好。」觀念頗類似「股神」巴菲特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並且看好它」。

在此邏輯之下,「在將近二十年的投資生涯中,我挑了十檔股票作為『長期飯票』。」細數她口中長線持有的「黃金十檔」股票,除了上述三檔股票,還包括台塑、巨大、鴻海、台積電、佳世達、統一超、中華電。

鄭嘉蕙以「最高規格」對待這些「長期飯票」,「這些股票的任何消息,我都會加以記錄,仔細研究股價走勢與消息間的變化,長期下來,對這十檔股票的『股性』非常熟悉。」而這些股票也大多「很爭氣」,幫她賺到四○%至五○%的報酬率。長年下來,鄭嘉蕙股市獲利累積接近千萬元。

「選對股之後,買進價格漂亮最重要!」鄭嘉蕙說,摸清股性的好處,就是知道相對高低點的位置。「例如中鋼長線的鐵板價就在近二十元左右。」因此,只要中鋼股價見到二字頭,鄭嘉蕙就會分批布局、長線持有,果然讓她累積不少財富。

只是,鄭嘉蕙迎向富足的人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她曾歷經《民生報》結束、失業與房貸申請四處碰壁的窘境,所幸早期的打拚「存糧」,與人脈專業的累積,還足以應付當時失業、房貸因信用遭質疑的人生低潮,並且順利轉業成功。

富 足邏輯二:及早規畫與努力二○○三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期間,鄭嘉蕙眼見房價夠低,又有結婚打算,便以近三百萬元的自備款,在台北市文山區 買下總價八百萬元,三十五坪附雙車位的房子,經過幾年的增值,轉手獲利近三百萬元後,同樣在文山區換屋,以一八○○萬元買下五十四坪的住屋,若以該區住 宅,目前每坪成交價約四十幾萬元計算,房屋市價至少逾二千萬元。不到兩年,潛在獲利又有二百萬元以上。

對照許多昔日同學,現在還在大嘆買不起房子,抱怨著經濟壓力沉重。現在生活相對寬裕的鄭嘉蕙,覺得自己在理財上及早努力與規畫有了回報,因為在金錢上的富足跑得比同儕快,使得她有更多一點的銀彈與時間,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鄭嘉蕙

出生:1969年

現職:遠東百貨公關處襄理經歷:《民生報》記者、《大成報》編輯學歷:文化大學中文、新聞系雙學位

鄭嘉蕙的富足之鑰

開源:努力兼職賺外快,累積投資資本。

節流:從生活與工作習慣中及早養成對於物質誘惑的「抗體」。

投資:建立適合自己的投資邏輯,把握低檔買進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061

除了開源 還須節流 五招防漏法避免家庭資金出現缺口

2012-3-19  TWM



家庭日常開銷,食衣住行育樂,處 處藏有漏財危機。就算事前做好預算規畫、抑制奢豪消費,錢還是有辦法找到漏洞滲出。為了防堵資金外漏,強化家庭財務體質,五種常見的家庭漏財根源,一定要 知道。

撰文‧歐陽善玲

在金融業上班的許小姐,六年多前與未婚夫在台北市信義區買下一棟三十年老公寓,準備當作結婚新房。當時,台北市房價剛走出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 群)谷底,兩人決定以一坪不到二十五萬元的價格購入,如今房價每坪至少四十五萬元起跳,許小姐回想起來,仍對先生精準、睿智的眼光感到佩服。

但這項看似完美的決策背後,卻因欠缺縝密的理財規畫,讓許小姐婚後除了背負房貸,還額外多了一筆小額負債。「三十年公寓整修起來工程浩大,從水管、電路、 油漆、地板到隔間,我幾乎全部翻修。」她說,決定買房時就知道要先準備一筆裝修費,在參考裝潢相關雜誌後,決定將預算控制在一坪四萬元內,總計約一百萬 元。不料後面東添西補,導致預算破表。「房子靠馬路,白天車水馬龍噪音大,必須改裝氣密窗;還有加裝鐵窗的價格也比原先估計得高很多。」更重要的,許小姐 規畫每坪不超過四萬元的翻修預算,竟忽略了家具、家電開銷。

「房子整修好了,戶頭也空了。最後沒辦法只好拗親朋好友贈送家電,自己再跟銀行信用貸款二十萬元買家具。」許小姐坦言,多了這份貸款,每月必須省吃儉用、 克制消費,連每年最期待的出國旅行也被迫取消。

家庭生活中,類似這樣的漏財情況不勝枚舉,就算事前做好預算規畫、抑制奢豪消費,錢還是有辦法找到漏洞流出。為了防堵資金外漏,強化家庭財務體質,下面五 種常見的家庭漏財根源,一定要知道。

