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宝龙集团许健康:商业地产不适合囤地


http://www.21cbh.com/HTML/2010-1-14/161971.html


1月8日,在福建老乡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开发的上海艾美酒店,宝龙集团董事长许健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与许多开发商凭借囤地升值赢得利润截然相反,宝龙需要不断缩短开发建设周期、加快资金周转率。

宝龙集团总部刚迁至上海,并在上海举办了多场大规模业内招聘会。招兵买马的背后,许健康显然希望上市后能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多个区域扩张。

聚焦二三线城市

《21世纪》:和万达等一些其他国内成名的商业开发商相比,宝龙明确定位于二三线城市。和万达相比,宝龙模式的特点和优劣在哪里?

许健康:2003年开始介入商业地产,宝龙一直关注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由于地价相差悬殊等方面的原因,二三线城市在土地成本、相关税费等方面具有优势,因此投资风险相对较低,

通 过IPO,宝龙集资净额20多亿元港元,其中约六成将用于在内地收购新的土地储备以供开发,以及偿还最近购得新项目中的部分尚未缴付的土地出让金。包括继 续拓展至更多的二三线城市,开发城市广场项目,在城乡结合部地带打造更多的新城商业中心。目前我们已在全国14个城市开发17个宝龙城市广场,并有福州、 青岛、郑州等项目实现运营。

万达进入商业地产领域更早,也很成功,在前期销售部分住宅物业和少部分商业物业快速回笼资金进而长期运营大部分商业等关键环节,双方的模式相似。拿更好、规模更大的项目,是大部分商业地产模式的共性。

《21世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将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导向,您如何看待其中的机遇?

许健康:国家相关的政策,对宝龙是个良机,我们已经在根据新政策背景探索投资策略,酝酿在各地县级四级城市的发展模式,新市场很庞大。宝龙明确,投资建设地方发展需要的项目,同时尽量避免拆迁,缩短投资周期。单个项目建筑面积的规模底线将基本坚持10万平方米。

囤地不适合宝龙

《21世纪》:1月4日,宝龙公告宣布将延长收购明发中心的最后期限至2010年6月30日。上市后,母公司是否还将有一系列的资产注入计划?

许健康:上市后继续收购明发中心,是为了减低上市公司与母公司的同业竞争,明发中心是宝龙集团与独立第三方共同开发的项目,零售建筑面积58265平方米,收购代价为6亿元。由于合作伙伴明发集团有限公司延缓交付相关物业,收购完成日期预期将出现延期。

除了明发中心外,宝龙集团的可上市资产均已打包上市,可预见时间内,没有更多资产注入的计划,今后宝龙集团的新地产业务拓展也都将在上市公司平台上进行。另外仅有两家宝龙集团自有经营的酒店,并不在上市公司待注入资产之列。

《21世纪》:2010年是宝龙上市后全国扩张的第一年,但市场大势是房地产调控政策接踵而至,是否会影响宝龙的战略推进?

许健康:对土地市场的各项政策,主要的出发点是打击囤地、督促闲置存量土地的消化,调节土地市场供求关系。这对宝龙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恰恰宝龙的发展模式适合这样的新市场环境。

成功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并不适合囤地。住宅开发商通过囤地升值,但对以自有长期经营为特点商业地产模式来说,只有快速开发,建成物业后经营起来,通过出租,才能赚钱,从这个角度来说,商业地产应该是尽可能缩短开发周期,尽快进入经营阶段。

宝龙的要诀就是“快”。只有快速开发,才能抓住商机。宝龙将通过在经营模式标准化前提下,不断缩短项目的开发建设周期,加快资金的周转率。我们希望的理想建设周期是:一个项目从拿地到实现首批物业建设,耗时控制在8个月左右。

《21世纪》:您如何看待今年的楼市?

许健康:内地楼市在新一轮调控下,短期会出现调整,但长远而言,市场的信心并没有受到大影响。房地产企业需要学会适应国家的调整节奏和市场的周期波动,踏准步点。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00

11个投资指数 你最适合哪个?

http://www.cbnweek.com/Details.aspx?idid=1&nid=5145

选择指数投资,充分说明投资者是个“老实人”,不过老实人也有各种各样,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指数吧。


  大概所有人都知道股神巴菲特唯一推荐过的投资物就是指数基金。因为每家基金公司都有指数基金,他们总是不忘提巴菲特。
话说巴菲特最力挺指数基金的一次是在2008年6月,他设了一个赌局,与管理350亿美元规模的对冲基金—普罗蒂杰公司立下一个“10年之赌”,他貌似豪放地说:“10年内没有一家对冲基金在考虑到管理成本的条件下能够战胜标普500指数。”
这句话在我看来表达得很是微妙,一来,巴菲特提到了管理成本,也就是说,如果真有谁超过了标普500,或许巴菲特真会摆出架势算出你的总投入。当然, 我特别注意到的是第二点,他提的是标普500。美国那么多指数,巴菲特为何独独选中了这个指数?可见指数与指数之间还是有悬殊的差距的。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做过统计,过去十年,上证综指仅上涨25%。乍听起来指数这玩意儿投资起来很不可靠。不过李迅雷接下来说,所以,未来十 年,指数大有可为,收益应该会超过房子。不管指数在未来能不能给你带来财富效应—当然从经济周期规律来看,我也相信该是指数赚钱的时候了。然而,我们究竟 该如何选择指数?各指数的拳头特征究竟是什么?
索性我们把这些指数拿出来遛遛,做次选美吧,你就当选个情人一样选个最合适你的指数吧。

01
沪深300:中国版标普500
沪深300显然是中国市场上最重要的一只指数了,当然不仅是因为股指期货的股指就是沪深300。一定程度上,沪深300相当于美国的标普500。回头 来说巴菲特为何选择标普500。或许,你可以认为这个冥顽不化的老头一向对科技股不感兴趣,自然不会说纳斯达克,那让华尔街最早出名的道琼斯呢?
既然是打赌,自然是选风险程度最低的指数,标普500最大特点是,在美国主要指数中,标普500的成分股范围是最宽的,横跨纽约证券交易所、纳斯达克 交易的上市公司。编制该指数的基本原理是,从整个市场的所有股票里面选择一部分市值最大的股票作为成份股,用这些成份股市值的涨跌情况代表整个市场市值的 涨跌情况。
如果选取一个指数来表示一个市场的情况,那么取样越多,对市场的代表性就越强。沪深300的编制也同理—该指数由沪深两地规模大、流动性好、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构成,就是每半年按市值从大到小一字儿排开。
如果说有1万只股票,500个代表要比50个代表更有代表性,5000个要比500个更有代表性。不过也不是越多就越好,如果真有沪深800,沪深1000呢?很奇怪的是,很多券商作过研究,范围一旦超出一个限度,跟踪误差就很大,往往不及沪深300。
沪深300最受热捧的一次是在2009年下半年。那段时间,基金公司疯子似的接连发指数基金,且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沪深300,最恢弘的场面是同期发了 十个指数基金,被圈内人称作“十指齐发”。基金公司还为此打价格战,华夏沪深300与工银沪深300同时胜出,创下综合管理费率最低纪录。
显然,沪深300是指数第一军团,其关注度、流动性最为上乘。但该指数呈现了明显的蓝筹特征,且整体看来有些中庸。不过,对于那些懒人、不愿意花太多时间和精力投资指数基金的人,买一只沪深300指数基金,可能是最懒却最好的选择。
  

02
上证综指:温家宝也看的指数
按习惯来说,上证综指恐怕是最有人缘的。温家宝也说过,我关心股市,我每天都要看一下上证综指。这个指数顾名思义,代表了沪市综合水平。上证综指因为 要反映沪市的整体情况,而非像沪深300一样,通过总市值有个选美过程。所以,上证综指的特点是全面,截至2010年12月初,上证综指有935个样本, 与成份指数不同,综合指数以股票全部股本为基础计算指数,包括了非流通部分。
从收益上而言,上证综指无法超越沪深300,因为上证综指选出的不仅是人大代表,还可能有小偷、强盗,当然也可能包括黑马。上证综指最大的优点或许就 是让你时时了解自己的投资回报,毕竟你甚至可以不看自己的股票,但至少每天都会看一眼上证综指。不过,由于盘子较大,上证综指的跟踪误差往往是个挑战,目 前市场上只有汇添富有个指数基金。富国基金上证综指ETF通过最优化抽样法,让上证综指加入了ETF行列。
  

