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看太長和太短都有問題 隨笈

From

http://chuicup.blogspot.com/2008/04/blog-post_26.html

原本想等埋中人壽業績出先寫文,但遲遲都未出。

不少人對阿爺的救市措施有微言,其實這是不愔中共運作的表現。

中國經濟改革經歷這麼多年的發展,尤其是近年的躍進,顯示了中國政府掌管經濟那一班人的厲害。

個人想法:阿爺救市,唔係為咗拯救股民,唔關奧運事,係為咗拯救自己。認識中共歷史的話,會知道權力架構裏面的鬥爭非常激烈。市況跌得太爛而令到情勢動盪,或者令經濟運轉有阻力,當政者就會受到內部敵對者的壓力。

那 當然,股市要升得起,必定要有企業盈利所支持。大部份企業若然是爛的,經濟是差勁的,怎托也不會起。將目光多點注意基本分析吧。投資中國,考慮政治因素是 基本分析之一。若然對中國的「社會主義特式的市場經濟」不滿、深感困惑或者投不信任票,那麼,只好選擇其他市場投資。 我們做玩家的,是要睇遊戲規則來做人;抱怨遊戲的規則,只是多餘的舉動。想想下一步應怎樣做好過吧。

另外,經常遇到十年後股票表現怎樣的問題,又或者時常有人幻想十年後自己的股票怎樣。

其實能夠睇得通某支股票兩三年的發展已很不錯,看得太遠和看得太近一樣會出問題。

投資股票有好多時候是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要靠不斷吸收新的資料作基礎分析和監察,不斷引證自己當初的想法,進而作出行動。預測長遠的經濟方向或許都有人能辦到,但是有誰人能夠肯定告訴你某支股票十年後會怎樣?正如十年前持有花旗銀行的人,可否預計到現在的表現和回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1

中環在線:王維基搞團冧夥計清潔阿姐都有份 李華華

2010-9-10 AD




 

城市電訊(1137)老闆王維基多計係人都知,連冧夥計佢都有一手!早排佢又搞咗個新加坡之旅,獎勵369位優秀嘅前線員工。成個團廣州同香港office各佔一半人,唔係講笑,華華睇過啲相,呢個團係「堅」獎勵基層員工o架,連辦公室清潔阿姐都有份!

講開老王,噚日華華睇見《信報》有篇題為「王維基批無綫『膚淺』 奇招掀視圈世紀戰」嘅報道,據聞老王同《信報》拆唔掂,結果華華就收到老王「回應信報失實報道」嘅官方新聞稿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8

新加坡現場直擊》 五十年來提供大量平價住宅 九成民眾都有屋 十分之一薪水就住得起的組屋天堂

2010-11-08 TWM




新加坡實施組屋政策五十年,住者有其屋的精神不但讓五百萬的人民,九成都有自己的房子,其中八二%更是住在組屋中,即使房價近兩年來飆漲將近七成,年輕人還是可以輕鬆成家,兼具創造財富增值的機會。

撰 文‧徐介凡 攝影.吳東岳今年十月,二十八歲的謝屏忠,牽著小他一歲的女友雷柔嫣,一同走過紅毯,這段五年愛情長跑終於修成正果,父親在一旁激動流淚觀禮 的同時,謝屏忠把太太的手高高舉起、像個大孩子般興奮地叫著:「爸,我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原本住在五坪大出租小套房的他們,已經買下一間房子,十一月 二日就搬進新家,這讓夫妻倆對未來充滿著幸福感。

目前在新加坡上海亞洲控股公司任職文員的謝屏忠,月薪約星幣四千六百元(編按:星幣兌新台 幣匯率為一:二十三.八九,月薪約合台幣近十一萬元,在新加坡大學畢業生起薪約兩千八百元,工作五年的上班族,平均收入大約都在這個水準上下),雖然薪水 並不高,卻無礙於他築愛巢的規畫,因為,新加坡的組屋(類似台灣的國宅,見小辭典),讓他不用負擔太高的金錢壓力,也能輕鬆成家。

房貸壓力 低,雷柔嫣夫婦輕鬆成家同屬馬來西亞籍華人、只擁有新加坡永久居留權身分的謝屏忠與雷柔嫣夫婦,因為心知買不起價格過高的私人住宅,所以購屋的目標始終鎖 定在二手組屋市場上,今年七月,兩人終於選定了一間緊鄰現住房子旁邊,十六樓、三房一廳、約二十七坪大,要價四十萬元︵星幣,下同︶的二手組屋。

「我 們的客廳要擺大一點的沙發,小孩還沒生之前,多的房間要先拿來當工作室,等孩子生下來、長大後,就可以讓他接著繼續用。」謝屏忠和雷柔嫣你一言、我一語, 聊著搬進新家後要怎麼布置愛巢,雖然添購家具也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但從兩人的表情上,可以明顯看出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因為購買這間大小中等 的三房一廳二手組屋,雖然得花上四十萬元,相當於謝屏忠不吃不喝七年半左右的薪資所得,但是,由於新加坡多採三十年期的房貸,頭三年平均利率只有一.四 五%左右,雖會隨著政府調整利率而浮動,但以目前來看,每月僅須償還約九百元、僅占兩人月薪加總的一○%比率,可支配所得仍有很大的空間,難怪兩人並不擔 心添購家具的支出。

進一步細看組屋價格部分,包括房屋估價三十七萬元,以及隨著房地產價格上揚、屋內裝修較佳,必須加碼付給前屋主的「增值 溢價」三萬元,由於新加坡建屋發展局有增值溢價部分不能融資的規定,所以在前期自備款方面,分別由估價二○%的七.四萬元、溢價三萬元,加上更換地板瓷 磚、粉刷牆壁的兩萬元裝潢費等,總共需要十二.四萬元。兩人湊一湊手邊存款買下房子,父母也因他們新婚贊助了一些裝修費。

由於謝屏忠是移民者,只取得新加坡永久居留權,因此只能買二手組屋,若是一般新加坡國民,則可以申購新建組屋,同樣的房子,價格比二手組屋便宜了四成,只須準備六萬元左右的自備款,就可以入住,成家更加輕鬆。

「我 們有個蘋果飯店的計畫,在小孩還沒生出來之前,把多出來的房間提供給朋友們短期租借,一晚就收個星幣二、三十元的友情價就好。」馬上就要搬進新家,但生活 經濟壓力卻沒有因此增加,「租金可以當兒子的教育金、拿去存起來、做旅遊基金……。」家裡可支配的錢沒有因為買房子而減少,讓謝屏忠與雷柔嫣對未來有無數 個規畫,一想到這,兩人的笑容變得更甜了。