第一招:先扣固定支出再提撥享樂資金中國人壽處經理林靜香指出,每個人的薪資結構不同,花錢方式也不一樣;要做到財務防漏,最基本原則就是將資金用途分門 別類、專戶管理。舉例來說,上班族常利用年假為自己規畫「犒賞之旅」,不論國內國外、距離遠近,最終目標就是吃好、住好、玩得盡興。此時,花錢只是為了讓 自己感到愉悅的途徑,但無形中卻成為財務大窟窿。

為了讓自己享受假期無負擔,林靜香建議,利用歲末或年初之際進行年度旅遊計畫,將目的地、相關費用仔細羅列清楚後,加總算出所需金額。有了預算概念,再到 銀行開立一個「享樂專戶」,將年度旅遊預算平均分攤至出遊前一個月,每月薪資提撥固定金額至享樂專戶,就能有效控制支出,杜絕漏財情況。

林靜香提醒,在提撥薪資至享樂專戶時,必須先扣除固定支出,剩下多餘的錢才能轉出。至於固定支出,包括日常生活開銷、房貸、保險及中長期投資部位。她解 釋,像退休、子女教育等未來必要開銷,也應視為每月固定支出項目,透過先扣除必要花費方式,再提撥資金至享樂專戶犒賞自己,便可降低漏財機會。

第二招:房貸不超過月收入三成擁有一幢自己的房子,是許多年輕人的夢想,但若為了圓夢,在未事先評估自己經濟狀況下,就貿然背負巨額房貸,不僅原有生活品 質降低,每月也會因償還房貸,而排擠其他理財規畫,例如保險、退休金、子女教育金等,淪為不折不扣的屋奴。

林靜香認為,國人「有土斯有財」觀念根深柢固,但因過於沉重的房貸而使自己生活品質惡化,並阻礙了投資理財的開源之路,就非明智之舉。較好的作法,是將每 月房貸支出控制在薪資的三成之內,剩下七成作為其他生活開銷與投資理財用途,圓夢同時又不會讓自己感覺經濟壓力沉重,會比較理想。

第三招:保險支出在月收入一○%內「在國外,年輕人會在公司附近租屋,不但省下每日通車時間及費用,也少了高額房貸負擔,假日還能盡情玩樂;買屋則是退休 後有了充足的財力,可多元選擇適合自己養老的地點才會考慮的事。」林靜香說,隨著工作資歷增加,薪資逐步成長,年輕人可先累積較高頭期款,再物色房屋標 的,才不會讓自己生活陷入窘迫地步。

隨著家庭風險意識逐漸提高,保險費用已是每月固定支出項目之一。保費太少,家庭保障恐怕不足;太高,又擔心漏財浪費。林靜香指出,一般保費支出以不超過家 庭月收入一○%為限,保障金額則應做到年收入的五倍,才算合理。

她解釋,當家庭遭遇事故,約需要五年時間才能恢復原本經濟狀況。建議年輕人踏入社會後要先幫自己買保險,保障內容以醫療為主;進入家庭、責任漸增,則可利 用投資型保單拉高壽險額度,同時進行中長期理財規畫。「以二十六歲男性為例,透過投資型保單,每月約四千元就可做到五百萬元保障,相當實惠。」第四招:教 育費控制在一○%至一五%徐小姐住家對面是一所著名私立小學,因為學校重視品德教育,與她理想相符,便決定讓獨生寶貝兒子就讀。「學雜費六萬元,上課到四 點半之後要留下來學才藝,每學期要再多付二到三萬元,要看學什麼才藝而定;如果住得遠,還有校車費用、營養午餐費,比公立學校開銷多出好幾十倍!」理財作 家張真卿認為,子女教育雖然是一種長期投資,但父母也要同時評估薪資收入,將一學期學雜費及才藝學習費用,平均計算出每月支出,應控制在家庭月薪的一 五%。「像我自己兩個小孩,就一個念公立、一個念私立學校;其實優質的公立學校辦學一樣認真,父母大可不必過分依賴明星私校光環,而排擠到其他家庭開 支。」第五招:養車不超過月收入五%李小姐是位愛好自由的單身貴族,三年前買了一輛中古車,以為從此之後就能無拘無束,行動自在,不料這卻成為她累積財富 最大拖油瓶。「當初為了貪便宜買了二手車,結果三年下來,光是維修就花了十萬元。這還不包括每月將近五千元的停車費,每年牌照、燃料稅及車險,每周固定洗 車的費用,換算下來,每月養車就要花掉一萬元!」家庭日常開銷,無非是食衣住行。其中,「行」的部分常是家庭財務很大隱形殺手。張真卿認為,年輕上班族要 是內勤人員,應多利用大眾運輸工具,非必要絕不輕言買車,假日如有出遊計畫,也可用租車方式代替,不但省下車貸負擔,每月也能有更多資金運用空間,一舉數 得。如果買車,養車成本最好能控制在月收入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073