03
深证100:中盘成长股集中地
我最早观察到这只指数是易方达100ETF,该指数总是能在指数基金排前三,俗话说涨得猛,跌得缓,很适合偏好“积跬步,无以成江海”的投资者。
奇特的是,深证100指数有两个,一个叫深100r(399004),一个叫深100p(399330)。深100p叫做深圳100价格指数,而深 100r叫深圳100收益指数。常说的深100指数,多指深100r,与深100p相比,100r是考虑了股息的红利再投资,100p是考虑股息的现金分 红。r代表return,p代表price。
深证100经常被看为中小盘股,因为成份股上,有70%的股票是属于中证200—典型的中盘指数,有25%至30%的股票属于中证100—大盘指数。 深100ETF自2007年至今,每年都超出沪深300,平均高出80个点。胜出原因,一方面,首先在于它是一个偏中小盘的指数,中小公司的成长性不可忽 略。深100ETF选择的还是100r,得益于红利再投资,深100ETF业绩超强也就不奇怪了。

 


  

04
中证500:难得的小盘指数
小盘股指数越来越“明星”,就好像《山楂树之恋》的男女主角,越来越大牌的感觉一样。从2010年指数基金净值表现看,获得正收益的,也清一色为小盘 基金。统计称,2005至2010年间,中证500指数5年累计涨幅领先沪深300指数,如果只从这5年来看,中证500小盘股指数长期表现大幅胜过沪深 300大盘股指数。
2010年行情中,截至2010年12月29日,标准指数基金平均业绩为-13.22%,然而,广发中证500与南方中证500分别为5.95%与6.79%,有点独领风骚的意思。
由于国内小盘股指数基金极少,自中证500出现后,原本勉强充当小盘指数的深证100就显得代表性不够全面,中证500指数覆盖面较中小板指数更为全面。
不过,小盘指数持续强势了很久,如果你还是坚信小盘无敌的话,中证500还是很适合你的。
  

05
上证50成份股:融资融券最青睐
大盘指数的代表莫过于上证50 指数,挑选上海证券市场规模大、流动性好的最具代表性的50 只股票组成样本股。华夏上证50ETF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上证50的选择范围是上证180。上证50成份股与深证成指40的成份股被选定为融资融券的标的证券范围,从流动性与活力程度来看,都是不错的大盘指数。
如果你很爱大盘,还可以考虑超大盘指数,如上证超大盘,只有20个样本股,还是等权重,博时超大盘指数今年虽然垫底,但以后呢,谁知道呢?
如果你爱长期投资、又擅长耐得住寂寞的话,大盘股或许是个很好的抄底机会也不一定。
  

06
中小板指数:小盘股中的小盘
中小板指数恐怕是小盘指数中的小盘指数。
2010年指数基金的最大赢家恐怕就是华夏中小板ETF了,收益率高达17%以上,在12月初的时候,收益率超过20%。这让垫底的超大盘及央企 ETF净值增长垫底很没面子,这两类指数在12月初的净值增长率达到-20%以上。这意味着,在2010年年初选择购买中小板ETF的投资者相与购买央企 ETF的投资者差距高达40%,悬殊貌似很大。中小板是以价格法计算的中小企业板综合指数,样本股数量固定为100 只中小板股票。在2010年各个指数中,中小板指数在各个指数中夺魁,涨了2.45%,交易量也十分活跃。看来,中小企业新故事不断,中小板指数还将精彩 不断,谁让2010年是创业板黄金年呢?

 


  

07
上证消费80:如果看好消费
不知道是不是“十二五规划”的刺激,消费主题、周期主题、经济转型与成长主题等紧跟市场热点的指数产品越来越多—招商上证消费80ETF与消费主题指 数挂钩;海富通上证周期50ETF跟踪金融股权重大的蓝筹指数;南方小康ETF标的为小康指数,反映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产业等板块。
当然啦,最明星的莫过于消费指数,现在,上证消费80已经成了市场人士的必看指数。内需、转型什么的,都与消费类股票相关。要买的话,就考虑下上证消 费80ETF这样的行业指数吧。话说,深100ETF中也有不少消费股。说到了行业指数,我就顺便提一下上证医药与上证电信,这两个指数与上证消费不分上 下,毕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新产业公司的价值。
  

08
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多明尼指数复制
我们好像屡次提到社会责任投资这个话题,请容许我再啰嗦两句。
话说在1990年代后,世界上各种关于社会责任的投资基金开始多起来,国际同类指数有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多米尼400社会指数和金融时报道德指数等,国内的上证社会责任指数也是其中一个。
不过,在全球最负盛名的恐怕还是多米尼开发的多米尼400社会指数。这个指数是采用一定的社会标准及针对标准普尔500指数而编制成的。有趣的是,该指数成立以来,多米尼400总是能在市场下跌的时候跌得少而在上涨的时候涨得多,几乎完美地战胜了同行。
2010年建信上证社会责任指数基金表现不菲,获得10%以上收益,再次证明了社会责任指数的神奇。货币主义创始人米乐顿·弗里德曼1970年在《纽 约时报》发表的《企业的社会责任是增加利润》一文中的话解构了该指数投资价值的深意:“企业唯一的社会责任是为股东们增加利润。”
  

09
黄金指数:不安世界选择
本来我们没有很便捷地投资黄金指数的渠道,现在有了,有两家基金公司提供的QDII产品为我们提供了这个选择。诺安全球黄金主要投资于全球范围内有实 物支持的黄金ETF,投资指数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的80%;现金或者到期日不超过一年的政府债券的投资比例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5%,并不持有或者交易 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如期货和期权等,实则就是个变相的黄金指数基金。再来普及一下基本知识吧。全球黄金ETF大约有40多个,只有9个是实物金ETF。 大部分黄金ETF基金产品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南非等国上市交易。世界上第一大的黄金指数是SPDRGold Shares,因为黄金储备量最大。
不过我一直以为,选择这个指数的关键是,黄金还值得投资么?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世界安定系数的看法。
  

10
中证香港中资央企:红筹股好选择
香港恒生指数ETF对国内也放开了一段时间,你当然可以在二级市场买卖。不过,更多人似乎对大成中证香港中资央企与大成中证香港中资民企倒是更有兴致。
虽然该基金还没成立,但我们至少从鹏华上证民营企业50ETF的不俗表现中看出希望。不管怎么说,香港的红筹股实力很不非凡,能到香港上市的民企,如 证大、腾讯、阿里巴巴更是最有实力的中国民企,海外流动性资金也对这类公司情有独钟。如果你本身就喜欢中国公司,并嫌国内这类公司价格已经过高,那么投资 香港中资指数吧,想想回报率还是满值得期待的。

 


  

11
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投资不定的未来
这个指数要到2011年发布,相关投资品更是还没定数,但我还是第一时间想推荐一下。一来,作为十大指数之外的一个,总是要有点压轴的神秘感。
可以预见,这个指数的走势将不亚于消费及IT类。该指数反映的是中国内地上市的低碳经济类公司股票的走势,同时为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标的。指数基日为 2010 年 6 月 30 日 ,基点为 1000 点,简称为内地低碳。
中证内地低碳经济主题指数,将根据沪深两地营业收入占比挑选出其中低碳经济主题股票,从其中挑选日均总市值较高的 50 只公司股票组成样本股。
这让我想起证券之星最近制作的一个私募基金信心指数,从某种意义上,指引着未来的投资方向。
不管怎么说,投资未来总是需要一点勇气。
联系编辑: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95

港股更适合价值型投资者 大海的唇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7ae40100p2g7.html

港股更适合价值型投资者

——谨将此文献给那些致力于成为价值型投资人并未来有可能进入港股市场的投资者。

 

06、07年那时包括以前,中国早一代的私募基金都有投身港股的经历,那时候我觉得A股涨幅可观,有很多个股的涨幅甚至可以用“惊人”来形容,对于东方港 湾等私募基金列举的翻N倍的H股也没觉得有多牛B,起码我当时觉得与其花时间在H股上,不如做A股,那样似乎来钱更快。

 

最近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身边专心做港股的人在越来越多,起先我以为他们不太了解A股,后来问下来才知道,其实都是A股的老鸟,他们之中很多人都 有8年以上甚至和我一样有16年以上的投资A股的经历,他们以前都是做A股起家,后来兼做港股,最后彻底放弃A股,转为专职并专一做港股。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包括很多私募)都热衷于H股的投资呢?

