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富貴、浮雲、反艇 賭業股過山車 何車

2005-05-20 AppleDaily


賭業股癲鳳鬥狂龍,股價如過山車,上山時炒家眉飛色舞,下山時遍地屍骸,大把富貴浮雲然後反艇的故事。

■股價波動最大的是賭業股,金龍船(318)並非賭業股,只是酒樓股,但股價波動,不讓賭業股。金龍船1月杪停牌前0.40元,3月下旬復牌後兩日,最高2.225元,停牌前持有10萬元股票,變成56萬元。但在最高價上車的,10萬元變成6.2萬元。

金龍船現時發行股數1億股,計劃發行54億股新股予兩家公司(1家佔 51.3億股,1家佔2.7億股,下稱「新股東」),每股作價1仙。新股股數是原來股數的54倍,作價是建議提出前市價0.40元的2.5%,令人眼界大 開。為發行新股的股東特別大會下周四召開,若一切順利,金龍船將大大膨脹。發新股後每股NAV由0.89元攤薄至3仙,昨日股價1.39元,是NAV的 46倍。

金龍船的新股東持有54億股,成本5400萬元,假設股價真的能夠不變,這批股票值變成75.1億元!金龍船變鑽石龍船,發達原來如此容易,每10萬元變成1390萬元!這就是昨日文尾所預告的故事,只是,1.39元的股價能撐到何時?

■金龍船股價不變,吸收資金5400萬元後,公司市值由停牌前的4000萬元,瘋狂膨脹至76.5億元,已可與嘉華建材(027)未發新股前的市值77.8億元看齊。金龍船新股東的腦筋,比嘉建的呂老闆厲害得多。

奧瑪仕「個半月等於37年」

今日,沒有股民不識嘉建。在去年9月以10萬元買入嘉建,今日變成82萬 元。但在1個月前復牌後高價上車的,10萬元變成5.5萬元。嘉建完成一切發行新股後,以昨日市價6元計,市值高達197億元,將來每年要多少億元盈利才 能支撐這個市值?PE 15倍計每年需賺13.1億元,20倍計需賺9.9億元。

■股價最神話式變化的賭業股,非奧瑪仕(959)莫屬,去年11月最低4.5仙,12月最高4.10元,升90倍,10萬元變910萬元,只用了個半月時間。

恒生指數以1964年7月100點為基數,至今13700,複式年升 12.8%。假如你的投資成績與過去恒指同步,不計股息收入,10萬元要變為910萬元,需時37年。奧瑪仕股價神話式升幅,「個半月等於37年」。 What goes up must come down。5個月前高價上車,10萬元今天跌剩2萬元,在賭博股中也是與別不同。

■世界上有1個地方,由1978年至今,股市指數狂狂狂升逾1.6萬倍(由0.78升至12728),10萬元當地貨幣27年內變成16.3億元!狂升是因為貨幣不值錢。你可能已經猜中,是M字頭國家,明日講。(趣味統計系列之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56

汇源“过山车”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170719&time=2010-08-14&cl=115&page=all

华平走了,达能卖了,朱新礼还要继续出售股权,下一个买家是谁

《新世纪》周刊 记者 于宁 赵何娟 王姗姗

 

  沉寂一年多后,汇源又成焦点。艰苦调整的汇源终于找到赛富这一新股东。不过,朱新礼真的找到支持他发展果蔬上游产业的知音了吗?

  7月28日,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汇源,01886.HK)发布公告,第二大股东达能已将约3.37亿股(相当于22.98%)股权 出售给赛富基金,交易价格为每股6港元,比汇源前一日收盘价溢价11%,交易总价20.24亿港元,可谓食品行业最大一笔交易。

  汇源与统一、华平基金、达能的合作均不欢而散,或是因为战略目标不一致,或是由于投资者对回报不满,赛富又将带来什么?

  其一,是员工“现金收益计划”,如汇源收入和盈利增长达到同业水平,赛富将把7%股权(约1亿股)出售带来的净现金收益,用于管理层和员工的期权激励,业绩更好则可达7.5%。

  其二,赛富基金同样看好现代农业投资,已在蔬菜、有机大米、速冻玉米、矿泉水、马铃薯等领域投资。当初汇源董事长朱新礼希望将下游卖给可口可 乐,自己专注上游投资。他判断,中国果汁行业的竞争焦点正由下游生产环节向上游原料供应环节转移,对于源头的控制能力,开始成为企业在竞争中胜出的关键要 素。但上游投资金额大、收效慢,赛富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支持汇源发展上游产业还是未知数。

  据悉,双方的谈判只有两周时间。汇源有关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一是考虑公司长远发展,二是考虑员工利益,要多方盈利,我们和达能都觉得赛富的方案是最好的。”

  赛富的投资对汇源股价起到短期刺激作用,最高一度升至6港元,表明资本市场的正面评价,但市场仍然对汇源盈利能力有所担忧。

寻找买家

  可口可乐并购案失败后,年近60的朱新礼一直在找买家,公开场合仍不避讳“卖猪”之说,他认为“并购也是一种生产力,企业家就是不断整合资源,创造交易机会,并购和被并购都是好事,我不会放弃并购与合作的机会”。

  但汇源从2007年上市达到业绩高峰后就一直走下坡路,可口可乐收购前已处股价最低点,一度跌至3.51港元。

  2008年9月3日,可口可乐与汇源果汁签署收购要约协议,约定以每股12.2港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包括华平基金在内的前三大股东合计持有的汇 源果汁约66%的股份,及全部未行使可转换债券及期权。当日,汇源果汁暴涨至10.94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上涨超过164%。 但2009年3月18日,中国商务部以“对竞争产生不利影响”为由,否决了交易申请。次日,汇源股价由8.3港元急挫至3.99港元。股价有如过山车。据 商务部官员称,这是《反垄断法》实施两年来惟一被否决的并购案件。

  收购失败之后,汇源也与其他买家接触过,自称“追求的和提亲的很多”,但业绩持续低迷,2009年上半年经营性亏损2.5亿元,6月华平基金率先退出,在6500万美元可转债到期前,将大部分可转债转卖给其他机构投资者,未能从转股中获利。

  同时,达能也在寻找退路。当时因可口可乐要收购,并派人提前进入汇源管理层,达能派驻汇源的外籍高管毛天赐就已撤出,后来虽收购失败,毛天赐也 没有再进汇源管理层。所以达能虽是第二大股东,早已放弃了介入实际经营和管理的权力。而根据双方协议,达能若出售股份,无论出售多少、出售给谁,都要经过 朱新礼的同意,此番卖出也与朱新礼达成了一致。

  一时间,汇源各种问题似乎一下子暴露——增长乏力、管理集权、治理失范、南方销售网络疲弱、CFO离职等等,投资人对入股汇源持谨慎态度。“我们当时向中粮集团推介过汇源,但中粮不感兴趣。”一位投行人士称。

  可口可乐收购失败后,汇源的当务之急是如何重振旗鼓,给投资人信心。因资金和精力都无暇顾及,集团公司迅速暂停了上游果蔬基地的投资,而加大了低浓度果汁的推出,仅一线销售人员就净增1万多人,号称要投资50亿元进入规模400亿元的碳酸饮料市场。

  这一调整使得汇源扭转了上半年的亏损,下半年销售同比增长20%,但全年业绩仍不如人意——尼尔森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果蔬汁销量增长 9.5%,而汇源果汁只增长了0.9%,EBIT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从4亿元下降到1.5亿元,股权回报率仅有4.9%(2008年为 1.9%),摊薄每股收益为-0.069元。

  2010年汇源继续推出果汁加汽饮品,朱新礼称两个月销售已上亿元。但可口可乐、统一及康师傅三家已瓜分了70%的市场份额,汇源排名在五名以 后,市场占有率仅5.4%(比2008年略增),价格还在下降——2009年,果汁饮料销售额比2008年减少9%,主要就是因平均售价下降了8.5%, 这显示出汇源在新品拓展时期需更多让利。

诸多不确定性

  赛富入股汇源后,资本市场的评价比较正面,或许是对汇源走出低谷的一种期待,不过对成长性和盈利能力的担忧显而易见。

  瑞银继续保持“卖出”的评价,认为今年一季度的盈利不足仍是关键问题,资产负债表缺乏弹性和负面的自由现金流会给汇源带来融资风险。

  野村报告认为,因为更高的销售成本和融资成本,资本市场下调其息税前利润率预期,不过管理层重新开始关注核心业务,经营正朝好的方向发展。

  此次交易前,摩根大通今年7月15日的报告称,由于广告和营销费用高昂,预期汇源上半年盈利状况受压。今年上半年汇源销售只增长20%,增长主 要来自下半年的贡献,预期全年将同比增长29%,这与汇源预期的30%基本一致。由于汇源果汁将加大品牌和新产品推广力度,及摩根大通预期其运营利润率将 减少2.2个百分点至8.2%。

  对于汇源下一步,它在上游的投资力度、低浓度果汁是否能得到市场认可以及朱新礼退出,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一位市场分析人士称,朱新礼投资 上游产业的思路是对的,现在中国上游果农和种植业跟牛奶行业很相像——分散、规模小、管理成本大,因此风险也大,其实非常需要真正懂农业的人去建设和经 营,保证原材料品质,才能进入国际大企业的采购体系。

  朱新礼曾多次表示,上游资源是产业链的核心制高点,把汇源果汁饮料及罐装业务卖给可口可乐后,将来可以把更多精力和财力放到果汁饮料上游,积极发展中国水果品种的改造以及深加工,但收购失败后他暂停了新建投资。