高達八二%的人住在政府蓋的組屋根據新加坡政府統計,新加坡五百萬人口中,近九成擁有自有住宅, 其中高達八二%的人是住在政府的組屋當中。這是基於自一九六○年以來的政策,新加坡政府成立建屋發展局,統籌提供大量平價的組屋,簡單來說,就像是台灣的 國宅一般,藉此讓新加坡國民能夠實現﹁住者有其屋﹂的理想。

因為從建築、銷售到管理,全由政府一手包辦,所以法令規定,民眾花錢買下來的,只是一個可以使用九十九年的租約,並不包括土地權狀在內;通常,可以分成新建組屋與二手組屋兩種。

根據新加坡建屋發展局資料,不論是購買新建或二手組屋,對象一定要是年滿二十一歲以上、名下不能有任何房子;此外,因為新加坡生育率過低,政府為了同時達到鼓勵結婚、促進生育的目標,申購組屋也同時多了一條規定,在拿到鑰匙之前,一定要辦妥結婚手續才能入住。

值得一提的是,正因為鼓勵結婚與生育,所以如果夫妻二人離婚,不論有無小孩,新加坡政府都會要求在六個月內把已申購的組屋給賣掉,並且搬出。

由於組屋屬於政府政策一環,因此,購買組屋的自備款部分,可以把每月分別扣除自員工與雇主的二○%薪資的公積金︵類似台灣的勞保︶拿來支付,進一步再降低民眾購屋的壓力。

從價格上來看,二手組屋介於新建組屋與私人公寓之間,通常被當作房地產價格的重要參考指標,在同一區域內,新建組屋最便宜,往往二手組屋打個六折,就是新建組屋的價格,至於私人住宅,價格約是二手組屋的一倍以上。

若進一步以目前各區域的平均價格來看,販售房型數量較多的兩房一廳、三房一廳、三房兩廳三款二手組屋(坪數平均約當二十三坪、二十七坪、三十三坪),價格分別落在星幣三十、四十與五十萬元範圍。

新 組屋與二手組屋價格與規範大不同當然,因為政府提供的條件相當優惠,為避免人民拿來作為套利工具,同時也附帶了住滿三年之內,不能出租或轉售的條款。不 過,新舊組屋之間還是有幾個重要的不同,首先,新建組屋的售價因為有政府優惠補貼在內,價格比起二手組屋通常便宜約四○%左右,所以購買對象的資格,限定 要有新加坡國民身分、且夫妻月薪合計不得超過八千元才可購買。

至於二手組屋,則是只要擁有永久居留權身分即可,且月薪收入沒有限制,儘管價格比新建組屋貴上一些,但比起擁有土地權狀的私人公寓,卻還是便宜了將近一半的價格。

其 次,由於組屋的推出是為了讓民眾買得起,因此政府在貸款利率上也有相關配套措施。若購買新建組屋,可以向建屋發展局直接申辦貸款,利率不但比一般銀行所提 供的房貸便宜︵視當下市場利率,便宜一%到二%左右︶,貸款成數可達九成,期間長達三十年,但不得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六十五歲,而且不受政府打房政策影響, 此外,有鑑於政府提供的特別優惠,所以每對夫妻一輩子只有兩次的購買機會。

相較之下,二手組屋的貸款不僅全由銀行辦理,且條件與私人公寓相同,借款期限同樣最長三十年期,貸款額度因打房措施,最高只有八成,利率方面亦比建屋發展局所提供的貸款高約一%至二%,但因為補貼優惠較少,所以二手組屋的買賣次數並沒有設限。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擁有一間二手組屋的民眾,還可以同時擁有一間私人公寓,但為了打壓房價,政府規定今年八月三十一日後購買二手組屋的民眾,若要另外購買一間私人公寓,得先出售手上的二手組屋。

因 為組屋規定,拿鑰匙入住前必須辦妥結婚手續,方能入住,實務上從買好到住進去整個程序下來,通常需要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不過,因為幾年前新建組屋申購人數 不高,建屋發展局將新建組屋的申購方式從「先蓋後售」改為「先售後蓋」,先公告一個地區即將蓋新建組屋,讓民眾前來申購,全部售出以後,再開始興建,因此 從買下到實際住進去的時間,相較謝屏忠購買的二手組屋,普遍只需三個月就能交屋,新建組屋卻需要三到五年之久。

新加坡政府除提供新建組屋申 購約四成的優惠補貼外,還有其他政府規定,包括新婚三萬元補貼、居住地點鄰近父母的一萬元補貼等,無疑提供年輕人快速累積財富的捷徑。但是,由於近年來新 加坡因應物價上漲,工資調漲速度同樣很快,若以一般大學畢業生起薪每月二千八百元左右(約合台幣六萬六千元),通常工作個五到七年,月薪就會超過四千元以 上,夫妻二人相加立刻超過建屋發展局的薪資上限規定。

為買組屋,年輕夫妻都想盡早成家為了趁著薪水還在可申購範圍內,趕快申購新建組屋,也 讓新加坡年輕夫妻普遍都有盡早成家的想法,先買屋、接著結婚,再搬進新家也成為當前常態,因為規定拿到鑰匙前辦理結婚手續即可,往往申購後也得等上少說三 年才能交屋,反而多了些時間可以慢慢籌備結婚事宜。

雖然,新加坡不論是二手政府組屋,還是私人公寓的價格,從二○○五年到現在,漲幅均高達六成以上,尤其去年第三季金融海嘯結束,價格漲勢更是凌厲,漲幅少說超過兩成,即使如此,卻仍不影響新加坡民眾買房的意願與能力。

房屋費用占可支配所得比率低,正是新加坡民眾能夠對未來人生充滿希望的關鍵所在。新加坡的組屋政策實施至今,剛好屆滿五十年,規定與管理隨著時代背景與經濟發展不斷演變,住者有其屋的中心思想卻始終如一。

平價組屋品質高,宛如高級住宅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新加坡的組屋屬於平價住宅,但是,不論是建材品質、整體設計,或是公共設施,卻一點也不顯得平價。

踏進方榮福家門,採三房二廳格局的組屋,空間寬敞,外面有一個五坪大小、可以直眺新加坡夜景的陽台,木製地板與櫥櫃構築出來的溫馨感,著實讓人分不清到底身在高級住宅,還是一個普通的政府國宅。

五十八歲的方榮福回憶,身為馬來西亞籍華人的他,當初剛入社會不久,因為太太是新加坡國民,符合申購新建組屋的條件,因此在當時買下一間要價一.八二萬元、新建的兩房一廳組屋。

「我 那時候一個月薪水很低,才四百元。」從基層員工做起的方榮福,每月房貸費用約七、八十元左右,雖然太太是家庭主婦,家裡缺少一份薪資收入,但是,若從支出 占所得比率的角度來看,其實與謝屏忠差不多,房貸只有二○%左右,因為占可支配所得低,儘管家中經濟只仰仗他一人之力,卻也順利把兩個小孩拉拔長大。