 

我最先发现的是这个群体的一个共同特质就是:他们大都是极度重视安全边际的“价值型”投资者(在此我暂时用“价值型”投资者这个称谓来称呼他们,尽管这仍 不是很确切。)

 

其次,他们都很勤奋,很认真地研读自己跟踪的上市公司财报,收集相关上市公司信息并对公司发布的每一份公告第一时间进行查阅。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整理的上 市公司的手稿或是电子稿(包括EXCEL表和打包的压缩文件)

 

再有就是,即使操作风险较大的窝轮,他们也有很强烈的基本面意识和止损纪律。

 

我不敢说自己是一个纯粹的价值投资者,但我致力于成为一名“价值型”投资者(即注重投资的安全边际、基于价值判断而做出每一次买卖决定)。接下来,我结合 自己这几年做A股及H股的经历来说明为何H股更适合价值型投资者。

 

一、A股无论牛市、熊市,猴市还是猪市,最终都是“政策市”。

我的意思当然不是“价值型”投资者完全可以无视“政策”,但“价值型”投资者无疑会将更多精力放在企业基本面的分析和跟踪、公司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的研 究、公司价值的评估和判断等等一些因素上面,全球只有A股每天都在疯传这样那样的消息,我不是权贵阶层,我相信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普通人得不到任何第一手的 “内幕消息”,中央要出什么文件了,哪个部委又要有什么动作了,哪个国字号背景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又要资产注入了……这些信息我们只能通过正规渠道的媒体发 布才能知晓。当你知道的时候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你只要庆幸自己不是最后一个知道的就OK了。A股自古以来就有“政策底”和“政策顶”之说,社保资金、保险 资金屡屡抄底逃顶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如果你告诉我你对国家政策漠不关心,无疑你会失去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指标。事实会教育你,你忽视D的存在,D就把你撇 开。在这样的环境下,上到各类投资机构、下到各级中小散户,无不唯D的令旗马首是瞻。ZF发个区域振兴规划,资金就从新疆炒到西藏,从海南炒到海西,从重 庆炒到东北……我把2009年这种股市盛景称作:“ZF坐庄,带头炒作;机构炒股票,ZF炒地图。”

 

做港股的确不用费时间每天去猜测香港政府会什么时候干预市场,当然如果你买的上市公司其竞争对手在美国上市的话,你可以拿到一起对比一下。最起码这都是基 于上市公司基本面的研究,而非盲目地猜测。所以做港股一段时间的投资人都有这样的感慨,就是“天道酬勤”!只要你够勤奋,够细致,有自己的一套相对成型的 投资体系(包括交易系统),那么在港股赚钱不是难事,把握也比较大。

 

二、A股机构是“散户行为式”的机构。

不要说散户追涨杀跌,A股的机构同样对追涨杀跌乐此不疲,正所谓牛市说牛话,熊市说熊话,顺着趋势说永远都不会错。所以你会发现,如果某天大涨,所有的分 析师便会一边倒的推翻前期观点一致看多,可怜的散户却一次又一次被这些人忽悠得晕头转向。曾有一次我和某证券公司老总聊天,他问我对市场当时的看法,我很 坦诚地告诉他我认为很多股票炒作得有点离谱了,这么贵的价格我绝对不会买。他笑了笑对我说,中国的股票都是炒出来的,只要有概念,市场不缺钱,用不着考虑 什么价值,30倍PE你觉得贵,等市场炒到60倍的时候,你回过来就觉得30倍很便宜。千万别用巴菲特那一套套在中国A股市场上,别忘了我们的“中国特 色”。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股票的评级涨的时候一再调高,跌的时候一再调低,这不是一群“大散户”耍着一大群“小散户”玩吗?

 

港股的研究机构也有扯淡的时候,不过比内地的要靠谱,因为他们比较要面子,觉得自己是国际大投行,不能太砸牌子,所以搞些预测,做些报告有时候还是可以相 信和参考的(但要注意大行一般都喜欢鼓吹大股票)。不过普通散户可能不一定会知道,再诚实的研究机构给报告也是“看人下菜碟”,你在网上看到的是一个版 本,给VIP客户的是另一个版本,给基金、投资机构的又是一个版本,自己留着的,呵呵,你说呢?总之你能拿到含金量多高的材料取决于你对他的重要性有多 大。

 

三、从换手率看交易群体

在中国,说自己职业炒股,好像还不太光彩,但如果是在职炒股,则没啥大惊小怪,起码酒桌上还有点吹牛的资本。虽说这几年公募、私募基金发展很快,但大多说 中国人还是习惯于自己操作股票,因为这样更刺激,更有参与感、成就感。因此越来越壮大的散户群体使高换手率成为A股的一大特色,很多人热衷于今天尾盘买, 明天开盘赚1%就卖的游戏,有的甚至一天做N多次交易,这一点很难用A股交易佣金较H股低来解释,或许这是原因之一,但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在我看来,港股投资人以中长线居多,每日不足0.5%换手的股票比比皆是,如果有3%的换手,那基本上可以算热门股了。以我持有的837为例,有时候一天 居然只有8-10单交易,成交额不足200万,我有时候常开这样一个玩笑,国内只要来一个大户跑到H股,拿着300-500万找个小股票自拉自唱,过过坐 庄的瘾,一定很满足。我举这个例子的意思是做港股投机的人少,非要说他投机,也是价值投机。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他真想投机,香港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有的 是,简单的玩儿窝轮就够刺激,犯不着在H股上墨迹。因此港股很多股票并不太理会大盘的走势,因为大家买股票的依据主要是看他值不值,而不是根据今天大盘的 涨跌来做出是否买入的决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港股投资人一般都喜欢派息率较高的股票,分红慷慨的公司往往受到追捧,行情不好的时候也很抗跌,A股的 投资人似乎这方面很少关注,他们宁愿在股价上赌输,也不在乎这点“微不足道”的分红派息。

 

四、关于内幕交易、信息披露。

A股的散户股民无论上了多少次“黑嘴”的当,吃了多少上市公司的亏,都永远那么热情的鏖战于这个“赌场”,不离不弃。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A股的新股民 多,很多人到股市来都是想来赚快钱的,别跟我讲十年X倍,我等不了这么久,所以上市公司大比例送股,市场最欢迎,这样可以把股价炒高,遗憾的是当散户知道 这些消息之后,股价往往已经直冲云霄,等你追进去后,机构庄家正好派发给你,哈哈,所以散户一直会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其实在A股,对你来讲是 “秘密”的,对于上市公司和机构,他们之间没有“秘密”。

 

港股的信息披露的确很及时,大股东的增减持第二天就会披露、而机构的增减持隔2-3天你也能看到。这对普通散户很重要。还有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年报行情对 于散户和机构来说,信息上是平等的,因为你会发现很多港股在披露年报的第二天、甚至过后几天才出现大涨或深跌,而之前却毫无动静,这和A股差异很大,大家 都知道,A股的年报、半年报的好坏早已在披露之前的走势当中反映出来了。这一点对于价值型投资者来说,毫无疑问是天大的福音,只要你长期跟踪一些上市公 司,对其基本面比较了解,你就有可能在大资金进去前做好潜伏,甚至你可以把年报行情做得很成功。

 

 

五、齐涨齐跌的A股,充斥着恐惧与贪婪。

人性中的恐惧和贪婪在任何一个证券市场都能见到,只是在A股你能感受得更强烈。便宜的时候个个便宜,贵的时候只只贵。1664点的时候,你不需要研究太多 个股的基本面,你只要搞清楚大盘的趋势,掷飞镖式的选股都不差不到哪里,没准摸了个ST或是概念股比茅台、苏宁涨得凶悍。呵呵,我都懒得举例,不是吗?若 是A股大盘狂跌,有哪个能独善其身?历史上真的很难找到。“错杀也要杀”,这就是A股的逻辑。这看上去是价值型投资者的“良机”,但更多时候是股权投资人 无奈地选择清仓,因为实在找不到价格公道的投资品种。

 

港股一天内的波动不大,一般情况早市开盘基本奠定了一天基调;但从K线图看,其每日的K线上蹿下跳,全是缺口,毫无规律可循。个股由于不设涨跌停板,有时 候你走运的话,可能会碰上一个1天1倍股,当然若是碰上黑天鹅事件,一根大阴棒也是要有多长就有多长。这就说明追涨杀跌在任何一个市场都不同程度存在。对 于有足够耐心的投资者来说,在08年底,香港的很多股票PE(品质不错的消费股只有个位数)和PB(大多低于1,甚至低于0.5)都低得惊人,因此那时满 仓H股,收益的确远比A股高。再加上港股上市公司披露年报及半年报的时间多分布在不同月份(上市公司的财务年度除了自然年度外,有一些是6月30日、3月 31日、或是9月30日为财务年度截止日),因此港股的年报和半年报行情几乎月月都有,即使大盘疲软,个股仍然可以精彩纷呈。而且香港恒生指数哪怕到了3 万点,还是能找到便宜货,造成这种情况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研究员一般只研究大股票,小股票没人研究(可能是人手不够或是调研成本高),还有一种原因 是小股票的交易量小、流动性比较差,机构吸筹和出货都比较困难,价值型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来获得资本市场给予的奖励。