  不过,汇源缓过劲后,又开始投资上游产业,2009年共投资20亿元在宁夏、河北、江苏等地新建了8个工厂和原料加工基地,至今生产基地已达 40多个,总投资超过30亿元。去年9月,中行北京分行向汇源提供了50亿元贷款和授信。“有了这笔贷款,无论购买生产线设备还是基地建设,资金都不是问 题了。”朱新礼曾表示。

  同时,汇源还在低浓度果汁市场拓展,以提高其成长性,但汇源在渠道方面需大量投入。以往汇源果汁主要依赖以商场超市及餐饮体系为主的“现代销售 渠道”,但受限于中高浓度果汁不宜储藏的劣势,相对于可口可乐、统一等竞争对手,汇源果汁对诸如街头小摊、旅游景点一类的“传统销售渠道”渗透力较弱。分 析师认为,汇源最关键的在于其销售能力上的突破。公司目前产能利用率不足30%,因此汇源才有意增加对低浓度果汁产品的推广力度。

  汇源有关人士则对本刊记者表示目前的产能利用率正常:“生产建设是有周期的,要为未来一两年配置产能。”

  未来,朱新礼(持股汇源43.5%)什么时候和什么价格卖汇源,是最大不确定性,而赛富与朱新礼之间是否有任职期限和出售股权的约束性协议还不得而知——此前达能与朱新礼达成的协议是,在朱卖出股份时有优先购股权。

  对于购买汇源的意图,赛富基金首席合伙人阎炎表示,主要看中长期回报和效益,不是短期套利,并未与汇源签署任何私下协议,也没有禁售期和退出时间,甚至不排除增持可能。

  赛富亚洲投资基金(SAIF Partners)是亚洲最大的成长期企业股权投资和风险投资基金之一,目前管理总规模超过35亿美元的投资基金,在中国投资了盛大网络、神州数码、银联商务、旭美薯业、凡客诚品等公司,近年来对农业投资颇感兴趣。

  汇源称,赛富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资金和战略层面。不过,过去18年,汇源先后与德隆、统一、华平、达能等重要合作伙伴分手,赛富能与汇源一起走多久?是否看到了潜在接盘者?

  “朱新礼显然不愿接受达能的退出价格(每股6港元),希望进一步提升汇源价值后再卖,赛富可能只是过渡性投资者。”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2

淘金过山车来了

http://magazine.caing.com/chargeFullNews.jsp?id=100224880&time=2011-02-12&cl=115&page=all

《新世纪》周刊 记者 张宇哲

 

  “一个月不仅赔掉了去年一年的收益,连几十万元的本金也几乎损失殆尽。”面对年初国际金价近7%的跌幅,一位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做黄金AU(T+D)交易的投资者满脸无奈。

  自1月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价冲上1420美元/盎司高点后,便开始了一路走低,20多个交易日已经跌去100美元。波动剧烈的金价,令部分逆向“抄底”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加之春节因素,投资者开始转向实物金,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交易品种实物金交收量较前一交易日扩大了190倍,成交价格却还是创出今年新低。

  然而,随着上海市场当日闭市,埃及紧张局势深化却挽救了国际金价的颓势,避险情绪导致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价一路冲高至1350美元/盎司。沪金主力1106合约也随之在1月31日高开高收,AU(T+D)交易重入加仓轨道。

  在央行2月8日晚间公布加息之后两个半小时内,黄金和原油价格双双大幅下挫,但峰回路转,黄金市场大量空头回补盘涌现,当晚金价又快速拉升,收报每盎司1364.10美元,创1月19日以来新高。

  过山车式的行情,使银行黄金挂钩产品再次找到了卖点。特别是在风险最大的代理个人贵金属交易市场,如杠杆率可放大5倍以上的黄金AU(T+D) 业务,随着兴业银行(601166.SH)、民生银行(600016.SH/01988.HK)、富滇银行、深发展(000001.SZ)、工行 (601398.SH/01398.HK)先后进入。据本刊记者了解,以往主打自营业务的中行(601988.SH/03988.HK)和以实物金、纸黄 金为主的建行(601939.SH/00939.HK)迫于客户流失的形势,也将于2011年向个人推出这一业务。

  自工行于2009年9月先行成立贵金属专营机构,中行、建行相继设立专门的贵金属部门,交行(601328.SH/03328.HK)、农行 (601288.SH/01288.HK)正在筹备贵金属专营机构。减免开户费、派送精美礼品、降低手续费费率……各大行都在使出浑身解数推广黄金业务。 “主要是吸引高端客户,满足其配置黄金资产的保值需要。”一位商业银行人士表示。

  分析人士指出,当市场对于埃及动荡政局的担忧情绪逐渐退去时,黄金又将失去避险买盘这一靠山。届时市场将把焦点转向受加息预期及全球经济复苏渐强的步伐,金价进一步涨势正在受到遏制。

  而新年节日之后,中国、印度等其他黄金消费大国消费旺季进入尾声,黄金上涨尚需其他因素推动。

牛市的考验

  尽管2010年黄金价格一路攀升,黄金价格涨幅接近26%,但中资银行大部分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并不出色,目前大部分黄金理财产品期限在三个月以下,到期的挂钩黄金产品年化收益率不到5%,远不如直接投资实物金划算。

  例如,工行2010年推出第一款挂钩黄金的理财复合产品,期限在三个月以下,七天就抢购一空,但收益率仅在3.5%左右。

  据普益财富近期公布的《2010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10年银行发行的挂钩黄金价格的产品共28款,主要为挂钩黄金现货、黄金期货或者黄金基金的结构性产品。据其对2010年银行理财产品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有三成挂钩黄金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收益。

  2010年前三季度,有28只相关产品到期,占多年以来产品总数的近五成。从2005年光大银行发行第一只挂钩黄金理财产品至今,已经发行过并到期的产品共有60多只。

  资深市场人士分析,究其原因,挂钩黄金理财产品分为看涨类和看跌类,未能达到预期收益的产品属于看跌类,但2010年金价一路走高,结果可想而知。

  业内人士表示,购买挂钩黄金的银行理财产品,不仅要对金价走势作出判断,而且要了解购买产品的收益结构。

  “黄金理财产品非常考验银行对于黄金市场的投资能力。对于传统上经营货币的商业银行,未来能否经营好黄金这种贵金属商品,的确是不小的挑战。”工行贵金属业务部人士坦承。

  中国黄金市场的主要产品分三部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产品、上海期货交易所的产品和商业银行提供的黄金产品和服务。

  其中,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T+D)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黄金交易品种,是指以分期付款方式进行买卖,杠杆率可高达7倍到10倍,交易者可以选择合约交易日当天交割,也可以延期交割,同时引入延期补偿费机制来平抑供求矛盾的一种期货交易模式。

  “衍生品结构相对复杂,现阶段推出尚早,普通投资者难以理解,2010年8·31的黄金过山车事件显示,投资者对带杠杆的产品还理解不深,何况结构复杂的衍生产品。”曾在汇丰贵金属部供职十余年的业内资深人士鲁丽罗表示。

  2010年8月31日21时11分,上海黄金交易所AU(T+D)上演“惊魂40秒”,价格由270.4元/克,暴涨19元至289.32元/克,随即又回落至当日开盘价271元/克上下,一些做空散户在瞬间暴涨的行情中,被强行平仓。

银行竞争激烈

  在黄金业务市场,四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原本一直呈差异化竞争格局,各有着重的主打产品,如开展纸黄金业务包括中行、建行、工行、中信银行 (601998.SH/00998.HK),股份制银行兴业、民生、浦发(600000.SH)、深发展等则更积极拓展黄金代理业务,在内部资源分配方面 也更为倾斜,但自2010年10月强制平移制度在商业银行全面实施之后,商业银行特别是大行的竞争格局开始呈现明显的同质化趋势。

  商业银行目前主要的交易产品分为四类:一是交易类,包括账户金(纸黄金)和代理上海黄金交易所的AU(T+D)产品,前者如中行的“黄金宝”, 类似于股票交易,只能单向做多,在银行纸黄金开盘时间内,任何直接买入卖出交易都可直接到账,也可选择挂单交易,不发生实金提取和交割;二是实物类的品牌 金,即商业银行出售的以自己命名的实物黄金,如中行的“银行金”,建行的“龙鼎金”,民生银行的“非凡金”;三是融资类产品,如黄金借贷(黄金租赁)、黄 金抵押;四是挂钩黄金的理财产品。

  工行贵金属业务部市场开发处处长徐争表示,各类黄金产品的选择取决于投资者不同的风险偏好,如果投资者敢于以小博大,可以尝试风险大、收益高的黄金期货和“黄金T+D”等黄金杠杆产品。

  “原来利润贡献不大,但2010年工行黄金业务收入已达约8亿元,已占全行利润近1%,未来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工行贵金属业务部人士透露。

  在交易类业务方面,从2010年四季度开始,得益于拥有3亿客户渠道的绝对优势,工行的交易类产品开始领先于此前交易规模一直位于同业前列的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

  “股份制中小银行的优势是决策机制灵活,一旦推广新业务可以倾注所有资源冲击市场,速度非常快、业务专注性强;而大银行决策链条长、速度慢,加 之业务种类广泛、体量大、战线较长,资源不可能专注于一个业务上,但一旦决定集中力量投入,占领市场则具有绝对优势。”工行前述人士表示。