證監會「開源節流」能否救市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3-01-11/100481736.html
中國股市歷來存在用指數考核監管層的傳統,因此監管層每日都在心憂股指的漲落,用證監會首任主席劉鴻儒的話說就是「如果股價飆升,高層會憂心忡忡,擔心有事發生;如果股價狂跌,底層會怨聲載道,公眾會喪失投資興趣」。

  為遏制股指大漲大跌,監管層往往會在股指高漲、市場情緒非常樂觀時放鬆融資標準、讓更多企業上市或增發,並控制資金流入,而在股指低迷、市場情緒黯淡時收緊融資標準,甚至暫停新股發行(IPO),並設法引入更多資金。這些操作手法背後是供需理論,即價格由供給和需求決定:當市場熱時增加供給(讓更多企業融資)降低需求(減少流入市場資金)會降低股指,當市場冷時減少供給增加需求會提振股指。

  筆者想探討的是:這種政策背後的邏輯是否正確?這項政策有效嗎?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現代金融理論明確指出,如果以市盈率為衡量標準,在公司分紅政策不變的情況下,股票市場整體的估值主要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投資者對公司未來利潤的預期,二是無風險基準利率的水平,三是無風險基準利率之上的風險溢價。

  在經濟低迷時,投資者對公司盈利的預期會趨向悲觀,而且風險厭惡程度以及伴隨而來的風險溢價都會提高,這些因素會導致股市估值的大幅下降。此時,假如政府採取刺激性的貨幣政策或財政政策以改變投資者對未來公司利潤的預期,並降低其對風險的厭惡程度,這就有可能會提振股市估值。

  從理論上說,證監會能做什麼呢?筆者認為,降低風險溢價是提升股市估值的關鍵所在。市場信息傳播越快、越透明,信息不對稱越低,投資者所需的風險溢價就越低。在這些方面,證監會的首要任務是規範和完善市場規則,打擊內幕交易和股價操縱行為,並規範和嚴格執行上市、退市規則。證監會的主要職責是作為「裁判員」以完善規則,並公正執法,從而間接提升股市估值,而非作為「運動員」去調節融資和資金的供需以改變股市的估值。

  實際上,股市的低迷往往不是因為沒有資金或企業融資過多,而是因為投資者在悲觀的預期以及風險厭惡下遠離了股市。只要投資者對公司利潤未來的預期和風險厭惡程度沒有改變,即使證監會控制融資量(節流)並增加資金(開源),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因此,在一個足夠大的股市中,「開源節流」往往不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以A股中的IPO為例,無論是IPO的個數,還是其募資總額,都與股市的整體估值沒有相反的關係,反而似乎是正向關係。例如2000年,A股IPO個數達145家,募資總額為855億元,其募資總額創下了當時的記錄,但是,2000年末時A股的市盈率高達69倍;又如2005年,A股僅有15家公司上市,募資58億元,IPO規模大幅度萎縮,但2005年末A股市盈率只有21倍;還有2007年,A股有121家公司上市,募資總額為4470億元,IPO供給大增,但年末市場的市盈率仍高達49倍。相反的例子也存在,比如2010年,A股有347家公司上市,募資總額為4911億元,大量公司通過IPO上市,而年末A股的市盈率為20倍。

  中國在美上市的概念股(下稱中概股)也證明了這一判斷。2010年末,中概股在美國資本市場備受青睞,噹噹網和優酷網上市首日分別獲得87%和161%的漲幅。當時,中概股在美國大量上市,經常獲得較高的估值。2011年,隨著渾水公司和香椽公司對部分中概股詐騙的揭露,美國投資者迅速遠離中概股,導致中概股整體估值大幅下跌,而且新的中概股公司難以在美國上市。

  因此,當投資者對公司盈利預期向好、風險厭惡程度低時,股市估值往往會高,這時,哪怕新股發行增加(也的確會增加),也不會改變這一趨勢。反之,當投資者對公司盈利的預期惡化、風險厭惡程度高時,股市的估值就會低迷,這時,投資者往往會逃離市場,就像2005年的A股市場那樣,而且新股發行會銳減,即所謂「冷市場」。在此情況下,卡緊IPO很難大幅提振股市。

  就後果而言,證監會「開源節流」的政策會造成兩個問題,一是為了提振股市而不讓合規的公司上市、增發,這不僅違反了基本的市場規則,也嚴重違反了自身規則制定者的角色,不利於建立成熟的資本市場;二是出力不討好,這一政策或許能提振股市,但是,根據上文的論述,其所能起到的作用必定是非常有限的,用一個成本效益比如此高的政策去救市,是否應該反思一下?