一 九九九年時,因為兩個小孩分別到了二十歲與十一歲,,不能再同住一個房間,方榮福決定把住了十九年的組屋賣掉,心想:「既然要換大一點的房子,乾脆就換間 可以住一輩子的吧。」當時因為景氣轉好,除了考慮每個小孩要有一間房間外,也想多給自己一間書房,閒下來時可以做休閒用途,因此,選定了與市中心距離較遠 的後港區,三十六坪、要價三十一萬元的新建三房兩廳組屋。

隨著新加坡經濟提升,方榮福當時二手賣出舊組屋的價格約為十四.五萬元,算一算,增值了將近八倍,售後獲利加上工作二十年所累積的公積金,全部用來買這間組屋。

雖 然房子位於新加坡偏遠地區,但方榮福認為,這裡的生活機能樣樣齊全,除了政府捷運建設與組屋幾乎同步蓋好,不論上班或上學交通都很便利外,組屋社區內亦有 包括中、小學校、停車場緊鄰,對面更有傳統市場,「雖然是新開發的郊區,但生活起來卻很都市。」方榮福說,便利性遠超出他當初購買的預期。

房地產飆漲,二手組屋價格跟著翻倍新加坡政府通常是將公共建設(例如捷運)與組屋所蓋的位置結合,捷運拉到哪裡,組屋就蓋在哪裡,以方便居民上下班。這樣的配套,除了帶給方榮福住的便利,同時也創造了財富。

現在,這間三房兩廳的組屋在二手市場的行情,已經上看五十五萬元,增值幅度將近八成。

「去 年政府公布人口突破五百萬的時候,所有人都被嚇到,拚命在市場上搶房子。」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楊煥杰解釋,新加坡房地產之所以會一路狂飆,關鍵來自於外來 人口的大幅提升。由於新加坡生育率一向不高,近兩年來更只剩一.二%左右,「把死亡率考量進去,新加坡本國人口成長率其實是負成長的!」○五年起,連續四 年新加坡人口成長率都超過五%,推升總人口數一舉突破五百萬,成長力道卻主要來自國外移民,以及外國專業工作人士大量進入新加坡。楊煥杰回憶,在大家觀念 都停留在人口只有四百二十萬人的時候,政府突然公布超過五百萬人口的數字,大家都開始恐慌起來,怕沒有房子可住,因此「外資與本國人民同步大買,推升房地 產價格一路飆高。」今年五十八歲、擔任財務會計主管的蘇秀霞,同樣也是房地產價格大漲的受惠者之一,二十年前,她花了九.六萬元在宏茂橋地區買下一間改建 式的新建三房一廳組屋,如今價格來到四十萬元,漲幅超過四倍,她卻仍扼腕地說:「早兩年買才兩萬多元,你看我損失多少。」由於早期新加坡政府的組屋規畫較 不合時宜,推出大量一房一廳的組屋,與現在三房一廳、三房兩廳相差甚遠,因此新加坡政府便重新規畫,將原本一房一廳式的兩間屋子打通成為一間新建組屋的作 法,吸引民眾前來申購,這也正是蘇秀霞所買下的組屋。

眼見媽媽購買組屋增值財富的經驗,二十七歲的女兒陳煊華也打算趁早有樣學樣,剛跟準老公拍完婚紗照的她,現在正積極尋找組屋標的,替自己找一個安居的窩。

面積只有台北市二.五倍大的新加坡,雖然地狹人稠,卻透過政府實施組屋與相關配套政策,讓年輕人即使身處高房價時代,也沒有購屋的壓力,甚至更可因房價上漲而累積財富,反觀台灣的政府,又留給了年輕人什麼呢?

新聞辭典

組屋

1960 年,新加坡政府為了解決國民居住問題,成立建屋發展局,包括興建、定價、買賣、管理等,全面規畫如同國民住宅一般的平價房屋,也就是所謂的組屋。政策施行 50年來,已有82%國民居住在組屋中。根據規定,組屋只提供99年的使用權,到期便收歸國有,與一般私人住宅擁有土地所有權不同(但新加坡部分私人住宅 也只賣地上權)。一對夫妻一生只能申購二次新建組屋,以及向建屋發展局申請優惠貸款的機會,二手組屋因不得申請優惠貸款,因此沒有購買限制。

新加坡組屋公共設施齊備

生活機能相當便利

運輸:組屋區內設有公車站,且地理位置緊鄰捷運站。

遊樂設施:組屋區的中心,一定會有兒童遊樂區與球場等公共建設。

停車場:獨棟五層以上的專屬停車場,供應組屋區家庭停車需求。

大排檔:舊式組屋一樓多為大排檔或傳統市場,供應民眾食物需求。

法令與政策配套完善

打造公平理想的居住園地

01. 新建組屋只准新加坡國民申購,二手則包括永久居留權身分者。

02. 新建組屋價格較二手便宜四成,二手又較私人公寓便宜超過一半。

03. 申購組屋只有99年使用權,不包括土地權狀,到期收歸國有。

04. 新建組屋申購,夫妻月薪合計不得超過星幣8000元,二手不設限制。

05. 新建組屋貸款利率較銀行優惠1%至2%,但一生只有兩次申購機會。

06. 新建組屋房貸最高可貸九成,二手條件比照私人住宅。貸款期間最長30年,但不得超過法定退休年齡65歲。

07. 擁有組屋不能另外擁有其他私人公寓,二者只能擇一。(註:避免炒作)08. 組屋住滿三年前不得出租或轉售,二手不受限,但一對夫妻只能買一間組屋。

09. 組屋居民人種比率依國內人口結構設限,超過上限便不再賣給該人種。

10. 組屋區公共設施齊備,捷運、停車場、孩童遊樂區與球場一併規畫。

租金貴、投報率高,組屋讓新加坡國民迅速累積財富新加坡不論是店鋪、商辦、私人公寓,就連二手組屋的租金也貴得嚇人,以目前一間新建三房一廳組屋購買價格約星幣30萬元左右計算,年租金收益可達2.4萬元,加計政府其他降低購屋成本補貼,年投報率直逼10%。

高力國際董事總經理楊煥杰直言,由於新加坡民眾自有房屋比率近九成,因此國內欠缺完善的租屋市場,沒有市場機制下價格自然不易受到控制;此外,因為外來勞工、移民很多,大量人口湧入也致使租金價格只漲不跌。

社會住宅

應納入國家福利政策

台灣社會住宅聯盟表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早就體認住宅市場有其局限性,政府應扮演不可或缺的救濟角色,最普遍的作法是興建一定數量的社會住宅,以「只租不售」的方式提供經濟與社會弱勢族群,以滿足並保障其「居住人權」。