  目前黄金业务总量迎头赶上建行和中行的工行,已成为国内同业中贵金属产品体系最全的银行。前述工行人士介绍:“我们采取均衡战略,希望不同销售 旺季有不同的主打产品,比如春节是实物金的营销旺季,而当市场波动比较大,单向交易的纸黄金不好时,客户的T+D产品会比较活跃。”

  而此前一直偏重于自营业务的中行,“未来的业务方向也要趋于均衡。”中行黄金交易部门人士透露。目前,商业银行提供的黄金衍生类产品还并不丰富,只有中行的黄金个人期权产品,由中行报价,在柜台交易。

  “虽然代理个人业务手续费不多,但工行一开展金交所的代理个人业务,我们也面临客户流失风险,不开展不行。”建行一位人士也表示了一丝无奈。

交易系统隐患

  前述业内人士并不认为银行在现有黄金市场涉水过深是件好事,“如中行的自营业务含金量最高,而金交所代理业务不需要含金量,只收手续费,但对于银行来说,风险却相对较大。”

  他认为,类似AU(T+D)“过山车”事件很难保证以后不会重演,商业银行的黄金交易平台是绑定在网银系统上的,系统再投入的成本比较高,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问题。

  鲁丽罗认为,中国应建立自己的银行间黄金市场,银行之间可以对冲交易,如伦敦金银协会(THE LONDON BULLION MARKET ASSOCIATION),是一家总部位于英国伦敦、负责黄金白银现货交易的全球金银行业同业公会。

  “技术上并不难,只需要央行提供黄金清算。”鲁丽罗认为,银行间黄金市场的产品比金交所的产品风险相对可控,“银行间黄金市场的交易,银行是交易对手方,一旦系统有失误,所有的交易银行可以恢复;比如纸黄金就是客户和银行做交易,银行是交易对手方。”

  她指出,现在的代理个人业务是客户通过银行渠道在金交所交易,“一旦出现系统风险,无论是交易所还是银行,根本控制不了,也无法恢复原交易。”

  事实上,自2005年金交所推出AU(T+D),综合类会员尚无出现过爆仓事件,而自商业银行2009年7月开始这一业务刚一年,就出现了前述8·31爆仓事件,给监管部门、商业银行、上海黄金交易所都带来了很大压力。

  业内人士认为,原来个人可以通过综合类会员参与黄金交易的130个通道,现在主要集中在四个通道即四家代理个人黄金交易的商业银行,给银行自身及其交易系统,以及黄金市场的健康运行都带来很大压力和隐患,“一个通道出现问题,就意味着市场的四分之一出现问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93

棉價「過山車」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5/3MMDAwMDIzNjU3Mw.html

棉花價格猶如過山車。

三月的普漲風剛過,彼時服裝行業漲聲一片。然而隨之而來的行情卻與當時預估有出入,在一片漲聲的預期中一路走低。從今年2月18日最高位34500元每噸,到5月4日的25830元每噸,這讓中游的紡織企業喟嘆不已,而下游已然定好價格的服裝企業卻是竊喜。

棉花作為紡織品的主要原材料,價格漲幅之間,有人歡喜有人憂。

「定價已經是確定了,那原材料面料價格下跌,對於品牌商來說這不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麼?」匹克體育副總經理兼執行董事許志達表示。「原材料的下降會讓利潤增加一、兩個點吧!

麥考林公關總監印瑛表示,對於麥考林這樣的儘量省略中間環節的服裝銷售模式來說,原材料成本下降是個利好消息,這意味著利潤空間變大,給到消費者的價格也具有競爭力。

持同樣看法的還有相同類型公司凡客誠品,其內部人士表示,原材料價格下降雖然不會馬上反映到終端銷售,但長期看來是利好。

中 期研究院研究員湯瑜認為:「棉花價格傳導到終端服裝企業時間要長一點,而且服裝品牌掌握議價權,比較主動,影響並不太大;中間的紡織企業卻要上下議價,比 較被動。紡織企業還有相當數量的庫存需要消化,規模較大的紡企會適時的抓低採購一些,但對於小企業消化庫存回籠資金就很難了,更不可能趁低買入,這時候小 紡企最難。」

在此前的一片上漲聲中,紡織企業紛紛「屯貨」。庫存壓力讓產業鏈中游的紡企顯得格外艱辛,也是棉價下降原因之一。

據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發佈的報告,截至4月11日,紡織企業紗銷售率為84%,是2008年9月以來最低水平;庫存天數為26.5天,環比增加13.1天,為2009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價格走低在服裝品牌商眼中也是必然。許志達則表示,年初原材料大幅提價引發的產業鏈的普漲造成了對外訂單減少很多,市場需求降低。而這個時候庫存消化不掉,加之市場供應量也充足,棉花價格下降很自然。

「庫存消化不掉就意味著市場需求小。」湯瑜表示。

根據東興期貨的研究報告,5月4日,山東某大型紡織集團下調皮棉採購價, 2級皮棉採購價格為25200元每噸,所有級別皮棉均較4月28日下調500元每噸。這樣的價格或讓市場的信心再次受到影響。

但湯瑜卻對棉價持續下跌持質疑觀點。在他看來,大多數年份,5、6月化纖產量與紡織產品出口產量都比較低,紡企都處於銷售庫存的階段,棉花進口在6月份之後也會越來越少,市場會有所回暖。

「按照研究,棉花價格會在5月中下旬穩定住,在6月份開始有明顯增長,會持續到8月,繼而市場價格平穩。」湯瑜表示。「現貨今年大概會穩定在28000元到29000元每噸,期貨業不會超過30000元每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92

團購網站2011年坐過山車 5000家縮至3897家

http://news.imeigu.com/a/1326826562571.html

從1000多家高速膨脹到超過5000家,再縮水到3000多家,一年的時間內,中國的團購網站行業坐上了過山車。

伴隨以上數據的是以高朋為代表的幾家大型網站連續傳出的裁員、撤站風波,這標誌著團購網站從大躍進轉向精細化運營,收縮戰線沉澱分層。

據獨立團購導航網站「團800」發佈的 《2011年度團購行業報告》顯示:2011年國內團購市場交易總額達110億元,同比實現了550%的增長;超過3億人次的「抱團」消費,所覆蓋的社會消費市場規模已達306億元。

一年前,有專家預言中國將只有不超過10家團購網站存活,而這一年的實際情況說明,雖然團購站因膨脹過快導致盛極而衰,但團購行業本身的商業價值在 經歷擠水分過程。自2011年7月份團購交易總額突破10億元大關後,一直保持在這個量級,12月份更以15億元達到全年月度團購交易額的巔峰。

激戰一年陣營初定

據統計,在2010年末中國團購網站有1726家,而2011年中這一數量曾經飛速膨脹至超過5000家,繼而在第三季度中出現持續衰減,截至12 月底回落至3897家,仍有超過1倍的年度增長。在受資本青睞的2011年春季,大型團購網站急劇擴張燒錢火拚廣告,「團購就上XX網!」的雷同口號遍佈 於城市的每個角落,各地也雨後春筍般湧現出眾多地方中小型團購站。

火熱僅僅維持了不到兩個季度,美團、拉手、滿座、高朋等多家大型團購站在嘗試了幾個月後紛紛裁撤當地分站。由於風投資金鏈斷裂和營收有限,團購站們 不得不在第三季度瘦身裁員以節能低耗的方法度過即將來臨的寒冬。這也宣告了轟轟烈烈的團購大躍進時代結束,各家團購站開始埋頭提高精細化運營能力,沉澱分 層的調整期正式開始。

不可否認,團購站背後的資本力量以及彼此間的白熱化競爭對團購概念的推廣普及起到了重要作用。與2010年相比,各大團購網站在2011年的規模、 營收和服務體系都有了質的飛躍。從加強產品審核體系到 「過期未消費可退款」等規則的初步建立,無一不證明團購站們在非議中的成熟與進步。而衡量這一成長最直觀的方法,當屬月度億元俱樂部的誕生。

2010年單家團購網站的月度最高銷售額僅6887萬,而在2011年曾有7家團購站先後邁入 「億元俱樂部」。這些橫跨全國的大塊頭集體發力,最終創造了2011年國內團購市場超越110億元的團購交易額,其中大眾點評團、拉手網(微博)、美團網 (微博)、窩窩團(微博)4家團購網站全年銷售額過10億元。在全年交易額佔比中,拉手網、美團網、窩窩團三強領跑,3家交易額之和佔比達到整個團購市場 的38%,而大眾點評團、糯網、滿座在一二線城市的優勢明顯,F團和嘀嗒等團購網站厚積薄發,在第三季度創造了平均每月10%的增速。此外,千萬元級別的 團購網站人氣和實力的比拚也不容小覷,這使得團購行業的「馬太效應」顯現,大型團購站和中小團購網站已經有了明顯的雞尾酒般的陣營層級。

優勝劣汰從長期來看更有利於整個團購行業服務的提升,上述報告顯示,2011年前10名的綜合性大型團購網站不但基本穩定,更逐步分化出「億元俱樂 部」、「兩億元三強」等重要角色佔據較大的市場份額;旅遊、美妝等垂直行業類的團購網站以及擁有獨特地方商戶資源的中小型站仍然有自己的一塊天地。

團購靠岸B2C商城

截至2011年12月底,月交易額突破百萬元的城市已經達到109個。團購不僅為商戶快速聚攏人氣、增加銷量,更包含著優惠券認證、會員制營銷等後 續的營銷機會。可以說,團購為商戶的O2O營銷(onlinetooffline,在線支付,購買線下的商品、服務,再到線下去享受服務)打造了堅實的用 戶群基礎、商戶資源儲備以及消費認證體系。在智能手機以及3G移動網絡的普及下,團購的普及和常態化也將加速O2O行業的演進。