  從根本上說,假如證監會真想提振股市,就應該做一流的「裁判員」,而不是不入流的「運動員」。當前,證監會是繼續卡死IPO救市,還是梳理700多家正在排隊的公司,允許其中合規者上市?何去何從,決策者當深思。 ■

  作者為長江商學院金融學教授、MBA學術主任、資產定價研究中心主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903

「新車間」李大維看開源硬件創業

http://www.yicai.com/news/2013/05/2741005.html

在李大維看來,所謂創客其實跟山寨是一模一樣的東西。美國建國初期也以山寨起家,內戰結束後,美國國會就頒佈了法律,宣佈不承認歐洲的版權和專利。李大維所說的很容易讓人想起「美國工業革命的奠基者」塞繆爾·斯萊特(Samuel Slater)的故事,在英國嚴密封鎖、保護自己的棉紡織機技術的時候,這名年輕的英國人覺得本國的棉紡織工業已經發展到了巔峰,留給自己的機會不大,於是他記熟英國棉紡織機的設計,裝扮成農場雇工,秘密前往美國。自此,美國的棉紡織工業終於得到了來自英國的技術,開始飛速發展。

不過,現在美國工業的地位已然不同,它也處於優勢地位,擔心自己的技術被日本、中國、韓國等亞洲國家所學習。但問題是,為什麼亞洲四小龍這幾個國家都沒能出現「山寨」這樣的現象?李大維以台灣地區牛仔褲外包廠商來解釋原因。

一般來說,當台灣牛仔褲外包廠商簽了訂單之後,一個月之後就會收到一個集裝箱,裡面裝滿佈料,然後台灣的廠商只需要僱傭師傅,將牛仔褲從這些布料裡裁剪出來。台灣的外包僅僅負責其中加工的部分,但不知道哪裡買原料。正因為如此,當這些台灣廠商將工廠搬到大陸的時候,就開始發現,工廠自己沒辦法升級。台灣人有人,有廠,有技術,但沒有掌握產業鏈。

時間要拉回到幾年前,當時全球經濟危機,許多公司為了優化財務報表,將自己的採購部門給裁掉,所以當時上海等地區有一大批下崗找工作的人。最終,這些知道原材料哪裡買的人,進入了大大小小的中國工廠或其它地方。過了幾年,中國的工廠開始有自己的採購部門,他們不但知道產品如何製造,也知道原材料在哪裡買。結果演變成,中國的牛仔褲工廠甚至不用合作方提供布料就能生產——他們的獨立性比台灣的工廠要強。

同樣的十年,台灣的外包公司開始垂直整合,比如富士康,甚至為了給 iPhone 磨玻璃的藥水都是自己的子公司生產的。經過這樣的改造之後,富士康就變得很有效率,能夠應付像蘋果這樣喜歡一次性下幾千萬訂單的買家。但也因為整個生產流水線變得十分龐大和複雜,生產的成本隨之上升,為了盈利,富士康不接數量較低的訂單。但富士康不接小訂單,不意味著別的廠商不接。於是,許多生產上較為靈活的小廠商,就從市場的底部進入,獲得一片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而當 MTK 推出了「Turn-Key」的解決方案,降低了手機研發的難度,令中國內地吹起了山寨之風。當時已經有人到深圳實地考察,發現許多山寨機的品牌幾乎抱著「撈一票」的心態,為了滿足用戶的心理需求,推出不同造型和不同功能點的手機——他們不打算做長期的生意,本錢也不多,所以一次生產幾千部到一兩萬。而深圳生產山寨機的工廠,因為需要時時刻刻面對這樣小批量的訂單,整個生產線不得不進行適應。

被華為外派出去的朋友還告訴李大維,山寨機在第三世界國家氾濫,跟華為中興全球化擴張有關。最近十年,中國的電信設備公司華為、中興開始全球擴張,從亞洲擴張到中東、非洲、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我們知道,早期中興華為以製造運營商定製機為主,而當地的運營商有時候也會報一些數量較少,低於 10 萬的訂單。但由於華為主要跟台灣的工廠合作,無法應付數量較低的訂單,於是華為的外派員工就打一個電話給深圳的朋友,讓他們來承包。此時,華為中興在國外建設的銷售網絡,不光銷售他們自己生產的手機,還銷售著山寨機。

目前來說,由於數據很難取得,尚無法有證據直接證明華為中興與山寨機之間的關係,但李大維經過觀察則發現,山寨機的產量跟華為中興擴張的速度成正比。不過,現在的山寨機也遇到問題,他們現在沒有可以「抄」的對象——過去幾年,國際手機品牌要麼關門,要麼苟延殘喘,索尼愛立信已經不復存在。所以,山寨機不得不自己去設計和製造,進入一片新的領域。

以上,是創客運動裡關於深圳、關於中國的部分,而這和 Kickstarter 有什麼關係呢?