 

六、同类公司港股更便宜(除银行、保险)。

初入H股的价值型投资者会有一种感觉,看了港股的股票,看A股提不起一点兴趣。你不要以为H股没有好的上市公司,说实话有些公司远比在A股上市的同类公司 好。我在此列举一些(A-H 股省略),相信这些公司和品牌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吃:味千、雨润、康师傅、统一、小肥羊、旺旺、雅士利、蒙牛、澳优、汇源、王朝、金威

穿:宝姿、百丽、达芙妮、安莉芳、思捷环球(Esprit)、堡狮龙、鳄鱼恤、佐丹奴、李宁、中国动向(Kappa)、安踏、特步、361度、匹克、利 郎、波司登、迪莱、博士蛙

戴:周生生、谢瑞麟、东方表行

玩(含网络、通讯):腾讯控股、阿里巴巴、好孩子

用:维达、恒安、谭木匠、霸王、 美即 、欧舒丹、莎莎国际

商业:百盛、新世界、银泰、物美、国美、北京京客隆

传媒:凤凰卫视、东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集团、中视金桥、英皇

保健(含生物制药):神威、联邦制药、华翰、瑞年、威高、创生、微创、康哲、四环、罗欣

金融:港交所、惠理、国泰君安、友邦、宏利金融、渣打、恒生、汇丰、中国财险

地产:新鸿基、长江实业、恒大、恒隆、碧桂园、SOHO中国

 

当然好公司不代表是好股票,股民买之前还是要擦亮眼睛。像今年(2010年)的李宁(2331.HK)、阿里巴巴(1688.HK)、蒙牛乳业 (2319.HK)、思捷环球(330.HK)、中国动向(3818.HK)、汇源果汁(1886.HK)都走得令人很失望,持有一年不但没有盈利,有的 甚至亏损得厉害。

 

七、价值型投资者的乐园,一样处处充满机会和陷阱。

在香港,如果你还有精力研究,其他市场也不乏相当好的投资标的。你可以完成全球资产的配置,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地区性的系统风险。但H股的风险并不小,或 许比A股风险更大。A股的ST股有壳资源,所以业绩再差也有人炒,港股则不同,股票退市不奇怪,却代表你的投资血本无归!在香港有很多仙股,投资者如果单 纯图便宜而买入往往会遭受较大亏损,因为仙股往往是因为经营极差、业绩亏损扭转无望的股票。有的仙股甚至一天都没有一笔交易,一旦买入,都不知道还会不会 有下一个买家。当然香港老千股更具特色,初入香港的新股民不少都吃过千股的亏。类似股票名称叫做“中国XX”或是“亚洲XX”的,看似很牛B,实则千股嫌 疑。所以在香港买股票要非常注意公司的管理层的动作,对于一些有“前科”的公司最好敬而远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050

專訪ARM全球CEO沃倫·伊斯特 「ARM生態鏈」更適合移動計算

http://www.21cbh.com/HTML/2011-9-17/1MMDcyXzM2NTQ1MQ.html

全球移動芯片市場約90%的市場份額,高達90倍的市盈率——來自英國的ARM公司憑藉其獨特的「ARM生態系統」,讓芯片巨頭英特爾在新興的移動市場幾乎無地自容。

不僅如此,ARM公司還引來英特爾的傳統盟友微軟的投懷送抱。9月13日,微軟發佈Windows8之際,也宣佈未來將同時支持ARM架構。

與此同時,ARM的董事和一眾高管正遠在中國,首次在這個全球最具增長潛力的移動應用市場,召開其全球董事會。借此,本報記者獨家專訪了ARM公司全球CEO沃倫·伊斯特(Warren East)。

「PC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

《21世紀》:ARM最新財報顯示出了很好的成長性,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這種增長是否具有可持續性?

沃 倫·伊斯特:當然。但是要看到這只是未來重要趨勢的一部分。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市場份額正在逐步提高,他們都是移動計算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我們會看到 還有很多其他不同產品,比如電子書、索尼雙屏手持設備等,這些都可能是未來很好的增長點。但是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是最大的增長。大趨勢就是互聯網的消費。

《21世紀》:你如何評價谷歌收購摩托羅拉移動的交易?從專利角度看,這起收購能給Android生態系統帶來怎樣的變化?

沃 倫·伊斯特:我不知道谷歌收購的真正意圖是什麼。如果說意圖是為了專利來支持Android系統,那麼這筆交易的意義對ARM來說是非常積極的,對生態系 統也是好事。如果他們是想製造手機,也許會有一些廠商有想法,比如有些可能會轉向微軟的操作系統。但是對ARM來說同樣是好事,企業之間的競爭能夠激發創 新。

這個收購案的影響現在還看不清,也不知道結果是好是壞。我想Android系統仍然會被廣泛使用。ARM將繼續與谷歌進行緊密合作。

《21世紀》:你如何評價目前智能手機領域主流的幾大操作系統?

沃倫·伊斯特:手機操作系統市場很大,目前主流的是4-5個操作系統。我想過了五年後,仍會保持這樣的數量,但是會有一些變化。目前這個市場由美國企業佔據統治地位,但是感覺未來可能會給亞洲市場一些機會。

《21世紀》:關於ARM與微軟的合作,有人認為這是為ARM進軍PC市場掃清了障礙,你們會進入PC領域搶奪英特爾的市場麼?

沃 倫·伊斯特:很顯然,Windows系統中ARM架構的缺失對微軟來說是發展移動市場的一個障礙。更長遠來看,未來電子產品發展的趨勢是「互聯」高於「計 算」,這種趨勢不僅出現在消費產品裡,也會同時出在工業應用方面。這是一個「幾十億規模」的市場。我相信微軟也看到了這樣一個趨勢,也看到了ARM在這個 領域佔有絕對比重和優勢。微軟希望在這個市場裡獲得更多市場份額,合作是很自然的事情。

PC市場是我們不太感興趣的市場。它不會死,但是 也不會再大幅增長。我們沒有一個好的理由是一定要在PC領域要做什麼。ARM架構芯片的出貨量2010年60億片,遠遠高於英特爾在PC市場的出貨量,今 年我們預計出貨量可能達到70億片。PC的發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但是PC市場本身對我們來說不是最重要的市場。移動計算發展最近幾年發展很快,ARM 有很大優勢。

獨立的ARM對業界更有益

《21世紀》:英特爾最近正在努力研發相關產品試圖搶奪移動計算市場,比如推出「ultrbook」,你對此感到擔心麼?

沃 倫·伊斯特:英特爾對我們當然是很大威脅,因為英特爾是很有能力的公司。但是我們相信,ARM有最好的技術和更好的商業模式。英特爾的商業模式適合PC市 場,但是ARM的業務模式更適合移動計算市場,是帶領整個業界獲利的模式。ARM的商業模式使得製造商有更多選擇。中國前20大設計公司都採用ARM的架 構,獲得了更寬廣的機會。

英特爾看起來總是富有進攻性。這是因為他們擁有更多資源。比如花3億美金做「ultrbook」。但是我們不可 能做這個事。我們更多關注與合作夥伴的互動發展,幫助他們更好製造產品進行競爭。我們的目標也不僅僅在手機,我們關注整個數字世界。我們必須要把錢花在與 更多合作夥伴合作,開發更多市場新產品上。

儘管英特爾花了很多力氣希望說服投資人使得PC和筆記本市場仍有發展,但是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並不這樣認為。在PC市場有一些小型尺寸的東西推出,比如ultrbook,並不代表任何本質變化。對消費者來說,需要更小更輕更便宜的產品。

《21世紀》:外界傳說十多年來你一直在遊說AMD使用ARM的處理器,結果如何?你這麼做是出於什麼樣的戰略考慮?

沃倫·伊斯特:AMD是大型半導體公司中極少數沒獲授權ARM授權的公司。目前換了管理團隊,但是我們不停討論。AMD的業務是和X86聯繫在一起,他們也一直希望在那個市場獲得成功。但是未來是否會成功,由他們的戰略決定,我們等待他們的態度。

《21世紀》:博通最近以37億美金收購了一家多核公司NETLOGIC,你如何評價這個收購行為?