據悉,拉手網等已在近日推出了專門的優惠券頻道,嘗試為消費者和商戶提供更多樣化的優惠選擇。團800聯合創始人胡琛分析認為,行業領先者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跟風,而「PC+團購」搭配「移動互聯網+優惠券」的本地消費平台模式,或許會成為團購站2012年新的流行風潮。

在推動地面商戶前行的同時,團購這一概念又在中國催生了新的變化。2011年,多家垂直類團購網站搖身一變成為B2C商城。窩窩團上海大區經理王洋 表示,「商城的理念是商家自己在上面開店,實際上打一個通俗的比方就是類似淘寶商城的概念。但是因為前期商家和消費者認可度的問題,現在還是做的專賣店, 前期是我們來做,商家和我們合作,然後到旗艦店,慢慢到商城,就是商家自己擁有一個店舖,慢慢形成這樣一個轉變。」

王洋認為,其他的團購企業可能仍認為目前團購的方式還大有可為,繼續這樣的競爭,但B2C的模式是未來團購的趨勢,也是團購的升級。最重要的是,做商城對技術和市場推廣能力要求非常高,包括交付方面,甚至以後會實現線下交付。

這一改變固然是受利潤率驅使,但團購到電商的進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對一樣在2011年掙扎的電商來說,除了在團購站上分發優惠券吸引新顧客外,通過自建的團購頻道來熱推一些促銷款也成了繼秒殺後的又一「標配」工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60

王雪紅:台灣女首富的「過山車」

http://www.infzm.com/content/73245

叛逆、直率的王雪紅是企業界的「異類」。她和父親王永慶性格最像,但不願加盟父親的王國;她是位「女強人」但又懂得充分授權;她早先對宗教充滿狐疑,現在企業的核心高管卻都是宗教信徒。

2012年3月初,《福布斯》發佈的全球富豪榜上,54歲的王雪紅和丈夫陳文琦財富為40億美元,是台灣第四大富豪。

而在一年前的榜單上,他們的身家是68億美元,取代郭台銘成為台灣新首富。兩個月後,《福布斯》單獨發佈的「台灣40富豪榜」上,他們的資產更是增至88億美元(約560億元人民幣),如日中天。

身為全球IT界「女俠」的王雪紅,在過去一年裡,由於其旗下宏達電(HTC)公司股價先是大幅攀升,市值一度超過了諾基亞,後卻一瀉千里、縮水過半,坐了把「過山車」;在手機市場,第三季HTC打敗蘋果,站上北美智能手機銷售榜首,但在訴訟中被判侵犯蘋果專利。

王雪紅自從在企業界嶄露頭角至今,始終為人所津津樂道。她是被稱為「台灣經營之神」台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的女兒,但又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富二代」——她性格叛逆,不進父親執掌的家族企業,二十多年前以母親給她的房子抵押貸款五百萬元新台幣開始創業。

飛機上痛哭的創業者

看到新聞時,她覺得很不可思議。當時空姐認出了她,還一度不想把報紙給她,以免其情緒受影響。但王雪紅堅持要看。

自創業之初,圍繞王雪紅的非議和壓力就一直存在。高盛證券執行董事鄭昭義對記者稱,王雪紅「總是選擇走一條人比較少且寂寞的路」,這是王雪紅常常在當時不被理解、事後卻被形容為「獨闢蹊徑」的主因。

王雪紅曾因為被對手公司控告而哭過,也曾經因為業績太差躲起來不見人,不過現在她常說當自己不快樂時,都能夠「瞬間處理心情」。跟王雪紅同年、從小就一起玩大的表哥高英聰評價說:「她學會了謙卑。」

台灣第一家掛牌上市的網絡公司友訊集團在2003年底控告王雪紅旗下威盛電子一位離職員工,控告書稱這位員工為了竊取友訊研發成果,到友訊上班,再回到威盛復職。當時王雪紅正從北京返回台灣。在香港返台的飛機上看到這則新聞時,她覺得很不可思議。當時空姐認出了她,還一度不想把報紙給她,以免其情緒受影響。但王雪紅堅持要看,後來大哭起來。

下飛機後,她跟丈夫陳文琦一起去找台北士林的靈糧堂教會主任牧師劉群茂。王雪紅把一肚子的委屈、不滿及憤怒,全數倒給牧師。「但她不會因此受打擊。」高英聰說道。

她白手起家,卻打造出兩支台灣「股王」——威盛電子與HTC。她喜歡「跳躍式地去賭大的」,如當年威盛與英特爾一戰成名;後又與蘋果公司交鋒,兩年前的公司年終晚會上,王雪紅毫不諱言要挑戰喬布斯。

她的性格自小養成。1981年夏天,王雪紅在美國伯克利大學獲取經濟學碩士學位。王永慶本想讓她回到台塑上班,並建議她從最底層做起。可是王雪紅卻執意要去二姐王雪齡的大眾電腦去,一幹就是7年,直到1988年創辦威盛電子。

當時王雪紅為多賣出幾台電腦,常常一個人拖個大桌子,租個展會攤位到處推銷。一次王雪紅接到一筆70萬美元的西班牙訂單,十分興奮。結果被騙。她一人獨自飛到西班牙,在巴塞羅那待了半年,還雇了保鏢,以追討這筆債,但最終還是沒能夠把錢給要回來。不過這趟歐洲行,讓王雪紅打出了大眾電腦在歐洲市場的名聲。

王雪紅受到的第二次挫折,是受到英特爾的「打壓」。威盛的芯片在1999年勢如破竹,紛紛為IBM、惠普等巨頭改採用,而英特爾卻祭出侵權官司策略。威盛與英特爾此後開始了漫長的訴訟,其間威盛股價暴跌,市值縮水逾六成,並引來股東謾罵,一些員工也紛紛出走。直到2003年,雙方才達成10年的交互授權協議,結束了這場「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之戰。

當時媒體紛紛報導王雪紅「玩衰」威盛,王雪紅的第一個反應,除了擔心教會的名聲受到影響外,還時常擔心父親是否會因此蒙羞。2006年她才走出陰霾,變得低調,願意虛心地接受外界批評。

王雪紅給人的印象是大嗓門、笑聲爽朗、性格率真、不願受人管制。高英聰說:「王雪紅是王永慶幾個孩子中最像他的,連走路、講話的神韻都像。」但在管理風格上,有別於父親中央集權式的領導風格,她更喜歡充分授權。她從父親身上學到的品質則是嚴謹和勤奮——王永慶當年要求所有子女從中學到大學,每人每週必須寫一封家書且「不能寫成流水賬」。

不露聲色「寵員工」

幾年後,周永明才得知當年的插曲,他開始說簡直無法相信,後又感慨王雪紅和卓火土仁慈到從沒讓他看出一點焦慮。

在公開場合,王雪紅習慣將紛至沓來的榮譽和光環推到屬下與合作夥伴身上。她的商業王國的建立,不僅得益於嗅到並善於把握科技行業發展趨向,也與其內部管理方式有關——她在台灣有著「科技伯樂」之稱,有傳媒稱之為全球科技圈「最會用人、借力使力的女企業家」。

她找到的第一匹「千里馬」就是後來成為其丈夫的陳文琦(現任威盛電子總經理)。王雪紅曾不止一次對外表示,她看中了陳的聰明才智,感覺自己可以「退居第二線,讓專業經理人放手一搏」。

等1997創辦HTC的時候,王雪紅已經等了第一任總裁卓火土好幾年。很多人評價王雪紅「識貨」,卓火土看起來像鄰家老爹,長得毫不起眼,在公共場合還表現得很害羞。1997年,當卓火土踏進辦公室,沒有任何團隊等著他,只有一張桌子、一部電話,再就是王雪紅的全力支援。

HTC創立前兩年,現任總裁、被王雪紅發現的第三匹「千里馬」周永明還是研發部門主管,也是卓火土帶來的徒弟。當時由周永明帶著團隊開發搭載微軟行動平台的新概念手機。由於缺乏經驗,周永明一路燒錢,而當時卓火土又從來不跟他提成本,總是准許周永明購買來自歐洲最貴的器材,結果竟把創業的近10億台幣快要燒光了。

這些錢是王雪紅自己向家中姐妹們好不容易私募來的資金。現在錢快花光了,產品卻遲遲未推出,公司的狀況相當危急。王雪紅甚至考慮關門大吉,但卓火土不願放棄。那年新年過後,卓火土到威盛辦公室向王雪紅拜年時,突然從口袋掏出兩張房契,當白紙般隨意丟在桌上,對王雪紅說這個可以用來應急,「別讓周永明研發心血成空」。

王雪紅答應了HTC繼續運營,而一直到2004年,周永明才得知當年的插曲,他對記者稱開始時簡直無法相信,後感慨王雪紅和卓火土仁慈到從沒讓他看出一點焦慮。

團隊的信仰

早在與英特爾交鋒時,威盛有幾次陷入巨大的困難中,這時候,王雪紅的整個團隊都會祈禱。

陳文琦曾這樣形容他的妻子:「該強勢時絕不退讓,對想要達成的改變會力爭到底。」這種絕不服輸的性格,讓王雪紅活得如同緊繃的弦,曾一度嚴重到連日失眠。「我曾用盡各種辦法卻無法放鬆,也曾在夜半起來看書、踱步,苦背唐詩宋詞,但卻都不得其法,幾乎瀕臨崩潰邊緣。」王雪紅公開說。