說實話,Kickstarter 給了一個項目一夜爆紅的機會,但有時候過於紅火,對於創業者來說反而是壓力,因為群眾的熱情完全超過了他們的想像,這時候原本的生產計劃完全被打亂,必須圍繞著更大的訂單量重新制定。最典型的例子是 Pebble 智能手錶,創始人艾瑞克·米基科瓦斯基(Eric Migicovsky)完全預計不到 Kickstarter 最終的募款額達到 1000 多萬美元,而訂單量達到 85000 塊。

為了滿足突然爆發的需求,他唯有來到中國,尋找合作夥伴。但這個過程之中,當然也會碰到其它的問題,比如說,異國語言溝通不便,Pebble 概念太新工廠不易接受,米基科瓦斯基甚至還有防止自己受騙上當等等。儘管 Pebble 的發貨日期向後推延,而且第一批發貨量也低於原先的承諾,但至少因 為中國發達的製造業,他們具備能力應付突然爆發的需求。

如果沒有中國,Pebble 估計會被粉絲的口水淹沒在網絡的世界裡。

李大維還提到,Kickstarter 也為一些做外包接單生意的美國人提供了生意機會。比如說 Dragon Innovation 這家公司,它的商業模式因為 Kickstarter 的出現而變得很簡單——他們只要在 Kickstarter 上瀏覽一遍,找到做硬件項目的團隊,然後發一封郵件過去問是否需要幫忙在深圳找工廠製造,對方有需求的話,就可以直接聯繫上。這比以前光知道工廠在哪裡,不知道客戶在哪裡的情況好很多。

深圳如何變成硬件創業的天堂?從李大維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得到一個較為清晰的版圖,當台灣製造業為了利潤率、為了更多的訂單而升級自己的生產流水線,以至於不得不放棄數量較少的訂單時,中國工廠反而因為承接數量較少的訂單而獲得了靈活製造的優勢,甚至還因為經濟危機的發生,其它公司人才的流失反而擁有了自己採購部門,從而具備獨立性。而當一輪又一輪的「山寨」大潮來臨,深圳以及它輻射的地帶,則經過了充分的訓練,形成了靈活製造為特色的產業鏈,恰好迎合了 Kickstarter 等小批量硬件製造的潮流,讓中美兩地成為創客運動的發動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210

《空巢退休族》購屋養老 節流更開源 資深女業務 讓房子成為取款水龍頭

2013-08-19  TWM
 
 

 

對於年逾五十即將退休的初老族來說,房子多半已從安身立命、擋風遮雨的功能轉為犒賞自己一生辛勞,或幫自己投資生財儲存養老資金的活存摺,業務員出生的Amy除了已在原鄉上海買了房子準備退休,自己原本的幾間房子更因為大幅增值,成為豐厚的老本,令人十足羨煞。

撰文‧梁任瑋

周末午後,今年五十八歲的Amy戴著帽子、悠閒地騎著單車在巷弄裡穿梭,她不時地停駐在大樓前觀察環境,不到一會兒,又拿出手機拍下房子照片。有別於其他貴婦喜歡流連百貨公司,Amy的興趣卻是蒐集房產的標的。

存房致富的基本功:開源節流不僅如此,在其他同齡的「空巢族」,因為即將邁入退休生活,才剛開始存老本之時,Amy卻因有很強的危機意識,早在四十歲時,就一點一滴地儲存退休基金,至今已擁有六戶分別位於台北市大安區與大陸上海市中心的房產,價值逾三億元,每月租金收入高達二十萬元。因此,對於十年後離開職場的收入,她毫無後顧之憂。

目前從事業務工作的Amy,坐在台北市光復南路精華地段的住家裡,分析自己的理財撇步,一語道盡存房致富的基本功,就是要懂得開源節流。

Amy分享一路走來的存房歷程,三十多年前,剛出社會,她也只是一位頂著台大外文系的高學歷,但領固定薪水,對理財完全一竅不通的內勤祕書;甚至也曾有過花錢如流水,手中存款不到十萬元,根本不敢奢望買房的年輕歲月。後來才轉做業務員,雖然容易獲得高額獎金,但來得多也去得快,「我只要一有錢就隨便花,甚至還曾將婚後與先生在中和買的第一戶房子增貸,去買了一輛進口名車,完全不去考慮價位高低,也不會考量自己有沒有需求。」直到三十歲那年,想將孩子遷入明星學區,一直沒有儲蓄概念,消費至上的Amy與先生,打算在台北市置產,才意識到自己竟然毫無積蓄!