沃倫·伊斯特:併購經常在發生。對我們來說,小公司被收購通常評價都是積極的。因為這樣可以在兩個公司形成一種協同效應。

《21世紀》:ARM現在在業界紅得發燙,但是規模並不大,適合被併購。你認為ARM有沒有可能成為潛在收購的目標?

沃 倫·伊斯特:可能性一直存在。但是我們相信,ARM的獨立對工業界來說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一個公司購買ARM,其他使用ARM技術的公司會有牴觸心理。收 購ARM對任何公司來說,並不會帶來真正戰略上的獲益。收購之後,其他合作夥伴很快就會去尋找一個替代技術。ARM獨立的業務模式可以幫助所有客戶和夥伴 非常便捷地獲得技術,成本更低。

《21世紀》:ARM的芯片功耗低,但也有人批評說計算性能弱,針對此你們有何計劃?現在云計算很熱,有計劃進入服務器市場嗎?

沃 倫·伊斯特:這種說法並不確切。我們並沒有限制產品在性能上有更好的表現。我們之前一直關注於手機市場,手機產品尺寸和電池容量都是固定的。消費者不喜歡 使用的時候一直充電。所以我們設計產品要更多考慮功耗。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產品不能跑得更快,我們也能跑到2G、2.5G,但是也帶來了功耗的提升,消費 者能否接受是個問題。

云計算是我們很關注的市場,現在我們也在做服務器產品的投資。

《21世紀》:目前對ARM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沃倫·伊斯特:挑戰還是很多的,電子世界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提供的產品,不但能夠覆蓋MCU,同時還要運用在云計算這類服務裡面,還要跟軟件生態系統進行合作,幫助軟件合作夥伴開發出符合未來需求的軟件。

我們的授權從0.5美金到上百美金,要提供很多不同選擇,每個合作夥伴要求不同,我們要提供多樣化服務,對ARM來說就是要投資、要管理。如何更好管理覆蓋面這麼廣的產品路線圖,是個很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673

旁觀富人圈之4:現在的中國只適合創業? 東方愚

http://www.dongfangyu.org/?p=4612

 

  民國時中華老字號有16000家,到1990年代的時候,剩下1600來家,現在活躍的,也就160來家。「百年老店」是理想,理想讓人振奮,卻也沉重,有時甚至成了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於是覺得還是束之高閣地好。

  

文/東方愚  2011年9月29日 南方週末

2011年9月下旬,均瑤集團創業20週年慶典,請了柳傳志、馬蔚華、周成健、王中軍、黃怒波、馮軍等中國企業界的諸多大腕前來捧場。或許因為大夥兒在一起吃得好、聊得好,所以在最後一天下午名為「通向百年企業之路」的公開論壇上,他們暢所欲言。

再多的「腕」也得等全國工商聯、上海市政府的領導先講話。工商聯一位副主席說,近來企業家們聚到一起,首先談的話題並不是危機是否來襲,而是關於身體狀況惡化。這句話讓在座的大夥兒心裡一顫——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不就是因病於7年前突然去世的嗎(享年38歲)?

柳傳志一如既往地慷慨激昂,從聯想集團股權結構演變史,大講「聯想要做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稱「選好各領域最合適的領頭羊」及「(股權上)成為主 人」至關重要,並又一次放風「2014年聯想會到海外整體上市」。台下兩位記者私語:到時老柳70歲了,他還會是聯想的舵手嗎?

輪到李錦記董事局主席李惠森上台,這位年輕的香港少帥分享的是李錦記的「家族委員會」和「家族憲法」,當他講到「加入家族委員會必須符合『三不准』 條件:不准晚婚(23到26歲結婚),不準有兩個或多個太太、不准離婚」時,台下一片笑聲——大家一定是想到了年來中國內地多位知名企業主因婚姻破裂而陷 入訴訟的情形。

王中軍到台上後,畢竟是在影視娛樂圈混的,非常放鬆,先說從創辦華誼兄弟起就和弟弟王中磊「親兄弟、明算賬」,而後開始調侃:「華誼能不能成為百年老店都無沒謂,反正百年之後我也不在了。」此話一說,場上的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了。

周成建這一天像打了雞血一樣,上台後滔滔不絕。最後點題的一句話是「中國現在的政治和制度環境下,其實只適合創業,而不適合做什麼百年老店。」「這 哥們實在!」台下一位中小企業主差點為周喝彩起來。但台上的主持人兼主辦方——均瑤集團副董事長王均豪的臉上則露出一絲尷尬,好像在提示周成建「喂,老 鄉,你跑題了,不要說那麼直白嘛!」

馬蔚華做閉幕演講時也提到,做企業一得有前瞻性,二來格局要大,三要會做人。這些聽起來務虛的話,每位民營企業家都會有不同的詮釋。均瑤集團20週 年年鑑上,很醒目地引用了當年瞭望東方週刊記者報導中的一句話「一些政治嗅覺靈敏的私營企業家逐漸意識到,不向黨靠攏,企業做大就會很難。」

均瑤集團現在做大了。但卻灑脫不起來。當民營航空業節節敗退時,均瑤旗下的吉祥航空猶如驚弓之鳥。參加論壇前,其公關部門人士再三叮囑:千萬不要向公司高層詢問不久前吉祥航空機長「搶道」事宜 內情。

————————————————————————————————————

《旁觀富人圈》是《南方週末》上專欄。力求精悍犀利。這一欄目的前身,是2009年我博客上的《雙週財經人物盤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47

選擇適合自己風格的行業 laoba1梁軍儒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a73c90102dt5u.html

漢尼拔

我的觀點:
1、無論是週期或非週期行業,都有優質的上市公司。
2、重要的是搞清本行業的盈利模式,這將決定行業盈利的穩定性、抗風險、抗通脹力。
3、單就週期性而言,比如煤炭與鋼鐵,有色,化工還是有所區別的,這就要看行業所處的生態鏈的哪一段,是上游還是中游,有些週期性行業上下受氣,業績很難不波動。
4、單就非周性而言,比如酒類與醫藥,就整個行業的獲利能力、現金流的強度來說,還是有所區別的。
5、大的宏觀方向,對行業也有所影響,認同軍儒兄的宏觀判斷。比如,醫改的不斷深化,消費購買力的提高,對非周性的行業都比較有益。而改革開放的幾十年高 速增長,面臨從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大的總量會繼續提高,但增速勢必會有所下調。這得看一個國家資源成本,運營環境,穩定程度。就目前潛在的發展中國 家,印,巴與中國比起來,或多或少仍存在距離。

 

螢火蟲
一鳥在手,勝過百鳥在林。如果已經遇見了白馬,我們拚命的壓在似馬非馬的標的上干涉麼呢,既然已經有了極好的標的,就已經足夠了。我們可以放寬視野,但確 定性是不容忽視的,確定性。無論冬夏春秋,曠古的輪迴,我們都能保證自己的收益不好嗎?我認為,多樣的選擇和細心的篩選都沒有錯,理念不同而已,只要自己 能夠保證收益的確定性。

 

朱文

港股消費類今年的估值也不低,體育類服飾是個例外,此外,雨潤、味千等是因為食品安全問題造成的下跌。我所看到的優質消費類,如金鷹、恆安、維達、百麗等 等,PE都在20甚至30以上。當前總體市場14倍的靜態PE是結構性的,主要是因為金融的超低估值拉下來的,週期類總體估值也很低,就在14倍左右的平 均水平,而消費、醫藥的估值最高,平均在20-30以上。不考慮非理性泡沫因素,從長遠來看,我遍歷歐美股市上的各類股票的估值水平,無論消費、醫藥、週 期、工業,長期估值平均水平都應當在10-15,沒有理由說週期就該更低估值,此外,週期類如汽車、航運、鋼鐵等,成長空間也是有的,畢竟投資仍將是中國 經濟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火車頭之一,要看到中西部地區的基礎建設才開始,東南沿海的製造業正在西進,出口企業製成品正在從低端轉向中高端。週期類3-5 年內的戴維斯效應是不可估量的,而消費、醫藥則只能更多的依賴內生增長。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排除非理性泡沫,否則神仙也說不準。

站在十年甚至更大的時間跨度上來看,我也認同消費、醫藥還是潛力更大。但我的觀點是未來3-5年的角度,週期類比消費、醫藥走勢更強的概率要更高,畢竟估 值水平在那兒,起跑點不一樣。不過未來如果通脹一直維持高位,就很難說了。畢竟現在消費估值高,多少是因為投資者擔憂通脹預期,減持了週期類而轉入消費, 通脹再高,消費仍得繼續,看病照得看,企業投資卻會縮小規模。不過出於對政府控制能力的信任,我更願意賭通脹能被控制。

 