以 荷蘭來說,就認為社會住宅不只是住宅政策,應該是國家福利政策,不論經濟景不景氣,都必須長久、持續地推動。荷蘭社會住宅主管機關是中央住宅部,由中央政 府編列預算、選擇地點、規畫興建,再交由地方政府分配、維護管理,而不只單靠地方政府資源執行。 (梁任瑋)

各國社會住宅政策比較

國家公有租售住宅比率作法新加坡82%自1960年代起,大量興建國民住宅(組屋),高達82%新加坡居民住在政府興建的組屋裡;另外也針對經濟弱勢無力購屋者提供廉價租屋,約占總人口數8.7%。

香港50%1970年代起大規模推動國民住宅(公屋),分為租售兩類,在租金和售價上上有嚴格規定,並對申請者資格進行較高門檻和審批監督機制。

荷蘭34%以政府補助為主,租金經過每年調整,以評點制度公開透明方式申請。各區的分布平均、住宅設計混居,維護居住品質,結合照護服務。

英國20%目前約有800萬人居住公有出租住宅,以低於市場價格之租金補貼,透過評點制,保障住宅需求最大者,遵守規範者可終身居住。

德國16.2%採政府補貼民間投資興建模式,完成後在入住對象與租金訂定上均須受規範,出租人只可收取成本租金,租賃期間不會提高租金,並設定最低居住水準,對適當的住宅面積、房間數有所規範。

美國6.2%1950年代起興建大量公有出租住宅提供弱勢團體,近年來為減低標籤化與種族隔離問題,提倡混居政策並改善既有公有出租住宅品質,並配合住宅補貼,解決中低收入住宅問題。

台灣0.08%數量過少,無具體政策方向。

資料來源:崔媽媽基金會、無殼蝸牛聯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086

百年工業巨擘──從董事長到工人 都有創新血液

2011-4-25  TWM




了解一種文化要多久?對於德國工業巨擘西門子(Siemens AG)來說是:「一百年。」這家高齡近一百六十四歲的企業,最近端出兩個成績,證明老而彌堅的創新活力。

二月底,西門子首度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旗下權威雜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欽點進入全球創新五十強排行榜,入榜評語是:「它在能源產業的創新研發,為業界帶來突破。」

四月中,歐洲專利局(EPO)公布去年接獲專利申請案,其中,西門子以二千一百餘件稱霸,比第二名的飛利浦(Philips)多出兩成。

渴望引領趨勢! 手機、電腦落後太多,就果決斷尾 西門子,百餘年來歷經數次變革、改組後,已褪下科技外衣,重新聚焦在能源與醫療產業,憑藉深厚的研發底子,快速在新戰場找到出路。它是怎麼做到的?

這一天,我們來到德國西南部的紐倫堡附近小鎮厄倫岡(Erlangen),西門子的醫療部門總部坐落於此。一整天的採訪,全公司的人對於「引領趨勢」有著強烈渴望。

「我 們的決策一直都希望我們是先鋒者(pioneering)。如果你是先鋒,你就是第一個。如果不是這樣,就不會在創新上有突破。」西門子醫療部門財務長麥 可.盛(Michael Sen)指出。 帶我們參觀工廠的核磁共振部門副總裁克里斯多夫.辛戴爾(Christoph Zindel),是一位醫生,他開口閉口也是「引領趨勢」。

他舉二○○四年的產品改良為例。當時,西門子把核磁共振機的圓形開口,從原本的六十公分,擴大為七十公分,讓病人密閉的感受大大減少,但這看起來只有短短直徑十公分的差距,卻得重新設計更好的訊號接收器。「大家都覺得不可能。七年後,現在市場開始接受了,」辛戴爾說。

「引領趨勢」的政策奠基在創新上,西門子很清楚,一旦創新停滯,遭逢中年危機時,何時該斷尾求生。

故事要從一九九七年談起。西門子搭上手機起飛風潮,推出第一支手機,從此與摩托羅拉(Motorola)、諾基亞(Nokia)展開數年纏鬥。當時,西門子的手機代表使用介面清楚、功能設計實用,到了二○○四年,全球排名第四。

然而,當時手機規格面臨技術升級的關卡,西門子的軟體研發,儘管規模堪稱業界之最,卻已流露力不從心之態,幾次趕不上產品推出的腳步,帳面連連虧損。到了二○○五年,當時的執行長決定停止無謂的創新,還以賠售五億歐元的包裹手法,連賣帶送切割給明基電通。

西門子在二○○八年明確宣示淡出半導體、手機、電腦及網路通訊,將火力轉入自動化、醫療、綠色能源等領域,雖然起步不早,但成果可觀,來自高層與客戶的創新助力不可或缺。

創新深植組織! 帶領全球大軍,從客戶端找靈感

西 門子全球員工超過四十萬名,如何帶領這一支龐大軍隊創新?答案是:「必須落實到具體的組織體系之中。」西門子研究機構遍布全球,是創新型組織「全球協作」 明證。創新的流程始自德國設計師的理念、上海的機械設計、北京的軟硬體結合,再加上南美工廠的生產。每一環都緊密相扣,每天的進度全球同步。

西門子中國研究院院長徐亞丁曾這麼形容,「在西門子,從董事長到工人,沒有一個人懷疑創新需不需要做。因為創新在一個半世紀以來,早已根植其血液之中。」

另一方面,西門子也從客戶端得到許多重要訊息。前科技長克勞司.偉瑞克(Claus Weyrich)就強調:「任何創新,都是從客戶開始,最後也會在客戶端結束。」

以醫療部門為例,西門子跟許多頂尖教學醫院長期合作,從客戶得到最新趨勢。

麥可.盛舉最新結合核磁共振和正子造影兩個原本不相容技術在同一台機器上的新產品為例。發表時,他詢問一個美國頂尖教學醫院院長意見,這位院長回答他:「你覺得呢?是我七、八年前叫你們發展這個技術的耶。」憑藉著有力的網絡,西門子因而成為創新源源不絕的企業。

一八九六年,西門子取得第一個X光管的專利,它還發明了全球第一台電報機、全球第一個心律調整器等。一百多年來,這家公司,不斷轉型,用創新與工業實力,奠定了德國「實業強權」的地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73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審計都有風險? Bittermelon 苦中作樂

http://bittermelon2009.blogspot.hk/2012/06/blog-post_14.html
相信不少人都知道,審計工作包括範圍,目的,抽樣方法和數量等都和Auditee的風險有莫大關係。可是,原來審計本身也有風險的!