高齡置產的三大考量

為了讓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環境,沒有存下買房基金的兩人,一開始只能先在南京東路五段租屋,然而,租屋的日子畢竟不是長久之計,Amy為了在台北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屋,這才開始認真存錢,「只要可以賺佣金的案子,不管大小我照單全收。」在不斷開闢財源努力之下,不到三年,她存下了五百萬元,購屋計畫才開始。

一九九八年,Amy當時看上一戶位於台北市光復南路華視附近、距離辦公室不遠、藝人歸亞蕾的房子。「這戶房子格局非常方正,我一看就很喜歡。但開價高達一六五○萬元,每坪將近三十萬元,對當時的我來說是不小的負擔。」Amy進一步分析其中的利弊得失。當時,雖然這是屋齡二十年的華廈,不像新蓋的房子有健身房、圖書館可利用;但優勢是公設比很低,室內坪數有五十六坪可以用;加上地點好、生活機能方便,還可以省去通勤時間成本。因此,Amy並未大砍房價,最後以一六二○萬元成交,如今這房子價值五五○○萬元,增值三倍之多。

有了第一次存房的好經驗以及自用住家的煩惱解除後,一九九九年,Amy將房地產布局眼光由台北轉向上海。

Amy到上海買房,只是為了讓七十歲的母親回鄉定居,因為當時上海房價在低點,並考量到未來退休後也可能到大陸長住,她買了一戶徐匯區的花園洋房。之後, Amy開始對上海房地產有濃厚的興趣,近幾年來,又另外在上海的瀘灣區、常寧區買房,如今她的三戶上海房市值已達二億多元。為了未來的養老計畫,Amy將其中兩戶出租,另外一戶作為高齡母親定居之用,大陸房產的租金收入將成為退休之後的養老金。

Amy認為,「高齡投資族置產,一定要先問自己三個問題再進場!」第一是要確定房子可以養自己下半輩子嗎?如果要用房子養老,一定要精算房地產租金收益扣掉每月貸款的金額,並且一定要大於每月包含醫療費的生活支出;第二是你現在的房子可以讓你退休了嗎?所以先向房仲打聽,現在所居住的房子房價行情,如果大於理想退休金額的一.二倍,就順利安全過關;第三,投資時要秉持保守原則調節手上資金,也就是月所得(收入+租金)要大於貸款月付金兩倍,若所得小於月貸款兩倍,須停損調節。

讓房子幫忙完成人生階段性任務然而,眼看台灣房價愈來愈高,年輕人買房壓力愈來愈重,Amy也開始替獨子打算。為了至少幫兒子留下一戶房,周末,Amy一有空就到處看中古屋。雖然鎖定自己居住的台北市東區精華地段,Amy也採取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選擇標的,「鎖定套房,即使兒子不住還可出租,至少還有租金收入,不至於賣不出去。」由於Amy認為,接近六十歲的中年人已不適合再背二十年房貸,所以用現金一一八○萬元,在東區買了一戶小套房與一戶頂樓加蓋公寓,其中小套房給兒子住,頂樓加蓋公寓則出租。

近十五年的時間,Amy在台北與大陸存下了市值近三億元的六戶房產,為自己規畫讓人稱羨的退休生活。

活潑樂觀的Amy笑著說,存了台灣三戶、大陸三戶,總共六戶房;加上公司退休金一千多萬元,她一點也不擔心六十五歲過後的退休生活。她認為,房子對人生每個階段的意義都不一樣,年輕時為了子女教育,同時,也要考量當時工作方便性;中年之後,就要替退休生活打算,最好是有租金收入,可以讓房產成為穩定的現金流;並且,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是能有安定退休生活的重要因素。因此現在的Amy,還拚命地找收入來源的「水龍頭」,拉高退休金的儲水位置,預備快樂享受退休生活,不讓人生留下遺憾。

空巢族你一定要精算:

1.你的房子是否可以養你下半輩子?

手上房地產租金收益-貸款月付金>月生活支出(含醫療費)2.你的房子是否可以讓你退休?

手上房地產現在行情>1.2×理想退休金額3.投資時,該如何配置及調節手上資產?