她向篤信基督的大姐王貴云求救。大姐告訴她,要向神禱告並許下承諾,只要神讓她入睡,她就願意讀一遍《聖經》。王雪紅滿心狐疑地答應下來,然而幾次禱告也不見效,她忍不住向神大發脾氣。大姐提醒她,應當先向神守約,履行自己的承諾才對。

現在王雪紅早已成為虔誠的基督徒,在和人聊天時,她常常會談到《聖經》,如果當面誇獎她的事業時,她開口的第一句總是:「感謝神……」不單單是她,陳文琦也說:「禱告就是人和神之間的無線通訊網絡。」他將高科技與宗教之間,做了很有趣的聯結。

信仰改變了王雪紅。她也把自己的信仰融入了企業的經營。當年卓火土把房契交給王雪紅的時候,王雪紅微笑地拍拍卓火土的肩膀說:「沒關係,上帝已經給答案了。」

原來,王雪紅在新年期間召開了家庭會議,幾個兄弟姐妹討論錢已經快用光,是關門,還是大家再增資?既然都是基督徒的一家人,決定禱告以明白上帝心意。

王雪紅的姐姐進入房間禱告後,走出來告訴王雪紅:「上帝說,繼續下去吧。」這才有了後來的HTC,當年蒙在鼓裡的周永明受到王雪紅影響,也已經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早在與英特爾交鋒時,威盛有幾次陷入巨大的困難中,這時候,王雪紅的整個團隊都會祈禱。每個星期五午後,王雪紅、總經理陳文琦、北美地區副總經理常如武、劉效宏圍著橢圓形的會議桌,不約而同放下工作,手捧著聖經,進入寧靜平和的世界。

宗教信仰曾經保住了HTC,做了近10年代工,它最終從幕後走到台前,最閃亮的一役,是2008年在美國與Google、T-Mobile共同發步全球第一款搭載開放式手機作業平台Android的智能型手機Google one,HTC從此風光了3年。但現在再一次面臨危局,能否再打一場翻身仗,是擺在這支基督教團隊面前的一大命題。

(本文感謝台灣《遠見》雜誌的支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2112

存款「過山車」之謎

http://www.21cbh.com/HTML/2012-5-26/3NMzY5XzQ0MDk3Nw.html

「以前客戶經理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尋找貸款客戶上,現在是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放在拉存款上。」對於近年來愈演愈烈的「存款荒」,一位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如此描述銀行的境況。

儘管銀行從業人員為攬存、增存出盡奇招,但2011年全年人民幣存款僅增加9.63萬億元,同比少增2.29萬億元,增速放緩至12.69%,與此前十年的平均增速相比下降8.5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銀行業存款關鍵時點前後大起大落,尤其是季末和季初的變動如同「過山車」。去年7月和10月存款均在前一個月大幅增長後出現負增長。今年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4月旋即大幅減少4656億元。。

對於銀行而言,貸存比就像懸於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隨著攬存壓力的加大,這把劍亦有隨時掉落的風險。「今年銀行貸款放不出去的原因,除了有效貸款需求不足外,存款增長乏力也是重要原因,很多股份行貸存比已接近紅線。」上述人士稱。

如若「存款荒」不解,貸存比限制亦不放鬆,銀行業信貸投放將受到約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亦或有心而無力。然而,攬存難的背後,更加值得銀行業者反思的或許是這一變化對銀行業經營和轉型帶來的挑戰。

攬存奇招迭出

銀行業存款競爭的激烈程度,從近兩年銀行理財產品的爆髮式增長或可窺見一斑。

據統計,2009年,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不到6000款,2010年突破一萬款,發行規模達到7萬億元。而2011年,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23755款,發行規模16.49萬億,同比翻番。截至2011年末,理財產品餘額約4.2萬億元,同比增加1.5萬億元左右。

「發行理財產品已成為各家銀行留住和爭奪客戶的利器。理財產品一般設計成月/季末到期,次月/季初存款再轉為理財產品。儘管目前以非保本產品為主,但可計入存款的保本產品比例不斷提高,都體現出銀行利用理財產品沖存款的意圖。」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儘管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高於存款利率,但仍難以留住一些追求更高收益的大資金。因此監管機構雖三令五申,銀行高息攬存行為仍暗流湧動、屢禁不絕。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近日透露,有銀行對3月31日存入的1000萬元支付8萬元當天利息,年化收益率達到百分之好幾百。

實際上,為應付內部考核、外部監管、上市銀行信息披露等需要,銀行業做大季度末或年度末等關鍵時點的存款可謂奇招迭出。

銀行之前實行過站立服務,雖然沒持續多久,但可視為銀行攬存壓力開始顯現的標誌。此外,通過飯局公關拿下大客戶,月底季末營業廳提前關門避免大客戶轉出存款都很常見。一國有大行東部地區分行人士稱。

如果說攬存是個體力活,增存則是個腦力活。方法一:將客戶的一筆貸款轉成存款後作為保證金反覆開票貼現,最多能空轉十次,存款被虛增放大若干倍。不過,隨著流動性收緊,去年票據貼現利率飆升,超出銀行的承受能力,不過今年票據貼現利率已經下行。

年報顯示,2011年多家銀行保證金存款增速較快,尤其股份行增速多在20%左右,其中興業銀行同比增長106.82%,遠高於2009年18.79%;浦發的增速亦較快,同比增長70.51%,而2010年增速僅為15.99%。業內人士預計,今年保證金存款增速可能不會明顯放緩。

方法二:將同業存款轉化為對公存款。「全口徑存款包含對公、對私和金融同業存款,但各行對前兩者的考核力度遠大於後者。為應付考核,季末或年末有些銀行就找關係好的村鎮銀行、農村信用社,攬點同業存款,直接放進同名對公賬戶中,補貼點費用,量大時間短,而且相當隱蔽,不容易被監管層察覺。」上述人士稱。

年報顯示,上市銀行2011年同業存款均出現較快增長。以資金實力最為雄厚的工行為例,2011年,該行同業拆入餘額1.34萬億元,同比增長28%。

存款增長引擎失速

考核時點一過,不管是理財產品轉化的存款,還是各種方法虛增的存款,都將在完成各自的使命後悄然歸位,這或許正是銀行業存款屢屢在季末季初大起大落的真相。

與存款大幅波動相比,更值得關注的是,近兩年拉存款突然成為銀行業不可承受之重。

存款增長主要來自外匯佔款增長造成的貨幣投放,和由貸款產生的派生存款。而外匯佔款和信貸增速放緩是導致存款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

海通證券金融組高級分析師董樂稱,過去十年我國外匯佔款年均增長30.47%,遠超同期貸款增速,造成存款增速比貸款增速平均高1.75個百分點。但從2009年開始,外匯佔款增速開始明顯放緩,2011年增速降到12.31%,低於當年14.35%的貸款增速,當年人民幣貸款增速為12.69%,亦低於貸款增速。

「2011年下半年存款少增2.53萬億元,但理財產品等負債脫媒的因素只能解釋2.53 萬億存款少增量的一小半,我們認為熱錢外流明顯加劇可能是重要原因。」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稱。

「熱錢」外流的一個可能佐證是,去年10-12月外匯佔款連續3個月環比下降,下降幅度分別為249、279和1000億元,而此前僅在2000年12月和2007年12月發生過兩次孤立的負增長現象。另一個可能佐證是在港人民幣存款快速增長,2010年底,在港人民幣存款規模為3149億元,但到2011年底已經接近翻番。

外匯佔款增加會造成強制性基礎貨幣投放,而央行過去主要採用發行央票等方式對沖外匯佔款,因此隨著外匯佔款增速放緩,亦是在2009年央票發行逐漸放緩。央票餘額曾經從2002年的1500億增加至2008年的約4.1萬億,但到2011年末已大幅降至約1.9萬億。

與此同時,提高存准率成為央行控制流動性和信貸投放的主要方式。2010-2011年,央行先後11次共上調存准率550個基點,大約回籠流動性4萬億。

董樂稱,上調存准率不同於公開市場操作,它會增加基礎貨幣規模,但可以有效降低貨幣乘數,從而達到控制貨幣供給的目的。因此,到2010-2011年,基礎貨幣仍維持較快增速,但M2和信貸供給明顯減速了。

增量貸存比或超80%

一位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對貸存比的控制在2009年一度放寬以鼓勵銀行放貸支持經濟刺激計劃,但隨著銀行超標嚴重,此後監管層要求將貼現也計入貸存比,2011年後,監管層進一步將貸存比指標改為日均考核。在此背景下,2009年信貸增長近10萬億後,2010年增長7.95萬億元,2011年信貸增長下降至7.47萬億。

外匯佔款和貸款增速兩大引擎均失速,存款增速自然也一再放緩。2011年存款單月增速從3月的最高值18.3%下降到11月的最低值12.2%,其中7月、10月存款負增長。

2012年前兩月,銀行存款增速仍然緩慢,儘管3月增加2.95萬億元,創下歷史高位,令一季度銀行體系內的人民幣存款增加3.76萬億元,但4月再次大幅減少4656億元,印證了3月暴增的存款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虛增。

存款增長的蛋糕變小,而各家銀行卻還想維持原有份額甚至更大,便導演出銀行業存款整體增速放緩中劇烈波動的「大戲」,且剛剛拉開帷幕。

金麟稱,中國的低貸存比時代將逐漸終結,存款將進入相對稀缺時代。

國內熱錢的大規模流入始於 2003-2004年。金麟估算後認為,八九年來,國內熱錢積累至少5.9萬億。若這些熱錢發生趨勢性外流,對外匯佔款及存款增長的影響會非常大。