根據維基的記載,審計風險是「審計師發表不恰當審計意見的風險(可能性)」。簡單來說,就是「睇錯風險,出錯Report」。

按目前最流行的講法,審計風險(Audit risk)=固有風險(Inherent risk)x控制風險 (Control risk)x檢查風險(Detection risk)。

為了更能顯示它們之間的關係,我繪畫了以下這幅圖。最底部的剩餘風險(Residal risk),其實就是審計師須要面對的審計風險了。


接下來講一講各種風險是甚麼。

固有風險是假設在沒有內控下發生錯誤的可能。例如準備Voucher時將銀碼寫錯了。一般來說,業務愈複雜,固有風險就愈高。例如一般商品買賣和炒賣衍生工具,前者的固有風險就應該比後者低。

除此以外,業務處身的環境狀況和管理層本身也會影響固有風險的。先講業務環境,例如一家貿易公司,他們的身處的業務環境相對銀行複雜。別的不說,單是相關的法律法規這一項,就已經令後者的固有風險增加。另外,銀行存放大量現金,相對於貿易公司的貨品,現金較容易被挪用和偷走,這一項也會增加固有風險。

至於管理層對固有風險的影響,當中包括他們的能力、誠信、管治水平、對風險的敏感度和人員變動情況。就以管治水平為例,若企業的管治差勁,固有風險隨之而增加。這也解釋了,為何當有上市企業高層捲入官司,其股價例必大跌。因為市場相信,企業管治水平和企業業績甚至前景有直接的影響。

控制風險是發生了錯誤時,內控未能有效防止或發現的可能。當中包括沒有建立內控,或者建立了內控但設計有問題或控制不足夠,又或者建立了足夠的內控卻沒有切實和及時執行。

舉個幾個例子來嘗試說明一下:公司把大量現金存放在抽屜,既沒有上鎖,也沒有收支記錄,這就是沒「有建立內控了」;公司用一個普通的小錢箱來存放大量現金,而且也沒有收支記錄,這就是「建立了內控但設計有問題或控制不足夠」;公司把所有現金鎖進夾萬,而且也設計了一個收支記錄。可是,夾萬沒有按規定鎖好,收支記錄又不齊全,這就是「內控沒有切實執行」。

檢查風險就是Auditee存在問題或錯誤,但審計師找不出來的可能性。例如Auditee有一筆或然債務(Contingency liability),若果通過正常的Bank confirmation是可以找出來的。可是不知何解,相關的Bank confirmation沒有做,令審計師錯誤以為Auditee沒有或然債務。於審計實務來說,檢查風險愈高,審計工作量就愈多。

另外,檢查風險可以再細分成抽樣風險(Sampling risk)和非抽樣風險(Non-sampling risk)。顧名思義,前者涉及抽樣,例如抽樣的數量和方法有問題,以致出來的抽樣結果未能有效代表總體;後者則涉及其他方面,例如人為錯誤,疏忽,定錯了審計目的,用錯了審計程序,「放飛機」,「鬼揞眼」等等。

對於審計風險的控制,審計師主要是通過調節檢查風險。從上文中可以清楚看到,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是審計師無法控制的,就算是Auditee,他們也只能左右控制風險。所以,倘若固有風險和控制風險很高,又要維持一定水平的審計風險的話,審計師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調低檢查風險,要做到這一點,就無可避免要做多些測試,審計工作量自然增加。

舉個例子,從事進出口貿易公司大多數都會有或然債務,換句話說,在審計或然債務上,存在一定的固有風險。假設貿易公司的內控不太理想,例如公司不會記錄這些或然債務,為了維持審計風險在低水平,審計師唯有將可接受的檢查風險水平調低,即是加強審計測試,例如不單索取Auditee所有銀行的Bank confirmation,而且還查閱所有Bank statements,甚至擴大Sample size,查看每單進口貿易是否開有信用證,以及跟蹤其信用證狀況。

國家審計署於早年下發了一份《審計機關審計重要性與審計風險評價準則》,內裡詳細列出以上各個風險的考慮因素,很值得參考。另外,Hong Kong Standard on Auditing (HKAS) 300,以及IAS 300也有提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14

順豐回應融資傳聞:一直都有資本找上門

http://www.21cbh.com/HTML/2012-9-12/3ONDE5XzUyMDM3OA.html

昨天中午,順豐與資本「接觸」的消息開始爆紅網絡。深圳觸電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創始人龔文祥爆料稱,順豐已在考慮融資事宜,已與包括弘毅、中信等在內的多家頂級PE洽談。

該消息隨即就得到PE界的認同。江南資本創始管理合夥人鐘曉琳稱,「早就聽說順豐要融資……老闆只對國字號的PE感興趣!」

而物流業內人士對順豐融資的消息則表示出不解。中國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聯盟理事、漢森世紀供應鏈管理諮詢副總經理黃剛分析稱,順豐究竟缺什麼?缺錢?第八架全貨機都已購買到位;缺網絡?順豐自主可控網絡覆蓋天上和地下;缺管理?順豐有一套完善的經營管理體系,這是其核心競爭力;缺品牌?順豐的品牌已經深入人心……面臨全球快遞巨頭滲透中國,國進民退的經濟環境,以及自身多元化發展的需求,順豐最缺的不是錢,缺的是「紅色靠山」。

現金充裕,是業內外對順豐速運的印象。而順豐掌門人王衛不喜歡被資本左右也早已人所共知。談及IPO事宜他曾表示:成為上市公司後,你的每一筆投入,都要向股民交代,說服他們這筆投入是有利可圖的,是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利潤的,要有業績出來,這個我恐怕做不到,我真的沒有辦法保證對未來的戰略性投入可以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更不能保證我不會失敗,這也違背了我做企業的精神。

王衛還說過:「(順豐)未來也不會為了上市而上市,為了圈錢而上市。」那麼,如果順豐速運真要融資的話,出發點是什麼呢?

巧的是,9月7日,國家郵政局網站公告聯邦快遞和UPS獲得國內快遞牌照,雖然目前來看,網點不足是這些洋快遞巨頭的軟肋,但相信其資金投入不是難事,因而業內有聲音說,處於中高端市場的EMS和順豐將因此受到衝擊。據悉,順豐今年的增速僅有30%,而去年增速近50%。因此,順豐已經在做內部調整,決定轉型為綜合物流商,將介入整體物流供應鏈服務,顯示其已不再甘於只做快遞運營商了。

與此同時,國內同行的步伐可能也給順豐帶來壓力。5月4日,中國證監會披露,中國郵政速遞物流順利通過發行上市審核。中國郵政速遞本次擬發行不超過40億A股,發行後總股本不超過120億股,所募資金主要用於生產場地建設、信息系統及配套建設、營投網點及配套建設、車輛及設備購置、郵航相關項目建設和補充流動資金等。募投項目實施後,中國郵政速遞網絡覆蓋範圍及速遞物流服務能力將得到進一步提升;新的大型集散中心的建成以及大量現代化配套設施的購置,將極大地提升運營效率,帶動產業的優化和升級。