1. 月所得(收入+租金)>貸款月付金2倍,若所得<月貸款2倍,得停損調節。

2. 資金準備金得高達8~12個月。

3. 投資的房地產中,得有1/3是有收益的,如出租或店面營業……4.從市場成交量與房價趨勢,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量增價小漲:市場初升段,可考慮大量進場低接。

量增價大漲:市場主升或末升段,可考慮微量獲利了結 。

量縮價小跌:市場初跌段,可考慮適度調節存貨。

量縮價大跌:市場主跌或末跌段,可考慮微量低接進場。

5.從租金行情,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1. 當租金投報率低於1.5%,顯示租金追不上房價,即房價過高,但區域住屋供給卻無法跟上,表示房市有反轉跡向。

2. 當房屋總價>年租金60倍,顯示房價過高。

6.從總體經濟,判斷何時該進場,何時該退場?

1. 媒體公告的購屋痛苦指數,若房價超過家戶所得12倍,表示房價已到頂。

2. 房貸收入比(即小市民平均房貸月付金超過收入5成時),表示房價已到頂。

整理:李建興

空巢族 你一定要小心:

1.假距離

捷運或公共建設比想像中的遠有些房子以近捷運或大型公共建設為號召,飆出高價,但由於動線迂迴,從地圖上看起來很近,實際走來很遠,同時亦有標榜雙捷運宅,並非是位於兩條捷運線交會站的住宅,而只是在兩站之間,因此投資時步行時間與動線距離須雙重把關。

2.假捷運

台鐵、輕軌、BRT都叫捷運,但大不相同除正統捷運外,目前部分區域是以台鐵沿線增設車站,達到捷運化效果,高雄和淡水則正在興建輕軌捷運,而台中也引進盛行歐洲的BRT(將巴士公車以捷運化形式營運),雖然都是大眾運輸的一環,但通勤和生活圈效應不及正統捷運。

3.假利多

大型建設完工時期比想像中的久建商房仲常會以大型公共建設作為號召刺激買氣,往往政策才宣布就大肆行銷,惟台灣的政策多變,就連動工興建了,也容易受延宕,如新莊捷運先前即因樂生療養院拆遷問題而延後通車好幾年,投資時宜評估風險。

4.假人潮

路過大、面公園,人潮看得到吃不到買房不少人喜愛正對公園、學校和林蔭大道,這對住宅十足加分,但投資店面時,上述條件反而讓人潮不易匯集,開店不易集結人氣。

整理:李建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4160

【書摘】開源軟件行業不一樣的公平報酬

http://new.iheima.com/detail/2013/1111/56287.html
在一項經典研究工作中,卡里姆 ·拉哈尼( Karim Lakhani)和羅伯特 ·沃爾夫( Robert Wolf)發現,參與開源軟件開發的最普遍的原因(有 44%的回答者選擇),就是這項工作提供的智力激發( intellectual stimulation)樂趣。第二重要的原因,是提高自己的技能。另外一個廣泛報導的動機更具有規範性——三分之一的開發者認為「源代碼應該公開」。換句話說,他們參與的動機,僅僅是他們認為這樣做是對的。有 28%的回答者說,是回饋社區的責任感,因為社區已經給他們提供了如此強大的工具。團結和群體認同也起著很大的作用:高達 80%的回答者將自由軟件黑客社區( hacker community)描述成他們的認同感的主要來源; 20%的回答者說,他們的積極性來自於團隊合作。

人們奉獻他們的時間和努力,因為他們覺得這樣做是對的,因為他們覺得奉獻是公平的,因為這樣做增強了他們的認同感和社區感,或者更簡單地說,因為很有趣。但是,讓我們暫時回到「卡爾 –本科勒」賭註上來。如果你往「混合飼料」中加一些報酬,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它會擠出這些社會和情感動機嗎?或者,它會讓最好的人才放下他們的志願者工作,轉向有報酬的地方嗎?

在歐洲和美國,大約一半的開源項目貢獻者報告說,他們的工作是有償的,而且這一數字仍在增加。 Linux基金會 2008年發表的報告稱, Linux 內核(差不多是最好的開源工具之一)上 70%的工作,是由付費程序員完成的。這是否意味著擠出理論是假的?該怎樣解釋我們對公平的永恆期望呢?為什麼這些沒有報酬的人,在知道別人的工作是有報酬的情況下,仍繼續做無報酬的工作呢?弄清楚這兩個問題,有助於我們理解怎樣在不將社會動機擠掉的同時,把金錢激勵結合到一個體系中來。