舟山

所列消費股,醫藥、食品、酒,直接面對消費者,應收款少,創造自由現金流能力強,具有提價能力,在高通脹時期,股價表現好,市盈率高於市場平均是合理的。 所列週期股,特點一:盤子大,特點二:受宏觀經濟影響大,受國家政策影響大,經營業績波動性大,估值很難。剔除金融和石化,這個股市估值高得很,所謂的低 估是一種表象,深市創業板45倍,中小板35倍,主板23倍,再跌20%很合理。08-09年的天量信貨,相當於給病人打了強心針,造成 2010-2011年部分強週期行業贏利很漂亮,其後遺症發作出來,預計2012年上市公司的總贏利能力會走下坡路。

 

心如止水

有時候極度的貪婪會使得市場參與者提出新時代思維來證明買入或持有估值過高的證券是合理的,並總是尋找理由來證明「這一次與過往完全不同」。當現實被扭曲 後,投資者的行為就會失控到極點,所有保守的假設都會被重新審視和修改,以便於證明越漲越高的股價是合理的,於是瘋狂接踵而來。在短期內,投資者試圖抵抗 市場這種瘋狂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參與者都能掙很多錢,至少賬面上看是這樣。等到市場最終認識到趨勢的不可持續,瘋狂的市場馬上就會演變成恐慌性的災難,貪 婪開始讓路給恐懼,投資者可能損失慘重。

 

zhaohuazone

很多行業屬性,中外企業都是逃脫不了的,發展會由極盛轉下坡路的企業很恐怖的,外國股市和香港股市提供了很好的借鑑,關於大盤股這類群體,贏利的穩定性和發展空間 股息分紅很重要,很多運營體制複雜 效益不佳 投資者利益很可憐大型企業在全流通後難逃淪為資本市場的「巨型殭屍」 或是產業資本套現的平台
 
     你買入這家公司的股票,公司怎麼對待你?是每個投資者要面對的問題

 

秦淮閒人

從1988年巴菲特買入可口可樂的時間為起點,比較22年來(時間已經超過了A股的長度)可口可樂、富          國銀行、美國銀行、BRK-A、PG這5家公司的股價走勢圖及市值,我們發現:
 
        可口可樂市值從150億美元到現在的1300億美元,市值增長8.7倍;
 
        寶潔PG市值從近200億美元到現在的1700億美元,市值增長約9倍;兩家消費品差不多的成長比例!
 
        富國銀行增長約16倍;
 
        巴菲特的BRKA增長超過20倍;(對市值的貢獻,可口可樂是拖了BRK的後腿的!)
 
        美國銀行增長近30倍。看到了吧,金融股市遠遠跑贏消費股的。

Laoba1

你要看國家和行業所處的不同發展時期啊,美國八九十年代消費行業已經足夠大,很多企業增長緩慢,可樂最近十幾年增長很多時候是個位數,而90年代也不過百 分之十幾,中國的消費行業動則20、30%以上。美國金融業是完全競爭市場,而且零售佔比很高,優勢企業很可能通過品牌競爭佔領更高的份額,中國市場還處 於寡頭壟斷階段,已經在獲取著不合理壟斷高利潤,零售佔比極低,未來利潤率回歸是大概率的。什麼時候出現富國銀行這樣的優秀企業,只有上帝知道。況且個案 不代表整體,看看美國其他週期性行業吧。

 

長江川流不息

總體上同意梁兄的看法。不過茅台和招商銀行放在一起,傻瓜也知道茅台更好。但是在賠率和勝率不相匹配時,誰能贏到終點呢?現在看來還需時間來驗證。現在銀 行業的估值表面看來很低,但是其盈利景氣度卻處於高峰,所以現在可能並不是投資銀行業的最佳時機。在銀行業泥沙俱下的情況下,個人覺得風險控制最好的銀行 有可能被錯殺,而風險控制一般的銀行,其實際價值有可能還高估。
銀行的經營,就是風險的經營,所以這是一個收益和風險都很高的行業,銀行的風險管控就成為決定銀行好壞的關鍵。從我多年的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來看,很多銀 行根本就是視風險而不顧,我身邊的實例太多了,銀行的放貸資金成了這些銀行高管的私人牟利的工具,特別是一些國有銀行和農信社的所作所為,簡直讓我感到害 怕。這些銀行就是市盈率3倍我也不敢買,他們的慣用伎倆就是以貸還貸,一些信貸簡直就是龐氏騙局。我相對看好招商銀行,主要還是看好其風險控制的相對能 力。
 
愛家
中長期方式的價值投資說白了就是做企業市值的遊戲。
企業受市場歡迎,市值走高,階段性的不受市場歡迎,市值萎縮。
買入哪些 
暫時 不受市場待見的股票,等待市場再次審視它,然後賣給喜歡它的人-------巴菲特之類的大佬常常不就是這樣做的嗎?
 
朱文
我就簡單一句話:價值投資不等於只投消費股,能力圈也不是指悟空的緊箍咒,而是敦促自己不斷學習進步的鞭策。
 
laoba1
這個自然,否則約翰·涅夫、塞思卡拉曼都不是價值投資了。選擇來自於投資者對自己能力、偏好、性格等眾多因素的認知進行的綜合判斷,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大海
畫地為牢還是四面出擊,關注範圍的寬與窄,這些都是因人而異的,關鍵在於你能否有足夠的把握。有些人他就只懂這個行業,別的他總是沒辦法深刻理解,那麼就 堅守這一畝三分地好了,做得好一樣能獲得不錯的收益,巴菲特就相對比較集中在某些行業;有的人比較厲害,學習能力很強,四面出擊,很多行業(企業)都很瞭 解,也完成可能做得非常好,彼得.林奇就投資很多行業,多數都做得很好。 
當然很理想的狀態是找到所有行業最值得投資的標的(決非所謂龍頭企業或是最好的企業),在不同的市場階段進行合理的資金配置,那真是很美妙的事情。不過我建議還是不要試圖去做這種事情,因為死得很難看的概率明顯要遠遠超過做得非常好的概率。
 
zgjsszluxuan
傾向漢尼拔的觀點,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保守比創新好,但少數天才例外。
只要耐心等待,限制自己在理解的少數幾個行業裡,重複地做簡單的事,就可富足一生了。
 
花都buffett
週期也有強弱之分,有色、航運、大宗商品明顯的與經濟景氣相關,業績也可以從巔峰到虧損,長期來看並不能獲得滿意的ROE,
但在中國現階段,把銀行、地產中的最優秀企業簡單的或分為週期性行業,所以不值得投資,那就不見得很正確,富國銀行還是巴菲特重倉首位的投資標的。
從07年到11年,銀行、地產的優秀企業如招行保利等基本面業績一直保持高複合增長,比消費醫藥一點不遜色,只是她們被市場拋棄了,估值中樞從二十倍以上 降到了幾倍,但不見得未來她們的業績就肯定會下降,反而如果她們保持合理的成長例如20%的CAGR,15%的ROE,持有他們未來迎來的可能是戴維斯雙 擊。即使估值中樞不提升,維持現有幾倍的pe的估值,每年靠業績成長也能有不錯收益。
倒過來說,現在的消費醫藥如果估值中樞由三四十倍降到二十倍呢?還不是重複現在銀行地產的歷史而已,業績漲,但股價不漲。
所以確定性這種東西,要看估值中樞和業績成長兩方面,消費醫藥的業績成長可能比較確定,但估值中樞能否繼續保持不合理溢價水平就要打個問號了,除非真的處 於高速成長階段的消費醫藥,才能化解這種高溢價估值,但寥寥無幾.不投強週期的企業,或者只在1PB的最低迷時期投,在景氣高、PB高的時候賣出,這種企 業本身的產品並沒差別化,利潤溢價幾乎完全來自經濟景氣度,而弱週期的銀行地產不見得就要跟強週期企業受統一待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183

電影分級制何以不適合中國?

http://magazine.caixin.cn/2011-12-23/100341813.html

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兩大敗筆

王湧

  2011年12月15日公佈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對電影市場秩序的各個環節做出了規定。但是,各界矚目的電影分級制卻未見蹤 影。並且,與2002年2月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相比,電影被禁內容由10項增至13項,包括:違反憲法確定的基本原則,煽動抗拒或者破壞憲法、法律、 行政法規實施;宣揚宗教狂熱,危害宗教和睦,傷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壞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團結;宣傳吸毒,渲染恐怖;傳授犯罪方法;侵害未成年人合法 權益或者損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等。