歷史數據顯示,2000年金融機構人民幣貸存比曾接近90%,後經持續核銷不良貸款(超過2萬億)及外匯佔款持續高增長導致存款多增,增量貸存比維持在65%左右,才使得2005年後貸存比降至75%以下,此後維持在65-75%之間。若未來熱錢不再流入,外匯佔款增速下降,2012年的增量存貸比將達85%,未來存貸比將不斷上行,並將進而導致存款的現金流將不足以支持信貸的增長。

貸存比對信貸投放的制約已經顯現。今年連續數月出現月初新增貸款為零甚至為負、月末幾天突擊放貸的情況,恰好與月初存款回落、月末存款沖高的情形吻合。

上述國有大行公司部人士稱,今年放貸難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貸存比限制,「雖然大家都在說貸款有效需求不足,這確實是個原因,但不能忽視存款增長乏力已經導致很多銀行的貸存比接近紅線,即便有需求也放不出去。」

「不論是貸存比還是準備金率在2012年都有放鬆的要求的話。若不能馬上取消貸存比監管也無法放寬75%的監管要求,我們建議貸存比公式恢復至2009年之前,即剔除貼現。」金麟稱。

不過,業內人士多認為,貸存比是寫入商業銀行法的,要修改並不容易。「隨著銀行經營更加市場化,對貸存比的考核可能會逐漸淡化,但短期內應該還不會取消。」上述股份行計財部人士稱。

這意味著對於銀行而言,中期內攬存難以及存款大幅波動還會是常態。不過,按照國外銀行的發展軌跡,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對於存款的依賴會逐漸降低,很大一部分資金來源會通過發債和同業拆借解決,中國銀行業目前面臨的存款壓力也會隨之消失。

「這會是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發展方向,但這必然要經歷較長的陣痛期,至少這兩年我們還是要為存款忙。」上述國有大行公司業務部人士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830

豆粕過山車

http://magazine.caixin.com/2012-09-21/100440671_all.html

 豆粕期貨怎麼漲上去的,還要怎麼跌回來嗎?

  從今年6月起,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粕期貨主力合約1301開始了一輪異常迅速的單邊漲勢,價格已從6月1日的3109元/噸,上漲至9月4日的4366元/噸,漲幅逾三成。但從9月17日開始,豆粕期貨連續兩日重挫,18日單日暴跌逾4%,收於4002元/噸,19日主力合約1301報4040元/噸。

  三個月以來,豆粕一直是多空雙方青睞的焦點品種。數據顯示,今年5月4日,豆粕1301合約持倉量達到237.3萬手,創出歷史紀錄,8月21日,持倉量達到256.9萬手,再創歷史新高。

  伴隨持倉量的放大,豆粕主力1301合約成交量持續增長。大連商品交易所的數據顯示,7月12日,豆粕1301主力合約創四年來最高,日成交量達736.3萬手。

  豆粕期貨連續三個月的暴漲導致了下游養殖企業怨聲載道,發改委的約談則引發了有人炒作的疑問。

  但業內空前一致地看多聲,也使得這次豆粕的牛市有別於過去對綠豆、大蒜的短期炒作。然而,最近兩日的暴跌行情難以捉摸,這是利多出盡,還是牛市中的短暫歇息,或是僅僅是又一輪的資金博弈?

豆粕牛市

  豆粕是大豆壓榨豆油後的一種副產品,由於富含豐富的蛋白質,主要應用在飼養生豬、家禽等原材料上,飼料消耗佔到每年中國豆粕需求部分的90%以上,2011年飼料消費豆粕4550.7萬噸,消費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

  豆粕的價格除受宏觀經濟因素的影響外,還存在諸多影響因素,包括大豆的產量、豆油價格、豆粕庫存等均會對豆粕價格產生影響。同時,榨油廠的壓榨利潤還會間接影響豆粕的供應量。

  國內現貨、期貨市場的豆粕價格主要取決於進口大豆的價格。自去年年底豆類價格見底後,今年初開始豆類價格相繼走高,國際市場豆粕價格領漲、大豆跟漲,國內市場是豆粕價格跟隨國際盤上漲,國產大豆價格處於跟風地位,漲幅較小。

  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走高,主要源於南美豆減產、美國大旱、需求旺盛。

  作為全球大豆主要產區的美國,正遭遇50年來不遇的乾旱。今年6月以來,有近三分之二的農作物種植地區嚴重乾旱,受災程度堪比上世紀50年代。

  美國農業部(USDA)9月11日發佈的月度報告數據顯示,美國大豆產量預估7168.5萬噸,低於8月預估7326.3萬噸,已連續三月下調產量預估。

  據美國農業部發佈的最新作物週報顯示,美國大豆收割工作完成了10%,比一週前提高了6%,收割工作進展順利。

  美國豆粕主力合約1301價格從6月1日359.92美元/噸,一路走高。9月4日,美豆粕1301收於527.9美元/噸,達到近一年來歷史最高點,漲幅超30%。

  國內6月1日豆粕主力1301價格也跟著美盤的暴漲一路上衝。

  「美國乾旱天氣導致的減產是此番豆粕漲價的關鍵原因。大豆的主要供給國產出不足導致全球的供應失衡,這是最基本的供需關係在起作用。」東證期貨公司總經理黨劍告訴財新記者。

  銀河期貨副總裁李軍表示,「除了美國乾旱導致的大豆減產,還有中國農產品自身的搶地問題,農產品種植面積不斷在縮小,一旦天氣不好,價格就把持在人家手中。」

  中國是全球最大大豆進口國,2011年產量1500萬噸,進口5246萬噸,從美國進口2235萬噸,約佔進口總額40%。

  上述分析師還告訴財新記者,「目前,中國農產品的價格普遍偏低,中國處於後工業時代,農產品的價格上漲跟發達國家的歷程是一樣的,這種農業補漲現象十分正常。」

  由於年內南北半球的普遍減產,國際市場大豆供應嚴重緊缺,為應對旺盛的需求,大豆價格在南美新豆上市前將居高不下,中國的大豆進口成本也是水漲船高,相應的豆粕價格必然維持高企。

  此外數據顯示,今年生豬的存欄量處於歷史高位,6月全國生豬存欄量46213.24萬頭,同比增長3.6%。豆粕作為禽類和豬飼料中的重要蛋白質來源,飼料需求的增加亦帶動豆粕消費的高速增長,且豆粕在蛋白質含量和適口性方面,相對其他粕類具有明顯優勢,受替代產品的衝擊相對有限。



挺粕主力

  在豆粕價格不斷攀升的種種因素中,除了天氣、供需等因素,還有一個重要的中國因素,就是壓榨企業希望在豆粕期貨上釋放價格壓力。

  油脂作為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商品,長期被劃定在國家調控政策的重點監控範圍之內,大部分壓榨企業不敢隨意漲價。

  今年8月初,發改委約談壓榨企業,原因是部分壓榨企業上調了小包裝食用油價格,很快,約談效果顯現,食用油價格在大豆價格不斷上漲的情況下並未出現大幅度漲價的現象。

  夾縫中生存的壓榨企業一方面面對大豆價格的不斷上漲,另一方面還要嚴格遵守國家調控豆油價格的政策,為了保證一定的利潤,大量壓榨企業選擇在豆粕期貨市場上進行操作保證利潤。

  大豆被壓榨成豆油和豆粕兩種副產品,壓榨利潤簡單來看就是豆油和豆粕的銷售收入減去購買大豆的成本,在期貨交易中被稱為壓榨價差。大豆加工商們對大豆、豆粕進行價差交易以達到保值目的。

  如果壓榨價差大於大豆加工商們預期的加工利潤時,大豆加工商會買入大豆期貨合約,同時賣出豆粕、豆油期貨合約。這樣在期貨市場對壓榨利潤的保值操作能保證加工商獲得高於預期的加工利潤。同時,投機商會參與到價差的交易中來。由於國內沒有豆油期貨,壓榨價差就成了大豆和豆粕的價差交易。

  大連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大豆一號和大豆二號合約,由於與壓榨企業所用的轉基因進口大豆標準不一,交投一直不活躍,難以承擔壓榨企業套期保值的任務,豆粕期貨則因為相對同質化,成為大量套保套利資金爭奪的戰場。

  6月中旬,大豆現貨價格在3450元/噸左右,豆粕期貨1301合約價格為3250元/噸。榨油廠預期大豆成本將不斷提高,而豆油價格被限制,壓榨利潤越來越薄,很多壓榨企業都在大商所買入豆粕期貨合約,希望能通過豆粕期貨價格的上漲來實現期貨盈利大於現貨虧損。

  「目前國內油廠挺粕以維持壓榨利潤的做法已經成為常態。」一位期貨公司的人士說,「不這樣做油廠全得死。」

  不過,豆粕作為蛋白飼料,是畜禽、水產養殖的主要飼料來源,豆粕價格的不斷上漲已經減少了豆粕用量,但不能完全替代。飼料價格帶來的後續效應是豬肉、蔬菜、雞蛋、牛奶等諸多產品價格的上揚。

  8月底,發改委再次約談壓榨企業,要求不要再熱炒豆粕價格,不要擠壓下游飼料、養殖企業的利潤。

  壓榨企業在6月以來的這輪豆粕暴漲中獲利良多,加工利潤已經從5月的幾乎不賺錢一度提高至500-600元/噸,算得上是近兩年來利潤水平的最高值。

  「由於豆粕期貨價格比現貨價格低很多,現階段套保商們鎖定價格的時候或會遇到困難,」一位大宗商品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壓榨企業的套期保值已經做得相當自如了。整體的操作模式大致是在國外多單買大豆,在國內做空大豆,也可以做空豆油和豆粕。油廠會根據市場的情況調整量,根據價差進行鎖定。」