我們已經知道,擠出效應發生之時,要麼是提供的物質獎勵與一個人對互動(可能是商業性的,也可能是社會性的)的期待不一致,要麼是提供的物質獎勵妨礙了某個人的自主感和控制感。在商業環境下,前者不應該是問題,因為人們希望別人為他們的工作支付報酬。但如何解決控制問題呢?如果我出錢讓你做某件事,我是不是冒著「你會覺得你的自主受到了威脅而失去做這件事的興趣」這樣的風險呢?除非我以某種方式對任務進行重新安排,讓你保持一定的控制水平。開源項目如此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它們在做什麼項目、往哪個方向走等問題上給開發者足夠的自由。研究這一現象的人發現,即便當公司聘用一個軟件工程師開發某一特定的自由軟件項目時,公司也不會對這個工程師的工作指手畫腳,甚至在工作成果如何使用的問題上,公司也很少發表意見。安德魯 ·莫頓( Andrew Morton)是 Linux內核開發的領軍人物之一,他解釋說,付費的開發人員經常會拒絕工程師們的某些要求,如果他們不認為這些要求「有益於這個內核」的話。大多數熟悉這一行的人都有同感:如果公司派支付報酬的員工參與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但不放棄對員工創造力的諸多控制,這些員工將失去對這一自由軟件項目本身的興趣和社會資本,而這些東西本來能讓他們成為最有成效的員工。無論是心理的、內在的影響,還是社會影響,都要求企業主放開他們聘用的支付報酬的軟件開發人員的手腳。

另外一個有助於保護開發人員自主感的有趣做法是報酬和指令來自於不同的地方。報酬來源於購買軟件的公司(比如 IBM),而指令來源於工程師(在開發人員允許的範圍內)。這非常重要,因為這似乎有助於開發人員在心理上將創造過程與報酬分開,將內在動機與金錢激勵分開。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引入政府獎金的努力——以直接報酬換取某些特定的貢獻,從未大範圍鋪開的原因,因為這讓報酬對貢獻有一定程度的逼迫感。(在一些網上分佈式勞動力市場裡,人們可以「租個程序員」,這些付費項目對自由軟件開發沒有起到多大作用。但是,它們為在自由軟件項目中經受過鍛鍊的人提供了便利,又為他們提供了一個選擇:即便沒有公司僱用他們開發開源軟件,他們也可以靠自己的技能賺錢。)軟件領域的眾多例子再三告訴我們,在激勵人們參與協作性項目的問題上,不緊密聯繫的、婉轉的報酬支付方式,效果要好得多。「按績效付酬」(pay-for-performance)的直接模式(尼古拉斯 ·卡爾稱之為「加拉加尼斯的錢包」),對於努力追求內在利益的那些人來說是一種傷害。必要而又可取的報酬模式,要與內在動機驅使的行為徹底分開。

因此,在開源軟件領域,並不存在擠出效應。因為,這個行業的做法使軟件開發人員擁有充分的自主,他們會覺得創造過程非常有意義。但是,這並沒有涉及公平問題,或者說,並沒有對下面這個問題給出答案:為什麼沒有報酬的工程師沒有因為覺得被人看不起而拒絕參與軟件開發呢?一半的開發人員有報酬,而另外一半開發人員卻沒有,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在第 5章曾討論過,公平並沒有確定的定義,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況來說,公平的定義也不盡相同,它還深受社區和文化期待( cultural expectations)的影響。開源軟件領域的公平報酬,似乎與其他領域的公平報酬有很大差別。因為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在物質報酬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回報,比如別人的承認和地位等。根據我以及其他研究人員的觀察,在自由和開源軟件開發社區裡,一個人的地位完全是由他的能力、所寫代碼的質量和完美程度決定的。這些無形的報償——別人的尊敬和欽佩,對項目開發的影響力是極其寶貴的。所以,儘管志願者沒有得到傳統意義上的報酬,但他們在這個社區裡獲得的社會獎賞,也足以稱得上「公平的酬勞」。事實證明,這足以緩解可能存在的任何不公平感。在對自由和開源軟件項目的眾多研究工作中,從未發現付酬工程師和無報酬工程師之間存在緊張關係。

無論是在學術界還是企業高層,維基百科還是自由軟件,政府還是非營利機構,我們觀察到的情況都是:如果這個工作本身就是值得做的,或者在很大程度上與社會上的尊敬和價值有關聯,那麼,吸引最優秀的人才來工作,報酬就既不是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這些與精心設計的、支持全心投入和專注的社會結構相結合的工作崗位,傾向於吸引在這些條件下生機勃勃的人,這些人會為了讓他們投身的企業發展得得更好而比別人多做一些。

以上內容來自《企鵝與怪獸》湛廬文化出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9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