在這種情況下,現金儲備似乎對順豐來說也是件可以考慮的事情了。

當然,還有一個細節不應忽視,這就是順豐回應時的表述。在順豐的回應中,強調了「一直以來都有資本找順豐洽談」,似乎在告訴人們資本是主動方,公司是被動方。難道是PE的一廂情願?但是,順豐速運發展到今天,應該也到了可以考慮資本問題的時候了,或許這就是公司沒有給出直接否認的原因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459

邊度都有陽光 朱泙漫屠龍記

http://johnchrysostom.blogspot.hk/2012/10/blog-post_30.html
承蒙當年董伯伯的「建華八年」,替香港這個資本市場引入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 REIT)這一種玩意。筆者當年拙文《奇貨可居 - 當心REIT陷阱》曾以冠君產業信託(02778:HK)為例拆解REIT財技乃當年於1997年房地產高位過度拓張的中小型地產商「掛磚頭,賣鉅債」的絕世財技。

「⋯REIT一般是由地產商分拆旗下的物業注入REIT上市,其行動猶如把業權賣出。因此,個別地產商注入REIT上市的物業可能是質素次佳的不動產。通常該地產商亦同時擁有該REIT的主要業權,以便日後市況轉變時另有打算。 在1997年金融風暴前夕,香港一些中型地產商舉債以天價買入了一些不動產。金融風暴爆發後,其營運曾出現了困難。數年前的REIT熱令他們藉機以注入優質商廈作為幌子,同時把地產商的債務注入REIT,令大股東乘機套現還債。 地產商的大股東在旗下的REIT上市前以低價發行地產母公司認購期權,待REIT上市後,母公司便因減債業績大好,股價井噴,其認購期權便大賺特賺。 更絕的是,由旗下的REIT上市而分給母公司的紅利,由地產商的大股東以巨額股息乘機套現。 即使該負債纍纍的REIT保證在上市頭數年派發高息,其實只是地產商的大股東以利率掉期及其他財技把日後的利潤提前套現以粉飾廚窗而已!某REIT(冠君產業信託(02778:HK))自二零零六年上市至今,股價下跌超過五成,與同期香港樓市比較真是跑輪一條街。且看某REIT與希慎的債項對股東權益比率分別是11.92%和62.25%,某REIT如此高槓桿又怎會不影響其股價的表現呢。⋯」
人有盲點,兼有偏見。曾經是「籮底橙」亦有飛上枝頭變鳳凰的一天。近日財爺再推「辣」招打擊樓市措施,那麼在「磚頭」上升至天價之際,對於仍看好地產的博友來說可有蒼海違珠呢?也許陽光房地產基金(00435:HK)是一個可能的選擇。
2012年9月28日拙文《多拉A夢大戰強國人》指出「⋯1999年1月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舖位(私人零售樓宇)每月每平方米租金由分別港幣776元、799元和551元,上升至2012年7月每月每平方米租金分別港幣2,046元、1,426元和1,413元,升幅分別是163.66%、78.47%和156.44%,可見以租金升幅計新界絕對不遜於香港島。同一個時期內每平方米售價,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舖位由分別港幣145,982元、136,973元和140,446元,上升至2012年7月每平方米分別港幣444,456元、438,149元和272,221元,升幅分別是204.46%、219.88%和93.83%,以售價升幅計竟然九龍跑嬴大市而新界則大落後⋯。」根據2012年8月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數據,香港島、九龍和新界舖位租值分別是3.64%、3.94%和4.44%,似乎新界舖位仍畧為低水。
由2007年至2012年業績可見,寫字樓物業租用率由91.90%上升至98.90%;而同期零售物業租用率則由97.70%上升至98.60%。至於同期內寫字樓物業租金由17.60港幣/平方呎上升至23.30港幣/平方呎,複合增長4.79%;零售物業租金由41.80港幣/平方呎上升至50.80港幣/平方呎3.30%,複合增長4.79%。
期內總負債/權益由117.43%減至51.77%;每股資產淨值由3.19港幣上升至5.62港幣,複合增長9.90%。槓桿減少動力除源自「磚頭」升值外,尚有管理層把總負債由港幣55.84億元減至港幣46.71億元。
雖然陽光房地產基金(00435:HK)缺乏甲級旗艦「磚頭」,但其物業組合散佈在香港島、九龍和新界各區,正是「邊度都有陽光」。以2012年10月30日收市價計,陽光房地產基金(00435:HK)收報港幣3.15元,息率6.38%,市帳率僅得56.05%,點計都比「磚頭」現貨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284

能當大佬「紅顏」和接班人的女CEO都有什麼特點?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587.html

4月18日晚,巨人公司宣佈劉偉接替史玉柱任CEO,這個結果並不令人驚訝,史玉柱常年身邊一左一右,劉偉、程晨,既是傳說中的紅顏,又是得力助手。史在接班人問題上的心跡,在去年就已經表露:「在《征途2》成功後,將公司徹底交給以劉偉為核心的公司。」早在2008年開始開始,史玉柱就不再管理日常工作,而巨人的大管家就成了劉偉。

除了老史,考慮讓「紅顏」接班的企業家比比皆是,比如曹國偉的杜紅,華為的孫亞芳,馬云的彭蕾等。如果我們簡單盤點一下會發現,這些大佬的女接班人都很有特點:

A、 忠誠,不論創始人是春風得意還是落入低谷,她們始終不離不棄。

B、 幹練,執行力超強。

C、 會賣(善銷售),能為老闆打下一片「江山」。

D、 會管,能幫「大開大合」的大佬老闆建立公司系統的管理體系和規則,在人力資源上有建樹。

 

史玉柱的劉偉——老史前妻都走了,她還跟著


史玉柱的人生史上應該有兩痛,一是不忠,二是腐敗。

老史曾有一個非常不給力的前妻,老史在出來創業之前,在安徽統計局工作,前妻對他砸了鐵飯碗跑去創業的行為非常不理解,受不了創業帶來的寂寞和痛苦,就選擇了離婚。巨人大廈為什麼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腐敗,當時巨人內部缺乏嚴格的監管機制,大部分管理層是一群不善管理的技術人員,滋生了很多腐敗現象,把巨人的資產裝進了自己的腰包。

而劉偉是跟隨老史最長時間、經受挑戰最多、承擔責任最大的「女二號」。史玉柱二次創業時劉偉作為「四個火槍手」之一,長時間沒領一分錢、不離不棄追隨左右,還找自己的父母借錢幫助史玉柱度過難關。任命劉偉是看中了她的忠誠。另外,文秘出身的劉偉沒犯過錯,劉偉做上海健特副總,「她分管那一塊,她花錢就是比別人少很多。」史玉柱表示,「她跟了我12年了,沒在經濟上犯過一回錯,我自然非常相信她。」

史玉柱的暴躁性格眾人皆知,劉偉的穩重與理性剛好可以互補。史說劉:「比較穩重,腳踏實地」,「我衝動的時候,她就會把我往後拉。」劉偉開玩笑說自己和史玉柱意見不能一致,自己是典型的A型血,天生要遵守規則,不遵守就難受,可史玉柱是天生要打破規則的人,他倆正好互補。

 

任正非的孫亞芳——反對任正非兒子接班?