  這是一部成功的法案嗎?它將促進中國電影業繁榮嗎?我不以為然。電影分級制的缺失和內容審查的嚴厲化,是兩大敗筆。

  先談談電影分級制。其核心是:為了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審察電影內容中的暴力、情色等因素,劃分電影等級,以年齡限定影片的觀眾範圍。國際通行的電影分級制內容不涉及政治因素,審查標準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

  電影分級制是否適合中國?需要雙重分析和判斷。因為它對電影監管部門帶來的將是棘手難題,對中國的電影發展帶來的卻將是清新氣象。

  首先,電影分級制中審查標準的透明化、確定化、技術化、可預測、可計量,將大大壓縮監管部門的自由裁量權,並將降低電影投資人的風險,吸引資本進入。

  分級制是電影審查法治化的基礎,因為它有細如纖毫的分級標準,與中國政府的監管習慣不同。例如,新加坡電影分級制對PG13級電影涉及「性」的 內容的具體標準是:允許性幽默,允許中度的性暗示和手勢等,並附有詳細的解釋和案例,看上去像是一部法醫鑑定操作手冊。包含細密標準的分級制將使中國電影 審查從審批制變革至準則制,監管部門也將告別自由裁量而依法裁量,其意義如1993年《公司法》開創公司設立之準則制一樣。

  除權力縮水,令監管部門更為麻煩的是,電影分級制將導致電影審查決定的司法審查。在美國,製片人不服定級,可上訴到設在紐約的「定級上訴委員 會」。中國如果實施電影分級制,分級結論由政府部門作出,分級標準又清晰確定,必將產生紛繁的行政訴訟,監管部門將疲於奔命,威嚴大減。

  風險的不確定性是電影投資動力的最大的殺手。分級制引入降低風險,對電影投資人與製片人是福音。在分級制國家,製片人對審查結果有相當準確的預 測。在英國,1973年電影在審查中被拒率最高,為33.8%。但此後,極有規律地逐年降低,到本世紀,被拒率一般在1%-2%,說明電影製片人與分級審 查委員會(BBFC)之間已經形成穩定的預期,投資效率極高。這是英國電影業繁榮的主要因素之一。

  其次,分級制將使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因素裸露出來。監審部門對於政治敏感的電影的處理將失去隱蔽與修飾,減少電影審查中的政治閹割與政治風險。

  電影審查包括政治審查和分級審查。二戰時期,英國電影的政治審查權在政府的內政部(Home Office),而不在電影業自律組織「電影分級委員會」(BBFC),直至上個世紀50年代政治審查取消,BBFC才成為英國惟一的電影審查機構。

  中國電影審查中的政治學很玄奧,電影審查的標準一向將政治因素與暴力情色因素混同一起,無論2002年的《電影管理條例》第25條,還是2011年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徵求意見稿)》第22條,皆是如此。

  在審查實踐中,真正反動的電影是不可能送審的。令審查者頭痛的是那些「觸及政治敏感神經」的優秀電影,若單純以第22條規定的政治條款為由禁 映,有政治壓迫之嫌,所以要求審查人須有高超的審查技巧。分級製為電影中的色情元素打分精確到小數點後,色情審查就無法成為其他內容審查的藉口和幫兇,其 審查也將收斂。

  也許,這過於樂觀了。

  中國的電影審查傳統悠久而頑固,越是優秀的深刻的影片,審查的風險越是險惡難料。這是為什麼十年來,中國幾乎沒有一部深刻反映現實社會變遷的影 片的原因。在中國的銀幕上看不到中國的現實社會,這是時代的悲哀。這種局面在新法案中不僅沒有改變,並且更加嚴重。《電影促進法》第22條給予審查者太多 的武器,雖然每一條款都冠冕堂皇,但由於沒有「技術標準和操作規程」,在實施中它們將變形成為一把把鋒利的刀,規訓中國的導演和電影,淘汰有良知的有深度 的現實主義影片。

  廣電總局十年磨一劍,卻成就一部失敗的法案,部門利益使然也。通過立法加強自身權力,這是政府的天性。

  我們還記得,在網絡世界,政府關心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積極推廣「綠壩」軟件,醉翁之意在控制網絡;現在,在電影世界,政府罔顧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拒絕引入分級制,醉翁之意在控制電影。

  至於電影審查委員會委員說:「我們如果實行分級制度,那麼渲染色情、兇殺、暴力的三級片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內地上映。」這是他對分級制的樸素認識,不是立法背後的真正玄機。

  電影分級製為什麼不適合中國?因為它不適合政府監管部門的需要。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財新傳媒法學諮詢委員會委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153

【觀察】「富豪榜名列前茅者未必適合做代言人」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60

企業家代言是一種比較新的商業營銷形式,無論中國還是國外都不多見,這是一種商業觀念的進步。

對企業家而言,給別的品牌代言和宣傳,不可避免地也會涉及或提及自己的企業身份,順帶對自己企業知名度而言,也是一種傳播效應,當然風險也是雙向的。

在中國,過去十來年企業家代言的增加,一定程度也是企業家群體社會形象提高的結果,中國的傳統座次是士農工商,商人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這些年情況有所變化,企業家雖然看起來有錢有地位,但社會上一些人提到企業家,骨子裡還是有「暴發戶」、「無商不奸」之類的觀點,現在這種情形正在改變。

同樣是富豪群體,廣告片中的這些「企業家演員」們和富豪榜靠前的企業家群體,是有一定差異的。並不是說越有錢就越被要找代言人的企業喜歡,現實的情況是,越是富豪榜靠前的企業家,有的越是不為大眾所熟知,或者是大家知道企業名字但不熟悉這個企業家本身,或者其本身有複雜的政商關係背景,在大眾心目中形象不夠好,對要找代言的企業而言,這也是一種風險。

為自家企業代言,我覺得這是一個企業家的應有之義,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企業家本身就承擔著企業信息發佈者的角色,肩負為自己企業做宣傳的責任。不過前提是廣告片要能散發出企業家的人格魅力,增加外界對這個企業的信任度。企業家給自己企業拍廣告宣傳片,只是狹義上的自我代言,廣義上來說,企業家在各種場合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構建外界對企業的理解,也是一種代言和樹立企業形象的行為。

(作者係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本文由南方週末記者陳中小路採訪整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08

格雷投資張可興:適合投的行業是ROE高的行業 江濤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15445

此篇為拜訪格雷投資總經理張可興的第二篇整理文章,探討話題圍繞金融、地產、保險、消費等各大行業的投資邏輯與投資策略,並闡述對多支個股的看法。張可興透露格雷賺的錢基本都來自銀行和保險、地產三大行業,而醫藥股整體還是偏貴。以下為談話實錄:


1.適合投資的行業應該是ROE回報高的行業


提問:從成立到現在,格雷投資的獲益主要來自哪些行業?

張可興:格雷賺的錢基本都來自銀行和保險、地產三大行業。銀行、保險屬於服務業,目前中國處於高速增長的中期調整階段,金融服務肯定會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雖然未來面臨利率市場化的威脅,但是銀行業是個永不過時的行業,而且中國銀行企業處於強勢的賣方市場地位,高利差現象短期內不會有很大改變。當然保險業也是永不過時的行業,壽險、車險、房產險等一直存在需求,成長空間巨大。


銀行方面主要是$招商銀行(03968)$$民生銀行(01988)$$興業銀行(SH601166)$。在2008年,我們買入興業銀行,但現在更看好招商銀行和民生銀行。近幾年民生保持激進態勢,利差持續維持在高位,因為它主要面向的是中小企業,但當利率市場化、貸款比較困難後,民生的優勢就顯示不出來。再看招行,從企業治理和管理團隊來說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挑剔的。


提問:那麼格雷投資青睞的行業都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張可興:好的行業表現在財務上就是ROE很高,增長有確定性,而且品牌忠誠度很高。以忠誠度指標來看,白酒消費趨勢在短期內變化不會太大,即使有改變,貴州茅台也是安全的。再比如服裝行業中的女裝,要做到寶姿這樣的品牌知名度和忠誠度就很難,因為女人買衣服,大多數會相信商場品牌,而非具體某個牌子。相反男士買衣服,忠誠度會更高。


最低忠誠度的行業要算餐飲業,因為消費者不會吃一家飯店超過3年以上。要做到肯德基、麥當勞品牌忠誠度是非常難的,肯德基開個地下室根本不影響客流,其他餐飲如果是地下室,客流會大幅下滑。美國70年代有30-50家餐飲上市企業,後來要不倒閉,要不被收購。餐飲中的正餐行業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可複製性太差。為什麼小肥羊擴張相對較好,因為火鍋沒有廚師的問題。


再從增長確定性來看。舉個$波司登(03998)$的例子,這樣的企業就存在很大不確定性,因為它受到天氣因素——暖冬的影響太大了,基本靠天吃飯,不可測性很大。此外波司登已經進入三、四線城市,未來可拓展空間不大,而進入男裝市場同樣具有不可測性,所以我們最後沒有投資它。再例如剛提到的寶姿,它的瓶頸在於開店數已經到達300多家,未來成長不會很快(幾千塊一件的衣服,短期內是開不到小縣城裡去的)。開店的數量決定公司的營收增長,依靠單店成長當然可以,但比較困難。


2.房地產投資邏輯:強者恆強 不死為王


提問:如何看待房地產調控政策,以及房地產行業的投資機會?