博弈資金

  一位業內期貨分析師向財新記者表示,「對於多頭來說,資金是在期貨市場中拚殺的關鍵。大部分做空的人,主要是大豆和豆粕的供應商做套期保值的,以此對沖未來不確定的價格風險。」

  還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資金導向變了,開始炒作一些價格相對低的東西,農產品的價格相對偏低,引發資金的追逐也很正常。

  「隨著豆粕價格的暴跌,海外市場大量的資金可能會轉向受QEⅢ影響較大的風險資產,比如黃金、白銀等金屬類產品。而國內期貨市場的資金流向跟海外不同,它沒有自己的邏輯,只是跟隨市場波動選擇資金流向。」一位大宗商品分析師說。

  此前被熱炒的農產品期貨還有白糖。2010年初,國際糖市增產,進口糖成本大幅下降,導致國內鄭糖指數大幅下降,5月中旬達到最低點4672點。隨後由於甘蔗種植期內天氣問題導致的供給不足,11月9日,鄭糖指數創下歷史新高7447點,較此前上漲59.4%。緊接著11月11日由於國際糖市大幅下挫,加之國內進入新榨季節,供應緊張局面緩解,受此影響鄭糖指數大幅下挫,2010年底企穩徘徊在6200-6600點區間。

  現貨市場的農產品也曾掀起幾輪熱炒。2010年大蒜、綠豆等農產品的幾十倍的暴漲讓人瞠目結舌,一度高過雞蛋、豬肉等價格,讓囤積炒作的投機商趁機大賺了一筆。資金熱炒的結果,導致盲目擴大種植面積,最終引發供大過求,價格一落千丈。

  上述分析師說,「每個階段不論是在期貨市場還是現貨市場,都會出現熱炒的品種。尾隨豆粕此輪爆炒之後,未來幾年可能會複製此番行情的是大連黃大豆一號。」

  對看空豆粕的一方來說,「國家不允許糧食漲價太高,要控制CPI、控制物價。當然還存在一些投機商,他們追逐的不是對基本面的判斷,而是價格的波動,這種做空不是有計劃的,只是相機行事。」業內分析師告訴財新記者。

  「投機商現在虧損很多,但其實他們壓力也不大,真正虧得比較大的是套期保值商,是那些賣豆粕的人,他們手上存有現貨。」大連商品交易所9月19日倉單數據顯示豆粕庫存34910噸。

  今年上半年在銅期貨上做空獲利豐厚的頡昂投資,再次做空豆粕。對於頡昂投資此次做空豆粕損失慘重的坊間傳言,財新記者向頡昂投資內部人士得到證實,「我們這段時間調整了在豆粕期貨上的投資策略,已經轉向多單。」頡昂投資的副總經理說。

  「豆粕現在的價格確實有點過高了,接下來可能面臨著回調,但回調並不一定代表漲勢的結束。」李軍表示。

  9月17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的豆粕主力合約暴跌4%,現貨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跌幅。

  一位大宗商品分析師則告訴財新記者,「我認為豆粕期價接下來會有一個大的回落,時間不會太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874

「像做期貨一樣開礦山」 澳大利亞首富的財富過山車

http://www.infzm.com/content/81755

編者按:從本期開始,南方週末推出「世界各國首富系列報導」,我們通過實地採訪,揭開代表性國家知名企業家非同尋常的財富聚散之道,展現全球經濟起伏時他們的浮沉與自我變革。

尚未挖出一塊鐵礦石,他就靠一個故事以火箭般速度躋身澳大利亞超級富豪行列,並成為澳大利亞首富。

儘管不懂漢語,但他為那些「紙上」的鐵礦石先找到了中國買家,又憑這個「中國故事」找到歐美資本。這把「空手道」,有人大呼精妙,也有人斥為忽悠。

現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這位澳大利亞首富不得不通過大規模裁員和削減投資支出以自救。

「我很震驚!FMG發生什麼事了?」FMG的一位前職員在Facebook上寫道。

這是2012年9月初,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FMG(Fortescue Metals Group)為減少公司運營成本,宣佈大規模裁員,一些資深的高管也在被裁之列。其股價也應聲跌至近三年來的最低點。

在火箭般躥入世界超級富豪行列後,安德魯·弗裡斯特(Andrew Forrest,下稱安德魯)的資產正在迅速縮水。

安德魯是FMG的老闆,51歲,是2010年澳大利亞首富。2012福布斯富豪榜上,其資產為53億美元(約340億元人民幣)。

他人生中的這場「過山車」,起與伏都是因為中國。16年前他第一次來中國,此後其命運與財富便與這一東方古國緊緊地綁在了一起,中國需求和美國資本是他成功的兩大因素。

安德魯所創造的財富奇蹟,有三個字很重要,那便是——講故事。即使現在他因全球經濟不景氣而陷在麻煩之中,卻依然信心滿懷,「鐵礦石一直都會是一個盈利的領域。」他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稱,「悲觀的人難道還能發現比過去十年的中國發展更快的市場?」

「勘探狂」的賭局

安德魯的財富積累過程令人匪夷所思地快。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一直到2007年在澳大利亞礦石界突然聲名鵲起並成為澳大利亞首富時,他的FMG實際上還沒有挖出一塊鐵礦石。

FMG是他從2003年以840萬澳元(合人民幣5000餘萬元)收購的澳大利亞一家小型上市公司——聯合礦業加工公司改名而來。

隨後,安德魯開始在西澳的皮爾巴拉地區進行勘探,勘探總範圍不及整個地區的10%,那裡曾是澳大利亞前兩大鐵礦石生產商——也是全球第二和第三大鐵礦石企業——必和必拓與力拓(合稱「兩拓」)放棄的地方。

當時,採礦業正處於不溫不火的狀態。安德魯從一開始就密切地注視著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他意識到,皮爾巴拉的豐富資源,正是新興經濟體發展所需要的。

但是,開礦需要巨額資金——在幅員遼闊的澳大利亞,從開採到鐵路、港口的建設都需要私人投資完成,基礎設施因此成為礦業投資最大的挑戰之一。

安德魯最初的想法是利用上述兩大鐵礦巨頭的鐵路和港口開發分散的地質資源,但人家「根本就不買賬」。如果自己來建造這些基礎設施,安德魯估計前期就需18.5億澳元的資金,而當時FMG的市值尚不足2000萬澳元。

而且,FMG當時的「領地」面積不足500平方公里,如果為了這一小塊礦藏去修建鐵路和港口,得不償失。

這是一場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安德魯開始了他的賭局。

安德魯的第一步,是專門派出一組人員,尋找收購每一塊空地,拓展自己的「疆域」,面積越大,礦藏被發現的可能性才越大。

與此同時,FMG開始了一系列在鐵礦業內被認為是瘋狂的勘探。

因為,基礎設施的融資必須得到勘探結果的支持。FMG提供給南方週末記者的數據顯示,2003年末至2005年底,FMG僅花在勘探上的錢就達1.7億澳元(合人民幣10億餘元),此間其曾連續四個季度蟬聯澳大利亞上市公司勘探費用支出榜首。

重金投入終於有了效果。2004年6月的一個星期三,FMG勘探總監艾蒙·海農陪一名工程師調研鐵路線路時,發現一處地方疑似有礦,隨即通過衛星電話告訴安德魯「可能有重大發現」——這一塊後來取名為「斷云」的地方,成了FMG開發的第一個地區。

中國買家和美國資本

產礦帶確定了,就好比房地產開發商有了地,並證明適合蓋樓,接下來就該融資並正式開工了。顯然,按照正常思維,找投資人是當務之急。但安德魯卻沒有這樣做,而是賣起了「樓花」——那些尚未挖出的鐵礦石。

他的第一站便是中國。這期間,中國移民劉曉東加入了安德魯的團隊,劉來自鋼鐵世家,熟悉投資與營銷,他列出一份對FMG感興趣的企業清單,隨後與安德魯以及其核心團隊成員逐一拜訪。

據劉曉東介紹,由於FMG是新面孔,再加上其他大的供應商給鋼廠施加壓力,鋼廠大都不夠積極,常常只是派一個部門經理接待。為了說服他們,FMG需要花費比對手多得多的精力,但他們樂此不疲,因為行動原則是「只要有人願意見我們,就立刻啟程」。

為了對潛在客戶證明FMG鐵礦石的質量,必須進行一系列的試驗。FMG除了在澳大利亞開展試驗之外,也在中國尋找合作對象,以增加可信度。位於長沙的中南大學由此和FMG建立了聯繫;2007年,安德魯甚至被該校聘為客座教授。

說服鋼廠購買還不知道能否開採的鐵礦石,看起來就像天方夜譚。但是,在當時中國經濟一片紅火、鐵礦石異常緊俏的大背景下,對難以得到鐵礦石配額的中國地方鋼廠的遊說,取得了良好效果。

2004年10月,河北文豐鋼鐵宣佈和FMG簽署長期購貨合同,約定在20年內每年向FMG採購200萬噸鐵礦石,並因此支付了1000萬澳元的預付款。同月,FMG又與江蘇豐立、江西萍鄉鋼鐵等公司簽署長期供貨合同,合同同樣規定中方企業需要預付大筆款項。