孫亞芳畢業於電子科技大學,到華為工作之前在國家安全部搞通信工作,1992年進入華為,1998年任華為公司董事長兼常務副總裁至今。

孫亞芳現年52歲左右,任正非68歲。雖然年紀相差較大,但孫亞芳被稱為是心靈上最接近任正非的女人。孫亞芳被公司內外賦予「華為女皇」、「至尊紅顏」、華為的「國務卿」、「任正非接班人」等稱謂。多年來,孫亞芳對華為的市場營銷和人力資源體系建立居功至偉,任正非就曾說,孫亞芳的最大功績是建立了華為的市場營銷體系。

早在孫亞芳還在國家機關任職時,孫亞芳對華為就曾有巨大幫助。當時華為在資金上面臨很大困難,由於看好華為,孫亞芳動用自己的關係,幫助華為貸款,因此她被認為在華為最危急的時候「挽救過華為」,可謂對任正非有知遇之恩。孫亞芳與任正非共事16年,對於二人長期默契的合作,業界一直有「左非右芳」之美譽。孫亞芳擔任華為董事長已長達12年之久,曾被外界視為任正非最有力的接班人。

但,任正非想讓兒子接班的意願,在《華為往事》一書中已有所披露,書中寫道:任總再偉大,也逃脫不了中國傳統的「父業子承」的觀念。在他的心中,他一手創建的華為帝國的最理想的繼承人就是他的兒子任平。

2010年,據傳一次華為例行的經營高管團隊(EMT)會議上,任正非提出要將其子任平引入EMT成為董事,但是遭到董事長孫亞芳等高管的強烈抗議,孫亞芳率其餘高管代表投出了反對票。由此引發了會上諸位高管與任正非的正面衝突。任正非態度強硬,力挺任平。事後,反對派基本上被休假或離職。華為對此傳聞已經闢謠。

 

馬云的彭蕾——跟前淘寶網總裁孫彤宇離婚後又復婚

被譽為和老闆長得最像的女下屬,彭蕾,1994年杭州商學院企業管理系畢業,歷任阿里巴巴人力資源部副總裁、市場部副總裁和服務部副總裁。

2013年,馬云宣佈辭任CEO後,緊接著,一篇署名林軍的文章——《我賭阿里巴巴新CEO是彭蕾》廣為傳播。作者給出他賭是彭蕾的理由是:「馬云之前選擇的二號人物,都是有性格有自己的職業強人,很難與馬云同進退,時間長了還會鬧出各種各樣的小摩擦。而每個毛派企業家都需要足夠的權威,這是毛派企業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既然這樣,馬云和其他毛派企業家都會形成這樣的一個共識,咱找個聽話又有執行力的女性高管做自己的二號人物唄。更重要的是,每個毛派企業家都有個她,孫亞芳之於任正非、馬雪征之於柳傳志、劉偉之於史玉柱。馬云的她是彭蕾。」

另一個傳說稱,彭蕾對馬云有著鐵一般的忠誠,原文如下「彭蕾就是前任淘寶網總裁孫彤宇的前妻,也就是那位知道自己丈夫被密謀拿下也堅持到最後一夜才告知的奇女子。一個可以瞞住丈夫而忠誠於馬云的人,忠誠度無疑是經受得了考驗的。 」

儘管後來,繼任CEO定位大堂經理陸兆禧,但是這只是表象。在阿里系內部都知道,陸兆禧和彭蕾的地位仍是保持平行的,馬云並沒有落實唯一的接班人。阿里系內部的說法是「雙CEO」。如果非要量化解釋的話,那就是陸兆禧執掌了三分之一的阿里,而彭蕾也執掌了三分之一。

關於長相,彭蕾有流傳很廣的一段話:長相這事吧,美也好,丑也罷,說到底就一句話,我長什麼關你屁事。

 

曹國偉的杜紅——新浪鐵娘子

2012年年底,業內盛傳杜紅將接任曹國偉新浪CEO之職,隨後,曹國偉發表公開信,表明這是傳言不是真的。但2013年新浪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新浪拆為門戶板塊與微博板塊,門戶板塊由原來負責銷售的杜紅負責,微博板塊由曹國偉負責,王高飛任總經理。今年由於許良傑的加入,新浪高層又有了矚目的變化,杜紅和許良傑被任命為聯席總裁。

在新浪內部,杜紅有著鐵娘子的稱號,很早就到單位,很晚才走,言出必行。杜紅1999年11月加入新浪,在業務拓展部任職至2004年4月。2004年5月至2005年1月,杜紅女士任新浪與雅虎的合資公司一拍網副總經理。2005年1月杜紅重新加入新浪歷任新浪銷售策略總經理、銷售部總經理、銷售副總裁、銷售和市場資深副總裁。杜紅為新浪的廣告營銷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能在新浪呆13年的杜紅,其忠誠度自不待言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074

每個茶水間 都有臥底購物專家


2013-05-13  TCW
 
 

 

問問三個美國女性朋友,她們上次在哪裡修指甲?你很有機會聽到至少一位的答案是越南美甲師那兒。不過為什麼會變成這樣?你聽了可能會很驚訝。故事開始於二十個女人與一組珊瑚紅的長指甲。

一則故事,救了越南移民

在故鄉是高中老師的順黎(Thuan Le),一九七五年來到希望村(Hope Village),除 了背在身上的衣服以外孑然一身。加州首府沙加緬度郊外的「帳棚城」,是西貢淪陷後逃到美國的越南移民集中地,新移民為患的營地同時盈溢著希望與絕望,人們為了讓自己與家人擁有更好的生活而來到了美國,但是英語能力不足,卻讓他們的機會相當有限。

主演希區考克驚悚經典電影《鳥》的女星蒂比.海德莉(Tippi Hedren)深深為這些女性在越南的故事著迷,而這些越南女性則注意到了她身上一件事情:海德莉的美麗指甲。

這些女人很羨慕海德莉光亮的淡粉紅色指甲,所以海德莉每週會帶著美甲師來為她們上課。她們學得很快,而且直接拿海德莉、自己和身邊每個可以實驗的對象練習。

很快的,有個計畫醞釀成形了。海德莉幫這些女人在附近一所美容學校爭取到免費上課,在那裡她們學會了怎麼使用銼刀、修甲刀和塗指甲油。後來,海德莉在附近幫忙探聽之後,幫順黎和其他人在聖塔莫尼卡和周圍其他城市找到了工作。