張可興:房地產調控措施到現在已有2年多時間,按正常房地產週期來看,調控也該告一段落(中國不會出現日本90年代一調控就調控10年的情況出現,因為兩國情況相差很大)。我們目前之所以看好地產股,敢於買入?因為兩個原因:1)從房價平均值來看,中國地產業還有價格上漲空間;2)更關鍵的,中國龍頭地產公司還能不斷提升市場份額。例如萬科這種公司,房地產調控對他們來說簡直太好了。所以王石公開說調控不要停,我認為是真實的。


提問:為什麼房地產調控對$萬科A(SZ000002)$來說是件好事,背後的邏輯是怎樣的?

張可興:先說個行業發展的定律,當某個行業整體行情非常好的時候,行業內的大小公司都有錢賺,大家都倒不掉,而且大家都在不斷擴大產能、增加人手、鋪開銷售,你要超越競爭對手很費功夫。只有在出現危機時,才看得出企業之間的差別,好企業也才更有機會勝出。


回到投資房地產股話題,公司的生存應該是第一位的。為什麼我們投萬科?首先它不易死,即使政府再調控2-3年,它也不會死。為什麼2008年港股中許多房地產企業市盈率零點幾倍,因為資金鏈快斷了。香港房地產上市公司原來有100多家,最後剩下10家,其他都在房地產調控時死掉或者被收購,因為拿地太多資金鏈斷裂。要知道在牛市時,土地儲備對房地產公司來說是優勢,但在政策調控時就是炸彈。你只有適當開發,適當儲備,不去想成長,而是保證不死。


其次,房地產公司未來強者恆強。像萬科已經開始參與到三、四線城市的競標,以其專業化的水準及資金實力,可以很容易打敗雜牌軍。所以房地產業未來的優勢肯定向這樣企業集中,所以調控對他們來說是好事。調研結果也印證我們的判斷,那些優秀地產企業經營者擔心的並不是調控的持續,而是調控的草草收場,使行業發生報復性反彈,這既不利於行業長期健康發展,也不利於優秀企業加大市場佔有,實現行業的洗牌


3.警惕醫藥股陷阱:保健藥有明顯週期性


提問:如何看待醫藥股上的投資機會?

張可興:2012年我們會重點研究醫療保健行業。現在研究範圍不寬,所以對醫藥行業一些細分領域的判斷還不太準確。例如對化學藥、原料藥就不怎麼懂,不能判斷其產品競爭力。不過對一些中藥、保健品是可以下明確的結論的。


例如我們看好$天士力(SH600535)$,因為其管理層比較優秀,可以將複方丹參滴丸做成現代化產品,即類似美國化學藥,對其進行成分拆分。而且我們認為這也是中藥產品未來發展方向,相反如果中藥繼續保持老傳統,不進行創新,比如劑型、服用方便性等方面,未來肯定沒戲。雖然傳統中藥未來也能持續增長,但天士力勝出的機會更大。


此外在挑選醫藥股時還需要有一個整體判斷——這家公司有沒有5-10年的戰略規劃,有沒有成功的產品梯隊。從美國醫藥股來看,重磅藥產品的研製成功會帶動業績飛速提升,但要保持不斷有新藥好藥出來,就必須做大規模的研發投入。目前中藥上市公司中,天士力的研發配備是最強的。換句話說,這家公司從戰略規劃、人才儲備、遠期規劃都是比較可靠的。


提問:那麼你們是否看好保健品?

張可興:我們看好$東阿阿膠(SZ000423)$這種相對可靠的保健品。湯臣倍健擁有渠道優勢,3-5年內問題不大,但長期來看就不好說。因為保健品這個行業,長期來看和飯店的週期性一樣,比如蛋白粉這幾年銷售很好,但幾年後可能就賣的很差,不是說產品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人的消費習慣在變化,人對保健品的需求是有週期的。


美國保健營養品公司NBTY和GNC,後期的成長絕大多數來自收購。為什麼會是這樣?因為他們需要不斷推出能滿足用戶需要的保健品。當產品具有週期性,而自身研發不能每次都押中寶時,就只能靠收購滿足成長。湯臣倍健未來即使能保證研發,也不能保證每推出一個產品線,都會受到消費者歡迎。如果它也去走收購道路,我很贊同,但這對管理層要求非常之高。


提問:另外請問怎麼看醫藥行業當前的估值水平?

張可興:整體來看,醫藥股還是偏貴。雖然很多研究員說醫藥股黃金10年,而且美國醫藥股市盈率不會低於30倍,但我還是覺得偏高。那麼問題在於偏高了,你還買不買?我們策略是靈活配置(註:此處刪掉由於涉及到公司核心秘密)。


4.謹慎看待餐飲股與家電、零售股


提問:如何看待消費行業的投資機會,另外請問你對零售股、家電股如何看?

張可興:未來5到10年,以內需為主導的大消費行業會有很好的經濟前景。因為隨著人居收入的持續增長,再加上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各消費子領域都會存在龐大的需求潛力。具體而言我們看好中高端白酒行業、葡萄酒、食品等大眾消費品企業,當然還有銀行、保險和其他金融服務、醫療保健等大消費相關產業。


零售公司與餐飲公司類似,都講究精細化管理,精細化才能出成績。比如一個新店,選址不好,服務員又不敬業的話經營就會很差。另外連鎖的弊端在於管理成本的加大,那麼多店長不好找。


我們在否定一個企業時,行業因素的佔比是較大比重。類似服裝、家電、零售業我們都是比較謹慎的,因為長期風險都很大。比如說家電,格力也算大牛股,但我們一直沒買它,因為電器行業屬性來看,$格力電器(SZ000651)$的成功是特例。


5.保險股投資:看好平安 而不是人壽


提問:在保險股中你們看好哪家公司,為什麼?

張可興:保險股看好$中國平安(02318)$。我們從2008年就關注到平安,首先是看好其團隊競爭力,你可以發現平安在一線大城市市場份額一直在增加,並且超越人壽。第二,平安可以說是馬明哲帶領的私企,而中國人壽的體制決定較低的效率。保險體制和銀行是不一樣的,比如工商銀行,國家會向你資源傾斜,但$中國人壽(02628)$所遇到的傾斜就沒那麼大。而平安最大風險就就在收購富通這種事,是否會再現。


(雪球財經獨家稿件 轉載請註明出處)


拜訪格雷投資張可興: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成長史

http://xueqiu.com/8417755168/21610218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315

牛初乳安全性不明 不適合用於嬰幼兒食品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9/2MNDE4XzQzMDE2MQ.html

衛生部回應禁止在嬰幼兒食品中添加牛初乳規定

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屬於生理異常乳,不適合用於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目前,牛初乳未列入嬰幼兒配方食品標準及相關標準中。國際上也未允許牛初乳添加到嬰幼兒配方食品中。

我國進口的牛初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昨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制定嬰幼兒配方食品標準的首要原則是安全性,牛初乳對嬰幼兒不是傳統食品,也不是必需食品,目前缺乏牛初乳作為嬰幼兒配方食品原料的安全性資料。

鄧海華稱,牛初乳是乳牛產崽後7天之內的乳汁,屬於生理異常乳,其物理性質、成分與常乳差別很大,產量低,工業化收集較困難,質量不穩定,不適合用於加工嬰幼兒配方食品。

我國對嬰幼兒配方食品的原料採取嚴格的安全性評估制度,列入嬰幼兒配方食品相關標準後方准許使用。

鄧海華指出,我國進口的牛初乳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和新西蘭。澳大利亞將牛初乳作為補充類藥物管理,新西蘭規定添加牛初乳的膳食補充劑類食品不得用於0~4個月嬰兒。鄧海華說,根據以上情況,從審慎原則考慮,經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國務院食品安全辦等部門和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衛生部作出了嬰幼兒配方食品不得添加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為原料生產的乳製品的規定。同時,為實施以上規定,設置2012年9月1日為過渡期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38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