這好比是在做期貨交易。一年後,唐鋼、首鋼、本鋼和華菱都與FMG簽訂了協議,截至2006年7月,FMG已經把4500萬噸的年產量,賣掉了88%。當月,FMG的股價就上漲到了9澳元左右,而在2004年初,FMG股價不到0.1澳元。

2007年12月21日,FMG的股價達到了歷史高點逾13澳元。也就是說,4年時間,FMG的股價上漲了130多倍。安德魯因此躋身澳大利亞超級富豪之列。要知道這個時候,FMG還沒有挖出第一塊鐵礦石。

安德魯並沒有因此止步,為了籌到更多的錢,他又將勘探取得的成果和已經鎖定的中國客戶作為籌碼向歐美融資。2005年2月,FMG與一些美國投資機構達成協議,發行了8000萬美元可轉債券。

一年之後,FMG的融資總額創下新的紀錄,達到20.5億美元。

而一直到2008年5月15日,FMG終於向中國運出了第一船礦石。第二年,中國華菱鋼鐵收購了FMG 17.4%的股份並成為其第二大股東。

「攪局者」安德魯

「吃下」中國市場的龐大需求,然後轉手向歐美市場融資進行礦山開發,開採的礦石則賣到中國收穫暴利——這一精妙的「空手道」,讓不懂漢語的安德魯在幾年時間內成為澳大利亞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外界也因此對他褒貶不一,讚歎其高明者有之,罵其「大忽悠」者亦有之。安德魯對此通常一笑了之。

安德魯的出身其實頗為顯赫,其家族在珀斯天鵝河殖民地開發過程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後來該殖民地成為西澳大利亞州,安德魯的曾祖父大衛及兄弟約翰共同收購、開發了西澳北部的廣袤土地,約翰後來成為西澳大利亞第一任州長。

約翰當年決定動用高於該州預算6倍的資金來抓住該州的第一次淘金熱,利用英國貸款修建了從珀斯到卡古裡的輸水管道,這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管道,因成本巨大而備受質疑,100年之後,繼承了他血脈的安德魯似乎也繼承了祖輩的冒險基因。

安德魯的童年在皮爾巴拉安斯樂小鎮附近的明德魯牧羊場度過,後來在西澳大利亞的首府珀斯讀中學與大學,畢業之後,在珀斯和悉尼做起了股票經紀人。

隨後,安德魯創辦了一家名為安納康達(Anaconda)的鎳礦公司並擔任董事長。但其與大股東的關係並不融洽,據澳大利亞當地媒體報導,部分原因是,鎳礦並沒有他描述的那樣回報豐厚。不久他便不得不辭職離開。

此後,安德魯才創辦了FMG,並扮演了一個「攪局者」角色。在FMG,任何人都沒有獨立辦公室,安德魯自己的格子間就在助理對面,重大決策通常僅需要鏈條很短的溝通。與「兩拓」的氣氛截然不同。「安德魯一走進來,整個房間都有種跳躍的感覺。」他的一個合作夥伴這樣評價他,「別人都是晚上做夢,他白天也做夢,而且能讓你和他一起做夢。」

在回顧與「兩拓」的較量時,安德魯喜歡引用聖雄甘地的一句名言,「最初他們忽視你,然後取笑你,後來打擊你,但最終你贏了。」

事實上,安德魯確實是一個不服輸的人。很少有人知道,童年的安德魯患有嚴重的口吃,這一度讓他成為同齡孩子欺負的對象。為了克服這一毛病,安德魯拚命訓練自己。他報名參加辯論賽,逼迫自己說話,而今,外人從他流利的談吐中,已經看不出一點口吃的痕跡。

樂觀的冒險家

南方週末記者在位於澳大利亞東珀斯的FMG總部,隨處可見「中國風」:大紅的燈籠,滿清時代的帽子、屏風、鼎、刺繡等。FMG公共事務部經理Nathan Vass向南方週末記者介紹,2007年,FMG開始在中國設立專門的辦公室,開始時只有兩三個員工,主要是協助總部和中國的一些研究機構展開合作,而今員工已經增加了十幾個,工作的內容不僅包括和中國客戶的溝通,還負責在中國採購一些大型採礦和運輸設備。

而據FMG駐華首席代表霍演介紹,迄今為止,FMG在中國南車、北車集團、大連重工、廈門重工等,採購的設備已經超過了20億美元。

但是,在依託鐵礦石成為超級富豪之後,這位天生的冒險者也必須承受冒險的代價——2012年以來,中國需求疲軟,FMG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據路透社報導,鐵礦石價格的持續下跌,使得依靠借債擴張的FMG陷入了債務危機,目前該公司債務總額已經高達45億美元(約280億元人民幣)。公司股票甚至一度被暫停交易,股價在2012年8月底一度跌至三年以來的最低點。

近日,FMG宣佈將削減投資支出16億美元,暫停產能擴張計劃,同時宣佈裁員數千人。FMG的外部事務負責人Julian Tapp、聯席公司秘書兼投資者關係負責人Rod Campbell等均在一週內失去了他們的工作。

據路透社報導,FMG正在與幾家國際金融機構接洽試圖進行債務重組。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和摩根大通(JP Morgan)已經同意接手FMG債務重組工作,其償還第一筆債務的期限可能被推遲至2015年11月。這將暫時緩解FMG短期資金壓力。

不過,對於FMG的未來,安德魯卻非常樂觀。在他看來,鐵礦行業一直會是一個盈利領域,隨著鐵礦石價格的下跌,一些投資者會離開,全球範圍的生產就會放緩,但不久價格又將回升,「所有的困難,不過是短期的」。

在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安德魯的手一刻也沒有離開過他的黑莓手機,停頓的間歇,他也是忙著埋頭回覆工作郵件。

因為失望於工黨政府未能妥善處理好澳大利亞與中國之間的雙邊關係,2012年8月,安德魯倡導澳大利亞商界的領袖們主動約見中國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展開了一場「遲得令人絕望」的對話。

這位如今已能說幾句中國話的超級富豪如此解釋他這麼做的原因:「澳中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今後它將影響到每一個澳大利亞人的生活水平,並在一個較輕的程度上影響到每一個中國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8661

業績過山車 艾薩

2013-04-04  NM
 
 

 

沽出中國鋁業(2600)吧!這間公司去年虧損二百三十億元人民幣,負債纍纍,技術上已資不扺債;依靠借錢「續命」,一旦銀行「call loan」(要求借款人提早還款),遊戲即時玩完!沽得快好世界

瑞安房地產(272)建議以「三供一」比例供股,各位千萬不要「落疊」,而且要盡早沽貨離場,因為今次集資金額根本不夠瑞房做資本重組。另外,賣掉所有內銀股。一來,貸款減值撥備理應更多;二來,內銀發行或代銷的理財產品開始被市場質疑,風險漸露。沽出利豐(494)。利豐資產負債表內「無形」資產的價值出奇地高,包括因收購價高於收購對象資產淨值所產生的商譽,我對此抱有懷疑。利豐把這些無形資產按三十五年的平均使用年限攤銷(amortization)後,得出二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的核心利潤,僅佔營業額百分之一點四,少得可憐!況且,我不禁要問,三十五年是否一個合理的攤銷年期?誰人可準確預測一個品牌能流行多久?利豐近年透過不斷收購大大小小的品牌,趁頭數年這些公司仍有錢賺的時候,把利潤入賬,先吃甜頭;與此同時,將收購成本攤銷超過三十五年,變相減少每年的攤銷支出,這種財技無法持久!一旦投資者看清利豐的現金流狀況,一定會問其將如何支付早前收購品牌所花的十六億美元!

本倉成分股「解畫」

本倉成分股中航信、恒安、濰柴動力、蒙牛及中石油各有「瑕疵」,讓我短評一下,如果你想知道更多,歡迎把問題電郵給我。不過,整體而言,從業務及財政狀況看,這些公司仍然一流,建議增持!‧中航信或者需要解釋,為何「其他經營開支」由四億七千五百萬人民幣升至六億七千一百萬。究竟錢花在哪裡?是否只是一次性開支?撇除這筆額外成本,每股盈利增長一成五,而非僅百分之一點四。公司擁有巨額現金,派息比率可否由三成調高至六成六呢?‧恒安表現同樣優秀,但管理層須要解釋,為何在紙漿價格處於五年高位時,原材料價格仍會下跌!‧濰柴動力是一間絕妙的公司,依我的標準,現價十分平。公司斥資六十億元人民幣買入兩間實力雄厚的德國公司,把業務延伸至液壓業務。就這兩宗收購,我的問題是,濰柴動力究竟花了幾多時間做「盡職審查」,預期股本回報率又是多少?經過去年災難性的一年,公司似乎對於一三年的銷售額十分樂觀,原因為何?‧蒙牛業績差勁,但考慮到去年發生的產品質量問題,情況可以理解。股價多月來都跑輸大市,但在公布業績時,卻反彈百分之五,不是很出奇嗎?似乎有人知道一些內幕資料!整體而言,蒙牛建議的五個「P」計劃不錯,公司能穩步向前和成長。‧中石油令人失望,被政府視為壓抑通脹之工具,在能源價格上不斷補貼消費者。我建議小股東暫時按兵不動,靜待中石油下一輪行動。祝君好運!艾 薩[email protected]

艾薩

Tony Measor的好友及舊同事,本身是特許會計師,有逾三十年投資實戰經驗,現於力寶證券負責管理私人客戶的投資戶口,並在Quamnet撰寫艾薩日誌。其管理的環球投資組合,在91-00年間增長達十四倍。

讀者對港股有任何疑問,歡迎致電郵本刊,中英亦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2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