事情一開始並不順利。修指甲並不熱門而且競爭激烈,但是順黎等人考取了證照,並開始做起生意。她們工作認真勤奮,從早做到晚,別人不做的的工作也攬下來。這些女人努力不懈,一點一滴攢下辛苦錢,也一步一步嶄露頭角。

看見順黎的成功,她的一些朋友也決定加入美甲師行業。她們開設了一家最早由越裔美國人經營的美甲沙龍,並且鼓勵其他人一起打拚。

很快的,這些成功的故事被流傳了開來。成千上萬來美國尋找新機會的越南人聽說了這些故事,而且記取前人成功的經驗。越南人的美甲沙龍開始在沙加緬度各處一間間的開張,然後擴展至加州其他所有地方,最後是全美各地都找得到。這二十個女人掀起一股時尚潮流,但它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生命。

今天,加州的美甲師有八○%是越裔美國人,全美的數字則超過四○%。越南人的美甲沙龍變成了一種流行風潮。

順黎、海德莉和越南美甲沙龍遍地開花的故事令人驚異,但更令人驚訝的事實是,這種事並不是沒發生過,其他移民族群也有不少獨占利基市場的情形。據估,柬埔寨裔美國人擁有洛杉磯八○%的甜甜圈店,韓裔擁有紐約市六五%的乾洗店;一八五○年代,波士頓的酒行有六○%都是愛爾蘭人所經營;其他類似例子還有更多。

靜心思考一下,這些故事其實都很合理。移民者在新的國家裡選擇很有限,除了有語言隔閡,之前的證照毫無用武之地,又不像在故鄉時人面那麼廣,所以通常會向自己的好朋友或認識的人尋求幫助。

這時社交身價與口碑就發揮作用了。就業是想找工作的新移民之間常聊的話題(觸發物),所以他們會看看其他新移民找到的都是些什麼工作(曝光),跟他們聊聊有哪些機會。至於那些已稍有基礎的移民希望有面子(社交身價),也希望幫助別人(實用價值)所以會興奮的(情緒)談論自己認識的人成功的事蹟(故事)。

很快的,這些新移民便跟隨同儕的腳步,紛紛從事同一行。

創造話題,調理機掀風潮

越南美甲師的故事(和其他移民的職業選擇)凸顯幾個重 點。其一,任何產品、概念或行為都可以蔚為流行。

有些產品本身就讓人感到興奮,如特價購物網和頂級餐廳,但也有比較有傳播價值的傳統東西,而社群影響力有助每種產品或概念掀起流行風潮。

其二,我們看到「瘋」潮並非由幾位特別「有影響力」的人帶動,而是由產品和概念本身驅動所致。沒錯,每個偉大的故事中都有位英雄,蒂比.海德莉幫助了一些越南女人學習美甲技術,喬治.萊特(George Wright)想出了《這會被攪碎嗎?》(Will It Blend?)的創意。(編按:布蘭德科公司(Blendtec)的行銷總監喬治.萊特,將布蘭德科調理機攪碎東西的系列影片《這會被攪碎嗎?》放上網,獲得超過三億人次點閱率。拜這項宣傳手法之賜,這台調理機的零售業績提高了七○○%。)

但儘管這些人創造了流行,他們也僅是整幅拼圖中的一小片。廣為風行的產品與概念就像森林之火,但如果沒有幾百個、幾千個,甚至幾萬個像你我一樣的平常人把它們傳遞出去,是不可能發生的。

那麼,為什麼有成千上萬的人會傳遞這些產品和概念呢?

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三點:有些產品和概念的特色,會讓它們更可能被人拿出來談論和分享。為什麼有些東西會流行?你也許會認為那只不過是巧合或是運氣好罷了,其實不然。每一種社會「瘋」潮的形成都具有相同的六大原則。所以,如果我們想讓產品或概念大受歡迎,就必須想辦法使它具備這六個關鍵要素。

六大要素,讓你的產品火紅

用下列敘述,來檢視你的產品或概念是否具備這六大要素。

一、社交身價(Social Currency):人們在侃侃而談一樣產品或一個概念時,會讓自己看起來怎樣?大部分人寧願看起來很聰明,也不要像笨蛋。知道很酷的事情,例如一台可以打碎 iPhone的調理機,會讓人看起來很厲害而且神通廣大。所以要讓人們談論,你必須精心打造訊息,好讓人們能夠達到這些他們想留給別人的印象。

二、觸發物(Triggers):要如何提醒人們談論我們的產品或概念?觸發物是喚起人們聯想到相關事物的刺激因子。人們通常想到什麼就會聊什麼,所以當他們越常想到一件產品或概念,就越會聊起它。我們必須設計會在環境上觸發人們聯想到的產品與概念,並將我們的產品和與該環境的流行事物連結起來,創造出新的觸發物。

三、情緒(Emotion):當我們在意,我們就會分享。所以要怎麼打造訊息和概念,讓人們有感覺?富傳播力的內容本來就比較能激發某種情緒。我們必須點燃人們心中的那把火,有時甚至連負面情緒也會奏效。

四、曝光(Public):有人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其他人會看見嗎?俗話說:「有樣學樣」,一語道出人類的模仿傾向,這句話同時也道出了,眼不見就難以仿效。讓事物更容易被看見,就會有更多人起而仿效,也就更可能蔚為流行。

五、實用價值(Practical Value):人們樂於助人,如果可以讓他們看到我們的產品或概念能怎樣節省時間或省荷包,他們就會開始口耳相傳。

六、故事(Stories):我們的概念可以包裝成更動聽的故事嗎?我們除了分享資訊,也愛說故事。但就像史詩特洛伊木馬,故事只是承載諸如道德與教訓的工具。資訊在看似閒話家常的偽裝外表下,傳播出去。所以我們必須建造自己的特洛伊木馬,將產品與概念植入到大家會想跟別人說的故事之中。

依照這六大關鍵原則,或只是其中幾個,你就可以利用社群影響力和口碑力,讓任何產品或概念打響名號並大受歡迎。

最後一個重點,六大關鍵原則最棒的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它。你不需要龐大的廣告預算、行銷天分或某種「創意」基因。

喬治.萊特當初幾乎沒有任何廣告預算,他必須找到方法引爆話題,讓廣大大眾開始談論原本不太可能去討論的產品:調理機。但靠著發想如何讓這項產品更迷人,並將概念融入故事敘述中,結果製造上億人次的點閱率,也提高了銷售量。

《這會被攪碎嗎?》系列影片不僅讓人吃驚(情緒),且超不可思議(社交身價)。藉由將產品利益(實用價值)融入更廣泛的應用示範敘述(故事)中,這些短片提供了絕佳的特洛伊木馬,讓人們討論一件每天常用的家電,並讓布蘭德科知名度大增。因此如果你遵守這六大原則,就可以讓任何產品或概念像病毒一樣大量散播流行,掀起社會「瘋」潮。(本文摘自緒論、結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57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